城市“农二代”未成年人犯罪预控研究

时间:2019-05-12 06:25: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市“农二代”未成年人犯罪预控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市“农二代”未成年人犯罪预控研究》。

第一篇:城市“农二代”未成年人犯罪预控研究

城市“农二代”未成年人犯罪预控研究

一、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一)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城市:本课题的“城市”主要指省会城市,并以西南三省一市的贵阳、昆明、成都和重庆为主要的调查研究范围。

农二代:本课题中的“农二代”是特指出生在农村却成长在城市或出生成长都在城市却不是城市居民的农民工子女,通常是九十年代后期(90后)出生的人,一般文化程度较低,他们与其父母不同的是有着农民的身份却打着城市的烙印,父母是以家乡为参照物,他们却是以城市为参照物,尽管他们对城市有着更强的认同感,但对城市的融入程度却反而更低。未成年人犯罪:本课题中的“未成年人犯罪”指的是智力正常年龄未满18周岁的自然人实施了触犯《刑法》并对社会造成危害从而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犯罪行为;重点指《刑法》

第17条第2款所规定的年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所犯的八类犯罪(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也包括《刑法》中常见的财产性犯罪(抢夺、盗窃、诈骗等)。

(二)本课题研究现状

自1999年11月1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施行以来,“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与控制研究已经受到法制部门、教育机构、法学家、教育者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社会的焦点和难点问题。通过对本课题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和分析,发现以往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调查研究;主要就某地区区域的未成年人犯罪进行分类归纳和统计并得出一定的结论。如重庆市中级人民法院侦监处的《2003年一2005年重庆市未成年人犯罪情况分析》[J],载《法律与监督》2006(6);葛向伟的《未成年人犯罪特征的调查》[J],载《 犯罪与改造研究 》2010(8)。

二是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犯罪特征研究;主要就犯罪人年龄、犯罪人文化层次、犯罪手段、犯罪形式和犯罪种类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如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席小华、金花的《北京市未成年人犯罪实证研》[J],载《法学杂志》2005(5)。

三是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犯罪原因研究;主要就未成年人犯罪的自身原因(心理、文化、生理)、家庭原因、学校教育原因和社会原因去分析未成年为什么犯罪。如广州市司法职业学校林钰梅的《浅谈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对策》[J],载《法制与社会》2010(8)。

四是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对策研究;主要就如何预防未成年犯罪的措施与对策进行研究。如张家口广播电视大学的庄伟民、侯占英的《心理健康与法制教育对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初探》[J],载《学校党建与思政教育:下半月》2010(8)。

综上,我们会发现这些研究已经成为体系和范式,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支持和丰富的材料收集,同时也对预防控制未成年犯罪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以上研究在研究对象上大多停留在“未成年人”这个普遍而广泛的抽象主体上,没有细化和特别关注城市“农二代”未成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的犯罪现状、特征、原因和预控研究,这正是本课题对“未成年人犯罪”这个大课题的研究补充。

(三)本课题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由于地区差异和经济发展原因,贵阳、昆明、成都和重庆四个西南省会城市“农二代”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尤显突出,已经严重阻碍了城市的正常发展和影响了这一代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在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和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今天,预防城市“农二代”未成年人犯罪和关注城市“农二代”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对推动全社会对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关心,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大而迫切的现实意义。首先,城市“农二代”

未成年人属于生理性弱者,正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了解他们生存环境及发展状况,对我们更好地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其次,预防和打击城市“农二代”未成年人犯罪对未成年人犯罪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城市“农二代”未成年人犯罪预控研究对未来这方面的研究素材提供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题力求通过多方面调查研究,全面了城市“农二代”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特征、原因,并试图探索出一系列预防和控制其犯罪的有效途径,以期待本研究能为政府提供政策参照,为社会公民提供法制教育,为未成年人提供成长导向,为研究者提供理论支持,达到加强法制建设、预防违法犯罪、保护未成年人成长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四位一体”的目的。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一)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作为西南三省一市的贵阳、昆明、成都和重庆,城市“农二代”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本研究试图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个案研究,全面了解城市“农二代”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关状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1、四个城市“农二代”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调查。

2、四个城市“农二代”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征分析。

3、四个城市“农二代”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4、四个城市“农二代”未成年人犯罪的横向比较。

5、四个城市“农二代”未成年人犯罪的纵向比较。

6、预防和控制城市“农二代”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

本研究拟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为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城市“农二代”未成年人犯罪提出系列对策和措施,并希望城市“农二代”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能引起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关注。

(二)本课题研究假设

1、预测性假设:教育水平、经济发展与犯罪率成反比,四个城市“农二代”未成年人犯罪率贵阳>昆明>成都>重庆。

2、相关性假设:四个城市都处于西南区域,城市“农二代”未成年人犯罪类型、原因、特征大体相同。

3、因果性假设:因为城市化进程推进,城市农民工增多,教育、经济落后,贫富差距拉大,所以城市“农二代”未成年人犯罪率较以往相比逐步增大。

(三)本课题拟创新点

城市“农二代”未成年人犯罪是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新问题,关注民生、关注国家法制建设、关注和谐社会构建、关注未成年人、关注祖国的未来是本科研究的创造之基、标新之本,具体创新表现在:

1、研究对象创新;不像以往研究仅关注“未成年人”这个广泛抽象的群体,而是独立研究城市“农二代”未成年人这个单一具体的群体。

2、研究基础创新;不仅仅将该研究作为法学课题来探讨,还结合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来研究。

3、研究范围创新;不局限于单独研究某一城市,而是以我国西南片区的城市“农二代”未成年人犯罪作横向与纵向研究。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本课题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立足贵阳,辐射昆明、成都和重庆,选取各个城市“农二代”未成年人及其父母作为调查对象进行调查访问,课题组成员还会专程到各市少年审判法庭、司法机关和未成年犯管教所进行专门调研和个案访谈,收集一手资料后通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判断、推理并总结归纳,最终得出结论。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将确保证研究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体现前瞻性、加强指导性,需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目的性原则,明确每一次研究活动所要达到的研究目的及其现实意义。

2、协调性原则,在研究过程中协调好被调查和访问对象与司法机关的关系。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研究中做到理论研究与实际经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

4、差异性原则,考虑到未成年人个体年龄差异、智力差异和犯罪类型差异。

5、开放性原则,不局限于在未成年人家庭和学校层面,要从社会广泛角度全面分析。

6、人本化原则,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和意愿,确保调查人道性和以人为本。

(二)本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是关于城市“农二代”未成年人犯罪预控研究,为了准确把握城市“农二代”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特征和原因,我们将选用多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以保证研究成果的可信度和可用度。

1、问卷调查法。采用问卷的形式对城市“农二代”未成年人进行调查,全面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教育状况,揭示带有普遍性的现象。

2、访谈调查法。通过实地走访,从各教育机构和司法部门了解城市“农二代”未成年人的行为表现和心理状况等,深入细致地加以分析,了解引发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3、个案研究法。选取典型个例,通过对在押或执行刑罚的城市“农二代”未成年犯罪人的访问进行剖析和研究。

4、唯物辩证法。通过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联系观、运动发展观、矛盾统一观、质量互变观等哲学方法进行研究。

5、逻辑推理法。通过逻辑学上的演绎法、归纳法对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

6、文献分析法。通过查阅已有文献资料对本课题进行研究分析。

7、综合学科分析法。通过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伦理学与法学多学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三)本课题技术路线

设定论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调查数据→分析研究(分析问题)→总结归纳→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反证论题

(四)本课题实施步骤

1、启动阶段(2011年4月―2011年7月)。

查阅文献,学习理论,了解与本课题有关的最新进展,走访部分未成年人和相关司法部门,制定课题具体研究方案,邀请专家进行开题论证。

2、实施阶段(2011年7月―2011年11月)

决定研究调查对象、设计调查问卷、访谈提纲,到各市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有组织访谈和个别访谈。

3、整理分析阶段(2011年11月―2012年4月)

进行问卷调查整理、分类处理、统计分析数据,继续进行访谈和个案跟踪,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邀请专家进行中期指导。

4、总结归纳阶段(2012年4月―2012年7月)

整理材料,整体评价,撰写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初稿。

5、修改润色阶段(2012年7月―2012年10月)

在专家的指导下,对初稿进行修改、再修改,不断润色,不断完善。

6、最终定稿阶段(2012年10月―2013年3月)

邀请专家论证,最终定稿,召开结题会,发表文章。

第二篇: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对策之研究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对策之研究

一、背景介绍及研究目的;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6名南京少年和3名外地少年,年龄均在18岁左右,搞钱这一共同目的,让他们组合在一起。2005年2月至4月间,他们持木棍抢劫出租车司机、抢劫在校生并进行暴力殴打、翻窗入室盗窃现金等共计作案5起,涉案金额6000多元。

此外,南京高淳县曾有5名中学生将一女同学以喝酒为名灌醉后实施轮奸;南京秦淮区16岁的王某将邻居家的4岁女孩骗至家中,谎称为其检查身体进行猥亵继而实施强奸等等。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的相关法官痛心疾首地说,过去未成年人犯罪大多以盗窃为主,而如今抢劫、强奸、杀人等恶性犯罪也屡屡发生,这帮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正以血来换回人生的教训。而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向公布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2005年南京市共有839名未成年人因犯罪而受刑,较之前年的389名,增长了115%。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一庭专审未成年人犯罪的王俊法官说,去年南京的未成年犯罪形势完全可以称得上“异常严峻”。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未成年人进行保护和犯罪预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然而,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却呈上升趋势,而且出现了团伙化、暴力化、手段成人化、低龄化等新特点,已成为危害社会治安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针对这一现状,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91年9月4日制定了《未成年人保护法》,1999年6月28日又通过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可见,未成年人犯罪是当今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全社会都应该动员起来为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而努力。

二、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及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当今三大社会公害,而且比例越来越高,呈现团伙化、暴力化、手段成人化、低龄化、智能化的趋势。究其原因不外乎家庭、学校、社会和未成年人自身等方面。

1、家庭方面的原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一个人生活和成长的第一课堂。一个人的心理、品德、爱好、理想,行为举止及其对社会的态度最初就是在家庭中形成的,因此,家庭环境如何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子女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所谓“身教重于言传”正是这个道理。翻开这些未成年人犯罪的案卷,我们不难发现多数未成年人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均存在误区。(1)家庭结构残缺:有的父母离异后,孩子无人管,或者因受继父(母)歧视。由于缺乏家庭温暖,会在不同程度上促使他们人格和行为的扭曲,他们或者被坏人引诱误入歧途,或者内心对社会不满而产生报复社会的心理并走向犯罪。(2)家庭成员不和睦:一些家长把怨气发泄在孩子身上,拿孩子出气,恶语相加使孩子没有愉快的童年生活,精神长期处于消沉苦闷之中。(3)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要么对子女娇纵溺爱,要么对子女粗暴生硬,要么对子女自由放任。(4)家长素质不高:也有少数家长本身就品行不端,身教甚于言传,不能以身作则,做好表率,那么“上梁不正下梁歪”“有其父必有其子”,从而使孩子步入歧途。(5)忽视家庭教育:有的父母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自己只管吃管穿,家长教育不教育无所谓。

2、学校方面的原因: 学校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是造就人类灵魂的重要场所。然而有的孩子走出校门,刚踏上社会就走向犯罪,有的甚至直接以课堂走进牢房。撇开家庭、社会等因素,以学校教育上去分析,有以下几点原因:

(1)片面追求升学率:由于单纯的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学校为了追求高升学率,只注重文化知识教育,重视考试成绩,而轻视思想品德和道德规范教育。只注重对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选拔和培养,而把双差生则当成“包袱”冷眼相看,放任自流,他们往往受到嘲讽和歧视,对学习没兴趣,最后流入社会,给社会带来了消极因素。

(2)课业负担过重:升学的指挥棒还直接炮制出可悲的教学管理模式。学生是“白天老师管,回家家长管”整天围着功课转。不少学生在这种应试教育的氛围中身心受压抑,心理扭曲而不健全。有的为了释放压力而走上犯罪之路。

(3)以罚代教,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以罚代教,推出校门了事。体罚、变相体罚和侮辱学生人格的事为数不少。这些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4)忽视法制和德育教育,学生道德品质滑坡:现在的法制课和思品课虽成为学校的常设课但有的学校仅仅教育流于形式。从近几年检察机关审结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来看,他们的法律知识极其贫乏,基本是空白。

3、社会方面的原因。

影响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因素十分复杂,特别是未成年人的认识能力,自身行为的控制能力和抵御外来诱惑的能力很低,辨别是非的能力也比较弱,很容易受社会不良习性,风气的影响。

(1)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使一些未成年人幼小的心灵种上了贪慕虚荣的种子,讲排场、讲吃喝、讲穿戴、好逸恶劳、梦想一夜暴富。

(2)社会上的黄、赌、毒仍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加上有关部门的管理,打击不力,导致这些涉世不深的未成年人,心灵受到污染。

(3)当前,尤其突出的是网络等媒体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出来。随着互联网、影视文化等大众传媒的普及,各种文化思潮令人目不暇接。一些不健康的传媒宣扬享乐主义,渲染暴力凶杀色情等信息,严重误导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的孩子迷上网吧,对学习不感兴趣,旷课、弃学,久而久之,很容易误入歧途,步入泥潭。

4、未成年人自身方面的原因:(1)未成年认知能力低,抵御不良影响能力差,思维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他们不能客观地、理智地对待各种事物和现象,对自己的行为不能作出正确的评估和判断。(2)自身生理的限制,未成年人易于冲动,情绪化、情感化浓厚,行为易受情绪的影响和左右,难以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心理冲动。

(3)未成年人生理心理成熟年龄的落差,承受挫折的能力差,遇到失败,容易灰心丧气,甚至自暴自弃,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极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通过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1、解决未成年人的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衔接问题。

2、从处分惩办转到早期预防上来,确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正确指导思想和领导体制。

3、从做表面文章转到真抓实干上来,制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责任制。

4、从短期行为转到标本兼治上来,形成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国家规划。

5、建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体制。

6、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及生理心理教育从主观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三、课题的界定: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对策之研究》是以未成年人为研究对象的,以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质,预防违法犯罪为的理念为指导的一个研究。课题研究的重点是通过对家庭、学校、社会及未成年人自身的研究为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四、理论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犯罪法》制定的目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立足于教育和保护,从小抓起,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

2、《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制定的目的: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3、相应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五、研究目标及对策:

通过《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对策之研究》从家庭、学校、社会及未成年人自身保护入手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保护,培养未成年人的品行,从而有效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现研究目标及对策如下: 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和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但未成人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可塑性和可改造性。从某种意义上看,对未成年人犯罪,社会的责任大于未成年人自身的责任;打击仅是低层次防范,预防才是最有效的手段,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工程,它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只有社会各方面力量齐抓共管,相互协调,紧密配合,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1、家庭方面:优化家庭环境营造一个和睦的家庭氛围,强化家庭教育功能营造一个和睦的家庭氛围。

2、学校方面:改革教育体制认真落实九年制义务教育法;转变教育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重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均衡教育、全面教育,适时开设心理教育、法制教育课,以及专业技能培训课,促进在校学生的全面成长; 加强和改进思想教育工作,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素质。

3、社会方面:

(1)执法机关应加大打击力度,坚决铲除黄、赌、毒等社会毒瘤,对非法网吧坚决予以取缔,对违规经营的网吧、游戏厅予以重处。以净化社会环境,为未成年人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2)确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指导思想和工作责任制。

(3)围绕检查办案,为学校设立法制副校长、辅导员,以学校为阵地,以预防和保护为目标,切实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法律、法规,实行司法保护。同时司法部门和各级政府要建立“污点”清除制度,认真做好失足未成年人的教育挽救工作,使其早日溶入社会。

六、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过程

(一)准备阶段(2006年4月至6月):

1、确立个人课题,制定研究方案,进行调查研究。

2、准备好各种调查材料对在校生的学习状况、家庭状况、思想品行等各方面进行调查。

3、制定《家校联系簿》

4、制定《问题学生跟踪考察表》此表主要记录问题学生的思想品质、学习情况变化、是否辍学迁移、是否与社会闲杂人员交往等情况。开始每月考察一次,以后每季度考察一次,期限为一年。

(二)实施阶段(2006年6月至2007年1月):

1、分析调查材料,确定问题学生和帮教责任人,落实帮教政策,实施三级帮教,努力转化问题学生。学期结束评出“优秀帮教对子”。

2、与镇派出所联手,开展“警民共建文明校”的活动。邀请法制副校长每两月举行一次法制讲座。

3、通过《家校联系簿》定期与家长联系。

4、加强未成年人的心理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问题学生每周完成一篇“成长周记”。

5、每学期进行一次法律知识竞赛活动。

(三)总结阶段(2007年1月至4月):

1、每星期整理一次《家校联系簿》,发现问题及时与家长联系。

2、每月整理一次问题学生的“成长周记”。结合帮教责任人评选出“转化进步奖”。

3、根据研究进行总结,完成结题工作。

七、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广泛收集、阅读、研究问题学生的转化方面的书籍、专著。并从中汲取经验,运用在客体研究中。

2、调查研究法。通过各种方式调查问题学生的转化状况,这样研究就有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

3、个案研究法。通过个案分析,可以了解个别问题学生的各方面情况,以寻求更合适、更有效的方法

八、研究成果及呈现方式:

1、整理优秀“成长周记”“帮教小结”并做好每阶段的转化总结。

2、教育叙事,个案分析,教学案例,经验总结,论文等。

九、课题创新:

1、与问题学生家长建立“家校联系簿”。

2、帮教责任人通过“问题学生跟踪考察表”对问题学生实施考察。

3、建立各种奖励机制。

十、参考文献:

1、《为了明天--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读本》(河海大学出版社)

2、《教育心理学》

3、《法制教育》

4、《现代快报》(2006年3月20日)

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中学生也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被教养起来的。一定社会的文化背景、社区环境、社会风气和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都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生着影响。

(一)社会环境

这里所指的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社会的文化背景、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局面等。中外心理学家就这些社会环境因素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如风俗习惯、道德观等,从出生之日起就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他们,使他们逐渐形成理想、信念、世界观、需要、动机、兴趣和态度等心理品质。不同的文化对人的心理健康有不同影响,其中有些是健康的,有些则是不健康的。据报道,在美国、英国等文化发达地区,歇斯底里患者较为罕见,而忧郁患者却很普遍;在文化水平低、文盲多的地方,如印度、埃及等国家,歇斯底里患者较多,忧郁患者却较少。社会意识形态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通过社会信息作为媒介的,中学生对社会信息的获得,可来自于自己的直接观察,也可来自于别人的见解传授,如,电视、报刊杂志、书籍、电影等。健康的社会信息,有助于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而不健康的腐朽没落的社会信息,则会造成种种危害。如,暴力电视或电影会引起中学生的攻击和犯罪行为。

新世纪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与矫正 鲁礼堂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

新世纪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与矫正

课题类别: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一般资助课题 课题批准号:XJKOIBZHO11 学科分类:职业成人教育

课题负责人:鲁礼堂

副教授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

主要成员:贺红梅

王勇鹏

陈祥松

陈世杰

杨道喜

冯蓓 韩岭

谢春华

一、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从比较客观的角度,探索21世纪初预防和矫治我国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规律、措施、办法,增强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在未成年人中开展预防犯罪教育的意识,使家长、学校、社会和各界人士从思想上真正明确对未成年人要立足于教育和保护,从小抓起,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是能够预防和及时矫治的。并且要在实践中探索一条能预防和矫治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综合治理之路。就是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使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工作成为整体性的、持续运行的社会工程,使预防和矫治工作系统化,建立全方位的运行机制,使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综合治理工作能持久、长效、有序地运行,这就是我们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课题组从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现状和成因入手,就

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家庭对策、学校对策、社会对策进行了详尽的阐述,然后就如何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矫治提出了办法和对策,最后就贯彻实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和建议。

鉴于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性、前瞻性、实践性、区域性比较强,涉及到教育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又是一个跨区域、跨部门的综合研究,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注意采取了“四个结合”的工作方法。一是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在研究中主要运用了调查法、文献法、归纳法、研究法等,并借鉴行动研究的方法,课题组既有理论工作者参加,又有中小学教师,基层公安人员的参与,在研究中注意把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全面总结与研究相结合。二是各方面的研究人员相结合。本课题的研究人员既有青少年犯罪问题的专家、教授,有有主管青少年问题的学者、组织者,还有经常与未成年人不良行为打教导的政法公安人员参加。从而使课题研究能够更多地从全局性的高度分析问题,使研究的成果更具有科学性、操作性和可行性。三是专职与兼职研究相结合。专职研究人员主要承担总报告的起草、专题调研,与各子课题工作单位的联络,兼职人员主要承担子课题的研究任务。四是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本课题的最终成果是要在时间上有前瞻性,在空间上能反映未成年人的实际和未来要求。为此,课题从酝酿立项开始,就注意发挥各协作单位的作用,并通过信函、通讯等多种方式保持密切联系,还多次参与青少年犯罪研讨会,以期共同探索,求得共识。

三、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1、当代未成年人发展中有很多优势,但面临新的机遇和严峻挑战。课题组概括阐述了当代未成年人遇到的十个问题,使得未成年人中的不良行为大量产生和发展,成为了违法犯罪青少年的后备军,这就给党的政府、家长、教育部门和社会敲响了警钟。要减少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必须从预防和矫治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做起。这是以往青少年犯罪研究中没有全面论述过的论点。

2、当前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低龄化、犯罪性质恶化、团伙犯罪和暴力犯罪突出、智能犯罪增多等新的特点。未成年人犯罪在21世纪性质会日趋严重,类型会越发多样,手段会更加残忍,危害会不断加大,预防和打击未成年人犯罪方面的形势会更加严峻,责任会更加重大。

3、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违法犯罪的原因主要是社会因素、家庭、学校教育因素和网络的监管乏力造成。

4、只要采取正确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综合治理对策,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是可以预防的。

5、工读学校是矫治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特殊教育部门,要鼓励、支持社会以及个人投资参与工读学校的创办和建设,这是本课题组在调研中提出的论点,正在被立法部门所采纳。

6、公安、司法机关在矫治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的工作与形势、任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应加速改进。

7、提出了当前在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立法工作上存在的不足和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的建议。

8、对如何建立健全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综合治理系统工程提出了新的建议,这在我省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中是没有的,如建立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综合治理的组织系统、对策系统、信息系统、资金投入体制等,都是为了使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成为整体性的、持续运行的系统社会工程,使我省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能持续、长效、有序的进行,为实现我省社会治安的根本好转作出努力。

四、研究成果推广的范围

1、在教育部门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把握其生理、心理的不同特点,开展未成年人心理矫治和预防犯罪的教育开展对策研究。

2、在我国开展综合治理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教育和预防系统工程建设,按照“大教育”的思路,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

3、针对当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严重性、迫切性严峻形式,为减少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现象,一定要大力加强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矫治,就必须开办工读教育,减少违法犯罪青少年的后备军,应立即着手在长、株、潭地区开办我省第一所工读学校。

4、加强立法。抓紧《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办法》草案在省人大的通过。

五、取得的社会效益

1、课题组提出的“工读学校也可以采取民办形式,发动全社会来关心和支持工读教育”的建设已被省人大立法机关采用,已写入草案并使各级领导对工读教育有了进一步认识。

2、教育部门开始重视对“差生”的教育矫正,正准备来取措施加强对“差生”的教育和管理。

3、长沙市已开办了我省第一所工读学校。

4、教育部门已经取消了重点初中和尖子班。

第三篇: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学生:XX

指导教师:XX

摘要:未成年人犯罪是指未满18周岁的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未成年人犯罪存在着:团伙化、成人化、智能化、低龄化,暴力化、残忍化等特点。未年年人犯罪有其自身、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要采取自身预防、家庭预防、学校预防、社会预防和司法预防等多种预防方法,进行综合治理,以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大部分是中小学在校学生,也有少部分是辍学待业或提前就业的。人们常用“花朵”来形容未成年人,他们的身心能否健康成长,是关乎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大事。未成年人犯罪就如一个毒瘤,如不及时加以控制,极易蔓延。关心、帮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不让他们成为“恶之花”,不仅仅是司法机关的责任,而且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因此,认真剖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分析其中的原因,掌握其发生发展规律,无疑对预防和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维护社会的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未成年犯罪

犯罪特点

犯罪原因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对策

《未成年人保护法》指出:“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刑事责任年龄为14—18周岁。近年来,未成年犯罪已成为全球注目的社会问题,未成年犯罪不仅人数增多,而且涉及面广,在全部犯罪人员中,青少年犯罪比例最高,我国青少年犯罪一直就是一个比较严峻的社会问题,据资料显示,1998—2002年,全国法院审判的未成年人犯占全国刑事犯罪犯的比例由1998年的6.36%提高到2002年的7.13%。我们在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上,也经常看到有关青少年犯罪的报道,其中不少是骇人听闻的重大恶性案件,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经得到了我国有关部门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正在实施“青少年违法犯罪社区预防计划”,我国已颁布实施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可以说,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果,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确立以及与之相伴生的事业、教育产业化、贫富差别悬珠等社会问题、社会矛盾日益加剧,结合社会实际,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进一步探析预防对策,仍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一)低龄化

未成年人初始犯罪年龄越来越低。过去未成年人犯罪的平均年龄在17岁左右,而现在未成年犯罪的平均年龄只有15岁,有的案犯甚至不到14岁。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向低龄化方向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总的方面讲,由于人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使未成年人的成熟期提前。未成年人的成熟期提前,使未成年人的身体素质大大增强,未成年人的智力也有很大提高。由于未成年人成熟期提前,带来了一系列新变化,出现了饿需要和满足之间的新矛盾。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使未成年人犯罪增多,并使犯罪年龄向低龄化发展。近几年来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比例出现了上升的趋势。

(二)成人化、智能化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大都有预案,作案前经过精心策划和充分准备,作案后及时毁灭罪证,破坏现场、扰乱警方视线。这些从报刊影视上学到的反侦查手段被频频使用,利用迷魂药、高级轿车、汽艇、对讲机、手机、电脑、手枪甚至无声手枪进行犯罪活动已越来越普遍,使得未成年人犯罪具有了明显的成人化、智能化特点。

(三)暴力化、残忍化

未成年人犯罪多实施诈骗、盗窃、抢夺、抢劫等侵财性犯罪。同时,随着其犯罪心理的日益成熟,在个别案件中,未成年人明显表现出“做了就做大做绝”的倾向。另外,由于未成年人本身自制力、判断力较弱,平时容易冲动,暴力倾向比较强烈,案件性质较为严重,且表现为明确的犯罪动机,作案手段十分残忍,不计后果,社会影响恶劣,给社会治安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暴力型犯罪突出,手段残忍,社会危害大。

(四)团伙化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团伙犯罪。据统计资料显示,约40%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属团伙作案范畴。未成年人囿于自身的条件阅历,作案时,常纠集多人,或傍倚成年罪犯。他们相互利用,随机组合,规模不断扩大。这种犯罪与一般意义的犯罪集团不同,纠合在一起的多人中,多具有邻居、同学等关系。它的组合过程更简单,往往是一拍即合,一哄而上的临时纠合,随着一个犯罪活动的终结而自行解体,但有的已具有犯罪集团的雏形。

未成年人犯罪由单独作案向集体性的共同作案转化。渴望友情、乐于合群,是未成年人的一种心理需求独立意识的外在表现。未成年人往往到了心理断乳期,就容易在父母面前封闭自我,更爱与年龄相仿、趣味相投的伙伴在一起,形成一群体,容易相互影响。只要其中一人有犯罪意识,就可能共同作案,形成共同犯罪。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

1、任性放纵,缺乏良好养成。

2、简单粗暴,教育方法不当。

3、家庭影响,生活环境较差。

4、社会影响,心灵受到伤害。

2003年,一部反映校园学生爱情电视剧《流星花园》就造成了很不好社会影响,最后不得不停播,所以,文化市场的混乱给未成年人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据对一些犯罪未成年人调查,他们就是在接触了一些反映黑社会、恶势力团伙罪过程及细节描述的影片后,产生了犯罪动机并学会了作案及反侦察手段。不良的社会环境影响还体现在不良的社会风气,尚未得到控制的腐败现象给未成年人起到了很不好的示范作用,尤其是一些平民家庭的孩子,看到腐败横行、贫富悬殊、两极分化,更容易对社会产生不满,在对种种不正常的社会现实无法正确看待时,容易以极端方式报复社会,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对策

1、提升家庭成员素质。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素质的高低与否,直接关系到未成年子女的家长。因此,提高其父母、长辈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行为养成素质,对构建好预防子女违法犯罪的第一道防线尤为重要。父母应为人师表,注重自身修养及言语举止,用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和健康行为影响、带动子女,为子女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作为父母,不仅要关注其温饱,更重要的是当好子女的启蒙老师。关注其品格和人生追求的教育引导,使之不偏离正确的人生方向。

2、打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好否既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又关系到预防犯罪工作的有效开展。未成年人处在生理、心理都尚未成熟、可望性极强的年龄阶段,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理解较为单一,辨别事非的能力较差,缺乏抵御“疾病”的免疫力。因此,认真实施国务院《娱乐场所管理条例》,强化监管与执法,大力纯洁文化市场。

3、强化思想、法制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治本之策,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是学校、家庭乃至全社会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认真贯彻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义务教育法》、《儿童权利公约》,学校是读书育人的摇篮,家庭是未成年子女生活成长的居所,社会是其未来走向自立和建功立业的舞台。学校、家庭既要为其传授书本、生活知识,又要教导其怎样做人、明辨事非、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更要重视对个别“差生”的教育管理和引导,帮助其树立信心,向正确的方向走好。这就要求学校在抓好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注重抓好思想品德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把“德、智、体、美、劳”有机地结合起来,齐抓共管。

4、注重传统美德的养成教育。学校要向学生介绍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勇敢、节俭朴实、富于创造发明等优良传统,组织学生到工厂做工,去农村抢收抢种,使之得到磨炼,树立起爱劳动光荣、节约光荣、诚实光荣和劳动创造生活、劳动创造财富和未来的观念;组织讲述雷锋等英模人物的先进事迹和“节约一个铜板、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米”的光荣传统,培育勤劳致富、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和勤俭节约的精神和养成朝气蓬勃、勤于劳动锻炼、不攀比吃穿花钱、真诚待人等好习惯。作为父母、长辈要充分认识到溺爱、矫纵就是害子女、十分不利于其成长这个道理,要让其养成叠被、洗衣都由自己打理和做家务的好习惯,并通过做几件事,检验其是否诚实,使之陶冶情操、培养其良好养成。

5、实施特殊的挽救办法。针对未成年犯的心理、生理特征需要,我国法律对其合法权益采取了人道主义的保护,矫治不良行为。对未成年犯的改造应重点放在对其心理的改造,营造一个适应他们接受改造的环境。家庭、学校、全社会都要关心未成年人,帮助他们看到自身的长处、发现闪光点,亲近而不冷落他们,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使其无后顾之忧,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精神状态,努力向好的方面转化,不断进步,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6、借鉴国外对于青少年犯罪的一些对策

(1)美国对犯罪青少年的社区矫正项目。目前美国的社区矫正已成为普遍适用的司法和执法形式,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了。最初美国的社区矫正形式是缓刑,源于1869年的马萨诸塞州;1899年伊利诺伊州未成年人法院建立,正式确立了犯罪青少年的社区矫正项目。至今,美国社区矫正项目的内容和形式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包括缓刑(Reprieve)、释放安置(Aftercare)、居中制裁(Intermediate Sanctions)等。

(2)英国的缓刑监督制度。这一制度适用于所有的犯罪,不仅限于青少年犯罪。19世纪末,少年司法运动在英国兴起,1890、1891、1897年的教育法案使国家承担起了对青少年进行初步教育的责任,对不良少年的缓刑监督应运而生,大大促进了缓刑制度的发展,并扩展适用到成年人领域。英国的缓刑监督机构主要履行两方面的职责:一是控制和规范缓刑犯的行为,避免和减少缓刑犯罪新犯罪及对社区造成威胁和危害;二是为缓刑犯造成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在教育、培训、就业、戒除恶习、适应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帮助。

通过以上措施,逐步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网络,遏制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第四篇:上海未成年人犯罪形势和对策的研究

上海未成年人犯罪形势和对策的研究

内容摘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上海未成年人犯罪的形势、原因和条件因素出现了很多新变化。本文通过对未成年人犯罪研究中有关基本概念的界定,对上海未成年人犯罪的总体形势和相关的社会发展背景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提出了当前上海地区未成年人犯罪基本处于稳定阶段但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的观点。基于研究所得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文章还对上海地区未成年犯罪问题提出了一些具备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未成年人犯罪 概念界定 形势 犯罪预防

领导点评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是市委构建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艰巨和长期的工作。科学分析本市未成年人的犯罪情况,可以使我们进一步认清未成年人犯罪的形势,更新思想观念,从战略上思考对策,从源头上科学预防,并着力解决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体制、机制和法制等深层次问题。社会的复杂性和未成年人成长的特殊性对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共青团组织在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同时,可对一些诸如未成年人犯罪形势研究等带有方向性、理论性和建设性的问题进行前瞻性思考和研究,以不断深化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促进广大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团市委副书记 李跃旗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一)研究背景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一直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上海这一大都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自然也会影响到社会化过程中的未成年人,并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和条件因素出现了许多变化,未成年人犯罪的形势也与以前大不相同,科学掌握未成年人犯罪的形势,并根据形势的变化来制定和完善有关的对策,这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二)概念界定

1、要区别青少年违法犯罪中的成年人违法犯罪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概念

我国一些学者在研究青少年犯罪中常习惯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年龄界定为已满14周岁、未满25周岁的人,其实,这里面涉及到已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和已满18周岁、未满25周岁的成年人两个年龄段,因此,笼统论述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类型和特点等,而丝毫不顾违法犯罪青少年是否已经成年这一质的区别,是很不科学的。所以,我们在分析未成年人犯罪形势时,应当对成年人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进行区别。

从公安机关的统计中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地区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违法犯罪人数总体上呈现不断上升趋势,1992年,全市违法犯罪人数为13145人,而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为6888人,占52.4%;到了2001年,全市违法犯罪人数为31086人,而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为13905人,占44.7%。尽管青少年违法犯罪在整个作案人数中的比例有所下降,但绝对数增加了一倍多。尤其值得重视的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严重性比以前有明显的增加,像杀人、Q###J、绑架、放火、投毒、贩毒等严重犯罪行为始终保持着一定的数量。如实施贩毒行为的青少年人数不断上升,从1992年的23人大幅度增加,1996年突破200人,1997年突破300人,1998年突破400人,最高时为2000年的478人,虽然依法严厉打击,但目前毒品案件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上,并呈现继续增长的态势。

进一步分析已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情况我们发现,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数总体上也是处于较快增长的态势。1992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数为1328人,占全市违法犯罪人数10.1%;到了2001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数为3822人,占全市违法犯罪人数12.3%。从以上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数量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上海地区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与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增长态势基本相吻合的。

2、要区分未成年人违法与刑法意义上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

未成年人违法和未成年人犯罪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概念。来自上海法院系统所提供的数据表明,上海市法院判处的未成年人罪犯数量,1998年为811人,1999年为895人,2000年为1007人,2001年为1034人,2002年为1123人,2003年为1035人。这一数据至少说明两点:一是在公安系统被认定为违法犯罪的绝大多数的未成年人,其性质还没有达到刑法意义上的犯罪,所以没有进入司法程序;二是进入21世纪以来的四年中,真正进入法院被定罪量刑的未成年人并没有明显的增加。正因为存在着上述两方面的因素,尤其是综合考虑上海总人口增加等因素,我们不难得出上海地区构成犯罪的未成年人近年来在数量上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上海未成年人犯罪形势严峻,这是与人们对以上概念模糊,且受舆论导向所造成的一种误解。其实,犯罪率作为反映社会治安和犯罪问题的依据,主要还是依靠科学的犯罪统计,而在所有的犯罪统计中,无疑官方的统计最全面、最有权威性。这是因为官方的犯罪统计是以法律制度为依据的,并且总是统计特定的罪行,且有国家的人力、财力等作后盾,所以世界各国基本上都是主要依据国家的犯罪正式统计数字从事研究和制定防治对策的。而来自上海法院系统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审理结果的统计,无疑是最具权威性的。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上海未成年人犯罪总体形势的判断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形势严峻已是全社会的共识,同时,大量研究成果也预测,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将继续呈现较快增长的态势,并且在违法犯罪类型、手段、形态、后果、性质等方面仍可能继续呈现严重化、复杂化的趋势。我们对上海地区的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和总的发展态势进行分析后,认为现阶段上海地区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基本处于稳定阶段,如果不出现大的社会动荡,未成年人犯罪率不太可能出现大的波动。但从总体形势上看,青少年违法犯罪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我们讲上海的未成年人犯罪比较稳定,是将概念严格限定在刑法意义上的未成年人犯罪。从上海地区法院受理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看,其数量多年来增加的幅度并不很大,涉及到具体基层法院的少年法庭所受理案件的数量是有限的,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末《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改后,取消了14-16周岁的惯窃犯罪,调整了未成年人多发性盗窃罪的起刑点,少年法庭受案数量明显减少。1999年4月,上海法院系统对少年法庭的组织机构作了一次重大的改革,将原来20个区县的少年法庭合并为四个,实行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指定管辖,上海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自从实行指定管辖以来,未成年人犯罪也没有很大的变化。

当然我们也注意到,现阶段上海地区不断出现了未成年人严重犯罪的案例,引起社会的震惊。这些未成年人犯罪的典型案件与历史上的未成年人犯罪相比,情况确实有了很大的变化。例如,盗窃所涉及的犯罪数额越来越大,抢劫、Q###J等犯罪手段更加疯狂,贩毒案件和团伙作案增加较快等等。但从总体上看,未成年人实施的大案要案不仅数量上还是少数,而且犯罪手段、危害等与成年人所作的案件相比也不可同日而言。其实,人们经常耳闻目睹的上海青少年严重犯罪案例,基本上都是18周岁到25周岁的青年所为,真正属于未成年人实施的大案要案并不多见,个别未成年人实施的恶性案件并不具有代表性。上海法院系统对未成年犯主要判处五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缓刑、管制、拘役等,且比较多的适用缓刑,这其中固然有多种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未成年犯的犯罪类型、手段及社会危害性等不同于成年人,从而在量刑上有所体现。

上海地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形势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主要集中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违法未成年人的数量要明显多于已经构成犯罪的未成年人。按照过去的抽样调查,违法未成年人与已经构成犯罪的未成年人的数量之比,大约在8:1到10:1之间,也就是说,被法院处理的未成年犯如果是1人的话,那么,社会上可能还有8到10个违法未成年人,如果加上数量更多的那些学习有明显困难、心理有较严重偏差以及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这个比例还会更大。现在社会上不少人认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严峻性主要是违法的未成年人多,而真正构成犯罪的数量有限。这批违法未成年人是潜在性的犯罪人群,如果对这批数量较大的违法未成年人不加强教育管理,就很有可能会成为“犯罪预备军”。

第二,未成年人犯罪的主体基本是由未成年人中的“弱者”群体所构成,即上海本地未成年人犯罪高发群体主要是那些失学、失业同时又是失管的“三失”人员。随着社会就业竞争性的加大,这批人的数量有可能会呈现增加趋势,一定程度上壮大了犯罪高发人群。在调查中发现,现在有些未成年人虽然离开了学校,但由于没有社会需要的高学历,也没有基本的工作技能,所以常常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成为社会上的“浪子”。不少家长疏于监护,更多的是未成年人不听从家长的监护,加上他们经常受到包括父母在内的社会舆论的否定评价,从而非常容易与不良人员交往,接触到社会不良环境的熏陶和影响,从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社会就业矛盾更加突出,那些学习困难、心理行为有偏差的学生,离开社会后很难找到工作,而我们对这批“高危人群”的管理、教育、服务等很可能无法一时到位,势必这一群体中的不少人将会走上犯罪道路。

第三,外来未成年人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申博”成功后,城市建设逐步加快,国内外移民大量增加,外来人口势必会有较大的增长,外来未成年人的数量也呈现增加的趋势。外来的未成年人,有的是自己单身来上海的,更多的是随父母等来上海的,根据2000年普查的结果,上海中小学学龄流动人口超过19万,他们中少数人在上海本市学校借读,大部分则是在民工子弟学校入学,这些学校在师资、教材、教学安排以及校舍设备等方面都不规范,主要目的是解决在上海谋生的家长照料子女的后顾之忧,大多没有能力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尤其是流动人口中有不少是失学的未成年人,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因为各种原因已经不上学,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进入现代城市生活后,显得文化水平低,生活行为不规范,法律意识差,与城市一体化发展不协调,并不断与上海主流文化等发生冲突,非常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第四,青年犯罪量多“质”高,即上海地区18周岁到25周岁的青年违法犯罪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比较突出。但必须看到,许多青年走上犯罪道路,是在未成年阶段受到不良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后就已经形成了犯罪意识,可以这么说,现在的青年犯罪,绝大多数在未成年人阶段就有不良心理、行为或犯罪意识,仅仅是在青年阶段进一步受害和发作而已。这就是未成年人犯罪发展演变中的过程性规律,即未成年人犯罪的演变过程,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未成年人正是在有倾向性和选择性的反映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巩固着自己的不良个性品质。犯罪意识的形成,正是社会消极因素在未成年人个体身上的折光反映。虽然我们提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及时发现量变,有力制止质变,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教育要从小时候开始,从小事情开始,但目前导致未成年人思想受害的环境条件很难得到根本改观,整个青少年犯罪严峻化的发展趋势很难得到扭转。这就造成了许多受到毒害的未成年人在刚成年后不久就触犯刑律,受到法律惩处。

从另外角度看,上海未成年人犯罪虽然得到了控制,但现有的未成年人犯罪数量本身就已显得非常严重了。一是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动态发展看,目前未成年人犯罪数量比上海历史上未成年人犯罪最少的20世纪50、60年代还是有较大增长的;二是现在基本上是独生子女犯罪,一个孩子的犯罪意味着一个家庭的悲哀,甚至是一个家庭的解体,一千多个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对于这一千多个家庭来说,意味着一场灾难;三是从我们国家和社会保护未成年人的宗旨看,众多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是我们所痛心和不安的。如此等等,都要求全社会高度重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

(二)现阶段上海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发展背景分析

上海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人均GNp已经超过4000美元,参照发达国家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历史,在这一阶段改革将深入,发展将加快,各种社会矛盾会急剧增加并出现新的动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数量和质量也将发生变化,而目前上海地区的未成年人犯罪比较稳定,对此我们可以从社会发展大背景和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战略两个角度来分析。

1、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对未成年人犯罪产生的影响

犯罪决不是孤立的社会问题,而是同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历史等诸因素息息相关的。处在改革和建设中的上海,存在着制约未成年人犯罪发展变化的正负两方面因素的相互斗争。应当承认,导致上海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大量存在,从外部来看,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仍在继续发展之中,腐朽没落的思想意识形态正不断地向我国渗透,腐蚀我们的未成年人一代;从内部来看,我国现实的经济关系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陷和弊端,民主和法制建设无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方面都不很充分,尤其是与未成年人有关的教育、文化、就业等资源还不适应实际需求,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环境并不理想。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上海改革的健康推进,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就是扬长避短、发展优势、克服弊端、促进未成年人教育和保护工作向良性发展的过程。

在此,我们就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所产生的积极影响略举两例。一是上海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仅使那些仅仅为了满足温饱的“穷犯罪”得到控制,而且更重要的是控制了人口增长,增加了就业、升学的机会和提供了未成年人发展的可能,从而保证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二是上海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依靠不断增强的实力,加大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力度,促进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而极大地减少了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和条件。

2、上海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战略和科学对策对未成年人犯罪产生的影响

我们已经认识到,未成年人犯罪是社会各种矛盾和问题的集中反映,同样,上海未成年人犯罪得以有效控制,也依赖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依赖于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战略和科学对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从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战略上看,上海注重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中的改革和创新,积极寻找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的新载体。最近一段时期以来,上海为了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中的长治效应,比较重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中的思想观念方面的更新,着力实施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机制、体制和法制方面的建设,并有新的举措出台。

对未成年人犯罪关键是要加强早期预防和教育。上海对未成年人犯罪一贯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上海较早形成了少年司法的“一条龙”体系,以少年法庭为主体的上海各级公安、司法机关正确把握“宽松的刑事政策”的“度”,解决好落实“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的具体措施、方案、方法等操作性的问题,从而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定罪量刑,自然也影响了未成年人犯罪数量的增长。

上海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中不断更新思想观念,不是仅仅停留在对绝大多数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纳入非司法程序来处置来换取未成年人犯罪的数量控制,而是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从战略上思考对策,从源头上科学预防,注重解决机制、体制和法制等深层次问题。面对社会变革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和居高不下的刑事犯罪率,从2003年开始,上海开始构建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新体系。上海针对当前吸毒人员大幅度增长、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率高居不下、闲散青少年犯罪比较突出等现状,从积极防范的要求出发,按照“政府主导推动、社团自主运行、社会多方参与”的总体思路,来推进禁毒、社区矫正和社区青少年管理工作,依托现有体制,组建禁毒、社区矫正和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等三个常设机构,作为政府加强社区管理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相应的犯罪预防职能。同时,积极推进社会化管理,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培育一支1000余人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者队伍,成立市禁毒、社区矫正和青少年管理等三个社团组织,作为开展这三项工作的运作实体,并根据发展需要,分别建立相应的志愿者队伍。随着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机构的建立,尤其是社区未成年人管理的加强,失学、失业的未成年人就不再是“失管”的未成年人了,违法和轻微犯罪的未成年人的帮教也会有许多相应的措施。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当前上海地区未成年人犯罪处于稳定阶段,并没有出现日趋恶化的发展态势,但应当看到,目前上海地区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很多,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的空间很大。上海要保持未成年人犯罪的稳定,要控制未成年人犯罪的增加,还需要在未成年人教育保护和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等方面,真正做到法律法规齐全、社区管理加强、家庭教育得当,未成年人整体素质提高。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改革的深化和优化,来加强和优化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工作,将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思想和精神,渗透到改革的每个环节和各个方面,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一)要认识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性和树立未成年人犯罪可控制论

一个人从儿童到成年人的发展过程中要经历一个迅速发育成长的青少年时期。处在身心发展旺盛阶段的未成年人,会出现一系列矛盾,在社会变革时期,未成年人所处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和教育发生变化,由未成年人身心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矛盾就会更加突出和尖锐,并与未成年人犯罪问题非常直接地产生关联。正是因为社会的复杂性与未成年人成长的特殊性和过程性,决定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也就形成了未成年人犯罪区别于成年人犯罪的差异性。

未成年人犯罪与成年人犯罪相比,在生理心理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未成年人正处于从幼稚转向成熟的过渡阶段,由于身体和智力还处在发展的过程中,思想比较幼稚,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情绪不稳定,易于受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这就决定了他们的行为很难遵守社会规范,甚至藐视法律,且易感情冲动,缺乏自控能力,其行动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突发性,在实施犯罪行为时表现为动机简单、行动盲目、不计后果等。与成年人犯罪相比,他们的犯罪类型、手段及社会危害性都有明显差异。我们的有些理论研究和传媒在有关青少年犯罪的宣传和案件事实的报导中具有非常强烈的倾向性,一味强调未成年人犯罪的严峻性,甚至将未成年人作案与成年人作案放在一起,总结出所谓的“残酷性、智能性、疯狂性”等等特征,形成了巨大的社会负面影响。其实,未成年人犯罪的严峻一面固然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但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性是不容否认的。如果将成年人与未成年人混为一谈,理论上是错误的,实践中是有害的。

既然未成年人犯罪有特殊性,那就需要研究特殊的处置政策和预防对策。而目前我国在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审理中,许多对策措施与适用于成年人的对策措施共性多,而符合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个性少。最典型的就是至今为止,我国司法系统还没有专门的审理未成年人案件的组织法、实体法、程序法、矫治法等,许多典型的未成年人案件,按照成年人的标准来定罪量刑,这一现状必须尽快改变。

另外,随着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增加,社会上许多人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青少年犯罪的发展态势表示深深的担忧,有些人甚至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失去了信心。其实,犯罪是可以防治的,不仅指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最终一定可以有效防治,同时也指每一个具体犯罪同样是可以防治的。对于我们来说,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对全社会都是适用的,关键是具体的地区、部门和单位以及个人如何将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这涉及到如何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作用,由于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不同,情况就会完全不一样。

(二)要坚持求真务实的态度,重点研究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操作性课题

1、加强研究,切实抓好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有关的教育和指导

独生子女有许多好的方面,但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容易形成心理偏差,从而导致越轨行为的形成。因此,我们要加强研究,切实抓好与防治未成年人犯罪有关的教育、指导,主要有法制教育、青春期教育、生活指导、自我保护知识传授、心理疏导等。这些方面是当前未成年人犯罪防治中急需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2、建立和完善以家庭、学校和社区为主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早期预防体系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着眼于早期预防,防微杜渐,其中家庭、学校、社区和单位等在早期预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在,家庭结构在变化,独生子女违法犯罪突出;学校重智轻德,追求升学率,学生违法犯罪很不稳定;个体户、无业青年的管理教育矛盾重重,因失教失管而犯罪者为数不少……这些都为早期预防提出了许多新课题。家庭、学校、社区和单位等都要从早抓起,从实抓起,不放过苗头性的问题,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形成一个完整的预防犯罪体系。

在建立和完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体系过程中,要通过社会化来推进这一体系的建立,提高工作效率。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涉及到各种社会资源的整合问题。现在缺少的是专业化、职业化的组织和人士共同配合政法机关做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我们要在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形成大保护、大预防的格局,各基层组织和各方面的力量都加入到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中来,各方面的工作各有侧重,相互促进,需要加强合作,整合资源,从而产生最大的实际效果。

3、重点研究网络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充分发挥网络在未成年人教育和保护中的积极作用

网络正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甚至思维方式,未成年人可以通过网络便捷地学习和获取最新的知识,加强彼此间的联系和沟通等。但是,网络也是一把典型的“双刃剑”,它在给未成年人带来诸多积极影响的同时,也给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诸多的负面影响。现在社会上许多网吧是未成年人犯罪和受害的高发点,许多未成年人在那里受到毒害和伤害,尤其是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的消极影响非常突出。因此,我们要教育好未成年人正确认识网络,管理好各类网吧,尽量消除网络对未成年人的消极影响,同时也要充分发挥网络在未成年人教育和保护中的积极作用。

4、加强未成年人预防和治理工作的法律制度保障

上海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之所以能够长久不衰,人的因素在发挥积极作用,制度的因素则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当前可做的工作主要有:修订完善《青少年保护条例》;考虑在公安机关建立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预防机构;在社区建立和完善由社会志愿工作者参加的违法犯罪青少年的帮教体系和组织;规范社区青少年工作者的管理和提高工作效率;建立和规范未成年人心理测试、鉴定机构;在加强工读学校的投入和加快工读学校法律制度化建设;研究通过正当程序来确定“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并采取教育、保护措施;建立政府和民间性的青少年犯罪的研究机构和预防基金等等。

5、加快少年法院建设的步伐

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少年保护的实际情况看,尤其是从我国社会根本制度着眼,保护少年权益、预防少年违法犯罪和审理少年案件,都可以并且应当纳入少年司法制度的框架内。司法全方位参与少年保护,必然要求相应的组织机构予以保证。我们对各种机构进行利弊比较后认为,少年法院是少年司法制度改革的理想选择。由于少年法院的建立及相配套的法律制度体系,尤其是专业化的审理机构、专门化的司法官员,特殊的审理程序、保护性的处置措施等,少年法院要比其他组织机构更能够胜任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和司法职责。

第五篇:城市青少年犯罪原因的实证研究

城市青少年犯罪原因的实证研究

http://2010年07月06日 10:33来源: 青少年犯罪问题

【摘要】城市青少年犯罪作为当前,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其产生原因是复杂而多元的,通过对225名正在接受社区矫正的违法青少年的问卷调查研究后发现,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在于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现实、家庭环境质量低下、个体自身生理心理特点、不良同辈群体影响和有效社会控制缺位五个方面。基于此,作者提出干预建议,力求对预防青少年犯罪有所启示。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社会转型;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提出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剧烈转型时期,对处于社会化关键时期的青少年而言,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多元价值体系和亚文化、个体身心发展不均衡的矛盾等因素使得青少年更可能出现偏差或失败而无法适应社会生活。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十五”期间青年发展状况和“十一五”期间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十五”期间青少年犯罪总体数量呈上升趋势,其中全国法院判决的青少年罪犯五年间增长12.6%,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增长情况更加突出,五年间上涨68%。除了青少年犯罪在全部刑事案件中所占比重增加之外,青少年犯罪也表现出一些新特点,一是违法犯罪趋于低龄化。十四五岁就违法犯罪,有的甚至做出大案要案。二是犯罪类型越来越多,以侵财性犯罪为主,如盗窃、抢劫、敲诈等。此外伤害、杀人、绑架、强奸等恶性案件也时有发生。三是是犯罪动机简单,没有明确作案目的,一般没有事先预谋,多属一时感情冲动,有的出于好奇,常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青少年犯罪现象已经成为一个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它不但对社会和谐稳定具有极大破坏性,而且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严重影响到他们的生理、心理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应该引起研究者、教育者以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研究即是在这个背景下,以上海市s区中存在行为问题并由司法机关认定为违法的接受社区矫正项目的青少年为调查对象进行研究,希望能深入了解他们的违法犯罪原因,并基于此提出有针对性的可行性对策建议,以期为预防青少年犯罪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接受调查的225名违法犯罪青少年中,男生198人,女生27人;年龄范围处在16--25岁之间,其中16-18岁的有13人,19--21岁的有66A,22-25岁的有146人;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初中及以下学历为,23人,初中学历为135人,高中或高职毕业为55人,大专及大学毕业为12人。

从罪错类型来看,寻衅滋事(58人)和盗窃(55人)的人数最多,两项人数之和已经达到总人数的50.2%;性质较为严重的抢劫(43人)、吸毒(21人)和故意伤人(17人)比例也较高;贩毒为6人,强奸为7人,聚众赌博6人、故意杀人1人和其他类型犯罪11人。(参见下图)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所使用的测量工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主要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罪错类型等人口统计学信息;第二部分是由25个项目构成的违法犯罪原因调查问卷。问卷中的各个项目采用五级评分,要求受访者对各个项目所描述事实对其失足犯罪的影响程度进行等级评定,其中1代表“根本无影响”,2代表“不太有影响”,3代表“影响一般”,4代表“影响比较大”,5代表“影响很大”。

(三)数据分析

采用Spss13.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经过统计分析后发现,城市青少年之所以会出现偏差行为并进而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五个方面:

(一)社会转型期的社会问题

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现实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但也造成了许多新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首先,贫富差距的加大在犯罪类型上的体现是牟利型犯罪,它也是社会转型时期最为普遍和突出的犯罪现象,包括为抢劫财物的杀人、伤害、绑架、贩毒、走私等犯罪。从调查结果看,受访的225名犯罪青少年中以牟利为动机的盗窃、抢劫、贩毒和聚众赌博等犯罪的比重最高,达到49.3%。他们指出当前社会的一些不公平现象是导致其犯罪的重要原因。其中在“当前贫富差距加大是导致其犯罪的原因”这一问题上,完全同意的占5.4%,比较同意的占15.8%。他们中完全支持“自己的生活水平太低,而别人却很优越”导致他们犯罪的人数占6.2%,比较同意的占14.7%。他们将“吃、穿、玩、乐”等享乐作为生活的追求,这种高消费欲望与自身实现需求满足的低能力之间的矛盾,极易导致他们的社会心理失衡,进而扭曲着他们的社会行为,铤而走险走上了犯罪道路。

其次,文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冲突性是引发青少年犯罪的深层次原因。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多元化的价值观之间出现碰撞、激荡、交融,很可能导致个体的价值观出现迷惘,青少年正处于社会化的关键阶段,其价值观尚未定型,因而更容易出现迷茫、不知所措,甚至被一些不良的价值观所左右。金钱至上、极端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以及崇洋媚外的价值观的盛行,再加上当前社会上充斥的各种各样的诱惑,使他们处于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从而促使其走向越轨和犯罪。

(二)青少年阶段的特殊生理心理特点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的快速发育阶段,而生理快速发展所产生的生理需求及形成的成人感与心理发展的相对缓慢构成了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身体的迅速发育和性机能的成熟使青少年有了性的需求,在被调查的青少年中,认为自己生理成熟比较早,因而没有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学习等重要事件上的比例较高,占到总人数的76.5%,另外还有67.2%的受访者认为是因为对与性有关的问题感兴趣才导致犯罪。而这种性的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和教育,就会导致不良后果的发生。

第二,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青少年正处于“自我同一性整合”阶段,他们的自我意识强烈,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喜欢模仿,正在积极努力地建构自我概念。但与此同时,他们还具有自我约束力差,自我控制能力薄弱,逆反心理极强,情绪复杂多变,情感较为脆弱的特点。这一系列的心理特点相对于日益成熟的生理特点而言表现出极大的滞后性。本研究发现“认为自己缺乏自控力”(=3.28)居于所有因素之首,被受调查者看作是导致其犯罪的最重要因素,有74.7%的受访青少年认为这点对他走上犯罪道路有影响。而缺乏“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3.18)排在继“家庭气氛不和谐”之后的第三位,有73.0%的受访青少年承认是自己遇事不冷静,冲动性太强造成了不良后果。因此,当他们稍被教唆,便不知不觉地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在团伙犯罪中,有相当比例的青少年是在社会闲杂人员的诱惑和拉拢下违法犯罪的。

再次,法制观念淡漠。大多数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淡漠和贫乏,对法律一知半解,甚至是根本不懂法律。约有31.7%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缺乏应有的法律常识,法制观念淡薄,尽管违法犯罪之后也会感到后悔无比,但由于他们的情感具有极端不稳定性和强烈的冲动,在作案前及作案过程中难以自我控制,很难考虑到所作所为的危害性和将要受到的法律制裁。本研究中的抢劫、故意伤人、故意杀人等恶性犯罪的比例之高(比例达到36.5%)就是有力的证明。

(三)家庭环境质量低下

家庭是青少年社会化的最初场所,也是其社会化发展的主要场所之一,家庭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社会化的程度和方向,也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预测因素。

首先,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是诱发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本研究发现青少年犯罪者对自身家庭经济状况的满意度极低(=2.97),这将导致青少年更容易在家庭外部寻求物质上的支持和保障,更易接触到不良同伴,进而导致从事反社会行为的可能性加大。

其次,家庭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对青少年的影响作用也很大。家庭中的敌对、仇视、争吵会使青少年感到不安全和不满。长期的家庭紧张会削弱家庭的凝聚力并影响家长营造教育青少年氛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研究中约有74.4%的被访青少年认为自己家庭关系的不和谐对导致自己犯罪有影响,其中认为“影响比较大”的占19.3%,认为“影响很大”的占115%。进一步对受访者进行访谈后发现,家庭关系不和谐主要体现在父母之间的关系不和谐、父母一方或双方沟通较少、感知不到父母对自己的赏识和表扬等方面。

第三,家庭教育方式出现偏差。家庭教育方式与青少年问题行为之间有实质性联系,约79.2%的受访青少年指出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有的父母对孩子放任自流、听之任之;有些父母则对孩子溺爱、纵容甚至是包庇;更有甚者,一旦发现孩子有问题行为,就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这极易使孩子产生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以致离家出走或受外界唆使、诱惑,使孩子渐行渐远,一步步从小的失误铸成大错。

(四)不良同辈群体的影响

青少年人愿意与年龄相仿、趣味相投的伙伴在一起,特别是那些在因为各种原因被排斥在家庭、学校等主流生活圈之外的孩子,只好转而在同龄人中寻找友谊,获取心理支持。由于青少年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很容易受到同伴群体中的不良行为的影响而违法犯罪。当前的团伙犯罪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哥们义气”这一精神纽带联系起来而促成的。

本研究中的许多受访者有着家庭不幸、学业失败、心理压抑等相同的遭遇和感受,彼此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的哥们义气便成了他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需要,“交友不慎或帮朋友忙使自己触犯法律”(=3.12)排在影响其犯罪的各种因素的第三位,仅此于“自控力差”和“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有72.3%的受访者认为这一因素对自己违法犯罪有影响,其中认为“影响

比较大”的占27.3%,认为“影响很大”的占10.0%。在他们的团伙中强烈的认同感给了他们畸形的自信和自尊,他们“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不惜“为哥们两肋插刀”,抢劫、斗殴,故意伤害、行凶杀人,往往都是结伙而为。

(五)有效社会控制的缺位

首先,从本研究受访者教育程度的构成可以看出,约70%以上的青少年只有初中及以下学历。在这个阶段,“经常与同学打架”(48.7%)和“逃学或逃课”(35.26%)是青少年走向违法犯罪的危险信号,当问及受访青少年为何在学校打架和逃学时,回答的结果表明: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老师及学校的不公正对待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约有77.5%的受访青少年指出老师的教育方法不当和学校的对待方式把他们推向社会。这一结果折射出学校校园环境恶化以及在教育管理上的缺位。由于学校大多仍然以升学率作为指挥棒,重智轻育,缺乏对不良学生的关怀与帮助,忽视了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的培养,缺乏法制教育、生理和心理教育。

其次,城市社区的功能未能有效发挥,也是影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社区是那些被家庭和学校所排斥的偏差青少年的主要活动场所,它本应对教育、预防和矫治青少年偏差行为负有重要责任。而肮脏无序的居住环境、邻里之间的隔绝和冷漠、社区内各种以赢利为目的的网吧、电子游戏厅等却成为了偏差青少年逃避管束、结交不良伙伴、体验危险活动之场所。在被问及与邻里的关系时,有62%的青少年认为邻里关系冷漠,互不关心;有41.5%的受访者坦诚经常出入附近的网吧、电子游戏厅等场所;所在街道和居委工作人员在其最初游荡于社区中时没有给与过关注的占52.8%。所以说,尽管社区管理在青少年保护和犯罪预防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受到关注,但其功能远未有效发挥。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经过调研及分析后发现,导致城市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主要在于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现实、家庭环境质量低下、个体自身生理心理特点、不良同辈群体影响和有效社会控制缺位五个方面。

(二)建议

鉴于城市青少年犯罪的形成原因的复杂性、多重性及特殊性特征,努力建构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整合性防控体系是当前城市青少年犯罪预防的重点,它应当是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各个维度的有机综合,在宏观层面上,应着重调控社会变迁的进程、完善青少年保护的法律体系、净化社会风气和社会环境;在中观层面上,应加强对存在行为问题的不良青少年控制与支持,改革学校教育理念及内容,努力建构社区在社会管理上的弹性运行机制;在微观层面上则要重视家庭的教育功能并充分利用同辈群体的积极影响作用。只有系统内部的各个因素尽可能以最大限度协调配合,形成整体性的有机防控体系,才能真正达到控制并减少城市青少年犯罪的效果。

下载城市“农二代”未成年人犯罪预控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市“农二代”未成年人犯罪预控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