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黑恶势力犯罪防控对策研究(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4 05:19: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黑恶势力犯罪防控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黑恶势力犯罪防控对策研究》。

第一篇:农村黑恶势力犯罪防控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步伐的不断加快,黑恶势力已经成为影响广大农村地区和谐与稳定的重要因素。基层权力的退缩,组织的涣散,为黑恶势力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政治空间;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市场活动的繁荣,日益丰富的物质,带来了大量可供侵占利益,为黑恶势力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信仰的缺失,文化的错乱,及外来不良文化的入侵,为黑恶势力的发展奠定了腐杇的精神文化;黑恶势力在“保护伞”下有恃无恐,使其快速发展。加强对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的防控对策研究是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黑恶势力 犯罪成因 防控对策

农村的和谐稳定发展受到了黑恶势力的严重威胁,瓮安“6·28”事件中,当地广大人民群众在黑恶势力的推波助澜下加入了打砸抢烧之中,发泄着心中的不满和对社会的仇恨,短短的时间内整个瓮安大乱,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社会危害。在农村,黑恶势力的猖獗及其残暴恶行对农村发展的影响更加严重。为了保障农村地区的和谐发展,并且让农民过上安定的日子,系统地研究我国农村黑恶势力犯罪防控对策有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的特点

黑恶势力已经成为我国社会治安的巨大隐患,是造成民众心理不安和紧张的主要来源。所谓的黑恶势力,指以暴力、威胁为手段,称霸一方,为非作恶,欺压残害群众,严重破坏社会经济生活和人民生活秩序的违法犯罪群体。①稳定农村的发展,推进全局的和谐,防控黑恶势力犯罪是重中之重,应该得到高度地关注。

瓮安事件发生的缘由是一名16岁中学女生溺水死亡和当地警方涉嫌不公正暴力执法从而引起群众的不满,这也是事态迅速恶化的导火线。深层次的原因是长期的社会治安差、社会矛盾交织、干群矛盾突出以及黑恶势力直接插手参与。政府中的贪官、庸官、懒官、不为群众利益着想,不为群众办事,不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要的位置。近些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使得黑恶势力从中找寻获得利益的空间,因此,引起了中央领导高度重视。2009年中央政法委《关于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工作意见》就明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进一步加大对黑恶势力的打击力度,尤其是打击破坏农村经济发展、把持农村基层政权的黑恶势力。②通过对瓮安事件的分析,概括出了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的特点,具体表现为:

(一)主体多为刑满释放人员、社会闲散人员等

黑恶势力的组织成员往往主要以“两劳”人员为主,其中也有一部分为无业、失业青少年和闲散的农民。在瓮安黑恶势力主要是以帮派组织的形式出现,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了明确的组织领导者,骨干成员基本稳定,内部等级分明,并且帮派的构成多数以血缘、地缘为纽带,带有家族、宗教色彩。比如,“玉山帮”成员多为瓮安玉山镇人;“冷老二帮”则以冷氏兄弟为首,纠合与之有亲缘或朋友关系的人员组成。本次事件,在已经查处的303名黑社会性质组织成员中,有前科的91人,占30%,社会闲散人员187人(包括农民94人,无业人员93人),占62%。黑恶势力为发展扩大笼络成员将势力发展到在校的学生,在专案组前期查获的694名涉黑人员中,25岁以下的235人,占34%,其中在校学生66人,占总数的10%,在组织中处于底层。③

(二)违法犯罪的领域逐渐向政治领域迈进

黑恶势力分子变换方式手法去掩饰自己的罪行,逃避法律的制裁。组织头目不再亲力亲为,直接参与到具体犯罪的实施过程中,他们混入党内、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业,迷惑群众,欺骗社会。为了获取更多更大的经济利益,向政治领域迈进是形势所需。他们用金钱美色的等糖衣炮弹利诱、拉拢及靠近当地党政干部,干警等为其提供庇佑,开辟通畅的道路。在农村地区,组织头目从幕前退居幕后,给自己穿上了合法的外衣,逐步操控基层政权。

(三)违法犯罪的手段繁多、暴利性突出

黑恶势力犯罪的直接目的是牟取高额的经济利益。在农村,广大地区有着丰富的矿山、煤炭等自然资源,黑恶势力分子非法开采,霸占资源,侵犯农民的利益。在瓮安的玉山镇有4个硫铁矿、磷矿山先后被“玉山帮”垄断并非法开采,短短的时间内非法获利达百万元。经济利益的诱惑促使他们设法进一步地扩大势力范围,进行新一轮的暴利获取,以此循环。农民的利益没有了保障,生活没有办法稳定,甚至是农民无法自主处理自己的事务,黑恶势力分子用暴力插手纠纷争端,从中获取渔利。

二.农村黑恶势力的犯罪的成因

农村黑恶势力的形成与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和法制等多重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经济利益的驱使和物质欲望的追求,是黑恶势力发展的根本动力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必然有利益的追逐。农村改革的深入,生产力的解放,农民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新的市场经济观念冲击着农村旧有封闭的思想和传统的生活观念。农民们渴望过上丰富多彩富裕的新生活,他们对财富的追求欲望越来越强烈。目前,我国每年有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走进城市,但是却没有得到合理有效的安置。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不均,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了,作为社会底层的人民难免会心理不平衡。作为农民,想要追求更高的物质生活,渴望过上好的日子,但是他们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文化素质不高,没有特有的技术,造成了更多人整天游手好闲,他们没有办法用合法的途径来改变这样的一个境地,于是他们会借助非法的手段来聚敛财富,逐渐地为满足他们畸形的心里而走向了犯罪之路。

(二)基层政权组织涣散,政治的腐败,是黑恶势力发展的有利空间

农村经济发展,管理体制创新,基层政权的组织逐步向服务型迈进。农民不会像过往一样去依赖基层政权组织,使其权威下降,给黑恶势力提供了生存的有利空间。经济建设成为了党政领导的第一要务,导致基层组织弱化,自治能力差。农村治安防范和社会管理薄弱。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乡镇建设的调整,政府和群众之间联系没有那么甚密,桥梁变少了,信息流通受到阻碍,农民意见反馈不能及时地传达到政府。保护伞的庇佑,政治的腐败,使黑恶势力更加跋扈嚣张,更加无法无天,漠视法律的存在。乡村干部借黑恶势力之手去强迫农民成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农民的利益受到极大的侵害,乡镇的政府官员视农民利益不顾,纵容黑恶势力的壮大,也给他们的发展提供了一条通畅的道路。腐败导致了黑恶势力日益严重,同时也使得黑恶势力一步一步走向更高的层次,蔓延至更多领域。

(三)帮派和宗教文化的泛起,是黑恶势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改革开放为广大农村注入了新鲜的空气,同时也让不良文化有了侵入的机会。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法律观念较为淡薄,思想政治觉悟也不高,无法辨别改革之风吹来的是精华还是糟粕;不能有效清楚地认识黑恶势力犯罪,无意识的给帮派、宗教势力带来了有利空间,迎合了帮派头目,宗教势力和村霸等的犯罪心理,逐步就形成了以帮派或是宗教关系为纽带的黑恶势力。当村民们遇到无法解决的纠纷,只能寻求黑恶势力的帮助。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青少年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加入黑恶势力中,成为他们中的一分子。瓮安事件中,涉黑违法的235名青少年中最小的只有11岁。黑色之风越吹越大,影响也越来越深,在当地,学生不愿进去学校去接受教育,认为读书是见苦差事,还得交学费,他们宁可加入黑社会,拥有所谓的钱和地位。改革之风吹进的不良文化逐步侵蚀广大群众的思想,黑恶势力的滋生与发展有了一定的社会文化基础。

三.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的防控对策

农村黑恶势力犯罪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的稳健发展。加大打击力度,坚决遏制黑恶势力的入侵,防控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维护农村地区的和谐稳定是十分必要的。

(一)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提高防控黑恶势力犯罪的能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 “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④建设农村基层组织,不仅能够为农村的发展注入新新的力量,也能提高自身的组织管理能力。农民自己的事务能够依托基层党组织的公开、合理和民主解决。农民利益得到保护,农民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人才是建设的关键,农村党支部、村委会等农村基层组织的带头人,应该加强道德培训,改进农村工作的方式方法,转变干部的工作作风,树立亲民为民的新形象,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是十分必要。⑤按照“若干意见”要求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正气凛然,黑恶势力没有了政治生存空间。

(二)强化法律信仰,树立公平正义的社会风气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⑥为“黑社会文化”敲响了丧钟。积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化教育的引导作用,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封建腐朽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格格不入,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有效地抵制腐杇没落的封建文化,帮派文化,宗教文化等不良文化的入侵。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通过基层文化队伍在农村的传播,能够快速地提高村民对黑社会文化入侵的抵抗力。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更多更好的优秀文艺作品占领了农村,弘扬先进的中华文化,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法律信仰,坚决维护宪法与法律的权威性与正义性。有了良好的村风,农村黑恶势力失去滋生蔓延的土壤。

(三)打击“保护伞”,切断黑恶势力犯罪发展的道路

黑恶势力利用钱色贿赂腐蚀政府官员,寻求庇佑,开拓道路。在坚强的后盾下,黑恶势力的道路越来越广,因此,积极发挥各级监督,让广大的群众参与参与进到事务的管理中来。2010年12月在突尼斯的一些城镇发生了**,阿拉伯一些国家的民众走上街头,要求推翻本国专制政体,西方媒体称之为“和平抵抗运动”,也就是所谓的“阿拉伯之春”。⑦“阿拉伯之春”体现了现代通信技术——电脑网络的巨大力量。电脑网络通信技术已经改变了人们接触信息的方式和相互交流的能力。现在在广大农村地区,有广泛的手机使用者,当今中国有五亿网民,而且每天都还在增加;手机用户超过8亿5千万,未来几年,可能超过10亿,每天有五亿条短信在流传。“孙志刚事件”、“韩局长的日记”、“微笑局长”等由网络引发大家关注的事件,最终得到相为正义的解决,也证明了电脑网络在现实社会的强大力量。“打黑反腐”,如果能引导和利用好电脑与手机网络这强有力的举报监督机制,党和国家对黑恶势力和腐败官员的斗争就走上了群众斗争路线。历的史经验证明,走群众斗争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战无不胜的法宝,也定是党和国家与黑恶势力犯罪及腐败斗争的杀手锏。清除黑恶势力的保护伞,让它失去依托;削弱黑恶势力的犯罪实力,减轻黑恶势力犯罪的对社会的危害;切断黑恶势力发展前进的道路。

(四)加深法治宣传,做好法制教育指引工作

提高广大群体法治素质必须深入持久地在每个领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在农村地区,大量的留守儿童不能得到家长的有效监护,容易误入歧途。学校有着重要的责任,在知识教育中加强素质训练。开展未成年犯罪的信息教育,指导青少年维权的合法途径,最终有效地打击黑恶势力滋生发展的基础。同司法机关、公安机关等的积极配合,做好刑满释放人员的帮教工作。刑满释放人员在积极的帮助下过上新的生活,这样也减少了犯罪的再发生,丧失纠集形成黑恶势力的机会,让黑恶势力的发展失去了根基。

结语

加大打击农村黑恶势力犯罪是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是农民利益得到合法有效保障的重要之举。因此,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实际情况,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反黑恶势力犯罪的防控策略之路,是遏制黑恶势力犯罪发生最有效途径。⑧提高防控黑恶势力犯罪的能力务必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树立公平正义的社会风气务必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遏制黑恶势力的入侵务必打击保护伞;长期防控黑恶势力的发展务必深化法制宣传和完善证人保护制度。总之,建立长期有效的黑恶势力犯罪防控体系是促进农村和谐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有重要的意义。(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2]崔亚东:《从贵州瓮安“6.28”事件看扫黑除恶斗争——关于贵州瓮安“6.28”事件的反思之三》,《公安研究》2010年第5期。

[3]汪力:《有组织犯罪专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王金忠:《浅析黑恶势力犯罪的发展特点打击难点及打击对策》,《公安研究》2006年第4期。

[8]莫洪宪、王明星:《中国大陆黑社会性质犯罪的特点及其刑事对策》,《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第二篇:当前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的现状与防控对策研究

当前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的现状与防控对策研究

内容提要: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通知》,与以往中央政法委在全国部署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提法相比,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在打击的重点和内容上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出台的《关于办理黑恶势力犯罪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规定了此次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重点打击包括“威胁政治安全特别是政权安全、制度安全以及向政治领域渗透的黑恶势力,把持基层政权、操纵破坏基层换届选举、垄断农村资源、侵吞集体资产的黑恶势力,在征地、租地、拆迁、工程项目建设以及建设工程、交通运输、矿产资源、渔业打捞领域的黑恶势力以及利用家族宗族势力横行乡里、称霸一方、欺压残害百姓的村霸”等十类黑恶势力,同时要求坚决深挖黑恶势力保护伞。从上述文件的精神可以看出,与以往“扫黑除恶”工作中公安、司法机关将精力和重心几乎全部放在打击黑社会性质组织本身不同,在新时代背景下,此次“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党和政府更加关注通过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工作净化社会环境,尤其是要为基层、农村地区的人民群众创建一个平安、健康、和谐、安定、有序的政治生态环境、经济环境和生活环境,从而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近年来,农村黑恶势力犯罪不断飙升,破坏了农村地区的生活秩序,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威胁到农村基层政权的安全,本文结合笔者在**年办理的**地区的一起典型的农村黑恶势力犯罪案件即陶氏兄弟黑社会性质组织案的侦办及审理情况,分析了当前形势下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危害,并结合“枫桥经验”及此次“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工作重点,对治理和预防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的对策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农村黑恶势力犯罪

综合治理

防控

枫桥经验

一、当前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的特点

当前,黑恶势力犯罪在农村地区有所抬头,部分地方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从其特征来看,既保留了该类犯罪的传统特征,同时又随着实践的发展,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成员以农村流动人口、社会闲散人员和两劳释放人员为主,多以亲情、友情或同乡之情作为情感纽带。

农村黑恶势力团伙或组织成员大多文化水平较低,一般只有小学、初中文化,无正当职业,且相当一部分人有违法前科或为两劳释放人员。组织成员之间多有一定亲戚、同学或老乡关系,组织领导人员擅长以亲情、友情、兄弟义气等聚拢人心。如在陶氏兄弟等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一案中,十名黑社会性质组织成员中除三名首要分子和骨干成员为中专以上文化外,其余七名成员均为小学或中学文化且均系无业人员,其中有两人曾因吸毒、故意伤害等违法行为被行政处罚,有三人曾因聚众斗殴等犯罪被判过刑,有一人曾因行政违法被劳动教养。在该组织中,两名首要分子系亲兄弟,而其中一名组织成员是二人的亲戚,其他成员中许多都是二人的同学、发小或者老乡。

(二)利用农村地区监管薄弱的现状,大肆占用、掠夺农业资源。

目前,农村涉黑涉恶问题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动向,黑恶势力犯罪团伙或组织,为攫取经济利益,除了实施传统的“黄赌毒”犯罪外,现在又开始利用政府对农村地区监管薄弱的现状,将黑手伸向了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影响最重要,也是最有利可图的土地、矿产等农业资源。如陶氏兄弟黑社会性质组织的两大经济支柱,一是通过强拆农民房屋、非法占用农民宅基地进行违法建设房地产取得,二是通过非法掠夺、出售“苗窝山”石灰岩矿产资源而获得。

(三)侵害的行业向经济领域不断扩展。

在农村黑恶势力团伙或组织的发展过程中,只要该经济领域有利可图,而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又监管不力,就容易成为黑恶势力侵入的对象。当前,除传统的“黄赌毒”之外,建筑工程、矿产资源、交通运输、娱乐休闲等行业都成为了黑社会性质组织争夺的重点领域[①]。在陶氏兄弟黑社会性质组织发展过程中,一开始其涉足的领域还仅仅是建筑工程,之后通过实施一系列的违法犯罪活动而使组织得到一定的原始积累后,就逐步扩展到了房地产、采矿业等领域。

(四)原始积累初步完成后,通过开办公司、企业等,披上合法化外衣进行伪装。

农村黑恶势力犯罪团伙或组织在经过早期的原始积累,形成一定的经济实力之后,逐步开始转向通过成立公司、企业等形式,披上了合法化外衣进行伪装。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活动,提高了通过违法犯罪活动攫取经济利益的能力和反侦查的能力。犯罪组织的组织管理形式与公司的组织管理形式交织在一起,恶势力团伙或黑社会性质组织头目同时又是公司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其组织成员同时又是公司员工,经营活动既有合法的也有非法的,公司成为犯罪组织的“护身符”[②]。如陶氏兄弟黑社会性质组织在早期通过实施一系列的聚众斗殴、寻衅滋事等违法犯罪活动争抢建筑工程,获得了资本原始积累,待该组织具备了一定经济实力之后,兄弟二人便先后在上海注册成立了“房美置业有限公司”和“物美房地产公司”,用于非法开发房地产等经营活动,该组织的骨干成员也就成了公司的管理人员。

(五)为获取最大利益,对基层政权的拉拢、腐蚀、渗透加剧。

黑恶势力为攫取非法利益,大量实施违法犯罪活动,或为了寻求非法保护而拉拢腐蚀基层政权,或为了占有、侵夺农村各种资源而向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行贿送礼。有了经济基础就开始向上层建筑发展,部分地区出现“村官”的黑恶化和黑恶势力的“村官”化现象[③],此类犯罪已对农村基层政权、基层组织的建设构成了严重威胁,对基层人民群众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恶劣影响。根据公安机关在陶氏兄弟办公室中扣押的账本显示,该组织为了顺利实施非法经营房地产和非法采矿,以攫取巨额利润,仅2016年一年向当地村书记、村委会主任和会计、镇规划部门及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人员等所送现金、购物卡、烟酒等礼品就高达四万余元。

(六)暴力色彩有所下降,利用软暴力、非暴力实施的违法犯罪活动逐渐增多。

与过去黑恶势力犯罪直接以打、砸、抢等明显的暴力手段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不同,当前农村黑恶势力团伙或组织为了逃避公安、司法机关的打击,在行为手段上也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该类犯罪已越来越多的选择采取一些非暴力或者软暴力的手段,如滋扰、纠缠、哄闹、聚众造势以及利用组织势力和影响对他人形成的心理强制、威慑和恐慌,进行所谓的谈判、协商、调解等。当然,暴力或者暴力威胁手段仍然是此类犯罪实施违法犯罪活动的基本手段或基础。如陶氏兄弟黑社会性质组织为了攫取非法利益,在非法从事房地产开发和违法拆迁的过程中,虽然也有暴力殴打和威胁手段,但多数情况下就是采取纠集一帮在身上“刺龙画凤”的社会闲散人员,长期到被害人家中纠缠、滋扰,进行所谓的谈判和协商,最终致使被害人因生活受到严重干扰,迫不得已而同意让出自己世代居住的房屋。

二、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的成因

近些年恶势力犯罪团伙及黑社会性质组织之所以在农村地区会有渐趋蔓延之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政治方面的因素

1.农村基层政权的社会控制能力下降,给黑恶势力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

首先,随着国家城镇化速度加快和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人口流动加速,农村地区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不断降低,过去在人民公社化时期基层政权依靠自身对土地及权益的分配权所建立起来的超强社会控制能力不断弱化,基层政权组织逐步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使得农民不再像过去那样依赖基层政权组织,其权威也在不断下降,基层政权组织对农民的失控状态,大大削弱了其预防、遏制犯罪的功能。

其次,由于农村青壮年群体越来越多的选择到城市务工,造成许多农村地区出现“空巢”现象,日常留在农村生活的人员多以老弱妇孺为主,一方面造成了人民群众与基层政权组织沟通不畅而进一步削弱了基层政权组织的控制力,另一方面也使农村地区对抗和遏制黑恶势力犯罪的能力下降。如在陶氏兄弟黑社会性质组织案中,许多村民都是在听说自己房屋被该组织强行扒掉以后才急忙从外地赶回村中。

最后,受错误政绩观的影响,从乡镇政府领导到村委会书记、主任均将经济建设放在首位,忽视了农村治安防范和社会管理制度的建设,甚至有部分地区的乡村干部无视农民的利益,为达目的而借当地黑恶势力之手去强迫农民竟成为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客观上纵容了黑恶势力的壮大。例如,在陶氏兄弟黑社会性质组织案中,当地镇政府及村委会有意要建设、打通该村的两条交叉的主干道,陶氏兄弟听说后主动向村委会请缨承建,并承诺帮助镇政府安置原镇政府家属院的家属,并为该村委会建设一个新的办公楼作为村部,代价就是村委会默许陶氏兄弟利用拆迁后的老镇政府原址建设小区和门面房用于出售获利,后陶氏兄弟领导的黑社会性质组织为强制拆迁村民的原有房屋,实施了大量的寻衅滋事、故意伤害和故意毁财等违法犯罪行为,同时为获取更大利益,私自扩大拆迁区域和面积,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经济利益和生活秩序,同时陶氏兄弟黑社会性质组织也因此获得了巨额经济利益,自身实力得到了进一步壮大。

2.农村基层政权人员的腐败与渎职,为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温床。

农村黑恶势力的迅速蔓延,得益于他们用金钱编织出的庞大的关系网和保护伞,腐败是滋生黑恶势力的土壤,虽说并不是所有的团伙或组织都有“保护伞”,但几乎在所有的黑恶势力背后都能找到腐败的影子。在过去的反腐和打黑工作中,农村地区的腐败和渎职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些乡镇、村委会的工作人员被黑恶势力拉拢腐蚀,为一些蝇头小利,置群众利益于不顾,为农村黑恶势力犯罪大开方便之门。如前所述,陶氏黑社会性质组织为了自身的发展壮大和攫取利益,每年都会向镇政府的职能部门和当地村委会的工作人员送钱、送物,而收了钱和物之后的相关公职人员就很难再依法履行自己的监管职责,多数情况下会对黑恶势力犯罪听之任之。如陶氏兄弟利用乡镇和村庄的土地大搞非法房地产建设,非法占用和强拆村民的房屋和土地,不仅当地镇政府、村委会对此熟视无睹,相关的土地部门、规划部门也是视若不见,表面上是去查了,停工通知书也下了,可房子依旧一天一天的盖了起来。再如,2011年,陶氏兄弟通过当地村书记以每年9万元的价格承包了城头村苗窝山上的320亩山地,承包期为50年,用于种植、养殖、生态采摘、垂钓、休闲娱乐及餐饮度假等,2015年该旅游度假村开工建设,在动工过程中陶氏兄弟发现了山上所蕴藏的巨大的石灰岩矿石资源,此后便萌生了“以山养山”,做无本生意的想法,即通过非法开采山上的石灰岩矿石对外出售获取利益,之后再将部分资金投资在山上建设度假村以便长期营利。随后,陶氏兄弟又利用与当地镇政府的关系以镇政府开发的名义向江苏省申请了城头村现代农业示范园项目,使该度假村的建设摇身一变成了省级农业示范园和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陶氏兄弟因此不仅获得了省级财政对兴农基础设施的240万元投资,而且得以在省级农业示范园的光环下,规避了当地群众的监督和一些部门的检查,堂而皇之的从事非法采矿的行当,同时因为该组织每年都向当地村书记、队长纳贡送礼,因此即便在偶尔遇到了当地林业部门的检查时,陶氏兄弟也可以在当地村书记、队长的帮助下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到山上与林业局执法部门对抗,得以蒙混过关。

(二)经济方面的因素

现阶段,攫取非法经济利益是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的主要目的和动力。黑恶势力团伙、组织在经济上有很强的贪婪性,为了获取经济利益,疯狂进行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同时恶势力团伙或黑社会性质组织为笼络和吸纳新成员,也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来维系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农村地区,特别是城乡接壤的农村地带,与城市相比,有两大特征容易孳生和吸引黑恶势力犯罪,一是该地区与城市相比,在政府监管、治安管理等方面要明显宽松,便于其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如“黄赌毒”及其他经济犯罪;二是该地区的土地、矿产等农业资源相对要比城市丰富的多,有利可图,黑恶势力组织常常会通过贿赂相关监管人员促使其放松监管或者直接以暴力、威胁手段强占、侵吞、垄断该资源或行业,以谋取巨额经济利益。自2015年10月至2017年3月,陶氏兄弟组织运输车队、挖掘机等,非法开采苗窝山上的石灰岩矿石并出售获利,在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非法开采矿石就达182222.8吨,价值500余万元。

(三)文化方面的因素

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在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人们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均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趋于功

利化和物欲化,金钱万能、贪图享乐的思想充斥人们的内心,各种不良价值观风起云涌,对传统价值观形成了巨大冲击[④]。即使是在相对偏远、落后的农村,这种腐朽文化的影响也丝毫没有减弱,随着人口流动的加速,农村社会原有的朴实、传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正被逐步蚕食,而被商品经济所固有的唯利值是图、投机取巧、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所替代,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村黑恶势力的形成提供了文化基础,并在客观上给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的滋生和发展提供了内在营养和精神动力。一些法制观念淡薄、文化水平偏低、无正当职业的社会闲散人员就容易受该种文化的影响而聚集在一起,采取非法的手段来谋取利益,以满足自己膨胀的个人私欲。

三、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的危害性

(一)严重破坏农村经济秩序

农村黑恶势力团伙或组织通过实施一系列的以暴力、威胁为基础的违法犯罪活动,强占农村资源,垄断或非法控制农、林、牧、副、渔等行业,利用其组织权势,欺行霸市、强买强卖、强揽工程、非法占地、滥开滥采等,严重破坏了农村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扰乱了农村正常的经营秩序,阻碍了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如自2009年开始,陶氏兄弟黑社会性质组织通过寻衅滋事、故意伤害、聚众斗殴、故意毁坏财物等违法犯罪行为在当地强抢工程、强占土地、垄断矿产资源,在获取了巨大的非法利益的同时,也对当地的经济秩序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严重破坏农业资源和农村生态环境

农村黑恶势力犯罪分子的终极目的就是最大化的攫取经济利益,因此黑恶势力犯罪分子一旦占有、掌控或垄断了某种农业资源,往往就会采取“竭泽而渔”和不顾后果的方式进行疯狂的开采和利用,从而对当地的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后果和不可估量的损失。陶氏兄弟的黑社会性质组织在掌控苗窝山以后就开始了疯狂的盗采行为,毁林伐树,凿山取石,造成苗窝周围山区随时存在崩塌的隐患,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资源造成了巨大的损害。经地质部门评估,苗窝山被非法开采的区域,恢复治理费用高达600余万,生态服务功能损失更是不可估量。

(三)严重破坏农村居民的生活安宁

横行乡里、称霸一方、欺压残害百姓,是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的一大典型特征。2012年之后,陶氏兄弟在当地非法开发“汇金广场”项目,为了顺利施工,该组织雇佣大批社会闲散人员、流氓分子通过暴力、威胁手段强拆村民房屋,致使该镇村民51户200余人长达6年没有居所,村民不得不被迫背井离乡到外地租房或投奔亲戚,严重破坏了村民的正常生活。

(四)严重威胁农村基层政权

农村黑恶势力对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的拉拢、腐蚀、渗透和控制,一方面使农村基层政权腐败问题加剧,黑恶势力团伙或组织通过行贿、送礼使基层政权组织人员“为我所用”,成为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的“保护伞”;另一方面,一些农村黑恶势力已经不满足于仅停留在经济领域,开始通过干涉、操纵基层选举等手段,直接篡夺基层政权,一旦让这些人成为了当地的村支书、村主任,基层政权也就完成了“黑化”,农村黑恶势力便如虎添翼,可以打着维护村民利益的幌子,胡作非为,鱼肉乡民,欺压百姓,彼时我党在当地农村的施政基础将不复存在。

(五)严重破坏农村基层的党群、干群关系

农村黑恶势力通过拉拢、腐蚀基层政权组织人员,向基层政权渗透,部分党员干部成为了黑恶势力的保护伞,甚至为谋取利益,不惜与黑恶势力分子同流合污,置人民群众利益于不顾,严重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破坏了党群关系,激化了干群矛盾。这部分基层干部,虽然官职不大,但因为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对党和政府的形象、威信的影响却是十分深远。2012年,陶氏兄弟在得到当地村委会、镇政府的默许后,肆意强拆村民房屋,违法开发房地产,对外却声称该房地产工程是国家的“新农村”建设项目,谁拒绝拆迁和反对该房地产项目的建设,谁就是反对党和国家的政策,与政府做对,此后其非法拆迁行为导致该镇村民51户200余人长达6年没有居所,致使民愤四起,村民多次到镇、区政府及市信访中心等部门反映情况和集访,该问题却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回应和有效查处,致使人民群众对此项目系政府项目而深信不疑,从而将不满情绪统统发泄在了党和政府身上。黑恶势力违法获取暴利,却由党和政府为其买单,这是部分基层政府部门不得不深思的一个严重问题。

四、“枫桥经验”对防控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的启示

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便发出了《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通知》,规定了要着重打击基层、农村地区以及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内的黑恶势力,深挖黑恶势力保护伞。因此,在新时代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党和政府更加关注通过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工作净化社会环境,尤其是要为基层、农村地区的人民群众创建平安、健康、和谐、安定、有序的政治生态环境、经济环境和生活环境。通知下发后,各地的公安、司法机关再次在全国掀起了打击黑恶势力犯罪的高潮,抓捕了一大批在当地影响较大的黑恶势力犯罪团伙和组织,但如果此次扫黑行动仍然停留在打击黑恶势力本身上,那就是对此次“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精神的误读,因为此次专项斗争与以往的“扫黑除恶”相比,虽然仅是一字之差,但在内涵上却发生了重大变化,它绝不再仅仅是强调“打击”本身,而是更加重视“以防为主”和“打防结合”。在“打击”方面,比较容易把握和操作,毕竟我们已经有十余年的打黑实践经验和丰富的理论做支撑,但“预防”工作看起来却是一个更加困难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如何才能做好对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的预防工作呢?或许我们可以在“枫桥经验”中得到启示。

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从其内涵上看,“枫桥经验”的有效发挥依赖于两大基础,一是强有力的基层政权建设,即基层政权组织强硬有力,党政领导带头作用好;二是依靠群众,多元化解,综合治理和源头预防。而这两大基础在治理和预防农村黑恶势力犯罪方面同样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和应用价值。因此,根据前文对当前黑恶势力犯罪特点及成因的分析,结合“枫桥经验”及此次“扫黑除恶”工作的重点,笔者认为治理和预防农村黑恶势力犯罪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要加强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政权建设

事实证明,哪个地方的黑恶势力犯罪问题突出,该地的党委、政府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⑤]。基层党建工作重视不够,基层政权组织软弱、涣散,为黑恶势力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可乘之机,要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农村黑恶势力犯罪,就必须加强和巩固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政权组织的建设。

1.以党建促进基层组织建设

基层党组织是基层组织建设的核心,是党的基本方针、路线、政策的传达者和执行者,要建设坚强有力的基层政权组织,就必须高度重视基层各级党组织、各部门党支部的建设工作,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农村党支部、村委会等是农村基层组织的带头人,要搞好农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建设,加强道德培训,改进农村工作的方式方法,转变干部的工作作风,树立亲民为民的新形象,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十分必要[⑥]。

2.加强对基层民主选举的监督

要建设好农村基层组织,人才是关键。只有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基层民主选举,选举出自身素质过硬,基层群众认可,能够以身作则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发家致富的村民委员会领导成员,新农村建设的蓝图才能够真正成为现实。近年来,在部分地方的基层组织选举过程中,一些地方黑恶势力、宗族势力凭借自身的强势地位和家族财富,通过贿选、威胁等方式篡夺基层政权,使基层政权成为了其谋取私利的工具,大大损害了当地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通过制度建设,加强对基层民主选举的监督工作,确保基层选举不被地方黑恶势力所掌控,是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3.切实提高基层政权的组织、管理能力

通过思想教育、组织整顿、强化职能等措施,明确基层组织的职责权限,强化基层组织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控制能力,增强自身号召力,使基层政权组织真正成为保护农民利益,发现基层问题、解决基层问题的战斗堡垒。

(二)要将“扫黑除恶”斗争与治理基层腐败相结合如前所述,基层腐败为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的孳生提供了土壤,要扫黑就必须要铲除黑恶势力的生存土壤。实践证明,农村黑恶势力常常通过拉帮结派、请客吃饭、行贿送礼等方式拉拢、腐蚀一些抵抗力弱的基层官员,使其甘愿充当黑恶势力的“保护伞”,甚至通风报信,包庇、纵容违法犯罪分子。另一方面,从群众的切身感受而言,发生在基层的、身边的腐败影响更深远,对基层政权的权威、威信和形象的损害也更大。正因如此,新时期的“扫黑除恶”工作一再强调“要把扫黑除恶与反腐败斗争和基层“拍蝇”结合起来,深挖黑恶势力“保护伞”,除了要对涉黑涉恶的受贿、渎职等犯罪依法处罚之外,各级纪检监察部门也要将党员干部涉黑涉恶的违纪问题作为执纪重点,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

(三)要依靠群众,实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一是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既要鼓励、支持人民群众对发生在身边的违法犯罪行为,尤其是农村黑恶势力的违法犯罪行为积极的向政府、公安部门提供线索,又要鼓励、支持人民群众对发生在身边的腐败问题积极向纪检部门检举揭发;二是要充分调动基层派出所、基层派出法庭、司法所、规划办、国土所、村委会、治保会、民间调解组织等多部门、多手段形成扫黑合力,对工作中发现的涉黑涉恶线索、问题及时处理、及时上报,充分发挥群防群治的组织作用,实行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把整治农村治安、打击农村恶势力的斗争建立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的基础之上,最大限度地孤立和分化农村黑恶势力违法犯罪分子。

(四)要加大农村法制宣传和教育力度

通过加大在农村地区对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促进农村懂法、守法、用法新风尚的形成,提高农村居民自觉运用法律约束自己行为和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能力。同时,通过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依法惩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和丑恶、腐败现象,大力弘扬社会正气,促使良好村风、民风和优良家风的形成,使农村黑恶势力犯罪失去滋生和蔓延的气候和土壤。

(五)要处理好“打早打小”与“打准打实”的关系

此次“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对于公安、司法机关提出了“打早打小”和“打准打实”的基本要求,既要求公安、司法机关要充分认识到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对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巨大作用,及早发现,及早打击,将黑恶势力消灭在萌芽状态,做到“打早打小”和“除恶务尽”,同时又要求公安、司法机关“要严格依法办案,明确政策界限,依法、准确、有力的惩处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确保办案质量和办案效率的统一,实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第三篇:当前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的现状与防控对策研究(共)

内容提要: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通知》,与以往中央政法委在全国部署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提法相比,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在打击的重点和内容上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出台的《关于办理黑恶势力犯罪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规定了此次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重点打击包括“威胁政治安全特别是政权安全、制度安全以及向政治领域渗透的黑恶势力,把持基层政权、操纵破坏基层换届选举、垄断农村资源、侵吞集体资产的黑恶势力,在征地、租地、拆迁、工程项目建设以及建设工程、交通运输、矿产资源、渔业打捞领域的黑恶势力以及利用家族宗族势力横行乡里、称霸一方、欺压残害百姓的村霸”等十类黑恶势力,同时要求坚决深挖黑恶势力保护伞。从上述文件的精神可以看出,与以往“扫黑除恶”工作中公安、司法机关将精力和重心几乎全部放在打击黑社会性质组织本身不同,在新时代背景下,此次“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党和政府更加关注通过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工作净化社会环境,尤其是要为基层、农村地区的人民群众创建一个平安、健康、和谐、安定、有序的政治生态环境、经济环境和生活环境,从而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近年来,农村黑恶势力犯罪不断飙升,破坏了农村地区的生活秩序,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威胁到农村基层政权的安全,本文结合笔者在**年办理的**地区的一起典型的农村黑恶势力犯罪案件即陶氏兄弟黑社会性质组织案的侦办及审理情况,分析了当前形势下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危害,并结合“枫桥经验”及此次“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工作重点,对治理和预防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的对策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综合治理防控枫桥经验

一、当前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的特点

当前,黑恶势力犯罪在农村地区有所抬头,部分地方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从其特征来看,既保留了该类犯罪的传统特征,同时又随着实践的发展,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成员以农村流动人口、社会闲散人员和两劳释放人员为主,多以亲情、友情或同乡之情作为情感纽带。

农村黑恶势力团伙或组织成员大多文化水平较低,一般只有小学、初中文化,无正当职业,且相当一部分人有违法前科或为两劳释放人员。组织成员之间多有一定亲戚、同学或老乡关系,组织领导人员擅长以亲情、友情、兄弟义气等聚拢人心。如在陶氏兄弟等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一案中,十名黑社会性质组织成员中除三名首要分子和骨干成员为中专以上文化外,其余七名成员均为小学或中学文化且均系无业人员,其中有两人曾因吸毒、故意伤害等违法行为被行政处罚,有三人曾因聚众斗殴等犯罪被判过刑,有一人曾因行政违法被劳动教养。在该组织中,两名首要分子系亲兄弟,而其中一名组织成员是二人的亲戚,其他成员中许多都是二人的同学、发小或者老乡。

(二)利用农村地区监管薄弱的现状,大肆占用、掠夺农业资源。

目前,农村涉黑涉恶问题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动向,黑恶势力犯罪团伙或组织,为攫取经济利益,除了实施传统的“黄赌毒”犯罪外,现在又开始利用政府对农村地区监管薄弱的现状,将黑手伸向了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影响最重要,也是最有利可图的土地、矿产等农业资源。如陶氏兄弟黑社会性质组织的两大经济支柱,一是通过强拆农民房屋、非法占用农民宅基地进行违法建设房地产取得,二是通过非法掠夺、出售“苗窝山”石灰岩矿产资源而获得。

(三)侵害的行业向经济领域不断扩展。

在农村黑恶势力团伙或组织的发展过程中,只要该经济领域有利可图,而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又监管不力,就容易成为黑恶势力侵入的对象。当前,除传统的“黄赌毒”之外,建筑工程、矿产资源、交通运输、娱乐休闲等行业都成为了黑社会性质组织争夺的重点领域[①]。在陶氏兄弟黑社会性质组织发展过程中,一开始其涉足的领域还仅仅是建筑工程,之后通过实施一系列的违法犯罪活动而使组织得到一定的原始积累后,就逐步扩展到了房地产、采矿业等领域。

(四)原始积累初步完成后,通过开办公司、企业等,披上合法化外衣进行伪装。

农村黑恶势力犯罪团伙或组织在经过早期的原始积累,形成一定的经济实力之后,逐步开始转向通过成立公司、企业等形式,披上了合法化外衣进行伪装。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活动,提高了通过违法犯罪活动攫取经济利益的能力和反侦查的能力。犯罪组织的组织管理形式与公司的组织管理形式交织在一起,恶势力团伙或黑社会性质组织头目同时又是公司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其组织成员同时又是公司员工,经营活动既有合法的也有非法的,公司成为犯罪组织的“护身符”[②]。如陶氏兄弟黑社会性质组织在早期通过实施一系列的聚众斗殴、寻衅滋事等违法犯罪活动争抢建筑工程,获得了资本原始积累,待该组织具备了一定经济实力之后,兄弟二人便先后在上海注册成立了“房美置业有限公司”和“物美房地产公司”,用于非法开发房地产等经营活动,该组织的骨干成员也就成了公司的管理人员。

(五)为获取最大利益,对基层政权的拉拢、腐蚀、渗透加剧。

黑恶势力为攫取非法利益,大量实施违法犯罪活动,或为了寻求非法保护而拉拢腐蚀基层政权,或为了占有、侵夺农村各种资源而向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行贿送礼。有了经济基础就开始向上层建筑发展,部分地区出现“村官”的黑恶化和黑恶势力的“村官”化现象[③],此类犯罪已对农村基层政权、基层组织的建设构成了严重威胁,对基层人民群众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恶劣影响。根据公安机关在陶氏兄弟办公室中扣押的账本显示,该组织为了顺利实施非法经营房地产和非法采矿,以攫取巨额利润,仅2016年一年向当地村书记、村委会主任和会计、镇规划部门及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人员等所送现金、购物卡、烟酒等礼品就高达四万余元。

(六)暴力色彩有所下降,利用软暴力、非暴力实施的违法犯罪活动逐渐增多。

与过去黑恶势力犯罪直接以打、砸、抢等明显的暴力手段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不同,当前农村黑恶势力团伙或组织为了逃避公安、司法机关的打击,在行为手段上也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该类犯罪已越来越多的选择采取一些非暴力或者软暴力的手段,如滋扰、纠缠、哄闹、聚众造势以及利用组织势力和影响对他人形成的心理强制、威慑和恐慌,进行所谓的谈判、协商、调解等。当然,暴力或者暴力威胁手段仍然是此类犯罪实施违法犯罪活动的基本手段或基础。如陶氏兄弟黑社会性质组织为了攫取非法利益,在非法从事房地产开发和违法拆迁的过程中,虽然也有暴力殴打和威胁手段,但多数情况下就是采取纠集一帮在身上“刺龙画凤”的社会闲散人员,长期到被害人家中纠缠、滋扰,进行所谓的谈判和协商,最终致使被害人因生活受到严重干扰,迫不得已而同意让出自己世代居住的房屋。

二、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的成因

近些年恶势力犯罪团伙及黑社会性质组织之所以在农村地区会有渐趋蔓延之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政治方面的因素

1.农村基层政权的社会控制能力下降,给黑恶势力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

首先,随着国家城镇化速度加快和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人口流动加速,农村地区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不断降低,过去在人民公社化时期基层政权依靠自身对土地及权益的分配权所建立起来的超强社会控制能力不断弱化,基层政权组织逐步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使得农民不再像过去那样依赖基层政权组织,其权威也在不断下降,基层政权组织对农民的失控状态,大大削弱了其预防、遏制犯罪的功能。

其次,由于农村青壮年群体越来越多的选择到城市务工,造成许多农村地区出现“空巢”现象,日常留在农村生活的人员多以老弱妇孺为主,一方面造成了人民群众与基层政权组织沟通不畅而进一步削弱了基层政权组织的控制力,另一方面也使农村地区对抗和遏制黑恶势力犯罪的能力下降。如在陶氏兄弟黑社会性质组织案中,许多村民都是在听说自己房屋被该组织强行扒掉以后才急忙从外地赶回村中。

最后,受错误政绩观的影响,从乡镇政府领导到村委会书记、主任均将经济建设放在首位,忽视了农村治安防范和社会管理制度的建设,甚至有部分地区的乡村干部无视农民的利益,为达目的而借当地黑恶势力之手去强迫农民竟成为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客观上纵容了黑恶势力的壮大。例如,在陶氏兄弟黑社会性质组织案中,当地镇政府及村委会有意要建设、打通该村的两条交叉的主干道,陶氏兄弟听说后主动向村委会请缨承建,并承诺帮助镇政府安置原镇政府家属院的家属,并为该村委会建设一个新的办公楼作为村部,代价就是村委会默许陶氏兄弟利用拆迁后的老镇政府原址建设小区和门面房用于出售获利,后陶氏兄弟领导的黑社会性质组织为强制拆迁村民的原有房屋,实施了大量的寻衅滋事、故意伤害和故意毁财等违法犯罪行为,同时为获取更大利益,私自扩大拆迁区域和面积,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经济利益和生活秩序,同时陶氏兄弟黑社会性质组织也因此获得了巨额经济利益,自身实力得到了进一步壮大。

2.农村基层政权人员的腐败与渎职,为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温床。

农村黑恶势力的迅速蔓延,得益于他们用金钱编织出的庞大的关系网和保护伞,腐败是滋生黑恶势力的土壤,虽说并不是所有的团伙或组织都有“保护伞”,但几乎在所有的黑恶势力背后都能找到腐败的影子。在过去的反腐和打黑工作中,农村地区的腐败和渎职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些乡镇、村委会的工作人员被黑恶势力拉拢腐蚀,为一些蝇头小利,置群众利益于不顾,为农村黑恶势力犯罪大开方便之门。如前所述,陶氏黑社会性质组织为了自身的发展壮大和攫取利益,每年都会向镇政府的职能部门和当地村委会的工作人员送钱、送物,而收了钱和物之后的相关公职人员就很难再依法履行自己的监管职责,多数情况下会对黑恶势力犯罪听之任之。如陶氏兄弟利用乡镇和村庄的土地大搞非法房地产建设,非法占用和强拆村民的房屋和土地,不仅当地镇政府、村委会对此熟视无睹,相关的土地部门、规划部门也是视若不见,表面上是去查了,停工通知书也下了,可房子依旧一天一天的盖了起来。再如,2011年,陶氏兄弟通过当地村书记以每年9万元的价格承包了城头村苗窝山上的320亩山地,承包期为50年,用于种植、养殖、生态采摘、垂钓、休闲娱乐及餐饮度假等,2015年该旅游度假村开工建设,在动工过程中陶氏兄弟发现了山上所蕴藏的巨大的石灰岩矿石资源,此后便萌生了“以山养山”,做无本生意的想法,即通过非法开采山上的石灰岩矿石对外出售获取利益,之后再将部分资金投资在山上建设度假村以便长期营利。随后,陶氏兄弟又利用与当地镇政府的关系以镇政府开发的名义向江苏省申请了城头村现代农业示范园项目,使该度假村的建设摇身一变成了省级农业示范园和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陶氏兄弟因此不仅获得了省级财政对兴农基础设施的240万元投资,而且得以在省级农业示范园的光环下,规避了当地群众的监督和一些部门的检查,堂而皇之的从事非法采矿的行当,同时因为该组织每年都向当地村书记、队长纳贡送礼,因此即便在偶尔遇到了当地林业部门的检查时,陶氏兄弟也可以在当地村书记、队长的帮助下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到山上与林业局执法部门对抗,得以蒙混过关。

(二)经济方面的因素

现阶段,攫取非法经济利益是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的主要目的和动力。黑恶势力团伙、组织在经济上有很强的贪婪性,为了获取经济利益,疯狂进行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同时恶势力团伙或黑社会性质组织为笼络和吸纳新成员,也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来维系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农村地区,特别是城乡接壤的农村地带,与城市相比,有两大特征容易孳生和吸引黑恶势力犯罪,一是该地区与城市相比,在政府监管、治安管理等方面要明显宽松,便于其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如“黄赌毒”及其他经济犯罪;

二是该地区的土地、矿产等农业资源相对要比城市丰富的多,有利可图,黑恶势力组织常常会通过贿赂相关监管人员促使其放松监管或者直接以暴力、威胁手段强占、侵吞、垄断该资源或行业,以谋取巨额经济利益。自2015年10月至2017年3月,陶氏兄弟组织运输车队、挖掘机等,非法开采苗窝山上的石灰岩矿石并出售获利,在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非法开采矿石就达182222.8吨,价值500余万元。

(三)文化方面的因素

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在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人们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均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趋于功

利化和物欲化,金钱万能、贪图享乐的思想充斥人们的内心,各种不良价值观风起云涌,对传统价值观形成了巨大冲击[④]。即使是在相对偏远、落后的农村,这种腐朽文化的影响也丝毫没有减弱,随着人口流动的加速,农村社会原有的朴实、传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正被逐步蚕食,而被商品经济所固有的唯利值是图、投机取巧、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所替代,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村黑恶势力的形成提供了文化基础,并在客观上给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的滋生和发展提供了内在营养和精神动力。一些法制观念淡薄、文化水平偏低、无正当职业的社会闲散人员就容易受该种文化的影响而聚集在一起,采取非法的手段来谋取利益,以满足自己膨胀的个人私欲。

三、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的危害性

(一)严重破坏农村经济秩序

农村黑恶势力团伙或组织通过实施一系列的以暴力、威胁为基础的违法犯罪活动,强占农村资源,垄断或非法控制农、林、牧、副、渔等行业,利用其组织权势,欺行霸市、强买强卖、强揽工程、非法占地、滥开滥采等,严重破坏了农村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扰乱了农村正常的经营秩序,阻碍了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如自2009年开始,陶氏兄弟黑社会性质组织通过寻衅滋事、故意伤害、聚众斗殴、故意毁坏财物等违法犯罪行为在当地强抢工程、强占土地、垄断矿产资源,在获取了巨大的非法利益的同时,也对当地的经济秩序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严重破坏农业资源和农村生态环境

农村黑恶势力犯罪分子的终极目的就是最大化的攫取经济利益,因此黑恶势力犯罪分子一旦占有、掌控或垄断了某种农业资源,往往就会采取“竭泽而渔”和不顾后果的方式进行疯狂的开采和利用,从而对当地的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后果和不可估量的损失。陶氏兄弟的黑社会性质组织在掌控苗窝山以后就开始了疯狂的盗采行为,毁林伐树,凿山取石,造成苗窝周围山区随时存在崩塌的隐患,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资源造成了巨大的损害。经地质部门评估,苗窝山被非法开采的区域,恢复治理费用高达600余万,生态服务功能损失更是不可估量。

(三)严重破坏农村居民的生活安宁

横行乡里、称霸一方、欺压残害百姓,是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的一大典型特征。2012年之后,陶氏兄弟在当地非法开发“汇金广场”项目,为了顺利施工,该组织雇佣大批社会闲散人员、流氓分子通过暴力、威胁手段强拆村民房屋,致使该镇村民51户200余人长达6年没有居所,村民不得不被迫背井离乡到外地租房或投奔亲戚,严重破坏了村民的正常生活。

(四)严重威胁农村基层政权

农村黑恶势力对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的拉拢、腐蚀、渗透和控制,一方面使农村基层政权腐败问题加剧,黑恶势力团伙或组织通过行贿、送礼使基层政权组织人员“为我所用”,成为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的“保护伞”;

另一方面,一些农村黑恶势力已经不满足于仅停留在经济领域,开始通过干涉、操纵基层选举等手段,直接篡夺基层政权,一旦让这些人成为了当地的村支书、村主任,基层政权也就完成了“黑化”,农村黑恶势力便如虎添翼,可以打着维护村民利益的幌子,胡作非为,鱼肉乡民,欺压百姓,彼时我党在当地农村的施政基础将不复存在。

(五)严重破坏农村基层的党群、干群关系

农村黑恶势力通过拉拢、腐蚀基层政权组织人员,向基层政权渗透,部分党员干部成为了黑恶势力的保护伞,甚至为谋取利益,不惜与黑恶势力分子同流合污,置人民群众利益于不顾,严重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破坏了党群关系,激化了干群矛盾。这部分基层干部,虽然官职不大,但因为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对党和政府的形象、威信的影响却是十分深远。2012年,陶氏兄弟在得到当地村委会、镇政府的默许后,肆意强拆村民房屋,违法开发房地产,对外却声称该房地产工程是国家的“新农村”建设项目,谁拒绝拆迁和反对该房地产项目的建设,谁就是反对党和国家的政策,与政府做对,此后其非法拆迁行为导致该镇村民51户200余人长达6年没有居所,致使民愤四起,村民多次到镇、区政府及市信访中心等部门反映情况和集访,该问题却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回应和有效查处,致使人民群众对此项目系政府项目而深信不疑,从而将不满情绪统统发泄在了党和政府身上。黑恶势力违法获取暴利,却由党和政府为其买单,这是部分基层政府部门不得不深思的一个严重问题。

四、“枫桥经验”对防控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的启示

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便发出了《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通知》,规定了要着重打击基层、农村地区以及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内的黑恶势力,深挖黑恶势力保护伞。因此,在新时代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党和政府更加关注通过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工作净化社会环境,尤其是要为基层、农村地区的人民群众创建平安、健康、和谐、安定、有序的政治生态环境、经济环境和生活环境。通知下发后,各地的公安、司法机关再次在全国掀起了打击黑恶势力犯罪的高潮,抓捕了一大批在当地影响较大的黑恶势力犯罪团伙和组织,但如果此次扫黑行动仍然停留在打击黑恶势力本身上,那就是对此次“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精神的误读,因为此次专项斗争与以往的“扫黑除恶”相比,虽然仅是一字之差,但在内涵上却发生了重大变化,它绝不再仅仅是强调“打击”本身,而是更加重视“以防为主”和“打防结合”。在“打击”方面,比较容易把握和操作,毕竟我们已经有十余年的打黑实践经验和丰富的理论做支撑,但“预防”工作看起来却是一个更加困难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如何才能做好对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的预防工作呢?或许我们可以在“枫桥经验”中得到启示。

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从其内涵上看,“枫桥经验”的有效发挥依赖于两大基础,一是强有力的基层政权建设,即基层政权组织强硬有力,党政领导带头作用好;

二是依靠群众,多元化解,综合治理和源头预防。而这两大基础在治理和预防农村黑恶势力犯罪方面同样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和应用价值。因此,根据前文对当前黑恶势力犯罪特点及成因的分析,结合“枫桥经验”及此次“扫黑除恶”工作的重点,笔者认为治理和预防农村黑恶势力犯罪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要加强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政权建设

事实证明,哪个地方的黑恶势力犯罪问题突出,该地的党委、政府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⑤]。基层党建工作重视不够,基层政权组织软弱、涣散,为黑恶势力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可乘之机,要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农村黑恶势力犯罪,就必须加强和巩固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政权组织的建设。

1.以党建促进基层组织建设

基层党组织是基层组织建设的核心,是党的基本方针、路线、政策的传达者和执行者,要建设坚强有力的基层政权组织,就必须高度重视基层各级党组织、各部门党支部的建设工作,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农村党支部、村委会等是农村基层组织的带头人,要搞好农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建设,加强道德培训,改进农村工作的方式方法,转变干部的工作作风,树立亲民为民的新形象,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十分必要[⑥]。

2.加强对基层民主选举的监督

要建设好农村基层组织,人才是关键。只有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基层民主选举,选举出自身素质过硬,基层群众认可,能够以身作则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发家致富的村民委员会领导成员,新农村建设的蓝图才能够真正成为现实。近年来,在部分地方的基层组织选举过程中,一些地方黑恶势力、宗族势力凭借自身的强势地位和家族财富,通过贿选、威胁等方式篡夺基层政权,使基层政权成为了其谋取私利的工具,大大损害了当地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通过制度建设,加强对基层民主选举的监督工作,确保基层选举不被地方黑恶势力所掌控,是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3.切实提高基层政权的组织、管理能力

通过思想教育、组织整顿、强化职能等措施,明确基层组织的职责权限,强化基层组织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控制能力,增强自身号召力,使基层政权组织真正成为保护农民利益,发现基层问题、解决基层问题的战斗堡垒。

(二)要将“扫黑除恶”斗争与治理基层腐败相结合

如前所述,基层腐败为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的孳生提供了土壤,要扫黑就必须要铲除黑恶势力的生存土壤。实践证明,农村黑恶势力常常通过拉帮结派、请客吃饭、行贿送礼等方式拉拢、腐蚀一些抵抗力弱的基层官员,使其甘愿充当黑恶势力的“保护伞”,甚至通风报信,包庇、纵容违法犯罪分子。另一方面,从群众的切身感受而言,发生在基层的、身边的腐败影响更深远,对基层政权的权威、威信和形象的损害也更大。正因如此,新时期的“扫黑除恶”工作一再强调“要把扫黑除恶与反腐败斗争和基层“拍蝇”结合起来,深挖黑恶势力“保护伞”,除了要对涉黑涉恶的受贿、渎职等犯罪依法处罚之外,各级纪检监察部门也要将党员干部涉黑涉恶的违纪问题作为执纪重点,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

(三)要依靠群众,实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一是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既要鼓励、支持人民群众对发生在身边的违法犯罪行为,尤其是农村黑恶势力的违法犯罪行为积极的向政府、公安部门提供线索,又要鼓励、支持人民群众对发生在身边的腐败问题积极向纪检部门检举揭发;

二是要充分调动基层派出所、基层派出法庭、司法所、规划办、国土所、村委会、治保会、民间调解组织等多部门、多手段形成扫黑合力,对工作中发现的涉黑涉恶线索、问题及时处理、及时上报,充分发挥群防群治的组织作用,实行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把整治农村治安、打击农村恶势力的斗争建立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的基础之上,最大限度地孤立和分化农村黑恶势力违法犯罪分子。

(四)要加大农村法制宣传和教育力度

通过加大在农村地区对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促进农村懂法、守法、用法新风尚的形成,提高农村居民自觉运用法律约束自己行为和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能力。同时,通过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依法惩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和丑恶、腐败现象,大力弘扬社会正气,促使良好村风、民风和优良家风的形成,使农村黑恶势力犯罪失去滋生和蔓延的气候和土壤。

(五)要处理好“打早打小”与“打准打实”的关系

此次“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对于公安、司法机关提出了“打早打小”和“打准打实”的基本要求,既要求公安、司法机关要充分认识到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对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巨大作用,及早发现,及早打击,将黑恶势力消灭在萌芽状态,做到“打早打小”和“除恶务尽”,同时又要求公安、司法机关“要严格依法办案,明确政策界限,依法、准确、有力的惩处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确保办案质量和办案效率的统一,实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参考文献:

[①]靳高风:《当前中国有组织犯罪的现状、特点、类型和发展趋势》,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②]陈银珠:《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的传统特征与新特征》,载《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11年5月第3期。

[③]吴蕾:《当前黑恶势力犯罪特点及打防策略》,载《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9年1月。

[④]屈耀伦、刘慧明:《现阶段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成因分析》,载《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10期。

[⑤]荣俊德:《农村恶势力犯罪及其对策研究》,载《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2月第1期。

[⑥]王金忠:《浅析黑恶势力犯罪的发展特点、打击难点及打击对策》,载《公安研究》,2006年第4期。

第四篇:论传销犯罪屡禁不止的原因及防控对策

论传销犯罪屡禁不止的原因及防控对策

一、引言

2009年3月23日,备受社会关注的“亿霖”非法传销案在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赵鹏运等28名被告人因非法经营罪分别被判处15年至1年不等的有期徒刑。其中39岁的主犯赵鹏运被法院依法判处有期徒刑15年、并处罚金人民币3亿零34万元。随后,各大媒体均以大量的篇幅报道了该事件,自此,轰动全国的“亿霖传销案”终于尘埃落定。据各大媒体报道:此案共涉及金额16亿,受害人2万余人。在此之前,全国各地所报道的传销案件屡见诸于各大媒体。

二、传销的概念及传销犯罪的特征

(一)、传销的概念

第444号国务院令公布的《禁止传销条例》中定义了传销:“传销是指组织者或者经营者发展人员,通过对被发展人员以其直接或者间接发展的人员数量或者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或者要求被发展人员以交纳一定费用为条件取得加入资格等方式牟取非法利益,扰乱经济秩序,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

(二)、目前我国传销犯罪的特征

近年来,全国各地工商、公安机关打击与防范传销活动频频告捷,在政府不遗余力的打击下,传销活动呈现出一些不同于以往的新的特征:

1、内部管理更加严密,层级分工更加明确

传销组织往往将传销参与者带往异地从事传销活动,实行集中居住和管理,并对其实行24小时监控,隔绝与外界的联系。受骗者入会后,传销团伙头目还对他们进行精神和出入控制,除了以暴力等手段控制其行为外,还迫其层层发展下线,诱惑更多的人加入该传销网络。非法传销活动,大多是以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为幌子,打着推销产品的旗子,为防止暴露目标,上下线之间往往秘密联系、单线联系,以各种绰号代替姓名,交易也以付现金为主,虽然偶尔也会通过银行帐号进行汇款等方式进行交易,但是一般不留任何手续和凭证。传销组织不仅有严密的工作和组织纪律,还有一整套的操作流程,分工细,责任明确,易于躲避打击。

2、异地传销居多,人员结构复杂

一是传销公司不在其注册地而是跨省、市进行传销活动;二是传销公司不在传销行为地发展本地传销人员,传销人员的地域范围较广。传销者来自“五湖四海”,且人员结构复杂,由原来的城市下岗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到大中专学生参与。

3、传销人员文化层次较高,公关能力较强

与以往的初中以下文化为主体不同,近年来传销人员的学历层次有增高趋势,而且出现了大学生。其中不但有一般院校毕业生,而且不乏名牌大学生。可见,这些从事传销的人员素质较高,具有一定知识文化水平,有的还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并且加入传销组织后还要经过传销专门培训,为传销产品和发展“下家”提高公关能力。他们能言善辩,增加了传销产品的可信度,故易于打开传销局面,导致更多的人受蒙蔽。

4、传销对象特殊,欺骗性大

传销与其它商品的销售渠道和对象存在着根本的差别,在于它不需进入商场,也不需要用产品面对面的与消费者交流,传销靠的是传销者对产品的夸大其词和巨额的利润回报。销售的对象也不是普通的消费者,而是自己的亲戚、朋友和同学这一特殊的群体,传销者正是利用这一特殊的关系,使其传销屡屡得逞。

5、犯罪手段逐渐趋于科技化

非法传销组织为了提高传销的效益和逃避监管、打击,往往最大限度的利用现代化通讯、物流方式和工具。组织者之间通讯用手机,客户名单及订货单传递用传真机,传销款用银行卡异地存取,发货用邮政包裹,传播信息通过英特网等等。现代化工具的运用,使现阶段传销隐蔽性更强,传销款汇集的速度更快。

5、传销形式的多样化

有的传销组织由原来的“传销商品”演变成“传销人头”,手段多样,更具欺骗性。有的传销组织的目的是吸收公众存款,但其打着传销的幌子在形式上的表现是五花八门的。比较典型的是利用非法成立的公司或地下组织吸收公众存款。也有通过松散型的机构、组织以推销产品、提供服务,采用虚构经营业绩、通过各种形式展示其经济实力的手段,来达到吸收公众存款的目的。还有的传销组织通过参加者缴纳入门费或以认购商品等变相缴纳入门费的方式取得加入资格或相应级别。

6、发展对象多为亲属、同学、同乡、朋友等

在传销组织中,有儿子拉父母加入的、有拉兄弟的,有拉同乡、朋友的,也有拉同学的,有的不但全家“入伙”,而且连姑、舅、姨也拉下水。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国家加大了打击的力度,传销犯罪活动为避免遭受打击,不可能明目张胆地开展活动,其发展对象只能是自认为信任的且不容易暴露的人,亲属、同学、同乡、朋友符合这样的标准。二是亲属、同学、同乡、朋友与传销分子彼此熟悉,防范心理较弱,最容易成为他们欺骗的对象。

7、暴力与精神双重控制

从以往已破获案件的情况来看,传销组织非常注重从思想上、精神上来控制、麻醉传销人员思想行为,用“贴身帮助”进行洗脑。传销活动的组织者均以获得经济利益为目的,通过欺骗“下线”来组织并发展非法传销活动,通过其事先设置好的“洗脑”手段,对新成员进行精神控制,使新成员心甘情愿地跟着非法传销组织走“致富路”。

传销组织发展至今,已经吸收了部分黑恶势力成员参与,在实施精神控制不能见效时,传销组织中的黑恶势力成员会出面从事控制人身自由等其他违法活动,危害更大。他们对新加入的人员限制人身自由,收缴其身份证件、通讯工具、钱财,由寝食负责人集中保管。由此可见,传销实际上是有组织的犯罪活动。

8、具有较强的反侦查能力

传销组织的头目基本上是中毒较深的人员,他们可能都曾经受到公安部门的打击,具有较强的反侦查能力。为了逃避执法部门的打击,他们上课培训的其中一项内容就是如何应对执法人员检查盘问,上课时间、地点不固定,经常变换地点。平时不准个人私自外出,确需外出必须三人以上结伴而行,对意志动摇人员则由专人跟随监视。

三、传销活动屡禁不止的原因探析

传销的违法性和危害性大部分的人是知道的,但为什么传销却屡禁不止并有逐步蔓延的趋势呢?这不得不令人深思。任何一种行业,都有其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环境,传销行业也不例外。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传销组织虚夸传销致富捷径,“一夜暴富”颇具诱惑性。按照传销组织的宣传,加入传销,一个人从穷光蛋到百万富翁仅仅只需要一年时间。传销组织利用某些人发财心切的特点,以宣扬“高收入”的伎俩进行洗脑,并让所谓成功人士交流心得,软硬兼使,直至受骗自甘陷入传销泥潭。他们往往打出高额回报的招牌,声称只要下线达到一定数量就可以升为业务主任、经理,提成将成倍翻番,月收入可达数万元等。巨大的利益诱不仅容易让年轻人上当受骗,甚至有不少中老年人放弃自己原有的职业参与其中。在传销组织中,发展“下线”被称作“邀约”。

2、以传销为就业的新门路。传销活动之所以盛行并且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诱因,就是传销组织利用了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特别是自金融危机爆发后,大批农民工失去工作机会,形成了农民工返乡的浪潮,大学毕业生也即将走向社会,寻找工作。在这样的就业形势下,传销组织死灰复燃,东山再起,趁此机会浑水摸鱼,假借“直销”、“加盟”、“连锁”之名鱼目混珠,以“高收入”,“好工作”为诱饵,骗取失业、无业人员的信任,再通过宣扬一夜暴富、不劳而获,使很多人沉溺于“发财梦”中不能自拔。特别是年轻人,他们刚步入社会,对生活充满激情,急于实现人生价值,却因社会阅历浅,易上当受骗,甚至执迷不悟,甘愿陷入传销泥潭。

3、受骗群众对传销与直销的区别认识不清。很多人对传销和直销本质的区别分不清楚,认识模糊,对传销活动的危害性不了解,因而极易被销组织鼓吹的假象所蒙蔽,从而加入传销组织。经过传销分子“授课”、“洗脑”“贴身帮助”后,进而逐渐认同了传销组织鼓吹的理论和观点,部分人甚至对此深信不疑。

4、扭曲的心理作祟。大部分人加入传销先是受诱骗所致,而后是陷入泥潭难以自拔。他们既是传销的受害者,同时又是加害人。“我被骗,我就要骗别人把钱赚回来”,一些人发觉自己被传销组织骗后,为把本钱捞回来,继而转向骗别人,发展到后来甚至连亲生父母、兄弟姐妹、亲戚都骗。这是传销犯罪屡禁不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5、一些地方领导和职能部门对传销的危害性认识还不够到位,打击不力。对于传销行为,国家自1998年已明令禁止,各地各职能部门开展了全面的打击,对传销形成了高压的态势,打击传销捷报频传,成绩斐然,但有的地方或部门的领导或干部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对传销的查处时紧时松,并没真正做到常抓不

懈,给了传销分子以喘息之机,加上对于传销活动的查处,涉及多个行政监管部门,权责划分不清的现状导致了多个部门的互相推诿,以至出现监管不及时或监管不到位的情况。有些地方的职能部门敷衍了事,打击传销只是治标不治本,对传销参与人员往往以“赶”代“打”,一驱了之,对查获的传销案件中的传销骨干往往只是没收其非法所得或者处以一定数量的经济处罚,没有对其进行必要的严厉的刑事处罚或进行一定时期的劳动思想改造,没有追根溯源对其上线人员或传销物品源头进行彻底查处,致使传销骨干多次逃避打击和惩处,传销骨干在逃避打击后必将更为疯狂地继续从事传销以夺回其损失。他们要么隐匿一段时间避避风头,要么招集人马寻找他们自认为基础较好的地方重新开辟“战场”。

6、传销组织的上线难以抓获。传销的毒瘤没有根除,罪恶的渊薮仍然存在,以至于无法对传销组织一网打尽,犁庭扫穴。整个传销组织的体系呈“金字塔”的网络形状,各个传销小组只是一个枝干,且分散较大,没有固定住所,各小组成员之间互不来往,只有小组负责人与上线单线联系。而公安机关在查处传销窝点时一般只是查获一、二个传销小组,上线难以抓获,其犯罪活动仍可以通过发展其他传销小组来继续,这也是传销犯罪禁而不绝,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遏制传销的防控对策

1、深刻认识打击传销活动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虽然,近年来政府相关行政部门在打击传销活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严重打击了传销犯罪的嚣张气焰,但是,有的地方政府还未能在一定的高度上来认识传销的危害性,认为传销无关大局,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打击传销活动的重要性、紧迫性,时刻保持对传销组织打压的高压态势,同时更要树立长期打击的意识,建立健全打击传销的工作机制,开展综合治理,坚决杜绝以往的打击传销一阵风模式的出现。

2、广泛宣传,切实加强群众对传销违法性的认识。传销不仅具有较大的欺骗性、隐蔽性,而且裹胁群众多,涉及面广,有的甚至对参与人员采取各种精神和暴力控制手段,严重损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危害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采取多种方式宣传法律规定,教育群众知法懂法,自觉守法,提高群众识别、防范、抵制传销的能力。要公开曝光典型案件,深刻揭露此类违法犯罪活动的危害性、欺骗性,大力营造震慑犯罪、教育群众的浓厚氛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勤劳致富的正确

理念。

3、开展专项打击行动,遏制传销蔓延的态势。对传销组织采取露头就打的策略,绝不容情,以期彻底根除这颗毒瘤。对传销案件,应及时查处,重点查处大案、要案,净化市场秩序,严惩组织者和骨干分子,震慑不法人员,坚决把传销活动遏制在萌芽状态。

4、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打击传销犯罪,让传销组织无处藏身。相关部门应将打击传销作为长期的工作任务,公布举报电话,设立相关制度重奖举报人员并保护其人身财产安全及其家人的安全。

5、拓宽信息来源渠道,建立联动机制,共同预防和打击传销犯罪。由于传销活动涉及面广、跨地域活动,而作为打击传销的主力军的公安机关由于警力不足等诸多原因,公安机关在收集、调查、预警性信息方面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在打击传销犯罪过程中势必会出现“缝隙”或“空白点”,因此,公安机关要与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特别是加强同各地的工商管理部门协同作战,相互配合,互通信息、共同查处。各相关部门应在打击非法传销这一活动时,要经常交换信息,综合分析,研究对策,建立联动机制,共同预防和打击传销犯罪。

6、及时总结,加大调研力度。各相关部门应针对传销组织近几年来出现的新的发展趋势和犯罪特点,及时总结经验,加大调查研究力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击要害,彻底根除传销犯罪。

打击和防控传销犯罪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面对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式,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只要我们对此常抓不懈,就一定会在反传销的斗争中争得主动权取得最终的胜利,就一定能彻底根除这颗社会毒瘤。

第五篇:农村犯罪问题及其治理对策

开放教育试点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农村犯罪问题及其治理对策

姓 名 阎 明

学 号 061050080

学 校 新乡广播电视大学

指导教师 田世让 写作时间 2008年10月28日

目 录

一、当前农村犯罪的特点„„„„„„„„„„„„„„„„„ 3

二、农村犯罪问题的成因„„„„„„„„„„„„„„„„„ 4

三、针对农村犯罪问题的治理措施„„„„„„„„„„„„„ 6

内容摘要: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农民的利益,关系农村的安定,而农村的安定,又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因此,关注农村治安、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农村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农村治安防范工作的弱化趋势日益明显。一方面,农村基层组织对农民的管理弱化,青壮年劳动力大批外出经商务工,减弱了农村地区的自我防护能力,造成了农村地区防范空隙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的公安机关警力少,任务重,保障落后,单靠公安机关一家的力量,难以承受繁重的任务和压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我国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农村犯罪也呈增长趋势。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农村犯罪涉及的地域广、人口多,治理农村的犯罪问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没有农村的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因此,分析新形势下农村犯罪的特点,寻求治理对策,对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村犯罪;特点;成因;治理对策

农村犯罪问题及其治理对策

近年来,农村治安防范工作的弱化趋势日益明显。一方面,农村基层组织对农民的管理弱化,青壮年劳动力大批外出经商务工,减弱了农村地区的自我防护能力,造成了农村地区防范空隙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的公安机关警力少,任务重,保障落后,单靠公安机关一家的力量,难以承受繁重的任务和压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我国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农村犯罪也呈增长趋势。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农村犯罪涉及的地域广、人口多,治理农村的犯罪问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没有农村的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因此,分析新形势下农村犯罪的特点,寻求治理对策,对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农村犯罪的特点

(一)暴力犯罪上升最快

调查显示,发生在农村或由农民实施的暴力犯罪是近几年上升幅度最大的,主要集中在杀人、抢劫、放火、强奸、伤害等几种类型犯罪上,而且暴力程度呈不断上升趋势。当前发生的农村暴力犯罪案件,与过去“拳头加木棍”侵害方式相比,犯罪手段更加凶狠残忍,犯罪分子在遇到某种强烈刺激后,动辄使用菜刀、铁锹、锄头、斧头、尖刀、土枪等杀伤性工具,伤人不计其危害后果。

(二)盗窃犯罪数量最多

据笔者对某县19个基层公安派出所的调查显示,近几年,农村发生的盗窃案件或由农民实施的盗窃案件,每年以15%的速度递增,总数占全部农村犯罪案件的60%以上,成为农村犯罪中数量最多的一种。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现象突出

未成年人由于初涉社会,自控能力弱、可塑性和逆反心理强、情绪易偏激,易受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和恶习的影响和侵蚀,特别是一些充满暴力和色情的录像、书刊杂志对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误导。加之目前我国法律防范体制不健全,法制宣传和法制教育不到位,致使未成年人法律意识淡薄,甚至是缺乏。因而,一些未成年人一旦沾染了一些不良恶习,且家庭、学校教育和管理松懈或失控时,就很容易走向社会的反面,甚至滑向犯罪的深渊。农村青少年学生流失、家长长期在外打工,基层组织疏于管理,农村青年劳动力大量过剩,不良文化大量涌进农村等因素影响,促使犯罪主体低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呈逐年上升趋势。

(四)由民转刑案件明显增多

农村犯罪案件中,绝大多数是由民间纠纷转化而来的,如债权债务问题、邻里矛盾、家庭婚姻、土地纠纷等,这些民间纠纷与治安案件相交叉,若未能及时进行调解或处理稍有不当,就易引发双方武力冲突,甚至酿成杀人案件。

(五)激情犯罪、酒后犯罪占相当比例

在农村犯罪特别是杀人、强奸、伤害等严重侵犯人身权利的暴力犯罪案件中,绝大部分是激情犯罪或酒后犯罪,犯罪实施人常常是在“一怒之下”或是在酒精的作用下铤而走险,以身试法,犯罪之后往往是后悔不迭。

(六)邪教和非法宗教活动危害农村稳定

农村经济文化相对比较落后,一些不法分子以“宗教自由”、“信仰自由”为掩护,创立、发展了一批非法宗教和邪教组织。这些非法组织尤其是各种邪教组织大肆散布异端邪说和封建迷信,蒙骗群众,骗取钱财,发泄对党、政府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满。这些非法组织有的非法传播宗教宣传品,大量发展教徒;还有的插手人民内部矛盾,制造谣言,挑动群众闹事,成为一大治安隐患。在抓获的违法人员中农民占绝大多数。

(七)农村基层组织涣散导致的犯罪案件多

一些案件,特别是一些因山林、土地纠纷、家庭纠纷诱发的伤害案件,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却由于一些村委组织涣散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部份村干部或乡镇司法人员不及时处理,或处理方法不当、处理不彻底,或处理不公,以致矛盾激化,从而引发流血案件。陈清、陈炳兄弟因土地纠纷而导致的双方伤害案件就是由于村干部处理不及时有效所致。另外,一些村六合彩、麻将等各种形式的赌博风成行,且屡禁不止,是由于一些基层派出所、打击不力,一些村委干部举报、制止不力,甚至是放纵或参与赌博。

二、农村犯罪问题的成因

(一)精神文明建设严重滞后,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丞待提高 在农村,由于经济、环境的影响,有大量的农民只上完初中甚至小学,就算完成学业。这部分人文化素质低,法制观念淡薄,容易冲动、走极端,从而酿成大祸。一旦遇到土地、家庭等纠纷时,他们往往不能正确对待,不知道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或对政府工作人员、司法人员、村干部的调解不理解、不接受,缺乏信心,或缺乏远见、遇事和处理问题时固执己见,片面强调自己的利益,不顾及他人得失。如此一来,一些纠纷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久而久之,矛盾就会不断升级、激化,进而导致械斗,致使伤害、杀人等流血事件发生。

(二)农村劳动力过剩

在加快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中,相当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处于不稳定的无业流动状态。他们涌入城市寻找就业门路,但城市的企业在改革中被兼并、重组,下岗职工增多,就业问题难以解决,就决定了进城打工的农民被排挤。即便是能够找到工作,也是劳动强度大、工时长、条件差的工种,而得到的报酬与付出的劳动不成比例,致使农民的行为、心理、道德、情感等产生强大的反差,引发抵触心理、发泄心理乃至报复心理,极易导致违法犯罪。

(三)一些农村基层组织涣散、软弱无力

农村党组织、村委会和村治保会是搞好农村治安工作的关键。人们常说“好天好地不如有个好书记,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书”。这说明在农村工作中,村支书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由于一些村委的组织机构不完善,职能分工不明确,对农村中涉及的各种纠纷没有及时组织有关人员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解决,而是相互推诿。有的甚至是不给钱不办事,给了钱好办事,或是故意偏袒一方,从而使得一些群众对村干部产生怀疑、甚至不信任现象。如此,他们在遇到一些纠纷时不再求助于村干部,而是按自己的方式来解决,解决不了的就用武力手段,因而流血事件屡有发生。

(四)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大

一些农村中,部分群众由于文化素质低、家庭经济条件差,因而对涉及到自己利益的问题看得特别重,斤斤计较,见利忘义。因此,他们一旦遇到各种纠纷时,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只顾及自己的利益,不计他人得失,甚至大打出手,从而诱发各类流血案件发生。同时由于部分农村的群众贫富不均,差距大,一些不劳而获、游手好闲之人,他们不从自己主观上找原因,而是依靠盗抢来达到“致 5 富”的目的,从而沦为阶下囚。

(五)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受社会不良因素影响危害最大的是青少年。他们涉世未深,可塑性大,模仿性强,对社会上的真假、是非曲直辨别能力差,加上现阶段法制宣传不到位、家庭学校教育和管理措施不力,就很容易受社会上黄、赌、毒等不良恶习的影响。

三、针对农村犯罪问题的治理措施

在未来的一定时期内,农村治安问题对全社会治安的总体状况的影响将持续一段时间,因此,不能忽视农村治安问题的整顿和治理,必须采取经济的、行政的、教育的、法律的手段对农村治安问题实行综合治理。

(一)要把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作为首要任务

一是要加强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建设、民主建设和法制建设。加强和巩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配齐配强村治保干部,提高干部素质,改善干群关系,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建立健全农村治保会工作制度,加强对治保干部的管理和教育,使其真正发挥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作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在农村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使农村治安稳定工作得到组织保证。二是积极预防、妥善处置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公安机关要坚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配合有关部门多做化解矛盾的工作,坚持“可散不可聚,可解不可结,可顺不可激”的原则和“区分性质、讲究策略、把握时机、严格执法、冷静稳妥”的要求妥善处置,慎用警力、慎用警械、慎用强制措施,真正做到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对冲击党政机关、阻塞交通、乘机打砸抢的群体性事件,公安机关要果断采取措施,坚决依法严惩。三是严厉打击邪教、非法宗教活动,遏制其在农村发展蔓延的势头。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打击犯罪,抵制渗透”的原则,在邪教、非法宗教活动猖獗的地区,适时组织力量开展专项斗争,实行露头就打,绝不手软的政策,同时还要教育人民群众自觉抵制邪教和非法宗教活动,决不让邪教、非法宗教有藏身的之所。

(二)严厉打击侵害农民利益的犯罪,大力整治农村社会治安秩序 一是严厉打击黑恶势力。在一些农村地区,由流氓、地痞、“两劳”人员为主组成的犯罪团伙,依仗人多势众,强取豪夺,敲诈勒索,无恶不作,称霸一方,群众既恨又怕,成为治安混乱的祸根。政法部门要及时发现和掌握线索和动态,认真受理人民群众的举报,充分运用法律武器予以坚决打击。适时开展集中整治,除恶务尽,依法从严、从重处理,震慑犯罪,为群众撑腰。二是严厉打击严重危害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侵害农民利益的犯罪,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坚持依法从重从快的方针,严厉打击盗窃、抢劫、杀人、强奸、伤害、车匪路霸等危害群众安全感的刑事犯罪活动。定期、不定期排查治安混乱的集镇、路段,组织力量进行集中整治。三是扫除卖淫嫖娼、赌博等社会丑恶现象。密切注视吸毒、贩毒、卖淫嫖娼、赌博等现象向农村渗透、蔓延的动向,加大对城乡结合部、公路沿线、路边店、以及城镇的宾馆、旅店、发廊、舞厅等公共复杂场所的清查、整治力度,及时打击卖淫嫖娼、吸毒、贩毒、赌博等活动,决不能认其污染社会空气。

(三)加强治安防范和管理,消除影响农村治安的不安定因素

一是加强枪支和爆炸物品的管理,坚决收缴散失在民间的枪支和爆炸物品。加大力度经常对农村矿山、煤窑等常用爆炸物品的地方进行清理和整顿,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对爆炸物品的生产、运输、销售、使用各个环节实行严格管理与监督,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涉枪涉爆案件的发生。二是加强对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和违法青少年的帮教工作。农村派出所要会同治保人员和治安积极分子切实把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的帮教工作落到实处。在做好帮教工作的同时,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就业、上学、生活上的困难,防止他们重新犯罪。三是加强剩余劳动力的管理,促进人口的合理有序流动。要为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提供方便,促进有序流动。同时要掌握外出人员的流向和以及活动情况,加强对外出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流入地和流出地的公安机关要紧密联系,加强配合,打击流动人口中的违法犯罪分子。

(四)加大基层公安警力和装备投入,提高对农村犯罪的预防和打击力度 基层公安派出所警力不足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以笔者老家所在的乡为例,辖区的人口有两万七千余人,但所在的公安派出所的警力共5人,如此少的警力既要处理日常事务,又要侦破、查处各类刑事、治安案件,确实应接不暇,也难以达到“群众满意”的工作目标。另外,派出所的通讯、车辆、防护装备以及办公设施都比较差,民警借钱或自掏腰包下乡办案是常有的事。农村公安派出所的警力和装备现状必须尽快得到改善,一方面,要通过警力下沉和增加公安专 7 项编制的办法解决派出所警力不足问题;另一方面,要按照公安派出所规范化建设的要求,增加投入,改善派出所装备和办公条件,提高公安派出所应对各类案件打击各种犯罪的能力,使农村公安派出所真正成为打击农村犯罪、维护农村治安的坚强堡垒。

(五)提高村民文化知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农村的稳定和发展,不仅依赖于群众的法制意识,还要依赖于群众的文化知识、道德修养,可见法治和德治是相辅相承的。为此,我们在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同时,必须要广泛利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多种形式,宣传科技文化知识、宣传法制、宣传良好的道德风尚、以及助人为乐、乐于奉献的好人好事,并且创造条件,多组织科技下乡、文艺宣传下乡、送法下乡等活动,从而丰富群众的文化知识、法律知识,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使他们意识到违法犯罪可耻 遵纪守法光荣,自觉抵制犯罪揭露犯罪,敢于与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并使广大群众树立乐于奉献、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和情操。

总结经验,放眼未来,治乱先治穷,扶贫先扶智,要从根本上扭转农村社会治安形势,还有赖于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两委班子把工作做得更扎实、更有效,才能更好地织密织细治安防控网络,确保广大农村平安祥和,稳定和谐。参考文献

1、史英英,董长印,左镇《当前农村犯罪问题及其制约因素的辩证思考》,《青少年犯罪研究》,2004.6

2、刘广三《犯罪现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武树医《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田成有《功能与变迁中国乡土社会的法治实践》,《学习与探索》,2006,(6)

5、刘海燕《对农村犯罪问题的调查分析》,《创造》,2003年第4期

6、江剑斌《加入WTO农村犯罪预防与控制之我见》,《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1期

7、魏月霞《转型期河南省农村犯罪的特点及趋势分析》,《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4期

下载农村黑恶势力犯罪防控对策研究(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黑恶势力犯罪防控对策研究(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防止黑恶势力进入农村干部队伍。

    基层反映:防止黑恶势力进入农村干部队伍。农村干部队伍建设,不仅关系到基层党组织建设好坏,也直接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败。近年来,随着税费改革完成和“两个反哺”方针的实......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对策之研究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对策之研究 一、背景介绍及研究目的; 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6名南京少年和3名外地少年,年龄均在18岁左右,搞钱这一共同目的,让他们组合在一起。2005年2月至......

    权钱交易犯罪的防控若干问题[5篇]

    权钱交易犯罪的防控若干问题摘要权钱交易犯罪现象危害着国家政权的稳定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立足犯罪的本体及功能的研究,将反腐败的重心定位于防范和对犯罪现象的控制,通过......

    (街道)农村疫情防控情况汇报

    (街道)农村疫情防控情况汇报一、督查基本情况为贯彻落实市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应急指挥部农村地区疫情常态化防控重点工作督导清单要求。2月4日,民政局督导组,继续对镇(街道)进行督查......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通过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含义及现状,进一步阐述了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表现,深入分析其犯罪的原因,最终提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对策。......

    ×地区农村老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及对策探讨(本站推荐)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人们常以“最美不夕阳红”来比喻晚年生活的美好。我们的社会推崇尊老敬老,关心老年人是全社会的责任,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个不容忽......

    当前农村基层组织犯罪情况、危害及对策(5篇范文)

    当前农村基层组织犯罪情况、危害及对策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当前农村基层组织犯罪情况、危害及对策2010-06-29 18:21:28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当前农村基层组织犯罪情况、危......

    ×地区农村老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及对策探讨[精选合集]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人们常以“最美不夕阳红”来比喻晚年生活的美好。我们的社会推崇尊老敬老,关心老年人是全社会的责任,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个不容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