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省工业化汇报会书面汇报材料:加快交通建设步伐 (本站推荐)
一、坚持科学定位,加快交通发展
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特别是加速推进工业化,是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交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产业,应如何服务于全省工业化进程?我厅经过认真研究,认为:一,交通应成为推进工业化的“衔接链”。重点是突出抓好影响经济全局的公路主骨架、水运主通道和港站主枢纽建设,通过公路、水路和站场的连通,把全省主要经济区衔接起来,构建与湖南工业化发展相一致的交通运载体系。二,交通应成为推进工业化的“辐射场”。就是要围绕“一点一线”、“长株潭一体化”和“湘西地区开发”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努力增强交通基础设施的辐射功能,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全省东、中、西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三,交通应成为推进工业化的“加速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国民经济相关产业具有直接的拉动作用,我们应充分发挥交通的先行作用,使交通发展适当超前,为实现“物畅其流,人便于行”提供有力的交通保障。
根据以上定位,“九五”、“十五”以来,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把加快交通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群策群力,埋头苦干。“九五”期间全省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1.9亿元,比“八五”期增长3.5倍,其中公路建设投资完成284.3亿元,是“七五”、“八五”十年总和的4.46倍。“十五”以来,我省交通建设投资每年都在100亿元以上,且呈逐年增长之势,2004年更达161.7亿元。投入的加大,使我省交通面貌明显改观:一是公路总量大幅增长。到2004年底,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87875公里,其中二级以上公路为7091公里,高速公路1218公里,公路密度为41.5公里/百平方公里。除张家界、怀化和湘西自治州外,其他10个市已实现与省会长沙以高速公路连接。农村公路网络初步形成,通达深度逐步提高。全省公路通乡(镇)率为99.9%,通村率为87.7%。国道主干线与国省道及众多的县道、乡道相互交织,形成了以省会长沙为中心,向外辐射的外通相邻各省,内连各市(州)、县、乡,并与各种运输方式相衔接的公路运输体系。
二是航道、港口、站场面貌明显改善。全省通航里程为11968公里,其中等级航道里程4215公里。以洞庭湖为中心,以湘江、沅水开发建设为重点,全省初步形成了干支直达的航运体系。在湘江二期工程的基础上滚动开发株洲航电枢纽,拓宽了“以电养航”的路子。至2004年底,全省拥有汽车客货站场348个,其中客运站332个(一级客运站25个,二级客运站108个,三级以下客运199个),货运站16个。
三是水陆运输业迅速发展。2004年公路运输完成客运量99975万人,旅客周转量449.7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0.6%和16.9%;完成货运量6.03亿吨、货物周转量513.5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7.9%和12.7%。水路运输完成客运量772万人,旅客周转量2.4亿人公里,同比下降2.6%和3.3%;完成货运量3986万吨,货物周转量162.2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0.7%和33.2%,已走出多年徘徊不前的低谷,开始恢复性增长。全省港口货物吞吐量4832万吨,集装箱吞吐量11.9万TEU,同比增长25.5%和77%。省际客运、旅游客运和农村客运蓬勃发展。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公路水路运输占客运总量的95%,货运总量的90%,承担了全社会客货运量的大头,有力地支持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二、交通运输业发展加快了我省工业化进程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缓解了地理条件对湖南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制约,加快了我省工业化进程,主要表现在:
(一)有效拉动了内需,促进了全省GDp增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建材、石化、汽车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地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对工业化发展产生了直接乘数效应。据测算,我国每亿元公路建设投资需砂石15万立方米,木材0.04万立方米,水泥1.17万吨,钢材0.13万吨,沥青0.1万吨,创造就业机会2000个,可产生近3亿元的社会总产值(包括完全消耗)和0.29亿元的增加值。据省发改委统计,2001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拉动GDp增长了4.4个百分点,其中仅高速公路一项就占到投资拉动
第二篇:全省工业化汇报会书面汇报材料:加快交通建设步伐
全省工业化汇报会书面汇报材料加快交通建设步伐服务全省工业化进程湖南省交通厅
一、坚持科学定位,加快交通发展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特别是加速推进工业化,是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交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产业,应如何服务于全省工业化进程?我厅经过认真研究,认为:一,交通应成为推进工业化的“衔接链”。重点是突出抓好影响经济全局的公路主骨架、水运主通道和港站主枢纽建设,通过公路、水路和站场的连通,把全省主要经济区衔接起来,构建与湖南工业化发展相一致的交通运载体系。二,交通应成为推进工业化的“辐射场”。就是要围绕 “一点一线”、“长株潭一体化”和“湘西地区开发”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努力增强交通基础设施的辐射功能,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全省东、中、西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三,交通应成为推进工业化的“加速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国民经济相关产业具有直接的拉动作用,我们应充分发挥交通的先行作用,使交通发展适当超前,为实现“物畅其流,人便于行”提供有力的交通保障。根据以上定位,“九五”、“十五”以来,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把加快交通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群策群力,埋头苦干。“九五”期间全省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1.9 亿元,比“八五”期增长 3.5 倍,其中公路建设投资完成284.3亿元,是“七五”、“八五”十年总和的4.46倍。“十五”以来,我省交通建设投资每年都在 100 亿元以上,且呈逐年增长之势,2004 年更达 161.7 亿元。投入的加大,使我省交通面貌明显改观:一是公路总量大幅增长。到2004年底,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87875公里,其中二级以上公路为 7091公里,高速公路 1218公里,公路密度为 41.5公里 /百平方公里。除张家界、怀化和湘西自治州外,其他10个市已实现与省会长沙以高速公路连接。农村公路网络初步形成,通达深度逐步提高。全省公路通乡(镇)率为99.9%,通村率为87.7%。国道主干线与国省道及众多的县道、乡道相互交织,形成了以省会长沙为中心,向外辐射的外通相邻各省,内连各市(州)、县、乡,并与各种运输方式相衔接的公路运输体系。二是航道、港口、站场面貌明显改善。全省通航里程为 11968公里,其中等级航道里程 4215公里。以洞庭湖为中心,以湘江、沅水开发建设为重点,全省初步形成了干支直达的航运体系。在湘江二期工程的基础上滚动开发株洲航电枢纽,拓宽了“以电养航”的路子。至2004年底,全省拥有汽车客货站场348个,其中客运站332个(一级客运站25个,二级客运站108个,三级以下客运199个),货运站16个。三是水陆运输业迅速发展。2004年公路运输完成客运量99975万人,旅客周转量449.7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0.6%和16.9%;完成货运量6.03亿吨、货物周转量513.5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7.9%和12.7%。水路运输完成客运量772万人,旅客周转量2.4亿人公里,同比下降2.6%和3.3%;完成货运量3986万吨,货物周转量162.2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0.7%和33.2%,已走出多年徘徊不前的低谷,开始恢复性增长。全省港口货物吞吐量4832万吨,集装箱吞吐量11.9万TEU,同比增长25.5%和77%。省际客运、旅游客运和农村客运蓬勃发展。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公路水路运输占客运总量的95%,货运总量的90%,承担了全社会客货运量的大头,有力地支持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二、交通运输业发展加快了我省工业化进程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缓解了地理条件对湖南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制约,加快了我省工业化进程,主要表现在:
(一)有效拉动了内需,促进了全省GDp增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建材、石化、汽车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地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对工业化发展产生了直接乘数效应。据测算,我国每亿元公路建设投资需砂石15万立方米,木材0.04万立方米,水泥1.17万吨,钢材0.13万吨,沥青0.1万吨,创造就业机会2000个,可产生近3亿元的社会总产值(包括完全消耗)和0.29亿元的增加值。据省发改委统计,2001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拉动GDp增长了4.4个百分点,其中仅高速公路一项就占到投资拉动的52%。
(二)影响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带动沿线产业带的形成交通建设特别是高速公路建设沟通了沿线地区与大城市、交通枢纽、工业中心的联系,改善了投资环境,增强了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各种类型的开发区、工业园毗路而建。“八五”、“九五”以来,我省在素有“金三角”美称的长株潭地区先后建成了长永、株易、长潭、临长、潭邵高速公路,极大改善了该地区投资环境,区域内工业企业数占全省的50%以上。高速公路运输以其大量、高速、连续、安全、机动、灵活的特点成为工业生产运输的主力军。2002年底,纵贯我省南北的京珠国道主干线湖南段 532公里 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使原来从长沙南下广州需要20来个小时缩短至不到7个小时,运输里程缩短100余公里;北上武汉的时间由原来的近10个小时缩短至3个小时,运输里程缩短50余公里。这不仅使我省东部和中部地区由“内陆型”区域
转变成为“近海型”区域,加强了这些地区与沿海经济区、长江开发带的联系,而且形成了我省以长株潭为中心,呈中轴辐射两翼的产业集中区、资源富集区、经济发达区与人口稠密区,成为我省一条重要经济大动脉。交通建设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原来依托京广线和湘赣线的株洲市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潭耒高速公路建成后摆脱了多年徘徊不前的困境,迅速拓展到潭耒线以东、湘江以西约200平方公里范围内,两年来共引进项目98个,合同引资38亿元,中钨高新、郑州宇通等6家上市公司落户园区,沈阳宏元集团投资l 3.5亿元,在此征地680亩建立化学建材工业园。目前,“一点一线”特别是长株潭地区已成为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势区,长沙则是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长株潭三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省的72%,加上岳阳、衡阳两市,五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省的91%,利税占全省的94%,其中长沙市的产值、利税几乎占了全省的一半。
(三)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以长株潭三市为例,随着长永、莲易、长潭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三市之间实现了l小时以内车程,整体开放水平明显提高,长株潭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加快,三市经济呈现了更加快速发展的势头,成为了湖南区域经济增长极。长株潭城市群聚集了全省90%以上的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城镇化水平也最高。2003年,长沙市城镇化率为49.16%,比全省平均水平(33.5%)高15.66个百分点,居第一;株洲、湘潭也分别达到40.80%和39.68%,分居全省第二和第三。三市出现了互补性强的商业大市场,如长沙市高桥大型综合市场和家用电器城大市场,湘潭市布匹批发市场,株洲的服装市场等。在长潭、长永高速公路交汇处星沙开发区,优越的交通条件和环境招来了著名的韩国LG公司,台湾光阳摩托公司、三一重工等大型企业。随着高速公路的延伸和路网服务功能的改善,我省城市化水平已由十年前的19.6%提高到现在的33.5%,原来交通不便的永州、邵阳、常德等城市规模迅速扩展,面貌日新月异。以公路所提供的大流通为依托,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小城镇大量出现和大幅增长,如浏阳的永安、长沙的黄花、黎托、株洲的天台山、白关、湘潭的易俗河、昭山、常德的澧县、石门等,以第三产业发展、高新技术开发和当地人口集结为特色,有序地改变了旧城市格局,拓宽了城市环境容量。
三、加快建设步伐,积极服务于全省工业化“十一五”乃至今后较长时期,围绕全省工业区域规划和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快工业化的战略部署,我们将进一步加快交通建设步伐,力争在“十一五”末基本形成“三纵五横”高速公路网,加快国省道及重要经济干线公路建设,全面加强省际干线公路的升级与改造,积极实施农村公路畅通、通达工程,大力建设水运主通道和港站主枢纽,构筑我省辐射城乡、沟通省内外的综合运输网络,使交通发展与全省工业化进程合拍:
1、将长株潭建设成为全省工业的核心增长极。公路方面,对外畅通六大出口,即东至浏阳、醴陵,南至衡阳,西至邵阳、常德,北至岳阳等方向的出口,对内构筑高速公路网络,重点建设醴陵至湘潭、长沙至湘潭西线、韶山互通至韶山、长沙至株洲、黄花至东风界、湘潭至衡阳高速公路,另外,建设、改造S207长沙黄花至平江、株洲朱亭至酒埠江等一批路网项目。水运方面,滚动开发建设纵贯三市的湘江千吨级航道,建设现代化集装箱港口,使三市对外水运形成干支直达。
2、将洞庭湖地区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的新型轻工基地。公路方面,我厅实施了洞庭湖区桥梁畅通工程,该工程包括12座桥梁,已建成5座,在建5座,今年内建成1座,新开最后2座。另外,岳阳至常德、常德至吉首、东岳庙至常德、常德至梅城高速公路及一批路网项目也将在“十一五”期建设。水运方面,“十一五”期安排的项目有益阳至芦林潭航运建设工程、岳阳港城陵矶港区一、二期工程。
3、将大湘西地区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的农矿产品基地。公路方面,“十一五”期建设邵阳至怀化、怀化至新晃、常德至吉首、吉首至茶洞、吉首至怀化、怀化至湘桂界高速公路及S223怀化至三角坪、G209龙山至怀化等路网改造、建设项目。水运方面,着力启动沅水安江航电枢纽工程。
4、将大湘南地区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的接替配套基地。公路方面,建设邵阳至永州、永州至南风坳、湘潭至衡阳、衡阳至南岳(大源渡)、衡阳至邵阳、衡阳至炎陵高速公路及一批路网项目;水运方面,实施湘江土谷塘航电枢纽工程。
5、将娄邵地区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重点建设邵阳至怀化、梅城至邵阳、邵阳至永州、衡阳至邵阳、娄底至新化高速公路及S217新化至邵阳、S225新化至溆浦等项目。我们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交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一定会不辱使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加快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步伐,为推进我省工业化进程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西部强县建设步伐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西部强县建设步伐吴若阳
2008-02-25C
近年来,彬县紧紧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工业经济迅猛发展,初步形成了多元化工业竞相发展的新格局,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加快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工业集约发展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资源密集型产业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促进工业由大变强。要建立完善以煤炭开发为龙头的现代工业体系,综合开发煤炭资源,促进煤炭开发向精深加工转变,大力发展煤化工业,加快开发下游产品,积极发展配套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努力提升工业质量和效益。要坚持按照“煤炭强基、化工做大、三产配套、环境优化”的总体思路,围绕煤炭资源开发,大力发展煤——电、煤——化工、煤——建材等高附加值产业,带动电力、化工、机械加工、农副产品加工、包装、建材等六大支柱产业。加快建设彬长矿区煤电化一体化项目,建设甲醇、烯烃、聚丙烯、聚乙烯、合成氨、二甲醚等一批大型重点化工项目,实现煤化工业发展的新突破;积极开发煤层气、煤矸石、水煤浆等煤炭综合项目,充分利用粉煤灰、陶土、油母页岩、果树枝条等资源,研制开发水泥、地板砖、卫生洁具、高密度板等产品;依托煤化产业,发展矿山机械制造维修、矿山救护抢险、劳保专用物资生产等。
二、着力培育规模企业,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项目是产业的载体,产业是经济的支撑,只有坚持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不动摇,才能做大做强支柱产业,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实力。要依托现有骨干企业、特色产业和名优产品,谋划建设一批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大项目。不断发展壮大下沟、火石咀、水帘洞煤矿等一批竞争实力强、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加快建设蒋家河、小庄、雅店井田、2×20万KW矸石电厂、60万吨粉煤灰水泥厂等一批市场前景好、发展后劲足的成长型企业;积极催生180万吨甲醇、二甲醚生产线等科技型企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引导通达果汁厂不断发展壮大,扶持建设肉牛肉兔屠宰加工、柿子深加工、方便面生产线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配合支持大佛寺井田800万吨扩建项目顺利建设。要引导企业强强联合,通过资产重组等方式优化整合资源,实现企业的裂变式发展。加快组建煤电化集团,着力培育一批规模大、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打造引领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航母”。力争近五年内产值过亿元的企业发展到10户,产值过10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3户,使它们成为推动县域经济腾飞的“主引擎”。同时,要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和知名企业,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使工业真正做大做强,真正成为支撑县域经济的“擎天一柱”。
三、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企业集群发展
要顺应现代工业发展要求,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城市发展格局,坚持政府宏观指导、企业主体运作和高点定位、结构科学、特色突出、机制灵活、环境优化、服务配套的原则,规划建设三大产业基地,建成县城以西以煤炭为主的重工业基地,县城以东以果品、食品加工为主的轻工业基地,小章、新民地区煤化工基地,精心打造东起早饭头、西至土沟的工业长廊,要加强政策扶持,创新运行机制,完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鼓励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使之成为吸引项目的强磁场、汇集资金的聚宝盆、工业发展的大舞台、推动经济的增长极。
四、强势推进招商引资,有效拓宽融资渠道
彬县既是一个资源富县,同时又是一个财政穷县,经济还不发达,仅靠自身的财力难以实现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只有凭借外力,借力发展。因此,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大力招商引资,创新招商方式,利用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招商,吸引省内外实力雄厚的大公司、大集团参与彬县的工业化进程,打破资金、技术、人才的制约瓶颈。要积极探索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坚持着眼长远、放眼未来和建设性资金适度举债的原则,整合财政资金,用节约资金和集约使用资金的办法设立工业发展基金以及偿贷基金制度,建立保障工业加快发展的长效机制。要全力营造投资成本最低、回报最快、信誉最好、效率最高的创业发展环境,满腔热情地为创业者引路、为投资者铺路、为企业家服务,努力使彬县成为投资的热土。要激励全民创业,发展民营经济,激活民间资本,激发内在动力,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我县工业跨越发展。(C)③
第四篇:浅谈如何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浅谈如何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盖晶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但是,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长远的社会性大工程,仅凭热情和勇气是不够的。我认为,要高质量地建设小城镇,使这项千秋大业健康发展,尽快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大目标,就必须正确认识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一、明确发展目标,形成正确导向
目标决定方向,只有目标清楚,才能有良好的思路和正确有效的措施。这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首要问题。
我认为目前小城镇建设要把吸引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作为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因为世界上公认的标准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是否实现了城市化,主要是看这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如果居住在城镇的人口达到总人口的70%,就算基本实现了城镇化。所以说,小城镇建设的目的不是做“花瓶”、搞摆设,根本目的是集聚人口,最大限度地吸引农民到小城镇安家落户,其他一切都是为此服务的。
从我所在的亚东镇来看,亚东镇辖区总面积1338.54平方公里,35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个外驻单位(格尼河农场),6万多口人。2005年,亚东镇行政区划调整后,我们立足镇域面积进一步扩大的实际,聘请黑龙江省甘南规划处对原规划进行了修订,按照“一体带两翼”的整体发展思路,本着“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原则,确定了以亚东镇区为中心,以被合并的两处乡镇镇区为次中心的大城镇建设思路。这样一来,小城镇建设的根本目标明确了,这项工作就会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健康发展。
二、突出城建重点,扶持强镇名镇
我国和国外的现有大中城市,都是在小城镇的基础上选择发展起来的。同样,现在的一些小城镇将来也会发展成为大中城市,但是,更多的小城镇永远不能成为大中城市,有一些还必然会走向消亡。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要有选择地、重点地布局建设小城镇。
既然将来大部分小城镇不能发展成为人口居住集中的大中城市,那么,按城市规划铺开摊子搞建设,既没必要,又会造成巨大浪费。在这种情况下,当前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工作就是要“控制普及性,突出重点性”。
由于2005年刚刚进行了乡镇整合,从现实情况看,要在面上再通过“撤并乡镇”,减少小城镇建制来控制普及性,不容易做到,也没有必要这样做。可行的办法是,有选择地建设小城镇,就是在普及性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性。基本的选择思路为:首先是合理确定人口规模。按照人口密度的大小确定相应的规模来布局。其次要选择那些区位优势好、经济实力强,对人口集中吸引力大,现有人口多的小城镇作为中心或重点城镇,集中精力进行建设,再次是对于那些没有发展前途的小城镇不要铺开基础设施建设,不再上大的企业项目,防止造成更大的浪费。这样,把重点城镇突出起来了,再加上强有力的工作,小城镇就能健康发展,农村城市化的步伐就一定会大大加快。作为阿荣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那吉镇,近几年以“生态园林城”为目标,通过加强城市配套功能建设,加大投入小城镇建设资金,重点实施各项民心工程,“双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改革投资主体,促进良性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城镇发展的一项基本的也是重要的内容。有着良好的基础设施,才能吸引企业和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但是,基础设施投资是要花大钱的。这就要求我们科学地解决投资的主体性和商业性问题。正确的投资主体应主要是企业而不是政府,投资方式应主要是商业性的,而不是行政性的、无偿性的。小城镇的各类基础设施,都应该由企业来筹资建设。建成后,可出租、出卖,也可以自己经营或利用其他形式收回投资。不管是国家、集体还是个人,都可以参与投资,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真正把市场机制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形成开放的多元化投资体制。小城镇建设中政府的资金则集中用于确实无法实施商业化投资和经营的纯公共设施项目,如街道整修、公共场所照明、环境治理等等。正是这样的做法使那吉镇小城镇建设投资进入了良性循环,走上了科学发展之路。
四、做强特色产业,增强发展后劲
良好的主导产业不仅有利于吸纳聚集农村人口,形成小城镇发展的雄厚财力基础,而且它是决定小城镇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方向、使小城镇更有生命力和延续性的重要条件。我们都知道,山东省中心镇的景芝镇,就是因为 “酒”为主导产业,其镇才得以长久延续并名闻天下。但是,从我旗的小城镇看,大部分没有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而且,这些产业很不牢靠,随时都有被市场淘汰的可能。现在要重视的是,一方面,在选择重点发展的小城镇的时候,要考虑有主导产业基础,而且其产业有生命力、有良好的延续发展前途,这样的小城镇才有可能在将来成为一个城市,达到我们建设小城镇的预期目的。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小城镇,尽早树立建造主导产业的强烈意识,充分挖掘和发挥当地的自然、经济、区位、地理、人文、技艺、资源等等优势,扬长避短,尽快选择和确立自己的主导产业并形成“名牌效应”。同时,还要帮助已经初步形成主导产业的小城
镇,不断发展壮大,真正形成有广泛影响、规模大、质量高、效益好、带动性强的主导产业。
五、完善政策配套,集聚农村人口
增强人口凝聚性,关键在于政策要对头。为使农村人口有效地向小城镇集中,实现农村城市化,应尽快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打破城乡分割,降低农民进城门槛,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在生态环境建设和扶贫开发、灾后重建中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引导、鼓励、帮助农民向城镇流动。第二,要正确处理入镇农民与承包地的关系,建立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解除入镇农民的后顾之忧。这样,入镇农民一旦在镇上的非农产业失败,可以照常有饭吃,入镇的积极性就会高涨,目前实行的有偿土地流转政策,把分散的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就是一种很好的改革。第三,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解决好进城农民就业难的问题。第四,规范收费行为。入镇农民除了依法纳税外,不得向他们收取增容费、落户费等五花八门的费用,使农民轻装入镇,尽快地安居乐业。
六、高起点早谋划,避免重复建设
小城镇建设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应立足长远,高起点、高标准进行长期合理规划布局,避免重复建设而造成资金、资源等的浪费。例如我旗城镇建设出现多处主体工程建成后,才开始污水处理、排水、供热供暖、光缆、通讯设施等的建设。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并对市民生产生活带来许多不便。
我相信,只要能在小城镇建设的热潮中正确把握方向,明确建设重点,始终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客观地分析问题,对小城镇建设的政策措施有科学的认识,再加上扎实的工作作风,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的步伐,小城建设的目标在不远的将来定能顺利实现。作者单位:内蒙古阿荣旗亚东镇政府
第五篇:如何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如何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但是城镇化水平却相对滞后,影响城乡经济协调发展。适时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提高综合国力,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大力发展小城镇,有利于促进农村人口转移的空间,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本文就如何加快小城镇建设提出几点看法。
一、更新观念,加强领导,与时俱进,树立城镇化战略思想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这表明党中央明确地把发展小城镇作为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的战略摆到全党的面前,为小城镇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各级领导要立足实际,找准位置,明确思路,制定城镇化总体战略,使经济要素得到有效聚集,从而推动城镇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另外,各级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要确定一批重点发展的小城镇,并从资金,政策上给以倾斜,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
二、深化改革,积极探索,建立多形式、多元化、多渠道城镇化市场投入机制
深化改革是搞好城镇建设的基本保证。一是要改革土地使用制度。土地既要严管节约,又要合理利用。今后要把土地指标用于城镇建设,创新土地经营权,应由当地政府统一规划,分期征用,要建立土地储备中心,对储备土地搞好先期开发,通过配套水、电、路和排水、排污管线,增强土地的产业凝聚力和市场吸引力。对经营性用地,一律采取招标、拍卖或挂牌等公开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使其充分增值。二是要建立城镇综合开发机制。对城镇主要地段、闲置土地、住宅小区等进行综合开发配套建设,转让、出租给进城务工经商者,为城镇建设积累资金。三是按照“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对收益的准公共产品可以实行完全的市场化运作,放开城镇基础设施的经营权,拍卖公共设施冠名权、广告经营权等,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资城镇建设。
三、树立典型,以点带面,用科学的规划指导小城镇建设
城镇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发展不是独立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既涉及规划建设又涉及经济的不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还涉及领导和管理的水平。由于各乡镇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现状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小城镇建设必然是一个长期渐进的发展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遍地开花,也不可能“一刀切”。必须按照工业主导型、旅游开发型、综合发展型、商贸型等不同模式,抓试点,树典型,以期通过这些试点典型,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与此同时,对原有的各级试点镇,要把重点放在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建设,分步完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上。有了好的规划,不加强建设管理和督促,规划就有可能走样,生态环境也可能遭到破坏。为此,我们要求市县建设行政主管
部门加强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新建示范镇,则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不同的经济发展需要,不同的地域环境特点,实施规划指导,为乡镇建设提供不同的建设模式。
四、科学规划,有序操作,从根本上提高城镇建设的总体水平
高起点的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龙头,一切建设活动都应在规划的指导下进行。一要前瞻未来,长远发展。小城镇规划深度达不到要求的要调整完善,不适应发展需要的要重新编制。合理定位,立足高起点、高标准,要科学安排住宅、商贸、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等方面建设,充分把握自然要素赋予城镇的特色,体现时代特征。二要长远结合,分步实施。坚持阶段性工作和长期性工作相结合,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步实施,“建一段成一段,建一片成一片”。县城建设要强化精品意识,增强城镇的集聚功能。要充分发挥小城镇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增强小城镇的人口、产业、人才、资金和信息的聚集功能。三要立足当前,尽力而为。坚持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原则,对目前资金短缺、条件不成熟的项目,留待将来开发建设。
总之,在今后一个时期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择优扶强、集聚发展、生态优先、配套建设的原则,努力打造出一批规模适度、经济繁荣、布局合理、设施配套、“三产”兴盛、工贸发达、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现代化中心集镇。(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