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全面小康村建设步伐
加快全面小康村建设步伐
同志们: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宏伟目标,市委、市政府为实现这一目标,在年初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专门提出了加快建设全面小康村,实现“三农”新跨越的战略部署要求,后又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全面小康村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建设全面小康村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
区委、区政府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的要求,出台了《关于加快全面小康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旨在加快我区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步伐。借此机会,我就全面小康村建设的有关情况作几点介绍。
一、全面小康村建设的内涵和具体标准
农村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那么,什么是全面小康村?它的具体标准是什么?我们大家必须理解掌握。
1、全面小康村的内涵是指村强民富(集体经济更有实力,农民生活更加殷实,家庭住房更加宽敞)、村容整洁(道路更化,村庄绿化,水源净化,庭园美化)、村务民主(干部村民选,大事村民议,财产村民管)、村风文明(邻里和睦,敬老爱幼,崇尚科学,和谐安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全面小康村”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
一是“村强民富”。不仅要求农民群众能够实现充分就业、收入水平高,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生活质量显著改善,而且还要求村级集体要有足够多的可支配收入,以发展村级社会事业之需。
二是“村容整洁”。要求对农村环境进行综合治理,空气鲜、河道清、庭园美,还要做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与自然界之间关系更加协调,“全面小康村”之路应当是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发展之路。
三是“村务民主”。村民自治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做到村里的干部村民选、村里的大事村民议、村里的财产村民管。
四是“村风文明”。要求广大村民做到邻里和睦、敬老爱幼、崇尚科学,社会和谐安定,村风纯朴。
2、“全面小康村”具体指标。“全面小康村”具体标准包括六个方面、19项指标:第一个方面——经济发展,包括3项指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或基本达到1000美元,人均集体可支配收入达到100元,劳动力就业率达到90以上。第二个方面——社会发展,包括4项指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5以上,贫困人口控制在2以内,低保农户应保率100,计划生育率达100。第三方面——人口素质,包括3项指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在75岁以上,义务教育入学率100,“两生”专业技能培训合格率超过90。第四个方面——生活质量,包括3项指标:安全卫生水普及率超过90,农户享有卫生厕所超过75,农户室外道路硬质化比重超过80。第五个方面——民主法制,包括3项指标:农民对村务公开、村组织建设和社会安定满意度均超过90。第六个方面——资源环境,包括3项指标:村森林覆盖率超过25,垃圾集中堆放处理率100,河道(水塘、水库)疏浚清洁合格率超过90。
二、我区全面小康村建设的情况
建设“全面小康村”必须坚持全面推进、分类指导、分层展开、分批达标,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使我区村村达标,其中今年5个村达标,明年5个村达标,后年8个村达标。被确定为今年首批达标的村有堡城村、黄金村、平山村、朱塘村、司徒村,从我们掌握的情况看,这5个村能够依据自身实际开展各项创建活动,也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走各具特色的加快经济发展的路子。各全面小康先行村结合本村产业优势,进一步理清经济发展思路,把抓好民营经济和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大力解决产业板块不够大、经济总量不够高、特色不够特的问题,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堡城村利用原汽配厂的厂房,引进大小项目9个,引资1800万元,集体增收近125万元;黄金村引进了6个项目已全面投产,这些项目的引进,吸纳了当地劳动力就业,促进了集体、农民双增收。二是加大实事建设投入,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上半年5个全面小康村在农村道路、改水、改厕等实事建设上舍得投入,5个村累计投入60多万元,兴建和改建了4.2公里水泥石子路,投入55万元改水320户,使自来水卫生普及率达100,兴建了50座垃圾房、300多只垃圾箱,村村明确专职保洁员。三是围绕全面小康村创建要求,着力解决一些农民群众迫切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各村认真调研分析村情,找出影响全面小康村创建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集中力量,重点攻关。堡城村从有限的财力中拿出3.5万元对考上大学、大专的学生家庭进行奖励,全村18个家庭受到不同档次的奖励;平山村对大部分劳动力进行了安置,就业率达99,对达到退休年龄无处领取退休金的老龄村民,统一发放每月150元的生活费,村还对所有村民每年发放定额补贴;朱塘村投资400多万元兴建为民服务中心,并将富余劳力输送到园区就业;司徒村投入280多万元着重解决安置小区的水、路、垃圾三大问题。目前各村普遍实行了村务公开和民主理财制度,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加强。
但是,在充分肯定全面小康村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区全面小康村创建工作所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一是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少数村没有摆正位置,职责履行不积极,工作进度不快,造成被动。二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民的文化观念、行为方式、卫生环境对照小康村建设的标准,尚有一定差距。三是农民增收的路子不宽,集体增收的渠道不多。四是小康村建设涉及的建设内容多,所需资金量大,资金缺口大。对此,我们各个村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转变观念,转换思路,奋力拼搏,通过扎实有效的措施,加快推进全面小康村建设。
三、加快推进全面小康村建设的工作措施
1、进一步提高对建设全面小康村的重要意义的认识。一是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的需要。党中央、国务院越来越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最近温家宝总理在全国税费改革试点会上指出,要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引导农民开展自已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公益事业。因此,我们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自觉把小康村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协调发展经济社会事业,全面推进小康村建设。二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实现“两个率先”的现实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当前我区“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必须进一步加大力度,从解决农民最关心、最急需的水、电、路等基本问题入手,建设新农村、发展新农业,培育新农民。三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客观需要。全面建设小康村,事关“再干三五年,实现新跨越”目标的实现,事关“三农”工作的整体推进,事关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提高,因此,我们的基层组织都要从践行“三个代表”的高度,加强小康村建设,要把执政能力体现在小康村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
2、加快村级经济发展,迅速实现村强民富。一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挖掘资源潜力,真正把空地、空房、空壳企业和闲置资产盘活、用好,精心包装,精细招商,精打细算,努力实现“三空一闲”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二是通过政策扶持、组织推动、鼓励引导民营经济发展,鼓励农村私营企业主进行二次创业,鼓励外出能人“凤还巢”回乡创业,鼓励千家万户发展家庭手工业,打造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特色经济板块。三是狠抓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增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及时提供就业信息,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提高农民收入。
3、大力搞好环境整治,切实改善村容村貌。通过旧村改造、村庄整理和环境治理等手段进行村容村貌建设,大打一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各先行村要迅速掀起“三清”(清洁家园、清洁河道、清洁村庄)活动高潮,加大对农户露天粪坑和茅屋粪坑的治理,统一建设水冲卫生厕所。继续加大工程建设,通村和村内主干道路及农户室外道路硬化,有条件的村,村内主干道和公共场所要进行“亮化、绿化”。每个村民小组要建设垃圾堆放池(点)1-2个,逐步实行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特别要加大对河道、水塘及沟渠的彻底整治,做到无淤塞、无漂浮物、无杂草,水体清洁,为农民生产生活创造优美环境。
4、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在班长。要制定出具体发展计划,要把思想政治素质高、发展经济能力强、工作业绩突出、熟悉“三农”工作的同志吸收入党,要把党员干部培养成“双带”创业典型,切实增强党员干部的五种能力:即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的能力,民主管理、依法治村的能力,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增收致富的能力,做好群众工作、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力,增强发展先进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能力。要求我们先行村的每位村支书都要率先成为“双带”典型干部,每位党员干部至少掌握1-2门的实用致富技术,要练就一身带领农民群众发展致富的本领,不断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
5、要充分发挥典型引导这个作用。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既是“培”的重点,又是“带”的关键。在精心培育一批高标准的“双培双带”先行村、示范项目、示范基地的基础上,要以村级干部为重点,培养一批共同致富的领头人;以党员致富明星户为重点,培养一批率先致富的引路人;以经营管理能手为重点,培养一批勤劳致富的明白人;以入党积极分子为重点,培养一批带头致富的模范人。要通过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掀起学典型、比贡献、争先进的热潮。要对原有的典型进一步扶持和培育,使之上档次、上规模,同时还要有重点、分层次地再培育一批“双培双带”工程示范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辐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促进全局,形成你追我赶、竞相致富的发展局面。
6、以人为本,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文明”建设的有机统一,努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切实加强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明确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的职责,制定完善村级重要事务决策程序和管理办法,重点抓好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环节,加快实现基层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增强农民的法制意识,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加大文明创建力度,全面深入的开展创建文明村、文明单位和文明家庭活动,使文明创建活动向各个领域拓展,向家庭、个人延伸。重视村级文化俱乐部建设,日益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逐步形成崇尚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环境。
7、加强领导,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区、乡两级党委、政府要真正把建设“全面小康村”作为“再干三五年,实现新跨越”的关键措施来抓。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亲自抓,围绕目标强化措施,区成立全面小康村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地点设在区农水局,办公室具体负责小康村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确保小康村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各村要成立领导小组,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齐心协力共创小康村。
认真落实国家、省、市有关扶持政策,区财政将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扶持资金,用于支持全面小康村的建设与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小康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并对考核验收通过的小康村给予一定资金奖励。各村要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二篇:加快全面小康村建设步伐
加快全面小康村建设步伐
加快全面小康村建设步伐
同志们: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宏伟目标,市委、市政府为实现这一目标,在年初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专门提出了加快建设全面小康村,实现“三农”新跨越的战略部署要求,后又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全面小康村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建设全面小康村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区委、区政府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的要求,出台了《关于加快全面小康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旨在加快我区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步伐。借此机会,我就全面小康村建设的有关情况作几点介绍。
一、全面小康村建设的内涵和具体标准
农村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那么,什么是全面小康村?它的具体标准是什么?我们大家必须理解掌握。
1、全面小康村的内涵是指村强民富(集体经济更有实力,农民生活更加殷实,家庭住房更加宽敞)、村容整洁(道路更化,村庄绿化,水源净化,庭园美化)、村务民主(干部村民选,大事村民议,财产村民管)、村风文明(邻里和睦,敬老爱幼,崇尚科学,和谐安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全面小康村”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
一是“村强民富”。不仅要求农民群众能够实现充分就业、收入水平高,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生活质量显著改善,而且还要求村级集体要有足够多的可支配收入,以发展村级社会事业之需。二是“村容整洁”。要求对农村环境进行
综合治理,空气鲜、河道清、庭园美,还要做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与自然界之间关系更加协调,“全面小康村”之路应当是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发展之路。三是“村务民主”。村民自治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做到村里的干部村民选、村里的大事村民议、村里的财产村民管。四是“村风文明”。要求广大村民做到邻里和睦、敬老爱幼、崇尚科学,社会和谐安定,村风纯朴。
2、“全面小康村”具体指标。“全面小康村”具体标准包括六个方面、19项指标:第一个方面——经济发展,包括3项指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或基本达到1000美元,人均集体可支配收入达到100元,劳动力就业率达到90以上。第二个方面——社会发展,包括4项指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5以上,贫困人口控制在2以内,低保农户应保率100,计划生育率达100。第三方面——
人口素质,包括3项指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在75岁以上,义务教育入学率100,“两生”专业技能培训合格率超过90。第四个方面——生活质量,包括3项指标:安全卫生水普及率超过90,农户享有卫生厕所超过75,农户室外道路硬质化比重超过80。第五个方面——民主法制,包括3项指标:农民对村务公开、村组织建设和社会安定满意度均超过90。第六个方面——资源环境,包括3项指标:村森林覆盖率超过25,垃圾集中堆放处理率100,河道(水塘、水库)疏浚清洁合格率超过90。
二、我区全面小康村建设的情况
建设“全面小康村”必须坚持全面推进、分类指导、分层展开、分批达标,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使我区村村达标,其中今年5个村达标,明年5个村达标,后年8个村达标。被确定为今年首批达标的村有堡城村、黄金村、平山村、朱塘村、司徒村,从我们掌握的情况看,这5个村能够依据自身实际开展各项创
建活动,也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走各具特色的加快经济发展的路子。各全面小康先行村结合本村产业优势,进一步理清经济发展思路,把抓好民营经济和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大力解决产业板块不够大、经济总量不够高、特色不够特的问题,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堡城村利用原汽配厂的厂房,引进大小项目9个,引资1800万元,集体增收近125万元;黄金村引进了6个项目已全面投产,这些项目的引进,吸纳了当地劳动力就业,促进了集体、农民双增收。二是加大实事建设投入,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上半年5个全面小康村在农村道路、改水、改厕等实事建设上舍得投入,5个村累计投入60多万元,兴建和改建了公里水泥石子路,投入55万元改水320户,使自来水卫生普及率达100,兴建了50座垃圾房、300多只垃圾箱,村村明确专职保洁员。三是围绕全面小康村创建要求,着力解决一些农民群众迫切关心的
热点难点问题,各村认真调研分析村情,找出影响全面小康村创建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集中力量,重点攻关。堡城村从有限的财力中拿出万元对考上大学、大专的学生家庭进行奖励,全村18个家庭受到不同档次的奖励;平山村对大部分劳动力进行了安置,就业率达99,对达到退休年龄无处领取退休金的老龄村民,统一发放每月150元的生活费,村还对所有村民每年发放定额补贴;朱塘村投资400多万元兴建为民服务中
加快全面小康村建设步伐
第三篇: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蔡学瑾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个目标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和农民,我们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必须进一步分析研究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和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新形势与挑战,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坚定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决心和信心,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当前,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农业发展正处于一个新的阶段。一是农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二是农业发展面对入世的挑战;三是农业发展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影响;四是农业面临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全面向市场经济迈进的新要求;五是农业发展向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目标迈进的新要求。
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新时期我市农业发展的思路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为保障,以做强做大“一特两化”、推进农产品质量升级、强化农业产品市场开拓、健全农业服务体系为突破口,加快农业经济信息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今后一段时期我市农业发展要力争实现“七个形成”。即: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强势的优势主导产业;形成无公害绿色食品的产业优势;形成“龙型”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形成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形成完善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业新体制框架;形成城乡经济互动协调发展新局面。
今后农业发展的着力点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育具有区域优势特色的主导产业,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新阶段的农业结构调整,不是简单的种多种少,种什么不种什么,而是要全面提高农产品品质,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新阶段农业结构调整的内涵就是要跳出传统农业的模式,突出发展市场农业、外向型农业、效益农业和生态农业,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市场占有率、国际竞争力和农业比较效益;跳出“农”字抓农业,跳出农业抓农村,突出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通过大力发展农村的二、三产业,优化农村经济结构;跳出传统的依靠增加农产品数量、提高价格和外延扩张来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路,通过农业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农村富裕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来增加农民收入。全市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主攻方向是突出发展节水型特色农业,打特色农业的牌子,走特色之路,集中抓特色产业、主导品种、优势区域、重点项目和关键环节,形成各具区域特色的有竞争力的优势主导产业,形成无公害、绿色食品的产业优势,实现品种调新,品质调优,规模调大,农民调富的工作目标。坚持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依托市场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的发展思路,培育和发展养殖、牧草、蔬菜、啤酒原料、林果“五大特色”产业,加快高标准农产品基地建设,选用名特优新良种和先进技术,努力提高产量和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在坚持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通过资金、土地承包权、劳力、技术等要素的优化组合,实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开发,鼓励工商企业、龙头企业投资基地建设,建立具有生机和活力的内在机制,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打好基础。
二、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推进农业标准化
质量是生命、是效益,也是进入市场的通行证。不解决质量问题,农产品不仅进入不了市场,而且已有的市场也可能丧失。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既是当务之急,又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一是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制定和完善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急需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形成主要农作物和“菜篮子”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使生产经营者全面了解和掌握产品质量标准,自觉按标准组织生产,力争用3—5年的时间,全市主要农产品质量达到或基本达到国际标准。继续做好绿色食品的认证工作,打造绿色品牌。二是加强产地环境监测管理,启动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与评价工程,在3年内基本完成全市农产品产地环境的检测和评价。同时加强农业投入品的质量监管,农药的使用严格执行已公布的停产、禁用、限用品种目录和范围的规定。三是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在完善市级质检中心的基础上,在主要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启动县级农业质量检测站建设,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快速检测点,配置农药检测速测仪。四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制度。根据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组织实施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实行标识统一归口管理,加快推进市场准入制度,保护生产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食品安全,进一步改变农产品无标生产、无标上市、无标流通的状况。五是搞好农业标准化典型示范。农民是实施标准化的主体,要抓好培训,强化意识,全面普及标准化知识,增强农民实施农业标准化的自觉性,把种养大户培养成为实施农业标准化的带头人。在“五大特色”产业和产、加、销各环节培养农业标准化典型,形成各具特色的典型群体,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
三、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进科教兴农
充分依托院地、校地合作和科研部门,重点搞好五项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实施:一是科技引进工程。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开发,加强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力争在优质专用品种培育、农业标准化生产、日光温室监控、节水农业技术、肉羊生产最佳杂交模式、农产品精兴加工、新型农业机具开发等方面取得新突破。重点引进啤酒大麦、优质肉羊、优质牧草、优质水果、无公害蔬菜、专业化制种等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二是农业科技体系创新工程。以改革为动力,充分考虑农业科技自身的特点和我市农村的实际,加强政策引导,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加速建立高水平的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专业队伍与农民科技组织相结合的推广服务体系、精干高效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和强有力的农业科技保障体系。大力调动农民、企业及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逐步形成国家扶持与市场引导相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切实解决部分推广人员素质不高和农业生产一线科技力量薄弱的问题,实现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行为社会化、推广形式多样化。二是科技攻关工程。加强种子、种苗、种球、种薯等育种技术研究,积极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储藏、保鲜技术和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的攻关,立足科技创新,抢占科技前沿;三是科技推广工程。重点推广规范化栽培、无公害仪器安全控害、平衡施肥、生物有机肥等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要加大对农村能源生态技术的推广力度,重点推广“四位一体”、秸秆气化、太阳能热水器等新技术;四是科技示范工程。发挥示范、引导和带动作用,推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建立市级科技示范园区,农村能源生态家园示范工程,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示范工程,生态示范村等,不断为农业发展提供新技术,开拓新市场,储备新产业。五是科技培训工程。大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启动实施一户一个明白人培训计划,开展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和农村妇女培训,培训一批科技骨干和农民科技带头人。
四、加强网络技术应用,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
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先导,用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在农业工作中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关键技术开发,对传统农业实施技术改造,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一是广泛宣传网络知识。各级政府和新闻媒体要大力开展对网络知识的宣传,总结推广利用网络等信息技术,搞活农产品流通并获得较好效益的典型,要以“绿色证书”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为龙头,结合送科技下乡活动,依托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和农业科技项目,增加网络课程,在广大农村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当前我市农业信息主要是发展农村网络,扩大信息到户和网络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要加快网络硬件基础建设,改变目前农产品批发市场无网络、主产区无网络的状况,发展和普及网络业务,并不断推动网络延伸,接通乡村到农户的“最后一公里”,解决终端入户难的问题,发展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打破农产品流通信息来源有限、存储不够,信息流通不畅的局面。三是推进信息主体上网工程。要将有关农产品信息最大限度地向社会公开,积极推进农产品经纪人,信息中介组织和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等信息主体上网工程。不断扩大农产品网上销售,积极推动种养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利用现代营销手段,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四是加强人才的培养与管理。制定优惠政策和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同时积极引进信息技术人才,促进知识及其结构更新,适应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五、开拓农产品国内外市场,推进农业国际化进程
(一)拓宽思路,搞活机制,积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加工转化、销售服务的综合功能,担负着帮助农民增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火车头”。按照“农业增效、财政增收、富民强市”的发展目标,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我市产业优势,围绕“五大特色产业”,突出扶持壮大以面粉、啤酒原料、食品、饲草加工业为主的特色主导加工业,把面粉加工业建设成为省内外闻名的优势龙头加工企业;把啤酒原料加工业建成河西乃至甘肃最大的啤酒原料生产加工基地;把食品加工业发展成以畜产品、洋芋淀粉和精炼食用油加工为主的重点行业,建成全国最大的优质肉羊冻精改良中心和全省一流的肉羊加工基地;把饲草加工业提升改造成具有全省一流草加工技术水平的重要基地。并抓好农产品储运保鲜和流通服务业,真正把我市建成全省的绿色工业城。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通过签订产销合同、建立风险基金、实行保护价收购、按农户出售产品数量返还利润,包括以产权为纽带,吸收农民入股等方式,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沾的经济利益共同体。特别是要鼓励和支持中央、省驻金企业围绕农业办企业,发挥其资金、技术优势,以品牌企业和名牌产品占领市场,带动农民,服务农民,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工业强市”、“农民得实惠”。
(二)积极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进一步搞活农产品流通。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发展现代化商品农业的前提条件。要大力培育农产品市场,在大宗重要农产品的产地或集散地,建设一批大中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逐步形成初级市场为基础,共域性批发市场为骨干,大型全国性批发市场为龙头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要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组织进入农产品流通领域,特别是要帮助广大农民实行多层次、多形式的联合,参与大宗农产品的购销、贮藏、运输,大力发展农民协会和中介组织,培育壮大农民专业运销队伍,规范购销合同管理,努力解决好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有关部门要在注册登记、提供集贸场地和税收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
(三)巩固和开辟对外交流渠道。重点加强同国外和沿海发达地区的交往和交流,邀请国内外客商来金昌进行有针对性的实地考察和洽谈。同时要开展赴发达省市和境外技术及市场考察、经贸洽谈和人员培训工作。积极组织和参与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展销和经贸洽谈活动以及全国农业博览会、全省优质农产品展销会等。
(作者系市农牧局局长)
第四篇:关于“全面小康村”建设情况的汇报
关于“全面小康村”建设情况的汇报
袁中飞
(2006年10月26日)
各位主任:
现在,我代表市政府就“全面小康村”建设情况作一汇报,请予审议。
今年以来,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围绕“全面小康村”建设目标,全市上下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精心组织,强势推进。目前,30个创建村正按照既定的目标任务,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宣传发动
为扎实有效地开展“全面小康村”创建、推进新农村建设,市里在去年建立“全面小康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整合力量,充实人员,专门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协调、政策制定、督查考核等项工作。各镇党委、政府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班子,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为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建设新农村、创建小康村的积极性,市委、市政府组织400多人赴江阴市华西村等地参观学习,并专题召开新农村建设千人大会,1 动员部署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同时,组织30个创建村支部书记参加扬州市全面小康村培训以及赴苏南、浙江等地学习考察活动,分阶段召开30个创建村支部书记交流会,学习借鉴,总结经验,排查问题,研究对策。并通过开辟专栏、进村宣讲、印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小康村”创建的目的意义和任务要求,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参与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至目前,全市共开辟专栏35个,制作专题节目55档,组织宣讲团27个,宣讲近180场次,印发宣传资料近2万份,为新农村建设和小康村创建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氛围。
二、认真调查研究,坚持科学规划
年初,按照全市新农村建设要求,结合“全面小康村”创建活动,市委、市政府组织以农口部门为主的百名机关干部,围绕农业结构调整、环境综合整治、劳动力转移、帮扶创业等方面,利用十天时间赴镇到村入户开展调研。特别是根据“全面小康村”建设19项指标要求,对30个创建村开展调查摸底,逐一对照,逐一分析。19项指标中,人均集体可支配收入、劳动力就业率、低保农户应保率、计划生育率、义务教育入学率等11项指标已基本达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农民人均纯收入等8项指标还存在一定差距,30个创建村村级实情基本摸清,为“全面小康村”创建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在此基础上,按照因村制宜、分类指导,着眼长远、统筹发展的原则,2 制订了符合不同层次要求的小康村建设规划。内容包括:村级近期3-5年、远期10-20年的经济发展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村庄建设规划等,力求做到“五个高”,即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整治、高效率完成、高水平管理。目前30个创建村的规划编制工作已基本完成。
三、完善基础设施,狠抓实施到位
建设“全面小康村”,重点在村强民富,难点在村容村貌,关键在发展经济。通过调查分析,30个创建村今年要达标,所存在的问题重点集中在经济发展、生活质量和资源环境三个方面,其中又以农户自来水普及、农户拥有卫生厕所、农户室外道路硬质化、垃圾集中堆放处理和河道疏浚治理等硬性指标差距尤为明显。创建工作中,各镇村按照“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序时作战、分期达标”的要求,加快重点项目实施。截止9月底,30创建村自来水安装率达96.6%、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5.9%、村组硬质化道路普及率达88.1%、垃圾集中处理率达62.7%。改厕方面,各地因地制宜,创新方法,卫生厕所改造步伐不断加快。吴桥镇将9月份作为改厕突击月,全镇共新建三格式无害化标准卫生厕所368座。大桥镇童兴村借鉴去年三丰村的成功经验,开展“茅缸革命”,投资8万余元,以每只茅缸补偿农户50-80元的标准,共取缔露天茅缸1800个,同时按照统一设计的样式,组织人员帮助农户改建标准化卫生厕所300余座。道路建设方面,对已达到道路硬质化的村,做到抓 3 补课、抓完善、抓提高;对没有达标的村,加大建设力度,加快建设进度,快速组织实施。仙女镇新民村,投入65万元新铺硬质化道路15000平方米,目前全村硬质化道路实现组组相连,户户相通。垃圾处理方面,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基本确定每村设立1个垃圾集中填埋场(中转站),每10至15户建立1个垃圾池(箱),每千人设1个垃圾清洁员的建设标准。截至目前,全市已建垃圾池(箱)1074个、垃圾堆放场24个,落实垃圾清运员199人。自来水安装入户方面,各村采取政策、资金扶持等办法,加快推进自来水安装入户工作。大桥镇嘶马村想方设法挤出资金,以每户200元的标准补贴新装自来水用户,一次性就落实安装户110户。仙女镇新民村投入7万元用于改水,新装自来水户275户。
四、开展环境整治,落实长效管理
坚持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和小康村创建的突破口,大力开展“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活动,重点实施农村“三改二清一绿”工程,不断改善农村面貌。一是河塘整治工程。按照“一次规划、分年实施、先易后难、长效管理”和“思想认识、任务分解、标准明确、资金筹措、组织领导”五到位的要求,开展河塘整治工作。目前,30个创建村共清障清杂村庄河塘400多条,疏浚整治河塘近300条、土方约60多万方,基本完成了农村河塘阶段性整治任务。二是村庄环境治理工程。对农村生活垃圾实行定点建池,专人负责,4 集中收集,及时处理,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现象。三是农村改水改厕工程。大力实施农村“一池三改”,在农村改厕问题上下功夫,通过典型示范,推动“厕所革命”,逐步消灭农村露天粪缸。同时,抓好农村“二次改水”,逐步实行区域供水。目前全市新增无害化卫生户厕2800座,新增自来水用户7.8万户。四是田园清洁工程。以秸秆气化工程和清洁灌溉工程为重点,实施农村清洁生产,新建农户沼气池110个。五是农村绿化造林工程。在农村道路、河道两旁和农田四周进行植树绿化、构建林网,在农户庭院、住宅之间种花植草,栽培果木,绿化、美化农村环境。在推进上述五项环境整治工程的同时,落实管护措施,积极推广仙女镇横沟村“四员”(河道保洁员、垃圾清运员、道路维护员、村庄管护员)管理经验,组建专业管护队伍、落实环境管护责任,实行定任务、定责任、定报酬的长期保洁和长效管理责任制的经验做法,巩固创建成果。目前,全市30个创建村已落实“四员”队伍95人。
五、创新投入机制,保障创建成效
建设新农村、创建“全面小康村”,投入是基础,是个关键。针对当前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小康村”创建资金严重不足的实际,市里制订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安排一定的财政资金专项用于创建活动。各镇村不等不靠,想方设法,拓展投资渠道,采取“六个一点”的办法(即村组创收资金提取一点、以资代劳筹集一点、个体工 5 商户出资一点、私营企业主赞助一点、村外能人捐献一点、有关部门支持一点),全力推进创建工作,切实保障创建成效。丁伙镇为加大激励力度,对今年创建的丁伙村、丁南村,承诺验收合格后分别给予5万元的奖励。
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全面小康村”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对照目标要求,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结构不合理,结构调整步伐不快,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不强,经济发展还存在不平衡性;二是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尚未形成,保持持续较快增收难度较大;三是农村改水改厕难度很大,通组道路硬质化比重较低,普遍缺乏文化娱乐和体育设施,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四是农村建房缺乏规划,村庄布局凌乱、管理薄弱,卫生环境较差,绿化覆盖率还不高等。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一、进一步突出工作重点。一是抓好河道清洁。迅速组织人员打捞水面漂浮物,清理河道两侧垃圾、杂物以及扒翻种植等,确保水质变净变清。二是抓好道路建设。对已建好的道路做好维护工作,对在建道路抓紧实施,同时按照“四化”要求(即道路硬质化、沟系标准化、路边林带化、管护规范化),对所有通村通组的道路及庄内巷道抓好完善提高。三是抓好改水改厕、垃圾池(箱)建设。抢序时,抓进度,力争11月底前结束改水改厕、垃圾池(箱)建设的扫尾工作。四是抓好环 6 境整治。对村庄内猪圈、禽舍及其它附属用房、草堆等乱搭乱建乱放现象进行综合整治,达到“八无”目标,即无杂物堆放、无违章搭建、无露天粪坑、无杂乱禽舍、无杂草丛生、无暴露性垃圾、无臭水沟塘、无环境污染。
二、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坚持以制度管理人,以责任约束人,以实绩考核人。建立和完善道路管护、河道保洁、垃圾清运、环境整治等长效管理制度,切实做到任务分解到位,压力传递到位,责任落实到位。充分发动群众,让群众在创建中都能出一份力,尽一份责,努力形成“干部带头创、群众自愿创”的生动局面,使“全面小康村”建设出成效、显实效。同时,继续开展“小康示范户”创建活动,巩固创建成果。
三、进一步强化督查考核。组织动员30个创建村对照指标,逐一过堂,自查自纠,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引导各镇、各有关部门集中精力,全力支持,并按照各自的职责对“全面小康村”创建的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跟踪督查,及时排找不足,分析原因,研究对策,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建立健全交流通报制度,实行定期交流、定期通报。进一步严肃目标考核责任制,年终将逐镇、逐村考核,严格奖惩,不打和牌,确保30个创建村顺利通过扬州市考核验收。
一、进一步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坚持因势利导,发挥优势,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发展壮大农村经济,为“全面小康村”建设打牢经济基础。一是抓农业结构调整。围绕实现“3331”目标(即新扩花木3万亩、蔬菜3万亩、造林3万亩、其他经济作物1万亩),抢抓秋播机遇,放大特色优势,优化区域布局,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突出抓好花木“两区两带”建设和吴武蔬菜产业带建设,力争3年内花木、蔬菜均 突破20万亩。二是抓村组集体创收。全方位、多渠道地排找集体创收新的增长点,加快盘活土地、厂房等现有集体存量资产,大力开发村级“绿色银行”,努力促进集体创收。创新农村经营机制,积极推进农村“三大合作”,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三是抓全民创业。继续实施“双业联动”和“四百”工程,鼓励和引导广大农民自主创业。大力实施“百千万”农民培训工程,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方式,积极开展“技能型、职业型、创业型”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二、进一步综合整治农村环境。在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抢抓有利时机,以河道、河塘整治为突破口,全面打响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一是抓试点。坚持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在全市选择仙女、丁伙两镇的小涵河、友谊河、团结河、灰粪港等6条河,各镇选择1-2个重点区域作为示范点,集中整治,总结经验,示范推广,整体推进。二是攻难点。按照“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要求,集中收集、处理村庄垃圾;大力实施卫生户厕改造,逐步消灭农村露天粪缸。同时,针对当前农村草堆乱堆的现状,一方面积极清理村庄草堆,另一方面规范村庄草堆堆放,做到定点划线,井然有序,切实改变村庄面貌。三是保目标。根据“全面小康村”建设指标要求,对照各创建村进展速度,积极排找差距,加工补课,组织冲刺,确保30个创建村通过扬州市考核验收。
三、进一步破解创建资金难题。坚持以村集体和农民自建 为主、政府和社会资助为辅的原则,创新思路,广辟渠道,多元投入。一是加大扶持投。按照《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市镇两级财政继续加大对小康村创建的资金投入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二是依靠自身投。充分依靠群众,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鼓励农民筹资筹劳,主动配合村集体经济组织搞好硬环境的设施配套。三是市场运作投。挖掘市场资源,通过资产置换、村企共建、镇村共建、名人帮建等途径,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创建,形成“全面小康村”建设的良性投入机制。四是上争资金投。紧紧抓住今年省政府启动实施农村新五件实事的契机,把创建活动与实事工程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包装项目等途径争取资金,帮助创建。
四、进一步强化督查考核。组织动员30个创建村对照指标,逐一过堂,自查自纠,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引导各镇、各有关部门集中精力,全力支持,并按照各自的职责对“全面小康村”创建的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跟踪督查,及时排找不足,分析原因,研究对策,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建立健全交流通报制度,实行定期交流、定期通报。进一步严肃目标考核责任制,年终将逐镇、逐村考核,以严格的考核奖惩来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
第五篇:浅谈如何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浅谈如何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盖晶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但是,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长远的社会性大工程,仅凭热情和勇气是不够的。我认为,要高质量地建设小城镇,使这项千秋大业健康发展,尽快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大目标,就必须正确认识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一、明确发展目标,形成正确导向
目标决定方向,只有目标清楚,才能有良好的思路和正确有效的措施。这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首要问题。
我认为目前小城镇建设要把吸引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作为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因为世界上公认的标准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是否实现了城市化,主要是看这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如果居住在城镇的人口达到总人口的70%,就算基本实现了城镇化。所以说,小城镇建设的目的不是做“花瓶”、搞摆设,根本目的是集聚人口,最大限度地吸引农民到小城镇安家落户,其他一切都是为此服务的。
从我所在的亚东镇来看,亚东镇辖区总面积1338.54平方公里,35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个外驻单位(格尼河农场),6万多口人。2005年,亚东镇行政区划调整后,我们立足镇域面积进一步扩大的实际,聘请黑龙江省甘南规划处对原规划进行了修订,按照“一体带两翼”的整体发展思路,本着“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原则,确定了以亚东镇区为中心,以被合并的两处乡镇镇区为次中心的大城镇建设思路。这样一来,小城镇建设的根本目标明确了,这项工作就会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健康发展。
二、突出城建重点,扶持强镇名镇
我国和国外的现有大中城市,都是在小城镇的基础上选择发展起来的。同样,现在的一些小城镇将来也会发展成为大中城市,但是,更多的小城镇永远不能成为大中城市,有一些还必然会走向消亡。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要有选择地、重点地布局建设小城镇。
既然将来大部分小城镇不能发展成为人口居住集中的大中城市,那么,按城市规划铺开摊子搞建设,既没必要,又会造成巨大浪费。在这种情况下,当前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工作就是要“控制普及性,突出重点性”。
由于2005年刚刚进行了乡镇整合,从现实情况看,要在面上再通过“撤并乡镇”,减少小城镇建制来控制普及性,不容易做到,也没有必要这样做。可行的办法是,有选择地建设小城镇,就是在普及性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性。基本的选择思路为:首先是合理确定人口规模。按照人口密度的大小确定相应的规模来布局。其次要选择那些区位优势好、经济实力强,对人口集中吸引力大,现有人口多的小城镇作为中心或重点城镇,集中精力进行建设,再次是对于那些没有发展前途的小城镇不要铺开基础设施建设,不再上大的企业项目,防止造成更大的浪费。这样,把重点城镇突出起来了,再加上强有力的工作,小城镇就能健康发展,农村城市化的步伐就一定会大大加快。作为阿荣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那吉镇,近几年以“生态园林城”为目标,通过加强城市配套功能建设,加大投入小城镇建设资金,重点实施各项民心工程,“双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改革投资主体,促进良性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城镇发展的一项基本的也是重要的内容。有着良好的基础设施,才能吸引企业和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但是,基础设施投资是要花大钱的。这就要求我们科学地解决投资的主体性和商业性问题。正确的投资主体应主要是企业而不是政府,投资方式应主要是商业性的,而不是行政性的、无偿性的。小城镇的各类基础设施,都应该由企业来筹资建设。建成后,可出租、出卖,也可以自己经营或利用其他形式收回投资。不管是国家、集体还是个人,都可以参与投资,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真正把市场机制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形成开放的多元化投资体制。小城镇建设中政府的资金则集中用于确实无法实施商业化投资和经营的纯公共设施项目,如街道整修、公共场所照明、环境治理等等。正是这样的做法使那吉镇小城镇建设投资进入了良性循环,走上了科学发展之路。
四、做强特色产业,增强发展后劲
良好的主导产业不仅有利于吸纳聚集农村人口,形成小城镇发展的雄厚财力基础,而且它是决定小城镇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方向、使小城镇更有生命力和延续性的重要条件。我们都知道,山东省中心镇的景芝镇,就是因为 “酒”为主导产业,其镇才得以长久延续并名闻天下。但是,从我旗的小城镇看,大部分没有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而且,这些产业很不牢靠,随时都有被市场淘汰的可能。现在要重视的是,一方面,在选择重点发展的小城镇的时候,要考虑有主导产业基础,而且其产业有生命力、有良好的延续发展前途,这样的小城镇才有可能在将来成为一个城市,达到我们建设小城镇的预期目的。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小城镇,尽早树立建造主导产业的强烈意识,充分挖掘和发挥当地的自然、经济、区位、地理、人文、技艺、资源等等优势,扬长避短,尽快选择和确立自己的主导产业并形成“名牌效应”。同时,还要帮助已经初步形成主导产业的小城
镇,不断发展壮大,真正形成有广泛影响、规模大、质量高、效益好、带动性强的主导产业。
五、完善政策配套,集聚农村人口
增强人口凝聚性,关键在于政策要对头。为使农村人口有效地向小城镇集中,实现农村城市化,应尽快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打破城乡分割,降低农民进城门槛,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在生态环境建设和扶贫开发、灾后重建中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引导、鼓励、帮助农民向城镇流动。第二,要正确处理入镇农民与承包地的关系,建立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解除入镇农民的后顾之忧。这样,入镇农民一旦在镇上的非农产业失败,可以照常有饭吃,入镇的积极性就会高涨,目前实行的有偿土地流转政策,把分散的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就是一种很好的改革。第三,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解决好进城农民就业难的问题。第四,规范收费行为。入镇农民除了依法纳税外,不得向他们收取增容费、落户费等五花八门的费用,使农民轻装入镇,尽快地安居乐业。
六、高起点早谋划,避免重复建设
小城镇建设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应立足长远,高起点、高标准进行长期合理规划布局,避免重复建设而造成资金、资源等的浪费。例如我旗城镇建设出现多处主体工程建成后,才开始污水处理、排水、供热供暖、光缆、通讯设施等的建设。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并对市民生产生活带来许多不便。
我相信,只要能在小城镇建设的热潮中正确把握方向,明确建设重点,始终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客观地分析问题,对小城镇建设的政策措施有科学的认识,再加上扎实的工作作风,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的步伐,小城建设的目标在不远的将来定能顺利实现。作者单位:内蒙古阿荣旗亚东镇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