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与《国富论》5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06:47: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亚当斯密与《国富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亚当斯密与《国富论》》。

第一篇:亚当斯密与《国富论》

亚当斯密与国富论

翻开西方经济史的长卷,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便是“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亚当·斯密,亚当斯密是经济学当之无愧的鼻祖。

18世纪中叶起,产业革命使生产技术和生产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分工加深,市场进一步扩大,为追求经济增长提供了客观条件。生产和占有更多剩余价值的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开始发挥作用,需要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获得更多剩余价值,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当时的英国可以说是欧洲的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是世界贸易的中心国,尚且是领先其它国家的工业国。18世纪前期欧陆的法国和的德国,尚停留在幼稚的封建的家内工业,或独立手工业的阶段,仍然以这种方式来支配生产。但英国却不然,已经走入资本主义初级阶段,所谓工场手工业已在国内各大都市筑下根柢。

中世纪的家内工业或独立手工业,工人是分散在各家各户,个人在全体作业过程中不过是一个孤立的劳动者。工厂制手工业却是许多的工人在一个工厂劳动,在一个资本家的指挥命令下,使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分工的作业。一直到1760年以降发生了产业革命,使用机械的大工业出现为止,在产业革命前英国各国各地所实行的,仍然是这种资本主义前期的工厂制度,这使得生产增加和国民财富积累成为全社会关心的问题,从而必然成为这个时期的经济学者,也就是古典学派的核心研究对象。在批判重商主义和重农学派,继承配第等经济增长思想传统的基础上,古典学者对经济增长问题进行了比较透彻的研究,形成了比较科学而且系统的经济增长思想。休谟先于亚当斯密认识到生产力提高主要来源于比较利益的开发,生产力由产业规模决定,而产业规模又是由对外与对内的贸易规模决定的,因此贸易是双边互利的,决定一个国家繁荣与否的是真实要素而不是通过贸易顺差和金块。休谟也认识到了经济发展的阶段与生产力和增长的关系,思考了增长的极限问题,并讨论了富国和穷国的关系和赶超问题,认为后进赶上先进是由于低工资和技术进步的潜力,而不是以先进国的损失为代价等等。休谟的这些思想对亚当斯密和以后学者的经济增长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而在休谟等人的思想影响下,亚当斯密思想最终凝结成为了一本《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国富论》一书是亚当斯密最具影响力的著作,这本书对这本书于1776年出版后,英国和美国都出现了许多要求自由贸易的声浪。这些声浪还认为当时经济的艰难和贫穷是因为美国独立战争所造成的。不过,并非所有人都被说服相信了自由贸易的优点:英国政府和议会依然继续维持重商主义多年。18世纪结束以前,《国富论》就已出了九个英文版本。人们以“一鸣惊人”来形容《国富论》的出版,并一致公认亚当·斯密是一门新学科--政治经济学的创始者。亚当·斯密因此而声名显赫,被誉为“知识渊博的苏格兰才子”。据说当时英国政府的许多要人都以当“斯密的弟子”为荣。国会进行辩论或讨论法律草案时,议员们常常征引《国富论》的文句,而且一经引证,反对者大多不再反驳。《国富论》发表之后,被译为多国文字,传到国外,一些国家制定政策时都将《国富论》的基本观点作为依据。这本书不仅流传于学术界和政界,而且一度成为不少国家社交场合的热门话题。

《国富论》一书技巧高超,文笔清晰,拥有广泛的读者。亚当·斯密反对政府干涉商业和商业事务、赞成低关税和自由贸易的观点在整个十九世纪对政府政策都有决定性的影响。事实上他对这些政策的影响今天人们仍能感觉出来。

该书的伟大成就之一是摒弃了许多过去的错误概念。亚当·斯密驳斥了旧的重商学说。这种学说片面强调国家贮备大量金币的重要性。他否决了重农主义者的土地是价值的主要来源的观点,提出了劳动的基本重要性。亚当·斯密(分工理论)重点强调劳动分工会引起生产的大量增长,抨击了阻碍工业发展的一整套腐朽的、武断的政治限制。

《国富论》的中心思想是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的数量。例如,如果某种需要的产品供应短缺,其价格自然上升,价格上升会使生产商获得较高的利润,由于利润高,其他生产商也想要生产这种产品。生产增加的结果会缓和原来的供应短缺,而且随着各个生产商之间的竞争,供应增长会使商品的价格降到“自然价格”即其生产成本。谁都不是有目的地通过消除短缺来帮助社会,但是问题却解决了。用亚当·斯密的话来说,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象“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国富论》,第四卷第二章)

斯密在《国富论》中要回答的最后问题是,感情与“公平的旁观者”之间的内在斗争,在社会的长期演进中究竟是怎样在历史本身的大舞台上发生作用的。这个问题的答案见第五编,他列举了社会发展的四个主要组织阶段,除非由资源的匮乏、战争或政府的坏政策予以阻止,否则这些阶段是会连续进行的。这四个阶段是:猎人的最初“野蛮”阶段,原始农业的第二阶段,封建或庄园“耕作”的第三阶段,商业上相互依存的第四阶段。每一阶段伴有与它的需要相适应的制度。例如,在猎人阶段中“没有任何财产„„因此,也就没有任何确立的行政长官或正规的司法行政”。随着牛羊群的出现,产生了比较复杂的社会组织形式,不仅包括“可怕的”军队,而且有不可缺少的法律和秩序堡垒。斯密思想的核心是:这种制度是保护特权的工具,不能用自然法为之辩护。他说,“文官政府是为了财产的安全而设立的,实际上是为保护富人反对穷人而设立的,即为了保护有些财产的人反对根本没有财产的人而设立的。”最后,斯密将演进描述为从封建主义走向一个需要有新制度的社会阶段,这种新制度是由市场确定的而不是由同业公会确定的,是自由的而不是受政府限制的。这在后来称为放任自由的资本主义,斯密称之为完全自由的制度。这种物质生产基础的连续改变,将带来的上层建筑的必然改变,这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可是也有一个重大的差别: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最后动力是阶级斗争,而在斯密的哲学史中,主要的推动机制是“人性”,由自我改善的欲望所驱使,由理智所指导。

《国富论》一书也否定了重农主义学派对于土地的重视,相反的,亚当斯密认为劳动才是最重要的,而劳动分工将能大量的提升生产效率。《国

富论》一书非常成功,事实上还导致许多早期学派的理论被抛弃,而后来的经济学家如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和大卫·李嘉图则专注于将亚当斯密的理论整合为现在所称的古典经济学(现代经济学由此衍生)。马尔萨斯将亚当斯密的理论进一步延伸至人口过剩上,而李嘉图则提出了工资铁律(Iron law of wages)—认为人口过剩将导致工资连勉强糊口的层次都无法达成。亚当斯密假设工资的增长会伴随着生产的增长,这个观点在今天看来则较为准确。

《国富论》一书的重点之一便是自由市场,自由市场表面看似混乱而毫无拘束,实际上却是由一双被称为“看不见的手”(invisible hand 无形之手)所指引,将会引导市场生产出正确的产品数量和种类。举例而言,如果产品发生短缺,产品的价格便会高涨,生产这种产品所能得到的利润便会刺激其他人也加入生产,最后便消除了短缺。如果许多产品进入了市场,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将会增加,供给的增加会将产品的价格降低至接近产品的生产成本。即使产品的利润接近于零,生产产品和服务的利润刺激也不会消失,因为产品的所有成本也包括了生产者的薪水在内。如果价格降低至零利润后仍继续下跌,生产者将会脱离市场;如果价格高于零利润,生产者将会进入市场。亚当斯密认为人的动机都是自私而贪婪的,自由市场的竞争将能利用这样的人性来降低价格,进而造福整个社会,而提供更多产品和服务仍具有利润的刺激。不过,亚当斯密也对商人保持戒心,并且反对垄断的形成。

直至今日,亚当斯密和他的《国富论》依旧对我们的经济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无数的人在他的影响下前进。

————10人力资源管理贺佳学号1011022011

第二篇:亚当斯密读后感

亚当斯密读后感

(一)《亚当斯密》篇章众多,亚当斯密谈到了阶级论、货币、分配、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社会再生产以及自由贸易等学说。这些都有深远的影响,但其中对世人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亚当斯密认为,人的本性中最重要的是利己主义,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受“利己心”支配,社会利益往往被抛在脑后。这从一开始的他对分工的讨论中就有此思想。这种行为的结果,不但利己,而且比一个人殚精竭虑、刻意追求公众利益时,更有利于社会。亚当斯密把这种机制,称作“看不见的手”。因此,斯密主张完全的自由竞争,认为与其让政府干预经济,还不如听任市场调节来得有效。政府的职能,只是保家卫国,抵御外侮;建立严明的司法机构;适当兴办公共工程和公众事业,其他,则尽可无为而治之。亚当斯密一生性情平淡,可他对任何来自制度上的垄断,都深恶痛绝。他极力主张清除关税壁垒,实行贸易自由,撤消行会制度和专卖公司。

但是我们知道,一味的自由主义虽然能使资本家取得高额的利润,但另一方面却会是资本家过于盲目地对待市场,投资市场,为了高额的利润哄抬物价,结果会出现生产出大量的剩余产品,资本家为了不使物价下降,公然违背价值规律,宁可把商品扔掉也不降价卖给消费者。而消费者由于消费不起干脆不消费,甚至游行示威,这导致的最终结果只能是资本家破产,国家的统治不牢固。这并不是设想,现实中最着名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胡佛时期的美国了。也正因为那次的经济危机,诞生了凯恩斯主义,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国家宏观调控。但是我们也不能只靠看得见的手。二战时期苏联的下场,就是因为单单依靠宏观调控导致的下场。所以说,不管是看得见的手,还是看不见的手,两手都要抓。只凭市场调节,就会出现经济危机;只凭宏观调控,就会使市场失去自由与活力。

亚当斯密被称为资本主义经济学理论上的巨人,不是没有道理。他,让我意识到了,原来经济理论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或许我的赞美不能为他的荣誉锦上添花,但是我还是要打心底说,他真的很伟大,而《国富论》,也应该是经济学着作中一部不朽的丰碑!》篇章众多,亚当斯密谈到了阶级论、货币、分配、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社会再生产以及自由贸易等学说。这些都有深远的影响,但其中对世人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亚当斯密认为,人的本性中最重要的是利己主义,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受“利己心”支配,社会利益往往被抛在脑后。这从一开始的他对分工的讨论中就有此思想。这种行为的结果,不但利己,而且比一个人殚精竭虑、刻意追求公众利益时,更有利于社会。亚当斯密把这种机制,称作“看不见的手”。因此,斯密主张完全的自由竞争,认为与其让政府干预经济,还不如听任市场调节来得有效。政府的职能,只是保家卫国,抵御外侮;建立严明的司法机构;适当兴办公共工程和公众事业,其他,则尽可无为而治之。亚当斯密一生性情平淡,可他对任何来自制度上的垄断,都深恶痛绝。他极力主张清除关税壁垒,实行贸易自由,撤消行会制度和专卖公司。

但是我们知道,一味的自由主义虽然能使资本家取得高额的利润,但另一方面却会是资本家过于盲目地对待市场,投资市场,为了高额的利润哄抬物价,结果会出现生产出大量的剩余产品,资本家为了不使物价下降,公然违背价值规律,宁可把商品扔掉也不降价卖给消费者。而消费者由于消费不起干脆不消费,甚至游行示威,这导致的最终结果只能是资本家破产,国家的统治不牢固。这并不是设想,现实中最着名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胡佛时期的美国了。也正因为那次的经济危机,诞生了凯恩斯主义,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国家宏观调控。但是我们也不能只靠看得见的手。二战时期苏联的下场,就是因为单单依靠宏观调控导致的下场。所以说,不管是看得见的手,还是看不见的手,两手都要抓。只凭市场调节,就会出现经济危机;只凭宏观调控,就会使市场失去自由与活力。

亚当斯密被称为资本主义经济学理论上的巨人,不是没有道理。他,让我意识到了,原来经济理论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或许我的赞美不能为他的荣誉锦上添花,但是我还是要打心底说,他真的很伟大,而《国富论》,也应该是经济学着作中一部不朽的丰碑!

亚当斯密读后感

(二)在我还在大学时候就拜读过亚当斯密的经典著作《国富论》,后来知道这位经济学大师还有这样一部关于“人”的着作,就带着一种好奇的态度读了这本书,看看以经济学家的眼光来分析人性会给我带来什么样的震撼。

英国十八世纪着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伦理学着作《道德情操论》,共修订过六次。亚当斯密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深刻地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此书对于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堪称西方世界的《论语》。

在当前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社会地位变化不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企业改革改制成败、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强权、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公平、正义、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但是,这些不道德和道德,以及衍生出以上种种人类情感的“同情感”,正是230多年前的英国“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撰写《国富论》之前,甚至在写完《国富论》之后,一直不厌其烦反复思考的焦点。亚当斯密耗费毕生的心血,把这些观察、思考写成了《道德情操论》。可以说这是他至今惟一的一本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道德情操论》想告诉读者——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努力帮助别人。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种植在人的心灵里。而且,每个人对这种人类朴素情感的保有,和维持对整个市场经济和谐地运行,甚至民族的强盛是至关重要的。

大家都知道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里有句名言,即: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可他在《道德情操论》中却深刻地写道:“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亚当斯密这一席话,对于处在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我们来说,的确有十分重要的思考与借鉴意义。()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做了简明扼要的理论阐述:首先,他认为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换句话来说,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接着,他引出一个类似公理的常识,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其次,他在第二卷中,曾经谈到对优点和缺点的感觉,即:确定无疑的赞同或反对的对象——从内心情感同它意欲产生的或往往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关系来研究——优点(受赏)与缺点(受罚)。他在第三卷中,阐述了我们评判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基础,兼论责任感。在第四卷中,阐释了效用对赞同情感的作用。第五卷重点论述了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的影响。第六卷是阐释有关美德的品质—当我们考虑任何个人的品质时,我们当然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它。他说:第一,它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第二,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第七卷是关于论道德哲学体系。读完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给我的感触很深,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在我们医保中心的日常工作中,一样处处都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温家宝总理曾提倡大家读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并且还说可以从书中获取精神营养。这就告诉我们,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有值得大家学习、思考、借鉴的作用,有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某种明朗的启迪,有能让我们在当前的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亚当斯密读后感

(三)1776年,英伦伦敦。一个少言寡语,神情专注的中年学者正在最后一遍校勘他那早已完稿却整整润色三年的心血着作。

1776年,北美大陆。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了托马斯·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成为独立的国家。

从此,这个年轻国家在这位智慧学者的指引下,开创了人类经济活动史上的最大奇迹。

亚当·斯密出版的《国富论》被巴菲特视为最重要的4本枕边书之一(其余是格老的《聪明的投资者》和《证券分析》)。虽然巴菲特坦言其对宏观经济不甚关心,但是巴老有一个基本判断:即美国经济社会未来会更好。作为投资(爱好)者,片面地理解巴老所说的“不甚关心宏观经济”从而放弃对宏观经济的学习和理解是有失允当的。而《国富论》正好给了投资者一个了解宏观经济的入口。

坦白的说,以本人的水平,《国富论》不是易读的。咬咬牙,前后断断续续看了4、5个月才将它啃完。虽然本人看的书还不是很多,但是关于金融投资商业之类的专着也读了不下50本了,《国富论》的确配得上“枕边书”的称号。我看过的书里面,个人认为只有巴老的股东信、《穷查理宝典》能够配得上这一称号。下面说说自己的体会:

1)关于译者和译本

对于大师的思想记录,我比较推崇阅读英文原着。但是《国富论》的英文原着已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只能选择中译本。我选择的译本是上海三联书店的郭大力与王亚南合译版,该译本有几个特点:

a)译文初版于1931年,因此该版译文带有民国早期那种特有的行文方式,语言结构与我们现在习惯的白话文有一定差异,这也是我阅读较慢的一个原因;

b)书中有一定的错别字,会影响流畅阅读;

c)语义和意境的翻译还是很到位的,毕竟两位译者都是着名经济学家,不像现在的很多中文翻译书籍,译者的专业水平和作者的专业水平相差甚远。

总体来说,我认为应该存在一个更好的译本,一个以现行白话文来行文的译本,如果有哪位朋友能推荐一个较好的白话译本,不胜感激——

2)亚当·斯密的思维方式

初读《国富论》,一个感触就是这种充满洞见,了然人性,透析本质,抽丝剥茧,返璞归真的思维方式似曾相似。我一直很佩服巴菲特的很多透析本质、返璞归真的洞见(在他的股东信里),在《国富论》里,我找到了这种类似的思维方式。我猜想巴老是受亚当·斯密影响的(尤其受他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而阅读《国富论》的一大价值,就是能够领略这种思维方式,培养出一定的“斯密”式眼光。

3)关于内容

规模宏大论点广博的《国富论》,远非仅仅只有人们广知的“自由竞争理论”和“看不见的手”的比喻。斯密在书中还洋洋洒洒地论述了生产力改良的原因、货币的起源、金银的地位与作用、价格的构成、资本的性质与作用、地租的特点、国富的本质、城市商业与农村进步的关系、银行的功能、当时阻碍自由贸易的各种政策、国防支出、国民教育、国家收入与税收制度、国家债务等等。对于这些内容,虽然很多已经不适用于当下,但仍有很多内容和论述,能够指引我们前行。学习了解这些论述和论点,是正确理解国家宏观经济现象和宏观政策的一条捷径,即使那些过时的论点,也仍蕴含着永不过时的内在规律和道理。

例举一个细节吧,斯密曾论述民间借贷的合理性,认为若禁止民间借贷,那么只能诱发高利贷。他认为,人们不到迫不得已,是不会向别人借钱的,所以禁止的不是需求,而是供给,而供给方若能获得与高风险相匹配的高收益(违规违法放贷是有很大风险的),那么总有人愿意放贷,于是形成高利贷。

4)亚当·斯密与卡尔·马克斯

马克斯受德国古典哲学影响较深,尤其受黑格尔精神辩证法的影响。个人认为(胡扯胡扯)德国古典哲学对于社会经济学来说还是形而上了,因为德国古典哲学过于理性,过于辩证,过于理想化。相反,斯密的体系中,“人”这个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永远不是纯理性的,而是有贪婪恐惧懒惰自大偏见希望欲望等等人性的。对于一个体系体制或者说社会游戏规则能否增进国富促进社会发展,斯密考虑的出发点是人性在这套游戏规则下会有怎样的表现,这套规则能不能诱发社会成员去合理地创造财富。

现实的社会,到底谁更接近真实?

5)体制与制度的重要性

斯密在大篇幅解析当时各项社会经济制度的同时,很少对君主展开论述。个人认为,贯穿全书的主题之一是:只有设计出优良的社会经济制度,才能引导国民正确地创造出国富。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基业长青》中的表述:CEO的最大职责是造钟,而不是报时。反观1776年的清乾隆四十一年,中华民族依然在企盼圣君,差距啊——

6)1776年的中国

斯密对当时的中国,有过这样一段描述: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其土地最沃,其耕作最优,其人民最繁多,且最勤殷。

同时也有这样一段描述:然而,许久以前,它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劳动及人口状况的报告,与五百年前客居该国之马可波罗所记比较,殆无何等区别。若进一步推测,恐怕在马可波罗客居时代好久以前,中国财富,就已发展到该国法律经济制度所允许的极限……但若易以其他法制,则按照该国土壤气候位置人口说,离此极限的距离,其实很大。一个忽略或者鄙视外国贸易,除了二三港口,即不许外国船舶通航的国家,如能改变法制,所可经营的事业,还有很多。一个只有富翁大资本家享受安全,贫民小资本家不独不能安全,且时长在法律名分下,被下级官吏横征暴敛的国家,国内经营的各种事业,都不能按照各事业所能容纳的程度,投下足够量的资本。在各种事业上,贫民所受压迫,都会确立富翁的垄断与独占。富翁垄断一切事业而获有最大利润。

如果当时我们也有一个亚当·斯密……

读到此段,感慨万千。期待改革开放的未来,我们能行。

7)《国富论》与中国宏观经济预测

看完《国富论》,对于中国宏观经济预测,我个人的体会是:长期而言,中国的好日子还在后头(虽然是套用巴老的话,但我觉得真是这个体会),因为我们的体制和这种体制的改革会继续释放中国人民的无穷潜能(当然前提是没有大的军事、政治或体制动荡);至于中短期的宏观经济走势判断,无能为力啊……

就到这儿吧。斯密十年磨一剑,我辈岂能半年内消化通透?既然是枕边书,就准备常读常新,下回再有感悟,当记录于此,以飨各位看官。

第三篇: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读书心得

道德氛围

“财富和地位经常得到应该只是智慧和美德才能引起的那种尊敬和钦佩;而那种只宜对罪恶和愚蠢表示的轻视,却经常极不适当地落到贫困和软弱的头上”,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中的这句话,能够轻易引起我们的思考,财富和地位,较之贫困与软弱,孰强孰弱,可想而知。

何为财富与地位,就如今的价值观、利益观而言,财富与地位不仅让那些人处于社会的上层阶级,更是不劳便轻易能够获的大多数人的尊敬和爱戴。或许那些大多数人就包括了你和我,这是我们不可避免的一种思想,可以说是社会形势的潜移默化,同样,是过去社会的深远持久。财富、地位,可以说,有了财富便能够让人轻而易举的得到地位,同样,有了地位,你手中所谓的财富也便是囊中之物。我们仰望的是他吗?再具体一些,或者说再直接一些,我们敬仰的是财富亦或是地位。

而后,又何为贫困与软弱,在我们眼中,所谓贫困便是指在经济或精神上的贫乏窘困,称之为贫困,是一种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贫乏的现象,贫困是一种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综合现象。对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贫困是一件在平常不过的事,无论是原本经济贫乏的西部,以及相对小康的东部,贫困在当今社会仍是常事。贫困的群众可想而知便是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他们在辛勤劳动出卖自己的体力,这是一种无可奈何,他们能够得到的,不过是少许的经济收入,还有让人不禁为之落泪轻视与蔑视。

众所周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于道德情操,不同的人必定有不同的见解,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对于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堪称西方世界的《论语》。

可以想象为何亚当斯密会提出这样的思考,当时身处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贫富差距拉大,企业改革,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

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

而我们呢,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今天,没有在过去的经济变革中吸取教训,却是在进一步的进步中逐渐拉大了贫富差距,财富与地位、贫困与软弱在今天更是有了天壤之别,它们在社会进步的同时腐蚀着社会的人性,在所谓的财富与地位中,攀比在一步步的升华,阿谀不仅仅是对过去的皇,现在的阿谀,现在的奉承正是献给了那些有地位有财富的人,这怎能不说是一种道德沦丧。

让我们去体味下贫困与软弱的生活,他们或许是天生的贫困亦或是天生的软弱,也或者不排除从天堂坠入地狱的那些人,贫困与软弱让他们没有能力和财富与地位竞争,更是没有筹码去与他们赌人生。他们只有少许的让人因他们的贫困与软弱而不禁忽视的尊严,这是可悲的,仅存的仅有的财富—尊严也在社会的蔑视下泯灭了,社会如同一把利剑,刺痛了他们的肉体,更是刺伤了他们的心。

从古至今,这种社会现象同样是伴随社会发展而紧随其后,我想有贫富差距的社会,有金钱利益存在的社会,是不可能少的了这种社会状况,有金钱有权利就表明了这个社会必定会出现贫富差距,穷人与富人的差距,又何尝不是社会道德的鸿沟。

但我所说的并不是专门针对所有拥有地位和财富的人,他们的地位与财富,若是建立在智慧和美德之上,显而易见他们所得到的尊敬与爱戴是他们应得的,不得不对他们表示真正的敬仰,因智慧和美德而拥有地位与财富,这是一种何等的荣誉,无论是在乱世还是在现如今相对和平的时代,都是崇高的代表,我表示敬仰。

同样要说说贫困与软弱,若是已经处于贫困与软弱的人们,他们仍不思进取,在贫困、软弱、罪恶、愚蠢中徘徊,这是不可避免将得到社会的排挤,与其说是社会的不公,不如说这是他们罪有应得,贫困与软弱不应是借口,它更应该是奋进、努力的动力,社会底层的人,我只能说傲气不是贫富所能决定的,傲骨更是每个人应与生俱来的。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这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也得到了很大的满足和提高。目前为止,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而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却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我国的物质文明提高了,精神文明却下降了。为什么经济水平上去了,道德水平反而下降了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市场关系及非市场关系的扩张,导致了利益矛盾和冲突不断加剧,经济领域里的传统伦理道德底线不断被打破,人性扭曲,腐败嚣张,权钱勾结,道德下滑。

全球化、苏东剧变和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使得很多人动摇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使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肆意滋生,传统的道德是非观念遭到重大冲击,人们陷入了对道德危机的焦虑之中,感到“精神的流浪,心灵的漂泊”,道德信仰受到了巨大冲击,相应的也导致了公民某种程度上的道德人格滑坡甚至引发道德危机。同时对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是一种巨大的挑战,而对如此的道德状况.我们不得不反思.在市场经济对如此的道德状况,我们不得不反思,在市场经济下我们如何构建自己的道德教育体系。

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强调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可以从斯密这里得到理论支持。这一具有明显社会主义时代特色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就是要“把每个人的注意力引向人类大家庭的一个特定部分”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大地促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实现全民小康社会的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提升我们的道德水平,更好地理解市场经济和人性,对我们建立起好的、有社会责任的市场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的经济繁荣提供了一些范式。这样有助于形成全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全民讲道德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l.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98.杨利君《道德情操论》中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启示(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苏州215006)

第四篇:《国富论》亚当·斯密 马克思读书心得

《国富论》读书心得

上大学之前我对《国富论》这本书没有什么概念,在老师推荐下我试着看了看,里面的东西比较深奥,但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这是高中提到的一些浅薄的知识,虽然时间仓促,能力有限,略有小惑也无处求解,却也能捡些重点细加理解,收获颇多。《国富论》全名《国民财富的原因和性质的研究》,由亚当·斯密于1767年开始著作,历时6年,终于完成《国富论》第一稿。之后3年,又进行重新修订,于1776年正式出版该著作。书中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过程做了系统的描述,为经济学确定了完整的架构,奠定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在经济危机波及全球的当下,反思经济危机爆发的来龙去脉,很多人开始从传统经济学著作中找寻蛛丝马迹。可见《国富论》等经典著作对现代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非同一般,对引导人们走出经济危机大有裨益,这也正是经典的永恒魅力。

《国富论》一书分别由:论劳动分工及分配,论财富的性质、积累和使用,论各国财富增长的方式,论重商主义与重农主义,论国家的财政这五大部分组成。其中第一、二篇为基本经济理论(增加国民财富的两条途径),第三篇为经济史(佐证两条途径),第四篇为经济思想史(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第五篇为财政专题(一个保障——经济自由主义),总的概括为:两条途径和一个保障。《国富论》主旨是富国裕民,而增加财富主要有“两条途径 和一个保障”:一是靠分工和交换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靠资本积累和资本合理运用来提高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的比例;在实现这两条途径的过程中,坚持经济自由主义是最根本的制度保障。

第一卷,共11章,主要内容是分析形成以及改善劳动力生产能力的原因,分析国民财富分配的原则。斯密在阐述分工的特性和优点时,以扣针制造业为例,如果一个工人以其一己之力,一天可能最多做几枚扣针,甚至一枚也完成不了;但假如将工人分配到扣针制造的不同环节,使每个工人只针对一项环节展开工作,比如一个人抽铁线,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一个人削尖线的一端,一个人磨另一端,以便装上圆头。那么即使该工厂规模很小、设备简陋,只要工人按照要求勤勉工作,那小工厂也能制造出四万多枚扣针,相当于平均每个工人制造了四千多枚,这与一个人单打独斗的成果来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所以我们很容易理解,分工对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确实是显著的。

亚当·斯密从劳动生产力不断提高着手,经过深入研究后他认为劳动分工能使生产力得以成倍提高,而且首次提出了“劳动分工”这一重要概念。分工,人与人之间需要合作,分工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我们可能不擅长某一方面,但我们可以用我们擅长的某一方面来换取别人擅长的那一方面的服务。这就是绝对优势理论。

分工有很多优点: 第一,劳动者熟练程度的增进,势必增加他所能完成的工作量,提高生产量,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常要损失一些时间,因节省这种时间而得到的利益,比我们骤看到时所想象的大得多.这可以使管理方面压力大大减小,第三,更容易发明新的机器.分工后会考虑用利用适当的机械能在什么程度上简化工作中某个环节的劳动和减少人的因素。亚当看来机械的发明,也可能起因于分工。

第二卷,共5章,主要内容是讨论资本的性质、积累方式,分析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取决于工作的性质。其实《国富论》探讨的最终目的是增加国家财富和社会福利。增加国家财富就必须要走一条路,那就是增加实际的就业量和生产用机器设备,那个时候还没有虚拟经济这个概念,就是增加实体经济中的劳动者和劳动工具,这就需要资产投入,资产的投入和运营就是资产的积累和使用的过程。

资本的类型——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亚当·斯密认为,资本可用来生产、制造或购买物品,然后卖出去以取得利润。这样使用的资本,在留在所有者手中或保持原状时,对于投资者不能提供任何收入或利润。商人的资本不断以一个形态用出,以另一个形态收进;而且也只有依靠这种流通,依靠这种继续的交换,才有利润可图。这样的资本可称为流动资本。

资本又可用来改良土地,购买有用的机器和工具,或用来置备无须易主或无须进一步流通即可提供利润的东西。这样的资本可称为固定资本。

当然,这是亚当·斯密从个人角度出发而说明的资本的含义。那么对于国家或社会而言呢?“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的总资财,即是其全体居民的资财,所以,亦自然分作这三个部分,各有各的特殊作用。”5这里说到的三个部分分别是留供目前消费的、不提供收入或利润资财、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因此,从作者的思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等式:

国家财富=留供目前消费资财+资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

第三卷,共4章,主要内容是介绍造成当时比较普遍的重视城市工商业,轻视农业的政策的原因。斯密认为城市没有也不可能有任何生活资料和加工资料,城市向乡村居民返回一部分加工产品作为回报„„两者的收益是共同和相互的,这里的劳动分工也和在其他场合一样,对从事分工中不同行业的所有不同人都有利„城市为乡村的剩余产品提供市场;乡村用剩余产品交换自己需要的东西。城市居民收入和人数越多,为农村居民提供的市场也就越大;这种市场越大,对大多数人的好处越大。斯密的意思也就是说,通过分工合作,然后交换,这样双方的财富都有所增加,这也就是他所谓的财富自然增长,第三章,斯密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论点,商业和制造业的发展逐渐建立了秩序和良好的政府,进而在乡村居民中建立了个人自由和安全。

第四卷,共9章,主要内容是列举和分析不同国家在不同阶段的各种经济理论,政治经济学体系。这一篇中所讲正式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宏观控制下的市场经济的一个写照,我觉得我国现在明显存在着重商主义,一切东西以金钱来衡量,钞票马上都要取代爱情的地位,成为现代都市男女结婚的条件了。”“钱不到就不能救人,挟尸要价”的丑恶,上课时老师讲到的某些“有钱钱坐牢,没钱人坐牢”的现象等等,这就是重钱重商的教育教出来的。如果我们的教育中多参杂一些“道与义”的教育,也许很多事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不过也不能否认经济的发展需要重商主义的推动。斯密认为应该对国内能生产的商品予以进口限制,这其实就是我们前几年的贸易壁垒,为保护国内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其实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哪里还有100%的国货、哪里还有100%的进口货?几乎没有了。

第五卷,共3章,主要内容是分析国家收入的使用方式,是为全民还是只为少数人服务,如果为全民服务有多少种开支项目,各有什么优缺点;为什么当代政府都有赤字和国债,这些赤字和国债对真实财富的影响等。《国富论》其实是反对政府干预的。他认为政府的主要任务就在于保护国家安全、保卫人民不受欺侮、建立并维持公共事业。在此他谈论了教育的重要性,我觉得这是他非常伟大的地方,另外他还提出了著名的税赋四原则:平等、确定、便利、节省。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教材,税收的三性被定为“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不也有相似的地方吗?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的第一篇第八章《论劳动工资》中提到我们国家,他说,中国是世界上土地最肥沃、耕种得最好、人们最勤劳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同时他还说我国最下层人民的贫困远远超过了欧洲最贫穷国家人民的贫困状况。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甚至这些话在今天来说都不为过。我们的经济发展了,国家富有了,老百姓却上不起学、看不起病、买不起房!这是为什么?

《国富论》是一本难得的巨著,细心的拜读也实在是一种心灵深处的极大享受,整篇文章通读下来,使我不由得对作者独特的见解和高深的学问敬佩不已,《国富论》对我们中国,仍有启迪意义。三十多年前,改革开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认了市场在经济社会中的巨大作用,这无疑是向亚当·斯密的致敬;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今日,中国改革该向何处去,如何调控流通中的货币,如何处理人口压力与资源问题,这些问题,虽不能从《国富论》中直接寻求答案,但我们可以寻求像亚当·斯密那样的思考。正是因为有了许多像斯密这样的伟人,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传承和发扬下去呢?

2016-10-25

第五篇:斯密是一个天才国富论读后感

一个人对我带来的思潮

——读《国富论》有感

想着读一部大部头的经济学名著,就选择了《国富论》,选读的版本是郭大力先生和王亚南先生生前翻译的,有些语句有着民国时代的语言特色,加之一些生涩的专业名词,故不能全部理解,在此,仅发表一些自己浅薄的见解。

个人认为,斯密是一个天才,在经济方面,无数杰出的经济学家中只有马克思能与之相提并论。

亚当斯密在封建欧洲解体之末、近代世界开始之时写作。在这个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团经常表现的顽固性在坚持。他正是为反对这种利益集团而写作的,这种做法在那个时代是无比正确的。而他的天才,更在于在那个时代过去之后,他的理论在部分上依然没有过时。亚当斯密对劳动价值的讨论以及对财富的认知,在具有时代性的同时,也具有着不可小觑的发展性。

在读前两章时,总感觉,国富论就是政治经济学的本源,而我们的政治经济学课本,就是从其中浓缩出的一部分精华。或许是刚刚拿到书的新鲜感,很认真的读了斯密对分工的分析,从加工针的举例开始,亚当斯密就是从从个别制造业分工状况出发来认识社会一般业务分工,从而推理出社会分工的原理。我很喜欢里面的一句话,“那对于人性中某种确定的倾向,即互通有无,物物交换,和相互交易的倾向,是必然的但极其缓慢极其逐渐的结果”。我不知道生在西方的斯密是否对天主教有着无比殷诚的崇拜与信仰,但这种否定人类智慧,以本能来解释社会发展的说法,是无可辩驳的。因为人性对物质的需求是产生思维的前提,而分工就是这种需求不能被满足时的产物。分工的大规模使用,使得劳动生产率有极大的提高,正是由于分工,使得各种机械发明成为可能并再度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继而向后深读,就越发的感到现在所学习的知识中存在的《国富论》的影子。亚当斯密戳穿了当时社会的一种假象,他说:“世间一切财富,原来都是用劳动购买而不是用金银购买的。”也就是说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于是他提出了“劳动是第一性价格”的开创性理论。但是他又从社会所固有的现象中发现,劳动并不适合用来衡量商品价格,因为劳动具有着“困难程度”和“精巧程度”的差异。而这一切问题,都可以被一般等价物,及货币所解决。而货币,却是在这个意识没有出现之前产生的。更加充分的证明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自发性。

劳动工资论,资本利润论以及土地地租论,我感觉是斯密在他书中第一章所确立的劳动价值体系的三大精髓。“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收入和一切可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一切其他收入归根到底都是来自这三种收入中的全部或其中一个。”亚当斯密的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他所秉承的劳动价值观念。而他在其对劳动工资论中对工资的理解——任何商品的价格中,都包含了整个社会对该物品生产所作的贡献。这是对当时封建社会的一种挑战,也是对资本主义萌芽的一种认可。

《国富论》原名直译为《论国民之富的性质及其原因之研究》,从名字上就可以直白的看出,《国富论》实际上是一本解疑的书,斯密就是想告诉我们什么是财富?财富是如何构成的?增加财富的途径有哪些?以及如何保障这些财富的问题。温家宝总理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说:“《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在我心中的地位同样重要。”正是因为《国富论》百科全书一般的答题理论,才使得其能够在刚刚出版之后就可以风行于西方政治经济界,被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

然而,对于第三到五章中所阐述的富之自然进步,所阐述的农业的衰败与改良,所阐述的各种政治经济学体系,所阐述的君主的收入,我不能很好地想象出那种情形以及理解这种分析所面对的对象是什么,所以我不能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但是,我却可以理解,斯密所说的“政府是宏观调控的,是“无形的手”引导着人们去尽力达到一个目的——追求自己的利益。”网上一些人总是把这种方式与老子所推崇的无为而治相比,在我看来,这是十分合适的。斯密主张的放任自由,是因为他认为每一个人行动的动机,主要是在于利己,求得自己的利益。利己心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推动力。他还认为,利己心这并不是值得反对或摒弃的;相反的,个人自私可以有助于整个社会福利。这种说法,在今天看来似乎已经过时而且可笑,但实际想来,并未有错。美国政府干预经济之后带来的短暂稳定,并不能成为他们现在面临更大危机的安定剂。而且,中国的一些政治家也开始承认老子的理论在今天也有着进步意义。

我最欣赏的,或者说,斯密最吸引我的,是他对教育的看法。亚当·斯密非常重视教育事业。他认为,在文明商业社会,对普通人民的教育,比对有身份有财产的人更需要国家关注。所以,国家应该拿出一部分收入用于教育事业。有钱人在年轻的时候有时间、金钱来学习。此外,有身份与财产的人所从事的职业,用脑时候多,用手时候少,不至于是脑力变得迟钝;而普通人由于生活压力,即缺少财产与时间,他们所从事的工作用脑会很少。所以穷人更需要国家教育资助,并且,在普通人的孩子中,对学业优良者,国家应给予奖学金。人民受了教育,国家也会受益匪浅。对于这些,中国做了一部分,但还远远不够。我突然又想起了周总理的一句话:“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一切的发展,无论是经济还是科技,都深深扎根于此。斯密以他全方位的知识,为他的理论留下了一条不会终结的发展之路。在理论方面,没有教育,所有人的知识都会止于此,即便是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会在以后的某一天过时。而在实际方面,我不能想象,一群奴隶社会前的野蛮人能够支撑并发展一个国家的经济。

这是我第一次读《国富论》,知识有限,能力有限,我只能读出这些东西,在读的时候,也不免参考了一些网上的资料和一些大家的思想。但这终究是我自己的理解。随着知识的增加,我还会去读第二遍,第三遍。或许我达不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境界,但这本书所传递给我的,已足够我反复咀嚼。

税务三班

张锦昊

2012年11月30日

下载亚当斯密与《国富论》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亚当斯密与《国富论》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国富论》

    浅谈《国富论》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原名应直译为《诸国民之富的性质及其原因之研究》。自一七七六年出版以来,全世界的学术界,都曾赫然为所惊动。甚至于各国的支配者们,都......

    亚当斯密赋税思想对我国税收改革工作的启示(最终版)

    亚当斯密赋税思想对我国税收改革工作的启示 姓名:沈国旭 学号:11041067 专业年级:经济学(1)班 亚当斯密赋税思想对我国税收改革工作的启示 摘要: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专门......

    《国富论》读书笔记

    《国富论》读书笔记 《国富论》---亚当斯密,这已经听了太多次了,作为专业的必读书目,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的老师都总是不断地提起这本名著,可惜我一直没有勇气去拜......

    国富论读书笔记范文

    读书笔记——亚当·斯密《国富论》 《国富论》的首次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此书在经济学界有近乎神的地位......

    国富论读书笔记

    《国富论》读书笔记 ————————连广顺 98年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使我在电视上看到了朱镕基就任总理后的第一次记者招待会。当时对总理所谈到的内容几乎不懂,只听懂他......

    《国富论》读书笔记

    第一篇 论劳动生产力增加的原因、劳动生产物自动分配给各阶级的顺序 【概述】 3月份下旬某天晚上与好友潘多拉讨论了一些问题,我问她:为什么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每个人的劳动量......

    国富论读后感

    《国富论》读书笔记 《国富论》是英国著名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著作,出版于1776年。那时,英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确立,资本主义作为时代的新生事物也正在蓬勃发展,英国......

    国富论读书笔记

    打开《国富论》的时候,我的心中是一片茫然,看着那么多密密麻麻的字,总感觉读起来会使我变得晕头转向。 不管怎么样,我还是读了下来,也深有感触。亚当斯密是18世纪的经济学家,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