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改变了理解的习惯(读书笔记“浅薄”)

时间:2019-05-12 06:38: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互联网改变了理解的习惯(读书笔记“浅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互联网改变了理解的习惯(读书笔记“浅薄”)》。

第一篇:互联网改变了理解的习惯(读书笔记“浅薄”)

《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

1、互联网的超凡魔力:它无时无刻不在改

变着我们

1.1 碎片化的学习的产生

由于互联网的存在,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要查找所需要的的材料方便了很多。而对于网络在线作品来说,我们也能方便地随机检索,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目录表、索引表等传统检索工具的变种。

不过,二者产生的影响不同。现在因为有了超链接,文档检索变得轻而易举,这使得我们在文档之间跳跃要比在印刷资料之间来回翻查简单得多。由此,我们将容易对任何文本的关注变得不堪一击,转瞬即逝。

另外,搜索引擎经常会把我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文本的只言片语上,这些内容通常只是跟我们所要搜索的内容密切相关的几句话或几个词,这些只言片语不会激发我们产生从整体上深入了解整篇文档的动机。更为甚者,在网上搜索查找时,极易使我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更有甚者,我们看到的只是末梢和树叶。

随着谷歌和微软等公司搜索引擎功能日趋完善,可以随意查找视频和音频内容,更多的产品正在发生碎片化的改变,而这种碎片化早成了文字作品的典型特征。

1.2 杂音的烦扰

互联网多媒体技术融合多种不同类型的信息于一屏,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内容的碎片化,也进一步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几段文字,一段音频或视频,各种商业广告,或者一些不知名的“小玩意”,全都可以包含在一个网页中,在各自的窗口内运行。我们都知道,这种杂音的刺激多么容易让人分神。

从大多数人的习惯来说,一般都喜欢跟朋友、家人和同事保持联系,喜欢彼此关联和牵挂的感觉——讨厌孤僻隔绝的感觉。互联网没有违背这种的意愿,而是在顺应这种意愿的情况下,从而改变了我们的思维习惯。

根据这种意愿,提供了丰富的工具帮助我们随时联系,及时沟通,例如电话、电子邮件、即时消息(MSNQQSKYPE),社区网站(人人网、开心网),博客,微博等等,他们不停的更新,使我们不断从一种工具切换到另一种工具,来得到各种断断续续的信息,但是确把我们一种连贯的思考,连贯的工作屡屡打断。

2、图书依旧——互联网改变不了的事实

2.1 电子书的出现

作为一种阅读媒体,图书保留了一些胜过计算机的竞争优势。你可以带着一本书坐在海滩上阅读,无须担心沙子会妨碍你阅读。你可以躺在床上看书,永不着担心打盹时它会掉在地上摔坏。

一个研究人员提到最近使用Kindle阅读狄更斯的小说《尼古拉斯。尼克贝》时的体验: “尽管一开始多少有点无所适从,不过很快我就适应了Kindle电子书的显示屏,也能得心应手地使用滚动条和翻页按钮。然而。但我试图在Kindle电子书上长时间阅读的时候,我的眼睛难得片刻休息,视线总是跳来跳去。让你分散精力的东西太多。我到维基百科上查看狄更斯的相关介绍,然后沿着互联网链接,直接跳转到狄更斯的短篇小说《马格比岔口》。直到20分钟后,我还没有回去继续阅读Kindle上的《尼古拉斯。尼克贝》”

“尽管书写的很好,信息量也很大,可我发现很难专心致志地读下去。我来回跳转,到处搜索关键词,经常打断自己的正常阅读,中断的次数甚至超过平时添咖啡的次数。我时不时的就要去收邮件、看新闻,要不就是整理一下桌面上的文件。到最后,终于看完了全书,并且为此欣喜不已。不过,我在一周之后发现,我很难想起自己看过什么内容。”

2.2 互联网特性改变了写作习惯

电子文本具有临时性的本质属性,这种性质必然也会对写作风格造成影响。印刷图书是一件已经完工的精美物品,油墨一旦印到纸上,书中的词句就无法抹掉。对那些最优秀、最负责的作家和编辑而言,以尽善尽美的作品作为出版活动的最终结果,这是长期渗透于他们内心的热切愿望,甚至焦急渴望——以追求传世不朽的眼光和态度写作。电子文本是暂时性的。因此在数字化市场上,出版发行变成了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断断续续的事件,电子书的修订可以无限制的进行。即便是在把一本电子书下载到联网设备之后,也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自动更新。写作过程宣告结束的感觉没有了,这很快就会改变作者对待自己作品的态度。力求完美的压力即将消失,一起消失的还有这种压力带来的艺术上精益求精的严苛要求。

19世纪的私人信函跟我们今天所写的私人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迥然不同。

我们现在习惯于非正式的直白表达,从而造成了表达方式的日趋萎缩,也导致了修辞技巧的不断丧失。

2.3 传统的阅读习惯会消失?

活字印刷术唤醒了人们,速度阅读随之成为普遍流行的阅读习惯,在这种阅读活动中,“寂静是书中含义的一部分,寂静是读者思想的一部分”。今后,速度阅读将会持续式微,完全有可能变成规模越来越小的少数知识精英群体的专属活动。

在人类智力发展史上,“大规模深入读书的时代”是一个短暂的“例外”,“我们看到,这种性质的阅读正在回归以前的社会基础,即所谓读书人阶级这个可以让自己流传后世的少数群体”。随着这种情形的出现,一个有待回答的问题是:读书人阶级是会拥有“与日渐稀

缺的文化资本相伴而生的权力和威望”,还是会被视为“有着神秘嗜好”的古怪人群。

“在传统上公认的经典著作和我们通过自己的本能、情感及领悟而认可的经典著作(同一部著作)之间,存在着一条极难逾越的鸿沟:通读经典时经受痛苦折磨,领悟经典时获得欢欣愉悦,最终把经典转化为自身体验,并且在实质上成为经典著作的一流读者”。

如果你没有时间或缺乏兴趣,或者不具备接纳文学作品的条件,那么,你当然会认为托尔斯泰的不朽名著“太长了,而且也不是那么有趣”。

3、网民的大脑:被重塑着,被折磨着

3.1 过度依赖互联网将干扰思考

必将对我们的思维方式产生长远影响的一个最大的悖论:

互联网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只是为了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就在互联网向我们呈上信息盛宴的同时,它也把我们带回了彻头彻尾的精力分散的天然状态。

精力分散并不一定都是坏事。大部分人从自身经验中了解到:如果我们过分专注于一个棘手的问题,可能会陷入一种思维定势。如此一来,我们的思路就会变窄,徒劳无功地苦苦思索,结果总是提不出新想法。可是如果把问题暂时放下,“留待明天解决”,等我们回头拾起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有新的视角,创造性随之迸发。

研究结果表明:注意力出现中断,可以让我们在潜意识层面思考问题,如果我们把注意力从一个极其困难的思想挑战上转移开一段时间,通常可以做出更好的决定。但是在我们对问题进行有意识的明确定义之前,潜意识的思考过程并不会涉及这个问题,如果我们头脑中没有一个特定的智力活动目标,“潜意识思考就不会出现”。

互联网发出的各种刺激性杂音,既造成了有意识思维的短路,也造成了潜意识思维的短路,因而既阻碍我们进行深入思考,也阻碍我们进行创造性思考。

由于浏览网页挤占了我们用来读书的时间,由于收发短信挤占了我们用来遣词造句的时间,由于在网络链接中不断跳转挤占了我们用来沉思冥想的时间,原本用来支持旧有智力功能和精神追求的神经回路逐渐弱化,并且开始分崩离析。

计算机、智能手机,搜索引擎以及其他类似工具的日常使用“刺激了大脑细胞的改变和神经递质的释放,在逐步强化大脑当中新的神经通路的同时,也在弱化那些旧的神经通路”作为阅读者,我们不管是在什么时候遇到一个网页链接,都得稍作停顿,让大脑皮层评估一下是否应该打开这个链接。智力资源改变方向,从阅读文字转向做判断,对我们而言是无法察觉的——大脑的运行速度很快。但是,研究已经表明这种活动会阻碍我们对所阅读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停顿动作频繁重复的时候,阻碍作用尤其明显。

3.2 传统阅读与互联网阅读的阅读的理解差异

理解领会一个问题或一个概念,面临的困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作记忆的负荷”,我们学习的内容越复杂,大脑负担过重所导致的后果就越严重。造成大脑认知负荷过重的因素有很多,“与解决问题无关的外部因素”和“精力分散”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这两

个因素恰好也是互联网这种传媒形式的两个核心特征。使用互联网可以像做填字游戏那样锻炼大脑,但是,如此密集的锻炼一旦成了我们的主要思考模式,就会阻碍我们进行深度学习和深度思考。

在做填字游戏的同时又试图好好读书,这就是互联网创造的智力环境。

虽然互联网已经把超文本变成了司空见惯甚至无处不在的文本形式,研究结果还是表明,比起阅读充满超链接的电子文本的读者,纸质图书读者领会的更多,记住的更多,学会的也更多。

试验结果表明,阅读超文本的读者花了更长时间,而在随后接受访问的时候,他们对自己读过的内容表现得更加含糊,更加不确定。有一位阅读超文本的读者抱怨说:

“故事的跳跃性太强了。我不知道这个问题是不是超文本造成的,不过总是要去做选择,而且这些选择会冷不丁地冒出,简直就像是突然蹦出来的新想法,而不是沿着自己的思路往下走。”

4、记忆哪里去了

效率至上的工业思想一旦搬到精神领域,就会对崇尚沉思冥想的田园理想构成潜在的致命威胁。这并不意味着促进信息的快速发现和快速检索不好。大脑的全面发展要求我们既能准确找到并迅速解析各种信息,又能无拘无束地沉思冥想。既要有高效率的收集数据时间,也要有低效率的沉思冥想的时间;既要有操作机器的时间,也要有闲坐田园的时间。我们既要能在谷歌的“数字世界”中积极工作,也要能退隐到沉睡谷中静思遐想。今天的问题在于,我们正在丧失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状态之间保持平衡的能力。

研究表明:记忆在大脑固定下来,大约需要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短期记忆不会立即变成长期记忆,而且记忆的巩固过程是很脆弱的。只要有任何中断,不管是大脑要做的工作,还是简单的分神,都会把萌芽状态的记忆内容从头脑中清除。

在我们存储新的长期记忆内容时,并不会抑制我们的脑力,相反还会提高脑力。记忆每增加一次,智力就会增强一些。

互联网为个人记忆提供了一个非常便利的补充,这种便利让人难以抗拒。但是,当我们开始利用网络代替个人记忆,从而绕过巩固记忆的内部过程时,我们就会面临掏空大脑宝藏的风险。

第二篇:互联网改变了我们什么提纲

Facebook每日数据:

15% Facebook用户更新状态; 22%评论他人发布的信息或状态; 20%评论他人的照片;

26%点击他人内容上的“Like”按钮; 10%向其他用户发私信。

每名受访的Facebook用户平均拥有229名好友,以下是好友构成: 22%为高中同学; 12%为亲戚; 10%为同事; 9%为大学同学; 8%为直系亲属; 7%来自志愿团队; 2%为邻居;

超过31% Facebook好友无法被归入以上分类。

原来没有网络时人们不能及时查找资料,关注新闻,开视频等,No network people can not be timely to find information, news, video etc., 但也更倾向于课外活动,锻炼身体。

But also more inclined to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physical exercise.现在有了网络,我们人与人之间也拉近了距离,远隔重洋也能互相沟通,There was a network now, between our people and also close, separated by vast oceans can als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还能找到自己想要知道的,并能够适当娱乐,放松身心,You can find what they want to know, and to be able to appropriate entertainment, relaxation, 但有些人执迷不悟,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于为了能上网而敲诈勒索。

But some people refuse to realize one's error, indulging in online games, and even to blackmail and impose exactions on the internet.电脑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更广泛,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AN)技术可以非常便捷地以无线方式连接网络设备,人们可随时、随地、随意地访问网络资源。在推动网络技术发展的同时,无线局域网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我们在中国发一封信到巴西,只要几秒钟对方就能收到。我们可以在英特网上和天南地北的亲朋好友聊天、游戏;可以在网上读新闻、看电影,听音乐;可以听老师上课,查找资料,还可以足不出户购物、医疗、急救„„。如今的手机已经渐渐脱离了单纯通讯工具的身份,逐渐转变成为一个多媒体和信息的终端设备,未来日常的沟通、娱乐、理财等活动,都可以通过手机来进行。

可以这样说,无线电通讯和我们息息相关。有了发达的无线电通讯网络,我们的生活更加快捷方便,丰富多彩。不管人们有没有意识到,无线电通讯已经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在经济社会发展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尤其是从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手机、电脑那些昂贵的奢侈品步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想象一下,如果没有手机,我们如何随心所欲地与亲人保持联系呢?如果没有网络,我们又如何与远在异国他乡的朋友谈天论地?如果没有高清晰的电视技术,我们又如何享受华丽的好莱坞电影呢?科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我们的文化。现在,更多的年轻人接受了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等时尚的生活方式。

[论文摘要]随着互联网和新传媒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已经成为社会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和舆论信息的放大器,以微博、微信、微电影等为代表的“微传播”方式凭借着超高用户人气推动“微时代”的到来。现行高校如何及时、准确把握“微时代”大学生群体的最新诉求,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畅通高校学生的诉求表达方式,成为当前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在此基础上研究其对大学生行为方式的影响,对于建立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学生利益诉求机制和舆情快速干预机制也有较大的裨益。

二、大学生网上诉求心态的表现形式

在“微时代”背景下,在校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对校园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校园管理以及其所关注的其他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所表达的态度、意见和情绪等日益明显。他们通过“微传播”方式进行网上诉求,一定程度上说,“微传播”方式也是反映青年大学生思想动态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可以说,内在的心理动机是促发表达行为的最原始也是最关键的驱动力量,也是其行为方式最初始的控制要素。

1.诉求心态。随着学生民主和法制意识的不断增强,当他们自身的某些利益无法得到满足或者受损时,往往会通过“微传播”方式主动寻求群体的沟通,在群体的支持和刺激下就会产生诉求心态。如在奖惩方面:每一学年的评奖评优、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等所受到的处分等;专业学习方面: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专业选用的科学性、教学水平的高低等;班级事务方面:班费使用是否合理、班级干部工作是否到位、集体活动如何开展等;日常生活方面:学校基础设施(食、宿、学)条件的好坏、基本生活保障(餐、饮)质量的高低、基本生活资料价格的合理与否等。

2.宣泄心态。一些高校大学生对社会、学校、集体中出现的某一事件不满,带着对利益受损群体的同情等心态,将其内心的不满情绪、遭遇的挫折感受等通过“微传播”方式,非理性地在网络上进行过度炒作,甚至以煽动等方式发泄内心的不满情绪,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河北“李刚门事件”发生后,网上开展了以“我爸是李刚”的造句活动,甚至有人将“我爸是李刚”改成古龙版的武打小说;“《福布斯》十大穷光蛋排行榜”也体现了这种心态,名列第一、二、三名分别是“欠债大王穷又横、进城农民工哭无泪和大学毕业生舒白念”。" 3.质疑心态。青年大学生群体对政府、学校、集体等权威部门信息发布的及时性、恰当性等带有质疑心态。一些部门和个人为了自身利益,故意对某些事实加以掩盖或隐瞒,甚至采取欺骗等方式,这必然导致其公信力下降,由此受到的质疑度必然增大。因在“8.26”延安特大车祸现场面带微笑的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深陷舆论**,被网友“人肉”出在不同场合佩戴多块名表。三峡大学经管学院大二学生刘艳峰,实名申请公开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2011工资,杨达才对此回应称确有5块名表但均为个人合法收入购买,杨因此获称“表哥”,引发公众质疑。4.盲从心态。高校大学生群体在某些事件中,容易受到群体行为的影响,加之其独立思考和理性分析能力欠缺,在自己的判断和认识上容易出现偏差,表现出“随大流”,而这恰是产生网络“多数人暴力”的重要原因。在一些社会敏感事件发生后,大学生群体有可能被一些煽动性较强的言论所影响,站到负面舆论的立场,呈现出墙倒众人推、板砖大家扔的“壮观”景象。如2009年5月18日夜间,南京市江宁区将军路发生因城管打人引起的大学生群体抗议事件,学生通过QQ、论坛跟帖等方式号召大学生参加抗议,盲从的心态导致一时间围观者上千人。

三、对大学生现实行为方式影响

通过“微传播”方式进行诉求的心态,直接影响青年大学生的言行举止、行为方式和价值倾向。

1.导致思维方式的僵化。网上诉求的传播方式是多样的,甚至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信息的高度图像化、智能化使他们在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中始终用“看”来解决,而放弃思考、追问事件或者现象中最本质的东西。他们头脑中“想”的内容常常被这种“看”所排斥,出现了有事去“看”、有求也去“看”的局面。加上“微主题”和相关的内容呈现出碎片化和凌乱化的特点,导致青年大学生的行为往往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加以利用。在信息和内幕出现后,他们虽然意识到曾经的所谓主流舆论和共识其实是被错误甚至虚假的信息所误导,但是所形成的舆论氛围早已影响甚至决定了事件的走向。青年大学生群体的认知辨别能力尚未健全,在寻求刺激、新鲜心态的诱导下,盲目地追随,导致行为失范和价值偏离是其必然出现的结果。

2.导致现实组织关系的弱化。在当前大学生的网上诉求中,呈现出张扬人的个性、能力、技能和创造力等特点。较多的大学生不再去考虑现实组织的存在,不再把相应的诉求主动与组织交流,而是投身于网络组织中,使得组织结构日益网络化与扁平化,组织规模也向着越来越小型发展。网络的虚拟化交流似乎不受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的约束,加之大学生人生阅历和知识面的局限,很容易做出不合理或者不正确的价值分析和判断。

3.导致生活方式的虚拟化。利用“微方式”进行的网上诉求表达,虽然方便、快捷,却无法取代面对面的情感沟通与即兴表达。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被虚拟化,由于符号化的语言遮隐了个人真实的内心世界,导致真实的自我很难被还原,直接阻碍青年大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如对亲人、朋友、同学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冷漠;对生命价值把握和认同上的淡漠;自伤、自杀等现象层出不穷;在虚拟的世界中寄托自己的情感,把宝贵的生命浪费在虚拟的世界中。

4.导致人际关系的距离化。大学生通过“微传播”方式进行的诉求表达,虽然降低了交往成本,但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相比,却失去了以视觉、听觉等符号为信息载体的许多丰富内容,诸如眼神的交流、面容的表现、语调的高低、手势的动作等非语言符号。他们无法体验到现实中情感交流所带来的喜悦,在一定的程度上,与人和社会直接接触的机会丧失,人是富有情感的因素也会被忽视,导致他们自我封闭性加剧,走向孤立、冷漠和非社会化,直接引起人际关系的距离化。

即以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炼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微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人们恍然发现,原来传播交流信息乃至进行情感沟通,仅仅通过百余字就完全可以实现。对于接受者而言,消化信息的时间非常有限,而信息内容与数量却异常丰富,这就要求信息生产者提供具有高黏度、冲击力巨大、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吸引受众并提高受众的阅读兴趣的内容。微时代“微”词语 微民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每个人,我们曾经做着微不足道的事,发出微小的声音。

微动力

当微民的行动和力量在无组织状态下集结,那将是一股推动事件发展的强大动力。

微时代

微民造就微动力的当今时代。

微生活

生活原本细微琐碎,微生活的意义在于小民生活融入时代洪流,带来广泛影响,或者,你也可以将之理解为“微笑着生活”,因为那是普通如你我原本该有的生活态度。[3] 微时代-基本特征 流动的传播

3G技术的发展解决了信息接收终端的移动难题。3G网络以及相应技术已经融入到手机应用中;随着电子纸技术的发展,电子纸也将与3G技术融合,增加上网功能。电子纸的重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可折叠的性能能够允许受众将电子纸直接装进口袋。未来的信息接收终端将不会仅仅局限于手机或是电子纸,特别是随着物联网的逐步建设,各种物品将被赋予智能,兼具传播功能,人类的信息接收终端种类不断增加。这些小巧便捷的信息接收终端可以使人类的传播活动范围大大拓展,进一步突破时空的限制。

迷你的传播 进入“微时代”,各类移动便携的终端将大行其道,他们的体积将大大缩小,屏幕等信息展示框的面积将相应变小。一台笔记本电脑的平均显示屏为13英寸,而一部手机的平均尺寸为100mm×40mm×20mm。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传播内容已经不合时宜,迷你的传播内容将备受青睐。

不仅如此,信息接收或发送设备的体积将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塑造受众的时空观。移动终端使得人类的传播更加流动,也将人们的传播时间分割得更加琐碎,人们会选择无聊与零散的时间来进行信息的传播或接收活动。时间的琐碎决定了人们不可能有大量时间来接受大篇幅的电影、电视剧、漫画或是小说。不仅如此,移动的信息终端也在无形中改变着人们进行传播活动的心态,人们更青睐一种“快餐式”的文化消费内容,没有耐心和精力接受冗长沉重的内容。

瞬时性的传播

微时代带来了信息传输的高效率,传播活动也随之具有瞬时性的特点,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对于传播者而言,小的信息量提高了传播速度,加快了信息内容更新,更可以通过手机等便携通讯设备在很短的时间内发布信息。像微博客,只允许使用者发布140个字符之内的信息,但可以通过手机、IM软件等多种途径发布,所以,微博客内容的更新速度非常迅猛。对于接受者而言,接收信息、消化信息的时间非常有限,而信息内容与数量却异常丰富。这就要求信息生产者提供具有高黏度、冲击力巨大、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吸引受众并提高受众的阅读兴趣的内容。

扁平化的传播

数字技术使传者与受者位置互换、重叠并且逐渐变得模糊;传播活动逐渐“去中心化”,甚至出现“无限中心化”的趋势。在Web2.0的技术平台上,信息传播交互的每一个节点上都可能是一个传送或接收的中心,传播活动早已不再是自上而下的单向式传播,而是呈现信息传播的网状结构、双向结构。

在微时代,传播的扁平化趋势更加明显:每一个手持移动终端的个体都是一个传播节点,相比之前,人们进行传播活动更加便捷、高效、平民化。微时代使得人人在对话中实现决策参与,成为传播活动的主体,使得传播的长尾效果更加明显。[4] 理性面对微时代 危险与机遇并存

通过便捷高效扁平化的传播,人们可以收集或提供信息、发表意见或建议。但是,当信息在较高程度上实现聚合的时候,微时代的传播活动也面临着如下弊端:

首先,人们之间的信息差距将显著扩大。信息移动终端的持有与上网条件这两个方面的不平等将会影响信息知情权、传播参与权的享有或行使,使得一部分人在很大程度上被排除在公共事务的讨论和决定过程之外。而且这种鸿沟会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而逐渐扩大,人们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不平等程度会加剧。

第二,小群体内的微型传播将带来“信息茧房”效应。无数的网站、微博、社会网络化服务点的林立,很容易导致网民内部分离为大量的小集团。人们只选择与自己想法相似或有共同点的集团,形成一个个小的“信息茧房”和回音室,在其中人们只倾听自己所选择的东西和愉悦自身的信息,很容易制造偏激的错误、过度的自信和没道理的极端主义。

第三,传播的扁平化会带来信息垃圾和信息过剩的流弊。信息技术使人们可以在对话中实现决策参与,原来的主导信息不复存在,来自不同传播节点的“传播中心”却可以将信息源源不断地发送。同时,个人的好奇心、表现欲望以及志愿者精神,成为提供信息和交换信息的动力,这必然会带来信息垃圾和信息过剩的流弊。在微时代,受众排除无谓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将比自由选择信息更加重要。

选择乐观主义

人类的传播活动正在经历一场全新的“革命”。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的进步推动人类的传播活动大踏步向前发展。微时代的到来将进一步颠覆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数字化技术的对象将是一个个身份清晰、个性鲜明的个人,而不再是匀质的、无差别的传统概念中的大众;社会成员信息需求的多样化导致了信息产品的多样化,同时也促使信息产品形态以及服务方式的改变;传统媒体的机制和功能将发生变革,原来的宣传平台将演变为公共话语平台,传统意义上的权威媒体将成为信息内容的制作商和提供商。在微时代,传播的明星效应、长尾效应以及二次挖掘效应将进一步显现。

传播技术的进步也为今后的传播学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联网技术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传播活动,它将为传播活动带来哪些方面的具体影响,如何处理好传播平台的拓展与信息泛滥之间的矛盾,如何避免传播“微化”造成的“信息茧房”弊端,这些问题期待在今后的研究中得到进一步解决。

第三篇:《他改变了中国》读书笔记

《他改变了中国》读书笔记

我们都知道,毛泽东带领全国人民走向解放,是一位伟大的开国之父,尽管毛泽东也犯过很严重的错误,但是总体来说是功远远大于过;邓小平带领中国走向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春天的故事更加被歌颂不断。他们都是伟大的中国领导人。但是,我们却很少听到歌颂江泽民的声音,有些人甚至认为江泽民的出台除了保持社会稳定和享受经济发展的好运之外,没什么值得称赞的贡献。我个人也曾经这样愚蠢地认为,直到我读了这本书----《他改变了中国》。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江泽民的了解才进一步加深。他坚持自己的理想毫不动摇,他有进行政治活动的高超技巧,他把中国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放在第一位,使饱受创伤的中国过渡到了一个稳定、自信而繁荣的社会,并正在新的世界秩序中迅速崛起。如果说毛泽东同志拯救了华夏、邓小平同志给予了中国新生,那么在继承和发扬前人精神遗志的同时,江泽民同志必将带领我们走向辉煌,他是新时代中国的伟大领袖。他改变了中国。

成为一位领导人靠的不仅仅是他本人,它还涉及他的家庭传统、文化基根和革命背景。我深刻地记得,在1926—1943年 “我的背景就是我的家庭”那一章里有记录:江泽民去民族史可法的墓凭吊的时候,每当看到墓碑上的对联“数点梅亡国泪,二分明故臣心”,便激起一种抗日的激情,决心发愤读书,树立好的民族气节。在我看来,正是这种坚定不移的伟大决心,才成就了伟大的江泽民。

还有他对中国共产党的由始至终的信仰令我无比敬佩。还记得他念书时期,对于室友童想加入国民党的意愿表示强烈的谴责,用非常严厉的语气使得室友童面红耳赤,无言以对。这就是他往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中国共产党事业献身的雏形。

我想人们记忆犹新的是,在1999年5月7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部队向我们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投了5枚炸弹,引起全国人们的愤怒和对美国的霸权主义的强烈谴责。面对公众日益高涨的愤怒情绪,江泽民决定要加以引导,而不是与之唱反调。他采取行动导人们心中的怒火,努力使政府的政策与抗议群众的呼声相协调。他希望确保两件事,一是他的国家保持稳定,二是他的政府安然无恙。处于这样政治**的情况下,江泽民同志处变不惊,沉着应对,表现了“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的政治家风范。

当然不能不提的就是美国遭受恐怖主义袭击的9-11之后,江泽民首先做出的英明决策。江泽民是最早致电电乔治·布什总统向美国政府和人民表示深切的慰问,对死难者表示哀悼,并承诺中国政府一贯谴责和反对一切恐怖主义的暴力活动的国家领导人。尽管与在使馆被炸和撞机事件时江主席的愤怒态度相比,他有关“9·11”事件的“慰问与哀悼”似乎很像是一个大转弯,但事实并非如此。作为一位国家领导人的他,考虑到的是对中国长远整体的看法和长期以来形成的对美国的认识相一致。江泽民相信,良好的中美关系对于改革中国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是十分必要的,这不是什么秘密。他是从中国长远利益为出发点和落着点考虑而作出的决策。

江泽民在受到邓小平的委任的时候,他也曾担心、疑虑过能否当好国家最高领导人这个职位。但是,汪道涵用林则徐的一句诗来勉励他,使他恢复了自信,决心接受邓小平的召唤。那句诗就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就是要告诉他,他不应因为个人原因而放弃这个机会。不管前面是什么,他都应当接受这个重大挑战。这一次,他又把国家的利益和集体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

然而,他的事业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他正式就任之后,他仍然感到担子很大。江泽民是独自一人,而且并不是真的高高在上。他在高层没有支持他的关系网,在北京也没有个人班底。他和军队没有任何关系。他知道,际上每一个人,从北京的内部圈子国外研究中国的学者,都认为他是个过渡领导人,一个临时看管职位的人。江后来评论说:“我感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但是他执政十三年给中国人民所作出的伟大成就就可以证明,他并不是一位过渡领导人。尽管失业、腐败、收入不平衡、法律体系粗陋等诸如此类的问题确实存在,并将继续存在下去,而且颇为棘手,但在广大人民中间仍然存在着一种新的活力和自信心。物质上的富足只是部分原因。另外一个原因是他们不再害怕讲出他们的心里话。数亿人用上了手机,甚至用它来收发政治笑话;超过10亿中国人看上了电视可供他们选择的频道有数十个。服饰和娱乐的多样性,从电影到时装的艺术形式,个人行为的灵活性——选择工作、不受限制的旅行、性教育,所有这些都证实了这场变革的非凡惊人。中国赢得了2008奥运会的主办权,把自己的第一个宇航员送入太空,开始了有步骤的法律和政治改革,重振了它的武装力量,并且参与了每一个重大外交问题的解决。

在江泽民执政的十三年时间里(1989--2002年),他一方面有效地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保持了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从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以及防止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图谋来看,江泽民是极为成功的。不管给予江泽民什么评价,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这位目前已退出政治舞台的重要人物都将会给今后中国的发展留下持续而巨大的影响,他也毫无疑问会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因为,他确实改变了中国。

第四篇:互联网支付金融牌照改变了什么?

互联网支付金融牌照改变了什么?

线上支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支付方式,互联网巨头纷纷开发自己的支付平台,改变了消费模式,根据《互金意见》“银行业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支付机构从事互联网支付,应遵守现行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第三方支付机构与其他机构开展合作的,应清晰界定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建立有效的风险隔离机制和客户权益保障机制。”的规定,从支付服务提供主体来看:

(一)由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事互联网支付

此情形下,互联网支付业务需要具有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政策性银行等金融牌照并需在符合监管规定的基础上开展业务。

(二)由第三方支付机构从事互联网支付

根据2015年7月31日央行公开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体现出的精神可知,能够依法从事互联网支付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必须是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获得业务类型为“互联网支付业务许可”并在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备案的机构,仅获得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数字电视支付业务许可的支付机构,不得从事互联网支付。

(三)其他符合条件的合作机构

公司宝·做创业的第一帮手!

www.xiexiebang.com

对第三方支付机构与其他合作机构如电子商务公司、为移动支付提供服务的公司等开展合作的,《互金意见》规定“应清晰界定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建立有效的风险隔离机制和客户权益保障机制”,但是如何从监管层面保证该种合作方式合规,是否需要软牌照形式的备案,还需要进一步的监管细则予以明确。

公司宝·做创业的第一帮手!

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大学生活

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大学生活

李毅哲

(南昌工程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 11市场营销2班 2011100161)

摘要:大学是独立人生的开始。互联网是当下最受欢迎的信息通讯方式。当大学生活和互联网连接时,互联网从生活各个方面改变着大学生。关键词:大学生 互联网 生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庞大的信息数据库和信息高速公路等要素构成的互联网异军突起,成为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新里程碑。当今的互联网己经触及到了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正在对他们严生看日益保刻的影响 互联网——大学生生活离不开

目前,在我国的网民中,21 —35岁的人占88.4%,具有大专学历以上的人占86%。由此可见,中国使用互联网的主要人群是青年学生,尤其是大学生。网络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之所以迅速赢得大学生的普遍欢迎,是因为其固有的特性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相契合。首先,互联网传播信息的高速性、即时性符合大学生追求时效化的个性。其次,互联网内容的丰富性、开放性满足了大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追求。第三,网络的自由性迎合了大学生强烈追求个性的心理。互联网上没有国界,没有政府,在互联网的世界中人们可以自由交流。这样一个自由的空间为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思想和才华的新舞台,使他们强烈追求个性的特点在互联网上得以充分体现。第四,网络交往的隐蔽性、广泛性符合大学生渴望真情又怀疑真情的心理特点。网络为大学生创建了一个恰到好处的黄金距离:既可以直接交流,又可以保留自己的隐私;既实现了交流的需要,又克服了种种困难,表达了自己在现实中无法表达或难以表达的真实情感。第五,上网的时尚性满足了大学生追求时尚的心理。作为当代大学生,所接受的教育不应仅仅是书本上的一些概念和原理,更应该接受新的事物和信息。今天,网络已经成为新的事物和信息的杰出载体,一个不能很好掌握或利用网络资源的大学生绝不是一个合格的大学生。然而,网 络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其丰富、快捷的资源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另一方面,其虚拟性、隐蔽性和无约束性等特征又极大地助长了大学生的侥幸与放纵心理,致使许多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进而引发了包括网络犯罪在内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1.1 互联网改变大学生生活习性

大学是一个自由的学习天地,大学生活是独立人生的开始。因此,刚从高考负担中解脱出来的我们,对大学生活充满茫然。但是互联网凭借它的优势迅速介入大学生生活中,并扮演重要角色。

互联网让有的大学生变成宅男,他们慢慢变得足不出寝室,所有生活活动都在电脑前完成,通过互联网连接。

1.1.1 互联网改变大学生通讯方式

电话、手机是大学生常用的通讯方式,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学生的通讯方式发生了改变,大学生现在习惯一上互联网就把QQ登陆,大学生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只用手机电话,甚至还有语音联系方式-微信。因此,互联网凭借其优越的功能改变了大学生生活方式。

下载互联网改变了理解的习惯(读书笔记“浅薄”)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互联网改变了理解的习惯(读书笔记“浅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书改变了什么

    读书改变了什么 读书改变了什么?记得在高三的时候,我时常问自己这个问题,读书到底能改变些什么呢? 因为出身农村,并且有个姐姐也在一起读书,才出生多久,我的母亲便到了广东打工,而我......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互联网改变了我们什么

    互联网改变了我们什么? 演讲时间:2016年2月27日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开讲啦》第178期的励志演讲稿 去年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我们中国的网民,平均每周上网2......

    成长让我们改变了什么

    成长让我们改变了什么? 成长就是活的越来越酷,朋友丢了一路。 成长就是以前得不到的,现在不想要了。 从一个什么都表现在脸上的人变成了一个什么都藏在心里的人。 成长让我们把......

    书改变了我

    书改变了我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说的这句话就是告诉 我们,人,如果想进步,读书才是最好的方法。 在书本中我认识了斩妖除魔的孙悟空,认识了忠义的宋江,认识了过五关......

    书院制改变了什么

    书院制 改变了什么? 姜泓冰 杨 彦 尹世昌 2011年09月16日09:3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近年来,国内高校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其中一项很独特的做......

    我们改变了什么(作业)

    我们改变了什么,还能改变什么? 细细品味,缓缓忆来,我们会发现这一句看似简单的“我们改变了什么,还能改变什么?”的话语,其实是值得每一个幼教人认真推敲并反思的。 作为一名幼教的......

    读书,改变了我

    读书,改变了我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6号选手×××,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读书改变了我》。 书,是人类文化遗传的瑰宝,是我们生活和学习中必不可缺的精神食粮。它像一位和......

    读书改变了我

    读书改变了我 8.5陈功硕 我有一个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书,他在凯勒眼里,是“一条小船,把我们从陕隘的地方驶进了辽阔的海洋。”在高尔基看来,“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认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