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制改革对促进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的作用

时间:2019-05-12 06:58: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部制改革对促进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的作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部制改革对促进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的作用》。

第一篇:大部制改革对促进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的作用

大部制改革对促进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的作用

大部门体制,就是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趋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很久以来,我国交通运输业实行各种运输方式分部门管理,由于管理部门分割和部门利益的问题,使我国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在服务协调、交通资源配置、交通信息传递等方面效果和效率不够理想,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和交通运输企业没有实现规模经济和综合运输效益,致使目前我国交通运输业的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物流成本占国家GDP接近20%。远远高于发达国家10%左右的水平。在交通资源利用率较高的发达国家中,以“大交通”体制为模式的综合运输管理体制被广泛地采用,多年来,我国政府也一直在进行相关探索。

新组建的交通运输部整合了原交通部、原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的职责以及原建设部的指导城市客运职责,并负责管理国家邮政局和新组建的国家民用航空局。交通运输部的职责为拟订并组织实施公路、水路、民航行业规划、政策和标准,承担涉及综合运输体系的规划协调工作,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大交通政府体制的形成,将有利于交通运输服务业效率的提升。目前几个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尽管具体管辖业务不同,但从其职能来看,具备合并成为大部的条件。合并后的政府机构职能将进一步转变,更多的加强社会经济事务的宏观管理,减少和下放具体管理事项,把更多的精力转到制定战略规划、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上来。所以,这种合并最能体现相关部门在决策、监督、执行等方面的协调。

大交通政府体制形成,有利于国家从大交通的角度,通盘考虑多元协调的交通体系,合理调配公路、民航、水运等交通资源,能够有效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对接和利益均衡,对提升交通运输服务业的服务效率有重要意义。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联结、协调能力在中长期将有所提升,交通资源浪费和之间的竞争将有所减弱,能够提高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运营效率。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的交通状况将有所改善。从长期看,从规模经济、降低运营成本的角度考虑,在大部制下,交通运输企业的资产整合也是一种趋势。

大部制改革的推进为道路运输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空间和机遇,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可以以此为契机,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加快建设城乡交通一体化,建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绿色交通,以信息化建设为引领,扩大交通服务社会的功能;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行业监管多种手段并重,培育健康有序的运输市场。

大部门体制改革,建立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为发展现代运输业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大交通的建立有助于统筹城乡客运协调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城乡和区域客运一体化。加快发展旅游客运、快速客运和农村客运,建立资源共享、布局合理、安全便捷、畅通有序的客运服务体系。随着大部制改革的深入推进,道路运输管理体制的理顺,公交客运和出租车客运行业长期形成的法制建设滞后、管理手段乏力的局面将有望得到有效改变。

部门的调整和行业的整合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加快用现代物流的理念改造传统货运业的速度,发挥道路运输业比较优势,推进道路运输与其他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建立快速高效的运输网络,为物流业发展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的货运服务,积极发展集装箱运输、特种货物运输、厢式货车运输等现代化道路运输方式,实现运输方式的集约化、专业化和网络化。

交通各部门之间的资源整合与协调将促进道路运输增长方式的转变。交通运管部门应当注重引进、应用现代化管理技术和运营模式,推进道路运输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强化安全管理和应急保障,促进道路运输行业安全稳定发展。

交通大部制改革,有助于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部门协调意识,加强基础研究,针对行业发展、改革、管理存在的重大现实问题,深入进行调研,加

强科学研究,做好立法、完善规章制度、调整发展思路等基础工作,完善行业发展政策,为发展现代道路运输业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保障。有助于完善运营服务标准与规范。发展行业文化,培育行业精神,树立行业典型,凝聚行业力量,实现道路运输行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大部制改革对运管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以此次大部制体制改革为契机,与有关部门密切沟通协调,科学调整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职能、名称、性质和级别,为推进现代道路运输业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基础和机制保障;将运管机构的工作重心从重处罚向处罚教育与政策引导并举转移,从重监管向市场监管与服务公众并举转移。将运管力量向客货集散地和运输源头延伸,向培育市场环境和提供公众服务延伸,强化运管工作的规范化水平;结合职能调整情况、按照新形势、新任务要求,逐步改善运管队伍的专业结构、有效提升整体素质。

大部制体制要求运输管理部门加快改革,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快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进一步转变管理理念,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水平,增强行业宏观调控、把握行业全局、驾驭市场的能力。

第二篇:促进道路运输行业集约发展的指导意见

交通运输部关于促进道路运输行业集约发展的指导意见

交运发〔2014〕6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计划单列市、经济特区交通运输厅(局、委),天津市、上海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部属各单位,部内各单位,部管有关社团:为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意见》(国发〔2012〕30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道路运输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通知》(国办发〔2011〕63号)等关于培育扶持龙头骨干企业、促进道路运输行业集约发展的工作部署,加快转变道路运输发展方式,发展现代道路运输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保障,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把发展龙头骨干企业作为促进道路运输行业集约发展的重要抓手

龙头骨干道路运输企业(以下简称龙头骨干企业)是在道路运输行业相关领域具有较大经营规模、较强竞争力、代表行业先进水平、能够引领行业发展的经营企业,是行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道路运输业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市场集中度低,经营主体“小、散、弱”,致使运输资源难以集约配置,先进运输组织方式发展缓慢、技术应用水平偏低、服务质量不高。加快形成并壮大一批在管理、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的龙头骨干企业,使其成为先进运输组织方式和技术创新的先行者,成为诚信经营、规范竞争和安全、节能、环保的示范者,充分发挥其在现代道路运输业发展中的排头兵和应急运输保障中的主力军作用,能有效推进道路运输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进行业健康稳定发展。近年来,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促进道路运输发展的一系列文件,明确提出要培育扶持骨干企业、促进行业集约发展,切实改变运输企业“小、散、弱”局面,带动行业整体转型升级。鼓励发展龙头骨干企业、促进行业集约发展,是交通运输行业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战略部署、促进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实际行动,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迫切需要。

二、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把鼓励发展龙头骨干企业、促进行业集约发展放在加快运输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突出位置,按照尊重市场规律、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的原则,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加快形成一批以规模化、集约化、网络化、品牌化等为特点的龙头骨干企业;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着力营造良好环境,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通过提高龙头骨干企业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夯实现代道路运输业的发展基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运输服务保障。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企业市场主

体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企业在自我发展中提高综合竞争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清除市场壁垒,健全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形成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和行业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环境。

——扶优扶强与引领带动相结合。综合运用法律、经济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鼓励、引导道路运输业中有条件的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注重发挥龙头骨干企业对道路运输行业转方式、调结构的引领作用,带动全行业提高整体发展水平。

——突出重点与全面推进相结合。基于运输行业门类多、企业类别复杂的特点,以道路客运、现代物流、运输站场经营等为重点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推进维修、驾培等子行业经营企业做大做强,并积极向其他领域延伸。

——因地制宜与分类引导相结合。根据各地不同的发展条件,因地制宜探索企业做大做强的发展路径。结合道路运输不同子行业和不同类别企业的特点,分业施策,分类引导,探索企业多种做大做强模式。

(三)主要目标。

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在发展龙头骨干企业、促进道路运输行业集约发展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的龙头骨干企业,运输市场经营主体结构明显改善,市场集中度明显提高;龙头骨干企业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促进运输业组织化程度、集约化水平明显提升,诚信经营、优质服务、差异化发展的市场格局逐步形成。

三、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四)完善法规体系。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全面清理修改阻碍企业做大做强、网络化发展的有关法规规章,修订和废止设置行政壁垒、排斥外地运输经营者等妨碍公平竞争的各种制度和规定,打破地区封锁和地方保护,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健全相关法规规章,完善市场准入、监管和退出机制,适应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改革形势,对新设立道路运输企业,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运营条件。推动城市公交、出租汽车、汽车租赁、物流管理等领域的立法,建设法治化市场环境。改善大型物件运输市场环境,加快完善零担快运市场体系和市场规则。

(五)健全考核机制。健全涵盖各从业主体的市场诚信制度,完善道路运输企业质量信誉考核、企业等级管理等制度,全面落实运输安全生产企业主体责任。大力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建立健全行业诚信与安全考核机制,强化考核结果公开,将考核结果与运输资源配置以及企业享受优惠政策挂钩。

(六)加强市场监管。坚决治理乱收费乱罚款,配合有关部门加大对涉企收费行为投诉的查处力度,全面清理取消不合理收费项目、违规设立风险抵押金政策等,切实消除隐性壁垒和减轻企业负担。规范市场经营秩序,严厉打击非法营运、垄断货源、欺行霸市以及超限

超载、超员等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保护合法经营,健全优胜劣汰的市场化退出机制,加强道路运输驾驶员从业信息记录管理,落实“黑名单”信息库制度,为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创造公平、公正的环境。加强对连锁、联盟等企业联合体的监管,杜绝挂靠经营。

四、鼓励发展龙头骨干企业

(七)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完善客运市场资源配置机制,对诚信好、服务优、重安全的企业,在新增线路经营权、车辆更新、增加经营范围、设立分支机构等方面,给予支持。优先推荐龙头骨干企业申报交通运输行业开展的接驳运输、甩挂运输、节能减排、货运枢纽(物流园区)、综合客运枢纽等试点示范项目。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在设施配套、管理完善的公路服务区设立接驳点,开展接驳运输等业务。

(八)落实优惠政策。研究适应“营改增”试点政策的相关措施,促进企业规模化发展、网络化经营。切实落实针对国际标准集装箱车辆、大吨位货车、甩挂运输推荐车型车辆的通行费优惠政策。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对省内定期定线运行的客运班线车辆通行费可实行月票或年票制,实行大客户优惠。在地方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协调发改、公安、国土、财税、金融、保险等部门,落实国家对道路运输业的支持政策。对龙头骨干企业开展国家及省市级站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优先保障建设用地。协调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完善城市配送车辆通行管理制度。

(九)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适度加大龙头骨干企业经营自主权,激发企业市场活力,对符合条件的客运线路,在满足安全指标要求和最少运营班次的前提下,允许其根据客源情况自主调配运力投放和运营班次。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允许企业根据市场供求情况、按照规定程序适时调整运价。创新政策支持龙头骨干企业调整运力结构,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全面推广应用标准化推荐车型,积极探索网络型、联盟型、多式联运型甩挂运输组织模式,适时率先开展双挂汽车列车运行试验。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发展客车小件快运、汽车租赁、城市共同配送、城市通勤车运输等交通运输相关新兴服务业态。

(十)加强资金引导。充分利用中央、地方有关服务业发展、节能减排、甩挂运输、技术改造等各种财政资金支持政策,对龙头骨干企业站场基础设施建设、车辆更新、信息化建设、安全技术应用、节能环保技术改造、人才培养等项目给予积极支持。

五、发挥龙头骨干企业引领带动作用

(十一)促进资源整合。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国发〔2010〕27号)有关政策,充分尊重企业意愿,支持龙头骨干企业以资产为纽带,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鼓励符合条件的龙头骨干企业参与异地收购和资产重组,协调解决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重大问题。推动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行规范化管理,增强企业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支持适合网络化运营的龙头骨干企业大力发展连锁、直营、区域分拨配送中心等。鼓励机动车维修业连锁经营。鼓励中

小企业通过联盟、联合等方式实现资源整合,加大对联盟等企业联合体的支持力度,引导集约经营。

(十二)加强品牌建设。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创建知名品牌,强化核心竞争力,打造领军型企业。引导龙头骨干企业树立品牌管理意识,加强品牌的宣传和保护。鼓励通过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介对企业发展动态、先进管理经验、企业文化等进行宣传推介,提高知名度。大力宣传龙头骨干企业发展成就和经验,对优秀企业和企业家按照有关规定予以鼓励。

(十三)集聚人才资源。加快培养一大批具有世界眼光、经营管理水平高、熟悉行业产业政策的新型企业家。鼓励龙头骨干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培养业务骨干,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并享受当地政府人才引进待遇。各类人才工程、科技创新人才工程等,重点向龙头骨干企业倾斜。完善从业人员职业资格管理,强化重点和关键岗位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

(十四)强化创新能力。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鼓励龙头骨干企业以市场为导向,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带动中小企业,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营造环境,完善政策,引导龙头骨干企业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主动开展技术、管理、服务、文化等创新。积极推荐龙头骨干企业申报建立国家级、省部级等企业技术中心,主动争取国家、省等各级技改项目及配套资金,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

(十五)创新经营方式。适应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的需要,鼓励运输企业与大型制造企业和商贸流通企业等加强各种形式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动物流需求社会化。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加快发展甩挂运输、接驳运输、多式联运等运输组织方式和实施班线的公司化改造。强化对货运中介经营行为的规范管理,鼓励货运中介向现代物流服务商转变,充分发挥其对物流资源的整合作用。鼓励具备一定条件的企业向综合物流服务商转型发展。鼓励物流企业开展跨区域网络化经营。

(十六)提高信息化水平。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建设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并接入和使用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与全国或区域性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扩大信息化应用范围,实现信息化全覆盖,提升整体服务能力和水平。鼓励龙头骨干企业积极探索应用电子商务、物联网等先进技术。

(十七)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开展国际道路运输业务。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充分发挥创新优势,在客运服务、现代物流、低碳交通及智能交通等业务领域积极开展国际化经营。鼓励龙头骨干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拓展国际发展空间,探索合作新模式,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支持国内大型物流企业整合并购国际物流资源,建立覆盖全球的物流网络。

六、健全工作保障机制

(十八)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充分认识发展龙头骨干企业、促进行业集约发展的重要

意义,将其作为破解道路运输结构性矛盾的重要途径,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积极会同、协调有关部门,加强统筹协调,落实相关政策,建立和完善有关单位、部门间工作协调机制,强化协作配合,落实分工和责任,形成工作合力。主动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将道路运输企业纳入地方龙头骨干企业培育和扶持范围。

(十九)改进引导服务。充分发挥行业规划、政策、标准的引导和约束作用,加强对运输市场动态监测分析,建立健全龙头骨干企业经济运行调查和分析体系,加强行业发展跟踪分析。建立道路货运成本信息与运价指数发布制度,引导市场合理议价、公平定价。充分发挥各级行业协会作用,积极为企业发展提供法律、政策、技术、管理咨询和市场信息等服务。完善与龙头骨干企业的联系制度与交流机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支持企业参与行业规划、政策、法规、标准的制定。

(二十)加强企业自律。探索建立龙头骨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龙头骨干企业要依法经营,诚实守信,自觉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服务质量;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主体制度,健全安全管理机构,加大安全生产投入,确保安全生产;建立人性化企业文化和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加强节能减排,保护资源环境;积极承担应急运输保障等社会责任。

(二十一)开展试点示范。按照“分类筛选、示范引导”的原则,选取部分龙头骨干企业,开展经营模式创新、智能绿色发展、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示范,及时总结和推广成功经验。鼓励各地在开展试点示范过程中积极引导其他地区的骨干企业在本地设立分支机构,推动企业网络化经营。遴选部分成长性好、带动性强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支持技术开发、品牌建设、市场开拓和管理创新,加快形成特色鲜明、市场优势明显的行业骨干企业群体。选择一批自主合作意愿强、资源整合潜力大的中小企业,引导开展联盟发展模式探索。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按照本指导意见精神,因地制宜研究制定落实方案,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支持力度,完善服务举措,确保抓实见效。

交通运输部

2014年3月6日

抄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道路运输管理局。

第三篇:发挥职代会作用 促进扬水改革发展[范文]

发挥职代会的作用 促进扬水改革发展

固海扬水工程是宁夏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的大型公益性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灌区涉及固原市原州区,中卫市海原县、中宁县、沙坡头区,吴忠市同心县、红寺堡开发区及国营长山头农场和中卫山羊场等。目前,灌区灌溉面积90.4万亩,设施农业补灌面积20.8万亩,干渠总长432公里,在职职工941人,离退休职工161 人。

根据中华全国总工会、水利部关于印发《水利系统企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规定》的通知精神,我处认真组织职工学习,贯彻落实职代会制度。通过落实职代会制度,不断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进扬水改革发展,切实保障职工的民主权利,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进一步调动和发挥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灌区和谐稳定发展。

一、落实规定,营造浓厚的民主管理氛围

处党委高度重视职代会制度落实,定期研究工会工作,听取工会工作汇报,将职代会工作纳入全年工作计划,工会工作作为考核指标列入考核范围,并把职代会制度作为日常管理的重要制度,纳入单位管理制度之中,支持职代会和工会工作,尊重职工的民主权利,督促落实职代会提案和决议。通过实行问责制对职代会工作质量进行评估,把“两抓一放”即“抓落实、抓效益、放权力”作为提高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硬指标,以增强单位活力、服务

改革发展、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结合单位经营管理、分配制度和职工生活等方面的重大问题确定议题,为营造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浓厚氛围奠定了政治基础。一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处工会及时将《水利系统企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规定的通知》转发,基层工会结合工作实际,认真组织职工学习,深刻领会《规定》精神,围绕上水高峰期安全生产与发挥职工代表大会职权,开展大讨论,广大职工进一步明确职工代表大会职权、组织议事规则、职工代表权利,为扩大民主管理工作奠定坚实基础。通过上下联动,营造出浓厚的民主管理氛围。二是鼓励各基层单位在搞好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开展多种综合经营和庭院绿化、环境美化,职工动手种植蔬菜,职工群众各尽所能,积极参与创收,提高单位经济效益,激发了职工参与民主管理与监督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经营,营造民主管理的经济环境。三是组织职工广泛开展向模范先进人物学习活动,以今年我处黑水沟泵站党支部书记、站长徐勇荣获“自治区先进工作者”为榜样,弘扬正能量,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守纪律、讲规矩,大力发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和固海扬水精神,在全处树立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勤俭节约、互助友爱的良好风尚。

二、健全机构,发挥职能作用

固海扬水管理处第五届工会委员会由9人组成,女工委员会由5人组成,经费审查委员会由3人组成,提案及监督委员会由3人组成。处工会每年年初定期召开职工代表大会,每季度召开工作会议,研究工会工作,检查督促职代会审议通过决议和提案的落实情况,深入基层工会组织督查工作开展情况。

在日常工作中,按照《规定》要求,修改完善职代会工作制度。一是健全规章制度,基层工会制订了职工大会工作实施细则、职代会提案工作办法等各项工作制度,做到了有章可循,从而为职代会工作的规范化运作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发挥作用明显,工会利用职代会平台,积极体现职工的意愿和要求,按比例民主选举产生职工代表,并进行会前培训,以提高代表们参政议政的水平。职代会组织机构健全,作用发挥较好。在职代会召开前,处工会准备工作充分到位,讨论、审议通过的方案按要求提前发给职代会代表。在职代会闭会期间处工会担负起了工作机构的作用,依法协调劳动关系,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真正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三是工会干部重视文档资料管理,职代会文档资料建立完整,在提案征集、处理工作方面,着重落实提案的完成情况,及时向职代会报告落实结果。四是通过开展 “提升素质建功业、立足岗位展风采”星级素质提升活动、“岗位中的我最美丽”摄影电子作品,以及组织职工开展岗位技能竞赛和各种文艺体育活动,活跃职工的文化生活等活动,引导教育职工立足岗位,发扬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精神。五是处工会不定期到基层单位了解掌握职工的思想、工作、生活,帮助她们解决实际困难,在春节、五一节日对基层职工慰问,对生病住院和职工直系亲属去世的及时看望慰问,处工会积极适应水利改革发展,结合职工队伍结构和劳动关系不断变化的实际,始终把抓基层、打基础、增活力作

为工会的重点工作,强化民主管理工作。以创建“职工小家”、“职工之家”为核心,增强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努力实现工会组织的民主化。深化“建家”活动,不断巩固和发展职工之家建设,16个基层泵站职工之家被水利工会评为“模范职工之家”。六是抓好工会班子建设,选送工会干部参加各种培训班,提高他们的工会管理能力,以适应新时期工会工作提出的要求。这些有效活动的开展,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单位生产经营的顺利发展。2012年我处荣获中国农林水利工会全国委员会授予的“全国水利系统模范职工之家”荣誉称号。

三、民主管理,树立职工主人翁地位

坚持民主管理,提高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使职工把自己的前途和单位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发扬“以站为家、爱站如家”的精神。一是克服形式主义,真正发挥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职工代表大会是实行民主管理的一种基本形式,单位民主管理程度如何,关键是看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发挥得如何。因此,我处在搞好民主管理工作中,坚持克服形式主义,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维护职工的民主权利,支持职代会依法行使各项职权,充分发挥职代会参与单位决策、管理和监督干部的作用,充分发挥职工在发展生产,加强管理中的作用,切实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行民主管理。在35个基层单位设立了意见箱,鼓励职工提合理化意见和建议,增强职工民主参与的信心。针对基层单位基础设施薄弱、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差、环境艰苦的处情,固海扬水管理处大力实施“暖心工程”,投资2700多万元,建成了4753平方米的生产调度中心,完成了龙湾泵站等25座管理房和19个基层养护点的改造,并统一配置办公、生活等设施。投入180万元,完成了泉眼山等18个泵站庭院绿化、环境美化;为35个基层单位全部配置了新电视、电脑和打印机,为基层单位开通了互联网。三是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处工会严格制度的落实,让权利在阳光下运行,形成办事公开、决策民主、廉政自律的集体,职工进一步增强了民主参与意识,呈现出人人关心单位发展,参与单位管理的良好局面。四是建立健全民主对话制度和满意度测评制度。管理处每年定期召开民主对话会,由处领导和职工直接对话,倾听职工的呼声,解答职工提出的问题,征求职工对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使职工话有处说,意见有处提,逐步增强了职工的参与意识和能力。经过对35个基层单位政务公开及民主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满意度测评数据统计,职工对本单位政务公开工作满意达到99%。五是在管理活动中充分体现职工的主人翁作用,让广大职工广泛参与单位的重大决策。如在制定《水管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绩效考核发放办法》、《岗位竞聘暂行办法》等深化水利改革的制度、办法以及关系管理处发展大局的重要举措等,及时召开职工代表大会或民主管理会议,组织职工反复进行讨论修改,最后提交职代会审议通过,营造了求真务实、民主治处的良好氛围。

四、工作实效

我处按照《规定》要求,我处坚持合法、有序、公开、公正的原则,扎实落实《水利系统企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规定》精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是扬水一线职工在推动扬水健康稳定快速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处工会积极组织各项业务技能赛事,用比赛的方式激发广大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热情。二是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稳步提升。处工会充分发挥“大学校”的作用,引导教育职工提高自身素质,努力维护职工的精神文化权益,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加强,广大职工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更加巩固。三是处工会按照“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会工作方针,着力加强工会基层组织建设,积极推进基层工作创新,基层工会工作成效显著。四是坚持以职工为本、从职工切身利益出发,促进了和谐扬水、和谐工作关系的建设。五是处工会紧紧围绕广大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强化整体参与,加大困难职工帮扶力度,打造工会工作品牌,积极为广大职工办实事好事,取得了明显成效。六是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工会自身建设,工会组织活力进一步增强。处工会以改革的精神加强自身建设,推进工会组织体制、运行机制和活动方式创新,加强工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作风建设和物质基础建设,努力把工会建设成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群众组织,进一步焕发了工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增强了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我处在各级组织的领导下,认真落实党中央“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加强社会组织民主机制建设,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精神,依法完善基层民主建设,充分调动和发挥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营造“文明单位”建设,使职工从内心焕发出对扬水事业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切实增强了单位的凝聚力、战斗力,促进管理处精神文明建设上新台阶,为扬水安全生产和灌区稳定和谐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支持,为宁夏中部干旱带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固海扬水管理处工会

2015年7月13日

第四篇:关于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的综合性指导意见

关于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的综合性指导意见

各市(州、矿区)运管局(处)、兰州城运处、兰州新区运管处:

道路运输是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服务性产业,大力发展道路运输业,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活跃商品流通,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扩大社会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十三五”以来,我省道路运输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运输生产能力显著提高,运输结构得到优化,市场环境进一步改善,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日益增强。但当前道路运输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传统道路客运业面临高铁、私家车等竞争冲击,客流发生断崖式下滑、富裕运力不断增加;货运业降本增效效果不够明显,现代物流集约化水平低、缺乏物流领军企业、农村物流推进困难;道路运输互联网思维、大数据分析应用及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道路运输基础设施建设进展缓慢,区域结构不合理、不充分问题长期存在;行业安全维稳、应急保障、作风转变等工作能力有待持续强化提升。为缓解综合运输发展竞争压力,提升行业管理能力,促进道路运输行业稳定和谐、健康有序发展,现提出如下综合性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聚焦影响道路运输业健康发展的突出矛盾和瓶颈制约,以改革体制机制为动力,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全面提升道路运输服务质量、运输效率,充分发挥道路运输业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提高我省道路运输服务业的运输供给能力、安全监管能力、农村道路运输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为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提供有力的运输保障。

(二)总体目标

按照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运用信息化手段不断促进客运行业转型升级,打破“等客上门”的传统经营模式,构建以客运站综合体为中心的站商融合盈利模式,结合我省的经济发展,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和前后关联产业的资源整合,深化互联网思维,以“互联网+客运”打造移动互联网时代道路客运服务;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激发市场活力,优化物流资源配置,促进物流业跨界融合,建立标准化、信息化、网络化、集约化、智慧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社会物流运行效率;做好运输应急保障、安全监管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认真履职尽责,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努力构建多层次和普遍服务的城乡一体化道路运输网络,促进综合运输体系形成,推进道路运输业实现结构合理、安全高效、节能减排、科技先导、市场规范、诚信优质和路站运协调发展的总目标。

二、主要发展思路

(一)从粗放到精细,利用行业优势,逐步实现客运转型升级。

1、城际公交,实现在新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功能定位。在综合交通体系中,每一种运输方式都有其优势和局限,道路客运具有需求响应快、便捷灵活等特点,在200km以内的运距范围内有民航、高铁所不具备的优势。同时,在我国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下,城市骨架不断拓展扩大,但受到地形和地区经济发展等因素的限制,道路客运仍然是公铁对接、城际连接和城乡衔接的主要运输方式。因此,大力发展城际公交、以低票价、大容量、高密度的运行方式为城镇居民提供出行服务将成为道路客运行业在新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实现功能定位的主要方向。

2、站商融合,挖掘流量经济所蕴藏的边际效益。随着客运班线从定线到定制,运输距离从中长途到中短途的发展,客运站场旅客的停留时间相对缩短,站场的集散功能得到提升,客运站周边人流、车流聚集,为站场带来潜在的商业价值。要让这种“内生资源”充分发挥效益,则应该从站场建设的设计环节就植入站商融合的理念。在客运站的设计过程中可以结合旅客的流动性、客运站的中转和集散特点、客运车辆行李厢的搭载功能等合理在建筑物内设置商业区域,引进便利店、熟食快餐店、快递服务、旅游服务、汽车展厅以及快捷酒店等业态,深入挖掘旅客流量的潜在价值,提升客运站场自身的盈利能力。

3、运游结合,延伸道路客运产业链条。道路客运以其速度快、灵活性强、受地形限制小等优势,可以实现“门到门”的运输服务,在一定区域内(特别是景点周围)可快捷送达旅客,为游客出行节约时间,是旅游出行的最佳选择。道路客运企业发展旅游业可以借助自身的客运网络为旅客提供快捷的出行服务,从而提高客运主业的资源利用率。

4、智慧交通,应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促进传统行业品质升级。一方面,道路客运企业间要借助“互联网+”破除传统经营模式下的区域间信息交互壁垒,以畅通的信息链实现不同城市间的信息共享和供需匹配;同时,道路客运企业要从服务全链条的各个环节强化互联网思维,在现阶段已经实现的掌上购票、扫码上车等技术性手段应用的基础上建立客户关系管理、市场细分等一系列现代服务业的管理模式。

(二)物流业降本增效取得明显成效,建立支撑国民经济高效运行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1、调整完善相关管理政策。落实“互联网+”行动要求,完善物流业相关管理政策,鼓励企业开展创新。支持依托互联网平台的无车承运人发展。研究完善交通运输业个体纳税人异地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制度。

2、健全有效衔接的物流标准体系。综合梳理各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加强不同领域、国内与国际标准间的协调衔接。根据行业发展需求,加快制修订冷链物流、绿色物流等方面标准。培育发展物流团体标准,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和行业标准、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标准,促进政府主导制定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标准的协同发展,构建体系完备、高效协调的新型物流标准体系。加强各类物流标准的宣传贯彻工作。

3、健全农村物流配送网络。建立农村物流大企业联盟,推动物流企业、电商企业和邮政企业、供销合作社等充分利用现有物流资源开展深度合作,推动县级仓储配送中心、农村物流快递公共取送点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网络。加大对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的支持力度,促进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

4、鼓励信息平台创新发展。发挥物流信息平台在优化整合物流资源、促进信息互联互通、提高物流组织化程度中的重要作用,扶持运输配载、跟踪追溯、库存监控等各类专业化、特色化的物流信息平台创新发展,提供追踪溯源、数据分析、担保结算、融资保险、信用评价等增值服务。推动物流信息平台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系统对接,增强协同运作能力。

(三)多举措推进道路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道路运输服务水平。

1、为汽车站及重点危险货物运输企业配备安保安检监控设施。客运安全防范重在源头,汽车客运站为人流密集区和集散区,危险品查堵工作更是道路运输行业源头管理的关键环节。应按照相关规范标准为客运站配备安检安保设备,并根据实际需求,为重点危险货物运输企业配备安保及监控设备,进一步提升客运站和危险货物运输企业的安全防范能力和水平。

2、建设新能源公交车充电设施。目前,新能源汽车已经开始全面进入我省道路客运市场,城乡公交客运中对新能源电动车需求量不断增加,客运站配置充电设施势在必行。在已有新能源车辆运营,确有充电桩建设需求的地区客运站或公交站建设充电设施。

3、加强全省基层运政管理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及装备配置。目前,道路运政管理机构基础设施薄弱,执法装备缺乏,运输市场的监督管理工作受到极大影响。逐步实现全省道路运输执法基础工作统一规范、道路运输执法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道路运输执法场所明显改善、道路运输执法人员必要装备保障到位的基层运政管理机构基础设施建设迫在眉睫。

(四)坚持齐抓共管,维护安全稳定。

一是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企业主体责任、主管部门监管责任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不断完善失职追责等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营造共建共防的局面。二是继续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打非治违”专项工作,重点开展“两客一危”安全隐患排查专项整治,落实各项防范及治理措施,巩固扩大工作成效。三是进一步充实完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加强应急预案宣传教育与应急演练,并做好备案工作。四是加强反恐维稳工作。明确防范重点,细化工作措施,强化应急演练,确保行业安全稳定,密切关注信访动向,提前化解隐患矛盾。

(五)坚持从严治党,抓好党风廉政建设。一是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全面从严治党的决策部署。要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要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省政府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形势判断与部署要求上来,进一步增强做好廉政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持续推进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学习贯彻转变工作作风十条规定(十不准),坚持不懈抓好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贯彻执行,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三是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以省内外腐败案件为警示,健全惩防体系,突出抓好运输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监督,重点加强执法与审批部门的监督,严肃查处各种违纪案件。四是继续加强政风行风建设,树立廉洁向上的行业形象。

三、相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市州道路运输部门要充分认识道路运输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强统筹协调,明确责任分工,落实改革举措。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深化改革推进道路运输发展有关的实施细则,并及时研究改革过程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为道路运输更好的发展提供保障。

(二)加大政策支持。各市州道路运输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地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加大对道路运输资源整合、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维护、安全设施投入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三)强化舆论引导。各市州道路运输部门要高度重视舆论引导工作,加强政策解读,大力宣传道路运输行业改革措施。加强社会沟通,畅通利益诉求渠道,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确保改革推进过程中行业稳定。

甘肃省道路运输管理局

2018年7月6日

第五篇:工商行政管理制度实证分析“大部制”改革对工商行政管理的影响

工商行政管理制度实证分析

———“大部制”改革对工商行政管理的影响

关键词:“大部制” 工商 行政管理体制 对策

一、“大部制”对工商行政体制的挑战分析

所谓“大部制”即“大部门体制”,就是把业务相似、职能相近的部门进行合并,集中由一个大部门统一行使职权。大部门制的核心在于将政府相关或者相近的职能部门加以整合,加大横向覆盖的范围,将类似行政管理论文的职能尽量集中在一个大的部门中,把原来的部门改编为内设机构或具有一定独立地位的机构。大部结构通过扩大部门职能或者整合相关部门,把本来是部门和部门之间的关系变为部门内部的关系,这就减少了行政协调成本。党中央•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按照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的要求,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做到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目前,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整体运作机制与大部门制的趋势和现代政府对市场监管机关的要求还有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大部制”对工商部门职能定位提出了挑战

1.“大部制”以职能划分明确为依据,而目前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不明确。根据•辞海‣的定义,所谓“职能”是指“人和事物以及机构所能发挥的作用与功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1‟57号)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定位为“国务院主管市场监督管理和有关行政执法工作的直属机构”。据此,工商部门的主要职能被界定为“市场监督管理和有关行政执法工作”。但矛盾的核心在于:此界定对于“市场”的内涵没有做出具体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解释,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类“市场”不断涌现,“市场”外延不断扩大,这在实践中导致工商行政管理业务范围的泛化。几乎市场经济体制中所有的矛盾都与“市场”有关。于是,各级工商部门疲于奔命,去解决“市场”监管中的问题,这也导致了工商部门执法风险加大。

2.“大部制”以职责界定清晰为基础,而目前工商行政管理职责不清晰。所谓职责是指“职务上应尽的责任”。法律授予行政机关职权,实际上也就是赋予其义务和责任,行政机关必须尽职尽责。行政人员随意处置职权意味着失职、渎职;行政人员任意放弃和搁置职权,不履行义务也同样是失职、渎职。行政主体在行政行为中违法的作为和不作为都应该追究法律责任。依法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侵权须赔偿。但由于工商部门的职

责定位没有专门的法律规定,其职责边界不清晰,导致执法人员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无所适从。既怕“越位”,不当干预市场自由竞争秩序;又怕“错位”,承担不应该由自身承担的任务;最怕“缺位”,要承担失职渎职的法律责任。

3.“大部制”以组织形态法定为保障,而目前工商行政管理组织形态定位无保障。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国家对市场进行监督管理的执法部门,其职责包括确认市场主体资格,规范市场经营行为,维护市场经营秩序等。而长期以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性质、地位、职责权限和组织机构等重大问题的确定,一直以国务院的“三定方案”为依据,基层工商所的设置、职能由国务院出台的•工商行政管理所条例‣来规定。这种以规范性文件来设立和确定行政机关职能编制的做法,与现代法治行政理念是相背离的,也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所处的地位和期待它应发挥的作用越来越不相适应。

(二)工商部门管理现行体制与“大部制”不相符合 •意见‣要求“调整和完善垂直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和明确权责关系。”目前,工商垂直管理体制仍然不完善,存在诸多矛盾,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 1.省以下垂直管理的体制落实不彻底。在全国范围内,除31个省级工商行政管理局之外,还有15个副省级城市的工商行政管理局。这些副省级城市的工商行政管理局的人员

由当地人民政府直接任命,其财、物也由当地人民政府负责保障。仅仅在业务上受所在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的“指导”。这导致了在一省境内,出现了数个级别相同,业务各自分开的独立运作体系。互补隶属的独立体系的存在,严重损害了统一行政辖区内工商行政执法的效能。

2.垂直管理与当地政府协调机制不顺畅。大部制体制的产生,对各类经济管理部门之间的协作水平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政府各个组成部分更有效率的契合,形成经济监管与行政执法的“无缝对接”。而工商部门实行的是省以下垂直管理体制,即自省级工商行政管理局以下,各地工商部门对上级工商部门负责,其不隶属于当地政府。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工商部门与所在地政府各类部门的交流不够顺畅,导致行政协调成本提高。

3.执法权限配置不合理。我国现行的省以下工商行政执法体制,不同层级的工商部门之间行政执法权限差别不大,即通常说的“上下一般粗”。行政执法实践中,往往是有利益或利益大的执法事项上级部门管,无利或利益不大、不好管的执法事项下级或基层管,行政系统内部就同一事项层层请示、反复审批变相多层执法,严重地影响了行政执法秩序和效率。

(三)工商部门机构设置与“大部制”相悖

1.各部门普遍存在职能交叉问题。一是本身职能界定不明确导致职能交叉。由于工商部门整体的职能定位不明确,导致各组成部门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对自己的职责缺乏正确的认识。例如,由于“市场”界定不明,导致许多与经济检查、消费者保护相关的内容被分派到市场合同管理部门。二是机构设置不合理导致职能交叉。例如,在工商部门,既有作为组成部门的经济检查处(科、股),又有作为直属单位的经济检查总队(支队、大队),其职能基本重合,其相互间的工作多有掣肘。三是部门利益阻隔导致职能交叉。由于“权力寻租”和部门管理利益的纠缠,各个部门都倾向于管理与市场运行关系密切,能凸现集体工作成效、凸现个人工作成果、凸现经济、社会效益的职能。于是,各自追求职能扩大化,这也导致了职能交叉的发生。

2.行政执法权在各机构设置不合理。根据国务院办公厅2001年8月•关于印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规定,国家工商总局内设办公厅、法规司、公平交易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市场规范管理司、企业注册局、外商投资企业注册局、广告监管司、个体私营经济监管司、人事教育司、外事司等内设机构。与之相对应,在省、市、县各级工商部门,普遍设立了与国家工商总局对应的执行单位。这种“上下一般粗”的机构设置模式,没有体现出工商部门的高层宏观管理与基层的微

观管理之间的区别,导致“省局仍有部门办理具体案件,县局还有部门搞宏观监管的”高低倒置的不合理的管理模式的存在。

二、“大部制”下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转变方向(一)监管理念———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 •意见‣提出,要“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工商部门的职责基本定位是现代政府四大职责之一的“市场监管”。其监管的理念和方式应该朝着现代政府管理理念转变,即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

1.将促进市场主体的全面健康发展作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重点。要积极服务企业发展,由控制市场主体走向解放市场主体、开发市场主体,鼓励全民创业,开发人的潜能,鼓励广大市场主体的创新精神。弘扬“法无禁止即自由”的现代法治精神,充分尊重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减少以监管企业为核心的常规“巡查”,增加以服务企业为核心的执法“办案”,提高行政许可效能,促进企业发展。

2.将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作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核心。坚持严格依法行政,有效打击市场违法行为,维护公平正义,创建法治、和谐、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市场主体的规范化、市场行为的有序化,服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监管立法———由“纷繁复杂”向“统一规范”转变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法规体系仍然处于逐步建立和完善的阶段,特别是在市场监管立法上,还有很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法律法规数目众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我国的法律法规体系中,与工商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共469部,这些法律、法规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冲突问题。三是法律法规的规定原则性强,缺乏操作性,加大了执行难度。

为此,要以“大部制”的实施为契机,进一步完善监管立法。要着力解决法规滞后和法规矛盾问题,随着情势的变化,抓好立法的“立、改、废”工作。目前政策与法规的矛盾、交叉执法的矛盾,多数是由立法造成的。因此,要规范立法,遵从法律。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虽然不是立法机关,但承担着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重要任务,对在执法过程中反映出的立法问题要及时向有关立法机关反映,对涉及工商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的实施情况要定期提出评估意见,报告制定机关。

(三)监管内容———由“主体规制”向“行为规制”转换

法律是行为规范,任何具体法律制度都是以主体的行为作为规制对象的。然而,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影响,工商部门对于市场的监管在很大程度上都还停留在对主体资格 的规制上。例如,基于对“个体工商户”主体资格的管理,出台了“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市场管理费”的征收和管理工作。并且,在很多地区,“两费收缴”成了当地工商部门的主要工作。而对于市场主体违法行为的规制却略显不足。例如,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维权需求不能有效满足;对于个体工商户等中小型市场主体发展的引导力度不够等等问题仍然存在。

因此,基于构建法治社会和现代政府的基本管理理念,工商监管工作的主要内容应该向行为监管发展。一是对企业登记行为的监管。主要体现为对企业登记事项的监管,确保企业登记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例如,根据公司“资本三原则”,对公司资本确定、资本维持和资本不变的情况进行监管。二是对企业竞争行为的监管。主要是对企业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制和对企业垄断的规制。三是对市场交易行为正当性的维护。主要体现为打击侵犯消费者权益的不正当交易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

(四)监管方法———由“分段监管”向“综合监管”转变

•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理顺市场监管体制,整合执法监管力量,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问题。”基于此,笔者认为,政府对于市场的监管也应当走综

合化之路。监管方法应当由“分段监管”向“综合监管”转变。

1.取消外部分段监管的模式。即取消“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分段监管的执法模式,实现统一大市场的综合监管。根据目前国务院对市场监管模式的分工,工商部门主要负责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的监管。然而,基于商品经济的本质属性,生产、交易、流通、消费是密切相关的。人为地将生产和流通相分离,实施分段监管,非常不科学,既加大了监管难度,增加执法成本;又造成部门间推诿扯皮,降低了人民群众对市场监管部门的信任度。

2.取消内部分段监管的执法模式。即在工商机关内部取消分段监管的执法模式,构建分类综合监管的执法模式。目前,在工商机关内部,对于企业和市场的监管被划分成企业登记、企业监管、市场监管、合同监管、商标广告监管等多个层面,这种划分一方面割裂了企业行为的连续性,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工商执法行为的有效性。建议取消内部分段监管执法模式,整合行政许可职能,统一办理包括企业注册登记、市场展销许可、广告审核等在内的一系列行政许可业务;整合行政执法职能,负责经检执法的部门同时负责对企业市场竞争行为等一系列行为的监管;整合消费者权益保护职能,负责消保维权的部门统领各类消费者保护事务。

(五)监管体制———由“分散执法”向“集中执法”转变

改革现行各级工商部门监管执法体制,实现监管权限配置由“分散”向“集中”转变。基本内容有:一是部门行政处罚权的集中行使,强调“权力”的集中。即将工商机关内部的行政处罚权力相对集中。二是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机关的设置,强调“机构”的集中。即组建单独的执法机构,行使行政处罚权。三是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领域和范围,强调“范围”的集中。即扩大专业执法队伍的执法权限,拓展执法领域。四是构建综合执法体制,强调“行为”的综合。即执法队伍可以综合运用各种工商执法的法律、法规,对违法、违纪行为进行处罚。

三、“大部制”下工商行政管理机构的改革目标(一)组织机构的再造

1.横向管理部门的综合化。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大部门体制”的要求和十七届二中全会制定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和•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所确定的实施综合执法体制的原则和目标,建立综合性的“大部门”执法体制。即在工商系统内部,将相同及相近的职能进行整合,归入一个部门管理,其他相关部门协调配合;或者把职能相同及相近的机构归并成一个较大的部门。实行大部门体制,关键在于使部门的职能配置有机统一,做到责权一致,便于部门间协调配合和实行问责制。

2.纵向管理部门的扁平化。在纵向上,一方面仍以构建与完善层次分明的金字塔形结构为主,另一方面又要密切注意机构扁平化的发展趋势。按照金字塔形的行政执法体制,“塔基”也即基层工商部门,这是行政执法的主力。只有基础夯实了,整个体制构建才会稳固,功能的发挥才会有效。纵向管理部门的扁平化简言之就是通过省局的统一调配,减少管理的边际递减效应,将行政执法权集中到较低层级工商部门的行政执法权纵向配置改革措施。

(二)执法队伍的再造

要在民主、科学的基础上,科学选拔、科学考核、科学培训、科学任用,选育优秀的人才,进行全方位的专业培训,塑造出政治觉悟高,业务水平强的专业化执法队伍。一是加强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的研究,建立一支专业理论水平扎实的执法队伍。二是加强业务培训,建立一支业务技能熟练的队伍。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涉及企业登记注册、企业监管、经济检查、市场合同、商标、广告等多重业务,每种业务的操作性与技术性含量都很高为此,必须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从上岗前的初任培训,到上岗后的强化培训,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完整培训机制,为队伍的优化打好基础。

(三)构建完善的执法监督机制

执法监督体系的完善,是法治化执法体制构建的重要部分,也是构建“大部门”制的主要目的。结合省以下工商部门现实的监管体制,笔者认为,应当着力构建内外两个监督体系。从内部监管来看,要科学界定工商行政管理执法监督的内涵,划清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内部法制机构与纪检监察这两个监督部门的具体职责范围。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成立由法制机构、纪检监察机构和相关部门共同组成的执法责任追究机构,对工商行政执法工作中的不规范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联合认定,对执法进程中的不规范行为等轻微违法行为,交由法制机构予以纠正;对于违反廉政纪律的行为,则应交由纪检监察机构追究其党纪及法律责任;如构成渎职,则应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下载大部制改革对促进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的作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部制改革对促进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的作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