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当前浙江省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
对当前浙江省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
殷庆坎
自2008年起,浙江各地从上至下“经济转型升级”声此起彼伏,《中国浙江省委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决定》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的出台更是全面拉开了全省经济转型升级的大幕。恰逢国际金融危机向我国蔓延,“外贸大省”浙江省受到强烈冲击,这反倒更是坚定了全省经济转型升级的决心,省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将全省工业转型升级工作推向新阶段。笔者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和浙江工业经济发展现实及需要,对当前全省加快工业转型升级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1、坚持整体观念
加快推进浙江工业转型升级,首先要保持清醒头脑,坚持整体观念。先从工业转型升级原因说起,大家普遍接受的原因一方面是外部因素,尤其是当前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以及浙江经济发展阶段对工业转型升级提出了要求;另一方面则是浙江工业自身发展的需要,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进一步凸现,“四低”(低端产业、低附加值产品、低层次技术、低价格竞争)式增长方式必然面临转型升级。显然,工业转型升级是与经济建设(经济层面)密接相关,但也应要进一步放宽视野,将其置身于建设和谐社会、促进全面发展中来考量。从这一角度来看,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对于浙江省降低单位GDP能耗、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企业 1
职工收入和科技素质、转移部分过剩生产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均有重要意义。再谈到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目标,近期来看就是调整产业结构,建设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相应地,当我们将工业置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来看时,可进一步将工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延伸至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省份建设、促进创业创新等更广的方面。总之,浙江省加快工业转型升级要“跳出工业看工业”,从产业体系、经济社会等整体视角看工业转型升级,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将推进工业转型升级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中来。
2、慎重产业选择
之所以讲“慎重产业选择”,是因为产业发展具有“马太效应”,选择的好与不好可能会有极大差别。具体来看,要在以下两个方面“慎重”:一方面是如何处理既有产业,既有产业与引入产业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在众多产业中究竟选择引入哪些产业。
首先,工业转型升级并非脱离现实基础的“空中楼阁”,它至少应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即现有产业部分淘汰、部分转型至其它产业、部分沿价值链升级、新引入部分产业。具体来看,要加强产业分析及预测,对现有一批非优势产业及发展优势逐渐弱化的原有优势产业,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加快产业转移、淘汰力度,为其它产业腾出发展空间;对发展优势突出、前景广阔的现有传统产业,加快改造提升步伐,并鼓励其在强化制造优势的同时积极向产品研发设计、营销等
价值链高端延伸;而对于一批适应浙江经济发展阶段需要、符合产业发展趋势的重点产业,要在鼓励有条件的现有产业向其转型的同时加快外部引进步伐。其次,对于究竟引入哪些产业,肯定不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是“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而应将产业分析与浙江实际和未来发展需要相结合,这里提供几个产业选择原则,即“四有”原则——“有需要、有重点、有前景、有优势”。此外,加快工业转型升级还需加强工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提升工业经济整体竞争力。这也是浙江省培育工业经济新优势、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的战略举措。
3、优化空间布局
工业转型升级如果只谈产业不讲空间,就像那“镜中花,水中月”,看得见摸不着,产业“落地”同样重要。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那些产业适合落在A地,哪些产业适合B地,区域产业间该保持何种关系,才能增强全省工业经济整体竞争力。
目前,环杭州湾、温台沿海、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三大区域工业发展迅速并各具特色,全省“三带三圈一群两区”的产业空间布局架构已基本形成。区域现实发展基础与未来发展定位相结合,是优化全省工业空间布局的重要依据。需要提醒的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例,并不是只有较发达地区才能发展,而是要看该地区能不能创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要素条件。同时,区域产业发展也并非是排他性的,应在避免一哄而上的前提下,鼓励在分工的基础上形成既竞
争又合作的区域产业共兴共荣发展格局。此外,目前全省已具备产业转移的梯度条件,加强区域合作,适时推动县市域范围内的产业转移,也是工业转型升级中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的重要方面。
4、调整产业组织形态
浙江省块状经济数量居全国首位,构成了浙江基本产业组织形态,并成为经济领域“浙江模式”的典型特征之一,对浙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目前,浙江的块状经济正经历“内忧外患”之困,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产业组织形态亟待优化。首先,“内忧”是指块状经济已不能向以往那样有效地推动经济增长,块状经济本身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企业规模小且内部分工协同松散,缺乏既竞争又合作的创新动力;产业链不完整且处于价值链低端,竞争力难以提升;功能平台不够完善,集聚效应大打折扣。其次,“外患”是指由于核心竞争力没有得到实质性强化,浙江块状经济先发优势逐步弱化,而其它省份正加快培育自己的块状经济,模仿、追赶之势强劲。
优化产业组织形态是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要在块状经济基础上,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促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加大对领导型企业的培育力度,深化企业间分工协作,构建合理企业组织结构和创新体系;不断延伸产业链条,鼓励企业向价值链两端攀升;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完善功能平台建设,集聚资金、人才、科技等生产要素。
5、发挥政府引导服务作用
在当前克难攻坚、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的特殊时期,我国、美国、欧美等国政府均实施了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进一步凸显了政府作用。浙江省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政府的引导和服务作用同样重要。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政府更应发挥其积极作用。
具体来看,在产业选择和空间布局上政府应发挥组织协调作用,通过加强调查研究、组织协调,尽快确定全省及各地市工业转型升级的总体安排;以《浙江省重大项目建设行动计划2009年度实施计划》为抓手,统筹安排项目实施,不仅包括直接的工业投资项目,还应前瞻性地规划建设一批交通、物流等为工业投资项目服务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在确定工业转型升级总体安排的基础上,加紧制定落实一系列倾斜性财税、金融扶持政策,建议重点扶持内容包括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含科技企业孵化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各级政府确定的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提高政府服务水平,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同时鼓励推进土地集约利用和低丘缓坡、滩涂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为重大项目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第二篇: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求是文章----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十二五”时期,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在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迈出实质性步伐。
一、深刻认识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的战略意义
“十一五”时期,我国工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工业整体素质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从总量看,“十一五”时期,我国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3%,2010年达到16万亿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截至目前,500多种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余种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19.8%,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实的全球制造业基地和世界工厂。从结构看,淘汰落后产能取得积极进展,重点行业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不断加大,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6%、用水量下降36.7%,工业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7%、15%。与此同时,我国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高性能计算机等一批重大装备和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为我国抢占全球产业制高点和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创造了条件。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我们坚决贯彻中央一揽子计划措施,在较短时间实现了工业增速“V”型反转,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二五”是中国工业发展的关键期。一方面,全球经济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中,我国工业发展的国际环境和形势面临着深刻变化。一是世界经济增长模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在持续,主权债务危机还在蔓延,世界经济增速减缓,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来自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新兴经济体的同质化竞争压力加大,对工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二是全球产业结构在科技创新推动下正在进行深度调整。近年来,全球科技创新和技术革命步伐加快,信息网络、生物、可再生能源等领域酝酿新的突破,主要国家抓紧培育发展以绿色、低碳、高端为特征的新兴产业,围绕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三是工业生产方式加快变革。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柔性制造、虚拟制造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全球化生产和组织模式成为控制全球价值链的关键。
另一方面,我国工业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渐突出,严重制约着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和转型升级。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仅为0.69%,关键核心技术及装备主要依赖进口。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行业集中度偏低,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产业布局与区域能源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不相适应,中小企业发展活力有待增强。三是工业增长过度依靠投资拉动和出口带动,过度依靠资源能源消耗和低成本要素投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过高,生态保护面临巨大压力。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不高,缺乏具有较强国际化经营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著名品牌。五是工业行业管理基础薄弱,推进工业节能、淘汰落后、兼并重组等管理手段亟待充实,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足。
尽管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总体看,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工业发展的空间和潜力仍然巨大。“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率将超过54%,内需主导、消费驱动、惠及民生的政策措施将推动居民消费能力扩大和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城镇化进程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为我国工业转型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此外,“十二五”期间,随着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不断完善,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持续深入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日益成为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内在动力。
二、“十二五”时期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
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既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十二五”时期,我们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推动工业发展由注重规模速度向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转变,由消耗传统生产要素向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由依赖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外延粗放式向内涵集约型转变,把工业发展真正建立在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建设工业强国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为此,我们要着眼于“五个体现”,合理制定“十二五”时期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目标。
一是体现质量效益。处理好转型升级与发展的关系,综合采用工业增加值增速、工业增加值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质量品牌建设等测度指标,推动工业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既要保持工业较快增长,更要着力提高工业附加值水平。
二是体现自主创新。针对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突出问题,着力提高工业企业尤其是重点骨干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着力提高拥有科研机构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比重。
三是体现协调发展。优化工业行业结构、布局结构、组织结构,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钢铁、汽车、船舶等规模经济行业的产业集中度,提高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进一步增强中小企业发展活力。
四是体现融合发展。一方面,围绕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进一步提高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另一方面,围绕军民融合,显著提高军民资源开放共享程度,不断扩大军民结合产业的规模和空间。
五是体现可持续发展。要按照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业能耗、水耗、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等指标,强化目标的落实和考核。
三、“十二五”时期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转型就是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实现由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升级就是全面优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十二五”时期,我们要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本质要求,科学合理地确定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是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中心环节。要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着力突破共性及关键核心技术的同时,加强创新型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技术改造是促进企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技术改造投资省、周期短、效益好、污染少、消耗低的优势,运用先进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发展,通过增量投入带动存量调整,优化工业投资结构,推动工业整体素质迈上新台阶。
提高工业信息化水平。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涵。要创新信息化推进机制,推动信息技术深度应用,加快发展支撑信息化发展的产品和技术,全面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带动工业发展方式转变。
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要围绕设计开发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影响最小化,大力推进工业节能降耗、减排治污、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和再制造产业,积极推广低碳技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本质安全型产业体系。
实施质量和品牌战略。提升质量品牌是工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要着力抓好品种开发、质量提升、品牌创建和服务改善,引领和创造市场需求,加强自主品牌培育,加强工业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不断提高工业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推动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协调发展。要围绕形成资源配置更富效率的产业组织结构,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在规模经济行业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加强企业管理和企业家队伍建设,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质量。
优化工业空间布局。要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加快调整优化工业生产力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引导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创建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品牌形象优、配套条件好、节能环保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若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基地。
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要适应对外开放的新形势,提高工业领域利用外资水平,注重引进先进技术装备,着力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向境外转移生产能力,开展境外能源资源开发合作,提高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和整合价值链的能力。
四、努力营造有利于工业转型升级的环境
工业转型升级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完善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健全转型升级长效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工业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要围绕转型升级重点任务,在产业科技创新、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质量安全、中小企业、军民融合等重点领域,制定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民用飞机、软件、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船舶、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发展的法律保障。
加强政策引导和财税支持。要制定和修订重点行业产业政策,抓紧制定新兴领域产业政策,加强产业政策和财税、金融、贸易等政策的协调配合,研究制定针对特定地区的差异化产业政策,制定发布重点领域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和产业转移指导目录。当前,特别是要着力落实相关财税政策,在消费信贷、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企业兼并重组等领域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不断创新工业管理方式和手段,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形成平等准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促进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领域集中。完善投资体制机制,落实民间投资进入相关重点领域的政策。落实企业境外投资自主权,支持国内优势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
第三篇:加快XX工业转型升级(范文)
加快XX工业转型升级 努力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增长
XX工业作为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繁荣经济、扩大就业、推动创新、催生产业、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安定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突出的作用。近年来,XX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工业强县”发展战略,坚定地走“扩张总量、调整结构、集群发展、提升效益”的发展道路,真抓实干,多措并举,充分调动工业生产的积极性,强力推进并加快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全县规模工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全县经济取得了在搏击中奋进,在跨越中争先的可喜佳绩。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县工业要实现可持续跨越发展,还存在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面临新的挑战。11月中旬,为更好地贯彻落实省、市、县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和县十三届一次党代会精神,我们与熟读部门一起深入到企业,对XX工业在新形势下如何转型升级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研,并进行了认真思考,围绕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跨越发展提出一些粗浅的对策建议供参考,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XX工业发展的现状
(一)发展概况
“十一五”XX工业经历了高速的发展,全县规模工业增加值从2006年的4.42亿元增加现在的26.5亿元,增长了近6倍之多(预计2011年全县规模工业可实现增加值26.5亿元,年均增长43.1%。)。今年1-9月,全县共有规模企业7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48.1亿元,增长33.67%;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6.95亿元,增速24.3%,增速全市排名第四;实现销售收入45.25亿元,同比增长38.97%;实现税收1.62亿元,同比增长19.8%;实现利润1.3亿元,同比增长46.56%。截止目前,XX工业经济仍然是
县级财政与税收和主要来源。
(二)重点产业分布及比重
冶金——全县铁合金行业有14家企业,共有37台电炉,装机20万千伏安,年生产能力30万吨,铁合金产值在规模工业中的比重达到50.5%。水电行业——全县共有电站166个,总装机负荷为28.6万千瓦,已占全县可开发水能储量39.38万千瓦的72.5%,水电资源开发殆尽。电力行业产值在规模工业中的比重占8%。煤炭行业——全县煤炭行业有有61家企业,62个采矿证,年生产能力300万吨,煤炭行业产值在规模工业中的比重占20.7%。建材产业——全县建材行业有190家企业,建材行业产值在规模工业中的比重占0.7%。水晶宝石——全县水晶宝石行业有13家企业,年生产能力水晶500吨、宝石900吨。水晶宝石行业产值在规模工业中的比重占3.6%。纺织行业——全县纺织行业有5家企业,装机规模4万锭。纺织行业产值在规模工业中的比重占1.5%。其它行业——全县其它行业有5家企业,其它行业产值在规模工业中的比重占5%。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县属山区小县,工业发展一度在粗放中快速发展,结构型矛盾突出,县域经济抗风险能力亟待增强,而目前又没有形成有新的后续的经济发展支撑,我县工业加快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存在以下问题,并进行了认真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产业单一,尚未形成聚集效应,发展后劲欠缺。我县现有产业多数是资源型企业和承接发达地方的产业转移而来的两头在外的产业。生产都相对粗放,受制约因素较多,企业核心竞争力差,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弱,缺乏相互的支撑,如果遇到危机,整个行业就会引发系统性风险。
2、研发能力不足。全县规模以上的企业中,仅有3家企业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多数企业的停留于模仿式生产,科技含量低,更谈不上有自己的研发团队。
3、技术人才缺乏等。企业中普遍反映出劳动力缺乏,特别是进行产业的升级,需要大量的技术性工人更是不好找。
4、存在政策不落实,不到位的现象。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凤凰煤业集团的瓦斯发电项目虽然全部建成,但由于上网电价几经协商,仍没有达到国家文件规定的定价水平,企业发电后反而亏损,影响了企业发电的积极性。虽然瓦斯发电具有技术成熟,发电稳定的优势,但企业目前除供自用外,都没上电网。发电机组三分之二处于闲置,抽取的瓦斯也只得排放到大气中。瓦斯发电是无污染、高稳定的发电项目,如果上网电价扶持政策能到位,全县还可有5万装机瓦斯发电能力可供开发利用,这相当于XX水电装机总量的五分之一!
(二)原因分析
1、思想不够解放。企业主中满足于现状,小富即安的人不在少数。只求眼前的最大利益,不谋长远巨大的发展。认为自己的人管起放心,依赖于落后的家族式的企业管理,缺乏现代企业管理意识,舍不得在创新、研发、引进人才上投入。企业中很少有像一名公司那样,拥有较多高学历人才。
2、工业发展的生产要素保障弱化,仅有的微弱优势渐失。一是能源保障优势弱化。我县作为工业占比50.5%以电力为唯一能源的冶金企业,原有地方电网已收归国网,地方几无调配定价能力,冶金行业受能源制约和产业政策的限制,生存发展空间大受挤压,其支柱地位岌岌可危。二是矿产资源优势有限,土地资源受制耕保红线。就目前来看,我县煤炭资源企业进入深部开采阶段,成本和风险都在增大;石材矿山也明显资源不足;企业对 3
发展前景看淡,不愿意再投入,多投入,安于现状。三是廉价劳动力优势不再。我县现有的劳动力价格逐步与外地接轨,与往日相比不再廉价。
3、产业政策与环境保护的压力,企业面临严峻形势。国家对铁合金、煤炭企业准入门槛的提高,淘汰落后产能力度的加大,对环保工作力度的日益重视,都一致对准了高载能、高排放、高污染企业。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国家财政政策的收紧,都使得企业抗风险能力下降,看淡前景,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
4、劳动人才的培养不足。一方面现有企业仍未能摆脱粗大笨模式,需要具体力的劳动力,而现有的独生子女不能适应。二方面即使有的企业发展到了一定水平,他们又需要具有一定技能的技术型工人,我县人才市场很少有这方面的人才。
三、对策建议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靠科技创新促发展。政府在企业的转型升级中,没有必要规定或者强行要求企业如何做。一定要遵循政府搭台,企业主导的原则。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这不仅是现在和今后“十二五”时期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也是给各类企业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首先,政府要制定产业转型升级的规划。其次,制定基本的工业标准。三是对于符合产业转型升级方向的项目和行为,应该制定鼓励政策,给予一定的补贴或者税收减免。
企业是投资发展的主体,理应在转型升级中占主导地位。特别是在我县目前各种生产要素相对优势都在弱化的情况下,就是要充分发挥想象空间,从过去更多依靠资源、依靠廉价劳动力、依靠大量消耗各种物质资源转向更多地依靠科技创新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并非所有的企业都“齐步转”,或者向同一方向、按照同一技术路线“复制升级”。各个企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 4
选择必然各不相同,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它们中的大多数会走上符合实际和具有可行性的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道路。
(二)主动融入成渝和攀西经济圈,寻找培育新产业亮点。新兴产业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建议县委、政府要专门责成有关部门针对国家对成渝经济区和攀西经济区的发展扶持政策,专题进行研究,反复论证、考察、调研。积极探索,找准切入点,寻找关键链,承接新项目,打造产业链,主动融入求发展。最终通过组织制定规划的部门和企业一起,引进产业,形成支柱,建成XX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三)努力促进环境建设和政府职能的转变。
一是提升服务,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牢固树立善待企业意识,各职能部门要相互配合,实实在在为企业办事。对转型企业在政策适用、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同时,积极帮助企业积极向上级争取扶助专项资金。尽可能地帮助企业减小转型升级及新产品开发的风险。对于国家扶持企业政策,切实做到落地生根,不打折扣。营造公平公正的良好发展平台。
二是破解难题,努力强化企业要素保障。在土地方面积极争取指标,合理安排用地,倡导零地技改。在资金方面,规范发展担保公司,创新金融服务。在电力方面,促进加快电网改造,增强电力配送能力。在人才方面,探索培养、引进企业所需各类人才的模式和流动机制,满足企业需求。
三是联合互补,着力提升企业应对能力。由政府支持,企业自愿,完善和加强行业协会协调自律功能,努力形成政府、协会、企业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局面。促进企业间联合,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引导发展重点突破的产业和领域。对冶金、煤炭、石材产业,实行兼并联合,组建集团,实现产业优势的快速扩张,依靠集团带动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总之,只要我们紧紧围绕县十三届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在新一届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省委提出的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要求,抓机遇,勇挑战,促转型,就一定能够实现XX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为全县各项事业的推进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XX县工商联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五日
第四篇:沧州工业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
一、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一)“工业强市”氛围浓厚。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工业发展放在全市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始终坚持“工业强市”战略,围绕做大做强工业经济,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强化产业聚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步伐,工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逐步加大,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同时,全社会已经基本形成千方百计推动工业发展的浓厚氛围。良好的政策及社会环境,将推动我市工业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总体规模不断壮大。始终把做大总量作为工业工作重中之重,总体规模较快扩张,规模以上增加值增幅近年来一直居全省前列,成为全省工业的重要增长极,2011年进入增加值千亿元大市。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93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5100亿元,同比增长14.6%,工业增加值1272亿元,同比增长11.5%。
(三)主导产业优势明显。以扩大规模、延伸链条为重点,五大主导产业优势逐步增强。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中,石油化工、管道装备及冶金、机械制造、纺织服装和食品加工五大产业共完成销售收入4524亿元,占全市的87.7%。各产业销售收入在全市所占比重分别为34.6%、24.9%、20.6%、4%和3.6%。
(四)项目建设逐步加快。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工业经济中心工作和促进工业发展与转型的主要手段来抓。2013年,全市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600亿元,同比增长28.6%;投资101亿元的华北石化千万吨炼油,投资86亿元的旭阳化工40万吨己内酰胺、投资50亿元的黄骅40万辆整车等24个超十亿的项目正全力推进。投资20亿元沧州大化7万吨TDI等43个超亿元项目投产达效,骨干企业规模迅速壮大。截止2013年底,全市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工业企业60家,其中华北油田、华北石化、沧州炼油厂、中捷石化、中铁和鑫海化工6家超100亿元,分别比“十一五”末增加了家和2家。
(五)工业聚集区发展迅速。市、县两级政府把工业聚集区建设作为推动经济发展、提升县域经济、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抓手,列入全市经济发展七大增长点之一,出台了《沧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聚集区发展的实施意见》,促进了我市工业聚集区迅速发展。
(六)工业转型初见成效。把创新驱动作为实现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一是企业创新能力提高。截止目前,全市市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20个,其中省级6个,国家级1个。二是技术改造更加注重。2013年,完成技术改造投资805.亿元,居全省第三位,同比增长28.6%。三是新型基地建设取得进展。盐山和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渤海新区成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四是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加快。2013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00亿元,增长29.5%,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5%。五是传统产业升级。随着三大炼油升级改造项目实施和百万吨乙烯等20个重点节点项目的加速推进,现代石化产业构架初步形成。宏瑞重工等一批企业高水平项目的投产,标志着管道装备产业在产业延伸和提升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
二、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差距与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市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差距与问题。
(一)理念落实不够“新”。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工业强市”理念引领经济发展,在全市形成加快工业发展和转型的共识,但对比先进地区,部分县市和部门思想不够解放,思维不够开阔,深度谋划工业发展的意识不强,对产业竞争日趋激烈缺乏足够的忧患意识,对转型升级中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和问题认识不足,抓机遇、调结构、促转型的紧迫感还不强。
(二)工业规模不够“大”。我市规上工业企业没有一个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的县(市、区),销售收入超10亿元和100亿元的企业也仅有60家和6家,其中规模最大的华北石化2013年主营业务收入也仅为290亿元,规模相对较小。
(三)园区聚集度不够“高”。工业园区是工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抓好园区建设就抓住了工业发展的根本。我市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包括12个开发区和7个工业聚集区)19个,数量不少,但2012年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为3070亿元,国家级工业园区仅有1个(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
(四)转型升级不够“快”。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工业转型升级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转型升级的政策,但依然存在产业结构重、转型升级慢等问题。2013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为180亿元,仅占全市规上工业的13.97%;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9家,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仅有1家(宝丰线缆)。
(五)融资方式不够“活”。虽然我市上市企业总数继续在全省各设区市领跑,但多数(30家)在天交所等相对较小平台上市。在上交、深交和境外的上市企业只有大化、金牛等5家,企业在主要平台上市能力和积极性还不够高。同时,信贷周转金实施办法尚未制定,不能为企业解决燃眉之急。
(六)政策扶持不够“实”。政策扶持的关键是落实。在技改扶持上,我市技改扶持资金多为项目贴息,许多没有贷款的好项目不能受到支持;在政府奖励上,我市尚未出台对企业家的相关奖励政策。在政策考核上,我市对于政策扶持的实度还较欠缺,工业考核办法还未出台。
三、对策与建议
结合工业发展现状,要着力在八个强化上下功夫:
1、强化思想带动。思想决定思路。唯有思想的真正解放才能促进理念更新,新的理念才能更好的引领推动工业发展。要以四种思维方式,把我市工业经济发展融入到京津和沿海乃至全国与世界经济圈中来思考、来谋划,更加坚定“工业强市”理念,把工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利用我市“京津一小时”交通圈优势,主动谋划承接京津工业转移工作,加大力度吸引世界500强和央企的投资,壮大我市工业规模,推动我市工业经济提速发展。
2、强化平台拉动。发挥沿海临港区位优势、县域经济特色优势和中心城区功能优势,促进各种资源合理流动,重塑三大经济板块,优化全市工业空间布局。一是沿海临港工业,加快推进产业聚集,做强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做大北汽40万辆整车、北京佳龙联合芳烃等重点支撑项目,引进和建设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新型工业化项目,进一步发挥沿海工业在全市工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二是县域工业,首先加大财政投入,加快汽车配件、裘革制品、保温材料等产业园区建设,促进园区升位。其次加强政府引导,着力培育管道装备、电线电缆等特色产业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产业转移和辐射带动,促进“个转企”、“小转一”和规下转规上。再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新上一批立县强市的重大项目,壮大县域经济总量。三是中心城区工业,以“四区一县”为依托,加大基础设施投入,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子通讯等以高新技术、绿色低碳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生态城市工业,壮大城区工业规模,推动城区工业聚集、循环、协调、绿色发展。
3、强化产业提升。一是进一步发展传统优势产业。石油化工业,在抓能力方面,以三大炼企为骨干,以7个地炼为补充,推进总投资322亿元的炼油扩能和升级改造项目。在抓链条方面,围绕石化产业链的延伸和链接,加快推进百万吨乙烯等20个关键节点项目;管道装备及冶金业,重点发展高端管道装备、城市基础设施管道装备、石油专用管材装备、石油钻采装备等。同时,大力发展冶金精深加工,调整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市场竞争力;机械制造业,重点培育产业由配件向整机转型,由小规模分散经营向大规模集约经营转变。二是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生物医药产业,扶持天成药业等企业,培育一批生物制造、新医药产业示范园区;新能源产业,培育高新区东塑太阳能电池薄膜等项目;新材料产业,培育建新化工染料中间体以及以化工新材料等项目;环保产业,培育沧州宝恩科技抗污染超滤膜生产线等项目;海洋产业,培育中盐长芦盐化工等新兴海洋项目;信息产业,重点培育沧县远东线路板、黄骅航凌等龙头企业。
4、强化项目推动。重点项目建设既是我市工业扩张的根本动力,也是调结构、转方式的主要途径。一是加强政府推动。围绕重点项目的开工、建设和投产达效,每年筛选200项重大项目,对前期项目的开工、在建项目建设进度、竣工项目的投产达效建立政府目标责任制,对重点项目建设涉及的项目审批、资金筹措、用地指标、电力保障等问题建立部门目标责任制,强化督导考核。二是加强政府引导。抓紧拟定和完善市级产业发展规划,着力提高项目谋划水平。重点围绕发挥油气资源、延伸产业链条、壮大石化产业搞好项目谋划,努力把沧州打造成为绿色、安全、国际石油化工城。围绕发挥特色产业优势,以管道装备、机械制造、纺织服装和食品加工,谋划一批能够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的大项目、好项目。围绕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谋划一批立市兴县的重大产业项目。三是加强重点扶持。进一步加大市级财政专项资金额度,优化工业用地指标、节能减排指标投向,集中支持重点项目建设。
4、强化园区建设。一是合理制定、完善规划。在编制规划时要体现出超前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按照高要求、高起点、高标准搞好工业园区总体规划;二是拓宽建园资金来源。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多渠道解决园区建设资金问题。鼓励各类社会投资主体通过投资、联营、入股、控股、独资、收购等方式参与园区开发建设;三是做大园区产业集群。根据园区产业定位,加快产业集聚和培育,努力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的产业集群,使工业园区成为品牌企业、规模企业密集,产业竞争力强的经济板块;四是发展园区循环经济。应用资源节约和替代、资源回收利用、能量梯级利用等技术,重点构建共生企业间、关联产业间的原料和产品链,使区内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五是加强园区管理服务。进一步理顺园区管理体制,优化园区发展软环境。
5、强化方式转变。一是促进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在继续加强五大主导产业发展的同时,改变我市目前“有山无峰”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整机和成套设备,鼓励重大成套装备发展,引导企业从单一产品向成套设备转型,从规模扩张向提高效益转型。二是促进企业发展模式转变。加强合作、抱团发展是企业促进发展,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积极引导企业整合优势资源,在融资、投资、研发、营销上善于抱团,实现资源、资金、技术、管理、人才、品牌的整合,形成合力,增强凝聚力,提高企业竞争力和行业集中度,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三是促进产品结构转变。加快我市工业产品由粗放、低附加值向高端、高附加值方向转变,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收益率,提升我市工业整体装备水平。
6、强化创新驱动。科技创新是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不竭动力。一是要重点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增强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力实施“1+1”工程,引导企业加强对现有生产设备、工艺条件的改造提升,每年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嫁接一批技改项目。二是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人才储备。支持骨干企业建立国家级和省级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三是着力推进产学研联合,以企业为主导,以应用研究为特色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建设一批以市场为导向的高水平产学研基地,推动企业设备更新、技术换代和产品升级。
7、强化管理推动。充分借鉴山东烟台绿叶制药、杰瑞集团等企业规范化管理经验,提升企业软实力,增强企业竞争力。一是建设打造优秀的企业家队伍。通过培训、宣传、走出去等多种方式,培养企业家树立软实力也是经济效益理念,谋长远、干大事、创大业。建立企业家激励机制,对经营业绩突出和贡献大企业家,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激发企业家干事热情,提升创业魄力。二是打造企业文化。鼓励企业结合行业和企业实际,打造企业核心文化,用企业文化培育特有的企业精神,用企业精神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以得到社会各界对企业的关注、重视、信任和支持,从而赢得市场。三是深化企业对标。以本行业管理水平高、技术水平高的企业为标杆,在财务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生产等方面加快赶超,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四是促进“两化”融合。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鼓励企业应用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实施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等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
8、强化政策保障。各级政府制定灵活适用的保障政策,是推动我市工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助推器。一是加大对骨干企业支持力度。支持骨干企业申报重点项目并给予重点保障,加大土地、资金等要素对骨干企业的倾斜力度,支持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多种形式进行融资,鼓励企业走出去尤其走出国门设立原材料基地、制造中心、营销网络和研发机构,寻求更大发展空间。二是制定企业减负政策。目前我市工业面临国际、国内双重压力,建议政府出台企业减负政策,休养生息、放水养鱼,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三是明确资金扶持导向。整合专项资金,重点投向“双百”活动中的百家优势企业和百个技改项目。同时,借鉴烟台技改资金按照企业购买生产设备投资额进行一定比例扶持做法,优化完善资金扶持方式,激发企业技改积极性。四是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建立政府与金融机构有效沟通协调机制,开展政、银、企对接合作活动,主动向金融机构推荐符合工业转型升级要求的工业项目,促进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鼓励民间设立风险投资机构,对我市企业进行股权投资。支持符合转型升级方向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
第五篇:浙江省发布有色金属工业转型升级规划
浙江省发布有色金属工业转型升级规划
浙江省政府正式发布了《浙江省有色金属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09—2012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分析了浙江省有色金属工业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目标,安排了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规划》的主要目标是,有色金属工业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工业平均增幅。先进装备产能及高附加值产品、名优特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比重提高20个百分点;力争形成5家左右国际竞争力强、有自主品牌、引领行业发展的销售规模超百亿元的大企业;建成全国先进的铜加工制造中心及国内重要的铝加工、有色金属新材料、再生金属生产基地。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建成3个以上国家级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清洁生产及能耗、物耗、污染物排放指标总体达到国内行业的先进水平。
《规划》的重点一是要巩固提升铜加工制造业。进一步发挥铜加工产业优势,打造全国先进的铜加工制造基地;加快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铜加工业,形成先进装备占主体的工艺装备结构;积极开发市场急需的高附加值铜加工产品及替代进口产品;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促进铜加工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培育铜加工大集团及以专、精、特为特征的铜加工专业生产企业;加强铜加工创新体系建设,培育3家以上国家级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形成技术、研发新优势;积极拓展国外市场,培育发展出口加工型企业及出口加工基地,加大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培育铜加工品牌,提高标准制定、项目设计、装备制造等综合能力;推进普通铜加工项目向省外、境外转移,省内发展深加工、精加工生产及以研发、营销、营运为主导的总部型经济。二是要加快发展轻有色金属加工业。积极实施大集团战略,培育2-3家年综合加工能力20万吨以上的行业龙头企业,引导有实力的铝加工企业向上游渗透、向下游延伸,实施一体化生产;切实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改造、优化熔炼工艺,改进铸造工艺,提高自动化水平,鼓励建设大型挤压生产装备,积极发展大型、高速短流程轧制工艺和高精度的冷轧装备;提高铝材表面处理、模具开发、设计及制造水平;大力发展高附加值深加工、精加工产品,积极介入中、高端领域产品;拓展轻有色金属加工新品种,积极发展钛合金、镁合金等有色金属品种加工材的生产。三是培育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逐步形成有色金属工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培育发展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行业影响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四是规范发展再生金属业。严格行业准入,形成产业集中、装备先进、环保得到有效治理的再生金属生产新格局;巩固提高传统铜、铝、银等品种的再生利用水平,积极拓展再生金属利用新领域;培育发展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基地。五是改造提升有色金属冶炼业。在满足布局、环保、节能降耗及行业准入等条件下,提升铝、铜、锌等有色金属冶炼业的发展水平。推进铝冶炼业与中铝公司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引导铜冶炼业拓展原料渠道,改进冶炼工艺,实现规模化生产;推动锌冶炼业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采用新型环保的冶炼工艺适时实施改造,达到适度规模经营;实施节能减排、综合利用示范改造工程,进一步提高冶炼业节能减排及综合利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