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再就业政策落实情况的调查(共)
再就业政策落实情况的调查
近年来,随着XX县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化,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失业问题日益突出,截止2004年底,全县下岗失业总人数7237人,其中“4050”人员1985人,占总数的27.4%。寻求就业增长点,促进失业人员尤其是“4050”人员再就业已成为XX县当前推进国企改革、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政治任务。2003年
下半年以来,XX县按照上级要求积极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强力推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据统计,止2004年底全县156个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共开发公益性岗位372个,安置“4050”人员344人,占全县“4050”人员总人数的17.3,发放“4050”人员再就业各类补贴1055170元,开展各类培训2期10班次,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了进一步了解再就业各项政策的落实情况,县政府办组织人员对公益性岗位安置的“4050”人员再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一、“4050”人员再就业各项政策落实情况
我们采取抽查的办法,先后实地走访了县一中、技术监督局等10个单位安置的31名“4050”人员,从调查情况看,安置人员中有23名上岗,7名因为各种原因没有上岗,1名自动放弃就业机会。总的来看,这些单位安置人员再就业的各项政策落实基本到位。
(一)各单位对再就业工作比较重视。这些单位都明确有专人负责,对安置到本单位的“4050”人员情况都很了解,在我们的调查中,这些单位主要领导都能随口说出本单位安置人员的姓名和基本情况,对再就业安置政策比较熟悉。有的单位能根据再就业人员的不同情况,因人而异地安排工作岗位,如县一中把一名有技术的再就业人员安排到电工岗位上,把具有高中学历的两名“4050”人员安排到试验室,充分发挥了他们的特长。有的单位能较好关心“4050”人员生活困难,如技术监督局的领导了解到安置人员生活困难后,每月增加工资100元,同时逢年过节给一些补助。
(二)安置人员的待遇都能较好落实。调查10个单位的31名安置人员除1名自动放弃岗位,各种补贴被停发外,其他30名的养老保险补贴和岗位工资补贴都能按月或按季度足额发放。县财政对接收“4050”人员单位的补贴(每人每月150元)按季度划拨单位帐上。各接收单位没有拖欠工资现象,调查中有6个单位是按月发,有4个单位是按季度发,除没有上岗的8名人员外,上岗人员报酬每月最低的252元,最高的达700多元。总的来看,涉及“4050”人员的各项补贴发放率达到了100%。
(三)上岗人员都能按要求完成工作任务。据调查的单位反映,被安置人员工作责任心都比较强,能按要求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工作量比较集中的个别人员在忙时还把家属叫来帮忙。XX小学的1名再就业人员说:“能得到安置已经很不容易,我们都很珍惜这份工作,干完规定的任务后,学校的其它临时性任务,也是随叫随到”。技术监督局领导反映:“我们单位安置的2名下岗人员非常负责任,不但能看好门,机关的卫生也保持得很好,为此,我们也乐意给他们多发点”。
(四)安置人员都经过劳动部门的短期培训。调查中了解到这些人员在上岗前都接受了县再就业服务中心的转岗再就业技能培训,内容以绿化、保洁、家政服务等专业技能和劳动法律法规、再就业的各项政策为主,时间为2-3天。尽管时间很短,但安置人员对政府的各项再就业政策都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打消了广大“4050”人员对怎样退休、能不能退休等顾虑。接受调查的人员对就业安置的各项政策基本都是耳熟能详。
(五)安置人员对再就业政策十分拥护。调查中23名在岗人员都表示推动“4050”人员再就业的各项政策是政府为社会弱势群体办的一件实事,一件好事。原XX厂的一名再就业人员激动地说:我夫妻两个都在XX厂上班,氮肥厂停产到改制前的4年间无人问津,生活非常困难,实现再就业后,现在可以拿到400元工资,除去自身负担的养老保险外,每月有352元的收入,尽管不算多,但足以维持家庭的日常开资,日后退休也有了盼头,真是感谢政府。
二、XX县“4050”人员再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从对10个单位的调查的情况看,尽管XX县“4050”人员再就业政策得到了较好落实,但还存在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再就业人员生活待遇仍然偏低。调查的23名在岗安置人员中,有6名人员工资超过规定标准(县一中的1名电工发到750元,1名承包学校食堂收入更为可观,技术监督局、运管所等单位4名每月发到400元),其他17名再就业人员工资都是按县规定标准执行,每人每月300元除去自身负担的养老保险金外,人均每月的实际报酬为252元,这样的标准都低于同一单位的临时工。调查中还有4个单位对安置人员工资是按季度发放,给“4050”人员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二)政策落实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劳动部门安置职能弱化。
各单位接收的“4050”人员基本都是本单位职工亲属或有关系人员。调查的10个单位中,只有1个单位是按照劳动部门分配进行安置的,其它9个单位都是自主进行选择。二是部分单位落实政策有棚架现象。从调查的情况看,各项政策落实较好的单位如县一中、运管所等单位大都是下属有实体的单位,有的本身就需要招收临时工。而安置较差的单位或者单位认为没合适
岗位,或者认为没有合适的工种,迫于政府压力,虚于应付。三是存在挂名不上岗,虚领补贴现象。调查中8名不在岗人员,3名是由于单位因素没有上岗,4名是属于个人因素没有上岗,这7名人员只是挂个名,按时领取各种补贴,这种情况占总安置人数的22.6%。另有1名自动放弃岗位外,劳动部门已经停发了各种补贴。由于这部分人员与接收单位达成了默契,上岗真实情况劳动部门很难吃透,政策落实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4050”人员综合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这次调查的31名“4050”人员中,初中学历的有25人占80.6,高中学历的只有6人19.4。有技术特长的人员仅有1人占3.2。较低的文化素质与与他们的年龄、身体情况结合起来,使这些人员在工作选择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也是“4050”人员较难安置的重要原因之一。调查中,我们发现仍有个别的“4050”人员思想素质较低,他们习惯于计划经济下“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难以转变过去城镇居民高依赖性、低风险性、弱竞争性为主要特征的“稳定”就业观,追求工作相对轻松、职业相对固定、报酬相对优厚,从而无法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而自动放弃岗位。调查中了解到教师进修学校的1名再就业人员在上了半年时间班后不辞而别,劳动部门已经停发了该名人员的各种补贴。
三、几点建议
1、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目前全县1985名“4050”人员政府安置人数仅有344人,除去自谋职业以外,失业在家的,有1000人以上,推动“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任务仍然十分繁重。但是目前全县156个机关事业单位,公益性岗位开发潜力极其有限。因此,推动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必须另辟蹊径,要加强宣传,引导下岗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主动降低择业门槛,同时要出台政策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吸纳“4050”人员就业,拓宽“4050”人员的再就业渠道,实现多元化再就业。引导和鼓励“4050”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形成再就业的良性机制。
2、适当增加待遇,提高就业积极性。要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出台,符合XX县实际的配套政策,对从事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差的再就业人员规定单位支付的最低报酬,调动再就业的积极性。同时,要对再就业人员实行更加科学的管理,切实保障安置人员的合法权益。
3、强化技能培训,提高综合素质。有关部门要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特别是能够实现即时就业的短期培训,尽可能地提高“4050”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
4、完善政策落实机制,堵塞政策漏洞。挂名吃空额现象,不仅造成了财政资金的浪费,更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使促进“4050”人员再就业的各项政策落空,成为部分人员和单位投机钻营的机会。因此劳动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督导检查,加大对挂名单位和吃空额的双向处罚力度,杜绝不良现象。
第二篇:关于县“4050”人员再就业政策落实情况的调查
关于县“4050”人员再就业政策落实情
况的调查
关于县“4050”人员再就业政策落实情况的调查
近年来,随着县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化,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失业问题日益突出,截止底,全县下岗失业总人数7237人,其中“4050”人员1985人,占总数的%。寻求就业增长点,促进失业人员尤其是“4050”人员再就业已成为县当前推进国企改革、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政治任务。下半年以来,县按照上级要求积极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强力推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据统计,止底全县156个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共开发公益性岗位372个,安置“4050”人员344人,占全县“4050”人员总人数的%,发放
“4050”人员再就业各类补贴1055170元,开展各类培训2期10班次,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了进一步了解再就业各项政策的落实情况,县政府办组织人员对公益性岗位安置的“4050”人员再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一、“4050”人员再就业各项政策落实情况
我们采取抽查的办法,先后实地走访了县一中、技术监督局等10个单位安置的31名“4050”人员,从调查情况看,安置人员中有23名上岗,7名因为各种原因没有上岗,1名自动放弃就业机会。总的来看,这些单位安置人员再就业的各项政策落实基本到位。
各单位对再就业工作比较重视。这些单位都明确有专人负责,对安置到本单位的“4050”人员情况都很了解,在我们的调查中,这些单位主要领导都能随口说出本单位安置人员的姓名和基本情况,对再就业安置政策比较熟悉。有的单位能根据再就业人员的不同情况,因人而异地安排工作岗位,如县一中把一名有
技术的再就业人员安排到电工岗位上,把具有高中学历的两名“4050”人员安排到试验室,充分发挥了他们的特长。有的单位能较好关心“4050”人员生活困难,如技术监督局的领导了解到安置人员生活困难后,每月增加工资100元,同时逢年过节给一些补助。
安置人员的待遇都能较好落实。调查10个单位的31名安置人员除1名自动放弃岗位,各种补贴被停发外,其他30名的养老保险补贴和岗位工资补贴都能按月或按季度足额发放。县财政对接收“4050”人员单位的补贴按季度划拨单位帐上。各接收单位没有拖欠工资现象,调查中有6个单位是按月发,有4个单位是按季度发,除没有上岗的8名人员外,上岗人员报酬每月最低的252元,最高的达700多元。总的来看,涉及“4050”人员的各项补贴发放率达到了100%。
上岗人员都能按要求完成工作任务。据调查的单位反映,被安置人员工作责任
心都比较强,能按要求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工作量比较集中的个别人员在忙时还把家属叫来帮忙。小学的1名再就业人员说:“能得到安置已经很不容易,我们都很珍惜这份工作,干完规定的任务后,学校的其它临时性任务,也是随叫随到”。技术监督局领导反映:“我们单位安置的2名下岗人员非常负责任,不但能看好门,机关的卫生也保持得很好,为此,我们也乐意给他们多发点”。
安置人员都经过劳动部门的短期培训。调查中了解到这些人员在上岗前都接受了县再就业服务中心的转岗再就业技能培训,内容以绿化、保洁、家政服务等专业技能和劳动法律法规、再就业的各项政策为主,时间为2-3天。尽管时间很短,但安置人员对政府的各项再就业政策都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打消了广大“4050”人员对怎样退休、能不能退休等顾虑。接受调查的人员对就业安置的各项政策基本都是耳熟能详。
安置人员对再就业政策十分拥护。调查
中23名在岗人员都表示推动“4050”人员再就业的各项政策是政府为社会弱势群体办的一件实事,一件好事。原厂的一名再就业人员激动地说:我夫妻两个都在厂上班,氮肥厂停产到改制前的4年间无人问津,生活非常困难,实现再就业后,现在可以拿到400元工资,除去自身负担的养老保险外,每月有352元的收入,尽管不算多,但足以维持家庭的日常开资,日后退休也有了盼头,真是感谢政府。
二、县“4050”人员再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从对10个单位的调查的情况看,尽管县“4050”人员再就业政策得到了较好落实,但还存在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再就业人员生活待遇仍然偏低。调查的23名在岗安置人员中,有6名人员工资超过规定标准,其他17名再就业人员工资都是按县规定标准执行,每人每月300元除去自身负担的养老保险金外,人均每月的实际报酬为252元,这样的标准都低于同一单位的临时工。调查中还有4
个单位对安置人员工资是按季度发放,给“4050”人员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政策落实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劳动部门安置职能弱化。各单位接收的“4050”人员基本都是本单位职工亲属或有关系人员。调查的10个单位中,只有1个单位是按照劳动部门分配进行安置的,其它9个单位都是自主进行选择。二是部分单位落实政策有棚架现象。从调查的情况看,各项政策落实较好的单位如县一中、运管所等单位大都是下属有实体的单位,有的本身就需要招收临时工。而安置较差的单位或者单位认为没合适岗位,或者认为没有合适的工种,迫于政府压力,虚于应付。三是存在挂名不上岗,虚领补贴现象。调查中8名不在岗人员,3名是由于单位因素没有上岗,4名是属于个人因素没有上岗,这7名人员只是挂个名,按时领取各种补贴,这种情况占总安置人数的%。另有1名自动放弃岗位外,劳动部门已经停发了各种补贴。由于这部分人员与接收单位
达成了默契,上岗真实情况劳动部门很难吃透,政策落实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4050”人员综合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这次调查的31名“4050”人员中,初中学历的有25人占%,高中学历的只有6人%。有技术特长的人员仅有1人占%。较低的文化素质与与他们的年龄、身体情况结合起来,使这些人员在工作选择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也是“4050”人员较难安置的重要原因之一。调查中,我们发现仍有个别的“4050”人员思想素质较低,他们习惯于计划经济下“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难以转变过去城镇居民高依赖性、低风险性、弱竞争性为主要特征的“稳定”就业观,追求工作相对轻松、职业相对固定、报酬相对优厚,从而无法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而自动放弃岗位。调查中了解到教师进修学校的1名再就业人员在上了半年时间班后不辞而别,劳动部门已经停发了该名人员的各种补贴。
三、几点建议
1、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目前全县1985名“4050”人员政府安置人数仅有344人,除去自谋职业以外,失业在家的,有1000人以上,推动“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任务仍然十分繁重。但是目前全县156个机关事业单位,公益性岗位开发潜力极其有限。因此,推动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必须另辟蹊径,要加强宣传,引导下岗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主动降低择业门槛,同时要出台政策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吸纳“4050”人员就业,拓宽“4050”人员的再就业渠道,实现多元化再就业。引导和鼓励“4050”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形成再就业的良性机制。
2、适当增加待遇,提高就业积极性。要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出台,符合县实际的配套政策,对从事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差的再就业人员规定单位支付的最低报酬,调动再就业的积极性。同时,要对再就业人员实行更加科学的管理,切实保障安置人员的合法
权益。
3、强化技能培训,提高综合素质。有关部门要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特别是能够实现即时就业的短期培训,尽可能地提高“4050”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
4、完善政策落实机制,堵塞政策漏洞。挂名吃空额现象,不仅造成了财政资金的浪费,更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使促进“4050”人员再就业的各项政策落空,成为部分人员和单位投机钻营的机会。因此劳动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督导检查,加大对挂名单位和吃空额的双向处罚力度,杜绝不良现象。
第三篇:关于县“4050”人员再就业政策落实情况的调查
近年来,随着县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化,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失业问题日益突出,截止底,全县下岗失业总人数7237人,其中“4050”人员1985人,占总数的27.4%。寻求就业增长点,促进失业人员尤其是“4050”人员再就业已成为县当前推进国企改革、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政治任务。下半年以来,县按照上级要求积极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强力
推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据统计,止底全县156个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共开发公益性岗位372个,安置“4050”人员344人,占全县“4050”人员总人数的17.3%,发放“4050”人员再就业各类补贴1055170元,开展各类培训2期10班次,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了进一步了解再就业各项政策的落实情况,县政府办组织人员对公益性岗位安置的“4050”人员再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一、“4050”人员再就业各项政策落实情况
我们采取抽查的办法,先后实地走访了县一中、技术监督局等10个单位安置的31名“4050”人员,从调查情况看,安置人员中有23名上岗,7名因为各种原因没有上岗,1名自动放弃就业机会。总的来看,这些单位安置人员再就业的各项政策落实基本到位。
(一)各单位对再就业工作比较重视。这些单位都明确有专人负责,对安置到本单位的“4050”人员情况都很了解,在我们的调查中,这些单位主要领导都能随口说出本单位安置人员的姓名和基本情况,对再就业安置政策比较熟悉。有的单位能根据再就业人员的不同情况,因人而异地安排工作岗位,如县一中把一名有技术的再就业人员安排到电工岗位上,把具有高中学历的两名“4050”人员安排到试验室,充分发挥了他们的特长。有的单位能较好关心“4050”人员生活困难,如技术监督局的领导了解到安置人员生活困难后,每月增加工资100元,同时逢年过节给一些补助。
(二)安置人员的待遇都能较好落实。调查10个单位的31名安置人员除1名自动放弃岗位,各种补贴被停发外,其他30名的养老保险补贴和岗位工资补贴都能按月或按季度足额发放。县财政对接收“4050”人员单位的补贴(每人每月150元)按季度划拨单位帐上。各接收单位没有拖欠工资现象,调查中有6个单位是按月发,有4个单位是按季度发,除没有上岗的8名人员外,上岗人员报酬每月最低的252元,最高的达700多元。总的来看,涉及“4050”人员的各项补贴发放率达到了100%。
(三)上岗人员都能按要求完成工作任务。据调查的单位反映,被安置人员工作责任心都比较强,能按要求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工作量比较集中的个别人员在忙时还把家属叫来帮忙。小学的1名再就业人员说:“能得到安置已经很不容易,我们都很珍惜这份工作,干完规定的任务后,学校的其它临时性任务,也是随叫随到”。技术监督局领导反映:“我们单位安置的2名下岗人员非常负责任,不但能看好门,机关的卫生也保持得很好,为此,我们也乐意给他们多发点”。
(四)安置人员都经过劳动部门的短期培训。调查中了解到这些人员在上岗前都接受了县再就业服务中心的转岗再就业技能培训,内容以绿化、保洁、家政服务等专业技能和劳动法律法规、再就业的各项政策为主,时间为2-3天。尽管时间很短,但安置人员对政府的各项再就业政策都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打消了广大“4050”人员对怎样退休、能不能退休等顾虑。接受调查的人员对就业安置的各项政策基本都是耳熟能详。
(五)安置人员对再就业政策十分拥护。调查中23名在岗人员都表示推动“4050”人员再就业的各项政策是政府为社会弱势群体办的一件实事,一件好事。原厂的一名再就业人员激动地说:我夫妻两个都在厂上班,氮肥厂停产到改制前的4年间无人问津,生活非常困难,实现再就业后,现在可以拿到400元工资,除去自身负担的养老保险外,每月有352元的收入,尽管不算多,但足以维持家庭的日常开资,日后退休也有了盼头,真是感谢政府。
二、县“4050”人员再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从对10个单位的调查的情况看,尽管县“4050”人员再就业政策得到了较好落实,但还存在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再就业人员生活待遇仍然偏低。调查的23名在岗安置人员中,有6名人员工资超过规定标准(县一中的1名电工发到750元,1名承包学校食堂收入更为可观,技术监督局、运管所等单位4名每月发到400元),其他17名再就业人员工资都是按县规定标准执行,每人每月300元除去自身负担的养老保险金外,人均每月的实际报酬为252元,这样的标准都低于同一单位的临时工。调查中还有4个单位对安置人员工资是按季度发放,给“4050”人员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二)政策落实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劳动部门安置职能弱化。各单位接收的“4050”人员基本都是本单位职工亲属或有关系人员。调查的10个单位中,只有1个
第四篇:再就业政策落实自我排查情况汇报
再就业政策落实自我排查情况汇报
市扩大就业与社会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为切实加强对中央和省、市再就业政策落实,排查政策落实中出现的情况;切实解决下岗失业人员集中反映的问题,充分发挥再就业政策促进就业的效应;以及发现和解决政策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和完善再就业政策。我办会同安福县再就业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于5月8日到5月25日对我县有关单位落实再就
业政策情况进行了排查。现把排查情况简要的汇报如下:
一、再就业政策落实情况
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一系列再就业政策,把做好再就业工作作为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中之重,作为
县的头等大事来抓。今年1至5月,实现全县城镇新增就业1516人,有652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对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小额担保贷款工共计万元,2004年还获得了全市小额贷款先进单位;加强了再就业服务和资金投入力度,已筹集再就业资金84万元;安置“4050”人员68名实现就业;再就业免费培训350人次,培训后实现再就业率过到78;1--5月失业金共计发放万元。较好的落实了再就业政策,就业再就业工作总体进展态势良好,朝着既定目标稳步发展
二、存在的不足
1、小额贷款担保基金落实方面。尽管做出了努力,不同程度得到了落实,但由于现实的经济实力差距,使我县的小额贷款担保基金不够不足,影响到了再就业政策的落实进度和深度。
2、在再就业政策宣传方面。再就业政策和再就业典型经验的宣传力度还不够,缺乏有针对性的宣传措施,对没有
形成社会各界都来关心支持再就业工作的浓厚氛围。
3、在税费减免协调方面。由于工商、税务部门与我办各成员单位都不隶属同一部门,从而导致在工作协调方面联系不够,致使一些工作的进步缓慢,特别在税费减免的协调方面。
4、政策设计缺欠,部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享受不到再就业优惠政策。目前尚有相当数量未进再就业服务中心且未能并轨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集体企业、国有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的下岗失业人员不属享受优惠政策人员范围。导致该部分人员意见较见。
二、下一步打算
1、加大再就业政策宣传。我办将于近期组织开展一次大规模的宣传活动,邀请劳动保障、工商、税务、银行、工会、妇联等相关部门参加活动并积极为下岗失业人员排忧解难。同时加强对再就业政策和再就业典型的宣传。
2、加强工作协调力度。积极主动协调
我县财政、工商、税务、物价、经贸及银行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税费减免、工商登记、资金筹集、小额贷款等政策的落实。
xxx县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00五年六月十日
第五篇:樟树市落实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政策情况汇报
樟树市落实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再创业政策
情况汇报
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市外出人员较集中的广东、福建、浙江等地陆续有一批农民工返乡。为确保全市返乡人员的就业安置和社会稳定,市劳动保障部门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国际金融风暴带来农民工返乡再就业等问题,采取措施,千方百计促进返乡农民工再就业。一是为切实解决当前民工返乡再就业问题,组织人员深入农村、市内企业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结合全区实际,及时研究对策。二是认真做好省、宜春市应对当前经济形势而出台的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政策的落实工作,通过组织学习培训,利用乡镇赶墟日到街头、社区、企业讲解宣传,把促进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的政策宣传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截止2009年1月23日,受金融危机影响返乡的农民工11086人,占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12.1%。春节后返乡人员又外出打工的5853人,占返乡农民工52.8%,在樟树本地企业就业的2875人,占返乡农民工的25.9%;返乡创业的36人;尚未找到合适工作和拟外出务工的2322人,占返乡农民工的20.9%。
一、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再创业政策落实情况及工作措施 一是及时做好返乡农民工接续养老保险工作。2008年11月底,我们在市委、市政府主持召开的返乡农民工座谈会上详细介绍了返乡农民工接续养老保险的相关政策和采取的措施;在市政
府主办的返乡农民工专场招聘会上散发宣传单,宣传养老保险政策。并在养老保险办证大厅开辟了专门通道、专门窗口,指定专人为返乡农民工接续养老保险。到目前,已有342名返乡农民工登记接续了养老保险关系。
二是送岗下乡,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就业平台。市劳动保障部门积极帮助返乡农民进城就业,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在春节前夕,深入企业为农民工进城务工开发各类适合的用工岗位,08年12月25日、09年1月23日和2月15日,由市政府主办、市人劳局、就业局承办,在市人力资源市场举办了以“积极帮助返乡人员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为主题的两次企业人才招聘会。参加招聘的企业101家,现场提供就业岗位6272个,参加应聘人员近2万人次,签订意向性用工合同3892个,其中返乡务工人员2368人,占61%。此外,市人力资源市场全天候地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就业信息。各乡镇(街道)劳动保障服务站也为返乡农民工提供求职、介绍登记服务,帮助部分返乡农民工在本地实现转移就业。春节期间,各乡镇还利用赶墟日的机会,先后举办了15场小型企业人才招聘会,企业招聘返乡人员400多人。
三是就地培训,加强对返乡农民工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为及时帮助返乡人员转岗就业,我们把返乡农民工作为各类技能培训的重点,加大对返乡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力度,及时抓住农民工返乡的机会,整合劳动、就业、教育、扶贫等政府、民间多元
化培训资源,加大财政投入,多途径、多渠道、多层次开展返乡人员转岗技能、种养殖业技术等针对性培训,特别注重道德素质和守法意识培训,把培训触角延伸到乡镇、社区和村委会。一是组织返乡人员开展转岗培训。由于外出务工返乡人员的技能和企业需求工种不匹配,我们联合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大力开展针对返乡人员的转岗培训。仅张家山、洋湖就组织200余名外出务工返乡人员进行转岗培训;二是组织外出务工返乡人员进行技能提升培训。我们根据当前就业形势,紧密结合市内企业对员工技能要求,整合社会资源,与多家单位签定协议,重点组织已经上岗就业的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开展焊工、电工等工种的技能提升培训,提高他们的上岗能力,提升企业运转效率。通过技能提升培训,有580多人已经在仁和、四特、山峰日化等市内企业就业。
四是鼓励和扶持部分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一是对有创业愿望,且在外地积聚了一定财富、掌握了一定信息的返乡农民工要求创业的,组织他们参加创业培训,并给予小额担保贷款支持及各项税费优惠政策扶持,解决返乡人员创业资金难题。市内工业园区也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吸引返乡农民工积极自主创业。截止到2009年1月底,我们已为12户返乡农民工提供小额担保贷款45万元。二是开展锦绣共和创业一条街。为帮助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向返乡农民工提供100个摊位,并给予免租金、免管理费等工商、税务的优惠政策,吸纳返乡人员创业经商。刘公庙镇的刘永强在广东打工回来,利用积累的一些资金和管理经验,与
人合伙创办起樟树市顺裕实业有限公司,带富一方群众。2008年下半年,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刘永强的企业业务量同比缩减了2成左右,周转资金也出现了短缺。虽然面临诸多困难,但他不仅没有将节省开支的“算盘”打在减少工人工资和裁员上,反而接收了30多名返乡人员和60多名残疾人就业,为政府分了忧。刚从深圳返乡不久的兰美花等人,经当地政府牵线搭桥,顺利的在顺裕实业有限公司找到工作,每个月工资1200元。
五是多措并举鼓励企业稳定就业,吸纳返乡农民工就业。为解决好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我市积极落实国家有关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局势政策的具体措施办法,一是为困难企业提供一定的资金扶持,帮助企业度过难关,并鼓励企业吸纳返乡农民工就业;二是为吸纳返乡农民工较多的困难企业给予岗位补贴或社保补贴,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岗位。已为吸纳返乡农民工较多的四特集团提供社保补贴30万元。三是帮助吸纳返乡农民工的企业开展企业员工技能提升培训、转岗培训,并给予300元/人的培训补贴。2008年年底,已经为企业兑现了90余万的培训补贴。
为了帮助返乡人员解决就业问题,我们通过乡镇劳动保障平台,及时了解到返乡农民工当前的返乡情况及再就业意向,采取“鼓励企业吸纳一批、促进创业带动一批、加强协作输出一批、合理指导转移一批”等多种措施,积极帮扶返乡人员实现就业,确保了全市就业和社会大局的稳定。一是加强对外劳务输出。积
极开展免费职业介绍服务,组织用工企业举办定期、不定期招聘会。依托乡镇劳动保障平台,搭建返乡人员转岗就业服务平台。探索“求职、培训、就业、维权”四位一体劳务“直通车”输出模式,主动走出去收集沿海劳务输入大省用工信息,积极开辟新的市场。二是注重就地转移就业。积极与市内企业联系,掌握企业用工信息,鼓励企业吸纳一批。三是努力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吸纳更多返乡人员“在家门口再就业”。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江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进一步稳定就业的通知》(赣劳社就[2009]06号)文中的“困难企业”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的定性标准,我们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把握和定性。
二是培训任务重、难度大。主要是学员难组织、培训经费不足、师资力量弱、场地不够、培训学员与用工企业难对接。
二00九年二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