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时间:2019-05-12 07:31: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第一篇: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但是,计划生育是家庭的事,它涉及到经济、社会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问题,实行起来有很多困难。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支持的,由哈佛大学在印度进行过计划生育的研究。他们在印度农村向村民们宣传自愿实行计划生育,并免费提供避孕药物。这些村民虽拿了药物,但实际并不服用。在向村民们宣传控制家庭子女数目时,有个村民说:“在1960年,你们让我相信我不要再生孩子了。可是,现在你看我有了6个儿子,2个女儿。他们都长大了,都给我钱,我现在坐在家里享清福。你们说我穷,养活不了一个大家庭。现在,因为我家人多,我富了”。还有的村民说:“富人有钱投资买机器,我们只有投资于我们的孩子”。“没有儿子,我就无法耕种,儿子多,就不用雇劳动力,就可省下一大笔钱”。研究人员认为,由于村民缺乏教育,文化水平低,加上偏见,研究工作无法继续下去。这种情况,深刻地说明这个问题的复杂与困难。所以严重的问题还是在于农村,在于教育人们改变陈旧的观念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不然,良好的愿望,正确的政策,响亮的口号,等等,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人口增长过快的苦难的情况相反,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则面临的是另一种人口问题,即人口的减少与迅速老化的问题。例如,欧洲委员会关于人口问题一项调查报告提到其21个会员国人口如按目前速度下降,到2086年欧洲人口将只有现在的1/2。而前联邦德国的情况尤为突出,其人口出生率目前在欧洲是最低的。尽管近几十年来流入了430万人,前联邦德国的人口仍在继续减少。从60年代中期起,它的人口出生率就低于人口更替的水平。据计算,欧洲各国要保持人口的稳定水平,每个妇女至少生2.1个孩子。可是在1985年,低于此指标的国家,除前联邦德国外,还有卢森堡、丹麦、奥地利、荷兰、比利时、瑞典、英国和法国,根据民意测验,面对这种情况,有人认为下降是“适时的”,有人认为是“担忧的”,赞成政府进行干预。目前,法国已在税收方面采取措施,鼓励生育。至于迅速老化问题,估计到下世纪“老年人”将占欧洲人口的“压倒优势”,目前的社会保险制度至本世纪末将崩溃,因为较少的人必须在相当长时期内赡养比现在多的老年人。可见,人口少也与人口多一样,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第二篇:人口空间分布解读

第一章 绪论

1.1选题背景与意义

人口空间分布是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空间分布状况,是人口发展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人口空间分布与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相互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人口空间分布受到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第二,合理的人口空间分布也会促进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反之,则会阻碍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影响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状况,并影响其动态分布特征。另一方面,人 口空间分布的不同特征也反映了不同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性。所以,人口空间分布是否均衡合理对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对区域人口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研究的重要意义就是探索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特征和其动态变化规律,因地制宜地制订适合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政策,最终促进区域人口合理均衡布局,促进人口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速,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区域人口空间分布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近年来,我国人口问题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间的矛盾不断升级。因此,研究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现状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规律成为当前人口问题研究中的热点之一。

从1994年的《中国21世纪议程》开始,我国就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之后,我国颁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又提出“控制人口总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胡主席在报告中又提出新的人口发展战略要求,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聚集功能,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跟之前研究相比较,有关人口分布合理性的学术研究并不多。随着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因此,用经济承载力指标考量人口分布是否合理,探讨人口空间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是否协调己成为当前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重庆市作为我国重要的直辖市之一,2014年总人口己达1732.76万人。重庆市的人口分布格局是各种自然、社会经济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研究重庆地区的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分析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从人口容量和自然、经济承载力方面研究重庆地区人口分布是否均衡合理,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对重庆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建设、交通运输等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人口分布的研究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这个时期的人口研究还不是独立的研究课题,它只是在研究空间问题时被涉及的某一个相关方面。主要代表学者有伯吉斯、霍伊特、罗西等人类生态学派和新古典主义学派。1951年Clark以20多个城市的人口数据为依据,研究人口密度与距离的关系,研究表明人口密度呈指数式衰减趋势,也就是人口密度与距离的关系呈现负指数的关系;Sherratt和Tanner随后研究得出新的人口密度理论模型一正态密度模型,Smeed提出了负 幂指数模型。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受地理学发展思潮的影响,研究内容主要有人口空间分布特征,此外还有人口分布的数量模式,人们的迁居行为和因人口集聚形成的住房链问题。主要代表学者有克拉克、西蒙斯、劳瑞、摩尔、贝尔、布朗等。1969年,Newling等深化了Clark理论模型,用二次曲线替代了一次变量,提出了二次指数模型。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这一时期主要以阶级关系、政治因素等社会结构深层原因为切入点来研究人口分布,研究人口分布的发展变化规律。代表学者有哈维、史密斯等激进地理学派。90年代,美国人口分布研究主要以国内国际人口迁移和人口特征的区域差异为主,此外还有人口政策研究以及新技术的应用等。如RazinA和GhoShBN分别在1995年和1997年探讨了人口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996年B irkinM对零售业地址的选择是否可以以人口数据为依据进行了研究。之后,随着GIS和RS等新技术的应用发展,人口分布的研究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有了显著的进步。如1998年Kar1E和Ryavec等利用GIS技术研究了西藏放牧区的生态类型与当地人口密度之间的关系。2003年QiuF等运用TIGERGIS软件,使用其中的遥感影象数据,分析了城市人口的发展模型。同年,LiuJJ等运用GIS和RS技术收集了巢湖流域的相关人口数据,并运用这些数据研究了当地的人口分布状况。1.2.2国内研究进展

20世纪20-30年代是我国人口分布研究的起步阶段,竺可祯教授在《东方杂志》发表的《论江浙两省人口之密度》是我国第一篇有关人口地理学的文章;1933年胡焕庸先生绘制了第一张中国人口密度图,同时提出了著名的“胡焕庸线”;两年后胡焕庸先生又在《中国人口之分布》中首次明确提出“暖环-腾冲”线。

20世纪50, 60年代受中国当时特殊国情的影响,人口分布的研究处于停滞阶段。70年代,人口分布的研究以社会结构的深层分析为研究重点,大多集中于区域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阶级等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口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分布、人口与其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人口再生产与人口结构空间特征以及人口城市化。如1982年孙敬之论述了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并探讨了我国城镇人口的分布。1983年李仪俊参照国外方法计算了我国人口分布的重心坐标及移动轨迹。1985年胡焕庸发表《中国八大区的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经济圈规划》,将全国人口划分为八个大区,并总结了各大区的人口分布特点、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人口与经济区规划的特点。1987年,陈冰、解书森研究分析了科技、经济和人口分布的交 互效应关系。并探讨了影响城乡人口分布的各种因素。

20世纪90年代,贺清云根据1949-1991年湖南省人口统计资料,研究了湖南省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其存在的问题;程希以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为出发点,探讨了现阶段我国不同区域的资源、经济因素与人口分布之间的关系;周春山将广州市的人口变动情况分为三种类型并对广州市的地域结构进行划分,并提出广州市人口空间变动的模式;1997年孙文生等研究得出经济发展对人口增长起着或促进或抑制的作用;同年王桂新研究了影响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的各种因素,最后指出影响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环境因素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1999年陈彦光等使用分形测度方法,证明了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多分形假设。

2000年以后,随着GIS等新技术的发展,人口分布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地开始利用新技术手段。对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的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口益增多。2001年,王雯菲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北京市的人口分布现状特征,并研究了人口分布的演变规律,研究得出人口数量的增长与人口分布的变化之间具有很强的联系性;2003年,冯建、周一星分析了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中的北京市人口数据,并与80年代的数据相比较,最后得出北京市20世纪90年代以后各类人口的地域分布状况,并总结出最新变化情况;2004年周春山等依据全国人口普查中的广州市人口数据,详细地分析了近20年以来广州市的人口分布情况,并总结出其演变特征;2005年,张善余、俞路分析探讨了近年来北京市人口不断、聚的变化,文章中运用了空间统计方法;2006年俞路等对2000-2003年上海市的乡镇人口密度变化率进行研究;2007年谢守红研究了广州市人口分布的空间变化特征,并分析其原因。2001年赵军等运用GIS技术计算出各民族的人口重心坐标和移动轨迹,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相关人口数据库和图形库。2004年王春菊等依据福建省人口统计数据,对其进行空间化相关性分析,并在此过程中运用了GIS技术和SPSS统计软件。2008年孟向京选用人口潜力指数判别法,综合评价了我国人口分布是否均衡合理。曾祥旭、陈卓(2010年)研究重庆的适度人口规模,并研究人口的合理分布。余瑞林、刘承良、杨振(2012年)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研究武汉城 市圈的人口分布状况。1.3研究内容

本文依据人口地理学、人口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基于2010-2014年重庆市人口统计数据,结合数理统计分析方法,以重庆市人口分布情况为切入点,结合人口密度分布,对重庆市总体的人口分布和各县区的人口分布现状特征及动态变化特征进行阐述。运用SPSS软件对影响重庆市人口空间分布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指标进行简单分析,并运用人口容量判别法和人口潜力指数判别法对人口空间分布的合理性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重庆市人口空间分布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合理性的对策建议。

文章分析了2010年—2014年重庆市人口分布的空间特点,并总结出重庆市人口空间分布的现状特征和动态变化特征。分析得出:(1)2014年重庆市38个县区总人口数差异明显;不同县域之间人口密度分布差异较大;(2)2010年以来重庆市各地市人口总量和人口密度的增长都十分明显,个别地区出现负增长;全市人口空间分布整体比较合理,人口分布趋同趋势逐渐减小,表现出逐渐分散的趋势。

对影响重庆市人口空间分布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自然地理条件是重庆市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形成的基础。各县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是形成重庆市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重要原因。此外,地方政策鼓励农民进城,中小城镇化水平加强也是影响重庆市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

对重庆市人口空间分布现状的合理性分析,运用人口容量判别法和人口潜力指数判别法分别对重庆19个县区的人口数据进行计算,对空间分布进行合理性评价,并总结出重庆市人口空间分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表明,重庆市的大部分地区人口发展较均衡,大多地区发展潜力较大,有些地区发展潜力适度,个别地区发展潜力较小。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总体呈现东多西少,南北均衡的特点,人口分布总体均衡合理,局部人口压力较大。最后为解决重庆市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合理状况,提出促进重庆市人口合理分布的对策和建议。1.4研究方法 首先,文中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对重庆市人口分布的现状特征和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总结,简单分析了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并对各区县人口分布的合理性做了评价。

其次,文中运用比较分析法,先后运用两种方法对重庆地区人口是否合理分布进行判断,并将两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这两种方法是人口容量判别法和人口潜力指数判别法。

最后,定性和定量分析。运用人口密度、不均衡指数、集中指数、人口分布重心等指标,总结重庆市人口分布的现状特征和2010-2014年人口分布的动态特征;在分析人口分布理论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判断重庆市的人口空间分布的合理与否。第二章 人口合理分布的理论基础

2.1人口空间分布的概念

人口空间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它是人口发展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人口空间分布还可从地理位置角度划分成人口水平分布和人口垂直分布。人口水平分布是指人口按陆地面积投影的地理位置分布。人口垂直分布是指人口按海拔高度所在位置的分布,人口多数集中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人口空间分布还可分为静态分布和动态分布。静态分布是指人口在一定地域一定时间的人口变化过程和人口空间现象。动态分布是指一种变动情况,指人口空间分布现象随着历史时间不断改变而不断发生变动的情况。人口静态分布的 研究能够得出某地区人口的分布现状特征,对动态分布的研究能够得出人口分布的动态变化特征。因此,对人口静态和动态分布的全面研究才能够完整地展现某地区的人口分布状况。2.2 人口理论基础 2.2.1迁移理论一推拉理论

推力—拉力理论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迁移理论模式之一。1938年,R.郝伯尔首次提出人口迁移的推力和拉力作用理论,他提出:某些因素构成的“推力”促使一个人离开迁出地,而另一些因素构成的“拉力”吸引他到迁入地,迁移过程的发生就是由于推力和拉力相互作用。某个迁移过程的发生,不可能只是某一方面因素的原因造成的。1969年,D.J.博格对引发人口迁移的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进行了概括。他指出推力作用主要是:资源的减少及其相应的产品和服务的减少;各种原因导致的就业机会的减少;政治、宗教或种族歧视;企业破产或产业的地域转移;原住地就业、婚姻或发展机会的减少;自然和其他灾害等。拉力作用主要是:对迁入地更好的预期,发现更好的条件,对产品有更高的需求,相对更好的就业机会,实现自身价值更适合的地点,对市场的预期等。虽然推拉理论仍然广泛应用,但其对迁移中相关的或与之有关联的问题却不能做出合理解释。2.2.2迁移理论—迁移七大定律

E.G.雷文斯坦较早系统研究并归纳了人口迁移规律,19世纪末,他在研究了20多个国家的人口迁移历史资料后,针对迁移模式、迁移距离、迁移动机和迁移特征等问题,在其著作《论迁移的规律》中第一次提出了“迁移七大定律”。他认为,人口迁移与距离远近存在很大相关性,多数人的迁移都属于短距离的短途迁移,长途迁移仅限于向比较繁华的大都市中心迁移;迁移人口随着距离城市中心越远而变得越少;并且人口迁移呈现阶段性,都市商业中心主要吸纳周边的乡镇居民迁入,而迁入大都市后留下的空缺由更远处村民代替,并依次类推逐步影响到更偏远的村庄;反之,大城市的人口向外扩散也是呈阶段性的,先是向城市周边扩散,再依次向更偏远的地方扩散。他认为人口迁移的流向同时也有反流向存在,城镇居民发生迁移现象较少,乡村居民较多;短途迁移一般都是女性人口为多数;工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促进人口迁移现象的发生。他认为经济因素是发生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大多数的人口迁移现象是为了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而发生的。

雷文斯坦的迁移定律对后来人口迁移流动的研究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也吸引了很多学者对迁移理论进行探讨研究。至今雷文斯坦的迁移定律仍能解释很多迁移现象。雷文斯坦奠定了人口迁移的理论基础。

在雷文斯坦的迁移规律基础上,E.S.李进行了修正和补充,他提出了有关不同条件下的人口迁移量、迁移流和逆迁移流、迁移者特征的规律。他提出在人口迁移中主要有四个相关因素在发挥作用,分别是:人口的原居住地的影响、迁入地的影响、迁移的距离影响及迁移者自身特征和认知程度等个人因素。2.2.3二元经济理论

20世纪中期,西方经济学家刘易斯创立了著名的二元经济理论。他较早地揭示了发展中国家并存着两种经济,即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的农业和以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化工业。他指出由于发展中国家农业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可以促使二元经济结构逐步消减。刘易斯作出一种平衡机制的假设:人口由农村向城市流动,劳动力也相应地发生迁移,最终实现两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收入都达到平衡。该假设强调了就业是导致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但是他的理论也具有局限性,没有考虑技术水平因素,也没有解决如何节约成本等问题。M.P.托达罗之后发展了刘易斯理论,创建了一个新的理论模型。但他的模型是以城市失业角度为前提的,他指出应通过减缓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来达到稳定城市发展的效果。他强调城乡收入的不均衡影响了人口的迁移,某城市更高的工资水平,更多的就业机会,会吸引更多的迁入者。这一理论模型更好的解释了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迁移情况。

2.2.4适度人口理论

适度人口论(optimum population theory)主要是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获得最优的经济利益和社会福利时的人口规模和人口增长率。适度人口规模是人口最合理的理想状态,既不是人口“过剩”,也不是人口“不足”。早期经济适度人口论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埃德温·坎南、纳特·威克塞尔、卡尔·桑德斯等。坎南最早提出并系统阐述“适度人口”理论。他指出适度人口是在获得最大收益点时所具有的人口规模。之后维克塞尔又指出,一个国家的适度人口应该是国家生产率最大时所容纳的人口规模。后来道尔顿又深化发展了适度人口论,提出了人口失调度M的计算公式为M=A-O/O,其中M代表失调度,A代表实际人口数,O是适度人口数。他的计算公式只限于静态人口,具有局限性,他忽视了人口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进步不断变化的动态变化过程。之后桑德斯从更多的角度表述了人口失调度,指出一个国家的适度人口数量的实现以很多条件为前提。

20世纪中期后,适度人口理论从静态扩大到动态,理论研究的范畴扩大到社会经济结构、技术进步以及时期变化等因素。从“产业收益”细化到“人均收入”,从“适度人口规模”扩展到“适度人口增长率”,而且把经济适度人口扩展到非经济领域。之后,又出现了以索维为代表的现代的适度人口理论,相比之前的理论,现代的适度人口理论更加实用。2.2.5人口可持续发展理论

新世纪以来,世界各国人口问题日益突出,人口的发展给社会、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人口与资源生态环境间的矛盾也口益加深,有些国家的人口问题甚至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越来越多人关注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问题。麦多斯学派代表人物金(King)和中国学者田雪原都对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关系做了相关论述,都认为人口规模的发展应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因此,应积极改善人口发展问题,克服由人口问题对社会和资源环境带来的负面效应,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实现人口的适度增长和素质提高的持续进行,并最终实现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和谐可持续发展。2.3本章小结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三篇:世界宗教信仰人数和地区分布

世界宗教信仰人数和地区分布

在全世界人口中,包括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就是广义的基督徒共19亿6599万。占世界人口的33.15%。回教有11亿7933万,占世界 人口的19.89%。印度教有7亿6742万,占世界人口的12.94%。佛教有3亿5688万,占世界人口的6.02%。部落宗教有2亿4416万,占总人口4.12%。没有信仰的有7亿7667万,占13.10%

中国来说:

道教、佛教的人数为1亿人,伊斯兰教的人数为2千万人,基督教的人数为6千万人,其中,天主教的人数为5百万人、三自教会为1千5百万人、家庭教会为4千万人。

天主教占主导的国家:意大利,法国,比利时,卢森堡,奥地利,爱尔兰,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立陶宛,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西班牙,葡萄牙,列支敦士登,摩纳哥,圣马力诺,马耳他,安道尔。

其中,捷克和匈牙利两国国内的基督教的影响也很大,捷克的基督教徒人口比例为30%,匈牙利为25%左右。

基督教占主导的国家: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丹麦,挪威,瑞典,冰岛,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

其中,美国和澳大利亚两国国内的天主教的影响也很大,美国的天主教徒人口比例为35%,澳大利亚为28%左右。新西兰(18%)和英国(10%)的比例也较高。

天主教和基督教势力相当的国家:德国,荷兰,瑞士,加拿大。

东正教占主导的国家: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罗马尼亚,摩尔多瓦,保加利亚,塞尔维亚,黑山,马其顿,希腊,亚美尼亚,格鲁吉亚。

其中,乌克兰的西部地区以东以天主教(其基本教义、仪式、体制都是东正教特征的,但承认天主教的教宗为其在世的教会元首)人口居多。而马其顿和保加利亚国内的穆斯林人口也不少,分别占到30%和10%。这主要是当年奥斯曼土耳其500年统治的结果所致。

新年鉴指出:全球天主教徒人数从二零零三年的十亿八千六百万增加到二零零四年的十亿九千八百万,计增加了一千两百万人,合百分之一点一。在这同一时期,世界人口总数从六十三亿零一百万增加到六十三亿八千八百万。如果和世界人口作比较,则全球天主教徒人数占世界人口人数的百分之十七点一,比二零零三年减少了千分之一,因为世界人口增长率比天主教徒增长率快。

伊斯兰教是世界著名的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之一。据统计现在全世界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数约十亿左右。他们主要分布在北非、西亚、南亚、东南亚等地区。从世界各国来看,除个别国家外,几乎都有数量不等的伊斯兰教徒。目前约有二十八个国家的人民基本上都信仰伊斯兰教,另有三十五个国家,伊斯兰教徒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五十以上。这六十三个国家有二十多个以阿拉伯民族为主的。在中国有维、回等十个少数民族(1)信仰伊斯兰教,约有一千四百多万 人。

一组数据: 宗教名称 人数 [百万] 基督教 2,100 伊斯兰教 1,800 无宗教信仰者 1,100 印度教 900 中国传统宗教 394 佛教 376 土著信仰 300 非洲传统宗教 100 锡克教 23 Juche教 19 唯心教 15 犹太教 14 马海大同教 7 耆那教 4.2 神道教 4 Cao Dai教 4 波斯教 2.6 Tenrikyo教 2 新异教 1 一位论教 0.8 拉斯特法里教 0.6 知觉教 0.5 世界宗教人口的分布比重, 可分基督教-32.9%、伊斯兰教-19.9%、佛教-5.9%三大宗教, 兹将做一个简单的比较分析: [注: 按人口比例, 印度教-13.3%应该是世界第三大宗教;但因其分布范围仅于印度, 远不如佛教分布全世界, 故将佛教列为第三大宗教] 基督教

创始人: 耶稣基督 经 典: 圣经 教 义: 三位合一 象 征: 十字架、圣像 信 仰: 耶和华(唯一真神)聚 所: 教堂 人 口: 约 20 亿人

分 布: 西欧为中心, 东欧(东正教)、美洲、澳洲, 全球各地 教 派: 天主教、新教(基督教)、东正教 圣 地: 耶路撒冷等 起 始: 公元元年 伊斯兰教 创始人: 穆罕默德

经 典: 可兰经(又称古兰经)教 义: 六信五功 象 征: 无

信 仰: 阿拉(唯一真神)聚 所: 清真寺 人 口: 约 12 亿人

分 布: 北非及中亚为中心, 阿拉伯半岛, 全球各地 教 派: 逊尼派、什叶派 圣 地: 麦加、麦地那等 起 始: 公元 610 年 佛教

创始人: 释迦牟尼(佛陀)经 典: 佛家经典

教 义: 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 象 征: 佛像、「万」字 信 仰: 诸佛 聚 所: 寺庙 人 口: 约 4亿人

分 布: 东南亚、东北亚、印度, 全球各地 教 派: 大乘佛教、上座部佛教、藏传佛教 圣 地: 菩提迦耶等 起 始: 公元前 5~6 世纪

世界宗教人口分布

统计基础: 全世界总人口 63 亿人 资料来源: 大英百科全书

排列逻辑: 原则上按人口比例大小(其中因佛教信徒分布范围远较印度教广大, 故改列为世界第三大宗教)[1] 基督教:(占全世界人口 32.9%-如上图)天主教: 17.4% 基督教: 5.8% 东正教: 17.4% 其它: 6.2% [2] 伊斯兰教:(占全世界人口 19.9%-如上图)逊尼派: 16.5% 什叶派: 5.8% 其它: 0.2% [3] 佛教:(占全世界人口 5.9%-如上图)大乘佛教: 17.4% 上座部佛教: 2.2% 藏传佛教: 0.4% [4] 印度教: 占全世界人口 13.3% 按人口比例大小印度教为第三大宗教;但因佛教信徒分布范围广大, 较印度教适合列第三大宗教

[5] 地方原始宗教: 占全世界人口 3.8% [6] 新兴宗教: 占全世界人口 1.7% [7] 其它宗教:占全世界人口 7% 包括: 如犹太教、锡克教、道教、中国民间信仰等 [8] 无宗教信仰者:占全世界人口 15.6%

第四篇:年龄结构对人口再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年龄结构对人口再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年龄结构的形成是出生率和死亡率长期变化的结果,但人口年龄结构反过来又对人口再生产发生重大影响。新出生的人,是有生育能力的人群(更确切地说是育龄妇女)生育的结果。如果育龄妇女占总人口的比重大,即使生育率较低,每年出生的人数也较多。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的出生率有所回升,每年新增人口数较多,很大原因是受年龄结构影响。

一般来说,年轻型人口少年儿童比重大,意味着未来进入育龄群的人口多,人口增长潜力比成年型和老年型人口都大。而老年型人口由于老年人口的比重较大,每年死亡的人数就较多,如果其他条件一样,人口的死亡率就较高。

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还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着广泛的影响。最显著的影响之一是使人口抚养比出现很大的变化,从而减轻或加重社会经济负担,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

人口年龄结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还突出地表现在对社会劳动力资源的影响上。这应该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现实人口的年龄结构决定了劳动年龄人口的现状,并影响到未来的劳动年龄人口;另一方面劳动年龄人口其内部也有一个年龄结构的问题。从前一方面考虑,当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大时,意味着现实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经济;但当劳动年龄人口过多,超过了生产力所能容纳的程度,又会出现剩余劳动力,产生失业问题。当然,如果某一人口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较低,0岁~14岁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也较低,那么该人口在目前和将来都可能出现劳动力短缺,给经济发展造成困难。

从后一方面考虑,劳动年龄人口内部的年龄结构不合理,如15岁~34岁的年轻劳动力较多,或45岁~ 64岁的高龄劳动力较多,都会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因为年轻劳动力多,虽然其在身体素质、接受较高劳动强度及适应力等方面有优势,但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经验较差;而中、老年劳动力较多,虽在劳动经验和生产技能等方面占优势,但其体力、精力及适应能力等却较差。因此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劳动年龄人口内部也应有合理的年龄结构。

另外,人口年龄结构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还表现在社会和生活消费、教育规划等多方面。如两个人口的总人数相近,但一个人口的年轻人比重大,另一个人口的老年人比重大。

第五篇:小语种分布地区和就业形势

小语种(前景预览)

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俄语、日语、韩语、阿拉伯语是除英语之外在中国最受众的九大外语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小语种”。

小语种在就业形势上的相近源于在就业渠道上的类似,虽然在语言结构上有诸多的不同,但在就业渠道上有很强的共性,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

1.政府公务员;2.高校教师;3.新闻传媒机构;4.外企和中外合资企业;5.各省市外办;6.外贸公司;7.旅游公司;8.留学培训机构;9.文化传播公司;10.自由职业者。

总的来说,小语种的就业形势的差异,主要受三个方面的影响:学习这种语言的人数、讲这种语言的国家数量及经济情况、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关系,包括地缘上的和政治经济方面的。

葡萄牙语

葡语国家和地区7个左右

葡语国家大部分集中在非洲,有5个。在语言方面,葡语跟西语情同手足;在就业方面,葡语倒是跟法语亲如兄弟,像法语一样,非洲也是葡语目前就业的一个主要战场。提到葡语非洲,就必须提到一个国家———安哥拉。安哥拉对中国的贡献不只是奥运会上的篮球,它还是中国在非洲的第一大贸易合作伙伴,2008年年初甚至成为中国最大石油供应国,中安之间的经济互补也就不言而喻了。中国同另外一个非洲葡语国家莫桑比克也保持着很好的经济关系,目前是该国的第六大投资国。从网上汇集的信息来看,学葡语去非洲,起薪会达到2000-2500美金,这样的工资水平,是其他小语种望尘莫及的。

如果不想去非洲也无妨。巴西,这个讲葡语的南美足球王国,同样是吸收葡语人才的重要阵地。巴西、中国、俄罗斯、印度目前被称为“金砖四国”,经济发展潜力最为巨大。无论是现在还是在将来,目前的葡语毕业生数量,都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葡语的祖国葡萄牙提供不了多少就业机会,但需求还是有的。

西班牙语

西语国家和地区20多个

西班牙语有点像五年前的法语,讲西语的国家有20多个,而国内开西班牙语的院

校目前却只有20多所。从这两年的培训市场来看,西班牙语是升温最快的,一方面是由于美洲国家留学市场的开放,另一个方面是市场对西语人才有了更多的需求。

西语国家大部分集中在拉丁美洲,受西方影响较大,对中国经济依赖性并不强,西语人才的需求也是相对稳定。目前良好的就业形势得益于物以稀为贵的法则,有预测认为,开办西语的院校这几年会激增,加上合适的岗位上逐渐有了合适的人,西语就业在未来大概不会再有这么明显的优势。

法语

法语国家和地区40多个

法语是除英语之外,使用国家最多、涉及范围最广的语种。不过在就业方面,场面有点尴尬:现在的法语专业很像是非洲预科班,为非洲源源不断地输送翻译人才,因为讲法语的国家多半分布在非洲。

非洲国家虽然经济不发达,可是自然资源丰富,而且大部分尚未开发,所以往往会有不错的薪水待遇。但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法语专业的毕业生确实太多了,开设法语的院校五年间基本是翻了个番,赴法留学生也在陆续归国,这都给法语专业的就业造成了冲击。

德语

德语国家和地区5个左右

德语的就业形势基本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不会让人太惊喜,也不会让人很失望。在外企吸收人才方面,德企是除日企之外表现最好的,尤其是汽车行业。

近三年来,由于留学政策的调整,德国留学处于一个低谷,德语培训招生人数也略有下降,感觉德语在中国不如以前那么受追捧了。不过,对德语专业的人来说,这也许是好事,少了一帮凑热闹的竞争者。日语

日语国家———日本

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日本一直稳居第二。由于地缘关系,大量的日企在中国投资建厂,而且日企不像欧美企业,不管母语是什么,都拿英语当办公语言。日企吸收了大量的日语专业毕业生,现在开设日语的院校也非常多,达到了227所,快赶上英语院校的一半了。学日语的想找份工作不难,但想找份好工作不简单,很多都是在日企做文员。

意大利语

意语国家———主要是意大利

意大利语没有某一个能大量吸收毕业生的领域,但因为开设的院校数量少,而且不是年年招生,又加之意大利留学政策不太稳定,不像法语德语西班牙语那样有大量的归国毕业生,因而意语就业的优点是竞争压力不大,缺点是渠道不宽。

俄语

俄语国家和地区10个左右

除了俄罗斯,俄语在其他几个国家都不是唯一通用的语言,在乌克兰等国家,俄语的地位都有削弱的趋势。

俄罗斯经济这些年复苏得很快,不但是在黑龙江新疆一些边境地区,中俄贸易很活跃,就是在北京的核心地区,街上的路标、商店的招牌有不少都是中俄双语的,很成规模。

开办俄语的院校很多,但有不少这些年都没怎么招生,俄语就业整体上处于一个回暖的状态。

阿拉伯语

阿语国家和地区有20多个

阿拉伯语国家有20多个,主要分布在西亚、东非和北非,给人的感觉就是沙漠和石油。

除了提到的10个小语行业,阿语毕业生的就业跟石油紧密相关,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都是阿语毕业生的落脚点。

从习俗上来讲,虽然并不能由此判断阿语女生就不好就业,但要想有较好的发展,女生确实不易。

阿语国家缺乏知名企业,学阿语进外企的想法比较不切实际。

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摩洛哥等几个国家都以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另外通用法语的国家,不少公司也都配有阿语翻译。

韩语

韩语国家———韩国、朝鲜

在华投资的韩企有像三星、LG这样的大公司,更多的则是一些小公司。韩企在华分布有很强的地域性,山东、东北、江浙、广东比较多,而且是多在一些二线三线城市,像大连、青岛、烟台、威海、日照、东莞,工资水平不算高,月薪1000多元人民币的也有。

在九个小语种中,韩语专业的含金量偏低,是最不注重学历而看重实际韩语水平的一个专业,很多企业招人,只要有大专甚至高中以上学历就成。这是因为一来韩语相对容易掌握,二来中国很多朝鲜族的人天生就是中韩双语人才,三者现在在华的韩国留学生和职员众多,汉语好的也不少,而且有聚居的态势,对韩语翻译的依赖性很小。

链接:小语种就业笑话

西班牙语的说好就业,葡萄牙语的笑了;葡萄牙语的说用途广,法语的笑了;法语的说要去欧洲,德语的笑了;德语的说很优美,意大利语的笑了;意大利语说地盘大,俄语的笑了;俄语的说要挖石油,阿拉伯语的笑了;阿拉伯语的说要进外企,日语的笑了;日语的说很时尚,韩语的笑了;韩语的说要进大城市挣大钱,学小语种的都笑了„„

下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XX地区上半年人口计生工作汇报整理

    XX地区上半年人口计生工作汇报整理 2007年上半年,我地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在自治区人口计生委精心指导下,以贯彻落实自治区“三会”精神和地区人口、......

    出国留学人员最多的地区和学校类型

    出国留学人员最多的地区和学校类型 出国留学人员来自最多的地区和学校类型出国留学人员:这里是指大学本科一毕业就出国留学,留学的学历目的基本是读研。麦可思调查显示,研究型......

    第六章第二节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

    第六章第二节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 【引情激趣、导入新课】【展示目标、学生自学】 学习目标: 1、在人口分布图上指出东北地区人口分布的特点并能说出其形成原因。 2、在......

    人口城乡分布与享受社会救助情况研究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人口城乡分布与享受社会救助情况研究 人口城乡分布与享受社会救助情况研究 【摘 要】进入21世纪后,我国现有的以农村低保、五保户和城市......

    岳麓山地形地质情况及植被类型分布调查实习报告

    岳麓山地形地质情况及植被类型分布 调查实习报告 一、引言 湖南师范大学选修课程《自然地理野外调查基础训练》第二次野外实习地点为长沙市岳麓山,时间是2012年6月2日。本次......

    绿洲农业一般分布于干旱荒漠地区的河

    绿洲农业一般分布于干旱荒漠地区的河、湖沿岸,冲积扇、洪积扇地下水出露的地方以及高山冰雪融水汇聚的山麓地带,一般呈带状、点状分布。灌溉农业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因天然......

    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

    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 综合考虑生源数量及办学条件、毕业生就业状况等因素,完善国家招生计划编制办法,督促高校严格执行招生计划。继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

    地区人口计生委“三下乡”活动小结

    地区人口计生委“三下乡”小结 在地委宣传部的牵头组织下,7月20—22日,地区人口计生委开展了计划生育“三下乡”活动,为…县…镇、…县…乡、…县…乡的广大农民群众们送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