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特大城市人口服务管理亟待加强
以人文关怀提升特大城市人口服务管理
□本报记者 薛倩
自新世纪以来,我国几个特大城市不约而同地遇到了人口问题。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北京市的常住人口达到了1961万,上海市的常住人口更是达到了2301.9万,天津、广州的常住人口也突破了1000万。人口的增长给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务服务和社会管理均带来巨大压力,出现了人口畸形集中、交通堵塞、资源供应紧张、环境污染加剧和公共安全隐患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人口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和学界的关注。
2011年12月31日,由北京市人口学会,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主办的“特大城市人口服务管理”学术论坛在京举行。与会学者围绕着是否需要进行人口调控以及如何调控、如何加强特大城市人口服务管理等热点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把流动人口市民化当作急迫和重大的问题去解决
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以及创新专题研讨会上强调:“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建立覆盖全国人口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完善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政策。”
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第1号公报显示,目前居住在城市的人口为6.7亿,其中有将近2亿人是持有农村户口居住在城镇的流动人口,比2000年增加了1.1亿人,增长81.03%。其中,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外来人口的比例接近40%。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陆华杰就此表示,不可否认,大量的流动人口推动了城市的发展乃至国民经济发展;但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城市公用设施建设跟不上人口流入速度,导致城市公用设施承载负荷大幅度增加,给城市带来了很多困扰,如交通拥堵、医疗没有保障等问题,同时流动人口也给社会安全带来了巨大
冲击。有关数据显示,像北京、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刑事犯罪中流动人口所占比例在60%到70%,有些地方更高,如深圳占80%。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认为,加强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在流动人口形成的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化之前,要改变政策和思维方式。把流动人口市民化当作一个急迫和重大的问题去解决,这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和健康地向前发展,有利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创造平等的城市化条件、有序进行城市化
有关专家此前曾经提出这样的观点,即当前人口数量增长过快已不是我国人口问题的主要方面,但人口数量的存量带来的问题和人口结构及分布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如在人口的性别、年龄等结构上,目前的人口结构使得未来老龄化以及性别比问题更严重;而在人口分布方面,我国经济规模与人口规模在空间上分布不协调,使得发展效率不高、基本公务服务均等化困难。
对此,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肖周燕认为,为保证人口发展要素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有必要调控人口数量、结构和分布。其中,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将人口综合调控特别是流动人口规模调控,作为“十二五”规划中的一项重要课题。她认为,实现人口调控的目标,关键在于正确把握政府和市场的作用边界,清楚政府和市场在人口调控中的责任。城市的发展,一方面必须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必须把政府行为的重心从规定不同规模等级城市发展,转变为创造平等的城市化条件和环境上来。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大城市人口压力问题,人口调控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翟振武同样强调,像北京这种特大城市,不能加快城市化进程,而应有序进行城市化。
体现人文关怀是加强人口服务管理的关键
如何加强特大城市人口服务管理?与会学者认为,首先,要坚持思想观念创新与体制创新相结合,坚持制定政策与完善机制相结合,坚持基础建设与服务管理相结合,加强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实现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其次,人口服务管理最根本的问题是对人的看法,是对人的政策,因此最应该体
现出人文关怀。第三,要加快人口管理制度改革及相关公共服务制度建设。按照法定权利与义务相对等以及梯度赋予权利的原则,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此外,还应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为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创造条件。
第二篇:广东省城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服务规范
广东省城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服务规范
“十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我省人口计生工作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探索出了一条符合省情的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路子,实现了两大跨越:一是实现了“两年扭转局面,两年达到全国中等水平”的奋斗目标;二是到“十五”期末全省人口计生工作基本达到了全国中上水平,珠江三角洲等部分地区已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回首往事,这些年我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之所以能够取得显著进步,其中一条最重要的成功经验就是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人口计生工作,始终坚持“三为主”(以宣传教育为主、避孕节育为主、经常性工作为主)工作方针,始终坚持把工作重心下移作为重中之重。人口计生工作实质上是一项群众工作,工作成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项措施能否真正在基层得到落实。为此,我们把做好人口计生工作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促使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承担起人口计生工作任务。同时,我们在全国率先制定了全省统一的《广东省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服务规范》、《广东省城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服务规范》(以下简称《两个规范》),对基层人口计生各项工作制度,作了统一、明确的规定,使基层人口计生工作有目标、有内容、有方法、有标准,使基层干部在抓人口计生工作中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如何做好等,都有章可循。2000年10月,省人口计生委制订《广东省乡镇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规范(试行)》和《广东省村级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规范(试行)》,于当年12月1日正式施行,这是全国第一个省级城乡基层全面性的计划生育工作规范。2003年7月,省人口计生委编发《广东省城市街道及社区居委会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规范(试行)》,于2003年9月1日起实施,将城市街道与社区的管理规范独立出来,实行城市和农村的分类指导。2004年2月,省人口计生委在认真收集基层实施《两个规范》情况的基础上,对《两个规范》再次作了修订。多年来,《两个规范》在指导基层开展工作,促进人口计生工作重心下移,推动全省人口计生工作实现“两个跨越”,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7年,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决定》,大力开展“两无”(乡镇、街道无政策外多孩出生和村、居委会无政策外出生)活动,全面提升我省人口计生管理与服务整体水平,为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省人口计生委对《两个规范》进行了第三次修订。2008年底,省人大修订并通过了《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对我省生育政策进行了微调。为适应工作需要,省人口计生委于2009年初对《两个规范》进行了第四次修订。新修订的规范,总结了各地人口计生工作的成功经验,结合我省人口计生工作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本着精简、实用的原则,对基层人口计生各项业务工作加以规范,将更好地指导基层开展工作,为基层服务,是基层人口计生工作者的必备工具书,也是各级进行人口计生业务培训的好教材。规范的各项内容,是各级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的一项主要依据。希望各地组织好对《两个规范》的宣传、培训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把《两个规范》中的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同时也希望本书能够成为人口计生
工作者的好伙伴、好帮手,为力争到2010年实现全省人口计生工作基本达到全国先进水平的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
谨以为序。
省政府副秘书长、省人口计生委主任张枫
二00九年二月六日
第三篇:城市人口管理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城市人口管理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1、树立人口意识,贯彻基本国策;
2、正确选择城市人口增长途径;
3、做好人口普查和人口预测工作;
4、加强城市流动人口管理
5、制定城市人口发展战略和规划。
第四篇:社区公章管理亟待规范
社区公章管理亟待规范
社区居委会是辖区居民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对很多涉及居民利益的审批事项既无管理权利,法律也没有赋予其调查的职责,但目前各行政事业单位审批事项均要求社区出具证明呈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需社区出具证明的事项多达几十项,如到邮局取汇款,收款人姓名与身份证不一致,必须要有社区的证明;居民家中人民币被老鼠咬坏到银行调换,银行必须要有社区的证明;居民摔伤申请医疗保险,保险公司也必须要有社区的证明;存折或身份证丢失要求社区出具证明,在校学生是否参加社会实践也要社区出具证明,无固定职业居民购买房屋按揭贷款要求社区出具其收入证明,低收入居民申请廉租住房租金补贴也要求社区证明其无住房或住房面积未达到规定标准,废房产证过户或房产证遗失补办证都要求社区提供办理人的婚姻状况证明等,这些事项使社区不堪重负,社区干部反映,社区只能提供自身所掌握的如计划生育、户籍、死亡等民政、综治方面的证明,对于居民的许多个人行为和活动,社区没有管理的职能和管理的可能,而大多数要求社区出具的证明内容,有的是根本不了解或不可能了解到的,社区没有职责也没有义务出具这些证明。不了解情况而冒然证明,万一情况不实社区无法承担可能带来的法律或经济责任,而不出证明盖章,居民办不成事,居民又会迁怒于社区,使社区面临两难的尴尬局面。一旦社区因证明不实陷入经济和法律责任的纷争,这会严重影响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和工作任务在基层的推动和落实。上述情况隐患较大,期望引起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要求社区证明盖章行为,为社区工作和社区干部减负。
第五篇:表外资产管理亟待加强
表外资产管理亟待加强
近几年,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我行的经营规模大幅提升,经营效益成倍增长,但资产质量不高的问题尚未完全得到有效解决。为轻装上阵,我行不断将表内难以清收的不良贷款通过核销或会计账务处理转至表外核算,致使表外已核销不良资产科目余额陡增。表外科目核算内容因其不计入表内,不形成现实的资产负债,往往不为银行经营管理者所重视。日常检查、审计中发现,我行普遍存在表外科目管理偏松、账务核算不规范、潜在风险隐患较大等问题,表外资产管理亟待加强。
一、表外科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表外资产制度缺失,管理缺位。表外科目的核算原则和管理规范虽然在信贷、财务、重空管理等管理制度中有所规定,但仍缺乏一个系统的、完善的管理办法来保证其规范性。同时,制度上的缺失导致管理缺位,原因有三:一是表外科目账务属“单边账”,科目之间没有平衡对应和勾稽关系,错账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致使业务人员重视度不够;二是该科目业务对经营影响不甚明显,又不在业务考核范围之内,故易被忽视;三是信贷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的督促检查不够,日常检查极少涉及表外业务。
(二)表外资产游离账外,容易流失。将已核销的呆账贷款和已臵换的不良贷款不再视为我行的信贷资产,主观上 放松了对这部分资产的管理,没有建立明细分户账将其纳入表外科目核算,账销案不存,形成已核销和已臵换的贷款档案资料不全,账账、账表不符,催收无门的不利局面,致使已核销和已臵换的贷款长期游离账外,丧失有效诉讼时效和追索权,既易诱发道德风险,又增加了表外资产流失和损失的可能性。
(三)借据核算内容繁杂,难以管理。检查中发现,已核销不良资产科目中有核销的不良贷款、抵债资产、其他坏账等,借据久远且金额不等,最长的有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金额最少有几元的、几十元,最高有几百万元的。同时,部分支行管理不善,存在手工填制、机打、特种转账传票代替借据的等现象,且借据破损严重,管理极为不便。
(四)应收利息管理不善,账卡不符。贷款实行按季结息后,结息凭证有手工填写的、有机工打印的,加之使用计算机操作后程序不断改造升级,一段时间结息未能导出打印结息凭证,导致卡片短缺形成账卡不符。同时,过去贷款额小量多,利息涉及千家万户,清收工作量较大。由于票据臵换贷款、已核销贷款利息无账无卡清收难度较大,部分人员片面认为,贷款本金都收不回,何谈利息?
二、加强表外科目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进一步转变经营理念,提高对表外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认识到表外资产实实 在在的是我行无任何成本的资产,收到的一分一毫均是我的纯收益,做到经营管理不分表内表外,会计核算一视同仁。
(二)健全制度,强化管理。整章建制,健全制度,制定和完善《表外科目业务操作管理办法》和《表外科目业务考核办法》等内控管理制度,合理设臵内控管理岗位和岗位职能职责,规范表外科目账户,为加强表外科目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三)认定事实,清理处置。正视历史原因,对已核销不良资产、应收利息科目进行一次大核查、大清理,对一些历史久远、金额较小、诉讼已终止执行的、打包处臵已放弃债权的、抵债资产处臵后产生的净损失、清收不良贷款过程中放弃加收罚息的等事实上已无法再主张债权的,将其打包转入表外之表外登记簿中进行核算管理。
(四)清收盘活,降低损失。对清理过后的已核销资产、已臵换资产、应收利息,每年逐笔过堂研究,年初分别下达清收任务,落实清收目标,同时结合信贷资产五级分类的实施,根据表外资产逐户清理分类结果,有针对性地采取清收盘活措施,尽最大努力清收,将表外资产的损失降到最低。
(五)加强监管,强化督导。财务会计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进一步加强对表外资产的风险监管检查,通过非现场监管分析比较其表外科目变动情况来加强对表外科目的非现 场监管,同时定期不定期加强对表外科目会计核算及其业务真实、合规性进行现场监管检查。
(六)建立收贷、收息责任制。加强表内转表外的贷款本金和利息的监督与考核,有效落实好清收责任,跟踪考核;实行奖励政策,对往年形成的不良贷款及应收利息,用经济手段拉动收贷、收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