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人口问题

时间:2019-05-12 07:31: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人口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人口问题》。

第一篇:**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人口问题

在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人口问题始终是首要的制约因素,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坚持“两手抓、两促进”的原则,在努力发展经济,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还要合理发展人口生产,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切实做到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人口问题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党的十六大召开后,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在认真分析**资源禀赋和现有发展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经营绿色、建设绿色**”发展思路。绿色**的发展预期目标:到2020年,保持经济年均增长10.4%,GDp总量达到540亿元。在2000年经济发展水平基础上,实现提前2年翻一番,提前5年翻两番的目标。在实施经营绿色,建设绿色**的过程中,虽然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因素制约,但人口增长相对较快,人口素质相对较低和人口结构相对失衡是众多因素中最直接、最明显的因素,其地位和严重性不容忽视。

1、人口数量对**经济发展影响。人口数量对**经济的影响,一方面表现在人口数量的增长减缓了全市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速度和人均GDp水平,2000年全市人均GDp为2698元,较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4383元和1851元,与发达地区相比较差距更大,尚有7.35万人未解决温饱。根据经济学家计算,人口增长1%,需要经济增长3%左右,才能维持现有人口的生活水平。如果经济增长速度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就会形成所谓的“劣性均衡循环”,即新增的国民生产总值将被所增长的人口消耗掉,从而没有余地提高现有人口的生活水平,无力进行物质扩大再生产,也无力缩小与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的差距。另一方面表现在人口的盲目增长,威胁了人类的自身安全,出现了人口安全危机。从**市实际来看,在现有资源、环境条件下,**市人口合理容量为150-200万人,人口适宜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4.65人,而现在全市人口总量已达到292.6万人,超过合理容量近百万人,实际人口密度已达到124人,超过适宜人口密度一倍。据测算,到2014年全市总人口将达到300余万人,2020年后才逐年缓慢回落,人口总量增长的压力可想而知。

2、人口素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作为居住在一定地域内的居民总体而言,是数量和质量的统一。人是生产力最能动、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马克思说过:“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因此,人口素质高低将直接作用于社会生产力,决定一个国家的国力水平。人口素质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劳动力转化为生产力的水平不高。根据五普资料显示,每十万人拥有受教育程度人口,**为7.51万人,全省为8.35万人,全国8.44万人,分别少0.84和0.93万人,其中大学以上**为0.17万人,全省0.41万人,全国为0.36万人,分别少0.24和0.29万人。每十万人中拥有大学人数比例还不足全国和全省水平的一半;而文盲率,**为13.9%,全省为7.3%,全国为6.72%,分别高6.6和7.18个百分点,即高出全国、全省水平的一倍。再之,**的智力低下的痴呆傻哑人达10万多人,其比例高于全省、全国水平。所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的速度,拉大了我们与发达地区的距离,是制约**经济目标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瓶颈。

3、人口结构对**发展的影响。人口结构对**经济的影响主要是一方面来自性别比失调的压力,据五普资料显示,**市男女性别比为114.09,比正常性别比(103—107)偏高11.09—7.09。比全省男女性别比(108.4)偏高5.69,性别比的失衡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后果和恶性循环,而且治理性别比的难度大,行政成本高。另一方面的影响是来自人口老龄化,据五普资料显示,**65岁以上总人口为7.09%,高于全省1.19个百分点(全省为5.9%),高于全国0.13个百分点(全国为6.96%);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突破了7%,由“四普”5.78%的成年型人口转变为老年型人口。人口步入老年型人口后年龄结构类型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是老年人口数量增大,增长速度快。在总人口减少情况下,老年人口达到19.39万人,较“四普”增加了3.04万人,增长18.59%,年均增长1.68%。二是老龄化进程快。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三普”4.96%(年轻型)发展到“四普”的5.78%(成年型)和“五普”的7.27%(老年型),在较短时间内使人口的年龄构成由成年型转变为老年型,步入老龄化社会。三是超前步入老龄社会。老年型人口类型是全市经济社会尚不发达、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覆盖率低下的条件下过早到来的。**市超前步入老龄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是未富先老,老年人赡养比上升,社会负担加重。人口老龄化是新世纪人类发展的主要特征,也是重大的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给我市经济带来四个方面的挑战。第一,人口老龄化提高总抚养比,据陕西计生委预测,1990年陕西省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抚养8个老年人,2000年抚养9个老人,2020年抚养16个老人,2030年抚养23个老人,2050年抚养32个老人,社会用于老年人口的保障费用大量增加,政府负担沉重;第二,由于家庭格局改变,大家庭被小型化家庭替代,小家庭里养老养小矛盾加剧,无力照料老人情况增多;第三,人口老龄化要求调整现有产业结构,发展老龄产业,增加老年人所需要的社会服务业,改造不适应人口老龄化的住宅、社区和环境;第四,人口老龄化对社区福利和服务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解决人口问题对**经济发展的意义新的世纪,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先进文化,满足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实现这一崇高目标,最根本的就是加快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我市人口总量大,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口素质偏低,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低的客观实际,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因此,切实解决好人口问题,对于实现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实现人口、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解决人口问题,控制人口数量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我国少生3.38亿人,使全世界60亿人口日推迟4年到来,控制人口的成就举世瞩目。**市从七十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全市累计少生138万人。为社会累、低增长”,实现了人口类型转变,进入低生育水平时期。与此同时,应当看到,全市的人口类型转变是在经济不发达情况下,靠强有力的行政措施取得的。强行进入低生育水平,这种低生育水平存在着许多不稳定因素,任何思想上的松懈,工作中的失误和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都将造成生育率的反弹。因此,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数量的任务更重,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一法三规”,用依法管理来解决人口问题。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实施依法管理是解决好新时期人口问题,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深入发展的客观要求。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及相关配套法规的颁布实施,为有效解决好人口问题,加快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实施依法管理人口问题,首先必须加强法制宣传。要把《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法律法规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法制宣传和“四五”普法内容,广泛组织各级干部和群众开展学习活动,增强干部依法管理人口意识和群众自觉依法实行计划生育的意识。要组织各级宣传媒体,影视、网络等现代化宣传手段,扩大宣传的覆盖面,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其次,必须提高执法水平。要切实加强对全市各级领导和计划生育干部的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规范行政执法程序和执法行为,严禁违法行政,依法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第三,必须严格执法。要以法律为准绳,严格执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规定,对违犯法律法规规定的违法生育行为、违法行政行为,必须进行严肃查处,切实做到执法必严,维~律法规的严肃性。第四,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积极推进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努力实行村(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2、全方位开展宣传教育和生殖健康服务,不断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宣传教育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先导宗旨,因此,要进一步加大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力度,首先要全面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及落实“关爱女孩行动”。要认真落实中、省关于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要求突出宣传以“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计划生育丈夫有责”为主要的内容的新的婚育观念。要以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为载体,把计划生育宣传作为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重要内容,大力普及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科学知识。要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宣传~部门和各种宣传媒体的作用,为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创造浓厚的~氛围。其次要全方位开展生殖健康服务,现阶段生殖健康被国家列入社会发展目标内容之一,大力开展生殖健康服务已经成为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迫切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人民群众民主、法制意识的不断增强,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以前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开展计划生育的老办法,依靠科技进步,开展生殖健康服务,通过优质服务提高工作水平,引导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一是全面实施避孕节育优质服务工程,在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工作中,做好术前宣传咨询,术中规范操作,术后随访服务,保证手术安全;二是扎实开展生殖道感染干预工程,不断改进服务制度,强化以“三查”为重点的普及性服务工作;三是规范进行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制定切实的干预措施,做好出生缺陷儿的监测工作,全面推广孕前、产前、新生儿三级出生缺陷干预服务,提高出生婴儿健康水平。

3、努力促进出生性别比平衡。出生性别比决定了人口群体性别构成,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深远的影响。严格偏高的出生性别比,不仅妨碍**市目前来之不易的低生育水平的稳定,而且对今后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构成严重威胁。从五次人口普查情况看,**男女性别比偏高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整体偏高,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均超出了正常范围。二是长期偏高,“一普”男女性别比115.99;“二普”为113.60;“三普”为114.35;“四普”为117.80;“五普”为114.09。三是随出生孩次递升,一孩出生基本正常,二孩及以上出生性别偏高。四是存在着地区差异,宁陕、镇坪趋于正常,其它各县区偏高,主要是生育政策差异造成的。出生性别比偏高是人口发展过程的“生态失衡”,是“生育选择空间狭小”和“男孩性别偏好强烈”互相冲突和挤压的结果,而现代科学技术的介入,特别是B超对鉴定性别后的人工流产起了显著作用。所以,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应当成为社会共识,成为政府行为。治理性别比,我个人认为,应将“非法鉴定胎儿性别”、“溺婴”、“弃婴”等列入《刑法》罪名,将其上升为刚性法律条文,只有司法真正介入,才能扭转现行计生法规和行政手段,在惩处利于B超非法鉴定胎儿性别,杜绝溺、弃婴现象上的不足。如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如何确定“非法”界线,法律上没有严格规定,实际无法操作,往往查处这类事件最后的结果总是不了了之,再如“溺婴”,目前司法解释是比照杀人罪,但是两者还是有本质不同,由于受封建文化和传统传宗接代的思想影响,溺婴比照杀人罪在实际操作中很困难,目前全国还没有这种案例报道,**更没有。况且利用行政手段处理这类案例,有举步为艰,很难落实相关责任等等。因此上述几个非法行为列入《刑法》罪名已成为当务之急,各级应从人大和计生业务两个渠道积极向国家反映和建议,只有这样才能将其上升为硬性法律规定,只有实行司法介入,人为选择性别的结果才有可能杜绝。在目前尚无刚性法律条文时,只有依靠行政手段和综合治理两条路子。因此,各级党政要在充分认识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危害性,明确思路,加强工作,把开展专项治理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加强宣传,营造声势,推广新的生育文化,转变生育观念,为降低出生性别比提供思想基础。要严格对B超和中止妊娠的管理,落实《陕西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照顾二孩生育只给一次机会的规定,严厉打击非法实施胎儿性别鉴定或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的违法行为。并且应当重视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建立,给予计划生育户和“双女户”必要的经济补偿和社会奖励,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减少后顾之忧。

4、抓住机遇,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控制人口的关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出路一方面在于发展经济,增强承受能力,增加政府用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的财力。十六大报告指出,“综观全

局,21世纪头20年,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快速的人口转变使**市进入了人口负担最轻的时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机遇期。在这期间,一是劳动力供给充足,价格便宜,如果较好的解决就业问题,能够创造出较多的社会财富;二是劳动力年龄结构较轻,储蓄率较高,如果资本市场健全,能够将储蓄转化为资本加速经济增长;三是由于人口老龄化高峰尚未到来,社会保障支出尚不突出,财富积累速度较快,所以说这是发展经济的人口战略机遇期。这个战略机遇期对多年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回报,也将给**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人口环境。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这次机遇,在实施经营“绿色**”的战略中,积极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扶持优势产业,大力发展“药、水、游”,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就有可能将潜在机遇转换为现实发展,真正形成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就有可能为人口老龄化问题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如果错过这个发展机遇,一旦出现较高程度的人口老龄化和较多的劳动力失业并存问题,丰富劳动力资源优势成为劣势,就有可能钳制经济发展,甚至危及社会安全和政治稳定。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宣传,增强全社会的老龄化意识。要构建符合实际的养老模式和养老制度,按照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建立完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在积极发展社会养老福利事业同时,重视大力提倡家庭养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促进养老事业走上法制化轨道,营造健康老龄化环境。老龄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性社会问题,必须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提出相应对策,做出战略性选择。

5、加快人口与计划生育机制建设,实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两个转变。中共中央、xx《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提出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工作任务,表明中国的人口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需要在“抓紧抓好”的要求下全面改革和推进21世纪上半叶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思路、方法和机制。《决定》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以人为本,综合治理。而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建立一个综合治理的服务体系,特别是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优质服务体系。此外还包括对独生子女家庭、二女结扎户的奖励优惠政策和社会保障措施;继续推进计划生育“三结合”,对计划生育贫困家庭尽快脱贫致富的扶持和帮助;依法行政,保护实行计划生育的干部和群众的合法权益等等。在未来十年,在人口与计划生育方面面临的最主要挑战,是稳定住来之不易的低生育水平。为此要在三个方面做好保障:——建立和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利益导向机制。通过发展经济、普及教育、发展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等途径,引导人们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通过对计划生育户小额贷款、项目优先、科技扶持、政策优惠等措施,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和发展经济、扶贫开发、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少生快富。——建立鼓励家庭实行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实行节育补偿、家庭福利、奖励优惠等形式的利益倾斜。对独生子女家庭给予一定数量的奖励费,城市和有条件的地区独生子女父母退休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必要的补助。对实行计划生育家庭在分配集体经济收入、享受集体福利、划分宅基地、承包基地、就业、就医、住房及子女入托、入学等这方面给予优待。——建立有利于人口与发展特别是计划生育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建立养老、子女**、合作医疗、母婴保健保偿、计划免疫保偿和节育手术安全等多种形式的保障制度。在城市,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保障制度。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育保障制度,逐步提高最低生育保障水平。鼓励社会参与救助和志愿者服务,解决群众后顾之忧。综上所述,在实施**经济发展战略中,人口问题是首要的制约因素,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口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切实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对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各级领导、各个部门都要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不移地按照十六大提出的要求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作者系**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局长)

[1]

第二篇:**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人口问题

在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人口问题始终是首要的制约因素,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坚持“两手抓、两促进”的原则,在努力发展经济,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还要合理发展人口生产,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切实做到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人口问题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党的十六大召开后,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在认真分析**资源禀赋和现有发展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经营绿色、建设绿色**”发展思路。绿色**的发展预期目标:到2020年,保持经济年均增长10.4%,gdp总量达到540亿元。在2000年经济发展水平基础上,实现提前2年翻一番,提前5年翻两番的目标。在实施经营绿色,建设绿色**的过程中,虽然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因素制约,但人口增长相对较快,人口素质相对较低和人口结构相对失衡是众多因素中最直接、最明显的因素,其地位和严重性不容忽视。

1、人口数量对**经济发展影响。人口数量对**经济的影响,一方面表现在人口数量的增长减缓了全市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速度和人均gdp水平,2000年全市人均gdp为2698元,较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4383元和1851元,与发达地区相比较差距更大,尚有7.35万人未解决温饱。根据经济学家计算,人口增长1%,需要经济增长3%左右,才能维持现有人口的生活水平。如果经济增长速度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就会形成所谓的“劣性均衡循环”,即新增的国民生产总值将被所增长的人口消耗掉,从而没有余地提高现有人口的生活水平,无力进行物质扩大再生产,也无力缩小与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的差距。另一方面表现在人口的盲目增长,威胁了人类的自身安全,出现了人口安全危机。从**市实际来看,在现有资源、环境条件下,**市人口合理容量为150-200万人,人口适宜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4.65人,而现在全市人口总量已达到292.6万人,超过合理容量近百万人,实际人口密度已达到124人,超过适宜人口密度一倍。据测算,到2014年全市总人口将达到300余万人,2020年后才逐年缓慢回落,人口总量增长的压力可想而知。

2、人口素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作为居住在一定地域内的居民总体而言,是数量和质量的统一。人是生产力最能动、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马克思说过:“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因此,人口素质高低将直接作用于社会生产力,决定一个国家的国力水平。人口素质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劳动力转化为生产力的水平不高。根据五普资料显示,每十万人拥有受教育程度人口,**为7.51万人,全省为8.35万人,全国8.44万人,分别少0.84和0.93万人,其中大学以上**为0.17万人,全省0.41万人,全国为0.36万人,分别少0.24和0.29万人。每十万人中拥有大学人数比例还不足全国和全省水平的一半;而文盲率,**为13.9%,全省为7.3%,全国为6.72%,分别高6.6和7.18个百分点,即高出全国、全省水平的一倍。再之,**的智力低下的痴呆傻哑人达10万多人,其比例高于全省、全国水平。所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的速度,拉大了我们与发达地区的距离,是制约**经济目标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瓶颈。

3、人口结构对**发展的影响。人口结构对**经济的影响主要是一方面来自性别比失调的压力,据五普资料显示,**市男女。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人口问题,实质是经济问题,本质是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是人的观点,是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我市地处秦巴山区,人口基数大,人类生存条件差,自然灾害频繁。自然资源品种虽然繁多,但总贮量、总规模较小,人均占有量很低,在人口持续增长的态势下,资源与环境的安全日益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人口与资源的矛盾日显突出。全市人口总量占全省的8.2%。而耕地面积只占到7.1%。建国以来,全市人口总量增长了近2倍,近年来仍以年均万人的速度递增,而耕地却以年均2万多亩的速度递减,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从解放前的3亩多减少到目前的不到1.3亩,并将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建设和退耕还林建设的发展而继续减少,人口与耕地的矛盾日益突出。按照经济学的理论,只有劳动力投入量与资源环境拥有量达到一个合理比例,才能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我市目前工业化水平不高,剩余劳动力已达30万人之多。同时,随着人口的自然增长,劳动力总量、迁移流动人口总量也将继续增加,并将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剩余劳动力还将持续增长,人口与就业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我市人口多、资源少,面积大、耕地少,剩余劳动力多,就业机会少的基本市情将长期存在,切实解决好人口与资源、人口与耕地、人口与就业这三大矛盾,必须首先解决好人口问题,这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3、解决好人口问题,是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保证。我市81.1%的人口在农村,农村问题、农业问题、农民问题是影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而这一问题的核心,是农村人口问题。切实解决农村人口问题,对于有效解决好“三农”问题,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保证农村社会稳定起着决定性作用。我市农村人口总量大,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现实,迫切要求我们要重视解决好农村人口的问题。从人口分布看,2000年全市农村人口占81.1%,城镇人口占18.9%,城镇化水平不高;从经济收入看,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05元,农民人均收入低;从生育水平看,由于受农村生产条件、生活方式、社会保障和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农村人口的生育率普遍高于城镇,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重视和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村产业化建设,推进城镇进程,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必须首先解决好农村人口问题,这是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保证。

4、解决好人口问题,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是我市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要确保这个宏伟目标顺利实现,就必须按照“一高一低”的要求,切实做到经济发展始终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口增长始终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差距很大。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78.78亿元,而人均只2694元,与全省人均水平相差近2000元;2001年全国人均gdp为800美元,全省为600美元,而我市只有400美元,每年净增人口就要消耗掉新增国内生产总值的22%以上,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从控制人口的经济效益上看,计划生育的投入产出比为1∶8,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从人口发展形势看,经济增长有利于人口控制,但在经济起飞时期(人均gdp在300—700美元时),经济发展又具有鼓励和刺激生育水平升高作用,而我市正处在这一时期。同时,七、八十年代以来出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正处在兑现二胎生育政策时期,人口出生的高峰已悄然到来,人口形势依然严峻。如果人口问题解决的不好,不能保持在较低的生育水平下,经济发展就会被增长的人口所消耗掉,人均经济占有量理、自我服务。

2、全方位开展宣传教育和生殖健康服务,不断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宣传教育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先导宗旨,因此,要进一步加大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力度,首先要全面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及落实“关爱女孩行动”。要认真落实中、省关于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要求突出宣传以“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计划生育丈夫有责”为主要的内容的新的婚育观念。要以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为载体,把计划生育宣传作为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重要内容,大力普及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科学知识。要加大社会舆论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宣传舆论部门和各种宣传媒体的作用,为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创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其次要全方位开展生殖健康服务,现阶段生殖健康被国家列入社会发展目标内容之一,大力开展生殖健康服务已经成为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迫切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人民群众民主、法制意识的不断增强,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以前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开展计划生育的老办法,依靠科技进步,开展生殖健康服务,通过优质服务提高工作水平,引导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一是全面实施避孕节育优质服务工程,在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工作中,做好术前宣传咨询,术中规范操作,术后随访服务,保证手术安全;二是扎实开展生殖道感染干预工程,不断改进服务制度,强化以“三查”为重点的普及性服务工作;三是规范进行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制定切实的干预措施,做好出生缺陷儿的监测工作,全面推广孕前、产前、新生儿*出生缺陷干预服务,提高出生婴儿健康水平。

3、努力促进出生性别比平衡。出生性别比决定了人口群体性别构成,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深远的影响。严格偏高的出生性别比,不仅妨碍**市目前来之不易的低生育水平的稳定,而且对今后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构成严重威胁。从五次人口普查情况看,**男女性别比偏高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整体偏高,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均超出了正常范围。二是长期偏高,“一普”男女性别比115.99;“二普”为113.60;“三普”为114.35;“四普”为117.80;“五普”为114.09。三是随出生孩次递升,一孩出生基本正常,二孩及以上出生性别偏高。四是存在着地区差异,宁陕、镇坪趋于正常,其它各县区偏高,主要是生育政策差异造成的。出生性别比偏高是人口发展过程的“生态失衡”,是“生育选择空间狭小”和“男孩性别偏好强烈”互相冲突和挤压的结果,而现代科学技术的介入,特别是b超对鉴定性别后的人工流产起了显著作用。所以,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应当成为社会共识,成为政府行为。治理性别比,我个人认为,应将“非法鉴定胎儿性别”、“溺婴”、“弃婴”等列入《刑法》罪名,将其上升为刚性法律条文,只有司法真正介入,才能扭转现行计生法规和行政手段,在惩处利于b超非法鉴定胎儿性别,杜绝溺、弃婴现象上的不足。如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如何确定“非法”界线,法律上没有严格规定,实际无法操作,往往查处这类事件最后的结果总是不了了之,再如“溺婴”,目前司法解释是比照*罪,但是两者还是有本质不同,由于受封建文化和传统传宗接代的思想影响,溺婴比照*罪在实际操作中很困难,目前全国还没有这种案例报道,**更没有。况且利用行政手段处理这类案例,有举步为艰,很难落实相关责任等等。因此上述几个非法行为列入《刑法》罪名已成为当务之急,各级应从人大和计生业务两个渠道积极向国家反映和建议,只有这样才能将其上升为硬性法律规定,只有实行司法介入,人为选择性别的结果才有可能杜绝。在目前尚无刚性法律条文时,只有依靠行政手段和综合治理两条路子。因此,策,通过对计划生育户小额贷款、项目优先、科技扶持、政策优惠等措施,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和发展经济、扶贫开发、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少生快富。

——建立鼓励家庭实行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实行节育补偿、家庭福利、奖励优惠等形式的利益倾斜。对独生子女家庭给予一定数量的奖励费,城市和有条件的地区独生子女父母退休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必要的补助。对实行计划生育家庭在分配集体经济收入、享受集体福利、划分宅基地、承包基地、就业、就医、住房及子女入托、入学等这方面给予优待。

——建立有利于人口与发展特别是计划生育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建立养老、子女**、合作医疗、母婴保健保偿、计划免疫保偿和节育手术安全等多种形式的保障制度。在城市,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保障制度。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育保障制度,逐步提高最低生育保障水平。鼓励社会参与救助和志愿者服务,解决群众后顾之忧。

综上所述,在实施**经济发展战略中,人口问题是首要的制约因素,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口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切实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对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各级领导、各个部门都要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不移地按照十六大提出的要求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作者系**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局长)

第三篇:**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人口问题

在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人口问题始终是首要的制约因素,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坚持“两手抓、两促进”的原则,在努力发展经济,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还要合理发展人口生产,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切实做到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人口问题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党的十六大召开后,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在认真分析**资源禀赋和现有发展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经营绿色、建设绿色**”发展思路。绿色**的发展预期目标:到2020年,保持经济年均增长10.4%,GDp总量达到540亿元。在2000年经济发展水平基础上,实现提前2年翻一番,提前5年翻两番的目标。在实施经营绿色,建设绿色**的过程中,虽然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因素制约,但人口增长相对较快,人口素质相对较低和人口结构相对失衡是众多因素中最直接、最明显的因素,其地位和严重性不容忽视。

1、人口数量对**经济发展影响。人口数量对**经济的影响,一方面表现在人口数量的增长减缓了全市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速度和人均GDp水平,2000年全市人均GDp为2698元,较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4383元和1851元,与发达地区相比较差距更大,尚有7.35万人未解决温饱。根据经济学家计算,人口增长1%,需要经济增长3%左右,才能维持现有人口的生活水平。如果经济增长速度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就会形成所谓的“劣性均衡循环”,即新增的国民生产总值将被所增长的人口消耗掉,从而没有余地提高现有人口的生活水平,无力进行物质扩大再生产,也无力缩小与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的差距。另一方面表现在人口的盲目增长,威胁了人类的自身安全,出现了人口安全危机。从**市实际来看,在现有资源、环境条件下,**市人口合理容量为150-200万人,人口适宜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4.65人,而现在全市人口总量已达到292.6万人,超过合理容量近百万人,实际人口密度已达到124人,超过适宜人口密度一倍。据测算,到2014年全市总人口将达到300余万人,2020年后才逐年缓慢回落,人口总量增长的压力可想而知。

2、人口素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作为居住在一定地域内的居民总体而言,是数量和质量的统一。人是生产力最能动、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马克思说过:“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因此,人口素质高低将直接作用于社会生产力,决定一个国家的国力水平。人口素质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劳动力转化为生产力的水平不高。根据五普资料显示,每十万人拥有受教育程度人口,**为7.51万人,全省为8.35万人,全国8.44万人,分别少0.84和0.93万人,其中大学以上**为0.17万人,全省0.41万人,全国为0.36万人,分别少0.24和0.29万人。每十万人中拥有大学人数比例还不足全国和全省水平的一半;而文盲率,**为13.9%,全省为7.3%,全国为6.72%,分别高6.6和7.18个百分点,即高出全国、全省水平的一倍。再之,**的智力低下的痴呆傻哑人达10万多人,其比例高于全省、全国水平。所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的速度,拉大了我们与发达地区的距离,是制约**经济目标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瓶颈。

3、人口结构对**发展的影响。人口结构对**经济的影响主要是一方面来自性别比失调的压力,据五普资料显示,**市男女性别比为114.09,比正常性别比(103—107)偏高11.09—7.09。比全省男女性别比(108.4)偏高5.69,性别比的失衡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后果和恶性循环,而且治理性别比的难度大,行政成本高。另一方面的影响是来自人口老龄化,据五普资料显示,**65岁以上总人口为7.09%,高于全省1.19个百分点(全省为5.9%),高于全国0.13个百分点(全国为6.96%);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突破了7%,由“四普”5.78%的成年型人口转变为老年型人口。人口步入老年型人口后年龄结构类型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是老年人口数量增大,增长速度快。在总人口减少情况下,老年人口达到19.39万人,较“四普”增加了3.04万人,增长18.59%,年均增长1.68%。二是老龄化进程快。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三普”4.96%(年轻型)发展到“四普”的5.78%(成年型)和“五普”的7.27%(老年型),在较短时间内使人口的年龄构成由成年型转变为老年型,步入老龄化社会。三是超前步入老龄社会。老年型人口类型是全市经济社会尚不发达、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覆盖率低下的条件下过早到来的。**市超前步入老龄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是未富先老,老年人赡养比上升,社会负担加重。人口老龄化是新世纪人类发展的主要特征,也是重大的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给我市经济带来四个方面的挑战。第一,人口老龄化提高总抚养比,据陕西计生委预测,1990年陕西省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抚养8个老年人,2000年抚养9个老人,2020年抚养16个老人,2030年抚养23个老人,2050年抚养32个老人,社会用于老年人口的保障费用大量增加,政府负担沉重;第二,由于家庭格局改变,大家庭被小型化家庭替代,小家庭里养老养小矛盾加剧,无力照料老人情况增多;第三,人口老龄化要求调整现有产业结构,发展老龄产业,增加老年人所需要的社会服务业,改造不适应人口老龄化的住宅、社区和环境;第四,人口老龄化对社区福利和服务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解决人口问题对**经济发展的意义新的世纪,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先进文化,满足广

法鉴定胎儿性别,如何确定“非法”界线,法律上没有严格规定,实际无法操作,往往查处这类事件最后的结果总是不了了之,再如“溺婴”,目前司法解释是比照杀人罪,但是两者还是有本质不同,由于受封建文化和传统传宗接代的思想影响,溺婴比照杀人罪在实际操作中很困难,目前全国还没有这种案例报道,**更没有。况且利用行政手段处理这类案例,有举步为艰,很难落实相关责任等等。因此上述几个非法行为列入《刑法》罪名已成为当务之急,各级应从人大和计生业务两个渠道积极向国家反映和建议,只有这样才能将其上升为硬性法律规定,只有实行司法介入,人为选择性别的结果才有可能杜绝。在目前尚无刚性法律条文时,只有依靠行政手段和综合治理两条路子。因此,各级党政要在充分认识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危害性,明确思路,加强工作,把开展专项治理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加强宣传,营造声势,推广新的生育文化,转变生育观念,为降低出生性别比提供思想基础。要严格对B超和中止妊娠的管理,落实《陕西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照顾二孩生育只给一次机会的规定,严厉打击非法实施胎儿性别鉴定或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的违法行为。并且应当重视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建立,给予计划生育户和“双女户”必要的经济补偿和社会奖励,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减少后顾之忧。

4、抓住机遇,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控制人口的关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出路一方面在于发展经济,增强承受能力,增加政府用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的财力。十六大报告指出,“综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快速的人口转变使**市进入了人口负担最轻的时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机遇期。在这期间,一是劳动力供给充足,价格便宜,如果较好的解决就业问题,能够创造出较多的社会财富;二是劳动力年龄结构较轻,储蓄率较高,如果资本市场健全,能够将储蓄转化为资本加速经济增长;三是由于人口老龄化高峰尚未到来,社会保障支出尚不突出,财富积累速度较快,所以说这是发展经济的人口战略机遇期。这个战略机遇期对多年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回报,也将给**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人口环境。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这次机遇,在实施经营“绿色**”的战略中,积极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扶持优势产业,大力发展“药、水、游”,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就有可能将潜在机遇转换为现实发展,真正形成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就有可能为人口老龄化问题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如果错过这个发展机遇,一旦出现较高程度的人口老龄化和较多的劳动力失业并存问题,丰富劳动力资源优势成为劣势,就有可能钳制经济发展,甚至危及社会安全和政治稳定。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宣传,增强全社会的老龄化意识。要构建符合实际的养老模式和养老制度,按照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建立完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在积极发展社会养老福利事业同时,重视大力提倡家庭养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促进养老事业走上法制化轨道,营造健康老龄化环境。老龄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性社会问题,必须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提出相应对策,做出战略性选择。

5、加快人口与计划生育机制建设,实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两个转变。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提出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工作任务,表明中国的人口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需要在“抓紧抓好”的要求下全面改革和推进21世纪上半叶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思路、方法和机制。《决定》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以人为本,综合治理。而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建立一个综合治理的服务体系,特别是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优质服务体系。此外还包括对独生子女家庭、二女结扎户的奖励优惠政策和社会保障措施;继续推进计划生育“三结合”,对计划生育贫困家庭尽快脱贫致富的扶持和帮助;依法行政,保护实行计划生育的干部和群众的合法权益等等。在未来十年,在人口与计划生育方面面临的最主要挑战,是稳定住来之不易的低生育水平。为此要在三个方面做好保障:——建立和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利益导向机制。通过发展经济、普及教育、发展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等途径,引导人们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通过对计划生育户小额贷款、项目优先、科技扶持、政策优惠等措施,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和发展经济、扶贫开发、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少生快富。——建立鼓励家庭实行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实行节育补偿、家庭福利、奖励优惠等形式的利益倾斜。对独生子女家庭给予一定数量的奖励费,城市和有条件的地区独生子女父母退休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必要的补助。对实行计划生育家庭在分配集体经济收入、享受集体福利、划分宅基地、承包基地、就业、就医、住房及子女入托、入学等这方面给予优待。——建立有利于人口与发展特别是计划生育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建立养老、子女**、合作医疗、母婴保健保偿、计划免疫保偿和节育手术安全等多种形式的保障制度。在城市,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保障制度。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育保障制度,逐步提高最低生育保障水平。鼓励社会参与救助和志愿者服务,解决群众后顾之忧。综上所述,在实施**经济发展战略中,人口问题是首要的制约因素,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口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切实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对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各级领导、各个部门都要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不移地按照十六大提出的要求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作者系**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局长)

第四篇:**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人口问题

文章

来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 m 5

在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人口问题始终是首要的制约因素,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坚持“两手抓、两促进”的原则,在努力发展经济,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还要合理发展人口生产,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切实做到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人口问题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党的十六大召开后,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在认真分析**资源禀赋和现有发展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经营绿色、建设绿色**”发展思路。绿色**的发展预期目标:到2020年,保持经济年均增长10.4%,GDp总量达到540亿元。在2000年经济发展水平基础上,实现提前2年翻一番,提前5年翻两番的目标。在实施经营绿色,建设绿色**的过程中,虽然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因素制约,但人口增长相对较快,人口素质相对较低和人口结构相对失衡是众多因素中最直接、最明显的因素,其地位和严重性不容忽视。

1、人口数量对**经济发展影响。人口数量对**经济的影响,一方面表现在人口数量的增长减缓了全市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速度和人均GDp水平,2000年全市人均GDp为2698元,较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4383元和1851元,与发达地区相比较差距更大,尚有7.35万人未解决温饱。根据经济学家计算,人口增长1%,需要经济增长3%左右,才能维持现有人口的生活水平。如果经济增长速度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就会形成所谓的“劣性均衡循环”,即新增的国民生产总值将被所增长的人口消耗掉,从而没有余地提高现有人口的生活水平,无力进行物质扩大再生产,也无力缩小与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的差距。另一方面表现在人口的盲目增长,威胁了人类的自身安全,出现了人口安全危机。从**市实际来看,在现有资源、环境条件下,**市人口合理容量为150-200万人,人口适宜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4.65人,而现在全市人口总量已达到292.6万人,超过合理容量近百万人,实际人口密度已达到124人,超过适宜人口密度一倍。据测算,到2014年全市总人口将达到300余万人,2020年后才逐年缓慢回落,人口总量增长的压力可想而知。

2、人口素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作为居住在一定地域内的居民总体而言,是数量和质量的统一。人是生产力最能动、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马克思说过:“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因此,人口素质高低将直接作用于社会生产力,决定一个国家的国力水平。人口素质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劳动力转化为生产力的水平不高。根据五普资料显示,每十万人拥有受教育程度人口,**为7.51万人,全省为8.35万人,全国8.44万人,分别少0.84和0.93万人,其中大学以上**为0.17万人,全省0.41万人,全国为0.36万人,分别少0.24和0.29万人。每十万人中拥有大学人数比例还不足全国和全省水平的一半;而文盲率,**为13.9%,全省为7.3%,全国为6.72%,分别高6.6和7.18个百分点,即高出全国、全省水平的一倍。再之,**的智力低下的痴呆傻哑人达10万多人,其比例高于全省、全国水平。所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的速度,拉大了我们与发达地区的距离,是制约**经济目标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瓶颈。

3、人口结构对**发展的影响。人口结构对**经济的影响主要是一方面来自性别比失调的压力,据五普资料显示,**市男女性别比为114.09,比正常性别比(103—107)偏高11.09—7.09。比全省男女性别比(108.4)偏高5.69,性别比的失衡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后果和恶性循环,而且治理性别比的难度大,行政成本高。另一方面的影响是来自人口老龄化,据五普资料显示,**65岁以上总人口为7.09%,高于全省1.19个百分点(全省为5.9%),高于全国0.13个百分点(全国为6.96%);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突破了7%,由“四普”5.78%的成年型人口转变为老年型人口。人口步入老年型人口后年龄结构类型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是老年人口数量增大,增长速度快。在总人口减少情况下,老年人口达到19.39万人,较“四普”增加了3.04万人,增长18.59%,年均增长1.68%。二是老龄化进程快。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三普”4.96%(年轻型)发展到“四普”的5.78%(成年型)和“五普”的7.27%(老年型),在较短时间内使人口的年龄构成由成年型转变为老年型,步入老龄化社会。三是超前步入老龄社会。老年型人口类型是全市经济社会尚不发达、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覆盖率低下的条件下过早到来的。**市超前步入老龄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是未富先老,老年人赡养比上升,社会负担加重。人口老龄化是新世纪人类发展的主要特征,也是重大的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给我市经济带来四个方面的挑战。第一,人口老龄化提高总抚养比,据陕西计生委预测,1990年陕西省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抚养8个老年人,2000年抚养9个老人,2020年抚养16个老人,2030年抚养23个老人,2050年抚养32个老人,社会用于老年人口的保障费用大量增加,政府负担沉重;第二,由于家庭格局改变,大家庭被小型化家庭替代,小家庭里养老养小矛盾加剧,无力照料老人情况增多;第三,人口老龄化要求调整现有产业结构,发展老龄产业,增加老年人所需要的社会服务业,改造不适应人口老龄化的住宅、社区和环境;第四,人口老龄化对社区福利和服务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解决人口问题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新的世纪,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先进文化,满足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实现这一崇高目标,最根本的就是加快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我市人口总量大,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口素质偏低,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低的客观实际,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因此,切实解决好人口问题,对于实现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实现人口、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解决人口问题,控制人口数量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我国少生3.38亿人,使全世界60亿人口日推迟4年到来,控制人口的成就举世瞩目。**市从七十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全市累计少生138万人。为社会累计节约社会抚养费442亿元,平均每年积累节约27亿元,相当于全市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78.78亿元的34.3%,使全市人均占有粮食提高106公斤,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400元,农民人均耕地面积增长0.38亩。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成绩。根据有关专家推算,人口出生率每下降一个千分点,人均GDp可提高0.36-0.59个千分点。如果实现零增长,将拉动每年增长GDp1.2-1.5个千分点。我国由于生育率迅速下降,对人均GDp水平提高的贡献份额约占1/3,也就是说,在中国人均GDp增长中,有26-43%的生育率迅速下降作出的贡献。

2、解决好人口问题,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人口问题,实质是经济问题,本质是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是人的观点,是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我市地处秦巴山区,人口基数大,人类生存条件差,自然灾害频繁。自然资源品种虽然繁多,但总贮量、总规模较小,人均占有量很低,在人口持续增长的态势下,资源与环境的安全日益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人口与资源的矛盾日显突出。全市人口总量占全省的8.2%。而耕地面积只占到7.1%。建国以来,全市人口总量增长了近2倍,近年来仍以年均万人的速度递增,而耕地却以年均2万多亩的速度递减,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从解放前的3亩多减少到目前的不到1.3亩,并将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建设和退耕还林建设的发展而继续减少,人口与耕地的矛盾日益突出。按照经济学的理论,只有劳动力投入量与资源环境拥有量达到一个合理比例,才能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我市目前工业化水平不高,剩余劳动力已达30万人之多。同时,随着人口的自然增长,劳动力总量、迁移流动人口总量也将继续增加,并将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剩余劳动力还将持续增长,人口与就业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我市人口多、资源少,面积大、耕地少,剩余劳动力多,就业机会少的基本市情将长期存在,切实解决好人口与资源、人口与耕地、人口与就业这三大矛盾,必须首先解决好人口问题,这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3、解决好人口问题,是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保证。我市81.1%的人口在农村,农村问题、农业问题、农民问题是影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而这一问题的核心,是农村人口问题。切实解决农村人口问题,对于有效解决好“三农”问题,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保证农村社会稳定起着决定性作用。我市农村人口总量大,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现实,迫切要求我们要重视解决好农村人口的问题。从人口分布看,2000年全市农村人口占81.1%,城镇人口占18.9%,城镇化水平不高;从经济收入看,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05元,农民人均收入低;从生育水平看,由于受农村生产条件、生活方式、社会保障和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农村人口的生育率普遍高于城镇,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重视和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村产业化建设,推进城镇进程,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必须首先解决好农村人口问题,这是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保证。

4、解决好人口问题,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是我市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要确保这个宏伟目标顺利实现,就必须按照“一高一低”的要求,切实做到经济发展始终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口增长始终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差距很大。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78.78亿元,而人均只2694元,与全省人均水平相差近2000元;2001年全国人均GDp为800美元,全省为600美元,而我市只有400美元,每年净增人口就要消耗掉新增国内生产总值的22%以上,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从控制人口的经济效益上看,计划生育的投入产出比为1∶8,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从人口发展形势看,经济增长有利于人口控制,但在经济起飞时期(人均GDp在300—700美元时),经济发展又具有鼓励和刺激生育水平升高作用,而我市正处在这一时期。同时,七、八十年代以来出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正处在兑现二胎生育政策时期,人口出生的高峰已悄然到来,人口形势依然严峻。如果人口问题解决的不好,不能保持在较低的生育水平下,经济发展就会被增长的人口所消耗掉,人均经济占有量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既定的发展目标就很难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就会落空。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人口问题,树立控制人口增长就是加快经济发展的意识,切实解决好人口问题,这是推进小康社会发展目标实现的关键。

三、解决人口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我国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也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继续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努力稳定低生育水平,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改善出生人口结构,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新的时期,解决人口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重要文件和法律法规,坚持计划生育国策不动摇,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加快建立和完善“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努力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提高到新水平。中心任务就是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素质,改善人口结构,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要求,必须采取新的措施来解决好人口这一事关全局的问题,确保全市经济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从**经济发展角度上看,主要应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坚定不移稳定低生育水平,严格控制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70年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了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的人口政策,全面推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鼓励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人口高速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全市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由1970年的36.46‰和10.78‰分别下降到2000年8.7‰-0.07‰。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转变为“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实现了人口类型转变,进入低生育水平时期。与此同时,应当看到,全市的人口类型转变是在经济不发达情况下,靠强有力的行政措施取得的。强行进入低生育水平,这种低生育水平存在着许多不稳定因素,任何思想上的松懈,工作中的失误和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都将造成生育率的反弹。因此,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数量的任务更重,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一法三规”,用依法管理来解决人口问题。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实施依法管理是解决好新时期人口问题,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深入发展的客观要求。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及相关配套法规的颁布实施,为有效解决好人口问题,加快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实施依法管理人口问题,首先必须加强法制宣传。要把《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法律法规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法制宣传和“四五”普法内容,广泛组织各级干部和群众开展学习活动,增强干部依法管理人口意识和群众自觉依法实行计划生育的意识。要组织各级宣传媒体,影视、网络等现代化宣传手段,扩大宣传的覆盖面,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其次,必须提高执法水平。要切实加强对全市各级领导和计划生育干部的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规范行政执法程序和执法行为,严禁违法行政,依法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第三,必须严格执法。要以法律为准绳,严格执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规定,对违犯法律法规规定的违法生育行为、违法行政行为,必须进行严肃查处,切实做到执法必严,维护法律法规的严肃性。第四,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积极推进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努力实行村(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2、全方位开展宣传教育和生殖健康服务,不断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宣传教育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先导宗旨,因此,要进一步加大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力度,首先要全面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及落实“关爱女孩行动”。要认真落实中、省关于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要求突出宣传以“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计划生育丈夫有责”为主要的内容的新的婚育观念。要以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为载体,把计划生育宣传作为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重要内容,大力普及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科学知识。要加大社会舆论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宣传舆论部门和各种宣传媒体的作用,为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创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其次要全方位开展生殖健康服务,现阶段生殖健康被国家列入社会发展目标内容之一,大力开展生殖健康服务已经成为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迫切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人民群众民主、法制意识的不断增强,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以前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开展计划生育的老办法,依靠科技进步,开展生殖健康服务,通过优质服务提高工作水平,引导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一是全面实施避孕节育优质服务工程,在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工作中,做好术前宣传咨询,术中规范操作,术后随访服务,保证手术安全;二是扎实开展生殖道感染干预工程,不断改进服务制度,强化以“三查”为重点的普及性服务工作;三是规范进行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制定切实的干预措施,做好出生缺陷儿的监测工作,全面推广孕前、产前、新生儿三级出生缺陷干预服务,提高出生婴儿健康水平。

3、努力促进出生性别比平衡。出生性别比决定了人口群体性别构成,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深远的影响。严格偏高的出生性别比,不仅妨碍**市目前来之不易的低生育水平的稳定,而且对今后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构成严重威胁。从五次人口普查情况看,**男女性别比偏高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整体偏高,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均超出了正常范围。二是长期偏高,“一普”男女性别比115.99;“二普”为113.60;“三普”为114.35;“四普”为117.80;“五普”为114.09。三是随出生孩次递升,一孩出生基本正常,二孩及以上出生性别偏高。四是存在着地区差异,宁陕、镇坪趋于正常,其它各县区偏高,主要是生育政策差异造成的。出生性别比偏高是人口发展过程的“生态失衡”,是“生育选择空间狭小”和“男孩性别偏好强烈”互相冲突和挤压的结果,而现代科学技术的介入,特别是B超对鉴定性别后的人工流产起了显著作用。所以,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应当成为社会共识,成为政府行为。治理性别比,我个人认为,应将“非法鉴定胎儿性别”、“溺婴”、“弃婴”等列入《刑法》罪名,将其上升为刚性法律条文,只有司法真正介入,才能扭转现行计生法规和行政手段,在惩处利于B超非法鉴定胎儿性别,杜绝溺、弃婴现象上的不足。如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如何确定“非法”界线,法律上没有严格规定,实际无法操作,往往查处这类事件最后的结果总是不了了之,再如“溺婴”,目前司法解释是比照杀人罪,但是两者还是有本质不同,由于受封建文化和传统传宗接代的思想影响,溺婴比照杀人罪在实际操作中很困难,目前全国还没有这种案例报道,**更没有。况且利用行政手段处理这类案例,有举步为艰,很难落实相关责任等等。因此上述几个非法行为列入《刑法》罪名已成为当务之急,各级应从人大和计生业务两个渠道积极向国家反映和建议,只有这样才能将其上升为硬性法律规定,只有实行司法介入,人为选择性别的结果才有可能杜绝。在目前尚无刚性法律条文时,只有依靠行政手段和综合治理两条路子。因此,各级党政要在充分认识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危害性,明确思路,加强工作,把开展专项治理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加强宣传,营造声势,推广新的生育文化,转变生育观念,为降低出生性别比提供思想基础。要严格对B超和中止妊娠的管理,落实《陕西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照顾二孩生育只给一次机会的规定,严厉打击非法实施胎儿性别鉴定或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的违法行为。并且应当重视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建立,给予计划生育户和“双女户”必要的经济补偿和社会奖励,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减少后顾之忧。

4、抓住机遇,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控制人口的关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出路一方面在于发展经济,增强承受能力,增加政府用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的财力。十六大报告指出,“综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快速的人口转变使**市进入了人口负担最轻的时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机遇期。在这期间,一是劳动力供给充足,价格便宜,如果较好的解决就业问题,能够创造出较多的社会财富;二是劳动力年龄结构较轻,储蓄率较高,如果资本市场健全,能够将储蓄转化为资本加速经济增长;三是由于人口老龄化高峰尚未到来,社会保障支出尚不突出,财富积累速度较快,所以说这是发展经济的人口战略机遇期。这个战略机遇期对多年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回报,也将给**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人口环境。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这次机遇,在实施经营“绿色**”的战略中,积极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扶持优势产业,大力发展“药、水、游”,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就有可能将潜在机遇转换为现实发展,真正形成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就有可能为人口老龄化问题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如果错过这个发展机遇,一旦出现较高程度的人口老龄化和较多的劳动力失业并存问题,丰富劳动力资源优势成为劣势,就有可能钳制经济发展,甚至危及社会安全和政治稳定。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宣传,增强全社会的老龄化意识。要构建符合实际的养老模式和养老制度,按照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建立完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在积极发展社会养老福利事业同时,重视大力提倡家庭养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促进养老事业走上法制化轨道,营造健康老龄化环境。老龄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性社会问题,必须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提出相应对策,做出战略性选择。

5、加快人口与计划生育机制建设,实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两个转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提出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工作任务,表明中国的人口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需要在“抓紧抓好”的要求下全面改革和推进21世纪上半叶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思路、方法和机制。《决定》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以人为本,综合治理。而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建立一个综合治理的服务体系,特别是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优质服务体系。此外还包括对独生子女家庭、二女结扎户的奖励优惠政策和社会保障措施;继续推进计划生育“三结合”,对计划生育贫困家庭尽快脱贫致富的扶持和帮助;依法行政,保护实行计划生育的干部和群众的合法权益等等。

在未来十年,在人口与计划生育方面面临的最主要挑战,是稳定住来之不易的低生育水平。为此要在三个方面做好保障:

——建立和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利益导向机制。通过发展经济、普及教育、发展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等途径,引导人们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通过对计划生育户小额贷款、项目优先、科技扶持、政策优惠等措施,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和发展经济、扶贫开发、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少生快富。

——建立鼓励家庭实行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实行节育补偿、家庭福利、奖励优惠等形式的利益倾斜。对独生子女家庭给予一定数量的奖励费,城市和有条件的地区独生子女父母退休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必要的补助。对实行计划生育家庭在分配集体经济收入、享受集体福利、划分宅基地、承包基地、就业、就医、住房及子女入托、入学等这方面给予优待。

——建立有利于人口与发展特别是计划生育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建立养老、子女**、合作医疗、母婴保健保偿、计划免疫保偿和节育手术安全等多种形式的保障制度。在城市,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保障制度。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育保障制度,逐步提高最低生育保障水平。鼓励社会参与救助和志愿者服务,解决群众后顾之忧。

综上所述,在实施**经济发展战略中,人口问题是首要的制约因素,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口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切实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对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各级领导、各个部门都要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不移地按照十六大提出的要求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作者系**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局长)文章

来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 m 5

第五篇: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小城镇规划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小城镇规划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有学者预言,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影响21世纪全球发展的两大课题。未来的20年将是中国城市化和城市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中国的国情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决定了中国的城市化必须走小城镇建设的发展道路。这是改变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系,迎接知识经济挑战,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党中央、国务院也给予小城镇建设以高度的重视。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小城镇,大战略”的方针,2000年又提出发展小城镇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把“加快城镇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作为战略目标。由此可见,积极有序地发展小城镇,不仅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需要,而且已成为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城镇规划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建设小城镇,关键是规划。规划是龙头,它决定着小城镇发展的方向和质量。这个概念几乎人人都明白,然而,目前我国小城镇规划的基本理论体系尚未形成,基本上还是模仿大中城市的规划做法,缺乏科学和正确的理论指导,尤其是不能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去分析和把握。结果出现了规划质量不高,规划建设滞后,不切实际的问题。

1.小城镇规模小,效益差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规划师和经济学家认为:小城镇的合理人口规模为5万人左右。而我国目前每座建制镇镇域人口规模平均在两万人左右。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末,在经济发达的上海市郊区(四区六县),除县城外有198个镇。镇域人口超过3万人的只有34个,2~3万人的有87个,2万人以下的有77个。可以想象,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尚且如此,其他地区小城镇的人口就更少了。过小的城镇规模起不到产业积聚、人口集中和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作用,同时又使小城镇发展缺少必要的资源腹地和人口来源,这样镇域社会经济条件对小城镇发展的支撑力不足,致使小城镇建设资金缺

乏,基础设施落后,反过来,又会阻碍下一步的建设,造成非良性循环,严重影响小城镇和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2.基础设施及配套的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滞后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已成为小城镇发展的“瓶颈”和“门槛”,出现了“村不像村,镇不像镇”的现象。在基础设施中道路系统、雨水、污水排放及处理系统最为缺乏,不少小城镇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软环境”规划建设的滞后,阻碍了小城镇的进一步发展。

3.工业布局分散,难以形成积聚效益

目前,乡镇工业布局相对于小城镇成立初期的那种“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局面来说已有所好转,但是在总体布局上仍呈现出“小集中,大分散”的特征,往往一镇(乡)一点,甚至一镇(乡)多点,总体上仍显得过于分散,难以形成积聚效益。随之又带来污染治理及监测调控的困难和治理成本的提高。此外,由于缺乏宏观区域经济分析,小城镇的规划建设还出现“盲目攀比,贪大求全”的不良倾向,导致产业经济结构雷同,区域优势发挥不充分,没有区域特色,发展后劲严重不足。为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小城镇规化决不能就小城镇而论小城镇,而是应该把它放在区域经济这个大背景下,重视区域经济的宏观作用,理顺关系,摆正位臵,遵循科学性和以人为本的原则来规划小城镇,充分发挥小城镇在区域经济中的应有地位和作用。

二、应充分重视区域经济的宏观作用,合理规划小城镇

(一)(一)区域规划系统中的小城镇规划

1、重视区域规划的宏观作用

作为区域实体的区域经济对小城镇规划的宏观作用是通过区域综合性规划———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城镇规划的层层指导和约束来实现的。在区域性经济的系统影响下,首先会对区域的整体规划产生影响,而区域的总体规划是总揽区域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纲领性规划,综合直辖市区域各要素的发展和空间布局,对包括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在内的各专项规划具有指导意义,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同样是在综

合规划的指导下,旨在使区域内城镇协调发展并与其它各发展要素有机结合的专项规划,是区域综合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具体的城镇规划。

2.加强城镇体系规划城镇体系规划

实质上也是一项区域性的规划,是国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的拟订应从区域角度进行分析研究,无论是功能结构、等级规模结构和空间布局都需要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尤其是与周边市、县的城镇取得相互协调。但目前的规划,往往存在着“就市域、论市域”的状况,未能从较大的区域范围内去研究上下左右有关城镇之间的关系问题,如市县间城镇人口与产业的积聚与辐射影响,基础设施的衔接与协调,生态环境建设的改建与优化等,这种规划有可能成为孤立区域之外的“自成体系”的规划,既不能扬长避短、反映特色,也不能解决重复建设的问题,对此应引起高度重视。

3.小城镇规划应以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为依托

“任何一个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都不能脱离开区域经济这个大背景,前者因后者而产生和发展,后者是前者发展的基础和腹地”。当前,我国的小城镇正处于由农村形态向城市形态转化的阶段,其建设和发展过程以集聚为基本特征,因此难以离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这个基础。同时随着小城镇的逐步发展,又会通过辐射作用带动周围地区的繁荣,而周围地区的繁荣则又是小城镇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因此,小城镇的形成和发展必须与周围地区构建良性的社会经济互动关系,求得二者共存共荣。

(二)小城镇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区域内城镇的数量和规模都会有较大的变化,经济的一体性,区域的整体性,城乡的融合性等趋势会越来越深入地影响区域内每一个城镇的发展。这就要求规划部门及时转换观念、适应形势,在区域规划和城镇规划中加强科学性,研究并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问题。

1.区域协同发展的原则

由于经济一体化会对各城镇的产业结构、投资结构、劳动力结构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各城镇在区域内的竞争优

势和不利因素也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会在不同程度上决定城镇发展的方向、目标和规模;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区域共同体,将使城镇之间的关系从以竞争性为主转向以协作性为主。因此,为适应经济结构的变化,“小城镇的规划布局必须着眼于有利于区域的整体发展,通过各城镇间的协作,形成综合的整体效益”。结合我国的现状,可借鉴国外的经验,充分发挥小城镇的协同作用,形成小城镇带,形成一定的产业链条,生态链条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效益。

2.区域差异性原则

不同类型的小城镇,由于区域背景不同,影响因素、发展过程、面临的问题不同,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发展方向各异,因此在规划时应因地制宜、把握时机,寻找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之路。例如,对我国中西部地区来讲,在自然条件、历史传统、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不平衡性,因此小城镇规划要有选择性的发展那些条件好的、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县域中心城镇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城镇,以此作为增长及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对东部发达地区来讲,要重点发展县城及大城镇郊区的卫星城镇和部分基础条件好的、发展潜力大的中心镇。这样就可以形成风格各异,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小城镇体系。

3.规模合理性原则

小城镇规划的核心和最终目的是为人们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因此,小城镇规划的合理规模决不等同于规模的盲目扩大,而应该是:使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达到最佳状态的规模。针对我国目前东部地区小城镇分散布局的现状,可以通过减村扩镇,重点发展中心镇、中心村来推进小城镇的重组和升级,此外,针对工业布局分散的状况,可通过组建“乡镇工业园”来提高整体效益。

4.区域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解决和实现区域城镇的分工协作,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地区文化的延续和长期动态发展的根本原则和最高目标。因此必须进一步强调小城镇规划的可持续性原则,加大污染控制和治理的力度,树立生态理念,走生态经济型城镇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小城镇规划的最高目标和必然选择。

三、紧密结合转型期的社会经济特点,注重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把握规划弹性、突出规划个性,实现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在知识化、信息化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区域经济转向全球经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劳动力快速流动,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格局越来越明显。小城镇在人才、信息、资金、技术等方面与大中城市相比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这将给小城镇的规划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如何增强小城镇的竞争力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注重小城镇人居环境的建设

小城镇只有通过创建优美的人居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的服务设施,才能吸引人才,拉动投资,小城镇的发展才会有希望和后劲。因此,小城镇规划的核心和目标应该是努力提高城镇质量,建设更加宜人的人居环境,更加适合发展经济的良好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具体来讲:

1.创造优美的人居环境。必须进一步贯彻以人为本的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总原则,在搞好环保的基础上,努力美化环境,提高小城镇的绿化水平和居民的文明素质,着力提高人居环境品质,建设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田园城镇”。

2.重视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要统筹安排规划建设现代化的综合的交通运输,信息通讯,给排水网络,以及安全可靠的供电、供气、供热和城镇防灾、减灾系统,这些方面的规划标准一定要具备超前的眼光,以避免后期重复建设和浪费等,保障小城镇经济建设的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二)把握规划的弹性

应对转型期的种种变化,规划工作也要与之相适应,应遵循弹性规划的原则。强调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动态性、可持续性。面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对各种方案、各个技术指标进行调整和修改,使规划更具合理性、可操作性。

(三)突出规划的个性和特色

从区域大背景中寻找小城镇的独特灵魂和品质,防止雷同、形成多层次相互融合的小城镇体系非常重要。小城镇与城市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规模较小,具有山水风光与田园气息,因此,在规划和建设上切忌“贪大求高,追新崇洋”,盲目模仿大城市,而是要体现自己的地域特色与文化传统,“特色就是个性,特色将带来发展,特色就是生命力”。小城镇规划应突出其特色和个性。

下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人口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人口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集群效应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集群效应研究 2012-07-09 内容摘要:产业集群既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也是产业间相互关联且向纵深发展的集中表现,产业集群的发展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

    城商行如何发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城商行如何发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全面推进和实施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成为当前社会各界较为关注的重大议题。辽宁沿海经济带开......

    人口问题教案

    人口问题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问题和不同的人种等知识。本节内容计划用三课时。本节课是第二课时。这节课的内容与现实生......

    人口问题感想

    世界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普遍,许多国家都在探讨其解决途径。而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有其自身的历史和制度根源。“13亿”这一标志却意味着我国的人口总数已经达到一个新的历史......

    长株潭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行政区划调整研究

    长株潭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行政区划调整研究摘要:行政区划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内在的联系,行政区划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分析长株潭地区现行行政区划体制与区......

    为发挥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5篇范文

    为发挥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推动装备制造业又好又快发展,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指导、参与、监督和协调下,由营口职业技术学院牵头,联合政府机构、院校、园区、企......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起源与本质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自古以来就在劳动人民的思维中存在,“积谷防饥”、”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等最朴素的劳......

    人口问题的本质

    人口问题的本质 摘要:人口问题有广义人口问题和狭义人口问题之分。狭义人口问题一般指生育问题,广义人口问题包括人口数量问题、人口素质问题以及人口的结构和分布问题。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