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流动人口问题
1、城市中的交通、住房、环境的问题一定是流动人口的增加带来的吗?
2、流动人口中有80%是来自农民工,他们没钱买车如何造成道路拥挤,没钱买房又如何造成城市的住房拥挤呢?再说环境,城市中的环卫人员大多是贫弱的农村务工人员,他们是城市环境的保护者,又如何是破坏者呢,对方辩友作何解释呢?
3、最新数据统计,我国农民工的平均年龄是28岁,很多流动人口渴望留在城市生活,愿意留在城市,并且新生代农民工更易接受城市文化和融入城市氛围,对城市的不认同也在逐渐的降低。(反方可能说流动人口不认同城市,无法更好的进行城市建设)
4、温州的流动人口已经成为温州轻工产业和民营企业的主力军,产业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远销海外。如乐清的正泰和康奈皮鞋。这些流动人口的增加为温州产业的规模的扩大才生巨大的推力,对方辩友如何解释呢?
5、解决城市问题的过程,也正是城市发展的过程,只有面对才能解决。流动人口的增加带来问题也在促进城市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难道关紧大门,拒拒绝流动人口的增加就可以发展吗?
6、2003年的《北京市外地来京经商务工管理条例》废止,不正好说明流动人口的增加对城市的发展利大于弊吗?
7、京津高铁不就为了促进两地之间的人口流动,从而是两地之间的城市的发展?
8、现在倡导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就需要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如果没有
流动人口的增加,中西部城市的发展需要的人才要从何而来?
9、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服务需求量的增加,如果没有流动人口的增加,则会呈现包子铺前长龙不断,保姆有钱无法雇?
10、流动人口的增加扩大了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消费,这难道不是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做贡献吗?
11、草根文化,不正是城市与农村文化交融产生的新变化吗?这不就给浮躁的城市带来了一些纯朴吗?
12、“鸟巢”“水立方”等建设都是流动人口建设出来,可见,流动人口的增加不就是推动了城市的建设吗?
13、两个城市不同技术的交流融合产生的新技术会带给城市更大的财富,而流动人口的增加提供了这种可能,对方辩友作何解释?(建议最后用)
第二篇:流动人口问题
关于流动人口问题、请用不超过20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20分)
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有的外来人口管理制度漏洞日益突显,主要体现如下方面:现在管理机制过于机械化,难以全面有并行落实;现实行的公安部门管理方式重管理轻服务;外来人口协管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管理部门对外来人口查办身份证时引发各种矛盾冲突;办理暂住证手续麻烦,收费不合理;人数少,大部分外来人口游离在暂住管理范围外;暂住证包含着防范、歧视内涵;外来人口利用出租屋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二、针对给定材料所反映的问题,下面列出了解决的A-E五项措施,其中不正确的是哪几项,并说明为什么不正确,字数在250字以内.(30分)
A,对现有的基层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组织进行有效整合,在流动人口较多的地区成立统一的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管理站,并组建专职管理员队伍.B,取消暂住证制度,给流动人口发放统一的居民身份证,对其实行”市民待遇”.C,加强出租房屋管理,落实出租房主治安责任,提倡出租房主与承租者签定,建立和完善房屋租赁协作管理机制,形成管理合力.D,全国实行大规模的暂住证检查行动,摸清流动人口底数,对于未在规定时间内办理暂住证的人员予以遣送.E,建立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及时向流动人口提供包括就业介绍,社会保障,租房服务,子女就学,政策咨询等内容在内的服务工作.答B.D措施不正确。B项:取消暂住证制度,实行居住证制度。但不能发放统一的居民身份证,外来人口具有流动性大这一特性,如发放统一身份证则不利于区别管理,我们在福利、社会待遇等方面应将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一致对待,但在管理方面应有所侧重。D项:大多数的外来人口没有办理暂住证,有的是因为手续麻烦,有的是因为收费不合理,有的是其他原因。目前情况下对未办理的人员应督促其办理,有困难的应给予帮助解决,而不能以“遣送”一概而论。
??
三.就给定材料所反映的居民暂住证问题,用10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自选角度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50分)
改革外来人口管理机制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中的流动人口量激增,现有的对外来人口所采取的暂住证管理制度已不能适应管理的需要,由“暂住证”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层出不穷。外来人口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做好外来人口的管理工作对促进社会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趋下,解决外来人口问题,必须从各方面进行改革。
?? 外来人口的管理之所以成为老大难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社会经济二元化结构下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主要是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等,将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划分成不平等的二个群体。社会管理方面,现有的暂住证制度只重管理而忽略了服务,造成外来人口问题日益严重。另外外来人口的素质也是良莠不齐,犯罪率居高不下。当前情况下,进行外来人口管理工作的各种改革措施已迫在眉睫。?从社会根源层面讲,应改革针对外来人口的各种不合理制度,尤其是代表着福利差别的户籍制度。户籍制度将城市与外来人口严格区分开来,外来人口的就业、教育、福利等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外来人口无法与城市居民一起享用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各种权利便利,这影响着外来人口投身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改革不合理的户籍制度,让户口纯粹成为国家
统计人口的工具,能促进社会公平,缩小城乡差距,并有助于保证外来人口的公平权。
? 从职能部门管理层面讲,应实行管理与服务并重的方式。这是解决外来人口问题的直接方
法。一方面,应取消暂住证制度,改实行居民证制度,这不是简单的形式改变,居住证应包
含括就业、社会保险、诚信及违法记录等,居住证持有者将享受更多的政府优惠措施和服务
等。另一方面,职能部门应加强对统动人口的综合管理,包适建立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管理服
务中心,配备足够的管理人员;建立流动人口及出租房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对流动人
口聚集地的治安检查,开展联合整治行动,全面清理外来人口和出租屋,落实整改措施,消
除治安隐患;消弭户籍制度中人为制造的矛盾。
?从外来人口自身层面来讲,外来人口多数是农村富余的劳动力,本身的文化素质水平不高,也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因而在城市中也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工作。外来人口应努力提高自身
水平,在工作之余可以给自己“充电”,以便更好地适应工作需要,也能提高社会对自身的价
值认同。当然,这点需要社会各界予以配合,提供条件。
?? 总之,只有做好外来人口的管理与服务工作,才能有效地保障外来人口权益,促进社会
稳定,经济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针对流动人口本身和家庭的迫切需求,结合漯河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实
际,漯河市近日出台《关于开展流动人口需求服务的指导意见》,要求创新人口
管理理念,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为流动人口提供六大需求服务。
就业需求服务。各级政府和计生部门在流动人口中开展技能培训、素质教育,为流动人口提供用工信息和创业帮扶等服务。无论本市或外市的流动已婚育龄妇
女,可以参加任何一个县(区)的职业培训和教育,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免除有
关费用。流动已婚育龄妇女,可以纳入任何一个县(区)的就业计划,参与该县(区)
免费提供的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职业介绍和岗位就业。营业执照或
有关从业证明,可以在属地辖区内由县、乡计生部门协助办理。
生存需求服务。协助流动人口办理房屋租购、子女入学、意外伤害保险,并
协助其参与社区公益活动。户籍在本市的城区流动已婚育龄妇女,可以到任何一
个辖区咨询租购信息,办理房屋租购手续;可以就近确定一个学校,让子女和城
镇学生一样入学学习;在自愿的基础上,可以在自己最信任的属地任何一个社区
办理意外伤害和工伤保险,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直接将稳定就业的流动人口纳入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可以到自己喜欢的属地任何一个社区参与群众性的集体
公益活动。
身份需求服务。协助流动人口办理户口,为其提供城市管理教育,落实流动
人口和常住人口的统一管理和服务。有序流动已婚育龄妇女,在城镇有固定住所、稳定收入的,可以按漯河市“一元化”户口管理体制,办理漯河市居民户口,纳入
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从形式和本质上让流动人口真正成为城市居民。
生殖需求服务。主动为流动人口办理生育证明、开展优生监测、开展节育服
务,重点落实出生缺陷干预工程,提供免费咨询和定时随访服务。流动已婚育龄
妇女,凡要求生育第一胎子女的,可以到属地计划生育部门及时办理生育证;生
育证原件由计生办或社居委统一保管,办证者须持复印件。属于优生监测的对象,可以到属地计划生育技术部门接受优生咨询、指导、出生缺陷干预等服务。属于
节育康检的对象,可以到县(区)指定的、自己信任的属地任何一个计生技术部门,免费落实节育措施,免费进行健康检查。
家庭需求服务。定期开展家庭访视,落实困难救助服务,重点开展大病救助、生活救助、生产救助和上门提供搬运维修、儿童关爱和老人关爱服务等系列服务
活动。
维权需求服务。为流动人口提供就业保障、生存保障和平等保障,重点保障
劳有所岗、劳有所酬,落实优惠政策,保障机会均等和民主参与。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
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令第1号
经国务院批准,并授权国家计生委发布,自1999年1月1日起施行。
颁布日期:19980922实施日期:19990101颁布单位:国家计生委
第一条 为了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现居住地不是户籍所在地,异地从事务工、经商等活动或者以生育为目的异地居住,可能生育子女的已婚育龄人员(以下简称已婚育龄流动人口)。
第三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本行政区域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实行综合管理并提供必要的保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纳入本行政区域内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
第四条 国务院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全国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工商行政管理、劳动就业、卫生、房产管理等行政部门应当配合同级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第六条 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由其户籍所在地和现居住地的地方人民政府共同管理,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
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的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日常管理,并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当地计划生育管理。
第七条 成年流动人口在离开户籍所在地前,应当凭合法的婚姻、身份证件,到当地县级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办理婚育证明。
婚育证明的内容应当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居民身份证号码、生育状况、落实节育措施状况、计划生育奖罚情况等。
第八条 成年流动人口到现居住地后,应当向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交验婚育证明。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查验婚育证明后,应当依照本办法第二条的规定,对已婚育龄流动人口予以登记,并告知其接受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的管理;婚育证明不完备的,应当要求补办。
第九条 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应当向其中的已婚育龄流动人口进行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并组织有关单位向育龄夫妻提供避孕节育措施服务。
第十条 有关部门审批成年流动人口的暂住证、营业执照、务工许可证等证件时,应当核查其现居住地的乡
(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查验过的婚育证明,并将审批结果通报其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没有婚育证明的,不得批准。
第十一条 与已婚育龄流动人口形成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和个人应当负责被招用的已婚育龄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并接受其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监督检查。
第十二条 向已婚育龄流动人口出租或者出借房屋的房主,应当配合其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做好已婚育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
第十三条 已婚育龄流动人口申请在现居住地生育子女的,应当在其户籍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按照当地有关规定办理生育证明材料。
已婚育龄流动人口可以凭其户籍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出具的生育证明材料,在现居住地生育子女。
第十四条 已婚育龄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应当与其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建立联系,并将已婚育龄流动人口的避孕节育情况向其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通报。已婚育龄流动人口也可以自行将其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出具的避孕节育情况证明寄回其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已婚育龄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在了解已婚育龄流动人口避孕节育情况后,不得再要求其回户籍所在地接受避孕节育情况检查。
第十五条 对已婚育龄流动人口中独生子女的父母的奖励,由其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按照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六条 已婚育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情况统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七条 已婚育龄流动人口的节育手术费,有用工单位的,由用工单位负担;无用工单位的,先由本人支付,凭其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证明,由本人在其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报销。
第十八条 在已婚育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当地人民政府和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给予奖励。
对已婚育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不负责任,未达到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的单位和个人,由当地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按照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第十九条 已婚育龄流动人口违反计划生育规定的,由其现居住地或者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者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已婚育龄流动人口因违反计划生育规定在一地受到处理的,在另一地不因同一事实再次受到处理。
第二十条 伪造、出卖或者骗取婚育证明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给予警告,可以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3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不按照规定办理婚育证明,经其现居住地的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通知后,逾期仍拒不补办或者拒不交验婚育证明的,由其现居住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给予警告,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二条 拒绝为成年流动人口办理婚育证明或者为其出具假证明的,由当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并可以建议有关部门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工商行政管理、劳动就业、卫生、房产管理等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审批成年流动人口有关证件时,不查验婚育证明或者明知无婚育证明而予以批准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四条 与已婚育龄流动人口形成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和个人拒不履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职责的,由当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给予警告,可以并处1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规定的已婚育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格式,由国务院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统一规定。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1999年1月1日起施行。1991年12月26日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第三篇:流动人口问题与留守儿童教育
关注留守儿童
手拉手,大家共创美好明天
***
“流动人口现象与留守儿童教育”这样一个当今社会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一、简要情况(什么是?)
1、社会情况介绍
据调查,全国现有流动人口已超过1.3亿,像安徽、河南、四川这样的劳务输出大省,每年在外的农民工都在1000万人左右。在一些地区,和祖父母或者其他亲戚一起生活的儿童,已占到七成左右。之前,《人民日报》曾作过一个调查,认为留守儿童最大的问题在于“道德滑坡”。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父母都外出了,这个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很难受到有效的家庭教育。近日,就农村留守儿童话题,中国社会调查所对北京、深圳、广州、河南、四川、湖北等省市的670位公众(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的比例为6∶4)进行了调查。结论是,夫妻双方都在外的务工人员较多,儿童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留守儿童正处于认识人生关键时期,由于不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帮助,他们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念上的偏离。事实表明,这些孩子心理容易产生多方面的缺陷,学习成绩普遍较差,生活散漫,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2、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要性。
有调查表明,历年青少年刑事犯罪中,有近20%的为这类孩子。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农民外出打工的目的是为了脱贫致富,可是如果因此出了“问题孩子”,一个家庭就毁了,多少年的心血马上全部白费。然而,由于自身认识的局限,外出打工农民对子女的关爱大多停留在表层,给零花钱、买新玩具„„但对他们心灵上的 1
需要关心得很少,导致出现了“道德真空”。因此,关爱留守儿童,让他们健康成长,已经成为一个亟需正视的社会问题。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除了可以保障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也能解决农村外出打工者后顾之忧。
把留守儿童的问题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成立专门委员会,可以
动员和整合全社会力量,加强对留守儿童群体的教育和培养,让他们健康地度过这段特殊的人生历程。当然,这只是走出了关爱留守儿童的第一步,接下来,如何能让这个特殊群体感受到关爱,走出困境,需要有很多工作要做,需要不断探索。
据报道,全国首家关心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在江苏如皋市林梓
小学成立,从而填补了国内该专业委员会的空白。留守儿童是无辜的,不应成为父母打工的牺牲品。社会和家长有责任帮助他们消除心灵上的荒漠,还他们一片绿洲。
家不仅仅是吃饭、休息的地方,更是关爱、亲情汇聚的地方。
昨日从市妇儿工委办获悉,我市正在部分区(市)县试点由政府牵头、社会参与的关爱留守儿童运作体系,以期通过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为全市10万农村留守儿童再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据了解,目前我市已在考虑。今后,若“成都模式”普遍推行,我市将按每个区(市)县投入一定经费,拨出专项资金,帮助各县(市、区)开展这项民心工程。
据市妇儿工委办、教育局、妇联等部门的初步调查统计,我市
农村留守儿童有10.36万人,约占农村在校学生总数的15%。去年底,市妇儿工委办协同有关部门在利通区、青铜峡、盐池县、红寺堡开发区等地筛选了6所镇(乡)学校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6所学校的4497名学生中,留守儿童高达1881人,占学生总数的41.8%。父母均在外打工的有952名,其中427名留守学生学业有困难,占了46%;行为习惯差的占33.4%,情绪异常的有11.3%,3.6%的学生独自生活无人照管。
现在留守学生存在的突出问题集中在三个方面:学业困难、难
于管教、情绪异常(内向、自卑、抗拒)。究其缘由,一是由于双亲长期在外,管教和亲情缺失,给正值成长期的孩子带来负面影响;二是农村学校教育体制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市妇联,市妇儿工委办做出了关怀农村
“留守儿童”工作的这样一个计划,决定从教育着手,发挥全社会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也要让他们活得像歌里唱的那样:是享受着幸福的“宝”。
二、具体行动(怎么样做?)
1、三方联动关爱留守儿童
社会强调的是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综合作用:“关爱留守儿童,三方缺一不可”。形成有效监测,管好看好养好留守儿童。
各镇(乡)政府建家庭档案,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外出地点、联
系方式、家庭婚育、子女监护、经济收入等情况进行动态、全面的掌握,适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形成对留守人员长期的有效的监测。将来在乡镇,各地都要建立家庭服务中心,中心有卫生、民政、公安等服务网络,为有需求的留守儿童提供服务,如帮困助学、卫生保健、疾病防治、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同时,新建学生、儿童托管的公益机构,充分利用镇、乡合并后的闲置资产作为托管用房,管好、看好、养好属地留守儿童。
2、在农村建立以各种协会、群团、志愿者队员等为主的服务队
伍,开展以志愿者服务为主的关怀行动。如在本村发动志愿者为留守儿童提供安抚和帮助,聘请大学生为留守儿童进行家教等。
3、及时掌握情况让孩子学习生活都有人帮农村中小学校应对在校留守儿童进行全面登记,将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情况(外出时间、务工地、联系方式等)、留守儿童实际监护情况(监护人、联系方式等)、家庭成员情况以及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等情况详细造册登记,以利于对留守儿童开展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每学期定期向
所在乡(镇)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报告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4、对留守儿童进行个别辅导。重点针对学习困难的留守学生,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开展个别辅导和个别化教育,帮助其完成学业;对生活困难的,通过帮困助学等手段,帮助解决其在校的学习和生活费用;对行为和心理偏常的,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育特点,重点开展法制教育、青春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同时,通过师生一对
一、生生一对一等多种形式,与留守儿童结成学习、生活帮扶对子。
5、学校每季度应召开一次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会议,在务工农民集中返乡的节假日,召开留守儿童父母座谈会,通报其在校学习、生活、品德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管理教育建议。班主任每学期要对全班每位留守儿童进行一次以上的家访,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表现,指导监护人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
6、农村中小学要扩大招收寄宿制学生的规模,优先将上学交通不便、监护人难以承担监护责任的留守儿童安排在校住宿,对缴费困难的留守儿童实行一定的减免。
7、明确自己责任让孩子时时感受到亲情
各级政府将统一编写劳务输出人员普法知识手册并向农村劳务输出人员免费发送,使他们明确自己的权益和应履行的义务。并将普遍推行劳务输出人员的赡养和监护责任书签订制度,以缓解留守家庭的赡养、监护等矛盾。
如何让全社会都来关注留守孩子,使他们都能健康成长,这是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始终关注的问题。亲情生活的缺失,影响了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家庭教育的缺失,影响了他们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的养成;父母监护权的缺失,导致他们生活中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他们就像小草一样,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自生自长着,许多孩子在个性特征上表现出这样的倾向:有的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于与人
交流;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有的过分淘气,放任自由,不求上进;还有的过早地流向了社会,成群结伙、打架斗殴,甚至出现违法犯罪行为。
全市每年在外务工劳动力超过(8)?万人,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迅速增加。目前,全市留守儿童约(?)万人,占全市中小学学生总数的(?)%,全市有(?)所学校留守学生超过该校学生数的(?)%以上,部分乡镇小学和初中留守生甚至超过了(?)%。为让留守儿童得到更好的教育和管理,全市需要投入(1.189亿元?)新、改建寄宿制学生宿舍(33.8万平方米?),寄宿学生达到(17.1万?)人,其中留守儿童达(12.6万?)人,占全市留守儿童总数的(62.6%?)。同时,我们从关注学生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出发,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促进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行为。
我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绝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而是涉及劳动、用工、三农、户籍制度等多个方面的综合问题,更是关系祖国未来的大事,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就会演变为严重的社会现象。
让我们高兴的是,温总理的报告和“十一五”规划(草案)都第一次高度重视了这个群体,提出要让农民工的子女与当地学生享受同等待遇,国家投入100亿元新建和改建7700所农村寄宿制学校。我认为,要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仅有国家重视还不够,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当务之急是要提高对关注留守儿童的认识,在全社会形成一张覆盖到边、监护到底、关爱到位的工作网络,从社会层面上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氛围;要推动关注留守儿童政策措施的出台,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城市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政策和法律层面上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保障机制和法律责任;要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让他们在学习教育、生活习惯、思想交流、社会交往等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全面的健康的关爱。
第四篇:浅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流动人口问题
我国流动人口现状存在问题及改革思考
2008-11-03 17:49
公安报: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国内人口流动最为活跃的时期。全国流动人口数量从1993年的7000万增加到1.4亿。
中国人口流动的基本方向是由农村流向城市,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务工经商,解决就业问题。流动人口中年轻人口占绝大多数,其中15至35岁人口占全部流动人口的70%%以上,他们中的多数人接受过初中以上教育。家庭化趋势是人口流动的新特征。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历史上城市化发展最快的时期。城市数量从1992年的517个增加到2000年的663个;镇从1992年的10587个增加到2000年的20312个。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已由1990年的26.23%%提高到2000年的36.09%%,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是新时期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口流动的不断增加,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难,已成为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已成为新形势下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现状及特点
目前,我国流动人口总数1.2亿(国内有专家认为,应在1.7亿—2.1亿之间,外国专家认为最高到3.1亿)。
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6省流出人口占全国跨省流动人口的59.3%,其中四川693万人,安徽432万,湖南432万,江西356.3万人,河南305.4万人,湖北280万人。
以下6省流入人口占全国跨省流动人口的68.5%。其中流入广东占35.5%,流入浙江占8.7%,流入上海占7.4%,流入江苏占6%,流入北京占5.8%,流入福建占5.1%。
流动动向由“经济发达”和“资源程度”决定愈发显著。“空间距离远近决定流向”已被日益发达的交通而逐步忽视。女性外出规模和频率迅速提高,女性流动的主动性在加强。在农民工中,男性占57.4%,女性占42.6%,20—34岁人群占流出劳动力总量的54%,40岁以上的人群则呈递减的趋势。
外出流动人口文化程度越来越高。外出劳动力中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6.7%,30%左右劳动力具有专业技能的培训经历,近年来外出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流动总量的97%,其中第三产业占52.5%,外出务工已成为我国农民就业和增收的主渠道,2000年—2002年三年农民收入的总量中有47.8%来自外出务工的。
二、存在主要问题
流动人口的流动性、隐蔽性、复杂性带来了一系列管理问题。相当一部分从业和居所变动频繁、无有效证件、无固定住所、无固定职业。管理难度非常大。加之缺乏及时、准确的信息交流,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计划外生育日益严重,我国流动人口违法生育出生人口已占违法生育出生总人口的75%左右,湖南省2002年全省违法生育出生人口38132人,省际流动人口违法生育29767人,占82.38%,省际流动人口违法生育23382人,占64.71%;2003年全省违法生育出生人口35125,省内流动人口违法生育29443人,占83.82%,省际流动人口违法生育23421人,占66.68%。流动人口违法生育严重影响了我省低生育水平得稳定,制约计划生育水平的提高。某地的一个城市区2003年三个季度计划外出生10例,全部发生在流动人口身上,其中流出人口8例,流入人口2例,可见,流动人口计划外出生已占该区人口计划外出生的100%了。
在管理方面的主要问题有:1.全国“一盘棋”工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2.管理和服务不到位。流动人口中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较高,住院分娩率低,流动人口妇女未能与户籍人口享受同等的计划生育和妇幼保健宣传教育服务,流动人口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3.基本权利不能实现。实行计划生育的流动人口育龄夫妻免费享受国家规定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政策落实率低,72%的计划生育手术费仍由群众自己负担。“十五”周期评估数据显示,流动人口对计划生育工作的满意程度不足50%。概括起来有“五难”。即工作保障条件落实难(老大难)、综合治理机制落实难、“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工作原则落实难、检查监督制度落实难、流动人口实现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保障难,此外,还有认识不到位、信息交流反馈率低等问题。
三、改革思考
(一)基本要求:1.维护公民的生殖权利、实现依法行政。2.做好管理和服务。要把管理和服务作为切实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真正做到流得动,管得住,服好务。
(二)发展思路:1.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2.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中心和改革发展大局。3.必须符合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制政府的要求。4.必须维护流动人口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依法维权,体现便民利民服务理念。5.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即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等。6.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的改革创新必须与相关领域的改革措施相协调、相促进、相衔接。
第五篇:人口问题教案
人口问题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问题和不同的人种等知识。本节内容计划用三课时。本节课是第二课时。这节课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教材对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没有用大量的文字说明,而是设计了四幅直观性很强的图片和相应的活动题,让学生通过活动和生活中的感受来体会和理解当今的人口问题,新教材的这种设计为改变学生的地理学习方式提供了可能。
二、教学目标:
1、能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2、培养分析和概括地理信息的能力。
3、分析、认识人口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2、难点:正确概括出人口如何增长最适宜,即“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1、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来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
2、借助计算机多媒体及网络技术,让学生获取更全面的信息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落实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3、采用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生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
五、教学媒体设计: 计算机多媒体:
1、通过多媒体播放人口拥挤的场面,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2、通过多媒体演示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直观的视频画面配以富有感染力的解说,对学生产生强大的震撼力。网络:
1、学生通过网络查阅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带来的影响,世界各国人口的政策,获取更全面的知识和信息,增强学生的危机感和紧迫性。
2、查阅世界人口日的有关知识,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拓宽学习空间。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1、演示自制动画:人口拥挤的画面,配以有节奏的警钟声。
问题:为什么会敲起人口方面的警钟?地球上一有人类就有很多人吗? 世界人口是如何发展的呢?从什么时候迅速发展的呢?
2、大屏幕播放录象:人口发展概况。
师生互动:从这段录象中,大家知道世界上实际人口数量怎样?(多)增长如何?(快)从什么时候迅速增长的呢?(18世纪以后)
3、大屏幕显示:动态的人口柱状图。现在地球上人口已经超过了多少?(60亿)(用最直观的方法情境导学,既复习了上节课的有关知识,又能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情感。)
(二)分组活动,分析问题
1、调动学生的热情,进入活动情境
问题:人口数量这么多,增长这么快,对于我们人类自身来讲好不好呢?为什么? 不同身份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大家想不想从不同的角度和身份来体验一下? 大屏幕显示:四个不同的可爱的卡通人物。
2、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按座位邻近原则,把全班分成四个组。请每个组派代表上台操作点击所喜欢的卡通人物后选择相应扮演的角色,分别是医生、教师、市长、农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人口增长过快会带来什么问题。
(学生的讨论会非常热烈,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教师巡查各小组的讨论情况,有时也参与进去。)
3、角色扮演,交流观点
学生扮演以下角色,就特定的角度讨论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带来的影响。
生(医生):人口太多,物资缺乏,如果很多人同时患上血癌,需要的血源不够;人口太多,有些疾病容易传染,如爆发的SRAS。
生(教师):人口过多,班级的学生人数就多,老师的负担就太重了。教学质量可能下降,人数多,需要的书本、课桌就多,木材砍伐太厉害,可能导致土地沙漠化。
生(农民):人多地少,粮食短缺,农村人多就会向城市拥挤,就会给城市带来很多问题。
生(市长):人多,许多人面临失业;人多交通拥挤;人多资源少,土地也就这么多,会导致整个经济水平的下降。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及时点评和表扬,充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们也情不自禁为发言精彩的同学鼓掌。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换位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口头表达能力,学会了赞许他人,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三)上网探究,解决问题
1、上网探究
教师:大家回答得都很好,从不同的角度回答了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影响。但我们的理解还大多停留在生活经验的层面,我们还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更全面的资料和信息,对事物作出更 全面、更准确的评价。学生上网。
大屏幕提示上网路径。
学生上网查阅资料并分组交流,进行自主探究,教师进行巡视并指导学生活动。
2、讨论,得出结论
人口增长过快会带来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问题。3、情境感受
视频演示:当今世界的人口问题。
师生互动:大家看到这样的场景痛不痛心?(痛心)应该采取什么措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计划生育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我们班是独生子女的同学请举手。(全班同学除个别以外都会举手)我们也会有长大的一天,到时候会不会响应计划生育政策?(会)这个政策是哪个国家的?(中国)是不是所有的国家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不是。如法国人口在逐渐减少。)为什么人口过少也不好?(会产生国防、劳动力短缺等问题)
5﹑讨论,解决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不好,过慢也不好,那么人口如何发展最适宜呢?
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正确地概括出这句话,对于初一学生来讲有一定的困难,教师要适时点拨,体现教师引导者的作用。
四、主题探究,拓展思维
1、上网探究,创作人口日主题
我们人类已经意识到了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的首要问题,为了纪念50亿人口的到来,确立了世界人口日。你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吗? 请大家第二次上网冲浪。(大屏幕提示上网路径)
学生上网过程中互相交流,模仿历年的世界人口日主题,自拟2004年的世界人口日主题并通过BBS论坛输入自己的想法。
2、学生创作作品展示
大屏幕展示学生自拟的世界人口日主题。如:关心人类的未来---儿童;控制人口,发展国民经济。
通过此活动进一步升华学生的人口意识。3、主题探究
问题:人口的增长有没有极限? 讨论。
(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课堂气氛再一次达到高潮。)
生1:有。地球上资源有限、人口无限增长,将导致环境恶化,土地沙漠化,可能会迎来地球的末日。
生2:没有。如果我们人类能在海里生存,向海洋要空间、要资源,或者登上了火星,月球,可以移居到其它地方去。教师小结:由于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因而对于地球来讲人口的增长是有限的。根据人类目前的认识了解,火星、月球并不适于人类生存。如果随着科技的发达,我们能找到其它适于人类生活的星球,也许人口的增长是无限的。
五﹑课堂小结,巩固升华
大屏幕显示:阳光﹑鲜花﹑可爱的小孩等美丽的画面配以优美的音乐。
师生共同小结:明天同学们可能会成为真正的市长﹑医生﹑教师,甚至是人口专家,大家会不会一直关注人口问题,关注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地球?(会)那么我们的孩子生活在22世纪,他们的生活将像画面上展现得那样充满着阳光﹑歌声和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