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8年城阳区工业产业结构及发展情况
2008年城阳区工业产业结构及发展情况
2008年,城阳区工业经济在困境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760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072亿元,增长24.2%;实现工业增加值308亿元,增长17%;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新增13家、达到102家。六大产业集群完成产值591.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5.2%,比年初提高2.2个百分点。被评为中国食品工业强区、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推进基地和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园区。森泰达公司上市,实现城阳区上市企业零的突破。新增民营业户4956户、注册资本14.7亿元,25户企业入选青岛市百强民营企业。纳税过千万元企业新增7家、达到49家。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取得新成绩。全区完成技改投入16亿元,转化科技成果18项,新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新增中国名牌5个、中国驰名商标6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1.3个百分点、达到57%。
2009年,将进一步做强先进制造业。着力抓好以南车、庞巴迪为主体的中国高速列车产业化制造基地建设,以乐金浪潮、泰科电子等为带动的山东(城阳)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加工产业园建设,青特、卡拉罗等为骨干的汽车产业体系建设,乐星拖拉机配件、力克川液压机械等为重点的精密机械产业体系建设,安邦炼化扩建、中石化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为重点的精细化工产业体系建设,罗地亚、英诺包装等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年内六大产业集群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1.8个百分点、达到57%以上。提升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和饰品行业水平,拓展产业链条,提高竞争实力。梯次推进城市中心区、空港周边、街道驻地等区域企业向工业园区聚集,年内完成15家企业退城进园。进一步落实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措施,在税费、融资、服务等方面改善企业发展环境,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年内新增民营业户3000户、注册资本10亿元以上。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完善、落实自主创新支持政策,完成技术改造投资20亿元以上。组织产学研对接洽谈会10次以上。打造汽车零部件试验与检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提高新材料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成果转化和产业集聚能力。新增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个、市级以上名牌及著名商标5个、高新技术企业2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7.5%。
第二篇:2010年绵阳工业产业结构情况
绵阳工业产业结构情况
(二〇一〇)
绵阳工业经过建市以来20多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以电子信息产业和汽车零部件产业为主导,以食品及生物医药、冶金机械、材料及新能源和化工环保等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工业体系,为绵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产业结构
优势产业初具规模,产业集聚初步形成。目前,绵阳工业已基本形成以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为主导,食品及生物医药、冶金机械、材料及新能源和化工环保为支柱的门类齐全、产品众多、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产业发展正步入集群化阶段。2010年,“2+4”产业实现产值1229亿元、增长34.7%,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1.5%。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完成产值482.7亿元、增长29.9%,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完成产值71.6亿元、增长60%,冶金机械产业完成产值188.6亿元、增长45.1%,材料产业完成产值188.8亿元、增长43.3%,化工产业完成产值75亿元、增长18.2%,食品产业完成产值222.3亿元、增长30.2%。
附图:绵阳工业产业结构图
二、产业布局
(一)规划布局。
绵阳产业园区产业规划布局
(二)产业布局。立足绵阳产业现有基础和未来发展潜力,重点发展“2+4”特色优势产业,即:
以电子信息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为主导产业、战略性产业,食品及生物医药产业、冶金机械产业、材料及新能源产
业、化工环保产业为重点产业。加快发展非动力核技术产业、“三网融合”与“物联网”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绵阳工业新的增长极,提升绵阳经济竞争力。
(三)空间布局。按照市县产业经济一体化发展要求,通过延伸产业链、服务链和基础设施链联动市县发展,形成绵阳“一核四带”的产业布局。“一核”,即:以科技城为核心。“四带”,即:绵江平产业带,绵安北产业带,绵三绵盐产业带,绵梓产业带。
三、产业关联度
(一)发展重点。主动把握绵阳区位、资源、环境等自身经济发展要素支撑和国际国内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格局,以突出六大产业为发展主攻方向,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拓展方向。一是军民融合,以科技城建设为引领,发挥国防科研院所和军民结合企业优势,发展军工和军民两用国家战略性先导性科技产业。二是优化结构,加大技改投资力度,不断提升产业层次,抓住绵阳作为国家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机遇,有效提高产业发展关联度和经济内生增长能力,着力“三化联动”发展,形成区域新的竞争优势。三是自主创新,围绕在绵国防科研院所重大专项和重建项目,加快推进科学新城、空气动力新城和航空新城“新三城”建设,充分利用绵阳国防军工科技优势和龙头骨干企业科研实力,突破一批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培育自主知识产权,提升绵阳工业核心竞争力。四是承接转移,主动适应世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大力承接国际和东部沿海产业梯度转移,“引大、引强、引新、引长”,实现区域工业经济总量跨越增长。五是集聚集约,发挥比较优势,有效开展产业组织,推进“2+4”优势产业集群、集聚、规模化发展。
(二)努力构建特色产业园区。发挥产业园区在推进“三化”联动发展的重要平台作用,规划布局不同梯度层次产业园区,通过实施分类指导和产业转移,努力构建特色产业园区,重点发展国家级开发区、提升一批省级园区、新建一批新兴科技园区、拓展10个以上特色园区的立体梯次发展体系。依据不同区位优势,促进园区产业分工,构建园区各具特色、有机关联与产业错位互补的发展格局,形成区域“板块经济”效应。各县市区产业园区严格按照“一县一园区、一园一主业”的原则,一个产业园区确定了1-2个主导产业,其主导产业产值占园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力争到2015年,全市产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850亿元以上,占全市GDP的比重超过45%,产业集中度达到85%以上,园区建设面积扩至200平方公里以上。把科创园区、江油工业园区、游仙经济开发区、三台工业园区、安县工业园区、梓潼经济开发区、绵阳科技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金家林总部经济试验区、北川经济开发区建成100亿元级以上的特色产业园区。
四、产业可持续发展
突出“2+4”产业发展。大力实施“产业倍增计划”,实行“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班子、一系列政策,一抓到底”的“2+4”重点产业推进机制,健全并强化产业推进机构统筹协调职能。完善专家咨询机制,引导、支持在产业内部发展行业协会、企业家协会和专家咨询委员会,提高对产业引导、管理的科学性。充分运用行政资源,集中政策、资金、要素优先支持“2+4”产业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2+4”产业的资金投放力度,鼓励各类风险投资资金对“2+4”产业企业和项目的投资,优先支持“2+4”产业重点企业上市融资,形成财政引导、金融投放与社会资金积极进入的联动机制,促进主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马铃薯种植材料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马铃薯种植
上化村位于河津市西北部边陲,卧吕梁枕黄河,地处两省三县交界处,与陕西省隔黄河相望,全村面积10公里。全村6个自然村,10个村民组,378户,2158口人。
村委一班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坚持发展信念,高扬发展旗帜,积极面对挑战,加快推进农业生产转型发展,和谐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时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对此,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程序,决定在我村发展马铃薯种植产业。
发展马铃薯种植,实施方案介绍如下:
首先、成立富民合作社,促进马铃薯产业发展。河津市上化村富民合作社于2009年11月份成立,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登记的正式法人组织,主要是全心全意为广大村民服务的组织,具体是产业结构的调整,我们积极考察,联系优种,使农民尽快增收,为农民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在党支部、村委会的直接领导决策下,自成立以来,以发展马铃薯产业为目的,大力发展种养殖、促增收的目标,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为广大村民提供种植管理、技术培训,产品加工、销售信息,农资供应
和相关生产经营的产前、产中、产后的一体化管理,一条龙服务,帮住农民实现生产在家,合作在社,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民主管理、合作共赢的目标。
其次、实际考察,因地制宜。村委委员李俊斌与该村大学生村官两次出外考察:2010年3月去山东中国马铃薯研究基地考察、学习,请教专家,最后决定在我村发展耐旱品种克新一号,并种植30余亩鲁引一号作为实验,共调回优种脱毒种薯一万余斤。
根据该村土地的实际情况去运城、临猗等地调回化肥农药,宣传种植技术并深入第一线,指导村民如何种植、施肥、喷药。
另外,为使本村马铃薯及早上市,占有价格优势,今年5月下旬,他们又去陕西华县考察当地马铃薯种植,准备在上化村发展腹膜马铃薯种植作为实验,然后大面积推广种植,使该村马铃薯种植获得更大效益。
在马铃薯生长过程中,他们时常深入第一线,发现在生长过程中的虫害,长势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竭尽全力使该村马铃薯种植获得成功。
再次、拓市场、促发展、闯市场、做示范。该村开通了自己的网站,将马铃薯等农产品信息在网上公开,以便开拓更大、更
广的市场。支村委一班人在创先争优精神的鼓舞下,也积极开拓市场,为马铃薯销售出力献策。目前,我村已发展马铃薯种植300余亩,亩产平均达到3000斤,长势良好,经济效益较好。
该村还积极发展马铃薯深加工,提高其附加值,实现产、供、加工、销售一条龙,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村民收入,促进了上化村的和谐发展。
第四篇:全省工业发展大会
全省工业发展大会提出
实施工业强省战略 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提供强大支撑
栗战书赵克志讲话 王富玉主持
●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是实现三次产业加快提速、协调发展的关键;贵州发展的差距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
●坚持以生态文明的理念来引领工业发展;把 生态文明对立起来是认识上的绝对化;新型工业的发展将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这问题,那问题,不发展、慢发展是最大的问题;这风险,那风险,不发展、慢发展是最大的风险
●我省“十二五”时期发展工业的总体思路是:千方百计加速发展、扩大总量;在扩大总量中高速优化结构、实现转型升级;完善区域布局,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强化创新能力,提升整体竞争力
●到2015年,全省工业总产值要达到1万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升到40%以上,工业投资累计达到1.5万亿元以上,培育形成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20户以上
●干部的开放意识、开放水平是最重要的投资环境。优化投资环境,首先是各级干部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探索
金黔在线讯 10月26日,全省工业发展大会在贵阳召开。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就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作出部署。会议强调,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事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满怀忧患重工业;进一步理清思路,满怀信心谋工业;进一步振奋精神,满怀激情抓工业;进一步增强耐力,满怀执著兴工业,全力推进工业强省战略,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而努力奋斗。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栗战书,省委副书记、省长赵克志出席会议并讲话。省委副书记王富玉主持会议。省委常委王晓东、龙超云、李军、张少农、张群山、黄康生、崔亚东、谌贻琴、宋璇涛,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华祥,副省长禄智明、蒙启良、孙国强、刘晓凯、谢庆生,省政协副主席陈海峰出席会议。
栗战书强调,要统一对工业强省战略在全省发展全局中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就我省目前发展的新的阶段性特征来看,必须把工业强省战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抓好。第一,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没有工业化,就谈不上实现现代化。工业上
不去,增强综合经济实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快城镇化、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改善民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等都将受到极大的制约,现代化进程必然滞缓。第二,工业是实现三次产业加快提速、协调发展的关键。工业可以上带一产,下促三产,推动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一、二、三产相互提供需求,相互提供供给,其中最大的创造和产品供给是第二产业。第三,贵州发展的差距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将我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唯一的途径就是推进工业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仍是工业经济,工业在贵州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其他任何产业代替不了的。现在我省站在了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起始线上,一定要抓住机遇,果断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助推全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实现跨越。
栗战书强调,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从我省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具有贵州特点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当前,我省工业发展存在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合理、布局不合理、创新能力极弱、工业总量太小等四个突出问题,主要矛盾是工业基础薄弱、工业经济总量严重不足。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要把做大总量放在重要位置,作为重要任务,坚持在做大总量中完善结构,通过完善结构实现结构优化。因此,我省“十二五”时期发展工业的总体思路应是:千方百计加速发展、扩大总量;在扩大总量中调整优化结构、实现转型升级;完善区域布局,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强化创新能力,提升整体竞争力。通过解决总量、结构、布局、动力等问题,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把工业同生态文明对立起来,是认识上的绝对化。要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引领工业经济的发展,要发展有利于生态保护而不是损害生态的生态主导型工业,走出一条依靠科技进步、延长产业链条、降低资源消耗、优化生态环境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只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走安全发展、清洁发展、持续发展的路子,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就能给后人留下赞叹,而不是造成遗憾。
栗战书强调,要强化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领导,在各级党委、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下,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加以推进。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把加快工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地位,党政一把手必须亲自抓。各级领导干部特别要学习工业、钻研工业、熟悉工业,真正成为抓工业的行家里手。把熟悉工业、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优秀干部放到抓工业的第一线,把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工业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作为地方党政领导班子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加强和改进企业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二是进一步坚定信心。必须敢闯、敢试、敢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解放思想,不断创新,有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化解矛盾,克服困难,推进发展。这问题,那问题,不发展、慢发展是最大的问题;这风险,那风险,不发展、慢发展是最大的风险。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解决交通、用地、水利、信息、环保等贵州工业发展瓶颈问题上积极向国家争取有利政策,认真研究政策、吃透政策、用好政策。各级各部门要强化保障和服务意识,改进为企业的服务,不折不扣地落实好我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相关配套政策,为工业发展“保驾护航”。四是加强要素支撑。解决工业用地问题,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强化工业运行保障措施。五是积极营造良好氛围。让工业强省的理念深入人心,在全省营造尊重企业家、爱护企业的浓厚氛围,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精神,培育企业家精神,坚决破除贪图安逸、不思进取,小富即安、小进则满、小绩就守、小挫就收等思想的束缚,以干大事、创大业的气魄,永不满足、永不懈怠,务实求新、开拓奋进。
赵克志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我省工业持续增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但对照新形势下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丰富内涵和总体要求,我省工业发展还存在较大差距。各地、各部门和各级干部要统一思想认识,全面贯彻省委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省战略。要坚持用“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统领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全过程,突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这两个重点,加快工业经济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转变,膨胀总量,做优产品、做强企业、做大产业;加快从原材料粗加工向精深加工、配套加工转变,延长产业链、拓宽产业幅、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加快工业经济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发展转变,推进产业集群、企业集聚、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确保到2015年全省工业经济总量明显扩大、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节能环保水平明显提升。
赵克志强调,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是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着力点。围绕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一是要把扩大产业投资作为膨胀工业总量的前提,加快工业项目库建设,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拓宽投资渠道,按照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要求,抓好工业项目的推进。二是要围绕原材料精深加工、生物资源和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以及我省现有机械制造业的基础,着力打造10条重点产业链。把发挥央企和省属国有企业在资源开发方面的优势与民营企业在资源精深加工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切实解决制约发展精深加工的体制机制障碍。大力提高加工配套能力,切实拓宽产业幅。三是要科学编制规划,加快园区建设,加强园区管理,促进东西合作,实现工业经济集群发展、集聚发展和集约发展。四是要优化投资环境,创新招商引资方式,降低生产要素成本,通过扩大招商引资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五是要推进科技创新,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强化科技平台支撑、科技人才支撑和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支撑,不断提高我省工业经济的竞争力。六是要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加快调整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增强工业经济发展活力。
赵克志强调,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是全省各地、各部门和各级干部的共同使命,要调整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工作重点,不断提高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执行力。要高度重视工业经济发展,切实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机遇意识;加强学习研究,做抓工业经济的行家里手;建立工作责任制,加强督促考核;坚持统筹协调、系统推进,充分发挥工业的带动作用,拉动三次产业全面提速,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王富玉要求,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贯彻落实栗战书和赵克志同志的讲话精神,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要高度统一思想,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栗战书和赵克志同志的讲话精神上来,深刻认识工业发展在“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中的重要意义,深刻认识工业发展在缩小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把工业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制定措施,把工业经济发展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与谋划本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力推进工业经济发展。要真抓实干,做到“全省一盘棋、上下一条心”,“先干不争论、先试不议论、先做不空论”,在真抓实干中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解决问题、创新经验、求得实效。要强化服务,各级领导机关要树立为基层服务、为企业服务、为群众服务的服务理念,为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各市(州、地)、县党委、政府(行署)主要负责同志、分管工业的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省委各部委、省级国家机关各有关部门、各人民团体、省政府驻外办事机构,部分中央驻黔单位,部分企业、大专院校、职业学校、科研单位、行业协会主要负责同志,各民主党派省委有关负责人参加会议。
第五篇:工业发展情况总结
xxx工业发展情况总结
近年来xxx工委、管委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按照市委、市政府“两推六抓一加强”的总体部署,紧密结合xxx实际,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重点,以盘活闲臵资产为突破口,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努力推进经济发展和项目建设。
一、xxx工业发展情况
(一)、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xxx总计完成工业总产值711.09亿元。2010年,石化工业区规模以上企业及市属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25.3亿元;与2006年相比增长3.2%;完成工业增加值39.8亿元,增长4.5%;完成销售收入124.15亿元,增长12.4%;上交税金19亿元,增长24.4%;其中市属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12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2.55亿元;完成销售收入6.38亿元;上交税金2540万元。2010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8亿元,其中市属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6亿元;占下达任务2.57亿元的100.1%;油田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2亿元。2010年,石化工业区完成原油产量50万吨,加工量230万吨。
“十一五”期间,石化工业区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
产值11.43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3.37亿元,完成销售收入10.75亿元,上交税金1.07亿元,石化工业园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44亿元。
(二)、企业数量增加,总体实力增强
2006年xxx市属企业共有3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家,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2350万元,工业增加值3950万元,销售收入8520万元,上缴税金2187万元,固定资产投资2250万元。至2010年底,市属企业共有9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4家,共完成工业总产值72050万元,与2006年相比增长483.11%;工业增加值61230万元,增长1450.56%;销售收入63840万元,增长694.69%;上缴税金2540万元,增长16.14%;固定资产投资32340万元,增长1337.33%,各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尤其是市属规模以上企业由2006年的6家上升为2010年的14家,为xxx各项经济指标的提升起到了重大作用。
(三)、传统石化产业主导地位明显,其他产业崭露头角 2010年底xxx完成工业总产值118.53亿元,占2010年xxx工业总产值的94.5%,占有明显主导地位。其他产业工业总产值比重由2006年的1.25%上升为2010年的5.5%,取得较大进步。以xxx、xxx、xxx、xxx等公司为代表的铁合金、机械加工、矿选冶炼、建筑建材等一批发展强劲的生产项目,为xxx的经济发
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企业流动资金短缺,融资困难。新上项目规模小,档次不高,难以提供抵押担保,贷款和融资比较困难,影响企业的规模扩张。二是闲臵资产权属问题影响招商引资。业主利用闲臵资产新上项目只能租用,无法取得土地使用权,影响业主的投资信心和发展壮大企业的决心。三是企业运行质量不高,生产开工不足。企业发展受资金、原材料供应、运输成本、产品价格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企业开工不足,不能满负荷生产,制约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和扩大规模。四是项目安评、环评等手续办理难度加大,影响了项目的建设进度
二、今后五年的思路、目标和发展重点
(一)发展思路
以石化产业基地建设为契机,以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为突破口,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建设与管理并举”的总体要求,实行“相对独立、封闭运行、一站式服务”,依托资源、运输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石油化工、建材、冶炼、选矿等重点产业,形成产业链条,带动二、三产业发展。通过扶强扶大现有企业,招商引资新建企业;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和优质服务等措施,为投资者创业、建项目发展提供保障;充分利用资源和区位优势,构建以石化、建材、矿产品加工和运输为一体的工业体系,把xxx
建设成为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经济运营质量较高的新型工业区。
(二)发展目标
1、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2015年达到15亿元。
2、项目建设10年内建设投资亿元以上项目3个,投资仟万元以上项目20个,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30个。
采取分期建设、分步实施的方式,在2009年以前完成工业区总体规划,建成四十万吨特种水泥技改项目、5000吨燃料油生产建设项目、2万吨蜡油生产项目和玉门油田水电厂、炼油厂16项技改项目并投入运营。今后五年,xxx、xxx、xxx、xxx等重大项目,逐步扩大xxx项目建设规模,使工业区经济总量跨上新台阶。到2015年把工业区初步建成设施配套、功能齐全,集石化、建材、冶炼、铸造、矿产品加工、运输为一体的新型工业区。
(三)发展重点
依托区域优势,充分利用周边矿藏资源和闲臵资产,积极发展石化、建材、冶炼等工业项目。“十二五”期间,将大力发展石化、建材业,扶大扶强xxx、xxx、xxx等重点企业,指导、协助其做好产品的更新换代;扶持建成以四十万吨特种水泥生产线技改、5000吨燃料油生产线、2万吨蜡油生产线为主的龙头企业;利用丰富的资源优势和xxx的技术优势,完成炼化厂80万吨/年重油催化、裂化技术改造工程,8万吨/年苯分离项目,15万
吨/年气体分馏和液化气脱硫项目,西部管道玉门支线汽、柴、原油三条管线工程等16个项目,重点争取实施xxx、xxx、xxx项目、xxx等重大项目,将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建立起集石化、建材、冶炼、运输为一体的新兴工业体系。
三、2012年工业经济方面的重点工作
2012年,是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一年。xxx按照市委、市政府“两推六抓一加强”的总体部署和“三城一区”、“五翻番三突破一提高”的目标任务要求,紧密结合xxx客观实际和辖区单位、市民的期望,谋划整体工作及重点,策划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项目,争取市上及各部门关心给力,紧紧围绕项目建设不动摇,强力推进石化产业基地建设,借力中石油、玉门油田帮助支持,不断推动xxx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一、重大项目有序推进。
二、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加快。
三、签约项目全面跟进。
四、闲臵资产盘活力度不断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