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必修一 人民代表大会知识框架
《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知识框架
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当家作主
二、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途径:
三、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大会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性质: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2、职权:立法权:修改宪法,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
决定权: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社会会发展的计划等重大事项监督权:监督“一府两院”的工作,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任免权:选举/任命/罢免/撤职最高国家机关领导人和有关组成人员
3、地位: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其他国家
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
4、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注意:闭会期间行使全国人大部分职权】
(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性质: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2、职权:立法权:制定地方性法律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
决定权:决定本行政区内重大事项
监督权:监督“一府两院”的工作,监督本行政区域法律法规的实施任免权:对本地机关领导人员进行选举、任命、罢免、撤职等
3、地位: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起构成了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完整体系
4、常设机关:地方各级人大常务委员会
【知识点】 全国人大——全国人大常委会
地方各级人大——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
四、肩负着人民的重托---
1、性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2、产生方式:民主选举
1)间接选举---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
州的人大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出;
2)直接选举---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
乡、镇的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3、任期:五年
4、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5、义务: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
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第二篇:必修二知识框架图
生物必修二知识框架图:
高中生物必修一必修二
知识点框架
(我是大自然的搬运工)
搬运者:Orz=T_T
第三篇:高考状元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框架体系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体系结构框架图
第十四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十五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十六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十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第十八单元近代以来的世界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十九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现代中国的科——“百花齐放,技教百家争鸣”育与文学—现代教育艺术的发展—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袁隆平与杂交水稻—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双百”方针的提出——曲折的年代—文艺的春天—人民教育的奠基——**中的教育—教育的复兴
第四篇: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归纳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 太阳 地轴
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平均1º/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时15º(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º26’(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
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 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º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º26’(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º,时间相差1小时,每1º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º-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第二单元 大气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高度 温度 大气运动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 2000-3000千米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 50-55千米 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 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图2.10,2.11,2.12)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风向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三: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课本37页图2.14)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图2.15)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季风环流(图2.18)地区 东亚 南亚,东南亚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向 冬季 西北风(亚洲大陆)东北风(亚洲大陆)夏季 东南风(太平洋)西南风(印度洋)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图2.19,2.20)冷锋 暖锋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天气特征 过境前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过境时 阴天、雨雪、刮风、降温 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 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 降水的分布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 大气举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风,寒潮,沙尘暴
2)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图2.21)
气旋 反气旋
气压 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水平运动 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垂直运动 上升 下沉
天气 多阴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举例 台风 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五;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1)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①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l 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温度高,高纬温度低;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暖流经过地区的气温比寒流经过地区高
l 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下垫面不同,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不同,其中影响比较的大是海洋和陆地
l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北半球)
气候类型 气温日较差 气温年较差 最高气温月 最低气温月 大陆性 大 大 7月 1月 海洋性 小 小 8月 2月 ②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l 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
l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º之间,在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
l 大陆的西岸有两种情况,以亚欧为例,地中海地区(亚热带),夏季处于副热带高压中心的边缘,气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于副热带高压向南移,此地受西风带的控制,多气旋活动,湿润多雨。欧洲地区(温带),终年盛行西风,各月降水量较多,而且比较均匀 l 大陆的东岸,以亚欧大陆为例,处于季风环流的控制下,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冷干气流的影响,降水不多,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 l 大陆的内部,以亚欧大陆为例,终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降水比较少 l 两极地区以辐合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少 2)气候的类型(课本47页的图2.26)
3)主要10种气候类型的判断(课本48页图2.27)
步骤 依据 因素变化 结论
判断南北半球 最高(或最低)气温月份 6.7.8三个月气温最高 北半球 12.1.2三个月气温最高 南半球
判断所属温度带 最冷月均温 最冷月均温>15℃ 热带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0℃~15℃ 亚热带气候或者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15℃~0℃ 温带气候 最热月<>5℃ 寒带气候
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 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情况 年雨型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2000mm 温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700~1000mm 夏雨型 热带 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热带季风气候1500~2000mm)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 温带大陆型气候 冬雨型 亚热带 地中海气候 少雨型 热带 热带沙漠气候 寒带 极地气候 六;大气环境保护(1)全球变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气温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
②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保护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 ②努力加强国际合作(2)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类使用制冷设备排放的氟氯烃 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保护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加强国际合作(3)酸雨
概念: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
成因:燃烧矿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等 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我国已经采取了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等措施来控制酸雨
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1)组成岩石的矿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 结合
矿物: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 积聚 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
岩石 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变质岩:大理岩,板岩(2)地壳物质的循环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 二: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1)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地震、火山爆发、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泥石流、滑坡、山崩 2)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地壳运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两者的关系
水平运动 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 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垂直运动 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 3)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课本63页图3.11)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等(3)板块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在板块相撞挤压地带,常形成山脉,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4)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的概念:由于地壳运动引起地壳变形变位(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褶皱 岩层形态 未侵蚀的地表形态 侵蚀后的地表形态 与人类生产关系
背斜 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 成为山岭 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储油构造 向斜 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 成为谷地 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 储存地下水 断层 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 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上升岩块: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块:渭河平原、汾河谷地、鄱阳湖。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 5)外力作用与地貌 侵蚀 搬运 堆积
流水作用 冲刷地表,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流水使谷地加深加宽 搬运侵蚀后的产物,如流沙流速降低,泥沙逐渐沉积 流沙堆积形成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风力作用 风蚀沟谷、风蚀洼地 形成戈壁、荒漠 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沙漠边缘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 三;海水的温度和盐度
(1)海水的温度
海水温度分布规律 水平方向 同一海区 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 不同纬度海区 纬度较低处水温较高,纬度较高处水温较低 纬度相当海区 暖流经过的海区水温较高,寒流经过海区水温较低 垂直分布 水温由表面向深层递减,在1000米以下垂直温差较小(3)海水的盐度
①概念: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质量。世界大洋平均盐度为3.5% ②分布规律:从两个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和高纬海区递减。红海最高(4.1%),波罗的海最低(不超过1%)③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影 响
降水量与蒸发量 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低;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高 入海径流 有大量江河淡水注入的海区,盐度偏低
洋流 同纬度海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低,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高 四;海水的运动
(1)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风浪、海啸);潮汐;洋流(2)洋流的形成与分布(图3.31,3.32)
风海流: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按照成因分 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流动,红海与印度洋的曼德海峡 分布 补偿流:秘鲁寒流
寒流:从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低 暖流: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高 北半球:顺时针环流
分布规律 南半球:逆时针环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逆时针环流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如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高,西欧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如果没有北大
气候 西洋暖流,英国和挪威的海港将有半年以上的冰封期,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港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寒流:降温减湿,如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低,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汇处渔场的形成: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英 海洋生物 国的北海渔场
上升流的影响:秘鲁渔场的形成、东南大西洋渔场
海洋环境污染:加快净化的速度,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但是别的海域也可能受到污染,所以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航海事业:顺风顺流,例如,北半球的冬季,从波斯湾到红海的油轮经过阿拉伯海时是顺风顺流,从大西洋到地中海经过直布罗陀海峡时是顺风顺流 五:陆地水和水循环
(1)陆地水体类型:目前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地下水:潜水、承压水
静态水资源: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 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水源补给类型 补给时间 补给特点 我国分布地区 雨水 夏秋季节 水量变化大 东部和南部
冰川融水 主要在夏季 补给有时间性,水量稳定 西北地区 湖泊水 全年 有调节性,水量稳定 东部 地下水 全年 水量稳定,与河流有互补关系 普遍(3)水循环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海陆间大循环(蒸发(包括植物的蒸腾),水汽输送,下渗,地表和地下径流四个环节,(图3.37),陆地循环,海洋循环 六:生物
(1)生物的分布和环境 光照:喜光植物和喜阴植物 热量:从赤道向两极,热量减少 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减少
水分:从沿海到内陆,水分减少,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带
(2)对环境的指示作用:骆驼刺表示干旱的沙漠地区,莲表示水湿环境,矮牵牛能够指示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污染(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①光合作用(太阳能转换成生物能,无机物转换成有机物),②生物循环促使化学元素的迁移,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③改变原始大气的成分,④改变水的化学成分,⑤参与沉积岩的形成,加速岩石的风化,促使土壤的形成,⑥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七:土壤
(1)土壤的概念: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2)土壤的本质属性: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
(3)土壤的组成:矿物质(土壤中矿物养分的来源),有机质(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水分和空气(彼此消长,影响热量)(4)土壤的形成
形成过程: 岩石风化过程 低等植物着生过程 高等植物着生过程 土壤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所以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起着主导作用
八;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整体性(图3.53):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整体,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距海远,海洋暖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了干旱的大陆性气候,由于气候干旱,降水
少,所以地表水少,多为内流河,由于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但风化作用强,形成了大片戈壁和沙漠,气候变化会导致植被稀少;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个要素发生变化会导致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例如,气候变暖,导致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最终会淹没城市河低地
(2)地域差异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主要分布地区
从赤道向两极 热量 太阳辐射 沿纬线延伸,经度更替 低纬度地区和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 从沿海向内陆 水分 海陆分布 沿经度延伸,纬线更替 中纬度地区
山地的垂直分异 热量,水分 海拔高度 从山麓到山顶有规律的变化 海拔较高的山地 第四单元 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 一:气候资源的特点
(1)特点: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变率大(2)开发利用
气候资源与农业:一地的气候资源往往决定了该地的农业类型和种植制度 气候 日照与街道方位: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度的夹角 开发 资源与 盛行一种主导风向:工业布局在下风向
利用 建筑 风向与 盛行季风区:工业布局在垂直于季风区风向的郊外 城市规划 已知最小风频:工业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气候资源与交通:公路和铁路的建设(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及其激发的泥石流、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机场的选址(宜选择低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少、风速较小的地方,还应与城市保持较远的距离)。二;海洋资源
(1)海洋渔业的形成和分布:、在浅海大陆架海域,阳光集中,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带 渔场的 来了丰富的营养物质
形成条件 在温带海域,季节变化显著,冬季底层海水和表层海水交换时,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盐类
在暖流和寒流的交汇处,饵料比较丰富 世界主 世界主要渔场:课本100图4.4 渔场的 世界四大渔场:纽芬兰,北海道,北海,秘鲁渔场 分布 我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最多的国家
(2)海洋油气生产过程:资源勘探(利用地震波探测)、油气开采(海上钻井平台)、油气运输(管道运输,船舶运输)(3)海洋空间的利用(图4.9)
(4)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港口作用:海洋运输船舶停泊、中转、装卸货物得场所。腹地:为港口提供服务的区域(5)海洋环境的主要问题
海洋污染:绝大部分来源于陆地上的生产活动,工业生产的废 海洋环境 弃物是主要海洋污染物,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
保护 海洋生态破坏:人类活动(海岸工程,围海造陆)以及自然条件的变化(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
主要来源: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航线上的船舶
石油污染 石油污染 污染区域:集中在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线 及其防治 治理重点:石油泄漏
石油污染的防治:分散、沉降、吸收、围栏、放任、燃烧 三:陆地资源
(1)陆地资源的类型和特点: 类型:(表4.4)
特点:有限性;利用潜力的无限性;分布规律性;整体性。
(2)陆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陆地资源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 四:气象灾害(1)台风
形成: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主要灾害: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东部,亚洲南部,北美洲东海岸,其中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次数最多,强度最大的海区 发生季节:夏秋季节
监测和防御: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监测,到近海后,还可以用雷达监测(2)暴雨洪涝
形成条件: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最多
防御措施:利用气象卫星,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率;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和非工程措施防御(洪泛区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实施防洪保险)(3)干旱(4)寒潮
原因: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得大范围得剧烈降温,并伴随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五:地质灾害(1)地震
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能量大小:用震级表示,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3级以下为微震,5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
要素:震中,震源,震中距,震级,烈度。(2)火山喷发
火山构造:火山锥,火山口,火山通道 类型: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3)滑坡和泥石流(4)地质灾害得关联性
①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得关联性:一个地域内得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他们在成因上关联的,例如,我国的川、滇、黔接壤地带,形成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为主的灾害
②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例如地震可能诱发火灾、海啸、滑坡、泥石流、瘟疫蔓延等
③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能诱发地质灾害,例如,人为的破坏地表植被,造成了泥石流;人为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灾害。
(4)防御措施: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实施一些防御措施,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
第五篇: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细节汇总
生物必修一易漏知识
1.Si在某些植物中的含量多,例如:硅藻、禾本科植物,但是不能因此说Si是大量元素。2.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在成人体内是8种,婴儿体内是9种(8+组氨酸)。氨基酸的来源比较和原因分析、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的比较。
3.盐析和盐溶是可逆的反应,不会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高温、过酸、过碱会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使蛋白质发生不可逆的失活。但是不会破坏蛋白质中的肽键。4.生物体内的糖类主要以多糖的形式存在,淀粉是最常见的多糖,但是在人和动物体内并不存在淀粉。(线粒体内不存在葡萄糖)
5.关于储能物质归类:植物细胞中——淀粉,动物细胞中——糖原,细胞中——脂肪; 6.淀粉、纤维素、糖原的单体都是葡萄糖; 7.纤维素不能供能;
8.脂质分子中氧的含量远远少于糖类,而氢的含量更多。(分析氧化分解时的耗氧量,释放能量多少等问题;
9.动物细胞表面的糖被主要作用是识别的功能; 10.胆固醇的作用及过高的危害;
11.人体缺钙的原因可能是摄取的食物中缺钙,也可能是食物中缺少维生素D; 12.叶绿素分子的组成元素中有氮、镁,但是无磷;
13.急性肠炎的病人脱水时要及时补水,同时也要补盐,可输入葡萄糖盐水;大量出汗会排出过多的无机盐,导致水盐和酸碱平衡被破坏,需要多喝淡盐水; 14.哺乳动物红细胞在成熟过程中核逐渐退化,并从细胞中排出,其特殊应用比如用来提取纯净的细胞膜、用来充当“陷阱”细胞等;
15.AFP甲胎蛋白、CEA癌胚抗原的含量超标,有可能是细胞癌变; 16.判断细胞死活用染色排除法,比如:台盼兰是一种死体染料,只能对死细胞进行染色;(可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17.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18.有40种以上的病是由于溶酶体内缺乏某种酶产生的,例如:硅肺(硅尘入肺使细胞死亡,属于细胞坏死)19.真核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的细胞骨架。细胞骨架使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20.现在医学上可以将磷脂制成小球包裹着药物运输到患病部位,通过小球膜与细胞膜的融合将药物送入细胞。利用的是相似相溶的原理。21.透析型人工肾的作用机制:肾功能发生障碍时,由于代谢废物不能排出,患者出现水肿、尿毒症。
22.模型方法包括物理、数学、概念模型等;(模型不能是事物本身、常见例子)23.轮作和多茬种植的意义;
24.磷脂分子的组成元素5种,有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组成。其尾部是疏水性的,头部是亲水性的,膜结构都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所以膜结构几乎阻碍所有水溶性分子的通过。因此细胞膜上存在跨越磷脂双分子层的蛋白质,包含水通道蛋白和离子通道蛋白。25.自由扩散和渗透到区别;
26.半透膜和选择通过性膜的区别; 27.一般情况下,植物根系所处的土壤溶液中,植物所需的矿质元素浓度总是低于细胞液的浓度。例如:
28.最先从生物体内提取出来的酶是: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来的脲酶。29.酶的专一性是指一种酶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30.一般来说动物体内酶的最适温度在35-40℃之间,植物体内酶的最适温度在40-50℃之间,细菌和真菌体内酶的最适温度差别较大,有的可达70℃。31.动物体内酶的最适PH值大多在6.5-8.0之间,但也有例外,如胃蛋白酶的最适PH值为1.5;植物体内的酶最适PH大多在4.5-6.5之间。
32.溶菌酶能够溶解细菌的细胞壁,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与抗生素复合使用,能够增强抗生素的功效。
33.细胞呼吸的概念中谈及能量方面:释放能量并合成ATP。结合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理解“并”,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产生的能量其中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即使是有氧呼吸能量利用率高,也只有40%的能量用于合成ATP,无氧呼吸则更低)同时可以联系流经每一营养级能量的去向:其中之一就是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散失的热量不能被生物体所利用,但是其是恒温动物维持体温恒定的重要原因。34.线粒体在细胞中是可以移动的.35.呼吸作用过程中的【H】是氧化型辅酶I NAD+转化成的还原型辅酶I NADH;光合作用中的【H】是辅酶ⅡNADP+转化成的还原型辅酶ⅡNADPH。所以二者的本质不同。
36.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不仅不产生能量,而且会消耗能量。根据生成的产物来看,酒精发酵生成的酒精中能量少于乳酸发酵中产生的乳酸的能量,所以酒精发酵的第二阶段消耗能量更多。
37.海水中藻类的垂直分布与光能的捕获有关。
38.生物体生长是通过细胞数量的增加和细胞体积的增大来实现的,最终的原因是生物的同化量大于异化量,例如植物的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的量大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的量。
39.细胞的体积不能无限增大是受限于细胞的表体比和核质比。40.减数分裂和二分裂没有细胞周期。无丝分裂是因为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
41.叶肉细胞:有叶绿体,可进行光合作用;
42.表皮细胞:具保护功能,细胞质中没有叶绿体,而在细胞壁上形成明显的角质层; 43.贮藏细胞:没有叶绿体,没有角质层,有较大的液泡。细胞中贮藏这大量的营养物质; 44.自由基学说:氧化反应中、辐射及有害物质入侵会刺激细胞产生自由基。自由基产生后会攻击和破坏细胞内各种执行正常功能的生物分子。例如:磷脂、DNA、蛋白质。45.端粒学说:每条染色体的两端都有一段特殊序列的DNA,成为端粒。端粒DNA随细胞分裂会缩短,当端粒DNA序列被截短后,端粒内侧的正常基因的DNA序列就会受到损伤,使细胞活动趋于异常。
46.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均属于凋亡)
47.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 48.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的不正常增殖。49.癌变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同时突变的结果。
50.致癌因子举例。物理因子:紫外线、X射线化学因子:石棉、砷化物、铬化物、镉化物、亚硝胺、黄曲霉素病毒因子:ROUS肉瘤病毒(原理:其含有病毒癌基因以及与致癌有关的核酸序列。它们感染人的细胞后将其基因组整合进入人的基因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