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六盘水市服务业发展综述

时间:2019-05-12 08:41: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五期间六盘水市服务业发展综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十五期间六盘水市服务业发展综述》。

第一篇:十五期间六盘水市服务业发展综述

“十五”期间六盘水市服务业发展综述

刘 智 王永竹

〔内容摘要〕 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对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增加就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笔者阐述了我市“十五”期间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 键 词〕 服务业 发展情况 建议

〔作者介绍〕 刘 智 六盘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这一论断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的过程,将是国民经济“软化”即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上升的过程。从国民经济动力结构看,第三产业已经成为GDP增长的第一推动力。“十五”以来,我市以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改善生活为中心,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市服务业的稳定发展,为全市经济的发展和“十五”目标的实现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概念

一般来说,第三产业又被称为服务业,但实际上,两者在内涵上是有区别的。服务业提供的是无形的劳务产品,产品往往具有非实物性、不可储存性以及生产与消费同一性等特点。而第三产业涉及的范围却更宽泛一些,不仅包括各类服务部门提供的无形劳务产品,而且包括某些物质产品以及一些具有物质外壳的精神产品。因此,从逻辑上看,服务业和第三产业,两者是包含的关系。

第三产业,又称第三次产业,是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教授费希尔1935年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它是指除农业、工业、建筑业以外的其他各业。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报告上对我国三次产业划分的意见,我国第三产业包括流通和服务两大部门,具体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流通部门: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二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金融业、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管理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三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四是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警察、军队等,但在国内不计入第三产业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

二、“十五”期间我市服务业发展概况

(一)服务业整体运行态势良好。服务业继续保持高水平稳定运行。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51.1亿元,比2000年增长61.29%,年均增长12.7%,其中,服务业增加值完成41.27亿元,比2000年增长52.7%,年均增长11.2%。重点行业发展良好,运输仓储邮电业,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分别增长63.89%和41.79%,年均分别增长13.14%和9.12%。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分别增长18.1%和49.14%,年均分别增长4.25%和10.51%。

(二)投资拉动作用明显。投资增长对服务业的拉动作用明显,呈典型投资拉动特征。2004年,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17亿元,占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的15.24%,比“九五”末增长11.94%。其中,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和房地产业增幅均在10%以上,是带动服务业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金融业等行业投资保持快速增长。主要行业

投资增长不仅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增强了供给保障能力,改善了消费的环境,还带动相关服务产品消费规模扩张,拉动了整体经济增长。

(三)物流业规模增加。流通业是连接产销的纽带,交通运输业则是纽带发挥作用的保障,二者相辅相承,有效地促进了物流水平提高。2004年全市物流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大。投资增长增强了基础设施的整合功能,2004年全市共完成货物周转量215549.13万吨,完成货运总量4524万吨,分别比“九五”末增长53.21%和53.56%,年均分别增长11.26%和11.32%。

近年来,我市商品流通现代化水平得到提高。一是连锁经营企业得到较快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市共有连锁企业22家,其中经营百货、副食品、家电商品的8家,经营饮食的连锁企业14家。二是流通方式多样化取得成效。物流畅通,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流通方式和大型综合超市、专卖店、仓储商场、购物中心等新型业态已成为我市商业发展的重点,为连锁企业服务的物流配送业和承担第三方物流的企业逐渐兴起并迅速发展。如烟草、农资和家电等物流配送中心。三是电子商务正在兴起。目前我市大部分连锁经营企业建立了销售网点管理系统,条型码技术在各类超市得到广泛应用。四是招商引资带来了流通现代化。西南家居、恒远超市、红华家电、佳惠超市等企业落户我市后,引入竞争机制,促进了我市流通现代化建设。

——200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9.4亿元,比“九五”末增长58.81%,年均增长12.26%。——批发零售贸易业销售形势良好,2004年,全市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商品销售额26.56亿元,比“九五”末增长146.38%,年均增长25.29%。

——连锁经营发展迅速,2004年限额以上销售总额4.38亿元,比“九五”末增长34.76%,年均增长

7.75%。

(四)房地产业迅速崛起。随着人民路、凉都大道和南环路的建成改造及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城镇住房制度不断完善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深入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2004年,全市房地产完成产值2.61亿元,比“九五”末增长46.54%,年均增长10.02%。城镇房地产开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77亿元,比“九五”末增长539.15%,增幅比较大。房屋施工面积和竣工面积分别为130.41万平方米和45.04万平方米,分别比“九五”末增长27倍多和17倍多。

(五)对外经济发展势头较好。2004年,进出口总值完成1.36亿美元。其中出口总值79.72万美元。招商引资力度加大。2004年全市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5.76亿元,比“九五”末增长两倍多。

(六)旅游业快速发展。随着“凉都”品牌的打造以及消夏文化节、金秋乌蒙系列文化节的成功举办,入境旅游增速明显。2004,全市共接待入境游客120.8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2.5%。其中接待外国游客568人次,创汇23.18万美元,增长133.4%。

(七)金融和保险业持续发展。2004年,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168.59亿元,比“九五”末增加92.02亿元;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112.37亿元,比“九五”末增加49.96亿元。保险部门保费收入2.06亿元,比“九五”末增加0.83亿元;赔付各类保险金8104万元,比“九五”末增加2501万元。

三、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市服务业发展取得的成就,为今后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整体发展落后。2004年,服务业发展落后于全市经济和第二产业发展。增加值增长速度比全市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低1.5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增速低3.43个百分点。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27.32%,仅比2000年增加0.32个百分点,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行业间发展不平衡。2004年,从行业发展看,主要依赖于以劳动密集为特征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产业的发展,而新兴行业发展层次偏低,特别是社区服务体系较为落后,直接服务于生产和科技发展的行业严重滞后,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和不断完善。

(三)管理不到位。不正当竞争,违规操作时有发生,造成很多遗留问题。

(四)规划不合理。一些行业规划不合理,给居民的日常生活及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和不便。影响了社会和经济的和谐发展。

(五)产业规模普遍较小。缺乏较大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和项目带动,现有中小企业发育不充分,产业体系尚未形成。

(六)行业层次之间发展不够协调。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商品化程度低,不适应市场配置资源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

四、对服务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对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增加就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科学合理编制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服务业发展规划,对于加快全市服务业发展,进一步推进我市工业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重点通过抓好市场建设、促进批发零售业加快发展。加快现有市场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合理摆布商业网点,加快对现有商业街的改造、完善和提升,开发建设2-3条各具特色的商业步行街。大力培育和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新型业态。以超市、便利商店、自选商场等为重点,推进零售业的连锁化。鼓励方便生活的连锁企业向社区延伸。

(二)充分发挥我市的地理优势,适应客运舒适化、快速化,货运物流化的需求,加快发展交通运输物流业,把我市建成辐射周边的区域性运输物流枢纽。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充分发挥道路运输企业在现代物流中的主体优势,支持工商企业与运输、仓储、邮政等企业的联合重组,鼓励个体、私营运输户组建民营运输企业。逐步完善仓储、包装、理货、配载、零担、装卸、信息等功能。

(三)以市场为导向,对行业布局进行合理规划,规范管理。力求行业与社会发展和谐共进。积极发展餐饮业、酒店业,娱乐业。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加强文化、体育建设,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形成高、中、低档兼有的行业格局。促进餐饮业、酒店业和文体娱乐业的有机结合,形成吃、住、健身、文化娱乐于一体的消费环境。

(四)适应城乡居民住房需求的不断增长,加快房地产开发,培育市场。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发展规划管理,管好土地一级市场,放开搞活二、三级市场。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拓宽筹融资渠道,加大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投资力度,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强配套设施建设,规范房地产价格管理和交易行为。发挥房地产业的产业带动作用,推动装修和装饰业、家具业、房地产中介业、房地产租赁业的发展。

(五)加大对农业、中小企业、消费、助学和增加就业方面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创造条件,开发、使用和推广银行卡业务,进一步规范银行结算账户和网上支付业务。建立和完善反洗钱工作机制,建成企业和个人诚信体系基本框架,全面提升金融业服务水平和质量。加快商业保险业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发挥煤矿安全生产中人寿保险的保障作用,开办煤矿工人团体意外伤害保险。在已有大额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开办社会补充医疗大额保险。大力发展责任保险、工程保险、企业年金和健康保险等满足企业和消费者多种需要的保险产品。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

(六)适应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变化及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以满足市民休闲需要为基础,大力开发旅游产品,不断提高旅游业水平。以打造“凉都”城市品牌为切入点,加快建设国家地质公园,加大玉舍森林公园、牂牁江风景名胜区、坡上牧场、老厂竹海等景区的开发,发掘民族民俗文化,充分发挥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相结合的旅游资源,把旅游业培育成后续支柱产业和接替产业。

(七)利用我市地域较小、沟通便捷的有利条件,重点发展通信网络、传媒等信息服务业,促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加大信息基础设施投入,整合资源,大力推进软件研发,信息咨询服务的发展,加快农村电信和邮政服务的普及。

(八)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积极发展和规范各类中介服务组织。进一步深化市政公用行业的体制改革,提高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和运营效率。建立健全市政公用行业价格形成机制,完善价格听证制度,规范定价行为。

(九)大力引进技术和人才,加强基础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初、中级人才。完成城乡教育一体化改革,加快发展远程教育。调整和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建立起覆盖全市包括疾病信息网络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

第二篇:六盘水市旅游业发展研究

六盘水市旅游业发展研究

骆 英

〔内容摘要〕 本文着重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市场前景、旅游收入、旅游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旅游管理与服务水平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我市旅游业存在的问题,并对旅游业发展的前景和对策措施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关 键 词〕 旅游业现状前景研究

〔作者介绍〕 六盘水市委党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人们对旅游消费的需求逐渐上升,旅游消费在总消费中的比例不断增大,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研究和探讨六盘水市旅游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对于着力打造“凉都”品牌,加快发展六盘水市旅游产业,进一步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根据第一次经济普查及有关部门统计数据作简要分析。

一、旅游业发展成就

(一)旅游投入力度逐渐加大

我市旅游业起步较晚,但近几年以来,六盘水市委、市政府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新兴产业发展,旅游业投入力度加大,产业贡献率逐年增长。据统计,“十五”期间全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投资达6.42亿元,旅游投入年平均增长63.4%,大大高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增幅,投资渠道也从单一的政府投资转变为政府、企业、社会多渠道投资的方向上来。

(二)旅游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

近几年,六盘水市的旅行社、旅游住宿设施明显增多,品位有所提高,为加快发展六盘水市旅游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统计,截至2004年末全市各种类型旅游企业已发展到9家,上一定档次的宾馆和饭店达19家。

(三)旅游景区、景点总量规模扩大

“十五”期间,六盘水市旅游景区、景点得到了较快发展,一批以山水风光、自然生态、民俗风情、红色旅游为特点的旅游产品相继开发,并推向市场。截至2004年末,全市对外开放的旅游景区(点)26处,年接待量达100万人次以上,其中国家级名胜区 1处,省级名胜区5处,其它景区景点20处。

(四)旅游总收入增涨幅度大

从1997——2004年,国内游客人数年平均增长48.5%。其中2001——2004年,全市累计接待国内旅游者255.85万人次,接待总量比前四年增加了218.5 万人次,增长5.85 倍。2004年,六盘水市国内旅游人数达116.4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33倍;

旅游市场接待人数快速增长,旅游总收入大幅度增加。2001——2004年,国际旅游累计创汇124.5 万美元,比前四年增长了3.02倍,年均增长21.1 %;国内旅游收入累计达35678万元,比前四年增长了6.12倍,年均增长 54.3 %。

(五)旅游业对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旅游业在全市经济结构调整中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拉动了相关产业发展,扩大了国民经济收入。2000年至2004年,六盘水旅游业增长速度快于全市国民经济增长速度。2000年至2004年,六盘水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为13.5%;旅游外汇收入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9.4%和51.6%,比地区生产总值分别高出5.9个和38.1个百分点。旅游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0.36%提高到2004年的0.93%,增加了0.57个百分点。预计未来5-10年内,旅游总收入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提高到2%左右。

二、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全市旅游业的发展取到了明显成绩,但是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六盘水市旅游业发展与国内乃至我省贵阳、遵义、安顺等地区相比仍存在着较大差距,旅游市场所占份额依然很少,从长远来看,与现代旅游市场需求还远远不适应,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仍不容忽视。

(一)旅游发展处于初级状态,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

目前,六盘水市旅游景区(点)的发展基本上处于初级状态。主要表现为:一是旅游住宿、设施分布不均、档次不高、总体数量不足。除市区景区旅游住宿、设施具备一定规模、档次外,六枝、盘县景区旅游饭店、住宿设施还远不能满足市场消费需求。二是旅游产品资源开发程度较低,一些独特资源由于开发深度不够,配套程度差,缺乏内涵式发展而严重削弱了其应有的吸引力。三是旅游景区内的旅游购物和旅游娱乐基本上是一片空白。

(二)旅游景区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旅游主体形象不鲜明

六盘水山奇水秀,气候宜人,融民族风情和喀斯特地貌、高山峡谷风光为一体的旅游资源别具一格,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然而,资源不等于产品,要把资源转变成产品就需要开发。六盘水旅游业之所以滞后,就是没有做好从资源到产品的开发工作。旅游资源开发的资金投入量太少,开发的层次不高、深度不够,大多为依托人文景点的传统观光旅游,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会展旅游、都市旅游、红色旅游等新型旅游品种开发不足,没有形成吸引力很强的主导产品。六盘水旅游景区资源开发的主体形象不鲜明,不突出,短时间内难以从煤都的形象中走出来。

(三)景区景点的环境质量差

一是六盘水处于石漠化比较严重的地区,生态绿化相对较差,影响了景区的质量;二是由于煤炭等传统工业污染比较严重,特别是水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凉都”品牌的打造。

(四)交通不发达,制约了六盘水市旅游业发展

近年来,六盘水市集中财力、物力,大抓以交通为主体的基础设施建设,市内干线公路已有了很大变化,但通往景区的交通滞后。从航空方面看,还没有打开六盘水与国内省市以及重点城市区域间的空中通道,与现代旅游通达、便捷的市场需求形成较大的反差;从铁路方面看,旅游专列数量不足,高等级车较少;从公路方面看,到省会城市贵阳未通高速公路,到六枝、盘县的公路等级较低,特别各景区景点间没有形成固定的交通旅游线路,市民前往景区景点旅游较为困难。

(五)旅游管理和服务人才不足

旅游业是一项新兴产业,涉及面相当广泛,发展旅游业需要一批高素质的研究、规划、策划、管理人才,需要大量有一定文化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服务人员。总体上看,六盘水的旅游人才不足,旅游研究远远不够,旅游管理水平不高,服务人员素质偏低。要开发旅游资源,特别是人文资源,就需要对资源本身进行一定的研究,就需要制定可行的开发规划。从旅游企业来讲,中高级管理人员文化层次较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到位,无法适应市场竞争需求。旅游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是导致旅游服务质量较差的根本原因。

三、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六盘水夏季气候凉爽,地处夜郎腹地,是川、滇、黔、桂四省“立交桥”、西南地区的铁路交通枢纽和贵州与云南接壤的重要城市,有发展旅游业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特别是以黄果树为代表的贵州西线旅游的快速发展,为六盘水市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我市应抓住机遇,大力培育和发展旅游业,提高旅游业发展水平和整体实力。

(一)加强产业规划

旅游规划决定着旅游发展的方向和质量,是旅游发展的龙头和灵魂。要抓好重点景区、重点线路、重点项目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一要坚持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相结合,与市场主体培育相结合,与全市区域经

济发展相结合,与主要任务和中心工作相结合。二要突出区域特点,加强联合构建,重视休闲度假旅游。三要充分体现产业间的整合,不仅要考虑旅游业与相关的交通、通讯、商贸等服务业的整合,更要注重提高旅游业与传统一、二产业的关联度。

(二)重视基础建设

按照全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确定的空间布局,以线路为型,整合资源。一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城市主干道为骨架,加强通往主要景区、景点的旅游公路或配套公路建设;在干线公路与景区的连接点设立汽车站场,并提供自助交通服务,同时建设汽修厂、加油站等配套设施。二要按照特色化、规范化的要求,建设符合市场需求的具有特色的住宿设施体系,着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三要抓住建设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契机,积极打造矿山公园,力争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三)强化旅游主体形象

将旅游形象与整体形象塑造相结合,推进营销战略,形成主题鲜明、对市场有针对性和冲击力的旅游新形象。在主体形象和品牌打造上,一是既要反映六盘水文化自然旅游特色,又要符合旅游时尚;既有继承性也有创新和发展;既符合市场要求又易于传播;既突出主题,又立体多面。二是要重点策划设计山水风光、自然生态、民族风情及红色旅游等系列精品旅游线路。三是在体现“煤都”特色的同时,要大力突出气候优势,着力打造“凉都”品牌。

(四)加快市场培育与体制机制创新

一是要狠抓旅游诚信体系建设。要完善旅游行业管理手段和功能,促进旅游中介组织发展,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和行业自律能力。二是要加强标准化建设,理顺全市旅游市场秩序。编制《六盘水市旅游行业管理细则》,在旅游星级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导游管理、旅游安全管理、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方面系统地规范行业管理行为。三是要加大市场检查力度,打击违规违纪行为。四是积极培育发展上档次的酒店和旅行社。五是要抓好岗位培训,全面提升旅游企业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参考资料:

①六盘水市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

②六盘水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③六盘水市旅游局工作总结和工作安排

④六盘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⑤六盘水年鉴

⑥中国、贵州旅游信息等

第三篇:六盘水市房地产业发展历程

六盘水市房地产业发展历程

霍仲英朱 江

〔内容摘要〕 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组织形式,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市建市以来房地产业发展历程进行分析,为社会了解我市房地产业发展实际和积极为我市房地产业建言献策提供可借鉴之处。

〔关 键 词〕 房地产 发展 回顾

〔作者简介〕 霍仲英 六盘水电视台朱江 六盘水市房产管理局

六盘水市的房地产业是与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发展历程相适应的重要产业组织形式,经历了由计划经济的实物分房向市场经济货币化分房转变的过程。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住房需求日益的增强,房地产业作为满足群众住房需求的新兴产业,已逐步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为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

一、循序渐进的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制度

以不同时期的发展特征为标准,我市住房分配制度改革工作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978年至1992年的实物分配阶段、1992年10月至1999年6月的有偿分配阶段和1999年7月以来的货币分配阶段。三个阶段分别体现了不同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特征,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相互统一,共同致力于住房改革工作的深入开展。具体如下:

(一)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实物分房阶段。(1978年-1992年9月)。我市建立于1978年,建市之初,住房建设工作发展较为缓慢,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仅为3.8平方米,住房分配制度实行的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实物分房制度,全部房屋由国家(单位)统建、统分,充分体现了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住房分配特征。

(二)符合转型期特征经济体制特征的有偿分房阶段(1992年10月-1999年6月)。1992年,根据《贵州省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法规要求,我市成立了六盘水市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并于当年10月1日全面启动住房制度改革工作。针对我市经济落后、职工收入偏低、购买力不足、承受能力低、人均住房面积较少、住房环境相对较差、成套率低等实际,先后制定出台了《六盘水市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六盘水市公有住房分配管理实施办法》、《六盘水市解决居住困难户住房实施办法》、《六盘水市公有住房分配管理实施办法》等16项相关配套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并通过提高租金、稳步出售公有住房部分产权、全面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按成本价补交房款出售住房全产权、鼓励职工集资、合作建房、房地产开发等多种方式,积极向符合的行政和企事业单位职工出售住房。工作开展以来,累计出售住房71193套,面积572.28万平方米,为货币化分房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三)市场经济发展体制下的货币化分房阶段(1999年7月以来)。一是于1999年6月30日停止了我市住房实物分配工作,本着按劳分配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严格按照资产职工分头算帐,过去将来两相衔接,存量按工龄补偿,增量分步理入工资,租售价格统筹调整,多种支付并存过渡的总体要求,于7月1日在全市全面实行推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模式,对各单位所收取的住房款项和住房租金由产权单位统一存入建行房地产信贷部专户,实行专款专用。截至目前,共兑现离休干部住房存量补贴103万元,已基本完成市直离休干部存量补贴的兑现工作,正积极着手启动兑现市直单位剩余人员存量补贴工作。二是为进一步推进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工作,鼓励已购公有住房上市交易,积极活跃住房二级市场,于2004年对已出售的房改住房全面推行市场准入制度。至2007年底,全市共办理房改房上市准入证6150户,收取土地收益金3100万元。

二、持续健康发展的房地产市场

2000年以前,我市商品房开发投资力度相对较小,全市房开企业仅有20余家,每年商品房开发面积不足5万平方米。2000年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房地产业也蓬勃发展,尽管受消费者预期心理、房地产经营企业投机心理、物价上涨、经济过热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度出现不同程度的投资下降、需求不

足、房价攀升等现象,但随着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作用的逐步显现,房地产市场日益趋于规范和平稳,开发力度总体上仍不断加大,供求关系基本平衡,物业服务业务进一步拓展,城市房屋拆迁规范化管理工作不断深入,总体上正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房地产开发投资力度不断加大

一是房地产开发企业不断壮大。至2007年底,全市共有房地产开发企业总数迅速发展到134家,物管企业55家、房屋中介企业12家。

二是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总体呈增长态势。2000-2007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51.84亿元,其中:2000年为0.49亿元,2001年为1.59亿元,2002年为3.36亿元,2003年为5.03亿元,2004年为4.32亿元(呈下降趋势),2005年为6.6亿元,2006年为11.88亿元,2007年为16.2亿。除2004年外,各年均呈不同程度的增长态势,至2007年达到历年最高水平,占全市固投130亿的12%,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

(二)商品房供求关系基本平衡

一是商品房施工面积总体呈增长趋势。2000-2007年,全市施工商品房总面积1100.30万平方米,其中:2000年为6.79万平方米,2001年为33.97万平方米,2002年为89.71万平方米,2003年为130.98万平方米,2004年为122.43万平方米,2005年为11.41万平方米,2006年为270.22万平方米,2007年为434.77万平方米。2000年至2003年持续增长,2005年至2006年呈下降趋势,至2007年迅速回升达历史最高水平。

二是商品房竣工面积总体呈增加态势。2000-2007年全市工竣工商品房总面积186.18万平方米。其中:2000年为2.42万平方米,2001年为6.98万平方米,2002年为17.69万平方米,2003年为49.20万平方米,2004年为37.54万平方米,2005年为18.54万平方米,2006年为17.74万平方米,2007年为36.07万平方米。2000至2003年持续增加,并于2003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后于2004年开始回落,而2007年则又迅速回升至近3年最高水平。

三是商品房销(预)售势态良好。2000-2007年,全市共销(预)售商品房总面积259.66万平方米,实现商品房销售总金额38.87亿元。其中:2000年为2.54万平方米,0.28亿元;2001年为6.05万平方米,0.55亿元;2002年为14.16万平方米,1.17亿元;2003年为41.68万平方米,3.81亿元;2004年为30.82万平方米,2.59亿元;2005年为17.9万平方米,2.33亿元;2006年为54.66万平方米,8.92亿元;2007年为91.85万平方米,19.22亿元。2000年至2003年,我市商品房销(预)售总面积和总金额均呈不断增长态势,2004年至2005年出现不同程度下降趋势,以后两年持续增长,至2007年两项指标均达到历年最高年水平。

(三)房产权属登记规范化管理工作成绩明显。我市房屋权属管理工作起步于1987年,经过多年的努力,各项工作日趋规范,成绩逐步显现,得到了上级部门好评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至2007年底全市管理的产权产籍档案已达 132600卷,档案管理水平达科技事业档案管理国家二级标准。

(四)物业服务管理业务逐步拓展。我市物业服务工作起步较晚,经历了从起步到发展,再到逐步规范的过程。截至目前,全市物业服务企业共有55家,接管物业总面积已达500余万平方米,累计归集住宅共用部位设备设施维修基金2037万余元,共举办物业管理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三届。

(五)城市房屋拆迁规范化管理工作不断深入。我市城市房屋拆迁规范化管理工作于2001年全面启动以来已逐渐步入规范化轨道。几年来,共制定和出台了各项地方性文件、法规和管理制度30余;共核发《房屋拆迁许可证》102份,批准拆迁房屋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拆迁安置2000余户,涉及拆迁补偿资金近3亿元;共组织当事人调解40次,下达行政裁决12份,申请法院强制拆迁1宗;共解决长达2-8年的拆迁遗留案件20宗,接待信访咨询150余件次。

三、住房保障制度建设工作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住房保障制度建设工作是党和政府注重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的根本体现。同时,也是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由之路,是缓解住房市场化过程所带来房地产市场内部供求矛盾、结构矛盾的重要手段。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建设工作被写入了

政府工作报告,纳入2008年市委、市政府“十件实事”,成立了由市人民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将工作完成情况纳入了市人民政府对各县、特区、区政府的目标考核范畴,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纪律和组织保证。

(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工作正常开展。我市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工作主要是通过国有大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利用自有土地组织修建的职工集资建房为主的方式进行建设。几年来,全市共完成安居工程开发建设投资4.3亿元,面积61.89万平方米、5898套;共有98家单位通过合作建房的方式建设合作建房51万平方米、4204套。

(三)廉租住房制度建设工作逐步深入。我市廉租住房建设工作启动于2004年4月,工作开展之初,主要是采取以发放租赁补贴为主,实物配租为辅的方式,对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且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不足6平方米的住房困难家庭(也称“双困户”)发放廉租住房补贴,以解决其住房困难问题。2007年,根据国务院和贵州省关于解决城市最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相关精神,制定出台了我市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实施方案和廉租住房保障规划(2007—2011年),明确提出了至2008年底前,对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不足8平方米的城市低保家庭做好应保尽保;至“十一五”末,廉租住房保障制度由城市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扩大到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户的工作目标。截至2007年底,全市累计向符合条件的1663户发放廉租补贴108.61万元,实物配租家庭686户,享受租金核减家庭376户,共引导大企业建设廉租住房1.5万平方米,争取到中央廉租住房保障专项资金812万元,有力促进了工作深入开展。

我市房地产业今后要严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以人为本,进一步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和措施,突出住房保障制度建设工作重要性,深入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工作,从开发投资总额、供给结构、资源配置等方面加大房地产业宏观调控政策落实力度,加强对房地产行业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房地产行业管理人员依法行政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指导和监管,严厉打击房地产经营过程中的面积缩水、虚假广告、屯积房源、恶意欺骗、违规拆迁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有效维护购房者合法权益,引导房地产经营企业走规模化、集团化的强强联合的发展道路,不断提高房地产经营企业经营管理手段,增强抗风险能力,进一步促进我市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四篇:现代服务业发展

产业转型升级,离不开现代服务业支撑,做加强对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一要做好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做好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重点,争取形成规模效应。根据我县的发展定位,要突出抓好物流、金融、旅游、商贸、总部经济和创意信息等6个重点行业的发展。

二要加强金融创新,做好融资服务。由于许多现代服务业具有高附加、高成长、高知识密集的特征,在产业结构调整及消费升级过程中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重知识和技术含量、轻固定资产的特点,使得过分依赖抵押品的传统金融服务模式不能适应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要求。而著作权、商标权和发明专利等各类知识产权和无形资产的产权评估、交易市场体系又尚不健全,给银行融资带来不确定的风险,仍然面临融资难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围绕核心企业,以大企业为中心,为配套的中小企业,开展上下游企业的供应链融资,创新融资担保方式,应收账款质押,保理业务等,还有自身形成的收费权益质押。

三要加强渠道建设,优化金融服务。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渠道建设,为现代服务业提供结算、现金管理、财务顾问等服务。

第五篇:天津服务业发展情况

天津市服务业综合情况

发展现状

一是初步形成了以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交通运输、邮电和仓储、房地产等产业为主要支撑,金融、旅游、信息、中介以及社会服务业竞相发展的服务业体系;

二是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增强,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14370.1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6905.03亿元,增长12.5%,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8.1%。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个百分点,大都市的优势不明显,而发达国家或地区多在70%以上。

三是服务业的水平和层次明显提高金融服务、信息服务、旅游业发展步伐加快房地产业迅速成长壮大;

四是服务业成为就业主渠道,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市就业人口的42%。

天津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不够合理。

天津市第二、三产业调整的方法不仅在于增加第三产业投资额,还在于供需瓶颈的不断缓解,其中收入增加与消费意识的改变是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可探索的原因之一。二是新兴服务业发展慢、实力弱。

天津商贸餐饮、交通邮电、仓储等传统行业比重偏高而金融保险、信息与科技、旅游、中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比重偏低。新兴服务业发展也比较分散没有形成集聚发展态势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链接互动不紧密、文化产业发展严重滞后 三非公经济不够活跃

与发达的省市相比天津市的非公经济发展明显不足,民营企业和私营个体经营者的注册数量、经营规模、利税水平都有较大的差由全国工商联、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2008年对全国的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显示,国内拥有10万户以上的私营企业的省市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而2008 年天津的私营企业仅为北京的1/5,上海的1/7。以天津的经济基础和市场、区位条件而言,民营经济理应有更大规模、更快的发展。

四.城市建设辐射不足,投入相对较低

城市建设是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基础领域,涉及到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各个方面。天津的城市建设自改革开放以来,已有较大的发展,如引滦入津、三环十四射路网、煤气化、危陋房屋改造、海河综合开发工程等,特别是建成国内最长的城市轻轨线路,这些投资均都是独具有战略眼光的。但要实质性地加速服务业发展,目前的城建投资力度和建设规模还都不足。与京沪穗三大城市比较,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迎头赶上。五.体制机制上仍有许多制约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因素。

机遇与挑战

一是调整优化结构为服务业加快发展带来了巨大空间。优化产业结构为服务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先进制造业乃至整个经济发展需要先进的“研发设计、市场营销、咨询策划”等现代服务业来支撑。优化需求结构为服务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服务业本身是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关键环节,扩大消费,需要服务业加快发展。优化要素结构为服务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服务业消耗低、污染小、占地少、效益高,对天津这样一个“两头在外”的加工工业城市,迫切需要服务业扩大规模、提高比重。

二是滨海新区加快开发开放为服务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力带动。随着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不断加快,综合配套改革不断深入,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有利于强力聚集发展现代服务业所需的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

三是发达国家产业转移为服务业加快发展创造了外部契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发达国家服务业向我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转移的趋势不断增强,天津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和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在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方面必将大有作为。

天津市服务业具体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旅游服务业

2013 年,天津市接待入境游客264.54 万人次,外汇收入25.91 亿美元,分别比2010 年增长59%和82%;接待国内游客1.36 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984.23 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48%和73%。天津已跻身全国旅游业发展最快地区行列。陆续建成了“欧陆风韵”、“意奥风情”、“老城津韵”等12 个近代中国看天津文化旅游主题板块;极地海洋世界、凯旋王国主题公园、华侨城欢乐谷、欢乐海魔方、米立方水世界等一批旅游大项。初步建成游艇俱乐部、房车露营地、直升机起降点,形成海、陆、空 旅游新业态。威斯汀大酒店、万丽天津宾馆、滨海喜来登酒店等一批高星级酒店相继建成纳客。

差距

一是旅游经济总量不大,旅游企业规模较小;二是资源整合和产业融合不够,缺乏国际竞争力的旅游精品项目;三是旅游宣传推介力度不够大,旅游品牌的国际知名度还不够高;四是旅游标准化建设和公共服务有待加强,服务的国际化、精细化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五是人才队伍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缺乏旅游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六是旅游管理体制需进一步加强,部门联动机制需进一步健全。

目标

2014—2016 年全市旅游业发展的预期目标为: 2014 年旅游接待总人数1.55 亿 人次,同比增长12%,旅游总收入2540 亿元,同比增长18%;2015 年旅游接待总人数1.73 亿 人次,同比增长11.6%,旅游总收入2970 亿元,同比增长17%;2016 年旅游接待总人数1.9 亿 人次,同比增长10%,旅游总收入3600 亿元,同比增长21%,接待入境游客370 万 人次。

金融服务业

2013 年金融业增加值实现1202 亿元,占GDP 比重达到8.4%;全年全社会融资规模达到4910 亿元;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23317 亿元和20858 亿元,银行业机构总资产4.13 万亿元;证券公司总资产达到141 亿元;保险业金融机构实现保费收入276.8 亿元,各项赔付102 亿元,保险业金融机构总资产1001 亿元。金融和金融服务业缴纳各项地方税收148.3 亿元,占全市地方税收比重达到11.3%,金融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3.5%,金融业已经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2013 年末,商业保理公司达到96 家,注册资本金超过73 亿元,全国商业保理试点区域的效应充分显现。全市开业运营小额贷款公司达到156 家,累计发放贷款780 亿元。融资性担保机构数量达到124 家,年末融资担保责任余额320 亿元,在保户数突破5 万户。361家股权投资基金在全市20 家商业银行实行托管,实收(实缴)资本1046 亿元,累计对960 个项目股权投资金额859亿元。

差距

金融业总体规模仍然偏小,金融资金支持能力与经济社会发 展的资金需求不相匹配,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不强;金融机构门类齐全优势和综合集成效应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没有形成金融服务和产品的组合叠加效应;金融业发展基础设施和政策环境仍需进一步优化,支持促进金融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金融风险运行监测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联动机制仍需强化

目标

力争用3 年时间,初步形成具有行业领先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国内外投资者共同参与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市场体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金融产品创新体系、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规范有序的金融发展环境,建设与北方经济中心和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金融改革创新基地,为全国金融改革创新提供借鉴。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突破10%。

现代物流业

“十一五”期间,全市物流业增加值(现价)年均增长20%。2012 年全市物流业增加值为1035.4 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8%。天津港与500 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2013 年天津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300 万标准箱,货物吞吐量突破5 亿吨,成为世界排名第四位的港口。天津机场2013 年共执行正班航线数量157 条,通航城市94 个。公路网、铁路网覆盖、东北、西北、华北和华东,我市成为中国境内唯一拥有3 条通道的大陆桥东部起点。

差距

天津现代物流业发展取得明显成绩,但仍存在一定差距,一是总量规模还不大,2012 年物流业增加值不足上海的一半,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海低4 个百分点。二是物流总部企业比较少,国内外知名物流大企业在津设立总部的很少,与我市作为国际物流中心的地位不相适应。例如国内前10 名的快递企业有8 家总部在上海,我市目前还没有。三是信息化程度比较低,智能化、规模化的物流园区比较少,全市统一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尚未建立。四是政策措施有待完善,支持物流业发展的专项政策较少,已出台的政策需要进一步深化落实

目标

2016 年,现代物流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全市5A 级物流企业达到8 家;天津港保持在我国北方港口中的领先地位,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6 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800 万标准箱;航空货邮吞吐量达到30 万吨。到2016 年,打造一批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物流园区,形成一批管理规范、运作高效的现代化配送中心,培育一批辐射范围广、服务能力强的专业物流企业,初步建成一个接轨国际物流、服务环渤海地区的高效、绿色、现代的物流服务网络。

电子商务服务业

电子商务交易额进一步增长。2013 年,天津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3000 亿元,同比增长164%;网络零售额超过400 亿元,同比增长48%。电子商务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稳步推进目前拥有银行业金融机构超过60 家,支付机构17 家,本地法人支付机构4 家。以银行卡为主的非现金支付工具广泛应用,2013 年POS 机具消费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达到52%。移动、联通、电信等通信运营商相继拓展了移动支付应用。天津市拥有快递企业236 家,2013 年快递业务量达8719 万件,业务收入17.77 亿元。

差距

一是电子商务交易总额整体规模仍然偏小,带动作用有待提升。2013 年电子商务交易额约占全国的3%,在国内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综合排名中未列入前十名。二是部分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仍处于运营初期或试运营状态,大部分平台还在建设阶段,应用程度不够。三是虽然产业集聚效应已经显现,但仍缺少大型龙头企业,产业园区的整体层次和水平亟需进一步提升。四是在通信基础设施、支付、信用、监管、信息安全、统计监测等方面的相关配套服务以及政府在财政、税收、金融、人才等方面的扶持政策还有待加快完善。

目标

以平台建设为核心,以龙头企业培育和引进为重点,进一步优化环境,加大招商力度,努力实施“千百十”工程。到2016 年,把天津建设成为交易规模大、集聚程度高、支撑体系强、发展环境好,中国北方具有国际竞争

商贸服务业

“十一五”以来,天津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和商品销售总额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9.5%和26.7%,2013 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470.4 亿元,同比增14%;批发和零售业销售额完成3.19 万亿元,同比增20.5%。商业增加值完成2143.86 亿元,增长10.4%,占GDP 的14.9%,占服务业比重的31.1%。,2013 年,全市小型便利连锁超市达到1100 个,标准化菜市场达283 个,中心城区152 个,基本实现了市区每个街道至少有1 个标准化菜市场。新建改造4 个主食加工中心、172 个早餐连锁网点,新增供餐能力100 万份。积极推动“万村千乡”工程,农村便利店总数近4000 个,统一配送率达50%左右。2013 年,全市零售总面积2170 万平米,人均商业面积约1.47平方米。会展节庆经济全面提升。2013 年全市举办各类展会255 个,展览面积339 万平米,形成达沃斯、津洽会等一批知名展会。通过以节造市推动消费,每年组织开展四季购物节活动和啤酒节、海鲜节、蓟县山货节、七里海河蟹节等特色节庆活动。重点打造了五大道洋楼餐饮集聚区,水上北路餐饮街、鼓楼餐饮街、意风区西餐集聚区,北塘海鲜街等10 个餐饮街区。差距:

集散辐射能力与天津的城市定位还不够匹配;高端商务集聚区建设相对滞后;商贸服务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新型商务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缺乏行业龙头企业。目标

到2016 年末,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6000 亿元,年均增长12%;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超过5 万亿元,年均增长16%;商业增加值2800 亿元,年均增长10%,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14%;商业从业人员突破160 万人。现代流通体系进一步完善,商务服务功能更加健全,商贸流通效率明显提高,初步建成与天津城市定位相匹配的北方商贸中心。

科技服务业

2012 年,天津科技服务业增加值361.27 亿元,占服务业比重5.97%,总量在全市服务业十大行业中列第五位。2013 年预计实现科技服务业增加值405 亿元。2013 年,科技服务业有“小巨人”企业212 家,实现增加值占全市科技服务业的41.36%,成为天津市科技服务业新的增长点。中海油服、腾讯数码、铁三院、天辰、汽研中心、药明康德、协和干细胞、软通动力等企业 已成为本市科技服务业领军企业。差距

自身研发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支撑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大项目作用还不够突出,“小巨人”企业在科技服务业中的引领作用还需进一步加强,科技服务业发展模式有待进一步创新等。此外,在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产学研结合,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进京津冀区域科技合作等方面,也有待进一步发挥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目标

形成一批实力较强、创新能力突出的科技服务业龙头企业和科技小巨人,部分企业跻身全国服务业500 强,累计扶持科技服业小巨人企业300 家。

文化产业

天津文化产业增加值从“十一五”末的302.95 亿元增加到2012 年的503.39 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从“十一五”末的3.3%增加到2012年的3.9%,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整体上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趋势。文化项目加快建设,集聚效应正在形成。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中国天津3D 影视创意园、国家影视网络动漫

实验园、国家影视网络动漫研究院等国家级文化产业项目落 户天津并逐步建成开放,形成集聚和示范效应 差距

天津市文化产业发展总体水平还不够高,总量偏小,文化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国有及国有控股的骨干文化企业规模和实力还不够大,民营文化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小微文化企业生存发展瓶颈问题突出。文化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企业、产品和知名文化品牌还比较少,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较低。战略性新兴文化产业刚刚起步,产业聚集度不高,缺乏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目标

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大幅提升,文化产业对其他相关行业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文化产品和市场的辐射作用更加有力。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16 年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成为支柱产业。

下载十五期间六盘水市服务业发展综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十五期间六盘水市服务业发展综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服务业发展典型材料(最终稿)

    突出重点 狠抓投入 努力实现服务业发展的新突破 河东区发展和改革局 (2010年7月5日) 近年来,河东区按照国家、省、市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部署要求,从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高度出......

    浅论人才服务业发展

    浅论人才服务业发展人才服务业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服务业走过了产生、发展和不断创新的发展历程,并取得辉煌成就。回顾过去......

    加快发展服务业

    ●加快发展服务业 提高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发展水平,改造提升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发展壮大健康产业、社区服务、养老服务等新型业态,加快培育和扶持具有地方特色的家庭......

    如何发展三产服务业

    如何发展三产服务业1、科学谋划促发展一是着眼全局谋划三产服务业发展。着眼于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将发展服务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推动器和调整产业结构的联动器,促进为......

    天津服务业发展情况

    天津服务业发展情况1、现状与问题天津市兴起于南北漕运,独特的区位优势,带来了经贸的繁荣和制造业的发展,逐步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国际性贸易港口城市,在中国近代史......

    服务业发展 统计分析

    服务业发展 统计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经济迅速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服务业)增长速度较快,第三产业增加值占CDP 比重由1978年的16.9%增长到2008年的36.3%,总量增长27.7倍,占GDP比......

    服务业发展工作思路

    一、XX年服务业发展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中央提出经济发展方式“两个转变”即: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向第一、第二、第三产......

    六盘水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六盘水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张锦林〔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实施农业产业化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