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生成长经历的三个阶段
人生成长经历的三个阶段-------《商道》读后
近几天读了韩国的小说《商道》,主要记述韩国“商圣”林尚沃一生的事迹。
感触比较深的是寺院长老对林尚沃人生上升经历三个阶段的解读。第一阶段是“死生”。让旧我死,新我生,才能上升到人生的第一个台阶,正如原一平的“毁杯重塑”,正如胡雪岩的“舍己赠银”。世人常以为“死生”一关便是人生参悟的终极,却不知,这不过是人生的初阶。
第二阶段是“舍得”。堪破生死,历经种种机缘,或大或小,皆有所成,这时约束已在己而不在人,诸般诱惑上身,如入神魔之殿。“舍得”便是明势且不因狂妄而知错就错。胡雪岩为商冠盖海内,却看不到国内手工生产与西洋蒸汽机车竞争的颓势,也不明了左中棠这一靠山“无战事,不复其用”的新政治形势,仍一味冒进,终于一败涂地。卡扎菲27岁就推翻旧朝自立,也算“大勇”,可惜,一是历经几十年世事变迁,而不能推行民主改革,仍以国家为个人私产,二是石油的发现使其“怀璧其罪”。如果能尽早明势还政于民,何至于身死国丧。由此看来,一些国家领导人没有后人,却恰恰成就了他们的英名。
第三阶段是“神悟”。“神悟”冥冥,无我无家,德泽众生。历经“死生”和“舍得”,为器之人已积不世之功业,仍能更进一层阶者,非称“神”,即称“圣”。如范蠡,释迦牟尼 „„近朝华盛顿勉强可算。林尚沃数十年为朝鲜国首富,死前顿悟,全部资产捐给国家,死时随身只有20元,他当然也勉强可算。
王国维也曾总结人生经历三个阶段,其大意为“物质”,“精神”和“灵魂”,这比之“死生”,“舍得”,“神悟”的说法,就显得“小乘”。所以,最后王先生是跳水自杀,为清廷殉葬,而不如张定边在灵源山隐于山野般解脱、逍遥和快乐。
第二篇:成长是人生必须经历的阶段
成长是人生必须经历的阶段,在成长中,我们慢慢成熟了起来……
当我面对困难的时候,我的成长宣言是:面对困难要接受它,更要不断地克服它。当我遇到失败的时候,我的成长宣言是:面对失败不气馁,这只是上帝和我开的一次
玩笑,坚持不懈就会成功。
当我面对疾病和危险的时候,我的成长宣言是:平安成长比一切都重要。
当我面对诱惑的时候,我的成长宣言是:不喝陌生人的饮料,不吃陌生人的糖果。当我面对烦恼的时候,我的成长宣言是:人生不可能没有烦恼,一定要以平常心对待。当我享受甘甜的时候,我的成长宣言是:一时的成功并不代表一切,想要得到真正的人
生甘甜,就必须不停地努力。
……
这就是我的成长宣言,不管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我都会牢记自己的宣言!
第三篇:教师成长的三个阶段
教师成长大致经过以下三个阶段。
(一)、学习摩仿阶段,目标是站稳讲台。从学校毕业,刚走上讲台,大多数教师往往是给学生展示自己“学”得怎样,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很难进入“教”的境界。要站稳讲台,一般需要学习摩仿1--3年。其主要标准是:熟悉本科教材,适应课堂教学的各种要求,初步显示出良好的职业素质,能胜任本科教学工作。
1、教学。“讲述”知识即使完善无缺,也只是在给学生展示自己在以前的专业学习中或课前钻研教材时那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钻研结果。即使站得高看得远,教师或许确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在“教”中,还未形成自己的风格。严格地说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照本宣科,隔靴搔痒。还说不上是“教学”,就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充其量只是个“展学”而已。
2、态度。心中有书,而“目中”不大“有人”。学生观念淡薄,只想着如何把书教好。这多由对教材和教法不熟;尚不能高屋建瓴地把握教学内容和娴熟地驾驭课堂所致。初为教师者多属此类。
(二)、发展提高阶段,目标是成为骨干教师。
要成为骨干教师,一般要3--6年。其标准为:熟练掌握课堂教学基本方法与原则,具有挖掘教材潜在内容与恰当处理教材的能力,能较为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具有较好的教学机智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初步具有科研的能力,教学效果好且比较稳定。
1、教学。不仅有学问,而且具有教育智慧。主要表现在吃透教学内容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方面。吃透教学内容表现为:⑴深刻,即能独立钻研与分析教材,能把教材编写意图吃透,从而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内涵,讲起课来能讲到点子上。⑵独到,即知识广博,讲起课来左右逢源,妙趣横生,从而收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奇效。在灵活应用教法方面,表现为:①启发,即诱导学生向着未知领域探究,把学生带进“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然后点拔指示,使学生豁然开朗,呈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②机智,即对教材有真知灼见,具有首创性和独创性。③广博,即面对意外情况,教师能灵感闪现,机动灵活地加以处理。④绝招,即教学特长中的特点,是对某种教学技艺精益求精,千锤百炼的地步,⑶智慧,智慧不是天生的的确能把好的学习方法,技能技巧传授给学生,力求达到“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教学达到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这个阶段,虽然孜孜以求,沤心沥血,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浅尝辄止,若即若离。可有时往往见效不大,不尽如意。
3.态度。不仅心中有书,而且“目中”也“有人”。教师一门课教了三年五载,在把握了教材,熟悉了教法后,就能在课堂上逐渐注意起学生来
(三)、探索突破阶段,目标是成为学科带头人。
要成为学科带头人,一般要在10年以上。其主要标准是:教学上有自己的特色,精通教材教法,甚至具有编写教材的能力。课堂教学效果与科研成果显著,在本地区或更广范围内知名度很高。
1、教学。不仅教书,而且育人,以其高尚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深刻且久远。教师达到了高于并超越教材的境界,能够给学生比教材多得多的东西。
是以“启发”为前提。是创设一种“情境”去充分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去探索,在学生思索而不得要领或感到迷惘时,或引导,或点拨帮助,进一步诱发,激励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识,创造新事物,进而,带领或指示学生归纳,总结出最适合学科特点和个人实际的学习方法(包括记忆,理解和运用),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不悱不发”。所以说,“导”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即“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些有成就的教师在教学上进入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潜移默化,刻镂无形的最高境界。
2、态度。胸中装下每一个学生。首先要真正“爱”每一个学生。其次,要对自己的教学提出更高、更严的要求。几个学生“学得好”并不意味着“教得好”,大家都好才是真的好。第三,要求教师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绝大多数学生只要教育得力,教导得法,就会成就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四篇:教师成长的三个阶段
教师素质乃教育之本。教师如果仅会传授知识,只能说是一名普通教师。教师应当以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以高尚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这便是人师、经师与一般教师的根本区别。青年教师成长大致经过以下三个阶段。
(一)、学习摩仿阶段,目标是站稳讲台。从学校毕业,刚走上讲台,大多数教师往往是给学生展示自己“学”得怎样,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很难进入“教”的境界。要站稳讲台,一般需要学习摩仿1--3年。其主要标准是:熟悉本科教材,适应课堂教学的各种要求,初步显示出良好的职业素质,能胜任本科教学工作。
1.特点。比学生先懂得某些方面的知识或比学生懂得更多的知识,他所能做到的就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从学生接受信息的角度来说,教师传授的知识可分为无效知识和有效知识。无效知识即旧信息,有效知识是新信息。有效知识又分为教材中现成和教材中没有的两类,教材现成又可分为学生能够看懂和学生无法看懂两种。教师传授无效知识等于浪费学生的时间,误人子弟。教师传授有效知识特别是学生无法看懂的教材知识来源于教材又超出教师的补充,延伸知识,学生便有所收获。但是不少教师传授的有效知识却是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就能看懂的课本知识,这实际上也是耽误学生,它剥夺了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阻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教师自身的角度来说,其所传授的知识可分为真知识和假知识。传授假知是指教师所教知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即没有完全吃透和内化教学内容,表现为教师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语言来讲授知识,在教学方法上就是典型的照本宣科。实践证明,教师传授假知识是导致学生机械学习的直接原因。所谓传授真知是指教师所教知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即教师理解,消化了教学内容,并达到了熟练的地步。因为熟练可以靠简单重复而获得,致使教学变成一种形式重知识,轻能力;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结果最多只能是学生对教材获得封闭性理解。这只能是教师唯上、唯书、唯教参,缺少主见和创造精神。
2.教学。“讲述”知识即使完善无缺,也只是在给学生展示自己在以前的专业学习中或课前钻研教材时那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钻研结果。即使站得高看得远,教师或许确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在“教”中,还未形成自己的风格。严格地说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照本宣科,隔靴搔痒。还说不上是“教学”,充其量只是个“展学”而已。
3.态度。心中有书,而“目中”不大“有人”。学生观念淡薄,只想着如何把书教好。这多由对教材和教法不熟;尚不能高屋建瓴地把握教学内容和娴熟地驾驭课堂所致。初为教师者多属此类。
(二)、发展提高阶段,目标是成为骨干教师。
要成为骨干教师,一般要3--6年。其标准为:熟练掌握课堂教学基本方法与原则,具有挖掘教材潜在内容与恰当处理教材的能力,能较为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具有较好的教学机智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初步具有科研的能力,教学效果好且比较稳定。
1.特点。术业有专攻,不仅有学问,而且具有教育智慧。正因为拥有知慧,他才能真正做到启迪学生的智慧,主要表现在吃透教学内容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方面。吃透教学内容表现为:⑴深刻,即能独立钻研与分析教材,能把教材编写意图吃透,从而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内涵,讲起课来能讲到点子上。⑵独到,即知识广博,讲起课来左右逢源,妙趣横生,从而收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奇效。在灵活应用教法方面,表现为:①启发,即诱导学生向着未知领域探究,把学生带进“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然后点拔指示,使学生豁然开朗。②机智,即对教材有真知灼见,具有首创性和独创性。③广博,即面对意外情况,教师能灵感闪现,机动灵活地加以处理。④绝招,即教学特长中的特点,是对某种教学技艺精益求精,千锤百炼的地步,经师是如何成长起来的呢?是其敬业,乐业的结晶,是长期不断追
求和自觉探索的结果。⑶智慧,智慧不是天生的,而是来自于多想,勤奋,交流。
2.教学。的确能把好的学习方法,技能技巧传授给学生,力求达到“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教学达到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这个阶段,虽然孜孜以求,沤心沥血,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浅尝辄止,若即若离。可有时往往见效不大,不尽如意。
3.态度。不仅心中有书,而且“目中”也“有人”但有的只是几个尖子生。教师一门课教了三年五载,在把握了教材,熟悉了教法后,就能在课堂上逐渐注意起学生来。可是,有的教师教了一辈子书还是处于这一状态中,有的认为要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实际只盯着几个“佼佼者”;有的心里也想一个不放,实际工作中因畏其难而退步,正因为以这种态度对待学生导致教学质量不高,所以,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做到胸中装着每一个学生。
(三)、探索突破阶段,目标是成为学科带头人。
要成为学科带头人,一般要在10年以上。其主要标准是:教学上有自己的特色,精通教材教法,甚至具有编写教材的能力。课堂教学效果与科研成果显著,在本地区或更广范围内知名度很高。
1.特点。有崇高的师德修养,不仅教书,而且育人,以其高尚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深刻且久远。教师达到了高于并超越教材的境界,能够给学生比教材多得多的东西。
教师对学生的心理了如指掌,能够想学生所想,更为重要的是,能在教学实践中用自己高尚的思想品格熏陶感染学生的思想品格,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
教师兼备教育实践家与教育理论家的双重角色的优秀素质。作为实践家,他们躬行实践,始终活跃在教学改革上的实验田中,对教育教学进行最真实最有创造性的变革,从而不断实破自我。作为理论家思想深刻,勤奋耕耘,著书立说,在理论上有突出的建树。
2.教学。是以“启发”为前提。不是简单地把现成的好的学习方法、技巧演示给学生看或传授给学生,而是创设一种“情境”去充分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去探索,在学生思索而不得要领或感到迷惘时,或引导,或点拨帮助,进一步诱发,激励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识,创造新事物,进而,带领或指示学生归纳,总结出最适合学科特点和个人实际的学习方法(包括记忆,理解和运用),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不悱不发”。所以说,“导”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即“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些有成就的教师在教学上进入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潜移默化,刻镂无形的最高境界。
3.态度。胸中装下每一个学生。教师的心中不但应“良莠兼收”,而且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难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都要牵动着教师的心。首先要真正“爱”每一个学生。其次,要对自己的教学提出更高、更严的要求。几个学生“学得好”并不意味着“教得好”,要全面丰收才算“教得好”。第三,要求教师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绝大多数学生只要教育得力,教导得法,就会成就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五篇:国际信息技术教育经历的三个阶段
国际信息技术教育经历的三个阶段
自计算机诞生以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促进作用日益突显出来,并从此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从国际范围来看,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教育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CAI(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大约是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后期。此阶段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图形动画和仿真等功能,辅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重点、难点。CAI课件大多以演示为主。
第二阶段:CAL(computer-assisted learning,计算机辅助学习)阶段:大约是从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后期。此阶段逐步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也就是强调如何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学生学习的工具,例如用计算机帮助搜集资料、辅导自学、讨论答疑,帮助安排学习计划等,即不仅用计算机辅助教师的教,更强调用计算机辅助学生的学。
第三阶段:IITC(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he Curriculum,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大约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此阶段不仅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用于辅助教或辅助学,而且更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理想的学习环境、全新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从而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
从国际潮流来看,当前的信息技术教育正处于第三个阶段。信息技术不仅仅是辅助教和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要求,即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结合在一起。
(摘编自: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结构
http:///show/2004/qiantian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