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经历的三个阶段和三个瓶颈
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经历的三个阶段和三个瓶颈 6月30日,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举行中共中央有关部门新闻发言人与中外记者见面会,隆重推出中央纪委、中组部、中宣部、中联部等11个中央部门的新闻发言人,引起了舆论的关注。
从11部门新闻发言人的这次“面试”情况来看,他们基本上达到了“亮相”的目标,但也有个别发言人略显拘谨、青涩,从容、老练不足。但这毕竟是一个重要的开始,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期待。在我看来,公众倒不是很在意他们今天的青涩和拘谨,而是期待他们明天有、且必须有更精彩的表现。
新闻发言人制度经历三个阶段
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走到今天,有精彩,也有无奈。有时在快车道上奔跑,有时则在慢车道上蜗行。
我们常常把1982年看做是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元年。1982年3月26日,时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的外交部新闻发言人钱其琛主持新闻发布会。
严格意义上说,此时的新闻发言人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新闻发言人。当时还没有专门进行新闻发布的场地,七八十位中外记者受邀出席,大家就站在发言人周围。
发布会的主题是关于中苏关系的。时任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发表长篇讲话,建议两国政府改善中苏关系。外交部接到邓小平的电话,要求立即对勃列日涅夫的讲话作出反应。这场新闻发布会时间不到5分钟,没有安排记者提问,新闻发言人也不回答任何问题。可见,这是一个高度简化的新闻发布会。
但在中国新闻发言人历史上,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以1982年为时间节点,时至今日,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已近而立之年。
这三十年,正是中国逐步融入世界的30年,是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生深刻转型的30年,也是中国乃至媒体生态环境产生巨大变化的30年。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见证了中国与世界的30年巨变。在这过程中,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不断接受来自内部以及外部的挑战,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框架。
在近30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首先是为国家发言阶段。中国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最初的考虑是从捍卫国家利益出发的。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即是这个阶段新闻发言人的典型样本。作为国家代言者的新闻发言人,要求他们站在国家立场,面对外部世界,代表国家向世界发声。1982年,外交部新闻发言人钱其
琛的亮相,即是代表中国向世界发声的。此后,刘建超、章启月、秦刚等一茬又一茬的外交部新闻发言人进入公众视野,也为国际社会所熟悉。
其次,是为政府发言阶段。政府新闻发言人是代表政府对外发言的。为时下人们所熟知的正是这些活跃的政府新闻发言人。以2003年SARS事件为标志,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进入快车道。短短几年间,政府新闻发言人遍地开花,盛况空前,形成了中央部委、省市区以及地市三级立体的新闻发言人框架。
最后,为执政党发言阶段。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已经胎动多时,如今临盆,应该说是不意外的。此前,一些地方党委部门新闻发言人开始大胆试水,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一些中央部门的党委新闻发言人在6月30日的集体亮相之前,也有不少“单飞”动作。中外舆论对党务部门新闻发言人怀有更高的期待。
三个阶段的新闻发言人,体现的都是执政党的理念与意志,只不过,在前两个阶段,执政党站在后台,进入党委新闻发言人阶段,执政党走向了前台,进入政治沟通与公共传播第一线。这一变化值得关注
新闻发言人制度存在几大瓶颈
如今,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已进入了“高位瓶颈期”。
中国新闻发言人在经历了前些年的快速发展之后,近年开始进入慢行区间。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我们也知道,哪怕再好的制度,也有其效应周期的。一个好制度,不可能一路高歌猛进,一直在高位区间运行。到了一定时间,会走入低效区间。
新闻发言人制度也是如此。在我看来,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在经历了前几年的粗放性发展之后,其制度瓶颈日渐显现,它所具有的制度激励效应渐渐消减,进入高位徘徊的阶段。
时下,要防止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空壳化,成为“看上去很美”的制度盆景。一些地方和部门新闻发言人,缺乏信息公开的诚意,让新闻发言人制度流于形式。
有些地方和部门的新闻发布会,就像服装模特的裙子,越来越短。3月22日,山西省就疫苗事件召开新闻发布会,仅有十几分钟,新闻发布的任务是宣读所谓的新闻通稿,把新闻发布会开成“通稿宣读会”。3月27日,昆明市五华区政府就“北仓村农贸市场冲突事件”召开新闻发布会,副区长用五六分钟宣读完通稿后,起身走人。3月28日,辽宁省辽阳市有关方面针对“检察官殴打女学生”事件,召开新闻发布会,整个发布会时间仅五分钟。
“超短”新闻发布会是一个变形走样的“花架子工程”。公众与媒体能指望在这种发布会中有多少收获呢?
一些新闻发言人以及联络方式形同虚设,跟记者和公众“躲猫猫”。国新办公布了国家机关新闻发言人的名单和联络方式之后,有记者随即拨打这些电话,发现有部委的电话无法打通。一些地方的“官民热线”的开通,“热线”一直处于“短路”状态。
凡此种种,说明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其“落地”过程中,存在或多或少的变异、扭曲。这是其制度效应衰减的表现,也是新闻发言人制度遭遇制度瓶颈的症候。
当下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瓶颈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新闻发言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表面上看,新闻发言人内通国情、外知世界,是一个部门、机构的信息集大成者。但现有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安排,使得新闻发言人在核心信息的常规化获取上,是无法保障的。
其次,新闻发言人的制度激励问题与问责问题。新闻发言人是生活在制度环境下的“人”,制度的边界限制了“人”的表现空间。如果没有较好的激励与问责制度,新闻发言人会趋向于选择有利于自身的行为。目前的制度安排,还缺乏一个明晰权责边界的优化路径。
最后,制度系统配套问题。新闻发言人制度不能单兵突进。没有系统性的制度配套,再好的制度,也行将不远。政府新闻发言人即是一个典型例证。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是与政府体制改革密不可分的。而政府体制改革的方向就是“阳光政府”。在通往“阳光政府”目标的路上,信息公开成为对政府的刚性要求,不少配套制度也相继出台,比如《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突发事件应对法》等。
这些制度安排,在很大程度上保障并推动了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远行。但今天看来,这些配套制度还很不够。即便像《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突发事件应对法》这样发生过重要作用,并还在发生重要作用的制度安排,同样存在不少制度盲区和监督死角。
而今天,全球传播大环境、此起彼伏的舆论引爆点、新媒体环境下的多元化表达通道、公众不断升级的表达诉求,凡此种种,都不允许新闻发言人停滞不前。
党委新闻发言人面临三大挑战
现在,把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放在中国政治发展的宏观背景,以及新闻发言人演进历史逻辑中进行考量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才能彰显党委部门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意义,也便于看到他们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中国当代政治发展,离不开执政党审时度势的积极作为。把党委部门新闻发言人制度放在执政党推动政治民主的大背景下加以考量,其意义就显得不同寻常了。
摆在党委新闻发言人面前的挑战,是巨大的。
挑战集中表现在:其一,经验和技术问题。党委新闻发言人起步晚,存在经验与技术不足的问题。从他们首场亮相的表现看,他们还不大习惯在镁光灯下“发言”,需要在技术上“恶补”。
其二,他们所面对的公众、媒体与舆论环境,是很难驾驭的。党委新闻发言人的出场,意味着要告别过去那种生硬的、以命令方式管理舆论的模式。同时意味着,新闻发言人要掌握新的说话方式,学会用新闻传播规律来“说话”。
其三,党委新闻发言人在中国当下新闻发言人结构中,需要解决此前新闻发言人制度瓶颈问题。在当下中国新闻发言人结构中,如何处理好党委部门发言人与国家发言人、政府发言人之间的关系?
理论上讲,三者是一致的。但在实践中,三者的功能区间则是不同的。这需要有更大制度性的突破。
因此,应该对党委部门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怀有更高的期待,寄希望他们不仅能解决其自身的问题,更希望他们在不越位的前提下,在根子上解决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系统性问题,激活全盘的棋局。
说到底,就是寄希望于党有更大的体制改革,以解决新闻发言人的制度瓶颈问题。(张涛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第二篇:国际信息技术教育经历的三个阶段
国际信息技术教育经历的三个阶段
自计算机诞生以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促进作用日益突显出来,并从此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从国际范围来看,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教育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CAI(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大约是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后期。此阶段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图形动画和仿真等功能,辅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重点、难点。CAI课件大多以演示为主。
第二阶段:CAL(computer-assisted learning,计算机辅助学习)阶段:大约是从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后期。此阶段逐步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也就是强调如何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学生学习的工具,例如用计算机帮助搜集资料、辅导自学、讨论答疑,帮助安排学习计划等,即不仅用计算机辅助教师的教,更强调用计算机辅助学生的学。
第三阶段:IITC(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he Curriculum,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大约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此阶段不仅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用于辅助教或辅助学,而且更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理想的学习环境、全新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从而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
从国际潮流来看,当前的信息技术教育正处于第三个阶段。信息技术不仅仅是辅助教和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要求,即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结合在一起。
(摘编自: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结构
http:///show/2004/qiantian11.htm)
第三篇:人生成长经历的三个阶段
人生成长经历的三个阶段-------《商道》读后
近几天读了韩国的小说《商道》,主要记述韩国“商圣”林尚沃一生的事迹。
感触比较深的是寺院长老对林尚沃人生上升经历三个阶段的解读。第一阶段是“死生”。让旧我死,新我生,才能上升到人生的第一个台阶,正如原一平的“毁杯重塑”,正如胡雪岩的“舍己赠银”。世人常以为“死生”一关便是人生参悟的终极,却不知,这不过是人生的初阶。
第二阶段是“舍得”。堪破生死,历经种种机缘,或大或小,皆有所成,这时约束已在己而不在人,诸般诱惑上身,如入神魔之殿。“舍得”便是明势且不因狂妄而知错就错。胡雪岩为商冠盖海内,却看不到国内手工生产与西洋蒸汽机车竞争的颓势,也不明了左中棠这一靠山“无战事,不复其用”的新政治形势,仍一味冒进,终于一败涂地。卡扎菲27岁就推翻旧朝自立,也算“大勇”,可惜,一是历经几十年世事变迁,而不能推行民主改革,仍以国家为个人私产,二是石油的发现使其“怀璧其罪”。如果能尽早明势还政于民,何至于身死国丧。由此看来,一些国家领导人没有后人,却恰恰成就了他们的英名。
第三阶段是“神悟”。“神悟”冥冥,无我无家,德泽众生。历经“死生”和“舍得”,为器之人已积不世之功业,仍能更进一层阶者,非称“神”,即称“圣”。如范蠡,释迦牟尼 „„近朝华盛顿勉强可算。林尚沃数十年为朝鲜国首富,死前顿悟,全部资产捐给国家,死时随身只有20元,他当然也勉强可算。
王国维也曾总结人生经历三个阶段,其大意为“物质”,“精神”和“灵魂”,这比之“死生”,“舍得”,“神悟”的说法,就显得“小乘”。所以,最后王先生是跳水自杀,为清廷殉葬,而不如张定边在灵源山隐于山野般解脱、逍遥和快乐。
第四篇: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开始建设阶段,从1980 年代末至1990 年代中期。以上海地铁一号线(21公里)、北京地铁复八线(13.6 公里)、北京地铁一号线改造,广州地铁一号线(18.5公里)建设为标志,我国真正以交通为目的的地铁项目开始建设。随着上海、广州地铁项目的建设,大批城市包括沈阳、天津、南京、重庆、武汉、深圳、成都、青岛等开始上报建设轨道交通项目,纷纷要求国家进行审批。
第二阶段为调整整顿阶段,从1995 年至1998 年。
地铁建设发展迅猛,许多地方不考虑经济的承受能力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带有很大盲目性。针对工程造价很高、轨道交通车辆全部引进、大部分设备大量引进、城市地铁每公里造价1 亿美元左右等问题,1995 年国务院办公厅60 号文件通知,除上海地铁二号线项目外,所有地铁项目一律暂停审批,并要求做好发展规划和国产化工作。这期间近3 年国家没有审批城市轨道交通项目。1997 年底开始,国家计委研究城市轨道设备国产化实施方案,提出深圳地铁一号线(19.5 公里)、上海明珠线(24.5 公里)、广州地铁二号线(23 公里)作为国产化依托项目,于1998 年批复3 个项目立项,轨道交通项目又开始启动。
第三阶段为蓬勃发展阶段,从1999 年至今。一是随着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国家从建设资金上给予有力支持;二是通过技术引进,国际先进制造企业同国内企业合作,实现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设备本地化,使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造价大大降低。国家先后批准了深圳、上海、广州、重庆、武汉、南京、杭州、成都、哈尔滨等10 多个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开工建设,并投入40 亿元国债资金予以支持,我国轨道交通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的需要,城市及城际轨道交通在未来十几年将处于网络规模扩展,完善结构,提高质量,快速扩充运输能力,不断提高装备水平的大发展时期。到2020 年,我国将建成几千公里城市和城际轨道交通系统,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干支衔接、技术装备优良的城际、城市轨道交通网,实现城际客运专线、城市轻轨、城市地铁同铁路客运专线之间的有机衔接,方便旅客换乘,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服务。
第五篇:三个业务员的经历
三个业务员的经历:一个开了公司,另一个同老板合作开公司,最后一个还跑
业务
这是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我身边的。今天难得有机会拿出来同大家分享。在这里我权且把这三位业务员称呼为:A君,B君,C君。
这三位业务员是同时进入一家公司的,也是在同一家包装公司做了半年之久才离开公司的,可是这三位业务的各自发展尽不相同。
A君:是在包装行业摸爬滚打了好几年,今年年初就打算自己做点业务,在这半年中也拉了不少的客人,每天起早摸黑的,多少有点成绩。就是在业务分成上同老板有点意见,没有谈好,就自己出来单干了。在不远的地方租了个小的铺面,买了两台机器,就这样开工了,前天开的张,还请了我去吃饭呢。虽说公司不大,好歹也是自己的,挣多挣少,也是自己的,不相求于人了。
B君:专业做电子商务的,因为以前那老板还算是有点眼光,看到了电子商务的前景,就把B君从深圳请到了佛山帮助开发网络业务。也是从慧聪、阿里巴巴、环球贸易网分别注册了买卖通、诚信通、金盾会员。谁也没有想到,那B君是个做网络业务的天才,半年之中帮公司开发了不少的客户,也是因为业务提成的问题同公司有分歧,早就不想干了。正好有一家同行的老板看中,给出了30%的股份的优厚待遇,B君就跳到另一家公司单干了。
说到C君就可怜了点。C君也曾经做过包装产品的业务,因为其它原因就放了一年多,这次来也是老板打电话特地请来的。可就是C君有一点点懒惰,晚上不睡觉,喜欢泡巴,白天睡到吃午餐才起床,半年下来,接的单刚好够生活费。这次三人一起出公司,也就只有他自己租了间出租房住起,还在跑业务发给同行加工赚点差价。
有天刚好三人集在一起,就聊起天来了,各说各的难处,各说各的发展未来。不过C君看上去比前两个月是要晒黑了很多,看来8月份,他也没有少出去找业务,我看凡事还是逼出来了。
正如马云说的好,要想创业,今天晚上想好了,明天清早就要行动,如果一觉醒来,我们还是在重复昨天的工作,那我们就见不到后天的太阳,我们的他业梦想就死在明天晚上了。
有很多的年轻人,有很好的理想,有很好的创业梦想,晚上想的好好的,可到了第二天就忘记了,这样的梦想不做也罢,因为那是空想,正所谓常言道,“心动不如行动”
我们要时刻准备着,当机会来了,我们就要行动,一鼓作气,奋勇直前,可千万不要学习那C君,后悔已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