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级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总结评价与十二五规划建议
“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这一时期也是我县能否与全省、全州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一个重要发展期。至今年,“十一五”规划已经执行到了期末阶段。近五年来,县委、县政府率领全县各级党政干部和人民群众,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
统领,以构建和谐小康社会为目标,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为推手,紧紧围绕《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思路、主要目标、发展布局、主要任务等,进一步突出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一主题,推进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两个重点,打牢农业、交通、教育三个基础,加快烟草、矿冶化工、建筑建材、农产品加工四大产业建设步伐,全面推进“农业稳县、兴工强县、引资兴县、城镇活县、特色富县”五大战略。不断克服旱、涝、冰雹、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环境、安全生产、就业、物价上涨等带来的各种困难和不利影响。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经济社会步入又好又快科学和谐发展的轨道,向着全面小康社会总目标迈进的良好局面。
现根据《中共县委 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牟字[]66号)文件精神,对我县“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完成情况以及进一步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进行总结评估报告如下,以供参考决策。
一、规划确定的主要经济社会目标能够顺利实现
《规划》确定的全县gdp、人均gdp、工农业增加值、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投资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物价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化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森林覆盖率、单位gdp能耗等十五大项目标,涵盖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民生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等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全方面的内容。这些目标的实现,也就意味着“十一五”规划总体目标的实现和构建和谐全面小康社会的不断推进。
(一)经济发展较好地实现了预期目标
经济发展目标主要包括:全县gdp、人均gdp、工农业增加值、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七大项目标任务,均提前二年实现“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
1.全县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10%以上,至达13.8亿元。据初步核算(下同),至,全县gdp达17.71亿元,比增长11.2%(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预计可实现20.2亿元,比增长10%;比(“十一五”期末,下同)增长71.8%。五年年均增长11.4%,经济总量超额完成6.55亿元,年均经济增长率高于10%的规划目标1.4个百分点,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的114%。主要因素是“兴工强县、城镇活县、发展非公经济”战略促经济结构优化和二、三产业较快发展的推动。工业增加值达3.01亿元,比增长13.5%。预计可实现3.5亿元,比增长15%;比增长1.23倍。五年年均增长达17.4%,快于全县经济增速6个百分点,加上建筑业经济,全县第二产业增加值达5.27亿元,比增长16%;预计可达6.3亿元,比增长14%;比增长1.22倍。五年年均增长达17.2%。第三产业增加值达6.15亿元,比增长14.0%;预计可达7.2亿元,比增长13%,比增长97.1%,五年年均增长14.3%。非公经济增加值达8.67亿元,比增长13.6%,预计可达10.5亿元,比增长15%,比增长1.07倍,五年年均增长14.9%,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的130%。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得到全面改善和优化。一、二、三产业结构由的43.1:24.6:32.3发展优化到的35.5:29.8:34.7,预计到更加优化到33.2:31.2:35.6,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6.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3.3个百分点。公有制与非公经济结构由的55.7:44.3发展优化到今年的51:49,预计到更加优化到50:50,非公经济比重上升5.7个百分点。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
2.人均生产总值(gdp)比翻一番。全县人均gdp达8693元,比增加1080元,增长11.1%;预计可达9850万元,比增加5560元,增长68.5%,年均增长11%,比增加7333元,已经翻了1.5番(按当年价计算,未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全县经济实力明显提升。
3.全县工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至达7.4亿元。至,全县工农业增加值达9.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增长7.4%;预计可达10.2亿元,比增长8.5%;比增长51%,五年年均增长8.6%。
第二篇:县级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总结评价与十二五规划建议
县级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总结评价与十二五规划建议
县级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总结评价与十二五规划建议
“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这一时期也是我县能否与全省、全州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一个重要发展期。至今年,“十一五”规划已经执行到了期末阶段。近五年来,县委、县政府率领全县各级党政干部和人民群众,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小康社会为目标,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为推手,紧紧围绕《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思
路、主要目标、发展布局、主要任务等,进一步突出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一主题,推进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两个重点,打牢农业、交通、教育三个基础,加快烟草、矿冶化工、建筑建材、农产品加工四大产业建设步伐,全面推进“农业稳县、兴工强县、引资兴县、城镇活县、特色富县”五大战略。不断克服旱、涝、冰雹、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环境、安全生产、就业、物价上涨等带来的各种困难和不利影响。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经济社会步入又好又快科学和谐发展的轨道,向着全面小康社会总目标迈进的良好局面。
现根据《中共县委 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对我县“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完成情况以及进一步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进行总结评估报告如下,以供参
考决策。
一、规划确定的主要经济社会目标能够顺利实现
《规划》确定的全县gdp、人均gdp、工农业增加值、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投资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物价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化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森林覆盖率、单位gdp能耗等十五大项目标,涵盖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民生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等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全方面的内容。这些目标的实现,也就意味着“十一五”规划总体目标的实现和构建和谐全面小康社会的不断推进。
经济发展较好地实现了预期目标
经济发展目标主要包括:全县gdp、人均gdp、工农业增加值、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七大项目标任务,均提前二年实现“十一五”
规划预期目标。
1.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至2010年达亿元。据初步核算,至,全县gdp达亿元,比增长%;预计2010年可实现亿元,比增长10%;比增长%。五年年均增长%,经济总量超额完成亿元,年均经济增长率高于10%的规划目标个百分点,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的114%。主要因素是“兴工强县、城镇活县、发展非公经济”战略促经济结构优化和二、三产业较快发展的推动。工业增加值达亿元,比增长%。预计2010年可实现亿元,比增长15%;比增长倍。五年年均增长达%,快于全县经济增速6个百分点,加上建筑业经济,全县第二产业增加值达亿元,比增长16%;预计2010年可达亿元,比增长14%;比增长倍。五年年均增长达%。第三产业增加值达亿元,比增长%;预计2010年可达亿元,比增长13%,比增长%,五年年均增长%。非公经济增加值达亿元,比增长%,预计2010年可达亿元,比增长
15%,比增长倍,五年年均增长%,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的130%。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得到全面改善和优化。一、二、三产业结构由的::发展优化到的::,预计到2010年更加优化到::,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个百分点。公有制与非公经济结构由的:发展优化到今年的51:49,预计到2010年更加优化到50:50,非公经济比重上升个百分点。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
2.人均生产总值比翻一番。全县人均gdp达8693元,比增加1080元,增长%;预计2010年可达9850万元,比增加5560元,增长%,年均增长11%,比增加7333元,已经翻了番。全县经济实力明显提升。
3.全县工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至2010年达亿元。至,全县工农业增加值达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增长%;预计2010年可达亿元,比增
长%;比增长51%,五年年均增长%。超额完成规划目标亿元。主要因素是“兴工强县”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推动。至,全县工业增加值达亿元,比增长%,预计2010年可达亿元,比增长倍,五年年均增长%。全县农林牧渔业及其服务业增加值达亿元,比增长%;预计2010年可达亿元,比增长5%;比增长27%,五年年均增长%。工业经济增速远快于农业经济和全县gdp增速。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规划确定的工农业增加值增速是当年价计算的,而本文中的增速是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因而可比价增速低于现价增速,如按现价增速,全县工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其中:农业增加值增速达%,工业增加值增速达%。
4.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6%,到2010年达7090万元。于规划实施第一年就已实现。全县完成财政总收入7160万元,比的5291万元增加1869万元,增长%,比“十一五”规划奋斗目标7090万元还多70万元。至,全县实现财政总收
入达11864万元,比增加188万元,增长%;预计2010年可实现亿元,比增加1240万元,增长10%;比增长倍,五年年均增长%。超额完成规划奋斗目标%。
5.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6%,到2010年达5510万元。于规划实施的第一年就已实现。全县完成地方财政收入6797万元,比的5086万元增加1711万元,增长%;比规划目标5510万元还多1287万元。至,全县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0116万元,比增长%;预计2010年可实现亿元,比增加1080万元,增长10%;比增长倍,五年年均增长%。超额完成“十一五”奋斗目标倍。
造成财政收入头年订目标一年就实现的主要原因:一是所订目标口径与省州口径不一致。省州口径所指的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是指不含基金收入的地方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按此口径计,我县—的地方财政总收入应分别为5086万元、6797万元、7377万元、9505万元。地方财政
收入应分别为3906万元、4901万元、4898万元、6479万元。均按年均增长6%计,我县2010年的地方财政总收入和地方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应分别为6806万元和5227万元。至,我县实际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应分别为10116万元和737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和%,也已超额完成目标任务。二是所订目标未能很好地考虑和把握近年来国家财税政策的调整以及整个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因而所订目标增速远远低于税收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速度所致。
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年均增长15%,到2010年达亿元。至,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比增长%;预计2010年可完成亿元,比增加4亿元,增长30%;比增长倍,五年年均增长%,超额完成规划目标倍。主要因素是中屯水库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县城等城镇开发建设、乡村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兴工强县”建设的推进所致。
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到2010年达亿元。至,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比增长%;预计2010年可达亿元,比增长20%;比增长倍,五年年均增长%。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提前一年完成规划目标任务。主要因素是党和政府改善民生、大幅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了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推动消费增长的作用显现。
民生改善目标主要包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两大指标任务,提到二年实现。
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到2010年达11660元。至,我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940元,比增加1274元,增长%。预计2010年可达15450元,比增加1510元,增长%;比增长%,五年年均增长%。按可比价格实际年均增长%。超额完成规划目标任务的%。主要因素是近来党和政府改善民生、发展经济、刺激消费、促
进增长而大幅增加劳动者特别是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工资水平、以及全面推行城镇低保、城乡医保、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等社会保障作用巨大。
2.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到2010年达2700元。至,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016元,比增加329元,增长%;预计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可实现3350元,比增加334元,增长%;比增长%,五年年均增长%,按可比价格,实际年均增长5%。完成规划目标任务的%。
社会发展能够实现预期目标
社会发展目标主要包括: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化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等四大指标任务,能够如期实现。
1.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预计2010年我县人口自然增长率可控制在3‰左右。基本与持平,比下降个千分点,年均下降个千分点;比规划目标任务低3个千分点。
2.城镇化水平由现在的%提高到20%以上。城镇化水平是指城镇常住人口占全县常住总人口的比重。城镇常住人口是指长期居住生活在国家批准设置的建制市、镇建成区及延伸区内的村居民委员会的常住人口。至底,按规定纳入我县城镇化水平统计范围的共有4个建制镇的政府所在地及其延伸区的共计12个村居委会,其中:共和镇的茅阳、兴和、平屯3个居委会属城镇建成区,清波、金马、散花、龙池、牟尼5个村居委会属城镇建设延伸区,共计常住人口35080人;新桥镇的新桥村委会属镇政府所在地,马厂村委会属延伸区,共计常住人口7960人1 2 下一页
第三篇:牟定县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总结评价与十二五规划建议
牟定县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总结评价与
“十二五”规划建议
“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这一时期也是我县能否与全省、全州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一个重要发展期。至今年,“十一五”规划已经执行到了期末阶段。近五年来,县委、县政府率领全县各级党政干部和人民群众,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小康社会为目标,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为推手,紧紧围绕《牟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思路、主要目标、发展布局、主要任务等,进一步突出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一主题,推进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两个重点,打牢农业、交通、教育三个基础,加快烟草、矿冶化工、建筑建材、农产品加工四大产业建设步伐,全面推进“农业稳县、兴工强县、引资兴县、城镇活县、特色富县”五大战略。不断克服旱、涝、冰雹、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环境、安全生产、就业、物价上涨等带来的各种困难和不利影响。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经济社会步入又好又快科学和谐发展的轨道,向着全面小康社会总目标迈进的良好局面。
现根据《中共牟定县委 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牟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牟字[2009]66号)文件精神,对我县“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完成情况以及进一步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进行总结评估报告如下,以供参考决策。
一、规划确定的主要经济社会目标能够顺利实现
《规划》确定的全县GDP、人均GDP、工农业增加值、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投资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物价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化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森林覆盖率、单位GDP能耗等十五大项目标,涵盖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民生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等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全方面的内容。这些目标的实现,也就意味着“十一五”规划总体目标的实现和构建和谐全面小康社会的不断推进。
(一)经济发展较好地实现了预期目标
经济发展目标主要包括:全县GDP、人均GDP、工农业增加值、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七大项目标任务,均提前二年实现“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
1.全县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10%以上,至2010年达13.8亿元。据初步核算(下同),至2009年,全县GDP达17.71亿元,比2008年增长11.2%(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预计2010年可实现20.2亿元,比2009年增长10%;比2005年(“十一五”期末,下同)增长71.8%。五年年均增长11.4%,经济总量超额完成6.55亿元,年均经济增长率高于10%的规划目标1.4个百分点,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的114%。主要因素是“兴工强县、城镇活县、发展非公经济”战略促经济结构优化和二、三产业较快发展的推动。2009年工业增加值达3.01亿元,比2008年增长13.5%。预计2010年可实现3.5亿元,比2009年增长15%;比2005年增长1.23倍。五年年均增长达17.4%,快于全县经济增速6个百分点,加上建筑业经济,全县第二产业增加值达5.27亿元,比2008年增长16%;预计2010年可达6.3亿元,比2009年增长14%;比2005年增长1.22倍。五年年均增长达17.2%。200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6.15亿元,比2008年增长14.0%;预计2010年可达7.2亿元,比2009年增长13%,比2005年增长97.1%,五年年均增长14.3%。2009年非公经济增加值达8.67亿元,比2008年增长13.6%,预计2010年可达10.5亿元,比2009年增长15%,比2005年增长1.07倍,五年年均增长14.9%,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的130%。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得到全面改善和优化。一、二、三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43.1:24.6:32.3发展优化到2009年的35.5:29.8:34.7,预计到2010年更加优化到33.2:31.2:35.6,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6.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3.3个百分点。公有制与非公经济结构由2005年的55.7:44.3发展优化到今年的51:49,预计到2010年更加优化到50:50,非公经济比重上升5.7个百分点。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
2.人均生产总值(GDP)比2000年翻一番。2009年全县人均GDP达8693元,比2008年增加1080元,增长11.1%;预计2010年可达9850万元,比2005年增加5560元,增长68.5%,年均增长11%,比2000年增加7333元,已经翻了1.5番(按当年价计算,未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全县经济实力明显提升。
3.全县工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至2010年达7.4亿元。至2009年,全县工农业增加值达9.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2008年增长7.4%;预计2010年可达10.2亿元,比2009年增长8.5%;比2005年增长51%,五年年均增长8.6%。超额完成规划目标1.9亿元。主要因素是“兴工强县”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推动。至2009年,全县工业增加值达3.01亿元,比2008年增长13.5%,预计2010年可达3.5亿元,比2005年增长1.23倍,五年年均增长17.4%。2009年全县农林牧渔业及其服务业(即第一产业)增加值达6.29亿元,比2008年增长4.6%;预计2010年可达6.7亿元,比2009年增长5%;比2005年增长27%,五年年均增长4.9%。工业经济增速远快于农业经济和全县GDP增速。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规划确定的工农业增加值增速是当年价计算的,而本文中的增速是按可比价格(即扣除物价上涨因素)计算的,因而可比价增速低于现价增速,如按现价增速,全县工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5.8%,其中:农业增加值增速达12.5%,工业增加值增速达24.1%。
4.财政总收入(含基金收入,下同)年均增长6%,到2010年达7090万元。于2006年规划实施第一年就已实现。2006年全县完成财政总收入7160万元,比2005年的5291万元增加1869万元,增长35.3%,比“十一五”规划奋斗目标7090万元还多70万元。至2009年,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达11864万元,比2008年增加188万元,增长1.6%;预计2010年可实现1.31亿元,比2009年增加1240万元,增长10%;比2005年增长1.48倍,五年年均增长19.9%。超额完成规划奋斗目标84.8%。
5.地方财政收入(含基金收入,下同)年均增长6%,到2010年达5510万元。于2006年规划实施的第一年就已实现。2006年全县完成地方财政收入6797万元,比2005年的5086万元增加1711万元,增长33.6%;比规划目标5510万元还多1287万元。至2009年,全县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0116万元,比2008年增长6.4%;预计2010年可实现1.12亿元,比2009年增加1080万元,增长10%;比2005年增长1.2倍,五年年均增长17.1%。超额完成“十一五”奋斗目标1.03倍。
造成财政收入头年订目标一年就实现的主要原因:一是所订目标口径与省州口径不一致。省州口径所指的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是指不含基金收入的地方财政总收入(即上划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按此口径计,我县2005—2008年的地方财政总收入应分别为5086万元、6797万元、7377万元、9505万元。地方财政收入应分别为3906万元、4901万元、4898万元、6479万元。均按年均增长6%计,我县2010年的地方财政总收入和地方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应分别为6806万元和5227万元。至2009年,我县实际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应分别为10116万元和737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6.4%和13.8%,也已超额完成目标任务。二是所订目标未能很好地考虑和把握近年来国家财税政策的调整以及整个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因而所订目标增速远远低于税收增长速度和经济(GDP)增长速度所致。
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年均增长15%,到2010年达7.4亿元。至2009年,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3.2亿元,比2008年增长47.5%;预计2010年可完成17.2亿元,比2009年增加4亿元,增长30%;比2005年增长3.71倍,五年年均增长36.4%,超额完成规划目标1.32倍。主要因素是中屯水库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县城等城镇开发建设、乡村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兴工强县”建设的推进所致。
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到2010年达4.2亿元。至2009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亿元,比2008年增长21.9%;预计2010年可达5.8亿元,比2009年增长20%;比2005年增长1.42倍,五年年均增长19.3%。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138.1%,提前一年完成规划目标任务。主要因素是党和政府改善民生、大幅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了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推动消费增长的作用显现。
(二)民生改善目标主要包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两大指标任务,提到二年实现。
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到2010年达11660元。至2009年,我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940元,比2008年增加1274元,增长10.1%。预计2010年可达15450元,比2009年增加1510元,增长10.8%;比2005年增长77.6%,五年年均增长12.2%。按可比价格(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年均增长7.1%。超额完成规划目标任务的32.5%。主要因素是近来党和政府改善民生、发展经济、刺激消费、促进增长而大幅增加劳动者特别是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工资水平、以及全面推行城镇低保、城乡医保、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等社会保障作用巨大。
2.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到2010年达2700元。至2009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016元,比2008年增加329元,增长12.2%;预计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可实现3350元,比2009年增加334元,增长11.1%;比2005年增长66.3%,五年年均增长10.7%,按可比价格(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年均增长5%。完成规划目标任务的111.7%。
(三)社会发展能够实现预期目标
社会发展目标主要包括: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化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等四大指标任务,能够如期实现。1.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预计2010年我县人口自然增长率可控制在3‰左右。基本与2009年持平,比2005年下降4.7个千分点,年均下降0.94个千分点;比规划目标任务低3个千分点。
2.城镇化水平由现在的16.4%提高到20%以上。城镇化水平是指城镇常住人口占全县常住总人口的比重。城镇常住人口是指长期居住生活在国家批准设臵的建制市、镇建成区及延伸区(通俗地讲就是“城乡结合部”)内的村居民委员会的常住人口。至2008年底,按规定纳入我县城镇化水平统计范围的共有4个建制镇的政府所在地及其延伸区的共计12个村居委会,其中:共和镇的茅阳、兴和、平屯3个居委会属城镇建成区,清波、金马、散花、龙池、牟尼5个村居委会属城镇建设延伸区,共计常住人口35080人;新桥镇的新桥(含原牟定铜矿区)村委会属镇政府所在地,马厂村委会属延伸区,共计常住人口7960人;凤屯镇政府所在地的飒马厂村委会常住人口1640人;江坡镇政府所在地的龙排村委会常住人口2200人。全县总计城镇常住人口为46880人,城镇化水平(46880/20285)%=23.1%。结合2009年我县城镇建设发展和城镇人口增长的实际,新增一个城镇建设延伸区,即共和镇的天台村委会常住人口约5400人,加上其他城镇村委会人口增长,共和镇9个城镇村居委会常住人口共40000人,共和镇城镇化水平为(40000/75610)%=52.9%;新桥镇城镇常住人口约8192人,城镇化水平为28.2%;凤屯镇常住人口约1780人,城镇化水平为9.4%;江坡镇城镇常住人口约2408人,城镇化水平为8.7%。全县4个建制镇13个村居委会的城镇常住人口约达52380人,全县常住总人口达20.46万人,则全县城镇化水平为(5.24/20.46)万人%=25.6%。城镇常住人口比上年增加5500人,增长11.7%,比2005年增加1.93万人,增长58.5%,年均增长9.6%,远远高于全县常住总人口0.7%的年均增幅;城镇化水平比2008年的23.1%提高了2.5个百分点,比2005年的16.4%提高了9.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84个百分点,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20%目标5.6个百分点;预计2010年全县城镇常住人口可达5.75万人,城镇化率可达28%。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由于我县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执政理念,采取诸如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实施“五大战略”,发展二、三产业、非公经济,劳务经济和安臵“公益性岗位”等各种大力促进就业的有效措施,使我县在“十一五”期间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口和失业率均保持在较低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保持在3.5%以内,远低于“十一五”规划4.5%的控制目标。
4.保持物价基本平稳。物价水平是既关乎经济发展又关乎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指标。由于近年来,受国际国内粮油畜等主要农产品价格、能源及原材料价格的大幅涨落,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县也和全国各地一样,处于通胀与紧缩交替。但2009年下半年以来,全县物价总水平已呈回暖之势。至年底全县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达102.9%,比2008年上涨2.9个百分点,但还低于2008年全年上涨4.2%的水平,居于良好状态。至“十一五”期末,即2010年,预期国家将会出台一系列油、气、水、电等生产生活必需品的适度涨政策,可能会连锁带动诸如交通运输、部分工业产品和农副产品等价格上涨,推动全社会物价总水平上涨,但形成较大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不大,预计2010年我县物价总水平(CPI)涨幅可控制在4%以内,全县物价总水平是能够保持基本稳定的。
(四)生态目标超额完成
生态环境建设目标主要是森林覆盖率和节能减排。
1、全县森林覆盖率由35.9%提高到48%以上。预计2010年可达59.7%。比2005年的35.9%提高了23.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7.9个百分点,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11.7个百分点。主要因素是我县各级各地大力开展天然林保护工程和人工植树造林基本消灭了荒山荒地。全县森林面积由2005年的5.26万公顷(78.9万亩)发展到目前的8.72万公顷(130.8万亩),生态环境大为改善。
2、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15%,年均下降3.2%。预计2009年比2008年下降5.5%,年均3.22%(省、州还未核准公报)。预计2010年随着金融危机消除和经济复苏,能耗也会随之反弹,但形成较大反弹的可能性不大,预计单位GDP能耗比2009年下降4.5%左右,比2005年累计下降17.37%,年均下降3.47%,分别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的2.37和0.27个百分点。
二、对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几点意见
(一)规划目标口径和提法应与国家、省、州相一致 从我局的职能职责结合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出发,我们重点就如何使得“十二五”规划目标符合客观规律提出以下几点思考意见:
1.规划目标应与国家、省、州口径一致。如财政收支目标等,省、州地方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是不含基金收入的。主要观察考评地方实际经济发展、财税收支的实际水平,即地方财政收支应为“上划中央、省级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应为地方政府能够实际支配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以避免与省、州及各县(市)没有可比性及虚高我县财政实际收支水平,以致于五年目标一年就实现的状况。
2.规划目标应与国家、省、州的通常做法一致,即只订增长速度,不订绝对数量。以避免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和宏观经济发展形势带来的绝对数量完成而增速完不成或增速完成绝对数完不成的现象发生。因为增长速度是反映是否发展的趋势和程度,而绝对数等则反映当地当时的规模状态。规划目标就是规划和反映考评发展趋势和程度的。
3.规划目标凡是含价格涨跌因素计算的,均应与国家、省、州口径和通常做法一致,即增长速度按可比口径制定,不应按当年价格和绝对数量制定。如:全县生产总值(GDP)及其增长率,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及其增长率,各行业总产值、增加值及其增长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其增长率等,国家、省、州所制定的增长速度均是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如:我县GDP按当年价格计算,2009年比2005年增长1.05倍,四年年均增长19.7%。按可比价格(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全县GDP总量达13.46亿元,比当年价格计算的17.71亿元少4.25亿元和24%;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11.4%,比按当年价格计算的19.7%的年均增长速度低8.3个百分点。表明有24%的经济总量是因物价上涨而形成的,实非新创造的财富等等。以避免按当年价格计算的绝对量目标能够提前半数时间完成,而增长率则较难完成的现象发生,同时与其他县市也才具有可比性。
(二)对进一步做好2010年经济社会工作,确保“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完成的几点意见
(1)创新农村经营机制,培植壮大专业村组、发展高效现代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
(2)坚定不移地推进兴工强县。
(3)加快推进城镇活县步伐。
(4)实施投资和消费双拉动战略,逐步创造外贸拉动。
(5)大力开发建设生态民族民俗文化产业。如:开发建设具有三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姑娘房”人文民族民俗品牌产业、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打造化佛山生态人文名胜圈,发展旅游产业;强壮牟定油腐乳产业链,发展特色产业经济等等。
(6)发展生产,扩大开放、规范秩序、控制物价全面大幅上涨,确保经济安全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7)打造既节能环保又高效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
(三)、对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思路的几点粗浅看法
(1)要认真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突出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人与社会、资源环境友好协调发展的理念。
(2)新增节能减排,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目标和内容。
(3)认真扎实开展县情调研,切实找准牟定在全省、全州的发展定位,以便开辟新的发展思路和发展产业,达到“求异存同、殊途同归”的发展效果。
(4)规划目标如前所述。要以国家、省、州口径和通常做法一致,主要是只订速增长速度,不直接订绝对数量等等。
三、对“十二五”规划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体系及目标建议
(一)对“十二五”规划指标体系设臵的建议
“十二五”规划指标体系应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重要方面,如:经济发展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社会进步、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内容,建议设臵以下16大指标:
1、全县生产总值(GDP);
2、人均GDP;
3、经济结构主要是三次产业结构优化程度;
4、地方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7、农民人均纯收入;
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9、物价总水平(CPI);
10、单位GDP能耗;
11、城镇化率;
12、城镇登记失业率;
13、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
14、人口自然增长率;
15、常用耕地面积;
16、森林覆盖率。
第四篇:十一五完成及十二五规划情况汇报
二十里铺镇“十一五”期间工作完成情况暨
“十二五”规划汇报材料(2011年3月22日)
各位领导:
“十一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凝心聚力,抢抓机遇,克难奋进,真抓实干,扎实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全镇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城镇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改进和加强,社会稳定局面得到有效巩固,地区经济社会事业保持了健康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基本概况
二十里铺镇位于城北区北部与大通县相接壤。行政区划面积约28平方公里,下辖11个村,2个社区,有青海大学等企事业单位246家。辖区总人口31250人,其中农业人口15310人,有耕地总面积13472亩,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591.55元。现有基层党组织18个,其中党总支2个、党支部16个;共有党员 532名,其中农村党员 376 名,社区党员134名,机关党员22名。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紧扣“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主题和“服务园区建设,推动产业升级,增强发展后劲,建设繁荣富强、文明和谐、环境友好的新村镇”的实践载体,着力以抓党建、夯基础,抓发展,兴三产,抓培训、提素质,抓整治、优环境,抓民生、给保障,抓稳定、促和谐六项保障措施推进各项工
作有效落实。
二、“十一五”工作回顾
(一)经济保持平稳增长
五年来,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万元,是“十五”期间的 倍,年均增长%;累计完成工业项目投入 万,工业增加值 万元;“十一五末”,完成农业总产值 万元,年均增长%。完成畜牧业产值 万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的56%以上。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591.55元,年均增长13%左右。镇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由2006年的万元增长到2010年的103万元。
(二)项目工作扎实推进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争取项目,以项目建设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五年来,先后实施重点建设项目项,其中基础设施、扶贫开发项目 项,工业项目 项,农业、水利项目项。基础设施、扶贫开发项目:完成了8个村级文化广场、生物园区日间照料中心、乡镇基层政权基础设施建设、11个村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1个村人畜饮水工程、农村特困户危房、卫生厕所、宁大旧路改造等项目。农业、水利项目:相继实施了新村草莓果品基地、小寨奶牛养殖基地、二十里铺、双苏堡花卉苗木基地、石头磊双孢菇蔬菜种植基地建设,累计新建日光节能温室、深冬式温室800余栋,逐步形成了产业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完成了西漠河综合开发利用、农田节水灌溉、电灌站、小水利维修等项目。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农业经济稳步增长。工业项目:先后引进金溢铝型材、小型彩钢等多个生产项目。项目 的支撑和带动,有力地促进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三)民计民生有效改善
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认真落实就业和再就业各项扶持政策,大力拓展就业渠道。“十一五”期间,累计新增就业 人,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人,职业介绍人,养老保险扩面103人。累计完成农民实用技术科技培训人次,组织观摩学习次。累计完成为民办实事25件,原化建棚户区改造项目如期实施,累计改造农村、社区危房274户,发放城乡低保金、困难户救助、优抚补助等资金 余万元,报销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住院费万元,补助救助资金做到了专款专用,足额发放。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镇、农村低保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城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正常开展,困难群众得到有效救助,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得到改善和提高。
(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五年来,按照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以全面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为重点,不断加快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全面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和优质服务活动,完成了计划生育工作目标任务,出生政策符合率达99.06%、群众综合满意率达97.3%。加大宣传阵地建设投入,创建了“康福家”宣教室及婚育新风进万家示范点,协会工作配合有力,计生整体水平得到了提升。巩固和提高“两基”成果,全面落实《九年义务教育法》,入学率、巩固率,小学、初中均达100%,非文盲率达99.6%,“两基”人口覆盖率为
100%,“两基”迎国国检工作有序开展。积极开展特色社区创建和服务活动,投资70万元完成社区托老服务站及社区提升改造项目工作,分别创建了“绿色环保”型和“学习关爱”型社区。着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完成了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镇医疗卫生服务,疾病预防控制、防范和处臵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有效提高。加大精神文明建设力度,有序推进科技、文化、体育事业,公众科技素养不断提高,以社区、广场文化等活动为载体的群众文体活动蓬勃发展。为13个村修建健身广场,配备了体育健身路径,全民健身工程和全民健身框架覆盖率达100%。深入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认真落实《村务公开联评办法》,公开面达 100%,公开规范化达 90% 以上,有力地推进了基层民主政权建设;积极开展“双拥共建”工作,切实加强了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建设。
(五)城乡面貌明显改善
认真落实城乡一体化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机制,城市承载功能和服务功能有效提高。以改善环境、树立形象、提升水平为目标,着力抓好环境整治、违章查处、征地拆迁等重点工作。大力开展创卫、建卫、创城、创模等工作,着力整治城乡结合部、村容村貌、重点地段、辖区单位、公路沿线环境卫生和“五小行业”治理。拆除农村旱厕530余座,累计新建卫生厕所2500余座,清理各类垃圾1万余吨,整治“五小行业”200余家;积极配合,协调服务,完成生物园区、大学园区、北川河改造、兰新铁路建设征地3724亩,配合完成了宁张路沿线景观改造项目,确保了国家、省、市重点项目 的顺利实施。大力实施道路硬化工程,累计完成村级硬化道路256公里,改造宁大路2.4公里,方便了群众的出行,总体上使人居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加大城建执法力度,大力开展土地违章、违法建设整治工作,遏制了乱圈乱占、乱搭乱建等土地违章违法建设的违法行为和蔓延势头,不断优化了发展环境。
(六)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五年来,贯彻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建成以养殖、花卉等为主的生产基地6个,日光节能温室800余栋,农村经济组织和专业合作社日趋活跃,建立了花卉、奶牛养殖、茶园经济等协5个,传统农业逐步向都市休闲观光农业转型,逐步形成了石头磊村以及周边茶园经济,初档次初规模茶园经济发展促进和带动了城镇和农民就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经济和经济发展的转变。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11个村村级规划相继完成,村容村貌整治、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七)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认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广泛开展法律、图书进寺院活动,有效提高了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政府自身建设,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大力开展“平安镇”创建活动,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社会稳定及治安防控力度。认真落实领导干部联点包案责任制、信访代理服务及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调处化解棚户区改造、环境污染、征地拆迁等矛盾纠纷35起,有力地维护了地区社会和谐稳定。全镇共创建平安村11个、平安单位39个、平安社区2个、平安校园7个、平安寺院4个,创建率分别达到90%。加强勤政廉政建设,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十一五”期间,我镇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新突破,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一是现阶段发展过程中,征地拆迁、违法建设矛盾纠纷突显,信访、维稳工作任务繁重;二是失地农民集中安臵、就业培训、就业渠道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三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任务艰巨,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需要在如何围绕园区建设发展服务业上下功夫、做文章;四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三、“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我镇全面迈进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将紧紧抓住中央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支持藏区发展战略,省上确定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理念和市委提出的“一统三基”发展战略以及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全力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山水生态宜居区的发展目标等重大发展机遇。致力于在夯实基础、改善条件、发挥优势、加快发展等方面有新突破。把握趋势,科学谋划,扎实工作,努力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
新跨越。
“十二五”时期,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四个发展”的要求,围绕“一统三基”发展战略,以转变发展方式,提高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核心,以富民强镇为目标,以国家级高新科技产业园区为依托,以北川河流域开发、现代物流园区和科教研发服务基地建设为契机,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做好园区建设协调服务工作,稳步推进文明城镇建设,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努力建设建设繁荣富强、文明和谐、生态友好的新村镇,为北区全力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山水生态宜居区,建设成为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高原山水城区打下坚实的基础。
具体的奋斗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到2015年达到
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7%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控制在区上下达的指标以内。经过五年努力,把地区建设成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镇化水平提升,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宜居,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的富裕、文明、和谐新城镇。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将全力破解发展难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着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㈠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继续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为“抓手”,努力提升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拉动地区经济增长。
突出抓好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后劲。配合实施好北川河景区开发、生态农业示范园和一批商业及房地产等项目,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积极争取资金和项目,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把重点放在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生态保护和第三产业发展等方面。
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为契机,配合区相关部门做好规划和扶持发展一批以研发设计、信息服务等为主的生产性服务型企业,促进高技术产业区发展。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做好配套服务工作,重点扶持冶金、机械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生物制药等骨干产业向精细化、外向型发展,逐步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围绕装备制造园产业的配套生产,着力扶持发展中小企业,提升企业发展水平,使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引擎和集聚人口、吸纳就业、带动发展的重要载体。
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围绕园区的发展建设,重点抓好交通运输、现代物流、信息、科技及商务为重点的服务业,重点做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之装备制造园、大学教育园以及藏文化博物馆等项目的建设服务工作。完善和发展农村生产资料、建材、医药、农产品、工业品及旅游产品等专业市场。依托园区、服务园区建设,建立以大学教育园为中心的商贸服务圈,提升三产服务水平和经济收入。
㈡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大力实施“一统三基”战略,推动城乡规划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朝阳物流园区扩建以及北山市场迁建,加快推进地区组团式新村建设,完善新村绿化、供水、供电、道路等配套设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用好农村奖励性住房建设等政策机遇,统一规划新村蓝图,加快实现农民居住、土地、产业“三集中”。提高城乡统筹水平,推进公共服务覆盖农民,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形成城乡一体的路网、供水网、污水处理网和信息网。继续实施“村容村貌”整治工程,加大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力度,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失地农民的技能培训,鼓励自主创业,加大就业扶持力度,多渠道筹措保障资金,积极探索失地农民保障机制。
㈢加快建设宜居城镇,提升城镇发展水平
积极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绿山护城、秀水穿城”的城镇新貌,全力将地区打造成为山水生态宜居城镇。按照全市统一规划,全力做好区域山水文章。配合实施好北川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水系建设、景观建设、交通网络建设和沿岸综合开发,努力将北川河沿线打造成北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同时,依据全区规划,配合实施好棚户区改造、破产企业生活区改造等工程,加快地区开发建设,提升城镇载体和服务功能,努力建设山清水秀的宜居城镇。同时,加大市政设施建设管理力度,抓好城镇美化、净化、绿化、亮化工作,加强城乡结合部、公路及铁路沿线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努力提升城镇品位。
㈣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把解决民生问题和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着力解决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提高群众健康水平。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加大卫生事业投入,实施标准化农村、社区卫生室等医疗卫生项目建设。贯彻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政策,围绕打基础、强基层、建机制,加强镇、村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完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构建保障层次丰富、惠及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救治、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专业服务网络,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臵能力。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完善利益导向机制,深入开展“康福家”试点行动,提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水平,倡导新型生育文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以创建创业型城区为契机,不断改善创业就业环境,加强与地区中小企业的协调联系,多渠道、多途径增加就业。积极发展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创业培训工作,鼓励支持民众创业,帮助群众自主创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形成覆盖面广、保障程度高的社会保障体系。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推进城乡医疗保险一体化,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救助,着力解决好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困难。稳步推进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加快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慈善事业,加强残疾人特殊教育、康复服务、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等工作。积极推进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棚
户区改造力度,逐步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继续实施农村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奖励性住房政策,切实解决城乡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发展科技文化体育事业。以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发展目标,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文化产业,进一步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和全民健身设施建设,积极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和群众性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和活跃群众性精神和文化生活。
㈤突出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推进可持续发展
以“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目标,加快“蓝天、碧水、宁静”生态环保工程建设。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强化节能管理,推进企业节能降耗和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巩固“建卫”成果,如期实现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目标。按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和西宁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总体要求,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打造法治、诚信、人文、宜居、平安、生态的新城镇,提高全镇人民的认同感和幸福感。
㈦突出依法行政,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以建设学习型、服务型、法制型、效能型、廉政型政府为目标,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强化对政府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管理,提高推进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和工作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和社会各界的舆论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和政协提案。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规范执法行为,切实依法行政。始终保持“团结干事、激情干事、踏实干事”的精神状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大力弘扬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深入
基层、深入群众,切实提高为基层、为群众服务的水平。高度重视社会稳定,畅通信访渠道,继续推进“平安镇”建设。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加强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建设,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四、2011年主要工作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开好头,起好步至关重要。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农业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0%;财政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7%;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社会各项事业保持持续稳定发展。
围绕上述思路和目标,今年,要突出抓好以下7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强化协调服务,提升园区发展水平
一是以高新技术产业园、大学产业园、装备制造园建设为依托,着力增强区、镇级项目与企业、园区的配套、融合能力,积极为园区加快发展创造条件,配合省、市、区级相关部门解决好土地征用、新村建设、社会管理、公共服务配套等方面的具体问题。二是以现代物流园区建设为契机,配合市、区相关部门做好后续征地、项目引进、配套产业等方面工作。三是以科教研发服务基地建设为契机,配合上级部门,积极谋划正在筹建的“大学产业园”等合作共赢的科研载体,着力构建农业开发、品牌改造等“产学研”结合基地,为建设科教研发服务基地提供服务保障。四是围绕生物园区和大学园区建设,着力发展地区商贸流通、三产服务等产业,加大文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技能培训力度,不断完善城镇综合服务功能,统筹和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不断增强区域发展活力。
(二)加强技能培训,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针对扩市提位失地农民逐年增加的实际,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物流园区企业用工需求,积极探索实施“农民产业工人培训”工程,在企业用工需求、信息和培训等方面加大联系,有目的地实施失地农民劳动力技能培训,逐步实现失地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化。2011年计划组织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剩余劳动力劳务输出各2000人次,推进失地农民充分就业,增加非农经济收入。
(三)抓好新村规划,推进城镇建设步伐
围绕大学园区建设,协调市区做好石头磊村、新村、二十里铺等11个村新村建设规划和4个片区的集中安臵工作,实施好魏家庄村的新村建设。继续大力推进乡村道路、排水管网、农村危旧房改造等基础设施、扶贫开发项目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抓好村容村貌和乡村美化、亮化、绿化等环境整治工作。
(四)强化执法管理,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结合园区建设,针对目前土地流转如火如荼的局面,加大城建执法和管理力度,严厉查处搭建抢建等违章、违法行为,依法维护群众利益,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围绕朝阳物流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项目建设,积极做好各种外围服务工作,帮助企业
协调、处理好项目实施中的困难和问题,保障项目建设进程,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提升支柱产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
(五)坚持民生优先,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建立健全保障民生的长效机制,重视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抓好困难户救灾救济工作,重点做好危房改造、社区建设等为民办实事项目的落实。加强社区建设,推进社区规范化管理,提升工作人员素质,努力创建标准化社区。积极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和优质服务活动,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认真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调查、统计、核报等基础工作,切实使惠农、利农政策落到实处。
(六)抓实创建活动,建设文明模范城镇
把“两创”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中心工作,切实抓好各项任务落实。在做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宣传发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明确任务,围绕8个环境建设目标,着力建立健全协调联动、措施保障等机制,抓好硬性指标任务分解和细化量化,加大工作力度,着力提升创建水平。在抓教育提高、规范养成、文化熏陶、示范引导、任务落实等方面下功夫。着力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创建机制,以传播先进文化、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为重点,经常性开展文化、科技、卫生、法律“四下乡”活动,着力培养乡风文明,用文化促进和谐;深入开展文明家庭、文明单位、文明村镇等各项创建活动,推进“两创”工作纵深开展。
(七)全力维护稳定,保持社会安定局面
全力抓好社会稳定,深入开展“平安镇”创建活动,以维护辖区社会稳定,政治安定为重点,加强党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力度,落实定期排查机制,认真排查不稳定因素,切实抓好征地拆迁、换届选举等过程中的各类矛盾纠纷问题,加大镇村干部下访工作力度,强化信访工作责任,引导群众理性合法的表达个人诉求。同时,抓好安全生产各项工作,力争把各类矛盾隐患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维护地区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协调稳步发展。
(八)加强组织建设,夯实党建工作基础
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以创建“五个好”镇党委、“五个好”村、社区基层党组织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学习型党组织、领导班子、党员队伍建设,切实抓好工作运行机制落实,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打牢组织基础。一是抓关键,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班子建设。加强组织领导,把握工作原则,严格步骤程序,把村、社区换届选举作为阶段性重点工作,作为谋划长足发展,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大事、要事抓好落实。配强配齐支部班子,把富有开创精神,想干事、真干事、会干事、不出事,并能够带领一方群众致富的能人选任为支部书记,为促进村、社区改革发展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充分做好村、社区换届选举前期准备工作,二是抓管理,加强村级事务民主管理;按照三议一表决工作要求,着力加强制度体系建设,进一步理顺党支部和村委会关系,提高党支部民主管理,科学决策的水平;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民主管理体系;完善“两委”工作协调机制、奖罚机制、干部述职制度和民主评议制度,进一步增强基层组织的整体功能,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生机与活力。三是抓教育,切实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切实增强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带头扎实工作,带头争先创优。把重点解决好群众关心、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放在突出位臵,集中力量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好、落实好。
“十二五”蓝图已经绘就,发展的目标已经明确,我们正处在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站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把握机遇,开拓创新,以科学的发展理念,饱满的精神状态,和谐的干事氛围,务实的工作作风和清正廉洁的干部形象,全面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再创新辉煌,努力实现科学发展的新跨越,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奋斗目标!
第五篇:十一五总结暨十二五规划建议
药业管理委员会
关于中医药产业十一五总结暨
十二五发展规划建议
第一章十一五回顾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把中医药产业确定为全市三大特色产业之一,制定了优惠政策,加大政策资金投入,全方位推动中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全体药业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成绩。中医药加工企业日益壮大,产业链条不断拉长,中药材专业市场品位显著提升,中药材种植规模迅速扩大,中医药文化日趋完善,基本上形成了科、工、贸一体化,种、销、加一条龙的产业格局,达到了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预期目标,为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第一节
医药工业日益壮大,充分发挥了中医药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十一五期间,新上中药加工企业七家,企业总量达到12家,形成了中药产品、中药保健品、中药提取物、中药饮片等中药材深加工全面发展的大药业格局,年均中药材加工量由十五期间的5000吨,达到1.5万吨,有力地带动了中药材种植,中药材经营、中药材物流企业的快速发 1 展。
第二节
中药材专业市场日益壮大,建筑面积由十五期间的300亩,扩大到400亩,入驻商户由05年的400户,增加到650户,年均交易额由10亿元增加到15亿元,中药材物流企业应运而生,已由06年初的5家增至30余家,物流配送已成为中药材流通的主要形式。传统的经营方式已逐渐被现代化的物流所取代。
第三节
以药王孙思邈为主线的中医药文化经过系统全面整理,已形成集人物、古迹、景观于一体贯穿古今的系统文化,黄帝文化、褚澄文化、药王文化、明定王文化、行帮文化等构成了禹州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编篡出版了《禹州地产药材》、《苍生大医孙思邈》、《禹州中药文化》等数十部中医药文化专著。传统的“禹州药会”于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禹州中医药产业的走向世界的一张城市名片。
第四节
以“药王、文化、经济”和“文化、和谐、发展、共赢”为主题的药王孙思邈医药文化节暨中国禹州中医药交易会,五年间举办了四期,内容不断丰富,品位逐步提高,吸引了国内外大批知名药界人士,合作范围、合作领域进一步扩大,累计成交额达到50亿元以上,并借助盛会平台,其它合作领域签约逾百亿元,有力地助推了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第五节
在专业市场带动、加工企业的拉动和药交会的推动下,中药材种植取得重大突破,规范化、基地化种植已成为中药材发展的主要形式,2009年全市种植品种达到200余种,总面积突破40万亩。比2005年的20万亩翻了一番,年产值达6亿元。2007年我市被河南省农业厅、河南日报社评选为“河南十大中药材种植基地”,2009年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唯一的中药材加工示范基地,道地药材禹白芷、禹白附、禹南星、豫西丹参取得了国家道地药材原产地地域保护。建成了占地3200亩集教学、科研、示范、选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河南省药用植物园”,2008年市政府被国家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委员会吸收为副理事长单位。
第二章 十二五发展目标 第一节
形式分析
一、机遇
1、通过十五、十一五规划期间国家不断加大对中医药产业的支持和扶持,为中医药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尤其是中医药在“非典”、“甲流”等全球性流行疫情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已为世人所认同,中医、中药开始走向世界。
2、十一五末,国务院又制定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河南省被确定为中药现代化优先发展的11个省份之一,河南省政府又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制定了实施方案(豫政〔2010〕22号),在政策、资金、体制等方面对中医药产业给予了大力支持,为中医药事业在新世纪、新阶段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3、我市中医药产业历史悠久,中药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发展中医药事业,提升中医药产业的现代化水平,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和条件。2009年,市委、市政府制定了《禹州市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2)》,全方位地推动中医药产业上档升级,把中医药产业作为我市经济由资源依赖型向全面可持续发展转变的首选产业和特色产业。并规划了19平方公里的产业集聚区,把中医药产业和机械装备业作为主导产业,园区通过招商引资吸收国内药业名企入驻置业,引进和培养一批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中医药加工业,引领我市中医药产业驶入科学发展的快车道。禹州中医药产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二、挑战
1、在国内外中医药不断发展的环境下,我市中医药产业由于固守传统的经营模式,固定门店、各自为战以及集贸式交换的经营方式沿用至今,市场环境不断升级,而经营思 维停滞不前,致使全行业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与政府投入不成比例,特色优势不够明显。从80年代,我市恢复药市至今,虽然涌现出不少杰出的经营人才,但尚未出现具有实力的领军企业和领军大商。我市专业市场已与外省的亳州市场、安国市场、樟树市场拉大了距离,对全国市场的影响力逐渐衰减。
2、中医药加工企业还处于体弱个小、科技水平相对较低的阶段,成熟企业不能满负荷运转,在建企业尚未形成生产力,如我市药王制药集团拥有国家批号产品30多个,而批量生产的仅有十多个,并且没有一个行销全国的名牌,市场占有率低而不稳。
3、中药材专业市场由于功能不全,尤其是没有集中交易场所,失去了运用现代化经营手段的基础,信息、物流、期货等的发展遭遇瓶颈,松散式经营,零星式加工,地摊式晾晒,货架式储存等落后的经营手段仍然是市场主流,远远落后于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现代化中医药产业,如不及时改造和上档升级,将逐渐被淘汰,同时落后的经营手段,给市场的管理,质量监管造成很大难度。
4、中药材生产与市场经营,企业加工环节产业链条出现断层,地药支撑能力不够强势。我市有40万亩的种植面积,但三分之二属于木本植物,且大多属于低价位的大路品种,种植效益不够明显,如我市女贞、槐米遍布城乡,俯首 可拾,但采摘成本与销售价位相差无几,只能收回劳务费用,尤其是山区植物山茱萸、杜仲、山楂、皂角以及草本的菊花、二花、益母草采摘率很低。家种品种如白芷、白附、、南星、丹参等道地药材种植,规模不大,道地优势不够明显,成百上千吨的存量几乎没有。08年白芷价扬走俏,我市地产品顷刻断货,药商则纷纷到外地采购,药农、药商望价兴叹,收益平平,其它地产药材也很少大量储备,可见产量和储量均不能应付市场的风声草动。至今为止,我市产药乡镇均没有某一品种的大量优势。全市没有一座中药材标准仓储设施。简陋的仓储条件致使药材质量下降,霉烂变质现象时有发生。
5、一些保护和扶持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贯彻落实不够,中医药的投入长期不足,基础差、底子薄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管理体制不顺,中医药从业人员素质不高,金融支持不力,以及监管标准缺失,药材收购免税农产品抵扣进项税,宽严不一等,都严重制约着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使整个产业在市场竞争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
第二节
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我国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打造现代化药都为目标,政策驱动、科研启动、项目带动、改革推动,加快发展中医药加工业,繁荣中药材流通业,拉动中药材流通业,拉动中药材种植业,形成企业——市场——种植——企业的循环经济和产业链,运用现代企业制度推动禹州中医药产业率先发展,跨越发展。
(二)奋斗目标
十二五期间,在稳定中药材种植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中药材深加工产业,着力提高深加工水平,打造禹州药都品牌,到十二五末,中药材加工能力翻四番,达到20万吨,年加工能力万吨以上企业达到5家,中药材年交易额突破100亿元。
(三)重大战略布局
1、以产业集聚区中医药产业园为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纳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国内外医药加工企业入驻产业园,以中医药企业发展带动中药材市场经营,以中药材市场繁荣拉动中药材种植,以标准、规范的规模种植反哺企业发展,拉长产业链条,打响药都品牌。到十二五末,中药加工企业发展到20家,中药加工能力翻四番,达到20万吨,药王制药、中加药业、金地药业、久源堂药业、千方药业、青山药业,年加工能力达到万吨以上,中药材专业市场和万家中药材物流中心实现中药材年交易总额突破100亿 元。
2、增强现有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扩大再生产能力,使药王制药集团、中加生物科技、森源本草科技、青山药业集团、金地药业、凯旋药业等本土企业加快技术改造,使国家批号产品进入盛产期,达到满负荷,并充分运用现代化推销手段,抢滩市场,把禹字号产品推向全国、叫响全国。
3、以在建的河南省华中医药物流和河南省万家中药材物流项目为依托,引领禹州中医药产业上档升级,逐步取代禹州中药材传统的经营方式。利用两年时间完成基础建设,分别建成面积为44000平方的中成药交易中心和20000平方的中药材现货交易中心,以及10万平方米的中药材温控气调库和50亩以上的中药材标准晒场,并通过努力使河南省博士后协会中药材高科研发基地入驻禹州。
4、加强中药材专业市场的管理,强化监管力度,取缔无证经营,进行企业化改造,使商户入驻数翻一番,达1500家,市场年交易额突破50亿元。在建的万家中药材物流中心增加中药材现货交易中心项目,运用现代化经营手段,为药农、药商和外地客商提供科学便捷的服务。项目于2012年建成投入使用,年交易达到50亿以上。
5、中药材种植。继续保持40万亩种植面积,产能达到50万吨,大力发展道地药材种植,研究制定道地药材种植奖励机制,对药农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提高药农种植药材特 别是道地药材的积极性。对乡镇办种植中药材研究制定奖励办法,纳入市政府目标考评,促进中药材种植发展。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的作用,推进规范化,基地化种植和公司+农户,订单药业等多种形式,规避和减少药农种植风险,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其种植积极性,为中药材专业市场提供有力的地药支撑。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二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