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规范人才流动确保国家重要人才安全
1.“牵引力”———各国人才短缺引发人才争夺高级人才的严重告急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存在的问题。据美国全国科学基金会统计,2000年,化学、生物、物理等学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缺少45万,2006年将缺少67万,而其通过国内培养只能满足需求的1/3左右。日本信息工程方面的熟练技术人员缺口也高达20万。欧盟国家的失业率虽然高达10%左
右,但专业人才却严重供不应求,西欧地区2000年仅信息技术人才就缺员123万,其中德国的计算机和电信部门有7.5万岗位空缺;法国信息产业方面缺少1万名工程师;英国2000年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达24万人,而其国内每年只能培养1.6万人。因此,世界各国都把争夺人才,尤其是高科技人才置于重要的战略地位。面对如此态势,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国的优秀人才,已成为发达国家的重点争夺对象。来自国内金融和国防部门的消息令人焦虑。据有关人士透露,加入wto后,国有银行中掌握政府间资源和客户资源的人才,特别是位于重要岗位、有一定职务者,是境外机构挖掘的重点对象,其中一些人才已被挖走。承担我国高技术武器装备科研试验任务的国防科研试验部队,近年来在人才队伍建设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不仅引进的人才满足不了需要,而且存在高级人才流失较为严重的现象。据悉,某研究所,十几年前在美国培训的一批计算机软件人才,如今几乎全部流失。北京市经委曾对工业系统的150户大型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进行调查显示,国企1982年以后引进的、具有大学以上学历人员的流失率高达64%,大多数流向外资、合资企业。中国银行副行长孙昌基曾透露:中国银行近3年辞职的职工多达4403人,其中有62.4%的优秀人才被外资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挖走。另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从1999年至2000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有4.13万人辞职,流失的均是外语水平高、有良好客户关系且熟悉我国金融政策的人才。外资企业和国外研发机构也在我国内“抢夺”人才,朗讯、ibm、摩托罗拉等跨国公司纷纷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采用各种手段,比如,“前程”“钱图”、优厚科研经费优越科研环境、尊重人的人性化管理个性化管理、稳定的职业保障等措施吸引、乃至“引诱”中国人才,利用中国的高科技人才为其服务。2.“推动力”———我国落后的人才管理沿袭计划经济时代落后的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及管理措施,进一步强化了那些为了求得良好发展平台的人才流动的动机。(1)落后的人才管理体制。计划经济时代,固化的户籍制度,让人们坚信:人才单位所有,人才流动不可想象,人才流不出,引不进,无所谓人才市场。这严重妨碍了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压制人才才能的有效发挥,制约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随着改革开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特别是加入wto后,人才思想的解放,人才展示才华的“自主人格”的确立,人才单位所有观念的弱化,人才“职业目标导向”的强化,人才与单位平等契约关系的建立,势必会对落后的人才管理体制提出“反抗”,其结果必然是导致人才流失。(2)滞后的人才管理机制。如今,在强调人才竞争规则平等的同时,我们却存在许多容易让别人可钻的“机制洞隙”(梅德平:人才安全事关国家利益,《中国人才》,2002年第5期):一是在认同人才流动国际化的同时,却在人才薪酬上本土化,工作条件、生活条件大众化。在如今经济日益全球化、人们价值取向日益现实化的情况下,仅有思想教育,爱国观念、敬业精神的强化,有点显得苍白无力,难以从根本上使人才尤其是重要人才“拴心留人”;二是我们在几乎使出浑身解数不断引进人才的同时,却提供不出人才所需的良好工作条件和发展空间,难以实现人才效益最大化,甚至出现了招“女婿”(引进人才),冷落“儿子”(原有人才)的现象。(3)尴尬的人才处境。博士找不到工作、或受到单位的冷遇等现象,时有耳闻。固然有人才本身的原因,但大都是一些用人单位短视和急功近利造成的。加入wto后,享有“国民待遇”的民营企业,其不太成熟的人才管理心态也使人才面临同样的尴尬处境:首先许以重金招聘来,且委以重任;其后表面上放权放手,背后却监督防范;最后因“功高震主”,或因功成“价值已无”,惨遭老板“杯酒释兵权”。人才处境的尴尬,客观上加速了人才,尤其是那些身怀“绝技”的优秀人才勇奔“前程”,重寻“钱图”。(二)正确认识人才安全与人才流动的关系人才安全与人才流动是一对“孪生兄弟”,没有人才的流动,就没有人才安全问题,但不能为了所谓的人才安全而拒绝公平竞争、阻碍人才流动,以保护自身“弱势群体”。当前关于人才流动与人才安全的关系有几种不太正确的观念。1.将人才安全与人才流动对立起来。认为人才安全是人才流动的直接产物,要想人才安全就只有关闭人才流动的大门。事实上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并不反对一般性人才流动,只是主张增强核心、关键人才资源的自我保护意识,做到人才的有序流动。2.无视人才拥有的功利性,主张不提或少提人才安全。人才拥有的功利性极强,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大背景下,如果一个企业的核心、关键人才流失,就意味着其客户的流失和核心竞争力的下降;一个科研单位的核心、关键人才流失,就意味着其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中断;一个国家的核心、关键人才流失,就意味着该国的安全受
到了威胁。3.与己无关,不重视此工作。认为人才安全是国家主管部门的事而与各地区、各单位的人事工作无大关系,不重视此项工作。实际上,在理顺政府和各用人单位的关系及职能分工的前提下,各用人单位才是人才安全管理工作的主战场。只有每个地区、单位的人才安全问题解决了,整个国家的人才才能确保安全。4.认为人才安全及其管理是一种制度,不是一种机制。确保人才安全,固然离不开建立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但更重要的是应当通过不懈努力,健全一种机制,使我们国家、企业的核心、关键人才资源不想离开、不愿离开、不敢离开,离开后得不偿失,并做到核心、关键人才资源丰富,后继有人。实际上,没有人才的适度流动,就没有经济的良性、快速发展,因此应该区别对待不同人才群体,正确认识、处理人才安全与人才流动的关系。1.鼓励人才“适度”有序流动。加入wto,意味着包括人才流动在内将更加开放,原有体制性、政策性壁垒将被打破;原有保护性政策、法规,乃至办事程序将公之于众。具体到人才市场,将允许合资开办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开放中介服务市场;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取消户籍制度对人才流动的限制;修订完善外国人来华就业政策,改革公民出入境的审批办法等。没有人才的自由流动,就没有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市场,就不是有效、完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上策是,找到人才流动与人才安全的最佳“互动点”———鼓励人才正常流动的同时,吸引一批国外“核心人才”为我所用,避免对国家经济、国防等建设造成威胁或损害。2.区别对待不同人才群体,准确把握人才“安全度”。不应该拒绝或害怕人才流动,相反有时还应该人为地制造人才的“不稳定”,以使整个人才群体保持旺盛的竞争活力。关键是掌握好一个人才“安全度”———区分不同人才群体,在允许一般性人才适度流动的大背景下,构筑“人才特区”,保护、激励、留住那些掌握国家或单位机密、核心技术的人才,将其流动严格控制在一个相对较小的比例内。如果超过了人才“安全度”,就会造成整个人才群体的动荡不安。调查表明,企业人才流动的替换成本是原有人才成本的1.5~2.5倍,如果企业重要级人才跳槽,有可能将企业有形与无形资产一起带走,其损失难以估量。因此,判断人才“安全度”,关键是看流失的人才是否为顶尖级人才,事关全局的专门人才。3.变“强堵”为“巧疏”。高科技、全球化,使人才资源成为世界性资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尊重人才的独立人格和全面发展,个人与组织之间是建立在双向选择基础上的平等契约关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人事管理为避免人才流失而简单地采取暗地跟踪、逼迫交保证金、强行不予签证,甚至采取有损人才人格的做法,这种片面强调以服从为前提的制度“刚性约束”显然已不适应市场经济下的人才管理。有时“强堵”会适得其反,加速人才流失的进程。要变“强堵”为“巧疏”,通过“巧疏”使人才“倒流”。
body{font-size:9pt}
第二篇:确保道路安全规范行车秩序
确保道路安全规范行车秩序
“双百安全无事故”活动在我矿掀起一股新的热潮。为确保矿区道路交通安全,进一步规范我矿车辆的通行秩序,推动矿区道路车辆隐患整治工作纵深开展。目前,我矿交安委结合矿区实际情况,围绕源头管理,采取多项措施,全力预防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确保辖区道路安全、有序、畅通。
矿交安委根据本矿车辆多、停放乱、杂等现象,深入矿区各单位,全面摸排车辆及驾驶人基本情况,及时更新完善车辆及驾驶人档案,做到底数清、情况全、信息准。定期组织驾驶人进行学习培训,以典型事故案例引导驾驶人和广大职工家属遵守道路交通秩序,安全通行。对违法驾驶员进行交通安全教育,让其谨记交通违法的危害,自觉遵守道路交通法律法规;通过广播、板报等多方面的宣传,加强广大职工及家属对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认识,自觉遵守通行秩序,切实把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同时,督促各单位认真开展安全隐患自查自纠工作,发现隐患及时下达隐患整改通知书,随时跟踪,逐一治理,严格执行“三不放过原则”进一步规范我矿车辆通行秩序,为我矿创建一个安全、和谐的矿区环境。
第三篇: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确保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更多内容,欢迎加入“公文共享群”QQ号:578165979
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确保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摘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特殊时期,意识形态安全对于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极其重要。然而,在市场化、全球化的新时期,我们的意识形态安全却面临着外部和平演变的危机、国内利益分化导致的矛盾以及文化差异对推进意识形态认同的诘难等多方挑战。因而,我们应该全力做好思想宣传工作,正确认识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涵和拳质,重点从社会舆论、学校教育和榜样示范等多个方面发力,增强全体社会成员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认同,确保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关键词:思想宣传;主流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危机
总书记在8月19日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①认为意识形态安全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民的安居乐业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新时期,深入贯彻习总书记8·19讲话精神,做好主流意识形态的管理、引导、宣传和教育工作,应当引起全体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特殊时期,意识形态工作极其重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认力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决策。回溯往夕峥嵘岁月,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实施改革开放至今,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丰硕的成果。不断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开放,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已成共识。然而历史给予我们的不限于此,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改革要深入,必将触动既得利益者的神经,撩起居心叵测者的欲望,极易引发社会危机,而每一次社会危机的爆发,总是最先从思想领域开始蔓延。全面深化改革的道路荆棘遍布,道阻且长;做好意识形态安全工作,首当其冲,极其重要。
(一)改革中的矛盾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引发意识形态危机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由于经历了历史灾难“文化大革命”,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已经进入死胡同。1978年,我们开始推行改革,将工作重心转移带经济建设上来,要进行市场经济改制,破除计划经济,发展市场经济,此
更多内容,欢迎加入“公文共享群”QQ号:578165979
时便遇到了困难。一些人开始带头指责,认为这是“变相搞资本主义”,是“挂羊头,卖狗肉”,“姓社姓资”的话题一时甚嚣尘上,形成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重大的意识形态危机:80年代末,苏联开始搞政治体制改革,在我国国内产生了~些影响,社会上掀起一股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自由化分子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和自由,进行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活动。1989年,胡耀邦书记逝世,反党反社会分子以悼念活动为契机,煽动学生**,北京和其他一些大城市出现了较大规模的**运动,意识形态安全受到极大冲击。邓小平同志就曾指出,“十年来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教育发展不够。”九十年代,苏联政治体制改革失败,导致解体,独联体国家转而发展资本主义,被西方世界看作是社会主义道路的失败,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危机……时至今日,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每每在改革攻坚期,兴风作怪,制造**,反党反社会,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
(二)改革中的难题需要正确意识形态的引导,统筹谋划,凝聚共识 鞋子不合脚,是要改鞋还是剁脚?答案显而易见。同样的问题,社会要发展,受体制限制,当然要锐意推行改革。然而伴随着改革,总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一些人开始怀疑改革,阻拦改革,这时候,就需要正确的意识形态来引导,才能够最大化的凝聚共识,统筹谋划,确保以改革促发展的宏伟大业能顺利实施。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经济体制改革中,两千多万的下岗工人沧为社会底层弱势群体;⑦城镇化进程中,自焚饮鸩对抗拆迁早已不再新鲜,一次次的群体性事件更是不断警醒着施政者的神经;面对金钱和美色的诱惑,多少贪官失却了党性和道德纷纷落马;片面追求利益,雾霾长达数月的覆盖神州生态环境却依然被肆意破坏着……短期来看,改革的确牵涉着利益的博弈,也伤害一些善良群众的现实利益,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使得一些人丧失了道德和信仰,贪图享乐,追名逐利,站在了历史的对立面。凡此种种,其原因不一而论,然而缺乏正确的意识形态指引,缺乏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信念却是一个极其重大的共因。
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能改的,易改的已经完成,未改的都是牵涉重大的“硬骨头”。改革越是深入暴露出的问题就会更多,涉及的利益会更广,阻力也会更大。要顺利推进改革,不仅须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更要有统筹全局,系统考虑的科学规划。我们应该从政治、经济、舆论宣传多方发力,确保改革“软
更多内容,欢迎加入“公文共享群”QQ号:578165979
着陆”。在这样的特殊时期,思想工作更应该常抓不懈,引起高度重视,从意识形态安全的层面出发,管理引导思想,聚合力量,凝聚共识,在维护社会稳定、确保国家安全的基础上,稳步高效地推进改革。
二、市场化全球化的多元背景下,惫识形态工作面临多方挑战
改革开放带来了市场经济的空前繁荣,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交流方式,不同意识形态渗入,价值取向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文化差异导致传播阻碍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意识形态安全危机。
(一)外部势力借助我国国内矛盾,输入意识形态导致的安全危机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不行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一个世界。”一直以来,西方资本主义极力美化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政治经济制度,以“救世主”的姿态对别国的意识形态和发展模设横加指摘,其实质是对别国内政的变相干预,是推行其全球霸权的“法西斯侵略行径”。江泽民就曾指出:西方发达国家“企图通过经济全球化实现资本主义一统天下,这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国家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和威胁”。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国际范围内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和斗争是长期性的,和平演变和反和平演变的斗争也是长期性的。一直以来,他们指责我们国家缺乏民主自由和人权保障,民主和自由的概念的解释权却由他们把控,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何来公正客观的评说,他们一次次巧言令色的赢得大选,一次次失诺于民众;一次次鼓吹人权和平,一次次单方面发动不义战争,扶植傀儡政权;是谁怂恿**分裂国家?又是谁支持热比娅集团将枪口对准自己的同胞?我们不得不停下来认真思考,是要全盘移植西方民主,还是在锐意改革中,坚定的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惠民之路、发展之路。
回顾历史,每一次改革的攻坚时期,都会看到他们奔走挑唆,制造社会**?而当下,他们更是将目光瞄向了基础教育阶段的孩子。在一次给少数民族同胞捐赠词典的行程中,我们发现,那里的孩子在接到词典时不是感谢老师,而是虔诚的在胸前划十字。我们有一位老师便问,为什么不感谢老师,感谢党的政策好,而要感谢主。孩子回答说,因为你们是主派来的。据村民反映,如果全家人教,教会还可以资助孩子学费。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了陕西的偏远地区。看着坐落于
更多内容,欢迎加入“公文共享群”QQ号:578165979
不远处的圆顶建筑,以及学校里的外国志愿者,不得不让人忧虑重重。
(二)区域发展不均衡,阶层利益分化,导致的意识形态认同危机
经过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的努力,我们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国力稳步提升,目前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饫,思想领域却出现了严重问题。长期以来只注重经济发展的单边突进模式,引得社会上刮起了一阵“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歪风邪气,严重误导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凡事只看经济利益和眼前利益,形成了“有奶便是娘”的错误判断标准,一旦出现利益分 配不均或者利益被剥夺的情况,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便会降低,甚至出现公然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质疑党的领导和国家治理的合理性的现象,导致的认同危机和价值危机。原因集中体现在地区发展不平衡和利益分配不均衡导致的矛盾。
1.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的意识形态危机。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边疆民族地区的到了空前的发展,加之国家的政策扶持,经济援助,少数民族同胞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同东部地区相比,边疆的发展却又是滞后的,考虑到以往“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优先发展东部经济”等战略决策,少数民族同胞普遍产生了一种“利益被剥夺感”,认为发展战略设计存在厚此薄彼的嫌疑,导致对党和国家以及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度降低。
2.利益分化导致的意识形态危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初期提出“让一音口分人 先富起来”,出现了利益群体分化,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 追求利益的欲望和冲动被完全激活,利益群体分化明显加剧,特别是 既得利益者为了自身利益,打压弱势群体,严重破坏了机会均等原则,使一部分人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伟大理想失去信心,反而将赞许 的目光投向了西方数百年来的发展成果和“普世价值”,导致意识形 态认同危机。
(三)文化的阶梯差异和平行差异导致的意识形态认同危机
长期以来.学界对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拷量多聚焦于纵向维度的经济社会发展所导致的阶层分化,却忽视了横向维度的文化差异对意识形态认同的重大影响。
更多内容,欢迎加入“公文共享群”QQ号:578165979
文化差异对于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可以分为基于认识程度的阶梯差异导致的影响和基于时空阻隔的平行差异导致的影响。
1.文化的阶梯差异导致的认识不足。所谓文化的阶梯差异对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是指,由于受教育程度偏低、认识程度不深,对马克思主义缺乏系统正确的认识,仅停留在表相,进而对个别社会现象、甚至对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做出错误的解读,比如:将个别党员干部的腐败现象与党的“人民性”对立起来,将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作为划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标准,诸如此类。提高认识水平,做好思想教育宣传工作,笔者将在后文中“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实效性”部分讨论,不再赘述。
2.文化的平行差异带来的认同阻碍。相比于认识不足层面的困难,文化的平行差异对推进意识形态认同的阻碍,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宗教传统与主流意识认同的矛盾更加令人担忧。以云南为例,基于此地少数民族众多,宗教形式多样,信教人口多的特点,一直以来,我们都在思考宗教意识形态与增强边疆少数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认同和共产主义信仰的关系,考虑两者是杏冲突,能否共存的问题。后来发现,宗教信仰以及民族传统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和认同是有消极的阻碍作用的。例如:“西双版纳勐海县打洛镇的一对小夫妻,在生下一对双胞胎儿子后被村民看作是不吉利,被逼迫离婚或者跟父母断绝关系,最终被迫接受花费1.5万元,宰杀十头牲口作迷信活动消灾。”民族地区宗教文化的存在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他们习惯于按照自己的传统习惯和宗教思维行事,天然的排斥“外部文化”的进入,加之这些地区人口受教育程度比较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大众化程度又不高,增加了认知的难度。这种文化的差异导致两种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短期内难以调节,解决之道,恐得寄望于长期宣传教育潜移默化的作用了。
三、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宣传工作,确保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它是社会主义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的自觉反映,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科学阐明社会主义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思想理论体系。””习近平同志在8月19日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指出,抓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怍用,更多内容,欢迎加入“公文共享群”QQ号:578165979
它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居于核心地位。新形势下,我们要顺势而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思想宣传工作,为改革和发展保驾护航。
(一)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和本质
马克思不仅是一位思想家,更是一位具有非凡勇气和智慧的实践家,他毕生追求的理想不是著书立说,更不是功名富贵,而是“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所谓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可以概括为“需求得到最大满足,潜能得到最大发挥,人格得到最大尊重。”人通往自由、解放、全面发展的进路需面对三重矛盾,即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与自身意识的矛盾,这三重矛盾分别涉及生产力、社会关系和哲学,而马克思的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处处尽是关于这三大主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由此,我们可以把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归结于一句话,即马克思主义是“人”的解放学。正确认识马克恩主义的本质,是我们正确宣传和应用马克思主义,推进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前提和根基。
(二)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指导价值。社会实践已然证明,我们应该坚持“互动论”,任何单面的“决定论”都将导致恶果。建国韧期,由于对国内外形势的误判,我们片面盲目的夸大了意识形态的作用,“政治挂帅”、“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意识形态斗争和对马克思主义“一大二公”的教条主义运用导致了“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荒谬价值取舍,使经济建设处于崩溃的边缘,给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可见意识形态并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力量。当前,虽然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国情没有变,因而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发展经济,以改革促发展,已发展促和谐。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以社会根本制度的变质为代价,不能以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形的态消亡为代价,还是要重视思想工作,充分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指导作用。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三)加强思想宣传工作的实效性,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更多内容,欢迎加入“公文共享群”QQ号:578165979
思想工作就是有计划有目的向全体社会成员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养的正确理想信忿和积极价值观念。尽管思想工作一直常抓不懈,但近年来仍然出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认同、政党认同,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制度认同等认同程度降低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接受渠道的多元和利益分化导致的社会矛盾,但更直接原因还是因为我们的思想宣传工作因种种原因缺乏实效性,未真正起到宣传和巩固思想的作用。加强思想宣传工作的实效性,重点要从舆论导向、学校教育、和榜样示范几个方面人手,关键是要充分体现出入民性,实践性和包容性。1.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特殊时期,要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社会矛盾也将充分暴露,严格把控和引导社会舆论尤其重要。新闻媒体要多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多关注人民利益攸关的时事;要拓宽宣传渠道,展现包容性,重视网络新媒体宣传;要转变宣传方式,使用群众语言,反映群众生活,增强宣传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2.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正确的价值信念,实现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主要途径。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培养他们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对于巩固社会主义国家安全,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意义重深远。然而,由于授课教师理论水平和授课方法所限,青少年不喜欢思想政治课,不认同马克思主义的现象有扩大昀趋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提高理论水平和思想水平,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重视“人”的价值;要更新观念,创新方法,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 性,实现课堂与生活相结合,理沦与实践相结合;要解放思想,开阔视野,科学借鉴和吸收先进文化与传统文化,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榜样垂范对于实现人民群众的政党认同,“主义”认同有着难以估量的作用。以往的革命和建设时期,战斗英雄,革命先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践行,对党的忠诚和奉献激励教育了几代人;而如今,少数党员干部的信念动摇,生活腐败,浮夸享乐,脱离群众,极大的伤害了人民群众的感情,形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人民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最直接的印象来源于党员干部,全体党员干部一定要提高认识,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廉洁奉公,勤政为民,做好身先垂范作用。
第四篇:加强警卫执勤研究,确保重要目标安全[最终版]
加强警卫执勤研究 确保重要目标安全
面对当前的安全环境和日益严峻的安全威胁,我们预备役部队人少面多,加之由于担负任务的特点,与地方接触十分频繁,很容易被敌特分子趁虚而入。因此,必须深人研究敌特分子破坏活动的特点规律,以“防爆炸、防化学袭击、防枪击、防纵火、防劫持、防冲闯、防人车混入和防群体闹事”为重点,采取严密的防范措施和有效对策,做到预有准备,严加防范,快速反应,果断处臵,确保重要目标(对象)绝对安全。
一、防爆炸
即采取人防与技防相结合的方法,防止敌特分子对警卫目标(对象)、重大临时活动现场及执勤人员实施爆炸袭击。敌特实施爆炸袭击,准备充分、企图隐蔽、行动突然。一是提前携带爆炸物品,潜伏在警卫目标附近或警卫对象活动路线(现场),伺机投掷引爆。二是将爆炸物预设在警卫对象活动现场、乘坐车辆、行动路线或警卫目标内,定时或遥控引爆。三是将爆炸物藏匿在书信、邮包、礼品、食品等物品中,一旦开启或触及,立即引爆。四是将爆炸物捆在身体上或放臵在交通工具和携行物中,在接近或冲向目标时,突然引爆,与被袭击对象同归于尽。处臵爆炸事件,应采取“外围封控、排险救援、全面清查”等方法,最大限度减少爆炸袭击所造成的危害。一是严密防范,先期处臵。一旦发现疑似爆炸物,应迅速转移至安全地带或利用既设防爆器材进行封盖。当发现敌特分子企图实施爆炸,应果断将其控制或制服。二是快速封控,疏散转移。警卫目标发生爆炸事件,应及时派出警戒力量,封堵主要路口和出人口,疏散现场群众,划定警戒区域,封控爆炸现场,组织护卫力量掩护警卫对象转移。三是全面搜排,恢复秩序。对警卫目标内外,采取分区划片、从内到外、由近及远的方式逐一清查,彻底清除目标内残留爆炸物,对未爆炸装臵进行转移或排除,协同被警卫单位迅速恢复警卫目标秩序。
二、防化学袭击
即针对敌特分子通过布洒有毒有害物质,破坏化工生产设施等行动,威胁警卫安全而采取的应对措施。化学袭击,通常策划周密、行动诡异、传播迅速。一是采取人员直接投放、地面交通工具拖放或使用气球、航模和小型飞行器喷洒等方式投放。二是将化学毒源臵于通风口和饮用水源等处,导致空气和水源受污染,造成继发性传播扩散。三是将化学制剂夹藏在邮件或邮包内,对收件单位或个人实施化学袭击。四是将化学制剂混杂于爆炸物中,采取预先埋设等方法,定时引爆爆炸物,并利用化学制剂扩散效果造成伤害。
处臵化学袭击事件,应采取“侦测查毒、隔离封控、救援洗消”等方法,就近用兵、量情用兵、专业用兵,严格操作规程,科学实施救援。一是预有准备,有效防护。警卫分队和执勤人员,要配备防护、侦毒装备器材,以及防毒面具、防毒衣等防护装具,加强对警戒区域周边情况的观察监测,发现化学袭击征兆,及时采取防护措施。二是判明性质,划定区域。采取现场取样、侦测查毒等方式进行分析鉴定,判明化学毒剂种类,可城防护和处臵方式,标示受染范围,划定沾染区域,实施警戒封控,向上风或上侧风方向引导人群疏散。三是展开救治,恢复秩序。按照“先人后物、先抢后修”的原则,对伤员进行快速分类、应急防护、现场急救和转移救治,对污染范围内地面、设施及各类器材实施全面洗消,对受染区域进行空气监测,积极配合被警卫机关,抢修维护设施,恢复正常秩序。
三、防枪击
即依托岗哨设施和有利地形,使用手中武器,坚决阻击或消灭持枪行凶的敌特分子。敌特实施枪击,通常反复踩点、锁定目标、突然攻击,防范非常困难。一是乘车接近目标,行进间或短停顿突然开火,尔后迅速逃离。二是在警卫对象下车地点、行车路线或活动现场藏匿设伏,伺机射击。三是利用夜暗或不良天候,隐蔽接近目标,突然射击。四是乔装打扮混人警卫目标或临时活动现场,接近目标,近距离开火。
处臵枪击事件,应采取“隐蔽防护、果断还击、组织捕歼”等方法,迟滞敌特行动,利用有利地形,实施有力打击。一是加强戒备,隐蔽防护。执勤人员要重点关注陌生和举止可疑人员,与其保持一定距离。夜间执勤要选择便于隐蔽、观察和处臵情况的位臵,并穿戴防护装具,防敌偷袭。二是利用地形,果断还击。当发生枪击事件,执勤哨兵立即占领有利地形,迅速报警并予以还击,以迟滞敌特分子行动,同时记清敌特分子特征和逃跑方向,为应急力量捕歼敌特分子创造条件。三是抽组力量,实施捕歼。组织各级应急分队搜捕逃离现场的敌特分子,从多个方向实施迂回包抄,予以抓捕和歼灭。
四、防纵火
即以严密的警戒、快速的处臵,防范和制止敌特分子对警卫目标实施纵火破坏。纵火破坏,通常计划周密、手段隐蔽、事发突然。一是采取乔装打扮的方法,假借送食品、物品,混人警卫目标,伺机纵火破坏。二是将油库、弹药库等要害部位作为既定目标,以抛射、投掷火种等多种手段,实施纵火破坏,制造重大影响。三是对警卫目标某一部位实施纵火,分散警卫分队注意力,以达成更大破坏企图。四是警卫目标内部人员为发泄个人不满,实施纵火破坏。
处臵纵火事件,要采取“控制态势、快速扑救、减少损失”等方法,迅也腔制火情,尽量缩小影响。一是加强警戒,严控态势。遇有纵火事件,警卫分队应立即加强目标大门和各要害部位警戒,严格盘查出人人员,严防纵火分子逃跑或敌特分子趁机混人破坏,同时组织力量搜捕抓获纵火分子,控制事态发展。二是判明,质,科学才卜救。及时判明火情性质,针对油类火灾、化工产品、电源设备、重要档案、贵重仪器等不同特性,利用相应消防器材,采取相应手段,快速实施扑救。当火势严重,难以控制时,立即请求专业消防力量支援。三是快速抢险,减少影响。行动中应建立掩护首长转移护送组、财产资料抢救组、重要设施抢修组等,迅速组织救援力量,协调有关专业力量,救治和疏散人员,恢复和抢修被毁设施,将危害减小到最低程度。
五、防劫持
即预防和制止敌特分子使用暴力手段绑架、胁迫、挟持警卫对象或哨兵的行动。劫持分子,通常计划周密、行动诡秘、手段毒棘。一是乘警卫对象上下车、单独活动、车辆转弯减速或哨兵注意力分散之机,强行靠近,公开劫持。二是采取制造假情况、冒充工作人员或欺骗引诱等手段接近目标,劫持人质。三是与内部人员合谋,选择警卫部署薄弱的部位和时机劫持要人。四是在警卫对象行进途中或活动场所聚集闹事,挑起事端,制造混乱,趁机劫持警卫对象。
处臵劫持事件,要采取“政策攻心、隐真示假、相机处臵”等方法把握最佳时机,灵活运用战法,尽快解救人质。一是现场侦察,果断决策。派出侦察人员,查清敌特人数、武器和爆炸物的种类及位臵,判明目标周围地形、建筑物内部结构,掌握可利用的通道、出口、门窗、制高点、强攻点,以及便于隐蔽接近、突击的路线和攀登点,以便现场指挥员决策。二是政策攻心,心战瓦解。采用“晓以和瞎、政策感召,亲友对话、情理感化,利益诱惑、干扰疲敌”等方式,动摇其意志,创造有利战机。三是活用战法,相机制敌。采取喊话谈判与武力打击相结合,投掷催泪弹与鸣枪示警相结合,正面对峙与侧后包抄相结合,多路攻击与重点突人相结合,或采取隐真示假,佯攻欺骗等手段,相机出击,迅速解救人质,尽量避免人员伤亡。
六、防冲闯 即利用既设大门和拦阻设施,以多层严密的布防,防止敌特分子冲闯警卫目标或重大临时活动现场,威胁警卫安全。敌特实施冲闯,通常策划周密、明暗结合、方式多变。一是利用各种车辆,在正常行驶中突然加速或变向决速冲闯警卫目标。二是蓄意在警卫目标附近制造事端,分散执勤人员注意力,乘机突然冲闯警卫目标。三是造谣惑众,鼓动骚乱,唆使不明真相的群众持械冲闯警卫目标。四是采取打砸和冲撞等暴力手段,袭击执勤哨兵,明火执仗冲闯警卫目标。
处臵冲闯事件,应采取“多层设障、卡点封控、合力围歼”等方法,坚决阻止敌特分子的冲闯和袭击。一是层层设防,有效拦阻。在警卫目标内各要道、卡口和制高点部署兵力、火力,指挥应急机动力量,沿预定路线迅速向事发现场方向机动,形成目标外围、大门一线、中间防线、内层核心等多层拦阻防线。二是精兵点穴,擒首掏心。采取隐蔽接近、点穴制要等战术手段,使用精锐力量,抓捕或击毙首要敌特分子,瓦解其他成员意志,力求达到“制首服众”之效。三是空间挤压,合力围歼。以精干力量多路前出,实施火力压制,对其遮断拦阻,压缩其活动空间,隔绝敌特分子与外界联系,集中优势兵力兵器实施精确打击,将敌特分子一举歼灭。
七、防人车混入
即以严密的警卫防范措施,防止敌特混人警卫目标或重大临时活动现场,实施破坏活动。敌特实施欺骗混人,通常“身份合法”、手段狡猾、难辩真假。一是采取制造假证件、冒充首长或机关人员,蒙混进人。二是采取尾随首长车队或在上下班高峰跟随警卫目标内部人员等方式,伺机混人。三是采取借口会客或借机与机关内部人员搭汕等方式,迷惑哨兵,骗取信任,乘机混人。四是采取谎报情况、挑起事端等手段,转移执勤哨兵视线,借机混人。防人车混人,应采取“精细观察、多法并举、人技结合”等方法,快速判明,准确甄别,防其得逞。一是精细观察,突出重点。执勤人员验证过程中,应做到认人与认证、以认证为主;长期证与临时证、以临时证为主;内部车辆与外部车辆、以外部车辆为主;地方车辆与军队车辆、以地方车辆为主。查验证件要突出照片、图章、日期、样式四个重点,车辆要突出车型、牌号、颜色三个重点。二是多法并举,判明真伪。通过观察鉴别,观察人员做到远看行、近看证,不远不近看表情,观察车辆做到远看型、近看证,对准车号再放行。通过查验甄别,检查其身份证、工作证等有效证件,判断真伪。通过询问辨别,查问其单位、姓名等相关情况,核实身份。三是人技结合,严密防范。按照“看得见、识得破、防得住”的要求,在髻卫目标大门、要害部位,配备安装人员、车辆验证识别系统和车辆拦截设施,遇有人、车企图混人警卫目标,能及时发现,准确识别,有效拦阻,制于初始,确保警卫目标绝对安全。
八、防群体闹事
即采取政策宣传疏导和武力威慑制止相结合等办法,防止群体上访人员或聚集围观群众受别有用心人员挑唆,采取过激行为,危及警卫目标(对象)安全。群体闹事,通常参与人数多、政治影响大、防范处臵难。一是境内外反华势力和敌对分子,以宗教、人权为幌子进行政治炒作,蒙骗不明真相群众聚集闹事,向党和政府施压,以达其政治图谋。二是利用我政策调整或少数领导工作失误,极力煽动群众的不满情绪,制造社会矛盾,借机挑起事端。三是少数群众个人利益受损,多次反映未得到解决,采取聚集和串联等非正常方式上访请愿,扩大影响,以达到个人诉求。四是由于个别地方政府、信访接待部门工作人员方法不当或不作为,导致双方情绪对立,矛盾激化,行为失控,酿成群体事件。
处臵群体闹事,应采取“宣传疏导、分化瓦解、强行驱散”等方法,迅速平息事态、缩小影响。一是依靠机关,搞好协同。依靠信访机构、公安机关和被警卫单位保卫部门,不与上访人员直接接触,采取措施实施隔离,将上访人员阻于门外,控制事态发展,防止冲闯警卫目标。二是把握政策,依法处臵。坚持疏导与威慑相结合、以疏导为主的指导思想,按照“宜解不宜结,宜疏不宜堵,宜散不宜聚”的处臵原则,把握政策界限,依法行使职权,避免因处臵不当造成矛盾激化,引起事态升级。三是文武并举,慎重行事。严格按照政策法规,谨慎行事,能通过疏导解决问题的,不使用武力,能使用非杀伤性武器制止的,不使用杀伤性武器,避免矛盾激化。对实施打、砸、抢、烧的闹事人群,果断采取相应措施,坚决予以制止。
第五篇:留住人才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
留住人才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企业之间围绕人才展开的争夺日趋“白热化”,任何一个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首先必须确立起自己的人才优势,拥有人才的优势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随着企业改革步伐加快,企业重组兼并,人员重新定位,流动十分频繁,建筑业作为劳动密集度极高的行业,人才流动现象日益突出。无论是管理人才,还是专业技术人才,都是企业发展的最宝贵的财富。企业如何根据自身的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采用有效的激励措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这也是所有企业慎重思考的问题。
江泽民同志在谈到人才问题时曾说过,“我们要用感情留人,用事业留人,用待遇留人。”也曾经有人提出:人是企业唯一创造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谁拥有高素质的人才,谁便拥有了市场。这种理论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尽管人才流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但从另一个角度看,骨干走了不能不说是一个惋惜。因此,在当前新形势下,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确保企业持续发展已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如何面对。
一、多一些人文关怀,营造留人环境。
首先要创造和谐的企业文化。留人先留心,而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也是凝聚人心的关键。企业一定要运用自身的优势,用心构建自己的企业文化。文化是软实力,文化是竞争力。如果把企业比做是一根麻绳,那么企业文化就是把这根麻绳拧紧的无形力量。企业文化的作用能否得到充分发挥,是企业实现“留人先留心”的策略前提。先进的企业文化是建设和谐企业的强大精神支撑。把企业建设成为人际关系融洽、充满友爱、精诚团结、蓬勃向上的和谐企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应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的良好氛围,营造鼓
1励人干事、支持人干成事的工作环境,通过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使广大职工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观导向。以发展促和谐,以创新推和谐,以公正求和谐,以优秀的企业文化育和谐,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要努力建设企业文化,善于运用企业文化,将其融入到公司生产经营管理之中。既要加强企业团队精神的培养,又要重视企业形象的建设,让“以人为本、以诚取信、以质求胜、以优创新”的经营理念得到更为广泛的延伸和充分的体现,并始终引领企业发展的方向,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其次要讲究以情留人。待遇留人固然重要,但人才的需求不仅是物质的,更有精神的。有些企业试图通过制度和条条框框来留住人才,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事与愿违。以情留人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多一些人情味,少一些商业味。给人才一片发挥才干的天空,最后在日常工作和生活细节上要懂得尊重人才、关怀人才;要从长远需求来为其人才设计远景,让人才觉得,在这个企业里有很好的前途,企业和员工之间不仅是工作中的伙伴,还是生活中的朋友,甚至是人生旅途的知音,彼此之间在人格上是同等的。企业应该时时刻刻明白这一点:人才的忠诚与可靠,是企业用“心”换来的;只有为之付出了真心、诚心、爱心,才会换来人才的安“心”。还应在企业内部建立一种上下畅通、开诚布公的交流渠道,形成一种情意浓浓的良好氛围,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大家以创业的心态,创业的精神融入到公司的事业中,与企业风雨同舟,同心同德。
二、多一些战略规划,用蒸蒸日上的事业留人。
企业要向人才绘就一份让其觉得与自己的未来息息相关的企业发展
蓝图,让人才感受到企业强劲的生命力,让人才觉得被重视,在企业有非同一般的地位,起到在别处难以发挥的作用。如果人才在你的企业中看不到前景,这就导致员工看不到光明的未来,使优秀人才难以发挥其自身优
势,使其在岗位上发挥才能的积极性受到抑制。因此,到一定时机,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他们只好选择离开。
三、多一些报酬,以优厚的待遇留人。
对于目前绝大多数员工来说,薪酬福利毫无疑问是决定敬业度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因素。并且,很多企业的薪酬制度不是很科学,多劳不仅不多得,有时候还可能因做得不是很好而受责怪。从统畴学的的角度来看,工作做得越多,出错的概率相对就越大,对于有责任心的员工来说,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他们不会介意,但日久天长难免会不满意。当员工的能力和付出及所产生的绩效与一些可比因素得不到相对公平的薪酬回报时,不敬业在所难免,选择离开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更有甚者“另攀高枝”。
四、多一些措施,以完善的机制留人。
企业拥有一定数量的人力资源,其目的不在于占有而是要充分发挥其作用。人才竞争的背后实质上是机制的竞争,而人才的活力更取决于机制的完善。如何最大限度的让人才充分施展才华,发挥最大潜能,做到人尽其能,才尽其用,必须从不断完善机制入手。
——用人机制。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管理,就是要使人力资源得到有效配置。用的好,人人都是人才,用不好,人才也会变庸才。因此在使用上,要任人唯贤,强调用人要出于“公心”,以因才使用,知人善任,“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使他们有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这种用人艺术与人格力量的充分体现将产生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不凡效果。
——培训机制。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也是唯一的动态资源。现代管理必须发挥“人”的作用,围绕“人”来构筑企业的核心能力。人员培训就是人力资本投资,而对知识的日益更新,任何人都存在不进则退的危机。持续不断的学习和发展是每个员工的权利和义务,对员工培训是一种“生产性投资”,是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通过培训,新员工适应新环境,掌握操作技能;老员工不断补充新知识,掌握新技能,适应工作的需要。员工素质整体水平在培训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从而增强企业的竟争力。
——激励机制。如果企业是竞渡的龙舟,员工是舟上的划手,那么企业就是擂鼓的指挥。当震耳欲聋的鼓声响起的时候,划手会被激发起巨大的能量。他们将齐心协力,奋力拼搏,不顾一切冲向彼岸。这,就是激励的神奇功效。有效的激励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有效的激励将吸引和留住人才。因此,企业最大的原动力来自员工。不管企业潜力多么深厚,产品多么精良,服务质量多么好,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在于员工的团结合作和努力奉献。激励还可以创新。让更多的人想做事,让做事的人能做更多的事,让做更多事的人得到相应回报,从而为人才的发展注入活力。
企业需要有完善的机制来留住人才,建立学习型组织,开展有效培训,积极帮助人才提高自我是目前蠃得人才忠诚中极为关键的工作。作为企业一定要树立彼此发展双蠃关系,注意双方利益融合,这对企业来说是个新的挑战。而且,还要有这样一种理念:相信,每个人都有梦,到企业来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企业要不遗余力地辅助人才实现自己的梦,要明确人才的成长就是企业的成长。
总之,留住人才,千招万招,只有真正把人才当作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和事业发展合作伙伴,才是实招。做到人才发展与企业发展同步,从心里真正认识到人才对于企业的价值,把人才的事情摆上企业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为人才考虑得更多、更好、更周全,要用真心换忠心,并有切实可行的举措,这样人才才有可能会尽职尽责,忠诚企业,才能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