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国餐饮行业发展研究报告(简版)

时间:2019-05-12 08:41: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9年中国餐饮行业发展研究报告(简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09年中国餐饮行业发展研究报告(简版)》。

第一篇:2009年中国餐饮行业发展研究报告(简版)

2009年中国餐饮行业发展研究报告(简版)

【2009年9月 嘉肯行业研究部】

前言:

嘉肯咨询作为主流的行业研究咨询公司,深知行业发展乃至个体企业经营均须遵循经济大势。

中国餐饮行业发展概况

2008年我国餐饮消费持续快速增长,全年累计实现零售额15,404亿元,同比增长24.7%,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8年:108488亿元)比重为14.2%,比上年度提高了0.4个百分点,2002-2008年餐饮行业年均增长率为20.4%。与2000年相比,全社会餐饮网点数量增加了1/3,从业人员增加1倍,营业额从3752.6亿元跃升到12352亿元,增长了2.3倍。

全国餐饮行业零售总额及增长情况(单位:亿元)

项目/

年份

零售

总额

增长

率 %

2008年我国人均餐饮消费支出达到1,158.50元,随着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以及消费观念更新等因素,我国餐饮消费水平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餐饮行业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国餐饮行业存在饮食习惯区域化的特点,如餐饮主食上“南米北面”,餐饮口味上的“东辣西酸,南甜北咸”,这使得我国餐饮品类繁多,各种业态并存。目前我国餐饮市场细分业态主要分为正餐服务(包括特色酒楼、火锅等)、快餐服务、饮料及冷饮服务和其他餐饮服务四大类别。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又进一步细化为特色酒楼为代表的中式正餐、火锅、中式快餐、西式快餐、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5,068 6,156.3 7,486 8,886.8 10,400 12,352 15,404 16 21.47 21.6 18.7 17.03 19.4 24.7

西式正餐、咖啡馆、茶馆和其他饮品等业态。但总体而言,我国餐饮行业主要以正餐和快餐为主,悠久的饮食文化和饮食习惯无法更改,正餐为大众群体的聚会和商务首选,快餐为工作群体的日常饮食,这二者占据餐饮市场份额80%以上,其中正餐服务居主导地位,所占比重超过45%。

但国内餐饮市场行业集中度低,2006年度我国餐饮百强企业全年实现零售额832.12亿元,同比增长24.4%,占全国餐饮业零售额的8.05%,较上年提高0.35个百分点;2007年我国餐饮百强企业全年实现零售额988.4亿元,同比增长20%,占全国餐饮业零售额的8.1%,而西方发达国家餐饮行业集中度高达20%以上。百强餐饮企业门槛仅为2.18亿元。

餐饮行业细分市场发展分析

在餐饮行业各细分市场中,快餐市场行业集中度最高,其次为火锅,中式正餐的行业集中度最低。分析2007年中国餐饮百强企业经营指标及名录发现:虽然中式正餐整体经营规模大,但单个品牌难以实现规模化经营,营业额位居前列的餐饮企业多为快餐企业和火锅企业,如西式快餐的百胜餐饮集团和德克士食品。中式快餐的河北福成餐饮,火锅经营为主的小肥羊、小蒙羊,以及重庆德庄实业和小天鹅投资等。中式正餐规模化经营的代表性企业为北京全聚德和上海锦江国际酒店公司。但其经营规模均不及领先的快餐企业。2007年百强餐饮企业中快餐企业有20家,零售额合计为305.8亿元,比上年度增长32%;火锅企业23家,比上一年多1家。零售额338.3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2.6%。火锅企业零售额占百强大型餐饮企业零售总额的33.9%,比上一年降低2个百分点。特色酒楼企业40家,比上一年少了2家。零售额239.8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22.8%,特色酒楼零售额所占比重为24%,和上一年持平。休闲餐饮及其他综合性企业17家,零售额114.39亿元,占比重为11.5%

项目/年份

快餐企业

火锅企业

特色酒楼

休闲餐饮及其他 企业数量 零售额合计(亿元)20 23 40 17 305.8 338.3 239.8 114.4 增长率 单位营业额(亿元)32.0% 12.6% 22.8%--15.2914.716.006.7

3中国餐饮行业连锁化经营大势所趋,快餐企业虽然单次消费额少,但其经营模式易于复制,能够迅速扩大门店数量,并提高企业营业额。如2007年快餐企业平均企业营业额最高,为15.3亿元,其次为火锅企业,为14.7亿元。特色酒楼企业平均企业营业额只有6亿元,还不及休闲餐饮企业。其根源在于正餐标准化程度低,难以融入产业化、连锁化的主流趋势。高档酒楼对品牌,菜品和服务管理均有较高的要求。其单店盈利能力较强,但单店的经营规模存在负荷上限,知名高档正餐品牌旗舰店能够单店营业额超过亿元,要比单个快餐店高出上百倍,但单店却无法营业额突破十几亿元,另外这种高档旗舰店难以复制,受品牌、口碑、时间、顾客消费心理影响和制约。其他门店营业额难以达到较高水准。

如07年百强餐饮企业中正餐企业数量比上年度减少,但整体营业额却增加,这说明对多数正餐企业而言,企业经营规模存在一定的瓶颈制约,经营规模的提升只有依靠增加门店数量,走规模化道路;或提高品牌档次,走高档化的道路。行业中龙头企业潜力巨大,发展快速,而规模较小的企业发展相对缓慢。成为区域市场的富家翁。

餐饮行业的发展趋势

餐饮消费将进一步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公务活动、商务活动、居民消费将成为带动餐饮消费的动因。2008年我国人均餐饮消费支出达到1,158.50元,全年餐饮业市场人均消费保持26.61%的高速增长。

餐饮加工产业化、经营模式连锁化将成为我国餐饮行业发展的主流,百强企业排名即为突出表现。另外未来优势企业竞争优势将更加明显,快餐和火锅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品牌与文化进入提升阶段,餐饮突显特色和个性。对正餐而言,领先企业经营更多偏向于走高档化策略,通过文化创新、菜品创新。在经营上更加注重特色、服务、环境、营养、生态的需求,文化内涵多元和内在含量积累的影响更加突出。

投资进入餐饮行业建议

嘉肯咨询认为:在投资餐饮企业需要对各种细分业态的经营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如人均销售额偏低的餐饮业态必然在员工数量进行核算控制,选择劳动力成本低的区域;正餐和咖啡馆业态需要寻找更低成本的人力资源。多数正餐企业毛利率低,但胜在体量大,因此高档正餐企业盈利能力强,而中低档餐饮企业盈利能力弱,人力成本控制不佳,则容易赔本赚吆喝。

单店营业额偏低的餐饮业态,其经营风险相对较大,在扩大经营规模时,更侧重于以加盟店形式实现连锁化经营。咖啡馆和茶馆单店营业额均不高,企业在扩大规模时,更应该选择加盟店的形式发展。相反正餐虽然利润率较低,但单店营业额规模大,自营店经营更容易产生效益。

另外,嘉肯咨询认为各类餐饮单店存在消费服务半径,单次消费金额越大的业态,其消费半径越大,通常中式正餐的消费半径最大,火锅次之,再后为咖啡馆和快餐店。

另外,餐饮业发达的城市消费半径要比不发达的城市更远。如国内餐饮业发达城市有上海、北京、广州、天津和成都等城市,他们餐饮业零售额均超过200亿元;另外餐饮业贡献率较高的城市还有济南、郑州、重庆、武汉、青岛等城市。在这些餐饮文化发达的地区,正餐发展前景比较广阔,餐饮行业不发达的地区,快餐和咖啡馆经营更为合适。

参考:中国正餐十大菜系分布及特点

鲁菜:覆盖华北及东北各个省市地区。调味极重,纯正醇浓,少有复杂的合成滋味,一菜一味,尽力体现原料的本味。另一特征是面食品种极多,小麦,玉米,甘薯,黄豆,高粱和小米均可制成风格各异的面食,成为筵席名点。川菜:覆盖川渝地区,辐射影响到西南西北各省。味型多样,变化精妙。辣椒,胡椒,花椒,豆瓣酱是主要调味品,不同的配比,调出了麻辣,酸辣,椒麻,麻酱,蒜泥,芥末,红油、糖醋、鱼香、怪味等各种味型,无不厚实醇浓,具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殊风味。

粤菜:香港澳门海南和广西等地。选料广泛,新奇且尚新鲜,菜肴口味尚清淡,味别丰富,讲究清而不淡,嫩而不生,油而不腻,时令性强,夏秋将清淡,冬春将浓郁。

淮扬菜:擅长炖、焖、烧、烤。重视调汤。讲究原汁原味,口味咸淡适中,南北皆宜。

闽菜:以福州闽南和闽西三地区为主。福州菜清鲜,爽淡,偏于甜酸。尤其讲究调汤,另一特色是善于用红糖做配料,具有防变质,去腥,生味,增香,调色作用。闽南菜以厦门为代表,同样具有清鲜爽淡的特色。讲究作料,长于使用辣椒酱,沙菜酱,芥末酱等调料。闽西位于粤闽赣三省交界处,以客家菜为主体。多以山区特有的奇味异品为原料,有浓厚山乡色彩。

浙江菜:包括杭州绍兴和宁波三地方。具有色彩鲜明,味美滑嫩,脆软清爽,菜式以小巧玲珑,清俊秀丽为特点。以炖炸焖蒸见长,重原汁原味。

湘菜:最大特色一是辣,二是腊。湘江流域的菜品特色是油重色浓。注重鲜香,酸辣,软嫩。洞庭湖区的菜以烹制河鲜和家禽家畜见长,以炖菜,烧菜出名,湘西菜擅长制作山珍野味。烟熏腊肉和各种腌制肉,风鸡,口味侧重于咸香酸辣,有浓厚的山乡口味。

徽菜:包括皖南沿江沿淮之地的菜点特色。皖南菜讲究火功,擅烹各种野味,量大油重,朴素实惠,保持原汁原味;沿江菜以烹制河鲜,家畜见长,讲究刀工,注意色形。擅用糖调味,尤以烟熏菜肴别具一格。沿淮菜讲究咸中带辣,汤汁色浓口重。亦惯用香菜配色和调味。

京菜:以本地区风味与山东风味构成的北京菜。并继承了明清两代宫廷菜肴的精华。是当地菜,山东菜,清真菜和官府菜的大融合。口味以咸,甜,酸,辣,酱香为特色。以油爆,盐爆,酱爆,汤爆,水爆、锅爆、白扒、烤,涮等烹调方法为见长

鄂菜:湖北。以水产为主,鱼馐为主,香鲜味辣,注重本色,菜式丰富。在调味上,以清淡鲜醇为主,兼采南北各味。

-完-

第二篇:2011年中国餐饮行业投资研究报告(三)

德勤(Deloitte):2011年中国餐饮行业投资研究报告

(三)2012-04-01

中国餐饮行业典型业态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餐饮行业呈明显的区域化、细分化发展趋势。中国“民以食为天”的餐饮消费导向正逐渐向“体验式”餐饮转变,这一转变将会加速中国餐饮的细分化发展,中餐、旅游酒店餐饮、快餐及自助餐饮、西餐等细分餐饮市场表现较好,连锁化、规模化、规范化的管理范式在这类餐饮企业中逐渐形成。

从中国餐饮行业的细分市场发展情况来看,快餐、特色酒楼、宾馆餐饮、火锅等细分市场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本报告将选取中国餐饮市场四个较具代表性的细分市场进行描述与分析。

快餐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相比于欧美市场,中国快餐业起步较晚,自1987年4月美国肯德基快餐连锁店在中国落户,现代快餐的概念才进一步引入中国市场,加速中国快餐市场的形成,洋快餐带动和促进中式快餐的发展,长久以来,中式快餐与洋快餐竞争明显。

2009-2010年中国快餐市场发展特点分析

整体来看,2009-2010年中国快餐市场呈现如下的发展特点:

(一)快餐成为推动中国餐饮行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外出就餐更趋经常化和理性化。快餐作为大众性的餐饮之一,通过操作标准化、配送工厂化、连锁规模化和管理科学化实操性运作,社会需求逐渐扩大,同时受到消费者广泛的接受和认同,成为我国餐饮现代化的重要发展目标与方向。一定意义上,快餐作为我国餐饮行业的生力军,已经成为现代餐饮发展的重要代表力量,对餐饮行业的推动与促进作用不断突出。

从中国烹饪协会评选的2010年快餐行业50强企业来看,其中10家为快餐企业,占据较为重要的席位。当然,由于麦当劳、河北千喜鹤饮食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未参加餐饮百强企业的角逐,使得这一比例与实际情况相比有所降低。可以预见,中国快餐行业发展的巨大潜力。

(二)本土快餐企业加速发展,抢食洋快餐市场份额

中国本土快餐业发展时间相对较短,1994年,中式快餐被列入国家“八五”计划,中式快餐可以汲取西式快餐的经营理念、战略规划、科学化管理、连锁化经营、工业化生产、标准化操作,立足中国人的本地化的口味,取得快速的发展。尽管从目前来看,本土快餐企业在盈利模式、加盟连锁和地域扩张等方面还处于

探索阶段,但是相关数据显示,2009年,以真功夫、马兰拉面、大娘水饺、丽华快餐、千喜鹤为代表的中式快餐已经占据快餐行业营收的70%以上的市场份额,赶超洋快餐市场。中式快餐广谱多元,但是缺少领先企业,面对西式快餐的本土化趋势,整个快餐市场竞争将更加充分,中式快餐需学习西式快餐的规范化运营模式,在不断学习中促进发展。

(三)洋快餐加速了本土化进程,融入中国餐饮元素

长久以来,西式快餐凭借先进的经营理念、雄厚的资本实力、人才管理等理念,占据市场领先地位。“本土化”一直是西式快餐的重要策略,其产品创新能力较强,不断推出“本土化”新品。面对中式快餐的快速发展,洋快餐加速了其中式品种的改良之路,中西快餐相互借鉴与融合互通渐为一种趋势。2010年11月,肯德基推出两款名为“培根鸡肉饭”和“巧手麻婆鸡肉饭”的米饭类产品,这是肯德基继粥、油条之后,再次推出的中式产品。洋快餐的中国化进程,将中式传统融入西式快餐,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此外,洋快餐发展不断提速,以百胜集团为例,目前,百胜集团在中国已经拥有超多3700家门店,其中以肯德基外卖店为主。据百胜集团预测,截止到2011年底将在中国开设门店数量达到2万家。这种快速的扩张,一方面说明中国快餐市场的市场发展前景较好,另一方面说明洋快餐企业在中国市场攻城掠地的决心。

(四)实现持续经营是中国快餐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

尽管中国快餐市场发展较快,但作为主要力量的中式快餐发展存在一定的瓶颈。长久以来中式快餐以“小作坊”式的经营模式,规范化、连锁化的运营范式尚未建立。我们分析认为,快餐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将面临持续经营的问题,中式快餐企业面临吸引顾客、增加用户粘性、抵抗竞争、单店的多店面扩张、区域扩张、人员扩张、资金缺口等问题。此外,对于中式快餐来说,更重要的是如何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运营。因此,如何将管理流程、制作工艺、厨具革新、菜肴搭配等有技术性的知识固定下来,形成一个可复制的制度、知识和技术体系,才是快餐企业持续运营的关键所在。

酒店(宾馆)餐饮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宾馆餐饮在一定程度上是随着中国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而获得“水涨船高”的连带作用的。从中国餐饮细分市场来看,与社会餐饮相比,尤其是快速发展的快餐市场相比,酒店(宾馆)餐饮的市场表现则不显得那么令人瞩目。

总体来看,酒店餐饮市场的发展呈现如下特征:

(一)中国旅游市场快速发展,酒店餐饮“水涨船高”

中国的酒店餐饮与旅游市场存在强相关性,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对于拉动宾馆餐饮市场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国内旅游人数达21亿次,比上年增长10.6%;国内旅游收入1.26万亿元,增长23.5%;入境旅游人数1.34亿人次,增长5.8%;入境过夜旅游人数5566万人次,增长9.4%;旅游

外汇收入458亿美元,增长15.5%;出境旅游人数5739万人次,增长20.4%;全国旅游业总收入1.57万亿元,增长21.7%。这些向好的数据,为中国酒店餐饮市场的发展注入了强心剂。

(二)中国酒店餐饮企业积极进行管理体制的革新,初见成效

面对社会餐饮企业的竞争,中国酒店餐饮企业审时度势,谋求变化。一方面,酒店餐饮企业积极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优势,精准定位市场,突出品牌优势,主打特色菜品。以索菲特、大河锦江等四星级酒店为例,他们除继续保持西餐独有的特色外,对中餐厅进行了改革,推出了区域化承包,灵活限定管理、人事等环节,从根本上将工资、福利与餐厅业绩相结合,极大地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同时,增加采购的灵活度,实现菜品成本的合理控制与新鲜度的完美保持。在创新菜品方面,由于宾馆餐饮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其对用户群进行细分,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推陈出新,满足用户需求,从而创造了良好的效益和口碑。另一方面,酒店餐饮企业在产品模式、服务模式及管理模式上逐渐重视策略创新,提升其品牌影响力。以浙江开元萧山宾馆为例,2003年投入资金进行改造,改造后的开元萧山宾馆餐饮月营业收入超过500万,使得其酒店餐饮品牌进一步提升。

(三)酒店餐饮受众面相对较窄,面对社会餐饮的竞争压力较大

长久以来,酒店餐饮的目标受众集中于中、高档消费群体,菜品的价位相对较高,加之酒店餐饮的背后的运营体系较为复杂,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能力不强,使得酒店餐饮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一方面,社会餐饮行业蓬勃发展,五百餐位甚至以上千餐位的大餐厅越来越大,走集团化经营的餐饮集团也越来越多。另一方面,高档食府、主题餐厅、高级会所越来越多,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已经接近或者超过星级酒店的水平。此外,酒店餐饮经营思想观念陈旧,经营机制多年不变,竞争能力不强,市场与时俱进的能力稍差一些。

(四)酒店餐饮市场人员流动较大,高素质服务人员缺口较大

2010年,随着经济的复苏及世博会、亚运会等重大赛事,中国酒店餐饮行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尤其相对于社会餐饮来讲,酒店餐饮对于服务人员的素质如工作经验、外语水平等要求较高,但是由于薪酬体系、晋升机制等原因,使得这类人才的市场缺失现象较为严重,人员流动性也比较大。据不完全信息显示,广东、北京、上海等酒店餐饮业较为发达的地方,员工平均流动率为30%左右,有些饭店甚至高达45%,远高于餐饮行业的人员正常流失率的5%-10%左右。

中国酒店餐饮依托酒店住宿而发展,“住宿+餐饮”逐渐成长为一个有机统一的体系。一方面住宿为酒店餐饮提供了固定的目标就餐人群与庞大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也使得酒店餐饮品牌淹没于酒店企业的整体品牌之中。对于VC/PE来讲,单独投资酒店餐饮的可能性不大,往往都是投资酒店住宿行业,这种投资是需要庞大的资本支持的,投资风险较大。基于此,本报告中不单独分析具有投资价值的酒店餐饮企业。

特色酒楼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餐饮企业在快速成长的同时,市场多元化趋势明显,尤其是特色酒楼企业以其特色风格在中国餐饮市场中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总体来看,特色酒楼餐饮市场的发展呈现如下特征:

(一)受制于区域性限制,主要消费人群集中在一、二线城市

特色酒楼建设需要较大规模的资金投入,风险相对较大,为此,特色酒楼的区域特性较为明显,消费人群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为此在此类城市的成功率较高。但是这种群聚效应,容易导致特色酒楼的过度竞争,价格战在所难免,但与此同时,部分餐饮企业将可能牺牲菜品及服务质量,不利于企业永续发展。

(二)部分特色酒楼区域外扩战略明显

随着经济形势不断好转及市场需求的不断旺盛,中国特色酒楼的扩张战略明显,尤其是一些资金充裕的特色酒楼全国性扩张趋势明显。以湘鄂情为例,2010年公司新开直营店约10家,达到历史单年开店最高水平,预计2011年仍有5家以上门店能够投入运营,总运营门店数达到30家以上。此外,湘鄂情将以北京为中心向周边省会延伸,目前,北京东城、南城和近郊仍有较大布点空间,同时也不排除继续收购有潜力的加盟店或地方区域品牌,结合充足的超募资金和稳健的现金流,进而打造国内特色酒楼连锁旗舰。

(三)特色酒楼产品标准化和较强的持续创新能力再添胜算

单店特色酒楼的发展规模有限,连锁化、规范化的经营是特色酒楼发展壮大的关键路径。为此,特色酒楼逐渐加强食品加工配送基地和特色原料采购中心的建设,以便形成标准化的产品,减少非标准化对企业发展的弊端。相比于一些餐饮形态,特色酒楼对资金的需求力度较大,一方面维持企业的基本运营,另一方面需要在经营模式、原料搭配、主推菜品等方面不断创新,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以此增强市场竞争力。

(四)中西合璧特色酒楼显示出较强的生产力

目前,中国特色酒楼的西餐和中餐界限越来越模糊,部分特色酒楼餐饮企业已经呈现出中西合璧的现状,以此适应目标人群的多元化的需求,特色餐饮行业的单一业态的发展模式已经被打破。如俏江南、梧桐餐厅等,都是中西合璧的典范,有效吸引年轻且具有消费能力的人群。

火锅餐饮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从2010年中国餐饮百强企业业态分布情况来看,火锅企业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已经成为深入大众消费市场的主要餐饮业态。

总体来看,火锅餐饮市场的发展呈现如下特征:

(一)川渝系火锅颇受关注,特色火锅各有所长

总体来看,火锅缘起于四川,川渝系火锅已经成为中国火锅的代表。以2010年中国餐饮百强企业分布业态来看,火锅企业为22家,占比达22%。其中,川渝系火锅占12席位,遥遥领先于其他火锅品类。随着中国火锅餐饮市场的快速兴起,中国火锅品类更加细分化,主要分为南北派,北派主要以北京、内蒙古涮肉火锅为代表,南派主要以川渝系、粤系等为代表,由此衍生出海鲜火锅、豆捞火锅、菌类火锅等,以满足不同受众群的需求。

(二)火锅连锁经营已经成为主要模式,直营模式较为推崇

火锅连锁经营一直是火锅企业经营的主要模式,直营模式也成为火锅企业较为推崇的连锁模式,如呷哺呷哺、海底捞、一尊皇牛等火锅企业都是采取直营模式发展。一方面,这种模式有利于树立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另一方面,标准化、统一的管理流程有利于企业的永续发展,对于提升菜品质量大有裨益。

(三)部分火锅企业开始打造多元化的产品服务形象

火锅企业不仅仅局限于餐饮服务,在其全产业链布局中,部分火锅企业开始打造多元化的产品服务形象。例如,东来顺、小肥羊、福成肥牛等不但拥有牛羊肉屠宰加工基地,而且还作为肉类加工品供应企业分销给大型超市。德庄、秦妈、海底捞、武陵山珍、上鱼舫、黄记煌等火锅企业分别建立自有的辣椒、花椒、蔬菜生长基地,创建了底料、调味料、加工基地以及配送加工物流基地。在保证自有的菜品质量的同时,分销给各大超市。

(四)连锁火锅餐饮企业扩张较快,部分企业盲目扩张存在隐患

连锁是餐饮企业快速拓展市场的有力途径,对于火锅企业也是如此。目前,中国部分火锅连锁企业急于扩张,盲目发展连锁店和加盟店,导致资金、服务、管理无法相匹配,非但不能快速树立品牌形象,反而会影响企业的长足发展。

此外,部分企业的创新力度不足,在这种容易复制的行业中,特色生存之路探究乏力。

(未完待续 四之三)

第三篇:2012年中国餐饮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2012年中国餐饮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餐饮业已经步入行业洗牌期,必须交流新思想、探索新模式,迅速由传统的“粗放式、模糊式、经验式经营”向“精细化、规模化发展”。近年来,我国的餐饮业发展非常迅速。从长远来看,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近几年餐饮业的增长率都比其它行业高出十个百分点以上,可以说我国正迎来一个餐饮业大发展的时期,市场潜力巨大,前景非常广阔。

一、餐饮行业发展现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消费需求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在“吃”的方面,要求越来越高,希望常吃常新,吃出品位,吃出文化,吃出健康。为了适应这一变化,餐饮企业尤其是诸多中式正餐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变传统经营方式,加快了现代餐饮业的发展步伐。主要表现在:

(一)结构调整进展较快

我国餐饮业和集团经营、网络营销、中心厨房、集中采取、统一配送等现代经营方式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明显突现出新经济特点。例如:重庆一心一客餐饮有限公司,旗下拥有一心一客中式快餐、外婆心18小时特色快餐、香香卤面特色面馆3个快餐品牌,近年来还投资建立中央配送工厂,能够为两万余人同时供餐。顺应集团化发展,重调组织架构,成立了直营管理中心、连锁拓展中心、综合服务中心、物资配供中心、公司财务结算中心,并建立了 300余个特色菜品的用料和工艺操作标准,保证了产品质量,生意一直红红火火。自2002年成立以来,发展直营店12家、加盟店近100家,成为了中式快餐连锁行业的领头品牌,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加快了现代餐饮店的发展步伐。

(二)假日餐饮,频掀热潮

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黄金周”期间,国内旅游、客房预订、餐饮消费一再掀起热潮,给餐饮企业带来无限商机。据统计,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武汉、南京、西安、沈阳、深圳等 10 个大城市,“黄金周”期间的餐饮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平均增长 27.54%,其中武汉同比增长 40%。综合起来看,假日中式正餐消费呈现三个特点:

1、地域餐饮,呈现“三忙”

一是旅游景区忙。仅国庆节 7 天就接待旅游者6397 万人次,同比增长 6.97%。所有旅游景区的饭店、酒楼、餐馆都出现了极为火爆的场面。著名旅游城市青岛的十大餐饮企业,7 天营业收入 600.5 万元,同比增长 14.7%。青岛汇泉王朝大酒店餐饮部每天接待 2000 多人,7 天营业额突破百万元,同比增长 30%。

二是商圈附近忙。人们在假日期间先是到商场购物,然后到饭店、餐馆尽享美味佳肴,所以各商业区餐饮店的就餐人员络绎不绝。上海商业区的饭店、餐馆,午、晚餐排队等座的顾客比比皆是,新凯福大酒店、新亚饭店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17.7%、35%。

三是居民社区忙。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餐饮已经成为社区居民的家庭餐桌。许多家庭节假日全家团圆时不再自己下厨做饭,而到附近的饭店、餐馆举行家宴。特别是有老人、孩子的家庭,一般都到所居住的社区内的饭店、餐馆就餐,北京、上海、武汉、深圳等城市,这一特点十分明显。

2、就餐形式,呈现“两热”

一是“婚庆宴”热。十.一期间的婚庆市场最为红火。在武汉,星级宾馆千元一桌的高档婚宴及“新”字号餐饮企业推出的每桌 500 元~800 元的中档婚宴(全部为中式正餐)相当火爆。南京状元楼酒店仅10月2日一天,就承办婚宴100 桌;南京中心大酒店,丁山香格里拉酒店,玄武饭店同日都承接了50桌以上的婚宴;南京金都饮服集团7天共承接婚宴家宴656 桌,同比增长 22.4%。

二是“团圆宴”热。比如中秋节这天,城市居民到饭店、餐馆叫“团圆饭”的特别多,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最为突出。

3、餐饮类型,呈出“三火”

三大节日期间,中式正餐呈现“三火”。

一是大众餐饮火。青岛餐饮企业以便民,利民为宗旨,坚持面向大众,服务大众的经营方针,积极推进餐饮市场的繁荣。该市春和楼饭店发挥老字号商誉,突出鲁菜特色,重点搞好大众宴席,营业额同比增长 13%。大连市的大众餐饮深受市民的欢迎,如墨石礁酒楼以海鲜、小炒为主,非常适合散客和家庭用餐,“十.一”期间营业收入 82万元,同比增长37%。

二是地方风味火。地方风味代表着一个地方菜肴的特色,尝尝地方风味是外出游客的一种心理要求,所以节日期间地方风味菜肴比较火爆。“津菜”近几年的知名度越来越大,所以有“南有杭帮菜,北有天津菜”之说,外地游客到天津品尝“津菜”的越来越多,红旗饭庄,鸿起顺等津菜名店,“十一”期间销售额达到 151 万元和 245.5 万元,同比增长 58%和 17.5%;天津狗不理大酒店的营业额也达到 81.8万元,创销售新高。

三是特色餐饮火。如大连市极具特色的餐饮业代表“天天渔港”,其海鲜特色深受外地游客和本市居民的欢迎,节日期间天天爆满。

(三)以节造市,以市促销

全国各地举办的各种美食节、厨师节连连不断,如广州国际美食节、吉菜美食节、津菜美食节、重庆美食文化节、鲁菜美食文化节等,其目的是以节造市,以市促销,弘扬中华美食文化,推动中国餐饮业的发展。在这诸多“节”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商业联合会和杭州市人民ZF联合主办,中国饭店协会等单位承办的第二届中国美食节,以及由中国商业联合会和西安市人民ZF联合主办的第十一届全国厨师节。这些美食节提供了丰富的烹饪技术交流活动,既有理论上的探索,又有实际操作的现场观摩,涌现出一批富有创新精神的名菜和八大新菜系展,又进行了不同菜系之间的交流,进一步促进了中式正餐的创新和交流,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

(四)地方菜系,异军突起

近年来,全国各地对挖掘、整理、发展地方新菜系的工作抓得很紧,研发、创新了许多极具特色的名菜肴,并利用各种美食节进行推介。在杭州举办的第二届中国美食节上,就评出了新八大菜系展,即吉菜、秦菜、杭菜、沪菜、辽菜、晋菜、敦煌菜、宁波菜。另外,津菜、赣菜、湘菜、陇菜、贵州菜、重庆川菜和哈尔滨的哈阜菜等,都加大了开发,发展的力度。各地在举办各种美食节时,省、市领导亲自到会进行推介,吉林省省长洪虎亲自抓吉菜的开发和推广,一时成为美谈。正由于地方菜肴具有新、奇、特等特色,加之人们的饮食需求向常吃常新,追求时尚转变,所以对各地的创新菜特别青睐。尤其是旅游者,每到一地,必然要尝地方风味菜肴,应该说,这是地方菜系发展较快的重要原因。

二、餐饮行业发展趋势

(一)集团化发展,品牌化经营,连锁经营成为未来主攻方向

随着经济运行全球化,市场和资源跨国化的影响,世界饭店集团每年都在调整和兼并之中,饭店业的联盟和合并导致更大规模的饭店集团的诞生。只有全球化、品牌化饭店才会在现代营销中得益。形成统一性的连锁餐饮集团对于重组餐饮资产,扩大市场的覆盖面,加快资金流转转密度,促进餐饮业规划化经营大有益处。而快餐连锁作为“集团化”的先锋,像“麦当劳”、“肯德基”的成功经验,使国内餐饮业看到了连锁经营的种种好处,纷纷将连锁作为主攻方向,连锁经营对餐饮业发展起着决定作用。但也有一些店开张一两年,没有一点实力就想搞连锁,结果是连的越多,“死”得越快。而现在又到了争夺市场份额的时候,随着一部分没有连锁能力、管理混乱的连锁公司逐步退出市场,一些有实力、管理好的优秀的连锁企业定会成长起来,共同把餐饮市场做大做好,促进餐饮业的繁荣。连锁经营经过淘汰会有更大的发展。据此,强强联合、连锁经营、多元化发展是中国餐饮业大势所趋。强强联合、连锁经营是发挥企业比较优势,扩大企业规模的有效途径,多元化发展则是分散市场风险,拓展经营范围的重要方式。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企业并购、连锁经营和多元化经营将是餐饮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二)餐饮品牌发展速度加快,会有更多的餐饮提速上市

随餐饮企业的竟争发展,从市场经济转化到社会经济的过程,同时由单纯的价格竞争、产品质量的竞争,发展到产品与企业品牌的竞争,文化品位的竞争。在改革初期,餐饮企业之间主要是打价格战,打品种、服务、装修战;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消费者用餐既要满足生理需求,又要满足心理需求,因此,越来越多的经营者把注意力转向打造自己的品牌,提高企业的文化品位。

第四篇: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研究报告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研究报告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在国家信息化体系建设中,政府信息化又成为整个信息化中的关键。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关注国外电子政务最新进展的同时,究竟应如何评价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以及电子政务的成就、问题,未来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应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围绕上述问题,本研究报告将提出一些分析思路和对策,供有关方面参考。

一、要高度重视发达国家电子化政务发展的动向

建立电子网络政府,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是一种世界性潮流,也是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到政府管理的必然趋势。

国外“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到90年代后,电子政务开始在一些发达国家得到快速发展。综观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发展的状况,虽然有许多差异,但有一些最新的动向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发达国家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普遍与政府改革紧密地结合。近20年来,发达国家在社会压力、财政压力以及经济全球化压力下,普遍进行了大规模的政府改革运动。在政府改革中,各国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但概括起来看,带有共性的做法主要包括: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放松政府对社会、市场的管制;削减名目繁多的规制,简化政府管理的行政流程;在政府管理中引入市场机制,推行公共服务市场化;将政府职能向社会转移,更多地发挥非政府组织或民间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裁减机构和人员,削减财政开支;将政府的决策和执行功能分离,加强对政府的绩效评估,提高政府管理透明度等。为了巩固这些改革成果,发达国家普遍把推动政府信息化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并把巩固改革成果与推动政府信息化、发展电子政务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收到了显著效果。第二、在推动政府信息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重视制定统一的规划和技术标准,以此来规范电子政务的发展。美国于1993年制定并颁布了《美国国家基础设施行动计划》,1994年又提出了《政府资讯科技服务远景》,从而确定了美国联邦政府推动电子政府发展目标。欧盟制定了“信息社会行动纲领”,对未来的政府信息化作出了周密的安排。英国在1996年颁布“绿皮书”,对电子政务的发展作出了系统规划,并提出了近期和远期目标。加拿大在1994年由工业部长提出了一份有关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战略框架,其中有关政府信息化的问题被作为主要内容。日本在1993年制定了《行政资讯推进共同事项行动计划》,提出了政府信息化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1994年由内阁通过的《行政资讯推进基本计划》;第二个

层次是1995年由行政资讯跨省厅委员会通过的《行政资讯推进共同事项行动计划》;第三个层次是各厅省提出的本部门推动行政资讯计划的具体行动计划和方案。第三、注重实际应用,并把为企业、公众服务、实现资源共享放在重要地位。电子政务的核心价值之一,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务。为此,发达国家在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中,把改善传统的公共服务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比如,美国把发展整合性的电子化取用信息服务作为重点,并提出,要按照民众的方便宋组织政府信息的提供,以帮助公民“一站式”访问现有的政府信息和服务。并提出要建立全国性的电子福利支付系统,发展整合性的电子化取用信息服务以及跨政府部门的申请与纳税处理系统和电子邮递系统等。英国提出在增进政府机制的效率和有效性的同时,建立起政府的信息服务中心,提供单一窗口式服务,发展数字签章、认证、数码电视等。法国提出要开放政府信息,通过网络为社会提供各种窗口式服务。加拿大把电子化政府的核心信息基本框架定位在:一是共同性电子商务信息基本框架及服务;二是单一窗口创新措施的支持服务,即“一站到底”服务中心的支持服务,共同信息服务站支持服务;三是网络合理化和管理服务,如各种通讯服务,网络管理主控中心服务以及骨干网络服务等;四是资料处理设施管理服务等。

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在确定电子政务的目标时,把电子化服务作为重要的衡量指标。他们认为,在电子化政府战略中,如果没有为公民服务、以及运行效率衡量的目标,电子政务的发展就将是失败的。

第四、在具体实施方面,发达国家普遍实行分阶段实施的策略,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比如美国,把电子政务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为初始阶段,主要是提供一般的网上信息,简单的事务处理,以及有限的技术复杂程度;第二阶段,要进一步发展门户网站,更复杂的事务处理,实现初步协作,技术复杂程度也逐步提高;第三阶段,要实现政府业务的重组,建立集成系统以及复杂的技术体系;第四阶段,要建立具有适应能力的政务处理系统,实现政府与企业、公民的互动式交流与服务,与此同时,建立高度复杂的技术支持系统。按照美国的规划,到2005年将有35%的政府将处于第二阶段,到2010年,绝大多数现有政府部门将按照电子政府的要求,被改造。这说明电子政府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即使像发达国家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分步实施。

通过以上对当代发达国家电子化政府发展趋势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历史条件下,发达国家不仅高度重视政府治理的变革,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而且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惊人的相似之处。比如,在电子化政府建设方面,虽然各国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在改革现有的行政程序、运用信息手段、建立政府与公民社会的互动、提供更加快捷、方便的公共服务、实现一线式不受时空限制的服务、体现行政民主以及实现政府机关内部的办公自动化和资源共享等、提供办事效率和透明度等方面,则是十分相似的。这说明,运用电子政务这种手段,改造传统的政府治理模式,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政府管理的效率,满足民众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各种新的要求,而且在适应知

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提升本国的竞争力方面,也已显示出强大的威力。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二、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

我国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家庭的运用相对滞后,但目前的发展势头很猛,整体看已取得了重要进展。

从我国推动政府信息化和发展电子政务的方针和政策看,国家制定的一些政策已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对推进电子政务、加快政府信息化建设高度重视。早在1992年,国务院办公厅就提出建设全国行政首脑机关办公决策服务系统的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案,并在全国政府系统推行办公自动化。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又制定了全国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化建设的5年规划,对我国政府信息化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其主要包括:

第一、总体目标。根据我国的国情,大体用3—5年时间建设以“三网一库”为基本架构的政府系统的政务信息化枢纽框架。“三网一库”是指:政府机关内部的办公业务网;国务院办公厅与各地区、各部门连接的办公业务资源网;以因特网为依托的政府公众信息网;政府系统共建共享的电子信息资源库。

第二、指导原则。按照国务院制定的有关方针和政策,我国推动政府信息化的指导原则是:“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统一规划,协同发展,资源共享,安全保密”。所谓“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是指要以需求作为动力,以应用推动政府信息化的发展。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在政务信息化的建设中要善于捕捉和发掘政府机关办公业务和领导科学决策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系统建设和应用开发工作,并通过系统应用的成果不断推进系统建设的深入发展。

所谓“统一规划,协同建设”,是指政府信息化建设必须在国务院的指导下统一规划,由各地区、各部门遵循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协同建设,共同发展,以便使这项涉及面广、技术和资金密集的系统工程,更好地发挥整体效益。

所谓“资源共享,安全保密”,是指在政务信息化的建设中,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系统建设的要求,从政务信息化的全局出发,打破条块分割,主动提供相关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同时,要严格遵照国家的有关安全保密的法规,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国家秘密的安全。

第三,主要任务。按照国务院制定的5年发展规划,我国政务信息化的任务主要集中在以下7个领域:一是大力推进政府业务的应用建设。具体包括政府机关内部的应用系统建设、公文、信息无纸化传输系统、多媒体应用系统以及办公决策服务系统。二是加强政府办公业务网和办公业务资源网网络建设。三是筹建办公业务

资源网及政府公众信息网政府网站。四是建立和完善共享信息资源库。五是做好计算机网络安全保密工作。六是加强对公务员的培训工作。七是抓好与系统建设和应用相关的法规工作

第四,保障措施。为了有效推动政务信息化,国务院还就有关的保障措施作出了一系列具体规定。这些规定主要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工作;做好组织实施工作;确保建设经费的落实等。

应当指出,国家制定的上述有关推动政府信息化和发展电子政务的相关政策,已经在实际工作中收到了显著成效,对各地区、各部门政府信息化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正是在上述政策导向下,我国的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这突出地表现在:

一是以“金”字头为代表的多项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1993年起,我国开始实施金桥、金关、金卡和金税等信息化重大工程。金桥工程是直接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和决策服务,通过建设政府的专用基础通讯网,实现政府之间的相互连接。计划建成一个连接全国各省市区、400多个城市,与几十个部委互联的专用网。金关工程主要是为提高外贸及相关领域的现代化管理和服务水平而建立的信息网络系统。到1999年,已实现了银行、外汇管理机构以及海关的计算机联网,在关税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金卡工程是推动银行卡跨行业务的联营工作,现已取得了重要进展。金税工程的首期工程已经完成,主要是建立税务系统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计算机稽核系统。

二是政府上网工程初具规模。在“金”字系统工程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从1999年起,在全国普遍实行了政府上网工程。到2001年,全国绝大多数乡级以下政府都设有站点,并通过网站,向社会发布信息,有的还开始提供在线服务。

三是一些地区、部门在政府信息化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中央的大力倡导下,各地在推动政府信息化方面正在全面起步。目前政府信息化步伐较快的地区和部门有:广东、上海、北京、天津、青岛以及国务院一些与金字号有关的部委等。比如,深圳市率先在全国建成了深圳信息网。该网络充分利用邮电通信网、有线电视网、无线数据网、卫星网四大通讯网络,构筑起全市政府部门统一的公共通讯网络平台,成为涵盖市5套班子、6个区以及88个局委办,汇集几十个各类数据库的面向21世纪的动态信息资源交汇体系。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公共交换服务、虚拟专网、电子公务服务、市领导办公服务系统、应急指挥系统、多点电视会议服务系统、接入和信息发布系统、数字视频广播服务等。北京市至2000年底,已初步建成了公用信息平台和政务信息网络。具体表现在:建立于包括企业、人口、税收、统计、车辆、人才、市政等各种管理的一批信息数据库;全市123个机关、单位均在首都公用信息网平台上建立自己的网站;各级政府机关办公自动化程度明显提高等。2001年初,北京市政府又提出,力争在明、后两年内,基本实现面向企业和公众的审批、管理和服务业务上网进行,政府内部初步实现电子化和网络化办

公。在此基础上,再用三年时间,建成体系完整、结构合理、高速宽带、互联互通的电子政务网络系统,全面开展网上交互式办公,从而基本实现政务信息化。我国的政府信息化虽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整体水平仍然较低,且地区、部门的发展也极不平衡,尚属于电子政务的初始阶段,或曰起步阶段。

三、当前我国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充分肯定我国电子政务取得重要进展的同时,还要清楚地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从主观方面看,主要有四个问题:

一是政府公务员的观念有待提高。因为电子政务的发展,必然对传统行政权力的行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透明度要高、更加规范等,这势必对公共权力的行使和运用起到一定的限制和监督作用。正是这一点,也容易引起少数公务员的抵触情绪。从这个意义上说,更新观念,主动接受电子政务这一新的管理手段,将是对公务员的权力观、利益观的一个严峻的考验。

二是传统政府运作机制的障碍。我们知道,目前我国的政府管理运作体制及机制,多数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确立起来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方面的问题虽然有了很大改变,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如机构设置不合理,政府各部门职能交叉、重叠,审批过多、过滥,办事没有严格的程序,行政流程不合理,透明度低、暗箱操作等,所有这些问题都会成为推动政府信息化的重要障碍,换句话说,只有这些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电子政务的推进才真正具有意义。三是缺乏整体规划和统一标准。推动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关键要搞好整体规划,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这是国外发展电子政务普遍的一条经验。我国虽然在这方面作出过一些具体规定,但至今还没有制定出政府信息化的中长期总体规划,特别是有关统一的技术标准方面,几乎还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有的专家甚至认为,如果继续让这种各搞一套的局面发展下去,将来政府间、部门间的互联互通势必难以实现,以至于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浪费。与此相联系,由于我国的地区分割、部门分割现象严重,还导致了大量的重复建设,如基础网络等,如何在统一的规划和标准下,整合现有资源,防止重复建设和各自为战,成为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发展中的关键所在。

四是公务人员的信息知识和运用信息工具的水平较低,难以适应电子政务发展的要求。近年来我国在加强公务员的知识培训、提高公务员的管理能力和水平方面进行了一列系卓有成效的工作,包括公务员的计算机知识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高。但从整体上看,仍然不能适应政府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从公务员的文化知识来看,经过1998年的机构改革,国务院近1.7万名公务员虽然有65%以上的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但在地方政府,则相对较低,近500万公务员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人

只占10%。即使一些学历较高的公务员,计算机操作方面的技能仍较欠缺。据国家行政学院对司局长培训班的一项调查,大体有20%的公务员对计算机操作几乎处于空白的状态,这说明在推进政府信息化的过程中,提高公务员的整体素质、特别是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能力,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从客观方面来说,主要是三个问题:

一是政府管理本身的复杂性,决定电子政务结构的复杂性。因为未来的电子政务,要实现的是“一站式”的办理和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在线服务”,这就需要实现政府各部门之间进行交互式办公和处理大量为公众服务的事项;而每一个部门的管理业务本身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业务差别很大,要使这些不同业务部门的政府机构之间实现互通互联,做到“一线式服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实施中,只有高度重视统一规划、统一标准,才能稳步推进,取得良好的效果。要作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这就意味着,我国电子政务的推进,必须建立在分步实施,有选择地重点突破的基础之上,否则,就有可能走许多弯路。

二是我国社会整体的信息化水平低,包括电子商务发展也较缓慢,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电子政务的发展。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政府信息化的推进,必须建立在社会信息化的基础之上。因为政府信息化很难孤立地进行,离开企业、社会乃至个人信息化,政府信息化就将失去基础。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看,不仅整个社会的信息化水平较低,即使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水平也比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对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产生某些制约因素。

三是信息安全成为当前政府信息化中的关键问题。与电子商务相比,电子政务对信息的安全有着更高的要求。特别是美国9.11事件后,这个问题显得更加突出。目前的实际状况是,我国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整体研发能力还有待提高,而政府的信息安全技术又必须由我们自主开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我国的电于政务的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我们只有下决心自主地研制保障信息安全的产品,掌握这方面的世界先进技术,才能为政府信息化提供安全保障。很显然,这方面我国目前与世界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

四、我国推动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实施的策略选择 1.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公共管理目标的确立

所谓政府的公共管理目标模式,是指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角色定位。按照公共行政的一般理论,政府在整个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主要涉及的是社会的公共领域,即:行使公共权力,代表公共利益,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维护公共秩序,承担公共责任。从国外20年来行政改革的实践看,传统的公共行政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由公共行政发展到公共管理。其主要标志是:政府一改过去对社会过多包揽的做法,而是更注重发挥市场的力量,政府的职责主要集中在公共领域;公共事务管理主体,由过去的政府独家垄断,逐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政府管理方

式,大量地引入市场机制,推行公共管理社会化和公共服务市场化,并把现代企业管理的方法如成本效益、投入产出等引入政府管理中来。

我国政府在加人世贸组织前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如打破政府垄断,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及政府有计划地从一些竞争性行业中退出等,也反映了这一改革的潮流和发展趋势。这说明,公共行政所发生的上述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对政府的公共管理目标产生深刻的影响。

在推动电子政务的过程中,政府的公共管理目标选择尤为重要。发达国家发展电子政务主要是围绕增强政府的服务功能进行的。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当前发展电子政务应适当偏重规范管理行为,强化行政监督这方面的内容,以促进廉政建设和转变作风。从长远来看,按照我国的国情,电子政务的公共管理目标可定位为:“规模适度、管理科学、不断追求行政管理的廉洁和规范化、公共服务的高效和最大化。”所谓规模适度,是指对政府的规模要进行严格地控制,防止政府规模的过度膨胀。所谓管理科学,就是指政府在对社会实施管理的过程中,要遵循管理规律,尽量简化环节,提高公共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所谓不断追求行政管理的廉洁和规范化、公共服务的高效和最大化,是指通过电子政务的发展,制约政府行为的随意性和暗箱操作,促进政府廉政建设和制度创新,不断拓展政府对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领域和项目,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提高社会和公众的满意度。2.电子政务应用领域的选择

在推动电子政务的过程中,应用领域的确定和选择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按照我国的国情,在确定电子政务的应用中,既要考虑未来电子政务的发展,也要从实际出发,选择好重点和突破点。按照这样的原则,我们认为,从长远看我国电子政务的应用领域可以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在具体实施中,则要根据管理的实际,有所选择,确定突破的重点,以滚动式的方式推进电子政务的发展。这六个领域:

一是政府为社会提供的应用服务及信息发布。主要包括:通过政府网站发布信息,提供查询;面向社会的各类信访、建议、反馈以及数据收集和统计系统;面向社会的各类项目申报、申请;相关文件、法规的发布、查询;各类公共服务性业务的信息发布和实施,如工商管理、税务管理、保险管理、城建管理等。

二是政府部门之间的应用。主要包括:各级政府间的公文信息审核、传递系统;各级政府间的多媒体信息应用平台,如视频会议、多媒体数据交换等;同级政府间的公文传递、信息交换。

三是政府部门内部的各类应用系统。主要包括:政府内部的公文流转、审核、处理系统;政府内部的各类专项业务管理系统,如日程安排、会议管理、机关事务管理等;政府内部面向不同管理层的统计、分析系统。

四是涉及政府部门内部的各类核心数据的应用系统。主要包括:机要、秘密文件及相关管理系统;领导事务管理系统,如日程安排、个人信息;涉及重大事件的决策分析、如日程安排、个人信息;涉及重大事件的决策分析、决策处理系统;涉及国家重大事务的数据分析、处理系统。

五是政府电子化采购,即政府电子商务的运用。

六是要大力发展电于社区,通过信息手段为基层群众提供各种便民服务。

很显然,上述六大应用领域在实施中应该有侧重、有重点,不可能齐头并进,而要有选择地逐步推进。

3.电子政务实施的具体策略选择

要实现上述目标,在推动政府信息化的过程中,就要高度重视具体实施策略的选择。按照我们的调研,目前电子政务的推进,关键要解决三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或者从三个方面深入:

第一,要尽快制定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的整体规划和相关技术标准。这是所有问题的基础。如果各自为战的局面得不到有效的改变,后果将是难以设想的。在制定电子政务整体发展规划和技术标准时,不仅要有相关部门的领导、IT专家参与,还要吸收行政管理专家参与,这样才能使电子政务规划更具有权威性。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在电子政务的建设方面应注意和防止的是不要认为设备愈先进愈好,以至于盲目地追求硬件设备的档次。实际上,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完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之所以强调技术标准的统一性以及在——定的整体规划下进行,绝不意味着要简单地追求硬件设施的先进性,而是强调未来的可连接性和整体布局、应用的合理性,否则就可能使电子政务的发展偏离子方向,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浪费。因此,有的专家提出,中国目前发展电子政务应本着“有用、适用和好用”的原则。也就是说,在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以按照“有用”的原则发展电子政务,不去追求设施的高档次;在中部,可以按照“适用”的原则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在东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可以按照“好用”的原则提高电子政务的水平,有些设备可以配置的高一些。上述看法,我们认为比较符合我国国情,有一定道理。

第二,要注重电子政务发展的体制条件。所谓电子政务的体制条件,是指我们在推进电子政务的过程中,切不可将现有的政府管理、运作的框架简单地搬到网络上,或者按照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将电子手段加入其中。而要按照电子政务的要求,对现行的政府管理职能、组织以及行政流程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从而为电子政务的推进创造好的体制条件。特别在加入 WTO后,这方面的问题更加突出。在这方面,关键要解决好职能的科学配置、组织机构的整合以及行政流程的重组等三个问题。

从政府职能的科学配置来看,核心是要按照市场经济和发展电子政务的要求,以及我国加入WTO面临的客观环境,重新定位政府的角色,减少政府不必要的干预。要实现这一目标,至少有三个问题急需解决:首先,要树立“科学管理、优质服务”的职能意识。其次,在行政体系内部,要合理界定和划分政府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加强管理与服务的有效性。再次,在重新界定政府职能中,要把政府职能的转变放在关键地位。在某种意义上说,上述三个问题解决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到电子政务发展的基础,因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从政府组织机构的整合来看,关键要按照电子政务的要求,深化政府机构改革,通过组织整合,使政府机构的运行更加符合电子政务的需要。

从行政流程的重组来看,要对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形成的传统行政流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使政府管理和服务更加符合电子政务“简便、透明和高效”客观要求。在这方面关键要解决好以下四个问题:首先,要建立统一的政府部门工作规范;其次,对现行的行政审批制度进行深化改革;再次,要制定有关政务公开的具体实施办法,提高政府管理的透明度;最后,要认真清理收费项目,改革收费管理制度。只有在上述四个领域的改革取得显著成效,行政流程的改革才有可能真正深入下去。

第三,要按照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组织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实施。在这方面,同样需要统一规划和协调。比如前面我们提到的,中国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的发展,不可能全面开花,齐头并进,必须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但究竟那些是国家首先必须实现电子政务的领域,或者那些重点公共服务事项是必须优先发展的领域,这些都必须通过国家的相关规划或政策予以规定,否则,就可能出现某些混乱。根据我们的研究,电子政务在某一具体行业的建设相对较容易,比如目前我国的工商、税务、金融、海关等领域的一些电子化管理等,但是要实现跨行业、跨地区、特别是某项公共服务涉及多个部门的在线服务,难度就要大的多,这不仅对公共管理本身提出很高要求,而且对电子政务的技术、安全等都有很高的要求。可见,我们在电子政务的具体实施中,必须遵循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稳步推进,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进行这项开创性工作成功的保证。

按照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我国目前在电子政务的具体实施中,关键要抓住三个重点:一是要对现有的网络资源进行统一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必要时要采取一些断然措施;二是继续抓好政府内部的办公自动化和无纸化;三是在抓紧制定有关政府信息化法律、法规的同时,关键要筛选一些直接关系企业或民众利益的跨部门、跨行业的公共服务项目,作为实现互联互通的突破点,率先在某些服务项目上实施在线服务,并使其服务领域逐步扩大。这种滚动式的发展思路,不仅符合我国的国情,也能使电子政务的发展稳步推进。(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政府信息化建设课题组

第五篇:中国造纸工业发展研究报告

中国造纸工业发展研究报告

第一章 中国造纸工业发展环境分析

1.1 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发展分析

1.1.1 2011年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1.1.2 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趋势预测

1.2 行业政策环境发展分析

1.2.1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

1.2.2 国家下达“十二五”各地区节能目标

1.2.3 造纸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1.2.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节水型企业 造纸行业》(GB/T 26927-2011)

第二章 国际造纸工业发展现状

2.1 全球纸浆、纸及纸板的产销现状

2.1.1 全球纸和纸板产量

2.1.2 全球纸浆产量

2.1.3 全球纸和纸板消费量

2.2 全球纸业贸易概况

2.2.1 纸浆贸易

2.2.2 废纸贸易

2.2.3 纸及纸板产品贸易

第三章 中国造纸工业上游产业分析P139

3.1 中国纸浆行业市场分析

3.1.1 中国纸浆产量和消费量

3.1.2 中国纸浆消费结构

3.1.3 中国纸浆自给情况

3.2 中国木浆行业市场分析

3.2.1 纸浆造纸用木材需求变化

3.2.2 造纸用木材树种变化

3.2.3 造纸用木材资源来源

3.2.4 中国木材制浆企业发展现状

3.3 中国非木纤维原料制浆发展概况

3.3.1 中国非木材纤维制浆的现状

3.3.2 中国非木材纤维资源状况

3.3.3 中国非木材纤维制浆造纸的技术现状

3.3.4 中国非木材纤维制浆的发展趋势和问题

3.4 中国废纸市场概况

3.4.1 中国废纸回收和利用情况

3.4.2 中国废纸进出口情况

3.4.3废纸市场价格变化

3.5 中国人工林建设情况

3.6 中国林纸一体化进展

第四章 中国纸及纸板行业供需分析

4.1 中国纸及纸板的生产及消费情况

4.1.1 中国纸及纸板生产总体分析

4.1.2 中国纸及纸板生产分区域分析

4.1.3 中国纸及纸板消费分析

4.2 中国纸及纸板主要品种的生产与消费情况

4.2.1 新闻纸

4.2.2 铜版纸

4.2.3 白卡纸

4.2.4 胶版印刷纸

4.2.5瓦楞原纸

第五章 中国纸及纸板、纸浆进/出口情况

5.1 中国纸及纸板贸易总体分析

5.1.1 进/出口量分析

5.1.2 进/出口结构分析

5.1.3 进/出口源分析

5.2 中国纸及纸板主要品种进/出口分析

5.2.1 新闻纸

5.2.2 未涂布印刷书写纸

5.2.3 涂布纸

5.2.4 生活用纸

5.2.5 包装用纸

5.2.6 白纸板

5.2.7 箱纸板

5.2.8 瓦楞原纸

5.2.9 特种纸和纸板

5.2.10 其他

5.3 中国纸浆进/出口分析

第六章 中国造纸工业总体分析

6.1 行业规模

6.2资本/劳动密集度

6.3 销售情况

6.4 成本结构

6.5 盈利情况

6.6 成长能力

6.7 盈利能力

6.8 偿债能力

6.9 经营能力

第七章 中国各地方造纸工业现状

7.1 山东省造纸工业

7.2 广东省造纸工业

7.3 浙江省造纸工业

7.4 江苏省造纸工业

7.5 河南省造纸工业

7.6 福建省造纸工业

7.7 湖南省造纸工业

7.8 四川省造纸工业

7.9 广西壮族自治区造纸工业

7.10 江西省造纸工业

7.11 湖北省造纸工业

7.12 天津市造纸工业

7.13 黑龙江省造纸工业

7.14 上海市造纸工业

7.15 陕西省造纸工业

7.16 云南省造纸工业

7.17 新疆维吾尔自治造纸工业区

7.18 内蒙古自治区造纸工业

7.19 山西省造纸工业

第八章 中国造纸工业领先企业分析

8.1 玖龙纸业(控股)有限公司

8.2 理文造纸有限公司

8.3 金东纸业(江苏)股份有限公司 …

第九章 中国造纸工业发展趋势预测

下载2009年中国餐饮行业发展研究报告(简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9年中国餐饮行业发展研究报告(简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

    中国建筑节能 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12 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2012年3月25日 第八届清华大学建筑节能学术周  2007年:中国建筑节能发展状况分析......

    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08

    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08序言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中央根据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在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历史进行深入研究之后做出的战略决策,是为中国今......

    中国石化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千讯(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http://www.xiexiebang.com中国石化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千讯(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千讯(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http://www.xiexiebang.com行业研究报......

    中国凉茶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千讯(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http://www.xiexiebang.com中国凉茶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报告类型】多用户、行业/市场研究报告 【报告版本】2015资深版 【交付时间】3-8个工作日,......

    2016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

    2016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 第一章:网络视频行业产业环境分析 2005 年以来,中国网络视频行业迅速发展,网络视频用户规模不断扩大,网络视频行 业的运营模式逐渐规范和成熟,并探......

    中国美容美发业发展研究报告

    中国美容美发业发展研究报告(转黑龙江美容网) 61.167.36.* 1楼 ----------------------- 黑龙江美容网http:// -----------------------二十多年来,中国美容美发行业迅速发展,占......

    中国办公用品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千讯(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http://www.xiexiebang.com中国办公用品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千讯(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千讯(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http://www.xiexiebang.com行业研......

    中国药品包装盒发展研究报告

    中国药品包装盒发展研究报告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08年10月09日 中国药品包装发展研究报告 [引用] 药品包装作为药品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