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深化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 韩志军

时间:2019-05-12 08:14: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进一步深化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 韩志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进一步深化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 韩志军》。

第一篇:进一步深化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 韩志军

2006年理论研究奖评

进一步深化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

喀喇沁旗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韩志军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最好组织形式。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应当成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核心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民主建设、法治建设、与市场经济的互动、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等方面凸现出的重要作用,充分表明了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和改善人大工作的重大意义。坚持和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首要的是要进一步深化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

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途径

民主政治(政治民主化)是近现代政治发展的主流,任何国家都不能置身于世界潮流之外。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必然要求经济和政治管理权力的民主化,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必然要求在上层建筑领域实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人民不仅要享有富裕、文明的物质文化生活,而且要求实现高度民主的社会政治生活,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本质特征,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江泽民同志则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从具体制度层面上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关于人民通过以人民代表大会这一国家权力机关为核心的政权体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权力的规定、制度的总和。其内容主要为: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

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三)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集体行使职权,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民主决定问题;

(四)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五)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这五个方面互相贯通、结合,就构成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保障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最好政权组织形式。它能够便利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能够便利人民群众通过它参加国家的管理,从而得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管理国家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我们在政权工作中走群众路线的最有效、最重要的形式。我们就是用这样的政治制度来保证国家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实践表明,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种政权组织形式,能够把人民的利益集中起来,能够反映和协调各方面的具体利益,能够把全国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共同去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构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主体。所谓政治文明,是反映特定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的标志。一方面,政治文明建立在一定程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之上;另一方面,政治文明为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制度和法制保障,使之更加健康稳定协调地向前发展。在我们国家,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治国,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三大支点和三大基本特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保证人民民主的方向;人民民主,体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依法治国,是保证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顺利实施的根本手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民主法制建设为根本任务、保障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制度,集中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高度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优势,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主体结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宪法为依据和运行原则,以社会公正、社会平等、社会共同富裕为鲜明价值取向,真正确保了占人口绝大多数人的统治

地位,使人类政治文明的制度形态推进到了更高层次。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本质上比“三权鼎立”制度要民主得多,优越得多。

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在党的领导下,旗帜鲜明地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把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途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保证我们党和国家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中站稳脚跟,促进国家的兴旺发达。

二、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保障

随着全球经济市场化和一体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人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政治民主化对于整个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因为,经济市场化与政治民主化这两股浪潮并没有互不相干,而是处在一种互动关系之中。这种互动关系表现为:一方面经济结构决定政治结构,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众多具有独立经济人格的社会主体,在政治结构上必然要求以民主政体相适应;经济原则影响政治原则的建立,市场经济本身具有自由、平等、竞争等原则和精神,这些东西正好是构成民主政治大厦的基石;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越高,政治民主化进程完成的时间越短。另一方面,政治民主化能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通过政治民主化可使各平等经济主体的利益要求得到较大限度的反映,公共权力运作受到更多的监督,有助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核心,这个制度越完善,越有利于更好地保障和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因为,人大制度越完善,越有利于促进政治稳定,造就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而政治稳定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政治稳定的关键是保持法律政策的连续性和有效性。人大及其常委会正是以民主法制建设为根本任务的重要机关,通过扩大公民参与政治的渠道,推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制定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加强宏观调控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保障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加强财政监督,管好政府的‚钱袋子‛,遏制权力腐败,督促政府切实把职能转变到‚依法行政、加强监管、提供服务‛上来,从而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

境,促进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投身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并具有完备的反映市场经济的法制。而要具备这样的法制,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并载入宪法。依法治国的本质要求,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保证国家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深刻变化和重大发展,即由主要依靠政策到不仅依靠政策,更重要的是依靠法律治理国家的历史性转变;在国家生活管理上,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到不仅依靠行政手段,更重要的是依靠法律手段管理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性转变。把依法治国确定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充分表明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厉行法治,通过法律保障党和国家顺利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法治是政治文明的显著标志和核心内容之一,是制度文明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环节和构成,对整个社会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起着确认、巩固、维护、保障和促进的功能和作用。江泽民同志指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大工作,是实行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这深刻揭示了人大及其常委会在贯彻依法治国方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人大通过行使立法权,建立和完善有关法律制度,把各项事业纳入法律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既为依法治国创造前提,又促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通过行使监督权,确保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确保公民和法人合法权益得到切实尊重,确保行政和司法权力得到正确行使,确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通过行使决定权,对依法治国重大问题作出相应的决议、决定,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去积极投身于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通过行使任免权,依法组织国家机关,并保证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人大在依

法治国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这种重要地位和作用,是其它国家机关所不能替代的。

四、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改善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客观需要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是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选择的结果。她的成功经验主要是:制定一系列正确的政策(而主要不是法律)以吸引人;运用开会、办学习班、谈心、树立榜样等思想教育手段来启迪人;通过打仗和一系列运动来考验选拔人;通过党组织建在基层以集聚人。这些经验的特点是:党站在领导、管理的第一线,直接发布命令。党的政策、命令一经形成、作出,毋需再经任何组织、机构的审议通过,在程序上不再受任何实质性制约。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情况发生了变化。第一,社会主义选举、罢免等民主制度的确立,从学理上来说,使得任何一个党派、领导人既可以被选上来,亦可以被选下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执政地位始终面临着人民对其合法性的确认和选择,这是我们共产党人必须过的一道民主政治关。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从形式、程序上划分了党的意志与人民意志、国家意志的区别,人民意志不是抽象的,而是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经由法定程序通过的一系列法律、决定来体现的。彭真同志曾全面、系统、深刻地论述过这个问题。他说:‚在战争时期,虽然党在根据地里领导建立了政权,可是没有全国性的政权。因此,那时应该,也只能是党说了算了。在整个革命队伍里,主要讲党的政策。建国以后情况不同了。我们不仅有党,还有国家。党和国家要做的事,讲内容,当然是一个东西。讲形式,那就不仅有党,还有国家的形式。因此,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要从过去主要依靠政策办事,逐步过渡到不仅依靠政策,还要健全法制、依法办事。有些同志对经过国家的形式不习惯,嫌麻烦。民主就不能怕麻烦,‘一言堂’不行,几个人说了算不行。凡是关系国家和人民的大事,光是党内作出决定也不行,还要同人民商量,要通过国家的形式。‛所谓通过国家的形式,就是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个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如果说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那么,落实到操作层面上,必然是人大

代表满意不满意、人大代表赞成不赞成、人大代表高兴不高兴。这就改变了过去党的意志与人民意志无论是在实体上、还是在程序上都浑然一体的状况。这也给党的执政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学会争取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的选票,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作用,把党的各项主张通过法定程序转变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国家意志,成为全体人民的行为规范和共同行动,从而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简言之,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意味着党执政方式的新选择,是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的客观需要。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要勇于接受历史的选择,顺利地经过民主政治这一关。

第二篇:对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几点认识

对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几点认识

(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对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极大。

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民主首先是一种国家形式,一种国家形态。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既包括国家性质方面的制度,也包括政权组织形式方面的制度,两者是内容和形式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成立,就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人民群众成了国家的主人,它标志着我国从实质上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这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伟大变革。但是,只有这一方面还不够,还应当建立健全相应的政权组织形式,使广大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行使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的权力。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我们对这个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夺取了政权、建立了人民共和国就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虽然一九五四年宪法写上了“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但在实际工作中,未能一以贯之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甚至一度将它搁置不用。五十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凡重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用的时候,社会民主生活就比较健全,决策就比较符合实际,国家政治生活就比较和谐稳定,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就比较顺利。反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旦遭到破坏,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就会发生混乱,人民群众就会陷入灾难。从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前,党和国家重视民主法制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生活中发挥了较大作用,因而保障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政通人和,社会稳定,各项事业进展顺利。这是新中国最好的历史时期之一。但是,1957年以后,没有始终如一地坚持民主法治思想,一些应当提交人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并依法办理的重大事项,没有按照法定程序去做,打乱了国家的正常秩序。比如,1958年2月,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计划报告中,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确定1958年钢产量为624.8万吨,比1957年钢产量535万吨增长17%。应当说,这是一个比较实事求是的指标。但在同年6月,没有经过全国人大再讨论,即决定1958年钢产量的指标为1070万吨,要比一九五七年“翻一番”。由此发起了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使国民经济的发展比例严重失衡。又如,依照一九五四年宪法的规定,乡、镇一级政权是人民代表大会和乡、镇人民委员会(即人民政府),同样,未经修改宪法,也未经全国人大讨论,只是党内作了一个决定,就用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更换了宪法规定的乡镇政权。大跃进的发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是导致三年困难的重要原因。至于在“文化大革命”中,停止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以“革命委员会”更换宪法规定的地方各级人大和人民政府,打倒一切,全面内战,则更使民主法制荡然无存,国家和人民遭历劫难,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了历史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沉痛教训,在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一重大决策的同时,确立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战略方针。由此开辟了我们国家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历史新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大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我们党高度重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律化、制度化建设。江泽民同志代表党中央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基本方略,从战略高度指导和推动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和人大工作。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党的领导下,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重大进展。除国内外有目共睹的立法成就外,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审议决定了全国和地方的一些重大问题,包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计划和预决算,还包括三峡工程的兴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还依法选举和任命了国家机关组成人员。监督工作也取得了长足进展并逐步增强实效。五十年的历程证明,只要认真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能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力的实现,保证国家机器正常、有效地运作,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政治稳定,卓有成效地组织全体人民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地实现我们的宏伟目标。

(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用的根本保证。

五十年的历史证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过程,是同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的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领导地位是由党的先进性和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决定的,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1979年初,邓小平同志曾说:“在中国,在五四运动以来的六十年中,除了中国共产党,根本不存在另外一个象列宁所说的联系广大劳动群众的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国过去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大国,近代历史表明,任何其他政党和政治势力,都没有能力真正实现国家的统一,他们设计的任何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都没有在全国范围真正实行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使之不断完善,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和全体规模上真正实现了人民民主。

当前,我们这样一个56个民族、近13亿人口的大国,面对改革和现代化建设这样一个伟大、艰巨的系统工程。人民利益的广泛性和实现人民利益的复杂性、艰巨性,必然要求有一个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坚强政治核心,领导人民掌握好国家权力,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建设好自己的国家。西方三权分立制度是同资产阶级多党制联系在一起的。各政党通过竞争角逐,取得议会的多数或者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的职位,达到掌握国家权力的目的。我国决不能实行西方国家的多党制。那样做势必会取消共产党对国家生活的统一领导,导致政治纷争不已,国家权力失控,甚至国家的分裂和动荡,危害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实行的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中国共产党居于领导地位,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这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

在处理党和政权的关系上,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经历了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在革命战争时期,由于全国政权掌握在反动统治阶级手里,加上为了适应变化着的革命斗争形势,党的领导更多地是通过政策和直接领导的形式实现的。在党领导人民建立了全国性政权以后,党的领导方式应当转变为领导人民掌握政权,既要依靠党的形式,又要依靠政权形式;既要依靠政策,又要依靠法律。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们党是注意了这个问题的。除立法外,国家的一些重大问题,包括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关于改进工业管理体制、商业管理体制、财政管理体制、税收管理体制等决定,都依法定程序提交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讨论通过,然后去执行。1957年以后,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加上权力过度集中的体制,党的组织往往包办政权事务,没有很好发挥政权机关的作用。

国家进入改革和建设的新时期以来,我们党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国家学说,总结历史经验,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同时,提出并实践了改善党的领导、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在实际工作中,凡是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国家重大问题,都是先由党中央作出决策,然后提交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依法审议通过,形成法律或者决定。这种通过不是简单地走形式,而是把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的严肃、周密的过程。这个转化意义深远。经过这样一个转化过程,一是更好地集中了人民的意志,代表人民的利益,使决策更加完善周到,避免出现重大失误。二是体现着党领导人民通过民主程序履行当家作主的权力,发挥广大人民的主人翁精神,使党的主张转化为广大人民的自觉行动。三是以法律形式来规范各级国家机关和全体人民的行为准则,可以更好地保证党的路线方针的贯彻落实。这是党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它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使党真正起到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们国家推进现代化建设,经得起各种风险的重要保证。

(三)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是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任务。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核心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各项公民权利,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权利。人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人民代表大会,集中行使国家权力,再由人大产生国家行政、审判、检察机关,分别行使行政权、审判权和检察权,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运作过程,就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民主集中过程。人大享有的立法权、重大问题决定权、选举任免权和监督权,都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体现。其中,立法和监督是具有经常性和全局意义的两项权力。

立法,是国家权力机关根据广大人民的意愿进行的创制活动,是人民通过国家权力机关给自己立规矩。二十多年来,全国人大和有关地方人大一直把立法工作作为首要任务,取得了重大、辉煌的成就。现行宪法根据国情,确定了统一的、分层级的立法体制,既发挥了中央与地方两个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适应了行政管理和地方管理的实际需要,又保证了国家法制的统一。立法法对全国人大与国务院、中央与地方立法权限的划分、基本的立法程序、法的适用规则和立法监督工作,作了统一规范。立法法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立法体制已经建立起来。这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比较完整、成熟的具体制度之

一。二十多年来,除现行宪法和四个宪法修正案外,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已经制定出包括宪法和宪法相关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七个门类的200多件现行有效的法律,国务院制定了600多件现行有效的行政法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7500多件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制定了60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国家生活、社会生活实现了有法可依,有力地推动和保障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党的十五大提出,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党的十六大重申了这一立法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也将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我们应该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根据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抓紧制定对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一些基本的、急需的、成熟的法律。

人大的监督,从实质上说,是人民群众对属于自己的、经人民代表大会授予行政、审判和检察机关的权力,有控制其运转的权力和能力。人大的监督,包括监督宪法、法律的实施和监督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工作。

人大听取政府、法院、检察院的工作报告,是监督工作基本的、主要的形式,现在,除一年一度的人大会议听取这些机关的全面工作报告外,人大常委会还根据情况,听取某一方面的报告、部门的报告和专题报告,并已形成制度。对计划、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有了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执法检查监督实现了规范化和经常化,推动了法律、法规的实施。同时,应当看到,监督问题是社会主义民主进程中的重大课题,也是国际共运遗留下来的没有完全解决好的问题。宪法对国家机构的设置和各个国家机关的职责、权限及其相互关系,规定是明确的。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大产生并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但人大及其常委会不能代替和干预他们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彭真同志说,人大及其常委会要认真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一不失职、二不越权。对违反法律的事情,人大要管,不管就是失职。对政府的日常工作,人大不要干预,不要越俎代庖。这是重要的指导意见。人民群众对加强人大监督寄予很大希望。但是,要把宪法的规定完全落到实处,仍有较大差距,需要有一个逐步完善过程。人民群众如何监督人大及其常委会;人大及其常委会如何监督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工作,既要真正起到监督作用,又不过分牵制、干预行政机关、审判机

关、检察机关的有效运作,怎样从具体制度上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由于经验积累不足,现在看得还不是很清楚,需要在党的领导下,以宪法为依据,在政治体制改革中积极探索,逐步加以解决。

人大是人民选出的国家权力机关,要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因此,密切人大同人民的联系,倾听人民的呼声,反映人民的意见,代表人民的利益,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在要求。吴邦国同志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上说,人大最大的优势是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人大最大的危险是脱离人民群众。这些话含义很深刻。二十多年来,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如对人大会议的报道,公布法律草案向全民征求意见,认真处理信访工作中提出的问题,收到的效果都是好的。但是,密切联系群众涉及方面很多,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如代表法规定:“代表应当与原选区选民或者原选举单位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实际情况是,人大代表,尤其是间接选举产生的人大代表,包括全国人大代表,同原选举单位的联系还不够,同人民群众的联系(除一些基层选出的代表外)则更显不够。这些都需要积极探索,总结经验,使联系群众方式和渠道更加多样化,并建立相应的制度。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历史使命,是党和人民对人大工作的殷切希望。由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受这个基本国情和各种条件的制约,建立比较完备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并使之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要走的路还很长,面临的困难还很多,需要付出长期的努力。半个世纪的经验,特别是近二十五年的经验证明,做好新时期的人大工作,关键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在人大工作的同志要牢固树立党的观念、政治观念、大局观念和群众观念。各项工作都要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循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开展工作,人大工作才能准确定位和找准方向,才能在新时期不断开辟工作的新局面。

第三篇:我对人民代表大会的认识(定稿)

我对人民代表大会的认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选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它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是建立我国其他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

第一,它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的意志。人民不仅有权选择自己的代表,随时向代表反映自己的要求和意见,而且对代表有权监督,有权依法撤换或罢免那些不称职的代表。

第二,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权力的统一。在国家事务中,凡属全国性的、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做出统一决定的重大问题,都由中央决定;属于地方性问题,则由地方根据中央的方针因地制宜的处理。这既保证了中央集中统一的领导,又发挥了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中央和地方形成坚强的统一整体。

第三,有利于保证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都有适当名额的少数民族代表;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使少数民族能管理本地区、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五十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它所走过的历程充分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实际、经得起时代考验,并且能够不断满足人民政治需求的根本制度。下面,结合我个人的一些认识,谈谈我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和体会。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的内容主要有以下方面:

1、各级人大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民主选举是民主集中制的基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重要标志。选民(在直接选举中)或选举单位(在间接选举中)有权依照法定程序选举代表,并有权依照法定程序罢免自己选出的代表,这对于保证各级人大真正按照人民的意志、代表人民的利益行使国家权力,是非常重要的。

2、人大和它的常委会集体行使国家权力,集体决定问题,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办事。宪法规定了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权。按照这一规定,全国性的重大问题经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讨论和决定,地方性的重大问题经过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讨论和决定,而不是由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决定,这就能使国家的权力最终掌握在全体人民手中。

3、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大产生,对它负责,向它报告工作,受它监督。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在这个前提下,明确划分国家的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这样,既能使我们国家的行政、审判、检察机关不脱离人民代表大会或者违背人民代表大会的意志而进行活动,又能使各个国家机关在法律规定的各自职权范围内独立负责地进行工作,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4、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职能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各自按照法律规定的职权,分别审议决定全国的和地方的大政方针。全国人大对地方人大不是领导关系,而是法律监督关系、选举指导关系和工作联系关系。国务院对各级地方政府是领导关系。全国人大和国务院决定的事情,地方必须遵照执行,同时给地方以充分的自主权。这样,既有利于统一领导,又有利于发挥地方积极性,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

5、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一方面受中央和上级机关的领导,行使宪法赋予的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另一方面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自治权。这样,就能够把各民族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保障国家的独立和繁荣。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有机统一的根本保证。

大学以前,我就喜欢雪政治;我对国家的政治制度还是比较熟悉的,但相对而言,那种理解视角,大都来源于书本,基本上是理论上的。通过实践,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认为最主要是把握三个基本点:

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党的执政地位是通过党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来实现的。由于党同国家政权机关的性质、职能、组织和工作方式有所不同,所以,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必须有一个有效的载体,这个载体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党通过对重大人事问题的建议、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方针建议等形式,通过人大这一载体,实现把党的主张变成国家意志。

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作出的历史性选择。这一制度是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流血牺牲所取得的政治权利在法律上的认定,它与三权分立的西方议会制度有着本质区别。作为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政治制度,它的建立和发展都具有很大的创造性。实践表明,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仅为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宪法原则的贯彻落实提供了制度保障,而且也使得党的主张、人民的意志通过这个制度有机的统一起来。

第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着最根本的法律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宪法明确的核心内容之一。宪法对这一制度的根本性质,国家权力机关和执行机关的产生方式、组织原则、职权划分等,有着明确规定。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性质、内涵及实现方式,本身就是构成宪法的主体内容之一。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时俱进,有着广阔创新发展空间的政治制度。

一是设立立法听证会制度,完善立法程序;二是开展创制性立法,发挥地方立法作用。在地方立法实践中;三是加强述职评议,完善监督职能。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制度力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以制度形式确定下来,有利于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我国特有的政治优势。进一步深化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自觉地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好、完善好、落实好,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能够确保国家权利掌握在人民手中,符合人民当家做主的宗旨,适合我国的国情。

第四篇:如何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七、如何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1.正确处理党和人大的关系,坚持和完善党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领导。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要明确区分党的职能和人大职能的界限,党必须尊重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和决议,接受宪法和法律的监督。

2.加强组织建设。人民代表大会是由人民选举的代表所组成的,因此,选举制度的民主化是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人民普选出的代表应当是选民值得信赖的人,应当是能充分代表人民利益、密切联系群众的人。

从机构上看,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应根据实际需要设立机构,增设沟通群众、行使职权的部门,以加强立法、法律监督和对行政部门的监督。

在人员组成上,要逐步实现人民代表及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年轻化、职业化,以利于培养和选拔年轻干部。人民代表大会应当逐步增加专职委员的比例,全面考察人大代表的素质和参政议政能力。不能仅从某一方面考虑,使人大代表成为一种荣誉,以克服片面性。

3.加强制度的建设。人大行使职权进行工作的主要方式是举行会议。因此,建立和加强会议制度、代表巡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要在时间上予以充分的保障。同时,健全和完善各级人大的议事程序,使各级人大的工作有法可依。对于宪法规定的权利未具体化的,必须尽快立法予以具体化、程序化。强化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职能,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的各项工作制度,使之独立行使职权。行政机关在执行人大决议时情况发生变化需要变更的,要及时请示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批准。对于人事安排应经人大或其常务委员会批准同意,才能到职工作,也就是说应按人大的工作程序处理事务。

4.加强思想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应当经常组织代表学习法律、政治和科学知识,明确人民代表的权利和义务,使代表能更好地参政、议政。同时应提高人民群众,特别是领导同志的民主意识。

第五篇:深化对“严于律己”的认识

深化对“严以律己”的认识

严以律己,语出宋陈亮《谢曾察院启》:“严于律己,出而见之事功;心乎爱民,动必关夫治道”。总书记在对古今修己正身之道进行了凝练和提升,指出“严于律己,就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习总书记从敬、戒、慎、醒、守五个方面,为党员领导干部严于律己确立了行为准则,为加强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建设指明了方向。通过《党性锻炼》学习,进一步深化了自己对 “严于律己”的认识,更加体会到“严于律己”的重要性,思考了“严于律己”的践行方向。

一、勤奋学习,充分认识“严以律己”的重要性

(一)严以律己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元代张养浩指出:“自律不严,何以服众?自古以来,凡是成就大业的人,无不把自省自律作为自我修养的重要手段。党员干部作为人民群众的先进代表,应当把自觉执行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维护国家法律和党的纪律、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自觉抵制腐化堕落作为为官为政之道,这既是对党和人民事业的高度负责,也有利于个人健康成长。

(二)严以律己是党员干部的成事之要。“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指一个人管不好自己,又怎能成就一番事业。总书记提出“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既赋予了好干部的时代内涵,又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奋斗标杆和努力方向。要想达到这些标准,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干部,需要严以律己,不仅要触及思想和灵魂深处,更要在政治上和行动上体现,做到明辨是非、敢于担当,勇于亮剑。

(三)严以律己是党员干部的为官之德。“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总书记在县委书记研修班上讲到:“各种诱惑、算计都冲着你来,各种讨好、棒杀都对着你去,你们往往会成为 ‘围猎’的对象”。一针见血的点明了一些干部滑入歧途的原因。“严以律己”是党员干部的为官之德,党员干部应自觉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火墙”和 “拦河坝”,在制度的笼子里运行权利,切实消除权利寻租、腐化变质的“空间”与“土壤”,真正做到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二、领会要义,准确把握“严以律己”的关键点

(一)严以律己,要始终保持清醒,坚守政治规矩和政治底线。人不以规矩则废,党不以规矩则乱。习总书记在中纪委五次会议上强调,要“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加强纪律建设,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党章就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是广大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政治规矩和恪守的政治底线。党员干部必须坚定理想信念,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加强党性锻炼,提升遵守政治规矩和政治底线的意识,自觉维护团结,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

(二)严以律己,要始终心存敬畏,增强法纪观念和群众观念。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对领导干部而言,只有心有敬畏,才能行有所止。一畏党纪国法。“举头三尺有神明”,党纪国法就是党员干部的“神明”。“大老虎”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心中无党、目中无法,他们的落马则真切的告诫了每名党员领导干部:法治之下没有特殊公民,党内也没有不受约束的党员。二畏人民群众。李瑞环同志说过,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们懂得群众是历史的主人,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最终取决于群众。党员领导干部只有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对群众心存敬畏,始终坚持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三畏手中权利。权利是把双刃剑,它被品行端正的人掌握可以造福一方,被心术不正的人掌握则可以谋取私利。权利的本体是责任,权力越大,责任越大,权利运行所产生的影响也就越大。党员领导干部应当对权利心存敬畏,审慎用权。

(三)严以律己,要始终防微杜渐,做到慎独慎微和勤于自省。慎独慎微、勤于自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自古以来,不乏因小失检的例子。一些贪腐官员滑落犯罪深渊,起初多是从“一顿饭、两瓶酒、几张卡”这些小节开始的。因此,党员干部在形形式式的考验面前,要做到谨小慎微,从自己做起、从细节改起、从点滴抓起,在任何时候都必须稳得住心神、把得住操守、管得住小节。“吾日三省吾身”,党员领导干部要常常拿起规矩这把尺子量一量自己,拿起那些违法违纪的反面典型照一照自己。拿起纪律的铁扫把扫一扫自己,坚守从政做人的政治底线、法纪底线、道德底线,做到不沾不染、清正廉洁。笔者在监狱工作,押犯中有大量职务犯罪案例,本系统内也有“脱了警服换囚服”的血案教训,时时警示自己,从思想上、心灵上受到震撼和触动。

三、真行实干,明确个人践行“严以律己”的努力方向 一是加强党性锻炼,做到思想上“严以律己”。邓小平同志曾说,共产党员“一怕党,三怕民主党派,总是好一些”。这是所谓“怕”就是敬畏。如何做到敬畏党?首先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系统领会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感情认同。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和公仆意识,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二是突出责任担当,做到履职上“严以律己”。实践是检验党员干部的 “试金石”。作为领导干部,要做到勤勉敬业,脚踏实地、深入实际、真抓实干,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要敢于担当,敢于直面改革发展难题,善于应对复杂严峻局面,勇于承担急难险重任务,不做不敢作为的庸官、不愿作为的懒官和无所作为的昏官。在勤奋履职的同时,始终对党纪国法心存敬畏,善于在制度“笼子里”运行权利,习惯于在法律约束下作决策,做到有权不任性,有权不妄为。

三是强化廉洁自律,做到生活上“严以律己”。很多领导干部落马,首先被突破的多是生活小节。作为领导干部,要始终慎独、慎微、慎始、慎情。坚持慎独,牢记“举头三尺有纲纪”,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坚持慎微,要切实管好每个小节,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洁身自好。坚持慎始,要坚持好原则,把好第一关口、守住第一道防线。要慎情,真确对待亲情,友情和同窗情,绝不能利用自己的职权或职务影响为他们谋取不正当利益。

作为一名监狱领导,笔者将加强学习,强化党性锻炼,严于律己,开拓进取,奋力拼搏,不断创新,不辱使命,为建设现代监狱贡献力量,为党的事业增添光彩。

下载进一步深化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 韩志军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进一步深化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 韩志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深刻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深刻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们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坚持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不动摇,对于贯彻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马克思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

    深化对法院文化建设的认识

    深化对法院文化建设的认识 当今世界,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经济的发展决定着文化的发展,但文化的发展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在一定条......

    深化对农村城镇化认识七题

    深化对农村城镇化认识七题 徐勇 城镇化是一个规划性社会变迁过程。城镇未化,规划先行。规划未动,认识在先。近段时间,城镇化是一个热门话题,但对城镇化的认识还有待深化。只有认......

    中央军委《进一步深化军队住房制度改革方案》

    中央军委关于颁发《进一步深化军队住房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 中央军委[1999]19号 1999-9-20各军区,各军、兵种,各总部,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武警部队: 现将《进......

    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要进一步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把学习科学发展观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起来。贯彻......

    深化对长江经济带战略的认识

    深化对长江经济带战略的认识 2015-07-22 09:42 来源:人民日报我有话说 2015-07-22 09:42:49来源:人民日报作者:责任编辑:田依漪作者:重庆工商大学原校长、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名......

    对两会制度的认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对两会制度的认识对“两会”制度的认识 摘要: 两会是中国的窗口,关注中国就不能不关注“两会”。“两会”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