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
来源: 《求是》作者: 秋 石
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是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该明白的道理,都必须始终坚守的准则。
一、党性是人民性最高最集中的表现形式
共产党的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党性和人民性关系的本质,源自于党和人民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力量的斗争中,只有把自身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不同的、相对立的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恩格斯在晚年重申:“要使无产阶级在决定关头强大到足以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必须(马克思和我从1847年以来就坚持这种立场)组成一个不同于其他所有政党并与它们对立的特殊政党,一个自觉的阶级政党。”
共产党是工人阶级自己的先锋队,肩负着组织、团结和带领工人阶级以及人民大众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争取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胜利的神圣历史使命。工人阶级作为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其阶级性质和历史使命,决定了它是最大公无私的阶级,决定了它的根本利益与人民大众根本的、长远的利益的天然一致性。“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的结论,深刻揭示了工人阶级大公无私品格所承载的历史客观规律。从这样的角度看问题,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其所代表、实现、维护的,既是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时也是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共产党既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当然是人民大众的先锋队。共产党的本色、存在根据和奋斗目标,都是和工人阶级以及人民大众不可分割的;共产党既来自于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又肩负着代表、实现、维护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根本利益的历史责任。列宁在创立俄国共产党并领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强调“党是直接执政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是领导者”,“党应当是组织的总和(并且不是什么简单的算术式的总和,而是一个整体)”,党是“人民的代言人”,是工人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和“有组织的部队”,党要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等等,这些思想充分反映了党和工人阶级以及人民大众关系的深刻本质。
党和工人阶级以及人民大众的关系本质启示我们,党性和人民性本来就是不可分离的,党性来自人民性,是人民性最高最集中的体现,坚持党性原则,也就是坚持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的原则。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创建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学说。我们党所说的党性,是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人民阶级性、先进性、群众性最高和最集中的表现。
二、党性和人民性不容分割
应该特别强调的是,党性和人民性都是整体性的政治概念,党性是从全党而言的,人民性也是从全体人民而言的。不能简单地从某一级党组织、某一部分党员、某一个党员来理解党性,也不能简单地从某一个阶层、某部分群众、某一个具体人来理解人民性。只有站在全党和全体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才能真正把握好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
一段时间以来,在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问题上,出现了这样那样的模糊认识和错误观点,有人还提出了一些似是而非、混淆视听的说法,必须予以廓清和纠正。
比如,有人问“你是替党讲话,还是替老百姓讲话”、“你是站在党的一边,还是站在群众的一边”。在这种人看来,党是党,人民群众是人民群众,实际上是把党和人民、把党性和人民性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了。这种人根本不懂得共产党的起码党性,不懂得党和人民关系的基本道理,不懂得列宁所说“共产党员不过是沧海一粟,不过是人民大海中的一粟而已”。对于处于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和领袖们反复告诫说,这往往就是失败和衰落的前奏,会使党陷入巨大的危机之中。
再比如,有人振振有词地说人民群众人数超过党员人数,所以人民性大于党性、高于党性。这种观点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简单以人数计量党性和人民性的高低地位,是对所涉及的所有概念和理论都作了庸俗化的理解。按照这样的观点,共产党就不会产生,也没有存在的根据和意义;同样,世界上所有的政党,都没有产生、存在的根据和意义了。所谓人民性高于党性的观点,从根本上违背了唯物史观,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群众、阶级、政党的关系学说,也违背了世界上大多数的政党理论。
马克思十分深刻地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共产党之所以成为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先锋队,共产党的党性之所以是人民性的精华表现,归根到底,是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这种选择,是“历史活动”的选择,也就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致。共产党来自人民,而且须臾不可脱离人民;共产党是人民的先锋队,因而必须站在群众的前头,团结带领群众奋斗,不能当群众的尾巴。把来自人民、为了人民和团结带领人民奋斗统一起来,把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和相信党、依靠党统一起来,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原则。在当下中国,真正能够代表人民,把人民群众的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一起来的,不是那些在口头上高喊人民性、宣称“为民代言”“为民请命”,实际上打着个人和小团体算盘的各式人等,而是顺应历史潮流,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历史正轨上奋斗前进的中国共产党。
列宁当年在批判俄国民粹主义时,一方面肯定民粹派看到并提出了俄国国内的改革发展问题,认为这是“巨大历史功绩”;但也严肃指出,民粹主义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毫无用处,他们使用的是“甜言蜜语”,“把改革甜蜜地理想化”,是对资本主义进行浪漫主义和小资产阶级的批判,是忽视了俄国历史和现实中最重要的事实。民粹派在社会学方面缺乏现实主义,使得他们在思考和议论社会事务和问题时,采取了一种特别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可说是知识分子狭隘的自以为是,或者甚至可说是官僚主义的思维”,因此,“民粹派分子以惊人的轻率态度大谈(忘记了他们的周围环境)各种各样空洞的社会计划”。他们对“劳动居民群众利益”的关心是“不彻底的”,“民粹派分子不是注意现有的东西,而是幻想也许会有的东西,所以这些关心就变得没有什么用处了”,他们从来不能正确评价可能的经济条件和其他条件。而真正代表无产阶级和劳动者的根本利益,不仅能够看到社会改革发展所包含的矛盾,而且能够从人民大众的立场上来分析认识这种矛盾,并正确地估计社会发展方向的,正是马克思主义者。
列宁当年的这些论述,尽管针对的是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矛盾的特殊情况,但列宁思想的立场和方法论意义,今天仍然没有过时。说到底,还是究竟谁能真正
代表人民、代表人民利益的问题。当前在党性和人民性问题上的种种错误言行,究其根源,从利益立场上说,是对“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对党的性质和使命问题产生了混淆、迷失了方向;从思想认识方法上说,是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没有正确理解党性和人民性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三、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
旗帜鲜明地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坚持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一项根本原则。宣传思想部门不仅是党的“喉舌”,担负着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的职责,而且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耳目”,担负着反映人民心声的职责。
第一,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党性。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讲党性,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本质要求,也是宣传思想工作的灵魂和基石。无论时代如何演变、舆论传播环境如何变化,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党性原则都不能丢、不能忘,不能有丝毫含糊、偏离和动摇。
坚持党性,核心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自觉地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维护中央权威。讲党性要大张旗鼓讲、理直气壮讲、坚持不懈讲,不能躲躲闪闪、含糊其辞。在关键时刻和关键问题上,要勇于担当,敢于亮剑,表明立场。现在,确有一些单位和一些人,党的意识淡漠了,党性原则不敢讲、讲得少了。有的对党的政治纪律、宣传纪律置若罔闻,根本不当一回事;有的还专挑那些党已经明确规定的政治原则来说事,口无遮拦,毫无顾忌,甚至受到敌对势力追捧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党的宣传思想阵地不为党服务,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者不愿意甚至不敢坚持党性原则,岂非咄咄怪事?如果在坚持党性原则这个根本问题上没有明确观点和立场,那就是政治上不合格,就没有做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最起码的资格。坚持党性,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两个巩固”是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体现着党性与人民性的内在统一。必须牢牢把握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重要方针,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必须坚持党管媒体原则不动摇,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在坚持什么、反对什么、说什么话、做什么事上坚决做到符合党的要求,过得硬、靠得住。
坚持党性,决不是简单机械重复一些政治口号,更不是一味照抄照搬党的文件,而是要站在党和人民根本利益立场上,采取干部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方式方法,准确生动地传达和反映党的主张、人民的心声,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统一起来。
第二,要切实坚持好人民性。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讲人民性。人民性的要求,同样不能丢、不能忘,不能有丝毫含糊、偏离和动摇。
坚持人民性,就是要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全部活动的依据和根本标准,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切实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根本问题。
坚持人民性,必须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
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必须推动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既坚决克服有些宣传报道脱离生活、不接地气、同群众贴得不够紧的问题,又坚决克服一味迎合市场带来的低俗化现象。必须大力改进工作作风和文风,坚持“三贴近”、践行“三深入”、深化“走转改”,充分反映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基层创造的新鲜经验、人民群众的意愿呼声。必须认真研究不同群众的思想文化需求,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仅要做好工人、农民等普通群众的工作,也要高度重视做好广大知识分子的工作,还要做好新形势下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特殊群体的工作,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到人们的心坎上,最大限度地把他们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激励他们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聪明才智。
第二篇: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 及时有效引导社会舆论论文范文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
及时有效引导社会舆论
坚持正确导向,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巩固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努力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任务。党报要自觉担负起宣传思想责任,强化媒体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和优势,切实履行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基本职责,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引导人们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改革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一、党性和人民性统一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坚持的原则
党和人民不是对立关系,而是血肉相连,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了党的新闻事业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高度一致性。党性原则和群众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两大基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就是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把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统一起来。这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牢记的基本要求,也是任何时候都必须坚守的重要准则。
二、坚持党性原则,在为党和人民鼓与呼中践行群众路线
坚持党性原则,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为党和人民的利益鼓与呼,是党报的根本宗旨。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讲党性,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舆论导向是新闻工作的旗帜和灵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新闻舆论引导能力的前提。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性质不能变,党管媒体不能变,党管干部不能变,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不能变。党报要清醒认识新闻媒体的舆论阵地作用,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阵地意识和责任意识,把正确引导舆论的政治责任和光荣任务落到实处,始终把正确舆论导向放在第一位,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形成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舆论环境,形成有利于增进社会团结和巩固自身执政地位的舆论导向。
三、坚持人民性,以民生小视角体现舆论导向和发展主题 党报作为主流权威媒体,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以更平民化的视角关注民生,以温暖、有力的新闻体现媒体价值观,是新闻人民性的直接体现。
1.党报在日常报道中始终把握政治导向
在热点难点和突发事件面前,失语就会失权,失去话语权和主动权,乱语就会添乱,给党委政府的工作大局添乱,给改革发展大局添乱。因此,党报的新闻宣传工作要不断增强政治性。新闻只有贴近实际,才能产生共鸣,只有贴近生活,才能真实动人,只有贴近群众,才能赢得人心。我们的新闻报道要注重小民生的大主题,在注重政策性、宣传性的同时,也注重生活性和群众性,要坚持“三贴近”原则不动摇,努力用群众的语言,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报道人民群众关注的事。
2.重大事件看党报是党报的权威性体现
越是在重大事件、重要节点,党报越是要敢于发声、善于发声、及时发声,作好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及时发挥“定心丸”、“指南针”的作用,让正确舆论在读者中形成“先入为主”的印象,使读者能够在党报的思想宣传引领下,以科学理性的观念来认识事物、分析问题。具体而言,在报道时效上,尽量快捷,让人能看;在报道内容上,要贴近受众,让人想看;在报道形式上,要符合读者接受习惯,让人愿看;在报道深度上,要以平民视角关注社会热点,用民生新闻来承载一个个有深度、有厚度的主题,提升党报的权威性、公信力、贴近性和影响力。
四、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以正面宣传巩固和壮大主流舆论习近平指出,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1.在事关大是大非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
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产生了大量涉及不同群体间的矛盾纠纷、利益摩擦、观点交锋,对社会治理、公共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客观上加大了思想引领、舆论引导、心态疏导等的难度。我们必须坚持宣传思想工作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着眼于政治大局,从国家的安全、社会的稳定整体利益上做好引导工作,用主流意识形态来整合日益多样化的思想观念。
2.在日常报道中,把服务群众同正面宣传引导群众相结合
正面宣传不能搞居高临下、空洞说教。在日常报道中,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回应人民关切,寻找生活中的感动,发掘平凡中的伟大,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积极健康、崇德向善、催人奋进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在报道中融入导向、体现导向、传播导向,用真实感人的典型报道鼓舞人、激励人、引导人,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第三篇:山东宣传部长讲导向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
山东宣传部长:讲导向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
原标题:讲导向不含糊 抓导向不放松
“要把坚持正确导向摆在首位,始终绷紧导向这根弦,讲导向不含糊、抓导向不放松”,总书记的这一论述凸显了导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赋予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强烈的政治责任。导向是核心、是灵魂,导向出偏差,就会出大问题。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以导向为根本、视导向为生命,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切实把导向的要求贯穿到工作的各个方面,体现到一切宣传文化阵地和所有精神文化产品之中。
把握正确导向,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只有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才能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才能更好地发挥引领社会、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强大作用,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游离于中心工作,偏离了工作大局,导向就会跑偏,工作就难有作为。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形势,面对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艰巨任务,尤其需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树立强烈的大局观,深入宣传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一切在大局下谋划、在大局下行动、为大局服好务,做到帮忙不添乱、鼓劲不泄劲。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坚定信念,用中国梦来凝聚力量,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社会思潮,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把握正确导向,必须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人民性是党性的具体体现。宣传文化阵地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必须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绝不能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讲党性,就是要为党立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什么、反对什么、说什么话、做什么事,都要符合党的要求、符合人民的心声。对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的思想、言论和行为,要敢于亮剑,绝不能躲躲闪闪、含糊其辞。讲人民性,就是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多关注群众的生产生活,多反映群众的要求呼声,多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更好地植根群众、服务群众。当前群众的文化需求迅速增长,文化权益已成为重要民生问题。要加大文化改革发展力度,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文化产业振兴步伐,繁荣文艺精品创作,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把握正确导向,必须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舆论工作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正面的声音弱了,杂音噪音就会甚嚣尘上;正面宣传搞得越生动、越丰富,负面信息就越减少、越没有空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大做强正面宣传,着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打好主动仗、掌握主动权。做大正面宣传,既要在数量上占优,更要以质量取胜,提高舆论引导艺术,保证宣传的实际效果。要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主阵地作用,创新宣传方式方法,拓展传播途径渠道,以权威性赢得公信力,以传播力扩大影响力。新形势下,舆论引导格局深刻变化,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带来了许多新课题、新挑战。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以理顺体制、丰富手段、提升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着力净化网络环境,努力掌握网上舆论主动权。
把握正确导向,必须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要旗帜鲜明地抓导向、抓管理,强化阵地意识,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不动摇,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确保对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有效掌控,确保对舆论导向的有效调控,确保对宣传干部的有效管理。要前移管理关口,把媒体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作为重点,管好关键岗位,防止经验欠缺的“无心之错”,杜绝能力不足的“无能之错”,绝不姑息品行不端的“无德之错”。要克服“本领恐慌”,加强学习培训,注重实践锻炼,不断提高驾驭工作的能力。要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化“走转改”活动,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宣传文化干部队伍。
(作者系中共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省社科联主席)
第四篇:四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819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
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是意识形态领域关乎舆论导向的重大问题,只有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宣传思想工作者才能明确方向、站稳立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总书记的讲话,重申了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为宣传思想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新的舆论格局中更好地体现党的主张、更好地反映人民心声指明了方向。
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本来是一个有着明确答案的问题。然而,在一些人那里,却变得“复杂而敏感”。比如,有人问“你是替党讲话,还是替老百姓讲话”、“你是站在党的一边,还是站在群众一边”;有人振振有词地说人民群众人数超过党员,所以人民性大于党性。类似这种似是而非的说法,把党性和人民性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搞碎片化,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必须加以廓清和纠正。
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来自人民为了人民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本质上说,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党性和人民性都是整体性的政治概念,党性是从全党而言的,人民性也是从全体人民而言的,不能简单地从某一级党组织、某一部分党员、某一个党员来理解党性,也不能简单地从某一个阶层、某部分群众、某一个具体人来理解人民性。只有站在全党的立场上、站在全体人民的立场上,才能真正把握好党性和人民性。
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讲党性。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这是大原则,决不能动摇。宣传思想工作者要增强党的意识,尽职尽责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坚持什么、反对什么,说什么话,做什么事,都要符合党的要求,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讲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要坚决克服有些宣传报道脱离生活、不接地气、同群众贴得不够紧的问题,坚决克服一味迎合市场带来的低俗化现象。同时,要看到人民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认真研究不同群众的思想文化需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要高度重视知识分子工作,坚持团结引导,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使更多知识分子参与实际工作,激励他们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聪明才智。
坚持党性,宣传思想工作才能有明确的立场和指向;坚持人民性,宣传思想工作才能获得活力源泉和动力根基。把党性和人民性统筹好、实践好、统一好,宣传思想工作就能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做到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
第五篇:人民法院人民性体会
人民法院人民性学习体会
通篇阅读了王胜俊院长《对人民法院人民性的几点认识——在全国大法官研讨班上的发言》后,深有体会。王胜俊院长作为最高院院长,俯下身子,以人民的情怀、用人民的视角解读人民法院的人民性,可谓深入浅出、鞭辟入里,尤其是王胜俊院长讲到“坚持人民法院的人民性,必须增强感情认同”这一块的时候,感触最深。
人民法官作为一个职业群体,由于其具有生杀予夺的审判权,同时又因其专业性较强,因此老百姓潜意识里对法官是尊重敬畏的。作为个体的法官,不应该因为个人的司法行为,让老百姓的这种尊重敬畏演变成对司法的畏惧和不信任,我想这应该是每一个法官的责任。实事求是讲,目前老百姓对法官的社会评价没有以前高了,有的法官抱怨,现在案子不如以前好办了,以前是官判民服,现在不行,“刁民”越来越多,导致官判民不服,而且上访闹访的多了。但是仔细反思一下,其实不尽然,不是老百姓变刁了,而是老百姓的法律意识增强了,对法律、法院、法官不再像以前那么感觉神秘,再加上社会不良事件的恶性导向,使得他们容易带着怀疑一切的态度甚至带着偏见看法官、看法院,这就要求我们的法官在司法过程中要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因此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虽然老百姓的法律意识增强了,但是他们的法律知识普遍还比较薄弱,对一些法律术语、法律概念的理解尚不透彻,这就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有的法官在给当事人做解答的时候,当事人理解不了,尤其是涉及当事人个人利益的时候,当事人的情绪往往会比较激动,这个时侯,法官一定要更加把握好分寸,首先从思想意识上先不要给当事人打上“刁民”的烙印,而是要从心里对当事人缺乏法律知识予以理解,因为即使同样是法官,对同一法律问题的理解上有不同,所以不能苛求当事人能和你想的一样。因此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法官通过更加耐心的解释,运用群众智慧、群众语言以当事人能接受的事例开导,而不能一推了之。说到这里,我想到了前段时间我院政治处向全院各部门征集法官文明用语、法官忌语的事,仔细想一想真不是形式主义。认真通读一下文明用语、法官忌语,工作中,运用文明用语,禁用法官忌语,我想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作为一名助理审判员,我至今还没有独立办过一起案件,对于法官面临的困难还不能感同身受,所以有的话现在可能是纸上谈兵,我现在和今后所要努力的是争取做到言行一致,千万不能说一套做一套、说做两层皮。目前我的法官职业生涯还是一张白纸,我一定通过自己的努力不给法官职业抹黑。当坐在法台上开庭的时候,当在接待当事人的时候,如果遇到自己克制不了情绪向当事人耀武扬威或者对当事人大声呵斥的时候,我一定要认真反思一下谁赋予你权力让你端坐审判台?是谁让你能吃拿俸禄从而衣食无忧?同时 也要设身处地的为当事人想一想,如果坐在原被告席上的是自己或者自己的亲人,被法官当庭斥责,会是怎样的心情?如果法官对你的询问带答不理,态度冷漠,又是怎样的心情?如果法官对你的案件久拖不决、久执不决,面对遥遥无期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心情?遇到纠纷本来就是一个烦心事,因为耗费时间和精力,怵头打官司,许多人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起诉的,一旦起诉后接触到法官的生冷硬横,心中的别扭就会加倍,这样就会影响他对法院、法官的评价,从而失去对法院、法律的信任。所以我认为法官对待每个当事人的时候都应该注意,因为当事人的案子在法官眼中可能只是百分之一,但在当事人眼中就是百分之百,所以法官应学会换位思考,以百分之百的诚意为当事人解决纠纷。
王胜俊院长提出“要把人民群众当亲人,法官要以对待自己亲人一样的感情、一样的方式、一样的态度去为人民群众提供司法服务”,对这个提法我是认同的,但是我认为在处理个案的时候,需要把握分寸,对待当事人一味的迁就是有违法律精神的,同时也不适合法官的身份,毕竟法官是代表国家刑事审判权,应具有一定的权威,所以在司法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严格执法和为民服务的关系。
零零散散写了这么些,都是个人学习的心得体会,想到哪说到哪,不妥之处敬请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