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计划经济条件下

时间:2019-05-12 08:14: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计划经济条件下》。

第一篇:在计划经济条件下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行政包揽一切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承担一切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所以人民代表大会(包括人大代表)和人民百姓自然不需要靠自身的努力来作出自身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利害关系的选择,进而在政治上可以完全依靠政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政不能再包揽经济社会发展变化中的一切利害关系,不能再承担所有的责任。相反,却是人民百姓自身要承担着千丝万缕的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当中的利害关系和责任。

那么,政府行政仍然延续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权限,而人民代表大会(包括人大代表)的政治职能也仍然延续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权限,特别是人民百姓的政治权利仍然延续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权限的话,试问在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当中所出现的各种矛盾问题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消化?由谁来承担?是政府还是人民代表大会?难道不是人民百姓吗?

改革是必要的,但是改革的方法必须要有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政必然要逐渐释放各种权限,把政府行政的职能转变于为公共利益服务、为人民百姓的利益服务的具体实践中。而在另一方面似乎是人们所忽略的,就是人民百姓在遇到与自身的利害有关的公共关系利益的问题时,如何能够有权利作出自主的选择,以化解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给自身所带来的矛盾,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包括人大代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该承担怎样的历史责任和政治使命。

其实,中国当前的问题是很复杂的,但说起来也挺简单的,就是在骑驴找驴,自身所具备的功能在那里闲置着不用,却还觉得问题很难解决。

既然政府行政不能再承担过多的责任,并且人民百姓必然要自己承担更多的责任,那么,就责任与权利的对等性而言,人民百姓必然要相应地富有更多的解决问题的自主权利。简单地说,就是必须在法律上确定人民百姓在市场经济基础条件下的政治责任与政治权利,同时也必须在法律上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及人大代表在市场经济基础条件下的政治职能。那就是,人民百姓不能直接干预政府行政,但是有权利通过对人民代表大会和人大代表的监督和要求,使得人民百姓的政治意愿在人民代表大会的层面上得以明确形成,从而在公共权利上产生人民百姓的自主决定。同时,人民代表大会及人大代表必须有权利对政府行政作出正义的支持和有效的制约,使得政府行政本身在公共关系上形成利害关系,确定适宜的行政走向,以充分发挥政府行政的公共职能,充分实现政府行政的效率,以实现社会公共关系与公共利益意义上的社会公平正义。其实,这也是避免腐败的最根本的有效办法。需要指出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及人大代表没有权利替代政府决策,也绝对没有权利替代政府行政,政府行政的公共职能是不可取代的,只是必须要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的支持和制约,因为人民代表大会是政府行政的公共权力的归属。

就中国的现实状况而言,如果要继续延续旧的体制,那么就必然要使得腐败得以发展和流行,必然要使得社会发展的价值得以扭曲变态,必然要使得更多的穷人沦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痛苦和矛盾的承担者。最可怕的是,要牺牲人民百姓的幸福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要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这是社会主义的悲哀。体制的问题大于天。

社会主义不是一个死的形式,它的活力就来源于人民百姓。

第二篇:计划经济的概念

计划经济的概念--------

计划经济相对与市场经济,是指一种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新型科学的社会经济体系。

计划经济,顾名思义就是有规划、计划地发展经济。从而避免了市场经济发展的盲目性、不确定性等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危害。如:重复建设、企业恶性竞争、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生社会经济危机等问题。

计划经济是共产主义的经济体系,它的建立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保证。只有实现计划经济这一科学体系,社会经济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产生的弊端,才能达到社会经济高速、平稳和健康的发展。

计划经济,或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型经济,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由于几乎所有计划经济体制都依赖于指令性计划,因此计划经济也被称为指令性经济。解决三个基本经济问题的是政府,所谓的三个经济问题是指: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而其中大部份的资源是由政府所拥有的,并且由政府所指令而分配资源的,不受市场影响。其余的三种经济体系是市场经济体系、传统经济体系和混合经济体系。

计划经济被当作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这种观点的逻辑推理是:社会化大生产把国民经济各部门连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客观上要求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编辑本段]

【“计划经济”体制一词的来源】

“计划经济”体制这个概念出自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伊里奇先生在1906年写的《土地问题和争取自由的斗争》中说道:

“只要存在着市场经济,只要还保持着货币权力和资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也无力消灭不平等和剥削。只有实行巨大的社会化的计划经济制度,同时把所有的土地、工厂、工具的所有权转交给工人阶级,才能消灭一切剥削。”

这话说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表达了一个残酷的现实;第二层意思表达了一个辉煌的梦想。

在残酷的现实中,帝国主义演绎成为超帝国主义(如考茨基曾经预言的那样),制定规则,避免战争,开始解决绝对贫困问题。

但世界上一部分人为了实现那个辉煌的梦想,先后破裂了第三第四国际,有了争夺利益的各类战事,如布达佩斯、布拉格、仰光等,曾经演义过的异国坦克进驻,以及科索沃与阿族之争,等等;也有了上百万上千万人的流血,如斯大林的肃反,波尔布特的清洗,等等。

列宁曾经自诩:俄罗斯人是世界上最富首创精神的民族。这话说得极是。

俄罗斯人,由彼得大帝开始,率先推行了西方化的政治制度,那时,贵族与宫廷官员们纷纷学习法国话(《战争与和平》开头就是一大段法国话),上行下效,从未有人说是崇洋媚外什么的。叶卡捷琳娜时代,又有了农奴解放运动,这是一个国家自

行解决国内矛盾的伟大举措。随后,俄国有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尝试,二月政府的成立,脆弱而又纯洁。接下来,列宁领导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苏维埃国家,实行了人类历史上从未实行过的计划经济制度。最后,又是这个俄罗斯民族,自行解体了这个国家,在惊心动魄的“休克疗法”中,埋葬了计划经济制度,完成了向自由民主的伟大过渡。

计划经济,是人类梦想中的产物。实现梦想,需要首创精神。

[编辑本段]

【计划经济在世界及中国发展过程】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18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成果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马克思所阐述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具有以下特征:在经济结构方面实行纯粹单一的全社会所有制(即100%公有制);商品经济将消亡,一切劳动产品将成为社会统一分配的对象;经济运行形式方面由一个社会中心用统一的国民经济计划来配置社会资源,组织整个社会的生产、分配和消费(即100%计划经济)。

科学社会主义首先在俄罗斯得到了运用。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接着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苏联。苏联经济体制采用了高度的全民所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长期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依靠高能耗、高原材料消耗、高人力投入、粗放型发展,在苏联建国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在二战中依靠军事工业取得了胜利。从此,马列主义被奉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宝典。

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同样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夺取了政权。建国后,我国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解是完完全全的空白,基本上是全盘照搬苏联模式。在抗美援朝和国民经济初步恢复后,毛泽东提出了“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即“社会主义工业化”、“改造农业”、“改造手工业”、“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到1957年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完成的时候,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基本建立起了公有制占绝对统治地位的100%计划经济体制。

由于种种原因,毛泽东的左倾思想逐渐占了上风,并先后发动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中国经济陷入彻底的混乱与倒退,但从本质上说,仍是一种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发,邓小平和陈云在1979年首次提到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不矛盾的概念。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995年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实现奋斗目标的关键之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自此,“计划经济体制”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深入人心,国家用宏观调控的手段对市场经济进行调节。

[编辑本段]

【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大优点】

1、所有的人都有工作。

2、不象市场经济那样严重消耗自然资源的,是一种环保经济。

3、贫富差距不象市场经济那样严重,身份等级差别也较小

虽然计划经济尚未摸索出形成价格的最佳机制,但随着计算机技术(如MIS,ERP,网络投票)等的发展,计划经济很可能得以成功运行,迄今人类在这方面的实践不仅不不足以否定其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相反为其更好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计划经济是指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要求,由国家按照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的统一计划来管理国民经济的社会经济制度。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实行计划经济,必须从国民经济实际情况和自然资源特点出发,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有计划地安排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发展比例关系,合理地分布生产力,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搞好生产与需要之间的平衡,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以满足国家建设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我国从1990年初期开始,就逐步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

[编辑本段]

【计划经济获得成功的条件】

1,要有全面、准确、快速和及时的信息收集、加工和传达系统。

2,劳动者和管理人员要有劳动和工作的积极性。

3,生产经营者要有决策权。

4,不允许无偿侵占他人的劳动成果

[编辑本段]

[计划经济存在的弊端]

实行公有制就要强制地剥夺一切人的生产资料;实行计划经济,就要求人们有高度的纪律性和螺丝钉精神,服从分配按计划完成工作;基本人群要终其一生在一个单位工作和生活,以便于安排工作计划和生活物资的供应计划。生产单位和科研单位要

按照五年计划所规定的项目进行生产和科学研究,必须按计划使用资金。在前后两个五年计划中间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发现和新发明,要在制订下一个五年计划时考虑是否纳入计划安排资金。

适应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国家,必须是中央高度集权的、有庞大官僚机构来制定和执行经济计划、有强大的武装力量来镇压一切反抗言行的国家。这样的政治体制与人类追求自由和人权的本性相矛盾,就要求人们长期进行思想改造,要求人们做党的„驯服工具‟,„一生交给党安排‟。这样就使人们长期生活在极端压抑之中;国家机构越庞大,关系越复杂,办事效率越低。关系人民的事情长年累月得不到解决。这样就使人们生活在层层累积的不满之中。生活在压抑和不满中的人们的积极性是可想而知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官吏必然是选拔的,因此结党营私贪污腐败越演越烈在所难免。权力的高度集中极易产生刚愎自用、昏庸无道、为所欲为、乱杀无辜的独裁者。这些都在这些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了。

计划经济是一个范围很大的体系,涉及社会各个方面.我国的经济改革一直以来就是在抛弃计划的体制,这个过程新并没有结束.经济改革最早是1978年从农村开始的,改农村公社的高度统一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在农村改革取得成功后,开始了城市工业的改革.国企改革后来成为经济改革的中心,一直延续到现在.计划经济体制除了经济方面外,还有社保、医疗、教育等一些社会方面。我国的改革到现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三大产业发展迅速,市场机制逐步完善并良好发展。目前面临较大的问题正是社保、医疗这些公共部门方面。如看病难、社会保障落后等,这些部门的问题已经形成经济增长的瓶颈,亟待解决。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是所有者缺位、激励约束机制失灵,价格对经济没有指示性,由此导致劳动者积极性底、市场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最终结果是经济得不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我国经济改革其实是改变这种体制,引入市场竞争,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充分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最终增强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所以我国对计划经济的改革并没有结束。

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由于底子太薄,人均资源过少,又枉搞了多次社会运动,物质产品从来没有丰富过。前苏联资源丰富,政治运动基本没有对生产造成大的干扰,到了中后期物质产品总量还比较丰富。但是前苏联的产品主要是最终消费品,多年一贯制,缺乏改进和创新,品种、样式、花色少得可怜,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商品琳琅满目形成鲜明对照。越是到后期,越是在和平年代,差距越大。不要小看在产品多样化方面的差距,这成为计划经济被抛弃的重要原因之一。先是可以接触到西方的前苏东国家外交官、高层人士对计划经济的怀疑,继而越来越多的群众知道了真相,整个社会对计划经济的不满情绪越来越严重。

3.计划经济消灭竞争也就消灭了大多数人的工作动力

计划经济在理论上彻底否定竞争的积极意义。在实践上,各计划经济国家都在一定程度上做了修正,有的搞“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有的实行其他激励机制。但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竞争是不存在的。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进化论奠基人达尔文发现的生物界基本法则。这一法则也一直支配着人类社会。争夺生存空间的竞争在人与其他动物之间普遍存在,在人类不同家族、部落、种族、民族、国家之间普遍存在。竞争造成的压力是社会进步的最重要动力之一。同时竞争又是残酷的、血腥的。在近代市场经济社会,不仅以战争形式表现出来的生存竞争极其残酷,和平时期的经济竞争-提高产量的竞争、扩大市场的竞争、压低工资水平提高利润率的竞争,企业兼并的竞争-也是激烈的、往往是你死我活的。

十八、十九世纪的市场经济大大强化了竞争,一方面造成大多数人越来越贫困,一方面使得生产过剩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危机越来越严重。有鉴于此,计划经济不仅消除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而且消除竞争-从根本上消除上述社会弊端。

问题是,消除了竞争,个人与经济组织努力工作(包括学习和创造)的压力和动力一同被消除了,社会如何进步?这个重大疑问在计划经济理论创立的十九世纪中后期就已经在思想界被严肃认真地提出来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在公有制-计划经济下,人类将成为真正自由的、全面发展的人,人们将自觉地、更有成效地工作,社会进步将更快,而且快得多的多。这个设想和预期基于人类天性的改变,很难证实或証伪,因此赞成和反对的人总是各执一词,谁也无法说服谁。这个问题只能留待社会实践来回答。

计划经济建立初期的社会实践,似乎在证明经典作家关于在无竞争状态下人们将更加自觉劳动的预言-计划经济国家比一般市场经济国家发展更快。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计划经济国家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以致任何宣传工具都难以否认。在计划经济国家,在劳动者层面,“出勤不出工,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出活”是普遍现象;在企业层面,安于现状,不求进步,几十年一贯制甚至每况愈下。为了改变上述状况,计划经济国家尝试了多种办法,不同主张的派别之间还发生了激烈的斗争。有的偏重精神因素,注重教育或政治运动,有的偏重物质刺激、物质奖励;有的主张采取高压政策、高指标,以从上到下的压力促使人们努力工作,有的主张更多依靠自觉和荣誉感,计划指标应宽松,使各级经济组织都易于超额完成计划。但是这些努力都无济于事,虽然在局部地区、少数企业、个别时段情况有所改善,但是谁也无法扭转劳动热情普遍下降这一大趋势。在计划经济时期也曾有许许多多忘我劳动、无私奉献的人。但是人们最终不得不承认,忘我劳动的人在总人口中只占极少数。少数人的忘我劳动不能改变整个社会的低效率。就大多数人来说,如果没有切身的利益-首先是物质利益其次是安全感、荣誉、社会地位等等,没有生存压力,没有竞争,个人和组织的积极性是比较低的,而且互相影响,有越来越低的趋势。一个社会不能促使大多数人努力工作,它必然是没有效率的,是不能长久维持下去的。

第三篇: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1、计划经济

(1)计划经济含义:以计划作为资源配置主要方式的经济体制;

(2)资源配置方式:通过中央政府的统一计划进行,由中央政府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企业或生产单位完全是计划的执行者,对资源配置没有什么影响。

(3)计划经济体制有效运行的基本条件是信息条件;激励条件;偏好条件

2、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含义: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主要方式的经济体制

(2)资源配置方式:通过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实现的,每个消费者、生产者或经营者都是相互独立的,政府对企业的经营决策一般不进行直接干预,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都完全由企业按照自己的经营目标,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动和市场供求情况来决定。

(3)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相互独立的企业拥有完全的经营决策权利,个人拥有比较充分的消费和就业选择的权利。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主要是由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决定

(4)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定性和构成要素:

①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

②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主要是通过经济政策来调节经济运行;

③所有经济活动都是在一整套法律法规体系的约束下进行的。

一、胜利油田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胜利油田有9000多人在作物资供应管理,庞大的体系给采购管理造成了许多困难。胜利每年采购资金的85个亿中,有45个亿的产品由与胜利油田有各种隶属和姻亲关系的工厂生产,很难将其产品的质量和市场同类产品比较,而且价格一般要比市场价高。例如供电器这一产品,价格比市场价贵20%,但由于这是一家由胜利油田长期养活的残疾人福利工厂,只能是本着人道主义精神接受他们的供货,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让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同样,胜利油田使用的大多数涂料也是由下属工厂生产,一般只能使用3年左右,而市面上一般的同类型涂料可以用10年。还有上级单位指定的产品,只要符合油田使用标准、价格差不多,就必须购买指定产品。

二、海尔

海尔采取的采购策略是利用全球化网络,集中购买。以规模优势降低采购成本,同时精简供应商队伍。据统计,海尔的全球供应商数量由原先的2336家降至840家,其中国际化供应商的比例达到了71%,目前世界前500强中有44家是海尔的供应商。

99年海尔的采购成本为5个亿,由于业务的发展,到2000年,采购成本为7个亿,但通过对供应链管理优化整合,2002年海尔的采购成本预计将控制在4个亿左右。可见,利益的获得是一切企业行为的原动力,成本降低、与供应商双赢关系的稳定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促使众多企业以积极的态度引进和探索先进、合理的采购管理方式。

计划经济下的胜利油田的现象说明,封闭的体制是中国国有企业更新采购理念的严重阻碍。中国的大多数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采购管理薄弱,计划经济、短缺经济下粗放的采购管理模式依然具有强大的惯性。采购环节漏洞带来的阻力难以消除。

然而与胜利油田不同的是,海尔在管理中已经建立起适应现代采购和物流需求的扁平化模式,在市场竞争的自我施压过程中,海尔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去解决采购的问题。层层贯彻与执行,彻底清除采购过程中的“暗箱”。

第四篇:计划经济破产了计划教育在继续

计划经济破产了计划教育在继续

张千帆

记者 桂杰

实习生 纪绘

2010年,张千帆曾经向教育部递交《大学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建议书》,批评部属高校招生的地域歧视。6月6日和7日是2011年的全国高考,由于高考户籍限制政策,许多北京随迁子女都回到户籍地参加高考。之前,部分家长曾公开向有关部门投书,希望能够在随迁子女所在的读书地解决子女的高考问题。尽管这种政策今年看来已经不可能实现,明年会不会有一些松动还是未知数,但作为高考制度改革的推动者,张千帆还是在为这些家长不遗余力的鼓与呼,并为他们提供相关的法规政策咨询。

放开高考户籍限制条件标准应该以孩子为中心

记者:我手头有一份非京籍家长撰写的《取消高考户籍限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报告提出孩子在北京参加高考需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在经常居住地上学不少于一年,上海北京等地不少于五年;父母至少一方在经常居住地工作和生活不少于一年,上海北京等地不少于五年,且父母要提供工作和收入证明,房屋产权证或者居住证等。您认可这些条件吗?

张千帆:他们主要针对自己所在的社会阶层,在北京常年工作,有车有房,也是纳税人,除了户籍之外,和北京居民完全一样。他们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出发点是政策出台的可行性,因为如果没有限制,会有大量的人跑到北京参加高考,给北京资源带来巨大压力,后果会比较可怕。一开始,设立标准是有必要的,但标准设在哪还要再讨论。我认为这个标准应该以孩子为中心,在北京有没有房子和车都是次要的,有的北京市民也没有自己的车和房子,所以还是要从受教育者的权利保障角度来看。目前看来比较合理的标准是受教育者的学籍,看他是否读完完整的高中学历,这样做是比较有理由的。北京和外地是完全不一样的学科体系,孩子回到户籍地不能适应当地高考。

大多数北京人应该能接受随迁子女

记者:您认为大多数北京人能接受哪些外来学生在北京参加高考吗?

张千帆:我相信把道理说明白之后,大多数北京人能接受的是随迁子女,接受他们的子女比接受其他的理由要容易。孩子不随迁,就会面临孩子和家长分居两地的留守状况,对孩子心理和成长带来伤害。同时,纳税也可以作为证明,说明这些家长和其他居民一样为北京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房子和车子这些可以当做辅助证明,他们确实不是“高考移民”,是父母确实是到北京来工作,长期定居北京,但是由于对外来人口的控制,没有得到北京户籍,其他方面与北京居民是一样的。

记者:现在呼吁高考公平放开户籍限制的家长都属于北京的中产阶级,请问农民工的孩子怎么办?谁为农民工的孩子呼吁?

张千帆:农民工的工资也被扣税的,他们也是纳税人;不论交多少税,他们为北京市做贡献是不容置疑的。他们的房子可能是租的,甚至是合租的,但是这些都不能成为歧视子女受教育权的必要条件。如果他们的孩子在北京完成了高中学习,就没有理由拒绝他们在北京参加高考。但是考虑到可行性,集团越小推动力越大,农民工的群体很大,目前还没有加入呼吁高考公平家长的队伍。他们可能会被认为是“搭便车”,同时也会增加改革成本和风险。有时候不得不在目标和手段之间有个权衡,目标可能不完全正当,就是为了特定阶层的人争取利益,但他们自己的诉求也是正当的。如果他们这群人得到维护,不妨作为一个起点,然后再推广受益面,让农民工的孩子也能受益。

不能怪高考移民,要怪不公平的招生体制

记者:目前打破户籍壁垒通过买房会有一些松动,像天津市某些区县,只要你在那里买房,就可以拿到蓝印户口,子女高考升学享受直辖市的待遇,您怎么看待天津市的这种户籍放开政策?

张千帆:这种放开也是暂时的,全国好多省市像陕西、海南、新疆等都有类似的规定,在它们目前需要资金、人才,就吸引人们过去。但等以后相对饱和,政策还会紧缩。说实话就是圈人圈财的一种方式,不可能常年进行下去。

记者:这种行为合法吗?

张千帆:这种做法也没有被明令禁止,而且也很难界定合法与否。高考移民是现有格局下很自然的倾向,因为我们在录取的时候就对不同地区的考生设立了如此悬殊的录取标准,怎么可能不会产生高考移民呢?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追求机会、追求幸福、追求更高层次的教育,因此不能怪高考移民,只能怪不公平的招生体制。既然政策本身存在的空子,放着空子让别人去钻,肯定会有很多人钻空子。

记者:您认为人为地设定不同的录取标准是一种地区歧视吗?

张千帆:部属高校对外地考生的录取标准比本地考生高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这无疑是很严重的歧视。这种歧视的后果就是高考移民。北京不是很迫切的需要人才,不会像天津、海南等实施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因此会把户籍门槛设置很高。像呼吁高考公平的那些家长也都是人才,只不过因为门槛太高,他们得不到北京户口。

记者:今年北京给与非京生源毕业生留京指标名额为6000个,比去年下降2/3。与此相关,整个北京市对于外地户口进京的户籍指标,也有大幅缩减。面对这种现状,您认为随迁子女还能享受在京高考的待遇吗?

张千帆:一个城市在开放初期会比较放开政策,用以吸引大量的人才。像北京上海等地一开始开放,就会给大家一种错觉:中国似乎走上开放平等的不归路。但改革一段时间后,地区的既得利益形成,就会重新走回歧视的老路。最近出台的一些政策,就是在往加剧歧视的方向走。比如报考北京市公务员要求有北京市的户口,就是进行收缩的排外政策。随着就业压力加大,排外可能会越来越严重,以后甚至可能会要求大学毕业留北京工作也需要户口;如果发展到那一步,就等于把北京市的就业机会全部保留给了北京居民。这些都是公然的地域歧视。

解决高考户籍限制可以尝试准户籍制度

记者:其实那些随迁子女并不是想要户籍,他们只是想得到获得高考权利的机会,但现在却陷入一个没有户籍就没有高考权力的怪圈,您认为有没有办法走出这个怪圈?

张千帆:要解决高考户籍限制,也许可以尝试逐步放开,随迁子女在高考上获得与北京孩子平等的权利,但医保和社保可以滞后,这样可以降低改革成本和难度。由此也可以看到,户籍改革是很难的,这么多年都说要改,形式上可能是改了,但户籍捆绑的实际利益没有根本改变。而且户籍放开后确实会产生许多实际问题,譬如“高考移民”。只要口子一开,即便不为了其他福利,也会来北京租房子,让孩子在北京上学参加高考,结果就是加剧北京的交通拥挤、资源紧张,甚至推高房价。在我们的中央集权体制下,北京、上海等大都市人为集中了优势资源,很多人趋之若鹜,就是想要分享这些资源;住房需求越高,土地又实行控制,必然会造成住房供不应求,供不应求的后果就是抬高房价。这是基本市场规律。所以我说如果能够解决高考移民问题,说不定能够帮助我们缓解房价上涨呢。但是有没有在户籍制度不变的情况下解决“高考移民”呢?我们的答案是很简单的,只要取消招生地域歧视,在全国实行统一录取标准,“高考移民”问题马上解决——到哪里考试都是一样的录取机会,还“移民”干什么?

我国几十年的发展模式是以城市为中心

记者:为什么每个省的高考录取分数会不一样?这个现象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张千帆:这个问题的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几十年的发展模式都是以城市为中心。高等教育资源都集中在大城市,首先是京沪,国家要保证它们的发展。教育自然和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经济越发达,高等教育和义务教育都越发展。今天我们看到,985、211高校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苏等发达地区。这些省市的部属大学虽然直属中央,由全国纳税人供养,但是它们受地方保护主义影响,招生过程中给本地考生以巨大照顾。比如北大受到北京市的管控,也享受了北京市给予的很多优惠,譬如免费批地,北大为了和北京市搞好关系,名额必然要倾向于北京当地的居民。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全国各地的大学都是这样,只是因为我们的高等教育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各地照顾本地考生的能力很不一样。比如山东、河南等农业大省人口多、学校少,吸纳本地考生能力低,造成考生考试压力巨大。这就是招生地域歧视的必然结果,但是我们几十年来似乎没有怎么意识到。

记者:按说随着时代发展,这种歧视应该逐渐消除,但现在这种地域歧视是不是越来越严重?

张千帆:从招生指标分配比例上看,没有实质性的变化,近年来招生本地化现象稍有控制。但考察各知名院校,他们的招生名额的比例各年都差不多。问题在于过去招生是不平等,但是因为实行全国统一考试,还有基本统一的录取标准,实现平等还是可能的;现在则实行“分省命题”,统一标准不存在,根本没法实现招生平等。

分省命题是掩盖歧视的烟雾弹

记者:对于南科大学生拒绝高考事件,您有什么看法,您认为45名学生是不是“实验的牺牲品”?

张千帆:大家常年形成一个习惯,把焦点集中在表面现象,高考就是表面现象。高考就两三天,却成为全国亿万家庭最重要的日子。实际上,高考只是一个手段,只是为录取提供一个标准,也未必是惟一的标准,考试方式也可以变化,但是既然还不能靠抓阄来决定录取谁,那还是要有个标准吧。其实南科大可以有自己的考试,自己出题改卷子;北大、清华、复旦,任何一个学校理论上都可以设计自己的卷子,但是不论什么卷子,必须对全国考生统一。如果北京人用的是一套卷子、山东人用的是另一套卷子„„就又是一种歧视。2002年前,全国高考是统一的(上海例外),但是同一所学校对各地考生的标准不一样。2002年之后半数省市逐渐实行“分省命题”,连考卷都不一样,标准更不可能统一,必然继续歧视。现在看来,分省命题只是掩盖歧视的“烟雾弹”。录取的北京考生分数低、山东考生分数高,那也说明不了什么,也许是北京考卷难、山东考卷容易呢?完全变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笔糊涂账。计划经济破产了,计划教育却仍在继续。计划经济的时候实行粮票、油票、肉票,后来实行市场经济取消了;大学招生指标就相当于教育领域的“粮票”,改革三十年却雷打不动。

记者:1987年上海开始自主命题,可以说是自主命题的先行者。从您的角度上看,上海的这种自主命题有没有取得什么成效?

张千帆:我认为没有什么成效。说是搞“地方多元化”,其实数理化、英语、中文语法有什么“地方特色”?现在一谈统一考试就“谈虎色变”,其实统考有什么可怕?如果全国统一命题的话,可以成立由各地一流专家组成的命题委员会,保证统一命题的质量,至少要比许多地方命题质量高。美国不也有统一考试吗?我们都知道SAT,但是美国大学录取确实不把考试成绩当做惟一因子,社会实践、老师推荐信等都可以作为参考标准。但放在中国就行不通了,我们的社会信誉没有建立,至少目前还不得不看考分;如果中国不依赖考分,那就只能依赖金钱关系权力,现在依赖考分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但是我们可以改革高考制度,可以学习美国等先进经验,不断完善命题质量。如果集中全国最好的老师命题,肯定高于一个省的命题质量,并且也有利于接受公众监督。各省自主命题容易造成暗箱操作,背后滋生腐败。高考命题用不着地方化,它不可能提高命题质量,也没有促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谈了那么多年,你看到哪个地方实现了?高校资源最集中的北京应该是高考压力最小了,也没实现什么素质教育;只要有条件的家庭,孩子照样在各种辅导班、补习班疲于奔命。

官办学校没有关门的压力,就没有改革的动力

记者:您觉得学生不选择参加高考,而是选择通过自主招生上南方科技大学,这在将来会不会是另外一条出路?

张千帆:我觉得是一条出路。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出国,但毕竟出国留学成本很大,有能力出国的家庭毕竟是少数。南科大如果发展得好,对于中国高等教育是一个福音,有利于触动中国大学猛醒。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一考试大国,大学在高需求的情况下没有压力,也就没有真正改革的动力。如果连北大都面临关门的危险,它就要好好反思了。但现在不论办得怎样,都会有成千上万的学生挤着上北大,它永远不会有关门的危险,也就不会有压力把学校办得更好。

如果有南科大这样的学校放手发展,为中国提供一种更好的教育模式,使民间教育和官办教育处于平等的竞争地位,这样就可能产生一点压力。如果将来南科大学能挑战中山大学甚至北大的地位,连北京的考生都至少会在选择北大和南科大之间犹豫一下,那时候也许有点希望。现在中国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严重供不应求。供给方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供给质量肯定会很烂——烂又如何?每年上千万的考生,绝大多数都得乖乖给国内大学交学费。如果大学供给大大增加,一方面会增加供给之间的竞争、提高办学质量;另一方面会降低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不平衡,高考压力就自然减轻了。现在学生高考为何有这么大的压力?为什么大学恢复招生三十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别什么事情都拿高考做替罪羊,这和高考没什么关系。根本原因就是中国优质大学本身就是一根“独木桥”,太少了。为什么那么少呢?归根结底,行政化的计划办学模式把所有民间教育发展的动力统统扼杀了。从准入、招生等一系列环节上歧视民办教育,把论著数量这些只适合研究型大学的评价体系削足适履地用于所有大学,极大打击了一般院校提供优质本科教育的积极性,最后导致全国人民看得上的大学就只有北大、清华等那么几十所985、211“名校”。这些大学还学美国哈佛、耶鲁搞所谓的“精英教育”,每年只招区区几千人,杯水车薪,根本不足以吸纳几百万考生大军。由此造成的高考压力让中国几乎每一个城市的孩子都陷入应试教育,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就为高考备战。(中国青年报记者 桂杰

实习生 纪绘)

2011-6-23 中评网-作者授权文稿

第五篇: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优缺点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优缺点

计划经济优点

1 能够高度有效地集中人力物力和才力进行重点建设集中有限的资金发展重点产业

2 指令性计划因集权体制领导而容易贯彻执行保证按预期计划目标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建立比较合理的国民经济体系

3 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合理化尤其是通过 有计划的收入分配保证总供求的平衡,避免经济发展中的剧烈波动所导致的资源浪费宏观经济效益提高

4能保证国计民生 必需品的生产和供应有利于解决人民最紧迫的生活需要实现收入均等化稳定经济从而稳定社会

5有利于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缺点

1 指令性计划束缚了企业的手脚企业缺乏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

2 不利于推动技术进步和革新

3 容易孳生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

4 信息不完全容易导致供求脱节及宏观经济比例重大失调

市场的功能

1 市场调节就是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是根据价格信号反映供求缺口而指导企业生产

2 它在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调整中有自我调节自动平衡的功能这主要是通过价格机制和利润机制来进行的3 市场机制是技术革新和结构调整的内在推动器这主要是通过竞争机制来进行

4 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灵活性应变能力强

5 动力刺激和竞争淘汰压力

缺陷

1 忽视长期利益和社会总体利益对经济总量无力调节

2 对于大的结构调整市场机制显得软弱无力

3 调节具有局限性

4 市场机制本身不能保证公平竞争

5 市场竞争会带来环境污染生态问题

6 难以处理好公平与效益的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手段的经济体制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金融危机中的市场经济

然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如我们前面所分析的,由于资本对劳动的支配,大资本对小资本的支配,必然出现了社会人群贫富的两极分化。而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平等,贫富差别的扩大,就必然造成有效需求和有支付能力需求的不足,由此必然导致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市场经济是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资源配置和利用由自由竟争的市场中的价格来解决的经济形态。在市场经济中,政府不直接参与经济的经营和管理,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即资源如何配置,都由市场自发调节。然而,这并不是说,市场经济就可以不要政府。为了克服垄断和外部性弊端、提供公共物品、管理信息、调节收入、控制经济波动等诸多市场本身无法解决的问题,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保证经济的健康运行和发展,都需要有政府的参与,以实行对经济的监管和调控。但同时,他也强调“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市场有失误的地方”,必须要加强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市场监管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搞市场经济必须要监管市场。” 高尚全说,这才是金融危机给与中国的启示。不能因为出了问题,就说市场经济不行了。

金融危机考验着传统的自由市场经济。反对美国政府救市的一个理由是:自由市场经济不允许国家和政府从事主要的经济活动。这是经济自由主义者数百年来的主要信条:经济活动应当由私人来办,通过自由市场的交易可以得到最大的效率,同时也可以锻炼公民。而政府管理经济总是效率不高,而且更容易腐败。自由放任主义者坚信,自由市场经济可以解决主要的经济问题,甚至自身就可以形成自发的秩序,从而最终规约市场的运作。然而,1930年代的美国经济大萧条和如今的金融危机表明,这种过于相信自由市场经济的理论有其偏颇之处。本来,公司和银行管理不当,导致破产,由其经营者承担责任,让别人另起炉灶,有能力者胜出,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义。但是,当市场经济本身的运作出现了系统性的问题,有可能引起经济危机、导致全社会的恐慌时,完全依靠市场自己来解决问题,可能付出的社会代价太大。所以,政府在适当的时候代表公共机构出来干预和救市也是必要的。

更重要的是,政府在自由市场经济下的责任是维护交易规则,当公司出现欺骗消费者和客户、做假账欺骗股民时,政府的调查、干预和惩罚也是必要的(这里的政府也包括司法机关)。美国此次金融危机也反映了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并未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这是共和党八年执政以后要为经济政策负主要责任的原因。从更长的时间来看,此前民主党克林顿政府八年执政中,政府监管的责任问题同样存在。当时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的格林斯潘,奉行的低利率政策导致流动性过剩,他对金融衍生工具的放任自流立场,已经留下了金融危机的隐患。华尔街在15年里不断“创新”金融衍生工具,一些国会议员提出的监管意见无人理睬,结果是衍生品越滚越大,投资者们更加贪婪地制造房地产和金融泡沫,最终当无力偿还房屋贷款的人日益增多,债务雪球越滚越大,导致系统性的入不敷出,金融危机终于造成灭顶之灾。

由此可见,迷信市场经济的万能是一种幼稚片面的想法,但由此而全盘否认自由市场经济则同样不可取。与自由市场经济相比,计划经济本身的问题更为突出。因为它表面上没有经济危机,但实质上因为政府管制了经济的主要部分,官僚的权力太大,并且同样会主观随意地管制经济,有可能带来全社会的低效率和经济萧条。苏联及东欧的经济失败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中国则有幸在30年前开始了放弃计划经济、实行市场经济的改革。计划经济可以在局部或某些特殊的经济部门显出某些优势,但总体上会扼杀社会经济效率、个人创造性和积极性。任何制度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但是基本体制上的差别仍然明显。保持市场经济在促进生产效率和创造性方面的优势,同时又加强公共部门包括政府在监管市场规则和维护工商业道德方面的职责,而不是放任自流,才是救世之道。

金融危机中的计划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历史形式,也可以说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它包含着两个方面的规定性,一是市场经济的一般共性,二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特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积极有效的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能够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

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三、在宏观调控上,由于公有制为主体,因而国家对市场的调控具有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又有牢固的政治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所以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发挥计划与市场两个手段的长处,把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

温家宝指出,这些年来,中国金融稳步、有序开放。由于目前中国的金融同世界的交往还不是那么广泛,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有影响,但还不是那么大。我们要看到由于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影响,特别是使世界经济发展放缓,因此对中国经济也必将造成影响。中国今年前三季度的GDP增长是9.9%。这是近6年来我们的经济增长第一次回落到一位数。当然,这里面有我们主观调控的因素,但是不能否认世界经济的变化,特别是外部需求的减少对中国经济已经产生了影响。我们见事还是比较早的。今年6月份,我们已经调整了宏观经济政策,开始实行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对于经济出现的问题实行有针对性的调控。我们把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放在了首要位置,同时兼顾抑制通货膨胀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我们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扩大国内需求,主要是消费需求。这些措施有的已经见到效果,有的可能还要等待一段时间才会有效果。中国有广大的农村,有广大的西部地区,城乡发展差距和地区发展差距比较大,内需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市场还有很大的空间。只要我们政策对头,一定能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于这点,我们抱有充分的信心。

两种市场经济的融合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其运作结果的好与坏取决于计划经济或市场经济是不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和社会条件(即国情)相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真有一般市场经济的共性,又具有自己的特点。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在于:〈l〉它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不同公有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局部手利益与局部利益、以及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局部利益和其他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已经根本不同于资本家之间那样带有完全敌对性质的冲突;〈2〉它是以满足劳动者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为目的的,而不是象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那样是以实现和追逐剩余价值作为唯一的目的;〈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统一计划指导下进行的,而不是象在资本主义社会那样处于无政府状态:⑷社会主义市场竞争的手段是按市场需要组织生产,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不是象资本家之间的竞争那样,唯利是图,不择手段,乘人之危,乘机发财,以至指望不幸事件、指望荒年、大火灾等等。所以,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过去,一提到市场经济,就不加分析地把它一概说成资本主义的东西。这种观点,现在看来应该加以摒弃。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和市场经济虽然可以在一定意义上划分为两个领域,但社会主义经济毕竟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毕竟不同于共产主义社会那种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已经消亡的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经济毕竟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那种无政府状态的市场经济。所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因素又是互相渗透的。即在计划经济中有商品交换这种市场因素,在市场经济中又有在计划指导下进行这种计划因素。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价值规律等经济规律,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领域和市场经济领域都共同地起着作用。只有按照社会主义经济中一系列的客观经济规律办事,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如果违背这些经济规律的要求或违背其中某一个经济规律的要求,都必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有的同志把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和价值规律的关系,说成第一与第二的关系、人和工具的关系、一个从正面起作用、一个从反面起作用的关系。这种观点,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未必是妥当的。有的同志说,不重视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就是否定社会主义公有制。但是,还必须补充说明,不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不按价值规律办事,同样是否定社会主义公有制。难道近三十年来的实践,不是从正反两个方面一再证明了这一点吗?因此,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又是不可分割的。可以说,社会主义经济就是计划指导下的市场经济,市场基础上的计划经济。所以,我们在计划经济领域中,要重视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作用,而且要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家计划的正确制订和顺利实现。而在市场经济领域中,要坚持计划指导,自觉地运用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如向生产单位提供社会需求情况,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工具指导生产,调节生产和需求之间的平衡,避免盲目生产给社会主义经济造成损失和浪费。这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否还存矛盾呢?肯定存在矛盾,很有可能发生为生产市场产品而冲击国家计划产品生产的问题,这是整体利益同局部利益的矛盾的反映,只要坚持国家计划产品以经济合同作保证,又搞好经济立法,成立经济法院,发生问题依法制裁,而且对不按时、按质、按量等交付国家计划产品而造成损失者要求其负经济责任,赔偿经济损失,即使出现问题也是可以解决的。

总之,在统一计划指导下,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特点所决定的。只有结合,才能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正确协调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把社会主义经济搞得“活而不乱,管而不死”,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加快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步伐。

下载在计划经济条件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计划经济条件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是人教版历史必修Ⅱ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十二课。教科书分为三目介绍学习的......

    市场经济,小农经济、商品经济、计划经济

    1 宝洁公司开发一次性尿布的决策是在通过大量有针对性的,科学且严密的市场调研后,从而把握到顾客和市场的真正需求,进而得到准确而充分的市场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的。2 宝洁公司通......

    浅析在公安、司法实践中如何识别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销售模式(含5篇)

    浅析在公安、司法实践中如何识别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销售模式改革开放的最终目的是革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一切弊端,推进人类社会的文明、前进和发展。从上世纪八十年代......

    如何认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五篇)

    如何认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在中国,人们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这一重大问题曾进行了长期探索。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就曾提出要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等思......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区别(推荐)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区别 用卖馒头来打个形象的比喻:计划经济就是一个人卖馒头,市场经济就是多人卖馒头。如果你在一个小区卖馒头,整个小区就你一个人卖馒头的时候,那么很显然......

    消除计划经济的运行痕迹

    消除计划经济的运行痕迹——兼论农业中介服务组织的改革与创新【作 者】陈家骥/陈小权【作者简介】陈家骥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小权 山西省国际贸易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我......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优秀范文五篇)

    首先,从概念上讲,计划经济,即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全体人民通过民主集中,用经济和社会计划来解决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以及实现全......

    说课稿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说课稿 一、课程设置 (一)章节地位本章节以爱国主义为起点,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线,依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