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文章标题: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近年来,**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履行工作职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挥各类人才作用,大力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一、认真履行工作职能,全面落实人才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树立“三种观念”。**建区晚,规模小,属传统农业区,经济基础薄弱。近几年来,**人才匮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人才瓶颈已严重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分析和掌握区人才工作实际基础上,我局一班人重点树立了“三种观念”:一是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最宝贵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二是人才培养的投入是最具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的投入,是收益最大的投入;三是人才工作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相结合。
(二)高度重视,把好“三道关口”。一是把好“学习宣传”关,营造良好环境。全市人才工作会议召开后,组织全体机关干部传达了会议精神,学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人才强区”专题调研活动;组织区管优秀人才深入到辖区机关、乡镇巡回宣讲了人才创业事迹。在《湖北日报》、《宜昌日报》等报刊媒体上,对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进行了积极的宣传报道,在全区营造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二是把好“政策研究”关,营造人才工作的制度环境。在深入调研、摸清现状、找出差距的基础上,提请区委、区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的若干意见》、《区管优秀人才选拔管理办法》、《2005-2010年人才发展规划》等一系列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和办法。为了加强对区管优秀人才的管理和服务,还制定了目标管理制度、人才联系制度等,为开展全区人才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区直其它部门也分别制定了相关人才工作制度,如教育局制定了《中小学骨干教师选拔管理办法》。三是把好“组织保障”关,建立了较科学的工作机制。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工作制度》,形成了区委抓总,组织部牵头,人事部门强化职责,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相互协调配合、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为了确保人才工作健康发展,在财政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建立了20万元的人才强区专项资金,用于区管优秀人才的表彰等工作。
(三)联系实际,着力“三个创新”。一是创新人才工作理念,将各类人才引向经济建设第一线。引导大学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到基层工作;引导企事业单位转变用人观念,不拘一格选人才。不定期地到企业了解人才需求状况,将企事业单位急需的人才与区人才交流中心相对接,建立了“订单式”培养选拔模式,开发盘活本土人才资源。二是创新人才选用机制,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加大了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力度,配合组织部门近两年分5批公开招考和选拔了26名领导干部和紧缺专业干部,面向社会公开选拔了3名城建、旅游、水利紧缺专业的副局长。区政法系统、教育系统和各乡镇(街办)普遍推行了全员竞争上岗。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通过在教育系统进行改革试点,推行事业单位聘任制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离制度,促进了管人与管事的有机结合。三是创新人才管理办法,人才工作取得新突破。建立了人才工作联络员制度,确保了全区人才工作信息畅通。启动了人才工作项目创新制度,制定了《区人才工作创新成果评选奖励办法》,每年初各人才成员单位申报1-2个人才工作创新项目,年终进行考核评比表彰。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实施人才强区战略
(一)整合资源,加强培训,提高人才整体素质。一是长远规划,明确目标培训。在认真调查研究、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订了《区2005-2010年人才发展规划》,提出了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到2010年,党政人才本科以上的比重达到70%以上,大专以上学历人才比重达到90%以上;人才结构比例进一步趋向合理,高、中、初级职称梯次搭配明显优化,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比例达到40以上。各部门依据本系统的实际情况,制订了相应的培养计划和实施办法。二是就地育才,有的放矢开展培训。立足本地人才资源,根据各类人才不同的特点,实施分类指导,开展了政治理论、知识更新、继续教育、业务知识等各类培训。近两来,举办党政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班65期,培训6000人次;举办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班12期,培训1700人次;举办农村实用人才技能培训班30余期,培训农村劳动力12000多人次。三是巧借外力,拓宽渠道培训。除党政人才大量选送到省市党校、行政学院学习培训和外出考察学习外,专业人才大量采用社会化培训办法。区教育局与区外院校“联姻”,每年选派一批校长和教师到知名学校挂职培训,区卫生局与外地医院、院校“联姻”,选派了部分医务专业技术人员到医院、院校进修学习。
(二)扩展视野,拓宽渠道,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一是
面向社会招。随着区域扩展、招商引资步伐的加快,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人才结构不合理的弊端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发展。结合实际,将一些专业性较强和紧缺的专业技术职位拿出来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和公开选拔。近两年,通过公开招考、公开选拔的形式,从本区域外招选进了一批急需的人才,其中包括4名法律专业公务员、12名紧缺学科教师、8名经济管理、法律、金融、工民建、文秘专业的全额拨款事业编制干部,公开选聘了2名中小学校校长,进一步改善了人才队伍结构。二是走进高校选。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每年从高等院校应届大学毕业生中引进一定数量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区人才队伍输送了新鲜的血液,提高了我区人才层次。三是依靠项目引。针对**实际,制定了“以优惠政策引项目,以重大项目引人才,以优秀人才兴**”的人才工作思路,使人才工作和区域发展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在招商引资中注重引进在行业内具有一定地位的、对我区的发展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大企业和大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引进建设,形成人才的集聚效应。如长江铝业、凯普松电子、精密钢管等一批大中型招商企业落户**后,引进了曾超林、宋艳、林元瑜等一批具有中高级以上职称的企业经营管理高级人才,弥补了我区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的状况。四是搭建舞台借。在吸引和招揽人才的过程中,为了缓解由于受经济基础等条件的限制,某些急需人才一时不能引进的实际,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得”的引才观念,建立“搭建舞台,巧借智力”的柔性引才机制,实行区域人才资源共享。通过多种形式把高层次人才请进来,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借用他们的智慧,促进我区经济发展。
三、发挥各类人才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一)提供舞台,发挥经济人才在区域发展中的骨干作用。人才支撑发展,发展孕育人才,我们把促进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发挥好人才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中的作用。如艾家镇七里村陈文贵办柑橘打腊厂,发家致富,成为了农村致富带头人,通过进一步培养,使他发挥出敢拼、敢闯、思维活跃的优势,通过建市场、办加工厂等一系列举措,带领群众一起奔小康。以前在乌克兰合资企业、市电视机厂等单位工作过,具有较强的企业经营管理才能的王爱民,我们用其所长,让他在工作中得心应手,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为地方经济工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群众的认可。
(二)引导示范,发挥专业技术人才在科技进步中的推动作用。注重发挥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旅游、交通等各行业专业技术人才在科技进步中的先导、示范作用,组织他们开展各类培训和咨询服务活动,推动各行业的科技进步,如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为促进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科技信息、技术和智力服务,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科技意识和农村使用科技知识的意识。在“科普之春”活动中,先后组织辖区科技人才91人次,市级有关专家12人到乡镇街办举办柑橘、蔬菜、配料等培训班80场次。通过专业技术人才宣传科普知识,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和服务,提高了全民科技素质。
(三)创造条件,发挥乡土拔尖人才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农村是乡土人才施展才干的广阔舞台。我们积极为乡土拔尖人才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他们在“人才强区”、“科技兴农”中的示范作用、在勤劳致富中的带头作用、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模范作用、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参谋作用,产生了“培育一批能人、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地经济”的人才效应。联棚乡泉水村的乡土拔尖人才闵泽贵,潜心钻研蜜柚种植技术,其品种被命名为“鄂柚一号”,被农业部授予“优质果品”证书,填补了宜昌、湖北省无优质柚的空白,该项目先后被认定为“宜昌市科学技术成果”和“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他在种柚致富的同时,还热心为周围农民组织柚苗,带动周围农户一同发展蜜柚,无偿地为他们提供技术服务,并组成流动技术服务队,对辖区蜜柚种植户及外地(如枝江、长阳、五峰、远安、秭归等县市)种植户进行无偿地技术指导。优秀乡土人才姜少华曾是一名下岗职工,但下岗不失志的他,兴办农家乐,搞根雕绿化树种植,一跃成为该村的致富能手、全市百名重点农村文化中心户之一。“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数”,在他的带领下,发展了38家种植、根雕户,带出了14名苗木种植能手,无偿给他们提供技术、苗木,自己还成立了公司,解决了当地20多名富余劳动力就业。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第二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发现农业产业发展因缺乏技术、人才,导致已建起的木瓜、杏李等产业基地产量低、病虫害多,无法收到应有的效益,牲猪、牛羊等养殖业也因无技术保证,面临风险高、市场不稳、收益不高等现象,企业因技术含量低生产成本高导致竞争力不强,发展前景不乐观等难题,既看到了老百姓因缺乏技术而无奈的眼神,又看到了老百姓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期盼。可以说,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关键在人才;竹山实现跨越性大发展,关键在人才。作为贫困山区县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顺利推进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要拥有一大批勇于创新、素质优良、吃苦耐劳的优秀人才。因此作为基层人事部门必须紧紧围绕县域经济建设为中心,服务和服从于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创新工作思路,优化工作方式,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建设开发一支适应新时期需要的人才队伍。
一、我县人才队伍的现状
我县位于鄂渝陕三省交界,湖北省西北部,东邻房县,西接竹溪和陕西旬阳,南抵神农架和重庆巫溪,北靠郧县和陕西白河,全县国土面积3586平方公里,辖8乡9镇,总人口45.6万。截止2008年底,全县人才队伍总量28688人,其中党政人才2035人,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11766人,农村基层乡土人才12731人,企业管理人才2156人,分别占全县人才队伍总数的7.1%、41%、44.4%、7.5%;人才队伍从学历上看:中专以上14877人,高中3271人,初中及以下10540人,分别占人才总数的51.9%、11.4%、36.7%;从年龄结构上看:40岁以下18938人,41岁以上9750人,分别占66%和34%;从技术职称看:高级318人,中级3118人,初级8330人,分别占专业技术人员的2.7%、26.5%、70.8%,农民技术职称461人,占农村人才总数的3.6%。已表彰命名各级各类实用技术拔尖人才62名,其中:省级4名、市级28名、县级30名。我县人才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高学历、高职称人才集中在城镇,农村基层高级人才欠缺,机关事业单位人才相对集中,企业人才比例偏低。二是人才分布不均匀,全县专业技术人员中,超过50%从事教育和卫生工作,产业化发展急需的理工科专门人才严重短缺。三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素质偏低,全日制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才偏少,50%以上人才是通过函授或业余进修形式取得专科以上学历。人才接受继续教育不足,知识更新缓慢。四是人才工作制度和机制还不够健全,现有人才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用人单位人才观念淡薄,人才施展才能的软硬件设施普遍不足,绩效工资未推行到位,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弊端尚未根本解决。五是人才队伍活力不足,高学历毕业生回归率低,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审机制不完善。
二、充分认识人才在县域经济中的价值
(一)人才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人才是发展县域经济有关政策的倡导制定者、龙头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核心技术的引进创造者,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或决定着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发展潜力、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因此,这些人就是发展县域经济的主导力量,是发展县域经济的第一资源和基础性资源。为此,我们必须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坚持人才开发,努力满足当前我县经济发展最急迫的人才需求,统筹考虑我县经济长远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二)人才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从特色产业的选择和培育、传统产业和产品的改造升级,到市场开拓等一系列问题都离不开人才,县域经济发展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成功,拥有未来。因此,人才是县域经济的根本动力。其它资源包括资金、技术、项目等,都是在管理人才、技术人才以及各类人才的推动下才能高度整合和充分利用。
(三)人才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资金、技术、人才、资源、市场基础设施等全方位的支撑。但只有人才的支撑才是最不可缺少的,它可以弥补其他因素的不足。远到国际上资源极度匮乏的日本、新加坡,近到国内的浙江温州、义乌,这些国家和地区既不是原料产地,也不靠近大的销售市场,它们的经济成功靠的就是有一批敢闯敢干、敢于吃苦、敢于冒险的人才。因此,在发展我县经济的过程中,必须把人才的支撑放在首要位置来考虑。
(四)人才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保障。现在人才的区域化、市场化趋势日益加强。发达地区凭借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对高技术和高级管理人员纷纷放宽政策限制,以优厚的条件在全社会范围内加紧吸引人才。特别是近年来,人才的竞争非常激烈。发展县域经济就要求我们取得人才竞争的主动权,以此来保障我县经济的发展。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形成育才、引才、聚才和用才的良好环境与政策优势。
三、目前我县人才需求状况及供求矛盾原因分析
近年来,我县人才队伍建设的雏形已初步形成,总量得以扩充,特色经济人才和特色产业群体不断涌现,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对促进我县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但是,应当看到,随着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很多方面对人才队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是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升级、区域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技术集成创新和推广,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技术水平方面有很大的需求;二是在加速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推广,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推广农产品深加工技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上有很大需求;三是广泛开展面向城乡居民的群众性、社会性和经常性的科技普及工作,开展科技培训,提高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劳动技能上有很大需求。制约人才供求平衡的主要原因:一是人才流失严重。企事业单位一批业务骨干、管理人才思“金”求“洋”,通过多种方式纷纷流向发达地区发展,有一技之长的农村青壮年 “厌„农‟思„工‟”,成群结队流向沿海城市打工,真正留下来的人才难免存在年龄老化、知识老化问题,人才青黄不接,本地急需人才与人才外流的矛盾凸显;二是人才的整体功能和优势难于发挥,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各级政府对人才重视和组织引导不够,在管理使用上缺乏必要的配套资金、技术、信息等激励服务措施,致使一些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难于发挥整体功能和技术优势,辐射示范作用不同程度地受到限制。
四、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更新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新理念。把人才资源当作是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的资源,将吸引人、培养人、用好人作为第一要务,营造良好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逐步实现由单一的能力开发向综合素质开发转变,由个体开发向团体开发转变,由技巧开发向专项专利开发转变,在人才管理模式上要有新的突破,变指挥为指导,变管理为服务,变控制为支持,变监督为激励,这样才能使人才的潜能不断发挥。
(二)完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努力盘活现有人才。在人才培养方式上,一是充分利用现有阵地,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形式,帮助其学习新知识,拓宽新视野,掌握新方法,运用新技能。二是在使用中培养,让他们在一线岗位上,在恰当的位置上承担重要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和提高。三是为其提供优越的学习和工作条件,让他们有用武之地。四是对他们在科研生产一线所表现出的先进事迹和取得的工作成就大力宣传和表彰,引导和激励他们不断增强进取意识,增长工作才干。
(三)创新人才使用和管理机制,不拘一格选人才。要有 “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理念,创新用人机制。一是针对我县工业、农业、科技缺乏大量人才的实际,落实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到大中专院校选用部分优秀毕业生,同时动员鼓励本县在省内外大学读书的学生学成归来,建设家乡;二是广泛向社会选贤任能,不为学历、身份、资历、区域所限制,向社会公开竞聘;三是聘请退离休高级职称专家为县域经济发展发挥余热;四是开展“校县联姻”,聘请大专院校专家教授为项目基地技术指导或高级顾问,或选拔部分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人才去大专院校深造;五是提高高科技人才待遇,对特殊人才,要特事特办,解决他们晋升职称、孩子入学、住房等实际待遇,高薪鼓励科技人才到边远乡镇和艰苦的环境去工作,做好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的后续工作;六是要加大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力度,以我县职业技术教育学校为主阵地,培养新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四)积极支持,热情帮助,使农村乡土人才成为带动群众发家致富的“领头雁”。农村乡土人才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劳动在农村,和当地群众结合最紧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更具有示范作用,更具有感染力和辐射力。为充分调动实用人才的积极性,鼓励他们放手发展,并更好地影响和带动广大群众共同致富,在创业培训、科技项目、税费优惠、信贷支持、金融服务等政策和待遇上要给予农村乡土人才充分的倾斜,并通过评审农民职称,选拔德才兼备的实用人才担任一定领导职务,参加乡镇、村委重点项目决策的可行性论证工作等各方面给予优先安排,使农村乡土人才成为农民致富的领头雁。
五、对我县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证的几点建议
人才管理机制和制度的创新归根结底要通过政府行为和政策体系加以引导和体现,必须把人才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把人才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内容,组织、人事、科技、财政等有关职能部门要相互协作,齐抓共管,突出抓好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格局。
(一)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观念。人才是经济发展的财富之源,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资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核心是尊重劳动,本质是尊重人才。惟有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和开发,让最重要的发展因素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才能增强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科技的竞争,而科技以人为本,从根本上就是人才的竞争。无论是领导人才、专业人才、技术工人,还是土专家、种养能手、能工巧匠等,都是发展县域经济需要的人才。要在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下,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坚持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兼容并蓄,识才用才。
(二)努力创造优良的用人环境。人才的活力取决于机制和环境。因此,必须努力营造以培养、留住、评价、激励、流动、使用为内容,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政策、法规环境;营造为人才服好务、办实事,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的拴人引才环境;营造突出重点、加大投入、支持科研、鼓励创造、施展才智、建功立业的工作环境;营造互相理解、增强团结、彼此信任、真诚合作、和谐宽松的人际环境。只有全力营造,精心打造,形成环境洼地,人才高地,才能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要想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人才,必须在环境打造上狠下功夫、做好文章。一是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要强化人才市场建设,建立各级各类人才信息数据库,辟建人才信息网,提高人才市场信息化水平。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宣传我县的人才政策,使社会各界都来关心、支持、参与人才资源开发。二是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人才政策对人才工作具有基础性、导向性作用。公平、公正的政策环境,直接影响人才能否脱颖而出。要根据实际,结合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工作,大力
推进人才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制定和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优化人才引进和使用的软环境。逐步建立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流动、保障等方面的政策体系。三是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要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强化服务意识,变管理人才为服务人才。要在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帮助,给予人才无微不至的关怀,努力改善人才的工作、生活条件,让人才工作称心、生活舒心、事业顺心。
(三)建立完善合理高效的用人机制。一是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对各类人才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考核评价,根据不同的行业、专业、岗位特点和人才的层次与类别,按照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各级各类人才的考核制度,明确考核的目的、内容、方法、程序、标准和要求。考核结果必须与他们的使用、升降、待遇挂钩。特别是在企事业单位推行职称评聘分开和竞争上岗制度,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氛围。二是建立激励表彰机制。激励是人才资源开发最重要的手段。要用人所长、用人所愿、用其当时,鼓励各种要素参与经济社会建设,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实行表彰奖励。要把德才兼备的人才及时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同时,要妥善解决优秀人才的住房、子女入学、家属就业就医等问题。
(四)着力搭建广泛的育才平台。只有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加大投入力度,优化资源配置,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积蓄潜力。作为贫困山区不可能引进、使用、留住大量所需要的各类出类拔萃的人才,因而必须加强本土人才培育。一是要整合培训资源,全力搞好培训,加大投入力度,积极筹建人才培养专项资金。优化配置,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搞好党员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和广大农民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培训。二是搭建创业平台,提供锻炼机会。创造各种条件,加大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力度,构建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创业平台和载体,让人才充分显示才华。着力培养高层次的专业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懂得经贸洽谈、招商引资和项目开发的复合型党政人才。同时,对从事新技术、新品种、新项目的,要提供经费资助。三是统筹城乡发展,开发农村人才。农村人口占全县人口的大多数,他们的教育程度和劳动技能状况直接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必须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摆上重要位置。要通过争取“青年志愿者”以及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培养农村基层干部和致富带头人等各种创新举措,为农村发展注入活力,并以科技下乡、科技扶贫、劳务输出等为契机,培养科技和技能型人才,千方百计把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优势。
(五)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才开发的关系。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才队伍建设脱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这个中心,离开了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就会失去方向,收不到应有的效益;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人才保证基础之上的,经济社会发展离开了人才、离开了科技,就失去了动力和支撑。所以,人才队伍建设一定要结合经济、结合具体项目来抓,要从本地的实际需要和可能来抓,做到人才发展规划要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同步考虑,人才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同步考虑,人才素质的提高与经济质量的提高同步考虑,真正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把人才开发与经济发展统筹安排,协调发展。(县人事局 王天斌 胡冰 王晓勇 帅传鸿)
第三篇:加强人才管理 促进经济发展
加强人才管理 促进经济发展
为进一步加强企业人才管理和人才引进工作,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于7月29日上午,我局召开了企业人才引进工作座谈会。目的在于:一是了解企业人才结构和需求状况;二是研究探索企业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和管理办法,更好地为企业引进、管理和使用人才服务,从而促进盐山经济发展。参加会议的是全县30强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或人力资源部部长。
会议中,各位企业代表就企业人才引进工作,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为县政府制定出台人才引进政策,提供了重要素材,通过此次会议,我们掌握了企业人才现状,摸清了企业人才的需求,为我们调整人才工作思路,进一步做好人才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人才工作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人才观念,加强人才管理。一是各企业要克服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弊病,为吸引、引进、留住人才创造良好环境。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本是第一资本,人才资本投资是效益最好投资”的理念,增强企业吸引、引进、留住人才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各企业要建立和完善人才分配与激励制度。在解决人才引进薪金待遇方面,各用人单位要提高人
才工作的认识水平,建立一个符合人才价值规律的薪金分配制度,更好地解决人才薪酬过低的问题。三是各企业要根据企业需求,结合各自实际,研究制定具体的人才引进实施办法,为引进更多、更好、更高层次的人才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二、拓宽引进渠道,加强人才培训。各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企业与人才的服务和桥梁纽带作用,创新人才引进渠道,为企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以多种形式和渠道,不拘一格地引进人才。一是要赴外地招才。积极组织用人单位到省内外开展招聘活动,引进各方面的急需人才。二是要靠政策引才。政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将制定和调整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真正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三是要用项目引才。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在引进项目、技术的同时引进优秀的管理、技术人才。同时,要加强对现有人才的培训。根据企业现有人才状况和培训需求,要积极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主动联系,探索创新与高校、科研院所和高职院校开展人才培训的合作模式,借助高校、科研院所和高职院校这个载体,有针对性地对现有人才进行培训,不断提高现有人才专业素质水平。
三、齐抓共管,协调联动,营造人才引进良好氛围。在企业人才引进工作中,省、市制定出台了相关文件,做出了
具体规定,要求财政部门要落实企业引进人才的相关补贴,加大投入力度,减轻企业负担。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根据省、市规定,结合本县实际,研究制定人才引进的配套政策,并认真组织实施,缓解企业人才短缺矛盾。纪检监察部门要发挥监督监察职能,严格引进人才程序,认真把关,确保引进有真才实学、企业所需的实用人才。
总之,要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通过各职能部门协调联动、齐抓共管,使我县人才引进工作实现新的突破,为提升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能力,促进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第四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栾城职教中心常务副校长王吉全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很多重大而艰巨的任务。为此,我县提出“3211”工程。综观全局,要加快我县小康建设步伐,就必须全面落实科教兴县、人才强县的发展战略,更加重视和加强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切实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我县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使之更好地为我县经济建设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最终为我县经济腾飞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县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从我县来看,职业教育的发展仍然是薄弱环节,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大计。因此,我们要从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深刻认识加强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只有认真剖析当前我县职业教育的现状和问题,积极应对,才能使我县职业教育更好的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专门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
一、我县劳动力状况
1、新增劳动力情况
近年来,我县初中毕业生年保持在5000多人左右,其中考入普通高中1600人左右,考入职业学校1500人左右,近500人通过
1各类短期培训实现就业,其余近1600人新增劳动力没有参加职业教育培训流向社会。
2、农村劳动力情况
我县有农业人口24.4万人,劳动力人口9.2万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60%,接受过职业技能的只占7%。我县现有耕地40万亩,按照当前劳动力负担耕地测算,种植业需劳动力4万人,养殖业需劳动力1000人。随着我县经济发展,每年大约有5000人—8000人转向第二、第三产业。因此,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十分繁重。
3、企业劳动力构成情况
我县有各类企业职工1.5万人,其中技师130,高级工260人,年龄构成老龄化,中级工1700人,中高级职称占15%,劳动力综合素质低。
二、我县职业教育现状
1、县直职业教育
我县有县直职业教育学校2所,职教中心年招生1200人,艺术学校年招生近400人。“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60%。
2、乡镇成人教育
我县有乡镇成人职业教育学校8所。由于没有专项教育经费,乡镇成人学校设施落后,大多数学校没有专职教师和专用校舍,难以组织开展实用技术培训。
3、行业和企业职业教育情况
各行业和企业虽有培训机构和制度,但大多数企业只重视当前生产、安全教育,忽视职工技能培训,企业销售额的1.5%教育培训
经费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技师和高级工出现青黄不接,真正身怀绝技的技术工人出现断档,创新人才不足,职工教育培养急需加强。
4、职业教育还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我县职业教育受办学条件限制,年学历教育1600多人,短期技能培训800多人,很难满足现在企业缺少的车、钳、铆、电、焊、数控、机加工、服装等技能操作型人才,城市缺少家政服务、物业等人才的需求,这就造成人才供需的不和谐局面,有的有岗无人,有的有人无岗。近年来我县经济蓬勃发展,新项目、大项目如医药、机械制造、房地产、服装加工等企业纷纷在我县落户的情况下,人才供需矛盾更为突出。
三、大力发展我县职业教育的建议
1、加强对职业学校建设投入,确保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各项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各级领导要树立“象抓重点高中那样抓职教中心”思想,要加大对职业教育建设的经费投入,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增强职业教育的办学实力,更好的发挥职业教育在经济建设中的龙头作用。现有职业教育在占地、校舍、设备、师资等方面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职业教育需求,特别是专业培养的实验实习基地远不能适应教学和培训的需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一项牵涉面广的工作,开拓劳务市场、建立信息系统、就业转移培训等方面都需要投入,必须多渠道筹集资金,努力增加投入,重点解决实习场地、设备的投入,保证职业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和信息建设、组织输出等工作正常开展。因此,要通过增大资金投入来解决上述问题。
2、加强乡镇成人学校建设
成立专门机构,健全培训制度,抓好落实。各乡镇要充分利用撤校并点闲置校舍资源,挑选3-5名热爱成人教育、具有一技之长的教师组建乡镇成人学校。根据本地特色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需要,开设自己相关专业和培训项目,可采用远程教育、放光盘上课、外出参观学习等形式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生产技能。这样,既利用了闲置资源,又减轻了财政负担,也能保证成人教育健康发展。
3、加大企业和行业对技术工人的培训力度
规定企业每年拿出销售额的1.5%用于职工培训,以创建学习型企业为切入点,制定培训计划,加强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抓好职工岗前培训、生产技能培训、安全知识培训、劳动法规培训、晋级培训,实现产教结合,订单培养,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推进企业升级创新。
4、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目前,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普遍存在非农劳动技术不高,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缺乏创业精神,就业能力差,就业观念落后,依赖性强等问题。一是县政府要加大阳光工程培训宣传力度,制定培训补助政策,围绕劳动力市场需求,当前重点开展机械电子、医药化工、餐饮服务、电气电焊、电工钳工、观光农业等培训。凡持有我县农村居民户口、年龄在16—45周岁的农村居民,参加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定点培训机构的职业技能培训,经考试合格,均可享受财政补贴。对特困户农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给予重点扶持或减免培训费。
5、围绕新农村建设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
一是开展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围绕农业新知识、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民生产技术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二是举办农村基层干部素质提高培训班,灵活学制,培养农村科技骨干和致富头人。
6、发展职业教育要根据市场需求,按照“长短结合,以短为主,就地培训与输出培训并重,职前职后培训并举”的原则,面向市场,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积极开展面向进城务工人员的专业培训,如:对进城务工人员开设护理、家政服务、烹饪、物业管理、建筑、机械加工、焊接、服装与设计、家用电器维修等专业培训,扩大培训领域与规模。同时,抓好返乡农民工、下岗再就业等全方位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着力抓好订单教育,提高培训质量,实现培训一批,就业一批,促进劳动力有效转移。
7、推进“双师型”教师培养。目前,全县职业学校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已达60%,今后还要分期、分批组织教师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以“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为主要内容的教师继续教育,同时每年安排一定数量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和培训,时间不少于半月,提高他们掌握现代技术的能力。同时,也应允许职业学校面向社会招聘教师,鼓励胜任教育工作的技术人员到职业学校任教弥补专业教师不足。
总之,职业教育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是培养
应用人才的基地。抓好职业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民致富的重要举措。我们应遵循“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努力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的需求,职业教育才会在调整改革中获得新生,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使我县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强大的人力资源,才能更好地为我县经济发展与腾飞服务。
2009年9月10日
第五篇:夯实区域粮食基础 促进粮食经济发展
夯实区域粮食基础促进粮食经济发展***粮食局2008年上半年粮食经济工作形势及下半年工作打算今年上半年来,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把握,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2008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与加速粮食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结合起来,牢固树立“大粮食、大市场、大物流、大产业”的发展理念;以人为本,内强管理,外树形象,强化职业化素质建设;更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抢抓机遇,加速赶超,努力做强做活做优粮食产业,实现了粮食经济工作的新发展,较好地完成了上半年粮食经济工作的各项任务;为推进富民强县,构建和谐**做出了粮食人的新贡献。现将上半年粮食经济形势分析汇报如下:
一、2008年上半年粮食经济形势
粮食是经济建设发展的基础,经济建设离不开粮食的发展。而当前,粮食安全形势非常严峻,粮食供需和市场形势更加复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产不足需的状况仍未改变。今年上半年以来,世界谷物产量降到了19.92亿吨,预计2008产量20.76亿吨,粮食产需缺口为5200万吨。从国内粮食供求总量看,2007年总产量达到5亿吨,产需基本平衡。但从全县粮食供求总量看,产不足需的状况非常严重,2006年粮食产量达48.78万吨,粮食产需缺口为11万吨,2007年粮食产量达49.70万吨,粮食产需缺口12万吨,产需缺口不断增长,增长率9%。
(二)粮食库存持续下降。世界粮食产量在近8年中有7年低于消费量,供求缺口由库存弥补,导致库存降至30年来历史新低,预计到2008年末,世界谷物库存将降至4.05亿吨.比上减少5%,下降到25年来的最低水平。
(三)市场粮价大幅上升。从2006年9月起世界粮价一直呈上升势头,2007年全球小麦价格上涨112%,玉米上涨47%,稻米实际价格达到19年来最高点。因粮价高涨引发的粮食危机可能会引发社会的安全危机。从我县的情况来看,全县人口133.95万人,耕地面积仅有73.14万亩(农田53.27万亩、旱地19.80万亩),人均耕地仅有0.55亩;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水平。2007粮食播种面积128.91万亩,粮食总产量达49.60万吨,粮食消耗量达60.21万吨,粮食缺口量达12.71万吨。我县虽是一个农业产粮大县,但是个绝对的缺粮大县,缺口量高达2.40亿斤。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种趋势在明显加剧。
二、紧跟形势,求真务实,全力抓好上半年粮食经济工作
(一)以人为本强化管理职能。为加快行政职能转变,我局以新的管理理念,打造全新的机关职业化管理形象,从部门管理转变为加强对全社会粮食流通的行政管理、行业指导以及对粮食经营者从事粮食购销活动、执行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等情况的监督检查和依法进行管理职能。为掌握我县社会粮食行业发展的现状及企业经营情况,上半年,我局对全县社会各类粮食经营企业进行筛选,确定169户粮食经营、加工、转化企业作为开展粮食统计工作重点对象,将粮食经营报表、粮食统计台账及《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以文书的形式告知社会粮食经营企业。上半年来我局共出动720人次对全县社会粮商等开展统计调查,摸清粮食经营、加工企业134家,目前已纳入粮食部门报表日常统计范围的有48家,纳入日常统计范围的重点转化企业3家。通过统计调查,基本摸清了全县重点非国有粮食经营企业和重点转化用粮企业的用粮情况,为政府加强粮食市场管理,完善政府对粮食的宏观调控,做好对粮食经营者的服务和管理工作,提供了基本的信息资料。
(二)加强粮食宏观调控,保持粮食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
今年上半年,特别是在春节前后50年一遇的特大冰灾面前,全县粮食市场面临很大危机:公路结冰,交通中断,**、**、**等产粮区粮食无法运进**,外省铁路运输由于春运紧张,短期内无法完成,全县粮食价格短期内急涨,主要粮食经营者库存急剧下降,城区元月中旬大米库存不足1千吨,不足十天销量,部分经营者的个别粮食品种很快缺销,国有粮食企业周转库存有限,县域粮食安全面临严峻考验。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冰灾,县委、县政府指令我局紧急组织250吨救灾粮全面救灾,我局党组一班人非常重视,把抗冰救灾工作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坚决执行县委、县政府的指示,立即带领全局干部职工紧急行动,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一是积极做好粮食购销工作。适时轮换销售储备粮,满足市场需求,平抑市场粮价,保持了粮食市场和粮食价格的基本稳定。今年1—5月份全县国有和重点非国有粮食经营转化企业共购进粮食30416万吨,销售粮食30491万吨,确保了救灾以及市场供应。二是建立了市场粮油价格监测体系。加强了全县粮食市场及粮油价格监测,及时掌握全县粮油价格变化动态。今年上半年,我局密切关注粮油价格走势,坚持每周星期二向国家粮食局报告**粮油市场价格情况,为上级领导机关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三是建立粮食应急安全保障体系。县局组织开发了***粮食供应应急指挥系统,认真做好了粮食应急供应演练的各项准备工作。为
了使粮食供应应急方案落到实处,局党组一班人认真分析了粮食应急供应中的相关因素,建立完善了各项预案设置,使粮食应急预案经得起实战检验。为积极落实县级储备粮3500吨的任务,县局指导、督促**国家粮食储备库进一步落实软硬件建设,进一步提高粮食应急保障能力,提高应对粮食突发事件的驾驭能力和应急指挥能力,确保了应急时粮食调得进,供得上。四是加强储备粮的科学保管,加快创新的步伐。在今年上半年里,我们开展了以实现“管理行为规范化、业务操作标准化、管理手段信息化、管理制度科学化”为主要内容的“储备粮管理年”创新活动。2月中旬至4月上旬,我局先后组织粮食部门仓储、保管员进行培训,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夯实科学保粮基础。同时,还组织全县粮食保化人员开展春季粮油安全大普查工作,全县储备粮和商品粮实现了基本无虫粮,占储粮总数的99%,达到了“一符四无”的粮库100%。科学保粮率达96.1%,比上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为我县粮食安全作出了新的贡献。
(三)切实履行职责,服务四个确保。
1、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虽有数斗玉,不如一盘粟”。毛泽东同志早就告诫我们:“要注意,不抓粮食很危险。不抓粮食总有一天要天下大乱。”最近,海地等国因粮食短缺和粮价上涨而爆发不同程度的抗议和骚乱,就充分印证了这一英明论断。***作为一个农业大县、产粮大县,但也是一个绝对的缺粮大县,我局一直把保护区域粮食安全作为我们的首要职责,局党组一班人紧紧把握粮食安全这个大局去谋划工作、履行职责。年初,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局成立了***粮食监督检查执法大队,为确保**粮食市场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半年来,***粮食监督检查执法大队人员每天到全县各粮食销售点对粮食进行安全检查,确保了老百姓能吃上放心粮,并得到了全社会的赞扬。
2、确保粮食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今年上半年我局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做到既避免“谷贱伤农”,又防止“米贵伤民”。2007年末全县133.95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19.70万人。要实现富民强县的宏伟目标,就务必要把提高农民收入放在首位,才能促进农村富裕、农民致富。**是粮食生产大县,粮食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发展粮食生产,搞活粮食流通,做强粮食产业,促进农民致富,广大粮食工作者责任重大、大有可为。为了实现富民强县这一宏伟目标,我局在大力发展订单粮食的同时,又加快发展精深加工,通过加工增值让利于农。并加强了宏观调控与市场监管,保障了全县粮油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切实保护了消费者的利益。
3、确保粮食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局面对新时期粮政管理的新政策、新动态、新趋势,根据**粮食行业发展的新特点,局党组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全面实施“科技兴粮,人才兴粮”战略,加强人才培养,改善经营方式,建立健全现代粮食企业制度,逐步完善了公司治理机制和创新体制机制,优化了发展环境,确保了粮食企业可持续发展。
4、确保行业的和谐稳定。虽然全县粮食系统基层企业体制改革比较彻底,但也存在一些遗留问题。尽管我们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解决了不少问题,但有些问题一时还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因此,我局党组时时刻刻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竭尽全力,依法依规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心中装着群众的疾苦,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深受行业干部职工和广大群众的好评。现在全局上下以形成了珍惜荣誉和自觉维护粮食系统这一来之不易的稳定局面。
(四)以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粮食工作,促进行业和谐、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七大精辟论述了科学发展的历史背景、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今年上半年来,我局把政治理论学习与推进全局工作再上新的台阶紧密结合起来,认真组织全局党员干部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实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粮食工作全局,并结合粮食行业的工作实际,把握区域粮食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在发展的指导思想上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开拓,锐意进取,与时俱进。在发展理念上树立“大粮食、大市场、大物流、大产业”的全新理念。提升品质,打造**粮食品牌,树立全新的行业形象。在发展战略上构建“网络健全、储备合理、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龙头带动、科技支撑、产销对接、货畅其流”的粮食产业化经营体系,“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管理到位”的粮食流通监督检查体系。在发展路径上,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创新发展举措,坚持以新型工业化引领粮食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在发展目标上,努力实现**粮食经济强县。一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局上半年来坚持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粮食工作。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全县粮食发展的前提,和谐发展作为全县粮食发民的保障,可持续发展作为全县粮食发的的目的。二是坚持科学发展。局党组一班人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立足当前粮食市场发展现状,以开拓的视野谋划粮食产业;利用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两种手段,以高效的举措发展粮食产业。重点实现了六个转变,即: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发展精深加工,实现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发展现代物流,实现传统商业向现代物流转变;培育产业龙头,实现遍地开花向龙头引领转变;打造知名品牌,实现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转变;培育产业集群,实现单打独斗向产业集聚转变。三是坚持和谐发展。局党组一班人坚持做到以人为本,协调处理各方关系,实现统筹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好四大关系,即: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保持稳定的关系,促进深化改革与构建和谐的统一;正确处理国有经济与非公有经济的关系,促进不同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正确处理政府服务指导与企业自主经营的关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企业发展转型;正确处理放开市场与加强监管的关系,促进在推进依法行政中实现市场繁荣。四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局党组一班人着眼长远,创新体制机制,重点把握五点,即: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保持资源利用上的可持续发展;重视自主创新,推进产业升级,保持科技支撑上的可持续发展;转变增长方式,谋求绿色增长,保持增长方式上的可持续发展;培育内生机制,创新体制机制,保持制度保障上的可持续发展;加强人才培养,提供智力支持,保持人力资源上的可持续发展。 上半年,我县粮食经济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粮食市场体系不够完善,粮食宏观调控能力比较弱;二是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执法工作,运用经济手段和依法行政的新办法不多,粮食行政执法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粮食精深加工初级产品多、规模小,转化利用率低,科技含量不高,粮食科技发展相对滞后。三、2008年下半年工作打算
(一)主要工作目标。
下半年是各项工作出成果,创效益的半年,是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再创佳绩,做新贡献的半年。在下半年里,全局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必须尽职尽责,做到服务“四个确保”,即: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粮食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确保粮食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确保行业的和谐稳定。在全局工作重点上必须牢牢把握“四个着力点”,即:培育龙头企业,壮大产业集群;发展精深加工,提升产品品质;整合资源要素,打造知名品牌;发展现代物流,提高产业效益。(二)主要工作举措。
1、抓好粮食购销,促进农民增收,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①认真做好早稻收购准备工作。今年,国家提高了最低收购价,早籼稻每50公斤达到77元,中晚稻79元。**国家粮食储备库要认真做好仓库维修工作,尽快抓好在冰灾中受损的仓储设备设施维修,保障收购有充足的仓容,同时,要确保今年3500吨县级储备粮保质保量的完成,向县委、县政府交一份满意的答卷。②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收购主渠道作用。县粮食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指导和督促国有及非国有粮食企业积极入市收购粮食,认真落实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坚决做到不准压级压价,坚决维护农民利益。切实搞好粮食信息服务工作,引导农民合理价格预期,指导企业把握好收购节奏,防止盲目跟风抬价收购,努力保持粮食价格基本稳定。③引导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县粮食行政主管部门要创造条件、提供方便、积极组织好全县粮食经纪人培训考试,按规定核发资格证书。规范粮食经纪人管理,充分发挥其中介作用。督促多元主体以质论价收购粮食,建立经营台帐,并指导安全储粮。④努力创新基地建设模式。鼓励企业实施农田租赁,因地制宜加以推广,促进土地流转。密切农企联结,提高农民种粮收益与种粮积极性。引导龙头企业加强基地建设。局在有政策允许的条件下,尽力支持、指导民营企业——东兴公司搞好**、**、**860亩优质稻开发。⑤加强产销协作。下半年要充分发挥新粮公司自主经营的优势,整合资源,盘合资产,力争把企业资产做大、做强、做活、做优,努力实现销售双丰收。2、加强宏观调控,保障市场供应,努力提高粮食调控能力。
①加强粮食储备体系建设。下半年必须要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确定的3500吨县级储备粮规模,在新粮上市前要落实好仓容和收购资金,指定专人、专收、专管,保质保量完成储备粮收购任务。②加强骨干粮库建设。县局要以**国家粮食储备库为重点,搞好骨干粮库建设工作,抓好仓储设备设施维修改造和储粮功能的提升。③加强市场监测分析。建立对区域内已形成规模以上的企业粮食购进、加工、销售、库存及价格变化情况的信息监测制度,加大对全县成品粮油市场的监测和分析力度,完善价格直报网络系统。④加强粮食统计工作。要进一步充实统计人员,落实统计经费,加强人员培训。继续做好社会粮食统计专项调查工作。3、牢把握四个着力点,发展粮食产业,服务富民强县发展大局。
①培育产业龙头,壮大产业规模。按照省粮食局的要求,争取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以紫鹊界秦人梯田为依托,开发水车优质稻米品牌,逐步建立扶持企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新格局。因此,在发展粮食产业征途中,必须树立扶持龙头、打造龙头、做大龙头的理念,有效促进粮食经济健康发展。②发展精深加工,提升产品品质。县粮食行政管理局要定期或不定期对全县社会粮商和民营加工米业进行科学技术指导,指定专业技术人员跟踪服务,切实提高加工技术和成品粮的质量。③着力打造品牌,提升行业形象。**国家粮食储备库今年要认真做好粮食收购、储藏和轮换工作,抓好库区整体建设,完成好县级储备粮任务,创建一流粮库。新粮公司要想方设法搞好销售工作,把经营向外省、市、县扩张,打造企业团队品牌,全面完成公司年初制定的目标和任务,把行业经营做大、做强、做活、做优。④完善市场体系,发展现代物流。充分利用资源、区位、政策、网络、人才优势,构建以**现代粮食物流园为标志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努力开创**粮食行业资源的大整合、物流的大集聚、效益的大提高、产业的大发展的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粮食行业奠定坚实基础。4、强化市场监管,维护流通秩序,提高依法管粮能力。
①加强质量监管。下半年局将组织专人对全县原粮收购、入库、储存、销售、出库的质量卫生进行全面检查。提升科学技术含量,不断加强粮油质检队伍建设,建立规范化的粮食企业质量管理档案。②加强粮食库存监管。局坚持把粮食库存监管作为粮食流通监督检查的中心任务抓紧抓实,确保储备粮油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③加强收购市场监管。县粮食执法部门要加强粮食收购资格审核和管理。全面检查各类粮食经营企业及粮食经纪人执行国家粮食收购政策情况,严厉打击各种以次充好、压级压价、抬级抬价、坑农害农行为,切实保护粮食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④加强安全生产工作。认真落实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搞好储粮药剂、防火防盗、汛期储粮等安全工作。加强行业安全生产队伍建设,继续抓好行业特殊工种安全生产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5、坚持依法行政,加快人才培养,积极促进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转变职能。
①坚持依法行政。县局将以《粮食流通管理条例》颁布实施三周年为契机,加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学习和宣传力度,切实履行条例赋予我们的职责,推进粮食依法行政步伐。同时,在8月份要组织局机关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学习贯彻《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做到依法行政,不断提高遵纪守法,行政执法水平。②加强人才培养。建立健全人才选拔机制、培养机制、激励机制。抓好教育培训工作,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重点加强对各股室负责人、基层企业管理人员、行政执法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打造一支理论业务水平高,专业技术精,职能意识好,管理能力强的新型现代粮食职业化队伍。③加快转变职能。县局将按照政府职能定位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要求,把工作重心转到宏观调控、市场监管、行业指导和做好服务上来。提高工作效率,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工作。6、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树立行业良好形象。
全县粮食行业党员干部必须做到头脑清醒、思路敏捷、工作扎实、作风严谨,要巩固2007年开展作风转变年活动以来所取得的成果,建立健全局机关作风建设长效机制,要认真执行县委、县政府关于2008年深入开展作风转变年活动的有关指示精神,在局机关继续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并将开展作风转变年活动列入局党组工作的议事日程。因此,在加强作风建设中必须增强四种意识:①增强大局意识。粮食工作者一定要心中装大局,工作看大局,言行护大局,坚决服从县委、县政府的战略部署。要站在维护政治与社会稳定的高度来做好粮食工作,站在服务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谋划粮食产业,站在维护粮食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立场来履行职责。②增强忧患意识。要时刻不忘中央的“三个始终”,情牵群众温饱,心系粮食安全,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与高度警觉。把忧患意识融人每一项具体工作,时刻牢记使命,时刻不忘职责。③增强服务意识。要常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多办惠民之事,为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④增强实干意识。要旗帜鲜明地树立崇尚实干的导向,大力倡导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坚决将县委提出的党风廉政建设要求和县纪委作出的工作部署落到实处。坚持思想道德建设与制度建设并重,加强廉政建设与勤政建没并重,强化干部监督与发挥干部主观能动性并重,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与加强作风建设并重。认真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吃饭问题就是最大的民生问题。我们深刻的认识到粮食安全问题是长期艰巨的任务。我们一定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各项工作,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局将继续保持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继续保持务实创新、尽职为民的工作作风,加快促进**的粮食生产大县向粮食经济强县转变,为确保区域粮食安全、推进富民强县、构建和谐**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粮食局二○○八年六月十八日主词题:粮食经济工作情况汇报报送:县委办、县政府办、县政研室、县经研室、县统计局我抄送:局长书记室、副局长书记室***粮食局办公室2008年6月18日印发(共打印16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