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良好人际重要性
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社会正常运转的润滑剂, 和谐、友好、积极、亲密的人际关系是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进行交往的基础。它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及至各种社会活动都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创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需要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成长和发展,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人际关系的网络中,人生的发展和事业的成功与人际关系有着密切的关系。
每天我们都在尝试着说服别人和被别人说服。诗人说,生活像一张网,我们说诗人说得太抽象,生活其实很简单,生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可见,人际关系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人际关系是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关系,是在人们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人是社会的人,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总是通过一定的纽带联系起来,人际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来的社会联系,人不可能独立于社会之外而生活,每个人都处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等各种相互关系之中,都必须和其他人打交道,今天的社会是一个与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自然经济社会有着本质不同的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开放性,它和周围的环境无时无刻不发生着种种错综复杂的联系和交流,面对大量外来的住处和刺激,需要做出灵敏的反应和灵活的调整,社会的现代化使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更加方便,现代化的社会又使人产生了众多的欲望和更高的情趣,只有扩大交往才能适应这个社会,为了增长知识,探讨问题,寻求乐趣,交往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只有积极地进行社会交往,才有利于人的智力和创造力的发挥,那么,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人们感受生存的意义,很多人认为兴奋能取而代之——兴奋包括从缓慢张伞的跳伞的主速赛运动,但消遣与财富不能使我们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唯有与他人良好的联系,我们才能体验到生活的富有。求职时,滔滔不绝地向考官们表白自己的能力,恋人生气了,使尽浑身解数让恋人看清自己的诚意和爱意;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或地方,与陌生的人交谈;上网时,与陌生的人e路交流;代表公司与外商谈判;甚至买个东西,问个路,都需要人们有一定的交际能力,那么,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有利于人生事业的成功,是人生幸福的需要。一个人如果处于相互关心与爱护,融洽宽松的人际环境中,就会心情舒畅,从而有益于身心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人情绪轻松,心境平和,乐观积极,从而保持精神愉悦,精神状态好,心理放松的人,就会减少因精神抑郁而生病的机会,相反,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人际关系紧张状态,所生存的人际环境中人人自危,或是互相猜疑,防范,个人的情绪必定会受到干扰,因而产生焦虑、不安和郁闷,严重不良的人际关系,还会使人产生惊恐,痛苦、憎恨或愤怒,有些人还会因此而患精神疾病,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恶劣的情绪实际上是对身心健康的最大摧残,若是任其泛滥,即使再好的滋补品,再有力的体育锻炼,也无法真正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俗话说健康之道在于“和”,一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淡化、松弛,那么,人类生活的悲剧也为期不远了。1986年3月28日,日本著名的科学城筑波,第三批科技人员自杀,到此为止,已有十几名科技人员在筑波自绝于世了。是什么原因呢?经过考察人们发现:这个完全现代了的科学城,由于建筑间隙过大,每座楼房都被绿菌环抱,彼此几乎隔绝,而且科技人员们人人杰出,不屑与人合作,这使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几乎被降到了最低限度。加上一年一度的科技成果报告会,人们为了各自的“尖端”,彼此封闭,老死不相往来,难以形成充满人情味儿的人际关系,这可能是筑波城自杀日众的原因所在,所以为了推进共同的事业,为了创造一个和谐的生存环境,人们需要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大量研究表明,人际关系影响人生业绩,且是成功者取得成功的重要途径之一。哈佛大学就业指导小组调查结果表明:在数千名被解雇的男女雇员中,因人际关系不好而无法施展其长处的竟达90%之多,卡耐基也说过,成功二进制5%的专业技巧+85%的处世技巧,而事实也确实如此:美国卡内基工业大学曾对1万多案例记录进行分析发现,“智
慧”,“专门技术”、“经验”只占成功因素的15%,其余85%决定于良好的人际关系!
可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人生事业的重要性,首先,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人们共同协作,为完成特的任务而共同奋斗,特别是现代科学的高速发展,使每个科研项目的攻关,不能再靠单枪匹马来完成,都需要众多科学家的联手合作,共同研究,其二,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在知识量激增的今天,不建立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并进行人际交往,就不能尽快获得信息,而现代社会掌握了信息,就等于加大了成功的砝码,其三,通过友好协作的和谐的人际关系,人们可以从中吸取力量,增强信心,在人生业绩的创造中左右逢源。人生的幸福是构建在物质生活中和精神生活基础上的。人生幸福与否主要表现为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精神生活的满足,人生态度影响人生幸福,一个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群体,使人形成乐观、自信、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于群体成员的人生影响必定是积极向上的,精神生活的满足,思想道德、理想情操、心理境况等都与人际关系密切联系,正确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人们之间思想感情的沟通与交流,有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造成一个和谐、信任、友爱、团结、理解、互相关心的客观环境,在这种环境中,能使人处在一种舒畅、快慰、乐观、奔放的精神状态,人们的道德情操、心理环境得到净化,思想境界得到升华;相反,不良人际关系却容易使人产生猜疑、嫉妒、冷漠,造成苦闷、困惑和萎靡的精神状态,不利于人生的幸福和快乐。总之,建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大学生更应该学会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人际交往丰富自我,改善自我。
杨鹂春 国贸000
2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参加心理健康培训体会
发表日期:2007年5月10日出处:人文学院作者:徐碧青【编辑录入:】
心灵的火花源自生活的体会与感受。
有时天空的“万里无云”和“乌云密布”都是因为心情的阴晴圆缺而变化,眼睛才看见了不同的世界。
人的一生对人际关系建立影响最大的年龄段分别是0到3岁,4到7岁,小学、中学和大学时期。这段时间的人格最容易受环境或他人的影响-,做个案咨询时心理咨询师分析了案主的成长经历和心理活动的发现,如果在上述时期,人际关系出现了不和谐或者混乱则影响到他一生的人际交往态度。
在0到7岁往往身体和心理不成熟,似乎对性格形成影响不显著。但是潜意识中已经存在了一些基本的信号,到青春期时得到充分体现。
大学时代的住宿生活是锻炼个人人际协调的重要时间,所在宿舍的和睦与否直接影响到大
学生活的愉悦感受。使得自己无法专心于学习或者发展兴趣爱好。
当今世界的智商与情商并重,所谓性格决定命运也是人际关系决定命运的一种解释。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多是要对他人有包容心,彼此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能够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那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并非难事。
人生是一个学习成长的过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心灵的享受,更是有社会归属感和认同感的需求满足。所谓:“水能载舟亦可覆舟”。
古人尚且已经做出合理的比喻,作为当今社会的青年怎能不理解如此浅显的道理?
第二篇:善于团结共事 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
善于团结共事 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
-------读《公务员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之第五项注意有感 今天读完《公务员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一书中的第五项注意,团结共事、谦和待人,回顾自己在单位工作的经历,心中颇多感慨。团结,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生命线,是基层干部克服困难、克敌制胜的法宝,一个基层干部,和家人搞不好团结,就不可能有幸福的主活;和同事搞不好团结,就不可能有舒心的环境;和部属搞不好团结,就不可能有很高的威望,许多基层单位建设的实践证明,能力不足,知识不够,团结可以弥补。我们常说“人心齐,泰山移”就是这个道理。但团结搞不好,反而会造成内讧,产生内耗,出现1+1<l的不正常局面,所以说,团结对我们每个基层干部,尤其是担任部门领导职务的基层干部,是相当重要的。
绝大多数基层干部都有搞好团结的良好愿望,但现实生活中,有些同志却常常做不好,这里面有个方法问题,有些领导同志讲,团结是一门功夫,善于团结是一种能力,这话很有道理。要想练好这门功夫,提高这种能力,必须做好以下六点:
一是要让。让,是搞好团结的一个重要因素,古人有句话,叫做“善与而不争,堂中有太平”。‘不争”,即不争个人高低,不争权力,不争核心,不计个人得失,不闹个人意气,不树个人权威;“善与”,就是在非原则问题上善于作出必要的牺牲和让步,“若争小事,便失大道”,如在小事上争来争去,威信就会越争越低,单位建设会越争越差。而让能让出感情、让出友谊,只要按职责行使权利,按职权履
行职责,就能和周围的同志一道,干好自己的工作。
二是要容。容,就是要有宽阔的胸怀,要容得下难容之事,做到肚里能撑船,额上能跑马。无论是一个单位,还是一个班子,干部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各人的性格、兴趣、爱好、生活习性。处事方法都会存在差异。如果你不敞开胸怀去接受别人,那么你容不下别人的同时,实际上已经被别人拒之于“门外”,再就是,大家生活在一起,有的甚至在一个锅里摸勺子,低头不见抬头见,磕磕绊绊甚至误会在所难免,相互多体谅一点,多理解一点,允许别人有缺点,允许别人有过失,允许别人有意见,久而久之,大家相互间就能感到心情舒畅。
三是要诚。诚实是团结之本。毛主席旱就教导我们,要“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诚实守信;表里如一;大家与你相处就会有踏实感,有依赖感,你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多=否则,今天耍个小聪明、明天弄个小花招,欺上瞒下,哄左骗右,时间长了,就没人愿意与你共事,更不会有人与你交心。
四是要谦。与人相处,“谦以持身,恕以接物,谦则和,和则不竞;恕则平,平则寡怨。只有谦虚、宽恕,才能赢得平和;才不会引起争端。谦虚,就能听得进别人的意见。谦虚,就能放下架子,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谦虚,就容易居高临下,目中无人,就会和同志们形成隔阂,拉开距离。所以,基层干部要经常告诫自己,时时谦虚,处处谨慎,在谦恭中和大家团结共事,融为一体。
五是要爱。要与人为善,对别人充满爱心。对别人的缺点,要诚恳指出,帮助纠正,对他人的困难,要主动伸出温暖的手;热心地去
帮。当别人工作中有了闪失,要主动拉拉袖子提个醒。无论是和上级,还是与同事、与下级共事,都要施之以敬,施之以爱。
六是要正。要搞好团结,融洽关系,要让、容、诚。谦、爱,必须事业为基础,以原则作保证。不能交酒肉朋友,“拉庸俗关系,讲无原则的团结。实践证明,酒肉朋友靠不庄,庸俗关系长不了。只有以共同的事业。共同的追求作纽带,只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精诚团结,并肩奋斗。
只有做到以上六点,我们才能出现书中所讲协作共赢的局面,工作中才能保持团结协作,才能出战斗力。
第三篇: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习惯决定行为,行为决定命运
——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俗话说:“要想学会做事,首先学会做人!”多年幼教实践告诉我,要想教有所获、学有所成,关键的基础和前提,是要抓好幼儿期的德育教育。注重幼儿习惯的养成,从小让幼儿树立良好道德意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它是开展其他一切教育的前提和保证。而尊重实际,因人施教,却是实施幼儿德育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注重养成教育,俗说:“三岁看苗,七岁看老”,幼儿期养成的习惯可以影响他的一生,由于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受不同环境的影响,其行为习惯各不相同,而幼儿期又是可塑性较强的时期,所以,实施德育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教师在平时琐碎而细小的工作中,不断地引导、培养、强化,同样,不良品质的改正,也需要教师因人施教地纠正和引导,加之幼儿年龄、接受能力上的差异,使用的教育方法就更不能千篇一律了。
有位哲人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确实,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又使人终身受益。
一、摆正家长对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态度
幼儿如果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就乘虚而入,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大脑发育来讲也从学龄前开始,越小越好,甚至从一出生。这绝不是对孩子的约束。常常有家长说,我提倡我们的孩子自由发展,社会都开放了,干吗捆着孩子啊?我们绝不是捆着孩子,是让孩子成为主宰自己的强者。只有在有序的情况下生活,才能获得更大的自由和安全感。
就睡眠习惯来说,我们班的家长向我们诉说,他的孩子睡眠不好,这种睡眠障碍的原因之一,是不良的睡眠习惯。
二、行为习惯是内在的,越小越好抓
我们知道一切胜利,一切进步都要靠人的内心力量,换句话说,要想成功,首先要征服自己。比如说周围有任何干扰的话,做任何事情,不可能周围没有干扰,你要成功,必须排除这些干扰,排除这些干扰最重要的是要征服自己。所以我想,在我们培养孩子的时候,要从小培养,另外,培养这个习惯是内在的。要把我们外界的要求通过他的内化,变成内在的需要,有一个简单的例子,早晚刷牙,或者有天天洗澡的习惯。如果有偶然一天不洗澡,或者偶然一天不刷牙,你会感觉到别扭,到这种程度就可以了,已经成为内化的东西。孩子小的时这种内化特别容易。如果我们从小培养孩子,就等于给他们第二条生命。在这点上讲,越小越好抓,越大越难抓。行为习惯,既是一种高层次的自觉行为,是一种随处可见的行为。行为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动力定型的习惯。这行为习惯是道德行为的最高层次。通常人们把道德行为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就是不自觉,人家得教育,得督促。第二个层次,就是自觉行为。他需要一定意志努力,靠内部的自我监督,不需要外部监督了。第三个层次就是自动化。了自动化以后,也不需要监督,也不需要意志努力,而是行为习惯,这是最佳教育效果。
三、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会给孩子一种安全感
就从中午的一个睡觉,就看出了孩子的安全感,相当踏实。当然我们绝是 为了大人和老师省事。孩子们睡得很安详,很踏实,身体上获得很好的休息睡 醒以后,就有一种精神充沛的力量投入学习和各种活动,就使得他整个的身是 健康的,有节奏的。为了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孩子处在一种有规律、有节的 生活是非常必要的。家长们可能有这样的体会,孩子很小的时候,特别是一以 前的时候,每天都睡午觉,如果不睡午觉,每天的活动又很多,孩子的大脑累
了,晚上就闹觉,特别是越小的孩子越是这样。大人也是这样,比如说今天脑 劳动,很累了,躺下的时候,脑子很乱,眼珠子也是乱转。孩子更是这样,要他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他就有一种安全感,就是说知道什么时候该干什么,怎么干。
幼儿期是孩子行为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众所周知,低龄幼儿正是走向自我行为的起步阶段,为此这一时期培养孩子的习惯是很重要的,也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期。正如陶行知所说的“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的确,良好的习惯是孩子进步的阶梯,而不良的习惯一旦形成,等长大了,再想纠正已十分不易。俗话说:“三岁看大,八岁看老。”正是这个道理。孩子早期获得的经验,将在一生中留下深刻的痕迹。因此,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当前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幼儿品德教育的重点。
总之,在进行幼儿德育教育时,教师必须时常参与幼儿活动,与幼儿打成一片,充分了解幼儿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具体发展情况及个体接受差异。有针对性、有层次地帮助幼儿认识问题,抓住存在的苗头性问题,及时予以教育纠正,使之形成正确的品德、行为习惯,才能更好地面向全体幼儿,实现德育教育的任务。
教师:张俪文
2013年7月10日
第四篇: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教师与学生、教与学,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最基本的一对关系。把师生关系恢复到“人的关系”上来,建立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和基本任务。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育教学的基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之一。教师能否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学生能否全面、主动地发展,最终完成学习任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是否良好。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师生关系和谐健康,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教育,才有可能被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如何积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断推动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历史性课题。
一、传统的师生关系存在的弊端
传统教学片面强调教师的教,形成了以教师为本位的教学关系。其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不是教师的教服从、服务于学生的学,而是学生的学服从、服务于教师的教。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教与学本末倒臵,导致学生的亦步亦趋、囫囵吞枣,最后摧毁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甚至导致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教师对分数低、不听话、不顺眼的学生排挤、放弃。教师对成绩差的学生不是积极帮助查找原因,采取开“小灶”、结对子等措施弥补不足。师生关系紧张、矛盾尖锐,酿成教育的悲剧,使学生年级越高,教师的社会威望越低,对教师的不信任度越高。
二、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几点看法
学生年龄小,特别需要关心和帮助。生活中教师为学生创造和睦、宽松的环境,学生才会信任教师,才会向教师敞开心扉,才会乐于向教师表达真情实感,才会把教师当作朋友。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亲师”指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这一点与现代教育观念是共同的。教育是一门艺术,对待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正确理解“民主”、“平等”的内涵,对教育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在思想上要有明确的认识,处理要适度妥当,既不小题大做,过分渲染夸大,也不简单粗暴,草草了事,这样才能促进师生关系健康、和谐地向前发展。怎样才能建立民主、平等的良好师生关系呢?对于教师而言,要做到以下几点:
1、理解学生。理解是建立师生感情的基础,是积极行动的先导。无论什么事情,学生不理解,你硬要他去做,总不会产生好的结果。学生年龄小,与教师在认识问题、处理问题上总是有非常大的差异。为了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教师要更加深入地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处理问题时要充分理解学生,热情地关心、爱护学生,消除师生心理上存在的隔膜。其实,师生关系的一些裂痕,往往是由于彼此缺乏理解造成的。师生双方如果相互理解,就会避免许多不必要的矛盾。当然,学生对什么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理解并不深刻,有时可能还有些偏激。如,把教师对他们的批评看成是找岔儿;教师的态度稍微严厉一点,就认为是不尊重他们、不民主等等。孩子看待某些问题思
想有一些偏激是正常现象,因为他们毕竟是不成熟的孩子。社会、家庭、学校,特别是班主任老师有责任给他们讲清道理,告诉他们什么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对学生错误的思想行为给予适当的批评是教师的责任,老师要帮助学生区分善意的批语帮助和恶意的训斥指责。教师提出批评,学生能正确对待,虚心接受,是民主平等的表现;学生提出意见,教师能够耐心听取,给予积极响应,也是民主的表现。
2、尊重学生。如果说理解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那么,尊重就是这一关系的核心。教师不是法官,学生不是被告,双方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统一体,利益是共同的,目的是一致的,没有理由相互不尊重。一些学生对教师的不礼貌行为,究其原因,常常是由教师造成的。受旧观念影响,教师往往唯我独尊,遇事不去设身处地的替学生着想,不注意体会学生的思想感情,只凭主观印象办事,独断专行,滥用职权,结果造成学生心里极为不满,出现抵触行为,甚至在背后议论教师、给教师起外号等等。反过来,教师又抱怨学生品质差,戴上有色眼镜看后进生,师生关系成恶性循环,致使教师不能顺利开展教学工作,学生也不能很好地学习,双方的利益都受到严重的影响。有一位刚从师范毕业的青年女教师,才华出众,能言善辩,但她在上课时总喜欢批评学生,且语言偏激、过分,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加之为了提高自己所带的这门课的成绩,经常占用学生的业余时间,为此,师生关系闹得很紧张,部分学生开始以不完成作业、上课玩耍、起外号等各种形式示以抗议,而这位教师则以学生不听话为由变本加厉,以更加偏激的语言刺激学生,以更加严厉的手段惩罚学生,一段时间,双方闹得不可开交,导致课堂教学无法正常进行,最终学校换了这位教师才平息了此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不太懂事的学生呢?学生犯了错误是正常的,这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教师如何教育引导学生认识错误,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当然,适当的批评是可以的,但要注意方式方法,应该明确的是尊重应该成为教师工作的出发点。教师不尊重、爱护学生,便得不到学生的尊重。因此,教师应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尽量减少失误,对因自己的疏忽或失误造成的矛盾,教师应敢于开展自我批评,勇于承认错误,及时向学生道歉,讲清原因,以弥补学生心灵上留下的伤痕。另外,作为一名教师,要心胸宽广,善于用尊重他人的行为影响学生,对学生的不礼貌行为,教师应采取宽容态度,适当加以疏导,使学生能及时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3、一视同仁。一视同仁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关键。一个班级中的几十名学生,成绩有好有差,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好学生因成绩优秀非常受宠,处处优待;差学生因成绩较低遭受冷落,处处碰壁;中间生则因成绩平平不闻不问,可有可无。教师这样做,只使少数学生受到了关怀,大部分学生则有一种失落感,这些学生不但会对少数“好学生”产生厌烦感,而且对教师也很不满意。长此以往,造成的后果,一是学生因教师的区别对待,无形的分成几个“阶层”,这几个“阶层”因教师的态度问题而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最终造成班级不团结;二是大部分学生因得不到教师对待好学生那样的关怀而对教师产生成见,最终从对老师的成见转化到对这位教师所任教课程的成见,逐渐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师应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都要贴近每一位学生,真正做到心里想着每一个学生,眼里看着每一个学生,爱心惠及每一位学生。要多倾听学生呼声,常听取学生建议,并不断调查研究,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帮助他们克服缺点,努力挖掘学
生的潜在能力,给所有的学生创造表现才能的机会,这样才能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4、信任学生。学生年龄小,好胜心强,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总喜欢能得到老师的肯定,也希望自己能得到老师的信任。因此信任是开启学生心灵窗户的一把钥匙,只有相互信任,学生才会向教师坦吐自己的心声,及时反映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教师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教师对学生的心理伤害往往是不信任学生造成的。一次,一位教师发现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连续几天的作业都完成得不错,便怀疑是抄袭他人的,调查询问时,这位教师直言不讳地问道:“你是不是抄袭了别人的作业?”谁知,这句话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心灵。这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为什么老师不相信我呢?是不是我天生就是一个差学生?”原来,这个学生在最近一段时间里,刻苦用功,发愤学习,想用实际行动向老师和同学证明自己并不笨,自己天生不是差学生。在老师看来只是简单的一句话,却在学生的心灵上造成了巨大的震动。原因何在?就在于学生觉得老师不信任他,一切辛苦都是徒劳的。因此,对于教师而言,一方面要信任全体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全班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并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管理体制,积极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当在教学中出现一些不正常现象时,教师千万不要“一刀切”,凭个人主观办事,要细心询问当事学生,做耐心细致的调查,在找出产生问题的思想根源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提高认识,改正错误。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正如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所讲的:“同学能管的事,班委不管;班委能管的事,班长不管;班长能管的事,老师不管。”①老师把权力下放到各个班干部的手中,让班干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让他们放手、放胆地处理班中的一般性事务,教师只是起指导作用。这样做不但调动起班干部管理的积极性,获得了参与管理的机会,增长了管理能力,更重要的是由于班干部整天和其他同学一起生活,很容易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能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对于维护班级的团结稳定有重大的作用。另外,又能把教师从繁琐的班级事务中解脱出来,省下时间,对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进行更深层次的观察与思考。
三、不断完善机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需要师生共同构筑,精心维护,还需要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完善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及高素质的教师做保障。
1、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学校、社会要积极创造条件,拓宽思路,大力宣传尊师重教、关爱学生的重要性,不断采取各种办法,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在全校乃至全社会掀起尊师爱生的高潮,努力形成“人人关心教育、人人尊重教师、人人关爱学生”的良好社会风气。学校要以转变教育观念为突破口,以提高师生思想道德素质为重点,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中小学德育工作条例》,大力倡导“依法治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的教师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和“求实、团结、乐学、善问”的良好学习风气,努力形成科学严谨的学风、校风和教风,为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不断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坚持依法治教。学校要以“一纲四法”为依据,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不断健全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强化教师的遵纪守法观念,加大对教师的管理力度,努力把教育管理纳入法治轨道。学校要
采取有力措施,把学生对教师的公开评价纳入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之中,逐步实现学生选择教师的良好发展格局,实行民主管理和依法治教的有机结合。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素质。认真组织教师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和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活动和“营造发展环境年”活动,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认识和师德水平,增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教育发展的积极性。积极创新思路,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努力造就一支“政治硬、素质高、作风正、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4、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师要积极和学生探索,结合实际,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监督办法,师生共同遵守,互相监督,把师生的各种行为都臵于制度的约束之下,避免因教师的冲动影响良好师生关系的保持。此外,教师要时刻接受群众监督,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不断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用改革的精神完善自己,积极开阔眼界,创新思路,转变作风,切实做到与时俱进。
总之,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应该从教师做起。教师有热爱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学生才会热爱教师;师生之间关系协调,两者才会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进入教育教学的最佳境界。有时教师的一句平常话,一个普通的动作都会引起学生的内心波动,对师生关系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因此,教师要用爱心去对待学生,并不断创新思路,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培养孩子在快乐的心态下学习是最有效的我做过这样的一个小实验:带班上的孩子来到操场,把孩子分成两群,我告诉其中的一群孩子:我一发出口令你们在操场上跑两圈,然后跑到教学楼三楼去,那里正在举行游戏活动,参加者有可能得到小奖品。另一群孩子我则告诉他们:你们在操场上跑两圈,然后尽快跑到教学楼三楼,越快越好,谁落后我就惩罚谁。随着一声令下,两群孩子都飞快跑起来。结果呢,知道三楼有游戏做并有奖品的孩子,先跑到的很多,到了以后,还很兴奋。而另一群孩子,有的掉队,有的还停下来休息。
从这个实验中看出,一群孩子把“跑到三楼”这件事当成一件快乐的事,因此跑起来就轻松得多,而另一群孩子则把这件事当成了一个命令,只是被动地去执行,尽管有惩罚,但仍然作用不大。
这个实验告示诉我这样的一个道理:培养孩子在快乐的心态下学习是最有效的。因此追求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势在必行。
第五篇: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听过一句话: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由此可见习惯在人一生中的重要性,因此,学习习惯不仅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从事班主任工作的过程中,我所接触到的学生很多都存在着习惯上的问题,比如写作业拖拉、做题不认真看题、漏写忘写作业、写完作业没有自我检查的习惯等等。这些孩子无一例外都是很聪明的,只是因为习惯不好、考试分数低,而成为了老师和家长眼里的问题小孩,希望我们可以帮助他们进步,那么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改掉原来不好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句话道出了我们教师在工作中所要担负的责任。学生,特别是小学生,他们从模仿中学习。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一定的威信,教师的行为习惯经常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家长经常会从小学生的口里听到一句话:“我们的老师是这样说的。”可见,教师自己要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如果要求学生做作业时画直线要用直尺,教师在讲课时却徒手在草稿纸上画直线;要求学生写正确规范的字,自己的教案却写得龙飞凤舞。试问,在这样的教学下,学生什么时候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所以,教师应以身作则,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而班主任,也就是学习管理师,主要负责学生除上课以外的日常学习以及和家长的沟通,对于学生的管理,不应该只停留在“管”上。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都被娇宠惯了,个性大多比较倔强,如果强硬地去管他,让他遵守我们的规则和制度,或许他表面听话,但心里并不信服;而如果学生就是不听老师的,就和老师对着干,那么老师在其他学生心中的威信也会大打折扣,后面的管理会更加困难。所以我们要去了解每个孩子的性格特征、家庭以及学校班级等各种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办法来说服他们,比如谈心、约法三章、或者在学生中进行小比赛等,让他们不知不觉地自觉遵守我们的规则。自觉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它能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一旦有了自觉性,学生就会心甘情愿地、积极主动地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我们的工作就能做到事半功倍了。
学生除了学校外,停留最多的就是家庭了,因此,班主任工作中,除了在名思处处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外,还要与家长密切联系,请家长配合老师的工作。在家庭的学习过程中,家长也要督促学生的行为,对学生的坏行为作出及时的纠正,时刻提醒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家长也要以身作则,时刻用自己的言行来教育孩子的言行,身正为范。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必备的素质,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是众多良好习惯中的一小部分。但总的来说,培养良好的习惯是素质教育的归宿,素质只有化为习惯,才能成为终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他们也就可谓是学会了学习,教师也就做到了“教是为了不教”。多一个好习惯,心中就将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人生中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和机遇;多一个好习惯,我们生命里就多了一份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