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刍议

时间:2019-05-12 08:11: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德育课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刍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德育课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刍议》。

第一篇:德育课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刍议

德育课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刍议

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刘华

摘要:我国长期“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使学生只重知识,忽略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德育课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人生价值观,达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关键词:德育课;人文精神;科学精神

著名科学家周光召在一次谈话中指出:“这一代的青年,你们能不能在历史上留下你们的事迹,能不能为你们这一代感到自豪,就是要看你们在这样一种条件下,能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一种执着的追求真理的精神,有一个宽广的视野和胸怀,把不同学科的、具有不同训练的人,组织团结在一起,进行学术交流、争论、批评,在这个基础上,真正开展学术合作。要看你们是不是有一种远大的志向,去解决对科学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真正为中国人争光。”这说明科学的发展和国家的昌盛,需要一大批追求真理、立志报国、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一代。充分体现出人文精神在科学事业和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谓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的总和。而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使学生只重视知识而忽略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而教师重知识、轻品格的教育方式,也造成了人文知识的弱化。知识经济的到来,加入WTO所带来的挑战,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与强烈民族自尊心、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只有真正具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才能为国家进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巨大的作用。新时期的德育课教学应与时俱进,赋予德育课新的内涵,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积极倡导人文精神,结合学生的个性气质进行引导、培养、教育,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价值观,达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一、时代呼唤人文精神

1、真正的素质教育应是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统一,人类教育的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单纯的科学教育和单一的人文教育一样,都将造成理智的扭曲。人文素质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爱因斯坦说得对,他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社会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应当说,某一门科学技术 1

不需要每一个人都掌握,但人文精神的素质却是每个人都不可缺少的。素质教育是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包括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素质),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才是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而这个目标充分体现了科学和人文的统一,使受教育者在科学与人文文化上相容相通,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浑然一体,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人。如果只注重科学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则是制造“机器”而非“育人”。现在的学生是未来科学技术的运用者,因此,培养、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势在必行。

2、人文教育关系到国家民族的荣辱兴衰

民族兴,国家兴,民族衰,国家衰。民族,按恩格斯的定义而言,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语言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可见,民族的概念主要是人文文化概念,而非遗传基因的概念。中国加入WIO后,随着教育市场的开放,国外办学机构的介入,必然带来西方教育市场的开放,面对‘西化”、“和平演变”等意识形态上消灭民族的不良用心,只有保持本民族人文文化的独立性,才能使本民族立于不败之地。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文化、人文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要走强国之路,就必须培养出一大批具有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爱国敬业、乐于奉献的高素质人才。

3、人文教育关系到个人人生的成败

对个人来说,人格的高尚与卑劣,事业的成功与失败,是人生的重要价值尺度。没有完善的人格,很难谈及家庭事业、人生的成功与辉煌。综观古今中外,凡有所成就者,都具有坚定自信、百折不回、契而不舍的毅力。爱迪生认为:“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变换到何种地步,他的初衷与希望仍然不会有丝毫的改变,而终于克服障碍,以达到期望的目的。”由此可见,人文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必由之路。因此,培养学生有胆有识、坚定自信、知难而进、契而不舍的意志力,显得尤为重要。

二、德育中的人文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作为人文科学的德育课涉及政治、法律、经济、哲学等各个领域,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课程。作为一名德育课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贯彻人文精神,有效的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既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又不失鲜明的时代感,既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又把握其精神内涵,这就要求德育课教师本身拥有高超的教学技巧和较高的人文素质。

1、紧扣题材,善于抓住人文精神的升华点

作为人文精神教育主阵地的德育课,每一课的教学内容都包括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抓住切人点、关节点,并及时点化和升华,以达到人文精神教育的目的。

每一课教学内容都含有人文精神的侧重点,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点化它。例如,讲经济常识时,应着重指出经济活动是人的活动,是人在生产、交换、消费、分配诸环节中的活动,各个环节要求遵循一定的动作规则,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自愿、诚实、守信都是必须遵守的道德观念。而对于法律常识教学,应教育学生、依法办事、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权益,积极同违法犯罪作斗争,这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又一重要内容。在讲述哲学常识时,应把握好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加强理想和信念的人生观教育,形成正确价值观,是人文精神的基础和核心。

2、寓人文思想、理念于重大时事之中

精心筛选体现当代人文精神的时事资料进行深刻分析,有倾向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例如,新闻晨报于2001年9月刊登一则报道:敦煌――塞外“小江南”渴死了。从敦煌西行出阳关,经楼兰的古丝绸之路,沙土肥美,驼玲阵阵。对此,一代代敦煌人以水为荣,以绿洲为荣。而直到近年来,脚下湿地、地下水的泉眼渐渐停止了呼吸,与沙漠戈壁四面相拥的敦煌人有些惊呆了。而造成这一现象的罪魁祸首就是疯狂挖井。

通过这一事例的介绍、分析,引出“人、自然、社会和谐”等人文精神的内容,从而达到人文精神教育的目的。

3、联系实际,针对学生个性气质进行人文教育

人本主义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各种需要,即生理、安全、归属关系与爱、自尊、自我实现等需要。我们的学生同样也有多种多样的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她)渴望被人关注、被人爱、被人尊重,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尤为突出。进行人文教育,就要理论联系实际,抓住学生关心的问题和学习生活中的小事,不失时机的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例如,针对有些年满十八岁的学生在参加选举时投弃权票的现象,及时向学生讲述公民的选举权是宪法赋予每全公民神圣的权利,也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我国社会主义优越性体现,每个公民都应珍视这一权利,不能等同儿戏,这样来培养学生法的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又如,有些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时就郁郁寡欢,这时,应及时指出人生的道路不平坦的,是曲折的,总会的挫折和坎坷,要面对有敢于失败的勇气,及时对学生进行毅力、自信等精神范畴的教育。

4、宽容、理解、尊重、相信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对于思想品质、心理素质尚未成熟的学生来说,老师给他们多一些微笑少一些严厉,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指责,他们就会多一点自愿,多一点自信。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在校学生难免会违反校纪校规,作出与学生身份不相称的事,对此教师尊重应学会宽容和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要求教师尊重自己的言行、人格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不仅能经常进行自我评价,而且也非常注意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尊重、信任学生,力争克服单向灌输、翻旧帐、一棍子打死人的做法,而应从学生个性及生理特点出发,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唤起学生的内在道德需要的思想自觉,在师生交谈中实现道德上的“内化”。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总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德育课教学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决不能仅靠学校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而应该提高德育主体的认知能力,使学生自觉的做到从他律――自律的转化,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高尚的品德。

参考文献:

(1)周建新.高中政治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初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2(7):15~16

(2)韩雪珍.班主任应有的人文精神(J).班主任.2002(7):11~13

第二篇:浅谈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浅谈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8)07-0-01

加强青少年人文素质教育,培养青少年的人文精神,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振兴民族优秀文化的迫切需要。人文精神的培养不仅仅是人文学科的任务,自然科学也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体育教育不仅包括人类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播,在培养人文精神方面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人文因素,烘托人文精神

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很多内容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教师在教学时要把教材中那些富有极强感染力的人文因素充分挖掘出来,展现给学生,使人类优秀的文化知识成果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人生态度、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内化为学生的品格、气质、修养和人生观,丰富学生的人文积淀。如武术教学时,让学生认识到武术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项民族文化遗产,中华武术,千百流派,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通过学习,使学生不仅获得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和技能,而且培养了民族自豪感,增强了强身健体、保家卫国的信念。学习广播操时,那催人奋进的激昂乐曲,充满青春活力的优美韵律,青春豪情的健美动作,不但使学生亲身体验“健、力、美”,提高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而且极大地激发学生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情?w,唤起了学生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美好人生的追求。

二、创设宽松、和谐、平等、尊重的人文教学氛围

教学过程不应仅仅是教学技能的施展,还应充满人情味。面对一个个生龙活虎而又充满好奇心的学生,教学的每个环节的设计都应充满对他们的尊重、理解和信任,课上要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和质疑的时间、空间,鼓励学生创新求异,提倡同学间相互交流探讨、允许学生自主练习、自由组合、自我评价,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事实证明,在宽松、和谐、平等、尊重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求知欲望,思维活跃,精神饱满,心情舒畅,这正是萌发人文精神所需要的环境和土壤。

三、利用学科的交叉渗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的体育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科之间的联系,促进了课程综合化的发展,加强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让音乐带来快乐。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配上一些动听的乐曲,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兴趣,又陶冶了情操,还培养了学生的节奏感和欣赏能力。

2、让英语走进体育课题。一些简练的口令,一些常用的术语、一些鼓励的评语,都可以用英语来完成,以此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3、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有机融合。如跳高、跳远涉及到的语文、历史、数学、物理等多方面的知识。这些学科的整合,不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1、指导学生开展体育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想象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欢乐,引导学生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积极心态,用坚强的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去面对人生。

2、鼓励学生参加“健康加油站”、“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群众性体育团体,并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拼搏竞争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尊重善待别人,理解信任对方。

3、开辟“快乐体育园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使学生既能生动、活泼、快乐地锻炼身体,又能在空虚欢乐的空间里开展个性,完善人格,感悟人生。

4、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野外活动,如春季郊游远足等。置身于大自然之中,那起伏的山峦,潺潺的溪流,茂密的深林,遍山的野花,构成一幅优美额图画。欣赏这美丽的自然风光,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此时学生会感到心旷神怡,感情沸腾,心灵净化,理性升华,陶冶情操,对祖国的锦绣河山产生了无限热爱之情,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五、多渠道进行人文精神渗透

1、教师在语言、行为、气质、修养等方面所表现出的人格魅力以及严谨治学、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将深深地感染着学生,学生受教师耳渲目染的熏陶,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追求上必将有一个飞跃的发展。

2、让体育器材更具人文色彩,如垫子的摆放可成圆形、三角形、梅花形、数字等;接力棒可做成五颜六色且带文字图案的纸筒;投掷器材可选用学生自制的带有特色的响铃球等。

3、通过体育素质教育的一些教学方法来渗透人文精神,如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创造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

操场四周葱郁的树木,花坛里艳丽的鲜花,绿草如茵的草坪,加上校园周围书写的体育名言警句,构成了一部立体多彩富有吸引力的无声教材,它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时刻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与时俱进,为做一名合适世纪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

——南京市竹山中学李照东

【摘要】 人文教育是“百年树人”的伟大工程,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其中不仅含有丰富的人文底蕴,而且宏扬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精神培养

人文精神的复兴已成为当今国际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人文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强调以人的个性发展、人格完善为本的主体性教育目的,强调具有人文思想的生命教育,强调加强新道德教育等等。因此,在语文教育中,我认为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与塑造,就要让人文精神之光充溢在语文课堂。

一、中学语文教学人文性缺失的原因

1、应试教育的羁绊

中高考的权威性与选拔性是不容置疑的,无论怎样淡化,它始终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指挥棒。考试选拔淘汰的可操作性,决定了试题要追求精确性与公平性,而这种追求使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几乎完全消失,学生成了答题的机器。为了应付考试,我们不断抠字眼,见字不见词,见词不见句,见句不见段,将文章肢解成一个个零部件,若干个习题,丰富的人文精神没有了,闪光的灵魂不见了。甚至学生初读文章时产生的思想的火花、感情的共鸣也渐渐消失殆尽,这真是语文教学的悲哀。

2、教师缺乏创新精神

作为课堂教学组织者的教师,由于缺乏创新精神,难以承担传播人文精神的重任。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本身就是僵化教学的受害者,对工具性亦步亦趋,对人文性难以关怀。今天的教育战线,很多教师在固有的“规范”管理和“标准”教学的熏陶下渐渐被逼成教书匠,使得教师对教材中的人文精神难以把握,自觉地接受着教参的桎梏却又甘之如饴。

3、教参成了紧箍咒。

纵观几十年的教育,虽然不断进行教材改革,但一本课本,一本教参主宰课堂的局面却始终未变,一切以教参为本,不敢越雷池半步,千篇一律,思想僵化,放弃了语文学习中更大的空间,更丰富鲜活的内容。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 1

姆雷特,但我们的教参却不允许五十个学生眼中有五十个周朴园。从小学到中学,我们遵循着教参的说法,一旦与教参说法相违,直接导致的是学生考试成绩的下降。经过十几年这样的教育,学生形成了统一的语文思维方式,渐渐失去了探求知识的欲望,失去了个性的张扬,在他们身上既缺少生动的工具性,又缺少丰富的人文精神。

二、中学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培养

1、让人文精神的光芒照耀语文课堂

语文记载了祖国丰富的文化历史和人文内容。语文教学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挖掘语文之美,语文之趣,语文之灵性,语文之厚重。如朱自清《背影》,这是一篇至情至性至美的散文。在课堂上怎样让学生来感受人世间最真挚的亲情呢?

首先以《背影》歌动画开始导入,让学生自然地进入教师预先设计的教学情境。

其次在播放孙道临先生的配乐朗读时,让学生思考:文中几次提到了背影,哪次背影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原来望父买橘的背影最让我们感动:

父亲的穿戴:黑、深青——穿着朴素,心情沉重(黑色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爬月台动作:攀、缩、倾——行动不便,步履艰难(动作描写,“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最后请同学们欣赏歌曲《父亲》再次品味亲情,读懂父爱。

这一堂充满人文关怀的语文课,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血浓于水,亲情无价,父母之爱,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情感,真是一段富有独特生机的美妙旅程。

《皇帝的新装》这篇文章故事性比较强,所以我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就按照每一个故事情节相应地编排了一个画面。如游行大典场面,试新装场面,用投影仪打出来作为背景,这样既渲染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我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我并不是一味给学生讲解,让其机械地记忆,而是让学生参与其中。例如在讲“大臣、官员、皇帝看新装”

这一情节时,我改变了以往让学生朗读、思考三个场面写法的不同的方法,让学生走上讲台通过自身的表演,来领悟写法的不同,这一举动仿佛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争先恐后要到台上表演,为了更好地渲染气氛,我准备了一些小道具,王冠、胡子等更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上台表演时将皇帝夸张的动作、恐惧的心理、心口不一的言行,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老大臣手持拐杖、眼戴花镜、苍老的声音,展现了其虚伪的本质;而演骗子的同学则以其诙谐的语言、滑稽的动作引得同学们捧腹大笑,在笑过之余,也增进了同学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获得了思想的启迪。

2、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底蕴

有人说,天下文章两个字,一个是“情”,一个是“理”。这“情”“理”二字,共同筑成了人类文化的宝库。因此,我们语文教育中不管是处理什么文体的文章,都不能撇开“情”、“理”而只对作品作毫无生气的语言解剖。首先,要有人文教育的意识,在教每一篇文章前,教者先要仔细揣摩文章所蕴含的人文要素,教学要点中必须体现其要素,且将其分解到课文教学各环节中。其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带领学生走进课文去涵咏,去体悟,去感受。语文教育的灵魂是变,是创新,对学生人文教育的方法也必须不断创新。有的文章适合整体感知其精妙,就采用像陶潜的“观其大略”式读书法,把握好它的思想;有的文章适合字斟句酌,仔细推敲把玩才能感知其精髓;有的又将二者结合起来不可。总之,我们在处理不同的课文时,必须因文而异,才能真正把其中的人文因素充分挖掘出来。

3、尊重学生的人格

教育的对象是具有个人尊严和特殊个性的人,教育核心是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而这种“唤醒”注定了人文精神的教育”是不能“灌输”也不能“训练”的。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应尊重学生的精神自由,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精神的故乡,一个心灵的家园。在对待学生的态度方面,就要求语文老师要把学生当“人”看。因为学生是主体的人,有他自己的独立人格,有他自己的主体意识,要相信他们,尊重他们。还要看到我们的学生毕竟是孩子,有其惰性,有其贪玩、好动、爱

胡思乱想的天性。而学生的成长不应以失去童心为代价。因此,我们不能对学生的幻想采取简单、粗暴的禁止、压制的办法,应多一点同情心,多一点理解,给孩子一定的心理自由。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应该尊重这种个性差异,提倡和尊重多元化。

我们还应该认识到,中学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成长阶段,青春期本身包含“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事业的向往和想象,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关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由此贯穿了锐意激情的生命活力,坚强的意志力,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永不满足于现状的批判创造精神”即著名教授钱理群先生说的“青春精神”——“独立、自由、批判、创造”。而这些,恰恰是人文精神的具体内容,而又是为传统文化所忽视的。

4、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语文教育中师生双方都是作为真实的完整的人,基于平等的人格相遇,为了共同的教学目标而对话。这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民主对话的师生关系,体现了语文教育对人文精神的终极要求。在对话中,师生双方的情感与理性、直觉与感觉、思想与行动、经验和知识等都真实地展现在对方面前,从而获得精神的沟通和经验的共享。师生之间的“授——受”关系,转换成平等的探讨、对话、交流关系。在对话中,师生对文本进行开放性解读和阐释,使各种不同的思想在解读交流中相遇,经过激烈的冲突、互渗的理解、彼此的包容、积极的接纳,把平面化的符号性文本,还原成立体多维的精神架构,使之释放出蕴含其中的人文精神。师生因此而体验到自我存在与发展的生命意义。

5、鼓励伸延,拓宽人文空间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要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还需要课内外结合,因为语文课的时间和空间毕竟有限。语文老师可以跟其他科目老师联手,开一些文学、书画、音乐欣赏和历史知识课的讲座。尽量找到语文知识和其他人文学科的交汇点,使学生融会贯通。课堂内外,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演说、辩论、采访、参观、评论等方面的锻炼,他们便会在喜欢的活动中提高人文素养。

总之,语文教学的过程,不仅是语言能力训练和提高的过程,更是文化教化,精神成长,个性形成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

神,陶冶学生心灵,张扬学生个性,完善学生人格是语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四篇:语文写作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范文模版)

语文写作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

摘要: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级目的。人文精神的获得要通过人文教育来完成。语文属于人文学科,在语文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既是它的应有之义,也是时代的大势所趋。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语文写作教学人文精神培养

建国以后至现在,我国教育的最大失误就是人文教育的遗漏。以语文教育为例,关于语文教育性质的观点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工具说、人文说和二重说(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虽然现在大多数语文工作者认可和接受了二重说,并且国家把语文的双重性质明确地写进了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可真正主宰语文教育实践的仍是工具论观点,并在应试教育的牵引下,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使本该布满人性美、情趣美,最具人文内涵的语文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成一种机械的应试练习。

人文教育的遗漏带来的是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失落和学生人文精神的匮乏,而这异化了的教育已经出现了不祥的表征:一些学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严重,传统道德滑坡,理想信念冷漠,生存能力、耐挫能力下降,创造能力丧失,人格畸形发展,甚至走向了犯罪的道路。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多,并且一批批考入高校或走向工作岗位,这将给祖国的建设和发展造成怎样的伤害,后果实在不堪设想。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人文教育及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摆在每一个语文工作者面前迫切而又严重的话题。笔者想从写作教学的角度,谈一下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的内涵是极其丰富复杂、深厚广阔的。90年代,有识之士提出了“重建”、“高扬”人文精神的口号,展开了什么是“人文精神”的讨论:有人说:“各种形态的人文思想科学地概括在一起,升华就成为一种精神——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包含了各种人文思想的闪耀。”有人说:“它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思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有人说:“人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对个性充分发展的向往,对社会正义的探索,对人与人真正平等的理想,即我们通俗地称为‘良知’的因素”就是人文精神。有人说:“人文精神要有血性和良心,要有同情和怜悯”等等不一而论。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因人的角度不同,其内涵也就变得多种多样。人们经过沉淀,对人文精神的内涵基本达成了共识: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说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具体说,人文精神也就是人类最可贵的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它贯穿于全部人类历史,融会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表现于言、行、情、理,负载于各种具体事物。人文精神集中蕴含在人文文化里,它是人文文化(即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文化的精华和最高境界,它的获得是要通过人文教育来完成,而人文教育是人文精神培养的最主要的途径。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语文之所以具有人文性,是由于:一方面,语言都是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民族的文字,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不仅仅是一个符号系统或交际工具,语言文字本身就反应着一个民族熟悉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积淀着某种深厚的民族精神。另一方面,关注人类文化的发展,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同样离不开语文。因此,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过程,也是增长知识、提高熟悉、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启发想象、进行创造性思维、促进人际沟通、社会交往、培养合作精神、健康个性和良好习惯的过程。总之,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在教书与育人之间有一种天然的联系。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角度上说,培养一个人怎样写作,在另一个意义上就是培养一个人怎样做人。因为文章是作者精神的外化,其往往能折射出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等,所以,在语文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既是它的应有之义务,也是时代的大趋势。

二、写作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

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而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正如罗丹说的那样“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写作教学就应该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在欣赏自然的过程中,获得广博的知识,凝铸自己优良的品格;要引导学生走到社会中去,去发现社会生活中的美好的东西,比如:坚韧、勇敢、爱心、奉献等;还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观察各种人,善于发掘人的内在、本质的美。在观察的基础上,在感受美的同时,学生的心灵也将受到一次次触动。这些观察必将带着他们的情感诉诸笔端。相信学生在写出一篇篇美文的同时,也在塑造一个个美的自我,美的心灵。

2、引导学生写真话,抒真情。

曾几何时,中学的写作教学陷入误区:(1)题材限制过死。写作教学多是命题作文,而且命题的范围过窄,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令学生无话可说。(2)主题要求太高(这种“高”总是与“政治性”、“思想性”划等号)。老师总是耳提面命地指令学生:主题要深刻,要升华,要写光明,写本质,学生自觉地压抑住了不同于“高标准”要求的“个性经验”和“自己的声音”,然后生拉硬扯,人为拨高。(3)作文摸式化严重。在应试教育的牵引下,教师注重写作技巧的练习: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起承转合。时间久了,学生就形成了写作的套路和模式:蜡烛——赞颂老师的奉献精神,家乡新貌——歌颂党的富民政策,小草——讴歌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们。更有甚者,有的教师压题,让全班同学背范文,结果在考试中雷同种写作教学、练习产生的恶果是:(1)抹杀了学生天真活泼的灵性,丰富多彩的个性,压抑了学生的创造力。(2)虚假文风泛滥。学生写不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写作时言不由衷,生编硬造,无病呻吟,空话、套话、大话、假话连篇。作文与做人是密切相联的,当我们某些老师津津乐道于培养了许多擅长编造“漂亮谎言”的“写作尖子”时,却往往没有意识到学生心灵的锈迹斑斑,学生精神家园的荒凉萧索,学生的人格人性的人为斫损。作文的虚伪极易滑向做人的虚伪。说假话,久而久之,会“习惯成自然,变成‘以假乱真’,甚至‘以假为真’”。<1>摩罗说:“讲话的方式就是面对世界的方式,你讲话的态度是虚假的,那么,你面对这个世界的态度也只能是虚假的。”<2>从这个角度上说,培养一个人怎样写作,在另一个意义上就是培养一个人怎样做人。那么如何摆脱写作中的虚假作风,引导学生写真话、抒真情呢?(1)确定“真诚”为作文的第一标准。综观历代文论,从《易》的“修辞立其诚”,《论语》的“诗言志”,直到鲁迅的“渊邃人之性情,崇大人之好尚”,巴金的“掏出自己的心”,贯穿始终的就是一个“诚”字。要告诫学生“诚”是我国写作的优良传统;“诚”是文章的生命,是文章的灵魂;“诚”是评价文章的第一标准,文章只有“立其诚”才能感动自己,也才能打动别人,要让学生“以我手写我口”,心口如一,人文协和。

(2)解除束缚,抒写真情。①放宽写作的内容。“春夏秋冬,走过四季都是诗;天地之间,人生百味皆成文。”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人生的酸甜苦辣都可以入文。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取消命题作文,即使是限定性作文,范围也要宽泛些。②放宽写作的主题。要求主题明晰、正确是必要的。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悟生活,用自己的头脑分析生活,凡是他们感到真实的、健康的、有趣的、美的、出色的或曾经被深深感动过的,都可以写进作文,既可以赞美崇高、伟大,也可以抨击丑恶和渺小,还可以传达一已的情思和心灵的震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千万“不能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去套住学生的思维方式,不能用现有的道德规范约束学生的道德判定。”<3>如一位同学在作文写道:自己养了一只小猫,非常可爱,可却得病死了,自己十分伤感。老师对这篇作文的评语为:玩物丧志,格调低下。其实作文恰恰表现出这位同学纯真无邪的美好情愫,那种对生灵的热爱,对生命的珍惜,那种人与自然的亲和,这都是孩子稚嫩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作为教师理应加以爱护、培植和鼓励,而不是横加批评,扼杀学生美好的心灵。③放宽写作的体裁。文章的内容决定文章的形式,内容的宽泛就使得形式呈多元性,单一的形式往往束缚学生心灵和个性。所以,教师命题时应尽可能考虑到体裁是否受到限制,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思维特点的文体写作。此外还可布置学生写一些日记、周记、读书心得、名著赏析等,让学生自由书写,率性剖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写出风格炯异而又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总之,写作教学应该还学生一个心灵的自由,笔墨的自由,让学生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下,学写真文,学做真人。

3、在作文的评语中渗透人文教育。

目前,多数教师的作文评语已经形成了一套评价模式:中心明确,条理清楚,结构完整,语言通顺„„这千篇一律、冷冰冰、机械化的评语,不仅激不起学生写作的欲望,甚至还造成了师生情感上、心灵上的隔膜。中学生还处在成长期,对人生、家庭、社会会有种种的困惑和不解,有时也会产生低落、消极的情绪,这些都有可能反映到文章中来。作为教师就应凭借写评语这一契机,在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人文教育,使评语成为沟通师生感情的桥梁。所以,教师的作文评语应该富有感情,布满爱心,体现出浓浓的人文关怀。在这方面,湖北的陈英俊老师做得很好。如班里一位学生在《我渴望有个完整的家》中写父亲因工伤去世,家境惨淡,流露出强烈的悲观情绪。陈老师在批语中写道:“你家庭的变故,老师同学深感同情,但要知道:‘月之圆缺,人之祸福’是无法避免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只要你挺起精神,扬起风帆,用你的优异成绩来弥补这份缺憾,换回母亲的微笑,相信奇迹多在厄运中出现!”陈老师饱含深情的话语对于身处逆境、迷惘失意的学生,无异于一副精神的良药,抚慰着他受伤的心灵,激发起他战胜困难的斗志。又如一位学生在作文中流露出厌学情绪,陈老师的评语为:“恒心是通向成功的唯一的捷径。若达·芬奇学画蛋时失去恒心,怎能留下《蒙娜丽莎》那永恒的微笑呢?世界闻名网球健将张德培不是也道出‘恒心是我成功的全部秘诀’的亲身感受吗?拥了恒心,人才会变得漂亮而高尚。”<4>

老师布满爱的评语如春风开启着学生善感的心扉,如细雨滋润着学生稚嫩的心田,学生在获得写作启示的同时,对生活、人生也能多一份理解和感悟。参考文献

<1><2>钱理群,摩罗,余杰.《语文教育的弊端及其背后的教育理念》.载钱理群.《拒绝遗忘》.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P396,P398,<3>叶海林.《作文创新贵在解放学生》《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年7期P21 <4>陈英俊.《在作文评语中注入爱心》《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年3期P14 作文不计其数。6452

第五篇:初中生物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论文

1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自然科学的发展知识量之多、信息量之大、知识代谢频率之快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从20世纪后期起,生命科学更是显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试管婴儿”、“克隆”、“人类基因组计划”等令人瞩目的成就紧紧抓住了大众、教师、学生、家长对科学知识的关注程度,也远远超过了其他方面,可以说当前的学生拥有比任何年代的学生都多得多的知识和信息,但伴随而来的是道德水平的普遍下降,社会责任感差,各种恶习、陋习屡见不鲜。这些问题的产生,究其原因与人文精神的滑坡密不可分。教师在传授学生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忽视了人的精神发展和精神需求,忽视了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的方向性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在学科教育中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学科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他们很多时间都花在各门学科的学习上,生命学科又与学生自身有着密切联系,将人文精神的培养渗透到生物学教学中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的措施

2.1生活是人文教育的基础。生活是教育的基础,丰富多彩的生活为生物学教学提供了鲜活的素材。课堂教学的一切现象都可以或多或少地从生活中找到影子,这是由生物学的学科特性决定的。如“人体的新陈代谢”、“光合作用与人类的生活”等等。形形色色的生物蕴含着大自然造物主的智慧,也蕴含着人类科学求真与人文求善的美好愿望。生物学是一门富含人文特性的科学,它所涉及并关注的不仅仅是自然科学领域生物的发生、发展与衰亡等关系,生与死、消与长的重大课题,更渗透着人类关心自己、他人、社会物质及精神领域的一些重大课题。环境污染、癌症、艾滋病.、SARS等等,与人类生活方式、精神世界紧密相连。如:胃癌就与人们的饮食习惯有着密切关系,长期食用热的食物,过热的粥、茶容易使胃膜受到损伤,使致癌几率增加。另一方面,过量食用植物纤维,容易损伤胃壁,但细嚼可以避免损伤胃壁,吃的过咸,常吃油煎熏烤食品,也会增加患胃病的几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意识到:科学绝不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所有的问题,如SARS的感染与防治。人们在试图尝遍天下野味的同时,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现代教育应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而成的“绿色”教育。

2.2热爱生命意识。生物学是生命的科学,生物学教学的层面是对生命现实和生命过程的传授。46亿年前,当地球诞生后,没有任何生命,直到38亿年前,地球才出现了原始的生命,生命出现后,又从单细胞生命经过漫长的进化,直至约300万年前才出现了更复杂的生命形式,最后出现了拥有高等智慧、高级情感的人。这体现了生命的来之不易,同时,在茫茫宇宙中,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发现其他有生命的星球。可见,生命尤其是人类的生命,是独一无二的,是何等的珍贵和伟大。

2.3创设情景,引发激趣: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只是以书为本,犹如一潭死水,不但不能激起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反而会使学生厌倦。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科特点及生物科学最新进展,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讲视觉形成和眼球的结构时,视网膜内有许多色素细胞,使眼球内部形成一个暗室,而白化病人视网膜内缺少色素细胞,所以形成物像常常曝光,看不清晰物体。又如,讲小脑功能前,先分析:一位老人经常走路东摇西晃,不能准确拿到所取的东西,于是家人领他去看病,医生让他用手指自己的鼻子,结果老人的手在眼前晃来晃去,最后才指向鼻子,请你结合今天的课,读书分析,老人的病因在哪里。在课堂教学中,还应为激发学生兴趣捕获最新生物信息。在讲生殖发育时,可向学生介绍克隆技术、试管婴儿、基因工程、DNA亲子鉴定、人类基因重组计划、神州五号的太空育种等等。

2.4实验教学,培养兴趣:初中生好奇、好动,对一些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理和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兴趣。例如在讲“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预先让学生将天竺葵的一部分进行遮光处理。实验时,将天竺葵叶片取下,去掉遮光的纸片,将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里,隔水加热,为什么要隔水加热?待叶片变成黄白色,此时酒精却变成了绿色,这是为什么?将变黄的叶片用清水漂洗,然后滴加碘液,稍停片刻,再冲洗叶片,结果发现叶片见光部分变蓝,没见光部分没变蓝,这是为什么?通过实验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5课堂结尾,调动兴趣:课堂教学的结尾是整堂课的点睛之笔,也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关键。因此,在课堂教学的结尾处,教师应适时补充一些课外知识,丰富课堂教学。如,在讲“血液”一节的结尾处可补充发问:某些教练在大赛前往往要对运动员采用“高原训练”,这是为什么?在讲皮肤时,可启发学生:你知道皮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感到很疼?在讲叶的结构及光合作用时,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提高学生兴趣,可提出这样的问题:“你是否注意落在地面上的树叶,是背面朝上的多?还是正面朝上的多?这是为什么?”精心设计课堂结尾,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高新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使我们必须加强创新教育来面对当前瞬息万变的形势。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国民素质的竞争,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要求是连续、系统、全面性的,教育的任务是毫不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新才能、创造潜力得到充分发展。所以,教育工作只强调智育而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都是不可取的。

下载德育课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刍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德育课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刍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摘要:人文学科培养人的创造精神,让人获得崇高理想。而人文主义精神的习得和培养,主要是在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初中生正处于这一时期,这一......

    语文写作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5篇范文)

    摘要: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级目的。人文精神的获得要通过人文教育来完成。语文......

    浅谈语文写作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

    浅谈写作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 王国娟 目前中学普遍存在实用教育所造成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风气,以题海战术作为唯一或主要的教学方法,破坏了青少年人格的完整、全面的素质。人......

    高中物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论文

    摘要:物理课程是十分典型的理工学科,然而,在物理课程的教学中仍然能够很好地渗透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进入高中阶段后,学生接触到的物理知识点的难度与深度都在慢慢增加,很多......

    物理教学中人文精神在的培养

    物理教学中人文精神在的培养 摘 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文精神的内涵,作为教师应改变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和价值观。教师不仅仅是教书,更主要的是育人,是帮助学生成长,创造......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中情感的培养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中情感的培养 摘要: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学更注重情感培养。德育课教师要认真研究中职学生的情感特点,并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注重学生的情感培养,适时对学生......

    浅谈在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

    浅谈在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 摘 要:本文分析了造成中国学生想象力退化的原因,包括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师长对学生在知识方面的过分苛求、传统教育模式的缺陷......

    初中生物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初探[五篇范例]

    初中生物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初探 曹澄(无锡市大桥实验中学 214001) 摘要 人们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每时每刻都与自然界、社会、他人发生联系。社会的进步,生产的发展,要有科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