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改下职校德育课教学模式时代性刍议(半篇)
新课改下职校德育课教学模式时代性刍议
摘要:本文根据新课改理念对当前职校德育课教学模式进行了简略分析:学生兴趣匮乏;教学方法单调;与实践脱节。基于此,本文认为职校德育教学方式应彰显时代性,具体可如下操作:坚持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此激发学生兴趣;坚持创新教学的原则,不断健全学生人格。
关键词:新课改;职校;德育课;教学;时代性;策略
职校生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正处于形成时期,对其进行德育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难度却较大。特别是在“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的社会环境下,不少学生叛逆心理十分严重。加之一些职校对德育课不重视,从不进行考试,从而导致学生对德育课更是缺乏兴趣。因此,挖掘德育教学中的时代因素已成为职校德育教学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现笔者将对此进行相关探究。
1、坚持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此激发学生兴趣
当前职校生对德育课缺乏兴趣,一方面与学生成绩差,思想素质不高有关,另一方面与教师授课的方式也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一些教师上课时,拘泥于教材,照本宣科,过分强调理论,讲授的知识脱离学生的生活范畴,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低下。因此笔者认为德育教学应坚持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同时这也是彰显德育教学时代因素的重要准则,教学时须把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切身感受德育课在实践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对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定位教学目的时既不能过于完美,也不能过于世俗,更不能空洞地说教,大谈抽象理论。试想如果一个教师在德育课上大谈政治理论,枯燥乏味,学生定会厌烦至极,毫无乐趣可言,趣味既失,学则无味,学生修养的提高则成为一纸空谈。因而,教学中应充分结合学生耳闻目见的事情去解释抽象复杂的德育概念及定义,通过学生身边的小事去阐述德育课中的诸多道理,从而获得深入浅出、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譬如在教学“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我从学生最为熟悉的“学习”入手,设置如下问题:第一、当你在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别人要帮你,你会拒绝吗?第二、倘若你是一家公司出色的工程师,如果公司的董事长为你配备了几个助手,你愿意将你所掌握的技术与之分享吗?并在实践工作中与他们互通有无、共同提高吗?因为上述问题与学生的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他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第二篇:新课改下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性初探(肖)
新课改下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性初探 摘 要:德育课德育功能的发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迎接知识经济时代,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必须发挥德育课的德育功能。那么,职校德育课教学应如何发挥其德育功能呢?笔者从教师的师德要求、榜样的力量、教学内容以及对教材内容的拓展等方面加以论述。
关键词:新形势;职校;德育教学;德育渗透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职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职校的德育课教学不同于普通高中的教学,学生既没有会考的任务,又没有高考的压力,因而,在传授给学生一些基本原理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注重德育渗透.发挥其德育功能。
一、新形势下发挥德育课德育功能的重要性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发挥德育课的德育功能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青少年对金钱义利等重大问题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成就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将逐步形成。同时,在青年学生中“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金钱至上”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思想也开始蔓延,这是极其有害的。因此,在德育课教学中,发挥德育课德育功能,加强集体主义教育,才能克服腐朽思想,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才。
2.职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求发挥德育课的德育功能
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相当部分学生的素质偏低,他们中有些是初三年的分流生,还有些是已经工作一段时间再返校,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生活比较散漫,迟到早退.外出上网,打架斗殴等违纪事件时有发生,这给学校管理带来巨大的压力,因而,作为职校德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就是要向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教育,帮助他们“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只有发挥德育课的德育功能,才能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发挥德育课德育功能的途径
德育课德育功能的发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那么,在职校德育课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呢?我从教师的师德要求、榜样的力量、教学内容以及对教材内容的拓展等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1.加强德育教师的师德修养,发挥德育教师榜样的力量
德育课教师在学生心目中自然应当是教学内容的率先实践者,应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完美的人格。德育课教师应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这是师德修养的灵魂。一个优秀的政治教师一定是热爱教育工作,有强烈的敬业精神,能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而奋斗终身的人。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师爱”是搞好德育工作的前提。教师爱生,才会对学生高度负责,耐心教育。总之,德育教师必须加强师德修养,努力使自己成为政治坚定、情操高尚、知识渊博、品德高尚、本领过硬的人,这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学生。
2.充分利用德育课程内容,发挥正面教育的功能
从教学内容看,我能按教材内容和教学计划,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知识和道德法律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在教学中恰当地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国内外形势,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择人生道路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公民,提高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
(1)一年级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和就业指导及法制教育。
通过对《职业生涯规划》及《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使学生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办事公道,奉献社会”的理念,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针对当前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就业指导,向他们介绍我国的就业方针,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并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就业前培训:求职简历骗写,面试技巧等,并帮助学生对未来尽早进行规划,为他们步入社会作良好的铺垫。
(2)二年级主要从经济常识和哲学常识方面对学生进行邓小平理论,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教育,根据《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学科特点,职二各课教学内容中均以宪法和相关的市场经济法律为依据,有选择地进行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教育。如讲货币、银行可以结合《银行法》,讲经济制度可以结合《宪法》,讲企业和经营者可以结合《企业法》、《公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讲财政税收可以结合《财政税收法》,此外还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等。教育学生知法、用法、守法,学会用法律观点去判断是非,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自觉履行自己的义务。在讲授《哲学与人生》这门课时,我能着重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思维方法的教育。职二教材理论知识的根本内容就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统一。教师向学生传授这些基本观点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德育过程。通过知识的传授,引导学生相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提高集体主义觉悟,进而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尊重、关心和理解他人,能够正确地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3.合理拓展教材内容,有重点、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结合教材知识点,注重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
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不仅是我们的传世之宝,也是世界人民共有的精神财富。因此,作为德育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赋予新时代内容,使之成为
教育和培养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宝贵资料。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育的主要内容为:第一,爱国爱民的思想教育。如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为国为民的光辉思想。这些都是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文化遗产,都应成为德育课教材的必要补充。第二,坚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品德培养。翻开历史,古今中外凡是有所作为的人,哪一个不是经历了一番常人难以忍受的磨难而成就的?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而赋《离骚》,司马迁宫刑而成《史记》。通过这些典型材料的补充,对学生进行耐挫折教育,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第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高风亮节,“言必行,行必果”的诚实守信精神。第四,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道德品质;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的做人美德。如孔子倡导的“仁爱”,“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程门立雪”的故事都是典型材料。
总之,传统道德浩如烟海,这需要我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鉴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传统道德和现行中学德育课教育目标结合起来,既发扬光大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又为培养“四有”新人提供宝贵资料。
(2)重视时政教育,发挥德育课的德育功能
把时事教育作为德育课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党和政府在现代化建设中提出的新观点、新政策对教材基础知识进行补充和完善,有利于让学生及时了解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理解和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党的教育。时政教育也是拓宽学生知识面的一条重要途径。时事政治教育与德育课相结合,能激发学生学习德育课的兴趣和热情,更好地发挥德育课的教育功能。
三、发挥德育课德功能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是中学德育课教学的基本原则,是德育课生命力之所在。德育课兼备理论性和实践性。根据这一特点,必须认识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也就是要把理论知识的教学和德育教育紧密联系起来。
2.注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能否积极主动自觉地接受德育影响,即学生自主性能否得到发挥,是德育课德育功能发挥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要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努力实现“要我受教育”到“我要受教育”的转化。
3.注意德育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德育课德育功能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方法。科学的德育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应根据德育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地选择运用方法。
4.注意发挥德育课德育的主渠道作用
把德育课的德育功能同学校其他各项德育工作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德育任务。主渠道和其它渠道密切配合,学校德育才能真正取得成果。
贵州新兴中职校2009年4月15日
第三篇:(新课改下的教学模式)
第十届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
新课改下的教学模式
张有弟 重庆市永川萱花中学校
论文类别:学科教学类 学段:中学 学科:物理
带者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沐浴创新教育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齐映进我的视野。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
一、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传统的“一言堂”注入式教学模式主宰着课堂,教师任劳任怨地主动灌输,学生神情漠然地被动接受或应付,久而久之,课堂变得了无生趣,学生的头脑被禁锢了,学生对老师形成了一种严重的依赖心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实施新课程以后,教材变了,变得更贴近生活实际,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了,而我们很多教师还是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老师的包办和对学生的不放心,导致学生对新教材的理解和认识更加模糊,于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每况愈下,上课开小差的多起来了,学生考试的分数越来越低,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教学质量明显下降。不读书、厌学的学生也随之增多„„因此,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便成了我们的当务之急。
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一)关注新理念指导下的发展和创新原则
尝试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要突出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立足于创新,立足于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开拓崭新的多彩的课堂教学模式。
1、关注人的发展,树立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关注发展就是关注学生的能力的提高,特别是指向未来的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可持续学习的意志品质、兴趣、习惯和能力,并最终培养学生的不竭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建立全新教学思路。
2、推崇个性化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张扬个性,反对整齐划一,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及自由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想象,培养初步 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训练,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二)关注教与学动态发展的原则
我们主张活的教学,在相互促进、互动交往的过程中获得发展,关注师生“教与学”的过程,从双方动态发展的状况,来体现课堂教学过程的本质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一是要重视学习的过程,加强实践和操作,提高实践能力;二是重视教方法、学法,导规律。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认知,学会做事。
(三)关注“人文性”,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原则
在新理念的指导下,体现对人格的尊重与塑造,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重视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启发诱导、激励,立足综合素质的提高。新课改特别强调人文性理念,强调提高人文素养,塑造丰富多彩的人格。
(四)关注教师教学创新,倡导开放性评价原则
我们主张以学定教,教无定法,教学相长,为学服务。倡导丰富多彩的课堂,反对用整齐划一的标准去穷尽可能发生的一切。课堂教学评价必须开放,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因材施教,给被评价者留有广阔的创意的空间。
三、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有关要求
1、确立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应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能力,方法与习惯三个维度去确定,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要重视教学目标的层次性,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促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挖掘教材的思想性,向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2)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全面揭示本课的知识点,无知识性、科学性的错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积极的自我体验与自我调控能力的培养,能进行智力(主要指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及创造力)训练;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3)学习方式、方法与习惯目标:①培养学生自学、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预习和复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勤动笔的习惯。
②促使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改变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和谐合作精神,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独立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发展。
③尝试多种学习方式:A、自主学习:正确的自主学习方式是强调“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
B、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的变化,它是相对于“个体学习”与“竞争学习”而言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
C、探究式学习:探究学习即是发现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正确的探究学习方式是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开辟学术研究的情境和氛围。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自主、合作、探究具有独立的意义和操作方式。但他们之间又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学生的学习必须真正是独立的思维和情感体验。合作的前提是自主,是在充分自主的基础上共同完成一项任务。而探究是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方式。在教学中,绝非每一节课都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三种方式。它绝对不是程序,不是模式,只是学习的三种方式。自主和探究学习不等于教师不再讲授,合作学习不等于从此不再搞单独的质疑和答疑活动。一定要避免理论和实践上的极端倾向。
2、抓好教学实施
(1)把握教学内容的选择①能正确理解教材,善于利用、活用和开发教材,体现创造性。教材处理恰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②要挖掘教材中素质教育的因素,和人文性、教育性,能针对儿童的特点和思想实际,以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方式进行思想教育;
(2)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对陶冶学生的情感、完善学生的人格、愉悦学生的生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3)安排适当的课堂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语言具有启发性,问题设计新颖、开放,问题情境的创设具有新意和挑战性,答案不唯一,呈现问题形式多样,鼓励学生大胆质疑。(4)重视对学生的关注与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提供参与教学活动的广阔时空。(5)呈现教学能力、素质、机智与情态。
(6)优化教法、学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师的“教”要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之上,能根据学的需要设计教的内容,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的出发点是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要恰当,讲求实效。
四、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思考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熟悉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把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3、夸大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着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
第四篇:刍议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刍议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
作者:王晶晶
来源:《现代交际》2013年第02期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每一位一线教师都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但也是一次极大的挑战。如何在新课改下对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环节进行创新,能够培养学生创造性语文素养的教学方法,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思考和总结。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语文 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2-0159-01
一、高中语文教师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坚持新课改长期性和艰巨性
高中新课程改革虽早已在全国各地陆续开展,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也都基本上适应了新课程教学要求,但也还存在着沿袭保守教学方法、教师凌驾于课堂和学生之上、极度追求升学率、急功近利等现象。但是很多一线高中语文教师对教学改革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没有仔细研读新教改,想当然、盲目地进行所谓的新课改教学。而在寄希望于目光短浅的改变教学现状的简单做法没有成功后,就陷入了语文教学课改的死胡同,并产生了畏难心理,使得新课改难以顺利进行。高中语文教师要改变这种“盲目”性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不再仅仅满足于书本或生活中所给予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学会重新思维和探索。
高中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过程,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和领会新课程的精神,有机灵活地探求新的教育模式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仅要系统地掌握基本技能技巧,还必须学习教学科研的新理论和新方法,积极投身于教学实践。
二、高中语文教师要积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和谐的教学课堂
目前,普遍存在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仍然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这其中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教师不能做到对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整合,过度重视课堂教学,而不是突破课堂教学的约束扩展到课堂外的社会之中,不重视语文同其他学科知识信息以及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除此之外,学校还只是把教学的重心放到高考现实和学生分数,而轻视在教学环节中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高中新课改的另外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和养成健康人格。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改变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师生关系,打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绝对权威地位,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和质疑精神。高中语文教师要改变在教学环节中的传授者、讲解者地位,而转变教学中处在配角地位的引导者。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导地位,调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积极主动性,把学生学习的质量和学习的收获作为判定教学效益的标准。新教改要以学生为本,语文
教师要始终牢记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变“传话筒”为“对话者”,变“单面教授”为“平等交流”,正确对待和引导学生的创造欲,为学生提供在学习和交流中自我展示的各种机会,引导学生把感受和思考用语言或文字表达出来,培养他们主动探求知识、发表独立见解的习惯和能力,不断增长知识信息提高和素质能力。
三、高中语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
(一)提高学生综合语文素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将走出教科书与请进课堂的教学方式相结合,思想引导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充分有效、合理地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把语文课堂教学与当今复杂多变的世界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能在学到丰富知识和文化熏陶的同时,提高创新思维能力,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锻炼学生怀疑性思维能力
要在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养成怀疑的思维能力。在实践中怀疑自己的不足,在实践中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让学生逐渐适应自己知识探索者的角色,充分调动语文知识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课堂上能提出一个好问题,就如同抛砖引玉,激发同学们自主思考,逐渐自己解答出答案。
(三)设立情景式语文教学课堂
每一种课程都需要教具,语文也不例外。不过随着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都在普及多媒体技术。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是通过生动具体的环境或是道具,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产生投入到书本中的愿望。可以利用多媒体的视频、图片,也可以使用实物道具,同时配上相应的对白和音乐,重现作者创作时的情境,让同学们犹如身临其境,产生联想,体会作者作文时的心情。
(四)引导学生创新阅读
读和写是学习语文的核心,只有阅读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学习水平。通过语文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在课堂上的阅读指导,应选取一些具有文学代表性强,并能够锻炼创新思维的文章或书籍。也要加强引导学生利用好课外阅读的机会,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性阅读,提高阅读质量。
四、高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
当今教学实践中,教学越来越多地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以达到使语文课堂教学容量变大、传授知识和吸收信息的效率提高的目标。在新课改形式下,在课堂内外创造出一种浓厚的趣味性语文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先进的教学模式和丰富的教学内容中学习知识,提高语文素
养。另外,语文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阅读相关文章查找相关资料,使得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互相补充,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进而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第五篇:浅谈新课改下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数学论文]
浅谈新课改下数学课堂
数学组
刘钦荣
2011
摘要:文章针对新课改下教学模式的创新,结合数学课堂教学的切身体会,从教师的角色转换、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三个方面对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于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经历数学产生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重视发挥知识形成过程的价值,鼓励自主探索,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学习的探究活动过程,体会到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再发现”地学习数学,在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感受到数学发展的乐趣。作为新一轮课改的实践者,结合几年来的教学体会探求适应新标准要求的教学模式。
一、教师角色的转换
教师角色的转换主要体现在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实践的研究者。即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一)新课程促使教师成为学生的促进者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了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新课程要求教师不能再做知识的传递者,照章行事的盲从者,而应当成为发掘资源的向导,寻求机会的组织者,思想和技术咨询的指导者。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自身的发展置于教育的中心位置,为学生创设宽容的课堂气氛,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为学生服务;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原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教师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体验探索的艰辛,分享成功的喜悦。教师是学生的促进者,是信息化和学习化社会对教师角色提出的新要求,新课程将促使教师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催化剂。那么,促进者的角色如何扮演?促进者的角色应有几个特点:一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激发学生自主探求新知的欲望。二是积极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三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四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二)新课程将促使教师成为实践的研究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新课程的出现,使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增多并变得复杂,同时也增加了许多不确定因素。如: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由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等多元价值取向引起的;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极大的余地;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可灵活选择与使用教法。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活动的决策者。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成为研究者。
二、新课程呼唤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新的教学模式
(一)呼唤与新教学方式相适应的新教学组织形式的诞生
新课改强调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推出许多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如“辩论式”、“答记者问式”、“拔河式”„„构建气氛民主、便于交流的开放性课堂,有利于改变教师对课堂的垄断地位。我们应提倡“三主”、“三不”的组织原则——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以“活动”为主、不“锁住”学生;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教学内容、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法,以“发现”为主、不“代替”学生;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去发现结果或规律,教师不做现成饭喂学生,以“鼓励”为主、不“钳制”学生。这样的课堂,少了不该有的条条框框,多了应该有的自由与宽容,多了促进自主学习应该有的自信和勇气,在这种不拘一格的教学形式中,在这样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学生的手指灵活了,思维的闸门开启了,迸发出了智慧的浪花,激荡起创新的激情和成功的欢欣,教师的劳动也涌现出了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二)激发兴趣,改进教学模式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也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长期以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兴趣、个性化因素及心理发展规律,不可避免地导致学生独立人格丧失、思维收敛、想象力及创造潜力受压抑等不良后果,高分低能现象屡见不鲜。新课程重视以人为本,关注对学生人格的塑造,突出对思想品德的培养,强调学生应具有健全、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这一切只有通过恰当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才能实现。
(三)运用变式教学,确保其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的热情
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本文转自[教育文稿网] www.xiexiebang.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如可以把条件、结论完整的题目改造成给出条件,先猜结论,再进行证明的形式;也可以改造给出多个条件,需要整理、筛选以后才能求解或证明的题目;还可以改造成要求运用多种解法或得出多个结论的题目,以加强发散式思维的训练。此外,将题目的条件、结论拓广,使其演变为一个发展性问题,或给出结论,再让学生探求条件等。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求知欲,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由“爱学”到“学会”,再到“会学”,最终掌握数学学习的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
三、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习
一直以来,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带给人们中国学生高分低能的印象。而新课程的改革,尤其研究性学习的广泛开展,将有助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索知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等。
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要研究的问题(或专题、课题)多来自学生生活着的现实世界,课程的实施大量地依赖教材、校园以外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学生学习的途径、方法不一,最后研究结果的内容和形式各异,因此它必然会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数学开放题带进课堂。通过开放性学习,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首先它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一种学习中将培养起一种开放性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的形成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尤其重要。
在长期的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训练中,学生慢慢形成了这样一种思维定式:所有的问题都有答案,并且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研究性学习恰恰要改变这种状况。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研究的问题各不相同,每一个问题由于所获取的资料不同、对资料的分析处理不同,其结果会有很大差别。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一个标准答案”事实上已经不可能。学生没有了思想上的束缚,完全可以在他负责的研究领域中任思绪自由地驰骋,充分发挥他的想象力。这样一种开放的自由的学习,正是学生灵感火花、创新精神产生的前提条件。学生处于一种良好的创新意识的氛围中,经常接受到新氛围的感染与熏陶,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在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中体验到分析的乐趣,学会学习、创新的策略与方法,从而激活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力。
总之,数学课程改革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发展过程,数学教师应顺应时势,转变教育观念、提高素质修养,本着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发展的教育新思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恰当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强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综合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出强适应型的复合人才。在新课标的实施中,在新教育的道路上,让我们共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