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写作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

时间:2019-05-12 13:35: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语文写作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语文写作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

第一篇:浅谈语文写作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

浅谈写作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

王国娟

目前中学普遍存在实用教育所造成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风气,以题海战术作为唯一或主要的教学方法,破坏了青少年人格的完整、全面的素质。人文精神的内涵对于当前实用主义教育无疑是一剂清醒的良药,语文属于人文学科,在语文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既是它的应有之义,也是时代的大势所趋。人文教育的遗漏带来的是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失落和学生人文精神的匮乏,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人文教育及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摆在每一个语文工作者面前迫切而又严峻的话题。本人想从写作教学的角度,谈一下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下面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一、语文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阵地。

人文精神是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级目的。人文精神的获得要通过人文教育来完成,人文精神是人类在自身认识、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形成的,并规范、指导、约束着人类自身的各种活动,表现为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文精神集中蕴含在人文文化里,它是人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文化的精华和最高境界,它的获得是要通过人文教育来完成,而人文教育是人文精神培养的最主要的途径。而语文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阵地,写作教学是最佳方式。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语言都是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民族的文字,语言文字本身就反映着一个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积淀着深厚的精神内涵。另一方面,关注人类文化的发展,欣赏优秀的作品,感悟深刻的人生哲理,领悟人生真谛,同样离不开语文。因此,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过程,也是增长知识、提高认识、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启发想象、进行创造性思维、促进人际沟通、社会交往、培养合作精神、健康个性和良好习惯的过程。总之,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在教书与育人之间有一种天然的联系。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角度上说,培养一个人怎样写作,在另一个意义上就是培养一个人怎样做人。因为文章是作者精神的外化,其往往能折射出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等,所以,在语文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既是应尽之务,也是时代的所趋。

二、写作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

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领悟美的真正内涵。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处接触到的物、事、人,都可以成为观察的对象,成为写作时的材料。如:春天的花、夏天的雨、冬天的雪;一些常见的小动物、工艺品;经常接触相处的人:老师、家人、同学等。平时我注意教给学生一些观察的方法如:要有序,观察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观察要细致等等,鼓励学生自己去观察秋日早晨的雾、落日、朝阳„„,并对学生的每一个新发现,每一种新感受给予热情赞扬。学生观察有了主动性、积极性,他们就会兴趣盎然地“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时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留个不歇。”确实,美在生活,美在自然,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观察,就能积累写作素材,写作就有取之不竭的源头活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美无处不在。写作教学就应该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在欣赏感受大自然美的过程中,获得广博的知识,陶冶自己的情操。塑造良好的品格;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去观察。

去感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的东西:坚韧、勇敢、爱心、奉献、善良、真诚等优秀品质;还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各种人,引导学生正确观察各种人,善于发掘每个人的内在、本质的美。在观察的基础上,在感受美的同时,学生的心灵也将受到一次心灵的触动。在指导学生将情感诉诸笔端。学生在创作一文文章的同时,也在塑造一个完美的自我,美好的心灵。

2、引导学生写真话,抒真情,创作出富有生命力的文章,描绘美好人生。

真情是文章的生命;矫饰是文章的大敌。每逢作文,一些同学常常东拼西凑,生编硬造,千篇一律,总给人“似曾相识”之感?究其原因,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写“真话”的力度不够。只有引导学生写真话,才能在真情实感中,学习技巧,写出新意。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空话、套话。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创新意,才能写出好文章

首先,命他们想说、喜欢说、有东西可说的题目。要使他们养成叙身边事,写身边物,勤观察、勤思考、勤悟人间冷暖的练笔习惯。其次,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人和事,拓宽生活的视野。比如:经常与亲人交流,尽可能多地浏览报刊,多留意街头四季的变化,学会倾听来自自然的声音,听听音乐,参观艺术展览等,用心贴近,从这种观察中,获取活生生的写作材料,引起学生无限的联想。当然,若没有对大自然的细心观察,朱自清的笔下就不会奔涌着春的勃勃生机;老舍的笔下也不会有济南“温晴”的冬天;若没有对生活的深切感悟,宗璞的笔下就不会奔腾出生机盎然的紫藤萝瀑布。所以,应让学生贴近生活,感悟生活,用鲜活的语言表达生活,使他们在作文实践中得到心灵的熏陶,尝到用我眼看世界、用我手写我心的甜头和乐趣。最后,写作要创新,要有创造性,不要引导学生一味地模仿。然而,一些学生的作文却充满着模仿的痕迹,其原因是各种优秀作文汇编充斥市场,到写作时,脑子里浮现的都是篇篇范文佳作,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没有自己的血肉,这样的作文实在无法让人提起兴致多看它一眼,更别说有任何教育意义。因此,认认真真地阅读,老老实实地写作,本本分分地感动,在真情实感中学习技巧、创造新意,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源头活水”,是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催化剂。

诚然,作文的成功取决于多种因素。诸如立意的正确、手法的独特、语言的准确等,但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要说真话,抒真情,创新意。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问世间“情”为何物?“高山流水”是真诚的友情;“舐犊情深”是本真的亲情;“落叶归根”是乡土之恋……“情”是生命之“真”,是爱、仁慈、悲悯……是生命之间相互维系的丝线,是生命源头的汩汩清泉。

写文章也要想做到“感情真挚”,抒发真情实感,切忌矫揉造作。《庄子·渔父》中说:“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学生要注意以下两“真”:一是“事真”:这点主要指记叙。事情中往往流露出感情,感情“真”首先需要事情“真”.只要符合来源于生活就可以视为“真”。二是“理真”:这里主要指议论。人们常将“情”与“理”连在一起,称为“情理”。文章阐述的道理若想说服人、打动人,非有“情”的加入不可。因此,道理“真”有助于感情“真”,情真才知人真,要告诫学生“诚”是我国写作的优良传统;“诚”是文章的生命,是文章的灵魂;“诚”是评价文章的第一标准,文章只有“立其诚”才能感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要让学生“以我手写我口”,心口如一,人文协和。此外还可布置学生写一些日记、周记、读书心得、名著赏析等,让学生自由书写,率性剖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写出风格炯异而又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总之,写作教学应该还学生一个心灵的自由,笔墨的自由,让学生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下,学写真文,学做真人。

3、在作文的评语中渗透人文教育。学生的作文一旦完成,特别需要适当的帮助和鼓励。因此,在学生作文的评语中应倾注我们的人文关怀,以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用积极的评

价诱发学生的创作动力,以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

实践证明:用第二人称的谈心的形式来写评语,真心倾注自己的情感,表达真诚的关怀。当学生在作文中给我讲心里话时,我为他写上“谢谢你在老师面前敞开了心扉,给老师吐露了心声,老师理解你,更支持你!” 当他表现出松懈、灰心、颓丧的时候,我为他写上:“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老师希望你坦然面对生活,敢于直面困难。” 当他取得了成绩有点骄傲情绪的时候,就为他写上:“灿烂星空,谁是真的英雄?希望你的努力是不懈的、踏实的,你的微笑才能留在最后。”学生深感到老师的真诚的关怀和对自己的尊重爱护,都把自己的压力、困惑、想法倾诉在作文之中。这样,学生不仅提高了写作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对生活和人生的认识。教师在作文教学的同时更是教给了他们做人的道理。从而健全了自己的人格,使学习与做人兼而顾之。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在评语中贯彻鼓励性原则,敢于鼓励,善于鼓励,才能把人文精神渗透到作文教学中,让语文教学回归到人文教育的轨道上,我们就能听到学生的人文之花慢慢绽放的声音。作文评语要注重鼓励性。作文评语要委婉、亲切、注重启发性。写作文评语注重鼓励,并不排斥批评,因为评语也起着指点迷津的作用。

中学生还处在成长期,对人生、家庭、社会会有种种的困惑和不解,有时也会产生低落、消极的情绪,作为教师就应凭借写评语这一契机,在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人文教育,使评语成为沟通师生感情的桥梁。教师的作文评语应该富有感情,充满爱心,体现出浓浓的人文关怀。如班里一位学生孙阳在《妈妈你回来》中写父亲自杀后,家境惨淡,母亲外出打工,作文中流露出强烈的悲观厌世情绪。:“虽然妈妈离开了,但你还有老师,同学,‘月之圆缺,人之祸福’是无法避免的„„只要你挺起精神,扬起风帆,用你的优异成绩来弥补这份缺憾,换回母亲的微笑,相信奇迹多在厄运中出现!”老师饱含深情的话语对于身处逆境、迷惘失意的学生,无异于一副精神的良药,抚慰着他受伤的心灵,激发起他战胜困难的斗志。又如一位学生在作文中流露出厌学情绪,作文中老师写到:“恒心是通向成功的唯一的捷径。若达•芬奇学画蛋时失去恒心,怎能留下《蒙娜丽莎》那永恒的微笑呢?拥了恒心,人才会变得美丽而高尚。”老师充满爱的评语如春风开启着学生善感的心扉,如细雨滋润着学生稚嫩的心田,学生在获得写作启示的同时,对生活、人生也能多一份理解和感悟。

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项艰巨而长远的工程,要真正扬起语文教学的“人文”风帆,必须转变观念,开阔视野,更新思路,多角度、多渠道地引导学生关注“人文”,贴近“人文”,使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教学中比翼双飞,去迎接语文教学的真正美丽和生动

第二篇:语文写作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范文模版)

语文写作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

摘要: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级目的。人文精神的获得要通过人文教育来完成。语文属于人文学科,在语文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既是它的应有之义,也是时代的大势所趋。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语文写作教学人文精神培养

建国以后至现在,我国教育的最大失误就是人文教育的遗漏。以语文教育为例,关于语文教育性质的观点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工具说、人文说和二重说(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虽然现在大多数语文工作者认可和接受了二重说,并且国家把语文的双重性质明确地写进了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可真正主宰语文教育实践的仍是工具论观点,并在应试教育的牵引下,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使本该布满人性美、情趣美,最具人文内涵的语文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成一种机械的应试练习。

人文教育的遗漏带来的是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失落和学生人文精神的匮乏,而这异化了的教育已经出现了不祥的表征:一些学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严重,传统道德滑坡,理想信念冷漠,生存能力、耐挫能力下降,创造能力丧失,人格畸形发展,甚至走向了犯罪的道路。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多,并且一批批考入高校或走向工作岗位,这将给祖国的建设和发展造成怎样的伤害,后果实在不堪设想。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人文教育及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摆在每一个语文工作者面前迫切而又严重的话题。笔者想从写作教学的角度,谈一下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的内涵是极其丰富复杂、深厚广阔的。90年代,有识之士提出了“重建”、“高扬”人文精神的口号,展开了什么是“人文精神”的讨论:有人说:“各种形态的人文思想科学地概括在一起,升华就成为一种精神——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包含了各种人文思想的闪耀。”有人说:“它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思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有人说:“人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对个性充分发展的向往,对社会正义的探索,对人与人真正平等的理想,即我们通俗地称为‘良知’的因素”就是人文精神。有人说:“人文精神要有血性和良心,要有同情和怜悯”等等不一而论。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因人的角度不同,其内涵也就变得多种多样。人们经过沉淀,对人文精神的内涵基本达成了共识: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说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具体说,人文精神也就是人类最可贵的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它贯穿于全部人类历史,融会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表现于言、行、情、理,负载于各种具体事物。人文精神集中蕴含在人文文化里,它是人文文化(即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文化的精华和最高境界,它的获得是要通过人文教育来完成,而人文教育是人文精神培养的最主要的途径。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语文之所以具有人文性,是由于:一方面,语言都是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民族的文字,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不仅仅是一个符号系统或交际工具,语言文字本身就反应着一个民族熟悉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积淀着某种深厚的民族精神。另一方面,关注人类文化的发展,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同样离不开语文。因此,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过程,也是增长知识、提高熟悉、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启发想象、进行创造性思维、促进人际沟通、社会交往、培养合作精神、健康个性和良好习惯的过程。总之,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在教书与育人之间有一种天然的联系。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角度上说,培养一个人怎样写作,在另一个意义上就是培养一个人怎样做人。因为文章是作者精神的外化,其往往能折射出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等,所以,在语文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既是它的应有之义务,也是时代的大趋势。

二、写作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

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而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正如罗丹说的那样“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写作教学就应该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在欣赏自然的过程中,获得广博的知识,凝铸自己优良的品格;要引导学生走到社会中去,去发现社会生活中的美好的东西,比如:坚韧、勇敢、爱心、奉献等;还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观察各种人,善于发掘人的内在、本质的美。在观察的基础上,在感受美的同时,学生的心灵也将受到一次次触动。这些观察必将带着他们的情感诉诸笔端。相信学生在写出一篇篇美文的同时,也在塑造一个个美的自我,美的心灵。

2、引导学生写真话,抒真情。

曾几何时,中学的写作教学陷入误区:(1)题材限制过死。写作教学多是命题作文,而且命题的范围过窄,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令学生无话可说。(2)主题要求太高(这种“高”总是与“政治性”、“思想性”划等号)。老师总是耳提面命地指令学生:主题要深刻,要升华,要写光明,写本质,学生自觉地压抑住了不同于“高标准”要求的“个性经验”和“自己的声音”,然后生拉硬扯,人为拨高。(3)作文摸式化严重。在应试教育的牵引下,教师注重写作技巧的练习: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起承转合。时间久了,学生就形成了写作的套路和模式:蜡烛——赞颂老师的奉献精神,家乡新貌——歌颂党的富民政策,小草——讴歌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们。更有甚者,有的教师压题,让全班同学背范文,结果在考试中雷同种写作教学、练习产生的恶果是:(1)抹杀了学生天真活泼的灵性,丰富多彩的个性,压抑了学生的创造力。(2)虚假文风泛滥。学生写不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写作时言不由衷,生编硬造,无病呻吟,空话、套话、大话、假话连篇。作文与做人是密切相联的,当我们某些老师津津乐道于培养了许多擅长编造“漂亮谎言”的“写作尖子”时,却往往没有意识到学生心灵的锈迹斑斑,学生精神家园的荒凉萧索,学生的人格人性的人为斫损。作文的虚伪极易滑向做人的虚伪。说假话,久而久之,会“习惯成自然,变成‘以假乱真’,甚至‘以假为真’”。<1>摩罗说:“讲话的方式就是面对世界的方式,你讲话的态度是虚假的,那么,你面对这个世界的态度也只能是虚假的。”<2>从这个角度上说,培养一个人怎样写作,在另一个意义上就是培养一个人怎样做人。那么如何摆脱写作中的虚假作风,引导学生写真话、抒真情呢?(1)确定“真诚”为作文的第一标准。综观历代文论,从《易》的“修辞立其诚”,《论语》的“诗言志”,直到鲁迅的“渊邃人之性情,崇大人之好尚”,巴金的“掏出自己的心”,贯穿始终的就是一个“诚”字。要告诫学生“诚”是我国写作的优良传统;“诚”是文章的生命,是文章的灵魂;“诚”是评价文章的第一标准,文章只有“立其诚”才能感动自己,也才能打动别人,要让学生“以我手写我口”,心口如一,人文协和。

(2)解除束缚,抒写真情。①放宽写作的内容。“春夏秋冬,走过四季都是诗;天地之间,人生百味皆成文。”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人生的酸甜苦辣都可以入文。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取消命题作文,即使是限定性作文,范围也要宽泛些。②放宽写作的主题。要求主题明晰、正确是必要的。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悟生活,用自己的头脑分析生活,凡是他们感到真实的、健康的、有趣的、美的、出色的或曾经被深深感动过的,都可以写进作文,既可以赞美崇高、伟大,也可以抨击丑恶和渺小,还可以传达一已的情思和心灵的震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千万“不能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去套住学生的思维方式,不能用现有的道德规范约束学生的道德判定。”<3>如一位同学在作文写道:自己养了一只小猫,非常可爱,可却得病死了,自己十分伤感。老师对这篇作文的评语为:玩物丧志,格调低下。其实作文恰恰表现出这位同学纯真无邪的美好情愫,那种对生灵的热爱,对生命的珍惜,那种人与自然的亲和,这都是孩子稚嫩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作为教师理应加以爱护、培植和鼓励,而不是横加批评,扼杀学生美好的心灵。③放宽写作的体裁。文章的内容决定文章的形式,内容的宽泛就使得形式呈多元性,单一的形式往往束缚学生心灵和个性。所以,教师命题时应尽可能考虑到体裁是否受到限制,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思维特点的文体写作。此外还可布置学生写一些日记、周记、读书心得、名著赏析等,让学生自由书写,率性剖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写出风格炯异而又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总之,写作教学应该还学生一个心灵的自由,笔墨的自由,让学生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下,学写真文,学做真人。

3、在作文的评语中渗透人文教育。

目前,多数教师的作文评语已经形成了一套评价模式:中心明确,条理清楚,结构完整,语言通顺„„这千篇一律、冷冰冰、机械化的评语,不仅激不起学生写作的欲望,甚至还造成了师生情感上、心灵上的隔膜。中学生还处在成长期,对人生、家庭、社会会有种种的困惑和不解,有时也会产生低落、消极的情绪,这些都有可能反映到文章中来。作为教师就应凭借写评语这一契机,在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人文教育,使评语成为沟通师生感情的桥梁。所以,教师的作文评语应该富有感情,布满爱心,体现出浓浓的人文关怀。在这方面,湖北的陈英俊老师做得很好。如班里一位学生在《我渴望有个完整的家》中写父亲因工伤去世,家境惨淡,流露出强烈的悲观情绪。陈老师在批语中写道:“你家庭的变故,老师同学深感同情,但要知道:‘月之圆缺,人之祸福’是无法避免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只要你挺起精神,扬起风帆,用你的优异成绩来弥补这份缺憾,换回母亲的微笑,相信奇迹多在厄运中出现!”陈老师饱含深情的话语对于身处逆境、迷惘失意的学生,无异于一副精神的良药,抚慰着他受伤的心灵,激发起他战胜困难的斗志。又如一位学生在作文中流露出厌学情绪,陈老师的评语为:“恒心是通向成功的唯一的捷径。若达·芬奇学画蛋时失去恒心,怎能留下《蒙娜丽莎》那永恒的微笑呢?世界闻名网球健将张德培不是也道出‘恒心是我成功的全部秘诀’的亲身感受吗?拥了恒心,人才会变得漂亮而高尚。”<4>

老师布满爱的评语如春风开启着学生善感的心扉,如细雨滋润着学生稚嫩的心田,学生在获得写作启示的同时,对生活、人生也能多一份理解和感悟。参考文献

<1><2>钱理群,摩罗,余杰.《语文教育的弊端及其背后的教育理念》.载钱理群.《拒绝遗忘》.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P396,P398,<3>叶海林.《作文创新贵在解放学生》《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年7期P21 <4>陈英俊.《在作文评语中注入爱心》《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年3期P14 作文不计其数。6452

第三篇:语文写作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

摘要: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级目的。人文精神的获得要通过人文教育来完成。语文属于人文学科,在语文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既是它的应有之义,也是时代的大势所趋。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语文写作教学人文精神培养

建国以后至现在,我国教育的最大失误就是人文教育的遗漏。以语文教育为例,关于语文教育性质的观点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工具说、人文说和二重说(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虽然现在大多数语文工作者认可和接受了二重说,并且国家把语文的双重性质明确地写进了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可真正主宰语文教育实践的仍是工具论观点,并在应试教育的牵引下,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使本该充满人性美、情趣美,最具人文内涵的语文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成一种机械的应试训练。

人文教育的遗漏带来的是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失落和学生人文精神的匮乏,而这异化了的教育已经出现了不祥的表征:一些学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严重,传统道德滑坡,理想信念冷漠,生存能力、耐挫能力下降,创造能力丧失,人格畸形发展,甚至走向了犯罪的道路。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多,并且一批批考入高校或走向工作岗位,这将给祖国的建设和发展造成怎样的伤害,后果实在不堪设想。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人文教育及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摆在每一个语文工作者面前迫切而又严峻的话题。笔者想从写作教学的角度,谈一下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的内涵是极其丰富复杂、深厚广阔的。90年代,有识之士提出了“重建”、“高扬”人文精神的口号,展开了什么是“人文精神”的讨论:有人说:“各种形态的人文思想科学地概括在一起,升华就成为一种精神——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包含了各种人文思想的闪耀。”有人说:“它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思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有人说:“人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对个性充分发展的向往,对社会正义的探索,对人与人真正平等的理想,即我们通俗地称为‘良知’的因素”就是人文精神。有人说:“人文精神要有血性和良心,要有同情和怜悯”等等不一而论。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因人的角度不同,其内涵也就变得多种多样。

人们经过沉淀,对人文精神的内涵基本达成了共识: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说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具体说,人文精神也就是人类最可贵的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它贯穿于全部人类历史,融会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表现于言、行、情、理,负载于各种具体事物。人文精神集中蕴含在人文文化里,它是人文文化(即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文化的精华和最高境界,它的获得是要通过人文教育来完成,而人文教育是人文精神培养的最主要的途径。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语文之所以具有人文性,是由于:一方面,语言都是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民族的文字,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不仅仅是一个符号系统或交际工具,语言文字本身就反应着一个民族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积淀着某种深厚的民族精神。另一方面,关注人类文化的发展,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同样离不开语文。因此,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过程,也是增长知识、提高认识、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启发想象、进行创造性思维、促进人际沟通、社会交往、培养合作精神、健康个性和良好习惯的过程。总之,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在教书与育人之间有一种天然的联系。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角度上说,培养一个人怎样写作,在另一个意义上就是培养一个人怎样做人。因为文章是作者精神的外化,其往往能折射出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等,所以,在语文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既是它的应有之义务,也是时代的大趋势。

二、写作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

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而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正如罗丹说的那样“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写作教学就应该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在欣赏自然的过程中,获得广博的知识,凝铸自己优良的品格;要引导学生走到社会中去,去发现社会生活中的美好的东西,比如:坚韧、勇敢、爱心、奉献等;还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观察各种人,善于发掘人的内在、本质的美。在观察的基础上,在感受美的同时,学生的心灵也将受到一次次触动。这些观察必将带着他们的情感诉诸笔端。相信学生在写出一篇篇美文的同时,也在塑造一个个美的自我,美的心灵。

2、引导学生写真话,抒真情。

(1)确定“真诚”为作文的第一标准。综观历代文论,从《易》的“修辞立其诚”,《论语》的“诗言志”,直到鲁迅的“渊邃人之性情,崇大人之好尚”,巴金的“掏出自己的心”,贯穿始终的就是一个“诚”字。要告诫学生“诚”是我国写作的优良传统;“诚”是文章的生命,是文章的灵魂;“诚”是评价文章的第一标准,文章只有“立其诚”才能感动自己,也才能打动别人,要让学生“以我手写我口”,心口如一,人文协和

(2)解除束缚,抒写真情。①放宽写作的内容。“春夏秋冬,走过四季都是诗;天地之间,人生百味皆成文。”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人生的酸甜苦辣都可以入文。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取消命题作文,即使是限定性作文,范围也要宽泛些。②放宽写作的主题。要求主题明晰、正确是必要的。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悟生活,用自己的头脑分析生活,凡是他们感到真实的、健康的、有趣的、美的、精彩的或曾经被深深感动过的,都可以写进作文,既可以赞美崇高、伟大,也可以抨击丑恶和渺小,还可以传达一已的情思和心灵的震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千万“不能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去套住学生的思维方式,不能用现有的道德规范约束学生的道德判断。”<3>如一位同学在作文写道:自己养了一只小猫,非常可爱,可却得病死了,自己十分伤感。老师对这篇作文的评语为:玩物丧志,格调低下。其实作文恰恰表现出这位同学纯真无邪的美好情愫,那种对生灵的热爱,对生命的珍惜,那种人与自然的亲和,这都是孩子稚嫩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作为教师理应加以爱护、培植和鼓励,而不是横加批评,扼杀学生美好的心灵。③放宽写作的体裁。文章的内容决定文章的形式,内容的宽泛就使得形式呈多元性,单一的形式往往束缚学生心灵和个性。所以,教师命题时应尽可能考虑到体裁是否受到限制,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思维特点的文体写作。此外还可布置学生写一些日记、周记、读书心得、名著赏析等,让学生自由书写,率性剖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写出风格炯异而又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总之,写作教学应该还学生一个心灵的自由,笔墨的自由,让学生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下,学写真文,学做真人。

3、在作文的评语中渗透人文教育。

目前,多数教师的作文评语已经形成了一套评价模式:中心明确,条理清晰,结构完整,语言通顺……这千篇一律、冷冰冰、机械化的评语,不仅激不起学生写作的欲望,甚至还造成了师生情感上、心灵上的隔膜。中学生还处在成长期,对人生、家庭、社会会有种种的困惑和不解,有时也会产生低落、消极的情绪,这些都有可能反映到文章中来。作为教师就应凭借写评语这一契机,在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人文教育,使评语成为沟通师生感情的桥梁。所以,教师的作文评语应该富有感情,充满爱心,体现出浓浓的人文关怀。在这方面,湖北的陈英俊老师做得很好。如班里一位学生在《我渴望有个完整的家》中写父亲因工伤去世,家境惨淡,流露出强烈的悲观情绪。陈老师在批语中写道:“你家庭的变故,老师同学深感同情,但要知道:‘月之圆缺,人之祸福’是无法避免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只要你挺起精神,扬起风帆,用你的优异成绩来弥补这份缺憾,换回母亲的微笑,相信奇迹多在厄运中出现!”陈老师饱含深情的话语对于身处逆境、迷惘失意的学生,无异于一副精神的良药,抚慰着他受伤的心灵,激发起他战胜困难的斗志。又如一位学生在作文中流露出厌学情绪,陈老师的评语为:“恒心是通向成功的唯一的捷径。若达·芬奇学画蛋时失去恒心,怎能留下《蒙娜丽莎》那永恒的微笑呢?世界著名网球健将张德培不是也道出‘恒心是我成功的全部秘诀’的亲身感受吗?拥了恒心,人才会变得美丽而高尚。”<4>

老师充满爱的评语如春风开启着学生善感的心扉,如细雨滋润着学生稚嫩的心田,学生在获得写作启示的同时,对生活、人生也能多一份理解和感悟。

参考文献

<3>叶海林.《作文创新贵在解放学生》《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年7期p21

<4>陈英俊.《在作文评语中注入爱心》《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年3期p14~15

语文写作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浅谈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浅谈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8)07-0-01

加强青少年人文素质教育,培养青少年的人文精神,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振兴民族优秀文化的迫切需要。人文精神的培养不仅仅是人文学科的任务,自然科学也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体育教育不仅包括人类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播,在培养人文精神方面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人文因素,烘托人文精神

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很多内容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教师在教学时要把教材中那些富有极强感染力的人文因素充分挖掘出来,展现给学生,使人类优秀的文化知识成果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人生态度、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内化为学生的品格、气质、修养和人生观,丰富学生的人文积淀。如武术教学时,让学生认识到武术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项民族文化遗产,中华武术,千百流派,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通过学习,使学生不仅获得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和技能,而且培养了民族自豪感,增强了强身健体、保家卫国的信念。学习广播操时,那催人奋进的激昂乐曲,充满青春活力的优美韵律,青春豪情的健美动作,不但使学生亲身体验“健、力、美”,提高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而且极大地激发学生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情?w,唤起了学生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美好人生的追求。

二、创设宽松、和谐、平等、尊重的人文教学氛围

教学过程不应仅仅是教学技能的施展,还应充满人情味。面对一个个生龙活虎而又充满好奇心的学生,教学的每个环节的设计都应充满对他们的尊重、理解和信任,课上要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和质疑的时间、空间,鼓励学生创新求异,提倡同学间相互交流探讨、允许学生自主练习、自由组合、自我评价,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事实证明,在宽松、和谐、平等、尊重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求知欲望,思维活跃,精神饱满,心情舒畅,这正是萌发人文精神所需要的环境和土壤。

三、利用学科的交叉渗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的体育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科之间的联系,促进了课程综合化的发展,加强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让音乐带来快乐。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配上一些动听的乐曲,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兴趣,又陶冶了情操,还培养了学生的节奏感和欣赏能力。

2、让英语走进体育课题。一些简练的口令,一些常用的术语、一些鼓励的评语,都可以用英语来完成,以此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3、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有机融合。如跳高、跳远涉及到的语文、历史、数学、物理等多方面的知识。这些学科的整合,不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1、指导学生开展体育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想象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欢乐,引导学生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积极心态,用坚强的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去面对人生。

2、鼓励学生参加“健康加油站”、“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群众性体育团体,并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拼搏竞争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尊重善待别人,理解信任对方。

3、开辟“快乐体育园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使学生既能生动、活泼、快乐地锻炼身体,又能在空虚欢乐的空间里开展个性,完善人格,感悟人生。

4、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野外活动,如春季郊游远足等。置身于大自然之中,那起伏的山峦,潺潺的溪流,茂密的深林,遍山的野花,构成一幅优美额图画。欣赏这美丽的自然风光,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此时学生会感到心旷神怡,感情沸腾,心灵净化,理性升华,陶冶情操,对祖国的锦绣河山产生了无限热爱之情,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五、多渠道进行人文精神渗透

1、教师在语言、行为、气质、修养等方面所表现出的人格魅力以及严谨治学、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将深深地感染着学生,学生受教师耳渲目染的熏陶,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追求上必将有一个飞跃的发展。

2、让体育器材更具人文色彩,如垫子的摆放可成圆形、三角形、梅花形、数字等;接力棒可做成五颜六色且带文字图案的纸筒;投掷器材可选用学生自制的带有特色的响铃球等。

3、通过体育素质教育的一些教学方法来渗透人文精神,如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创造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

操场四周葱郁的树木,花坛里艳丽的鲜花,绿草如茵的草坪,加上校园周围书写的体育名言警句,构成了一部立体多彩富有吸引力的无声教材,它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时刻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与时俱进,为做一名合适世纪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

——南京市竹山中学李照东

【摘要】 人文教育是“百年树人”的伟大工程,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其中不仅含有丰富的人文底蕴,而且宏扬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精神培养

人文精神的复兴已成为当今国际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人文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强调以人的个性发展、人格完善为本的主体性教育目的,强调具有人文思想的生命教育,强调加强新道德教育等等。因此,在语文教育中,我认为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与塑造,就要让人文精神之光充溢在语文课堂。

一、中学语文教学人文性缺失的原因

1、应试教育的羁绊

中高考的权威性与选拔性是不容置疑的,无论怎样淡化,它始终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指挥棒。考试选拔淘汰的可操作性,决定了试题要追求精确性与公平性,而这种追求使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几乎完全消失,学生成了答题的机器。为了应付考试,我们不断抠字眼,见字不见词,见词不见句,见句不见段,将文章肢解成一个个零部件,若干个习题,丰富的人文精神没有了,闪光的灵魂不见了。甚至学生初读文章时产生的思想的火花、感情的共鸣也渐渐消失殆尽,这真是语文教学的悲哀。

2、教师缺乏创新精神

作为课堂教学组织者的教师,由于缺乏创新精神,难以承担传播人文精神的重任。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本身就是僵化教学的受害者,对工具性亦步亦趋,对人文性难以关怀。今天的教育战线,很多教师在固有的“规范”管理和“标准”教学的熏陶下渐渐被逼成教书匠,使得教师对教材中的人文精神难以把握,自觉地接受着教参的桎梏却又甘之如饴。

3、教参成了紧箍咒。

纵观几十年的教育,虽然不断进行教材改革,但一本课本,一本教参主宰课堂的局面却始终未变,一切以教参为本,不敢越雷池半步,千篇一律,思想僵化,放弃了语文学习中更大的空间,更丰富鲜活的内容。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 1

姆雷特,但我们的教参却不允许五十个学生眼中有五十个周朴园。从小学到中学,我们遵循着教参的说法,一旦与教参说法相违,直接导致的是学生考试成绩的下降。经过十几年这样的教育,学生形成了统一的语文思维方式,渐渐失去了探求知识的欲望,失去了个性的张扬,在他们身上既缺少生动的工具性,又缺少丰富的人文精神。

二、中学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培养

1、让人文精神的光芒照耀语文课堂

语文记载了祖国丰富的文化历史和人文内容。语文教学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挖掘语文之美,语文之趣,语文之灵性,语文之厚重。如朱自清《背影》,这是一篇至情至性至美的散文。在课堂上怎样让学生来感受人世间最真挚的亲情呢?

首先以《背影》歌动画开始导入,让学生自然地进入教师预先设计的教学情境。

其次在播放孙道临先生的配乐朗读时,让学生思考:文中几次提到了背影,哪次背影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原来望父买橘的背影最让我们感动:

父亲的穿戴:黑、深青——穿着朴素,心情沉重(黑色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爬月台动作:攀、缩、倾——行动不便,步履艰难(动作描写,“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最后请同学们欣赏歌曲《父亲》再次品味亲情,读懂父爱。

这一堂充满人文关怀的语文课,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血浓于水,亲情无价,父母之爱,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情感,真是一段富有独特生机的美妙旅程。

《皇帝的新装》这篇文章故事性比较强,所以我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就按照每一个故事情节相应地编排了一个画面。如游行大典场面,试新装场面,用投影仪打出来作为背景,这样既渲染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我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我并不是一味给学生讲解,让其机械地记忆,而是让学生参与其中。例如在讲“大臣、官员、皇帝看新装”

这一情节时,我改变了以往让学生朗读、思考三个场面写法的不同的方法,让学生走上讲台通过自身的表演,来领悟写法的不同,这一举动仿佛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争先恐后要到台上表演,为了更好地渲染气氛,我准备了一些小道具,王冠、胡子等更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上台表演时将皇帝夸张的动作、恐惧的心理、心口不一的言行,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老大臣手持拐杖、眼戴花镜、苍老的声音,展现了其虚伪的本质;而演骗子的同学则以其诙谐的语言、滑稽的动作引得同学们捧腹大笑,在笑过之余,也增进了同学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获得了思想的启迪。

2、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底蕴

有人说,天下文章两个字,一个是“情”,一个是“理”。这“情”“理”二字,共同筑成了人类文化的宝库。因此,我们语文教育中不管是处理什么文体的文章,都不能撇开“情”、“理”而只对作品作毫无生气的语言解剖。首先,要有人文教育的意识,在教每一篇文章前,教者先要仔细揣摩文章所蕴含的人文要素,教学要点中必须体现其要素,且将其分解到课文教学各环节中。其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带领学生走进课文去涵咏,去体悟,去感受。语文教育的灵魂是变,是创新,对学生人文教育的方法也必须不断创新。有的文章适合整体感知其精妙,就采用像陶潜的“观其大略”式读书法,把握好它的思想;有的文章适合字斟句酌,仔细推敲把玩才能感知其精髓;有的又将二者结合起来不可。总之,我们在处理不同的课文时,必须因文而异,才能真正把其中的人文因素充分挖掘出来。

3、尊重学生的人格

教育的对象是具有个人尊严和特殊个性的人,教育核心是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而这种“唤醒”注定了人文精神的教育”是不能“灌输”也不能“训练”的。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应尊重学生的精神自由,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精神的故乡,一个心灵的家园。在对待学生的态度方面,就要求语文老师要把学生当“人”看。因为学生是主体的人,有他自己的独立人格,有他自己的主体意识,要相信他们,尊重他们。还要看到我们的学生毕竟是孩子,有其惰性,有其贪玩、好动、爱

胡思乱想的天性。而学生的成长不应以失去童心为代价。因此,我们不能对学生的幻想采取简单、粗暴的禁止、压制的办法,应多一点同情心,多一点理解,给孩子一定的心理自由。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应该尊重这种个性差异,提倡和尊重多元化。

我们还应该认识到,中学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成长阶段,青春期本身包含“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事业的向往和想象,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关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由此贯穿了锐意激情的生命活力,坚强的意志力,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永不满足于现状的批判创造精神”即著名教授钱理群先生说的“青春精神”——“独立、自由、批判、创造”。而这些,恰恰是人文精神的具体内容,而又是为传统文化所忽视的。

4、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语文教育中师生双方都是作为真实的完整的人,基于平等的人格相遇,为了共同的教学目标而对话。这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民主对话的师生关系,体现了语文教育对人文精神的终极要求。在对话中,师生双方的情感与理性、直觉与感觉、思想与行动、经验和知识等都真实地展现在对方面前,从而获得精神的沟通和经验的共享。师生之间的“授——受”关系,转换成平等的探讨、对话、交流关系。在对话中,师生对文本进行开放性解读和阐释,使各种不同的思想在解读交流中相遇,经过激烈的冲突、互渗的理解、彼此的包容、积极的接纳,把平面化的符号性文本,还原成立体多维的精神架构,使之释放出蕴含其中的人文精神。师生因此而体验到自我存在与发展的生命意义。

5、鼓励伸延,拓宽人文空间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要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还需要课内外结合,因为语文课的时间和空间毕竟有限。语文老师可以跟其他科目老师联手,开一些文学、书画、音乐欣赏和历史知识课的讲座。尽量找到语文知识和其他人文学科的交汇点,使学生融会贯通。课堂内外,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演说、辩论、采访、参观、评论等方面的锻炼,他们便会在喜欢的活动中提高人文素养。

总之,语文教学的过程,不仅是语言能力训练和提高的过程,更是文化教化,精神成长,个性形成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

神,陶冶学生心灵,张扬学生个性,完善学生人格是语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下载浅谈语文写作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语文写作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 高邮 戴广美长期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人文精神的培养与审美能力的提高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中学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初级的做人道理,教懂他们何谓做人的价......

    初中生物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论文

    1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自然科学的发展知识量之多、信息量之大、知识代谢频率之快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从20世纪后期起,生命科学更是显示了......

    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摘要:人文学科培养人的创造精神,让人获得崇高理想。而人文主义精神的习得和培养,主要是在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初中生正处于这一时期,这一......

    德育课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刍议

    德育课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刍议 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刘华 摘要:我国长期“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使学生只重知识,忽略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德育课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

    高中物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论文

    摘要:物理课程是十分典型的理工学科,然而,在物理课程的教学中仍然能够很好地渗透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进入高中阶段后,学生接触到的物理知识点的难度与深度都在慢慢增加,很多......

    物理教学中人文精神在的培养

    物理教学中人文精神在的培养 摘 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文精神的内涵,作为教师应改变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和价值观。教师不仅仅是教书,更主要的是育人,是帮助学生成长,创造......

    小学语文论文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_人教版新课标范文

    小学语文论文-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人教版新课标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课程要......

    初中生物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初探[五篇范例]

    初中生物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初探 曹澄(无锡市大桥实验中学 214001) 摘要 人们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每时每刻都与自然界、社会、他人发生联系。社会的进步,生产的发展,要有科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