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物理教学中人文精神在的培养
物理教学中人文精神在的培养
摘 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文精神的内涵,作为教师应改变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和价值观。教师不仅仅是教书,更主要的是育人,是帮助学生成长,创造完美人生的过程。
关键词:人文精神 在物理教学中 培养
人文精神是指关注人,尊重人格和人性,以人为中心来看待世界事物的一种思想态度。
根据人文精神的特定蕴藏及其历史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人文精神教育应包括以下内容:
(1)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在当今知识经济的进程中,我们不得不深谙和把握人的主体创造特质而充分重视人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和潜能,不断发掘人的创造精神,把重视人的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起来。
(2)创新精神教育。信息时代的发展取决于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的灵魂和动力是创新。创新意识、创新情感、创新思维等构成的创新人格及创新能力,应成为新世纪的价值取向并升华为超越性的精神境界。
(3)道德意识教育。道德意识还包括人口道德、环境道德、资源道德等。人是社会的人,人必然存在于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之中,要实现群体指向和个人意识,就必须确立某种准则和价值取向来调整处理彼此关系,对于道德追求和完善也就必然成为人的自学精神需要。
(4)社会责任感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为国家的昌盛,国民的素质的提高,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又要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引导学生从全球范围和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现实,养成国际协调国际合作的态度和能力。
(5)平等观念教育,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敢于坚持和捍卫真理,树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观点。反对专制与独裁,敢于质疑,具有怀疑精神和证伪精神,不迷信权威,尊重每一个人的人格,维护作为人应该具有的权利。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文精神的内涵,作为老师应该改变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和价值观。教师不仅是教书,更主要的是育人,是帮助学生成长,创造完美人生的过程。现代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学生精神的发展,知识只是起载体作用。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人认为人文精神教育中只适用文科教学,理科教学是一些机械的数字运算和一成不变的概念、原理、公式,对如何在理科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却束手无策,现本人以物理教学为例来谈谈自己的感悟。
1、理学发展史着手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并补充介绍一些科学家获得成果的经历和过程,分析他们的经验和从中应吸取的教训帮助学生解读科学家的人生观(这是新教材的缺憾)。如牛顿勤于思考、悉心钻研的故事,伽利略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向权威挑战的故事;布鲁纳用生命捍卫真理的故事;赛曼与洛仑兹互相支持与合作;我国宋代学者沈括的成就——他最早记载了磁偏角,比西方哥伦布早400多年。
2、从物理教材、物理知识本身着手
物理教材各章节的语言描述、精美图片、段与节的名称选择皆注重了感召力与趣味性。如第二章“运动的世界”用诗人的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图片“海市蜃楼”、“赵州桥的倒影”等令人神往;三峡大坝、北京天坛圜丘、明代的“水轮三事”令人自豪。
在学习讲解惯性知识和安全用电时,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讲能的开发和利用,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讲能的开发和利用、机械效率时,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效率意识,讲功的原理、能量守恒定律时,补充介绍一些科学工作者研究永动机的故事,培养学生遵循自然规律办事的意识。推至人类社会,人是社会动物,就要遵循一定的社会规律和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准则,在社会行为、态度倾向和价值观等方面,与社会保持一致,这也是学生今后所在社会群体具有的稳定性所必须的。
3、从物理学科特点着手
物理学科是实验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和课后的小实验,也可补充一些学生条件允许的小实验,养成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补充一些“生活中的物理”思考题,如擦皮鞋的学问、拍打衣服上灰尘的道理,骑自行车上坡走“S”形路线的道理。如何从地图上测出上海到天津铁路线的长等。学习了光的折射,能解释海市蜃楼;学习了电学、声学,能解释雷电的形成及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的原因;学习了热学,能回答为什么海边及大森林里一年四季气候宜人,为什么当今国家推行退耕还林的政策;学习离磁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形成将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意识,激起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养成对大自然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养成实事求是伯科学态度,增强了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学生也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4、从我国利用物理知识,在工农业国防科技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着手
展示我国的核武器、核物理方面的资料,展示我国火箭和卫星的一些资料,举出一些具体事例,并指明所用的物理知识。
[1]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利用磁场相互作用的规律,明代的“水轮三事”,北京天坛公园的圜丘,新中国建成的三峡大坝的发电站和船和船闸等都利用了物理知识。
[2]2002年3月25日,我国用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成功地将“神舟三号”试验飞船送入预定的太空轨道,使我国在土载人航天事业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这就运用了能的转化和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等物理知识。
5、从物理教学方法改革着手
彻底改革过去陈旧的教法和手段,把学生放进教学主体中去,采用“探究导学”的教学方法,“探究导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探究导学”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在探究过程中,需要个体研究、小组或集体探讨相结合。在探究过程中,需要个体研究、小组或集体探讨相结合,需要他人的协作;需要彼此尊重、理解,需要容忍;需要讲求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探究导学”倡导的是一种主动的、体验的、发现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
6、从物理考试改革着手
改革物理考试唯知识的做法,把体现人文教育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转变考试的目的,从为选拔尖子学生变为为学生创造最好的教育,从重视考查知识变为重视考查学生的全面素质,如下面几道试题:
[1] 大城市中建盖一些高楼,用玻璃做墙,由于太阳光发生_____,使附近的住户受较强的光照射不能很好的工作和休息,形成了一种新的城市污染(光污染)
本题唤起学生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的关注,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腊的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从高空落下的物体,重的要比轻的落得快!”2000多年前,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深信不疑。
16世纪末,伽俐略对这位学者的话产生了怀疑。有不少讽刺嘲笑伽利略的无知和轻狂,伽利略便下决心在比萨斜塔上进行公开实验,伽利略登上斜塔,一手拿着一个10磅的铁球,一手拿着一个1磅铁球,喊了一声“请各位注意”两手一松,两球同时落下,同时着地了。实验的结果使原来迷信亚里士多德的人目瞪口呆!
(1)阅读后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2)根据你的感受,你认为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应怎样去做?
本题的目的就是为了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作中中考试题,堪称考试改革的先锋。
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精神教育,没有环境条件的限制,关键在于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观念的转变。要关于捕捉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强盛,为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让我们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称号吧!
第二篇:Hwmkww浅谈教育人文精神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培养
生命中,不断地有人离开或进入。于是,看见的,看不见的;记住的,遗忘了。生命中,不断地有得到和失落。于是,看不见的,看见了;遗忘的,记住了。然而,看不见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记住的,是不是永远不会消失?
A优势:网站平台可以深度本土化、运营本土化,这一点口碑网会受到很多制约。
宜宾网络发展比较成熟,几家同类网站发展情况不理想,查看口碑网用户最新点评论时间为2007年6月29日。可以看竞争类网站发展不够理想。
宜宾地区虽然有几家类似网站,但是在用户们的记忆是非常模糊的,***可以打出宜宾生活消费第一门户品牌口号,迅速强占市场,使宜宾人在心理知道宜宾最大的生活消费门户网是***,这样同类网站就失去的竞争力
B劣势:缺乏网络产品的运营经验,对市场了解不够深入得不到精确的数据,对个人用户和企业用户没有管理统筹经验,完全没有市场控制能力 项目外部因素
A机会:同类网站虽然有几家,但是却都出现疲软情况,即使强大的口碑网也做的并不是很好,前面的那些网站培养的用户和企业用户的习惯。现在缺少的就是真正有实力的网站来运营这个市场。同过网站和传统媒体的整合实现项目、个人用户、企业用户三赢的局面。
B 威胁:只要一个网站成功、周围同行就会全部模仿其模式、持久的价格站抢夺市场,这对我们本来缺少资金的情况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在同时竞争过程中,对手可能研究创新出新的产品和服务体系。最近中国十七大问题,对互联网整治非常严格,如果政策变动对产品和服务开始进行征税。
浅谈人文精神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培养
物理组:邓永青
摘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文精神的内涵,作为教师应改变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和价值观。教师不仅仅是教书,更主要的是育人,是帮助学生成长,创造完美人生的过程。
关键词:人文精神 在物理教学中 培养
人文精神是指关注人,尊重人格和人性,以人为中心来看待世界事物的一种思想态度。
根据人文精神的特定蕴藏及其历史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人文精神教育应包括以下内容:
⑴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在当今知识经济的进程中,我们不得不深谙和把握人的主体创造特质而充分重视人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和潜能,不断发掘人的创造精神,把重视人的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起来。
⑵创新精神教育。信息时代的发展取决于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的灵魂和动力是创新。创新意识、创新情感、创新思维等构成的创新人格及创新能力,应成为新世纪的价值取向并升华为超越性的精神境界。
⑶道德意识教育。道德意识还包括人口道德、环境道德、资源道德等。人是社会的人,人必然存在于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之中,要实现群体指向和个人意识,就必须确立某种准则和价值取向来调整处理彼此关系,对于道德追求和完善也就必然成为人的自学精神需要。
⑷社会责任感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为国家的昌盛,国民的素质的提高,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又要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引导学生从全球范围和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现实,养成国际协调国际合作的态度和能力。
⑸平等观念教育,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敢于坚持和捍卫真理,树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观点。反对专制与独裁,敢于质疑,具有怀疑精神和证伪精神,不迷信权威,尊重每一个人的人格,维护作为人应该具有的权利。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文精神的内涵,作为老师应该改变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和价值观。教师不仅是教书,更主要的是育人,是帮助学生成长,创造完美人生的过程。现代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学生精神的发展,知识只是起载体作用。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人认为人文精神教育中只适用文科教学,理科教学是一些机械的数字运算和一成不变的概念、原理、公式,对如何在理科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却束手无策,现本人以物理教学为例来谈谈自己的感悟。
1.理学发展史着手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并补充介绍一些科学家获得成果的经历和过程,分析他们的经验和从中应吸取的教训帮助学生解读科学家的人生观(这是新教材的缺憾)。如牛顿勤于思考、悉心钻研的故事,伽利略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向权威挑战的故事;布鲁纳用生命捍卫真理的故事;赛曼与洛仑兹互相支持与合作;我国宋代学者沈括的成就---他最早记载了磁偏角,比西方哥伦布早400多年。
2.从物理教材、物理知识本身着手
精美图片、段与节的名称选择皆注重了感召力与趣味性。如第二章“运
物理教材各章节的语言描述、动的世界”用诗人的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图片“海市蜃楼”、“赵州桥的倒影”等令人神往;三峡大坝、北京天坛圜丘、明代的“水轮三事”令人自豪。
在学习讲解惯性知识和安全用电时,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讲能的开发和利用,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讲能的开发和利用、机械效率时,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效率意识,讲功的原理、能量守恒定律时,补充介绍一些科学工作者研究永动机的故事,培养学生遵循自然规律办事的意识。推至人类社会,人是社会动物,就要遵循一定的社会规律和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准则,在社会行为、态度倾向和价值观等方面,与社会保持一致,这也是学生今后所在社会群体具有的稳定性所必须的。
3.从物理学科特点着手
物理学科是实验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和课后小实验,或补充一些学生条件允许的小实验,养成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补充一些“生活中的物理”思考题,如擦皮鞋的学问、拍打衣服上灰尘的道理,骑自行车上坡走“S”形路线的道理。如何从地图上测出上海到天津铁路线的长等。学习了光的折射,能解释海市蜃楼;学习了电学、声学,能解释雷电的形成及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的原因;学习了热学,能回答为什么海边及大森林里一年四季气候宜人,为什么当今国家推行退耕还林的政策;学习离磁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形成将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意识,激起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养成对大自然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了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学生也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4.从我国利用物理知识,在工农业国防科技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着手
展示我国的核武器、核物理方面的资料,展示我国火箭和卫星的一些资料,举出一些具体事例,并指明所用的物理知识。
⑴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利用磁场相互作用的规律,明代的“水轮三事”,北京天坛公园的圜丘,新中国建成的三峡大坝的发电站和船和船闸等都利用了物理知识。
⑵2002年3月25日,我国用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成功地将“神舟三号”试验飞船送入预定的太空轨道,使我国在土载人航天事业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这就运用了能的转化和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等物理知识。
5.从物理教学方法改革着手
彻底改革过去陈旧的教法和手段,把学生放进教学主体中去,采用“探究导学”的教学方法,“探究导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探究导学”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在探究过程中,需要个体研究、小组或集体探讨相结合。在探究过程中,需要个体研究、小组或集体探讨相结合,需要他人的协作;需要彼此尊重、理解,需要容忍;需要讲求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探究导学”倡导的是一种主动的、体验的、发现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
6.从物理考试改革着手
改革物理考试唯知识的做法,把体现人文教育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转变考试的目的,从为选拔尖子学生变为为学生创造最好的教育,从重视考查知识变为重视考查学生的全面素质,如下面几道试题:
⑴大城市中建盖一些高楼,用玻璃做墙,由于太阳光发生_____,使附近的住户受较强的光照射不能很好的工作和休息,形成了一种新的城市污染(光污染)本题唤起学生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的关注,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⑵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腊的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从高空落下的物体,重的要比轻的落得快!”2000多年前,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深信不疑。
16世纪末,伽俐略对这位学者的话产生了怀疑。有不少讽刺嘲笑伽利略的无知和轻狂,伽利略便下决心在比萨斜塔上进行公开实验,伽利略登上斜塔,一手拿着一个10磅的铁球,一手拿着一个1磅铁球,喊了一声“请各位注意”两手一松,两球同时落下,同时着地了。实验的结果使原来迷信亚里士多德的人目瞪口呆!
⑴阅读后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⑵根据你的感受,你认为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应怎样去做?
本题的目的就是为了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作中中考试题,堪称考试改革的先锋。
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精神教育,没有环境条件的限制,关键在于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观念的转变。要关于捕捉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强盛,为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让我们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称号吧!
第三篇:浅谈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浅谈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8)07-0-01
加强青少年人文素质教育,培养青少年的人文精神,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振兴民族优秀文化的迫切需要。人文精神的培养不仅仅是人文学科的任务,自然科学也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体育教育不仅包括人类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播,在培养人文精神方面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人文因素,烘托人文精神
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很多内容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教师在教学时要把教材中那些富有极强感染力的人文因素充分挖掘出来,展现给学生,使人类优秀的文化知识成果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人生态度、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内化为学生的品格、气质、修养和人生观,丰富学生的人文积淀。如武术教学时,让学生认识到武术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项民族文化遗产,中华武术,千百流派,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通过学习,使学生不仅获得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和技能,而且培养了民族自豪感,增强了强身健体、保家卫国的信念。学习广播操时,那催人奋进的激昂乐曲,充满青春活力的优美韵律,青春豪情的健美动作,不但使学生亲身体验“健、力、美”,提高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而且极大地激发学生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情?w,唤起了学生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美好人生的追求。
二、创设宽松、和谐、平等、尊重的人文教学氛围
教学过程不应仅仅是教学技能的施展,还应充满人情味。面对一个个生龙活虎而又充满好奇心的学生,教学的每个环节的设计都应充满对他们的尊重、理解和信任,课上要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和质疑的时间、空间,鼓励学生创新求异,提倡同学间相互交流探讨、允许学生自主练习、自由组合、自我评价,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事实证明,在宽松、和谐、平等、尊重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求知欲望,思维活跃,精神饱满,心情舒畅,这正是萌发人文精神所需要的环境和土壤。
三、利用学科的交叉渗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的体育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科之间的联系,促进了课程综合化的发展,加强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让音乐带来快乐。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配上一些动听的乐曲,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兴趣,又陶冶了情操,还培养了学生的节奏感和欣赏能力。
2、让英语走进体育课题。一些简练的口令,一些常用的术语、一些鼓励的评语,都可以用英语来完成,以此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3、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有机融合。如跳高、跳远涉及到的语文、历史、数学、物理等多方面的知识。这些学科的整合,不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1、指导学生开展体育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想象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欢乐,引导学生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积极心态,用坚强的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去面对人生。
2、鼓励学生参加“健康加油站”、“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群众性体育团体,并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拼搏竞争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尊重善待别人,理解信任对方。
3、开辟“快乐体育园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使学生既能生动、活泼、快乐地锻炼身体,又能在空虚欢乐的空间里开展个性,完善人格,感悟人生。
4、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野外活动,如春季郊游远足等。置身于大自然之中,那起伏的山峦,潺潺的溪流,茂密的深林,遍山的野花,构成一幅优美额图画。欣赏这美丽的自然风光,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此时学生会感到心旷神怡,感情沸腾,心灵净化,理性升华,陶冶情操,对祖国的锦绣河山产生了无限热爱之情,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五、多渠道进行人文精神渗透
1、教师在语言、行为、气质、修养等方面所表现出的人格魅力以及严谨治学、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将深深地感染着学生,学生受教师耳渲目染的熏陶,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追求上必将有一个飞跃的发展。
2、让体育器材更具人文色彩,如垫子的摆放可成圆形、三角形、梅花形、数字等;接力棒可做成五颜六色且带文字图案的纸筒;投掷器材可选用学生自制的带有特色的响铃球等。
3、通过体育素质教育的一些教学方法来渗透人文精神,如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创造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
操场四周葱郁的树木,花坛里艳丽的鲜花,绿草如茵的草坪,加上校园周围书写的体育名言警句,构成了一部立体多彩富有吸引力的无声教材,它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时刻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与时俱进,为做一名合适世纪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摘要:人文学科培养人的创造精神,让人获得崇高理想。而人文主义精神的习得和培养,主要是在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初中生正处于这一时期,这一学习阶段是形成良好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关键期。在语文教育中弘扬人文精神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关键词:人文 语文 培养 古文 教师 榜样 传统
什么事人文精神?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其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显然,人文精神表现的是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是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是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而语文学科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这主要是就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而言的。
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教师是人文教育的设计者、组织者,师生交往的本质就是教师的人文精神对学生的人文精神激活、丰富、浸润的过程。对于初中生来说,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
养其人文精神呢?也即是说,如何在强调语文教学工具性的同时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呢?
首先、从古文中学习,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优秀人文传统。爱国是“将国家和民族与个人融合在一起的高尚情操。在古代的封建社会,表现为民族气节和操守,以此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反对压迫、掠夺和侵扰。”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大量的爱国主义素材。
汉武帝时期,苏武被困匈奴达十九年之久,受尽折磨而不改其志,始终坚持民族气节;北宋抗金英雄岳飞的《满江红·怀古》充分表达了一位爱国者的情怀:“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后人每逢国家民族遇到危难的时候,往往借用这些爱国故事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操。语文教学应紧紧抓住这些优秀的爱国主义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个不爱国、不爱民族的人,是不可能为社会、国家、民族和他人做出贡献的。不了解长城、黄河,不了解文天祥、史可法,不懂得《四书》、《史记》,他怎么可能为中华民族献身,怎么可能为中国服务?”对于一个国家公民来说,爱国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必须把爱国主义思想贯穿在校内外一切活动之中,成为一条主导线索。语文教育在这方面应当仁不让,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资源。其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人文教育关注人,并不是关注单独的人,而是关注处于国家、社会、自然、人群这一特定关系之中的人。如前所说,任何社会的发展
都离不开人的因素。人对社会的参与和关注程度直接决定社会的发展状况,因此,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责任感,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古文中有大量的古人对社会、国家、民族责任感的抒发。《孟子·梁惠王上》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些言行无不体现出先贤们对社会、历史的责任感,他们用自己的思想,更用自己的行动感召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语文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向前发展,民族才能繁荣昌盛。
第三、利用古文资源对学生进行修身教育。
人只有秀于内,才能慧于外。一个缺乏起码道德常识的人是不可能成为对国家、社会、民族、他人有用的人的。因此,加强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也是人文教育的一个重点。我国古人把修身一条看的格外重要。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子最欣赏的不是子路的勇敢于帅才,不是子贡的外交能力与商业能力,不是冉求的“可以南面”而能为王的才华,而是颜回的“人不改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高尚人文素质。在我国文化传统中保留了大量有益的修身之道。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荣辱不惊,唯义为先”等等。这些对我们进行人文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改革开放并不是意味着抛弃历史,继承传统也不是意味着全盘接收。中华民族经历了几千年时间的考验和兴衰变化,而一直能稳固地凝聚在一起,这期间中华传统文化的功劳不可抹杀。一个不承认自己历史与文化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一笔宝贵的财富,语文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积极、正确地吸取中华传统文化的合理精神,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第四、从“五四”以来的文学作品和国外文学作品中吸取营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文学即人学,一定的作品总是一定社会历史的反映,是作家思想的结晶。近代以来的中国,内忧外患,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无数仁人志士为救国家、民族、民众于水火,积极探索救亡之道,其间积累了大量的优秀文化成果。较之古代文化传统来讲,现代人文传统更注重对个体人的关怀,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对国计民生的关注。这些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学习的优秀教材,语文教师应给予很好的引导。
国外优秀的作品也是我们学习的对象。西方人文主义更注重对个体自由的追求,对人的终极意义的关怀。积极吸收人类一切优秀人文传统,这本身就是人文教育的一个主要方面。《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教会了学生如何珍惜自己的时光与生活,给了学生战胜自我的决心与勇气;《我为何而生》引发了学生对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变形记》展示了现代文明对人的异化,提醒我们建筑起守护精神的家园。
另外,知识、技能的学习是无穷尽的,学校学习毕竟有一定的年限,人文教育就是要在有限的时间与无穷的知识之间,使学生掌握一种科学的、优秀的思维品质与行为品质,使知识、技能不断向个人内在品质转化。人文实践活动正是沟通二者的桥梁。
语文教师应重视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的熏陶作用,重视让学生去体会并参与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应让学生走出课堂,去接触大自然、去接触社会,在自然与社会中发现真善美,揭露假丑恶。使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什么是值得尊重的,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最有价值的,如果学生不是被说教,而是通过自己的眼睛、心灵得出的,或者从中修正自己已有的结论,这才是人文教育的一大成功。另外,在社会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关注社会人生的良好习惯,养成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同时语文教师应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为学生树立榜样。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神圣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用行动来引导、教育学生。所谓“身教重于言传”,正是这个道理。语文教师“必须始终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教授如何操作语言工具这一技艺的师傅,而是通过语文教学培养人的灵魂的工程师,两者的分水领就看能否自觉地深刻地认识、领悟语言的人文性,看清看活在„言‟的字里行间的„人‟”,自觉地将人文教育寓于语文素质之中。要让学生了解世界,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了解自己作为一个人应该担负的责任。作为语文教师应该
明确教育的目的在于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是途径,育人才是最根本的目的。
假如把语文教学比作一艘正在航行的巨轮,那么能力的培养就是语文学科的基础、是桨;人文性就是语文学科的价值取向,是舵。只有桨和舵配合默契,才能使语文这艘搁浅太久的巨轮驶向广阔的海洋。忽视了人文性,也就等于驾船迷失了方向,速度越快,离目的地也就越远。总的来说,科学只能解决是非而不能给人以价值判断;价值判断的素养蕴涵在人文科学中。人文学科培养人的创造精神,让人获得崇高理想。而人文主义精神的习得和培养,主要是在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初中生正处于这一时期,这一学习阶段是形成良好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关键期。在语文教育中弘扬人文精神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参考文献
周国平《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
王丽 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
柳斌 柳斌谈素质教育顾黄初
李杏保 二十世纪中国语文教育论集
第五篇:德育课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刍议
德育课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刍议
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刘华
摘要:我国长期“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使学生只重知识,忽略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德育课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人生价值观,达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关键词:德育课;人文精神;科学精神
著名科学家周光召在一次谈话中指出:“这一代的青年,你们能不能在历史上留下你们的事迹,能不能为你们这一代感到自豪,就是要看你们在这样一种条件下,能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一种执着的追求真理的精神,有一个宽广的视野和胸怀,把不同学科的、具有不同训练的人,组织团结在一起,进行学术交流、争论、批评,在这个基础上,真正开展学术合作。要看你们是不是有一种远大的志向,去解决对科学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真正为中国人争光。”这说明科学的发展和国家的昌盛,需要一大批追求真理、立志报国、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一代。充分体现出人文精神在科学事业和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谓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的总和。而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使学生只重视知识而忽略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而教师重知识、轻品格的教育方式,也造成了人文知识的弱化。知识经济的到来,加入WTO所带来的挑战,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与强烈民族自尊心、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只有真正具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才能为国家进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巨大的作用。新时期的德育课教学应与时俱进,赋予德育课新的内涵,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积极倡导人文精神,结合学生的个性气质进行引导、培养、教育,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价值观,达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一、时代呼唤人文精神
1、真正的素质教育应是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统一,人类教育的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单纯的科学教育和单一的人文教育一样,都将造成理智的扭曲。人文素质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爱因斯坦说得对,他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社会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应当说,某一门科学技术 1
不需要每一个人都掌握,但人文精神的素质却是每个人都不可缺少的。素质教育是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包括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素质),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才是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而这个目标充分体现了科学和人文的统一,使受教育者在科学与人文文化上相容相通,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浑然一体,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人。如果只注重科学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则是制造“机器”而非“育人”。现在的学生是未来科学技术的运用者,因此,培养、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势在必行。
2、人文教育关系到国家民族的荣辱兴衰
民族兴,国家兴,民族衰,国家衰。民族,按恩格斯的定义而言,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语言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可见,民族的概念主要是人文文化概念,而非遗传基因的概念。中国加入WIO后,随着教育市场的开放,国外办学机构的介入,必然带来西方教育市场的开放,面对‘西化”、“和平演变”等意识形态上消灭民族的不良用心,只有保持本民族人文文化的独立性,才能使本民族立于不败之地。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文化、人文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要走强国之路,就必须培养出一大批具有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爱国敬业、乐于奉献的高素质人才。
3、人文教育关系到个人人生的成败
对个人来说,人格的高尚与卑劣,事业的成功与失败,是人生的重要价值尺度。没有完善的人格,很难谈及家庭事业、人生的成功与辉煌。综观古今中外,凡有所成就者,都具有坚定自信、百折不回、契而不舍的毅力。爱迪生认为:“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变换到何种地步,他的初衷与希望仍然不会有丝毫的改变,而终于克服障碍,以达到期望的目的。”由此可见,人文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必由之路。因此,培养学生有胆有识、坚定自信、知难而进、契而不舍的意志力,显得尤为重要。
二、德育中的人文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作为人文科学的德育课涉及政治、法律、经济、哲学等各个领域,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课程。作为一名德育课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贯彻人文精神,有效的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既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又不失鲜明的时代感,既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又把握其精神内涵,这就要求德育课教师本身拥有高超的教学技巧和较高的人文素质。
1、紧扣题材,善于抓住人文精神的升华点
作为人文精神教育主阵地的德育课,每一课的教学内容都包括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抓住切人点、关节点,并及时点化和升华,以达到人文精神教育的目的。
每一课教学内容都含有人文精神的侧重点,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点化它。例如,讲经济常识时,应着重指出经济活动是人的活动,是人在生产、交换、消费、分配诸环节中的活动,各个环节要求遵循一定的动作规则,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自愿、诚实、守信都是必须遵守的道德观念。而对于法律常识教学,应教育学生、依法办事、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权益,积极同违法犯罪作斗争,这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又一重要内容。在讲述哲学常识时,应把握好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加强理想和信念的人生观教育,形成正确价值观,是人文精神的基础和核心。
2、寓人文思想、理念于重大时事之中
精心筛选体现当代人文精神的时事资料进行深刻分析,有倾向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例如,新闻晨报于2001年9月刊登一则报道:敦煌――塞外“小江南”渴死了。从敦煌西行出阳关,经楼兰的古丝绸之路,沙土肥美,驼玲阵阵。对此,一代代敦煌人以水为荣,以绿洲为荣。而直到近年来,脚下湿地、地下水的泉眼渐渐停止了呼吸,与沙漠戈壁四面相拥的敦煌人有些惊呆了。而造成这一现象的罪魁祸首就是疯狂挖井。
通过这一事例的介绍、分析,引出“人、自然、社会和谐”等人文精神的内容,从而达到人文精神教育的目的。
3、联系实际,针对学生个性气质进行人文教育
人本主义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各种需要,即生理、安全、归属关系与爱、自尊、自我实现等需要。我们的学生同样也有多种多样的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她)渴望被人关注、被人爱、被人尊重,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尤为突出。进行人文教育,就要理论联系实际,抓住学生关心的问题和学习生活中的小事,不失时机的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例如,针对有些年满十八岁的学生在参加选举时投弃权票的现象,及时向学生讲述公民的选举权是宪法赋予每全公民神圣的权利,也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我国社会主义优越性体现,每个公民都应珍视这一权利,不能等同儿戏,这样来培养学生法的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又如,有些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时就郁郁寡欢,这时,应及时指出人生的道路不平坦的,是曲折的,总会的挫折和坎坷,要面对有敢于失败的勇气,及时对学生进行毅力、自信等精神范畴的教育。
4、宽容、理解、尊重、相信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对于思想品质、心理素质尚未成熟的学生来说,老师给他们多一些微笑少一些严厉,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指责,他们就会多一点自愿,多一点自信。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在校学生难免会违反校纪校规,作出与学生身份不相称的事,对此教师尊重应学会宽容和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要求教师尊重自己的言行、人格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不仅能经常进行自我评价,而且也非常注意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尊重、信任学生,力争克服单向灌输、翻旧帐、一棍子打死人的做法,而应从学生个性及生理特点出发,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唤起学生的内在道德需要的思想自觉,在师生交谈中实现道德上的“内化”。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总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德育课教学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决不能仅靠学校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而应该提高德育主体的认知能力,使学生自觉的做到从他律――自律的转化,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高尚的品德。
参考文献:
(1)周建新.高中政治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初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2(7):15~16
(2)韩雪珍.班主任应有的人文精神(J).班主任.2002(7):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