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泰兴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2019-05-12 08:41: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泰州市泰兴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泰州市泰兴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第一篇:泰州市泰兴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泰州市泰兴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一、2009年工作回顾

2009年是很不寻常、很不平凡的一年。金融危机给经济运行带来的冲击前所未有,各种矛盾叠加对社会稳定形成的压力十分巨大。我们在中共泰兴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学赶苏南、跨越发展”和全面达小康的总目标,多方施策,克难奋进,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区域经济在攻坚克难中企稳向好。及时制定、认真落实一系列保增长的政策措施,促进了经济健康有序运行。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3亿元,同比增长13%。完成财政总收入50.8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8.8亿元,分别增长26.7%和18.9%。连续九届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行列,排名升至第47位。农业持续增效。粮食总产量65.9万吨,再创历史新高。高效农业发展加快,初步建成高效农业园区20个,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39个。新增造林面积1.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1.4%。工业经济企稳回升。规模以上工业完成现价产值676.6亿元,增长26.9%。工业国税开票销售收入逐季向好,全年完成335亿元。40家企业入库税收超千万元,其中新浦公司、济川药业集团超亿元。建筑业稳步发展。实现施工产值230亿元,增长15%。建筑疏浚企业经营结构逐步优化,市场开拓、资质晋升取得新的突破。新增一级资质企业3家,其中,河海公司获得国家水利水电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服务业加快发展。发放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和减免购房契税等刺激消费政策得到落实,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8.6亿元,增长17.5%。工业企业主辅分离有序推进。新长铁路泰兴站启动货运业务。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加大,建成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房地产市场强劲复苏,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47.8%。出台银行业考核办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经济金融发展日趋协调。年末各项存款余额284.8亿元、贷款余额145.35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30%和38%,存贷比上升至50.3%。

——发展后劲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增强。开放型经济在逆境中稳步增长。注册协议利用外资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3亿美元,完成自营出口4.8亿美元,新签外经合同6500万美元,实现外经营业额6750万美元,新派境外劳务450人。重大项目开发取得历史性突破。完成工业技改财务发生数143亿元,增长31.3%。实施3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75个,总投资101.8亿元,项目平均投资规模超过亿元。总投资过3亿美元的联成塑胶开工建设,总投资过20亿元的沙桐煤焦油深加工、扬子江拆船与金属物流加工项目相继落户。上争重大项目用地点供指标850亩。服务业项目开发成效显著。引进市外服务业项目80个,总投资33.3亿元。五金机电市场、联成物流、黄桥商业广场等项目开工建设,红星美凯龙开业营运。园区建设再上台阶。重点园区体制机制调整基本到位,园区框架进一步拉开。经济开发区企业集中办公区综合楼、污水处理二期、北区管架、石桥花园安置楼等重点工程扎实推进,公共基础设施投入创历史之最,园区形象和项目承载能力显著提升。虹桥工业园与常州钟楼开发区跨江联动开发取得进展,虹桥新城、六圩港内港池等工程先后开工建设,起步之年“突变”目标基本实现。黄桥工业园、城东工业园、农产品加工园一批基础设施工程相继实施,重大项目招引均取得新的突破,农产品加工园被命名为“国家级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人才引进方兴未艾。成功举办“百名海外博士江苏行”泰兴洽谈活动,全年引进高层次人才147名。科技创新成效明显。宏大特钢集团、河海纳米公司新开发项目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市农业科技示范园被评为省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科技创业园被认定为省级科技创业园。专利申请突破1000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27亿元,顺利通过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复查验收和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市验收。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出台五大产业调整和振兴发展规划纲要,推动工业经济在应对危机中优化升级。质量兴市工作和品牌战略稳步推进,入选2009中国商标发展百强县(市)。节能减排力度加大。淘汰落后设备100台(套),关闭小化工企业20家。万元GDp能耗下降5%,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分别削减3013吨和1498吨,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工作通过省级考核。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市属工业企业和部分商贸流通企业实现属地化管理,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实施到位。

——城乡建设在统筹协调中扎实推进。城区规划编制工作取得新进展,黄桥历史文化名镇专项保护规划通过专家评审。城市建设快速推进。东北绕城公路建成通车,鼓楼北路全线贯通,济川中路、南二环、长征路、国庆西路改造到位,沿江大道、南三环西延、南二环东延、通站西路、根思路东延等工程顺利推进,振兴路、长征路北延、太平路等工程相继开工。新区、鼓楼、济川3个街道背后街巷改造和国庆路、中兴大道、羽惠河、羌溪河等景观亮化工程实施到位。拆迁工作有序推进,累计动迁4430户、53.8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设20000平方米。人民防空林建设项目顺利推进,重要节点绿化得到加强,城市绿化品位不断提升,新增绿化面积83万平方米。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新建农村公路150.7公里,改建、新建农村桥梁173座、泵站250座,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工程以优秀等次通过省级考核验收。泰黄输水二期工程全面完工,通往乡镇的主管网工程正在紧张施工。新建电气化镇10个、电气化村109个,220KV盛泰变顺利建成。耕地占补平衡入库项目实施到位,新增耕地1593亩,耕地面积实现总量动态平衡。

——全面小康在科学发展中再创佳绩。以市为单位总体达到省定全面小康目标水平,可望顺利通过省级验收评估确认。跻身“2009中国全面小康成长型百佳县(市)”行列。文化泰兴建设全面启动,阵地建设、精品生产得到加强,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市民素质提升工程稳步实施,何建忠、封红年分获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和“全国残疾人自强模范”称号。庆祝国庆6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成功举办。教育现代化、均衡化有序推进,学校布局进一步优化,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新职教中心校投入使用,洋思中学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人民医院综合大楼竣工启用,新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个、服务站111个,完成改厕2.2万座。甲型流感得到有效防控。“安全用药在农村”专项行动深入开展,农村医药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新农合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就业形势稳中向好,新增就业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5%。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所有行政村,参保农民25.4万人。城乡低保标准进一步提高,脱贫攻坚工程完成省定目标。慈善事业发展加快。双拥模范城创建工作顺利通过省级验收。体育中心开工建设,城区健身点建设加快,第五届市运会成功举办。保持低生育水平,计划生育率达99.1%。有线电视新增用户2.7万户。住房公积金归集余额6.1亿元,个人住房贷款余额5.4亿元。领导干部“走进群众”、村民直评村官等活动受到广泛好评,重点信访问题得到有效化解,进京上访实现“零登记”。治安形势保持稳定,连续4年获省“社会治安安全市”称号。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惠民十件实事基本落实到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84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150元,分别增长11.5%和10.8%。人武、审计、物价、工商、统计、供销、妇女、儿童、外事、侨务、气象、民族宗教、海关、商检、盐务、烟草专卖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政府效能在作风建设中得到提升。精心组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大力推进政府思想解放和管理、服务创新,政府施政能力进一步增强。行政服务改革工作和“作风建设推进年”活动卓有成效。清理核定行政许可实施主体和项目,废止行政许可项目48个,停征收费项目102项。新行政服务中心建成启用,“一站式”、“一条龙”服务格局基本形成。行政执法备案、涉企检查“八不准”等制度得到落实,“两服务、一满意”科室创争活动扎实开展。政务信息公开步伐加快,主动向社会公开政务信息4897条。坚持定期、不定期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市政协通报情况,积极配合市人大、政协开展视察、调研活动。认真做好建议、提案办理工作,446件建议、提案已落实解决265件,落实解决率59.4%,办结率100%,满意率99.6%。其中,代表建议交办191件,落实解决102件。

各位代表!在异常复杂的宏观形势下,成绩来之不易。全市人民付出了更多的辛劳和汗水,社会各界给予了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委员,向全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离退休老同志,向公安干警、驻泰武警官兵和所有关心、支持泰兴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总结一年来的工作,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经济回升的基础不稳固,产业波动的可能性依然存在;推进自主创新、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很重,经济持续增长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刚性支出大幅增加,财政收支平衡的矛盾加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就业、安全生产、信访维稳等压力客观存在,改善民生面临新的问题;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文明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作风建设水平与群众期望尚有差距,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仍需强化。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在今后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0年工作任务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泰兴推进“学赶苏南、跨越发展”进程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政府各项工作,对完成“十一五”规划和本届政府任期目标,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局面,推动全市经济社会“科学、跨越、和谐”发展,意义重大。我们必须深入分析“后危机”时代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态势、新动向,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团结拼搏,难中求进,不负时代和人民的重托。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恪守“一切为泰兴发展、一切为百姓福祉”的从政理念,围绕“争进‘苏中五强’行列、紧跟‘全省十强’方阵、提升‘全国百强’位次”的奋斗目标,大力弘扬“厚德开泰、奋发图兴”的新时期泰兴精神,继续实施“四大”发展战略,扎实开展“园区发展提升年”和“环境建设提升年”活动,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创新,加快调整促转型,破解难题促增长,改善民生促和谐,为“学赶苏南、跨越发展”,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财政总收入增长1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全部工业产值增长30%,工业开票销售增长3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注册协议利用外资5.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2亿美元,自营出口额5.5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1%和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万元GDp能耗下降6%。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今年要全力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1.加快结构调整,促进发展方式新转变。把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解决各种深层次矛盾、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有效应对外部冲击、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根本出路,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围绕制造业技术的先进性,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轻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围绕制造业环节的先进性,着力在化工、机电、医药等优势产业上,主攻产业高端发展关键技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外包和总部经济,创建一批品牌产品和品牌行业,促进制造业由低附加值环节,向研发、销售和服务等高端环节发展。围绕制造业领域的先进性,发展以新能源、新材料、环保节能设备为主导的新兴产业,做到政策优先扶持,资金优先人才优先引进,不断提高新兴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力争总规模达60亿元,工作报告《泰州市泰兴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围绕制造业的规模化,加大政府推动力度,放大济川药业重组天际药业的示范效应,引导企业实行强强联合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积极探索具有泰兴特色的产业战略整合、企业兼并重组之路,不断壮大企业和产业规模。力争三大主导产业总规模达70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的比重达80%。确保新增工业开票销售过亿元企业20家以上,其中过10亿元企业3-5家。进一步加大有效投入,确保竣工投产1000万元以上项目100个,完成技术装备投入100亿元以上,占总投入的比重力争达70%。把推进节能减排与优化产业结构结合起来,从“发展的源头”控制资源能源消耗,从“发展的过程”强化节能减排,从“发展的末端”实现可循环利用与无害化,促进发展模式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建立健全淘汰常态化机制,有效“挤压”和“倒逼”在役落后用能设备和高耗能、高污染企业退出,全年淘汰落后用能设备100台(套)。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面向生产、面向民生的服务业,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去年再提高1个百分点。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加快培育建材、家具、二手车交易、五金机电等具有较强辐射力、竞争力的专业市场。大力开发服务业项目,重点实施浙江首华建材物流、联成仓储、五星级国际大酒店、豪庭大酒店、汽贸城等项目。加快城北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苏中化工物流园区、虹桥金属材料物流园、新街农副产品物流园和黄桥火车站综合物流园建设,力争建成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1个。完善工业企业主辅分离政策措施,全面推行列统工业企业主辅分离。继续推进黄桥、古银杏森林公园、城区、沿江四大旅游板块建设,做好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的规划、申报、建设工作。

加快发展建筑业。积极破解制约建筑业快速发展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整合建筑资源,打造企业品牌,壮大企业规模,强化市场开拓,提升行业竞争力,确保完成建筑业施工产值238亿元。认真开展专项执法检查,优化监管模式,严格市场准入和清出制度,规范建筑业市场秩序。

乘势推进自主创新。引导企业在应对“后危机”时代的挑战中增强发展创新型经济的自觉性、紧迫感,切实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实施紧密型、长期型、平台型合作,共建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和产品研发中心,打造科技成果产业化、规模化平台;加强院士、专家站建设,充分发挥现有研发机构和人才的潜能,实现产业信息共享、技术共用、合作共赢;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紧培养、引进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

2.培育区域优势,拓展开放开发新空间。坚持以思想解放为先导、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益开发,不断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

优化发展空间布局。认真落实建设“三城四片五重点”的战略部署,进一步优化城乡用地与空间布局。调整完善城镇体系规划,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努力形成以城带乡、层次合理、体系完善、城乡统筹的发展机制,打造富有持续发展力和区域竞争力的城乡体系。积极争取各类扶持政策,增强黄桥老区自身“造血”功能,推进市域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

完善园区载体功能。把港口建设放到全市跨越发展的突出位置来抓,扎实推进“以港兴市”战略。以天星洲开发利用为重点,加大政府主导的港口开发建设力度,广泛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按照规划,独资、合资建设基础设施,着力打造沿江制造业基地和现代物流基地。引导经济开发区围绕“做强化工产业园、发展高新产业园、整合港口物流园、建设行政商务中心”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污水处理二期、垃圾焚烧供热等“八大工程”,确保基础设施投入不少于7亿元。积极引进财团资金打包开发虹桥工业园内港码头群,确保六圩、三桥内港池基本成形。加快实施黄桥工业园2.5万平方米拆迁安置和“三路三桥”工程,全面推进康桥科技园、黄桥创新园建设。加快城东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变电所和道路建设,有序推进区内小庄台拆迁。积极实施农产品加工园“区中园”工程,创建台湾农民创业园和名特优农产品展销配送中心。鼓励重点园区和乡镇工业集聚区创新管理、服务、用人机制,增强软实力。从利益共享层面探求落实“飞地”项目的有效举措,不断创新节约、集约用地的模式和路径。

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围绕产业链的前伸后延,瞄准世界500强和“国”字头、“中”字号大企业、大集团,积极开展招商活动。引导经济开发区围绕煤化工、油脂化工、化工装备、新能源等重点领域,主攻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确保开工建设超亿美元项目4个。引导虹桥工业园完善运作方式和分配机制,深化与常州钟楼开发区的跨江联动开发,积极寻求与中国医药城的配套合作,力争在引进战略投资上取得新的突破,确保开工建设超亿美元项目2个。引导黄桥工业园充分发挥老区政策平台和省级科技服务中心、省级中小企业创业产业园的作用,抢抓上海和苏南经济板块产业转移和总部经济调整的机遇,加强与中国通号集团整体合作,加大招商力度,确保开工建设超亿美元项目1个。引导城东工业园围绕环保节能设备、传动机械等产业,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活动,确保开工建设超亿美元项目1个。引导农产品加工园精心组织农产品深加工、仓储物流、商贸服务产业链招商活动,确保开工建设超亿元生产经营型项目1个。引导各乡镇加强招商队伍建设,因地制宜开展各具特色的招商活动,同时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发展民营经济。办好第五届中国泰兴银杏节,充分展示泰兴新形象,提高节庆招商实效。精心组织黄桥决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打好“新四军”牌,最大限度集聚各种资源促进招商引资工作。

破解各种瓶颈制约。坚持内涵挖掘与外延拓展相结合,通过盘活存量土地、适度提高供地门槛、推行标准厂房和建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有偿使用机制等措施,破解用地难题,缓解供需矛盾。用活国家供地政策,加大上争力度,努力争取更多的点供、单独选址和挂钩周转指标,弥补用地计划不足。深化金融生态市创建工作,不断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加强政银企合作,积极发展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组织,进一步强化市级融资平台建设,加快企业上市进程。

3.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为核心,以城乡统筹发展为导向,以农村实事工程为抓手,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夯实“三农”发展基础。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启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创建工作,力争每个乡镇建成一个规划面积5000亩、连片种植面积3000亩的高效农业园区,确保新增高效农业5万亩、设施农业1万亩。将高效农业园区的发展与观光旅游农业发展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优化畜禽水产养殖区域布局,着力培植一批现代化、生态型养殖场,确保畜禽规模养殖比重同比增长5%。加强农业信息服务,推动农产品产销对接,拉长产业化经营链条。开展高产增效创建活动,提升粮油生产整体水平。创新林业发展机制,加快绿色通道建设和村庄绿化,创建省级村庄绿化达标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县。推进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深入实施品牌战略,确保新增“三品”种植面积2万亩、“三品”认证8个、省以上优质农产品1个。

继续深化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村财务规范化管理,加大财务管理薄弱村整治力度,落实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提高合作组织规范运作水平,力争新增农民合作组织50个,创建示范合作社30个。加快“双置换”试点工作,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稳步推进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加快土地流转交易服务体系建设,妥善处理土地流转矛盾纠纷,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探索“村企共建”新模式,增强村集体经济活力。稳步推进行政村整合,做好第八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完善农村基层干部选拔任用和社会保障制度,充分调动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发挥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引领功能,深入开展农村“四清一绿”环境综合整治,不断完善“四位一体”长效管理机制,优化美化农村环境。以新“6+1”实事工程为载体,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推进乡镇供水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建成区域供水工程。继续新建、改造农村公路、桥梁、泵站,实施城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和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落实综合性护坡措施,推进骨干河道坍坡治理。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力度,加快推进农村人才工程。

4.优化人居环境,彰显现代城市新魅力。在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更加注重环境质量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人文、大气、生态、宜居”的现代化中等城市。

突出规划引领。进一步完善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和各类专业规划,加强市区景观设计,对羌溪河、两泰官河、如泰运河,以及市区道路节点、雕塑、建筑等统一技术规范、工程设计、组织施工,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做好规划展示馆建设、布展工作,及时向市民公开重大规划,广泛吸纳民智,接受群众评判。

加速功能配套。按照“老城出新、新城更新、节点展新”的要求和“重心向北转移、中部加快改造、东部快速提升、南部适度拓展、西部有序开发”的思路,认真组织实施城乡建设“551”工程,进一步完善城市配套功能,确保全年城建总投入超过60亿元。通过鼓楼北路北延段两侧开发、主题文化街区等项目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拉开北部片区框架。加快推进中心城区老政府及周边地块、汽车东西两站地块、文化中心广场、羌溪河滨公园等改造工程,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筹划334省道改线工程,改造、开发中兴大道东延段,为新区三期开发建设打好基础。抓好沿江大道、南二环西延、南三环西延、江平路南延、车站桥等工程建设,确保按序时完成建设任务。围绕“两年见成效”的工作要求,以黄桥新区建设、路桥完善、商贸提升、拆迁安置等“十大工程”为抓手,实施黄桥小城市建设“大会战”,快速提升副中心整体形象。扎实推进虹桥新城建设,加快形成水绿景秀、生态宜居的滨江新城风貌。加大集镇建设力度,完善基础设施,推进环境整治,力争每个集镇面貌均有明显改观。按照“依法、阳光、和谐”的要求,精心组织拆迁工作,确保城区和园区完成拆迁面积各50万平方米。

提升城管水平。围绕“干净、有序、优美”的目标,不断完善防治违法建设长效机制,大力开展占道经营、“三业”市场、农贸市场、户外广告、建筑立面等专项整治活动,深入推进城市亮化工程建设,配套完善环卫基础设施。抓紧实施数字化城管工程,建设城管监督指挥中心,逐步建立高效、统一、便民的城市综合管理运行体系。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形成合力,提高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水平。

加强生态建设。强化绿色政绩考核,把环保优先方针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巩固“创模”阶段性成果,启动生态市创建工作。强化重点污染源联网监管,确保新增联网企业20家以上,关闭中小型化工企业20家以上。推进“一区四园”和相关企业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力争经济开发区建成省级生态工业园。继续加强农村清洁能源综合利用,加快以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宜居为核心理念的节约型城乡建设,力争“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国家级生态村”实现零的突破。推进畜禽养殖企业污染治理,促进城乡生态建设与污染治理一体化。强化行政推动和政策引导,有效解决秸秆焚烧问题。

5.坚持发展惠民,推动社会建设新突破。像落实经济指标一样落实民生指标,扎实推进各项惠民工程,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做得更好、更实、更细。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继续实施文化泰兴“868”工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大力弘扬新时期泰兴精神,扎实开展市民素质提升工程。推进以礼仪文明行动培养良好习惯、以环境文明行动改变城乡面貌、以秩序文明行动提升城市形象、以服务文明行动丰富城市内涵的“四大文明”行动,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切实提升城市文明程度。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医疗保障体系,确保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0%以上,农村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以上。加大各项社会保险扩面力度,努力将城乡各类群体纳入“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伤有所治和失业有救助”的社会保障体系,力争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大险种参保达80万人次。全面推行低保标准自然增长,完善“能进能出、促进就业”的城乡低保动态管理机制。加大低保边缘人群临时生活救助力度,大力开展慈善募捐和慈善救助活动。加强乡镇敬老院配套设施建设,提高五保供养标准和集中供养率。按照“全面覆盖、突出重点、重心下移、进村入户”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脱贫工作。扎实推进老龄工作,争创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市。认真落实优抚对象抚恤优待补助和医疗政策,不断巩固省级双拥模范城创建成果。进一步落实各项促进就业和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充分就业和稳定就业。

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切实做好规范办学行为下的减负增效工作,持续提升教育质量。拓宽教育经费筹措渠道,全面完成教育现代化建设任务。整合教育资源,逐步清理规范义务教育改制学校,推进校长任职交流和教师岗位交流,大力促进教育均衡。加强接送学生车辆监管,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强化学校安全管理。整治非法培训机构,优化教育教学秩序。组织实施非义务教育学校及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推进全民健康体检,推行免费婚检制度。启动新区医院和公共卫生大楼建设,基本完成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建设任务,积极组建市人民医院医疗集团。提升硬件建设水平,落实长效管理机制,力争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省级调研。扩大城乡体育设施覆盖面,深入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启动广电中心建设。推进有线电视“户户通”,新增用户1.5万户。实施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完成转换10万户。加快发展网络电视,新增用户1.5万户。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推进市社会福利中心建设。开展《泰兴市志》续修工作。

办好为民10件实事。按照“客观需要、力所能及”的原则,集中财力,认真抓好为民10件实事。一是新建农村公路100公里,改造农桥160座、泵站250座。二是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完成乡镇自来水厂的回购改制工作,改造10个乡镇的自来水进村入户支管网。三是新增城市绿化面积33万平方米,建成60个村庄绿化示范村,绿化造林13000亩以上。四是完成城区东润路、学院路、文江路南延,长征路北延、振兴路、开发路等6条重点道路建设工程,启动北片污水收集管网工程。五是完成四牌楼、延令、燕头等街道背后街巷整治工程。六是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4万平方米。七是高标准建设图博中心。八是推进“千万创业工程”,以创业带动就业。实施创业培训1500人次、技能培训1万人次,新增城镇就业人口9000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口再就业2500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400人。九是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十是兴建市残疾人托养中心。

6.强化公共管理,维护安定和谐新局面。坚持在和谐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促和谐。努力构建公共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强化治安防控。深化平安法治建设,确保创建省社会治安安全市实现“五连冠”,力争省级法治先进市创建成功。全面推进技防入户工程,织牢社会治安大防控网络。调优配强基层政法综治队伍,全面强化综治创建基础工作。深化“五五”普法教育,提高全民法律意识。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全力维护社会治安稳定。

强化矛盾调处。教育引导群众理性、合法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完善大调解工作格局,健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抓好重点区域、重点群体和重点单位的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对排查出来的重大、复杂、疑难问题,实行领导包案、挂牌督办,集中力量调处解决。继续开展领导干部“走进群众”、村民直评村官等活动,探索建立村(居)干部处理信访问题包组责任制、村(居)信访信息每周分析制、治安中心户长制,切实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当地、解决在萌芽状态。

强化安全监管。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扎实推进安全生产“三项行动”,全面加强安全生产“三项建设”,继续深化企业安全标准化建设、隐患排查治理、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三项重点”工作,着力强化安全投入、安全科技、安全文化、监察执法、应急救援“五大保障”措施,深入开展“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年”活动,坚决遏制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切实减少一般安全事故,促进全市安全形势稳定好转。

三、政府自身建设

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人民的期盼,面对美好的发展前景,我们将把全部精力用在加快发展上,用在为民造福上,用在带好队伍上,倾力打造务实、为民、高效、勤廉的政府,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

在解放思想中体现创新。敢想敢试、勇于担责,做到思路超前、策略创新、实绩领先。深化机关部门、乡镇机构改革,优化机构、编制、人员配置,着力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创新考核办法,完善差别化考核等考评内容和形式,形成导向明确、指标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尽早启动“十二五”规划工作,突出规划的前瞻性、导向性、战略性,为未来发展争取先机。

在依法行政中提升效能。健全重大事项专家咨询、公众参与、集体决策制度,提高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全面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加强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深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强化行政问责和行政执行力督查。严格把好会议关、文件关,为各级领导腾出时间和精力谋发展、抓落实。认真办理代表建议、委员提案,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加强监察、审计专门监督,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做到行政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落实到哪里,切实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在优质服务中落实责任。继续实行市政府负责人及部门主要负责人挂钩联系重大项目、骨干企业制度,切实加大对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的跟踪帮扶服务力度。进一步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根据形势的变化,主动调整服务方向、服务方式,把服务重点放在培育和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上,放在转变发展方式上,放在增加农民收入上。以提高执行力、落实率为重点,继续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和科室创争活动;按照“收费最低、审批最简、服务最优”的要求,继续改进服务方式、规范服务行为、创新服务载体、优化发展环境,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在廉洁自律中塑造形象。以打造“廉洁泰兴”为目标,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制度建设,严防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加强工程招投标、财政资金使用、政府采购等公共权力的运行监管,高度重视工程质量管理,杜绝腐败现象和各种不正之风。切实抓好增收节支,实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进一步压缩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严格控制公务消费,削减一般性开支,降低行政成本,把更多的财力用在支持发展上、用在改善民生上、用在维护稳定上。

各位代表,“后危机”时代困难与希望同在、机遇与挑战共存,2010年是需要我们和衷共济、负重拼搏的一年。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依靠全市人民,解放思想,扎实工作,奋勇争先,为全面推进泰兴“科学、跨越、和谐”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2014泰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1月14日上午,泰州市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在泰州大剧院隆重开幕。代市长陆志鹏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报告分2013年工作回顾和2014年工作任务两个部分。现进行解读:

过去的一年,全市上下全面落实“三项要求”、“八项工程”、“十项举措”,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实施“双轮驱动”战略,加快“三个名城”建设,推进转型升级融合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较好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亮点一: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

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20亿元,增长1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59.3亿元,增长11.2%;固定资产投资1760亿元,增长21%;居民消费价格涨幅1.9%。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新增高效设施农业19万亩、高效设施渔业2.6万亩、高标准农田18.1万亩。工业经济稳中向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00亿元,增长13%;新增销售10亿元以上企业27家、利税过亿元企业11家;新增私营企业10272家、个体工商户26448户,净增私营个体经济注册资本636.3亿元。服务业发展较快,实现增加值1245亿元,增长12.2%,八大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获省重新评定。

亮点二:成全国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

转型升级成效凸显。以发展壮大“1+3+N”产业体系为重点,努力在加快结构调整中提质增效。组织实施转型升级“双百”工程,完成投资367.8亿元,65个项目竣工投产。深入实施“新兴产业双倍增计划”,我市被列为全国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全年实现产值3306亿元,增长23.2%。认真实施“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五年规划”,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3260亿元,增长14.7%。连续5次入选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获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新公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5家。积极打造人才高地,新增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2名、省“双创计划”人才22名。

亮点三:取消、调整三分之一审批事项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与15家省级机关部门签订合作协议,各项工作全面展开、初见成效。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并联审批、联审联验,取消、调整三分之一审批事项。开放型经济难中求进,全年新批外资项目155个,实际利用外资12.5亿美元。特色园区承载功能有效提升,中国医药城进入产业化发展转折期,出口加工区二期加快建设,新能源产业园林海电动车一期、智航锂离子材料正式投产,沿江开发深入推进,里下河特色经济板块后劲增强。

亮点四:“一城四区”格局初步形成城乡发展加快融合。深入实施“城乡转型2115计划”和“美丽城乡建设行动”,积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启动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做好姜堰撤市设区后相关规划调整,推进市区主干道联网贯通,“一城四区”格局初步形成。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宁启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进入收尾阶段,京沪高速江广段扩容、阜兴泰高速泰州段前期工作取得明显进展,229、233、334等省道建设顺利。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姜堰通过国家级生态区技术评估,海陵创成省级生态区,高港通过省级生态区考核验收,靖江、泰兴通过省级生态市技术评估,新增19个国家级生态乡镇,完成3805个村庄整治任务。

亮点五: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泰州学院

社会建设得到加强。人民生活继续改善,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29230元、13870元,分别增长10%、11%。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家,黄桥老街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各级各类教育水平不断提高,靖江、兴化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级评估验收,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泰州学院,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获评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优秀等级。整合市区医疗卫生资源,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差距逐步缩小。

亮点六:整合开通“12345·政风行风热线”

政务环境持续改善。深化拓展“三解三促”,组织开展“治四风、建四队”活动,深入基层解决实际问题。构建“三服务”长效机制,强化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严格控制涉企检查,制定落实减负措施。整合开通“12345·政风行风热线”,认真办好市长信箱、望海楼实名论坛,深入开展纠风治乱,解决群众合理诉求。

新的一年,全市将牢固确立正确的政绩观、发展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更好更快推进转型升级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三个名城”,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今年将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关键词一:转型升级

【路径】

按照“调高调轻调优调强”思路,努力构建具有泰州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举措】

加快中国医药城产业化步伐。紧扣“5个1000”目标,全力打造疫苗、诊断试剂及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制药、化学药新型制剂、保健品、中药现代化等产业基地。推进医疗器械集聚区、会展交易中心二期、数据中心三期等载体建设。积极申报国家药品进口口岸城市,加快省医药产业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以实施转型升级“双百”工程为抓手,新上一批高端产业项目和重点技改项目,淘汰一批落后产能项目,力争新兴产业产值达3900亿元。突出抓好“千企升级百企示范工程”,大力推进“两化融合”,力争年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企业达23家,新增上市企业2家。

积极发展服务业。以现代物流、金融保险、软件和信息服务、服务外包等为重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提速发展,力争占全部服务业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信息消费、健康服务等新型业态。有序推进市区经济“退二进三”,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和服务型经济。

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强化源头控制,实施严格的环境准入标准,不再新上高能耗、高污染项目。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和园区生态化改造,继续清理整治小化工、小电镀企业。

关键词二:开放创新

【路径】

加快对内对外开放,促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举措】

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技术含量高、污染少、能耗低、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深入调整对外贸易结构,推动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大力发展服务贸易。鼓励企业“走出去”,在境外开展资源开发、生产加工、品牌并购和建立营销网络。

深入推进沿江开发开放。认真落实“沿江地区转型发展五年推进计划”,完善沿江港口规划和核心港区功能,统筹沿江产业带项目布局和岸线资源整合,发展优势临港产业。

加快特色园区建设。以20个特色园区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产业承载、配套服务和环境保护功能。推进重点园区提档升级,加强与上海自贸区的对接融合,把泰州经济开发区作为自贸区的特殊功能区来定位、打造,支持出口加工区、靖江经济开发区争创综合保税区;支持泰兴、高港经济开发区争创国家级开发区;支持兴化经济开发区争创国家级食品加工区。

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抓住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机遇,推进“政产学研金”协同创新,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潜力。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十百千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加快实现“两个高质量的全覆盖”。

关键词三:综合改革

【路径】

认真贯彻中央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部署,结合泰州实际,积极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举措】

抓好经济体制改革。坚持统一管理、公开透明的原则,建成运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制订和公布交易目录,规范交易程序和交易制度,真正使市场在公共资源交易和配置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

抓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重要突破口,对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企业能自主决定、行业组织能自律管理的经济活动,逐步取消审批;对直接面向基层、由基层管理更方便有效的事项,有序下放基层。推行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进一步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

抓好社会领域改革。统筹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申报建设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深入开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调整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加大执法检查和质量监督力度,维护食品药品市场秩序。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

关键词四:改善民生

【路径】

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要求,将财政资金、公共资源重点向民生领域和基层群众倾斜,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举措】

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加大农民创业就业、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民合作组织规范化建设推进力度,拓宽农民持续增收渠道。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扩大集体协商制度覆盖面,提高职工工资收入水平。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建成泰州学院新校区,推进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深入实施市区医疗卫生资源整合,组建新口腔医院,支持兴办民营妇女儿童医院。落实“单独两孩”生育政策,健全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公共交通,提升市民公交出行分担率和镇村公交运营水平。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密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推动法治泰州建设,扎实开展“六五”普法和基层民主法治实践活动。注重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健全防灾减灾救灾机制,提高应急管理能力。

关键词五:城乡一体

【路径】

坚持以人为本,提升城镇化质量,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举措】

深入推进城市建设。加快凤城河风景区建设,推进稻河、高桥等街区改造复兴,加大老旧小区出新和城中村、危旧房片区改造力度。继续推进金融服务区、华润万象城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完善新城生活配套设施,着力扩大文化中心的社会效益。启动城市快速道路体系建设,打通梅兰路、引凤路等10条影响城市功能的“断头路”,促进区域之间的互联互通。

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继续实施“城乡转型2115计划”,突出抓好一批关键节点城镇建设。坚持以产业化带动城镇化,重视靖江、泰兴、兴化城区的规划建设,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打造一批富有现代气息、地域特色的小城市和重点镇。突出人的城镇化这一核心,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市区北部现代农业走廊建设,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创新农业经营方式,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关键词六:文化名城

【路径】

促进文化建设与城市建设相融合,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进一步丰富城市内涵,彰显城市个性。

【举措】

深化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充分发掘水文化、戏曲文化、红色文化、佛教文化等特色资源,加强对名人旧居、文保建筑、古宅名园的修缮维护。

促进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协调发展。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园区建设,发展壮大壁纸、小提琴、工艺美术等重点产业。加大文化惠民力度,创建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面实行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支持文艺精品创作,推出更多高质量的文化产品。

提升现代文明素质。继续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做好迎接考核验收的各项工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培育升华城市精神。

关键词七:生态文明

【路径】

创新体制机制,形成工作合力,狠抓源头治理,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举措】

严守生态安全红线。认真执行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确保全市生态红线面积占比不低于20%。扎实开展生态系列创建,力争海陵、姜堰建成国家级生态区,靖江、高港通过国家级生态市(区)考核验收,泰兴进入国家级生态市考核程序,兴化通过省级生态市考核验收,全市建成省级生态市。

推进环境污染治理。深入实施蓝天工程,严控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和施工扬尘,加强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防治大气污染。实施水环境质量提升工程,推进污水截管收集和集中处理,抓好城市黑臭河道整治,加强水源地保护和自来水深度处理。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农产品基地和农业主产区土壤安全。

强化生态保护修复。构建绿色生态屏障,积极打造市区北部和沿江地区绿色生态走廊,高标准推进城市绿化和农田林网建设。

关键词八:法治政府

【路径】

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政府工作的导向,不断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举措】

推进依法行政。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深化政务公开,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健全政府信息发布制度。

切实转变作风。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落实改进作风各项制度规定,针对“四风”问题,突出“四查四治”,确保取得实效、取信于民。

加强廉政建设。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快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制度。

第三篇:泰州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泰州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代市长 徐郭平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工作和“十一五”发展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中共泰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积极应对宏观形势的新变化,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紧紧围绕“三年再来一个大变化”目标,大力实施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战略,协调推进全市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圆满完成市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认真落实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举措,经济回升向好势头得到巩固和发展。全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00亿元左右,可比增长1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0美元。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48亿元、1127亿元和725亿元,分别增长4.5%、14%和 14.2%。全市财政总收入456.4亿元,增长32.7%,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70.8亿元,增长23.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38亿元,增长3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0.3亿元,增长19%。农业生产持续发展。深入推进“5218工程”,新增高效农业面积29.6万亩,粮食生产实现“七连增”。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2家、三大合作组织400多家,农业利用“三资”45亿元。新增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个,新获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350个。全市森林覆盖率达18%。兴化市再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称号,市农业开发区创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成功举办首届农艺节。工业运行质态良好。预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4640亿元、利税550亿元、利润330亿元,分别增长33%、32%和33%。装备制造业、三大新兴产业分别完成产值2050亿元、600亿元,分别增长32%、30%。预计全

—1— 年工业技改财务发生数950亿元,实施亿元以上重大技改项目192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3个。18个项目列入国家、省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投资计划。民营经济发展提速,新办私营企业10568家,净增私营个体经济注册资本337亿元,增长71.3%;认真办好中小企业“六件实事”,7家企业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新增中国驰名商标5件。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完成省定指标,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分别削减27.8%、2%。建筑业加快发展,完成总产值1271.5亿元,增长16.1%,新增一级施工总承包资质企业2家。服务业发展成效明显。深入推进“833工程”,8大服务业集聚区实现营业收入340亿元,3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97亿元,30强企业实现利税11.6亿元。金融业发展加快,浦发银行、招商银行、江苏长江商业银行泰州分行开业,兴业银行泰州分行获准筹建,新增农村小额贷款公司22家,“富民阳光信贷”试点取得积极成效。年末全市本外币存款余额2359.8亿元,贷款余额1531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23.1%和27.1%。亚星锚链、新扬子造船成功上市。旅游经济成为新的亮点,全年接待游客1100万人次,预计实现总收入118亿元。

开放创新成效突出。深入实施“双轮驱动”战略,着力提升开放水平、增强创新活力。突出台资、央企招引,精心组织招商活动,建立重大项目绿色通道,总投资80亿元的中海油、9800万美元的扬子江物流等项目成功落户。全年注册协议外资39.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3.6亿美元,分别增长46.3%、29%。新批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21个。完成自营出口58.8亿美元,实现外经营业额5.8亿美元。全面推进中国医药城各大功能区建设,新开工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正式启动部省共建机制,成功举办苏台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峰会、首届中国(泰州)国际医药博览会。国家级出口加工区一期封关运作,纬创一期等重大项目即将竣工投产。新能源产业园加快建设,项目集聚势头日益显现。沿江开发纵深推进,在建总投资1亿美元或10亿元人民币以上重大产业项目20个,核心港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口岸工作有序开展,海关、国检、海事、边检为开放型经济发展作出新贡献。外事、侨务和港澳台事务工作取得新成绩。我市再次被

—2— 台湾电电公会评为值得推荐城市。着力推动创新型经济发展。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552.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1.4个百分点。深化政产学研合作,“企业院校行”成功举办,中科院泰州技术市场网等载体功能明显增强。建成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9家;新增产学研联合体110个、国家重点新产品13个、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99个、省级创新型企业45家,3家企业被认定为省重点软件企业。入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6个、省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5个,入选数均居全省前列。新获授权专利4198件,建成国家级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全年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团队54个、高层次人才805名,其中海外优秀人才167名。教育部“蓝火计划”在高港启动。各市(区)均创成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

城乡建设扎实推进。坚持市区一体,强化资金筹措,推行阳光拆迁,加快建设进度,市区城建投资超过150亿元。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通过部省联合审查,城乡规划体系逐步健全。强力推进“十大工程”建设。中国医药城会展交易中心一期投入使用,规划展示馆建成,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主体封顶,华侨城一期、三水湾一期开业,凤城河环河整治、城市水生态环境建设、老通扬运河整治二期、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和职工活动中心、周山河街区“四路七桥”、高港大道等工程加快实施,人民医院新院、新区高级中学前期工作有序开展。万达城市综合体、省泰中老校区改造、稻河古街区民俗文化展示中心加快建设,莲花学校二期、革命烈士纪念馆一期竣工。迎春路东延即将贯通,京泰客运站主体完工,火车站街区启动建设。深入推进文明城市创建,着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创成省优秀管理城市。各市加大城建力度,靖江滨江新城核心区建设成效明显,泰兴“三城四片五重点”城乡建设格局初步形成,姜堰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通过国家技术评估,兴化城市“水文特色”进一步彰显。继续加强新农村建设,全市新(改)建农村公路500公里,改造农村桥梁200座,改厕91435座,疏浚河道3019万方;继续实施全面小康村“十百千”工程,新创市级先行村300个;大力推进“125工程”,重点镇村规划编制基本完成,项目建设不断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泰州长江大桥及北接线工程加快实施,江海高速、328

—3— 国道改线建成通车,长江大道先导段基本建成。4条省道新建或改线、周山河船闸改造、卤汀河拓浚等工程开工建设。电力、邮政、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创建,靖江、泰兴、高港通过省级验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4所“公有民营”学校回归公办;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建成招生。加强文化泰州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通过专家评估。完成北山寺改造、岳庙修复和周氏住宅修缮主体工程,兴化金东门历史文化街区对外开放。泰州淮剧和茅山号子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人入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歌舞《荡湖船》获全国群星奖,9部戏剧作品获全国戏剧文化奖。加快乡镇(街道)宣传文化中心和村文化室建设,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泰州报业传媒集团和广播电视传媒集团成立,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组建。成功举办国际旅游节、梅兰芳艺术节,承办省新人新作歌舞大赛。调整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基本药物制度加快实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新进展。积极组织参加省第十七届运动会,奖牌总数排名比上届前移5位,荣获青少年部进步奖全省第一名。人口出生率稳定在较低水平,对持“独生子女光荣证”的市区企业退休职工发放一次性奖励,市计生协会被表彰为“全国先进集体”。认真抓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深入实施生态市建设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企业违法排污整治、秸秆烟害防控和能源化利用等工作取得新成效。加强耕地保护,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市民防局荣获“全国人民防空先进单位”。市供销社成为全国总社改革发展联系点。史志档案、社会科学、无线电管理、气象、防震和民族宗教、妇女儿童工作继续加强,质监、银监、工商、税务管理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新贡献,国防教育、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双拥工作取得新成绩。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落实防通胀、稳物价等政策措施,办成一批改善民生实事,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预计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240元,分别增长12%、13%。以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

—4— 为抓手,认真实施创业带动就业行动计划,全年净增城镇就业6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9万人,新增创业5.5万人。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参保城镇职工和居民医药费报销比例及支付限额大幅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9.6%,政府补助4.2亿元,受益农民320万人。工伤保险实现市级统筹“五统一”。城乡低保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月340元和210元。市区残疾人养老保险全面启动,向4556名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医疗救助专项资金累计支出2353.5万元,救助11.3万人次。初步建立普惠型社会福利体系,全市新增居家养老服务站348家、省级示范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4家,五保集中供养率达65%。完善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共向21905人发放补助金1.3亿元。慈善事业长足发展,救助对象近6万人。加强住房保障工作,全市新增保障性住房9505套。市区公交发展有了根本性改善,公交车万人拥有量比上年增加1倍,新建首末站5个,新辟、优化线路26条。深化放心消费创建,市区5家农贸市场完成升级改造。区域供水工程泰兴、姜堰主管网建成,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新增受益人口47.7万人。定期举办“百姓大学堂”等市民素质教育活动,市“百姓名嘴”宣讲队荣获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扎实抓好基层基础工作,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

自身建设继续加强。加大对经济工作的组织推进力度,制定出台《实施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战略,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加快市区民营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意见》、《加快市区现代服务业重点产业发展的奖励办法》等政策意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顺利推进,医药高新区组建。“网上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通过省考核验收。积极推行新闻发言人制度,认真办好市长公开电话、市长信箱和行风热线。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注重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作用,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满意(含基本满意)率100%。加强平安泰州、法治泰州建设,严格落实信访维稳工作责任制,积极推进干部大走访,不断完善大调解机制,保持社会

—5— 稳定。强化应急管理,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江苏省(泰州)应急救援中心一期建成启用。圆满完成对口援建四川绵竹拱星镇各项任务,认真做好对口支援新疆昭苏县工作。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五五”普法成效明显,村民委员会、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顺利完成。开展村组(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市区114个村、14个组完成改革,80个村撤村建居。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政准则》,源头治腐和纠风治乱力度加大;强化效能监察和监督检查,执行力得到新提升。机关公有资产管理进一步加强,节约型机关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节能减排压力较大;高层次人才等资源要素缺乏,核心竞争力不够强;中心城市功能尚不完善,城乡统筹发展还需不断强化;社会保障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城乡居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困难群体生活有待进一步改善;政府自身建设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行政管理体制和行政效能滞后于发展要求,社会建设和管理能力需要加快提升,等等。对上述问题,我们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科学发展,既重视打牢经济基础,又重视彰显特色和优势,更重视改善民生、促进和谐,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既定的主要发展目标圆满完成。

坚持加快发展,优化经济结构,综合实力明显提升。预计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是“十五”期末的2.3倍,年均增长14.4%;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是“十五”期末的4倍、3.6倍,年均分别增长32%和29.3%;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841亿元,是“十五”的3.8倍,年均增长30.6%;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是“十五”期末的2.8倍、3.4倍。高效农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三次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期末的11.1:57.8:31.1调整为7.4:56.4:36.2,“1+3+N”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建成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医药高新区,成为“十一五”发展最突出的亮点。

—6—

坚持创新发展,深化改革开放,增长动力持续增强。行政管理、市区体制、社会体制等关键领域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区划调整稳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成效明显,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累计实际利用外资51.1亿美元、自营出口201.4亿美元,分别是“十五”的3.4倍、5.4倍。国家医药高新区和出口加工区的建成,实现了招引重大产业项目和重大载体建设的历史性突破。私营个体经济注册资本1337.5亿元,是“十五”期末的4.1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比“十五”期末提高4.1个百分点。连续三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建成全国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市。

坚持统筹发展,改善人居环境,城乡面貌显著变化。中心城市建设累计投入520亿元,是“十五”的2.5倍。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北部老城区改造、南部新城区建设、滨江港城区发展全面加快,建成区面积扩大到61平方公里。创成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加快。中小城市、重点镇村梯次推进、联动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城市化水平达53%。新农村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农村新“5+1”实事顺利完成。泰州电厂、苏中机场、泰州长江大桥、宁启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江海高速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实施建设,有的已建成投运。区域经济竞相发展,市区经济发展加快,四市均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

坚持协调发展,强化公共服务,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面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免费入学,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功能不断增强,高等教育规模和层次实现重大跨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加强文化泰州建设,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妇女儿童、人口计生、民政福利、社会救助等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稳定在85以上,四市全部创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坚持和谐发展,着力富民安民,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以县为单位,全部达到省定小康目标,全市总体实现全面小康。城乡居民收入分别是“十五”期末的1.9倍和1.8倍,年均分别增长14.2%和12.6%。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7— 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3.7万人,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5%以内。在全省率先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三年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住房体系初步形成,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环境有了新的改善。创新信访工作机制,在全国率先建立党政干部下访制度,成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为“十二五”发展夯实了基础、积蓄了力量。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市人民在中共泰州市委领导下,团结一致、开拓创新、克难奋进的结果,与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密不可分。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全市各行各业的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热情支持和有力监督的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广大离退休老同志,向中央和省驻泰机构以及驻泰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泰州发展的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十二五”发展目标任务

各位代表,“十二五”是我市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为谋划未来五年发展,2009年以来,市政府组织开展了“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以后,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根据市委三届十次全会通过的《中共泰州市委关于制定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市政府制定了《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请大会审议。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富民强市、建设美好泰州”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开放创新“双轮驱动”为动力,以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为导向,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着力统筹城乡发展,着力加强文化泰州建设,着力保护生态环境,着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泰州特色和优势的发展新路,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可比增长

—8— 12%左右,到2015年达4000亿元左右,比2010年翻一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85000元左右。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00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220亿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左右,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

“十二五”发展的重点任务:一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竞争力。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打造“1+3+N”产业体系。积极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构筑“一城一区一园一带一块”产业空间格局。坚持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互动,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结构提升、层次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生产性服务业比重逐步提高。积极发展现代农业,高效农业比重稳步提升。二是实施“双轮驱动”战略,建设开放创新城市。举全市之力建设中国医药城,基本建成“中国第一、世界有名”的医药高新区。坚持高起点引进、高位嫁接和高水平产学研合作,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和产业创新支撑。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8%以上。更加注重招引新兴产业、优势主导产业重大项目,利用外资质量、规模不断提升。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人才优先发展,加快建设人才高地。依托城市和开发园区,优化开放创新环境。三是突出中心城市建设,提升集聚辐射能力。积极改造老城区,加快建设新城区,大力发展港城区,进一步完善城市发展格局。健全城市社会服务、商贸服务、公共交通、公用设施四大体系,不断完善城市功能。精心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着力提升城市品质。优化产业布局,打造“五大板块”,做强市区经济。四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快建设新农村,着力构筑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小城市、特色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更高层次统筹区域发展,加快形成中心城市、沿江地区、里下河地区及黄桥老区等三大经济区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加强城乡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城市化水平达60%左右。五是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良性互动,促进社会充分就业,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0万人。完

—9— 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坚持政府保障与市场供给相结合,不断完善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防止房价过快上涨,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继续推进教育现代化,泰州大学筹建取得实质性进展,建成教育强市;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着力构建多元办医格局。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保持98%以上。六是推进文化泰州建设,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扎实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努力创成全国文明城市。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力争跨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行列。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推进文化创新,努力形成富有活力、形态多样的文化产业集群。七是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创成国家生态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努力建成国家级节水型城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二氧化碳排放削减率、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达到省定目标要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保持在8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22%左右。八是加快改革步伐,激发体制机制活力。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公共服务方式,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的多元化,促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完善市区管理体制,推动一般性、具体性工作任务重心下移,实现重大规划、重大项目的统一协调。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强化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提高政府投资决策水平。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扩大民间资本投资领域。创新农村发展机制,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三、2011年工作任务

各位代表,今年是建党90周年、建市15周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三年再来一个大变化”的成果展现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市委三届十次全会决策部署,突出主题、贯穿主线,激发动力、明确导向,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调控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财政总

—10— 收入增长15%,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实际利用外资12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32%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二氧化碳排放削减率、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达到省定目标要求。

今年将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认真落实“双轮驱动”政策意见,突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提升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规模和层次。

打造先进产业体系。实施“传统优势产业升级计划”。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促进以船舶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抢占产业制高点,推动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特别是高分子复合材料等特色化工的发展,提升家电、冶金、纺织等其他传统产业的技术、品牌优势,力争传统产业销售收入达4500亿元。实施“新兴产业双倍增计划”。加快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发展,着力构建完整产业体系,医药高新区力争创成“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纬创项目的带动示范效应,加快集聚配套企业和研发机构,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业;主攻太阳能光伏和动力电池,加快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延伸,壮大新能源产业规模;积极培育新材料、智能电网、节能环保装备等若干个新兴产品集群。力争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达750亿元。实施“规模企业培育计划”,支持和鼓励规模企业上台阶、中小企业上规模,重点实施200个亿元以上重大技改项目,技改财务发生数增长20%以上,新增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1家。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加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突出抓好六大产业发展和重点集聚区建设,新增百亿级服务业集聚区、省百强服务业企业各1家。

强化产业创新支撑。围绕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积极推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科技成果转化。深入实施“凤城千人计划”,—11— 着力优化培养、引进、集聚、用好高层次人才的政策、机制和环境,加快建设人才强市。力争引进创新人才团队60个、高层次人才800名,其中海外优秀人才200名。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20家、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50家、高新技术产品120个。推进“千企科技服务工程”,培育重大自主创新项目20项;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新增省级院士工作站7个,新建产学研联合体100个,新增中国驰名商标3件。大力推进资本运作,扎实抓好百企上市培育,积极筹建科技银行,鼓励发展风险投资、创业投资。

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加强源头控制、科技支撑、严格监管,进一步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大力淘汰落后产能,严控产能过剩行业新上扩能项目。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推进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认真落实监管措施,严格执行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和环境准入标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扎实开展国家生态市创建。年内,确保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省级复查验收,建成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引导各地立足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优化沿江地区产业布局,拓展开发空间,推进跨江联动,加快融入苏南经济板块。大力发展市区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产业高地和区域性服务中心。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推动里下河地区和黄桥老区加快发展。

2、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坚持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始终把改革开放作为增强发展活力、推动跨越发展的强大引擎。

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围绕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大力引进实施重大投资项目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探索股权私募基金等利用外资新形式,鼓励现有外资企业增资扩股。突出高端项目和产业链招商,建立高层次招商信息网络。办好第二届中国(泰州)国际医药博览会及科技、经贸洽谈会等重大活动,力争在重大产业项目招引上取得新突破。全年力争引进超3000万美元项目25个,其中过亿美元项目2个。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对外贸易结

—12— 构,提高一般贸易、服务贸易、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比重,力争年出口超3000万美元企业20家以上。加强出口品牌、基地培育,积极创建国家船舶出口基地。鼓励企业在更高层次上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切实加快“走出去”步伐。加强外事、侨务工作,促进对外交流合作。

着力构建产业开放格局。发挥“一城一区一园一带一块”主体作用,为对外开放提供更好投资平台和更大发展空间。坚定不移地举全市之力建设中国医药城,加快产业化、资本化进程。吸纳一批国内外最新医药创新成果落地生产,推动3-4家世界前十强医药企业落户园区,引进一批年销售10亿元以上的医药产品,培植一批年销售10亿元以上的企业,建成100条符合GMP规范的生产线;筹建生物医药产业基金,推动中国医药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早日上市。加快出口加工区二期建设,建立符合国际惯例、高效运转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高起点、高标准、高规格推进新能源产业园规划建设,力争创成省新能源产业基地。深化沿江开发,推进核心港区建设,全力打造以临港产业为重点、以现代物流业为主体的沿江产业带。坚持着眼高端,提升内涵,彰显优势,着力打造里下河特色经济板块。引导、支持各省级开发区和特色园区配套完善公共平台,切实增强产业吸纳能力。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着手实施各市政府驻地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切实抓好街道、社区建设工作。全面解决市区城中村、城郊结合部行政管理体制问题,加强新老社区建设,进一步提升基层基础工作水平。继续完善市区行政、财政、城建体制,激发市区发展活力。认真抓好国家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国家和省经济发达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和农村产权改革试点工作。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深入实施《民营经济三年跃升计划》,全年净增私营个体经济注册资本200亿元、新办私营企业7000家。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新兴产业,支持中小企业“二次创业”,鼓励民营企业集聚特色园区。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推广“富民阳光信贷”,加快银行机构向县域延伸,鼓励新办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推进“一中心五平台”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加快

—13—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民营经济更好更大发展。

3、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扎实抓好“三农”工作。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继续实施“5218”工程,加强农业园区和特色基地建设,建成10个万亩现代农业园区,力争创成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新增高效农业面积20万亩。加快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增效示范创建,新增粮棉油万亩示范片30个。兴化市继续保持粮食总产、单产全省第一。推进农业产业化、市场化进程,市级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利税分别增长20%、15%,农业利用“三资”力争40亿元以上。重点推广30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促进农产品提质升档。切实抓好林业绿化工作,力争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0%。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保障放心食品供应。

继续抓好新农村建设。认真办好新一轮实事,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大中型灌区改造,完善小型水利设施。推进农村交通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300公里,改造桥梁250座。抓好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加快秸秆能源化利用,整治疏浚农村河道,完善垃圾收运处理体系。深入推进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新增受益人口42万人。实施全面小康村“十百千”提升工程,创成达标村和示范村各100个。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加大对经济薄弱村帮扶力度,重视做好债务化解工作。

努力促进农民增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建立健全紧密合理的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提升农户种养效益。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开展农村土地流转,新增规模经营面积15.4万亩。完善农业生产经营机制,年内新增农村三大合作组织300家以上。强化农民就业创业培训,着力培养新生代农民。继续抓好全国供销总社改革发展联系点各项工作,推动供销系统改革发展,进一步提升为农服务水平。

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扎实推进“125工程”,深入开展重点镇村建设。进一步完善规划设计,合理确定功能定位,着力体现个性特征,加快推动城镇建设

—14— 的特色化。更加注重城镇经济发展,加快推动产业就业结构的多样化。打造宜居环境,加快推动城镇生态化转型。积极创造条件,为外来人员务工、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平等公共服务,加快推动市民化进程。

4、推进中心城市建设,提升集聚辐射能力。严格执行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做美做精中心城市。

不断优化空间形态。加强中心城市与周边的规划衔接,推进基础设施统一布局、共建共享,努力促进“同城化”发展。加快外围快速通道建设,继续做好苏中机场和泰州长江大桥建设的服务协调工作,加快宁启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推进大桥北接线、泰镇高速和231省道泰高段建设,建成长江大道。完善城市路网结构,实施鼓楼路北延、森园路西延等畅通工程,开工建设站前路一期,加快永定东路、南通路二期、海陵中路、海陵北路等道路改造,高港大道主体工程竣工。医药高新区全面实施“路桥连网”工程,高港区拉开“五纵九横”道路框架。

加快完善城市功能。着力提升文化旅游功能,推进稻河古街区改造复兴,建成民俗文化展示中心,实施三水湾二期、柳敬亭和南山寺公园、盐税文化广场等工程,开工建设清真寺。着力提升城市商贸功能,启动建设医药高新区中央商务区,加快万达、深茂等城市综合体和泰州国际、世贸雅思等五星级酒店建设,实施东、西大门和青年南路街区改造、迎春路和东进路等街道立面改造,推进滨江新城和火车站街区建设。着力提升公共服务功能,加快新区高级中学、人民医院新院建设,启动建设体育公园,建成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和职工活动中心,实施汽车西站迁建,加强停车场所建设,推进污水管网完善工程和城市电网改造,建成气象雷达站。

精心打造生态宜居城市。推进凤城河环境综合整治和卤汀河、泰东河拓浚,启动引江河二期;推行河道生态护坡,完成水生态环境封闭控制工程,确保水体水质明显改观。实施凤城河绿化亮化景观工程,建设一批绿色走廊和公共绿地,推进大桥生态公园、海军舰艇主题公园和滨江湿地公园建设。大力提升住宅小区建设品质,加快实施城中村、老小区改造,进一步完善物业管理长效机制。

—15— 坚持建管并重,加强城市管理,打造“百姓城管”品牌。扎实做好国家卫生城市复查迎检工作,确保通过验收。

5、以保障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和谐社会。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创新社会建设和管理,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突出抓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坚持创业富民的优先导向,调整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着力完善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进一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深入推进“双全”工程,创成国家级创业型城市。推进城乡统筹就业,继续抓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完善面向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净增城镇就业4.2万人。推进各类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加快实现全覆盖。探索医疗保险市级统筹,继续扩大报销病种和药物范围,提高参保人员待遇。加强城乡低保动态管理,全面落实农村五保政策,完善特困救助制度,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计划。健全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加快实现城市规划区内被征地农民保障与城镇职工基本保障接轨。全面开展残疾人养老保险工作,逐步将残疾人康复医疗项目纳入医疗保险范围。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出台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政策,新增170家省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开设3家市区街道老年活动中心。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着力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全市新增保障性住房5770套,市区新开工建设拆迁安置房200万平方米以上。强化重要农副产品市场和价格监管,落实好“米袋子”、“菜篮子”负责制。

协调发展社会事业。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水平,加强农村中心幼儿园建设,全市新增省级优质幼儿园15个以上;大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普通高中内涵发展;优化发展职业教育,力争创成1个省级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继续推进泰州大学筹建和中国医药城教育教学区建设。巩固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快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建设,实施市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提升工程,加强县级医院、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和补偿标准。继续优先发展公交,市区新增(更新)公交车150辆,新辟、优化线路14条,—16— 建成智能中心,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加快农村、社区体育工程建设,提升全民健身服务水平。落实计生保障优惠政策,改善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继续做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加快发展社会福利和各项慈善事业。深入推进人民防空与防灾一体化建设。认真做好史志档案、社会科学、无线电管理、新闻、统计、气象、防震和民族宗教、妇女儿童等工作。

加快建设文化泰州。坚持文化泰州建设与文明城市创建同步推进,城市管理水平和市民文明素质同步提升,进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市行列。用足用好优惠政策,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强化企业和项目招引,大力发展文化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推进凤城河风景区5A级景区创建,支持溱湖风景区、华侨城建设和开发,加快筹建泰州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激发文化产业发展活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继续加快覆盖城乡的文化设施建设。实施“文化民生”工程,推进城市文化下乡、农村文化进城。完善奖励制度,鼓励文艺创作,推进文艺创新。建立健全文化人才选用和激励机制,着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文化人才。做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后续工作,办好建市15周年、第三届中国泰州国际旅游节、第三届梅兰芳艺术节等重要活动。

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创新公民道德实践载体,放大“百姓”、“爱心”系列品牌效应。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组织开展行业和市民文明指数测评。深入实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三年提升行动计划”,建成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积极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做好国防教育、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兵员征集工作。以创建法治城市为抓手,加快法治泰州建设。坚持“四民主、两公开”,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抓好“六五”普法,加强法律援助工作。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落实信访维稳工作领导责任制,坚持领导干部定期接访和下访,深化大调解机制建设,依法处理好信访突出问题;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最大限度地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深化平安泰州建设,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开展和谐村(社区)示范创建,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切

—17— 实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更加重视应急保障工作,努力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开展“安全生产基层基础提升年”活动,始终保持安全监管高压态势,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各位代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十二五”发展的新任务和人民群众的新期盼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必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努力开创政府工作新局面。

不断提高统筹能力、创新能力、执行能力。着眼全局、统筹兼顾,突出抓好对全局具有带动作用的重点工作,埋头推进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坚决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切身利益,更好地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准确把握追赶型城市的阶段性特征,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勇于在开放创新中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把“不现实”变成“现实”。只争朝夕、锲而不舍,坚决把市委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坚决把各项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确保政令畅通、一抓到底。

始终坚持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把科学决策作为科学行政的首要环节,多渠道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进一步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努力使发展思路、工作部署和政策措施更加贴近实际、顺应民意。把依法行政作为政府工作的基本准则,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高度重视司法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充分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努力提高满意度和落实率。规范政府信息公开,提升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水平,让权力真正在阳光下运行。办好市长公开电话、市长信箱和行风热线,畅通诉求渠道,及时排忧解难。

大力弘扬调研之风、务实之风、清廉之风。以“素质转型”促“服务转型”,以“能力升级”促“效能升级”,扎实推进学习型政府建设。深入开展调查研究,—18— 切实增强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创造性。围绕“十二五”规划,加强宏观政策研究,组织开展专题调研,制定出台具体措施。坚持扑下身子抓落实,勇于担当干事业,挤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谋划发展、服务基层,推动工作、多办实事。继续深化“三服务”活动,全力做好政策、土地、资金、人才、用工等综合协调服务工作。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对带动性强、群众呼声高、改善民生快的项目优先安排、加快实施。坚持从严治政,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责任追究制度。继续清理依附行政权力的中介收费,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部位的监管,加大审计和监察力度,为基层和群众提供公平公正、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加强廉政建设,坚决惩治和预防腐败,保持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新的征程已经开启,新的使命催人奋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共泰州市委的领导下,依靠和团结全市人民,解放思想,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奋力拼搏,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为“推进富民强市、建设美好泰州”、早日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19—

第四篇:2014年泰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1月14日在泰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代市长 陆志鹏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3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我们在中共泰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三项要求”、“八项工程”、“十项举措”,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实施“双轮驱动”战略,加快“三个名城”建设,推进转型升级融合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较好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20亿元,增长1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59.3亿元,增长11.2%;固定资产投资1760亿元,增长21%;居民消费价格涨幅1.9%。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有力推进,市区北部现代农业走廊规划完成编制和评审,姜堰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地区,泰兴农业产业园标准化示范区通过国家验收。新增高效设施农业19万亩、高效设施渔业2.6万亩、高标准农田18.1万亩。工业经济稳中向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00亿元,增长13%;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100亿元、利税1000亿元、利润600亿元,分别增长19%、18%、18%。完成工业投资960亿元,增长21%。新增销售10亿元以上企业27家、利税过亿元企业11家;新增私营企业10272家、个体工商户26448户,净增私营个体经济注册资本636.3亿元。建筑业总产值2159亿元,工程结算收入1450亿元,分别增长15.6%、18.5%。服务业发展较快。实现增加值1245亿元,增长1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3亿元,增长13%。八大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获省重新评定。凤城河风景区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城市中央休闲区,溱湖风景区入选首批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兴化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市接待游客162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97亿元。年末全市本外币存款余额3612.6亿元、贷款余额2464.2亿元,分别增长17.6%、18.4%,累计实现直接债务融资额120亿元,华夏、民生、浙商银行泰州分行开业。

转型升级成效凸显。以发展壮大“1+3+N”产业体系为重点,努力在加快结构调整中提质增效。优质项目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增强。组织实施转型升级“双百”工程,完成投资367.8亿元,65个项目竣工投产。扬子江药业注射剂、阿斯利康供应基地、可胜科技铝镁合金制品、伽力森食品加工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在加快建设。新兴产业持续发力。深入实施“新兴产业双倍增计划”,我市被列为全国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全年实现产值3306亿元,增长23.2%。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三大新兴产业实现利税200亿元、利润120亿元,分别增长32%、3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350亿元,增长23.7%,增幅高出规模以上工业5.3个百分点。传统产业逆势奋进。认真实施“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五年规划”,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3260亿元,增长14.7%。船舶产业显现触底回升迹象,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均居全省首位。科技创新成效突出。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15%。连续5次入选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获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新公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5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组建东南大学国家技术转移(泰州)中心,成立全省首家外籍院士工作站,新建产学研联合体147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新获专利授权8000件,其中发明专利240件。积极打造人才高地,新增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2名、省“双创计划”人才22名。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完成目标任务。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扎实推进。与15家省级机关部门签订合作协议,各项工作全面展开、初见成效。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并联审批、联审联验,取消、调整三分之一审批事项。开展行政事业性收费专项清理,收费标准和项目进一步规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基本建成。实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推行个体工商户选择登记等新模式。创新投融资机制,实施企业授信总额联合管理,农信社全部改制为农商行。扩大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投保范围,推进企业环保信用评价。启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开放型经济难中求进。全年新批外资项目155个,实际利用外资12.5亿美元。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03亿美元,有进出口实绩企业比上年增加47家。实现外经营业额8.3亿美元,泰兴河海科技在印尼成功签约2个过亿美元项目。海关、国检、海事、边检为开放开发作出积极贡献。特色园区承载功能有效提升。中国医药城进入产业化发展转折期,新落户企业125家,在建产业化项目180个;泰州北京儿童医院签约落户,省体外诊断试剂检测中心、省食品药品检验所分所挂牌成立,获批全省首家药品专用公共型保税仓库,成功举办第四届医博会。出口加工区二期加快建设,纬立资讯启动实施,纬创进入产能释放期。新能源产业园林海电动车一期、智航锂离子材料正式投产,永邦重工钢结构、汇景导电玻璃等即将建成。沿江开发深入推进,靖江港口岸开放通过国家验收,核心港区永安港务5万吨级集装箱码头基本竣工。里下河特色经济板块后劲增强,兴化循环经济产业园、姜堰南洋电缆等重大项目进展顺利。

城乡发展加快融合。深入实施“城乡转型2115计划”和“美丽城乡建设行动”,积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城市功能形象进一步提升。启动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做好姜堰撤市设区后相关规划调整,推进市区主干道联网贯通,“一城四区”格局初步形成。“九路一桥”改造基本竣工,金融服务区及人民医院、中医院新院加快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竣工试运营,完成6个老小区燃气改造。三水湾二期主体工程完工,福音、开泰等一批游园建成开放。调整优化市区公交线路设置,开通首批专用车道和泰姜专线。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强化违法建设防控,市容环境持续改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宁启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进入收尾阶段,京沪高速江广段扩容、阜兴泰高速泰州段前期工作取得明显进展,229、233、334等省道建设顺利。卤汀河拓浚完工,泰东河整治、引江河二期等完成序时任务。实施农村新一轮实事工程,新改建道路367公里、桥梁204座,疏浚县乡村河道1589条。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通过水利部验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新增受益人口19.5万人。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姜堰通过国家级生态区技术评估,海陵创成省级生态区,高港通过省级生态区考核验收,靖江、泰兴通过省级生态市技术评估,新增19个国家级生态乡镇。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启动实施,农村环境整治共完成3805个村庄整治任务。实施大气环境监测和重污染天气预警,狠抓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和饮用水源地专项整治。全市新增造林面积9.4万亩,市区新增绿地面积100万平方米。

社会建设得到加强。认真办好民生实事项目,全市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重达75.2%。人民生活继续改善。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29230元、13870元,分别增长10%、11%。深化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建设,加强重点人群就业帮扶,新增创业人员6.1万人、城镇就业9.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16%。落实企业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新农合筹资和城乡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启动城镇居民大病再保险,取消医疗救助起付线和病种限制。实施困难群众临时生活和自然灾害救助,扩大孤儿保障对象范围,发展慈善福利事业。推行老年人意外伤害综合保险,建成省级示范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1家。全市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12937套,住房公积金新增开户缴存职工4.6万人。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扶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新增集体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上村160个。社会事业协调并进。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家,黄桥老街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市文化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重点文化设施建成开放,市档案馆创成国家一级综合档案馆。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推进道德讲堂建设,弘扬社会新风正气。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各级各类教育水平不断提高,靖江、兴化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级评估验收,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泰州学院,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获评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优秀等级。整合市区医疗卫生资源,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差距逐步缩小。加强人口计生工作,保障妇女儿童权益。市体育局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社会科学、广播电视、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和气象、防震、无线电管理等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加大平安创建力度,获评全省平安市。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开展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和信访积案化解,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强化基层基础工作,社会管理三级服务平台基本建成。推进“六五”普法,完善法律援助体系。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开展和谐社区创建,完成村居两委换届。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健全,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抓好双拥和征兵工作,退役士兵村官培养工程启动实施。

政务环境持续改善。深化拓展“三解三促”,组织开展“治四风、建四队”活动,深入基层解决实际问题。构建“三服务”长效机制,强化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严格控制涉企检查,制定落实减负措施。推进绩效管理工作,完善指标体系和评估程序,初步形成“三分三统全覆盖”管理新模式。加快电子政务集约化建设,建成市数据政务中心,我市入选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规范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政府信息公开和新闻发布工作有效开展。坚持依法行政,强化法治政府建设,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切实加强审计监督,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意见。做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落实率74%。整合开通“12345·政风行风热线”,认真办好市长信箱、望海楼实名论坛,深入开展纠风治乱,解决群众合理诉求。严格执行改进作风各项制度规定,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公务员队伍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加强。

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中共泰州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上下攻坚克难、团结奋斗的结果。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广大离退休老同志,向中央和省驻泰机构以及驻泰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泰州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受宏观形势影响,部分企业和行业运行困难增多,财政增收难度加大,城乡居民收入难以持续较快增长;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日趋凸显,重大项目招引和实施难度加大;城乡统筹、区域统筹面临制约因素较多,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仍然突出;绿色发展理念仍需强化,大气雾霾呈多发趋势,生态环境质量有待提升;政府自身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机关作风和效能仍需进一步改进,等等。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4年工作任务

今年是转型升级“综合改革攻坚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和省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和市委四届六次全会决策部署,牢固确立正确的政绩观、发展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更好更快推进转型升级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三个名城”,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9%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3%;节能减排完成省定目标任务。

今年将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1.加快转型升级,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围绕主题主线,按照“调高调轻调优调强”思路,努力构建具有泰州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加快中国医药城产业化步伐。紧扣“5个1000”目标,全力打造疫苗、诊断试剂及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制药、化学药新型制剂、保健品、中药现代化等产业基地。实施德国勃林格殷格翰、瑞士雀巢、日本武田和中外制药、台湾桑缇亚、香港百草堂等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推动阿斯利康、康淮生物、复旦张江等企业早日投产,全年新增量产医药企业100家以上。推进医疗器械集聚区、会展交易中心二期、数据中心三期等载体建设。积极申报国家药品进口口岸城市,加快省医药产业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以实施转型升级“双百”工程为抓手,新上一批高端产业项目和重点技改项目,淘汰一批落后产能项目,力争新兴产业产值达3900亿元。突出抓好“千企升级百企示范工程”,大力推进“两化融合”,力争年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企业达23家,新增上市企业2家。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全面推进工商注册登记便利化,探索建立负面清单制度,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推进建筑业工业化,打响“建筑强市”品牌。

积极发展服务业。以现代物流、金融保险、软件和信息服务、服务外包等为重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提速发展,力争占全部服务业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实施“服务业集聚区提升计划”,新增百亿级集聚区1-2家。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信息消费、健康服务等新型业态。有序推进市区经济“退二进三”,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和服务型经济。完善商贸流通服务体系,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力促城乡商贸繁荣。

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强化源头控制,实施严格的环境准入标准,不再新上高能耗、高污染项目。认真落实监管措施,突出抓好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领域和船舶、化工等行业节能减排。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新技术、新装备,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和园区生态化改造,继续清理整治小化工、小电镀企业。大力促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积极创建国家低碳试点城市。

2.强化开放创新驱动,增创新的竞争优势。加快对内对外开放,促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技术含量高、污染少、能耗低、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深入调整对外贸易结构,推动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重要能源原材料进口。鼓励企业“走出去”,在境外开展资源开发、生产加工、品牌并购和建立营销网络。加强外事、侨务和港澳台事务工作,深化对外交流合作。

深入推进沿江开发开放。认真落实“沿江地区转型发展五年推进计划”,完善沿江港口规划和核心港区功能,统筹沿江产业带项目布局和岸线资源整合,发展优势临港产业。加快靖江三江现代物流园、高港综合物流园建设,打造沿江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业互动”示范区。加快沿江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开工建设泰镇高速、阜兴泰高速泰州段和京沪高速江广段扩容工程,完成宁启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主动融入苏南板块,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实现与苏南的有效对接和错位发展。

加快特色园区建设。以20个特色园区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产业承载、配套服务和环境保护功能。推进重点园区提档升级,加强与上海自贸区的对接融合,把泰州经济开发区作为自贸区的特殊功能区来定位、打造,支持出口加工区、靖江经济开发区争创综合保税区;支持泰兴、高港经济开发区争创国家级开发区;支持兴化经济开发区争创国家级食品加工区。推动有条件的园区与境内外高水平园区、知名企业开展多形式合作共建。

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抓住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机遇,推进“政产学研金”协同创新,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潜力。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十百千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加快实现“两个高质量的全覆盖”。加强知识产权战略推进中心、江苏(泰州)医药技术产权交易中心等平台建设,培育各类专业孵化器,构建重点产业关键技术专利池,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强化人才支撑,大力培养和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高水平管理人才、高技能实用人才。

3.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深入推进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认真贯彻中央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部署,结合泰州实际,积极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抓好经济体制改革。坚持统一管理、公开透明的原则,建成运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制订和公布交易目录,规范交易程序和交易制度,真正使市场在公共资源交易和配置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以稳定和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为重点推进金融改革,鼓励支持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以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为方向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改进预算管理制度,稳步推进部门预算决算和“三公经费”公开,将政府性债务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加强政府融资平台管理,着力防范债务风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

抓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重要突破口,对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企业能自主决定、行业组织能自律管理的经济活动,逐步取消审批;对直接面向基层、由基层管理更方便有效的事项,有序下放基层。推行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进一步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构建市区一体的扁平化管理机制,调整完善市区城建体制。推进重点园区和重点镇简政放权改革试点,赋予部分县级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调整理顺事业单位职能。

抓好社会领域改革。统筹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申报建设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深入开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调整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加大执法检查和质量监督力度,维护食品药品市场秩序。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

4.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要求,将财政资金、公共资源重点向民生领域和基层群众倾斜,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加大农民创业就业、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民合作组织规范化建设推进力度,拓宽农民持续增收渠道。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扩大集体协商制度覆盖面,提高职工工资收入水平。以扩大就业夯实增收基础,强化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和帮扶措施落实,促进重点群体充分就业,净增城镇就业4.4万人。以加强社会保障兜住低收入群体生活底线,建立与经济增长、物价水平相适应的临时救助和城乡低保标准调整机制,健全孤儿、残疾人等分类保障制度。统筹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等制度,有序推进五险合一征缴。强化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增强公积金制度的住房保障作用。发展社会养老服务,逐步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多元化养老格局。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事业规划布局,公平均衡配置社会资源。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切实办好学前教育,靖江、海陵、姜堰创成省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示范区,进一步提高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加大城乡中小学教师交流力度,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建成泰州学院新校区,推进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深入实施市区医疗卫生资源整合,组建新口腔医院,支持兴办民营妇女儿童医院。抓好职业病防治工作。落实“单独两孩”生育政策,健全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体系。完善体育便民设施,备战省第十八届运动会。积极发展公共交通,提升市民公交出行分担率和镇村公交运营水平。做好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深化平安泰州建设,加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健全矛盾排查调解体系和信访工作机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密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推动法治泰州建设,扎实开展“六五”普法和基层民主法治实践活动;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保障法律服务需求。注重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坚持不懈抓好安全生产,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健全防灾减灾救灾机制,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加强双拥共建,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做好军转安置和优抚工作。

5.突出规划引领,扎实推进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坚持以人为本,提升城镇化质量,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深入推进城市建设。科学组织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切实增强规划的严肃性和引导性,真正做到尊重规划、执行规划。保护提升老城。加快凤城河风景区建设,推进稻河、高桥等街区改造复兴,加大老旧小区出新和城中村、危旧房片区改造力度。繁荣繁华新城。继续推进金融服务区、华润万象城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完善新城生活配套设施,着力扩大文化中心的社会效益。优化完善交通。启动城市快速道路体系建设,打通梅兰路、引凤路等10条影响城市功能的“断头路”,促进区域之间的互联互通。加强城市交通管理,有效提高通行能力。建成环凤城河慢行系统7公里。抓好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农贸市场、停车场等配套建设,让居民生活更舒适、更方便。

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继续实施“城乡转型2115计划”,突出抓好一批关键节点城镇建设。坚持以产业化带动城镇化,重视靖江、泰兴、兴化城区的规划建设,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打造一批富有现代气息、地域特色的小城市和重点镇。突出人的城镇化这一核心,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力争全面完成村庄整治任务。切实办好新一轮农村实事,认真落实扶持黄桥老区和里下河地区发展政策。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市区北部现代农业走廊建设,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创新农业经营方式,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智慧农业应用示范工程,完善农产品生产标准和质量追溯体系,让老百姓吃得放心、吃得安全。推进引江河二期、川东港兴化段、马甸水利枢纽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实施南官河、周山河等骨干河道整治。

6.深入推进文化建设,提升城市凝聚力和影响力。促进文化建设与城市建设相融合,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进一步丰富城市内涵,彰显城市个性。

深化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注重传承历史文脉、保留城市记忆,落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充分发掘水文化、戏曲文化、红色文化、佛教文化等特色资源,加强对名人旧居、文保建筑、古宅名园的修缮维护。加强对一批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村落和片区的保护开发。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进“非遗”展示馆、“老行当”历史文化街区、姜堰清明习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培养“非遗”代表传承人、传承单位,建成未成年人“非遗”传习所。

促进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协调发展。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园区建设,发展壮大壁纸、小提琴、工艺美术等重点产业,引进实施一批文化科技创新项目。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已转制文化单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大文化惠民力度,创建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面实行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支持文艺精品创作,推出更多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办好水城水乡国际旅游节、梅兰芳艺术节等文化节庆活动。

提升现代文明素质。继续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做好迎接考核验收的各项工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培育升华城市精神。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和“百姓”系列活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共同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和社会氛围。加快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立良好的诚信秩序。

7.着力改善环境质量,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形成工作合力,狠抓源头治理,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严守生态安全红线。认真执行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确保全市生态红线面积占比不低于20%。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严惩重罚。完善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扎实开展生态系列创建,力争海陵、姜堰建成国家级生态区,靖江、高港通过国家级生态市(区)考核验收,泰兴进入国家级生态市考核程序,兴化通过省级生态市考核验收,全市建成省级生态市。

推进环境污染治理。深入实施蓝天工程,严控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和施工扬尘,加强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防治大气污染。进一步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机制,减少雾霾天气对群众生活的影响。实施水环境质量提升工程,推进污水截管收集和集中处理,抓好城市黑臭河道整治,加强水源地保护和自来水深度处理。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农产品基地和农业主产区土壤安全。

强化生态保护修复。构建绿色生态屏障,积极打造市区北部和沿江地区绿色生态走廊,高标准推进城市绿化和农田林网建设。加强生态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建好靖江马洲岛、兴化西北湖荡等生态保护区,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鼓励各类投资主体以多种形式参与生态环境建设。

8.加强和改进政府工作,树立为民务实清廉形象。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政府工作的导向,不断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推进依法行政。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认真履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强化决策后评价和责任追究。深化政务公开,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健全政府信息发布制度。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新闻媒体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加强行政监督和审计监督。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大行政问责力度,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切实转变作风。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落实改进作风各项制度规定,针对“四风”问题,突出“四查四治”,确保取得实效、取信于民。放大群众工作团效应,深化“三解三促”、“三服务”活动,尽心竭力为基层群众解决急需办、应该办、能够办的实际问题。加强学习型班子、学习型机关建设,提升履职能力和服务水平。坚持求真务实,改进文风会风,清理精减各类达标创建活动,把更多精力用在狠抓工作落实上。大兴艰苦奋斗之风,推进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加强廉政建设。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快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制度。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肃查处腐败案件,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大力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引导全体公务人员自觉“修剪”欲望、提升定力、抵制诱惑,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腐败现象发生,努力以良好形象赢得群众认可。

各位代表,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催人奋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推进转型升级融合发展、谱写好中国梦的泰州篇章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泰州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泰州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市长 徐郭平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1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中共泰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加强社会建设,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顺利完成市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20亿元,可比增长12%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0元。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72亿元、1318亿元和930亿元,分别增长4.5%、12.7%和12.7%。财政总收入623.3亿元,一般预算收入218亿元,分别增长36.6%和27.6%。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0亿元,达1160亿元,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4亿元,增长17%。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实施高效农业“5218提升工程”,新增高效农业面积30万亩、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4家,兴化市被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楚龙面粉公司升级为国家级龙头企业,新增省级龙头企业12家,新建三大合作组织645家,农业利用“三资”45亿元。强化农产品质量建设,新增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个,新获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481个。推进绿化造林工作,加强绿色通道建设和管护,完成造林面积7.7万亩。强化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靖江被表彰为全国先进市,泰兴、姜堰完成大型灌区改造。工业运行质态良好。预计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5750亿元、利税680亿元、利润420亿元,分别增长30%、28%和30%。制定实施“新兴产业双倍增计划”、“传统优势产业升级计划”,预计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2700亿元,增长28%,完成技改财务发生数1266亿元,增长26%,实施亿元以上重大技改项目210个,节能减排完成省定指标。民营经济加速发展,新增私营企业7430家、个体工商户25920个,净增私营个体经济注册资本318亿元。加强质量和品牌建设,新增中国驰名商标3件、国家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10家,兴化市建成国家级不锈钢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筑业发展步伐加快,预计完成总产值1540亿元,增长18%,我市被省政府命名为“建筑强市”,靖江成为又一个“建筑强县”。服务业发展力度加大。制定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8大服务业集聚区、30强企业分别实现营业收入389亿元和200亿元,3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96亿元,服务业地税收入68.6亿元,增长32.5%,占地税总收入的56.7%。金融业持续发展,年末全市本外币存款余额2632.7亿元,贷款余额1804.5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11.8%和18.1%;兴业银行泰州分行开业,省信用再担保公司泰州分公司成立,新组建3家农村商业银行;发行企业债券28亿元、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39亿元,泰凌医药、太平洋精锻成功上市。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预计全年接待游客1300万人次,实现总收入146亿元,分别增长20.3%和20.2%。

“双轮驱动”成效明显。有效组织“十大招商活动”,新落户世界500强企业4家,与央企签订合作项目12个。全年协议利用外资47.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4.1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100亿美元,达105亿美元,增长22.3%,增幅居全省前列。创成国家船舶出口基地,新增13个“江苏省重点培育出口品牌”。外经工作取得新进展,实现营业额6.6亿美元,增长13%,正太集团、河海集团分别承建合同总额2.01亿美元的博茨瓦纳大学城项目和3.36亿美元的印尼围海造陆项目。继续举全市之力建设中国医药城,新落户企业超过200家,总投资2.3亿美元的阿斯利康、1.5亿美元的武田制药、10亿元的石药集团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开工,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泰州)国际医药博览会。出口加工区二期加快建设,建成29万平方米厂房及配套设施,完成产品结构调整,即将正式投产。新能源产业园区获批国家火炬计划泰州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成功举办太阳能产业高层论坛,新引进钒电池、晶硅电池片切割线等6个重大产业项目,协议总投资101亿元。沿江产业带建设纵深推进,泰州港吞吐量突破1亿吨,跨入全国大港行列,核心港区30万标箱集装箱码头基本建成,靖江市与中船重工投资40亿元共建船舶(游艇)科技产业园。里下河特色经济板块加快发展,南洋电缆、可可食品等项目落户姜堰、兴化。口岸工作实现新突破,泰兴港区沿江岸线全线开放。海关、国检、海事、边检为开放型经济发展作出新贡献,外事、侨务和港澳台事务工作取得新成绩。区域创新体系加快完善。我市连续4次被表彰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靖江、泰兴、高港被表彰为先进县(市、区)。预计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增长30%以上。大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新增省级创新型企业23家、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60家、高新技术产品130个。加强政产学研合作,新增省级院士工作站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家、外资研发机构14家、产学研联合体135个。强化科技服务,培育重大自主创新项目25项,入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个、省成果转化资金项目9个。知识产权工作卓有成效,全国首家国家专利战略推进与服务中心落户运营,全省首家专利信息综合服务平台顺利开通,全市新获授权专利5036件,其中发明专利237件。深入实施“凤城千人计划”,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团队64个、高层次人才1080名、海外优秀人才210名;医药高新区获批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1人入选国家第六批“千人计划”,扬子江药业集团获批省第二批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城乡建设扎实推进。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完成,上报国务院审批。加快实施十大工程,市区城建投入170亿元,中心城市品质和功能进一步提升。城区水生态环境封闭控制、城南污水处理厂改扩建等工程建成投运,长江大道、高港大道、永定东路改扩建等城市骨干道路竣工通车,大桥北接线、231省道海陵至高港段加快建设,医药高新区中央商务区、金融服务区等工程启动实施。万达广场建成运营后成为市区新的商业高地,茂业天地开工建设,希尔顿、碧桂园、泰州国际、世茂雅思等五星级酒店营业或即将营业。深化城市创建工作,国家卫生城市通过复核验收,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实现“三连冠”,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核通过省级预评估,节水型社会建设通过水利部中期评估,建成全省首个数字城市并被授予“全国数字城市建设示范市”,姜堰创成国家卫生城市。深入开展园林绿化工作,市区新增绿地面积85万平方米,绿地率36.7%,绿化覆盖率40.8%。继续打造“百姓城管”品牌,不断完善数字城管平台,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认真办理农村新一轮实事,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新增受益人口28万人,新建改造农村公路320公里、桥梁332座、户厕90374座。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市区基本实现农村垃圾处理及卫生保洁全覆盖,靖江、高港通过农村河道疏浚省考核验收,全市秸秆能源化利用企业数量和秸秆利用量均居全省首位。

实施全面小康“十百千提升工程”,创成达标村、示范村各100个。继续推进“125工程”,重点镇村建设完成投入120亿元。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预计新增集体经济年收入20万元以上村215个。推进市区村组(社区)股份制改革,基本完成街道社区区划调整工作,先后调整街道18个,撤村建居80个,调整社区99个。抓好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改革发展联系点工作,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出台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程行动计划”,创成省生态乡镇34家,11个镇(街)国家生态乡镇创建工作通过环保部验收。加强耕地保护,有力保障重大项目建设用地,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强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长江大桥主桥全面贯通,机场工程主体竣工,宁启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泰州段有序推进,卤汀河、泰东河拓浚工程进展顺利。

社会发展全面加快。加强文化泰州建设。科学发展观展示馆正式开馆;文化中心基本建成,规划展示馆开馆;五巷涵西、兴化金东门、姜堰北大街等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新增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2个和7个,天目山遗址被列为省首批八大遗址之一;海纪馆获批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溱湖风景区跻身全省旅游景区“20强”,溱潼古镇创成4A级旅游景区;市文化创意产业园揭牌成立,施耐庵文学奖首次颁奖,成功举办水城水乡国际旅游节、梅兰芳艺术节等重大活动。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学前教育加快发展,全市新增省级优质幼儿园15个;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普通高中教育质量保持全省先进行列;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泰兴创成省级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进展顺利,市人民医院创成三级甲等医院,泰兴市人民医院创成三级乙等医院。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承办世界女子围棋锦标赛、全国木球锦标赛等一系列高水平赛事。全国新农村新家庭现场会在我市召开,市计生委被评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先进集体。完成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市统计局被评为“五五”统计普法全国先进单位。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放大“百姓”、“爱心”、“温心驿站”品牌效应,建成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涌现出许年喜、周广智等全国先进典型;深化精神文明创建,黄桥镇、河横村、孝化村、董北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扬子江药业集团、电信公司、供电公司、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银监分局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扎实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形成三级联动的政法综治工作体系,“海陵模式”在全省推广;全面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积极开展领导干部接访下访、信访积案化解和体制机制创新“三项活动”,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深入推进平安泰州、法治泰州建设,严厉打击严重暴力刑事犯罪和多发性侵财犯罪,全市刑事案件总量有所下降,“清网行动”在册逃犯到案率居全省第一、全国地级市第一。“六五”普法有序开展,我市被表彰为全国“五五”普法先进单位,靖江被表彰为先进县(市、区)。开展“安全生产基层基础提升年”活动,安全事故持续保持“双下降”。理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强药品安全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强化应急保障,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史志档案、社会科学、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气象、防震和民族宗教、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工作继续加强,质监、工商管理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人民防空事业取得新成绩。

人民生活继续改善。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000元,分别增长16%和18%。市区最低工资标准上调至1140元,四市调整为930元。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深入开展,在全国率先出台促进新生代农民创业就业20项政策,全年新增城镇就业6.38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3.31万人,新增创业人员5.71万人。社会保险扩面提质。新农合筹资标准大幅调至每人250元,全市筹集资金8.6亿元,参合率99.88%;学生儿童医疗保险覆盖市区在籍学生包括大学生,门诊大病和住院医保待遇提高到20万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73万人,职工和居民医保报销比例平均提高到80%和70%;职工生育基本实现“零支付”,灵活就业人员工伤保险实现全覆盖。加强低保动态管理,城乡人均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月380元和230元,靖江、高港低保标准实现城乡一体化。全面落实农村五保政策,全市集中供养率达65%。老龄事业加快发展,新增175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为全市80岁以上老人发放“尊老金”1.25亿元,海陵区为70岁以上老人免费安装“电子保姆”。认真开展农副产品“保供抑价”工作,“平价菜篮子服务平台”正式运行,市区新建改造农贸市场5家,开工建设东风北路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成平价商店48个。对困难群众发放物价补贴3900万元,有效减轻物价上涨对低收入群众生活的影响;建立孤儿基本生活保障自然增长机制,全市所有孤儿全部纳入保障体系;城乡居民医疗救助实现“两取消、两提高”。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基本形成五级住房保障体系,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12977套(间)。住房公积金新增开户缴存职工5万人,当年归集额16.7亿元。市区公交事业加快发展,新辟、优化线路16条,新建、改造站台281座,新购车辆200辆,IC卡发行量突破10万张。

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入开展。不断深化“三服务”活动和涉企非税收费专项治理,着力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坚持依法行政,深化政务公开,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工作向乡镇延伸试点。优化行政审批服务,工程建设和餐饮服务领域实行“并联审批”。开通“12345”政府服务热线,认真办理市长信箱和群众来信,“行风热线”实现“声屏网报”联动运行,群众诉求得到有效解决。加快网上政府建设,大力开展网络问政,建成政府网站群,开办望海楼实名论坛。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满意(含基本满意)率100%,落实率56%。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加大纠风治乱和案件查处力度。加强公务人员职业道德培训,启动新一轮基层站所作风建设行动,开展市级机关效能建设大督查,行政服务水平得到新提升。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成绩的取得,是全市人民在中共泰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拼搏、开拓创新、克难奋进的结果,与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密不可分。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广大离退休老同志,向中央和省驻泰机构以及驻泰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泰州发展的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回落,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经营压力加大;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整体竞争力还不强,节能减排形势不容乐观;中心城市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需要进一步增强;物价涨幅有所放缓但仍处高位,推动城乡居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社会建设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与群众期待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少数部门存在的作风拖拉、办事不力、行政效能不高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创新举措,努力加以解决。

二、2012年工作任务

各位代表,今年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年,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一年,做好全年政府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市第四次党代会和市委四届二次全会决策部署,以争创全省转型升级示范区为抓手,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大力推进开放创新,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统筹协调城乡发展,致力建设“三个名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着力提升公共服务,在“推进富民强市、建设美好泰州,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新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

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调控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财政总收入增长15%,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实际利用外资12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居民消费价格涨幅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3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达到省定目标。

今年将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1.坚持富民优先,增进民生幸福。以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六年倍增计划”和健全“七大公共服务体系”为重点,把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和惠民生更好地结合起来,努力使经济结构与收入结构同步优化、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提升、经济增长与改善民生更趋一致。

大力推进就业创业。突出政策扶持的导向性、实效性,更大力度鼓励创业、扩大就业、促进增收。充分发挥就业在居民增收中的基础性作用,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全面加强现代农民培育和新生代失业群体就业促进工作,进一步健全困难群众就业援助制度,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平台到村、联系到户”的就业服务体系。全年新增城镇就业6万人,创业带动就业15万人。以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为抓手,建立健全城乡创业政策、创业培训、创业服务的一体化体系,新增自主创业5万人。把农民收入倍增作为重中之重,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转变企业发展方式,推动企业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发展路径的加快转型,切实发挥企业在转型升级中的主体作用。深入实施“大企业(集团)培育”、“百企上市培育”计划,加快建设具有全球视野、战略思维、开放创新理念的企业家队伍,着力提升企业发展规模和层次,力争年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企业达13家,新增上市企业2至3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突出扶持中小企业,扎实推进“六大工程”,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加快成长,全年新增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私营企业800家。

进一步优化公共服务。巩固各类社会保险全覆盖成果,全面实施医疗、生育保险市级统筹,提高大病医疗保险报销标准和新农合参合人员受益水平。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促进公平为重点,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探索推进市区医疗卫生资源整合,继续实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升工程,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客运发展,全市行政村客运班车“村村通”,实现市区城乡公交一体化,力争市区公交出行分担率提高3个百分点。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全市新增保障性住房10225套(间),市区新开工建设拆迁安置房255.5万平方米。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惠及面,新增开户缴存职工3万人。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出台扶持民办养老机构政策措施,筹建老年社区,新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260家。

认真实施民生工程。加大民生投入,多办实事好事,切实维护群众切身利益。扩大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覆盖面,不断提高职工工资收入水平。大力推行“阳光拆迁”,全面实施房屋征收补偿安置办法,调整完善服务管理体系,认真执行新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即征即保”制度。落实贫困家庭子女助学和孤儿教育、医疗、就业等各项保障政策,做好有劳动能力残疾人就业安置工作。推进社会福利适度普惠,继续发展慈善公益事业,加快泰州福利院、高港养护院建设。加强法律援助工作,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抓好“米袋子”、“菜篮子”,稳定物价总体水平,落实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确保困难群众生活不因物价上涨而受影响。继续办好农村新一轮实事,启动实施经济薄弱地区和贫困农户脱贫奔小康工程,推进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再解决14.6万人安全饮水问题。

2.调整优化结构,推动产业转型。把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着力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整体竞争力。

加快建设产城一体的医药名城。继续举全市之力建设中国医药城,以医药高新区的发展引领经济转型升级。年内力争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0亿元,落户企业250家,其中世界前20强医药企业4至5家,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600名,当好全市转型升级的先导示范区。突出项目招引和企业集聚,推进一批在谈跨国医药企业落户,促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推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填补国际市场空白的重大新产品投产,培植20家年产值超10亿元的“小巨人”企业。突出多元融资和资本集中,积极创建科技金融示范区,完善融资平台,推进知识产权质押,壮大担保公司规模,加强与全球知名基金公司合作,力争形成百亿级产业基金规模,继续推动企业上市,建立金融创新活跃、服务功能齐全、支持重点突出的现代资本体系。突出功能完善和载体集成,加快厂房集聚区、康健医疗区、原料药基地、数据产业园二期等产业载体建设,加快疫苗工程中心、分子诊断平台、医疗器械平台、动物实验中心等公共服务载体建设,加快城市综合体项目以及综合服务楼、康居社区一期等城市载体建设,着力打造富有现代气息的产业新城。

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深入实施“新兴产业双倍增计划”,加快形成市场规模优势和技术领先优势。围绕生物医药产业化,招引实施一批高端医药生产型项目、知名药企总部型项目。围绕纬创等龙头企业,招引实施一批配套产品和半导体封装、新型元器件等项目。围绕促进新能源产业链发展,招引实施一批光伏应用产品、储能电池设备、新能源技术研发等项目。培育壮大新材料、环保装备等国内领先的新兴产品集群,形成一批新兴产业后备梯队。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机电、船舶、化工、不锈钢等传统产业向产业链高端攀升,注重引导船舶企业向节能环保船舶和高附加值的海洋工程、特种船舶领域拓展。围绕产品高端化、装备高新化及优势产能扩张,加大有效投入,全年实施亿元以上工业技改项目220个。扎实开展“质量强市”工作,认真评审“市长质量奖”。深入推进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组织实施核心港区和城北物流园区的“两化融合”省级示范(试验)区工程,力争新增省示范(试点)企业20家。进一步加快建筑业发展,推动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和施工方式创新,建筑业总产值增长12%。

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继续抓好“833工程”,加快实施供销产业园、天星洲物流开发、山煤集团煤炭储备、雨润冷链仓储物流等重大项目,力争新增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的集聚区1-2家、超10亿元的企业2-3家。着力构建“四大板块”,加快大型商贸中心和新兴业态发展,打造中心城市核心商务板块;大力发展医药研发、会展交易、数据服务、服务外包等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打造医药高新区高端服务板块;做大做强泰州港综合物流园、苏中沿江化工物流园、江苏三江现代物流中心,打造沿江现代港口物流板块;实施凤城河、泰州华侨城、溱湖、千岛菜花和李中水上森林、秋雪湖等景点景区的深度开发,加强重大旅游项目的招引、合作,打造“水城慢生活”生态休闲旅游板块。推进工贸企业分离,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力争新引进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1-2家。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深入实施“5218提升工程”,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形成农业现代化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扎实开展高产增效创建,建设50个部省级万亩粮油高产创建示范片。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打造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和区域性农产品交易市场,争创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农业品牌化建设,实现主要农产品生产标准全覆盖,全市认定“三品”基地占耕地面积达80%以上,争创1-2个省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提高农业装备化水平,加快高标准农田和农业机械化建设,实施好机电泵站改造、高效节水灌溉等农田水利工程。强化农业技术集成与创新示范,实施“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坚持农业集约化发展,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推进万顷良田建设,新增适度规模经营面积16万亩、高效设施农业面积8万亩、农村三大合作组织250家。

3.深化开放创新,增强发展动力。把开放创新作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主动力,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集聚创新资源、高端要素,不断优化体制机制、运行体系,努力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竞争与合作。

强力推进招商引资。进一步加大行政推动力度,切实提高招商活动实效。紧紧围绕新兴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大力招引重大投资项目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广泛吸纳有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优质资源要素。着力转变招商方式,建立高层次招商信息网络,更加突出产业链招商和港台、日韩、欧美等重点区域招商。积极引导重点企业深化与跨国公司、央企的战略合作,通过并购重组实现高位嫁接。办好第六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第三届中国(泰州)国际医药博览会等重大活动,争取在重大产业项目招引上取得新突破。全年力争引进超3000万美元项目25个,其中过亿美元项目5个。

奋力扩大外贸出口。进一步优化出口结构,提高一般贸易、服务贸易、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比重,力争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占外贸出口的70%以上,年出口超3000万美元的企业20家以上。引导出口企业强化品牌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申请商标国际注册、参与各类标准的制订修订。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支持重点企业开展境外资本运营,开辟国际化经营新空间。推进核心港区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港口吞吐能力。加强外事、侨务工作,促进对外交流合作。

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实施“十百千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快速成长,新增市级以上创新型企业20家、高新技术企业50家、高新技术产品150个。进一步完善“一中心五平台”服务功能,鼓励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广建立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推动大企业与知名院校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多层次的科技孵化平台。充分发挥国家专利战略推进与服务中心作用,鼓励企业通过购买、重组、特许经营等方式引进优质知识产权。深入实施“凤城千人计划”,全力打造中国医药城“人才特区”,精心组织“百名海外博士泰州洽谈会”等活动,力争全年引进高层次人才1200名,其中海外优秀人才250名。

转变园区发展方式。引导各地抓紧编制高起点发展规划、大力招引高质量产业项目、积极构建高层次发展平台,着力在全市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园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泰州经济开发区向以光电产业为主导的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园区转型,靖江经济开发区向以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主导的国家级开发区转型,泰兴经济开发区向循环经济园区转型,姜堰经济开发区向智能电网产业园区转型,兴化经济开发区向食品加工产业园区转型,海陵工业园区向新能源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转型,高港高新区向以通用动力、墙纸为重点的特色产业园区转型,市农业开发区向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转型,城北物流园区向以现代物流为主导的多式联运枢纽转型。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构建更加灵活高效的市区城建管理体制,进一步促进海陵区、医药高新区、高港区三区联动融合。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积极实施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探索承包地、宅基地空间置换等多种形式。继续开展市区村组(社区)股份制改革,抓好街道社区调整建设工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人事分配制度,继续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巩固事业单位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清理规范成果,实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构建财政资金绩效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对市级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全部实施绩效目标管理。

4.统筹协调发展,建设美好城乡。以新型城镇化为导向,以生态名城建设和美好城乡建设行动为抓手,更高层次统筹区域发展,大力推进城乡发展转型。

加快中心城市建设与发展。着力推进中心城市向建管并重、更加注重内涵和功能提升转变。进一步完善路网结构,加快推进231省道海陵至高港段、海军大道和迎春东路东延、梅兰路接通、东风路南延、鼓楼路北延等道路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建成长江大桥和机场,全面建成文化中心,加快实施金融服务区、华润万象城、茂业天地、泰茂城、明发、台湾国际新城以及人民医院新院、新区高级中学等重点工程,开工建设体育公园,高标准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继续实施城市电网、老小区管道燃气改造和城区污水管网建设,抓紧市区供水“浑改清”和三水厂改扩建前期工作,加强人民防空体系和防空防灾一体化建设。进一步发展城市水利,继续推进城市防洪和水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启动城区西北片河道及稻河、草河、老通扬运河治理,加快实施卤汀河、泰东河、引江河拓浚工程。以数字化、网格化管理为抓手,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

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强和改进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和指导,推动区域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五个一体化”,深化乡镇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建设。深入实施“125工程”,加快戴南、溱潼、黄桥、新桥等十个小城市(城市片区)建设步伐,鼓励其他有条件的城镇向小城市方向发展。完善户籍制度,放宽城镇落户条件,引导农民逐步有序融入城镇;推行居住证制度,积极实施新市民工程。抓好全面小康村建设“十百千提升工程”,创建全面小康达标村、示范村各100个以上。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完成20%村庄整治任务,健全农村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和生活垃圾、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体系。

加快建设生态名城。深化国家生态市创建工作,确保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核验收,姜堰、海陵达到国家生态市(区)创建标准,全市50%的乡镇力争进入国家生态乡镇行列。注重生态景观打造,扎实抓好中心城市北部生态区、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区、原生态长江绿带和大桥生态景观公园等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大力开展绿色通道、村庄绿化、农田林网建设,积极推动各类工业园区生态化建设和改造,强化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继续加强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着力推进可持续发展,强化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在用能企业大户中积极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进一步加大公共机构节能技改力度。

5.推进文明进步,保持和谐稳定。突出文化发展转型和社会管理创新,着力营造特色鲜明的文化环境,积极塑造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继续保持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

加快建设文化名城。出台实施“文化名城建设行动计划”,加快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文化人才、彰显文化特色。坚持城市建设与文化建设相融合,科学保护文化遗产,着力传承历史文脉,启动建设评书评话、盐税等特色博物馆,加快推进五巷涵西、城中、柴墟、海军舰艇主题文化公园,以及黄桥、溱潼古镇和兴化金东门等重点街区景区建设,打造1-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和一批富有特色的文化交易市场。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把文化产业作为优先发展产业,落实扶持政策,着力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园等特色文化产业园区;扶持成长型文化产业发展,力争文化产业规模两年倍增。坚持文化事业与文化惠民相促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新馆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实现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市民开放,推动兴化市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扶持文艺创作,推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文化人才选用和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良好环境。办好水城水乡国际旅游节、梅兰芳艺术节等重要活动,承办好省第七届农民运动会,办好市第四届运动会。

提升现代文明素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三创三先”精神。进一步加强道德规范约束,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重点关心帮助留守儿童和贫困家庭、单亲家庭、外来务工家庭子女,让每一位青少年都能健康成长。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强化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的信用管理,营造良好的诚信秩序。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放大系列品牌效应,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全市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积极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实施退役士兵城乡一体化安置,做好国防教育、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兵员征集工作。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积极打造社会管理示范区。推广镇村户三级联动服务管理体系和治安中心户长制等有效机制,落实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积极推动社会服务管理中心、社会志愿者和社工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在服务居民、维护稳定等方面的社会事务平台作用,落实好驻社区单位的共建责任,切实解决城中村、城郊接合部管理难问题。积极打造和谐稳定示范区。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推进现代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突出抓好企业生产安全、社会公共场所安全、食品药品安全、校车校舍校园安全,建成“全省平安市”;落实信访维稳责任制,坚持“八访”工作法,深化大调解机制建设,努力预防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积极打造法治建设示范区。加强“法治城市”建设,全面启动争创全国“六五”普法先进市活动,抓好社区矫正和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重点实施法治惠民十大工程,进一步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坚持“四民主、两公开”,扎实开展村民直评村官暨勤廉指数测评、基层直评机关等活动,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不断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6.强化自身建设,提高行政效能。争创全省转型升级示范区,政府工作首先要转型升级。我们将扎实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大力改进各级机关干部的思想作风和工作方法,努力以能力素质、行政效能的大提升为转型升级提供坚强保证。

创新政府服务,增强发展推动力。加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班子建设,提高驾驭复杂局面、承担繁重任务、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继续深化“三服务”活动,帮助企业和投资者化解土地、资金、用工等要素制约。深化政银企合作,引导金融机构主动顺应货币政策调整方向,推动金融创新发展,促进更多信贷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充分发挥政策的引领和杠杆作用,加强对各类优惠政策的归并、集成;探索设立政府创投引导资金,扶持设立创业投资企业,吸引民间资本跟进投入,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优选项目,积极稳妥地做好企业债券相关工作。完善行政审批机制,扎实抓好“三集中三到位”、并联审批、网上审批、招投标、限时办结等各项工作,千方百计提高行政效能、降低行政成本。

加强效能建设,增强行政执行力。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切实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认真对照本届政府任期目标,狠抓工作推进和落实,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完善政府常务会议定期汇报和研究分析制度,加大对重点工作、重大工程和重要民生项目的跟踪督查力度。推进统计“四大工程”建设,做好基本现代化进程监测和省定“八项工程”相关监测统计。深化拓展“三解三促”活动,着力提升“12345”政府服务热线、市长信箱、“行风热线”办理质量,真心实意、尽心尽力解决群众反映的矛盾和问题。强化效能监察,加大行政问责力度,坚决把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推进科学施政,增强政府公信力。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意见和建议。加强与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联系,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大力推进网络问政,加快建立更加科学的决策机制,使政府的工作部署、政策措施更加符合客观实际和群众意愿。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府新闻发布工作,全面提升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效能。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实行一般性行政经费零增长,加强对政府性资金、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和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我们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考验,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使命。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共泰州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求真务实,攻坚克难,奋力争创全省转型升级示范区,努力走好具有时代特征、泰州特色的现代化建设之路,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下载泰州市泰兴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泰州市泰兴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泰州市姜堰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泰州市姜堰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一、2009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我市经济......

    泰州市姜堰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泰州市姜堰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工作和“十一五”发展回顾 过去的一......

    泰州市姜堰市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泰州市姜堰市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一、2006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我们在中......

    史立军市长泰州市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1月6日)

    史立军市长——泰州市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1月6日) ——2018年1月6日在泰州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市长 史立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

    泰州市教育局

    泰州市教育局 泰州市科学技术协会 泰教基[2010]20号 泰科协[2010]15号关于组织参加第二十二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 全国中小学生(江苏地区)“金钥匙” 科技竞赛的通知各市(区)......

    泰兴市分界小学

    泰兴市分界小学 2014年暑期“师生同品经典”读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丰富师生的暑期生活,践行“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的思想,落实市局“阅读,享受智慧的生活”的活动主题,推......

    中共泰兴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泰兴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泰 兴 市 监 察 局 泰 兴 市 卫 生 局 泰卫[2009]28号 关于印发《深入推进市“三无医院”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市直各医疗卫生单位,各乡镇(中......

    泰州市招商引资政策

    泰州市招商引资政策 1.外商独资兴办鼓励类生产项目(即符合国家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下同)经营期10年以上的,从获利年度起,第1年至第5年企业所得税,除享受2年免征、3年减半征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