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光曲教学设计
渔光曲教学设计1
一、设计理念:
(一)指导思想
本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以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为动力,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欣赏习惯、提高学生乐曲欣赏能力为目标,以综合性的直观教学为手段,以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为载体,使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深入、全面地分析乐曲的特点,根据本课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原有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教法和学法,组织各种教学资源,进行音乐教学活动。
(二)理论依据
《音乐课程标准》强调:学会聆听要有方法,进入音乐要有途径。我们应该探索的是音乐的词汇,也就是音乐的语言,音乐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洞悉音乐材料的变幻莫测,让学生熟悉音乐的基本要素、音乐结构、体裁、风格流派。学生对作品的把握上,应逐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的剖析,从而真正理解和记忆作品。为此,我设计了这节以感知音乐要素为主的音乐欣赏课《渔光曲》,引导学生发现和了解乐曲的`特点,以此提高学生对音乐要素敏锐的感知觉及对音乐形象的理解能力。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行为必须以工具为媒介,具体的工具可以是音响、语言、音乐表现等,抽象工具可以是音乐的听觉思维等。基于这一理论,在本课中,我把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作为中心环节,引导学生在探索音乐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丰富学生的音乐听觉思维。
现代信息技术理论指出: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本课设计中,我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运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化解了教学难点,提高了本课教学效率,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优势。
教材分析:《渔光曲》是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第七册第一课《水乡》中的一首欣赏曲。这首歌曲是同名影片的主题歌,作于1934年。歌曲以凄婉的曲调描写了20世纪30年代渔民的沉重劳动和被剥削的贫困生活,表达出他们内心的悲愤。歌曲在影片中反复出现,有力的烘托了影片的主题,产生了动人的艺术力量。歌曲采用了三段体的曲式结构,想象鲜明。虽然各段音调有所变化,由于节奏型的统一和用同一乐句写成的引子和间奏,使各段之间联系得以加强;徐缓的速度和贯穿全曲的特定节奏,描绘出渔船在茫茫大海中颠簸起伏的形象;虽然曲调采用了宫调式五声音阶,却没有一般大调明朗的色彩,而在旷远中露出压抑和哀愁,这些都使这首歌曲具有特殊的魅力。歌曲的第一乐段平静自然,仿佛远远看到蔚蓝的大海上渔船在海浪中微微颠簸。第二乐段,描写风起浪涌,渔船由远而近,轻撒网,紧拉绳,渔民在风浪中捕鱼的情景。第三乐段,词曲作者进一步描写了渔民苦难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音乐舒缓而忧伤。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认知领域逐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此时他们已经初步具备运用学过的知识技能听辨分析简单的音乐作品的能力。同时,他们的好奇心很强,想象力非常丰富,对音乐欣赏课有较浓厚的兴趣。由于学生生活在内陆,对渔民的生活了解甚少,对于《渔光曲》这首音乐作品,理解上还是学习的难点之一,又由于这首作品从始至终的节奏、情绪比较统一,在分析音乐曲式结构及表现的情景方面也是学习的难点。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如何直观形象的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当时社会的现状,了解渔民们悲惨的生活,探究词曲作者的创作意图和音乐表现形式的意义,运用音乐要素分析音乐作品,更好的理解音乐作品,想象音乐所描绘的艺术形象,从而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鉴赏能力,使学生的审美体验与情感得到升华,还需要老师精心设计。
二、教学模式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以听为主,运用兴趣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参与性教学法、创造性教学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法等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通过体验、探究、对比、合作、综合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听、说、唱、演中熟悉音乐、理解音乐、并参与表现音乐,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道《渔光曲》是20世纪30年代同名影片的主题歌,能运用音乐要素的变化简单分析歌曲,熟悉并哼唱歌曲第一乐段。
2、在聆听、感受、表现歌曲的过程中,了解20世纪30年代中国渔民沉重劳动和被剥削的贫苦生活,体会渔民们内心的悲愤。理解“鱼儿难捕租税重,捕鱼人儿世世穷”的社会现实,从而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通过课前搜集资料、课堂交流、聆听感受、音乐要素分析、听唱律动参与等方式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理解、表现音乐,进一步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四、教学重点:
感受歌曲哀愁、痛苦的情绪,理解当时渔民们穷苦悲惨的命运。教学难点:运用音乐要素分析歌曲。
五、教具学具:
多媒体教学设备、自制课件、音视频资料、图片、标题卡片。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感受情绪直入主题
(1)师生问好。
(2)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歌曲,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感受歌曲的情绪?(播放女声独唱《渔光曲》音频)(生:悲伤、痛苦、凄凉……)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欣赏的歌曲——《渔光曲》。(出示课题《渔光曲》)
设计意图:以听觉感受为先导,直入主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教学过程
1、相互交流了解背景
(1)这首歌曲为什么给人感觉这么凄凉、惆怅,它是一首什么歌曲?表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指名讲电影《渔光曲》的故事)(板书:影片《渔光曲》主题歌)
(2)你还了解有关《渔光曲》的哪些事情?(生交流搜集的资料)
渔光曲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人音版小学音乐第七册第一课——《渔光曲》
课型:欣赏课
教学时数:1课时
设计理念:
(一)指导思想
本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以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为动力,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欣赏习惯、提高学生乐曲欣赏能力为目标,以综合性的直观教学为手段,以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为载体,使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深入、全面地分析乐曲的特点,根据本课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原有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教法和学法,组织各种教学资源,进行音乐教学活动。
(二)理论依据
《音乐课程标准》强调:学会聆听要有方法,进入音乐要有途径。我们应该探索的是音乐的词汇,也就是音乐的语言,音乐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洞悉音乐材料的变幻莫测,让学生熟悉音乐的基本要素、音乐结构、体裁、风格流派。学生对作品的把握上,应逐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的剖析,从而真正理解和记忆作品。为此,我设计了这节以感知音乐要素为主的音乐欣赏课《渔光曲》,引导学生发现和了解乐曲的特点,以此提高学生对音乐要素敏锐的感知觉及对音乐形象的理解能力。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行为必须以工具为媒介,具体的工具可以是音响、语言、音乐表现等,抽象工具可以是音乐的听觉思维等。基于这一理论,在本课中,我把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作为中心环节,引导学生在探索音乐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丰富学生的音乐听觉思维。
现代信息技术理论指出: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本课设计中,我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运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化解了教学难点,提高了本课教学效率,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优势。
教材分析:《渔光曲》是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第七册第一课《水乡》中的一首欣赏曲。这首歌曲是同名影片的主题歌,作于1934年。歌曲以凄婉的曲调描写了20世纪30年代渔民的沉重劳动和被剥削的贫困生活,表达出他们内心的悲愤。歌曲在影片中反复出现,有力的烘托了影片的主题,产生了动人的艺术力量。歌曲采用了三段体的曲式结构,想象鲜明。虽然各段音调有所变化,由于节奏型的统一和用同一乐句写成的引子和间奏,使各段之间联系得以加强;徐缓的速度和贯穿全曲的特定节奏,描绘出渔船在茫茫大海中颠簸起伏的形象;虽然曲调采用了宫调式五声音阶,却没有一般大调明朗的色彩,而在旷远中露出压抑和哀愁,这些都使这首歌曲具有特殊的魅力。歌曲的第一乐段平静自然,仿佛远远看到蔚蓝的大海上渔船在海浪中微微颠簸。第二乐段,描写风起浪涌,渔船由远而近,轻撒网,紧拉绳,渔民在风浪中捕鱼的情景。第三乐段,词曲作者进一步描写了渔民苦难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音乐舒缓而忧伤。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认知领域逐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此时他们已经初步具备运用学过的知识技能听辨分析简单的音乐作品的能力。同时,他们的好奇心很强,想象力非常丰富,对音乐欣赏课有较浓厚的兴趣。由于学生生活在内陆,对渔民的生活了解甚少,对于《渔光曲》这首音乐作品,理解上还是学习的难点之一,又由于这首作品从始至终的节奏、情绪比较统一,在分析音乐曲式结构及表现的情景方面也是学习的难点。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如何直观形象的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当时社会的现状,了解渔民们悲惨的生活,探究词曲作者的创作意图和音乐表现形式的意义,运用音乐要素分析音乐作品,更好的理解音乐作品,想象音乐所描绘的艺术形象,从而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鉴赏能力,使学生的审美体验与情感得到升华,还需要老师精心设计。
教学模式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以听为主,运用兴趣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参与性教学法、创造性教学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法等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通过体验、探究、对比、合作、综合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听、说、唱、演中熟悉音乐、理解音乐、并参与表现音乐,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1、知道《渔光曲》是20世纪30年代同名影片的主题歌,能运用音乐要素的变化简单分析歌曲,熟悉并哼唱歌曲第一乐段。
2、在聆听、感受、表现歌曲的`过程中,了解20世纪30年代中国渔民沉重劳动和被剥削的贫苦生活,体会渔民们内心的悲愤。理解“鱼儿难捕租税重,捕鱼人儿世世穷”的社会现实,从而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通过课前搜集资料、课堂交流、聆听感受、音乐要素分析、听唱律动参与等方式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理解、表现音乐,进一步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歌曲哀愁、痛苦的情绪,理解当时渔民们穷苦悲惨的命运。教学难点:运用音乐要素分析歌曲。
教具学具;多媒体教学设备、自制课件、音视频资料、图片、标题卡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一)感受情绪直入主题
1、师生问好。
2、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歌曲,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感受歌曲的情绪?(播放女声独唱《渔光曲》音频)(生:悲伤、痛苦、凄凉……)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欣赏的歌曲——《渔光曲》。(出示课题《渔光曲》)
设计意图:以听觉感受为先导,直入主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教学过程:
(二)相互交流了解背景
1、这首歌曲为什么给人感觉这么凄凉、惆怅,它是一首什么歌曲?表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指名讲电影《渔光曲》的故事)(板书:影片《渔光曲》主题歌)
2、你还了解有关《渔光曲》的哪些事情?(生交流搜集的资料)
老师也搜集可一些资料,课件演示:
生齐读
(1)《渔光曲》——安娥词,任光曲,作于1934年,是这一年上映的同名影片的主题歌。
(2)影片《渔光曲》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愿望。以现实的题材、动人的情节、通俗的手法和精炼的技巧,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在上海连映84天,创当时影片卖座最高纪录。影片的主题歌,也成为家喻户晓的流行歌曲之一。
(3)1935年,《渔光曲》在苏联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成为我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故事影片。
……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的作用,课前布置作业、课上交流,注重良好学习能力的培养,体现了自主学习。]
(三)整体感受听辨要素
1、(课件音视频)请同学们边听歌曲边看一段视频,感受渔民们过着怎样的生活?(生:痛苦、艰辛、不幸、劳累……)是什么造成的?(生:旧社会)
[设计意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高学习兴趣,化难为易,帮助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音乐作品。]
2、这首歌曲为什么使我们感到凄凉和哀愁?他在节奏、速度、演唱形式上有什么特点?用身体动作感受。(播放歌曲。)
(1)节奏:节奏舒展、统一、贯穿始终。
(2)速度:徐缓。
(3)演唱形式:女声独唱。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聆听歌曲,使学习更具目的性,注重音乐感受,整体把握音乐要素特点及表现作用。]
3、为什么采用这一演唱形式?(生:更加细腻、柔美,适合表现凄凉的景象和哀愁的情绪。)
[设计意图:深入思考探究,理解表现意图。]
4、这首歌曲可以分成几段呢?(生:三段)为什么(依据什么分的)?(生:速度、力度、情绪、间奏……)
5、观察间奏有什么特点?(基本一样)这也是《渔光曲》这首歌的特点之一,同一乐句写成的引子、间奏和尾奏将三个乐段紧密联系在一起。
[设计意图:在听觉思维作用下进行欣赏,很好的培养了音乐听觉思维能力。]
6、手指划拍视唱这一乐句,感受旋律特点?体会曲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下行——表达痛苦、哀怨情绪。)
[设计意图:深入理解创作意图,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四)分段细品深入理解
歌曲三个段落在情绪和表现形象上也是统一的
1、熟悉学唱第一段:
(1)听老师范唱旋律,听辨乐句并用手指表示?(4乐句)
(2)每句都由几小节组成?节奏上有什么特点?(4小节,节奏基本重复。)
(3)为什么采用这一节奏型,用其他节奏会是怎样的效果?
对比感受,采用其他节奏唱旋律,学生谈感受。(这一节奏型最富有叹息感,最能表现渔民们的悲惨生活和不幸遭遇。)
[设计意图:运用观察、对比法使学生发现歌曲典型的节奏型,探究法理解其在歌曲中的作用,紧紧围绕音乐本身体进行教学,更多地关注了音乐,体现了音乐学科的特色。]
(4)视唱旋律,注意气息支持和唤气统一。
(5)边唱边画旋律线,感受旋律走向?(1.2.4句下行,3句上行。)在哀怨中还有着怎样的心情?(对旧社会的愤恨和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设计意图:深挖教材,讲求实效的。]
(6)这四句采用了音乐常用创作手法“起承转合”结构。
(7)观察用了哪些音?(1.2.3.5.6)用了我们民族的五声调式中的宫调式。
[设计意图:渗透调式知识,为进一步学习音乐打好基础。]
(8)唱歌词,感受歌词内容及更深一层次的情感?(借景抒情,形象地表现了渔民们艰辛的生活……)
(9)听师范唱在旋律中加入了什么?(倚音、下滑音)为什么?(更显凄凉、悲伤……)
[设计意图:关注音乐细节,进一步理解音乐。]
(10)有感情的演唱歌词。(吐字要圆润)想象表现了怎样的情景?(贴图片)老师还起了一个标题——渔船摇荡。
[设计意图:培养丰富的音乐想象力,发挥教师引导着的作用。]
2、哼唱感受第二段:
(1)表现了怎样的情景?(渔民们打鱼时的情景)
(2)对比观察与第一段的关系?(也是四乐句组成的起承转合结构,旋律起伏稍大,出现八度大跳。)
(3)表现了怎样的情景?起标题。(贴:图片——风起浪涌)分组(4)设计并练习多种形式参与表现歌曲?(击拍;律动……)
[设计意图:多种方式参与,注重音乐实践活动。]
3、对比体会第三段:
(1)感受第三段与哪段情绪更接近?表现了什么?(与第一段更接近,进一步表现了渔民凄苦和不幸的生活。)起标题——悲惨命运。
(2)选择合适的节奏乐器和节奏型为这一段伴奏。(碰钟、沙锤)
[设计意图:培养音乐听觉思维能力和表现音乐创作能力。]
(五)多种形式参与表现
完整表现歌曲(
1、演唱参与;
2、律动参与;
3、乐器参与等)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参与,培养表现音乐的能力,体现了音乐欣赏教学的六大策略。]
(六)拓展延伸丰富体验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家们用各种艺术表演形式为我们演绎着《渔光曲》的动人故事。
(1)欣赏民乐演奏《渔光曲》
(2)欣赏独奏《渔光曲》
(3)欣赏宋祖英演唱《渔光曲》
请同学们选择欣赏并谈谈感受?(不同的艺术形式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音乐视野,了解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增强对音乐艺术的喜爱之情。]
(七)总结升华结束本课
说说你这节课的收获和感受?(生)对比旧社会我们过着怎样的生活?你有什么想法?(记住历史,珍惜今天)
希望同学们了解、热爱我国的民族音乐!
[设计意图:表达内心感受,注重学科德育。]
(八)板书设计
《渔光曲》
——影片《渔光曲》主题歌(女声独唱)
三段体
速度:稍慢中速稍慢
力度:mpmfmp
情境:渔船摇荡风起浪涌悲惨命运
《渔光曲》
教学目标
1.学唱《柳树姑娘》二声部合唱,并能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2.聆听旧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水乡歌曲《渔光曲》,简介歌曲的时代背景。3.进行以《远航》为主题的创作活动,发挥集体思维创作合作。教学重点:歌曲的情感激发和音乐表现
教学难点:学唱《柳树姑娘》二声部合唱,并能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电子琴,课本 教学过程:
一、学唱《柳树姑娘》第二声部
导入:柳树很美,柳树发芽的景色更美,今天让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去为柳树姑娘添嫩芽吧!1.学唱《柳树姑娘》第二声部。
<1>听录音范唱,注意第二声部进入的位置。(1)竖笛进入(2)歌声进入 <2>第二声部“啦啦啦”表达什么情绪? <3>学习顿音记号“ ”,竖笛练奏“顿音”。
<4>唱第二声部,看教师的指挥进入,要唱出欢乐的情绪。
2、二声部合唱。
3、完整地把歌曲唱一遍。
4、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二、聆听《渔光曲》
导入:我们的生活幸福美好,可是旧社会的渔民们又是怎样的一种生活状态呢?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他们的生活,一起去听一听,看一看。1.欣赏《渔光曲》第一段,学生讨论情景、情绪。教师总结:
(1)这是1934上映的故事影片《渔光曲》的主题歌。
(2)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民(渔民)的生活受三座大山压迫的简单历史介绍。
(3)反映渔民的辛酸血泪,速度徐缓,描绘了渔船在茫茫大海中随波起伏的情景。(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
2.复听全曲,把歌词用投影片放出来,让学生边看歌词,边听音乐,身体也随音乐摇晃想像自己就在船上的情景。
3.学生听音乐歌词编成一个打渔的故事,配乐讲故事。4.小结:这是旧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水乡。
三、聆听《渔光曲》(筝独奏)1.聆听筝独奏《渔光曲》
<1>.欣赏筝独奏《渔光曲》。设问:你能听到船在海面上遇到的各种情景吗? <2>议论比较筝独奏《渔光曲》与女声独唱《渔光曲》的表现形式与内容。
<3>复听筝独奏《渔光曲》,要求学生边听音乐边用动作(模仿筝的演奏姿势)表现音乐。
<4>小结:音乐表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同一个内容题材,不同的形式反映的情景各有特征。
四、编创与活动,命题创作——《远航》
<1>筝独奏《渔光曲》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渔船出海打渔的情景。我们自己也来编创一曲《远航》的乐曲。
<2>你们可按教材中的五个过程,各组任选一个画面创作,最后我们来开个《远航》音乐剧音乐会。
<3>各组编创,教师巡视指导。<4>各组合成。
总结:同学们为自己编织了一首美丽的《远航》曲,那优美、动听的情景让人十分向往,希望同学们开动脑筋创造出更多优美的“交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