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采莲曲》教学设计
采莲曲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一、作者介绍
王昌龄(?—约756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西安市)人,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一带。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沈德潜《唐诗别裁》说:“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阎丘晓因忌才而杀害了王昌龄,实在是对我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破坏,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据叫《旧唐书》本传和《新唐书•艺文志》,知王昌龄有集五卷,唐时传世之本,今已难觅,《全唐诗》收王昌龄诗四卷,《全唐文》收其文六篇等。
二、注释
1.采莲曲:东府旧题,《江南异》七曲之一,内容描写江南水乡风光,采莲妇女的生活。2.罗: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3.芙蓉:荷花。4.向脸:对着脸。
5.闻歌:听到采莲女的歌声。
6、一色:同一种颜色。
7、裁:裁剪缝制。
8、乱入:杂入,混入。
9、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
三、译文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四、赏析
1、作者为唐代著名诗人,因擅长写___,因而被称为”___”. 参考答案:七言绝句“七绝圣手”
2这首诗与南朝乐府<采莲曲>中的少女的描写,手法不同,性格有异.手法的差别是_____.性格差别是_____
参考答案:南朝手法采用白描,王诗用映衬手法。性格差别是王诗更加精巧活泼。3这首七绝从()、()的角度,生动描绘了采莲女的劳动生活,但又不是()描绘采莲的动作,而是以(),刻画采莲女的形象,表现采莲场面。参考答案:这首七绝从(衣服颜色)、(歌声)的角度,生动描绘了采莲女的劳动生活,但又不是(正面)描绘采莲的动作,而是以(衬托手法),刻画采莲女的形象,表现采莲场面。4全诗()结合,生动表现出()的意境.参考答案:全诗(客观描写、主观感受)结合,生动表现出(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意境 5写出含有花的古诗 梨花: 桃花: 杏花: 荷花: 桂花: 菊花: 参考答案:
梨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3、杏花(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5、桂花(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6、菊花(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7、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7、赏析“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参考答案: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河蟹统一的整体。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虽说是个普通的比喻;却写出了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无限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样描写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8赏析“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参考答案:“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这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了。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9王昌龄《采莲曲》描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写出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生动有趣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10、体会动词“裁、开、乱、入”的妙用。
参考答案:借助动词,展现采莲女在荷塘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花难辨,花人同类的生动画面,表现出采莲女天真烂漫、朝气蓬勃的性格。
李菊芬
第二篇:采莲曲教学设计
《采莲曲》(其二)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理解古诗内容。3.能正确地背诵古诗。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咱们来学习一首古诗,它们的名字是《采莲曲》(其二)。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理解古诗内容。3.能正确地背诵古诗。
指生读学习目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目标己经明确了,你们有信心实现目标吗?老师相信,只要大家认真自学,一定能很好地完成任务的。
三、先学
(一)自学指导
1.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古诗两遍。要求:把字音读准确,诗句读通顺,并读出一定的语气。2.读古诗找出你不懂的地方,可以问同桌,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两遍。3.小组内两两互读古诗。
(二)自学检测
指名朗读全诗,组织正音。教师相机运用范读、领读、齐读等方式,读出一定的节奏和语气。
四、后教
合作交流:
1.请根据古诗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小组内交流讨论这首诗的内容。
2.《采莲曲》(其二)这一首诗描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景呢?从这首诗中你又体会到什么? 教师点拨:
1、注释:
采莲曲:乐府旧题,《江南弄》七曲之一。一色裁:同一种颜色剪裁而成。乱入:混为一起。
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芙蓉:指荷花。乱入:杂入、混入。
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闻歌:听到歌声。始觉:才知道。
2、作品译文
荷叶和采莲女的衣裳,简直就象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采莲女们争先恐一进入莲池后,再也分不清哪是荷叶哪是衣裳,哪是莲花哪是人面,直到听见歌声,才知道她们来了。
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五、训练
1.结合古诗内容,学生自由背诵。2.同桌互背。3.小组展示背诵。4.练习书写
【教学反思】
第三篇:采莲曲教案
《采莲曲》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莲,罗,裁”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看图,读诗了解诗文大意。情感与态度:
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新生字词,反复诵读,借助课件,了解诗意,体会情感。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识生字,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意思,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教学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图片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1、猜谜:“一个小姑娘,住在水池塘,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
2、揭示谜底荷花,问:荷花还叫什么?指导认读:芙蓉、莲。师:每到夏初的时候,池塘里的荷叶就绿了,到了盛夏的时候,荷花就会盛开,还会长出莲蓬。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见过荷花盛开或者是采摘莲蓬时的场景呢?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王昌龄的诗《采莲曲》。
4、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者
播放诗人的图片,及简介,进行简单的概括解释。
三、初读古诗
1、同桌互读生字“莲、罗、裁”。
2、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的认读。
3、请同学当小老师,带读生字。
4、全班一起读生字。
5、同学们自由把诗读两遍,读完举手示意。
6、师指名读诗,生评价,师纠正。再指名读。
7、出示荷塘图片,让同学读出身临其境的感觉。全班齐读。
四、品读古诗
师:多么迷人的荷塘!碧绿的荷叶层层叠叠,粉红的荷花星星点点,还有些黄
黄的小莲蓬。这歌声多好听啊!原来池塘里还有人啊!这对应了诗中的哪一句啊?(看图,配乐采莲姑娘的声音)预设生答:闻歌始觉有人来。
师:为什么只听见歌声,却看不见采莲姑娘呢?我们来顺着诗句找找原因。
1、品读“荷叶罗裙一色裁”
① 板书:荷叶、罗裙。解释“罗裙”。② 指名读第一句诗。
③ 师提问:听到他读第一句的时候,大家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画面?
④ 师:荷叶碧绿碧绿的,姑娘的罗裙翠绿翠绿的,绿得那么轻爽,绿得那么醉人,谁能把这种美的感觉读出来?(指名读)
⑤ 师:荷叶是绿的,罗裙是绿的,就像是同一块绿布上裁下来的。让我们齐齐读出这浑然一体的感觉。(全班齐读)
2、品读“芙蓉向脸两边开”
① 师:哦!我们看不见姑娘们是因为荷叶罗裙一色裁啊!看看还有些什么原因,我们来看看第二句诗。② 板书:芙蓉脸。③ 指名读第二句诗
④ 师提问:有没有同学愿意上来表演一下采莲姑娘和围绕着她盛开的荷花?(生表演)⑤ 师:看了这个表演,大家知道为什么只听到声音,却看不到采莲姑娘了吗?
预设生答:采莲姑娘的脸庞被掩映在荷花里,交相辉映,一样是粉红粉红的。
⑥ 我们来齐读第二句诗。
3品读“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除了刚才我们发现的两个原因,我们来看看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我们来读读余下的两句诗。
师读“乱入池中迷人眼”,问:谁能告诉我是什么乱入池中?预设学生答:采莲的姑娘(从第四句可以看出来)
板书:池中人
师问:这个“乱”字用在这合不合适?为什么?
师:这个“乱”字在这里是混入,杂入的意思。用在这儿表现出采莲姑娘与荷花池里的荷叶、荷花融为一体了,所以,直到听到了歌声,才感觉到采莲姑娘。让我们读出这个融为一体的感觉,读出作者的陶醉。全班齐读最后两句。
五、诵读古诗
师:绿罗裙融入荷叶仿佛一色裁剪,荷花与采莲女的面容相映争艳。那么多莲舟荡入池塘都看不见,听到歌声才觉察人在荷塘采莲。整个画面表现了自然的和谐,恬静。让我们一起读出那种美。
1、分男女朗读,女生读前面两句,男生读后两句。
2、小组合作,选择最喜欢的形式,朗读全诗。选代表小组上讲台表演。
3、请会背的同学起来背。
4、全班一起背。
六、学写生字
1、请同学门上黑扳在田字格里写生字。
2、同学点评,师纠正。
3、师示范写生字“莲”。
板书设计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
罗裙
芙蓉
脸
池中
人
作业布置
1、回家背诵这首诗,家长签字。
2、找找其他的诗人写的有关采莲的诗句,做摘抄。
教学反思
第四篇:《采莲曲》
说课材料
一、说目标:
《纲要》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古诗是咱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精髓,它有它独特的韵味和风格,并且幼儿对古诗感兴趣,为此,我确立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幼儿结合画面理解诗意,体验唐诗的意境美。
2、激发幼儿对古诗的兴趣,理解古诗的特点。重点:目标1。
二、说内容:
结合目标,我选择了《采莲曲》,这首诗的画面比较形象、生动,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诗中有各方面感官的体验,使幼儿调动一切身心感受,进入意境。其次,古诗里诗句比较朗朗上口,韵味优美,有利于幼儿体验古诗意境,并发展口语表达能力。
目标:
1、幼儿结合画面理解诗意,体验唐诗的意
境美。
2、激发幼儿的对古诗的兴趣,了解古诗的特点。内容:采莲曲
准备:画面,古诗字卡。
重点:幼儿结合画面理解失意,体验诗的意境美。形式:集体 过程:
一、出示画面,幼儿观察画面内容并讲述。
1、老师今天给小朋友带来一幅画,小朋友看它漂亮吗?
2、小朋友看这幅画上有些什么呢?幼儿讲述。
3、小结:荷叶罗裙颜色都是绿色。
姑娘的脸和荷花一样都是粉色。船很快进入池中看不见人形。听到歌声才知道是采莲姑娘来了。
二、引出唐诗内容,幼儿分析理解诗意。
1、教师朗诵古诗,幼儿听诗里有什么内容。
2、逐句分析诗意,解释关键词: 裁,芙蓉,闻,始。
3、重复朗诵古诗,幼儿体验唐诗的意境美。
4、幼儿了解作者并给唐诗起名字。
三、引导幼儿有表情地朗诵古诗。延伸:
把图投放入区让幼儿讲述。
第五篇:《采莲曲二首(其二)》教案
采莲曲二首(其二)
教学目标:
1、会认“莲、罗、裁”。
2、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了解诗文大意,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诵读古诗吗? 生(大声地):喜欢!
师:通过近两年的学习,我们在诗人的带领下,从古诗中领略过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欣赏了柳枝的婀娜多姿,感受到了枫叶的红艳灿烂。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诗——《采莲曲》。
师:(板书课题)“莲”是个生字,谁会读?(指名读,齐读)师:谁能读准诗题?(指名读,齐读诗题)
二、初读古诗。师:《采莲曲》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120页,自由读读古诗,再把双横线中的生字圈划出来,大声地读几遍。(学生自由读诗,教师巡视,鼓励学生多读,读准字音)
师:(出示字卡:罗、裁)这些生字朋友谁认识?(重点指导读准“裁”字)生1:cái裁。
师:你能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读准这个字吗? 生1:“裁”是平舌音。师(赞许地点头):你说得很对。还有谁读得准? 生2(大声地):cái裁。
师:平舌音咬得准,声音也很响亮。生3(更加洪亮):cái裁。(师向他竖起大拇指)师:全班一起读。生(齐声):cái裁。师(出示“莲蓬”字卡):去掉拼音小帽,谁会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齐读。教师相机贴“莲蓬图”)
师(出示写有词语的“荷叶”卡片):生字会读了,这些词语谁会读?
(依次出现“荷叶、芙蓉、两边开、看不见、一色裁、乱入池中、罗裙”等词语,指多名当小老师带读,教师相机板贴“荷叶”,并相机解释:“罗裙”——是用丝绸裁剪制作出来的裙子;“芙蓉”——在诗中指的就是荷花。)
师(指黑板):大家看,“池塘”里有荷叶,有莲蓬,还差什么呢? 生(异口同声)荷花!师(出示荷花):谁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老师就请谁用荷花来装扮池塘。大家先自由大声地读读吧。
(学生迫不及待地自由练习读古诗)
师:请把古诗读给同桌听一听。读对了,请你夸夸他;没读对,请你帮帮他。(同桌互听互读,教师巡视)
师:谁能准确、流利地朗读整首诗? 生1:读古诗。师:谁来评一评?
生2:他的字音都读准了,就是不够流利,中间卡了好几次。
师:你不仅听得认真,而且评得有理,不仅能肯定这位同学的优点,还能提出建议,就请你来装扮池塘。
生2:(把“荷花”贴在“池塘”里)师(面对生1):你能再读一次吗?老师相信这次一定比上次读得好。
生1:(读古诗。准确、流利)师:真棒!还有哪位同学想读? 生3:读古诗。(准确、流利地朗读,而且声音洪亮)师:她读得怎么样?
生4:她读得很好,每个字都读准了,句子读得很通顺,而且声音响亮。师(把“荷花”递给生3):请你来装扮池塘吧。(生3高兴地上台贴“荷花”)
师:下面我们来个小组赛读,怎么样?(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饶有兴致地赛读古诗)师:两组同学不分上下,让我们一起大声朗读古诗吧。(学生大声齐读)师:同学们的古诗都读得很准确、很通顺,瞧,荷花向你们张开了笑脸呢!(教师贴“荷花”)现在,我们就到池塘边去看看吧!
三、品读古诗。
师(CAI:荷塘风光):看,池塘里,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一片连着一片,粉红的荷花竞相开放,有的全开了,有的是个花骨朵,有的还露出了黄黄的小莲蓬,多么迷人的荷塘风光啊!
师:(CAI:采莲姑娘的歌声)听,这歌声多好听啊!原来,池塘里还有人呢!这就是“闻歌始觉有人来”。
师:(CAI:出示第四行诗句)谁来读读这一句? 生1:读诗句。(强调“有人来”)
师:池塘里真的是藏着人呢!本来满眼尽是荷叶、荷花,突然听到歌声,该是多么惊奇啊。谁再来读读?
生2:读诗句。(强调“闻歌”“始觉”)师:你真的是大吃一惊呢!还有谁想读? 生3:读诗句。(语调柔美动听)
师:我听出来了,你不仅感到惊奇,还被美妙的歌声所陶醉呢!师: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吧。(学生齐读)师(指大屏幕):为什么只听见歌声,却看不见采莲姑娘呢?大家读读整首诗,找找原因吧。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教师与学生交流)
生:因为姑娘穿的罗裙跟荷叶的颜色是一样的。师(板书:荷叶罗裙):你是从哪个地方读出来的? 生:我是从第一行诗中的“一色裁”知道的。师:你真会读书,抓住诗中的关键词“一色裁”,就知道了罗裙和荷叶的颜色是一样的。理解关键词语读懂诗句,这真是学习古诗的好办法。
师(CAI:出示第一行诗):谁来读读这行诗? 生1:读诗句。(语气平淡)师:姑娘穿的罗裙和荷叶是一种颜色呢!(教师强调“一种颜色”)你能再试试吗? 生1:再读诗句。(强调了“一色裁”)
师:荷叶、罗裙绿得一模一样,让人难以分清。(望着另一名学生)你想读吗? 生2:(点头)读诗句。师(欣赏地):荷叶是绿的,罗裙也是绿的,就像是从同一块绿布上裁下来的。(指多名学生美读诗句)师:(CAI:姑娘划船)快看!采莲姑娘划着船过来了,她们穿的罗裙,真的和荷叶是一样的绿呢!
师:你还看到了什么?(沉默片刻,有学生激动地举起了手)生2:姑娘的脸和荷花都是红扑扑的。师(惊喜地):你说得太好了。(板书:荷花脸)姑娘粉红的脸多像一朵开放在水中的芙蓉啊!
师:(CAI:出示第一、二行诗)谁能美美地读? 生1:读诗句。(强调“两边开”)
师:粉红的荷花、粉红的脸,真漂亮!生2:读诗句。(很有感情)师(高兴地):你读得真好,我仿佛看到了那美妙的情景呢!请全体女生读。(女生齐读)师:真是花美,人更美!来,咱们一起读。(师生齐读第一、二行诗,教师师相机做动作,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师:姑娘的罗裙绿得像荷叶,姑娘的脸庞红得像荷花,难怪只听见歌声,看不见人呢!还有其他的原因吗?请大家再读读古诗,仔细地找一找。(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教师与学生交流)
生:池塘里有很多的荷叶,小姑娘被遮住了,所以看不见。师:(板书:池中人)对啊,采莲姑娘划着小船进入池塘里,和荷叶、荷花混在了一起,让人看不清楚,这就是“乱入池中看不见”。(CAI:出示第三行诗)谁来读?
生1:读诗句。(强调“看不见”)师:是啊,哪里看得见姑娘啊!生2:读诗句。(强调“乱入池中”)
师:采莲姑娘这里一个、那里一个,乱入池中!生3:读诗句。(摇头晃脑)
师:荷叶、荷花真多啊,都不知道姑娘藏在哪里了!请全体男生读。(男生齐读)师:(CAI:出示第三、四行诗)姑娘和荷花池已经融为一体了,难怪“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指多名学生朗读,全班齐读。)
四、诵读古诗。
师:同学们读得真是有滋有味,都被这满池的荷叶、荷花吸引了。师(激情描述):诗人王昌龄也和你们一样,深深地陶醉了,他站在池塘边,看到那片片绿荷,朵朵芙蓉,随风摇曳,尽情开绽,突然耳边传来一阵动听的歌声,他这才发觉,池中竟然还有采莲的姑娘!她们穿着绿绿的罗裙,红红的脸颊在荷花的映衬下是那么的美。看到这里,他不禁吟诵出这首采莲曲:(教师配乐范读古诗,学生也情不自禁地跟着吟诵起来。)
师:你想像老师这样配上音乐来读诗吗?先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好吗?(学生练习朗读古诗)
师(CAI:去掉诗句,出示荷塘画面)谁想来试试?(学生积极举手,教师随机指名朗读)师:(播放音乐)现在你就是王昌龄,正站在荷花池边欣赏美景,吟诵诗句。生1:背诵古诗。(背得有滋有味,同学们都忍不住鼓掌。)
师:谢谢你带给我们这么美的诗句。还有谁愿意来诵读古诗?(指多名学生上台配乐吟诵)
师:男女生比一比,谁更像小诗人,谁读得更有感情,好吗?(男女生赛读)
师:瞧,不知不觉,大家都能背诵古诗了。我们一起来诵读古诗吧,如果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上动作就更好了。(师生配乐齐诵)
五、课外拓展。
师:还有许多诗人都被这采莲的情景所陶醉,写下了不少优美的诗篇。老师再给大家推荐一首。(CAI:《江南》)(学生借助拼音练习朗读,指名读,师生齐读)
师:同学们课后还可以找一找、读一读其他诗人写的与采莲有关的诗句,并把今天学习的古诗吟诵给爸爸、妈妈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