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少教多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体验与案例分析
附件1:
论文编号:
(由教研室统一按市、县编码编号)
贵州省教育科学院 贵州省教育学会
2014年教育教学科研论文、教学(活动)设计
征集评选登记表
(征文封面)
“少教多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体验与案例分析
贵州省平坝县夏云中心小学尹家萍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阅读中的“少教多学”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少教”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而是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促进学生更快、更好提升语文能力和素养。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少教多学呢?我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些体验与案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文字,突出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当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水平出现差异时,要激发学生思维,把“冰冷”的文字活性化。
案例:小学一年级的语文《雷雨》描写下雨前的情景,有一句说:“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老师叫孩子复述课文。有个孩子讲到这里时说:“乌云黑沉沉地要掉下来了。”老师说:“云彩能掉下来吗?”孩子回答说:“不能。”“书上是怎么说的?”“书上说压下来。”“体会一下压是什么样的感觉?”孩子们有所领悟,纷纷举手,要求发言,思维很活跃。那个孩子起来复述课文,不是照原样说一遍,而将原作心灵化、生命化之后再“表现”出来:“乌云黑沉沉地要掉下来了。”“压下来”表现的是一种沉重感、可怕感,而“要掉下来”表达的是一种摇摇欲坠的动感。这是多么珍贵的孩子的独特体验和本真表达。这才是“文学化的复述”,比原作“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的成人话语,不知诗意了多少倍!可见有“语文味”的课不只是展示语言现象,还需要经历一个对语言的理解、感悟、品味、应用和拓展的复杂过程。
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
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在教学中,有的老师往往忽略了作者的意图。
在一次观摩课上,一位老师在上《秦兵马俑》的片断。师:面对这雄伟壮丽的秦始皇兵马俑,你觉得最应该感谢谁呢?
生1: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秦始皇。
生2: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第一个发现秦始皇兵马俑陶片的农民。
生3: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考古专家。
生4: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这篇文章的作者。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虽然这位老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也尊重学生的想法和独特感受,可是教师没有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体验文本的内涵,却游离于文本之外,出现重人文,轻语言、轻工具的问题。老师根本没有弄清楚《秦兵马俑》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赞美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教师只有明晰课文及导学、导练的编排意图,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引导 学生与文本发生深层的对话,实现课程目标。
三、注意阅读教学中的“三读”:初读、精读、品读
阅读教学中“读书”尤为重要,在教学中老师引导要得法,做到多读少讲。
1、提高初读的质量,给学生指点读书方法。初读是阅读教学的突破口,因此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是语文中最重要的习惯之一,要一边读一边思考,就不能过于匆忙,而应该像老师钻研教材那样,引导学生一边细细读书,一边咀嚼品味。而且每读一遍书要有相应的要求和效果。
2、要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引导学生精读、品读。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不理解的词句或文本蕴含的意思。这个时候,我们老师要鼓励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必要时要引导回读精读。读的时候还要“入境”,不仅要了解作者说了些什么,还要了解作者说这些话是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陆九渊诗句里就写了“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在初读与精读基础之上,细细琢磨之后再整体把握即为品读。品味是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要引导学生把文本如何丰富,如何优美,如何生动,如何形象,如何有特点,如何有魅力读出来,而且要有感觉,有心得,还要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味词句的表达效果。
案例:《黄河的主人》第三自然段:“
再定睛一瞧,啊,那上面还有人哩!不只一个,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这六个人,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
句中“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的读法。
(学生齐读,读到六个数字时,大家读得越来越慢,甚至犹犹豫豫。)
师:你们为什么这样读?
生:从插图来看,作者离得太远,看不清羊皮筏子上的人。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除了插图,课文中是怎么说的,有依据吗?
生:(读第二自然段)“像突然感受到一股强磁力似的,我的眼光被河心一个什么东西吸引住了。那是什么,正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
师:谁还有别的办法?
(一生读,前“一、二、三”声音较大,后“四、五、六”读得声音越来越小。)师:为什么这么读?
生:紧张得不敢数了。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3、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4、重视阅读教学中以读书训练为“经”,以字词句的基本功训练为“纬”。
案例:《狐假虎威》教学片断:
生:(读)“在茂密的树林里,有一只老虎正在寻找食物,一只狐狸从老虎身旁窜过,老虎扑过去,把它逮住了。”(学生读的时候,老师板书“窜”)师:“窜”是什么意思?可以换个什么词?
生:是跑的意思,可以换个“跑”。(师随即板书“跑”)
师:“窜”有跑的意思,但是这里为什么用“窜”不用“跑”呢?请查查字典,“窜”到底什么意思?它和“跑”有什么不一样?
生:“窜”是逃跑、乱跑的意思。
师:在这里乱跑,还是逃跑?
生:在这里是逃跑。狐狸看见老虎来了,赶快逃跑。
师:理解了。狐狸逃,老虎扑,紧张吗?
生:(齐)紧张。
师:大家再读一遍,看谁能把紧张的味读出来。
(学生们积极地练读,很认真。老师指名读后,学习的热情高涨。)这个案例充分体现了在理解重点词句的基础上再读课文,学生能更好地把握了文本的意境。
四、阅读教学要挖掘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阅读教学所要解决的大概是这几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因此,老师除引导读书理解外,还要采取多形式的教学方法,挖掘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协作精神。依照《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内容,要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整合教材资源,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设计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小组合作读书,分角色朗读,辩论、抢答等教学活动,鼓励学生人人参体验活动的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既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又开发了潜能。
其次,设计语文教学情境活动,感悟作者或课文最真实的情感。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可把课本搬上舞台,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编排课本剧,通过这样的情景活动再现文本内容和人物形象。使课堂成为学生探究场所,成为学习的乐园。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妞斯说:“教学就是为了寻求一种有效的方法,使教师因此而可以少教,学生因此而可以多学,学校因此少一些喧嚣与劳苦,多一些闲暇、快乐与坚实的进步。”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给学生充分时间读书、自学、交流感悟、情景活动,要让学生多学,老师尽可能少教。这样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那不是两全其美吗?
第二篇: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少教多学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少教多学
摘 要:随着少教多学理念的不断深入,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在这其中需要教师做一个学习的引导者,把学习的主动权回归于学生。在这种模式之下,教师少教,学生同样会有很大的收获。
关键词:少教;多学;引导
一、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
《秋天的怀念》是著名作家史铁生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因为这是新选入的篇目,所以我在教学时没有一个头绪。对课文进行梳理之后,我决定让学生抓住“母亲”的表情、动作、语言这些细节去体会,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透过这些小事,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的。
教师要相信学生独立学习的潜能,不断地把学习的主动权和责任交还给学生,这样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才会提高。
二、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研读
在教学中无论是现代文阅读还是古诗文阅读,都要透过文字领悟其深邃,从而加深对文章内涵的深刻理解。例如,在学习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时,对“好读书,不求甚解”这一句话,其字面意思的理解是:不在一字一句上过分地探究,只求领会意旨。对这句话大部分学生没有疑问,但一问学生:先生为何好读书又不求甚解呢?对这一问题,需引导学生根据陶渊明的生平经历来研读思考这个问题。
三、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和发表见解的时间
有时学生的见解也是值得回味的,假如不让学生说,学生的个性将会逐渐失去。如:在讲解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这首诗时,老师提问:山河破碎风飘絮和身世浮沉雨打萍两句能否调换顺序?学生回答不能,有一位学生问道:身世风尘雨打萍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文天祥爱国的体现,因为爱国所以参加抗元战争,由此在外漂泊。对于这一问题,我倒从来没有思考过,并且翻阅各类参考书也没有解析到这点。由此看来,学生的见解也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
四、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力量
小组间的互相交流,就是生思维的碰撞。小组合作可以采用兵帮兵形式,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帮助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完成《芦花荡》一课人物老头子“过于自尊和自信”的性格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的。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分组讨论文中的细节描写,一一找出在组内进行交流,充分感受老头的这一性格特征。
在课堂上老师应让学生畅所欲言,人人都有体验的机会,人人有收获。老师需要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把课堂的自主权下放给学生。树立一种观念:老师少教,学生同样有不少收获。
参考文献:
张雪丽.语文“少教多学教学”模式微探.祖国:建设版,2013(08).编辑 谢尾合
第三篇:关于小学语文教学少教多学(定稿)
关于小学语文“少教多学”研究学生问卷调查的小结
2012年在碧江区教育局的牵引下,我校语文教学“少教多学”研究通过申报和层层审核,终于获得了全国“少教多学”总课题组的批准正式立项,于2012年9月正式开展课题研究实质性工作。9月上旬,我校对参加该课题研究的老师所任班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低年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现将调查结果情况作如下小结:
一、调查背景
由于我们现在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课堂上老师坚持多教,传授式教学模式和学生题海式学习模式,如今那种方法已慢慢补适应教育改革的趋势,老师的传授知识也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胃口,因此现在正在由教师教学为主逐渐转变为学生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才能适应新形式教育发展的目标,因此鉴于实际情况我校积极组织开展这样的课题研究十分及时,非常重要。
二、调查题目形式
“少教多学”研究在我校是第一次,学校及老师也是在不断学习和借鉴中提高,再加上参与课题研究的班级学生有不同的年级,既有一、二年级,又有五、六年级,学生层次不同水平也相应不同,因此我们的调查题目要两者兼顾,从最简单、最原始的语文教学出发,甚至低年级学生需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从了解到认识再到程度升华。难度系数教低,从最基本的学生熟悉话题入手,学生基本能够认真完成。
三、学生答卷情况
共发放学生问卷270份,收回270份,答卷回收率100℅,从全部问卷调查来看,大部分学生对“少教多学”还有以点字面理解,
第四篇:少教多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少教多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实践——学生动起来,效果好起来
墨红镇中学荣泽科
“满堂灌”的教学总是老师讲得苦口婆心,学生听得枯燥乏味。老师不讲不放心,学生听得真烦心。做老师的做学生的怎一个累了得!如可改变这一让人窘迫的现状,成了第一线语文教师必须解决的教学难题。穷则思变,变则通达,我认为,少教多学,充分调动学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让学生动起来,教学效果必然就会好起来,是改变以往语文教学“人困马乏”满堂灌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
少教多学是一种教学理念,具体方法是要让学生在充分“动”起来,目的是让教学效果好起来,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以下笔者结合自身语文教学实践,谈点具体的做法。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有了兴趣,才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参与到教学中来。
如在教学《荷》时,我在上课前布置学生结合自己和同学手里的资料提前预习,以小组为单位,整理收集到的资料,做成读书笔记。接着,我要求学生根据查到的资料和课文提供的关于历 1
代文人对荷的赞美诗篇,绘出一幅荷花图。这一环节使得许多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对荷有了更多的了解并产生喜爱之情。
教学第一课时,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有过乘着小船穿梭于荷花开满池塘时的情景吗?那种感觉一定美滋滋、乐陶陶。你们想不想马上见到美丽的荷花呢?”学生兴奋的说:“想„„”于是,我播放了一段中央电视台制作的“荷花”的节目,学生被荷风叠韵迷住了。我停止播放时,学生竟喊:“不要啊„„”我被学生对荷的喜爱之情折服了,于是我停止讲课,让学生尽情的欣赏荷花。
第二节课,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各小组分别上台介绍荷花的相关知识。有的介绍荷的生长环境和分布地域;有的介绍荷的别名;有的介绍荷各部分的用途的;有的介绍荷的有关传说和歇后语„„丰富的材料展示,使同学们对荷有了深刻的认识。最后同学们对专题中的历代文人诗词谈了自己的看法,并用其中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配上自己所画的荷花图,向大家展示。学生们乐了,争先恐后的上台展示自己的杰作。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成效。
二、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学习
心理学认为:“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
如在教学文言文时,怎么把枯燥的课堂搞活,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呢?我采用了小组学习方式。
首先,我把该文划为若干段,由每个小组负责一段,要求各小组根据文下的注解和工具书理通文意,针对文段进行质疑,小组长做好记录。
其次,每个小组推荐一名代表上讲台,把关键字词和句子给同学们进行讲解。
最后,各小组之间互相质疑。
然后师生共同讨论解决,达成共识。
在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下,学生的发言机会、锻炼机会多,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放开手脚,自主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自由争论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不受约束地去探究、去思考,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注入生机。
教师总是怕课堂中出现的一些引起争论的话题会影响教学进程,于是草草而过。殊不知这样扼制了许多学生的思维,错过
了许多精彩的智慧火花。我在教学中很留意学生提出的有价值话题,让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如在上《狼》时,有的学生认为狼很可恶,应该杀,有的则认为狼是生态环境中的一员,应该保护,为此,我就“狼该杀还是该保护”让学生进行了一场辩论,双方拿出种种材料为维护自己的观点,在唇枪舌战中,同学们的喝彩声不断,而我没有否定任何一方的看法,只是为双方的发言与众不同而鼓掌。这样做,不仅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而且让学生在争辩中极大调动他们的思维空间,无形中也使他们在争辩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思路决定出路,理念成就未来,只要我们孜孜不倦探索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必将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生机勃勃,快乐语文,师生共享语文带来的幸福快乐。
第五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少教多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少教多学”
【摘要】本文主要是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进行小集,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要善于诱思,不断引导学生思考。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不是老师的一味讲解,真正做到 “少教多学”,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少教多学
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越来越多,语文教学历来重视“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其中阅读教学中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语文教学质量的优劣,而阅读有丰富知识的作用,有锻炼思维发展智力,陶冶性情,培养品德的作用。
在平时阅读课我们常常会看到这种现象:一篇课文老师让学生读几遍,就会逐段去讲解,一问一答,学生不理解的,老师就帮理解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己进行阅读与思考,同时也缺少老师的点拨与引导,左右了学生的感受与体验,一节课下来,老师讲了很多,学生还是茫茫然,学生到底学了多少呢?
早在3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指出: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就是我们所说的“少教多学”。少教多学是一种理念、一种策略,从而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少教”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而是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促进学生更快、更好的提升语文能力和素养。
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做到“少教多学”呢?
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在阅读时,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没有了兴趣,一切都显得枯燥、无味。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的时候,要使学生在短短的几分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课文上,导课是个关键,也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所在,教师要创设情景,比如:在教人教版二年级的《小柳树和小枣树》这篇课文。
师:春天来了,同学们看到的柳树和枣树是什么样的呢?
生:柳树发芽了,柳枝在微风中轻轻摆动,而小枣树上光秃秃的。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随机板书课题《小柳树和小枣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生: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了课文的阅读。不需要老师说的太多。
其次,教师要善于诱思,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并进行质疑。在我们学习人教版六年级的《跨越百年的美丽》这一课,我先板书“美丽”这个词,让学生谈谈我们生活中那些事物是美丽的,然后板书课题学生质疑:为什么这种美丽能够跨越百年?学生在读完一遍大多数学生认识不深,在学习完本课生字,再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时,我要求学生边读边画出文中含有“美丽”一词的句子并思考,当学生准确找出这些句子时,反复读几遍,想一想这些“美丽”表现在那些方面?学生很快地并能准确的总结出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居里夫人的容貌美;二是镭的颜色美;三是生命的美。那么文章显而易见重点写的是居里夫人的生命美。再读课文层层深入画出能够体现居里夫人生命美的相关词句或段落,通过品读来感悟。学生被居里夫人那坚定、执着的信念与追求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淡薄名利的人格魅力所感染。最后,学生一起饱含热情朗读了《致居里夫人》,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深深体会到居里夫人的美丽为什么能跨越百年甚至永远。
同时在上这一课之前,有一部分学生已阅读了《居里夫人的故事》这本书。还有的学生搜集了有关居里夫人的资料。其实这种课外阅读以及学生养成搜集资料的习惯是很好的,有了这个“基础”学生阅读理解起来是比较轻松的,有自己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无需讲很多,只需要适当的引导、点拨来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主旨。从而也正真做到了少教多学。
新课程标准对各段阅读都有不同的要求,低段加强字、词、句训练打好阅读的基础,能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对感知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想和想法,并乐于交流。对于中段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表达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可以说中段阅读教学主要是抓好语段教学,掌握阅读方法。高段学生在阅读中了解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少教多学做为一种理念、教学行为,它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的呈现方式也应该是多元的,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不同的,面对的学习内容也是不同的。对每个学段、每篇课文阅读方法不能千篇一律。
再者一堂阅读课,老师一味的说教,只能使内容无色无味,学生听了这样的课,只能是觉得没意思,昏昏欲睡没有新鲜感,一堂课下来老师口干舌燥也累的够呛。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自己进行阅读,同时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和阅读的技巧,在阅读过程中,提出与之相应的问题,让学生进行任务阅读。学生多读多思,自己进行感悟,学会阅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上好阅读课?“少教多学”就是通过教师的努力,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努力,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少教的目的是多学,多学的过程是少教,并不是不学。同时,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还要注重并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渔。在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自行发现,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教师真正做到“少教多学”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