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专题研讨会后的反思
语文专题研讨会后的反思
阳山县青莲中学 陈志伟
金秋十月,我有幸参加了在江门恩平召开的中学语文专题研讨会。会上,五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上了六节精彩的语文公开探索课,与会老师围绕着“如何上好一节合格的语文课”展开积极的研讨,有关课题组的老师也一起交流研讨了课题实施的情况。两天的会议,让我受益匪浅,也引发了我对语文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对六节公开探索课的评价
六节公开探索课,给我总的印象是实在、科学、有味。
说它们实在,是五位教者在设计教学时都没有刻意地追求那种所谓奇思妙想的亮点。不管是教具的使用,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没有什么特别精巧之处,只是扎实地落实语文的目标。看的出他们平时的教学也是这样的。如,多媒体的使用并没有大多动画、音乐、视频之类的花巧的东西;都比较重视生字词等基本知识的教学;没有什么排演课本剧等华而不实的教学环节。这不禁让我想起去年徐志丹老师执教的《窗》,他特意在给学生的课文中不印发故事结局,而让学生听故事后猜想结局。诚然,他这样设计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显出了徐老师非凡的创意。但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课文都是完整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的。这样的取巧,并没有多大的学习价值(在这里,我并不是贬低徐老师,相反,徐老师是我最钦佩的老师之一)。作为一线的老师,我们当然更愿意学习一些实在的,对我们以后教学有帮助的东西。
说它们科学,是因为五位教者在处理教学过程时,都注意了教学的规律,先整体感知,再局部探究,先理解内容,再学习运用。如黄迎方老师上《老王》设计的教学环节为“导入——整体感知(走近老王)——合作探究(品味老王)——拓展延伸(怀念老王、关注“老王”——巩固练习)——总结——布置作业”几大环节,都是比较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的。
说它们有味,是指在课堂上,六节课都不同程度上散发出一种“语文味”,突出了语文的本质属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别注重贯彻“以学定教,以读为本,回归文本”的语文教学原则。如沈传标老师在“整体感知”环节安排的几项学生活动,“
1、大声读课文,用笔画出不会读的地方。
2、读后交流:你读后明白了什么?
3、谁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4、请说出你不懂的问题。”在这环节,沈老师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充分了解了学习的学习情况,为以下的局部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再如周华章老师在教学《老王》时,注意到结合文本,抓住“前任”、“强笑”、“镶嵌”等词语,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语言。他自己的范读,感情充沛,语调准确,很有感染力。
二、我的一些思考
1、文本的鉴赏与解读如何才算到位?
新课标提倡多元化解读文本,提倡保护学生个性化的解读。但在实际的教学中,问题就出现了!学生对深刻文本只做出了肤浅的解读,甚至是错误的解读,我们老师应该如何处理呢?对于文本的鉴赏与解读,如何才算到位呢?如在黄迎方老师执教的《老王》一课中,学生与老师都一而再,再而三地说,老王临终前给“我”送油和鸡蛋是对“我”感恩。我认为,这样的理解是不准确的!联系一下当时的年代背景,我们即知,作者杨绛夫妇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当时正被批斗,一般人和他们划清界线还来不及,而老王做为一名光荣的无产阶级工人,是所谓的“红五类”,却诚挚地与杨绛一家的交往,这不正是体现出老王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吗?而杨绛坐他的车时都是“一路上说着闲话”,作为清高的文人,能与这文化水平极低、老实巴交的车夫真情闲聊,这不也正体现了杨绛对老王的尊重吗?可以说他们的交往,是真正的朋友式的交往,怎能用仅用“感恩”一言蔽之?而且,我认为,文末一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正是理解作品主题的关键所在,遗憾的是两位教者都把它轻轻的放过了。
再如《风筝》一课的教学中,有一部分学生认为,鲁迅毁坏小弟的风筝是为小弟好,教者沈老师也赞同了学生的看法。这很让我吃惊,连鲁迅先生也认为这是对小弟“精神的虐杀”,竟然被学生理解成“为小弟好”!其实结合上下文,我们不难理解,少年鲁迅这所以毁坏小弟的风筝,完全是为了维护他兄长的权威而已。只有这样理解,才能解释为什么小弟成年后忘记了小时候被兄长精神虐杀,却引起了鲁迅沉重的悲哀,也只有这样理解,才符合鲁迅先生在作品中揭示国民劣根性的一贯文风。
我认为,对文本的解读,应该坚持两个原则,一是贴近作者的本意。要做到这点,我们就必须品味作者的遣词用句,联系作者写作的背景,结合作者一贯的写作风格。二是用时代的、发展的眼光分析文本。对学生出现的肤浅理解,我们应引导他们深入探究,对于学生另类的、甚至是错误的解读,我们除了表扬他们的另类思维,还应该坚决给予纠正错误,以免误人子弟。
2、语文课堂如何上出“语文味”?
“语文味”是一个很让人说不准的词,我的理解是一种语文课与其他课程不同的感觉和味道。虽然我在整体的评价中说这几节公开探索课比较有味,但我认为弥漫在这几节课中的“语文味”还不够浓!我以为,“语文味”应有以下一些特征:一是书声琅琅。语文课堂离不了读书的声音,这应该可以算是语文课堂基本的要素吧。二是诗意盎然。课堂上的诗意主要靠教师诗化的语言去营造。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文人雅士,出口成章,妙语联珠,旁征博引,口若悬河。听这样的老师的课,何愁没有“语文味”?三是语言积累。包括学习生字,理解新词;感知文本,复述课文;推敲词语,品味语言等。
3、阅读教学如何处理“读”与“写”的关系?
现代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是范例,因此,通过阅读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品写作特色,从中学习写作技巧,领会写作方法,应该是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从阅读中学会写作,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体现。综观几节公开课,也许是其他的一些原因,似乎几位教者都没有设计这方面的内容。我以为,读写结合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个宝贵经验,应该大力弘扬,而不应该抛弃。当然,教材也不能简单地被当作仿写的对象。如何有机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很值得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探索。
4、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沈传标老师在上《风筝》时,曾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说出不懂的问题,这个教学环节体现了教者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意识,学生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课堂显得热闹非凡。教者“放”得很开,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权,但我以为,在“收”这点上似乎做得还不够理想。我想,教学总得有个思路吧,不管是预设的思路,还是采取课堂上生成的思路。如果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我们不妨让学生的问题成为教学的主线,但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思考的价值不大,我们就要考虑把学生引回自己的思路。否则只会得到表面的热闹,学生得不到什么有益的成长,这样的课堂也不见得就是好的课堂。
如果限于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我们预设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我们该怎么办?是迁就学生还是迁就自己的教学设计?李宏胜老师选择的是迁就学生。对照小李子老师的教学设计,《卖油翁》这一课,他只完成了不到三分之二。在互动评课当中,小李子对此深感不安,坦言自己处理的不当。一直以来,我认为课堂教学也不一定要讲完预设的教学内容。我想,能够让学生真正学懂一点,总比学了三点,但一点都不懂好吧,小李子大可不必耿耿于怀。
然而几经深思,我对这个问题又有新的认识。我们的课程毕竟还是有一定的教学目标的,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是对学生能达到语文素养的基本要求。如果太多的目标不能达到,这能说我们的教学合格吗?这是一个效率的问题。班级教学改变了私塾教学的低效,但同时也带来了整体教育与个别发展的矛盾,有限的教学时间与有限的学生理解能力的矛盾。如果每节课的内容都要分成两节课来完成,那一个学期来了,我们只能完成一半的教学,这又是否科学呢?对于大部分能学懂的学生来说又是否公平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联系自己的学习经验,我们会发现,我们读小学时觉得应用题很难,但是到了初中后,回头再看当时那些难题,我们会发现所谓的难题也不是很难。因为学习是螺旋上升的,随着
思维的发展,知识的丰富,能力的提高,难题总会解决。一时不懂的地方,如果不影响以下的学习,我们不妨放一放,留待以后解决。陶潜所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也就是这样的道理。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在学生自主原则与教学高效原则之间取得一个平衡。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认真准备,考虑充分,根据学生实际设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如果出现还有一小部分学生不懂的情况,我们也应该继续教学流程。对这样的学生,只能在课后再个别补课了。
5、课堂教学如何评价学生?
新课程实施以来,老师们已经不吝惜对学生的赞美。在六节公开课上,我们常常可以听到“你真棒”“你真聪明”“说得很好”等赞美之词。一开始进入新课程时,我也很赞同这样的赏识教育,自己在课堂上动不动就表扬学生。然而我渐渐地发现,学生对此廉价的表扬并不感冒!由此,我认识到,赞美必须是真正的由衷之言,否则,只会让人觉得虚伪。
我认为,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几句赞美的话上,而应该渗透学习的方法。比如评价学生“你读得很好”,我们还要让学生知道好在什么地方。因此我们不妨可以这样说,“你读得很好,语调和停顿都处理得很准确,读出了鲁迅先生沉重的心情。你一定是经过认真的预习的。”这样的评价,该学生就会觉得老师并不是随便礼貌性的表扬,而是认真倾听了自己的朗读才做出的衷心赞扬,其他学生也可以从中学到一些学习的方法,真正做到以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一些建议
1、课题研讨的安排宜更为细致一些,如可以安排详细地总结前一阶段课题实施的工作与经验教训,下一阶段的具体研究重点,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等。
2、研讨的主题性宜更强一些。我们这次研讨的主题是“如何上好一节合格的语文课”,但在评课与反思的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已偏离了这一主题。
第二篇:美术课例研讨会后的反思
美术课例研讨会后的反思
为了提高美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提高美术课的课堂效率,更好地进行美术教学工作,市教研中心今年不仅组织了网上教研活动,而且还适时的召开了全市美术教师的此次美术课例研讨会。会上共进行了初一到初四四节展示课,课后进行了积极的研讨。通过此次研讨会,我收益非浅、感触很大,回来后做了深刻反思如下:
一、如何上好一节好的美术课
1、一节好课最重要的是即时生成。俗话说:‘计划不如变化。’老师课前不管准备的多么充分,但永远无法预计到课堂上的一些变化和突发情况,所以评价一节课的好坏,往往就是在于处理课堂上的一些突发情况或者叫出乎老师意料的情况。处理的好这就是这节可最精彩的地方,也是这节的最大亮点;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打乱你这节课的所有安排。所以老师得有面对一切变化的心理准备,做到很好的驾驭课堂。
2、课堂用语一定要精简,特别是学生动手课,要做到尽量节省时间给学生练习。
3、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必须得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包括绘画和书法。得在课堂上表现你的基本功,让学生信服,也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所以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技能的训练,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我打算利用课余时间有计划的进行书法、素描和国画的练习。
4、一节好课关键还在于是否能打动学生,调动学生和抓住学生。
二、如何做一个称职美术教师
1、理论知识要扎实,储备大量美术方面的知识和提高自身的美术素养,不断积累。
2、基本功一定要过硬,‚天道酬勤‛,一分汗水一分收获,教师必须不断加强练习。
3、要互相交流,团结协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总之,通过这次的研讨会,我获得了很大的收获,我必将在这次会议之后,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努力做一个合格的中学美术教师。
第三篇:家长会后家长反思
家长反思
通过这次考试后作为家长的我们一定要多关心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很差,老想着上网或者玩手机等,所以做作业不太认真,或边看电视边写作业,这些都是不良的习惯。所以,无论怎么忙,我们也要抽空了解一下他的学习情况,督促他及时、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在家时会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他的内心世界,知道他在学校的生活状况,也知道他在想些什么,或有什么困惑。多看到孩子的闪光点。平时教育孩子应以鼓励、表扬为主,那样他就会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有了自信,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同时还要加强与家校老师联系,更多的了解孩子的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变化,共同解决问题。希望学校和老师严厉管教,使孩子能够成才。
最后,衷心感谢老师,谢谢您您辛苦了!
第四篇:家长会后反思
听着老师们跟家长代表的讲话,可谓是激情洋溢,觉得每一句话都是那么贴切,那么实用,也在默默地下着决心:一定要做一个好家长,把孩子培养成优秀的人才。
通过这次家长会,让我认识到了孩子的成长跟家庭也是分不开的,以后多跟学校.老师勤交流。听到家长代表的讲话,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之处,特别是对待孩子的学习态度,正确引导孩子的学习跟休息的关系,正确引导孩子攻克薄弱学科。激发孩子的上进心跟斗志.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理解老师跟家长的用心良苦.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一路陪伴孩子成长的人。除了物质,我们还是他们精神上的支持者,因此做“智”者,而不能做“懒”者。为了下一代,我和张伟刚的爸爸会努力辅导教育好张伟刚,担当好“家长”这个角色。
第五篇:家长会后反思
家长会后反思
家长会是家长和教师提供最好的交流平台,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家园合作,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上周六刚刚结束的大班家长会让我感受颇深,虽然已经不是第一次开家长会了,但每次的感受都有所不同,本次家长会前,我仔细观察了幼儿在园各个环节的情况。如:绘画情况、跳绳、进餐、课间活动、午睡等等、都对幼儿做了详细的记录,及时把这些情况记录在本子上,为了让家长明白孩子在园的情况,家长会上我把这些例子,真实情况反映给家长,她们觉得很认可,也知道自己的孩子所存在的问题,我觉得开每次的家长会,其实家长要听的不是报告,不是书面的文字,关键还是想听听从老师口中所反映出孩子在园的真实例子,这样才能引起家长们的共鸣,我的孩子的确这样,我的孩子还需要哪些地方改进,家长们可以回家正确辅导孩子的学习。
这次的家长会后,第二天就马上有家长打电话说:“老师:“水墨画要准备哪些材料?回家我让千寻练习,宝贝妈也发微信来说:“老师,这些计算题你帮我看看可不可以,我周末在家给她们练习,星期一早上,几乎所有的孩子在8:20前全部来园了,都基本上参加了晨间活动。
通过以上现象,我觉得此次的家长会效果还是不错的,每次的活动只要老师用心投入,用心去关注,用心去面对,用自己辛勤的工作,无私的奉献和无限的关爱,我相信一定会征服家长的心,只要做到家园共育,那么才能让孩子开心家长舒心。
陈洁华
2013.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