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主学习激活学生阅读潜能
《自主学习激活学生阅读潜能》
——阶段总结
为了使每堂课行之有效,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根据现代儿童的早知性、接受新事物能力强需要体验的好奇心,近年来,我校尝试进行《自主学习激活学生阅读潜能》的小课题研究,目地是通过学生在课堂上自主阅读,自我感知来不同程度的提高理解能力,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实效。有好多专家都提出了“终身学习,终身发展”这个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得到了各位同行的广泛认同:“21世纪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懂学习方法,不会创造生活的人”。的确,我们现在的课堂从某种程度上说还是在搞传承教育,不知道创新,学生按老师设计好的环节去完成习学任务,机会往往被学习能力强的几个学生所占领(小学高年级尤为突出),他们唱主角,抢风头,对大多数学生,尤其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来说,他们长期处于被动,陪衬的局面,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学习兴趣、信心,失去主动学习的意识,失去了创造力。他们习惯于听他人发言,学习的依赖性越来越严重,一节课下来掌握了多少就是个未知数了,所以好多老师感觉到了高年级就没人回答问题了。试想一下,这样长期下去,后果会怎么样,况且现在的家长也越来越关注教给孩子终身享用的知识与本领,保证最起码的生存能力。而要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就必须从小要
让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也就是让每个孩子享受到成功的体验,来提高自身素质。在学校,课堂是学生的主阵地,一定要让他们发挥优势,通过课堂主动参与来内化理解所学内容、掌握学习方法,提高成绩,找回自信,找回自我,找回明天。
“感悟性学习方式 ”就是老师在课堂上有意识设计一个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感悟学习内容的环节,这个环节是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一般采取的是静心默读法,读完后,能感知多少算多少,这与我们平时在文章某处写批注差不多,不同的是我这个环节几乎占课堂时间的1/2,小到一个词,大到对一篇文章的理解,让每个同学都有所收获。它着眼的不仅仅是一篇课文、一项知识、一堂课、一段时间,而是利用课文,活化知识,举一反三,着眼长远;它不但让学生知其然(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解决“为什么”的问题),甚至要让学生知其必然(解决“将是什么”的问题),从而给学生指出探究问题的门径,交给学生探究宝藏的“钥匙”,因而有可能使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具体做法是这样的,首先,在第一课时,我让学生用“ 四读法”自学课文。一读解决生字,二读理解新词,三读体会喜欢的句子,四读感知课文大意,最后记下疑问。这个“四读法”我们以前倡导过,我一直在沿用,不过我把它放在学
生预习、或第一课时时用。这个过程可以使用工具书和各种资料库,包括多媒体,也可以相互合作、讨论,随后留出10-15分钟时间老师检测、总结学法,整理疑难问题,即引出课文中心问题,待第二课时解决。第二课时是导“思”和再质“疑”的过程,即在老师的引导下思考解决他们第一节课提出的疑难问题,这时从读到悟到交流再给足学生时间,根据问题难易程度,给他们每个人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使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提示、建议下不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升华拓展。例如:我在本学期银川市教育局搞的二次质量达标课中讲的《圆明园的毁灭》这节课,恰好是第二课时,整节课我只说了两次话,刚开始的导语,就记激起了同学们对圆明园辉煌的过去的急切了解,这时我让他们仔细研读2-4自然段,我只做了简单的点拨、引导,出乎我的预料,他们的了解大大超出了课本,我趁机出示了明园辉煌的过去的多媒体课件,同学们兴奋不已,学习劲头更高了。这时我话题一转说:“上节课你们不是极想知道圆明园是怎么成为一堆废墟的吗?”请重温这段屈辱的历史,其余时间都是学生在自读自悟自谈。直到升华课文主题乃至课外延伸,学生说的非常好。课后好多老师都对我说:“白老师,你几乎没讲啥,学生怎么领会的那么好?”,是啊,这节课之所以受到了校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说明这种模式是有利于课堂有利于学生的。因此,在教学尝试过程中,我总结了 “读一悟一疑
一结—拓”五个必要的环节,其实就是逐步深入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既获得新知,又提高能力。同时,从“自由阅读,自读自悟”课堂教学模式所追求的目标来看,它要培养的创造力,正是为了一定的目标,运用已知的信息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也只有通过引导探究、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才能培养起来。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的好:“教是为了不教。”所以我在本学期中后期,充分总结学法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自愿,安排了三组学生讲课,共六位同学。设及了语文、品德与社会、班会等学科,孩子们个性十足的自我展现,得到了各科老师的一致好评,我班瑶瑶同学还在年级家长会上作为学生代表做了长达20分钟的讲话,得到了校领导和家长的充分肯定,这就叫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有人说,你把多一半课堂时间放给学生,这样你就不备课了,真会享清闲啊!我想:你们哪里知道,常言说:“要想上好一节课,必须备好十节课”。从学生实际出发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我的一大目标。备课时我除了深钻教材、预设学生尽可能提出的问题和难点外,更注重在学生上下功夫。让那些上课不说、不读、不问的学生开口说话,除了给他们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消除心理障碍外,还要用激励的语言肯定他们:“说不好没关
系,其实你说的很好,老师和同学都喜欢你言。”每节课我都把握住他们不同程度的达标要求,难度稍大点的问题给优等生解决,一般性问题给中等生解决,简单的问题放给弱点的孩子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我再做引导,如果有超常发挥的,我会尽力肯定、表扬、奖励,争取使每个孩子都得到发展,做到:“上不封顶,下有收获”。本学期为了激励同学们的自信心,我和班干部一起制定了每天语文课前的一二分钟才能展现,按座位轮流上台表演,内容有唱歌、说笑话、讲新闻、背古诗、读美文或读课文,效果相当不错。每天下午20分钟的课外阅读,读的是同学们自己带的图书或借学校图书室的。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实施,我发现教学效果是相当可观的。尤其参与课题的几个老师高兴对我说:“真不错,白老师,我们班举手发言的同学越来越多了,就连平时长期坐冷板凳的同学也开始举手发言了。”这就表明,学生真正的参与学习了,他们有话可说了。在此阶段,我写了《阅读教学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小论文,得到了其他老师的赞同。这个小课题是有效的,也是很有必要的,它实实在在的解决了一些老师教学中的困惑,也给孩子了机会。它使一些老师与时俱进,教学理念更新了,课题探究的步伐更坚实了
第二篇:华北电大激活学生创业潜能
创新创业课程进必修课目录 特色实验班牵引成果转化
华北电大激活学生创业潜能
本报讯(实习生 代欣彤 记者 柯进)不久前,华北电力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大二学生胡蝶参与的华北电力大学“绿色电力让游牧民生活更美好”团队,击败了全球33支队伍,获得了创行世界杯创新公益大赛全球冠军。胡蝶说,学校创新创业的氛围从入校就开始影响着她。
据了解,近年来,华北电力大学为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该校以创新孵化为载体驱动创新成果转化,专门开设包括创新思维与能力、公共关系、财务管理、风险投资等与创新创业相关的上百门课程,并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列为必选课程,将专业课教师列入创业课程教师队伍。
课程只是“药引”。为了避免学生创新创业流于形式,该校还出台了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实施方法、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划定相关部门的职责边界。在此基础上,该校初步形成了公共创新教育—群众性创新实践活动—优秀生创新竞赛金字塔型的创新实践体系,学生创新创业效益不断显现。以创行社团为例,自成立以来,孵化的创业项目有5项,机器人俱乐部自成立以来已获得国家级奖励17项,专利、著作权等107项。
同时,学校的一系列实践教学训练也让有创业冲动的学生更有底气,这既有赖于该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平台的孵化,也得益于该校的大学生创新培养体系。近年来,华北电力大学构建了以特色教学体系为支撑、以第一课堂教育为基础、以各类科技创新社团为抓手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让学生创业长期保持有激情,该校在推行全面学分制过程中,根据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建立了灵活、自主的学习制度。比如,学校将高等数学分为多个难度模块,供学生自主选择,像这样的多层次课程模块,共有50多个课程组。
在此基础上,该校还构建了“四模块·三层次”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依托该培养体系,目前该校理工类专业实践教学比例超过35%,其中综合性实践课程比例达88%,项目数达48%以上。
为持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从2008年起,该校将“课外能力素质学分”列入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在校期间须取得3至5个“课外能力素质学分”,并逐步建立了实践能力等级证书制度,对达到不同级别的学生发放等级证书,最高级别可发到行业认证中心签发的如仿真实践证书、电工实践合格证等行业资格证书。
此外,华北电力大学自2012年起在全校开设创新创业实验班,由校党委书记吴志功亲自“挂帅”担任实验班班主任,实验班在选拔人才过程中,颠覆了传统“精英化”的培育人才模式,以人为本,面向全校公开选拔创新能力突出,兴趣浓厚的大学生加入实验班。而一名学生想要进入创新创业实验班也并非易事,首先不仅需要经过由校内有关部门领导、商业领域专家教授以及校外知名企业家、金融投资机构的社会人士组成的评委团进行系统“会诊”,专家评委团在评估和诊断了创业项目的成熟性、稳定性和可转化性后,学生团队方能有机会进入实验班。而且进入实验班的学生团队也不是一劳永逸,实验班采取淘汰制,这也让创新创业实验班的学生随时保持“警惕”。如今,进入创新创业实验班的70个创新项目中,已有16个项目已经或正在注册成立公司,目前已取得专利、软件著作权151项。
据了解,华北电力大学为加速学生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专门建设了3400多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涵盖十几个功能区,通过为创业项目提供免费场地、办公设备、专门导师、模拟实训、专题讲座、资金扶持、咨询辅导等形成了“研发—设计—加工—生产—销售—推广”的一站式孵化服务。同时,学校还为大学生创业提供雄厚资金支持,比如专门成立1000万元的大学生创业基金。
第三篇:唤醒思维 激活潜能
唤醒思维 激活潜能
杜郎口中学校长 崔其升
杜郎口中学位于山东西北部即聊城市茌平县,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初中。到目前(2008年5月20日)前来参观、听课的人次已达26万。
一、理念引领,以生为本
98年之前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师一味地讲授灌输,一言堂、霸语权日复一日,周复一周,年复一年的雷同着,学生成了局外人,听天书,等下课,等放假,有的学生耐不住,便找到一百个理由弃学了,真正辍学的原因不在于家庭贫困,不在于主管部门、行政部门、家长不重视教育,而是学生不入门,跟不上班,学困而导致厌学使其然矣。其根源就是不关注学生的体验、参与、探究、感知、情绪,视学生为容器,严重地被物化,而不是被人化。简单地说,学生学知识遭遇障碍,千山万水,欲达无望更别说造就人格,个性发展了。鉴于此我们经过深入调查,反复研究,学习有关先进教学理论,缜密推敲,决定进行彻底的教学改革,并逐步形成了杜郎口中学教学理念。
1、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关注生命;
2、教学宗旨:快乐学习,幸福成长;
3、课堂主题:人人参与,个个展示,体验成功,享受快乐;
4、教学意图:激活思维,释放潜能、自主学习,个性发展;
5、培养目标:自主自信,自强不息的性格;勇敢有为,探索创新的精神;团结合作服务奉献的品质;
6、教学要求: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由一个人的积极性,变为几十个人的积极性;把学习变成学生自己的事情;
7、教育目的:教育不是把已有的知识储蓄到学生的头脑里,而是把学生的创造力诱发出来,学知识是为了长智慧。
8、学生、教师、课堂的转轨。
学生:⑴由接受知识的容器变为有自主人格的人;⑵由对考试的准备变为对人生的理解; ⑶由对知识的背记变为规律的总结;⑷由内向羞涩变为勇敢大方;⑸由自私变为公益。
教师:⑴由主演变为导演;⑵由经验变为科研;⑶由现成变为生成;⑷由师长变为朋友;⑸由老师变为学生。
课堂:⑴教师由传授者变成策划者;⑵一言堂变为百家鸣;⑶单纯知识型变为知识能力情感型;⑷唯一答案标准答案变为多种解答;⑸整齐划一变为灵活多变;⑹精英式变为大众化;⑺死记硬背变成体验感悟;⑻听说读写深化为演、唱、画、作;⑼接受式变为探究式;⑽ 安分守己变为超市自选。
二、创设环境解放学生
世界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指出“教育即解放,解放人的潜在能力,挖掘人的创造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校为了适应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育教学的环境中做了一些改变。
1、撤掉讲台,搬走讲桌。
从2003年开始,为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方法让学生去总结,思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问题让学生去解决,撤掉讲台搬掉讲桌。教师成为引导者,策划者,参于者,追问者,合作者;学生成为探究者,研讨者,体验者,表达者,创造者,成功者。
2、取消插秧式课桌排放,变为以小组为单位对桌而坐。
合作学习,学生之间强强、强弱、弱弱,师生之间,组别之间开展相互质疑,相互探究、相互融会、相互阅纳、相互补充、相互碰撞,达到百家争鸣,感染促进,双赢多赢。教师吸纳借鉴学生的见解、思路,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提高。优生通过与对手切磋、„过招‟增添新鲜血液,通过对弱生的帮扶,更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方法技巧进一步巩固,拓展。弱生通过优等生的帮助,迷茫变的清晰,疑虑变成具体真实,尤其是通过诸多层次的立体式接触,实现了优秀生的自尊,中等生自强,薄弱生的自信,真可谓皆大欢喜合作共赢。
3、增加黑板,提高板面利用次数,短平快实现了课堂效益最大化。
杜郎口中学各班教室的黑板多:前黑板,后黑板,北黑板,走廊黑板。有参观者说,该申请世界吉尼斯记录,黑板是学生用笔来表达自己学习成果的平台,是建立自我反馈和知识训练及巩固的阵地,是产生自信,增强学习能力的神板。用山东省教科所原所长王积众的话说:不能把教室内外的„四面黑板‟等同于学生的练习簿,它有三个作用,即第一通过黑板上的展示,学生基本上能够当堂完成作业,经过教师和学生的相互批改,做到了学习的及时反馈、知识的及时强化和巩固;第二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想写到黑板上,起到了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的作用,因而也就拓宽了学生彼此的知识面;第三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写字的机会。通过在黑板上书写,提高了学生的硬笔书法水平,有效地解决了人们普遍担心的计算机时代学生不会写汉字的问题。
4、把时空还给学生
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曾经制定课堂“10+35”“0+45”时间规定,在改革初期,由于教师传统惯性作怪,课堂上出现“教师一开口就闭不上嘴”,千百年来都是老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学校不让讲就暗着讲,不让站到讲台上讲就在学生中间讲,甚至有的教师还派出哨兵来对付领导查课。于是校委就出台了“0+45”,即课堂上凡知识性的不准教师讲,教师可以以学生的身份参与到小组中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是学生中的首席。到了2002年老师们找到了新课程的感觉,进入到了改革的角色,我们又提出了“10+35”,一节课中教师占用的时间等于或小于10分钟,学生占用的时间等于或大于35分钟。时间是检验学生是否是课堂主体的试金石。把空间给学生,学生为了学习可以随意走动,到黑板上写、画、作、练;可以下桌到另一个同学或老师那里请教,几个学生可以走出教室去排练课本剧。有的同学在黑板上讲题,全班的同学可以围过来,里三层外三层,半圆形、圆弧型、方阵型皆可,同学们有创作,有发明,可以到教室的中心„小广场‟的聚焦处演讲,发表意见。黑板上的书写满了,同学们可以借用水泥地面权当黑板,课堂上学生无拘无束,没有清规戒律更看不到教师的一统天下,有的只是学生们心灵相约、感情奔放,普通的学生要我学,优秀学生的我要学,杰出学生的要学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杜郎口的孩子们人人是优秀者,个个是杰出者。
5、形式多样,自主发展。
杜郎口中学的课堂上只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有利于学生的发现,有利于学生的生成,我们都要给予支持。我们几年来坚持相信学生,发动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为教学原则,课堂上自主发言,声音洪亮,生龙活虎,欢呼雀跃,争问抢答,你追我赶,讨论热烈,辩论激烈,笑逐颜开,热闹非凡。讲、析、问、辩、演、唱、画、作,课本剧编排,擂台赛,小对子,情感激励,自我发现。你方唱罢我登场,感动,生动,活波,精彩成为课堂的主旋律,动态的课堂、成果的课堂、情感的课堂、快乐的课堂、精品的课堂、深化的课堂。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
6、预习、展示、反馈成为特色课型。
预习——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难点并初步达成目标。
几年来,我们坚持:没有预习的课不准上,预习不好的课不能上。预习与否,预习效果如何,直接决定着展示课能否获得成功。基本操作步骤是:
1、师生共同明确预习目标;
2、教师提出预习要求和预习方法;
3、教师出示预习提纲,做好预习指导;
4、学生搜集各种信息,做好双色笔记;
5、小组反馈预习疑难,师生共同解决。
展示——展示、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我们遵循这么一个展示原则:在预习过程中,学生都会的不展示,遇到困难比较大的,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容将是我们展示课重点的展示对象。有了预习课的充分准备,我们的展示课完全变成了学生的天地,变成了学生的才能的展示舞台。在展示课上,教师分配完任务后,学生讲解,学生点评,学生反馈,展示是对预习的升华,是培养学生能力,展现学生才能,树立学生自信的有效途径,通过展示达到“当堂拔高”的目的。
反馈——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突出“弱势群体”,让他们说、谈、演、写。在每节反馈课上,注重体现:重点学生(弱势群体)和重点问题;让组中的同学进行帮扶;教师通过学生板演进行检测的同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对学生因材施教。从而达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
三、体制变革,机制保障
改革历经十年,其中促进改革深化、成功的是体制的转变。
1、班主任的把关课
班主任不仅是学生纪律、卫生、学习、文明礼貌等的管理者,更是班级教育教学的管理者,班主任聘任教师,考评、量化、奖励、辞退教师,每周听评课在5人次以上,坐班听评课是班主任的基本工作,召集本班教师进行听评课,对共性问题进行研讨,调度相关教师进行整改,推出优秀教师上示范课。年终对班主任的考核主要依据本班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2、级部主任的反馈课
级部主任聘任班主任,每周在本年级听课7节以上,把教师的课堂情况及时地反馈给班主任、学科主任。级部主任通过对教师课堂的评价,分别对班主任进行量化,听的是教师的课,评价的是班主任,这样进一步促进班主任对教师课堂的管理,强化以班为单位的团体合作精神的形成。
3、学科主任的科研课
2004年以来,我们把教务处的职能转化为学科管理,因为教务处对教师的教育教学管理有心无力,于是学科主任承担全校本学科的教学管理工作,学科每周例行3节公开课,优秀教师的示范课,一般教师的研究课,薄弱教师的提高课,除此之外,学科主任还主持三个方面的教研工作:一是学科内的业务论坛,针对共性问题,群策群力想办法找措施攻克;二是结合本科特点创新课堂,打造自己的特色课;三是做好帮扶工作,优弱结成对子,制订以周为单位的提高计划,选好突破口进行提升。
4、验评组的考核课
验评组是验收评估小组的简称,业务校长是组长,文理两科各有4名成员,每天听评课在5人次以上,利用每日上、下午课前的反思会,及时反馈教师课堂情况,每周把教师的上课情况对年级、学科进行量化评比。
四位一体的抓课堂,班主任抓好本班教师的课堂创新,级部主任抓班主任,学科抓本科教师,验评组抓年级、学科,人人都是管理者,个个都是科研者。
第四篇:释放学生潜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范文
释放学生潜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摘要:新课程改革标准提出了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老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W途径,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我认为政治课教学应该做到以下三点:1.开放政治课堂、丰富政治课教学内容。2.开创“对话式”教学,释放学生潜能。3.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渗透情感教育。
关键词:课堂;自主探究;新课程
长期以来,中学政治课一直处于十分尴尬境地。老师被冠以“马列主义老太太”的美称,似乎注定政治老师是与大道理打交道的,而学生呢,把政治课称为“洗脑课”,“严肃、乏味,甚至有点虚伪”,成为时下政治课的一种通病。基于此,为了激发和释放学生潜能,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老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下面本人结合新课程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点滴感悟。
一、开放政治课堂、丰富政治课教学内容
一节成功的政治课,不单是对书本知识的剖析、传授,不单是对知识重点、难点的突破,更重要的是教师应采撷与之相关的社会背景、人文历史以及现实生活中的“热点”“可看点”,克服传统政治教学的乏味。首先要求我们能为之补充新鲜养料,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来弥补单一的课本知识的不足。在讲授《文化生活》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这一教学内容时,我以“校园文化对我的影响”为主题,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进行一次调查活动。要求学生通过走访校领导、学生家长、法律部门等,目的让学生了解校园文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对学生产生哪些影响(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在调查的基础上对校园文化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这样的教学过程自然使学生很直观很真实地了解了文化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与照本宣科的灌输效果大不一样。再比如在讲授“色彩斑斓的当代文化生活”这一教学内容时,我以“网络文化”为例,采用请进来的办法,与当地派出所、法院取得联系,先请有关同志来开专业讲座:列举了大量的案例,如“网上谩骂”“人身攻击”“个人隐私”“色情”“恐怖信息”等。让学生深度了解了网络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辩论会。正方题目――网络文化利大于弊,反方题目――网络文化弊大于利,同样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开放式”政治课教学,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束缚,使教师能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丰富政治课教学内容,从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和身心需要出发,将课堂的真正主人――学生凸现出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让静态的知识与动态的环境有机结合,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学生才会赢得人格的独立解放和拥有更广阔的心理、学习空间。
二、开创“对话式”教学,释放学生潜能
传统政治课教学突出表现为“满堂灌”,教师头头是道讲授,学生正襟危坐洗耳恭听,结果政治课日益走向“苍白”。因此,要提高课堂实效,就必须改变这种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这样,学生才能乐于探究,才能张扬个性,培育起探索的信念,意志和品质,释放出巨大的潜能。赋予政治课生命力,我们要从“独白”教学走向“对话”教学,将课堂还给学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主体间的交往,而对话是教学交往的主要形式和途径。
比如,上高一《政治生活》“公民社会听证制度参与民主决策”知识点时,我根据教学要求设计了以学校收费为主题的听证会。
1.确定听证会主题,即学校是否应收费,收多少。
2.将全班同学分成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教育局的工作人员、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来自不同地方的学生家长、学校校长等。
3.各小组分别准备材料,并模拟听证会程序,推荐代表或做出说明或提出自己的看法。
4.听证会主持人总结陈述。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等途径,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消除课堂中不应存在的紧张、不安甚至恐惧,又可在这平等的对话中培养学生积极的、良好的心理状态,给他们修改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一个和谐的空间。只有在“对话”的教学中,教师都会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的首席”,学生都会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学生的积极参与、自觉探索下,教室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也只有在“对话”的教学中,“教学相长”才能得到体现。
三、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渗透情感教育
成功的政治课教学,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原理,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利用概念、原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从中考、高考的走向看,还是从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看,都把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作为其重中之重,因此,政治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树立为学生终身服务的意识,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鼓励学生能学善问,能思善辩,这样才能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
政治课不同于其他学科,无论从教学目的、教学效果而言,还是从其教学功能而言,应该有它特有的拓展性、延伸性和实用性。因此,政治教师应该善于角色转换:要由知识的施予者转为能力的培养者,由思想的教导者转为觉悟的引导者,由行为的纠正者转为心灵的沟通者,在与学生合作伙伴式的交往中帮助学生,协助其成长。同时,教师要转变传统的评价和考核观念,把学生识记能力评价、理解能力评价和通过活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其中应把学生在开展活动中的态度、表现及成果质量,作为学习评价的重要内容,同时应将学生思想道德认识的行为表现,履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2政治生活》教师教学用书《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教师教学用书.作者简介:盛红梅,江苏省连云港市,江苏省连云港市厉庄高级中学。
第五篇:丢掉激励 激活员工潜能
丢掉激励 激活员工潜能
“颠覆传统管理,我们要做的就是要丢掉激励,唤醒员工来激发自身的能量。”在毛高山看来,“使能”管理的前提就是要充分相信每个人都有完美人格和巨大潜力。
“这哪里是在工作啊,感觉像‘玩’一样,可我们确确实实就是在工作,在这种状态下做什么都有效率。”贾佳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原本的人生规划竟会被北京涵德智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涵德智心)总经理毛高山的一堂“使能文化”课给“打乱”了。
几个月前,贾佳还在新加坡为自己的理想奋斗着,在那边拿到的薪水也足以让其过着高质量的稳定生活。而如今,贾佳放弃了优厚的待遇与舒适的生活,选择加盟了仅有十几名员工又刚刚起步的涵德智心,“很多人对于我的这个决定都不太理解,其实,我自己是经过慎重考虑的。说到底,我还是冲着‘使能文化’的理念来的。现在入职也有一段时间了,我每天都工作得确实非常开心,感觉自己总有使不完的能量。”贾佳直白地告诉记者,“我很庆幸当初的决定。”
“其实‘使能’是从‘我能’演变过来的。”作为“使能文化”的创始人,毛高山一直强调,“对现代企业而言,‘我能’已经不算什么,如何‘使’员工‘ 能’才是企业管理成功的关键。”说白了,“使能”的最大魅力就在于释放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内在潜能,使之更强大、更富有能量。“‘使能’的前提就是要充分相信每个人都有完美人格和巨大潜力。”涵德智心董事长包剑英补充道,从某种角度而言,使能是对传统管理模式的一种颠覆。
在这种“有悖”于传统管理的颠覆下,涵德智心也出现了一批“颠覆”性的人——他们从不死守陈规,倦怠工作,他们也从来不会把工作当成任务来完成,相反,他们把工作视为一种乐趣,每个人都在想尽办法完善着自己的工作规划。“不管你相不相信,好像在我们这里真的没有‘任务’的概念,不管做什么都是发自内心的想去做,要做好。”一位涵德智心的员工告诉记者。
“目标可以有,但完成目标并不是惟一目的。关键是要让大家享受到奋斗过程的快乐并有所收获,这是使能型管理的一个特征,也只有这样,大家才能找到生命最本源的动力。”“前几年,我在厦门一家规模很大的咨询公司当合伙人的时候,公司就已经开始使用‘使能’管理理念,实施一段时间后,效果非常不错。那时员工的工作状态都很饱满,热情都很高。”对于这样的结果,毛高山觉得很欣慰,“能给员工提供一个他们愿意、甘愿在上面‘舞蹈’的平台,是一件很开心的事。”
2009年底,毛高山遇到了另一位对“使能文化”赏识的人——包剑英,这位曾经为神州飞船航天员和飞行员担任心理辅导师的中国心理教练技术创始人,让毛高山更加坚定了“使能文化”的未来。“包老师做的是心理教练,专门和人心打交道;同样是和人心打交道的管理,使能文化属于2.0式管理,而非商学院交给我们的和脑打交道的管理模式。”在二人的思想碰撞之后,毛高山二话没说,拎着箱子到了涵德智心。
成功“牵手”之后,毛高山和包剑英顺着“使能”型管理特征对原有企业结构进行了一番调整,而这些举动刚好可以用一个词概括——颠覆。
他们颠覆的第一件事情是“组织与人,谁为谁打工”的关系。每次面试新进员工,他们总喜欢问同样的问题:“为什么来这里?希望公司帮助你们实现什么梦想与愿望?”而通常情况
下,很多公司都会问“员工能为企业创造什么”。
“我一直都在跟我的员工讲,大家聚到一起不是为公司打工,也不是为我打工,如果硬要用打工这个概念来说的话,那只能说我们在为自己的梦想打工,为心灵打工。”在组织和个人的关系上,包剑英一向反对以公司利益为本。然而事实上,在传统管理观念里,组织通过对人、财、物等资源的协调来达成组织的目标,才是管理的权威定义,甚至必要时牺牲个人利益也不为过。但在涵德智心,这是完全颠倒的两个角色。
不仅如此,涵德智心还颠覆了对组织进行评价的体系与标准。“我们的发展不是单纯用物、用业绩来衡量,而是用人。衡量标准是完全不一样的。”包剑英随便举出三株口服液、德隆等太多业绩出众却一夜垮掉的案例。“所以说,判断企业发展与否的标志并不在业绩,而是靠人的指标来判断。”
自从毛高山把“使能”管理应用到涵德智心开始,公司只用两个标准来考量公司是否取得了发展或是进步:一是看有共同愿景、共同梦想、共同价值观且能量又很高的人才数量是否比往年有所增加;二是看具体每个伙伴的自我价值分数是否在逐步提高。“我很高兴,自从实施‘使能’管理之后,不但吸引了像贾佳这样有能量的新伙伴的加入,公司每个人在这里的自我价值提升的速度都很快。”
前些时候,毛高山提出了要招100个学员的工作指标,这些任务要由员工们共同完成。然而,面对这样一个“重担”,员工似乎并没有感到太大的压力和焦虑。因为大家知道,老板最关注的并不是这100个指标有没有实现,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大家的状态有没有提升,沟通能力有没有加强,认知能力有没有增长。“ 目标可以有,但是设定目标并不是为了让员工完成指标,而是让大家挑战这个目标。结果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要让大家享受到奋斗过程的快乐并有所收获,这就是使能型管理的一个特征,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生命最本源的动力。”
“大多数公司最惯用的手段就是激励,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丢掉激励,唤醒员工来激发自身的能量。”
毛高山经常讲这样一个故事:几个小孩子经常用石头砸一位老太太家的玻璃,老太太很生气,出来指责孩子,没想到他们却更尽兴,以前的乐趣只是瞄准,现在还可以打游击。有一次,老太太把孩子们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说自己一个人很寂寞,希望能和他们一起扔石子,同时为了鼓励他们,每打中一块玻璃,就奖励孩子一元钱。当孩子们兴致勃勃玩了一会儿后,老太太说,因为他们扔得太准,自己快破产了,所以每打中一块只能给5角了。这个时候,虽然孩子们还在继续扔,但已经有些不情愿了。最后,老太太说已经破产了,没钱再给他们奖励了,孩子们也没了兴趣,走了。从此以后,孩子们再也没扔过石子。“大多数公司最惯用的手段就是激励,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丢掉激励。”在毛高山眼中,看似最惯用的激励才是扼杀员工激情的最大杀手。
因为就孩子砸玻璃的事情而言,原本这只是他们发自内心喜欢做的一个“游戏”,但老太太却通过奖励措施把内在动机转化为外在的一种“工作”。虽然“游戏”本身没变,但感觉却不同了。而当这种外在的奖励刺激一旦没有了,那孩子们对这个原本喜爱的“游戏”自然也就失去了兴趣。在毛高山看来,这就是传统管理的弊病——从某种程度而言,激励的做法有
时会割裂一个人对于事情、事物最为初始的学习乐趣和动力,让做事情本身的乐趣成为外在动力。
按照毛高山的说法,从某种程度上讲,西方管理学中激励的本质就是要依靠外界因素的刺激——用外界的刺激让员工产生需求,然后为这个需求产生行为,但随着这种外界刺激的时间过长,它的效用就会慢慢衰减,这就需要加大刺激才能达到原先同样的效果。因此,有些企业只能不停地加工资,但问题是一味地增加工资又会使企业难以承受,员工也会渐渐感到“习惯”,于是只能通过提升职位、授予荣誉等措施来激励员工,但这些方法同样会走到头。“传统的激励方法是会走向瓶颈的,尤其在现代这个社会。”毛高山表示。
“所有的激励背后,暗含的就是要用我的方法来‘操纵’你,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丢掉激励,让工作成为由自己一手开发出来的一种‘游戏’。”毛高山给记者展示了公司伙伴们的名片:包剑英不叫董事长而叫量子教练,毛高山不叫总经理而叫使能行者,品牌经理叫2.0品牌人„„这些都是大家给自己设计的名称。毛高山告诉记者,这在使能管理理念里很重要,是让一个人从身份上觉醒,无论是总经理还是品牌经理,都要走出来,重新站在人生角度,思考自己是做什么的,自己去设计自己。虽然仅仅是一个名称上的改变,但是已经播下了一个苏醒的种子。毛高山一直强调,使能管理要做的,就是唤醒员工,激发自身的能量。王西恒就是被“唤醒”的员工之一。之前,刚从国外留学归来的王西恒满怀壮志地加入了涵德智心,当时公司使用的还是传统的管理模式,一切规章制度、奖惩措施“应有尽有”,但一两个月下来,王西恒有些备受打击:“好歹从国外读了个MBA回来,结果只是被当做资源在用,我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做这个,做了又有什么价值。那段时间,我真的很压抑,很痛苦,感觉日子快到头了,更别说什么业绩了。”
现在,在“使能文化”的影响下,王西恒变得活跃起来。“就是觉得现在自己的自主性强了,公司提供的氛围让我没有被束缚的感觉,做起事情来也没有压力,很多事情都是自己自发想去做的,这样反而让自己更积极主动了。积极性来了,业绩也跟着起来了,客户数量的增长和回馈也是良性的,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其实这是一个由激励操控到充分授权的转变,这也正是使能管理的核心。”毛高山表示,其实使能管理的方式是层出不穷的,但是核心则是要相信每一个人都是人格健全、潜能十足的,“即使出了些许偏差,我们还是要完全相信。这是无条件的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