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吴正宪老师数学课的感受

时间:2019-05-12 00:50: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听吴正宪老师数学课的感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听吴正宪老师数学课的感受》。

第一篇:听吴正宪老师数学课的感受

听吴正宪老师数学课的感受

前进中学孙卫国

2007年10月23日下午,在燕山少年宫礼堂,我听了北京市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的一节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课《估算》。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吴正宪老师上课,听后感触很深。我觉得这是一堂真实的数学课,让我感受到数学课堂的魅力,数学课堂的思想,数学课堂的文化氛围。课上的很有感染力、很精彩,让我真正感受到了,一个老师全身心融入学生的感人场面。《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自实践,大胆探索。吴老师的课堂非常注重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形式的活动里学习新知、巩固新知,给学生提供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满足了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发展。

吴老师上课给我最大的印象是她有很强的感染力。整堂课下来,学生也是个个快乐开心极了。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记得吴老师在上课开始时,为了拉近同学生的距离,还特意问了同学们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是喜欢玩还是喜欢上课?吴老师本想同学们会回答“喜欢玩”,可以在玩中开始新课,可大部分同学回答“不喜欢玩”。引起了全礼堂的一片轰动。可见我们老师在平时向同学们灌输的是什么思想,在老师的心中“爱学习”才是好学生。殊不知,爱玩才是孩子的天性。我们老师即要孩子学好,当然也得让孩子玩好,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才能真正搞好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吴老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每种估算方法的理解给这种估算的方法取个名字。例如:小估、中估、大估、大小估、四舍五入估„。学生可能会想,自己能想出一个估算方法名字,自己是很了不起的,会增强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探索,不断学习的兴趣。她的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没有刻意追求形式与热闹,而是围绕如何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精心组织教学素材,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巧妙预设教学过程。在课堂上,教师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在吴老师的带领下,真正的步入到数学的思维中。

在教学过程中,吴老师非常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在她的课上有疑问,有赞许,有笑声。全体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通过交流、发现、辨析、整合,终于获得了共识。值得一提的是,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了倾听、接纳与评析,这对完善学生的人格,意义是深远的。

在教学过程中,吴老师尊重每一个学生,她从不轻易否定学生的选择和判断,也从强迫学生去认同。她以热情的鼓励、殷切的期待、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思维共振,情感共鸣。她用那真诚的爱心感染了孩子们,贴近了孩子们的心。她以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把学生推到自主学习的舞台上,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教是为学服务的。在吴老师的课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潜在而深远的,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外显而巨大的。她为学生创设各种不平衡的问题情境,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尝试、探究、猜想、思考,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思维空间。

教学结束时,无论是学生还是听课老师,大家都没有一丝倦怠,反而有种“意犹末尽”的感觉。一节好的数学课,要有个性,有思想,不盲从,不渲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学会思考,让学生在数学思考中获得成功的快乐。这正是体现了吴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和人格魅力。

为有源头活水来

——听吴正宪老师授课有感

燕山中小学教学领导组发言人

韩玉彬

10月21日吴正宪老师工作室一行来燕山第一站,我和其他几位中学组教学副校长有幸亲临现场,聆听了吴老师《估算》一课。课后,针对“什么样的数学课是一节好课”、“一名好的数学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两个问题在教学领导小组展开了深刻的讨论,产生以下反思。

吴老师这节数学课 以“这节课你最想知道什么” 引入,进而老师归纳、提炼学生问题,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从心理到思维马上投入课程。课程随后进入主题,由学生熟悉的曹冲称象故事,引发如何估算。在学生充分活动、得出各种方法的基础之上,吴老师引导学生得出估算的不同方法,并且形象幽默的命名大估、小估、中估、大小估、调凑估、四舍五入估等。最后,结合大象真实体重,让学生说出对自己的估算方法的感想、发现误差、方法优劣等,形成第一次自我反思。在应用环节中,吴老师利用两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让学生进行估算,同时让学生探讨什么时候估算、如何恰当选择估算方法以及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时可以省时省力等问题,从而使学生进行了第二次自我反思。

纵观一节课,整个设计水到渠成,没有丝毫矫揉造作,教师讲得轻松,学生学的快乐!事实上,我们的每位老师对于教材的把握、教法的选择、知识的应用等能力都相差无几,可是为何吴老师对于同样的教学设计却能运用到极致呢?究其原因就是吴老师恰如其分地把握了一堂好的数学课所具备的标准:

1、课程的设计与组织满足学生的发展;

2、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必须建立在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之上。

3、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4、学习的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通过吴老师这节课,引发我们积极探讨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一名好的数学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单从学科知识角度,结合《课标》,我们认为好数学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

1、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2、应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

3、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理解、掌握双机、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这三面,吴老师都有大师级的表现。

首先,吴老师安排的教学环节过渡自然,问题的引入由学生自己提出,这既充分保证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关注度,又保证问题贴近学生已有思维力和知识基础;问题的解决由师生共同建构,保证学生对双基地掌握,实现两个主体作用的发挥;问题的延伸亦使学生处于愤匪状态,实现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的最佳教学状态。

第二,吴老师通过她的精心策划使学生一直处于积极主动地学习状态,为学生提供充分活动的时间与机会。在课程第二环节“如何估算”中,吴老师用近16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运算、思考、发言,几乎每个学生都获得展示自己的机会,在第三环节“如何用估算”中吴老师又不惜用近15分钟让学生参与运算与讨论,不怕耗时,耐心排除学生理解误区。

第三、实现学生“ 我要学”、老师“帮你学”的师生共建课堂氛围。吴老师一直通过循循善诱,使学生自主探索、互相倾听、彼此交流,从而了解到估算的各种方法、会进行估算,体会到不同估算方法的优劣,知识、技能与方法在参与中逐渐形成。我们常常提倡的“精讲多练” 在这节课上得到很好的示例。

最后,我们认为,折服每一位听课教师的绝不仅仅是吴老师作为专业教师业务素质的精良,而是她自身对好教师的理解与诠释,那就是培养“整体的人”。

“整体的人”的发展意味着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数学教育不单纯是知识传授教育,而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的人格和智能的教育。好教师仅仅满足教书是不够的,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深刻去实践“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育人”的教师观!这堂课中吴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对学生的欣赏,对学生的积极评价,对和谐教育情境的创设,以及她幽默的语言、和蔼的态度,不仅为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着巨大的隐性动力,而且使学生深刻感觉到在课堂中的自我价值,从而充满自信、快乐、充实!

通过课后花絮,学生们回答他们认为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什么样的数学课是好课我们更能发现:教无定法,好教师没有固定模式,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评判标准!但好教师却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敬业,热爱教育事业!这也是我们对吴老师的评价!

古人云: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吴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给我们留下的思考很多,最重要的就是我们以之为榜样,树立正确的教师观,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与专业素养,在明师引领下,在教委的关心下不断向优秀教师行列迈进!

丰富的精神大餐

听吴正宪老师一课有感

本次有幸去金凤凰听课,今天有幸在听了一节吴正宪老师上的《搭配中的学问》,之后又听了吴老师做的报告,观摩名师的精彩教学,聆听专家的报告。感触很深,更感觉对自己的教学受益匪浅!吴老师的课大气磅礴,飘逸洒脱,独树一帜,真让每一个前来观摩的同仁们都不需此行。

我感触最深的是吴老师的微笑和亲切!吴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是真实的发自内心的感情的交流,孩子们在愉快中度过了四十分钟,最后和孩子们恋恋不舍的分开,整节课中让孩子感受快乐的同时收获了新知识,并且让学生明白了数学时刻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吴老师在这节课伊始便制造了认知冲突,两件上衣和一条长裤,一条短裤,一条裙子有几种搭配?学生猜的情况不一,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了新知的学习。接着便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3种的搭配和4种的搭配让学生自己总结特点:引出乱和不全。6种的展示之后让学生明白怎样才能不乱和全。让学生自己建模,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新知。总结出要有规律的搭配才可以不重复不遗漏。与此同时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吴正宪老师的课有的只是真情的交流和生命的对话,是的,当一个老师挚爱教育,用生命上课,不但你感动,大家都会感动,用吴老师的话是“让每个学生有尊严地留在集体中”,课堂上吴老师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困生,关照课上没有注意听讲的学生,不断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全体学生都跟上集体的步伐,在充分的交流与展示活动中,学生快快乐乐、真真实实地构建数学的模型。吴老师的话更是让我记忆犹新,“做好老师从读懂学生开始;做好老师从读懂教材开始;要做好老师还应在自己的课堂上踏实地练,好课是上出来的,好课是练出来的”。

吴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使我们折服,把我们带到了数学课堂教学的崇高境界,这是她几十年丰富教学经验积淀的结果。《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多年来,吴正宪老师致力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既做到很好的把握教材,又很好的把握学生,教学中做到体现自主、引导合作、推动探究、关注过程,尊重学生个性特征,重视学生的探究体验和感悟发现。

走近名师,走进生命的课堂,我们的专业得到不断地成长,也渐渐感受到什么是快乐高品位享受教师职业的幸福。

2010年10月16日上午,在厦门六中大礼堂,我听了北京市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的一节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课《解决问题》。这是我第一次听吴正宪老师上课,听后感触很深。我觉得这是一堂真实的数学课,课上得很有感染力、很精彩,让我真正感受到了,一个老师全身心融入学生的感人场面。

吴老师上课给我最大的印象是她有很强的感染力。整堂课下来,学生个个快乐开心极了。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记得吴老师在上课前,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还特意问了同学们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是喜欢玩还是喜欢上课?吴老师本想同学们会回答“喜欢玩”,可以在玩中开始新课,可同学们却整齐划一地回答“不喜欢玩”。引起了全礼堂的一片轰动。吴老师笑了,接着问:“知道我姓什么吗?”“知道,姓吴。屏幕上面有您的姓”吴老师及时点评:真会观察!接下来我们看大屏幕,睁开你数学的眼睛看看,你看见了什么?吴老师就是在如此自然轻松的谈话中导入新课,没有花俏的课件,也没有动听的音乐,却让我感到了数学课的真实性。

在教学过程中,吴老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画一个“你自己明白,别人也明白的图”用画图来解决数学问题。同学们在黑板上板演了各种各样的图,充分体现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三年级的小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思维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并逐渐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期。学生学习应用题有一定困难。在这里,引导学生用画图表示题中数量,能使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更直观,更形象,使应用题化难为易,简单易学。会增强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探索,不断学习的兴趣。她的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吴老师尊重每一个学生,她从不轻易否定学生的选择和判断,也不强迫学生去认同。在讲例题“弟弟采了4个桃子,哥哥比弟弟多采了3个,他俩一共采了多少个?”有一个学生自始自终坚持他的列式:3加4等于7。吴老师此时此刻并没有放弃反而表扬他: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鼓励他上台板演画图得出:4表示弟弟采的,3加4等于7的7表示哥哥采的,现在一看就知道他俩一共采的是11个。最后,吴老师问他:“还7不 7?”男孩子笑了说:“不7”如此巧妙的疏导,终于引导孩子走出一步计算应用题,学会解决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她用那真诚的爱心感染孩子们,贴近孩子们的心。她以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把学生推到自主学习的舞台上,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教学结束时,无论是学生还是听课老师,大家都没有一丝倦怠,反而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一节好的数学课,要有个性,有思想,不盲从,不渲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学会思考,让学生在数学思考中获得成功的快乐。这正是体现了吴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和人格魅力。

第二篇:听吴正宪老师(模版)

听吴正宪老师《整数除以整除等于小数》的心得体会近日听了吴老师执教的一节《小数除法》,这节课内涵十分丰富,为教师理解运算能力、把握小数除法的数学本质,检视自身的教学能力,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重要参照,也为教师走进孩子的世界,点明了可以遵循的努力方向。

运算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也是整个小学数学体系中占比最多的内容。过去,小学数学就叫算术,今天,小学数学虽然已拓展为一个比算数更为辽阔的领域,但运算能力仍然是小学数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小学数学的重中之重。那么,这个运算能力,是否还是过去的那个算数?这个重中之“重”、重在哪里? 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吴老师这节课的大致过程,看看在她的课堂里孕育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能力。

这节课一开始的《格林童话》,是一本学生喜爱的读物,另外,学生在二年级就已经了解了除法的意义,有了平均分的经验,知道了平均分的结果可能正好分完(整除),也可能有剩余。这些都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也是他们喜欢这节课的源泉和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与出发点。吴老师一直主张数学应该“好吃又有营养”,其中的“好吃”与否,就与这些“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有关。

接下来,“买四本格林童话”这件平平常常的事,却被已知的97÷4所余下的那个数卡住了,原本可以“有剩余”的除法,在这里已经行不通,但不把这个余数平均分了,又解决不了问题。于是,伴随着还能不能继续分?究竟该怎么分?等等新问题的产生,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除法知识积累,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寻找新算法的生长点,逐步融入到“必须继续分”的过程当中。

在解决“究竟该怎么分?”的整个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情况是:一直在黑板前、书桌旁忙活是学生,吴老师多半是站在一边观察,但时不时说出这样一些短语:“把你的困惑说出来,”“你想知道什么?”“问﹍,接着问﹍,”“说呀﹍,接着说﹍”,“不急,停下来想一想”﹍,话不多,也不复杂,但眼看着,从分“钱”开始,伴随着“为什么是这样?”“还可以怎么想?”渐渐的,“钱”的概念淡去了,分“钱”开始转化为分“数”,特殊开始转化为一般,具体开始变得抽象,在孩子们手里,并不那么简单的“小数除法”呼之欲出。

循着这样的过程,最后,学生不仅把97÷4除尽了,也会算象51÷2这样的问题了,甚至大体上搞明白:51÷0.2的道理就在于“0.2变成2就好了”。同时,他们也在“继续分”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小数点的奥秘。

更多的细节在课堂实录中都可以看到,上面仅记述了这节课的大致节奏与过程,目的是说明,这样一个过程,就是今天培养运算能力所必须的教学生态。

在课程标准中,作为核心概念提出的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要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其中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关于“理解算理、寻找算法”的要求。这里的“寻找”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提法,即这个运算能力中的运算不是现成的,而是需要经由学生的发现得到。所以,今天的运算能力,已经改变了以往单纯追求“又对、又快”的传统面貌,作为“算法多样化的”升级版,为学生的探索、发现提供了一片沃土。

吴老师的这节课,对当前理解运算能力的内涵,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从现实中的问题(书的单价)到数学中的问题(97÷4);从有余数的除法到小数除法(余数必须继续分),这个从头到尾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答案的完整过程所反映的,就是改革新常态之下,运算能力教学应有的直观教学生态。这节课以清楚的节奏,始终聚焦于引导学生对余数的一分再分,在一个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呈现出标准所期待的运算能力的内涵。比起那些理论著述中关于运算能力的晦涩表述,吴老师在这节课上的教学把握,更有助于我们开展运算教学时借鉴。

第三篇:听吴正宪老师

听吴正宪老师《搭配》有感

韩桂良

在这个时代,知识的更新是不可缺少的,通过二天在合肥的学习我深深懂得大师的风范。由于工作的忙碌,一直不能静下以来写一下自己的感受、体会、心得、感想等,也可以说是一份总结吧,把那种知识的冲动能保持得更久些,知识的积淀更深沉一些吧。我想名师之所以与普通大众不同,即在于他们所具备的教学风格是别人所无法模仿但可以欣赏,并值得思索的。那么吴正宪老师的《搭配》也是同样。我想,很多人都欣赏过吴老师那种大气浑然、温文尔雅的教学仪态——看到名师站在讲台上的姿态,我们就懂得了他们所独有的自信。

吴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解决搭配问题时,我所无法突破的最大障碍是,我根本就没有勇气让不同搭配方法的学生同时上台来介绍自己的方法。我想,首先我会被学生的阵势的吓慌,不知道怎么去安排余下等待介绍的学生位置问题,也不知道怎么去组织他们的纪律;其次,我想我应该会被这样的局面打地手忙脚乱,我也一定分不清教学的步骤了;当然,如果要我再去关注没有参与介绍的学生,并且还要将他们安排到课堂讨论中去,那将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而且那还不是我自己教的班级。

吴老师和同学们谈搭配,还在于她的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搭配种类——搭配方法——什么方法记录搭配更合理——练习、思考、提高……课堂仿佛尽在掌握,节奏也如行云流水,但整个过程中,她更重视,更要我们关注到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都说,兴趣是学好这门功课的最大原力,而怎么让孩子们对课堂感兴趣就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我们做基础教学的老师们,也一直关注如何使孩子对某个知识点感兴趣,但是问题是,想了老半天,也就无功而返了,即便学生有兴趣,那兴趣的起因也大多是因为这个问题中含有积极的思考意味,是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在激发他们学习进步。但是吴老师的课堂中,我又看到了别的使学生对未知知识充满兴趣的另一些激励手段,譬如说展示学生自己的思维过程、用不那么课堂化的秩序一起学习、对学生的思维总是充满了挑衅…… 名师的课堂我们是学不来的,但是我们可以思索他们的行动,加以学习、分析,可能我们也会分析出一些门道和套路来。

2011年4月15日

第四篇:听吴正宪老师数学课的体会3

“2011小学数学教学核心问题解决策略研讨会”有感

南江县实验小学 徐 静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下午好!

首先感谢学校给我这次外出学习的机会,下面就本次学习谈点感受。(我汇报的重点是吴正宪老师的课和讲座)

此次现场聆听了全国七位著名专家、学者的观摩课、讲座和近距离的互动。给现场所有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到了大家的高度赞扬。不知能不能无愧于学生喊出的“老师”这个称呼?他们那全新的教学理念,精湛的教学技艺,爱生如子的教学情感,谦虚谨慎的教学态度,让全场师生为之折服。课堂上精彩不断,妙笔横生,细节处理恰到好处,生成性资源利用天衣无缝,水到而渠成。特别是听了北京市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执教的一节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课《搭配》(三年级的内容)。受到了巨大的震憾和深刻的启发。

首先我们来赏析一下吴老师的课堂,供大家一起学习和参考。

1、课堂导入,同学们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干什么呢?有没有发现我们的数学问题?

2、新课讲授,出示图片,两条裤子、两件上衣和一条裙子。【吴老师在这里变招了,并不是按课本的顺序出示,而是打乱了。】 并强调让学生把搭配方法记录下来,写清楚。并且吴老师在这里还插了一句话,同学们是想自己试试,还是让老师来讲呢?用吴老师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将球抛出去,引发学生自己思考。(巡视,指导,找出不一样的作业。)

3、作业展示,就是这堂课最大的亮点。吴老师先展示1种的,3种的和6种的。

接着问,有没有7种的呢?8种的呢?学生答:3种的不全,6种的全。

吴老师接着又问1、2、3、4、5、种的为什么不全,6种的为什么就全了呢?请问你认为全的标准什么?

在吴老师一步一步的追问和质疑中,让学生彻底理解“全”。我们为什么有的孩子一找就找全了,有的就找不全呢?学生们说我们找着找着就找迷糊了。那怎样由乱到全呢?这个用意在引发学生要做到一找就找全,必须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也就是引发学生有序的思考。吴老师请作业做得好的孩子说出他做题的思路,并请做得不好作业的孩子到黑板前照着做。当孩子做的还是不够好时,吴老师说:“你们满意吗?”“不满意,谁来?”最后,又引导学生用线标出来,【吴老师说,同学们我们能不能把搭配的方法留下痕迹,自然就引出了用线标出来。】

4、差生辅导,吴老师总结,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了从乱到全应经过有序的思考。下面请作业搭配不全的学生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他们为什么在那么短的时间就能配全呢?生答:因为他们按照了一定的顺序,所以很快就配全了。

5、符号化的思想,继续展示作业,“请同学们,找出作业中的特点,并说说这样用好不好?”

○ ○ △ △ ○ ○ ○ ○ ○ ○

6、分类的思想,学生的作业中有这样的 2 A B 3 4 5 3 4 5 为什么写1、2、3、4、5、的不好,而改为A、B、1、2、3、的这种要好些,让学生说说理由?生答:因为前面学生有序思考中,分为上装和下装,所以,我们在用符号时,也应该分类。【吴老师上课的用语也值得学习,“你能给他提点意见吗?”“这样有问题吗?”“问题出在哪?”】

7、数学建模的构建,吴老师采用了动态的形象的课堂语言,给学生加深印象。

学生随着老师一种上衣:唰,3次,又一种上衣:唰,3次,10种上衣,有多少种穿法?请举手?

学生随着老师一种下装唰,2次,一种下装唰,2次,有10种下装,要刷多少次?一共有多少种穿法呢?

如果发现还有学生不明白时,再用点时间,再唰一回。直到学生在老师的动态引导和形象的动作引导中弄明白了,原来,2×3=6(种)。

8、延伸,不研究穿了,研究吃吧。豆浆、牛奶、包子、面条、油条。“看谁的方法又快又对?”

学生很快答出:先分类豆浆、牛奶一类,包子、面条、油条一类,很快得出2×3=6(种)。

9、延伸,不研究吃了,研究走路吧。从家到邮局有两条路,从邮局 到学校有三条路,问从家到学校有多少种走法?

【吴老师上课很关注后进生,还有谁没有回答问题,一会回答对了,掌声3秒。

10、结束课题,按照一定的顺序同学走出了6条路.。“掌声送给自己!”“下课了,数学课还上吗?”“不烦吗?”“你们想对老师说什么?”

我觉得这是一堂真实的数学课,没有花哨的课件,也没有动听的音乐,却上得很有感染力,很精彩,让我受益匪浅。整堂课下来,学生快乐开心极了。她的课有的只是真情的交流和生命的对话。用吴老师的话来说就是“让每个学生有尊严的留在集体中。”课堂上吴老师面对全体学生,关注学困生和没有注意听讲的学生,不断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全体学生跟上集体的步伐。不知不觉把学生推到了自主学习的舞台上,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并把我们也带到了数学教学的崇高境界。这正是她独特的教学艺术所在。

教学结束时,无论是学生还是听课老师,大家都没有一丝的倦怠,反而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一节好的数学课要有个性、有思想、不盲从、不渲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培养学生数学思想,学会思考,让学生在数学思考中获得成功的快乐,这正是体现了吴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和人格魅力。

一堂堂精彩的数学课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故事?为什么同样的一个教学内容,在大师们的手中却能演绎得如此精彩?而当我们去驾驭的时候,往往却不尽如人意,产生很多遗憾,甚至失败!吴老师 告诉我们,要上好一堂课,就要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简单地讲就是我们原来所讲的“要精心准备”。我们做到精心准备了吗?我在这一点上做得还不够好。面对几十双天真的眼睛,有时真的感到很惶恐,其实有时在批评孩子的同时自己心里也在琢磨:怎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也许真的是自己的失误造成的,没有好好安排教学内容,没有好好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学习方式,没有更进一步去了解教学内容背后更深层次的数学文化,让自己的课堂苍白无力,没有生命力,没有吸引力,也就谈不上让学生得到长足的发展了。吴老师以“搭配”这一内容为例,给我们讲了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

1、整体把握教材。(专业地读)

要了解教材之间的联系,这一知识点的发展方向,也就是说它是从哪来的,要到哪去?它在整个教材中处于什么地位,在本单元有什么作用,教材是如何安排这一概念的展示的,关于这一数论知识,各种版本的教材是怎样编排的?要专业地去读教材,读出不同,比较借鉴,纵向横向都要进行把握,要教授有根的数学。

2、直面学生现实。(用心地读)

要了解学生对这一知识了解多少,就这堂课来说,其实学生对这一知识并不陌生,为什么有的孩子一找就找全了,有的就找不全呢?产生学习困惑。学生们说我们找着找着就找迷糊了。那怎样由乱到全呢?这个用意在引发学生要做到一找就找全,必须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也就是引发学生有序的思考。

3、动态生成的课堂。(智慧地读)根据专业地、用心地读教材后制定教学目标,即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并掌握寻找搭配的方法,在学习体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有序思维的能力。所谓的教学重点是针对教材而言,教学难点是针对学生而言,如何在课堂上把握教材,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为自己的教学服务是我们教师必备的教学素质之一,如何在课堂上智慧地解读教材最能体现你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是否正确、到位。

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我们有太多的工作要去完成,其实有时也想静下心来好好研究研究自己的课堂,可总也做不到静下心来,而且我们的研究只是停留在简单、零碎、无条理的思考里,如何做教学设计,我的理解是: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独立思考,探究问题,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关注课堂生成,做好引领工作,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谢谢2011、3 6

第五篇:听吴正宪老师课的感受

听吴正宪老师课的感受

解放村小学

邱素婷

参加工作已经有十几年,数学的教学成绩也可以说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曾经也梦想做一名出色的、优秀的数学教师,然而,那天,在听了吴正宪老师的一堂“搭配的学问”课后,使我几近麻木、颓丧的神经震醒了。细细对比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课堂教学我不禁对自己提出了如下的质问:在时间和情感及角色上,你舍得了吗?

1、时间上:作为一名教师,我始终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主阵地。虽然我们在备课的时候,把教学目标里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维目标,准备得非常充分。然而,在实际上课的时候,却只是把完成教学任务当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奋斗目标,学生会做了,能做对了,就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2、情感上:自参加工作以来,我始终信奉着师道尊严的教育理论。课堂上,总是板着一副冷面孔,用命令和生硬的语气让学生去思考,去练习,想想这样的老师会受到学生的喜欢吗?而吴老师的教学语言却是如此亲切、朴素而自然,没有一点造作,虚伪,对学生的评价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从言语中体现了吴老师 与学生的平等相处的教育思想,达到了一种师生合一的境界。

3、角色上:老师是学生的领航人。课堂上,教师领着学生走,一步一个脚印,学生不会说的,老师说给你听;学生不会做的,老师解释给你听,做给你看,跟着学„„一遍不会再来一遍,直到你学会为止。

吴老师上课给我最大的印象是她有很强的感染力。整堂课下来,学生也是个个快乐开心极了。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记得吴老师在上课开始时,为了拉近同学生的距离,还特意问了同学们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是喜欢玩还是喜欢上课?吴老师本想同学们会回答“喜欢玩”,可以在玩中开始新课,可大部分同学回答“不喜欢玩”。引起了全礼堂的一片轰动。可见我们老师在平时向同学们灌输的是什么思想,在老师的心中“爱学习”才是好学生。殊不知,爱玩才是孩子的天性。我们老师即要孩子学好,当然也得让孩子玩好,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才能真正搞好教学

听了全国特级名师吴老师的课,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多么的重要。下课了,孩子们久久不愿下课,希望吴老师继续给他们上课,并要求老师签名,有的邀请去他家做客,有时间来商丘玩,QQ聊天,吴老师的人格魅力,让我为之折服,是我学习的榜样。实践告诉我们,要想做一名成功的教师,必须首先做一个充满美好的人格魅力的人。

吴正宪经典语录(之一)

一直以来我很喜欢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教学,吴老师的课堂真的让我痴迷,我痴迷于吴老师的语言的感染力,痴迷于吴老师的课堂的亲和力,痴迷于吴老师对孩子们的感召力,下面是我收集的吴正宪老师的课堂语言,让我们共同来体味其

语言的艺术!

1、你要发表意见?来吧。

2、这位同学你有什么意见?我也有一个问韪,你先问吧,你要问他们什么?

3、虽然这个组没有搭配全,但我们发现有一点挺亮的,虽没有找全,没有关系。

4、问问同学们,大家对我们组有何想法,问吧,你随便叫吧。

5、你在欣赏他,是吧,哎呀,你在自我陶醉呀,你快向大家介绍经验吧。我得和大葱握手了感谢大葱呀!

6、自我评价,优质呀,你有什么问题呀?

7、给我一次机会吧!

8、只要大家认真观察,大家都可以发现密秘。大家都能欣赏别人。

9、回过头来,看看刚才我们的方法,你想说点什么吗?

10、我发现大家都能注意倾听,学习习惯很好。

11、同意他的意见的站在一边。不同意他的意见的站在一边。

12、同一个信息发出来,你读懂了。

13、用最喜欢的办法画一画。写一写。用最快的速度告诉大家。

14、太热情了你,你好有经验呀

15、谁来反驳呀,开始照(咔嚓),多可爱呀。

16、一节课,就这样过来了,感觉怎么样?有收获吧,告诉我,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原谅我吧。谢谢你们的宽容。

17、谢谢你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好方法。

18、向大家问句好吧,好吗?谢谢你,这么宽容,让我先说。

19、哎呀,多有爱心呀,你真是好孩子呀,对不起,特别感动是吗? 20、大家来是想看到你的学习过程,你的体验,你的感悟,我们能大点声吗?

21、你不同意他们的分法,是吗?(第一次,质疑先不辩解 不解释)

22、好,你们组先回去,听听别的组的问题。好吧?

23、大家没发现点什么吗?

24、这个小眼镜,你反映大快了你。

25、学生解释后,师再帮其理顺一下。让补充的同学说完。

26、那你就去呀,咋还不去呀。

27、咱们这样啊,师再帮生理顺连好的网络图。那它们是什么关系呢?这名言好哇。你终于2出来了你。

28、你咋那么会欣赏别人呀你

29、你给我拉选票呢你,谢谢

30、你真的与众不同,我真的非常感谢你

31、感谢你给了我一个很美好的下午。

32、你们的数学老师是谁?„„老师是我的好朋友,能有机会和我的好朋友的学生一起上课,很荣幸,希望我们也成为好朋友。

33、给点掌声吧。

34、关于„„我们已经学过,今天对于估算,你还想提示什么问题,或是想知道的?

35、你想怎么估?就怎样估,有没有把你的方法写在黑板上的,想来的就来吧。

36、还有没有不一样的?一样的就不再写了。

37、我先把你的暂时的擦掉。可以吗?

38、知我心者,同学也。

39、你的方法,真的与众不同。

40、停下脚步来,整理整理,会有新的发现。

41、你们估的同时,我也算了,看看老师的答案哪个答案可能是正确的。

42、你很善于借助别人的经验呀

43、面对大家的结果,比较一下,想对自己的方法做出点思考吗?(反思自己)

44、她这么欣赏你,其实他的已经很好了,你怎么看?

45、大家都在思考。

46、其实大家的方法已经很好了,再调整一下,更接近结果了。

47、我们学会了欣赏别人。

48、你有问题,问他呀,接着问

49、具体解决问题了,是大估些还是小估些好? 50、又有问题了,站起来说吧。

51、你可真是一根筋呀。

52、这位同学那么深沉,考虑问题挺全面,你的这种思想真挺有用的。

53、互动评课:先请„老师谈谈课堂感受,最让你兴奋的是什么?引起学生学问的兴奋点是什么?你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53、你们可以质疑啊,有没有不同意见?请回答。问得好。我佩服你,你能利用身边资源。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部分知识?你这节课设计的目标是什么?你真的很可爱,你能根据性别分类,你很会学习,你说的既完整又流利,你真了不起。你很会欣赏别人。

54、在小组讨论中,你在做什么?讨论了?计算了?动笔写了?你们得出了一个什么结论?

你是我们全班6个小组中的一组,所以嚎个组研究的只是一种情况,这个时候再想想其它组可能得出什么结论?

太热情了你

一个人负责拼接,一个人负责记录,选一个人代表发言,其它人可以帮忙。

哪组有困难,可以请我来帮忙。

59、对他们的发言,每个同学要会提问题,你们呢?也要接受他们的提问。60 我搭配完了,同这们对他们的搭配有什么意见?问问大家。61 你要发表意见,分享吴正宪经典语录(之二)

我不仅收集了吴正宪老师的课堂的经典用语,还收集了吴老师的要求大家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希望我们共同来学习!

1、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从哪几方面去考虑?如何直面学生的现实?如何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有的知识基础?如何层层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如何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1)从教材提供的素材和教学线索来考虑。

建议:一个单元每人上一节课,老师接龙上课。

你会发现,材料重复使用,教学目标忽高忽低,如果一个人随意挑课上,则是把一单元中所有的精华都集中到一堂课中了。

2:备课中应考虑:

(1)什么素材更能体现:佘数佘下来的必要性。让这生一上课就感受到学习这个知识的必要性。如:一上课,为了学习《分类》师:小东找不到图画本了,怎么办呢?——分类吧。分类不仅是生活中的一件事,也应该培养的一种习惯。分类对问题的解决有作用。情境的创设一下要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也是一种情境,不能把情境的创设指定在一个固定的条件上。数学本身的知识增长也是一种需要的情境。

注:数学情境应怎样根据数学知识的本身来创设?

通过学习发现一些问题、现象、规律,再利用这些问题现象来解决问题,体会分类的作用。这节课的知识并不重要,关键是知识的背后隐藏的一种思想,关键店家生在这个学习活动当中,发现问题解决这个题的过程中学会思想。(2)让学生一上课说法感受到学习这个知识的价值,如何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求。

(3)借助有余数的除法能解决哪些问题。

(4)传统教学中有哪些需要秉承的东西?板书、练习、独立的思考,承上启下的语言。

(5)如何创设课堂的高潮?一堂课有几个高潮?(6)为以后的哪些知识作准备。

3、评课应考虑:

目标的达成度、学生的参与度、可持续发展的递进度

58、从学生的知识现状考虑:

有效的教学应是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就是有效。原来不明白,课后明白了,就是有效的。如果一进门时就会,下课时,还是这些,上课时不会,下课时还不会就是无效的。一节课下来,学生是否有新的收获,如:知识的深入,技能的掌握,方法的获得,情感的提升与丰富、生命的成长。那这节课就是无效的。

一个问题出来,学生都举手了,说明全部问题都会了,则说明要求低了。如果无人举手,则说明要求高了。

我们应根据课时目标重新划分课时,高水平的教师,先展示的是学生的错例。而不是正例。而部分教师在循视后,只挑正确的方法让学生去板演。我们应想办法让这生的问题显示出来。成功的课就是赢在设计上。

同课异构、一课多讲、同上一节课 要直视数学的本质。直面学生的现实

我们不要怕学生出错。学生的错误被老师进行了初次的筛选,只要正确的资源出示在黑板上,(待到作业中才出现,又后补讲)

4、评价是导向应起导向作用。评价不要空,要有实际意义。

5、应用题的教学问题:

(1)解决问题与应用题教学有何不同。(2)解决问题有何策略。(3)发展学生的能力有何举措?

答:不同,应用题是题型教育而解决问题注重了发散与开放,注重了学生的发展。

应用题强调了建模,而解决问题注重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应用题不应用了,不帖近生活,解题模式单一,不在思维上去开阔。答案唯一而且呈现形式是文字式的唯一。

(4)应用题重题型(十一种)以解法做为目标,机械的训练,主要去识别类型记忆的多,模仿的多,扣原类型后去解题。

(5)解决问题:提供了有挑战性的现实的问题情境,从本质上更关注了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产生兴趣,让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化。有了基本 的解题思路,去开放,用思想方法去思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关注的是他们的情感及方法。重视类型,重视信息的判断和处理。

6、连乘应用题过去:

(1)解一步计算的应用题,两道一步题合成两步题。(2)要求:先知道„„

(3)而如今的教法:看图提问题——能用几种方法解决?

7、计算教学的基本矛盾:

(1)情境创设与复习。现在开头不复习铺垫了。(2)算法多样与优化(3)直观与抽象的矛盾(4)解决问题与技能的矛盾

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有时复习铺垫的作用超过了情境创设。

教学目标要定得切实可行具体。这是教学实效性的基础。一堂课不可能培养出它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可太大,太空,目标太多,则易超实。

直面学生的现实,要了解学生,了解教材的情况下,进行教学——实效性的前提。

这个问题能不能自己解决?——试一试——汇报。要把握探究的度。

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听吴正宪老师的录像课有感

许夏芬

借个空闲的时间,我和钱老师一起观看了一堂吴正宪老师上的《相遇问题》录像课。吴正宪老师用其精湛的教学艺术,将数学课堂营造成快乐的、充满活力和生命的课堂。我感觉这堂课的精妙之处在于:

1、尊重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到:“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说明进行数学活动的主人是学生,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在教学组织中首先要放下架子,以平等和谐的态度面对学生。这点吴老师做得非常到位。在教学“相遇问题”时,让一个学生“溜达”一下,引导学生提问,从而“溜出”一个数学问题——速度×时间=路程。然后出示例题让学生自己读题,闭上眼睛想象场面,再借助手上的学习工具铅笔和铅笔盒进行演示,学生通过自己的演示,明确了同时、相对、相遇这些概念,也理解了应用题所叙述的情境,更明确了该在哪里相遇,并说了自己的想法,从而列出了各种不同的算式。更妙的是这时吴老师不是自己去评判学生列式的对错,而是让列式的同学做小老师来组织课堂的提问,也许是学生第一次进行,提问不尽人意,于是吴老师在小老师与学生之间来回示范,引导点拨,在她的引导下,学生很快掌握了提问的方法。这时,吴老师干脆坐到学生的们置上当起了学生,也举手提了一个问题:“‘鲍老师’150×4是4分钟的路程,而要求的是甲乙两地的路程,那是为什么?”好一个学生角色的提问,既把“4分钟的相遇路程,就是甲乙两地的路程”这个知识点突了出来,还为以后出现的相距、擦肩而过等等这些知识的教学埋下伏笔,更是把“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个角色体现得淋离尽致。

2、信任学生,给学生系统地渗透学习的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吴老师有系统地渗透一些学习方法,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基础,把学法指导与学习过程联系起来,用教法的“巧”来促进学法的“活”。教学相遇问题时,让学生自己演示相遇的过程,并提问:在哪里相遇?大多数同学认为是中间相遇,而一个同学说是离乙地近的地方相遇?通过讨论得出正确结论后,吴老师适时地提问“同样的信息,为什么这个小朋友有不同的结果,从中你学到了什么学习方法?”从而告诉学生,遇到问题要从多谅解角度、全方位进行考虑。又如,一个学生做错了题,但听了别人的讲解后知道自己的错误后,吴老师马上给予肯定:“从别人的讨论中得到启发,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在出示练习题“┅┅第一小组每小时做50朵纸花,第二小组每小时做60朵纸花,第三小组每小时做40只纸鹤。他们共同折了3小时,共折了多少朵纸花?”在学生列式计算、讨论后,吴老师适时教给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要提取有用的信息,要求学生学会筛选信息。

课堂上,她不仅是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她对孩子的爱心真情来感染他们,用自己人格的魅力塑造他们。她的课,知情交融,师生互动。她的课,充满了童趣、乐趣。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深,课已完,意未尽。40分钟的数学课,像磁铁那样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

下载听吴正宪老师数学课的感受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听吴正宪老师数学课的感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观吴正宪老师数学课有感

    观吴正宪老师数学课有感 吴正宪老师的数学课让我感受到了数学真正的魅力,虽然我是一名语文教师,但吴老师的数学课仍然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很多感触: 首先,吴老师的课堂是真正的学......

    听吴正宪老师讲课体会

    听吴正宪老师讲课体会 4月23日,在滨城区逸夫小学我有幸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现场授课和作专题报告。吴老师讲的课是一节中年级的课,在课堂中,吴老师的大师风采给我......

    听吴正宪老师《搭配》一课有感

    听吴正宪老师《搭配》一课有感 4月3日至4日,在厦门第六中学我有幸参加了全国第五届“相约名师聚焦课堂”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零距离”聆听了特级教师吴正宪、朱乐平、徐......

    听吴正宪老师课的心得体会

    长沙学习听吴正宪老师课的心得体会 宁远县印山小学李勇军 2014年10月11日我有幸参加了全国著名教育名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这次活动是教育名家公开执教,走近吴老师,......

    《听吴正宪老师评课》读后感

    《听吴正宪老师评课》读后感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早就对全国小学数学名师吴正宪钦佩不已,业余时间我认真研读了《听吴正宪老师评课》这本书,这不仅是一本关于数学教学精彩例题集......

    吴正宪老师感悟

    “触动——‘有营养’的东西都不好吃?坚守——‘有营养’的数学!创造——‘好吃’的数学!兼得——‘有营养、好吃’的数学!” “我们要思考在教学中如何让孩子们度过一个一生中......

    学吴正宪老师心得体会

    学习吴正宪老师心得体会 吴正宪是一个重感情、充满人情味的老师。课堂上,她不仅是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她对孩子的爱心真情来感染他们,用自己人格的魅力塑造......

    吴正宪老师谈一节好的数学课

    吴正宪老师谈一节好的数学课 一节好的数学课,我想她首先源于理念,我首先写了16个字,叫作新在理念,巧在设计,赢在实践,成在后续.这是我对一节好的数学课的理解. 这两天我们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