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小班化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时间:2019-05-12 01:48: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一章小班化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一章小班化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第一篇:第一章小班化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第一章 促学教育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策略一课前调查

促学教育的课堂应该是“关注每一个”的高效课堂,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好促学教育课堂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在单位时间内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现代教学理论要求教师必须要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对每个阶段都要分析得细致透彻,这样,教师才能在重点关注“导学”过程的同时,尽最大可能地去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学习任务的目标达成。因此,采用课前学业调查的方式,能够较好地达到这一目标。课前学业调查要求任课教师从对学生课前学业水平调查设计的研究人手,充分发挥教师个人和集体的智慧,精心设计课前调查的内容和形式,科学选择调查的范围和时间,有效地分析和运用调查结果,了解和把握学生的真实情况,及时准确地做好教学设计、课堂练习,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学习更有成效,从而使课堂成为灵动的课堂、精致的课堂、人人都能得到发展的高效课堂。

一、依托课前调查,便于把握学情

所谓的课前调查,是指教师通过一定的方法,设计符合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学业调查内容,在课前对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以及认知经验等方面进行针对性了解。美国教育界在落实“学习的科学性原则”中曾经提出:学生的学习一定是基于“原认知”来学习新知识。因此,教师通过课前调查得到具有说服力的数据,从而改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通常是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把握以及经验来进行预设,教学设计的基础是将学生统一设定为“知识空白”,进行按部就班的教学。实际上知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学生个体之间的学习基础、学习水平、学习能力等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一刀切”的做法完全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以往“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偏离了促学教育理念中的“以生为本”的精髓,难以实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目标。“课前调查”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通过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调查问题,力图更加准确地了解学生学习基础、学习技能,从而抓准教学的真实起点,找到学生“最近发展区”,把握学情,从而有效设计教学,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得到发展。因此,科学有效地实施课前调查不仅能够让教师做到“知己”,更能够实现“知彼”,进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二、实施课前调查,关注每个学生

课前调查作为了解学生学情的有效手段,很好地解决了教师在以往对学生学情分析时候的模糊、笼统的弊端,调查的目的性更明确、关注的视角更准确、获得的数据更精确,为下一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科学、准确的结果。因此,科学地实施课前调查,是确保调查效果的必要保证。

1.认真地设计课前调查

(1)确定课前调查的范围

课前调查因课型、课例的不同.选择调查的范围有所不同。一般来讲,课前调查范围包括全班学生调查、小组调查、薄弱学生调查、学生生活环境调查等。在具体的实践研究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确保这种调查的真实性和指向性,避免出现因烦琐的调查而让学生产生畏惧的心理和逆反的心理,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通常情况下,一般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全体性原则,要求学生全体必须掌握新知识学习的基础性内容,调查应该面向全体,确保教师能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基础以及预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以免出现以偏代全的问题。最低性原则,可以选择平日里作业完成质量不高或者学习有困难的薄弱学生调查,充分了解这些学生的预习、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打下基础。针对性原则,依据时间或空间的情况,针对因城乡差异而对学习内容有距离感的知识,课堂需要对特定学生群进行调查。

(2)课前调查的形式

课前调查的形式主要包括题单式、口答式、谈话式、导学案式、课堂观察式。其中题单式和导学案式调查以文字调查的形式呈现,这就需要教师要注意两点:其一,不能把调查变成学习结果的测试,调查只是为教师个人教学提供参考依据,而不是考试,因此要尽最大可能地避免出现学生压力大、紧张等现象的出现。其二,调查的语句要活泼、轻松,内容不宜太多太长,抓住最主要的问题进行调查即可。对于初中年级学生则可以通过“快乐10分钟”的形式,在10分钟内完成简洁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提高学生自信,减轻学生对课前调查的考试压力,以使我们真正了解学生的课前学习水平。此外,口答式是通过口头回答的形式进行调查;谈话式则是通过教师与特定

学生通过谈话交流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学情;课堂观察式是以上节课学生上课的综合状态为依据,并通过课堂练习、作业等作为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各种调查方式应灵活应用,避免一成不变而造成调查效果下降及学生参与调查的积极性的降低现象的出现。

(3)课前调查的内容

根据课型、课例的不同,调查的内容一般分为三大类:

基础性调查——主要是了解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已有基础,帮助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突破教学重点的策略。

迁移性调查——主要是了解与本课内容相类似知识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确立课堂进行知识迁移的尺度和进度。

预习性调查——主要是调查学生对新授知识的预习情况,帮助教师了解每一个学生的预习情况,确定课堂关注的重点对象。同时,根据学科、年段的不同,调查内容的侧重点以及题量也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

2.灵活地实施课前调查

(1)选择课前调查的时机

依据授课内容不同以及班级实际情况,可以是提前一天进行,也可以是当堂课的课前进行,还可以是借助前一课的课后测作为下一节课的课前调查。

(2)把握调查的尺度

课前调查要因需而设,应杜绝为了调查而调查的现象发生。在调查的频率上,教师应合理安排,避免学生对调查产生厌倦情绪,从而影响调查结果。在调查内容的设计上,不仅难易程度上要精心设计,切中要害,而且各学科调查要进行有机的整合,灵活运用各种调查形式,减轻师生的调查负担。

3.科学地分析调查信息

(1)认真分析调查结果

课前调查的结果为教师准确地把握学情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授课教师应充分利用调查的结果,掌握自己所需要的重点信息:本课内容学生已经学会了哪些知识并达到了什么程度?学生还有哪些知识或能力存在不足?与本课教学重点内容相关的可供迁移的知识或能力学生掌握得怎么样?哪些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存在困难?教师或学生还要做好哪些准备?与此同时,教师在进行调查结果分析的时候,还必须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差异。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既有知识积累方面的差异,又有学习能力的差异,还有个性上的差异。促学教育为教师深入了解学生,进行差异化的教学预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调查结果中反映出来的个体差异,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调整教学设计的相关内容,并做好其他相关辅助内容的设计及落实,尽可能地适应差异,提出个性化的教学要求,合理安排学习任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中求得最佳发展,确保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如:利用调查结果,针对能力强的同学预设难度较大的内容,对能力一般的同学则适当降低要求,而对能力较弱的学生不仅在难度上,也可以在数量上进行调整。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位臵,既发展了“强者”的学习能力,又保护了“弱者”的学习积极性。

(2)理性看待调查结果

由于课前调查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诸多差异因素的存在,调查结果所反映出的情况与实际情况并非都能够达到百分之百的吻合,个别情况下甚至可能提供错误的信息,即使是采取了全班的调查方式,因调查内容设计上的侧重点不同,反映出来的信息也未必能百分之百满足教学设计的需要。例如,在数学调查中可能会发现:很多数学知识没经过课堂学习,有的学生已经会了。但是学生这样学到的知识是不系统的、模糊的。学生的这种“会”还只是一种相对低层次的“会”,是缺少数学化思考的“会”。如果教师认为学生会了就不用“教”了,那么学生就会缺少探究发现知识的活动经历,缺少对数学知识的自我理解和构建。因此,具体地了解学生“会”的实际情况,也是作为教师必须要准确把握的内容,只有准确地把握了学生的准确情况,有针对性地去寻找一些策略和方法,通过让学生们展现他们已有的知识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既是对自身学习进行再思考的过程,也是给其他同学以激励的过程,而老师则根据学生不同的现实起点,抓住本节课学习内容的要点,以问题的形式要求同学们继续研究,给予解决。面对问题,不论是起点高或低的学生,都会争先恐后地加入探究行列,这样才能拥有更高的课堂教学效益。因此,任课教师除了要努力保证调查结果与学生实际的正相关外,还应该理性地看待调查的结果,做好多方面准备,有备无患。

同时,任课教师也要克服两种片面的思想,既不要因为调查结果的优秀,而忽视了对课前教学工作的准备,忽视了教师自身“导”的作用;也不能因为调查结果不令人满意而产生畏难情绪。要正确地对待调查的结果,有针对性地制订突破难点的预案,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进步。

三、利用课前调查,实现高效教学

通过对课前调查信息的分析,任课教师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学情,依据学情进行教学设计,更好地落实课堂教学三原则。(学生已经明白的教师不讲;学生理解有困难或有争议的,教师适时点拨;学生“吃不饱”的,教师给予高位指导)实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目标。

1.依据课前调查,实现教与学的高效

实施课前学业调查,为教师充分利用促学教育的优势,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对于教师来说,它帮助教师合理地选择课堂教学突破点,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进而满足了学生不同的需要。科学地分析运用课前调查结果,对于学生来说,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益。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实现短时高效。

2.依据课前调查,实现练习的高效

课堂练习是巩固新知识的有效手段,更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最直接的反馈,它能够清晰地反映出教师本课教学目标的完成效果。同时,通过学生课堂练习的完成情况,也能促使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此外,由于学生能力和基础不同,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和掌握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成为设计课堂练习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而利用前测结果设计出的练习题,则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教师在课前要依据课前调查的结果进行科学的设计,选择练习的形式、练习的内容。增加适合本班学生的自编习题,有针对性地解决课前学业调查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让课堂练习更加的科学,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实现巩固新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标。

教师依据调查结果,可将学生预设为三个层次:对C层学生,低起点,重基础,带着走,多鼓励;对B层学生,有变化,多思考,小步走,多反馈;对A层学生,重能力,有综合,主动走,多拓展。经过实践,“三层次四维度”的课堂练习设计思路很好地满足了这三层次学生的需要。教师在练习设计上以课前调查结果为设计的思路的核心,设计出三层次练习,即:基本练习、综合练习、拓展练习。基本练习立足于本课堂的基本知识,满足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目标正确率应为95%左右;综合练习略高于基础练习,此类习题要求含有本课知识以及与本课相关的知识迁移,满足中等水平以上的学生,目标正确率应为85 %~90%;拓展练习是本课知识的拓展应用,难度相对比较高。此类题的题量不必太多,满足学习基础好、层次较高的学生,目标正确率为50%左右。在设计的思路上坚持“四个维度”,即:层次尺度、知识跨度、时间长度、拓展程度。层次尺度即练习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程度和习题的呈现层次,采取渐进式的方式,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知识跨度即练习的设计既要有对新知识的内容也要有对旧知识或薄弱知识的兼顾,实现新知识与相关旧知识的同步巩固;时间长度即要合理分配练习设计的时间,依据不同的学情和知识掌握情况,恰当地安排练习时间;拓展程度即练习设计不仅局限于课本的知识,应该设计利于学生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相关习题。教师据此进行三层次的课堂练习设计(基本练习、综合练习、拓展练习),依据每个层次练习设计的标准,既让学习基础薄弱的孩子能够完成作业,体验成功;又让中等成绩的孩子巩固强化,积极思考;同时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在练习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由此可见,由于充分地利用了课前调查,教师在课堂上不仅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依托课前调查,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课前调查”让老师对学生有了细致的统计分析,进而逐步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使教师从备课、上课、辅导上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教学的针对性得到了加强,使教学目标能够更好地得到落实。而教师个人在设计课前调查题、分析调查结果、撰写研究过程记录、进行实录式反思、编写三层次练习的过程中,自身也得到成长与提高。正如老师在一篇随笔中写道:课前调查的研究是一个有利于师生的教学研究,需要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和理论水平的提高,我深深地感到要自己加强理论学习,多与别人进行研究,分享课前调查的经验和教训,这样下去,自己的教学能力就会提高得更快。同时,对学生进行课前知识调查,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因为学生新知识的学习,是在已经掌握的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根据教材的编排顺序,仅凭借经验对学生进行估计,有时是不准确的。而现在的学生,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渠道很多,有的问家长,有的事先阅读教学参考书,有的参加一些学习班提前学了新知识,这些都有可能为我们的教学所用,成为课堂教学中丰富的资源。从学生的“已知”出发设计教学就是对学生资源的利用,就是关注了学生的经历和经验。因此新授知识前,对学生进行课前知识调查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了解了学生的情况,才能采取最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才不至于浪费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以往对学生总是不放心,课上对新知识反复强调,生怕哪个知识点落掉了,生怕学困生对知识掌握不好,造成了课堂教学密度不够,学生练习的题型少,缺乏深度和广度,课堂气氛沉闷,也造成已经学会的学生就不愿意听课,影响了大部分学生的发展,顾此失彼。从实施一段看,如果对学生进行课前知识调查,就会最大限度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教学效益也越来越高,对于这样的好事,作为老师何乐而不为?

对于学生来说,由于课前调查的推行,老师更加准确地了解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薄弱生的基础得到了巩固,优秀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课堂上的笑声多了,掌声多了,惊叹声多了,课堂氛围更好了。同时,由于教学与练习的精心设计,使教学更加切中实际,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学生课内教学任务完成的好,课余的学习负担也随之降低,学生的知识、能力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促学教育课堂凸显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同时,通过课前调查这一做法,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获了学生自主进行学习行为前移的效果,这种潜移默化的激励,也让更多学生在课前主动学习、主动思考,这种自发的主动性学习反过来也促进了学生自身的快速成长,课堂教学效率更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在稳步提高。

随着课前调查研究的深入推进,促学教育课堂愈发显示出它独有的优势与魅力。只要教师仅仅抓住“关注学情”这条主线.有效地设计和改进课前调查工作,“关注每一个,发展每一个”的促学教育目标一定会得到实现。

请结合上面的学习内容写出不少于300字的心得体会(请自行留存,作为第五周期继续教育校级培训材料)

第二篇:小班化课堂教学策略

小班化课堂教学策略

2013年12月16日

李玲慧

小班化课堂教学策略,是为了充分利用小班班级容量小、师生交往空间大的优势,使全体学生得到较充分的发展,从而体现小班化教育特点所采取的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等多种教学行为的综合方案,是小班化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是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做学习主人的课堂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其作用是从小班的特点出发制定出向学生提供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活动的方法和步骤。

在探索小班化课堂教学策略的过程中,主要探讨具有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主体活动为基础的体现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创造性等原则和策略。加大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启动了学生的思维,它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小班化教育朝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以适应新时代不断发展的需要,其策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一、主体化参与策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自觉性,让学生自主学习。

人的发展最根本的是主体发展。人的主体的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活动是人的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机制,也就是说人的主体性是活动生成,在活动中发展的。

活动教学研究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和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在各项教学活动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在实践的基础上培养理解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学生是活动教学的主体,活动教学策略的制定,内容的确立,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年龄特征,在活动教学实践中,只研究和把握住学生的特点,才能因材施教,切实富有主体性。

参与教学的策略,重点是在小班的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意识,这种参与是一个积极而有贡献的参与,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运用参与教学的策略上,要把握住两个操作步骤。1全员参与。2主动参与。教师在教学中,想方设法围绕教学目标,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情景,让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话敢说,有疑能质,乐于参与,同时重视对学生参与程度的指导,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他们主动发展。如:一位七年级的小班实验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看云识天气》一课之后,为扩大学生的参与度,教师设计了组织学生进行参与活动的题目,让学生看云,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用文字或语言展现出来。学习了《风筝》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制作风筝,或设计一场有意义的游戏。将游戏方案在班级宣讲,选最佳方案,开展游戏,最后写成文章。

实践证明,参与策略的实施,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他们在发散性思维活动的锻炼中,能力得到了提高,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创设自由讨论甚至争论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小班化教学非常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鼓励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见解,学生在课堂上开展热烈的讨论甚至激列的争论,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同时也培养了创造性思维:由于学生额少,教师不用担心教学任务是否能完成,每堂课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

怎样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具体实施:

(1)会预习。具体包括:会借助教材、工具书以及联系实际自学,会将感觉精彩或有疑问的标注在书上,会利用各种媒体收集资料。

(2)会提问。一是质疑,对不理解(思想内容)、不了解(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知识)的词句质疑,对老师、同学的观点质疑;二是以提出问题的形式自己制订学习目标,可以围绕课题、围绕课文内容、围绕中心、围绕艺术技巧、围绕思路等展开,以疑促思、促学。

(3)会讨论。从自主学习的策略来看,这是指学生参与讨论的能力。具体包括:会积极主动地发言,会清楚明白地表达观点,会吸取同伴的有益观点及时修正自己的认识。

(4)会一些具体的、针对性强的学习方法。如怎样记、算.说.写等等。具体的学习方法是很多的,教师不仅可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也可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尊重学生自己摸索、形成的一些学习方法,因为只有当学习方法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习惯时,才能发挥其作用。

(5)会反思。会总结和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出自己学习上尚存的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二、合作化互动策略,主要是生生互动。

互动教学策略,在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中,它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班级群体效应,使学生最大限度的投入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再独自站讲台,让学生也有上台讲解的机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使学生有成功的体验,有提高学习成绩的成效。促进了多角度的交流,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

为打开师生交流的局面,教师想方设法改善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人际关系,开发课堂教学交往的潜能。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的主人,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挖掘生生互动的潜力,向课堂教学要质量,运用开放型、交往型、体验型方式,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通过进行小组学习、组际交流、组际互查、组际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生生互动的参与热情。教师具有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能力,启发学生在交往中引起争论,激活思维、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加深理解,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只有充分利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伙伴式”的学习方法,才有利于学困生的转化。更好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其特点是生生交流频率加快,学生之间相互碰撞增多,不仅能增强教师对学生问题的发现,还可激发教师的灵感,使教师积极钻研,在实验过程中,改变注入式的教学方式,注重能力的培养,发展认知水平。对学生来讲,教学中互动策略的运用,尊重和调动了他们的主动性。形成了活而不乱、动而有序的课堂教学局面。实践证明,通过生生互动,学生真正建立起对问题进行研究的责任,从而产生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怎样指导学生合作学习? 在指导学生合作学习时,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具体实施的。

(1)会组织。对学生而言,这是合作学习应首要解决的问题。没有组织的学习,会使课堂变得嘈杂而又散漫。在刚开始实施合作学习时,教学生如何与同伴一起学习,如选择学习的内容、学习的顺序、学习的方法,注意照顾到全体等等。一般而言,班内总有部分学生组织能力较强,教师当然可最大程度发挥这些同学的才干,但如果总是委重任于这些同学,那么,其他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必然受到影响,以至于最终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因此,在实践中,采用学习组长轮流担当的方法,真正让每一个同学都有锻炼的机会,真正使自主与合作互相促进。

(2)会协调。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以下两种相反的情况:问题简单时,学生抢着参与,以至于学习秩序混乱,此时,就需要教会学生“谦让”;问题有难度时,即使有个别同学能回答,但受从众心理支配,也不敢开口,此时就要教会学生“自告奋勇”。做到了“谦让”和“自告奋勇”的矛盾统一,就能协调学生间的学习关系,小组合作学习才能有序而高效。

(3)会帮助。合作学习的优势之一便是互帮互学,互相促进。首先要教育学生“愿帮助”,其次是“会帮助”。在自然状态下,小学生的所谓帮助即简单地把答案告诉对方,要指导学生尽量避免这种弊端,从老师启发、辅导同学的行为中得到启发,依据实际情况帮助同伴。

(4)会评价。合作学习时,由于缺少了教师的直接指导,学生的学习较易“走过场”,流于形式,此时,教会学生评价同伴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包括:讨论时的评价(学会赞同、反对、补充);作业时的评价(同学间互相批改作业)。

三.教育均等.充分.个性化落实策略。

小班化教育避免了传统大班额不能充分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无法照顾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的弊端,在小班,人的主体性更能得到体现,人的素质和个性化发展更能得到充分的培养。由于每班只有30人,每个学生受到的教育资源程度、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利与机会都大大提高。

人性化得到最好发挥。小班教学空间和环境的设计变得更加精致,从教室前后空间的利用到学生课桌椅的设计和组合,都变得丰富起来。小班教室里专门配备了钢琴、多媒体计算机、录音机、幻灯机、影碟机、电视机等,并开发了与教学相配套的教学软件,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为优质的教育提供了物质保障。30个学生每人使用可升降的单桌独椅,可随时根据教育教学和教学能力发展的实际需要,采用“秧田型、马蹄型、圆桌型、丁字型”等座位形式,学生可以是小组团团座,也可以是全班团团坐,还可以是师生团坐在一起。师生可以面对面地交流,省去了提问、点名的时间,增加了思考交往的时间,构成了多向交流的布局。教室里不再有高高的讲台,老师和学生之间交流的屏障没有了,缩短了师生的空间距离,充满情感魅力的老师更加平易近人,课堂上老师随意穿行于学生中间,和学生“打成一片”,或亲切指导,或扮作学生坐于学生中间,或参与学生热烈讨论,对个别存在学习障碍的学生,老师甚至手把手地教……缩短了师生的心理距离,增加了师生互动和学生交流的频率,营造一种积极、健康、向上、民主、融洽的教育教学氛围。

根据现代化、动态化、温馨化、益智化的原则,小班建立了立体的科学教育环境。教室四周规划为“图书角”、“益智角”、“生物角”等。教室墙壁由师生共同设计、共同布置,分成多个板块。班级每人一个储物柜,每人一个“信息袋”,从学生的生理、心理、学习、习惯等各个方面记录了学生的成长轨迹,努力使小班真正成为每个孩子愉悦身心的乐园、催人奋进的学园、温馨如潮的家园和陶冶性情的花园。

单纯的人数减少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班化教育,小班化教育的核心在于实现以人为本,充分开发每各学生的潜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像服装的量身裁衣一样,为小班的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制定适合他的教育模式。小班化教育充分体现教育的均等性、主体性、充分性和合作交往原则。对每一位学生实行等距离教育,让学生充分处于活动的中心地位。课堂教学是师生间、同学间彼此沟通,培养学生社会合作交往能力的生活场所。

小组学习是小班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组织形式。首先,对组员构成的研究。在小组分组中大多采用异质分组合作学习。根据不同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个性差异入手,把全班同学分成好、中、差。分组时,均衡配置。每个小组学生在学习基础、能力水平等方面大致相同,男女混编,并根据学习需要,内容需要以及活动中小组活动实际状况及时调整,以确保小组活动始终处于良性发展状况,符合教学发展需要。小组教学一般有3种形式:分组讨论、分组操作、分组交流。教学进程:有步骤提出问题---个体自学-----自愿结合、互帮互学------小组交流--------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展开全班范围的讨论与交流------学生互评。同时又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合作学习小组:目标的相互依赖、奖励的相互依赖、角色的相互依赖、资料的相互依赖、身份的相互依赖。如在识字教学中,教师不是在课堂内详尽的讲解字的音、形、义。而是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个个轮流拼读,互相帮助,然后积极开动脑筋,担当小老师,就生字的音、形、义提出几个问题。帮助大家一起来记住生字。这样的学法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师生的角色互换,学生反客为主,学得生动活泼。平时随时可见,四人小组一起看课外读物,一边交流。一起练习口算。合作意识明显加强。竞争是现代人才必备的条件之一,从小树立竞争意识,终身有用。我们提倡团队竞争,在竞争中学会合作。在美术教学拼贴秋天景色的一课中,教师把学生分成七个小组,在小黑板上编帜七幅美丽的秋景,拼贴,结束让学生评出哪一组最能体现秋天的特征,哪幅画做工最精致,哪幅画最有特色,从不同的视角来评价,从评价中既体现小组间的竞争,同时体现评价,审美的多元化。同事要求教师要精选小组讨论学习的问题,对教学顺序和内容进行匠心独到的设计,让学生在小组中能够努力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使其重新组合、迁移,在认知的道路上开拓前进,直到解决问题或悟出规律,要给予学生较充分的时间,不能一晃而过,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有表达的机会。要深入研究、改善分组方式,对小组学习加强指导,真正实现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小组围坐为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然而两者之间并非可以简单地划等号。要实现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学习,还需要深入研究、改善小组的分组方式。学生之间在智力类型、认知风格、性别与个性特征等等方面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如何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对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学生之间的感染和影响达到最好效果,这也是一个值得深人研究的问题。目前看来,对小组进行动态分组、加强小组成员之间的异质性等做法是比较好的改善分组方式的做法。此外,加强 对小组学习的指导,教会学生合作学习的步骤与方法,如如何发言,如何交流,如何讨论,如何归纳,如何相互评估,如何参与集体竞争,如何调节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等,也是在分组教学中实现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分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深入到学生的小组学习中去,掌握每组同学的学习状况,适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促进小组学习。在分组教学中,最忌讳的就是教师没能深入学生的小组学习,站在旁边袖手旁观,或象征性地在几个小组之间走一走,这种情况下的分组教学,即使小组中学生讨论得再热烈,也是徒有虚名的。只有教师在分组教学各个环节中的主导作用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小班中分组教学这一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重视分层教学的研究。小班教育提倡“阳光普照”“均等教育”“奉行无一人掉队”“少一倍学生,多几倍关爱”的教育理念,教育应正视学生存在的个别差异的事实。因此,无论在备课,教材设计处理,教法选择,评价模式上,作业的布置,均应满足是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考虑每一位学生的起点行为,以发挥学生多元智慧与身心潜能。作业布置上有弹性;评价分层:纵向评价(平时测验、练习)横向评价(生生间互评互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

综合多种教学策略的运用,小班化教学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达到了活有序、散有点,思有创、学有趣的目的。

小班化教育是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急切要求的教育,对小班化教学如何采用科学的教学策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任务。加快专题研究探索的步伐,让小班化教学结出丰硕之果,为提升我校教学质量做贡献。

第三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校本培训材料-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一、观念思想的变革

我们搞教育的,有时不能固步自封。我认为,只有跳出教育,才能真正看清楚教育!今天办教育,需要我们具有大视野、大胸怀!事实上,凡事只要认识达到一定的高度,都是相通的,在低水平、窄视野上,才会有盲人摸象之争。我们学习郎咸平的论文专著从中映射出教育的现状;听于丹讲论语,感悟教育的历史等。当然也看或议论魏书生报告会,阅读关于学科教学法的书籍。我们参加的培训多是教育内容,这当然是必要的。可是,这又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学习教育理论,但如果只是在这个层面徘徊复徘徊,就会如苏东坡所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教育不是游离于社会之外的一个孤岛,而是群山环绕中的一个山峰。要想真正了知教育的真谛,就要走出这个山峰,瞭望万千奇峰美景,这样,才能“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知识就是财富”吗?可是,古往今来,那么多知识渊博者却多被历史的浪花席卷而去,几乎“泯然众人矣”。而如孔子等大教育家者,尽管“述而不作”,即使《论语》,也不是他的著作,只是存留了他的言行而已。可是,孔子却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这其中的玄妙在于,孔子的很多看似平淡之语,却多是他的生命感悟,越读越有味道,时间越长越有生命的张力。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如果没有属于自己的生命感悟或参悟,就不可能生成具有巨大生命活力的思想,也就形不成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理念。

今天做教育,有两种价值取向是比较容易的,一种是为了理想不顾一切,另一种是为了现实不顾理想,前者只能昙花一现空留许多遗憾,后者的教育则是功利的,对民族有害,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有害,是极其不负责任的。今天,有很多人,打着办“让人民满意教育”的旗号,正在做着危害民族和人的终身发展的事,令人非常痛心。我们的难处,就难在从理想与现实、长远与眼前、局部与整体的利益冲突中寻求到一个恰当的结合点,教育家不能是艺术家,要像政治家一样,能够兼顾理想和现实,脚踏大地又仰望星空。这是我们进行课改的认识前提。

任何一种教育理念只有落实到实践中才有意义。今天的课改,不缺少理念,缺少的是落实理念的策略与方法。全国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就是理念与落实理念的策略与方法完美结合的范例。对于准东中学高效课堂的构建而言,如何使其倡导的思想有效落地,其方法与途径是什么,高效课堂技术的核心是什么,需要哪些保障措施,正是困扰我们准东人的关键问题。

首先,要对传统课堂真正驾轻就熟。顶不到天怎么能“破”天? 其次,对传统课堂要进行理性而深刻的反思。当你真正看懂传统课堂的问题,你才会以一种“油锅里捞孩子”的急迫心态产生对课堂现状的焦虑,进而投身到改革中。

第三,必须对传统课堂弊端产生的原因作出理性、科学的分析,找到传统课堂弊端产生的“七寸”。

第四,要整体设计,系统推进,决不能采取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修修补补的方式。整体设计,最关键的是顶层设计,有四个关键字:师、生、教、学。这四个字构成了两对关系,即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这两对关系是决定课堂“生产力”水平高低的“生产关系”。新课改要求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就是课堂变革的顶层设计。整体设计,既包括教师“教”的流程和学生“学”的流程,还包括学习组织的建设、管理制度、评价反馈等。系统推进,是由教学改革的特点决定的。所有教学改革必须坚持“先立后破,不立不破”的原则。

第五,只要把改革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建立在对校情、教情、学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在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反思和调整的基础上,那么,在改革的过程中出现外界和内部的任何议论、争论、质疑,都不会影响变革的决心。天地之间有一个看不见的规则,那就是种什么树,结什么果。我们为学生栽种下了生命成长的种子,就必然会结出累累的生命之果。我们要领袖和导师兼容,做长足发展的智者。

二、高效课堂的阶段性发展 高效课堂建设需要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传统课堂的“教师讲、学生听”变为“学生学、学生讲、学生评、学生议、学生改”,真正以生为本;教师变主演为学生学习的策划者、发动者、启迪者、组织者。总之,课堂变“一言堂”为“百家鸣”。

第二阶段,师生是文本研究者、挖掘者,以文本为参照、参考形成专题研究,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观点,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发明、发现、专利、专著,学习知识、解释知识、创造知识、运用知识,形成自己丰厚的知识功底。

第三阶段,学知识长智慧,长智慧修素养,为人生历练打基础。学生在学习求知的过程中,练就成为自主、自信、自强不息的性格,勇敢有为探索创新的精神,团结合作服务奉献的品质。

三、高效课堂的模式 建立自己学校的模式,必然要通过创新寻求新的突破。构建属于自己的模式不是目的,目的是构建尊重差异、适合学生个体的教育。

1、为什么要强调“模式”

因为没有模式就没有标准,任何教师都必须遵守基本的课堂规则。但是,高效课堂的模式与教学艺术并不冲突,恰恰是实现艺术、升华学生思维和课堂生成的保障。

人们常说,“教无定法”,教学作为一种艺术,是没有固定模式和方法的。高效课堂的构建为什么要强调模式?模式在高效课堂建设中到底有什么意义?没有模式就没有标准,这就像无论是“奔驰”还是“吉利”都要遵守交通规则一样,任何教师都必须遵守基本的课堂规则。但是,高效课堂的模式与教学艺术并不冲突,恰恰是实现艺术、升华学生思维和课堂生成的保障。高效课堂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但究竟学什么、怎么学,必须有一个抓手,这个时候就需要模式。所以说,高效课堂建设必然需要模式,但随着对模式本身的熟练运用,模式自然就会消失,即无模之模,取而代之的是更高的课堂艺术。

2、高效课堂强调模式的意义体现在:

第一,模式是教学和自主学习的框架,对教与学有一定的规范作用,有了模式就不会放任自流,“漫无章法”。

第二,模式是教与学的抓手,使初级阶段的高效课堂有了明确的目的性和目标,易于操作。

第三,模式是产生教学艺术的基石,会降低追求课堂艺术的难度,在环节的规范中,学生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老师能产生因材施教的灵感。

世界上没有包治百病的良药,同样,对课堂而言,没有一种模式可以适用于所有学科。高效课堂的最终目的是高效,我们强调模式但不唯模式。高效课堂的构建是对传统课堂的革命性变革,在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的背景下,课堂模式的构建有利于我们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有利于课堂改革的推进,有利于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同时,模式与教师个性、教学艺术、学科特点的张扬相辅相成,二者并不矛盾。我们在强调模式的同时重视我们教师创新,教师的教学艺术会在一个更广阔的平台上得以施展。

3、强调模式的目的。

强调模式就是为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理念层面的问题流程化。模式,即方法、结构、流程。

模式或许有其僵化的一面,但模式诠释的是理念,承载的是课堂之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需要一个基本的“规则”,课堂一旦变成了“自由发挥”,则很容易陷于混乱和无序。课改不是“方法”的改良,而是观念的革新。而任何革新都需要落实在“方法”上,通过“技术”手段加以实现,高效课堂模式就可以简化成技术性很强的东西。模式就是生产力。当然,有些人一直在提“教无定法”,但对于更多的教师而言,恐怕唯有“教学有法”才能达到教无定法,教学的艺术本质上就是“立”与“破”的矛盾,在不断的否定中完成进化,离开了教学有法的“临帖”阶段,很难“破帖”生成自己的风格。

任何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土壤,离开原有的环境就有可能出现“水土不服”。“临帖”的关键不在于照搬模式,而在于学习模式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和操作方法。只有把握住模式的精髓,在分析教师和学生的实际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真正的破模。

四、全国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简介 据了解,九大“教学范式”分别是

1、山东杜郎口中学“10+35”模式、2、山东昌乐二中“271”模式、3、山东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4、江苏灌南新知学校“自学·交流”学习模式、5、河北围场天卉中学大单元教学、6、辽宁沈阳立人学校整体教学系统、7、江西武宁宁达中学自主式开放型课堂、8、河南郑州第102中学“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

9、安徽铜陵铜都双语学校五环大课堂。这九所学校,都属于全国较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课改典型,也是被当地教育部门确定的课改示范校。、“课改”代名词

——山东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

杜郎口中学因“改”而名扬天下,成为当下中国教育最火爆的风景。其实,杜郎口的经验也没有多么神秘,就是一句话,“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而核心是一个“动”字,围绕“动”千方百计地彰显学生学习的“主权”。杜郎口课改的精髓体现在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上,主张能让学生学会的课才是好课,一切

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课堂必须体现出“生命的狂欢”。

杜郎口模式到底有多大的可操作性,它是不是真正具有普适性?《中国教师报》试水课改的“田野研究”,在杜郎口中学挂牌成立了第一个“《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为学习和研究杜郎口课改经验的学校和单位提供针对性服务。以鲜明的“行动研究”特色,秉承“问题即课题”的务实态度,追求课堂理想和理想课堂的建设,全情致力于课堂教育改革“途径与方法”的研究与推广。

“10+35”模式? 杜郎口“10+35”模式,即教师用10分钟分配学习任务和予以点拨引导,学生用35分钟“自学+合作+探究”。

杜郎口模式,呈现出三个特点,即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杜郎口课堂在结构上有三大模块,即预习、展示、反馈。

杜郎口的课堂展示模块突出六个环节,即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点评:今天的杜郎口已经成为了中国课改的代名词,一所乡村学校所创造的教育神话,再一次告诉我们:改,才有出路。

2、领跑高中领着“改”

——山东昌乐二中的“271”模式

远在课改之前,昌乐二中就是闻名遐迩的高考名校了!被外界称为“山东省领跑高中”。

昌乐二中这样已经“功成名就”的名校竟然也课改?

重新出发的昌乐二中从研究学生、重视自学开始,从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里找到出路。

如今,送孩子进二中上学,早已成为许多家长的一个梦想。在二中,几乎所有人都不屑于谈论升学率。如果你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那他们会说:高考只是教育的副产品,“高考其实就是考人品,考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

“271”模式? “271”模式,即课堂45分钟按照2:7:1的比例,划分为“10+30+5”,要求教师的讲课时间不大于20%,学生自主学习占到70%,剩余的10%用于每堂课的成果测评。

271还体现在学生的组成划分上:即20%是优秀生,70%是中等生,10%是后进生。271体现在学习内容上:即20%的知识是不用讲学生就能自学会的,70%是通过讨论才能学会的,10%是通过同学之间在课堂上展示,互相回答问题,加上老师的强调、点拨,并通过反复训练才能会的。

每一间教室里都有三个“小组”,一个是行政组,一个是科研组,一个是学习小组,称为学习动车组。

此模式强调“两案并举”,两案即导学案和训练案。导学案要实施“分层要求”——分层学习、分层目标、分层达标、分层训练。

点评:昔日的高考名校,今日的课改名校。在昌乐二中有一句赵校长的名言:高考就是考人品,高考只是教育的副产品。他们依靠课改找到了升学的秘诀。

3、这里的学生管老师

——山东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模式

杜郎口经验适合高中吗?高中课改如何选择切入口?课改如何应对和满足升学的挑战与要求?

山东兖州一中在“师法”杜郎口经验的基础上,根据高中教学的特点,渐变形成了“循环大课堂”模式。通过改变课堂结构,一改传统的课后辅导、写作业练习这样的旧制,后段变前段,前置变成了预习,课后变成了课前,“把练习变成预习”,从而创造性地解决了课下低效的难题。

“循环大课堂”注重学生课堂上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带着“?”号进课堂,通过独学(自学)、对学(对子间的合作)、群学(小组间合作探究),形成“?”号,然后再通过展示交流把新生成的“?”号最终变成“。”号。兖州一中的突出亮点是围绕着课堂改革构建“课改文化”。尤其是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和“主体”作用,他们不仅把学习权交给了学生,甚至连学校的管理权也交给了学生。

“循环大课堂”? “循环大课堂”把课分为两截,“35+10”,即“展示+预习”。其中的“三步六段”是课堂的组织形式,前35分钟的课堂展示内容是上节课的后10分钟加课下自主预习的成果,而预习的内容正是下节课将要展示的内容。

导学案是“循环大课堂”的核心要素,一般要具有以下要素:学习目标、学习任务、重点难点、学法指导。做到“四化”: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梯次化,梯次渐进化。

导学案一般要在难度、内容和形式上设计分为ABCD四个级别:A级为“识记类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前时间必须解决;B级为“理解级”,要求学生能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和生活挂钩,形成融会贯通的衔接;C级为“应用类”,学以致用,能解决例题和习题;D级为“拓展级”,要求学生能把知识、经验和社会以及最新科研成果挂钩。

点评:从改变学生学习状态入手,走出了一条光明的通途。伴随课改生成的“学生自治”管理文化,重新解读了教育的目标是“使人成为人”。

4、不让教师进课堂

——江苏灌南新知学校的“自学·交流”模式

新知是中国名校共同体组建之后的第一所“实验校”。校长徐翔认为,仅仅像杜郎口不行。他又发明了“新理论”,他说新知的学习不光要临帖,还要“入帖”直至“破帖”。

所谓“破帖”,当然是破茧成蝶的生成。于是,“特色自主学习模式”在新知诞生了。在这套模式里,自主是核心,而托起自主的是学生的自学和交流。然而随着“特色自主学习模式”的实施,“主体”被唤醒了的学生在学习中发挥出极大的能动作用,这也无形中将教师置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有个别教师的步子总比学生慢半拍,有意无意地成为学生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甚至失去了自己的角色,他们渐渐成为“边缘人”。当然,也有另一种情况,个别教师渐渐跟不上学生学习的节奏,他们的知识半径笼罩不了学生的求知范围。怎么办?徐翔说,那就干脆一改到底,再“偏激”一次,完全把学习的权利和课堂时空还给学生——不准教师进课堂。

徐翔说,不管是什么教育,只要开始尝试着去遵循本质和规律,那就一定会在路上“遭遇”杜郎口的。

“自学·交流”学习模式? 从提前一天将“学案”发放给学生,新知学校即开始了引导学生自学的过程。把原属于学生的思维权利通过“自学”还给学生,通过“交流”表达自我的权利。

新知对学生的自学有三个层次的要求。一是完成学案上老师预设的问题,了解学习文本需要掌握的知识、考查的技能等;二是要对学案中涉及到的问题进行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对未涉及到的问题要进行补充,丰富完善;三是敢于否定书本中既成的事实和结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结论。

点评:作为最早提出“临帖”概念的学校,已然成为连云港市的一所名校。独有的“自学·交流”模式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能力,最大可能地保证了学生的思维成果。

5、这里的学生怕下课

——河北围场天卉中学的“大单元教学”模式 与新知的徐翔校长一样,天卉中学的胡志民校长也是一个主张“学习即临帖”的校长。因为“临帖”的“不走样”,天卉中学的课改很快就显现出了成效,其在中考中,不仅一举在全县夺魁,而且有四门主要功课成绩竟然名列全承德市第一。

如今,天卉中学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参观学习,其“临帖”杜郎口而“破帖”形成的“大单元教学”模式,因其更具课程的变革意义,愈发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被誉为“当代最先进的课改理念”。学生这样评价:“这种新的课堂,让我感觉学习不再是一件苦差事了。过去怕上课,现在我怕下课。在这种课堂里,不但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胆识和表达能力,现在只要放假一天,我就立刻想回学校。”

“天卉文化”最突出的是他们独创的“高效课堂班级文化巡展”。每到周五下午,他们借助各种文艺手段,说学逗唱演,比的正是谁的班级文化更出彩。

“大单元教学”? “大单元教学”模式具有三大特色:大整合、大迁移、大贯通。其具体表现形式是“三型、六步、一论坛”。

在“大单元教学”模式中,核心是“展示教育”。“预习展示课”环节,先期让学生达到掌握70%-80%的目标,并在小组内部由组长带领,要求每个成员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提升展示课”是对小组合作学习成果进行展示,通过教师的追问、质疑,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拓展联系更多的相关内容,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达到“提升”的目的;“巩固展示课”则是追求知识的“再生成”,教师要善于利用某些奇思妙想,让有“创见”的学生展示自己的独到思维见解,通过学生“兵练兵”、“兵教兵”、“兵强兵”的过程,达到对知识的再认识和巩固的“目的”。

点评:“大单元教学”模式立足于“破”,对传统教学中的“教材编排”、“课时安排”、“学期计划”、“学年任务”等进行重新组合,实现了对教材的整体感知与把握。

6、立的首先是“人”

——辽宁沈阳立人学校的整体教学系统和“124”模式

教育绝不可单纯以成绩论英雄,但立人学校在升学成绩上的“不讲理”却在沈阳市成为“美谈”。这所学校的中考成绩竟然要超出县里平均分273分之多。

立人学校的高升学率来自于一直研究如何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高效。

立人首先立的是“人”。立人敢于实现“零作业”,是因为他们早就自信课上发挥了每一分钟的效能,用不着再“堤内损失堤外补”。

立人的课堂完成了“六个变身”,变教师“讲”为学生“做”,让学生在“做”中思考,主动探究;变教“书”为教“学”,变灌输知识为指导学习方法;变集中精力批改作业为集中精力备课;教师走下讲台参与,学生走上讲台展示;教师下海精选习题,学生上岸探究创新。

中国教育学会初中专业委员会的李锦韬理事长说,立人的课堂处理好了三个度,一是活与实;二是动与静;三是收与放。

整体教学系统和“124”模式? 整体教学系统包括“整体整合、两案呼应、两型四步”三大板块。“整体教学”是“三加工”、“三导”循环式的教学过程。

一是教师加工知识导图,编制导学案,以图导案;二是教师加工导学案,实施教学,以案导学;三是学生加工学案,理解、应用、归纳总结,形成学习导图,以学导图。

“整体整合”包括整合教材、整体呈现、整体组合、整体包干、整体验收五个方面。

“124”模式,“1”即整合后一节课的教学内容;“2”即自学课和验收课两种课型;“4”即四大教学操作环节:目标明确、指导自学、合作探究、训练验收。

点评:从整合教材、整体呈现、整体组合,到整体包干、整体验收,立人学校的整体教学体系,使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享受课堂,从而使课堂走向重生。

7、丑小鸭如何变天鹅

——江西武宁宁达中学的“自主式开放型课堂” 类似于“杜郎口旋风”,宁达中学的崛起被媒称之为“宁达现象”。

宁达到底有什么样的经验?宁达的经验是不是“二手货”?是杜郎口的“翻版”,还是对杜郎口经验“继承与生成”的持续性发展?

宁达的经验其实就是“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张项理校长说过的“名言”是:教育必须完成进化,既然要课改,就绝不做拖着尾巴的“类人猿”。

他七下杜郎口,和大多数中国名校共同体的校长达成共识:要提高办学质量,就必须在“高效课堂”上做足文章,唯有“课堂”优质,才能真正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模式里“解救”出来。

他们提出“把问题学生当成生病的孩子”这样的育人理念,他们想方设法激活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努力成为学习的主人。

现在只要随意走进宁达中学的任何一间教室,都如同走进了人声鼎沸的“学习超市”。这里几乎就是杜郎口中学的“孪生”课堂。

“自主式开放型课堂”

宁达中学“自主式开放型”课堂在操作上主要包含了四个模块:自学、交流、反馈、巩固拓展。

课堂划分为三个模块:预习、展示、测评。课堂三模块大致按照时间划分为:15(分钟)+25(分钟)+5(分钟)。

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合作单位,每间教室分为9个小组。每个小组依据好、较好、一般三个层次组合,每组6到8人,设立小组长和副组长两名。

预习课围绕的学习目标叫“课堂指南”,“课堂指南”主要由五部分构成:一是学习目标;二是重点、难点;三是学习过程;四是当堂测评;五是拓展提升。

点评:这所学校曾被认为是“捡破烂儿的学校”,但今天宁达中学已经成为全国课改名校,也成为了当地学生向往的学校。“自主与开放”是其核心价值,真正让每一个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

8、新技术与新文化高度融合

——河南郑州第102中学的“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

今年两会期间,香港《文汇报》曾以《郑州102中学课改事件调查》为题大篇幅报道了102中学的课堂改革,引起了相关领导的高度关注。

班额过大如何实施课改?崔振喜校长说,找到一种东西取代黑板。这种东西就叫交互式电子白板。

他们巧借地处省会、硬件条好的优势,把杜郎口模式的“预习展示、调节达标、教学探索”通过电子白板技术呈现出来,从而生成了郑州市第102中学具有自主特色的“交互白板环境下的高效课堂”。

崔校长介绍说,这种交互式电子白板,充分发挥了计算机、投影、音响、实物展台和校园网络等多媒体设备的功能,推进了新课程理念下新的课堂模式,师生的交互合作成为一种常态和现实。人机互动、师生互动、远程互动成为现实。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模式由“预习、展示、调节、达标”四个环节组成。

学生们把预习好的导学案及课堂展示的内容课前上传,板书、展示、表演、提升,上课时不用忙着记笔记和在黑板上临时书写,挤出的大量时间可以用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借助白板的快捷、方便,展示过程可以十分紧凑、高效,而且交互式电子白板还有储存、记忆功能,自由调用,学生巩固和反馈也变得十分方便快捷。

每个班级的电子白板还依托网络充分联通,“班班通”,每一节课后,包括老师的课件,学生的解答过程、修改过程,教师的讲解圈注等都可以储存下来,自动上传至校园网络,供全体师生调阅、反馈、总结、互动。

网络环境下的课堂主要依托交互式电子白板,推进新课程理念下新的课堂模式,使师生的交互合作成为一种常态和现实,人机互动、师生互动、远程互动成为现实。

点评:102中学很好地回答了一个问题,硬件条件好的省会学校应该如何学习杜郎口。他们把高效课堂的先进理念与现代技术嫁接生成了自己的模式和课程,实现了新技术与新文化的高度融合。

9、安徽课改的“小岗村”

——安徽铜陵铜都双语学校的“五环大课堂”

校长盛国有给改革确立了16个字:立足校本,自主构建,经营课堂,内涵发展。而在具体的行动研究中,他们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构建并完善了一系列应对新课程背景、符合现代有效教学理念的校本科研体系,“三模五环六度”高效课堂模式因此诞生。

原创性、前瞻性、本土化的教学模式一经问世,旋即引发了巨大的效应。有人说,他们是安徽大地上的又一处“小岗”。如今的铜都双语学校,已经因其课改而成为全国名校,每天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人们评价说,铜都双语学校的课改,破解了民办学校“教师流动性大”的难题,变“留人才”为“造人才”,使学校具有了师资自主再生能力;突破了民办学校“生源基础差”的瓶颈,变“选学生”为“育英才”,使学校具有了“促进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核心教育能力。

“五环大课堂”

建构“三模五环六度”课堂运行机制,其中“自学指导”、“互动策略”、“展示方案”三大课堂核心元素的设计,将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化为高效课堂的实际生产力;自研课、展示课、训练课、培辅课、反思课等五种课型架构成“五环大课堂”。

“三模五环六度”模式在操作上,“结构”和“方法”是两大原点。“三模”是指“定向导学、互动展示、当堂反馈”三大导学模块;“五环”是指导学流程中要经历“自研自探——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质疑评价——总结归纳”五大环节;“六度”是要求教师导学设计及课堂操作过程中要重视学习目标的准确度、自学指导的明晰度、合作学习的有效度、展示提升的精彩度、拓展延伸的合适度、当堂反馈的有效度。

点评:被誉为安徽课改的“小岗村”,破解了民办学校教师流动性的瓶颈,课堂开放而富有活力,成为当地课改典范。

五、高效课堂建设的具体做法

1、学习小组建立、管理和评价

改变学习方式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而合作学习是课改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随着课改的逐步推进和深入,一线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已经跨越理念走向行动:从盲目尝试到有序运作,从注重形式到讲求实效。如何真正让学生的行为、认知、情感参与到小组合作中来,使合作学习具有实效,这是大家十分关注的问题。我们认为,提高小组合作效率的策略很多,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加强合作学习小组的建设研究,包括小组构建、小组评价和小组奖励等策略的研究。可以说,高效课堂的高效,关键在于学习小组的高效,建设、培训好了一个小组,也就把握住了高效课堂的灵魂。

(1)学习小组的划分(一)基本形式

小组建设要本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内异质就是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的性别、学业成绩、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等方面有着合理的差异,使每个小组成为全班的缩影或截面,这样构建的合作学习小组就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在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开竞争创造了条件。

(二)操作方式

1.小组的基本确立 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基本保证合作学习小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呢?以54人的班级规模构建6人合作小组的操作程序为例,全班可以组成9个合作小组。

首先从全班挑选出9名学习成绩好、组织能力强,在同学中威信较高的学生担任每组的组长。

然后按学业成绩和能力水乎,从高到低分别选择编排每组的副组长(1人)与组员(4人),并从组长到组员依次编号,分别编号为A1、A2;B1、B2;C1、C2。

最后由班主任与各科教师统一协调,根据每组成员的性别、性格、成绩、智力等方面的比例结构进行组间平行微调,使同号的组员实力相当,组际之间的各科水平和综合水平基本平衡。要特别注意为班上的待优生等找到一个理想的位置。男女比例要适当,而且每组都要有女生,为什么呢?一般而言,女生书写认真,步骤规范,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而男生思路灵活,讨论积极,往往注重结果,步骤不规范,书写相对潦草,这样男女生可以取长补短;再者,从思维方式上看,男生侧重理性思维和抽象思维,而女生侧重形象思维,在学习空间几何时可以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这一点可视不同班级具体情况而定。)上述的小组划分仅是一个典型案例。只要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也可以按照其他的小组划分形式划分小组。

2.小组成立之后必做的几件事。

组建好学习小组,并不等于学生就能合作、就会合作了。要使合作学习小组能够正常运行,合作富有成效,则必须做好以下几件事:

(1)选出得力的行政组长和学科组长。组长是老师的小助手和代言人,是一组之魂。选一名成绩好、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负责全组的组织、分工、协调、合作等工作至关重要。

选拔小组长。小组长应具备以下条件:①有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激励能力;②有很强的口头表达能力;③有一定的分辨能力;④要有很强的责任心与集体荣誉感;⑤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⑥要有服务同学的意识;⑦学习成绩应该优秀。

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具备这些能力的学生,而且应该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这是培养学生领导才能的一个起点。小组长不一定是组内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却一定是各方面能力最强的学生。教师要定期集中培训小组长,培训时除了了解反馈信息、作业专门指导外,还要倾听他们的意见和想法,让他们畅所欲言,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以利于使他们领导的小组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鲜明的个性。

每个小组还要设立六个学科组长,学科组长每人根据自己的意愿或老师的挑选担任,这样可以增强小组成员参与小组、管理小组的意识,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使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感觉到我很重要,为小组建设贡献力量。

(2)起一个响亮的名字。让每组成员集思广益、共同磋商,为小组取一个积极向上、富有新意的、响亮的名字,这有利于凝聚人心,形成小组目标和团队精神。事实证明,只要教师相信学生,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学生的潜能和智慧必定能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如:光荣、必胜、无敌、勤奋、日进、翱翔、合力、雄鹰,这是何等的信心,何等的意志,何等的气魂!(3)编一个相应的代号。按照一定的标准分好小组之后,有必要按照学生学业成绩和能力水平从高到低进行编号。全班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代码,并且每组学业水平处于同一层次的学生代码相同。例如可以将小组成员按成绩划分为AA、BB、CC三个层次,每个同学的代码便是A1、A2、B1、B2、C1、C2。这样既便于组长分工——小组内成员按一定的序号发言、交流、讨论,或者按一定的方式合作;又便于教师抽查——指定同一层次的学生代表小组发言,并给予及时评价,使个人承担一定的小组责任,促使小组成员将焦点集中到互教互助上来,减少或避免“搭便车”现象的发生。

(2)小组和小组长的培训

真正好的组长不是选出来的,也不是天生的,而是班主任培养出来的。不要只注重小组长现有的能力,而忽略了对人的潜能的开发与培养。要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小组建设成败的关键。要让他们知道当小组长是一次锻炼的机会,是他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这样他才能积极主动的去建设自己的小组,真正成为小组的主人。

1.明确小组长的作用

(1)小组长要团结同学、帮助同学、组织同学,打造积极向上的小组学习团队,勇敢地担当起学习小组的学习领袖角色;

(2)小组长要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一对一讨论或是小组内部三个层次间的研究解疑,确保每个小组成员实现高效学习;都达到“跳一跳够得着”的学习目标,最终实现小组团队的整体学习目标;

(3)小组长要及时检查小组成员课堂学习情况和每天学习内容的落实情况,学习内容堂堂消,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4)小组长要建立起针对每个小组成员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的评价制度,每周公布、总结一次,以督促小组成员不断反思,不断进步;

(5)小组长要组织小组成员利用好自主自习,根据A、B、C分层完成训练学案,并及时收齐上交;(6)小组长要负责维持本组同学的学习纪律,检查成长日记、学习档案等。2.突出抓好高效学习小组、高效科研小组建设。

老师要对高效学习小组在学习中的动车组分动力机作用上再提高认识,在小组建设、小组长培训上下真功夫。要重视小组文化的建设和团队凝聚力、向心力的打造,要利用学习小组间的良性竞争,在竞争中提高、在竞争中发展;要培养好学习小组长,学习小组长是学习小组的动力机,要培养学习小组长的组织、协调能力,发挥学习小组长在小组学习中的带头作用、领导作用、组织作用、检查督促作用;要创新小组评价机制,把评价主体让给学生,创新小组内部之间的评价和小组之间的评价,要在合作中借鉴,在借鉴中思考,在思考中提高。

3.培训小组长。

培训学习小组长至关重要,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措施:(1)明确组长的责任和作用。

行政小组长的职责:①了解组内同学的思想动态,融洽同学之间的关系,打造团结向上、勤于钻研、积极进取的学习小团队;②协同学习小组长控制好组内同学自主学习、分层讨论和高效展示的进程,做好组织分工,明确任务目标,确保每一个学习段的学习活动有序进行;③控制组内同学的课堂学习秩序和自习、周末自主学习秩序;④及时分配学习任务,督促组内的同学自主学习,按时高质量完成作业;⑤协同学习小组长对本组同学的学习状况,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搞好评价和总结,提醒帮助待优生确保学习效果;⑥经常反思小组管理中的问题,组织组内同学开展每周一次的小组活动,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

学科小组长职责:①及时地收齐导学案,查好导学案的质量;②协同行政小组长控制好组内同学自主学习、分层讨论和高效展示的进程,做好组织分工,明确任务目标,确保每一个学习段的学习活动有序进行;③负责了解积累本小组内所有同学的学习状况,发现在自学、讨论、展示、检测及导学案和训练学案的使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及时向老师反馈。在科研小组会上与老师共同研究改进课堂和学案的措施;④协同行政小组长对本组同学的学习状况,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搞好评价和总结,提醒帮助待优生确保学习效果;⑤协助行政小组长组织组内同学开展每周一次的小组活动;⑥开好由学习班长组织的高效课堂研讨会,认真汇报组内的情况,积极思考讨论改进的措施,并把会议的精神传达给小组成员。

(2)定期召开小组长会议,洞悉他们一周来在思想上、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困难并及时予以解决,让小组长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温暖。

(3)给小组长加自助餐。小组长为同学们服务,很辛苦,学有余力,必须有所回报。自助餐应注意的问题:有例题有规律方法总结有针对性习题有答案;量上由小见大;对学习效果要有检查评价。这实际上锻炼了组长的自学能力。

(4)帮助常务学习小组长培养各学科组长,在某些学科上让学科成绩优秀的同学担任学科组长,这样既能给常务小组长减负,又能带动其他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5)适时地肯定、表扬、激励。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在低层次需要满足之后,会向高层次需要努力,在当前学生绝大多数满足生存和安全需要的情况下,小组长领导一个小组也就屈于其满足更高层次如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使他们体会到这种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的心理满足、荣耀感,是激发他们对小组更加尽心尽力工作的源泉。4.小组成员培训

①加强学生互助意识的培养,要让优秀学生明白,教会待优化生学习,把知识让待优化生也学得懂的过程,也是自己深化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帮助待优化生不但不会影响自己,反而能提高自己的水平。

②给待优化生更多的学习、答题、汇报、展示的机会,对他们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即使答错了,也要肯定他们的精神,一点一点地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让他们勇于参加到小组的学习和探讨中来。这需要老师在学习过程中心里时刻记着他们,关注他们。

③转变传统的学生评价方式,在学习的每个环节、学生日常管理的每个环节,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个人的成绩不再凸现,而是以小组为单位评价优劣和好坏,包括课堂上的表现、班级纪律、学习成绩等等方面,让学生明白,个人的表现再好、成绩再优秀都不会得到肯定和表扬,只有小组的成绩才是自己的成绩,只有你的团队整体优秀了,你才是优秀的,以此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督促学生在小组内开展互助,提高整个小组的水平,可以在班内开展优秀组长的评选,以此激发优等生帮扶待优化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开展学习小组竞赛活动,营造小组间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

④在班级和学校范围内,大力开展集体主义教育和团队精神教育,优秀学习小组的评选可以扩展到全学校的范围,为班级工作创造更大的舆论空间。可能还有更好的办法,需要老师们在实践中积极的探索。总之,只有把学习小组建设好了,合作与交流才会真正地发挥作用,学生自主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才能达到。

拓展考虑:可根据学校情况建立学科科研小组。学科科研小组主要是由学科班长(即课代表)牵头组织,针对各个学科进行研究、调查学生本学科学习情况,并通过小组研究对老师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解决办法,同老师一起搞好本学科学习的小组。要注意发挥其作用,高效科研小组让教师教学“分身有术”,任课教师要深入科研小组内部,每周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研究,通过小组反馈,了解学情,融洽感情,增强教与学的针对性,革除低效和浪费,通过把学生推到前台,让学生各自承担相应的任务,既分工又合作,为真正地课堂高效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5.深入研究指导学生搞好分层讨论、分层达标。坚持小组讨论“先一对一分层,再组内集体讨论”的原则,先让同层次学生AA、BB、CC进行讨论,然后小组对分层讨论中不会的问题和小组讨论不出来的问题反馈给老师。要坚持“A教B,B教C,C拓展”的分层次学习理念,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实现“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

(3)小组的文化建设

(1)由行政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讨论酝酿制定有特色的组名和组训,并制成标志牌,激励小组的每一个成员,甚至可以有组歌。(谈获奖感言后可以合唱组歌。)

(2)由学科小组长组织订立组规,从自学、讨论、展示、作业的完成与收交、自主学习的纪律及学习的目标达成等方面制定出基本的规范要求,确保每个同学都能明确每个学习环节的具体做法。

(3)由行政小组长和和学科小组长共同组织每周一次形式多样的小组活动,如:开组会、座谈、游戏等,和谐组员之间的关系,增强小组凝聚力,促进组内同学的相互了解和团结协作,形成团结向上、勤于钻研、积极进取的组风。

(4)小组培训的一般性流程

组内合作关系主要通过打造小组来实现,做法如下: 1.选举组长

选好了组长,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一个好的组长可以控制整个小组,使得小组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整个小组拧成一股绳,整体向前进步。

2.制定队名、队训

我们知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同样作为一个小组也应该

有自己的章程。有了响亮的队名,小组内的每个成员就像找到了组织一样。有了队训,首先是每个成员自觉遵守,同时也为成员间的互相监督创造依据。

3.制定小组的共同奋斗目标

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大家才有了方向,有了方向就有了动力。当然,奋斗目标既有长期的又有短期的,长的可以是三年的,短的可以是每一天的,甚至于是每一节课的。

4.制定个人的奋斗目标

在共同的奋斗目标的指引下,每个成员制定个人的奋斗目标。同样的,个人的奋斗目标既有长期的又有短期的,长的可以是自己的人生规划,短的可以是下一个题目如何处理的更好。

5.建立小组内的互相合作机制

在以上的四个步骤解决完后,就要建立小组内的互相合作机制,这个主要靠教师的正确引导,要让同学们学会与他人共同分享痛苦与快乐,要乐于帮助他人。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的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较为强烈,因此,完成这个步骤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6、建立小组内的互相监督机制

学生按照这种分组方式以及面对面的座次。如何抓好课堂纪律以及自习课的纪律就成了一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小组内的互相监督机制,结合建立好的队训执行这个步骤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7.建立小组间的竞争机制 小组与小组之间是要对抗的,如何进行呢?主要做法有评选每一节课的最佳展示团队、最佳质疑对抗团队;每一周的最佳展示团队、最佳质疑对抗团队;每一个月的最佳展示团队、最佳质疑对抗团队;每一学期的的最佳展示团队、最佳质疑对抗团队等等。这个可以由老师们自由发挥,只要达到激发小组间的竞争,激发每个人的学习热情就可以了。

(5)小组管理与评价

(一)常规管理与评价

1.为进一步加强班级量化管理,增强学生的守纪意识,增强班干部的管理责任,树立起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各班制定和高效课堂相配套的学生管理规定(班规)。每个同学的基础分都为100分,然后根据指定的量化考核扣分细则进行考核减分。

2.每个学生的量化扣分记入本人量化考核档案,同时也记入其所在的学习团队的量化考核。

3.凡个人因违纪被学校量化扣分者,将按其扣分的5倍记入个人班级量化考核扣分,同时也记入其所在学习团队的量化考核。

(二)针对学校高效课堂模式,学习小组的评价如何开展? 1.课堂即时性、激励性评价、生成性评价

教师对每个学习小组评价要兼顾课前、课中、课后,从课前导学案预习、黑板板书、课中学生展示的质量、对抗质疑、生成以及课后学案的整理等方面及时给予过程性评价。

2.评价小组与评价个人相结合 第一种:标准分数

(1)导学案完成:班主任、课任教师抽查导学案完成情况(扣分制),扣分记入本人量化考核档案,同时也记入其所在学习团队的的量化考核。

(2)课前板书:根据板书质量及完成情况分为2、1分。(3)课堂展示:根据展示内容难易及精彩程度分为2、1分。(4)对抗质疑:产生对抗质疑一次记2分。第二种:分类分数

为了使全体学生都尽可能多地合作交流,达到人人参与学习的目的,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每小组每天得分前3名的学生单倍记分,得分后3名的学生双倍记分后,记入小组每天量化评分。

第三种:鼓励分数 在展示、质疑等环节表现特别优秀,或者产生意外良好效果得到老师和同学一致认可的,一次加5分。

(三)记录方法

各小组轮流记录,每小组有两个人负责,一人负责常规量化记录,一人负责高效学习量化记录,每天将记录结果交班级副班长,副班长每周汇总一次并报班主任。(这仅是一个案例,主要简单易操作的记录方法都可以)

(四)利用结果

1.每周、每月分别统计汇总,因分数既统计到个人,又加到团队,由此可评选班级每周和每月个人“展示明星”(表三)、“质疑明星”(表三)、“高效学习明星”(表三),在学习小组中评选“最佳学习小组”(表四)、“优秀团队”(表

五、表六)等。依据每周、每月的展示、质疑统计结果产生“展示明星”、“质疑明星”、“高效学习明星”;按照各小组的高效学习总得分产生“最佳学习小组”;以各小组常规量化考核得分和高效学习总得分之和产生“优秀团队”。

2.每周各班将依据各学习团队的常规量化考核得分,对各学习团队进行评比,对前两名进行表扬,并给予量化加分。对后两名给予黄牌警告,并由组长代表本组在班内做出300字说明。

3.教室内设光荣栏,将每小组周优秀个人加一颗星,优胜小组加一颗星。并将周优秀小组成员照片展示一周。

4.作为评比“三好学生”等各类先进的依据。

期中、期末每次模块考试后,结合每月统计结果,对学生个体、行政小组和学科小组进行激励评价奖励。

2、编写导学案

导学案编写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一)导学案的基本解释:导学案是现代课堂的载体,他集教案、学案、学习笔记和训练案于一体。四案一体,既可以保证其功能的完备性(替代课堂笔记和作业本),又可以为不同层次的教师在新老过渡中,都有所遵循。课堂变革在量变阶段积极稳妥,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质变就会自然发生,课堂嬗变于无声之中。

导学案的精髓就是这三个字——“导”“学”“案”。导,指导、引导、诱导、辅导,是教师主导作用在设计阶段的体现;学,为“学生”“学习”而设,是课堂学习学为主体、以生为本的表达,与此对应,应特别强调,不是为了教师的教;案,方案,既是方案就必然有目的性、系统性、整体性、功能性,绝不是学习信息的简单堆积。所以,导学案又被称为学生自学的路线图、导航仪、指南针。

(二)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生活化、操作化和方便检测是导学案编写的基本理念。所谓知识问题化,就是编写老师要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首先提炼出教材中符合课标要求的知识点,然后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和个人成长的经验,将知识尽可能还原于生活,把学生带到知识产生的起点,使知识情景化。

知识问题化的目的和作用是在教师的主导之下,让学生在路线图的引领下,自然而然地“遭遇”认知冲突,快速突出“重围”,高效重温知识的创立之路,使每个学生都认为知识是自己创立的,而不是从老师或者书本上学过来的,享受创造的成功和欢乐。这样获取的知识,理解深刻,记忆牢固,联想丰富,应用灵活。

为什么要求问题设置要有层次?第一,学生学习的进展是有层次的。任何一节教材的编写或者一篇文章的选取,其呈现的都是最后的结果,其表现的内容和承载的知识,都有相当大的跨度,这样大跨度的知识,学生不可能一口“吞”下去。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每一次的进步是有限度的,人不可能搞懂属于最近发展区之外的东西,所以,必须由设计者对整体的大跨度的知识适当进行分解,使学生每一次的进步,都成为可能;使每一次进步,都必须成为下一次进步的基石,学生在当节课上,就能把刚刚习得的知识转化为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帮助其破解最近的难题。第二,满足课堂知识的内在逻辑性和课堂发展的内在逻辑性需求。课堂最终要给学生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个体系必然有一个逻辑主线需要遵循,这条逻辑线,是靠知识的层次性和其相互衔接搭建完成的。看似开放的课堂,怎样才能做到活而不乱,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如何隐性发挥?课堂虽然以问题方式呈现,但知识的发展逻辑是课堂的一条暗线,这条暗线,若有若无地控制着课堂开放的度,使课堂放而不乱,始终象江河入海一样,虽有波澜起伏、蜿蜒曲折,但始终坚定地奔向最终的目标。

能否很好地实现问题设置的层次化,不仅事关知识的体系能否顺利、完美构建,而且关乎学生能否踏着合适的台阶,顺利发展,高效完成当节课的学习任务。

问题生活化:生活包括个体生活和群体(社会、家庭)生活。问题生活化,可以为解决中国基础教育的四大问题提供最有效的解决途径和方法。我们常常感叹和无奈于我们的课堂与学生的生命体验如此隔膜,我们的学校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如此陌生,我们的课堂学习的效率如此低下,我们师生的学习生活如此困苦!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课堂的教学只是师生一起“搬运知识”,读死书,死读书,当然是读书死。破解这四大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让课堂知识回归生活,或者至少是联系生活。人类的所有知识必然来源于人类的生活,知识只有回到生活中,才能彰显其魅力和能量。作为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的时候,你的最大责任不是告诉学生“什么是什么”,而是引导着学生高效快速地“重走”发现之旅。把历史“拉”到眼前,压缩宏观,让学生的视界包含宇宙,透视微观,让学生到基本粒子的世界“游玩”,让大师“跪”下和学生平等交流或者推着学生贴近、走入大师的生活,让抽象变具体,把结论延展为过程,给所有的知识赋予生命能够感受的温度、色彩、味道、分量„„这就是问题的生活化。生活化后的知识,不再仅仅是记忆和理解,更重要是的体验和应用能力、创造能力的提升和生活智慧的产生。

操作化:课堂是一个特定空间、时间、任务、条件、人物的学习和发展空间,由于学习不再仅仅是个体的内在行为,更多地表现为群体的外在行动,所以,老师设计的问题不能仅仅是思想者的沉思,要尽可能具备外在的可操作性,可视、听性。识记可以和表演结合起来,实在没有情境(理科概念、公式等)可创设,也可以变成对抗赛,理解可以与四种展示(板书、讲解、对抗质疑、点拨提升)融汇在一起,课堂应用多数是解题,但也可以有别的方式参与,拓展既可以是生命的个性化体验,也可以是共性的生活化感受,更可以是“异想天开”的创造和联系„„总之,坚持尽可能的操作化,才有可能使群体学习和外显的学习成为可能,课堂才会更具活力和效率。

方便检测:检测是学习的重要一环,也是课堂上师生进行学情调查、交流反馈、及时进行学习行为矫正的常用方法。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往往就不好检测,问题设计时要尽可能减少这种情况,使课堂问题具备可检测性,以便让师生更好地把握课堂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三)杜绝知识习题化、导学案试卷化,避免剪贴化。知识问题化和知识习题化有严格区分,知识问题化的难度要远远大于知识习题化,知识问题化体现了教师的专业功底,隐含着教师对学习团队的引导作用。知识问题化从认知链条上看是向前延伸,让学生明白知识的源头,是满足学生自我探究、体验、感悟的需要。知识习题化是向后推演,是巩固知识、检测知识、应用知识、应对考试的训练方式。如果导学案出现习题化,就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无从下手,学习成了无源之水,认知过程被人为的本末倒置。习题化,不仅使学生的学习无从下手,达不到预习的目的,还会极大地挫伤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当然,导学案中并不是不允许出现习题,适当的习题满足了学习的后半段功能,比如训练和检测题目,已达到导学案“四案一体”的功效,但是,这部分习题应位列在问题化的后面,而且数量要适当控制到不能多于传统课堂例题加作业的程度。

导学案试卷化会割裂导学案的内在逻辑,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出现人为的混乱,从而在大大削弱自学功效的同时,伤害学生自学的内在动力机制。试卷是考试的载体,考试作用有三——诊断、评估、选拔。后两者是结果性的,第一个是过程性的。但无论是过程性的还是结果性的,试卷承担的责任决定了它和导学案完全不同。试卷通过以点带面,达到既要考得全面又要控制试题量的目的,这种支离破碎的“点式”分布,绝不能满足学生的自学认知需要。为了防止应考者“借风行船”,试题间应尽可能避免相互“关照”,形成逻辑关系;而导学案则是尽力强调前面问题对后面问题的铺垫和启发作用,用前一个问题的解决把后一个问题推入最近发展区的同时,借助前面学习形成的能力,促进后一问题的理解和把握。

导学案不是不可以剪贴,但要避免剪贴化。电脑和网络的普及,给我们收集信息带来了方便,但是,导学案的编写,必须针对师情、学情。网络和出版物提供的材料,只能借鉴。导学案编写过程,是围绕为了让学生实现课标要求,教师把自己的生命体验和生活感悟融入教材的过程,是教师和教材的互动生成。如果出现过分剪贴,实际上教师没有把真正自己融入,这是对教师这个课程资源的极大浪费。如果学校不太顾及纸张的消耗,建议所有的问题,都在经历老师之手后进行适当转化,变成自己的东西再写入导学案。

(四)导学案编写基本规范 1、一课一案

这里所说的课,是指按四十五分钟(四十分钟)一节安排的课时,不指课本上的节次,因为一个课本上的节次,有的需要安排几个课时。无论什么课型,都要有相对应的导学案。对习题讲评和试卷讲评课,在习题集和试卷上的基础上,针对出现的问题编制导学案,问题化中的生活化要求可适当降低。

2、容量要求

八开纸,页边距、中缝1.6厘米左右,正面导学,训练题目穿插其中,但主要应放在后面。训练题目代替传统课堂的上的例题和作业,都要求在预习阶段进行探究。

3、问题层次化

问题设计分A、B、C、D四个层次,分别为识记级内容、理解级内容、应用级内容和拓展级内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时间资源及能力资源进行预习“程度”的选择,在全面预习的前提下,尊重和满足个体的差异性选择。

4、主体性原则

导学案设计,必须尊重学生、尊重学情;必须注重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内在驱动力;必须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发动学生、利用学生,一定注重留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自主发展,做学习的主人。

5、探究性原则

使用导学案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案的编制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坚持低起点、小坡度,常激励,从而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创立知识、收获成功的喜悦。

(五)导学案的基本环节 1)学习目标

显性的是知识和能力目标,隐性的是科学和情感目标。基本要求是:选择恰当,表述简洁、清晰、准确、全面。

所谓选择恰当,就是指教师要根据学期(月度)或者学年()刚性学习进度要求和你所教班级现实的学情进行反复权衡后做出的综合的既适应当前学情又能够保证在一个时间周期内完成刚性进度的选择。建议,刚刚进入这种课堂的班级,把目标定的浅些、少些,以培养的学生的情感、态度为主要着力点,随着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加强和学习能力的提高,目标容量、难度都可以适当加大。这种课由于十分关注学生内在驱动力和学习能力习惯的培养,在一个学习周期内,也是加速的课,前面慢一些,不会耽误整体进度。

学习目标选择是否恰当,是对教师对学情了解是否准确的验证和考验。出现“吃不饱”或“不够吃” 的课堂,目标选择不当是第一原因。

所谓表述全面、简洁、清晰、准确主要是便于学生迅速把握和了解。以便在开放的课堂中真正做到“形散而神聚”。全面意味着不能遗漏,简洁意味着不能繁琐,清晰表示学生能够迅速把握,准确表示尽可能减少歧义。

2)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背景,预测可能出现的难点。根据考纲、课程标准,确定重点。提醒学生要重点掌握的问题,激发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信心。重点、难点的确定都是经验性预设。

3)知识链接(背景知识)

把本节课内容放在该学科整个学段学习过程中,以往所学哪些知识为本节打下铺垫,本节为以后的学习作了哪些准备。

4)学法指导

包括课堂上学生重点要看的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图片等,学习方法、记忆方法、理解角度、理论运用等活动方式的指导及疑难问题的索引、提示等,是对学生自我学习的重要指导。5)问题逻辑

导学案设计问题要有层次、有逻辑、有内在的关联,解决一个问题同时也是解决下一问题的前奏,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小的问题中,自然解决重点问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逐步教会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6)学习反思

每学习一个知识点、做一道题后都要进行反思,总结得失。必要时写在导学案上。做好这项工作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7)练练试试(小试身手)

题目设置要分四个层次。A、B级(基础):结合本节课的内容,选编基础性较强的练习题,题目要体现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基础知识、基本规律的理解,要求学生独立完成。C级(中等):结合本节课内容,选编有一定综合性的练习题,题目要体现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基础知识、基本规律的运用,学生可以通过合作学习来完成。D级(拓展):结合本节内容,选编一至两道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的综合性习题,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并运用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分析和解决问题。

8)归纳小结。本项内容是对本课所学知识、方法、规律的总结,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后进行,由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完成。

注:一般1、2、3、7、8项是“显性”的,4、5、6项是“隐性”的,“归纳小结”时要留下合适的空白,建议使用思维导图或画知识树的方式进行。

六、高效课堂实施程序

1、发现问题,形成课题,破旧立新。

(1)如何发现课堂中的问题,如何把问题转化为课题?

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感悟即成果。教师善于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并转化为自己的研究课题,既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也是教师专业发展最简洁有效的方法之一。

如何才能做到发现问题并将其转化为研究课题?我认为发现问题至关重要!转化为课题相对容易。怎样发现问题?首先,要坚信课堂存在问题的必然性。对于课堂我有一个深刻的体会:“课堂永远不会完美”,恰如一句广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要踏上课改之路,就永远在路上,不再有终点。正因为如此,我相信“没有没有问题的课堂”,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前行。其次,要能从理论的高度解析自己课堂的行为细节,坚持做有“理”的事,避免盲目。做事有“理”,不仅可以保证效率,更能保证方向正确。当然,这里所说的理论,一定要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新的、权威理论。第三,关注细节,从细节入手“捻针尖”,深度透视课堂,暴露和发现课堂存在的问题。比如“教师站位与作用的关系”这一课题,关注的就是在新课堂中教师如何站位才更有利于主导作用的发挥。问题看似很小,但是作用重大。第四,关注课堂的宽度,在边角处发现问题,使课堂整体性优化、趋于完善。由于受传统课堂教学和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我们老师从时间这个维度往往比较重视“上课”期间,从空间的维度往往只关注“教室”和“学校”,从学生这个维度上往往只关心所谓“好”学生,这本身就是课堂的问题,同时这个问题也极大地影响着我们对课堂问题的发现,形成了问题的指数效应。引导我们的教师关注所谓的课外,关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关注所有的学生,就能不断地整体优化我们的课堂,要建立起“学习是一个整体”“有学习的地方就是课堂”的观念。第五,关注课堂的逻辑关系,从系统的角度发现问题。课前预设、课中展示交流、课后反思总结是大的学习逻辑关系,问题层次化是课堂设计阶段须遵循的逻辑关系,目标展示、学情调查、问题汇总、精讲点拨、当堂检测和课堂小结是课中展示交流的逻辑关系。从这些逻辑关系的设计和执行中,肯定还存在可细化可优化的部分,这些可细化可优化的部分,就是问题。

(2)问题转化为课题的意义是什么?

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是教育者的智慧,也是教师生命活力的展现。传统教学,教师是知识的“二传手”“搬运工”,日积月累的只是技巧,教师功底的所谓厚实仅仅表现为表述的精彩和解题的熟练,所以有人说,这样的课堂不道德,课堂既“杀死”了学生的慧念,也浇灭了教师的生命之火。问题转化为课题,不仅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保证,而且问题一旦转化为课题,其所指就不再是单个具体的问题,课题研究所产生的成果一般都带有理论性和普遍性、规律性——一个问题的解决,既会带来一系列问题的突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重要的是,研究所产生的理论突破或者视野拓展,更能让一线教师看到问题背后的问题,能够从更高的层面分析、指导、解决问题和防止一系列同类问题性错误再犯。问题转课题,还可以让我们的教师以一个研究者的视角看待课堂,教师从讲者——到教者——到学者——最终成为教育的研究者,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也是区别教师处在不同境界的重要标志。问题的课题化,使教师突破问题、取得进步的同时,也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发动机”之一。

(3)课题研究的方式与机制有哪些?

实际上,很多一线教师,看到这样的题目就会发晕!方式变成方法,机制变成动力和风险(成果与成本、投入与产出„„)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课题研究变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问题的价值及解决方式更通俗一些,有问题需要解决,解决的方式不外乎求教于历史、求教于名家、求教于实验数据、求教于事实(实践)。阅读可以让你明了史实,理论、经典,让“大家”帮你佐证或解决问题;严格条件的实验,让极端化后的事实再现,来证实一些假说。这些方式,都行之有效,但过于严谨、严肃和生涩,很多一线教职工并不熟悉,正如我开始说的,光是这些名词就可能让许多人望而却步了。相对而言,大量阅读,明了前人的思考、方法和成果,动笔展示自己——开博客,把自己的思考暴露于大庭广众之下,或者直接采取叙事研究,把自己的思考或者真实的经历,把自己虚拟的或者真实的经历以叙事的方式表达出来,不仅使表达者有一个收集、梳理、思考、研究、归纳、挖掘、提升的过程,还更有利于读者以小见大、感同身受,身临其境,更能理解和把握问题的实质。

课题研究,作为一种主体性极强的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过程,任何外力的推动,其效能都是极其有限的,这也正是我国基础教育界,课题众多,但既不开花也不结果的重要原因之一。推动教师把问题转换到课题的强大动力只能来自教师的内心,推动机制的建立,也必须源于内心主动地“选择”与“担当”意识的建立,亦即来自教师主体性作用的真正发挥。我们让教师意识到,今天的课堂必须改,为了学生、为了自己、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们必须做出正确的选择,否则,我们付出越多,危害越大!对教师队伍的启蒙和唤醒,是推动教师主动进行课堂教学研究最根本的机制。

第四篇:浅析农村小学语文小班化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浅析农村小学语文小班化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摘要】由于当下农村小学的学生数量逐渐减少,呈现小班化的特点,所以,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也应该以新的教学理念应对新的教学形势。如何根据地方化特色因地制宜地选择教学方法,是当下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探索发展的课题。老师应该改变课堂中学生以静为主的课堂原则,加入促进学生自主化学习的教学理念,使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得以提高。本文讨论了四项农村小学语文小班化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学;小班化;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一、生本互动,将教材内容生动化

学生数量的减少,增加了老师对学生给予更多关注的机会,无论是时间还是精力,都使得老师能够较好地对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与学习进行关注,更充分地掌握学生所展现出的特性,从而更加有利于老师对学生的教导与培养,使孩子的个性化发展环境得到保障。以往的课堂教学都是注重“老师怎么教”,现在应该转为“学生怎么学”,老师在课堂中把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对课本进行自主化研读,老师在进行辅导的同时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掌握,有利于老师及时调整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对课文知识的认知与掌握。

例如在讲解《故乡的河》一文时,文中有很多主人公对于童年趣事的描写,这些描写生动、活泼,学生在诵读的时候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老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理解力与想象力的拓展,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孩子们对课文中的场景进行模拟与想象,并将想象后的场景进行描述,比如主人公在“叉鱼”的时候会不会摔倒、叉到的小鱼会不会把主人公的衣服弄湿等等,使学生感受到课文中所描写的充满活力与童趣的画面,从而加深对课文的认识与感悟。老师要在孩子们进行想象的时候,在一旁对孩子的表现进行点评,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二、打破班级限制,加强班级之间的互动交流

班级中较少的学生数量有利于学生的个体化成长与学习,学生的学习机会与空间都更加充足,受到老师单独指导的机会也比较多。但是,班级规模的缩小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也会对学生的多样化成长环境造成限制。为了改善小班化教学不利于学生构建主体意识的情况,应该加强班级与班级之间的联动,将各个班级视为一个整体进行活动交流,更加利用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与交流活动的拓展。

通过加强班级之间的联动来提高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使班级与班级的成员之间更加互通与流动。比如,学校在举办图书交流的时候,会要求学生将各自心爱的读物进行汇集整理,再挑选较好的书籍作为班级阅读的范本推荐给学生。一般教室里都会设一架展示柜来展示这些书籍,老师可以把书柜的位置由教室一角转移到教室门口,使各个班级的学生都能对这些书籍进行观摩与借读,打破传统教学中班级的独立性,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交流范围的增加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提高他们的选择、交流、思考、阅读等方面的独立选择能力,这也是加强班级与班级之间联动性的意义所在。

三、小组合作,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育的本职不仅体现在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上,还应该包括学生学习能力与合作意识的培养,因为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老师的教学方法将会决定学生在面对学习时的态度,对学生一生的成长与学习都要重要影响。在课堂上,老师应该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从平等的角度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组织与引导。例如引导学生进行课前自行预习与阅读、课中自主思考与练习、课余自我总结与检测等,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态度与习惯,重视自我学习的表现,并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与技巧。

由于学生的学习水平与能力存在差异,老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进方分组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通过对学生展现的层次差异进行合理搭配,加强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搭配原则。在进行课堂活动的时候,老师要注意明确小?M成员之间的分工,使小组成员都能参与到活动中,并且拥有适合自身学习水平的活动任务,使学生的差异资源得到平衡,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组内竞争与组间竞争,从而使课堂教学活动展现最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活动中强化合作精神,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与水平,在倾诉、交流、讲述、提问、回答的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认知与掌握,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水平的目的。

四、因材施教,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班化教学理念具有先进、高效的特点,对于当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内容及过程都有较好的改进作用,使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发生转变,老师成为教学中的辅导者与指引者,充分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学生个性化成长与发展都极为有利。

小班化教学更加有利于老师进行因材施教,老师将学习主动权更多地分配给学生以后,便可以有时间及精力给予学生更全面与细致的关注,对学生特性的了解与掌握也更加充分,从而利于老师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学与辅导。师生关系也会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成长与进步能够得到老师的认可与肯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信心可以得到激发与加强。老师也可以通过针对性地布置作业来强化学生的学习弱项,深化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要点与难点。小班化教学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学生的个性得到良好的发展环境,对促进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有着积极作用。

五、结语

面对当前农村小学所呈现的学生数量少等特点,小班教学是比较适宜的教学方法,可以优化小班化的课堂环境与组织形式,对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着较好的促进作用。同时,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的能力,老师可以更全面地因材施教,通过课堂教学的分层处理与课中练习反馈,构建高效、科学的小班教学模式,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武桂香,赵金秀,向保秀.浅析农村小学语文小班化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上),2014(8).(编辑:张晓婧)

第五篇:小班化高效课堂观察

小班化高效课堂观察

(一)—— 课程实施效果分析

观察目的:通过课堂观察改善学生课堂学习的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观察纬度:课程性质 —— 考查·评价

研究问题: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教师在教学中是否根据学情个性化的教、学生个性化的学。

小班化高效课堂观察

(二)—— 学生参与学习的广度

观察目的:让教师能够关注每一个, 充分调动全班学生全情投入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观察纬度:教师教学 / 发言·交流·指导。

研究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心中是否有每一个学生。

说明:

1.记录学生课堂发言的位置和发言次数。当学生被单独指名回答问题(或朗读等)的次数;以划“正”

字的方式记录,叫到一次,在其相应的位置上划一笔。2.学生之间的自由辩论,小组讨论后的发言人发言,或离开座位的表演和活动,可用符号“▲”表示

发言、表演等活动,还可用符号“→”表示教师在教师里行走的路线图,从而正确反映出教师的顾及面。

小班化高效课堂观察

(三)—— 课堂提问有效性分析

观察目的:教师课堂提问是否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提问的是否启迪学生的思维,体现高效。观察纬度:教师教学——层次·指向·指导·机智。研究问题:教师如何提问高效?

小班化高效课堂观察

(四)——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

观察目的:了解学生学习方式,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主动探讨问题,合作学习的能力。观察纬度:学生学习——互动·主动·体验。研究问题: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参与学习的状态

小班化高效课堂观察

(五)—— 课堂文化表现解析

观察目的:课堂管理对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干预作用。观察纬度:课堂文化——课堂管理·精细 ·高效。研究问题:教师对当课人、时、事的管理是否合理。

小班化高效课堂观察

(六)——学生学习投入度观察

观察目的:寻找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低效行为与高效行为,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生成的状态。观察纬度:教师与学生行为 —— 低效行为·高效行为 ·生成状态

研究问题:观察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投入状态,提升教师的教学机智。

下载第一章小班化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一章小班化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堂高效教学策略心得

    课堂高效教学策略心得 课堂高效教学策略心得1 6月6日,我们里庄中学一行16人到孙祖中学观摩学习他们的课改经验——小组合作学习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成果。听了他们安排的......

    课堂高效教学策略心得

    课堂高效教学策略心得 课堂高效教学策略心得1 自我县实施高效课堂改革以来,我迷茫过,退缩过,怀疑过,但是硬着头皮一步步跟着课改的步伐慢慢走来,感触颇深,收获颇大。我觉得上好一......

    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第一、要使一节课成为一节高效课堂,我觉得首先课前的准备最重要。“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实现课堂高效,必须下足课前准备功夫。要准备些什么呢?首......

    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莲峰镇中心校——杨丹平内容摘要:构建高效课堂要做好: 一、高效课堂教学的界定 二、备的策略 三、 教的策略 四、学的策略 五、思的策略 关键词:轻负担......

    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一、以问题促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为了引导学生分析盐类水解的实质,推动学生的思维进程,教师可以碳酸钠溶液为例,设计四个渐进式问题:(1)碳酸钠溶液中......

    政治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政治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封川中学 邓树万 *** dengshuwan@163.con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高效是一门艺术,如何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策略,是我们每一位教育......

    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阿旺中学政史地组毕正琼 【摘要】初中历史学科的普遍现状是学校开设课时少、教师任教班级多、学生学习兴趣低,而从2012年以来又被纳入了云南省学......

    中小学小班化高效课堂教学研究

    中小学小班化高效课堂教学研究 大连市西岗区教育局 李生滨 关键词: 高效课堂 小班化 一、背景与意义: 1、实施“小班化教育”是社会发展对现代人才的需要。在我国由于城市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