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师的现代教学理念
语文教师的现代教学理念
巴师附小 陆凤鸣
近段时间,我参加教师远程培训,学习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有所收获。特别深刻的感受是: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应该树立以下四种现代教学理念:
1、应当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变“当前发展”为“可持续发展” 语文教学在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上,主要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激发兴趣,让学生热爱语文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我们已进入了终身学习的时代,语文将陪伴着人的一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面向全体,关注差异
这里讲的“可持续发展”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全体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必须面向不同条件和不同背景下的全体学生。二是指不同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学生个体之间在智力、生活经验、认知方式、情感态度等方面存在着客观的差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
(3)教给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一旦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就会在广阔的语文世界里自由飞翔。
(4)交流合作,培养合作精神
合作精神是现代社会人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如合作搜集资料,合作制订综合性学习方案,合作办手抄报,相互交流各自的学习经验等等。
2、应当树立新的课程理念:变“课程的传播者”为“课程的开发者”
语文教师如何成为语文课程的开发者呢?
(1)要活用新教材。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活用新教材:一是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重新优化组合教材内容;二是要敢于对现行教材进行增删,凡是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教材都可以用于教学。
(2)要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区、本班学生丰富的课程资源(如校园文化、图书室、网络、自然资源、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与经验等),开发有特色的班本语文教材。
(3)要充分挖掘与利用语文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语文课程资源(如学生遇到的问题、独特的感受等)。
3、应当树立新的目标理念:变“片面”为“全面”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三个辩证关系:
(1)认知与情意的辩证关系。认知主要解决“会不会”的问题,情意主要解决“喜欢不喜欢学”的问题。对于那些能促进学生未来发展的、学生必须掌握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但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采用从动机走向目的的教学策略,从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入手,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境中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做到既学会了知识和技能,又享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2)结论与过程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固然要教给学生正确的结论,但又不能把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学生,而应关注学生获得结论的过程,如学生获得结论的思考过程、思考方法、合作方式、独特体验等。强调结论与过程的统一,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结论的记忆,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3)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为了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师必须对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预设,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备课。语文教师在对某课的教学目标进行预设时,往往须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二是
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有哪些。然而,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有的学生已经学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问题,即动态生成的问题,却不在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之中。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重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将预设的教学目标与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机整合成新的教学目标。这样做,既可以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同时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学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4、应当树立新的评价理念:变“甄别与选拔”为“激励成功” 我们在进行语文课程的评价时,必须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1)变“功利性评价”为“问题诊断性评价”。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评价具有极其功利性的色彩:通过评价给学生打等级,为“评价而评价”。这种功利性评价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极为不利的。因此,语文教学评价必须从这种功利性评价向问题诊断性评价转化。通过问题诊断性评价,教师从中捕捉教学反馈信息,并据此诊断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发现学生的优点与不足,在此基础上调整和改进教学,最终让所有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2)实施差异性评价。针对不同的个体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例如,可以在一张试卷中设置有梯度的题目,供学生自主选择,充分体现评价满足不同个体发展的需要。还可以针对特殊个体采用特别的办法进行评价。通过差异性评价,让全体学生得到激励,从而增强他们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3)弘扬特长评价。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都有自己的特长,有的擅长写字,有的擅长朗读,有的擅长演讲,还有的擅长书面作文。因此,我们在注意全面评价的同时,要注重弘扬学生的特长评价。通过特长评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好语文的自信力。
第二篇:现代慈善理念范文
现代慈善理念
爱心联盟网
社工网 梅明爱心联盟 梅明社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我国的社会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其中也涵盖了现代公益慈善事业,涉及立法、免税、注册、志愿服务、政府采购等多方面内容,全方位勾勒了一幅现代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蓝图。目前,随着我国社会改革和社会建设的加快,社会对和谐包容的需求不断增大,慈善组织数量发展较快,全社会的慈善意识普遍提高,公民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有增无减,社会慈善文化氛围大为改善,全民慈善大环境正在形成。这里,主要结合我国国情和慈善民情,从人文视角的多个维度,漫谈和梳理现代慈善理念,为营造我国发展现代慈善事业良好的人文氛围鼓与呼。
现代慈善理念较传统慈善认识,更多体现了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更多体现了社会走向善治的时代内涵,更多体现了自愿平等的社会价值,集成了文化、信仰、精神、尊严、平等、自愿、爱心、互益、责任、和谐等多个人文要素,汇成了21世纪人类慈善文明的一道风景线。
慈善是一种文化,一种具有普世价值的人类文明符号
慈善是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实力的真实反映。慈善作为一种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社会文化,是人类宗教信仰和道德文明的精髓所在,它拥有一种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传统意义上,慈善文化更多是一种行为模式,通过扶老、助残、救孤、济困、救灾、助学、助医等行为,传递着人间的平等互助和诚信友爱。在现代社会,慈善文化更多体现为公民参与公益、帮助弱者的渴望和完善自身道德的内在要求,它融合在宗教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消费文化等多种文化之中,并在与各种文化碰撞与磨合中凝成社会共识。而且,现代慈善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类的进步而进步,已成为提升公民社会道德、促进精神文明的重要手段。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我国自古就是慈善之邦,上至一国之君,下至普通民众,都秉有乐善好施的奉献精神。文献记载,“慈善”一词在南北朝时就较早出现,《北史.崔光传》有云:“光宽和慈善,不忤于物,进退沉浮,自得而已。” 史书载有商汤为与夏桀争夺天下,格外重视扶危济困,“夷境而积粟,饥者食之,寒者衣之,不资者振之,天下归汤若流水。此桀之所以失其天下也。” 夏、商、周三代也常被后世视为充满仁爱之心的朝代。其中尤以周文王为胜,史称文王“怀保小民,惠鲜鳏寡……用咸和万民”,孟子释其“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四者”即现在所常指的“鳏、寡、独、孤”。顺流而下,汉唐寺院济贫、赈灾、医疗、戒残杀的长盛不衰;宋代养老扶幼事业的勃兴;元医疗救助兴起;明清民间慈善群体在中国慈善史上也首屈一指。
追根溯源,中华慈善文化源远流长,流派众多,精彩纷呈。儒家倡导仁爱精神,推崇“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孟子释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道家主张“损有余,补不足”,遵从“知足不辱”、“知足常乐”、“知足者富”。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让“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要“爱无差等”,“远施周遍”使“天下之人皆相爱”,达到“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的境界。佛家主张“慈悲为怀”,宣扬摆脱轮回、出离三界、普度众生,实行“与乐、拔苦”的义举,为一切众生造福田。凡此种种,这种潜移默化的慈善文化长期植根在中囯传统文化的土壤里,积德行善、乐善好施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中华慈善文化以仁爱、兼爱、恒爱为核心,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现代慈善要求,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在当今时代语境下,营造“以人为本”、“助人为乐”的人文慈善环境,传承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吸收各国慈善文化的精髓,对于推进我国志愿社会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慈善是一种信仰,一种人类对生命和社会的信念和意志
慈善源于信仰,信仰升华慈善。慈善是宗教信仰的核心构成要素之一,是长期以来人类对生命存在价值的一种社会理解和认同。从这个意义说,慈善信仰闪烁着人性的光芒,包涵着生命的关爱,彰显了人类的生命价值和生活追求。可以说,慈善信仰不分国家、地域,不分种族与肤色,是人类真善美的和谐统一,是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生态的互惠共生。所谓慈善者,于人施慈,于己修善。可以说,在人类的历史长河里,慈善信仰滋养了生命,丰富了生命,升华了生命。在现代社会,慈善信仰也让公民超越自我小我、追求人性的真我本我。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爱人、爱社会、爱自然、爱生命为内涵的慈善信仰构成了现代社会的思想道德根基。
作为一种对于生命和生存态度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慈善与宗教信仰的渊源极深,一些有识之士认为慈善思想直接起源于宗教。从美国宗教与慈善事业的关系看,宗教对慈善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美国著名哲学家亨利·艾伦·莫曾就此作过精辟概括:“宗教乃慈善之母,不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产生过程中,莫不如此。”基督教认为,富人要想进入天堂,惟一途径就是将自己的财富捐赠出去。基督教中有关“富人原罪”教义让富有者有一种“负罪感”,希望通过行善于社会来祈求“上帝”宽恕,以求灵魂净化,良心解脱,维系生命安全和灵魂安宁。由于深受基督教“互济文化”的影响,美国富人捐款与基督教“富人原罪”的教义关联度较高。美国私人慈善事业奠基者之一钢铁巨头安德鲁·卡内基1889年发表《财富的福音》一文已成为美国现代慈善事业的经典之作,其“人死富有,死而蒙羞”广为世人所知,被奉为慈善业的经典语录。美国现代私人慈善事业奠基者、石油巨子约翰·D·洛克菲勒也明确地将他从事慈善事业的动力归于基督教浸礼会信仰,终生践行基督教义所倡导的朴素生活方式,并在去世前向社会捐献大额财富。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基督教“富人原罪”教义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国社会慈善思想与行为的直接动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宗教在社会慈善事业中也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佛教界以慈悲为怀推动人间佛教思想建设,道教主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修身致和……从救助艾滋孤儿到救灾捐赠,各宗教积极发扬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积极参与赈灾扶贫、环境保护、捐资助学、养老抚孤等社会公益慈善事业,不断探索和开辟宗教慈善的渠道和平台,成为我国社会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当今,我国正处于社会文明的快速上升期,如何让公民更好地体会和分享生命的价值和幸福,各宗教在变革中找准位置,利用自身特点和优势,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培养提升公民的慈善信仰显得十分有必要,十分迫切。
慈善是一种精神,一种彰显人类大爱的慈悲和付出精神
慈善是一种心境,是人类对生命至真、至善、至美的一种精神需求。现代慈善彰显了人类的仁爱、慈悲和博爱,它体现了人类无私无我的大爱情怀,是一种追求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是一种救死扶伤、关爱生命的人道主义精神,是一种勇于担当、舍我其谁的献身精神。与之相应,每一个社会都需要一种体现庄严责任和时代激情的精神支撑,慈善精神就是这种普世情怀升华时代精神的元动力,体现在不同时期的民族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等的内涵层面上。
大慈大悲,大善大爱。爱国主义是慈善精神的一个至高境界,在善与爱的历史范畴里,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孙中山“救国图存,振兴中华”,世代传承的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慈善品格和道德风范,培育了无数的爱国志士、民族英雄和杰出人物。这种彰显民族大义和国家大爱的慈善精神铸就了民族之魂,生生不息,根深叶茂,深深地融入了民族意识、民族性格和民族气概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无时不善,无处不善。在当代中国,雷锋精神也是慈善精神内涵外化的一道风景,这种舍己为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包含着人格的自我修炼,也包含着美好、温暖的人际关系,还蕴涵着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现实中最好的范例,就是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全国红十字志愿者之星、鞍钢矿业公司模范共产党员、鞍钢精神文明建设标兵、鞍山市道德模范郭明义,15年为企业创效3000多万元,20年累计无偿献血6万多毫升,先后为“希望工程”、困难职工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多元,资助贫困生180多名,自己却过着清贫简朴的生活,用实际行动为当代雷锋精神做出了最好诠释。
从某种意义上,现代慈善精神在更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对生命和社会的关爱和担当精神。正是在这种慈善精神感召下,慈善者以其仁爱之心、慈悲情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弥补社会贫富差距,克服社会疏离和隔膜,促进人与人彼此亲近、沟通与认同,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构成推动中国社会慈善事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慈善是一种尊严,一种绽放人性之光的德行和善举
从人性的角度看,慈善的最高原则就是彰显和维护公民的尊严,尊严也是现代慈善的准入门槛,更是现代社会文明的一个道德坐标。应该说,人格尊严是现代慈善的灵魂所在,用任何语言来赞美和褒奖它都不为过。在某种意义上,现代慈善不需要功利的动机,不需要轰轰烈烈的仪式,不需要热热闹闹的场面;它需要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一种从从容容的心态,一种平平静静的氛围,这种情境构成了对慈善尊严的呵护和推崇。
现代慈善的尊严理念更多地体现了对人性的一种关爱和呵护,体现了一种对弱者尊严的理解和尊重。应该说,现代慈善绝不是同情和怜悯,不是简单随意的施与,必须要让受施者得到帮助的同时拥有尊严和平等。可以说,敬畏生命的尊严是“底线伦理”,让每一个生命都拥有尊严,就是现代慈善对生命尊严的一种坚守和承诺。
这里选讲两个有关慈善尊严的故事。其一是很有名的荷兰故事。鹿特丹一家电视台在报道一次慈善活动时,出现了一位受助者的镜头,镜头持续只有短短一秒钟。但电视台遭到了受助者的起诉,也遭到众多观众的批评和谴责。最后电视台长发表了致歉声明。荷兰许多慈善活动都不会大张旗鼓地进行,媒体在报道慈善活动时不会提到某个具体受助人,记者也不会采访受助人,报纸上没有受助者照片,电视上没有受助者镜头。在荷兰人看来,媒体的曝光会侵犯受助者的隐私权和人格尊严。
其二是作家刘墉的“课不能停”故事。纽约一个公立小学积雪致难以举步仍然上课。一些家长打电话去抱怨后对学校满口道歉。学校回复让家长闻之震撼、无不动容。原来,不少贫困家庭白天开不起暖气,供不起午饭,孩子的营养全靠学校的免费中饭,有时还可以带些回家当晚餐,学校停课一天,穷孩子就多受一天冻,挨一天饿,所以老师宁愿自己苦一点,也不愿意停课。或许有家长会问:为何不让富裕家庭的孩子留在家里,单单让穷苦的孩子去学校享受暖气与营养午餐呢?学校老师的答复是:那样做的话,会让穷苦的孩子认为他是在接受救济,而慈善的最高原则,是保护受捐者的尊严。
必须指出的是,现实中很多慈善场景令人难堪,很多人不乏慈善之心,却不知如何做慈善,有的人把慈善做成了活动秀,甚至把慈善当成了营销术,任意曝光受赠者身份信息,受赠者成为慈善“道具”苦不堪言。由此看来,现代慈善仅有爱心施与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以尊严为前提的慈善理性和温情。
慈善是一种平等,一种现代公民与生俱来的社会权利
平等是现代慈善的一个基本理念,其目的和初衷是要实现平等慈善,人人可善。人类慈善的发展进程表明,唯有平等,慈善的尊严价值才能得以彰显,慈善的社会参与才能得以实现。毫无疑问,现代慈善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普通的社会行为方式,每个公民,无论身份地位与贫富程度,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根据价值取向和兴趣爱好平等地参与其中。
从慈善平等的维度看,现代慈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平等与善意,是一种平等的赠予和接受,慈善的目的是人人互助,人人平等。在现代慈善的平等理念下,做慈善不仅仅是因为受助者需要帮助,更重要的也是回应自己的心灵召唤。施与者也应向受助者表示感谢,感谢受助者给予自己行善的机会。正是这种闪烁人性光辉的人格平等,让现代慈善具有了普世价值的人文情怀。
2010年9月 “股神”巴菲特在北京接受专访时表示,平民慈善更值得尊敬,每个个体对慈善的态度将推动建立一个更好的社会。当更多的人投身到一个社区的微小慈善事业中时,这个进程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是巨大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精神力量也将改变整个社会的行为风尚。
平等是现代慈善区别于传统慈善的重要特征。现代慈善注重理解沟通,注重平等与尊重。在现代慈善平等理念下,慈善无“远近亲疏”之分,不受“地缘关系”、“亲缘关系”的影响,对于有需求的受助对象,尽可能的做到一视同仁。美国的比尔•盖茨基金会,在非洲、亚洲,在世界各地多个国家,为有需求的人群提供医疗健康服务,成为现代慈善平等理念的杰出典范。
需要强调的是,在慈善平等前提下,无论你是首富还是平民,还是慈善组织,任何人和机构都没有特殊权利,没有特殊待遇,更没有特殊要求。现代慈善就是要在公开透明的社会环境下保证施与者和受助者在权利和义务上的绝对平等。
当前,国内越来越多的公民和组织加入慈善行动,尤其要强化现代慈善的平等理念。不容忽视的是,一些以慈善为名的“强捐索捐”现象时有发生,屡禁不止。这些“慈善”行为严重背离慈善平等自愿原则,负面影响极为突出,破坏力极为严重,必须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和警觉。
慈善是一种自愿,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和志愿行动
自愿参与,志愿行动,是现代慈善的本质特征。自愿慈善,是公众建立在自觉自愿基础上的心灵契合,是公众内心世界向善的展示,是人类良知的外在体现,是慈爱情感的志愿行动证明。自愿慈善的对象是全体公众,是社会的每位公民,也包括企业公民。公民或组织的无偿捐款、无偿捐物和无偿服务,是建立在自愿基础上的无偿利他行为,是发自内心本我的志愿行为和举动。
当今社会大量的志愿者或是义工,就是现代慈善自愿理念的最好诠释和例证。在现代慈善的自愿理念下,慈善是纯粹的自愿行为,不同于按章纳税,不可以统一标准,不可以强制要求,也不宜过度宣传包装,更不应成为道德评价的标杆和尺度。
当下,国内好多城市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全民慈善”活动,一些城市甚至以地方立法的形式设定了慈善日,通过不同的慈善主题,引导公众自觉自愿参与慈善,分享全民慈善所带来的快乐和愉悦。当前需要注意的是,平民慈善对一个国家来说更为重要,慈善需要全民参与,一个健康的慈善是全民公众参与的慈善。如果急功近利地采取强制推动方式开展全民慈善,将会使慈善离平等自愿的本源越来越远,后果也将不堪设想。
我国现有志愿者8000余万人,已建成服务站2.4万个,中国青年志愿者十余年来参加扶贫、教育、环保等社会公益活动已达1亿多人次,累计服务45亿多小时。在众多城乡基层社区,很多社区居民在抱有平等心、公平心与平常心的状态下,以自愿参与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行动,关爱他人,关爱社会,敬业乐群,承担社会角色和职责,这些志愿行为让现代慈善自愿理念深入人心,为我国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根基。
慈善是一种爱心,一种推己由人的悲悯之心和关爱之情
慈爱之心,悲悯之情,推己由人,是慈善的灵魂和精髓所在。慈善是人类真情的释放和流露,是一种同情心、关爱心、慈悲心和责任心,是发自灵魂深处的一种关爱和悲悯,是人类共享的一种人生观和价值观。古往今来,不论传统慈善,还是现代慈善,爱心都是慈善之根,慈善之本,偏离爱心,也就无所谓慈,更谈不上善。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慈善在爱心上,更加注重爱心的自愿体现,更加注重爱心的责任体现,更加注重爱心的快乐体现。可以说,爱心是现代慈善的动力,也是现代慈善的引擎,更是现代慈善的标准。爱心无大小之分,更无多少之说,一分钱和一笔巨款并无本质区别,一个友善微笑的精神价值丝毫不逊色于任何一个慈善排行。有了爱心,人们才有爱的能力,善的结果。有了爱心,人们才有尊重平等的现代善举。有了爱心,人们才能克服各种障碍,锤炼善的意志,付诸慈善行为。有了爱心,人们才能体味行善后的快乐与幸福。
人人有爱,人人有善,人人欢喜。在人类爱心之光的照耀下,慈爱、悲悯、友善、欢喜,让慈善变为一种生命的心灵鸡汤,变为一种个人的生活方式,变为一种共同的社会行为。点滴的慈善之心,汇成了社会的良知,在这样的爱心社会里,个体生命才更有尊严,生存才更有意义,生活才更加快乐。
在人类文明的璀璨星空里,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南丁格尔“护士必须要有同情心和一双愿意工作的手”……,这些发自生命本真的无私大爱,构成人类灵魂深处永不退色的一抹亮色、一道彩虹。这种慈爱之心,饱含着先知们对生命困苦和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和真挚情感,它给人希望,给人以信心,给人力量,激励每一个社会成员,关爱生命,关爱社会,关爱世界,创造未来。
从某种意义上,慈善中的爱心与责任也是一个民族的良心,也是一个国家现代慈善发达的重要标志。今天的中国,让公民去感悟爱心慈善中的生命意义和人生追求,感悟爱心慈善中的个体存在和社会价值,共建共享慈善社会的快乐与幸福,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慈善是一种互益行为,一种公民愉悦心灵的社会生活方式
送人玫瑰,手存余香。现代慈善是一种自我实现,是一种自助行为,更是一种互益行为。从社会视角看,慈善是一种公民习惯,是一种社会传统,也是一种社会活动。在现代慈善的互益理念里,每个社会成员既是施助者,同时又是受助者;受助者在困难时得到了雪里送炭的帮助,得到了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鼓舞;施助者在付出的过程中得到了一种社会价值肯定,获得了一种心灵愉悦和满足。现代慈善的互益行为,已超越了施舍恩赐的含义,而具有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互助互爱、共同进步的新内涵,帮助了弱者就等于帮助了自己,帮助了社会,实现了自身的生活理念和价值目标。
现代慈善的互益行为,它是一个善意微笑,足以愉悦心灵;它是一个周到服务,足以赢得尊重;它是一分细微关切,足以获得信任。现代慈善已经融汇每个人的社会生活中,各尽所能,共建共享,世界因你我的善意行为而更加美丽。
现代慈善的互益行为,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帮助一个失学儿童是慈善,关心一个困难朋友是慈善,参加一个庆祝酒会是慈善,欣赏一场公益演出是慈善,听一场流行音乐是慈善,看一场体育比赛是慈善,甚至买一件义卖商品也是慈善。可以说,现代慈善的互益理念,就是让公众以一种简单的大众化的生活方式,平等地享受社会成员间的尊重、理解和关爱,体会家庭之外来自社会的温暖力量。
现代慈善,人人可为,人人可享。随着我国慈善事业的快速发展,现代慈善的互助理念,目前变得越来普及,越来越深入人心,这对于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建立平等、互助、友爱的新型人际关系,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素质将起到极大地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慈善是一种责任,一种现代公民和组织不可或缺的社会责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慈善是公民的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一种共同的社会责任。现代公民一方面是一个“自然人”,同时也是一个“社会人”,与社会始终保持一种相濡以沫的共生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慈善责任是公民的道德自觉,是爱心理性升华的延展和深化。现代社会的慈善责任更多是基于公民对慈善目的和意义的认识,基于公民对社会和自身价值的慈善预期,基于公民的爱心表达和真情流露。这种公民慈善责任不同于法律责任,不具有强制性,不为外界环境所迫,不为功利所驱使,是公民在平等基础上的互助互爱和共同发展责任。
现代慈善为公民、组织、企业提供了一个责任平台,一个参与渠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公益慈善组织开展了希望工程、微笑列车、爱心包裹、春蕾计划、星光计划、明天计划、光彩事业、母亲水窖、侨心工程等系列慈善项目,这些慈善活动体现了现代公民、企业和慈善组织的社会责任,更体现了我国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进程。
在现代慈善的责任理念下,公民在慈善中所展示的爱与责任,就像生命中的阳光、雨露和空气一样,不可或缺。现代社会的慈善责任,激励每个公民以一种担当的精神,把慈善融入生活之中,这将使社会上的个体不再孤独,人际不再疏远,社会不再冷漠。这种责任和担当,将使每个公民把爱的表达同情、怜悯升华为公民道德义务,让善举从感性行为升华为理性行为,从个性走向普遍,从偶然为之转化成日常的生活方式。正是这种爱与责任,将现代慈善的人文精神播撒在世界的每个角落、每寸土地,让人类共同沐浴真与善、爱与美的人性光辉。
慈善是一种和谐,一种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社会形态 慈心为人,善举济世。和谐是现代慈善的一个显性特征,慈善催生社会和谐,社会和谐助长全民慈善。慈善是一个社会和谐的润滑剂,慈善社会注定是一个和谐社会,反之亦然。同样,一个和谐的社会,需要每个公民为社会、为他人奉献一份爱,尽公民所担当的一份社会责任。从和谐意义上看,现代慈善是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种社会展示,是团结互助和平等友爱的一种社会体现,更是与人为善和助人为乐的一种社会标志,也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种社会示范。
全民慈善,社会和谐,也是现代慈善的主要目标和价值体现。近年来,在抗击自然灾害,紧急救援与灾后重建,举办重大国际赛事志愿服务中,全民慈善以其强大的社会感召力、凝聚力和推动力,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道坚不可摧的社会防线,成为和谐中国的社会软实力。特别是在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的斗争中,举国上下患难与共,前方后方同心协力,海内海外和衷共济,爱心暖流从四面八方涌向灾区,掀起了共和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社会捐助行动,为灾区群众抗灾救灾和灾区恢复重建提供了强有力支持,用大爱和善举书写了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史上壮丽篇章。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推进,现代慈善在城乡社区建设中的和谐作用凸现,目前已成为社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现代慈善以人为本、互助互利、奉献爱心的慈善导向,在改善社区环境,增进社区认同,协调邻里关系,促进社区自治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建设一个现代新型和谐社区离不开现代慈善事业,现代慈善在基层社区建设中大有可为。
总的来看,现代慈善是我国志愿社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现代慈善所体现的人文价值观,能够引领公平正义、互助友爱的社会风气,增进公众团结向上,保持社会健康和谐,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但必须看到,我国的现代慈善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社会志愿基础较为薄弱,慈善文化理念较为淡漠,现代慈善整体上处于启蒙发育的初级阶段。因此,加快现代慈善理念的传播普及,对于推动我国现代慈善事业快速健康发展,意义深远,责任重大。
慈善公益报
郭小刚
爱心联盟网
社工网 梅明爱心联盟 梅明社工
第三篇:现代企业管理理念
现代企业管理理念
一、创意产业:
利用电脑开发程序的新产业,应用到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的资本运作:
一是企业资本的原始积累。二是资本的利用和循环周期。
2、企业的技术利用:
一是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二是企业产品的加工工艺。三是企业设备的技术含量和能力。四是企业设备的利用效率和产品的合格率。
3、企业人才的管理和利用:
人才是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是现代管理的管理人才,懂技术、会管理,熟悉本行业的发展与动态。对本企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熟悉掌握本企业的生产、加工、创新、研发、市场、资本运作等全方位的管理人才。建立稳定地金字塔管理层和决策层。
二是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人才,熟悉掌握本企业的资本来源和再生资本的渠道。成本核算、开源节流、资本运作周期、研发资金的利用和筹集。做到日清月结,心中有数。
三是创新人才,具有行业前瞻的洞察力和敏锐力。了解市场的需求和饱和度、区域布局及不同时期的人的需求和社会生产需求,不断
有适应企业资本运作的新的研发理念和新产品。
四是行业技术设计和技术研发人才。能根据不同时期需求,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结合生产需求,运用企业和行业间的优势,搞好自主研发。
五是市场策划管理人才,掌握熟悉企业产品的适应地区和使用地区的经济、社会、人才、文化、环境和社会的行政管理能力、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强区的文化、习惯、法律普及和法制体制建设等方面的情况。按照企业的不同产品,掌握适应的生产生存环境,确定不同地区的不同产品,种植、加工、饲养、存储等方面的内容。进一步确定大区和分区的设置。代理及其他方式。
六是营销人才,深入各地一线,熟悉原材料价格和来源,需求产品的状况,掌握企业的产、研、发和销售情况,提供及时可靠的一线情报。
4、知识产权保护:产品研发和部件专利的研制,是企业全体干部员工的知识的结晶。是用心血和汗水浇灌的企业之花,要倍加爱护和珍惜。在设置企业管理的理念中,加强本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是避免企业遭受外部打击的保护伞,要积极申报。一是能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为优质名牌企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依法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并防止外部对企业的骚扰和诋毁。
5、自主创新:企业要立于不败的发展状态,就要时刻可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进取精神,并且保持永不言败的发展欲望,那就是设置专门的创意管理人才部和研发部,在产品的生产、扩张、经营、资本运
营以及研发中,始终坚持生产一批、开发一批、研制一批、储存一批的发展理念。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道酬勤,则业不成。
6、中介组织:企业为什么要设立或建立中介组织的网络?中介组织的管理就相当于企业的参谋和顺风耳、介绍人,用时承担着企业经营、销售、宣传、引导的重任。要熟悉企业的管理、生产、研发、服务、资本运营等各方面的情况,利用信息,开拓市场,组织服务。利用政策、法规,发挥企业的优势,规范企业的行为,借助外力发展企业。
7、传播渠道:企业的传播和产品的宣传,能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信誉,这是企业的软黄金。要防止墙内开花墙外香,也要防止金玉其表,败絮其里等现象的发生。在传播中,要利用多种形式宣传企业,利用企业文化、现代传输工具、信息等传播方式,树立社会企业的名牌。对内:加强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严格工艺生产、研发、认证。对外:广开市场门路,用事实说话,用效益和人口的传播说话。在设置传播渠道的过程中,要选择懂企业管理、生产、经营、研发和基层情况,并熟悉管理体系和法规的人员担任。
8、任何的设置和预期效果都不是完全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的,或者说在企业的发展中,不突出、不能够立刻见效。凡是企业设中的,对企业发展有建树的,都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奖惩机制,责权利要分明,做到对事不对人。
但对管理者而言,一时的疏于管理或重大的决策失误,就有可能对
企业造成致命的伤害和打击.既要防止优柔寡断,又要防止独断专行.凡重大的决策要集思广议,该出手时就出手.管理者要重点抓好协调,运作,管理制度,员工考核,工艺生产,成本核算,营销网络,市场调研和开发,售货服务,代理网络, 专营直销等方面的管理。在企业的研发和开发中,建立社会和企业的风险基金,以确保投资不受企业发展的影响和干扰,确保产研发能力的延续和稳定。
第四篇:现代幼儿教育理念
[摘要]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体现着新的儿童观与教育观,其中集中体现出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幼儿教育目标定位于为幼儿终身的、可持续的发展奠定基础;幼儿教育要充分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实现“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幼儿教育要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促进幼儿生动、活泼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以儿童为本
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体现着新的儿童观与教育观,其中集中体现出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教育的使命是为一个未来的世界培养人才,所以教育者必须要有超前的意识与观念。应该说今天的教育改革是在探索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以取代今天应用的、产生于工业时代并与大工业生产相适应的教育模式。幼儿园教育改革也是在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幼儿教育模式,《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这种探索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种新的教育模式的基本点就是以儿童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儿童发展为本的内涵是丰富的,其中主要包括:
一、幼儿教育目标定位于为幼儿终身的、可持续的发展奠定基础
《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在总则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园教育的这一重要性质决定了幼儿园教育必须以幼儿全面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为实现幼儿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基。
我国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重视早期教育,并兴起了“早期教育热”,幼儿教育经历了从重视知识教育,到重视早期智力开发,直到人们认识到不能以牺牲儿童的情感发展为代价而发展儿童的智力,提出幼儿教育要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为目标。《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从幼儿阶段抓起”。这是以现代的、发展的观点看待人的发展和教育的全过程的必然结果,幼儿教育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是幼儿教育对社会发展做出的应答。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丛书《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中指出:“未来的教育不应仅限于给学习者坚实的知识和培养他们对继续学习的兴趣。它还应该培养人的行为和能力并深入精神生活之中”,并提出传统的教育目标三级层次是:①知识 ②使用技术 ③态度和技能,新的目标三级层次是:①态度和技能 ②使用技术 ③知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指出:“如果最初的教育提供了有助于终身继续在工作中和工作以外学习的动力和基础,那么就可以认为这种教育是成功的。”《纲要》中处处体现着幼儿教育要为幼儿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最重要基础:发展幼儿对自己、他人、社会和环境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但是,在现实的幼儿教育中,还有许多教师和家长在观念和行为上,还把传授知识作为幼儿教育的最重要目的,家长把幼儿在幼儿园学到的知识的多少作为衡量幼儿园教育好坏的重要标准,幼儿园把考察幼儿掌握知识的程度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不少家长和教师没有认识到幼儿阶段的个性和谐发展对幼儿一生发展的影响,更没有意识到,在幼儿阶段过分强制的训练,牺牲的是儿童对学习的兴趣,付出的是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是一种得不偿失的“高代价的教育”。相信随着《纲要》的颁布和实施,会带动教师和家长教育目的观的转变,使幼儿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放在幼儿的全面发展上,实现幼儿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
二、幼儿教育要充分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实现“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教育的个性化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幼儿教育应以儿童生命活力的不断增强、生命内
涵的不断充实为最终目标,从而实现人类发展的最终目标:“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url=http://127.0.0.1/1/Editor/ewebeditor.asp?id=content&style=mini#_edn1]幼儿期儿童就表现出差异性,按照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儿童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幼儿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幼儿的特点,尊重儿童的差异性是尊重儿童的重要内涵之一。在《纲要》中的“教育内容与要求”部分,每个领域的的指导要点中都体现着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这一重要教育原则,例如,在“语言”中,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幼儿的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教育与幼儿的个别交流、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等,对幼儿语言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在“艺术”中,指出“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尊重幼儿的差异性,就要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为幼儿提供符合其身心发展水平的活动内容和方式,让幼儿在游戏、探究、操作、探索和交往中学习;在教育活动中,要注重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而不是注重幼儿异口同声地说出知识内容的结果;要接受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更多地提供幼儿可选择性的活动机会,允许幼儿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探索,不追求所有幼儿一刀切的发展,而是要使每个幼儿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得到丰富多彩的发展。
三、幼儿教育要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促进幼儿生动、活泼的发展
教育向幼儿的生活回归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教育就是儿童的生活,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指出“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教育是生活所必需,生活为教育提供了具体内容,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幼儿的学习是吸收性的学习,在环境中学习。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才能使幼儿的学习变成是有意义的学习,用认知发展理论解释,只有和幼儿生活相联系的教育内容才能使之与幼儿已有的图式发生联系,才能被幼儿通过同化或顺应而吸收。
在《纲要》中,体现着幼儿教育与幼儿生活的广泛、密切联系,表现在强调在幼儿的生活中进行教育,例如在“健康”中,提出“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在“社会”中,提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幼儿的品质和习惯是在生活中培养和形成的,幼儿生活环境中的人和事就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条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个性的形成。在生活中,幼儿体验生活的丰富、世界的神奇,在生活中,幼儿形成探索精神、发展对学习的兴趣,在生活中,幼儿体会自尊、形成自信。由此《纲要》强调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幼儿园的设施、幼儿同伴群体、教师、家庭、社区、自然环境等都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了这些资源,就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生动、活泼地发展。这要求幼儿教师要对幼儿教育有更全面的理解,不是只有在集体的、教师讲授的教育活动中,幼儿才在学习和发展;教师的职责也决不仅仅在于组织集体教育活动,教师要为幼儿创设和组织丰富的生活环境,利用生活环境中的教育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
《纲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幼儿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是幼儿教育发展的机遇,也对广大幼教工作者提出了挑战。领会和落实《纲要》精神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第五篇:现代作文教学五个理念尝试
现代作文教学五个理念尝试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越来越引起重视,这也不奇怪,因为作文不仅是语言运用的测试、而且是观察、思考、想象、联想和分析、概括诸方面能力的综合测试,体现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因此,作文教学要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怎样做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呢?我认为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给方法指导作文
修改文章的能力是作文的一项基本能力,它能使人终生受益。学生作文水平要提高,不能不学会修改文章。所以教学时,首先给学生讲清修改文章的意义,了解修改文章是对人对已负责的表现。同时我把自己课余时间学到的修改方法加以概括,归纳为三步骤教给学生。这三步是:一默读自己的作文。主要任务是修改文章的内容。默读时学生可以暗自思考这样一些问题。A、内容与题目是否相符。B、中心是否突出。C、段与段之间有无联系。在默读过程中若发现毛病(如内容离题、前后不连贯等),学生就可以标上规定的符号,等全文读完后,再做删除、补充移置和重抄个别段落的工作。至于错字病句,发现后可随手做上记号,留待后面修改。(2)仍然是默读。主要是斟酌每一个词用得是否确切、妥贴。学生可以运用统一的符号来修改遗词造句中的毛病。(3)轻声读,既要读出声来,嗓门又不必太大,目的是让文章中一切毛病尽量暴露出来。一篇章文章仔仔细细地读过两遍,又
改过两遍,似乎是万无一失了。但是一把它读出声来,就会立刻发现新的问题。例如,一会儿觉得某个长句太拗口了,必须拆成两个短句,一会儿发现某个代词用得太多,使文章不动听等。在实践中,我先做示范,让学生明白如何操作,再让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上演示。学生兴趣大增,带着好奇心,跃跃欲试,教师及时督导,分步提醒学生现在应该干什么,下一步该干什么。最后谈谈体会收获,并举例说明。对修改和好的范文,做肯定性激励性的评价,让其获得成功感。让其他学生明确努力方向。虽然可能一次两次效果不大,但只要持之以恒,一定会促进作文水平的提高。帮助他们形成能力。为了使他们对修改文章的持久的积极性,我用 人事迹教育他们,我告诉他们:叶对陶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大家都称他为叶老。他说过: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俄国文学家契诃夫也说过: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写的不好的地方的本领。凡是成功的作家没有不重视修改的。脍炙人口的喜剧《钦差大臣》是果戈里的杰作,初稿1835年就写成了,可是这个篇幅不长的剧本竟经过了长达7年的时间修改才最后定稿。这些作家的光辉榜样有助于他养成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修改习惯。
二、相机诱导培养能力
时老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心令学生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也就是说,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诱导,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领悟、即是说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师不是“不教”,而是要善教。要旨
导学生动脑,自己得到真理解,这才能形成能力。因此,在自我修改训练的基础上,进行集体修改。我让一位同学读作文,其他同学就围绕上面的三个步骤进行评议。这其中,老师适时点拔,诱导,使学生明白作文的写法,另一方面还可以加深他们对修改方法的理解和运用。比如;在上《我爱读妈妈的故事》读后感时,一名学生读完作文后,大家展开评议,在学生评议过程中,我利用总结过渡的时机引导他们去考虑观点是否正确。引文是否适当,议论是否准确深刻,联系实际是否恰当结构是否完整等。一节课后,学生基本明白了读后感谢的写法,在这种情况下,我留下作业,回去修改自己的习作,故而乐于接受这个作业。而第二次作文批发后,我发现结果明显好于第一次,就是在这种学生集体评议,老师相机诱导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激发兴趣提高水平
现代工业教学论认为:只有当教师施加的教育影响与学生的特点相符时,才能克服学生的消极态度或厌恶抵触情绪,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学习产生迷恋,诱发出学习的潜能,因此,作文教学应采用多种训练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单调查枯燥的弊端,要激励学生相互促进,相互竞争,取长补短,我结合现在学生自我意识强,喜欢展示自己,表现自我的个性特征,在前面训练的基础上,学生有了一定的自改能力后,我从已批改好的学生作文中选择出好差各一到二篇,亲自打印后发给每个学生中,文上无一外老师评改的痕迹。学生看到自己的习作被打印下来后,会有一种成就感,其
他同学看到别人的习作以新的方式展现在眼前,自然十分新奇,又十分羡慕,也可能很妒忌,近不及待地要去读。这时教师会允许他们先看一遍,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然后下达批改任务,让们去找优点,挑毛病。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认真地评改,实践证明,效果显著非常好。学生评改的范围很广,大到文章中心篇章结构。小到字句和标点符号,无一遗漏。这样做会使好的范文作者在大家的批改中也了解了自己在写作上的问题,为避免下次再被选择上,他也会认真去作文,这样学生对作文的兴趣自然就提高了。虽然表面上看来是在评别的文章,但我们深究一下,这些评改的结果,哪一个不是学生认真思考得来的呢?而这种思考的过程对写作能力的培养,其功劳谁能否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