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树立现代培训理念
如何树立现代培训理念
2011-11-23
什么是现代培训理念,在弄清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培训案例:某国营机械公司新上任的人力资源部部长王先生,在一次研讨会上获得了一些他自认为不错的其它企业的培训经验,于是,回来后就兴致勃勃地向公司提交了一份全员培训计划书,以提升人力资源部的新面貌。不久,该计划书就获批准。王先生便踌躇满志地“对公司全体人员——上至总经理、下至一线生产员工,进行为期一周的脱产计算机培训。”为此,公司还专门下拨十几万元的培训费。可一周的培训过后,大家议论最多的,便是对培训效果的不满。除办公室的几名员工和45岁以上的几名中层干部觉得有所收获外,其他员工要么觉得收效甚微,要么觉得学而无用,大多数人认为:十几万元的培训费用只买来了一时的“轰动效应”。有的员工甚至认为,这场培训,是新官上任点的一把火,是在花单位的钱往自己脸上贴金!而听到种种议论的王先生则感到委屈:在一个有着传统意识的老国企,给员工灌输一些新知识怎么效果不理想呢?他百思不得其解:当今竞争环境下,每人学点计算机知识应该是很有用的呀!怎么不受欢迎呢?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几个问题:首先,培训计划的提出具有偶然性,没有调查本企业的基本情况,没有征求员工的意见;其次,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不受学员欢迎,因而培训效果不理想;最后,培训目标没有与企业的生产联系起来。从以上几点可看出,培训组织者没有树立现代培训理念。树立现代培训理念是提高企业培训成果转化率的重要途径,它是指导培训活动的先进理论,能全面提升培训质量,使培训的长期效应能有效表现出来。什么是现代培训理念呢?培训理念是存在于观念中的一种关于培训活动的深层次的认识,它决定人们对培训目标的认识,指导人们对培训手段的选择,约束着人们对培训过程的组织。现代培训理念是与科技现代化相适应的一种先进的培训观念,是否树立现代培训理念,决定一个企业能否建立起先进的培训模式,能否及时将学员学到的知识转化为企业现实的生产效率。
它要求培训管理人员专业化,为职工创造良性的内部学习环境,培训设计与执行相一致,培训目标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相一致,强调让培训理想地解决培训该解决的问题。
目前,许多企业的培训还没有解决培训该解决的问题,与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要求是相背离的,还存在一些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追求表面形式
比如许多企业界人士为了能拿到MBA进修证书,不惜花费很高的费用,结果造成许多参差不齐的培训班遍地都是。对这类证书,大陆企业好像相当重视,其实那些东西对企业并无多大意义。
2.培训手法是比较落后和单一的传统培训方法
所谓传统培训方式,是指由企业自行组织,通过邀请外部的专家学者或企业内部相关专业工程师、技术员担任培训教师,定时(多为教室)、定点、有一定规模、脱产或半脱产,就某个专题进行为期数天或数星期的正式培训活动。传统单一的培训方式有不少的缺陷,主要表现在:(1)培训质量受制于外聘教师的水平。对企业来说,外聘培训讲师是一件比较冒险的工作,尽管有职称、阅历、年龄、口碑等作依据,但总会因选择范围、交际幅度、费用预算等方面而要在理想状态和现实可行性之间妥协。而一旦聘定,则培训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就维系在教师的水准上了。受制于固定的安排:一旦培训计划确定后,当某些受训对象有重要事务无法到课时,机会损失就无法弥补。
(2)传统培训大多费用偏高。培训费用主要由讲课费(包括差旅费等)和耽误成本(所有受训对象因参加培训而实际损失的工作效能)两部分组织。传统培训法的效果不怎么样,费用却不低,目前外聘教师平均课时收费为300-500元/小时,另加差旅费用。当然,西方的10000美元/天更是难以接受的天文数字。此外,受训对象参加培训如果没有学到应学到的东西,耽误成本将会双倍增加,既损失了工作应创造的价值,又损失了培训应得到的价值.这样就造成经费的无形与有形损失.(3)针对性差:课程设计偏于理论化和笼统、课程元素相对单
一,这是许多受训者的共同感受。(4)课后辅导缺乏:任何培训都很难保证在一次短期培训中解决企业和受训者所有的疑惑和难题,为使其真正有所收获,课后辅导和继续服务必不可少。而目前大部分培训是教师上课后一走了之,全不顾及学习学习后的感受,这也是造成培训质量低的一个因素。(5)从培训的主题方面来看,课题还不够细致,谈的主题还比较泛,体系性还不强。往往是选一个主体,让不同的老师分别讲,彼此衔接上存在一些问题。有时,对一个问题,教师之间的观点大径相庭,这就易造成学员的思想混乱。(6)企业对培训较为急功近利,缺少长期投资意识。
当前,这些培训误区和问题的存在极在地影响了培训质量,而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于培训管理者的没有先进的培训理念对培训进行指导导致的,现代培训理念是一种先进的培训观念,因此,要想从误区走出来,解决培训方式落后的问题,就要求培训组织者树立现代培训理念。现代培训理念指导下的现代培训具有与传统培训截然不同的特点,以往培训是把培训看成一种形式上的东西,为培训而培训,认为培训就是把学员招集起来,请教师上课,而不管学员是否学到东西,培训的地点局限于教室,在教学上以教师唱独角戏为主要特点,说教的成份居多,学习与工作分离,注重个体技能的培养。在现代培训理念指导下培训活动注重学员学的过程,教师只是一个导演,为学员提供指导,学习的空间相当广阔,从办公室到车间、到教室、到家庭,无处无时不在学习;在教学上强调学员的中心地位,充分发挥学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只是适时提供指导,注重组织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培训的模式主要表现为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所谓工作学习化:是指把工作的过程看成是学习的过程,学习型组织强调工作中的反思,认为反思是最好的学习;所谓学习工作化是指把学习过程看成最重要的工作,其它都靠后排;当今企业之间竞争就是学习速度的竞争;培训方式方法的多元化和现代化。现代培训理念要求综合应用各种现代培训方法,比如:教学手段有:网上培训、远程教育、培训超市;组织方法有:模块化、学分制、导师制、教导
营、星级员工、一线通、培训项目经理制。教学方法有:过程研修等等。此外,现代培训理念要求培训和管理结合起来,在管理的过程中进行培训,培训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训如果脱离开公司管理的实际情况,就像是望梅止渴。
如何树立现代培训理念,哪些人必有树立现代培训理念?这是目前培训活动必须解决的问题,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不但是培训组织者要树立现代培训理念,而且培训教师和学员也必须树立现代培训理念,只有这样,培训提供者和接受培训者才会形成共识,目标一致,扫清培训的心理障碍。如何树立现代培训理念?靠说教肯定是不行的?树立一种理念也是一种系统的潜移默化的特殊工程,树立现代培训理念也不例外,必须从以下几方面下手:
首先应培养具有本企业特色和创新精神的企业培训师。企业培训从长远来说,培养自己的培训师方为上策。从企业成长起来的培训师,有着从外面聘请的培训师无可比拟的优势。首先,企业培训师熟悉公司的内部环境、管理风格、业务状况;其次,企业培训师认可公司的企业文化、价值观念;再次,企业培训师所有的培训内容制定,都是切实围绕企业确实存在的问题来开展的,并可进行有针对性的跟踪及调整。
培训是一项与时俱进的工作,跟不上需要,跟不上时代就会被无情地抛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培训师是导演,培训师的所采用的培训模式,对过程的控制水平,以及在组织过程中表现出的先进的思想观念,无不对学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每一次培训中都主导着培训的大方向,培训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与组织者的“导演”水平有很大的关系。作者:陈诚
第二篇:牢固树立现代司法理念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同时提出“社会主义司法体制必须保障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要完成司法体制改革的任务,实现社会普遍的公平与正义这一司法体制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根本目标,人民法官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牢固树立现代司法理念。
现代司法理念主要包括司法中立、司法独立、司法公正。这三者既密不可分,又有所区别。笔者就这三个问题分别谈一点认识。
(一)树立司法中立的理念
司法中立是指司法机关对于法律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各种主体之间的各种纠纷,以中立的身份和地位,依公正、科学的司法程序,居中加以解决。由于历史原因,特别是社会对司法在国家权力体系中的特有地位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我国目前司法中立尚未全面展现出来。要真正树立牢固的司法中立理念,必须在认识上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摆正司法的位置。司法的中立地位是司法存在的前提。没有了中立,也就没有了司法存在的必要性,而没有中立的司法裁判职能的政治体制、法律体制,是一个不符合现代政治文明发展方向的体制。目前,一些地方党政机关将人民法院作为政府的一个下属单位或职能部门对待,要求法院参加政府的各种管理性工作,为法院分配不属于司法职能的工作,甚至给法院下达创收任务。这些观念和做法都是不能正确认识司法的位置的结果。二是维护司法的被动性。按照现代司法理念,法官的角色定位应当是裁判者,其基本职能应当是居中裁判。法官应当始终以超然的态度,把被动性原则和中立性原则作为履行职务行为的基本出发点。去年7月,最高法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法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法官队伍从大众化走上了职业化的道路。这为法官居中裁判,让法官的角色归位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树立司法独立的理念
关于司法独立或独立审判原则的基本要求和内容,众多学者各持己见,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外部独立,二是内部独立,三是精神独立。外部独立体现在司法职能的独立和司法机构的独立上。内部独立包括三项内容:第一,不同法院之间的独立,即同级法院之间、上下级法院之间在各自的管辖范围内相互独立;第二,审判组织之间的独立,即合议庭、审判委员会之间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相互独立;第三,法官之间的独立,即法官裁判案件时不受其他法官的影响。精神独立,实质上就是指法官个人人格方面的独立。法官应当具备独立思考的精神,有独立承担责任的勇气,有独立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由于司法独立原则更多依赖于法院外部,因而树立独立的司法理念比较困难。但作为法官,在牢固树立司法独立理念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司法独立不是绝对的独立。法官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要忠实地适用宪法和法律,要受司法职业道德自律约束,要接受法律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
(三)树立司法公正的理念
司法公正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社会公正。“司法公正包括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这一理念目前已深深印入到每一个法官的脑海之中,但是实践中也经历了一个认识和探索的过程。首先是从“重实体、轻程序”到“实体与程序并重”,因为程序公正是“看得见的正义”,没有公正的程序,或者程序得不到严格遵循,即使做到了实体公正,也容易引起人们的怀疑和猜测。当前,在推进法官职业化建设进程中,还应当把形象公正纳入到司法公正的理念中来。形象公正的核心内容是:超然、中立、独立、理智、廉洁和文明。
树立司法中立、司法独立、司法公正的现代司法理念,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识,尽快树立起顺应法治时代要求的现代司法理念。二是法官应当成为现代司法理念的最先接受者和实践者,在努力完成司法理念转变的同时,也必须完成个人品格上的飞跃。如果一名法官只懂得司法理论,但个人品格存在缺陷,也终难树立起现代司法理念,完成司法使命。三是继续推进和深化司法改革,努力摒除与现代司法理念不符的习惯做法和制度,使司法客观规律得到具体落实和体现。
第三篇:树立现代商业银行全新服务理念
树立现代商业银行全新服务理念“阜新银行必须树立现代商业银行的全新服务理念”———这理念也应该是阜新银行现有规范服务基础上的一种延伸与提高。
近年来,随着银行经营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对金融服务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随着中国即将加入WTO,国内银行将直接面对新经济条件下国外大银行的挑战。另一方面,国内银行面临快速发展机遇的同时,又面临金融需求多元化与专精化、竞争日趋激烈的挑战。这就要求金融服务工作必须具有新的思路,走出新的天地,其中首先要解决的仍是思想认识问题。一是确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贯彻“效益来自客户”的经营观念,实施“客户永远正确”的评判标准,建立“客户需求第一”的处理程序。二是规范窗口人员行为,培养和提高营销意识和技能,坚持标准服务和发展差别服务并重,实现由传统服务向营销服务的转变。三是强化业务培训,使营销人员和操作人员全面掌握金融产品的特点,努力提高银行人员的服务技能。四是将客户满意程度作为服务的重要衡量标准。
针对以上问题,围绕窗口网点的服务工作提出了指导思想:以个人金融业务为重点,以基础服务为出发点,在标准化的基础上,整体提高服务层次,着重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第一,明确服务标准,杜绝不规范服务的行为和现象。主要包括四项内容:一是通过服务环境标准的制定和认真贯彻执行,树立起良好企业形象,充分体现企业实力与经营特点,同时稳步推进网点功能的转变,改变银行网点千篇一律的功能设置,有计划地进行功能重组,将大所、骨干所建成个人金融理财中心,将若干小型网点改建为离行式或联行式的自助银行。二是以服务行为标准来约束和规范员工行为,进一步加强基础规范化建设,重点解决好服务投诉问题,挖掘和培养一批杨韶敏式的服务“理财专家”,推动服务规范水平的提高。三是建立起各业务环节、各业务部门之间运转高效、协调有序的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业务流程和服务流程。四是通过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金融产品的设计和开发,打造金融产品品牌,培养一批忠实客户群体,并抓好产品需求论证、产品维护、产品营销、产品反馈每一道环节,建立通畅的工作流程。积极推广“一站式”服务,住房信贷“三合一”合同,简化客户存取款程序,以及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前置到营业网点等经验做法,提高服务效率;第二,明确将效益和客户满意程度作为服务评价质量标准,完善检查考核体系。今年,市工行将着手围绕环境、行为、流程、产品等服务因素制定和完善一系列工作标准,同时明确从主管领导到职能部门到一线分理处直至窗口网点服务的责任人,代理以推动全行服务层次的提高;第三,完善系统工程,提升服务管理水平。根据改革的需要,借鉴国际商业银行服务管理方法,建立“客户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全新服务理念。
第四篇:树立精细管理理念 建设现代宜居城市
树立精细管理理念 建设现代宜居城市 2009-11-03 08:27:00 来源: 湖南在线-湖南日报(长沙)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张剑飞(作者系长沙市委副书记、长沙市人民政府市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越来越密不可分。因此,开展城市精细化管理,应当贯穿从明确问题、指标设计、决策执行到监督评价整个流程,以实现三者之间的协同、互动。城市管理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永恒主题。城市管理水平直接反映城市管理者和市民的素质,事关城市形象和发展大计。城市管理如果从过程维度上划分,包括前期规划管理、中期建设管理与后期运行管理。以往经常将城市管理与规划、建设并列,在具体管理上采取分段管理模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越来越密不可分,三个阶段之间不仅存在互动反馈,而且处于不停的动态变化之中。从三者的关系看,城市设施在规划、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行后方能发挥功能,服务市民,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因此,开展城市精细化管理,应当贯穿从明确问题、指标设计、决策执行到监督评价整个流程,对城市规划、建设、运行实施全过程动态管理,以实现三者之间的协同、互动,建设街区整齐、色彩素雅、风格简洁、建筑精致、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宜居城市。
精致编制规划。规划编制要坚持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的原则,立足现实,着眼未来。要统筹城市战略规划、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分区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形成覆盖全市、统一协调的城市规划体系,为城市发展提供系统、完整的规划依据。
精确管理规划。突出抓好城市设计控制,加强城市空间环境微观管理。要注重城市色彩规划,引导开发商与业主使用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周边环境相协调的色彩素雅、美观大方的建筑颜色。加强单体、群体建筑设计,重点区域、重点路段的建筑,不管谁来建设,都必须遵循设计要求的体量、材质、风格,塑造简洁、整齐的美感。注重城市轮廓线设计,站在城市出入口,能够明显感知长沙的轮廓线。注重城市建筑的视野保护,加强楼栋分区设计,明确城市哪里可以建高层,哪里不能建,提高市民视野保护率。
精心监督规划。积极推行“阳光规划”,完善规划和项目方案批前公示、批后公布、公开查阅等程序,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确保规划科学、合理。突出规划执行刚性,规划一旦制定就不能随意更改,如果确需修改的,必须依照原定程序,经过科学论证才能修订。加强规划审批后管理,实行规划全程跟踪管理,确保规划意图正确实施,推进规划管理向纵深拓展。
推进工程质量标准化。标准化建设是推行城市建设质量精细化管理的前提与基础。城市建设如果没有一定的标准参照,就难以形成相对一致的城市风格体系,就会影响城市建设的整体风貌。长沙正在实施“建设工程质量精细化管理三年行动计划”,力求通过加强建设工程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提高城市建设精细化管理水平,实现城市建设大提质。
推进施工环节精细化。施工环节精细管理是城市建设质量的生命线,也是关乎施工单位出生产力、出经济效益、出社会形象的关键。要加大对建设工程施工环节的精细管理,坚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突出质量控制,强化质量安全监督,实现施工环节的再造和优化,着力保障城建工程质量和安全。
推进工程建设规范化。按照“没有立项、不能上马”的规范化建设要求严格立项。充分发挥稽查特派员办公室和政府投资管理局的作用,严格稽查。发挥政府投资审计功能,对城市重大建设项目实行纪检派出制、一般项目实行纪检巡回制,严格审计。
推进建设队伍专业化。城市建设专业性强、标准要求高,因此,要建设一支专业水平高、综合素质强的城建干部队伍,全面提高业主专业水平,切实提高勘察设计水平,进一步提高施工单位水平,切实推进城市建设体制改革创新。
实行网格化管理。即将所在区域细化为一个个网格,实行“网格化管理”,责任到单位、责任到个人,确保没有责任缺失。突出“数字管理”,完善现有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将市容环卫、市政道路、园林绿化等城市公共设施管理和行政执法、市容秩序、突发事件等纳入数字化管理平台。
扩大群众参与。市民是城市真正的主人,既是城市运行的重要主体,也是城市发展的服务对象。城市宜居不宜居,市民最有发言权,城市管理必须以群众满意为出发点和归宿。要进一步探索群众参与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尊重科学、探求规律,使城市管理顺从民意、符合民心,让每一个市民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这座城市。
实现集成管理。一要突出细节管理,将精细化管理植入城市运行管理的“肌体”,管理到点、线、面,延伸到城市街道、社区、背街小巷,实现管理全覆盖,确保城市管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二要加强市场管理,逐步放开城市运行管理领域,通过政府出资金、定标准,面向社会采用竞标方式出让城市管护权,并由管理部门按照中标合同和相关标准督查,调动管护人员积极性,强化管护人员责任。三要坚持人性化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利民便民原则,不仅追求城市好看,还要考虑城市实用、便民。
第五篇:树立现代执法理念学习辅导讲稿
树立现代执法理念推动公安执法观念的创新
公安部多次强调公安机关要坚持执法为民、立警为公,要从端正执法思想、转变执法观念入手,使广大民警在执法思想观念上来一次革命,进一步明确“为谁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问题,使执法为民的思想根植于每一个民警的头脑中,体现在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之中。转变执法理念,端正执法指导思想,树立现代执法理念是当前和今后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中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
一、现代执法理念的概念
什么是现代执法理念?现代执法理念包涵了“现代”和“执法理念”两个概念,“现代”相对于“传统”,是一个带有时代烙印的概念,随着时间的变迁,历史的发展,它的内涵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执法理念即执法的指导思想,是指影响和制约执法行为的思维、意识。因此,现代执法理念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文明进步和法治的发展而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内涵。如刑法修改前的有罪推定原则,在当时在历史条件下,成为刑事执法的指导思想之一,在惩处犯罪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保护和尊重人权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有罪推定逐渐被淘汰,被无罪推定原则所替代。但有罪推定原则至今仍然支配着一些执法人员的思维。针对当前公安机关普遍存在的“重管理、轻服务”、“重打击轻保护”、“重权力轻监督”、“重办案轻保护”、“重公权轻私权”等问题提出的“管理与服务并重”、“打击与保护并重”、“权力与监督并重”、“破案与办案并重”、“公权与私权并重”等观念就是一种符合历史发展的现代执法理念。笔者认为,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现代执法理念是指以尊重和保障人权为核心,以程序意识、证据意识、诉讼意识等为重点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一种执法思维、意识。现代执法理念还包括公开公平处理、保障公民知情权、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疑罪从无等以保障人权为基本理念的执法观念。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要转变执法观念,端正执法指导思想,树立现代执法理念,当前首要的任务是树立以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为核心,以提高程序意识、证据意识、诉讼意识为重点的执法理念。
二、树立以尊重和保障人权为核心的现代执法理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十六大的要求。十六大报告把民主法制建设摆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显示了党对民主法制建设空前的重视。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这就要求国家平等保护处于不同所有制下的财产,禁止任何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损毁。不论哪种所有制下的财产,都是法律承认和保护的利益。再比如,十六大报告提出:“完善诉讼程序,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在这方面,保障公民正当刑事诉讼权利的问题特别值得人们关注。人身权利和自由是公民一切权利与自由中最为基本的部分。人身权利与自由得不到保障,其他权利就差不多是空的。公安机关在具体的执法活动中,若拘泥于传统观念、习惯做法,凭感觉、经验办事,随意执法,有法不依、违法不究,就很可能会对公民人身权利和自由产生现实损害。因此公安机关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必须尽快转变执法观念,真正在思想和感情上确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识,实现执法观念的革新。
(二)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法律和道义上的需要。宪法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每一个人都是司法的作用者,都有权要求在司法程序中受到一定的尊重,不允许自身的权利被随意剥夺和侵犯。公安机关的执法活动必须以法律为准绳,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利益。人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这是人民警察区别于其他国家警察的最根本一点。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做到执法为民。
(三)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对执法工作的实际要求。在现代民主社会中,公安机关的任务是依法履行职责,坚持对党负责、让人民满意和对法律负责的一致性,捍卫人民的基本权利,维护社会的公共秩序和公众的福利。囿于传统对于公安机关任务认识上的偏差,民警往往重视打击犯罪而忽视人权保障的任务。公安机关执法时对犯罪嫌疑人人格的不尊重,也是公众对公安机关不信任的根源之一。如果警察在人民心中树立尊重、维护和保护人权的形象,公众的信任就会加强,警察就会被群众看作自己当中的一分子,社会的合作就会得到促进,警察就能更密切地联系群众,通过人民群众的支持、参与,更好地履行职能作用,促进社会治安的稳定和发展。
三、传统的执法观念是造成公安机关执法形象不佳、执法权威性不高的根本原因
(一)人权意识淡薄。人权作为权利的最一般形式,是人们在平等基础上所必须享有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基本权利,包括应有权利、法定权利和实有权利。应有权利是特定社会的人们基于当时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文化传统而产生出来的权利需求,是社会成员所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法定权利是指公民所享有的被法律所确认并以国家强制力予以保障的权利。人权作为一种法定权利,往往表现为公民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和其他社会权利;实有权利是指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所实际享有的权利。在这三种人权形态中,应有权利是人权的最高境界,应有权利向实有权利的转化,要通过一定的手段,而法律规范就是其中重要的手段之一。因此,应有权利往往首先转化为法定权利,通过法律的确认,获得了法的强制力保证,从而为最终转化为实有权利提供了可能性。但记载在法律文本上的权利,决不等同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享有的权利,法定权利与实有权利之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距离,需要立法者、执法者和社会个体共同作出努力。鉴于公安机关在国家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在推动人权发展的进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公安机关不仅是惩治犯罪的工具,更应该是一种公益的机构,更应该发挥保障个人权利不受侵犯的作用,要通过执法,保障公民的法定权利转化为实有权利。但在执法实践中,不少民警错误地认为:尊重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不利于办案,甚至有可能放纵犯罪,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更大的损害。他们认为人权是律师和各种人权组织设置在公安机关执法道路上的绊脚石,是给公安机关套上的紧箍咒,阻碍了公安机关行使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的职能。执法中一些民警人权意识淡薄,随意剥夺违法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利,特权思想严重。有的人甚至还提出证人不作证怎么处罚的问题。滥用强制措施、非法插手经济纠纷,留置和刑事拘留延长至30天超范围、超期限,取保候审久保不审,监视居住搞非法关押、随意剥夺犯罪嫌疑人的知情权、质疑权、申诉权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于公安执法活动中。民警人权意识的缺乏,是造成执法不公、不严,执法形象不高的根本原因。
本新闻共4页,当前在第1页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