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几点心得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几点心得
刘国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重视建构知识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使学生的探索经历成为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更好地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数学学习能力。
我们数学教师常说:“学会一点数学知识,只能管一阵子,若学会了思考问题的方法,就能管一辈子。”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发展和训练学生的思维?
1.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养成善于猜想的数学思维习惯。
对于未给出结论的数学问题或未给出条件的数学问题,要求学生大胆猜想,补充未给出的条件或结论。猜想的形成有利于解题思路的正确诱导,对于已有结论的问题,猜想也是寻求解题思维策略的重要手段。不过数学猜想是要以数学知识的经验或已有的知识结构为支柱的,不是盲目进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培养学生大胆地猜想。例如,我在教学《统计》这一单元时,发现不管是例题还是习题,都有这样的问题:“你从中得到了哪些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于是我在授课时,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进行猜测,然后开始答题,学生们也是一个个异常活跃,积极思维,教室里的学习氛围空前高涨。
2、创设情境、激发思维
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思维情境,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通过设问、提问等各种方法,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从而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和思考,使学生能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给学生编讲了一个“猴王分饼”的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饼,有一天,猴王把3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4块,分给猴甲1块。猴乙见到说:“太少了,我要2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8块,分给猴乙2块。猴丙更贪,他抢着说:“我要3块,我要3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分成12块,分给猴丙3块。紧接着我提问:“同
学们,你知道哪只猴子分得多吗?”学生们一个个兴趣盎然,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猴甲分得的多,有的说猴丙分得的多,有的说3只猴子分得的一样多.3、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引发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使他们在获得新知识的同时,也开拓了思维。例如:我在教学《四边形的认识》时,要求学生用四根小棒摆图形,有的学生用长短不同的四根小棒摆出不规则的四边形;有的学生用两根相同长度的长棒和两根相同长度的短棒摆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有的学生用四根一样长的小棒摆成正方形或菱形。不管那个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我都及时地给予表扬,同学们得到了老师的鼓励,开拓思维的劲头更足了。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知识产生于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因此,在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小学数学教学中常见的动手操作活动有:画一画、量一量、剪一剪、折一折、摆一摆等。小学生具有好动、好奇、好胜心强等特点,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操作,独立思考、引起联想,这样做,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操作技能,而且使每个学生都能从多层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种个个参与、人人动手的操作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这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动手操作,学生手脑并用、自主探索,参与了获得知识的全过程,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满足了学生好动的需要,使他们尝到了探究知识的乐趣,进而激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4、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学贵有思,思贵有疑。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的。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去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几道有思维价值,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自学、自探,然后得出结论。教师重在授法,学生贵在领悟。例如,我在讲授“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首先提出问题“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在学生出现种种猜测后,借助多媒体演示,使学生直观感知:长方形的宽不变,长越长,面积越大;长方形的长不变,宽越长,面积也越大.从而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
关系.“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第二个问题提出后,马上放手,引导学生用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各种不同的长方形,并把所摆长方形的长、宽、面积记录到表格中.在大量具体数据展现在学生面前,并让学生充分表述自己摆长方形的过程之后,教师提出第三个问题:“观察表格,回想自己摆长方形的过程,你们发现了什么?”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借助具体数据,很快得出了“长方形面积=长×宽”的结论;有的学生结合自己摆长方形的过程,经过深入思考,慢慢悟出:摆长方形时,横着一排摆几个小正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几厘米;竖着摆这样的几排,长方形的宽就是几厘米;每排小正方形的个数×排数=小正方形的总个数,因此,长×宽=长方形的面积.以上教学,教师通过精心设问,逐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学生开展了积极的思维活动,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数学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切实的培养.5、加强语言训练,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
思维决定着语言的表达,反过来,语言又促进思维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加强数学课堂的语言训练,特别是口头说理训练,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好办法。我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注重加强说理训练,经常要求学生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通过这样反复的说理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推动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第二篇: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doc52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是当今义务教育中一门重要的科学。因此,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师们为了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目的,总是倾其所能,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训练。本人认为不管采取哪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都不能忽视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他们的数学发展空间才是无限的。那么,我们怎样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抓住思维的特性,即思维的积极性,思维的求异性,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联想性等进行训练与培养,改变学生的定势思维。
一、思维积极性的培养
学生思维积极性的培养,最关键的是教师与学生情感培养。教师与学生经常交流情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才会使学生拥有愉快宽松的学习氛围和积极求知的心态。学生不受拘束,有问题才敢提。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应找一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知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去从事学习和思考,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在交流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保持平等关系,尽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针对问题共同探讨,共同解决。总之,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一定能在不断的思考和学习中得到发展。
二、思维求异性的培养
思维求异性的培养主要从一题多解或转化角度思考的方法进行训练。
1、一题多解法,例如一年级下册教材的例题13-8,在引导学生进行计算时,学生不难
找到‘‘想加算减 的方法,因为8+5=13,所以13-8=5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引导学生用另一种方法计算呢?当然可以采用破十法进行引导,把这个算式看成10+3-8,因为10-8=2,2+3=5,这样也能得到同样的结果,13-8=5.例如,63连续减结果7等于零?如果这个题采用减法去计算
2、转化角度思考的方法。
就很麻烦。这要引导学生转化角度去思考,从减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去考虑,可以看作63里面包含几个7,问题就解决了:63÷7=9(个)。在应用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题意,从问题入手,积极思考,推导出解题思路。在此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善于提问题,注意在题目设置上进行正反向的变式训练,有利于学生学不限已有的定势思维。
三.思维广阔性的培养
思维广阔性的培养主要采用变式引申的方法来进行训练。例如,在乘法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成乘法算式,等学生满怀信心顺利完成了,再出示3+3+3+3+2,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将这个算式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思考,讨论及教师的鼓励与点拔,学生会列出:3+3+3+3+2=3×4+2或3×5-1。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费时较多,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寻找新知识的积极性,启迪学生思维,开拓解题思路。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思维联想性的培养
思维联想性的培养可以采用书本知识与实践操作相联系,新知识与旧知识相联系的方法来进行训练。思维联想性的培养实际上是一种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综合训练,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技巧或知识来学习新知识,使旧知识
第三篇:浅谈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者太中心学校连心完小
周余祥
2011年11月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学生学习数学的一切能力中,创新思维居于核心地位,教师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责任,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思维空间;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释疑、开阔学生智力;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的过程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
关键词:数学 创新思维 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数学学习的本质,是数学创新思维活动的过程。
创新思维是通过重新组织己有的知识经验, 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 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在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 创新思维不再令人陌生。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当今, 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 传统的教育由于过于严谨、死板, 已不适应时代发展。发展学生个性, 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是教育发展的必然, 也是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而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是培养时代人才的基础。数学是一门具有高智力价值的学科,要想在课堂上调动起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就要挖掘和激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下面就如何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谈谈我的看法。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在深入开展,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的、结构、内容、评价和实施等方面都有了重要的创新和突破。要真正落实新课改的这些要求,则需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优化。在新课程改背景下,数学教学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处于教学的“中心位置”,设计各种符合学生具有创新、科学合理的质疑,并且要结合实际,使学生对质疑的问题产生兴趣的教学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学习,更多的思考、讨论、操作,参与到对新知的探索过程中,去发现新知、形成技能,以此来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从而使学生主动适应新世纪科技发展的需要。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数学学习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传统教学只注重灌输书本知识, 只重某一点上问题的解决,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比较薄弱、单一, 很少有人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思路。教学评价也缺乏关注一个人成长的全程。在教学理论界对进行创新教育的意义己取得广泛的认同, 而且关于创新原则、方向、模式等理论层面也进行了较多的阐述。但是, 落到某一学科的研究则比较少。本课题主要研究小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方法与途径。为此, 一方面要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行为进行不断反思, 并在新的起点上不断探索和发展, 即在传承与创新中实现新的跨越一方面要弘扬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 实践“处处是创造天地,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教育理论, 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丰富素质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 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成长、教师提高和学校发展。因此, 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三、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意识较差
大多数小学生属于知识继承型学生,他们仅满足于数学课堂上教师所灌输的知识,满足于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这些都有碍于数学学习的发展,使得学生不仅放过思维机会不加利用而且扼杀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欲望。普遍学生认为能够继承教师在数学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就足够了,缺乏敢于质疑、大胆发现、勇于创新的自信心。
(二)创新思维能力较弱
随着新课改的发展要求,近年来注重了对小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对数学活动的教育,然而动手实践能力的加强不等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加强。小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创新思维能力未得到提高的现状。
四、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方法
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因为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根据小学生这一思维发展的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呢?我们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努力。
(一)激励学生勇于不断创新,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发挥教学民主,为诱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必要条件。不过,要使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关键还在于结合日常教学工作有目的、有意识地予以勉励和诱导。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对知识的一般性理解和运用,更应用发展的目光去鞭策学生,冲破定向思维,寻求最优化解题途径。例如“昆明到南宁大约360KM,一辆轿车80KM/时,轿车上午8时出发,12时能否到达?”我在教学这内容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讨论、猜测、演算等
形式参与其中,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结果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由于所选择的标准不同,其解题的思路也不尽相同:①学生以路程360KM为标准,看轿车是否在4小时内行完全程。②以轿车在4小时内到达目的地的速度为标准,看轿车现有的速度能否达到所需的速度。③以所给的时间4小时为标准,看轿车实际行完全程所需的时间。„„这样的教学气氛很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发挥。
(二)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
小学数学教学应该从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出发,把数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上,依据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和迁移条件引导学生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连接点,抓住知识的扩展,这样自然地把新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新的知识理念。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加工、分析,打开了数学思维的大门。
例如:在学生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时开始以渗透的手段逐步建立“和”的概念。通过渗透“和”的概念学习时,掌握加法计算方法,然后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加数都一样的情况(5+4→5+5→5+5+5)开始认识“相同数相加”、“ 相同数相加的个数”,在过度到学习“乘法意义”以此反映数学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性、系统性和连贯性,形成了良好的知识结构。在数学创新思维为学生提供一个由已知到未知的逻辑思路和迁移条件,从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会随之发展。
(三)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思维是创新的基础,培养创新思维要从思维入手:
1、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当中,才能提高课堂效果。周玉仁教授说:“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情境,多一点思考时间,多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之后,我拿出一块不规则的石头,让学生求它的体积,如果不改变石头的形状你能求出它的体积吗?正当学生迷惑不解时,我把盛了一部份水的长方体水槽放在讲桌上,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这时课堂气氛活跃,争着要讲自己的想法,我因势利导让学生量出水槽的长、宽,又让学生测量水面上升的高度,使学生弄清水面上胜的高度就可以算出石头的体积,然后让学生动笔计算,学生很快算出石头的体积。同时也感到成功的喜悦。学生不仅轻松地学到了知识,而且活跃了思维,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不仅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会了把未知向已知转化的思维方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树立了有怕困难敢于探索的勇气和信心,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2.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皮亚杰指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明,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因此,要克服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克服以教师思维代替学生思维的现象,采用启发式
和讨论式教学。教师不要急于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通过激发兴趣、启发思考让学生主动猜想,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参与,积极发表见解。遇到困难,教师则从旁引导、点拨、帮助学生发现新问题,获取新知识。作为教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学好的能力。传统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追求“小步走”,讲究水到渠成。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思维空间比较小,便于教师控制,但扼杀了学生创新思维,剥夺了学生在数学课堂里自由思维的空间和时间。
例如;在教学“平行线”时,我校一位教师用了三个大问题贯穿全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活动去探究生成: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他们的关系是怎样的?你能用什么方法说明这两条直线是相互平行的?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线(教学用的黑板有几组平行线)?通过这三个问题,让学生探究,学生在自己实践、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发现两条直线会相交,会平行,还会重合三种情况;通过实践又发现了平行线的特点。丰富完善了平行线的意义,发展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观念。
3.加强发散思维训练。发散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也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发散思维就不会有知识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极其复杂的心理现象。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教师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求知欲,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就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重要方式。①、一题多解。老师应用一题多解的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知识去剖析数量关系,纵横沟通,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解题思路会更开阔,思维更活跃,有利于学生创新。例如在教学完“8加几”的进位加法时,设计一道开放性的题目:()+()+()=16,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凑十法”和连加得出各种答案,学生会表现的非常积极,可能有2+8+6=16、3+8+5=16„„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②、一题多变。一题多变可以使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老师要放手让学生到知识的大海中搏击,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开拓和创新精神。
(四)鼓励质疑、引导释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大胆质疑正是学生主动思维的充分体现,是学生自主探索的重要标志。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产生疑问,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问题,从存疑到无疑,再产生怀疑,不断激发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创新质疑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即使有学生提问可笑、肤浅,不着边际,我们也要耐心听取,用心引导,保护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题,例如我在教学求“长方形面积”时,为了发展学生善于观察事物的意识,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到家,看看身边哪些物体是长方形,试着计算它们的面积。并跟自己的父母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看你计算的对不对?第二天班上交流时,有的学生提出了质疑:“陆红说:“他家桌面的面积为40平方厘米。”李丽说:“她家桌面的面积为120平方厘米。”怎么会相差这么大呀?”面对学生的提问,教师首先给予鼓励,接着再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在教室里观察课桌面与黑板面,从而使学生明白都是长方形面积,但大小却不一样。也使他们进一步懂得,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根据实际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道理。
(五)动手操作探究过程
皮亚杰说过:“动作性的活动对儿童理解空间观念具有无比巨大的重要性。”数学知识产生于生产生活的操作活动,具有培养人们创新思维活动独特的优越性。因此,在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小学数学教学中常见的动手操作活动有:画一画、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小学生具有好动、好奇、好胜心强等特点,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操作,独立思考、激起联想,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操作技能,而且使每个学生都能从多层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种个个参与、人人动手的操作活动,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度,更有利于激起创造区域的活跃,从而促进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例如,二年级学生学习了“角的初步认识”之后,为了让学生对角、直角的概念更好的掌握,因此可以让学生动手摆、动脑想。师说:“请同学们用文具袋中的小棒摆一个三角形,看它有几个角?用了几根小棒?”学生很快摆出,并说出摆的三角形有三个角,用了三根小棒。师又说:“请同学们摆出两个三角形,看这两个三角形共有几个角?最少用几根小棒?”大部分学生很快摆出了两个独立的三角形,并说出共有六个角,用了六根小棒。教师追问:“这种摆法用小棒最少吗?请同学们再摆摆看。”学生又进入了用小棒摆两个三角形的活动中,很快大部分摆出了用小棒最少的图形。老师表扬了这些肯动脑善于思考的同学。这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动手操作,学生手脑并用、自主探索,参与了获得知识全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地位,满足了学生好动的需要,使他们尝到了探究知识的乐趣,进而激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六)结合实践活动
实践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也是发明创造的源泉。新课改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在实践中的运用,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让学生手脑结合,操作实验,以体会数学创新思维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应用数学创新思维的意识,运用数学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一次学校组织学生去户外野炊,需要去购买物品,其他班级都是班主任去张罗一切,而我们班的购物我都交给同学们去完成,我只是从旁协助。紧接着他们在班长的组织安排下各自分工,基本上每个人都有事可做,我发现同学们处理得井井有条,有的跟老板讲价、有的在算自己物品的价钱,看着他们买到自己心爱的物品,小脸蛋上露出灿烂的笑容来。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购物过程,已经运用了数学中的好多知识,让他们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让自己学的知识在生活中得到实践。这样不仅锻炼了他们处理事情的能力,而且让他们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使思维更活跃,对今后的学习效果更好。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产生与发展既要依赖于扎实的丰富的基础知识和娴熟的技能技巧,同时还要懂得一些思维方法。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深刻领会新大纲精神实质,深入钻研教材;当好组织者、合作者与引导者这一角色,才能依据“课标”理念和教材这一线索,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上述就是我对本研究课题的认识,希望评审委员对我的论述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1]周春荔.数学创新意识培养与智力开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叶弈乾.普通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马芯兰.小学数学能力的培养与实践.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4]耿克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安徽教育月刊。
[5]刘洁.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延安教育学院学报。
[6]李宏宇.浅谈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培养.中小学教育科研。
[7]周小山.新课程视野中的数学教育.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8]《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第四篇:浅谈低年级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低年级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低年级学生从学习知识到掌握和简单运用知识,都必须通过小学生的思维与实践体验才能实现。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都不能由教师包办完成。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小学低年级学生逐步从形象思想走向抽象思维,使之在学习中勤于思考、乐于思考、恒于思考,真正成为思考领域里的小劳动者,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显得非常重要。本人从教三十年,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如下体会。
一、激发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必要环节
要提高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从小就喜欢数学、学好数学,首先应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其思维能力的重要前提。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是:提高学生对教师们的信任度。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教师在学生中具有很高的信任度,学生就对老师肃然起敬,就会对教师的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具有“向师性”。要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对学生和蔼可亲、循循善诱,认真呵护学生的自尊心,仔细保护他们的人格尊严,绝不能挖苦、打击,甚至体罚学生。教师要精心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一种和谐的欢乐气氛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如在讲乘法口诀时,教师可创设一个“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数小棒”的活动情景,并由学生根据实际情景提出问题。这样,学生会产生浓厚兴趣,就会在不断探索中理解和掌握乘法口诀以及相关运用。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提高其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
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提高思维能力的最佳条件。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文化基础知识,决定着观察能力 的强弱。因此,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主人意识,努力为其创设观察的活动情景,并热情鼓励低年级学生主动观察,耐心细致地教给观察方法,使之在观察体验中增长知识,如我在教“初步认识线段”时,就从引导学生观察线段的特点入手,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进行教学,我要求学生观察一枝铅笔的形状是不是一条线段?观察数学书的四边有几条线段?这些问题的提出,紧密联系实际,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兴趣,又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线段的意义,还教给了学生画线段的方法。
三、教师的“导”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
实践告诉我们:教师深钻大纲,吃透教材,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有效的启发引导,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形成的关键。如看图编应用题的这一训练,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既生疏又新鲜,训练起来也很困难,他们有的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有的疑惑重重,有的甚至抱怨道:“应用题本来就不好解答,还要看图编应用题,多难呀!”……确实,由于二年级学生识字量有限,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加之理解能力不强,编起应用题来确有诸多困难。据此,我根据学生现状,结合应用题的构成特点(即任何一道应用题都由条件和问题组成),引导学生在观察清楚图中条件、判断准确问题后,进行可逆式选择性组合思维。如引导学生想想:有了这些条件,可以解决些什么问题?要解决某一问题必须具备些什么条件?通过这样的思维训练,培养了学生选择判断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效地进行了看图编应用题的训练。我在教义务小数第3册第36页第七题时,先问:“图上挂有几件衣服?”“每件上有几个扣子?”“有了这两个条件,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反过来:“要求5件衣服上一共有多少个扣子,必须知道什么?”最后,我引导学生把条件和问题组合起来,一道规范的应用题就自然编成了。这一课,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饱满的学习热情中度过,直至下课了,还意犹未尽。
总之,数学教学离不开思维的训练,数学课堂是一个充满着创造思维的课堂。在低年级学生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诱导学生从形象思维上升为抽象思维,进而发展为创新思维是有章可循的。数学教学处处都蕴含着丰富的创新因素,只要我们更新教学观念,仔细观察,耐心引导,适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热情,就能使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竞相迸发,就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气氛热烈、信息频传、人性灵动。
第五篇: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策略论文
一、设为导学的策略
所谓“设为导学”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停留在肤浅表面的认识时,教师不能把正确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死记结果,而应该在此处设问,促使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思考问题。由此,课堂教学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认知结构,当学生在建立知识的过程中,对一些概念的本质还未能充分认识,或者说还在困惑不解时,教师采取的一些必要设问,常常会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去探索知识。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这节课时,学生通过动手实际操作,折一折、剪一剪,探究得出了一个结论:圆柱展开得到的长方形与圆柱底面的周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宽与圆柱的高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让学生经过分析、比较,概括出:圆柱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接着教师再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圆柱展开一定是长方形吗?有没有特殊的情况呢?”学生立即陷入了深思中。在学生猜测、联想过程中适时引出“圆柱展开还可以得到平行四边形或正方形”这一结论,学生很快就被吸引住了,思维也就越加活跃。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在教学中,教师不要把学习的主要内容以限定的形式告诉学生,而是向学生呈现有关知识的反例子。学生通过这些实践例子去探索,去猜想,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质疑争论的策略
“质疑争论”就是在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比较模糊、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教师设计疑问,从而引发学生争论,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由于学生的个性、生活环境的不同/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中国最强免费!/,他们所具备的知识结构层次和素质的高低也不同。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理解比较困难的问题。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假设和疑问,共同来寻找问题的最佳理解和解决的方法。
例如,教学“长方形的认识”时,在学生简单地认识了长方形的形状及各部分名称后,我并没有着急讲解长方体的棱、面的特征,而是让学生利用学具自己制作,从而引导出长方体棱的特征。就有学生提出:“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每个长方形有4条边,即24条除以2得到12条棱。”这分明是创造性思维在闪光。
三、知本求源的策略
一个人的思维可分为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两种形式,它们处于矛盾的两个方面,没有逆向思维也就没有正向思维,反之亦然。数学中有许多可逆向的性质和法则,恰当地运用这些可逆性质和法则,可达到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
例如教学“图形与变换”一课时,既要让学生懂得正向叙述的意思: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180°……同时,也要让学生学会反向叙述:绕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180° ……我们要根据不同知识的范围,学生不同的心理水平,采取不同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逆向叙述数学命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四、适时沟通的策略
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纵横串联,相互沟通,从而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教师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本领,让学生通过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数学问题。
例如“小明家计划在10亩地里播种西红柿和白菜。播种面积的比是1∶4。两种蔬菜各播种多少亩?”教师让学生解答和检验后,又引导学生想出两种解法:(1)归一法。10÷(1+4)×4;(2)用方程法。设白菜播种x亩。则西红柿为■x亩,x+■x=10。从而沟通了归一问题、分数应用题、列方程应用题、按比例分配这四种问题之间的联系。
总之,教师精心创设有效的思维策略,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抓住并有效解决教材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环节的问题采取设问导学、质疑争论、逆向思维、适时沟通等方式,让学生思维得到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