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如何利用好数学书中的阅读资源
谈如何利用好数学书中的阅读资源
友协一校高巍
在数学书中常常会出现“你知道吗?”这样的阅读材料,但是很多教师为了节省时间而对这部分内容避而不谈,或是蜻蜓点水一句带过。其实课后阅读也是一笔宝贵的教学资源,它是教学内容的延续和拓展。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利用这一资源,将有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体现,能够较好地为数学课堂服务,实现数学课堂的高效。
一、阅读资源在导入新课中的运用:
一堂课的切入点找好了,将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而有些课后阅读就是绝妙的导入。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你知道吗?”提供了许多有关轴对称的图片,其中有美丽动植物还有著名的建筑物。我以此作为切入点,先让学生欣赏图片的美,接着问大家为什么美,从而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图形都具有对称的特点,为下面轴对称图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阅读资源在知识对比中的使用:
学生学习的新知有时会与已有的知识经验产生混淆,这时进行知识的对比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利用课后阅读提供的权威的信息资料有时就能。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当我介绍到“一年有4个季度”时,下面就有学生立刻说出了“春、夏、秋、冬”。纠正学生头脑中的错误概念就迫在眉睫,此时引导学生阅读“你知道吗?”(其中有对四季的介绍),再与前面教学季度时的表格作比较,学生恍然大悟。
三、阅读资源在课堂练习中的使用:
讲完新授内容,再组织学生做适当的练习,可以考查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可以启发学生举一反三,巩固课堂知识。课堂练习的题目设计既要合理、科学,又要独特、新颖,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材的阅读部分中,就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老师如果能很好地利用,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千克和克》后,老师可以向大家介绍阅读部分有关计算自己标准体重的公式,并要求学生根据这个公式算算自己的标准体重,再用自己的实际体重与其比一比,是偏重还是偏轻。
又如:在教学计算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时,告诉学生一个物体到了月球上,它的重量只是在地球上的1/6,那么如果你到了月球上,体重大约只是几千克?
课堂练习中设计这样的问题,联系生活实际,学生不会感到练习的枯燥单调,而且兴趣盎然。
四、阅读资源在课堂结束时的使用:
小学生的兴趣常常是不稳定的,而且一节课下来,注意力会减退,学习效率会降低。老师可以从阅读材料中获得启发,做好知识的活用,就能很好地利用课尾时间,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例如:在教学了统计后,请学生为我的课堂教学打分。评分标准参照演唱比赛的评分方式(在阅读材料中有介绍),去掉最高和最低分,再求平均分。学生的兴致马上被调动起来了。在这样的愉悦的情绪下,温习了知识,提高了学习效率。
五、阅读资源在作业设计中的使用:
教师可以以阅读资源为契机,设计一些社会实践类的作业,让学生将课堂的学习兴趣延续到课后,让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课外的学习中去,不断增强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学生对于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没有直观的印象。老师可以借鉴阅读部分的内容设计一些动手实践性的作业。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里大约可放入多少粒芝麻(或大米)?中午一个树下大约能提供多少平方米的树荫?做一张21平方分米的小贺卡。
又如:在教学《24时记时法》后,老师介绍了“你知道吗?”中的阅读内容。小明早上7时在一家宾馆拍摄到的照片。从照片里的钟面上可以看出,在同一时刻,世界各地的时间各不相同。如北京时间是7时,而这时的伦敦时间是11时。为什么在同一时刻,世界各地钟面上显示的时间不同呢?伦敦的时间是白天11时还是晚上11时?其他钟面上显示的时间用24时记时法表示又各是几时呢?请同学们课后通过查阅书籍,调查咨询,上网等方式解答老师的问题。
这样的作业设计,能够引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探究学习,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教给了他们一些学习方法。
六、阅读资源在情感教育中的使用:
作为教师,不但要教书,而且要承担起育人的责任。认真钻研教材,就会发现一些思想教育素材可能蕴藏在例题与习题里,也可能蕴藏在阅读材料中。如果能把这些素材充分地挖掘出来,在课堂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并长期坚持下去,则一定可以使学生的思想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例如:在教学乘法时,介绍我国明朝的《算法统宗》;在教学认识数时,介绍古人的结绳记数;教到时间时,介绍古人用影子或沙漏测时间,从中体会到先人的智慧,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又如:教到《千克和克》时,让学生阅读有关乘车所携带物品重量的规定,同时也可以给出
有关合理搭配膳食的建议,增强学生的安全和健康意识。
总之,我们不应漠视课后阅读的存在,因为它也体现着编者的良苦用心,是他们为教学准备的一道精美的点心。只要正确、艺术地运用,相信对我们的数学教学是大有裨益的。同时,也呼吁数学教师积极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感到读有所获,乐在其中。
第二篇:数学资源合理利用经验交流材料
--精选公文范文--------------------------数学资源合理利用经验交流材料
为了使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下面我就如何开发和利用数学课程资源,谈谈自己的具体做法。
一、活用数学教材资源
教材中编排的很多情境图因生活环境或教学条件所限无法更好地展示,一些数学活动也无法开展。因此,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我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教学条件对教材进行增添、删减、调整、置换,不被教材束缚了手脚。
例如,“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第一课时的主题图是:一栋小高层,每层14户,共层。要求学生计算这栋楼能住多少户?可这样的情境离我们农村的学生太远了,要让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算理就很难,操作起来也不方便。于是,我就以学生学习中经常用到的小楷本为主题,先让学生估计一面小楷本有多少个方格,再让学生计算验证。由于学生的好胜心理,----------------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对“猜测-验证”这样的数学活动,他们是乐此不疲的。并且,学习素材就在学生的眼前,他们可以在小楷本上划一划、分一分,既体验了算法多样化,又轻轻松松地理解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算理,感受到数学的实际应用。
二、拓展现实生活资源
多彩的社会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我们教师要善用、巧用这些课程资源,营造亲切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把现实生活融入数学课堂
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中处处存有数学。数学教学应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把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引入课堂,让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学会用具体的生活经验形象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实现数学学习生活化。
例如,“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例1:734+198=734+200-2=932;例2:3475-1999=3475-xx+1=1476。学生在学习时常常有这样的困惑:例1明明是加----------------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法,为什么要“减2”?例2明明是减法,为什么又要“加1”?这段教材的教学,有一部分教师就是让学生死记算法“多加要减或多减要加”,这样的教学效果自然不好。笔者认为这个知识点的教学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事理喻算理。如在教学减法简便运算时,为了让学生体验“多减要加”,用生活中购物的“付整找零”活动作比喻:王开一家带了3475元钱到商店去买电视机,他们看中了一台标价1999元的电视机。他们付给营业员元,营业员找回他们元,这时他们还剩元。
2、让生活成为学生创造的摇篮
解决生活问题,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让生活成为学生创造的摇篮。例如,在教学“元、角、分与小数”时,我与家长商量,让孩子当一个星期的小管家。在家长的大力支持下,孩子们俨然成了一个个小主人,参与得热情特别高,主动去菜场买菜、去超市买东西等,并把一周的支出记录得清清楚楚。这样,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就把所学的知识运用----------------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得得心应手了。又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分类”知识后,我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收集各种分类现象:书店里的,超市里的,衣服店里的,啤酒厂里的等等,并在教室后面进行了展示。在展示活动中,学生了解了二次分类,三次分类,以及用各种图示来表示等许多书本之外的知识。从学生的身上我们看到:只有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的潜能才能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
3、挖掘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中的数学课程资源
媒体中可供我们利用的数学资源大致有以下几类:各种数据表格;各种商品打折、赠送的促销广告;各种文章中与数学相关的内容;各种商标;一些蕴藏着数学资源的画面;等等。此外,购物发票、手机话费清单、车票、衣服标签,这些在生活中随处看到、随时用到的,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数学资源。
三、捕捉教学过程资源
1、开发生成性资源
例如,在教学乘法意义之前,教材安排了一节“数一数”。在数一数活动----------------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中,使学生经历连加活动,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为理解乘法的意义奠定基础。
当我出示第二幅主题图时:
师:图上一共有几个圆?
生1:有24个。
师:可以怎样列算式?
生2:横着看,每排6个,有4排,列出算式是6+6+6+6=24。
生3:竖着看,列出的算式是4+4+4+4+4+4=24。
生4:我知道还可以列成乘法算式,4×6=24,6×4=24。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能告诉大家吗?
生4:我妈妈说,相同的加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
生5:因为6+6+6+6是4个6相加,4+4+4+4+4+4是6个4相加,它们都可以用乘法来计算。
学生说得实在是太好了,我不由自主地和全班同学一起为他们鼓掌。
师:你们知道得那么多,真是个好学的小朋友!
师:看来小朋友们对乘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来学习新知识。现在请同桌合作,画图列算式。
其次学会开发,生成资源。我根据课堂上----------------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的变化情况不断深入而灵活应对,用动态生成的观念调控课堂教学,提高自己的驾奴水平。应学生而变,应临场实际情况而变,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案。
2、利用错误资源
错误是学生最朴实的思想、经验,是最真实的暴露。课堂中我们要允许学生出现错误,包容、接纳他们的错误,更重要的是要有效地利用错误资源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精选公文范文----------------
第三篇:数学资源合理利用经验交流材料
为了使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下面我就如何开发和利用数学课程资源,谈谈自己的具体做法。
一、活用数学教材资源
教材中编排的很多情境图因生活环境或教学条件所限无法更好地展示,一些数学活动也无法开展。因此,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我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教学条件对教材进行增添、删减、调整、置换,不被教材束缚了手脚。
例如,“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第一课时的主题图是:一栋小高层,每层14户,共12层。要求学生计算这栋楼能住多少户?可这样的情境离我们农村的学生太远了,要让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算理就很难,操作起来也不方便。于是,我就以学生学习中经常用到的小楷本为主题,先让学生估计一面小楷本有多少个方格,再让学生计算验证。由于学生的好胜心理,对“猜测-验证”这样的数学活动,他们是乐此不疲的。并且,学习素材就在学生的眼前,他们可以在小楷本上划一划、分一分,既体验了算法多样化,又轻轻松松地理解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算理,感受到数学的实际应用。
二、拓展现实生活资源
多彩的社会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我们教师要善用、巧用这些课程资源,营造亲切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把现实生活融入数学课堂
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中处处存有数学。数学教学应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把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引入课堂,让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学会用具体的生活经验形象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实现数学学习生活化。
例如,“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例1:734+198=734+200-2=932;例2:3475-1999=3475-XX+1=1476。学生在学习时常常有这样的困惑:例1明明是加法,为什么要“减2”?例2明明是减法,为什么又要“加1”?这段教材的教学,有一部分教师就是让学生死记算法“多加要减或多减要加”,这样的教学效果自然不好。笔者认为这个知识点的教学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事理喻算理。如在教学减法简便运算时,为了让学生体验“多减要加”,用生活中购物的“付整找零”活动作比喻:王开一家带了3475元钱到商店去买电视机,他们看中了一台标价1999元的电视机。他们付给营业员()元,营业员找回他们()元,这时他们还剩()元。
2、让生活成为学生创造的摇篮
解决生活问题,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让生活成为学生创造的摇篮。例如,在教学“元、角、分与小数”时,我与家长商量,让孩子当一个星期的小管家。在家长的大力支持下,孩子们俨然成了一个个小主人,参与得热情特别高,主动去菜场买菜、去超市买东西等,并把一周的支出记录得清清楚楚。这样,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就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得得心应手了。又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分类”知识后,我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收集各种分类现象:书店里的,超市里的,衣服店里的,啤酒厂里的等等,并在教室后面进行了展示。在展示活动中,学生了解了二次分类,三次分类,以及用各种图示来表示等许多书本之外的知识。从学生的身上我们看到:只有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的潜能才能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
3、挖掘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中的数学课程资源
媒体中可供我们利用的数学资源大致有以下几类:各种数据表格;各种商品打折、赠送的促销广告;各种文章中与数学相关的内容;各种商标;一些蕴藏着数学资源的画面;等等。此外,购物发票、手机话费清单、车票、衣服标签,这些在生活中随处看到、随时用到的,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数学资源。
第四篇:合理利用数学资源经验材料
为了使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下面我就如何开发和利用数学课程资源,谈谈自己的具体做法。
一、活用数学教材资源
教材中编排的很多情境图因生活环境或教学条件所限无法更好地展示,一些数学活动也无法开展。因此,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我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教学条件对教材进行增添、删减、调整、置换,不被教材束缚了手脚。
例如,“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第一课时的主题图是:一栋小高层,每层14户,共12层。要求学生计算这栋楼能住多少户?可这样的情境离我们农村的学生太远了,要让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算理就很难,操作起来也不方便。于是,我就以学生学习中经常用到的小楷本为主题,先让学生估计一面小楷本有多少个方格,再让学生计算验证。由于学生的好胜心理,对“猜测-验证”这样的数学活动,他们是乐此不疲的。并且,学习素材就在学生的眼前,他们可以在小楷本上划一划、分一分,既体验了算法多样化,又轻轻松松地理解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算理,感受到数学的实际应用。
二、拓展现实生活资源
多彩的社会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我们教师要善用、巧用这些课程资源,营造亲切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把现实生活融入数学课堂
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中处处存有数学。数学教学应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把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引入课堂,让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学会用具体的生活经验形象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实现数学学习生活化。
例如,“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例1:734+198=734+200-2=932;例2:3475-1999=3475-2000+1=1476。学生在学习时常常有这样的困惑:例1明明是加法,为什么要“减2”?例2明明是减法,为什么又要“加1”?这段教材的教学,有一部分教师就是让学生死记算法“多加要减或多减要加”,这样的教学效果自然不好。笔者认为这个知识点的教学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事理喻算理。如在教学减法简便运算时,为了让学生体验“多减要加”,用生活中购物的“付整找零”活动作比喻:王开一家带了3475元钱到商店去买电视机,他们看中了一台标价1999元的电视机。他们付给营业员()元,营业员找回他们()元,这时他们还剩()元。
2、让生活成为学生创造的摇篮
解决生活问题,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让生活成为学生创造的摇篮。例如,在教学 “元、角、分与小数”时,我与家长商量,让孩子当一个星期的小管家。在家长的大力支持下,孩子们俨然成了一个个小主人,参与得热情特别高,主动去菜场买菜、去超市买东西等,并把一周的支出记录得清清楚楚。这样,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就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得得心应手了。又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分类”知识后,我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收集各种分类现象:书店里的,超市里的,衣服店里的,啤酒厂里的等等,并在教室后面进行了展示。在展示活动中,学生了解了二次分类,三次分类,以及用各种图示来表示等许多书本之外的知识。从学生的身上我们看到:只有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的潜能才能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
3、挖掘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中的数学课程资源
媒体中可供我们利用的数学资源大致有以下几类:各种数据表格;各种商品打折、赠送的促销广告;各种文章中与数学相关的内容;各种商标;一些蕴藏着数学资源的画面;等等。此外,购物发票、手机话费清单、车票、衣服标签……,这些在生活中随处看到、随时用到的,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数学资源。
三、捕捉教学过程资源
1、开发生成性资源
例如,在教学乘法意义之前,教材安排了一节“数一数”。在数一数活动中,使学生经历连加活动,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为理解乘法的意义奠定基础。
当我出示第二幅主题图时:
师:图上一共有几个圆?
生1:有24个。
师:可以怎样列算式?
生2:横着看,每排6个,有4排,列出算式是6+6+6+6=24。
生3:竖着看,列出的算式是4+4+4+4+4+4=24。
生4:我知道还可以列成乘法算式,4×6=24,6×4=24。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能告诉大家吗?
生4:我妈妈说,相同的加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
生5:因为6+6+6+6是4个6相加,4+4+4+4+4+4是6个4相加,它们都可以用乘法来计算。
学生说得实在是太好了,我不由自主地和全班同学一起为他们鼓掌。
师:你们知道得那么多,真是个好学的小朋友!
师:看来小朋友们对乘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来学习新知识。现在请同桌合作,画图列算式。……
其次学会开发,生成资源。我根据课堂上的变化情况不断深入而灵活应对,用动态生成的观念调控课堂教学,提高自己的驾奴水平。应学生而变,应临场实际情况而变,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案。
2、利用错误资源
错误是学生最朴实的思想、经验,是最真实的暴露。课堂中我们要允许学生出现错误,包容、接纳他们的错误,更重要的是要有效地利用错误资源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第五篇:谈如何开发和利用地方美术课程资源
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重视地方美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美术课程改革关注的热点问题。新课标提出“广泛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的要求,各地结合区域历史文化的特点,注重挖掘身边的美术资源,历史遗迹,文化的遗存,民间美术特色资源等,有效提高了美术课程的形象性、直观性、生活性与地区特色,丰富了课程内容,促进了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具有丰厚的历史、自然、文化与民间美术资源为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与条件。
美术课程资源包括校内美术课程资源和校外美术课程资源。校内美术课程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人文资源、活动资源、相关学科资源几大板块。校内资源中应以美术教师为主体,在领导和教学辅助人员的配合和参与下,以物质资源为基础,以学校的人文环境为背景,融合各种相关的活动和学科课程资源,形成整体教学力量,以实现学校美术教育效果的最优化。而校外课程资源则可弥补学校美术课程资源的不足。我们应充分、合理利用家庭、学校、社会、地方可以利用的美术课程资源,以促进学校美术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根据具体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结合以下几个方面开发和利用校外美术教学资源。
一、要发挥教师在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中的积极作用。新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课程资源的的开发与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课程改革的成败,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人物,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中坚力量,如何开发课程资源是新时期教师的重要任务。
(一)、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
每一位美术教师都应做个有心人,善于在纷繁的社会生活中去粗取精,提练适合于学生的美术资源。也许很多事物学生们经常接触,只是没有从艺术的角度去审视。教师的引导、提醒,加之收集材料、巧妙利用材料的实践,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学生这样获得的知识比纸上谈兵式的书本传授,更直接、更具趣味性,易于吸收,也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和学生走得更近。资源无处不在,有资源意识的教师,在他们的眼里,再平凡不过的东西都富有情感的、有艺术价值的,都可以作为课程资源。没有资源意识的人,虽然每天都是那样生活,在他们的眼里好像地球天天那样转,日子天天那样过,没有什么特别的。其实,资源就在你身边,就看你有没有发现的眼光了。
美术教师应用心地来发现蕴藏在身边的资源,将其引入课堂,使美术课成为有源之活水,有根之大树。一个善于利用美术资源的教师,在教学生认识色彩的时候,不妨让学生看看窗外的景色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观察一下可以发现多少色彩,这个窗外色彩资源的利用可以说就是一个教师教学智慧的一种体现。
(二)、教师要善于发现与观察。
自然、社会、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教材。我们只要留心,就不难发现资源真是无处不在的。一个教师只要心中有了资源意识,就不会对教学感到茫然的状态。要寻找资源、获取资源并不难。因为人一旦有了某种想法之后,就会产生一种潜在的动力,目光就会变得特别敏锐的。生活中的文字、声音、图片、物象、艺术作品„„可以说比比皆是。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拥有丰富的智力、物力等资源。学校的黑板报、镜框、橱窗、宣传栏、、校务公开栏、校园文化以及各种设施设备等都属于条件性资源,它们虽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但却与课程有着紧密联系。我们学校是三乡合一的学校,文化底蕴浓厚,校园环境优美,有香山寺和东山庙等一批老建筑,这些都是艺术价值很高的建筑物,也是很好的课程资源。如上透视课的时候,我就带学生来到南北通道,引导学生去观察,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学生们就很容易理解了。欣赏古代建筑的时候,带学生去参观香山寺,学生们被那些精巧的设计,庞大的气势所震撼,家乡自豪感油然而升。
校外课程资源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特色地方资源作为开发校本课程的素材,既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也能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特别是我们安化富有神秘色彩的香山文化,只要我们注意收集,在美术方面也是很好的课程资源,我们都可以加以利用。如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那些具有艺术价值而暂时没有被人们发现或理解的美术作品,要自觉地去保护。我们现在正大力开发的旅游资源——旅游景区香山,告诉同学们怎样去辨别当地一些有开发价值的艺术作品,并加以保护。大家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谁不愿意自己的家乡变得更美好起来呢?当我们的美术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的时候,美术课程资源实际就已经开发起来了。
(三)、书籍和网络是一个大资源库。
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提供了一流的教学资源空间。包罗万象的书籍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巨大的资源库。将书报、杂志、报纸等资源有效地开发利用,学生喜欢看书学习是开发学生智力、启发想象和创造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经过学习之后,选取和摘录大量的资料为我所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本身就是一个对文化资源重新组合和合理利用。这个组建资源的过程就是一个资源在发生质变的过程,美术教师要多利用书本上的资源帮助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外优秀的艺术作品,提高他们美术鉴赏能力。互联网的运用和交流,可以极大地提高了我们学习和开发资源的效率,可以说,网络资源的合理开发,为课堂教学打开了极其方便的大门。我们知道,几乎涉及到所有的信息,网络资源都可以帮助我们去寻找和发现,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搭建了一个非常理想的教学平台。如在学设计生活标志的时候,我就要同学们上网把以前历届奥运会的标志都找出来,并从中分析奥运会标志的变化规律,这样学生对奥运会的标志设计有了基本的了解,很容易就掌握了生活标志设计的方法,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很高,效果也非常理想。
(四)、善于开发和利用资源是一个成功教师重要标志。
教师“教教材”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材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除了合理利用一些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之外,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是善于开发资源的高手,就对美术课程资源开发来说吧,在平时,电影、电视、图书对学生生活的影响可以说是巨大的,无论谁都不能否认这个事实。我们美术教师应该关注热点新闻、遇事多思考、随时随地地留意生活中与美术相关的点点滴滴,并注意利用各种机会搜集、积累上课资源„„一个懂得利用、善于开发资源的教师一定是好教师,一个好教师一定是善于开发课程的高手。相反,则会被新课程所淘汰。
新课程改革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有利于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习兴趣,新课标明确告诉我们,教师是开发课程的主人。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们必须树立好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逐步提高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留心生活,善于观察,伴随新课程一起成长。
二、充分开发利用好校内外美术资源。
小学美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有:
1、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满足发展的需要。
2、理解祖国优秀艺术,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3、注重学习方法和过程,提高美术素养。
4、强调创新精神,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提倡质性评价,促进个性发展。新课程在内容设置方面共有五个系列,提供了多种让学生选择的机会,可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求。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只有充分开发和利用好美术课程资源,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实现新课标期望的价值目标: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理解美术文化,形成人文素养;激发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拓宽发展空间,帮助规划人生。
我们应充分、合理利用家庭、学校、社会、地方可以利用的美术课程资源,以促进学校美术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走进博物馆欣赏古今优秀美术作品。
在“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欣赏、学习课本上的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还要引导学生走进博物馆、美术馆参观调查,博物馆丰富的藏品能折射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是让学生“理解祖国优秀艺术”的重要场所。参观时我们可让学生完成相关的调查笔记。如:“写出你喜欢的博物馆收藏的青铜器、陶器、玉器或古代绘画作品,并说说喜欢的理由”,“列举出几位著名书画家及其代表作品”,“美术作品观后感”等,我们应充分利用各地的社会教育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感受美、鉴赏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实践证明走出课堂、走进博物馆或美术馆,其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当然现在学生学习任务重,压力大,不可能经常外出参观,教师去博物馆或美术馆时可利用数码摄像机、数码相机将参观实况有选择的记录下来,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播放给学生看,也可起到很好的效果。
(二)通过互联网获得最新的美术教育资源。
信息时代,网络世界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快速进入国外著名的博物馆、美术馆及各大著名美术院校,及时了解当前的美术动态,欣赏最新的艺术作品。这在以前很难实现的事,在网络上是很容易做到的。我们应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室,引导学生在网络世界中收集、整理美术作品和相应的背景资料,扩展学习资源,开阔视野,并大胆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科学求同,艺术求异,面对一幅美术作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理解,我们要让学生多讨论,学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在《画蔬果》一课中,我让学生在网上查找意大利卡拉瓦乔的静物油画《花果篮》与我国艺术大师齐白石的《蔬果图》进行比较、讨论。同学们对两种不同的画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及不同的艺术特点进行讨论,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三)、参观商场培养学生设计意识。
繁华的街道,热闹的商场,琳琅满目的商品。现代都市到处都散发出时代的气息。各种电器、日用品、服装等都体现出设计师以人为本,美观与实用相结合的设计原则,体现出艺术与科技的新的结合。参观商场,可让学生与现代设计作品零距离接触,在“设计.应用”领域的教学时,可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使他们对工艺设计的过程及评价标准有清楚、直观的了解,当然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来欣赏,学会如何评价产品设计的优劣,可结合“美观、实用”两大原则进行讨论。商场成为设计应用课的又一重要校外美术课程资源。
(四)、从传统工艺美术作品中感受民间美术的独特韵味。民间美术的种类及其丰富,主要有:剪纸、年画、皮影、泥塑、玩具等。各地都有典型的民间美术,我们应充分利用各地民间美术资源来充实课本内容,可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收集到的民间美术作品,加深学生的印象,我校曾组织学生去缸瓦窑厂参观,了解其渊源和民间传说,了解陶艺制作的材料要求及制作工艺,熟悉了一些民间陶泥艺人,了解了陶艺制作的发展现状及其传承情况。不仅学生去实地参观,老师们还拍摄了影像资料,回来制作成教学课件供学生欣赏学习。该课件曾在教研室组织的教学课件制作大赛中获一等奖。在实际教学中可直接播放给学生看,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会受学生青睐,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美就在身边,美就在民间”。
(五)、投入大自然进行艺术实践活动。
校区外面风景优美,绵延起伏的山川、喧嚣热闹的平双公路、,悠悠的古阴河,挺拔的现代建筑群,都会让我们情不自禁拿起画笔,描绘这美丽的风景,学校可结合春游、秋游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写生,回校后作修改整理,举办小型展览,以陶冶学生情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写生时不应注重专业性,要求不宜过高,旨在让学生体验绘画过程,不必太注重技法技能的训练,校园写生也是行之有效的训练办法。另外,田间地头的秸秆、种子、粘土、石子、树叶、树根、花草等也是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不可缺少的资源。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校外美术课程资源带有明显的原生性和零散性,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的筛选和验证,难免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作为美术教师要认真甄别和选择,并做必要的加工和改造,注意把好课程资源的质量关,使校外美术课程资源真正作为校内美术课程资源的补充、拓展和延伸。
三、要让学生成为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学习的主人。
开发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意义在于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加深对地方资源的认同,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继承者、学习者、实践者、创造者,增强对地方历史文化的整体认识,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地方美术资源实践中的主人。
课堂是学生学习美术的主阵地,也应是与乡土资源整合的最自然和谐的平台。在课程的实施中,美术组的教师根据课堂及教材的需要,合理地利用乡土资源,与教材进行整合,为乡土资源文化注入新鲜内容,以发展的眼光来对待继承,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厚美术素养。
(一)、创新实践,继承拓展。
没有创新实践,便没有继承和拓展。虽然儿童的思维与民间艺术造型思维很相似,这样的思维层面的结合也十分自然,学生在学习时也可以从中得到很大乐趣,但让孩子们学习民间艺术并不是一味的效仿,而是既要在实践中继承优良传统,又要有新的拓展,有新的突破,使他们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这才是我们学习民间艺术的目的所在。因此,我们在民间艺术教学中,鼓励学生在掌握特点的基础上,敢于实践,勇于创新、创作。
1、继承学习。
临摹、复制民间艺术,如农民画、剪纸、泥塑,让学生亲身体验民间艺术创作过程的构思、构图、制作、上色等,从实践中体味民间艺术构思的大胆想象,构图的无拘无束,造型的变化夸张,色彩的强烈热闹﹑线条的粗犷、简略,取其糟粕,存其精华。
2、创作融入。
在儿童创作中融入民间艺术的元素,让孩子们在积淀了民间艺术精华的基础上,通过移情、变化、重组等手法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在材料和技法的运用上,尽量降低难度,将传统的木版雕刻印制,变成用现代材料吹塑纸制线板,用水彩纸代替原来的粉笺纸手工绘制;在构图上采取了圆形式、对称式、方形式、S形式等形式;在人物造型上,除保留原来的娃娃胖、妇女美、勇士壮等特点,更多地体现儿童那质朴、夸张、大胆的造型特点;在色彩搭配上,采用鲜艳强烈、乡土气息浓厚的色彩进行表现;在内容选择上,更多的是表现孩子们熟悉的儿童生活题材。用这样的方法,我校学生创作了大量的美术作品,彩陶、豫剧人物、开封盘鼓、„„或以水彩、国画、线描等绘画形式呈现,或以栩栩如生的泥塑制作形式呈现,内容广泛,手法灵活多样。作品既有古朴的美感,又闪烁着时代的气息。2010年六一前夕,我校举行了“立足本土,传承文化”艺术节作品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综合实践,在特色活动中传承文化。
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实现美术教学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增加学生学美术的实践机会,才能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丰厚美术素养。乡土资源文化,反映了一个地方的传统特色,是当地精神文化之根,让学生了解乡土文化,热爱乡土文化,无疑是丰富学生美术知识和经验世界,培育“精神家乡”的有效之途。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实践活动:
1、走进家里去寻宝。
一个布老虎玩具、一双虎头鞋、一片古遗址瓦当、一块古建筑残砖、一只彩陶花瓶、一张年画„„当每个孩子把一件件家里的宝物汇聚在课堂的时候,课堂俨然像一个小小的博物馆。这样的活动,是让他们认识民间美术一种最直接的途径。
2、走向自然去寻根。
香山、东山旅游景点如同一个天然的民间艺术宝库。引导孩子在旅游中带着一双发现民间美术的眼睛,随时收集、记录蕴藏在民间的艺术:那里有画栋雕梁,有石刻砖雕,有威武的门神,还有神秘的佛像„„让孩子在旅游中去探访东方文化之源,去追寻中华民族之根,去解读华夏八千年历史文化的奥秘。把生活变成我们的大课堂,也是学习民间艺术最有效的方法。
3、走进节日去体验。
传统的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民间美术的大荟萃。走进节日,参与民俗活动,亲身去体验民间美术在这些节日中最具特色的东西,莫过于“过大年”,年画对联,灯笼挂笺、剪纸窗花,舞龙高跷,唱大戏,扭秧歌,敲鼓撒灯,活动丰富多彩,简直是民间艺术的“满汉全席”。
4、走近艺人去学习。
进入民间艺人的工作室,与老艺人们一起玩泥巴、做陶罐,捏泥人,试着摆弄泥玩具,亲身体验民间艺术的创作过程。
5、走进网络去拓展。
网络是个更广阔更丰富的空间,当孩子有了亲身的感受和体验,让他们走进网络去领略更丰富的地方美术资源,使孩子们对民族文化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
新的课程资源帮助我们走进学生,在情感与态度上与学生达成一致,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学习兴趣高涨,教师的心灵也受到童心、童趣的洗礼。这不仅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再现,也是师生情感、心灵交汇的体验,同时也是教育思想观念在学习方法上的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使我们深深感受到课程资源为教学方式的转变所带来的活力和乐趣是无穷的。它让学生体验到求知的快乐,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并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