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济学》教学小结
教学小结
在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本人有幸被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外聘为讲师,担任了2012级工商管理专业1-3班、2012级旅游管理专业2012级注会1班、2012级财投3班等班级的《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任务。在过去的整个授课过程中,本人认真备课和授课,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整个教学过程取得了较满意的教学效果,现将相关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备课和授课
本人能够做到课前认真备课,上课时间认真授课,课后能够做到及时总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本人除了讲授教材中所承载的知识外,还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得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吸取更多的专业知识,有利于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本人注重在讲解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的同时,还向学生介绍这些经典理论的提出者和当时的时代背景,以使得学生加深对这些经典理论的印象。同时,在了解这些先驱者的工作经历和科学成就后,也有助于启发学生认真观察和分析身边的社会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注重向学生传授较新的经济学理论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本人注重通过国内外的期刊、杂志、网络等媒介获取最新的经济学理论,上课时与学生进行分享,针对近期的经济现象与学生进行交流,努力探索导致这些经济现象形成的原因,从经济学的视野进行深入剖析,这有助于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能力。
四、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本人注重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学生在西方经济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学生认为较难理解的内容,本人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直至学生能够对所学的经济学理论有较好的掌握。
五、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本人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本人注重给学生讲解一些国内外的经济学方面的相关案
例,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经济学理论。本人课后也给学生布置作业,督促学生课后能够深入复习所学习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使得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理论有进一步的认识和掌握。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态度端正,上课能够认真听讲,能够积极回答问题,积极参与案例讨论,有着较好的学习氛围。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本人会继续坚持认真备课和授课,为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帮助学生能够成长成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二篇:公共经济学 小结
公共经济学小结
1、市场失效与公共经济 在经济学中,常用的效率概念是指帕累托效率。帕累托最优是指一个经济体已经处于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如果不使至少一个人的利益受损,经济效率已经无法得到提高的状态。如果一种经济行为可以使至少一个人的处境得到改善,而不会给任何一个人的福利带来负面影响,那么这种行为就是帕累托改善。
社会福利要综合考虑效率和公平因素。公平的标准有多种,一个社会根据当时的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标准。
市场失效存在的领域和原因主要有:公共产品、外部性、自然垄断、信息不对称、收入分配不公和宏观经济总量失衡。
公共部门的三大经济作用是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分别对应于公共部门的效率、公平和稳定三大职能。
市场经济下的政府从最初的“小政府”走向“大政府”和有效政府。
2、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最优提供的庇古模型说明,公共产品的提供带给个人的边际效用,应该等于纳税带给他的负边际效用。鲍温模型指出,私人产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横向相加的结果,而公共产品的社会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纵向相加的结果。
萨缪尔森模型给出了公共产品提供的最优条件,即个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的边际替代率之和,等于公共产品生产的边际转换率。
公共产品最优提供的威克塞尔-林达尔模型,研究了平等的个人(政党)之间共同分摊公共产品成本的问题。
公共产品提供的困难,在于个人对公共产品的偏好不易揭示所致。公共产品主要由公共部门提供,原因是私人不能有效提供,而非私人绝对不能或不愿提供公共产品。
实验经济学对公共产品的提供,进行了多方面的实验。
3、公共选择
现代公共选择论大致从1950-60年代起步。
公共选择论的方法论三要素是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经济人和交易政治论。根据现代民主制度的实际,可以将公共选择论分为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论和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论。
一致同意规则下通过的集体行动方案是帕累托改善的方案,但一致同意规则的实行成本较高。
阿罗不可能定理证明了投票悖论出现的可能性,其假设符合现代民主制度的基本要求。单峰定理是指所有人的偏好是单峰的,单维集体行动方案可以是确定性的。相应的公共选择的结果是中间投票人所支持的方案,这就是中间投票人定理。
投票人、政治家、官僚、利益集团等的行为都是根据成本-收益原则作出的。现代寻租理论通常与政府管制有关,寻租导致社会经济资源的浪费。
4、公共支出理论
公共支出是公共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支出。它反映政府的政策选择。政府一旦决定供应哪些产品和服务,生产多少、产量质量如何,公共支出就代表着执行这些政策的成本。
公共支出可以按政府职能、支出的用途、支出的使用部门、对市场需求的影响不同等标志进行分类。
根据对市场需求影响的不同,公共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转型期中国公共支出包括预算内公共支出、预算外公共支出和制度外公共支出。
截至1980年代,各国公共支出出现了不断增长的趋势。瓦格纳法则概括了公共支出的这种趋势。解释公共支出不断增长的理论有许多,例如时间型态模型、“发展型”的公共支出增长理论、公共支出的微观模型,等等。
进入1980年代之后,各国公共支出进行了调整。未来公共支出应当继续增长,还是应当缩减仍有争议。公共部门的低效率既可以是公共支出缩减的理由,也可能成为公共支出增长的理由。
社会成本-效益分析法,是评价公共支出成本和效益的基本方法。其原理和私人企业财务评价相同,但社会成本-效益分析法因为所要评价的许多成本和收益没有市场价格而变得更难。
5、购买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购买产品和劳务,以便向公众提供各种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支出。
中国目前财政购买性支出主要包括行政支出、国防支出、教育支出、科研支出、公共投资支出等内容。
行政支出的介绍与分析。国防支出的介绍与分析。
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是指国家预算用于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事业活动的人员和公用经费支出以及高技术研究专项经费。文教科卫各项目的介绍与分析。
公共投资支出的介绍与分析。中国公共投资体制的变迁。BOT方式的涵义、内容及其主要运用领域。
6、转移性支出
转移性支出是公共支出的重要内容。社会保障支出又是转移性支出的重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公共部门有着密切的关系。
社会保障制度类型的选择直接影响着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现收现付制下,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责任较大。个人账户制下,财政的生活保障支出责任较小。财政补贴的种类主要有价格补贴、企业补贴、财政贴息和税式支出。其他转移性支出还有援外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
7、税收理论
税收是公共产品的价格。强制性、固定性和无偿性是它的形式特征。
税制要素一般包括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减税免税、违章处理等等。其中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是税制的三个基本要素。
税收根据征税对象可以分为商品税类、所得税类、财产税类与行为税类。
税制结构是指一国税制中税种的组合状况,它反映各个税种在税收收入中的地位。税收制度可以分为单一税制与复合税制。前者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上只实行一种税的税收制度,后者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实行由多种税种组成的税收制度。现代税收原则包括效率原则、公平原则、稳定原则和财政原则。
税收负担指整个社会或单个纳税人(个人和法人)实际承受的税款。它表明国家课税对社会资源的集中程度以及税款的不同分布所引起的不同纳税人的负担水平。税收负担可以分为宏观税收负担和微观税收负担。前者主要研究国家当年的课税总额与社会产出总量或总经济规模之间的对比关系,后者主要研究单个纳税人向国家交纳的税收与其产出的对比关系,即企业或个人的税负水平。税负转嫁就是纳税人不实际负担国家所课税款,而通过购入或卖出商品价格的变动,将全部或部分税收转移给他人负担的过程。税负归宿是税负转嫁过程的终点,也就是税收负担的实际承受者。
在完全竞争和局部均衡分析中,税负转嫁和归宿取决于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对比关系。拉姆齐开创了最优税收理论。拉姆齐法则是指商品课税之后,对各种商品的需求数量等比例下降。弹性反比法则是其一个特例。
维克里和米尔利斯对最优所得税的研究的结论是应该实行倒U型的所得税率。税制设计理论更多考虑了税收征管成本和遵从成本,是更加现实的税收理论。中国的税收制度改革简况。
8、商品税
商品税是对商品流转额和非商品流转额(提供个人和企业消费的商品和劳务)课征的税种的统称,也称流转税。商品税的特点有:税收负担具有间接性,会直接影响市场活动,具有累退性,管理相对简便,收入较为稳定。
商品税的分类方法有多种。根据课税对象选择的不同,商品税可以分为周转税、销售税和增值税。
销售税是商品税的一种形式,也称为营业税或营业行为税。销售税可按征收环节分类,多环节销售税又称周转税。现代国家课征的多为单一环节的销售税。增值税是课税商品或劳务在产销的每一阶段新增的价值所征收的税种。它可以分为生产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和消费型增值税。同样税率下,消费型增值税税负最轻。关税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边境、沿海口岸或指定的其他水、陆、空国际交往通道的关口,对进出国境或关境的货物或物品征收的一种税。
9、所得税
10、其他税收
财产税对纳税人所拥有或支配的财产征收。按财产税的征收范围,可以将之分为一般财产税和特别财产税。以课税对象为标准分为静态财产税和动态财产税。
土地税是以土地为课税对象的税收,是世界上施行最广泛的特别财产税。
遗产税是对遗产课征的税收。赠与税一般与遗产税配套征收,以防避税。遗产税的主要种类有:(1)总遗产税制(2)分遗产税制(3)混合遗产税制。资源税是以各种自然资源及其级差收入为课税对象的一种税类。
印花税是对经济活动和经济交往中书立、领受印花税暂行条例列举的凭证征收的一种税。
11、国有经济
国有资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有资产是指属于国家所有的一切财产。狭义的国有资产即经营性财产,可定义为法律上确定为国家所有的并能为国家提供未来经济效益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
国有资产收入的基本形式包括经营性国有资产收入,国有产权转让收入,国家投资借款归还收入等。
财政的公共化对国有资产活动范围和国有资产监管都提出了要求。市场经济下的国有资本收入只是财政收入极为次要的形式。
12、公共规制
公共规制是公共部门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经济活动。公共规制是指具有法律地位的、相对独立的公共部门,为了实现特定目标,依照法律法规对企业、个人或其他相关利益主体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行为。
公共规制的目标有提高社会福利和利益集团利益之分。前者属于规制的公共利益理论。后者属于政府规制经济理论,政府规制俘获理论就是其核心内容。公共规制可大致分为经济性规制和社会性规制。
公共规制过程大致包括立法、执法、规制的放松和解除三个阶段。
规制的方式主要有:进入规制或退出规制、标准规制、价格规制、征税规制等。经济性规制的绩效的提高可以通过设计不同种类的合同菜单而得以实现。根据合同激励强度的高低,可以将合同区分为高强度激励合同和低强度激励合同。
拉姆齐定价要求每种服务的价格都应该对回收企业的固定成本作出贡献,并且尽量减少由此造成的经济扭曲。
社会性规制的加强一是通过健全规制机构,二是通过加强立法。社会性规制还可以通过市场化方法,提高社会效率。
13、政府预算
政府预算是就是政府预先编制的收支基本计划。
政府预算可以根据不同标准主要分为:单一预算与复式预算;项目预算和绩效预算;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
政府预算编制的会计基础包括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应地,有收付实现制预算和权责发生制预算。
收付实现制预算编制较为简单,但权责发生制预算能更好地反映公共部门活动的绩效。近年来,多个国家出现了编制权责发生制预算的倾向。现实中,权责发生制多采取经过修正的形式。
广为市场经济国家接受的政府预算编制的原则有:公开性原则、完整性原则、可靠性原则、性原则、统一性。
政府预算的编制的方法有基数法、系数法、比例法、定额法、综合法等。政府预算草案在立法机构审批后,就成为了正式的法案,进入执行阶段。
政府预算调整是指在预算执行中,通过改变预算收入来源、支出用途以及收支规模,组织新的平衡的重要方法。
政府决算是指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对预算执行结果的总结。
14、赤字、公债、财政政策
弥补财政赤字的途径有多种,但最为常见的是发行公债。
公债是国家或政府以其信用为基础,在向国内外筹集资金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也就是说国家或政府以债务人的身份,采取信用的方式,通过借款或发行债券等方式取得资金的行为。
公债的结构包括公债的期限结构、公债的持有者结构和公债的利率结构等。现代社会中公债的主要发行方法有公募法、承受法和公卖法。
公债的偿还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买销法、比例偿还法、抽签偿还法、一次偿还法等。
偿还债务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预算盈余、预算列支、发行新债还旧债以及偿债基金等。李嘉图等价定理是指,符合特定假设,政府征税和发行公债,对民众的消费和投资行为的影响是一样的。现代公债理论有许多讨论是围绕该定理进行的。
15、政府间财政关系
政府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科层组织,它们都参与了财政活动。财政体制在它们之间划分和确立了财权财力关系,确保了整个政府收支活动能够形成一个有机统一体。
世界上除少数城市国家外,大部分国家存在多级财政。市场经济国家多实行财政联邦制。市场经济下,资源配置职能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前者主要提供全国性公共产品,后者主要提供地方性公共产品。
蒂布模型指出人民的迁移权有助于地方政府公共产品的有效提供。收入分配职能和稳定职能应该主要归属中央政府。
政府收入权限的划分涉及税收、国有资产收益、公债等,其中主要是税收权限划分问题。从理论上说,税收分权方法大致有两种思路,一是根据税种本身属性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划分税收;二是根据受益原则确定税权。地方政府应该拥有一定的发债权。分税的结果通常会导致地方收不抵支,这样就要求中央政府进行转移支付。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还可以促进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具有外部性的地方公共产品的提供、国家的统一等功能。
按照是否附加条件,转移支付可以将之分为有条件的转移支付和无条件转移支付。转移支付数量以较为规范的公式为基础,考虑到各地具体的因素,促进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但是,均等化不是说各地的公共服务水平要完全一致。
第三篇:公共经济学小结
导论
1.公共经济学问题是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问题。
2.公共部门包括政府、公共企业、非营利性经济组织、国际组织、民间社会团体等。其中,3.政府是公共部门的最主要成员。
4.有两种政府观(国家观):第一种将政府视为有机体,即“政府有机论”。第二种把政府看作机械体,即“政府机械论”。
6.财政学与公共经济学关系密切。
7.公共经济学与经济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和法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8.公共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理论研究和计量研究,案例研究等。
一、市场失效与公共经济
1.在经济学中,常用的效率概念是指帕累托效率。帕累托最优是指一个经济体已经处于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如果不使至少一个人的利益受损,经济效率已经无法得到提高的状态。如果一种经济行为可以使至少一个人的处境得到改善,而不会给任何一个人的福利带来负面影响,那么这种行为就是帕累托改善。
2.社会福利要综合考虑效率和公平因素。公平的标准有多种,一个社会根据当时的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标准
3.市场失效存在的领域和原因主要有:公共产品、外部性、自然垄断、信息不对称、收入分配不公和宏观经济总量失衡。
4.公共部门的三大经济作用是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分别对应于公共部门的效率、公平和稳定三大职能。
5.市场经济下的政府从最初的“小政府”走向“大政府”和有效政府。
二、公共产品
1.公共产品最优提供的庇古模型说明,公共产品的提供带给个人的边际效用,应该等于纳税带给他的负边际效用。2.鲍温模型指出,私人产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横向相加的结果,而公共产品的社会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纵向相加的结果。
3.萨缪尔森模型给出了公共产品提供的最优条件,即个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的边际替代率之和,等于公共产品生产的边际转换率。
4.公共产品最优提供的威克塞尔-林达尔模型,研究了平等的个人(政党)之间共同分摊公共产品成本的问题。
5.公共产品提供的困难,在于个人对公共产品的偏好不易揭示所致。
6.公共产品主要由公共部门提供,原因是私人不能有效提供,而非私人绝对不能或不愿提供公共产品。
7.实验经济学对公共产品的提供,进行了多方面的实验。
三、公共选择
1.现代公共选择论大致从1950-60年代起步。
2.公共选择论的方法论三要素是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经济人和交易政治论。3.根据现代民主制度的实际,可以将公共选择论分为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论和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论。
4.一致同意规则下通过的集体行动方案是帕累托改善的方案,但一致同意规则的实行成本较高。
5.阿罗不可能定理证明了投票悖论出现的可能性,其假设符合现代民主制度的基本要求。
6.单峰定理是指所有人的偏好是单峰的,单维集体行动方案可以是确定性的。相应的公共选择的结果是中间投票人所支持的方案,这就是中间投票人定理。
7.投票人、政治家、官僚、利益集团等的行为都是根据成本-收益原则作出的。
8.现代寻租理论通常与政府管制有关,寻租导致社会经济资源的浪费。
四、公共支出理论
1.公共支出是公共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支出。它反映政府的政策选择。政府一旦决定供应哪些产品和服务,生产多少、产量质量如何,公共支出就代表着执行这些政策的成本。
2.公共支出可以按政府职能、支出的用途、支出的使用部门、对市场需求的影响不同等标志进行分类。
3.根据对市场需求影响的不同,公共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4.转型期中国公共支出包括预算内公共支出、预算外公共支出和制度外公共支出。
5.截至1980年代,各国公共支出出现了不断增长的趋势。瓦格纳法则概括了公共支出的这种趋势。解释公共支出不断增长的理论有许多,例如时间型态模型、“发展型”的公共支出增长理论、公共支出的微观模型,等等。
6.进入1980年代之后,各国公共支出进行了调整。未来公共支出应当继续增长,还是应当缩减仍有争议。公共部门的低效率既可以是公共支出缩减的理由,也可能成为公共支出增长的理由。
7.社会成本-效益分析法,是评价公共支出成本和效益的基本方法。其原理和私人企业财务评价相同,但社会成本-效益分析法因为所要评价的许多成本和收益没有市场价格而变得更难。
五、购买性支出
1.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购买产品和劳务,以便向公众提供各种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支出。
2.中国目前财政购买性支出主要包括行政支出、国防支出、教育支出、科研支出、公共投资支出等内容。
3.行政支出的介绍与分析。
4.国防支出的介绍与分析。
5.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是指国家预算用于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事业活动的人员和公用经费支出以及高技术研究专项经费。
6.文教科卫各项目的介绍与分析。
7.公共投资支出的介绍与分析。中国公共投资体制的变迁。
8.BOT方式的涵义、内容及其主要运用领域。
六、转移性支出
1.转移性支出是公共支出的重要内容。社会保障支出又是转移性支出的重点。2.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公共部门有着密切的关系。
3.社会保障制度类型的选择直接影响着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现收现付制下,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责任较大。个人账户制下,财政的生活保障支出责任较小。
4.财政补贴的种类主要有价格补贴、企业补贴、财政贴息和税式支出。
5.其他转移性支出还有援外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
七、税收理论
1.税收是公共产品的价格。强制性、固定性和无偿性是它的形式特征。2.税制要素一般包括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减税免税、违章处理等等。其中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是税制的三个基本要素。
3.税收根据征税对象可以分为商品税类、所得税类、财产税类与行为税类。4.税制结构是指一国税制中税种的组合状况,它反映各个税种在税收收入中的地位。
5.税收制度可以分为单一税制与复合税制。前者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上只实行一种税的税收制度,后者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实行由多种税种组成的税收制度。
6.现代税收原则包括效率原则、公平原则、稳定原则和财政原则。7.税收负担指整个社会或单个纳税人(个人和法人)实际承受的税款。它表明国家课税对社会资源的集中程度以及税款的不同分布所引起的不同纳税人的负担水平。
8.税收负担可以分为宏观税收负担和微观税收负担。前者主要研究国家当年的课税总额与社会产出总量或总经济规模之间的对比关系,后者主要研究单个纳税人向国家交纳的税收与其产出的对比关系,即企业或个人的税负水平。
9.税负转嫁就是纳税人不实际负担国家所课税款,而通过购入或卖出商品价格的变动,将全部或部分税收转移给他人负担的过程。税负归宿是税负转嫁过程的终点,也就是税收负担的实际承受者。
10.在完全竞争和局部均衡分析中,税负转嫁和归宿取决于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对比关系。
11.拉姆齐开创了最优税收理论。拉姆齐法则是指商品课税之后,对各种商品的需求数量等比例下降。弹性反比法则是其一个特例。
12.维克里和米尔利斯对最优所得税的研究的结论是应该实行倒U型的所得税率。
13.税制设计理论更多考虑了税收征管成本和遵从成本,是更加现实的税收理论。
14.中国的税收制度改革简况。
八、商品税
1.商品税是对商品流转额和非商品流转额(提供个人和企业消费的商品和劳务)课征的税种的统称,也称流转税。
2.商品税的特点有:税收负担具有间接性,会直接影响市场活动,具有累退性,管理相对简便,收入较为稳定。
3.商品税的分类方法有多种。根据课税对象选择的不同,商品税可以分为周转税、销售税和增值税。
4.销售税是商品税的一种形式,也称为营业税或营业行为税。销售税可按征收环节分类,多环节销售税又称周转税。现代国家课征的多为单一环节的销售税。增值税是课税商品或劳务在产销的每一阶段新增的价值所征收的税种。它可以分为生产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和消费型增值税。同样税率下,消费型增值税税负最轻。
5.关税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边境、沿海口岸或指定的其他水、陆、空国际交往通道的关口,对进出国境或关境的货物或物品征收的一种税。
九、所得税
十、其他税收
1.财产税对纳税人所拥有或支配的财产征收。按财产税的征收范围,可以将之分为一般财产税和特别财产税。以课税对象为标准分为静态财产税和动态财产税。
2.土地税是以土地为课税对象的税收,是世界上施行最广泛的特别财产税。
3.遗产税是对遗产课征的税收。赠与税一般与遗产税配套征收,以防避税。遗产税的主要种类有:(1)总遗产税制(2)分遗产税制(3)混合遗产税制。
4.资源税是以各种自然资源及其级差收入为课税对象的一种税类。
5.印花税是对经济活动和经济交往中书立、领受印花税暂行条例列举的凭证征收的一种税。
十一、国有经济
1.国有资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有资产是指属于国家所有的一切财产。狭义的国有资产即经营性财产,可定义为法律上确定为国家所有的并能为国家提供未来经济效益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
2.国有资产收入的基本形式包括经营性国有资产收入,国有产权转让收入,国家投资借款归还收入等。3.财政的公共化对国有资产活动范围和国有资产监管都提出了要求。市场经济下的国有资本收入只是财政收入极为次要的形式。
十二、公共规制
1.公共规制是公共部门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经济活动。公共规制是指具有法律地位的、相对独立的公共部门,为了实现特定目标,依照法律法规对企业、个人或其他相关利益主体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行为。
2.公共规制的目标有提高社会福利和利益集团利益之分。前者属于规制的公共利益理论。后者属于政府规制经济理论,政府规制俘获理论就是其核心内容。
3.公共规制可大致分为经济性规制和社会性规制。
4.公共规制过程大致包括立法、执法、规制的放松和解除三个阶段。
5. 规制的方式主要有:进入规制或退出规制、标准规制、价格规制、征税规制等。
6.经济性规制的绩效的提高可以通过设计不同种类的合同菜单而得以实现。根据合同激励强度的高低,可以将合同区分为高强度激励合同和低强度激励合同。
7.拉姆齐定价要求每种服务的价格都应该对回收企业的固定成本作出贡献,并且尽量减少由此造成的经济扭曲。
8.社会性规制的加强一是通过健全规制机构,二是通过加强立法。社会性规制还可以通过市场化方法,提高社会效率。
十三、政府预算
1.政府预算是就是政府预先编制的收支基本计划。
2.政府预算可以根据不同标准主要分为:单一预算与复式预算;项目预算和绩效预算;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
3.政府预算编制的会计基础包括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应地,有收付实现制预算和权责发生制预算。
4.收付实现制预算编制较为简单,但权责发生制预算能更好地反映公共部门活动的绩效。近年来,多个国家出现了编制权责发生制预算的倾向。现实中,权责发生制多采取经过修正的形式。
5.广为市场经济国家接受的政府预算编制的原则有:公开性原则、完整性原则、可靠性原则、性原则、统一性。
6.政府预算的编制的方法有基数法、系数法、比例法、定额法、综合法等。
7.政府预算草案在立法机构审批后,就成为了正式的法案,进入执行阶段。
8.政府预算调整是指在预算执行中,通过改变预算收入来源、支出用途以及收支规模,组织新的平衡的重要方法。
9.政府决算是指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对预算执行结果的总结
十四、赤字、公债、财政政策
1.弥补财政赤字的途径有多种,但最为常见的是发行公债。
2.公债是国家或政府以其信用为基础,在向国内外筹集资金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也就是说国家或政府以债务人的身份,采取信用的方式,通过借款或发行债券等方式取得资金的行为。
3.公债的结构包括公债的期限结构、公债的持有者结构和公债的利率结构等。
4.现代社会中公债的主要发行方法有公募法、承受法和公卖法。
5.公债的偿还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买销法、比例偿还法、抽签偿还法、一次偿还法等。
6.偿还债务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预算盈余、预算列支、发行新债还旧债以及偿债基金等。
7.李嘉图等价定理是指,符合特定假设,政府征税和发行公债,对民众的消费和投资行为的影响是一样的。现代公债理论有许多讨论是围绕该定理进行的。
十五、政府间的财政关系
第四篇:管理经济学复习小结
管理经济学复习小结
第一部分:
需求量: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消费者愿意并能够买得起的某种产品或服务的数量。需求曲线:假定在除价格之外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需求法则:需求量与价格成反向变动关系。
供给量: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生产者愿意并有能力提供某种产品或劳务的数量。需求弹性:用于说明需求量对某种影响因素变化的反应程度。
供给量: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生产者愿意并有能力提供某种产品或劳务的数量。供给法则:供给的数量与供给价格成正向变动关系。边际效用:追加一个单位商品消费所增加的总效用。
生产函数:表明在生产过程中,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各种投入要素组合所能产生的最大产量
总产量:一定投入要素下所能生产的全部产量。
边际产量收入:增加一个可变投入要素所
增加的收入 边际支出:增加一个可变投入要素所增加的总成本
规模经济:促使规模收益递增的因素,包括:内在经济与外在经济
内在经济:工人的专业化生产、专门化的设备和先进的技术、大设备的制造和运转费用比小设备要低、生产要素的不可分割性、其他因素。
外在经济:行业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给个别厂商带来的利益,如:行业内部的分工、专门化的辅助性服务、投资环境的改善等等。
等收入曲线:寻找最优产品产量组合所使用的第二种曲线 产量的线性函数: 在有关因素假定后,如果产品价格不变,企业生产产品的平均成本不变,那么,单位产品的利润不变,这样,利润就成为产量的线性函数。
影子价格:是利用线性规划方法,对某种资源或投入要素的价值作出的评价.增量成本:是指因实施决策方案而增加的成本。
沉没成本:是指不依决策方案的有无而发生变化的成本,也叫历史成本。
边际成本MC: 每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总成本。
短期成本函数:指这个期间很短,以至在诸种投入要素中至少有一种或若干种投入要素的数量固定不变,这样形成的产量与成本之间的关系,称为短期成本函数。
长期成本函数:指这个期间很长,以至所有的投入要素的数量都是可变的,在这样条件下形成的产量与成本之间的关系,为长期成本函数。
总变动成本TVC:企业在可变投入要素上支出的全部费用。总固定成本TFC:不随产量增减而改变的成本。
边际成本MC:每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总成本。最优工厂:在某一产量下,生产该产量所能实现的最低成本的工厂规模称为这一产量下的最优工厂。
最优产量:在企业规模一定的情况下,平均成本最低的产量。
长期成本曲线:反映不同规模短期成本曲线的外包络线,与每一条短期成本曲线相切 贡献分析法:
通过贡献的计算和比较,来判断一个方案是否可以被接受的方法。贡献(增量利润)=增量收入-增量成本
在短期内,固定成本保持不变,则:
贡献=收入-变动成本总额
单位产品贡献=价格-单位变动成本
安全边际:实际或预计销售量超过保本点销售量的差额
纯粹竞争市场:是指竞争充分而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一种市场结构。
什么是完全垄断:一种商品只有一个生产者; 这种商品没有替代品;进入市场存在很大的障碍。
卡特尔模型:生产同类产品的寡头垄断企业达成公开的协议,共同限制产量,提高价格,控制市场。达成非正式的秘密协议的,叫串通。卡特尔具有不稳定性。
差别定价法:同一种商品,对不同的顾客、不同的市场,采取不同的价格。投资:企业的投资是指当前的一种支出,这种支出能够在以后较长的时期内
(通常指一年以上)给投资者带来效益。
净现金投资量:是指因决策引起的投资的增加量。
净现金效益量:企业在经营中因决策引起的现金效益的增加量。净现金效益量=销售收入增加量-经营费用的增加量
净现值:根据项目方案所期望的基准收益率,将各年的净现金流量折算为基准年的现值,则各年现值的代数和即为净现值。
内部收益率:是指方案或项目在计算分析期内,各年净现金流量现值累计等于零时的收益率,或说方案现金流入值等于现金流出值时的收益率。
内部收益率:是项目寿命期内没有回收投资所获得的盈得率。策略: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
自然状态:会影响策略成功程度的 环境条件
结果:某种策略和某种自然状态相结合会产生的得或失
收益矩阵:表格列出策略和自然状态的每一结合所带来的结果 概率分布:列表说明策略的每种结果及其发生概率 风险:决策结果的变动性
决策树:指一连串决策过程,在这里,后一期的决策取决于前一期的决策结果。信息的搜集:成本是指搜寻、收集、过滤、加工 整理信息所需的成本。信息的价值:是指企业在获得完全信息后,期望利润的增加值。
第二部分 公式: 需求弹性
式中:E为需求弹性;Q为需求量;X为影响需求量的某因素。即影响需求量的某因素每变化1%,需求量将变化百分之几。价格弹性:
点弹性的计算方法 弧弹性的计算方法
价格弹性与总收入、边际收入和平均收入之间的关系
总收入TR=P*Q 平均收入AR=TR/Q=P 3 边际收入MR=dTR/dQ
总效用:TU=U(q1,q2,q3,……)边际效用: MU=ΔTU/Δq= dTU/d q 总产量:
TP=Q=f(L)平均产量
AP=TP/L
边际产量
MP=ΔTP/ΔL=dTP/dL 最优投入要素组合的条件
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形式
QaKLbc销售总额 TR=PA*QA+PB*QB
。。。1 价格比率=转换曲线斜率= PA/PB= ∆QB/ ∆QA 企业决策问题写成线性规划问题的一般形式 目标函数:Z=C1X1+C2X2+C3X3+…+CnXn— >max 约束条件:
边际成本:MC=(TC2-TC1)/(Q2-Q1)=△TC/△Q
TC2,TC1O 为产量为Q2,Q1时的总成本
总成本:TC=TFC+TVC平均变动成本:AVC=TVC/Q平均成本 AC=TC/Q=(TFC+TVC)/Q
=AVC+AFC 边际成本:MC=△TC/△Q=dTC/dQ
=d(TFC+TVC)/dQ
=dTFC/dQ+dTVC/dQ
=dTVC/dQ
长期边际成本LMC=
LTC/
Q=dLTC/dQ
利润л=总收入PQ-(变动成本TVC+固定成本TFC)=(P-V)Q-F(1)盈亏分界点的产量
Q=F/(P-V)=F/C(2)实现目标利润л的产量
Q=(F+л)/(P-V)(3)求利润公式: л=P·Q-(F+V·Q)
MR为边际收入,MC为边际成本,Mπ为边际利润:
MR-MC= Mπ
企业的总利润最大: MR=MC
从短期看,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 最优产量条件是:P=MC 总收入:企业出售一定数量产品得到的收入总额。TR=PQ平均收入:出售商品后平均单位商品获得的收入。AR=TR/Q=PQ/Q=P 边际收入:每增加销售一个单位商品带来的总收益的增量。MR=△TR/△Q=dTR/dQ
成本加成定价法:在平均成本AC基础上,加上目标利润率计算的利润额,得到价格P。
P=AC(1+η)
净现金效益量公式:NCB=ΔS-ΔC
ΔS= ΔD+ ΔC+ ΔP=》NCB=ΔP+ΔD NCB:净现金效益量
ΔS:销售收入的增加量
ΔD:折旧的增加量
ΔC:经营费用的增加量
ΔP:利润的增加量
税后净现金效益量=税后利润的增加量+折旧的增加量 NCB‘=ΔP’+ ΔD= ΔP(1-t)+ ΔD =(ΔS-ΔD-ΔC)(1-t)+ ΔD 净现值=项目全部效益现值-全部费用现值的差额
NPV=∑Rt/(1+i)t-CO
t=0
式中:NPV—净现值; Rt—第t年年末的净现金效益量
Co—净现金投资量
n —投资方案的寿命
i—目标收益率或基准折现率。内部收益率的计算表达式为:R=TPV-CO=0 R,IRR :内部回报率 TPV:净现金效益量的总现值 CO:净现金投资量
风险的衡量:衡量风险的三个统计量 期望值:标准差(衡量绝对风险):变差系数(衡量相对风险):
第五篇:管理经济学课程小结
管理经济学课程小结
经过这七周管理经济学课程的学习,让我们初步了解了微观经济学的基本观点与基本理论,同时让我们认识到管理经济学不仅是一门简单经济学理论课,同时也是一门注重实际应用的课程,它是链接经济学理论和企业管理决策实践的桥梁。
本门课程我们主要进行绪论和1、2、4、5、6章的学习,对于每一章的学习,我们都有不同的收获和感受,现在课程已经基本结束了,我觉得有必要进行一个课程的最终总结,以达到整合提高和总结提炼的效果。
绪论部分,主要学习了一些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边际分析法的应用和不同的利润之间的区别和应用。第一章 市场供求及其运行机制
本章主要讲解了市场需求、供给、和价格三者的相互关系,其中需求量及其影响因素、需求函数、曲线;供给及其影响因素供给函数、曲线;最重要的知识点就是供求法则的相关分析与应用也就是需求-供给分析法。这让我们知道了如何应用经济学方法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需求价格供给之间的关系。第二章 需求分析
本章主要介绍一些关于需求弹性的一些类型:价格弹性、收入弹性及其交叉价格弹性的知识和应用,我们使用“需求弹性”作为工具来说明需求量对某种影响因素变化的反应程度,即E=Q%/X%。三种类型的弹性分析分别从价格、收入和相关产品价格变化入手来分析对需求量的影响。同时也介绍了影响不同弹性的因素。
第四章 生产决策分析
本章内容主要讲解了生产技术及其决策分析,生产函数、单一可变投入要素的生产决策、多种投入要素的最优组合、规模与收益的关系、规模收益的类型、影响规模收益的因素和生产函数与技术进步的关系。
一、生产是指一切能够创造和增加效用的人类活动,生产的整个过程体现为从投入到产出的一系列活动。生产要素是指在生产中投入的各种经济资源,包括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生产函数是指在既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一定时期内各种可行的生产要素组合和可能达到的最大产出量之间的物质数量关系。生产函数的一般表达式: Q=f(x1,x2,…,xn)Q ——代表在既定条件下,任一投入要素组合所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最大产量。
x1,x2,…,xn ——代表各生产要素的投入量。
资本K和劳动L两种投入的生产函数:Q=f(K,L)。三个基本概念:
1、总产量(TP):投入一定量的生产要素以后所得到的产出量之和。
2、平均产量(AP):平均每投入一单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产出量。
3、边际产量(MP):增加或减少一单位生产要素投入量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变化。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一定技术水平下,若其他生产要素都不变,连续增加某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会使边际产量增加到某一点,超过这一点后,再继续增加该种要素的投入会使边际产量不断减少。
二、等产量线: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生产同一产量所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的各种可能有效组合方式的轨迹。其特点是(1)等产量线凸向原点,其斜率绝对值递减。(边际收益递减所导致)(2)等产量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负。(3)距离原点较远的等产量线代表的产出水平较大。(4)在同一等产量图形中,任何两条等产量曲线不能相交。
三、如果各生产要素都以同样的比例增加,则产量的变化有3种可能:
(1)产量的增长比例大于生产要素的增长比例,这种情形称为规模收益递增。
(2)产量的增长比例等于生产要素的增长比例,这种情形称为规模收益不变。
(3)产量的增长比例小于生产要素的增长比例,这种情形称为规模收益递减。企业在生产规模扩大的过程中,一般要经历规模收益递增、不变和递减3个阶段。第五章 成本利润分析
本章内容主要讲解了成本与利润分析,成本是企业为获得各种所需要的各项资源而付出的代价。针对于不同的会计或决策目的,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成本”概念,在本章中,主要涵盖了11个“成本”的概念。包括相关成本与非相关成本、机会成本与会计成本、增量成本与沉没成本、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外显成本与内含成本和边际成本。成本与利润分析方法主要讲解了贡献分析法和盈亏平衡点分析法。
1、相关成本是指适宜于作决策用的成本。(用市价计算出的成本)非相关成本是指不适宜用于决策的成本。(有过去价格计算出的成本)
2、机会成本是由资源的稀缺性和替代性引起的。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为获得一定的成果所付出的代价,不仅包括经济活动本身的资源投入,还应包括所放弃的收益(机会损失)。
会计成本是会计师在帐簿上记录下来的成本。会计成本不能用于决策,但它是确定机会成本的基础。
3、增量成本是指企业因作出某一特定的决策而引起的全部成本的变化。属于相关成本。
沉没成本是不因决策而变化的成本。属于非相关成本。增量收入是指因作出某一特定决策而引起的总收入的变化。
运用增量成本进行决策的方法是把增量成本与增量收入加以比较。
4、固定成本是不随产量增减而变动的成本。可变成本则随产量增减而变动,是产量的函数。
6、边际成本是指在一定产量水平上,产量增加一个单位,它给总的成本所带来的多大变化。数学表示:MC = △TC/△Q 或MC = dTC/dQ 同时还简单介绍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相关概念简单应用。最重点的内容是贡献分析法和盈亏平衡点分析法。贡献分析法是增量分析法在成本利润分析中的应用。贡献是指一个方案能够为企业增加多少利润。即 贡献(增量利润)=增量收入-增量成本
贡献分析法是通过贡献的计算和比较来判断一个方案是否可以接受的方法。(1)如果贡献大于零,说明这一决策能使利润增加,因而是可以接受的。(2)如果有两个以上的方案,他们的贡献都是正值,则贡献大的方案就是较优的方案。
盈亏平衡点分析法又称量(产量)—本(成本)—利(利润)分析法,它是根据产量、成本、利润三者之间相互关系来评价选择方案进行决策的分析方法。盈亏平衡点分析法主要具有以下功能:
(1)研究产量、成本变化与利润变化之间的关系;(2)确定盈亏平衡点产量;
(3)确定企业的安全边际:企业预期(或实际)销售量与盈亏平衡点销售量之间的差额。
第六章 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
本章主要介绍了一些市场结构的分类、不同竞争条件下企业行为模式,重点是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的短期决策和长期决策的相关理论和条件结论。短期产量最优是P=MC=MR 长期均衡是P=AC=MC 关于企业行为分析也是基于这些基本理论。
结束语:结束了本门课程的学习,让我们收获颇多,这大部分功劳是任老师辛勤的付出,在此真诚感谢老师,祝愿老师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对这门课上课方式的建议:继续课堂多媒体的教学的同时也要注重效果,可以多加一些讨论,分享之类的环节,加大同学们的兴趣与积极性。
工业09-2班
吴佳伟
01090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