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及对策(精选)

时间:2019-05-12 01:01: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小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及对策(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小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及对策(精选)》。

第一篇:中小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及对策(精选)

中小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摘要:自信是推动人不断进取的巨大动力,自卑是人的性格缺陷。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已表现出的自卑行为,要善于早发现,及时予以消除。并根据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措施,培养学生自信,助其成功。

一、学生缺乏自信的表现及成因

学生缺乏自信的主要表现是自卑,自卑是人的性格缺陷,是由人的消极的、不适当的自我评价所引起的自我否定态度。学生缺乏自信的表现主要有:

1.对批评过分敏感。缺乏自信的学生往往过分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对别人的看法特别是批评意见过分敏感,并表现出一种病态的自我保护心理,总认为他人在轻视、贬低、挑剔、歧视自己,因而对别人的言行常常会做出剧烈的、神经质的非正常反应。当自卑的痛苦无法控制时,他们可能会突然爆发出攻击性行为,内心较阴暗,有报复别人的倾向。如常常无缘无故破坏公物,暗地里弄坏他人的学习工具。有时也想做件“大事”,引起别人注意,但往往弄巧成拙。

2.对竞赛反应拙劣。缺乏自信的学生对竞赛场合常常表现出拙劣、躲避和惧怕,看不到或过低估计自己的力量,对任何出头露面的事情都惧而远之,并形成自己肯定不会成功的心理定势。与外界缺乏交流,对集体活动无兴趣,与人交往不积极,生活在自我世界之中。

3.对自己自暴自弃。缺乏自信的学生由于自卑,常常表现出自暴自弃、破罐破摔行为,他们会有意识地将自己暴露在危险的情境中,并表现出对自己的残害和无所畏。对老师和同学的批评与表扬没有太大的心理反应,否定和轻视自己,对学习失去信心,过一天算一天,至于将来只能寄希望于车到山前必有路。如有的学生对自己的成绩不好归结为天生就笨,甚至产生辍学念头。

4.对别人尽力贬低。自卑的学生在自暴自弃的同时,有时为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还会表现出对别人的尽力贬低,借以使自己不会显得过低,达到一种心理平衡。

5.情绪稳定性差。缺乏自信的学生还常常表现出更多的情绪方面的症状,比如不安、焦虑、恐惧等,常伴有失眠、做恶梦、手发抖、咬指甲、神经过敏等现象。情绪易大起大落,忽冷忽热。情绪好时很自信,有骄傲的倾向,但遇到挫折时就一落千丈,全盘否定自我。

中小学生产生自卑的诱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因生理和心理缺陷而自卑

有些学生因自幼智力不足、相貌不佳、或身体有残缺、口吃等,在与正常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就会自惭形秽,如果此时再遇到同学的的讥笑、嘲弄和冷遇,则更觉无地自容,导致极度的自卑心理。

2.因经济条件欠佳而自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侵入校园。学生之间相互攀比,从衣服、学习用品到生日花销等都成为他们攀比的内容。贫困生不仅要承受学习上的压力还要承受经济上的压力,与那些家庭经济情况较好、出手阔绰的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反差。长此以往,他们渐渐不能正确面对自己,开始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甚至悲观失落,形成自卑心理。

3.因要求过高而形成自卑

一是自身的原因。部分学生对自我认识不足,定位不准,眼高手低,出现现实与目标的差距,对自我产生怀疑,逐渐产生自卑。二是家长的苛求。过分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家长往往提出超越孩子自身所能承受的要求,学生因无法完成要求而产生自卑心理。有一个学生,小学初中成绩都非常好,进入高中由于不适应环境改变、学习内容增加等原因,成绩有所下降。父母不理解孩子,对孩子冷嘲热讽,天天逼迫孩子看书学习,最后该学生认为自己智商有限,不适合学习高中课程,成绩越来越差。

4.因失败和挫折而形成自卑

一些学生比较上进,也付出过努力,但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明显的进步。经过多次的失败与挫折,就会打击自己的积极性,降低自信心。由于缺乏耐心和毅力,也没有得到家长和老师的引导,最终导致自卑感的形成。

5.因交往障碍而形成自卑

造成中学生交往障碍的原因很多:有因为单亲家庭缺乏温暖的,有父母不善于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有小孩胆小内向形成的。这些孩子交往能力差,表述困难。结果,不敢参加集体活动,不敢与人正常交往,增强信心和增加经验的机会无形中被大大减少了,久而久之,形成自卑。

6.因教师错误的教育方法而形成自卑

不少教师对学生采取以批评为主的教育方法,或用简单粗暴的惩罚代替严格要求。中学生的自我评价主要是“他律”的,主要依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形成对自我的看法。在众多人当中,教师是学生心中的“重要的人物”,有着权威的地位,因此,教师的评价就显得举足轻重。以批评或惩罚为主的教育带给学生的是消极的评价,经常性的消极评价必然导致学生消极地看待自己,从而导致自卑。

二、消除学生自卑心理的教育对策

针对以上原因,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下面谈谈笔者对这方面的一些粗浅认识。

1.列“优点单”,做“报喜者”

有些教师信奉“严师出高徒”的古训,往往揪住学生的一点错误疾言厉色,非叫他(她)当众痛哭流涕地保证痛改前非不可,老师黑着脸上课,学生白着脸听课,虽花十二分力气,但总不见有几分收获,即使天天给学生补课也无济于事。原因何在呢?问题就出在老师这样做,严重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使学生完全丧失了自信。有一位优秀班主任,她做班主任工作的一个成功经验是:每接一个新班,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发给每个学生一张本班学生名单,名字后边留有空白,请学生在空白处列出全班学生的主要优点,名曰“优点单”,名单收上来后,老师再把它们归类合并,进一步整理出每个学生的优点,然后发给学生。看着自己一大串优点,学生们笑了,成绩较差的学生尤其笑得欢,有的甚至笑出了泪水:“哈,想不到我还有这么多的优点哪!”无需多说什么,学生的自信心就会油然而生。

此外,老师无论是当着学生的面,还是当着家长的面,首先应该做个“报喜者”,将学生的优点展示出来,以维护学生的自尊,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当然,学生如果有了缺点和错误,老师也要明确地指出和批评,但一定要注意场合和策略。

2.说“悄悄话”,做“知心者”

童心是脆弱的,经不起些微伤害,一旦受到粗暴对待,就会变得自卑自馁,从而丧失自信。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避免在公开场合呵斥学生,可找适当场合单独说、悄悄说。没事时,老师应放下架子,和学生拉家常、做游戏、玩棋牌、谈学习,进行心灵沟通,寻求感情共鸣。只有你和学生说“悄悄话”,学生才会对你说“悄悄话”,才会坦露心中的秘密。只有这样,老师才能了解学生的苦恼、欢乐与好恶,教学中才能够对症下药、事半功倍;同时,学生也能体会到老师的平易、真诚与关心,以心换心,增添自信。

3.设“自选题”,做“放心者”

毋庸置疑,各班总有小部分学生很难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同学的嘲笑、组长的督促、老师的指责、家长的白眼,很容易使这些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拉远距离。事实上,由于受先天与后天、智力与非智力等客观素质的影响,要求所有学生具有相同水平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这就是有名的“普洛克斯忒斯式错误”: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名叫普洛克斯忒斯的神,他终日守在路边,强迫每个过路的人都要躺在一张特制的床上,并规定,凡是人的身体超过床的部分,均要被锯掉,而不及者则要被硬拉成与床一样长。教学中,很多教师常为如何合理地布置作业而困惑:作业质低量少吧,优生“吃不饱”;作业质高量多吧,差生“吃不了”;何况还有个中等生阶层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用设置“自选题”的办法,每次布置作业,都依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设置三种题型:⑴基础型;⑵迁移型;⑶拔高型。放心地让学生量力自选。基础型,着眼于本课或单元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迁移型,将基础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训练,难易适度;拔高型,形式灵活,有一定的难度,旨在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事实证明,“自选题 ”正如销售量很大的自选商场一样倍受学生青睐。他们认为,让其量力自选,不勉为其难,这是老师对

他们的尊重与信任。于是,少做作业的现象消失了,正确率大大提高了,学生面对难题就会充满自信。

4.评“进步奖”,当“铺路者”

颜元说过:“数子十过,莫如奖子一长。”说得是奖励的重要性。有鉴于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平时表现及工作能力适时评选“进步奖”。顾名思义,“进步奖”指对那些在原有基础上进步幅度较大的学生予以奖励。因为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他们平常很少有得奖的机会,因此,一支铅笔、一块橡皮都无疑是一分自信、一分动力。比如,课堂上,那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一旦举手,教师要首先让他们发言,并赞赏他们的勇气,肯定他们的成绩,对他们的每一个闪光点都要及时把握,并以此为契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此外,一般来说,在班上当值日班长的往往是成绩好的学生,而成绩差的学生则往往是被“值日长”重点检查的对象。班务工作中,教师任用“值日长”可以采取轮流值日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的机会,并特别注重挑选那些能力较差的学生,让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之下,顺利完成做“值日长”任期内应该管理的班级纪律、文体卫生等一系列事务,然后予以奖励。事实上,当“值日长”看到在自己的管理之下,活动正常开展、教室窗明几净、纪律井然有序时,他们就会坚信:“别人能干的事,我也能干!”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上就会逐步走向成功。而当他们回首自己铺满鲜花的足迹时,就会发现,老师就是铺路者。

5.储蓄“小”成功,累积“大”自信

自信是成功的保证,自信也是建立在成功的经验之上的。每一次成功,人的大脑都有记忆。当人重新忆起往日的成功时,人又可重新获得那种成功的喜悦,从而消除自卑,充满信心。在消除孩子自卑心理时,老师和家长可以指导他建立成功档案,将每一次哪怕是非常小的成功与进步都记录下来,积少成多,每隔一段时间就拿出来看看,经常重温成功的心情,这样能使他信心百倍地去克服困难。自卑的人一般都比较敏感脆弱,经不起挫折的打击。因此教师和家长,要善于引导学生自我满足,知足常乐。在学习上,目标不要定得太高,对于后进孩子来说,与其空谈理想,不如订几个切实可行的小目标。让这些孩子适当降低追求,让大的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做到一学期、一个月、甚至一个星期都有目标可寻。目标变得小而具体,就易于实现,这样一来孩子就每时每刻都有成功感,就可更快地进步。学生获得成功,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最好的激励,有利于提高其自信心。在遇到问题时也可以自我暗示,自我激励:“我一定行!”“人家能干,我也能干!”这些方法能有效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不能一蹴而就,要循序渐进,首先要激发,这是从无到有的过程;然后要逐步增添并不断强化,这是量的积累的过程;最后要牢固地树立,这是由量变到质变飞跃的过程。这些过程贯穿于班务、教学、课内、课外等一切活动之中,要求教师和家长协调一致,并进行长期的、系统的和不懈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鼓舞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在知识的海洋和人生的旅途上乘

长风破万里浪,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

第二篇:小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摘要 自卑心理使人感到自己事事不如人,又没有勇气赶上去,悲观失望,消极处事,十分不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这必须引起教师和家长的足够重视。本文就小学生自卑心理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教育对策。

关键词 小学生 自卑心理 消除自卑

引言 自卑,现代汉语辞典解释为:轻视自己,认为不如别人。心理学上是指在和别人比较时,低估自己而产生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心理上的缺陷。自卑感是指学生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做出过低评价,或对自身的智力和能力怀疑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常常表现为抑郁、胆怯、失望、忧伤、害羞、不安和内疚的心理,是与正常人的自尊心相对立的一种病态心理,又称自我否定意识,这种意识一旦形成,就会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产生一系列日益显著的影响,如智力水平逐渐下降,思维与应变能力的减退,形成孤僻、懦弱、虚伪的性格,甚至走向悲观厌世,自我毁灭的危险道路。心理分析大师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童年时期的经历虽然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逐渐淡忘,甚至在意识层中消失,但却会顽固地潜藏于潜意识中,对人的一生产生恒久的影响力。”因此,童年经历过不幸在压抑环境中长大的人更容易产生自卑感。自卑是当前危害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因素之一。它既影响学生健康个性的建立,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学习、行为、生活能力的发展受到障碍。这必须引起教师和家长的足够重视。本文针对小学生自卑心理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教育对策。

一、小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生理与心理成熟化发展的过渡时期。过渡时期也是不稳定的时期,良好的教育能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反之,则会片面地发展学生的各个方面,自卑就是其中一个方面。个体在社会化进程中,由于经常处于落后的地位,在无力改变现状(如生理方面),或虽经努力,仍无法赶上(如学习方面)而累积起来的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我们就先看看小学生自卑心理的形成原因:

1、生理方面: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对自己的外貌会越来越重视,五官、容貌、身材、体质等任何方面有明显缺陷,都会引起学生“自惭形秽”的心理。若受嘲弄、冷遇,更会觉得无地自容。如有一位五年级女生因自己个子特别矮,班里几个调皮学生经常喊她“矮冬瓜”,因此非常自卑,怕与人交往,形成了离群索居的孤僻性格。

2、个性差异:

个性是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个性的差异是指人们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小学生由于遗传素质不同,受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不同,因而在体力、智力、兴趣、气质等方面各有不同特点。(其实个性的差异也算是客观条件,但学生经过后天的努力,也能够改变。)学生在发现自己的智力和一些才能不及其他同学就感到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偶尔一两次的失败便完全气馁了,认为自己天生就这样,无法再改变。

3、智能方面:

有些学生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以及语言、操作等智能水平低于常人,在学习和集体活动中经常处于落后地位,虽经努力,无法赶上,于是自怨自艾,灰心失望,以致形成“破罐破摔”的心理。

4、学生认识能力的限制: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向理性认识发展的阶段。

①认知水平方面:由于小学生认知水平尚浅,缺乏自我意识。他们对自我的认识与评价是根据成人或伙伴的态度来确定的。因此,一旦遭受失败或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批评冷漠时,往往不能进行良好的自我调节,而失去信心,产生否定自我的消极情绪。

②承受能力方面: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的原因,他们就像温室里的花草,已经形成了任性、孤僻、依赖的性格。当困难和挫折来临时,有些学生常常不能面对。而且随着学习任务的加重,他们无法承受更为严峻的考验,表现出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失败在所难免。为寻得心理上的平衡,他们只能做出“己不如人”的消极自我评价。如果那位自杀的小学生认识能力稍微提高一点,那么悲剧便不会发生了。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受着周围环境的影响,环境有好的,也有不好的,这也就直接决定着他们的评价标准,正是由于学生的认识能力不够才导致了自卑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

5、家庭方面:

社会地位低下的、经济境况困窘或残缺畸形的家庭,会让小学生有低人一头的心理,在特定社会条件下,可能导致自我否定意识的急剧发展,尤其是最近几年来很多人家庭观念淡薄,离婚率上升,不少单亲子女无法正视现实。一位六年级男生因父母离异,家庭经济困难,总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无法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学习成绩越来越差,自卑心理加剧,最终离家出走。

6、教育方面:

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因此很多家长都对孩子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评上“三好生”、考试得100分等。但由于在全体学生中能够达到这种要求的永远只能是少数,大多数学生在竞争中处于中间或落后状态,家长自然是千方百计施加种种压力,不少家长在失望之余常用的是责备、惩罚和嘲讽的方式,这很容易诱发和强化学生自我否定意识,不适当的对比,也容易强化儿童的自卑心理。

另一方面,学生的压力则来自学校,由于考试中的优秀率、及格率仍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指挥棒,教师必然会偏爱“优秀生”,而对“差生”则表现冷淡,甚至有厌弃态度。一般来说,学校教育在塑造完美人格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不良的教育也能阻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①在教育要求上,对学生要求过高是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往往以成人或者班中优秀生为标准向学生提出要求。在这“高标准、严要求”之下,使大部分学生过早地承受了这个年龄不应有的学习压力,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体验到的是失败的焦虑和苦闷,从而引起“低人一头”的心理。

②在教育态度上。每个班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是否能公平对待具有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但我们遗憾地看到:教师对少数心目中的“优等生”明显偏爱,这无疑把学生分成“好、中、差”三等,使得多数属于中等状态和落后状态的学生,在潜意识中感到“低人一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的一句话很可能造成一个学生一辈子的跌落。前几年一直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位教师在看见一名学生老教不会时,和蔼可亲的形象立即被粗鲁的辱骂声所代替: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活在世上还有什么用,不如死了算。这名小学生仅有的一点自尊心也在教师的辱骂声中撕裂,当晚,他便自杀了。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如果我们的教师对学生是抱着不负责的态度,动不动就以打击、谩骂来抵制学生的积极性,那么学生的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由极度的自尊变为自卑。这样看来,我们教师的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二、消除小学生自卑心理的对策

1、以情感人,以爱育人,唤醒自卑学生的自爱心

一视同仁,平等待人,不仅是取得学生信任的条件,也是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方面。有自卑感的学生,往往处于烦恼、紧张、苦闷甚至绝望之中,这时教师要满腔热情地去关心学生,而不能漠然处之,无动于衷,更不可讥讽嘲笑,严加指责,如果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关爱,则永远不可能使他们敞开自己的心扉,吐露心中的积怨和秘密,更谈不上解除心理负担,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只有施以更多的爱心,用老师的爱去滋润他们干涸的心田,净化他们的心灵,才能唤起他们对进步的渴望和向上的追求。另外,创造宽松和谐的班集体,充分发挥学生集体教育的作用,也可以使自卑学生的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感情体验得到淡化或抑制。教师应该对那些暂时落后、有待进步的学生多一份关心,多一份爱意,并采取具体的措施,帮助指导落后的同学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学习方法,彻底改变落后面貌赶上来,从而从根本上消除自卑心理。在帮助自卑生进步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肯定他们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尤其是对那些落后程度比较严重的学生,更应该用“放大镜”去寻找他们淹没于问题与缺点之中的“闪光点”和细微的进步,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赞扬。这样就能使他们重新点燃自信心的火种,获得克服缺点、发奋进取的勇气和自信。对于年幼的小学生来说,教师的表扬、肯定、奖励等外部手段往往有更大的作用。

2、提供经验,树立榜样,增强自卑学生的自信心

战胜自卑心理最好的办法是自信。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如果每天对自己说“我很漂亮”,这个人就会真的慢慢地变得漂亮起来,这就是“自我暗示”的魔力,因为人如果有了某种自我评价,就会不知不觉地在行动上向心目中的那个自己靠拢,因此教师要善于帮助自卑的学生树立自信心。

小学生富于幻想,善模仿,可塑性大。他们容易受来自各方面人物思想意识和人格行为的影响,并以特定的方式在自己身上再现出来。让他们了解身边的老师、同学或他人与其有同样的经历,饱尝家庭的不幸,通过自身努力,靠着坚强的意志品质战胜自我,走出困境。也可以介绍一些有类似经历的伟人,科学家或文艺作品中的人物,作为范例,引导他们进行创造性地模仿。“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用榜样的感召力使他们消除心理压力,增强自信心。

我们还可以通过比较,抵制自卑。教师通过某一方面的比较,让他知道比自己差的人还有,自己不是没有希望的,暂借用一下阿Q精神。不过要注意的是:防止后遗症的发生,不可以帮助了这个同学又打击了另一个同学。也可以通过优点来纠正缺点。

3、提供机会,创造成功,强化自卑学生的自尊心

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说过:“知之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学生战胜自己的弱点是很不容易的,尤其是有自卑感的学生,经常处于灰心失望之中,因此教师和家长要为有自卑感的学生确立能够达到的现实的奋斗目标,用“心理折算法”把大目标化成一个个切实可行的小目标,尽可能减少他们失败和受挫的机会,给孩子提供“行动”的机会,“成功”的机会,把成功作为自我激励,来强化他们的自尊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成功——自励——自信之间的良好循环,进而破坏他们原来的自卑感。如开展辩论比赛、智力竞赛、歌咏比赛、学科单项竞赛、成语编故事比赛、体育比赛、猜谜比赛、朗读比赛,给一批在学习上没有名气的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充分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发挥他们的特长,为他们创造成功表现的机会。让他们登台亮相,展示“一技之长”,使他们能“出人头地”。并且要抓住他们获得成功的契机,使他们在成功的兴奋和快乐中,充分肯定自我,在平等温馨的气氛中自由愉快地生活、学习,彻底消除自卑心理。

4、创设逆境,磨练意志,增强自卑学生的耐挫力

自卑的学生大都意志薄弱,无法面对挫折、失败。因此学校和家庭都应重视学生的意志锻炼,让他们敢于面对困难,接受挑战,使他们能够不怕挫折和失败,视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样才能使他们变得更加自信、更加坚强。英国有一位学者,将独生子女送到我国河北某地农村过两年艰苦生活,目的是为了让她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意志,接受考验。斯巴达是古希腊的一个城市,在这里的孩子,生下以后,斯巴达人就教他们忍受饥饿、寒冷的侵袭,使他们经历种种的磨难与艰苦,而正是这种教育使得斯巴达成为勇敢善战的民族。近几年来,“吃苦夏令营”也在我国各小学火爆起来。让孩子知道吃苦的滋味,这是一笔送给孩子的财富,可以使他们变得自立、自信、自强。

有自卑感的同学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做事时缩手缩脚。因此,要想方设法让其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大胆的表现自己,有了第一次的成就感,就会激励下一此的欲望,从而提高抗挫折能力,在克服困难中自然地摆脱自卑感的困扰。

我们还可以开放心理教育课,使学生知道经受挫折是正常现象。人生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是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鼓励学生不要害怕挫折,明白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要用笑脸迎接悲惨的命运,用百倍的勇气应对自己的不幸。鼓励学生在挫折面前作一个强者,遇到困难不悲观,不灰心。

把自卑看作“潮湿的火柴”,“潮湿的火柴”是不会燃烧的。教师只有了解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学生,才能使学生克服自卑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张民生、金宝成.《现代教师:走进教育科研》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冯维.《小学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李清臣.《教育学》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心理健康驿站《消除后进生自卑心理,培养学生耐挫折能力》 阿德勒.《超越自卑》 网络文献: 《中小学生自卑心理的形成及自我调控》 《小学特殊学生学习心理辅导研究》

第三篇:小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衢江区廿里小学:吴红梅

摘要 [自卑心理使人感到自己事事不如人,又没有勇气赶上去,悲观失望,消极处事,十分不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这必须引起教师和家长的足够重视。本文就小学生自卑心理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教育对策。]

关键词 小学生 自卑心理 消除自卑

自卑,现代汉语辞典解释为:轻视自己,认为不如别人。心理学上是指在和别人比较时,低估自己而产生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心理上的缺陷。自卑的学生,往往有这种心理表现行为:如果他生命中只剩一个柠檬了,他就会说,我垮了,我连一点机会都没有了,然后就开始诅咒这个世界,让自己沉浸在可怜之中。但自信的人就完全不这样,他会说,从这个不幸的事件中,我可以学到什么呢?我怎样才能改善我的情况,怎样才能把这个柠檬变成柠檬水呢?“反正”、“毕竟”、“总会”等等往往是自卑者的口头语,他们往往为自己的不行动找合理化理由,然后心安理得地去睡觉。

“一个人童年时期的经历虽然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逐渐淡忘,甚至在意识层中消失,但却会顽固地潜藏于潜意识中,对人的一生产生恒久的影响力。”因此,童年经历过不幸在压抑环境中长大的人更容易产生自卑感。相关调查发现小学生中35%的学生存在中度自卑,17%的学生存在重度自卑缺乏自信,多自卑是当前危害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因素之一。它既影响学生健康个性的建立,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学习、行为、生活能力的发展受到障碍,这必须引起教师和家长的足够重视。

小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生理与心理成熟化发展的过渡时期。过渡时期也是不稳定的时期,良好的教育能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反之,则会片面地发展学生的各个方面,自卑就是其中一个方面。个体在社会化进程中,由于经常处于落后的地位,在无力改变现状(如生理方面),或虽经努力,仍无法赶上(如学习方面)而累积起来的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我们就先看看小学生自卑心理的形成原因:

首先,由于客观条件引发的

有的学生家境不好,吃穿谈不上讲究,只能稍做到有,由于习惯了这种生活现状,开始自己也不在乎。可日久天长,因周围的同学和一些不良的风气影响,逐渐注意到别人优越条件。觉得自己家里很穷,没有资格谈这说那,继而给自己的心理造成压力,以至于以后做什么事都是顾虑重重,对自己毫无信心。还有的同学因自己的相貌产生自卑,总是认为自己太丑了,没有什么值得自豪,甚至于连抬头举手都小心翼翼,生怕会因为自己的一举一动而引来别人的歧视与嘲讽„„由于小学生认识和理解事物还不能够达到理解程度,这也就很难避免使他们产生偏激的一面。

其次,教师不负责任的结果

一般来说,学校教育在塑造完美人格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不良的教育也能阻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①在教育要求上,对学生要求过高是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往往以成人或者班中优秀生为标准向学生提出要求。在这“高标准、严要求”之下,使大部分学生过早地承受了这个年龄不应有的学习压力,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体验到的是失败的焦虑和苦闷,从而引起“低人一头”的心理。

②在教育态度上。每个班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是否能公平对待具有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但我们遗憾地看到:教师对少数心目中的“优等生”明显偏爱,这无疑把学生分成“好、中、差”三等,使得多数属于中等状态和落后状态的学生,在潜意识中感到“低人一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的一句话很可能造成一个学生一辈子的跌落。前几年一直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位教师在看见一名学生老教不会时,和蔼可亲的形象立即被粗鲁的辱骂声所代替: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活在世上还有什么用,不如死了算。这名小学生仅有的一点自尊心也在教师的辱骂声中撕裂,当晚,他便自杀了。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如果我们的教师对学生是抱着不负责的态度,动不动就以打击、谩骂来抵制学生的积极性,那么学生的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由极度的自尊变为自卑。这样看来,我们教师的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再次,学生的个性差异

个性是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个性的差异是指人们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小学生由于遗传素质不同,受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不同,因而在体力、智力、兴趣、气质等方面各有不同特点。(其实个性的差异也算是客观条件,但学生经过后天的努力,也能够改变。)学生在发现自己的智力和一些才能不及其他同学就感到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偶尔一两次的失败便完全气馁了,认为自己天生就这样,无法再改变。

最后,学生认识能力的限制

这一点是上一点的分点,之所以分作一点来讲是因为其对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有着直接的关系。以上二点所谈及的方面都是由于小学生的认识能力不够理发化、客观化,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处理事物。小学阶段是小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向理性认识发展的阶段。它是不成熟的阶段。

①认知水平方面:由于小学生认知水平尚浅,缺乏自我意识。他们对自我的认识与评价是根据成人或伙伴的态度来确定的。因此,一旦遭受失败或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批评冷漠时,往往不能进行良好的自我调节,而失去信心,产生否定自我的消极情绪。

②承受能力方面: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的原因,他们就像温室里的花草,已经形成了任性、孤僻、依赖的性格。当困难和挫折来临时,有些学生常常不能面对。而且随着学习任务的加重,他们无法承受更为严峻的考验,表现出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失败在所难免。为寻得心理上的平衡,他们只能做出“己不如人”的消极自我评价。如果那位自杀的小学生认识能力稍微提高一点,那么悲剧便不会发生了。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受着周围环境的影响,环境有好的,也有不好的,这也就直接决定着他们的评价标准,正是由于学生的认识能力不够才导致了自卑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消除小学生自卑心理的对策。

1、以情感人,以爱育人,唤醒自卑学生的自爱心。

教师应该对那些暂时落后、有待进步的学生多一份关心,多一份爱意,并采取具体的措施,帮助指导落后的同学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学习方法,彻底改变落后面貌赶上来,从而从根本上消除自卑心理。在帮助自卑生进步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肯定他们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尤其是对那些落后程度比较严重的学生,更应该用“放大镜”去寻找他们淹没于问题与缺点之中的“闪光点”和细微的进步,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赞扬。这样就能使他们重新点燃自信心的火种,获得克服缺点、发奋进取的勇气和自信。美国现代著名的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及时地发现、充分地肯定一个人所取得的成绩,能使他产生“最佳情绪体验”,即“感到强烈的喜悦、欣慰、幸福„„还会对别人,对整个世界产生爱意,甚至会有一种要马上做点事作为报偿的欲望”。对于年幼的小学生来说,教师的表扬、肯定、奖励等外部手段往往有更大的作用。

自卑心理转化的过程是一个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荀况所讲的“化性为伪”,意即教育可以启发人的智慧和改造人的本性。小学生的向师性特别强,他们都十分希望亲近老师并得到教师的帮助,这对我们转化自卑学生提供了机会,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教师的态度是矫治学生自卑心理的关键。有这么一个例子:一个年轻人,脸上长了一块巨大而丑陋的胎记,可他却一向以它为荣。原来年轻人的父亲在年轻人很小的时候,只要一有机会就这样一个故事:“儿子,你出生前,我向上帝祷告,请他赐给我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于是上帝给了你特殊的才能,还让天使给你做一个记号。你脸上的标记是天使吻过的痕迹,他这样做为了我在人群中一下子就能找到你┄┄”年轻人对此深信不疑,他把别人的惊讶当作羡慕,他生怕浪费上帝给他的特殊才能,于是积极努力,不断奋斗,终获成功,并形成了友善、幽默、积极向上的性格。

2、提供经验,树立榜样,增强自卑学生的自信心。

小学生富于幻想,善模仿,可塑性大。他们容易受来自各方面人物思想意识和人格行为的影响,并以特定的方式在自己身上再现出来。让他们了解身边的老师、同学或他人与其有同样的经历,饱尝家庭的不幸,通过自身努力,靠着坚强的意志品质战胜自我,走出困境。也可以介绍一些有类似经历的伟人,科学家或文艺作品中的人物,作为范例,引导他们进行创造性地模仿。“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用榜样的感召力使他们消除心理压力,增强自信心。

我们还可以通过比较,抵制自卑。教师通过某一方面的比较,让他知道比自己差的人还有,自己不是没有希望的,暂借用一下阿Q精神。不过要注意的是:防止后遗症的发生,不可以帮助了这个同学又打击了另一个同学。也可以通过优点来纠正缺点。例如:一个体育很好的学生因自己的成绩而自卑,教师就让他做了体委,并且鼓励他参加体育训练。结果运动会时,他多项得冠,教师又不失时机地教育引导。从此以后,他的学习像体育运动一样,成绩很快上升,自卑心理也自然消除了。

3、提供机会,创造成功,强化自卑学生的自尊心。

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说过:“知之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学生战胜自己的弱点是很不容易的,尤其是有自卑感的学生,经常处于灰心失望之中,因此教师和家长要为有自卑感的学生确立能够达到的现实的奋斗目标,用“心理折算法”把大目标化成一个个切实可行的小目标,如开展辩论比赛、智力竞赛、歌咏比赛、学科单项竞赛、成语编故事比赛、体育比赛、猜谜比赛、朗读比赛,给一批在学习上没有名气的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充分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发挥他们的特长,为他们创造成功表现的机会。让他们登台亮相,展示“一技之长”,使他们能“出人头地”。并且要抓住他们获得成功的契机,使他们在成功的兴奋和快乐中,充分肯定自我,在平等温馨的气氛中自由愉快地生活、学习,彻底消除自卑心理。

4、认识挫折,锻炼意志,提高自卑学生的自信心

大多数学生的自卑是由于失败后不能正确对待而产生的。因此教师应教会学生正确看待自己,有自卑感的学生多数认为自己干什么都不行,智力不如人。实际上上绝大多数人的智力都是差不多的,且“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因此应看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正确评价自己,消除自卑心理。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并能发挥补偿作用,对自己的缺陷和弱点,要尽量克服和弥补。“扬长避短”,坚信“勤能补拙”。有自卑感的同学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做事时缩手缩脚。因此,要想方设法让其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大胆的表现自己,有了第一次的成就感,就会激励下一此的欲望,从而提高抗挫折能力,在克服困难中自然地摆脱自卑感的困扰。

我们还可以开放心理教育课,使学生知道经受挫折是正常现象。人生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是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鼓励学生不要害怕挫折,明白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要用笑脸迎接悲惨的命运,用百倍的勇气应对自己的不幸。鼓励学生在挫折面前作一个强者,遇到困难不悲观,不灰心。

“春风化雨暖人心”,学生的心理需要园丁辛勤细致的松土、施肥、拔草、浇灌、修剪苗木„„只要教师善于精心护理,自卑的学生也和其他学生一样,消除他们的焦虑和自卑的心理障碍,长成苍天大树。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驿站《消除后进生自卑心理,培养学生耐挫折能力》

《泰州职教》2006年第11期(总第73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阿德勒《超越自卑》

网络文献:《中小学生自卑心理的形成及自我调控》 《小学特殊学生学习心理辅导研究》

第四篇:现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现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江西省崇义中学

刘善翔(2011.3.22)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全面和谐的发展已成为当今学校教育发展的重点目标。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状况依然令人担忧。

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据调查的现在的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普片存在着以下的几个问题:

1、意志不坚强,心理品质不成熟。

2、学习动机不良,学习兴趣缺失。

3、享受意识增强,劳动观念淡薄。

4、性格乖戾,自制力差,自信心不足。

5、信息源的扩大与鉴别能力不足。

6、早恋问题的困扰。

二、中学生上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1、中小学生自身的因素

首先是遗传因素的影响,个人遗传因素的不同导致个体心理素质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是接受能力的强或弱、学习兴趣的浓与淡、性格的活泼或安静等等,它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其次是生长发育期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中小学生正处在一个半成熟、半幼稚、半懂事半不懂事的时期,这个时期是心理发展大变化的转变期,他们模仿能力强,但对是非判断能力差,思想极易受外界的影响。

其三,受外界影响,生理与心理发育不同步。由于中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的不同步,表现出种种的心理冲突和矛盾,极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偏差。如果他们的心理冲突和矛盾不能顺利解决,就可能在情绪情感、性格特征及日常行为方面出现种种问题。

其四,中学生认知评价水平低,应对技巧差。学生面对父母离异,家长打骂、教师批评、考试失败等挫折事件难以正确对待,同时缺乏社会支持,特别是中学生年幼,心理尚未成熟,往往由于教师、家长的行为不当或社会不健康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心理问题。

2、社会因素的影响

社会因素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学生对当今某些社会现象、缺乏全面分析而产生片面的认识,这个认识在其情绪情感和人格形成过程可能会产生误导。比如:形形色色的犯罪行为不断发生,社会治安的混乱,新闻媒体连篇累牍对多方面各种犯罪事实的报导曝光,可能加重对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再比如:随着国家人事制度改革,将大学生分配工作推向市场,实行双向选择,也有很多人失业。中学生由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不足,感到这些失业者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还有些人受少数人以不正当的方式首富起来的影响,认为自己前途渺茫,读书无用,逐渐形成学习焦虑、厌学等心理障碍。

3、家庭因素的影响

首先,一些家长的攀比吃、穿、玩、乐等行为使一些学生在学校也产生一种攀比心理、超前消费心理。有些花钱如流水,缺乏节俭意识。尤其是不少独生子女家长又都过分溺爱自己孩子。这不仅滋长了孩子的娇骄二气,而且还可能使他们形成自私、狭隘的个性,缺乏同情心、劳动观念差、社会适应能力差。家长们一切以孩子的学习为中心:对其生活起居全力以赴,家务不让孩子插手,学习以外的事不让孩子过问,只顾让孩子抓紧时间学习,只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不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只注意孩子眼前是否“听话”,不注意养成孩子良好的人格品质。

其次,外出打工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法辅导;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的成长无力辅导;对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从而对孩子的成长无心辅导。同时,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也是不争的事实。一些家长对子女爱得过分,照顾过度,期望过高,也有少数学生父母离异,使孩子心灵受到极大伤害,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4、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首先,不正确的教育观念与压力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受制于升学率的压力,教学任务越来越重,这种压力常引起心理失衡,言行失范。不对等的地位,不正确的教育理念加上教学压力,教师很容易给学生带来自尊心的伤害。面对上课说话、做小动作的学生,面对成绩差的学生,面对犯错误的学生,教师最容易言行过激,负面刺激学生的自尊心。教师的这种做法最不受学生欢迎,他们对教师的批评和教育持否定的态度。这是一种非良性的教学互动,对学生自尊心的形成极为不利。

其次,偏爱优生和单调的教育方式给学生带来的影响。一些教师会对成绩好的学生投入更多的关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唯恐失去受教师宠爱的地位,心理经常预防的是成绩千万别降低,于是他们中的部分人心理包袱沉重;而他们对成绩差的学生常常是一点机会都不给,这些学生在课上一般由听不懂到不想听,到厌恶课堂,一直发展到课堂恐惧,最后厌学。

其三,不当的教育方法给学生带来的影响。课后教师在和学生接触的过程中,使用不当的语言或不正确的方法对待学生,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特别是先把学生定性为“差生”。另外,教师为了处理问题时加大力度,经常会把学生家长叫来,当着家长的面用过激的言辞批评学生、处理问题,这些做法使学生感到恐惧,更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

三、中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

根据目前中学存在的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内在和外在的原因,并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原则,提出如下实施策略:

1、建立健全学校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机构,让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

2、加强学校常规教育,进行正面引导

3、大力加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

4、通过家长学校大力提高学生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5、加强区域教育共同体的校际合作

中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要真正在中学实施好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卷的努力,不断地去探索和完善。

第五篇:中小学生挫折承受能力的现状、成因及对策(定稿)

安阳师范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

中小学生挫折承受能力的现状、成因及

对策

刘 淼

系(院)

教育科学学院

业 应用心理学

08 级 学

080701076 指导教师

杨 光 辉

2012年 5月

学生诚信承诺书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安阳师范学院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安阳师范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第 1 页

刘淼 中小学生挫折承受能力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安阳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2)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小学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竞争也越趋激烈,不可避免地遇到诸多困难与挫折。调查显示,当代中小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越来越差,对其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增强中小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显得必要而迫切。中小学生自身的素质,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这些因素均影响其挫折承受能力。提高中小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就要认清挫折承受力偏弱这一现状,对中小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家庭和学校也应起到积极强化的作用,社会亦须正确引导,通过这些应对措施来增强当代中小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这个竞争激烈、瞬息万变的世界。

关键词:中小学生;挫折承受能力;原因分析;应对策略 前言

1.1 问题的引出

当今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时存在着许多机遇和挑战,新的世纪为中小学生的发展和成才展现了美好的前景,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压力和挫折。中小学生处在从幼稚向成熟过渡的阶段,生理快速发展,但心理尚未成熟,认知水平较低,意志力薄弱,心理素质比较差,身心发展不平衡。中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过少的与社会接触,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得不到锻炼。这些因素使得中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更容易产生挫折感。面对挫折,中小学生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心理及行为,这与中小学生挫折承受能力有着相关。良好的挫折承受能力是心理健康的素质之一,更是中小学生成长和成才的必备条件。近年来,一些关于中小学生因碰到困难和挫折便离家出走、产生心理疾病甚至轻生等不适应社会的行为在各地屡见报端,中小学生挫折承受能力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纵观国内挫折承受能力的文献,对挫折承受能力现状的成因以及对策单一研究较多,而系统的研究挫折承受能力较少。在这个背景下,我将对中小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和总结,并对产生这一现状的原因进行探究,据此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1.2 挫折和挫折承受能力的含义 1.2.1 挫折的含义

人生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我们总是在学习、生活和事业中遇到这样的困难,碰到那样的“钉子”,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鲜有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这些困难、钉子和曲折指的便是挫折。在日常生活用语中,挫折的意思是困难、挫败和失意。在心理学中,挫折是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阻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挫折包括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挫折情境,即指对人们的有动机、目的的活动造成的内外障碍或干扰的情境状态或条件,构成刺激情境的可能是人或物,也可能是各种自然、社会环境;二是挫折认知,即指对挫折情境的知觉、认识和评价;三是挫折反应,即指个体在挫折情境下所产生的烦恼、困惑、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交织而成的心理感受,即挫折感。其中,挫折认知是核心因素,挫折反应的性质及程度,主要取决于挫折认知。[1]中小学生往往都怀揣着梦想,对未来有着种种幻想和愿景,为了将其变成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但是,当这种需求并未得到满足,理想与现实产

第 2 页

生差距的时候,就会产生挫折,如果没有有效地克服挫折,可能会给中小学生带来紧张状态和失望、压抑、沮丧、忧郁、苦闷等紧张心理状态和情绪反应,心理学上称之为挫折感或挫折心理。

1.2.2 挫折承受能力的含义

所谓挫折承受能力,是指个体在遭遇挫折情境时,能否经得起打击和压力,有无摆脱和排解困境而使自己避免心理和行为失常时的一种耐受的能力。亦指个体适应挫折、抵抗和应付挫折的一种能力。“承受力”这一概念最先由美国的心理测验专家罗森茨威格提出来的,他给挫折承受能力的定义是“抵抗挫折而没有不良反应的能力”。一般来说,挫折承受能力较强的人,往往挫折反应小,挫折的时间短,挫折的消极影响小;反之,则容易在挫折面前不知所措,被挫折击倒,挫折的不良影响大而易受伤害,甚至导致心理和行为的失常。挫折承受能力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在同一情境中受到相等强度的挫折时,会有不同的反应,在能否经常受得起挫折打击上表现出明显的不同。这不仅因为各人经受挫折时的心理状态不同,对挫折的认知、评价和理解不同,还在于他们对待挫折的态度和应付挫折的行为方法的差异。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和合适的方法对待挫折、克服障碍的人,其挫折的承受能力就强,就能更好地获得对挫折的良好适应。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挫折对人产生何种性质的影响与挫折本身无关,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对挫折的承受力,而这种承受力又是个体在无数挫折的磨砺中形成的。

1.3 挫折承受能力对中小学生的意义

二十一世纪科技快速发展,经济竞争更加激烈,而科技和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的竞争。中国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然要培养适应竞争且具有竞争力的人才。面临如此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小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要需要克服很多的困难和挫折。但由于中小学生正处于幼稚向成熟过渡的阶段,社会经验少,心理承受能力差,认知方式不成熟,导致一部分中小学生在面对挫折时,做出了不理智的行为。这不仅阻碍了中小学生的成才,还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对中小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的研究是很重要和必要的。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部主任萨托拉斯提出三条精神健康标准,其中一条就是“能够经受生活的挫折及时地调适自己的情绪,不仅适应环境,而且能有效地改造环境。”挫折承受能力的大小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水平。许多人的心理问题就是由于遭受挫折而又不能很好地排解和调适造成的。增强挫折承受能力,是获得对挫折的良好适应和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培养挫折承受力对精神健康有很大的意义。

近年来,教育部相继出台了多部有关加强挫折承受能力的文件: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教育部在1999年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以及在2001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都提到要培养学生的挫折承受力。

因此,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挫折承受能力,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中小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我将从中小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的现状和原因做一些基本的了解和探查,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小学生的针对性教育提供调查资料,为中小学生在生活上和学业上面对挫折时提高“耐挫力”和心理承受力提供一些参考建议;为解决中小学生异常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维护心理健康,完善人格提供有一定的帮助;为进一步的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2 中小学生挫折承受能力的现状

2.1 中小学生挫折承受能力的现状调查

2011年9月19日下午,江西九江三名年仅十岁的女学生相约跳楼,跳楼原因是跳楼死了就

第 3 页

不用写作业了;2011年11月17日,奎屯市一名初三女学生因月考成绩不理想被母亲责备,便从三楼坠下;山东济南的一名十一岁小学生因成绩问题被父母训斥,便离家出走;某中学六名中学生因早恋问题在课堂上遭到班主任的批评,集体服安眠药自杀。这类关于中小学生跳楼、喝农药、离家出走等新闻实在是屡见不鲜,不胜枚举。

来自中国心理学会第八届理事会上的消息说,我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每年至少有25万人因心理问题而丧失生命,自杀成为青少年人群的头号死因。有专家推算,我国每年有28万人自杀死亡,200万人自杀未遂。专家表示, 青少年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是造成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2]2005年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最新公布了一项全国性的调查结果:中学生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这项调查是从2004年开始启动,全国18个省市参加。专家分析,很多中小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和成绩问题造成不良情绪、心理和行为问题,更有甚者轻易地放弃了年轻的生命。[3]东北某省的调查表明:中学生中近三成的人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如厌学、单相思和离家出走等。在回答“遇到困难怎么办”时,九成多的中小学生想到的是找家长或

[4]教师,而不是自己想办法解决。

2008年末中国首份针对“90后”大学新生的调研报告在武汉大学“出炉”。关于“遇到挫折心态”的调查表明:大多数“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这份报告充分显示了当前未成年人的心理挫折承受能力偏弱,而加强他们的挫折能力已是迫在眉睫。[5]

很多新闻和调查结果都表明了这么一个现状:中小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整体偏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心理素质不佳。很多中小学生因为学习压力,成绩问题,或因一点小挫折小打击,便郁郁寡欢,一蹶不振,甚至走向不归路,了却自己花样的青春。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约有3.67亿,其能力和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2.2 中小学生面对挫折的表现

中小学生在遭遇挫折时,通常会有相关的情绪反应和行为方式表现出来,中小学生受挫的表现一般为六个方面。2.2.1 攻击

有些中小学生在遭遇挫折后,心中不快,情绪十分激愤,易激惹。一旦失去控制,就容易发生攻击行为。这种攻击反应可分为直接攻击、间接攻击和自我攻击三种。直接攻击就是直接把愤怒发泄到使自己受挫的人身上, 怒目而视、反唇相讥, 甚至拳脚相加。间接攻击就是指个人在觉察到对方不能直接攻击, 但又要发泄愤怒的情绪时, 便将其他无关的人或物作为发泄的对象, 如背后抱怨、发牢骚、摔物、向别人发泄怨气、制造破坏事件等。自我攻击就是指有些人在不能直接攻击或不知道如何攻击他人时, 转向攻击自己, 如打自己、骂自己、自残、轻生等。2.2.2 冷漠

个体在对于阻碍目标实现的对象无法打击, 又无转向的目标时, 有时还会将愤怒的情绪压抑下来,表现出无动于衷的冷漠态度, 甚至呆若木鸡, 失去常态。2.2.3 忧虑

有人遭受挫折后, 会出现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等现象, 这些现象交织在一起, 还会导致血压升高、脉搏加快、心胸发闷、头晕目眩等生理反应,吃不下饭, 睡不下觉, 犹如大病一场。2.2.4 固执

个体连续受到同样的挫折后, 可能会采取一成不变的反应方法, 尽管后来的情况有变, 或反复性行动而无任何效果, 这种已有的刻板的反应方法仍盲目出现。例如, 某大楼发生火

第 4 页

灾, 人们往往拼命地推拉上了锁的大门。其实, 越是重复这个动作, 就越可能失去逃生的机会, 这就是固执的表现。2.2.5 幻想

有的中小学生感到预定的目标难以实现, 前途渺茫, 没有精神寄托, 便逃避现实, 经常逃学, 在游戏室以及游戏中获得幻想和满足。2.2.6 自杀

有的中小学生在受到挫折后会有万念俱灰、生不如死的心理状态, 如得不到外界的及时帮助, 则可能会产生离家出走甚至轻生自杀的轻率行为。近几年来青少年的离家出走率和大学校园的自杀率逐年递增, 应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关注。[6] 3 中小学生挫折承受能力现状的成因探究

从上面的案例和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中小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偏弱,构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下面将从四个方面来探究成因。3.1 中小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3.1.1 生理因素

个体的身体素质不仅能影响其挫折心理也影响他的挫折承受能力。一般来说,体弱多病的人较健康的人更容易产生挫折感和自卑感。一个身体健康、发育正常的人,一般对挫折的承受力比一个疾病缠身、有生理缺陷的人高,比如,前者不怕偶尔的饥寒交迫,可以熬夜,也可以长时间工作而不感到疲劳,心理素质也较后者强大,因而可以经受更大的挫折。这是因为挫折会引起人的情绪及生理反应,给人的心理带来压力及紧张感,对体弱多病者这会加重身体虚弱和病情,甚至发生意外,所以,身体素质好的人,也较容易提高挫折承受能力。3.1.2 心理因素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也是其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他们面临着生理与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加之紧张的学习,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青春期是个体身体发展的鼎盛时期及性成熟时期,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生理上的成熟使青少年在心理上产生成人感,然而,由于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有限,有很多的期望和愿景不能实现,容易产生挫折感。

中小学生心理不成熟,认知水平不高,意志力薄弱。由于社会阅历浅,没有太多的社会积累和经验,知识水平低,中小学生对挫折的认识比较片面,对挫折的反应比较消极,对挫折的体验比较肤浅,而淡化挫折的能力不强。中小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可塑阶段,对周围的人和事缺乏客观、全面的认识,看问题易于片面化、绝对化,加之情绪易起伏,自我调控能力差,容易产生不合理的挫折归因。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产生对现实判断的失误,如若缺乏正确引导,行为极易被非理智力观念所支配,承受能力脆弱的一面就会表现出来,从而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所以,中小学生较易受外界影响,出现各种消极意识和心理问题,产生不良的情绪,从而丧失对远大理想持之以恒的追求,如果不能有效抵抗和摆脱挫折,挫折承受能力会越来越差,待到下次遭遇挫折时,更不能适应和抵御挫折,如此循环往复,极有可能形成习得性无助感。这对中小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有着很大的影响。3.2 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庭是我们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位老师,家庭不仅为中小学生提供物质基础,而对他们的心理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印记。同样中小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也深深受到了家庭因素的影响。

当今的中小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出生在中国高速发展的时代,物质生活日渐丰富,而他们的父母生活在贫苦的年代,父母都不希望孩子过着他们小时候的苦日子,因此父母都是尽可能的满足“小祖宗”和“小公主”的要求,非常宠爱,甚至到了溺爱的地步,不仅没有对孩子进行耐挫能力的培养,还唯恐孩子受到挫折。他们只要求孩子学习成绩好,第 5 页

一切事情都替孩子包办,让他们免受一切挫折,以致使孩子缺乏生活的锻炼,体验不到挫折的感受,养成依赖心理和养尊处优的不良品格,导致他们心理脆弱,适应环境能力和挫[7]折承受能力很差。

离异家庭中的孩子和因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这些孩子没有得到父母的管教,更不用说挫折承受能力的培养。另外,父母在遭遇挫折时的应对方式和他们的挫折承受能力强弱程度也影响着中小学生。有些父母的挫折承受能力本身就差,经不起打击和压力,在遭遇挫折时,表现出不良的情绪和不适当的行为,更遑论对孩子进行挫折承受能力的培养。

在当前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他们成才成功,因此,给予孩子过高的期望,同时也给孩子带来了很重的压力,若他们没有达到父母所期望的理想状态,就会招致成人的不满和诘责。中小学生面对着父母的高期望和高压力,非常容易产生挫折感,而中小学生受他们自身不成熟的心理、较低的认知水平以及薄弱的意志水平所限,又不容易抵抗这些挫折,他们的挫折承受能力就会变得越来越来越差。

这些来自家庭的不良因素非常不利于中小学生挫折承受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一旦挫折出现在中小学生面前时,有的学生就惊恐万状,茫然无措,灰心沮丧,萎靡不振,而家庭却不能帮助他们摆脱这些打击,这对中小学生未来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3.3 学校因素的影响

中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校是教育个体接受和学习社会文化和知识的主要渠道,是造就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学校也是影响中小学生挫折心理和挫折承受能力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教育体制也加快了改革的步伐,加大了改革的力度,教育手段和方法不断创新,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教育思想的发展相对滞后,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没有得到完全认同。另外,目前的班级管理很大程度上要仰仗班主任一个人,在管理方式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失误,成为了中小学生很大的挫折源。[8]

基于我国是人口大国的这一国情,我国的教育体制仍然是应试教育,虽然各界呼吁实行素质教育,教育部也进行了教改,但是在升学率面前,都成了泛泛空谈和一纸空文,成绩成为了中小学生、家长和教师最重视的东西。学校教育仅仅围绕着提高学生智育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的锻炼,导致学生在面临挫折时变得不知所措。另一方面,应试教育所带来的一个负面影响就是教育者仅仅以学习成绩来评价优劣,并以此作为对学生态度的标准,缺乏“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而使学生更容易产生了挫折心理。

教育部和社会各界近几年来一直在强调中小学生的心理卫生教育问题,要求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立心理咨询室。但在全国各地的小学和中学的实施情况仍不容乐观,很多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和咨询室形同虚设,有的学校甚至还没有心理咨询机构和咨询人员。当中小学生遭遇挫折也无处寻求相关的心理援助,更不用说对中小学生的心理挫折承受能力进行有意识的培养了。

学校同学之间的竞争大,压力也大,中小学生容易在学习中产生挫折感,但学校对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和挫折承受能力的培养较少,也不重视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挫折教育,中小学生便无法从学校寻求到应有的心理援助,这深刻的影响到了他们的挫折承受能力。3.4 社会因素的影响

我国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转型、观念转变、世事转换。社会道德整体大滑坡,社会风气变差,治安变差,这些大的背景也影响着中小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不良的教育导向和社会影响使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由社会环境所造成的挫折是指来自政治、经济、文化、舆论、宗教、社会风气、风俗习惯等方面的阻碍和干扰,一般多发生在人际关系紧张,或其它人为因素的限制而造成人们的动机

第 6 页

与目标无法实现和满足的挫折情境,如社会出现许多腐败现象,同领导关系紧张,治安状况很差,经常受到无端的迫害和不公正的待遇,冤屈得不到申诉,正义难以声张,社会现实与学生理想的分裂,心情感到压抑、不舒畅,时间一长就容易产生消极悲观厌世情绪。同时,个人生理上的缺陷,如身材矮小、相貌丑陋、身体有残疾等也常遭人讥讽挖苦。居住环境和人际交往的限制也成为影响中小学生挫折承受能力的一个因素。[9]社会的进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居住的单元化和高层化,邻里之间关系淡漠,很少交往和接触,加之目前大多是独生子女,使得中小学生很少有同他人和社会接触、交流机会。另外,因为社会竞争激烈,个人的奋斗目标难以实现,理想和现实有较大的差距等,都有可能在中小学生中造成各种挫折情绪等。提高中小学生挫折承受能力的对策

当今时代,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和挑战无时不有、无处不有,要获得成功,良好的能力和心理素质是不可或缺的,我国当代中小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普遍较差,这不仅对中小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是不利的,更对我国是否能够自强于世界之林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提高中小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中小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是极其必要和重要的。下面将从四个方面来叙述如何提高中小学生的挫折承受力。4.1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中小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

有着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他的挫折承受能力显然要优于心理素质差的学生。提高中小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首先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对于中小学生的心理教育,国家部门和学校应起到重要作用,应在中小学开设有关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心理知识的普及可以帮助学生自身建立内在的调节机制,帮助建立自我防御机制,学会合理的挫折归因,使中小学生在遭遇挫折时,能够依靠良好的自我防御机制来摆脱痛苦、减轻不安、恢复情绪稳定、达到心理平衡的适应性倾向。因此,建立良好的心理防御机制,对于积极疏导由挫折带来的不良情绪、增强挫折承受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遇到问题可以自已用合理的方式进行宣泄和疏导,增强对失败和挫折的承受能力,主动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在普遍引导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心理咨询指导中心的作用,重点做好心理上已经产生障碍的学生的工作,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走出误区。几年来一些中学的实践已经证明,普及心理知识,建立心理咨询指导中心,对于减轻学生心理压力,降低心理问题发生率等是有着重要作用。

目前不少中小学已开设健康教育课,其中也开始涉及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挫折承受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学校应建立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目前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缺少专业人员是一大问题。在近期内还很难配专业的心理医生,但教育行政部门应考虑尽快培养和培训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在上级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心理活动室,开设心理咨询电话热线。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前途职业指导等并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使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4.2 对中小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抗挫折教育或磨难教育)是教育者有意识地利用和设置挫折情境,通过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正确认识挫折、预防挫折、正视挫折,增强对挫折承受力的教育。对中小学生实施挫折教育,教会学生正确的认识挫折,确立合理的挫折归因,从容地对待学习和生活中

第 7 页

遇到的挫折,乐观地面对人生,适应竞争激烈压力巨大的现代社会。挫折教育对挫折承受能力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要培养和增强挫折承受能力,就要对中小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实施挫折教育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进行。

4.2.1 指导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加强受挫折的心理准备教育

很多的中小学生不能正确的认识到挫折,只是一味的害怕和避免挫折,这对挫折承受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利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挫折教育中,要有目的的指导学生正确认识挫折,要让学生明确并认同以下观点: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没有谁的人生一帆风顺,同时挫折具有两面性,它可以是人生中的阻力也可以是动力。了解挫折,才能击败挫折。

4.2.2 培养中小学生的竞争意识,创设磨练意志的教育环境,培养中小学生战胜挫折的信念教育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努力的培养中小学生的竞争意识,磨练他们的意志力,在学习中,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如果有了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力做支撑,就能不屈不挠,持之以恒,面对挫折能够。在进行挫折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经常交给学生一些只有通过克服困难才能完成的任务,以促进他们的意志品质得到进一步磨练。家长也要培养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不要再帮他们包办一切。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体验孤独感、失败感,了解生活的艰辛和未来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和艰苦朴素的优良品德。

4.2.3 加强中小学生克服挫折的务实行动教育,进行挑战挫折的能力培训

在遭遇挫折时,个体会启用自我防御机制来抵御挫折带来的紧张、焦虑及其他不良情绪,这时,教师和家长应教会中小学生尽量采用积极的和具有建设性的防御机制,采取克服挫折的务实行动,如以下四种:一是升华,变挫折为向上的动力;二是加倍努力,在措施上加大力度;三是改变策略,降低行动目标或重新选择达到目标的方法;四是补偿,以其他方面的合宜的方法,弥补某一方面的缺陷。在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指导中小学生要冷静分析原因巧用方法来挑战和战胜挫折。4.2.4 进行情境教育,加强社会实践

进行挫折教育仅靠纸上谈兵是不够的,中小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教育工作者不能只在口头上要求中小学生勇敢的面对挫折,还应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挫折情境,让他们亲身体验挫折,并独立地或在教师的帮助下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让孩子学会承担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性劳动及家务劳动,自己去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克服依赖性,使他们具有强健的体魄,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并积极支持鼓励孩子们参加学校组织的军训、义务劳动、社会实践等活动,以锻炼他们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精神。还应让孩子接受一些心理考验,如人际交往中的误解、委屈、冷落,学习或竞赛中的失利等,增强心理耐受力,使他们个体人格得到健康的发展。让学生在面对真正的社会现实之前,体验一下可能遇到的种种挫折,在心理和其它方面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必要的挫折能够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增强孩子应对挫折的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在对中小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时,应遵循适度、适量、适时原则,由于个体心理的差异,挫折教育不可能在理论方法的维度上构建一个统一而精确的模式,所以强度必

[10]须要根据中小学生个体的特点来设定。施予的挫折的数量,也应根据实际情况来定,挫折教育的成效还与适时问题的准确把握密切相关。挫折教育应在多种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实施,家庭、学校和社会应相结合,缺一不可。4.3 家庭氛围和学校氛围的积极强化

环境的刺激因素,可使人的某种行为得到增强或减弱甚至消失,这就是强化,运用强化理论,可以引导受挫后行为的方向。学习刻苦努力的学生,经常要受到肯定、赞赏和鼓励等积极强化,引发他们积极的情绪体验。这部分学生在受挫后,必将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去

第 8 页

抵抗挫折,战胜脆弱。家长和老师也可以运用榜样法,即运用领袖或名人的先进事迹去教育培养青少年耐挫抗挫心理品质的。

作为家长也应营造出和睦、积极的家庭氛围,应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多学习一些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不仅要了解中小学生自身发展的共性,也要了解孩子的个别差异,采用适当的教养方式,科学合理地教育孩子。

如果处在一个良好的学校氛围,同学都积极向上,心理素质良好,这样的环境因素对中小学生的行为有着积极的引导。作为中小学生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学校教育,应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在教育管理、教学及教师素质等方面清除或减少失误,给学生正面积极的影响,培养学生正确面对挫折。4.4 减少社会负面影响,引导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人都具有社会性,都生存在社会之中,不可避免的会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中小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不仅受自身、家庭和学校因素的影响,还要受到社会方面的影响。为了减少学生产生挫折心理的机会,要尽量排除、减弱或改善社会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减少挫折源,使学生置身于健康、有利、和谐的氛围之中,引导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减少挫折源,减轻挫折心理。社会有关单位在进行身体健康宣传的同时,要大力提倡心理健康的宣传,拓宽人们的视野,引起人们的重视,使人们能够认识到挫折心理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帮助中小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增强挫折承受能力,重视中小学生挫折承受能力的现状和对未来的影响,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9]

参考文献

[1]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354-355.[2]张乐群.提高耐挫能力,追求成功人生[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3):69-71. [3] http://news.163.com/05/0804/17/1QB12B460001124T.html.2012年4月12访问. [4] 谷方爱.对孩子的挫折教育,刻不容缓[J].商业文化,2007,(1):147.[5] 王玲,李尚敏.浅谈未成年人挫折教育[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2):78.[6] 左小彩.青少年学生挫折生的原因及其预防和调适[J].新乡学院学报,2010,(02):208-211.[7] 唐生梅.学生耐挫能力的现状及培养[J].湖南教育,2003,(16):20. [8] 刘芳.青少年挫折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9] 束有鹏.必须重视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挫折教育[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3):64-68. [10] 张骞,熊定永.青少年挫折教育及其对策探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06):05-07.[11] 陈少珍,张旭东.青少年挫折教育的途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12).[12] 李秀丽.增强学生抵抗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J].黑河学刊,2011,(8):146.[13] 都兴芳,王庆书,周影.正确认识挫折提高挫折承受能力[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6):35-37.[14] 王泽和.挫折教育与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6,(1):10-11.[15] 宁家震.青少年挫折教育与心理承受机制的构建[J].心理天地,2006,(3):61-64.第 9 页

The Current Situation,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Frustration

Tolerance

Liu Miao(Science of Education Academy, 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Anyang, Henan 455000)

Abstract:As the age has changed,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have faced increasing pressure, fiercer competition and difficulties and discouragements inevitably.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contemporary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decreasing frustration tolerance has had great impact on their study, daily life and social adjustment.Therefore, to strengthen their frustration tolerance discouragements is obviously necessary and urgent.Their own qualities, family, school and social environment are all affect their frustration tolerance discouragements.To improve 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he current situation where students’ frustration tolerance is weak must be recognized.To educate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on the frustration tolerance , family and school should be actively work on strengthening this task, and society should guide the students correctly.By these methods,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frustration tolerance is supposed to be strengthened, and they will better adapt themselves to the highly competitive and rapidly changing environment.Key words: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frustration tolerance;analysis of cause;strategies

第 10 页

下载中小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及对策(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小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及对策(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摘要]现今中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和问题。这些问题的表现方式是不......

    农村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与对策[精选合集]

    农村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与对策【摘要】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已成为全民关注的社会问题,而农村中小学生大部分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长此以往......

    中小学生近视的成因

    一、近视的成因: (一)先天性近视 先天性近视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大多数是由于其父母近视经遗传后遗传给后代的,但近视的深浅主要由后天因数决定的。近视的发病率存在家族倾向,近视......

    浅谈幼儿自卑心理形成的原因及对策

    浅谈幼儿自卑心理形成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幼儿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情感的发展水平对其一生的心理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父母和教师对待幼儿的态度,不仅影响幼儿的情感,还影响......

    中小学生阅读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中小学生阅读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当前中小学生阅读质量令人堪忧。阅读面狭窄,阅读内容单一,以教科书和教辅资料阅读为主;阅读功利性太强,为应试而阅读。缺少课外自由阅读,缺乏阅读......

    浅析家庭暴力的成因及对策

    摘要:家庭暴力是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日益严重的家庭暴力危害了受害者的身心健康侵犯了受害者的合法权益破坏了社会稳定和发展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给予......

    个人信息泄露成因及其对策

    个人信息泄露成因及其对策 1、现象描述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个人信息泄露问题被曝光,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广大民众的担忧。买了新车的朋友经常接到电话推销保险;孕妇也经......

    浅谈中学数学后进生成因及对策

    浅谈中学数学后进生成因及对策 浅谈中学数学后进生成因及对策 伴随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教育,要求教师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让每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