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1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
培养学生自我意识的教学模式典例及分析朱保弟
一、研究背景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旋律——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
在国内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所提出的要求和对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察觉学生自我意识的偏差是具有普遍性的核心问题,在学校的小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他们表现为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过高,在挫折面前容易出现失落感,并逐步转化为自卑、自弃。在于学生交往中,还发觉学生自我中心明显,在群体中不善于和他人正确相处,不易接受他人意见,生活上的自理性、工作上独立性、适应社会的自主性尚有不足。
在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心理因素更是常常处于前沿地位,牵引着学习行为,影响着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因此,要实施真正意义上素质教育,实现高效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意识的能力,对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有着十分重要意义,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
二、研究基本思想
(一)课题界定
1.课题界定:
小学的学习是一个关键阶段,别让成功成为学生一个遥远的影子。“培养学生自我意识的教学模式典例”研究,是运用现代教育理念、现代课堂教育结构理论,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征、认知基础、学科特色,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着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为目的的课堂教育模式。
2.关键性词语
(1)自我意识:全面认识自我,积极悦纳自我,努力完善自我。(人对自己的认识及调控,它能调节人的心理活动及行为表现。)
(2)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基础。全面、准确的自我观察,正确、客观的自我评价,经常、深刻的自我体验,积极、有效的自我实践。(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勇于表现自我,敢于评价自我的意识与能力,不断自我完善。)
(3)自我管理:学习上的自主性,对学习时间和节奏的控制;行为的控制性,在学校、课堂中能按行为规范、道德和准则来控制自己;情绪上的自调性,能在自己情绪激动振动时,调节自身的情绪,取得心理平衡与稳定。
(4)自我教育:学生把教育者的正确要求内化为自我的心理需要,并以此进行自我反省、自我分析、自我激励、自我改善,使自己不断增强广泛的适应性。
(5)自我体验:在教育活动中激发自己的兴趣,增强参与感,学会正确地体验,提高体验能力,从而把外在的教育要求内化为自身的自我意识。
(6)自我与他人协调:培养学生再班级、小团体活动中从小乐于交往的意识和学会交往的能力。
(二)研究目的和价值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有共同的心理特征,共同的心理发展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价值,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通过课堂教育,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体验、自我与他人协调的能力,班集体力争一带一,以一带片,形成良好氛围,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善学,为学生持续性发展,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奠定基础。
(三)研究理论依据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两个,康德自我意识理论和Emotionel Quetienl(E、Q)之说。
康德的自我意识结构有四个特点:(1)作为“我思”的自我意识;(2)自我意识的“自我”;
(3)自我意识的自动性(或自发性);(4)作为反思的自我意识。它表现为一种主动的概念性的自我理解。
EQ之说:情绪智力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它的内涵要素:认为自身的情绪,善于管理心理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情绪,人际关系的管理。EQ要素集中一点就是自我认识、自我调控和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三.研究主要过程
第一阶段:二000年三月—六月,调查及文献资料的收集。
二000年三月,成立《培养学生自我意识的教学模式典例及分析》课题组,课题组由朱保弟任组长。
二000年四月,开始对我校如何进行《培养学生自我意识的教学模式典例及分析》研究进行可行性分析,提出研究方案。
二000年五月—六月,课题组开会讨论,以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为指导思想,并开展收集有关资料。
第二阶段:二000年九月—二00一年六月,课题实施阶段。
1.三——五年级开设心理课课程,每周一节,有专职、兼职心理教师任教。在学生难以确定自己的心理需要或是否存在什么心理问题时,主动地送到学生面前,送到学生心灵中。
2.学科教学渗透。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主动地向学生提供发展健康地指导与教育,培养学生自我意识。
3.二000年五月,校、区级教学公开课、观摩课,体现课堂教学中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
4.开展主题班会和雏鹰争章等活动体现自我。
第三阶段:二000年七月,撰写论文。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教学技能心理训练摸式培养学生自我意识,应该建立在教学情景的类型系统、教学决策的对策系统和教学技能的动作要领系统。众多的教学活动中积累起来的调节师生双边教学活动的经验,教师对教学活动中呈现出的问题------条件进行诊断和决策,并借以控制教学行为执行的特殊操作;学生对教学活动中
在课题研究中,摸索出了几种有理论指导,又行之有效教学摸式,有情景式、渗透式、“自我”式(开放式)等,这里举两个典例加以分析。
(一)情景式:心理健康课是这一模式的典型课例。
让学生了解一些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规律,学习自我调节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等方面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活动为主,强调全员参与,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调控自己等,实现完美。这里以顾艳老师的《喜欢我自己》一课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教学环节的组成:
1.创设情景,体会激情
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逼真的情景。教师设计学生乘坐太空船,随着优美的音乐,来到地球,寻找童年的我(有环境布置),同学每人手拿几张照片自由结伴,叙说童年的我一件有趣的事。通过与现在的我相比较,体验长大的我有些什么不同,童年的稚,童年的趣,激起自己的情感浪花,我喜欢我的童年。
2.参与尝试,自我体验
活动的景,自我的情,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后,教师紧紧抓住学生被陶醉时情景,结合教材内容,启发学生了解自我,包括自己的兴趣、性格、情绪、特长等,我有我的长处,也有自己的不足,让学生体验到如何自我心理保健,既不过高估计也不自欺欺人,通过参与教学的每个环节活动,体会到我不但喜欢童年的我,还喜欢现在的我。
3.自主创造,情感体验
教师抓住学生现在具有小本领,自主创造,进行展示,增强自信心,激发求知欲。展示后得到教师信任的目光,学生友情的鼓励,使自己情感进一步升华,现在的疲惫、烦恼、困难都能克服,描绘将来的我是祖国的栋梁,激发起自己更喜欢将来的我。
(二)渗透式: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校课程的目标和重点,在全面了解学生、掌握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等前提下,根据教材内容,有目的、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困难,机智灵活地处理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较好地完成对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智力品德以及情感等非智力心理素质的培养。这里以王春根老师的《面积与面积单位》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教学环节的组成:
(1)从生活实例中创设情境
课中让学生猜老师的身高、让学生介绍自己家的新房面积、在铅笔盒上找最大的面、寻找身边的面积单位、估计黑板、国旗、课桌的面积等,通过让学生猜、模、找、想等,让学生饶有兴趣形成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空间观念由于举例接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既理解知识内容又兴趣盎然。
(2)在问题线索中自主学习
有教师提供解决问题线索,学生自主探索。王老师在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和教师演示知道比较两个平面面积可以采用观察法和重叠发后,安排学生就教师提供的三个教具,比较它们的面积的大小,学生不仅灵活地运用观察法和重叠法得出结论,而且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心情愉悦,为自己了不起的“发现”了结论欢欣。
(3)在寻找问题中协作学习
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看、剪、想、找、提等方法,小组讨论、交流、补充、修正、在小组中学生选择各自角度发表见解,互相补充、互相争辩,加深每个学生对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大小的理解。
(4)在质疑过程中效果评价
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小结鼓励学生质疑又是效果评价的好办法。老师说:通过本课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如有没有平方千米?平方毫米?为什么长度单位上要写“2”?不规则图形有面积吗?为什么不用圆规定1平方分米、1平方米?-------这样的好问题,给学生一种发现的感觉。
(三)“自我”式:
“自我”式又叫开放式。这一模式课堂教学完全由全班同学一起确立主题、设定主题、制定计划、发动全班同学动恼、动口、动手,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来,教师起到一个参
谋的作用。“自我”式最大难题是没有中心,确定不了主题,教师可以从爱国主义教育、学习方法教育、心理需求教育、日常生活教育等开菜单供学生选择。主题班队会就是这样,分四个阶段都体现“自我”。
1.准备阶段:自设主题、自我参与
活动内容确定后,形式选择到具体活动实施,完全由学生组织安排,学生分工合作,有的根据主题去图书馆、网上等搜寻资料;有的排练节目、采访名人等,激励学生参与,主动地、创造性发挥每个人的作用。
2.展示阶段:自我体验、自我强化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让每个人都有话可说,有情可触,让每个人都充分展示自己,在乐中展示素质,在乐中接受教育,在乐中得到启示,在乐中树立人生目标。
3.反馈阶段:自我监督、自我评价
活动把教育内容有机糅合在一起,依据亲身体验,经常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认识自己的时候,应重视同伴的评价,他人的评价更具客观性。如果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近,说明自我认识较好。反之,反省自己,调整自己的行为。
4.发展阶段:自我协调、自我完善
活动的成功与失败不能一概而论,而是不断根据反馈信息进行调整,自我创新,促进现实自我向理想自我的转化。
这只是两节课例,要达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还必须不断进行强化,学生亲身参与教育活动,在活动中理解、体验,逐步产生心理定势,才能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五、研究结论
(一)每一位教师都应成为心理教育者
要使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在学校整体运作之中,每一位教师都应成为心理教育者。在实验中发现,教师心理因素(指认知因素、人格因素等)和教师课堂行为(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对学生学习行为、学习成果、心理等起关键的因素。教师具备全面掌握和运用教材的能力、言语能力、善于了解学生个性和学习情况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思想教育能力,学生有所得、有所感、有所获;反之也然。教师课堂行为中能运用多种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如情景式、讨论式、渗透式等结合讲解,及时应对学生情绪、态度的变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允许学生提出不同见解等教学更有成效;而课堂教学中非言语行为(教师面带笑容、认真听
取学生回答等),对学生的人知也可以起到强化、加深、鼓励等正效应。
(二)教学过程中,学生都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学习
不管那种模式的教育,通过教师和学生双边有效的组织学习活动,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主动进行探究,积极主动地投身学习活动中,学生才真正成为成功的学习者。同样“作为成功的学习者”是每个学生都有的共同愿望。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模式研究正是符合这一原理,在学生力所能及范围内,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在“再创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得到更理想的发展。
(三)模式是一种载体
模式仅仅是一种载体,教无定法,要根据教师的能力、班级实际、学生基础、课的内容等主、客观情况灵活使用。为了让教学模式具有可行性,教学设计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并不否定教师的作用,而是提出更高的要求);强调学生在协作中培养自我意识;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利用。
(四)现代化教育手段应用,使课更具完美
教学信息的网络化、教学形式的媒体化,为学生创设一个易于参与的学习氛围和情景,有利于保证课的质量。
第二篇: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自我意识
小学生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
新桥路小学 江涓
自我意识的培养与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包括许多方面认识与能力的提高。它是小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基础,是个体的身心健康得到发展的有利保证。
乐国安教授主持的“中小学生自我意识培养与潜能开发问题研究”中,提出自我意识的发展中“五自”的目标:一是自知,即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评价的水平,能够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二是自信,即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水平,确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尤其是那些有缺点和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的自信心,更要特别注意保护;三是自强,即指导学生为自己设置合理的发展目标,学会进行有效的自我激励,增强自我完善的愿望和进取精神。四是自主,即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我管理的机会,增强他们做事情的自觉性、自主性与主动性。五是自制,即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调控的水平,增强他们我监控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一般说来,自我意识的培养,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引导: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
心理学的研究启示我们:与参照物的相互作用和比较、他人的评价和个体认识能力的发展是自我意识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会不断与人相互作用,也会不断接受到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随着个体认识能力的提 高,他们会对这些评价加以分析,进行取舍,促使他们更加全面地看待自己。
1.引导学生正确地同别人比较
比较虽然是认识自己的重要方法,但通过比较并不必然产生正确的认识。如果比较不恰当,还可产生消极的效果。要是经常把自己与优秀的、先进的人比,就会觉得山外有山,发现差距,从而激发奋发向上的力量;而和后进的人比,就会较多地看到自己的长处,增强自信。这种比较,也可能产生自卑或自满,为了使比较产生积极、良好的效果,在比较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相比较的人之间,必须存在着共同的、可比的因素,也就是必须有一个共同的标准。(2)注意比较的条件。如比较学习成绩时,不仅要看到成绩本身的多少,还要考虑到成绩差异的多方面原因。(3)比较中要着重本质的、重要的特征。如比较品德和智慧,与比较身材和容貌,前者具有更大的认识价值。但是,如果是做模特儿,身材容貌又变得很重要了。(4)比较中既注重数量也注重质量。(5)要注意横向比较,又要注意纵向比较。如既要和同学比较,又要和自己的过去比较。
2.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
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是认识自己的重要依据之一。小学生处于“镜像自我”的阶段,教师、父母与同伴的评价与态度直接影响到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儿童年龄越小,独立地认识、评价自己的能力越差,就越有借于别人的态度 2 和评价这面镜子。作为教师应注意对小学生的态度和评价,客观地评价有助于小学生自我认识。
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要重视与自己关系比较亲密的人对自己的评价;重视那些人数众多、异口同声的评价;重视与自己观点一致的意见,也要重视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意见;多与别人交往,让别人更多地了解自己,在同伴交往中促进自己的发展。3.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成绩和活动成果正确客观地分析自己
通过分析自己在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成绩,以及取得这些成就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等,可以知道自己在这一方面、这一领域的能力水平。小学生的主要活动是学习,教师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通过分析自己学习成绩,了解自己的理解力、记忆力、思考力的强弱以及主观努力的程度等。通过比较自己各门学科的学习成绩,可以知道自己的兴趣、能力倾向。除了课堂学习以外,学校中还有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校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展示和发展学生各种兴趣爱好和才能,培养和锻炼各种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现代教育主张让青少年有更多机会参加各种活动,我国已经在小学和中学开设活动课程,其目的就是让儿童和青少年发展和发现他们的才能。
以上几种方法对于认识自己都是有帮助的,但它们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将它们结合起来用,以便比较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真实的面貌。
(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悦纳自我 自信心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自我情感,是个体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一种积极的自我 肯定,并由此做出相应的社会行为。拿破仑曾说:“有方向感的自信心,可令我们每一个意念都充满力量。当你有强大的自信心去推动你的成功车轮,你就可平步青云,无止境地攀上成功之岭。”小学生的自信心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巨大动力源,是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1.让学生获得成功,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优秀生多是屡获成功者,所以他们都具有十足的自信心,而所谓的差生则是多屡遭失败者,所以他们几乎都缺乏应有的自信心。一位优秀的小学教师阐述了自己对后进生所采取的几项具体措施,即发现闪光点,目标定小点,活动多给点,反馈快一点。学生的自信心与成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周而复始,形成良性循环,即:成功??自信心??成功??自信心„„
2.应信任学生,以学生为中心。
要树立自信心,就必须克服依赖心,而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要信任每一个学生,即相信他们都具有一定的自治能力与自学能力,让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班级的主人、课堂的主人、一切活动的主人。
3.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调整对学生的期望值。
研究表明,对学生的期望过高或过低都是有害的:期望过高,学生老是达不到,自然有损于自信心的树立与巩固;期望过低,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达到,自然谈不到树立什 么自信心;只有期望适中,使学生经过一定努力才能达到,自然有助于树立与巩固自信心。南宋朱熹曾说:“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
对自己能做出恰当评价的人,既能了解自我,又能接纳自我,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一般而言,能悦纳自我的人是不会对自己妄加批判,更不会对自己刻意挑剔的。一个悦纳自己的人,并不意味着他的一切都是完美的,而是说他在接受自己优点的同时,也了解自己的缺点或方方面面的不足,并且很坦然地承认了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他才能不断克服缺点,注意自我形象塑造,把握自己做人准则,不断完善自己,更加自信地面对生活,走向成功。
(三)培养小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发展自我自我调控是自我意识的执行方面,自我意识的能动性,最终体现在自我调控之上。自我调控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调控。它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影响学生自我调控的因素主要有个人因素、行为因素和环境因素。其中个人因素主要有学生的动机水平、自我效能感和归因。行为因素主要有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环境因素主要有模仿、社会支持和环境氛围。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促进学生自我调控能力的发展: 1.培养小学生行为的目的性,减少其行动的盲目性。
只有认识、明确行动目的,才能自觉、独立地调节自己的行为,摆脱外力监督和管理的依赖性。小学低年级学生尚缺乏对行为目的的认识论,其行为要依靠外力的确监督,如教师在身边时能遵守纪律,教师不在时,他们常常违反纪律。他们很容易受外界的暗示,不加选择地模仿他人的行为,不考虑这种行为是否正确。只有在良好的教育下,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才能逐渐自觉遵守纪律,独立完成任务。但在整个小学时期,小学生按照一定原则、观点来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还是很差的,还需要教师的指导和督促。教师在教学中,每一项任务,每一个要求都要对学生讲清目的和重要性,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指导学生按照预定的目的和计划,采取适当的措施以完成任务。对完成任务的儿童给予一定的鼓励,以强化、促进他们的积极性。
教师还应引导小学生确立一个合理的理想自我,既不要满足于现有的状况,又不能对自己要求过高、过于苛刻。要引导小学生,在充分正确的认识现实自我的基础上,确立一个既高于现实自我又要经过努力便可实现的理想自我,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小学生不断进取,在不断地体验成功与进步中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
2.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实际上,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将行为规则加以内化而自觉执行,可以是使儿童不必付出太大的意志努力就能很好地完成任务。行为习惯应从小事上开始培养,如遵守作息时间、做完功课后收拾书包等。在生活中也应对儿童严格要求,如要儿童应该完成的任务一定要完成,决不能半途而废;要求儿童改正的缺点,就要教育儿童一定努力改正。在儿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同时,锻炼了自我调控的能力。3.培养小学生正确的归因方式。
不同的归因倾向对学生自我调控有不同影响。若儿童倾向于把自己的学习活动结果归因于可控制的非稳定内部因素,相信通过个人努力,以及时间安排、方法选择等调控手段,可以改变学习进程并最终完成学习任务,那么学生就更可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调控。相反,若个体倾向于不可控的外部归因(如运气),认为靠自己是不能取得成功的,则会削弱自我调控能力。4.创设良好的心育环境。
模仿、社会支持、环境氛围等都是影响学生自我调控的环境因素。如对自我调控学习榜样的模仿,能够提高学业不良学生的自我功效。尤其当学生认为榜样与自己各方面极为相似时,这种模仿特别有效。社会支持来之于教师、同伴或他人的帮助,以及文字、图表、画片、公式等其他形式的符号信息。开放的课堂氛围是另一种影响学生自我调控技能发展的社会支持。开放课堂的良好氛围有助于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独立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发展好奇心和求知欲。
第三篇:1浅谈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
浅谈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
史水旺
在人生的征途中,初中学生如何迈出坚实的一步,身心都能得到健康成长,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德育教育是现实教学中面临的最大缺憾。怎么样弥补这种缺憾?我认为,应该把现代的道德观念与传统国学有机结合起来,古为今用,古今互补,搞好中学教育的德育工作,培养新型、德才兼备的现代化建设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应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德”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德者,品行也。我们中华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地方就是最讲德行。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凡有作为者都把“德”作为立身之本。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曾精辟地阐明“德”的重要。“一个人如果无才,最多是用处少一点;但是没有人格那就害人,如果非常有才华,但是十分缺‘德’,那就是大灾难;一个人既有才华,又有德行才能有大用处。”这段至理名言阐述了“德”与“才”的辩证关系,道出了“德才兼备”这个成语的深刻内涵。
联系现实教育教学实际,我们恰恰没有把握好“德”与“才”的关系,只注重智商教育。学生只要学习成绩好,那就“一俊遮百丑”,这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误区,致使学生在校不知尊师爱友、不懂礼仪,在家不知尊老爱幼,在校是“小霸王”,在家是“小皇帝”。这种现象如果发展下去,下一代的发展后果将不堪设想。我们要教育学生认真学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古人的名言,并将其化为行动,就会收到良好效果。
其次,要让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黄金时期,可塑性很强,道德教育又是塑造其灵魂的有效方法之一。古人的教育方法仍有现实意义,“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强调了从小事做起的重要性。“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弟子规》中的这段话提醒我们,一个人如果重德,就会时时看到自己的不足,然后自勉奋发图强,才能有所得。怎样取得进步,使德行有长进,就是要从自身做起,有强烈的责任感,具有奉献精神。现今人们常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很明确地道出了助人为乐的实质。
另外,要使用正确的方法,教育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厘清是非。现在有的老师把扫地、擦黑板作为惩罚学生的措施。劳动本是光荣的,把其作为惩戒,反而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师生很容易成为对立面,结果造成师生关系不和谐,这种方法非常不妥。
德育工作还有很多方法有待我们去探索,作为老师,我们只有把书本中的人生道理、文化融合到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才能让学生健康踏入社会,读懂社会这部厚重书籍,进而成就完美人生。
第四篇:浅谈小班幼儿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
浅谈小班幼儿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
自我意识是人关于自我的认识,它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等,其中“我”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我的身体、我的东西、我的家、我的表现等等都属于自我意识。3-4岁年龄段的小班幼儿已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意识,他们已经开始以“自我”为中心来与成人、同伴交往,来认识周围的客观世界。但由于现代子女多是独生或独二代子女,很多家长对孩子过度溺爱,不加选择地满足幼儿的各种需要,导致很多幼儿自我意识的负向发展,形成了一些消极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行为,比如任性、不会与别人分享,把别人的东西视为己有,与同伴争抢玩具等。因此,采取必要的教育行为培养幼儿良好的自我意识,使之进行积极的社会化发展,在小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开展“认识自己”的主题活动,让幼儿初步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
刚入园的小班幼儿。第一次离开家庭,步入集体生活,其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常如此表现:自己的玩具不允许别人玩,自己的椅子不允许别人坐,幼儿园的玩具经常会带回家,喜欢和别人争抢玩具等。这些都说明他们对“你的”“我的”还分辨不清楚。
鉴于此,可以开展“认识自己”的主题活动。首先,引导幼儿认识我自己,让幼儿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与别人不同,让幼儿说说自己的性别、年龄等。
其次,引导幼儿认识“我的家”,让幼儿说说家里的人,家里的玩具,使幼儿懂得幼儿园的玩具与家里的玩具是不同的,幼儿园的玩具是大家的,小朋友应该一起玩等。
最后,引导幼儿相互交换“我的宝贝”,请幼儿把自己心爱的宝贝玩具带到幼儿园里来,并与同伴相互介绍自己的玩具,大家共同交换玩具玩,玩完后再将玩具送还同伴。结合“认识自己”这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可以在班内创设“玩具屋”和“图书角”两个主题区域,幼儿在认识、介绍、交换、分享自己与同伴的玩具、图书等诸多游戏活动中,也就分清了 “你的”“我的”,并分清了自己与集体的关系。这样,小班幼儿争抢玩具、拿别人东西等现象自然减少,其良好的自我意识也开始初步形成。
二、以幼儿日常生活活动为基础,让幼儿扩大自我意识体系
随着幼儿接触的人和物增多,他们的自我意识也随之扩大了,我们应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幼儿正确发展自我意识。班上某个幼儿未能正常入园,我们总要询问他是否生病了。如果生病了,我们表示关心,并引导幼儿制作一件小礼物赠送给生病的幼儿,以使幼儿潜移默化的懂得平时不但要关心自己,还要关心自己周围的人。
元旦联欢会,我园举行了幼儿体操比赛,我班幼儿表演的节目非常精彩。我们告诉小朋友这是大家的光荣,老师和小朋友都应该为之高兴,以使幼儿从我自己的意识扩大到我们的班级。
平时活动中我还经常带领幼儿参观本园的园设和活动场地,使小朋友感到幼儿园的美丽,教育幼儿要爱幼儿园,爱护幼儿园里的花草树木、玩具图书,尊重幼儿园里的所有老师和工作人员。
结合家长工作,让家长在平时有意识地引导小朋友观看宽敞的街道,来来往往的车辆行人,看高大的建筑物,引导幼儿认识到这是我们的家乡,教育小朋友爱自己的家乡,培养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通过一系列有目的的活动,幼儿的自我意识有了正确的发展。
三、适时利用评价鼓励机制,让幼儿学习应用自我意识
对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还应注意让幼儿逐步学会通过自我意识较清晰地评价自己和别人。为此,我们在班上创设了“我最棒”专栏,根据小班幼儿的生活卫生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养成教育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幼儿进行评价奖励。
比如贴一个小红花、一个笑脸或一个小红旗等。每次贴小奖品,我们总忘不了应用自我意识,让幼儿说说为什么得了小奖品,没得小奖品的小朋友也讲讲为什么没得到小奖品。有的小朋友说:“我也想得到小奖品,但我平时喜欢乱扔玩具,等我改正了,我也能得到小奖品了。”幼儿的这些话,充分表明,经过教育,幼儿已经能较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别人。
幼儿的自我意识已在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了明显发展,而这也成为了孩子良好品德行为发展使之进行良好社会化发展的动力。
第五篇:如何培养寄宿制学生良好的自理能力1
寄宿制学校如何提高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自立能力
语文组 华汉庆
[摘要]当今社会,人们对文化知识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对下一代的希望也越来越大,对子女的学习要求越来越高。在实际生活中,家长都特别重视孩子的智力教育,忽视了对子女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做法上往往是越俎代庖,时间一长,造成了孩子对家庭的过度依赖,比较多的学生到进入高中,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还是没有掌握。这些学生一旦进入寄宿制学校,生活的自理就成了他们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三十多年来,我校在如何培养寄宿制学生的生活自立自理能力方面进行了不断的研究和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一套较为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关键词】:寄宿制 自理能力 良好习惯 自主自立 刚刚进入我校的学生,在家里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家长只要孩子一心读书,一切生活中的事情都有家长包揽下来,没有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因而住校后不能安排自己的生活。
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生活自理能力,学生走向社会必须具备这种能力。提高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是学校尤其是寄宿制学校教育中的一件重要任务。针对学生存在的现状,我们学校对学生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作为一个中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主要体现在生活自理能力、良好的卫生习惯、勤俭节约的习惯等方面,具体表现为:
1、生活上的事自己解决
大部分新生,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没有离开父母独自生活过,被子父母叠,衣服别人洗,甚至书包也有父母收拾,物品用到那里放到那里,自己不会整理,一旦进入寄宿生活就无法适应。针对这样的情况,新生在开学之前利用军训期间,安排一定时间由班主任协同部队给学生进行军训的连长进行指导。先从铺床叠被,自己洗衣涮袜,洗刷碗筷,物品摆放等方面进行示范,然后在连长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做,生活自理纳入军训成绩考评,同时安排评比检查,评出优秀寝室和优秀寝室成员。让学生懂得自己的事应有自己做的道理。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寝室卫生,能自己打扫,做到地面洁净,摆放整齐有序规范;讲究个人卫生,勤洗脚刷牙,换洗衣裤;在饮食方面,养成不吃“三无”食品;在公共场所,如宿舍、餐厅、教室等,不随地吐痰,不乱涂乱画,不乱纸屑等良好习惯。
3、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在生活中,要勤俭节约,穿着朴素,统一着校服,进出寝室要养成随手关门、随手关灯、随手关水龙头的良好习惯。“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朴素的生活习惯能培养学生的精神意志,使他们能吃苦耐劳。有位名人曾说过:“保 2
持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的确,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一个人通向成功的阶梯,是一个人走向远方的航船,是一个人遇上荆棘时扫清阻碍的手杖,纵观古今,无数伟人的例子都在向我们证明:习惯决定细节,细节决定成败,成败决定生活,生活决定人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体现一个人的涵养,更表达一个人的生活态度。要求学生从现在做起,时时刻刻做起,落实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4、树立榜样,不断激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培养也一样,我们每月,每学期评比优秀寝室,“优秀寝室长”,“文明礼仪先进个人”,“卫生标兵”等,这些先进个人对全体学生起着激励和感染作用,整个集体就会呈现出积极向上,争优奋进的良好风气。
每一个学生都有上进心,他们会以追赶榜样为目标,努力照他们的样子去做,进步会很大的。在榜样的影响下,他们会慢慢地养成好的习惯。
二、建立和完善寄宿制管理制度
我校已有近四十年寄宿制管理的历史。成为杭州市唯一一所寄宿制历史长、住校人数多的学校。我们一直进行对高中生生活自理、自立能力的培养的探索和研究。我们采取了一套比较完善且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并利用每年假期德育研讨会,不断进行修订和补充。如《住校生管理条理》《住校生纪律卫生检查评分标准》《文明寝室考核细则》。这些制度,新生一到学校报到,学校就给学生人手一份,并安排时间进行专门的学习。有了制度的保
证,对教育学生学会独立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
我们要求在学生报到之前,班主任要安排好寝室名单,贴好床卡,落实好寝室长,并要求寝室长安排好寝室值日。我们强调高中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制度第六条规定:住校生要自己折叠棉被,做到被子摆放角度要一致,鞋子、衣服要规定地方摆放,书柜书本要摆整齐,寝室人员要轮流值日,负责寝室清扫。
为了督促学生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我校还实行了四管齐下办法:寝室长负责承包制;生活指导根据纪律卫生条理检查评分;值周老师住在寝室,在学生就寝后巡视;班主任随机进寝室进行抽查,还根据学生寝室情况批评指导。学校还给每个班级建立班级信箱,将当天的检查情况放在班级信箱里,同时学生处也每天将寝室情况在学校内网上加以公布。
我们还开展每月一次的文明寝室评比活动,表彰先进。对问题寝室提出整改措施。对学生的住校表现纳入班级考核和学生的思想品德考核。学校将给予全宿舍成员给予物质奖励,并作为年终评优、评干、三好学生的重要依据;通过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动手、动脑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整体形象。
实践证明,寄宿制教育的实施,把高中生自理自立能力的培养寓日常的生活之中,对他们独立的生活自立自理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发挥班主任在寄宿制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班主任要发挥表率作用
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育人教书 ”,而班主任在“育人”工作中起到的作用更为重要。寄宿制学生和班主任的相处时间远远超过在家里与父母相处的时间,班主任的言行在某中程度上比父母的耳濡目染影响要大,因此作为班主任,要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在生活中以自己的良好行为,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通过班主任的行为,去感染学生。随风潜入夜,润物悄无声。
2、班主任要关心指导寄宿制学生的生活
教给学生正确的生活自理方法。在生活中自理,在自理中生活,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如何生活、如何自理的方法,这是寄宿制教育的一个亮点,它克服了学生在家中“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弊病。如何教给学生正确的生活自理方法呢?一是生活教师设计好专题生活讲座,把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嫁接到生活知识的学习活动中,创造轻松、愉快的生活教学情景,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索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掌握一定的生活自理方法;二是经常给学生讲生活自理的方法,与生活教师互相配合,形成教育活力;三是指导学生自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掌握生活自理的方法。
以点带面,突出重点,强化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学生住校后,最棘手的问题是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如同丝麻,理不清头绪。班主任面对这样的问题,可以借鉴“分层教学法”:一是让学生安心住
校,保证吃好、住好,做好寄宿生的思想工作,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二是全面了解寄宿生的生活基本能力,开展“一帮一”、“结队子”活动;三是树立榜样,以一个寝室或一个班级作为突破口,搞好试点,然后将取得的经验广泛推广,引导全校学生借鉴、学习。
拓宽培养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一是开展学生生活技能竞赛活动,开阔学生眼界,让所有学生在活动中丰富自己;二是开展文明寝室评比活动,生活教师制定文明寝室的评比方案,组织各班、各寝室认真学习,严格按照评比方案定期评出文明寝室;三是开展文明学生评比活动,让每位学生在评比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四是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竞赛活动,让学生把自己在学校学习中得到的生活知识应用于实践。
3、掌握信息,加强监督
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持之以恒,并且目标始终如一。对于自制能力较低的学生来讲,即使掌握了技能,也并非一定会有好习惯。养成好习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时时监督,使之持之以恒,自然成自觉,养成习惯。根据寄宿制学校特点,我们采用:
1、检查规范化:学生处发放了住校生管理条理,明确学生该做哪些事,老师该帮哪些事,并逐步完善了岗位职责、工作制度、评估标准、奖惩条例,使学生在校生活的各个环节有章可循,有规可守,并有相应的操作流程和评估标准。生活指导每天要对所有寝室,所有学生的内务作检查。每天的检查结果、奖惩名单都在内网公布,班主任都可以及时了解每个寝室学生的纪律卫生情况。班主任经常性的深入寝室
进行抽查,对抽查情况及时反馈给相关寝室成员,有时将寝室的物品摆放、卫生等情况用照相机拍下来,安排适当时间用PPT放给大家看,让学生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办法。我们每学期评比“优秀舍长”,“文明标兵”,“卫生标兵”等,这些先进个人对全体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作息统一化:寄宿制学校统一作息时间,学生必须在监督中完成规范的生活动作。如统一起床时间,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起床并整理被褥,做好洗漱,搞好宿舍卫生;晚自习安排以及晚上就寝时间统一。制度的作用,使懒散作风得以克服,集体的作用,使不良行为得以约束。
4、不定期找住校生谈话沟通
住校生也需要老师的鼓励,班主任要经常性的与住校生谈话,有成绩,要表扬,鼓励他们再接再厉;有问题,帮助他们找出问题的原因;生活中有困难,要指导他们如何解决。如果班主任与学生经常沟通,学生就会与班主任拉近距离,就能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他们就会有积极想办法把住校生活管理好,自主当家的意识就会逐渐增强,寝室的纪律与卫生的面貌就会有很大的改观。
学生对父母过分依赖,缺乏基本的自立能力锻炼,就会导致学生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缺乏生活的责任感,学生走向社会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以克服的困难。生活的路得靠自己走,只有具备较强的生活自理自立能力,学生才能走向美好的明天。寄宿制教育是培养学生 7 的自立自理能力的有效途径,而建立比较完善的寄宿制管理措施是培养学生自立自理能力的保障。培养学生的自理自立能力,需要我们的诚心、耐心和恒心,还需要我们每个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长期学习和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