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农村小学生的阅读习1

时间:2019-05-12 01:58: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培养农村小学生的阅读习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培养农村小学生的阅读习1》。

第一篇:培养农村小学生的阅读习1

培养农村小学生的阅读习惯,促进教学效率

昆明市寻甸县仁德二小 吴文慧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 5 - 6 年级要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100 万字,背诵优秀诗文 60 篇。”可见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有相当的比重。的确,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富的语言材料,增强语言使用能力,提高读书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奠定坚实的基础。由于支教的原因,我曾在农村小学任教一年,在这一年里我发现,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环境、家庭因素的影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导致学生都六年级了,作文能力还是很低,不如三年级的水平,极大影响了教学效果。经过一周的观察,发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1、阅读兴趣不高。

由于农村学生受家庭环境影响,许多家长没有文化知识,或只读过小学,家长不爱看书,或根本就不会看书,每天忙农活、忙做生意、打工。闲时忙打牌、玩麻将。没有将孩子的学习放在心上,有的家长甚至会说:“老师,我家这个孩子就交给你了,我辅导不成,讲着他也不听。”每学期一两次的家长会也不来开。把学校当成托儿所,把老师当成高级保姆。根本没有一种读书的意识,好多学生看书积极性不高。虽然老师也强调他们要多看课外书,但他们缺乏良好的阅读环境、阅读习惯和方法,因而感受不到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好处。、阅读环境差。

农村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差,意识淡薄,买书少。我曾推荐买书,还要讨价还价,“不买行吗?”学校缺乏资金,不能建立一个象样的图书室,仅有的几本书还是过时的书籍,没有开设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导致学生的课外阅读受到限制,达不到预期效果。

针对农村的实际,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活动激发:

我校近几年开展晨读活动,每天早上早读20分钟的课外书籍《中华经典诵读》,并进行诵读比赛,优胜者颁发奖状、奖品。获奖者优美动听的诵读声声声吸引了很多同学,大家深受感染,爱读书的人越来越多。课外作业布置学生回家读给父母听,激发父母的情感,调动父母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孩子的进步,分享孩子的喜悦。

2、榜样激励。

教师要利用现有的教材,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的成才学生,如:邓小平、爱迪生、霍金等人的成功事例,前几届学生中的优秀学生事例,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懂得,古今往来,凡是伟人及成功者,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

3、好书引读。

由于小学生的形象思维特点,可选择图文结合的书给学生看,让学生看图领悟,学生容易被吸引,就会积极地去阅读,并相机摘录好词佳句,指导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运用,这样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收获激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我校近几年都利用早读时间、晚辅导时间,让学生交流所摘录的好词佳句;举行学校诵读比赛,评选优胜者;制作手抄报,张贴在教室里,进行全校评比;制作窗报,张帖在教室窗外,全校评比,全校师生共同欣赏;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爱读书的情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猎取知识,在博览群书中采集各种类型的信息材料,使学生逐渐把读书作为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为确保农村学生有书读,爱读书,我想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挖掘书源,让学生有书读。

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明的信》中对读书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必须如蜜蜂采蜜,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且枯燥。我校近几年积极与外界联系,争取各地捐赠,努力办好图书室,并派专人负责管理,鼓励学生及积极借阅。充分调动社会力量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保证孩子们有书读,有“许多花”来“酿蜜”。

2、家长要配合。

通过家长会、家访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写作的重要意义。教师先到书店了解各类书籍,推荐家长,让家长选择购买。一般说,低年级学生以图文并茂的拼音读物为主,中高年级学生逐渐过渡到纯文字。选择读物要做到:①内容要健康,因为不好的书籍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②符合儿童年龄特点。③类型要多样。古诗、儿歌、童话、寓言、小说、历史故事、科普知识等都应涉及,阅读面要广。总之,家长要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3、学校要完善。

教育事业不是教师的事,不是教育界的事,应该受到全社会的支持,我校多方筹资逐步完善教学设施。现图书室已有大量图示,能够保证人手一册,班级建图书角,让学生把自己的书带来,同学间交换阅读。图书室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信息时代要求我们的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图书室意识,提高学生利用图书资料检查工具找到所需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有了图书室,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室是一个学习的乐园。

4、加强引导,使学生善读书。

在现实中,不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效果不尽人意,主要是由于阅读方法不当,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好多学生读过就忘,没能起到读书的效果。因此,我曾将本校的一些书籍借去给这些孩子读,并且规定读书时间,教给读书方法,教师和家长互相配合,家长在家里督促,教给家长一些方法,让家长配合教师的工作,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检查,我则在校检查读书结果,比如:将某一个内容讲给同学听,或说一说书中人物故事,谈一谈读书后的想法等,使学生善读书,增强课外阅读积累。

5、要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农村学生缺乏这样的习惯,因此要注意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做到:一是指导选书。要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千万不可半途而废。要养成选一本就要读完一本的习惯,并定期读给家长听。教师不定期检查,让学生介绍书的内容,或以讲故事的方式讲给大家听,我曾在支教时用过这个方法,起到很好的作用,学生的习作水平有很大提高。二是指导定时。针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我校每天早晨进行早读,晚上回家读给家长听,让家长检查。三是要指导定量。根据农村学生的阅读能力,回家能阅读的时间(要做农活),制定读书计划。还要做到保持良好的读书姿势。这些习惯在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老师和家长要经常提醒、督促检查。

6、要培养恰当的阅读方法。

读书的方法有三种:精读、略读、浏览。小学生背诵的 80 首古诗词及我校的《经典诵读》,课文中出现的名人名言之类可用精读,童话故事一类可用略读,报纸可用作浏览、搜集简单的信息资料。在阅读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教会他们:

(1)读一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一圈、画一画。在教学中,要从小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阅读时,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画出好词佳句,不懂的加个?号,利用工具书查阅,弄懂了再读。

(2)划一划,想一想。利用?.Δ等符号划出不理解的地方,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是什么意思;划出文章的重点句或优美词句、精彩片断,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好在哪里?

(3)抄一抄,写一写。每人准备一本读书笔记本,摘抄好词佳句,并利用早读时间或课余时间熟读成诵,这是作文积累材料的重要途径。在写作文时叫学生拿出来根据作文题目及内容选择利用,久而久之,学生尝到甜头,写起文章来也不怕了。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课外书,还可以练练笔,写下读后感,或者模仿文章的字词句段进行句子仿写,段落仿写。

总之,农村孩子只要创造条件,课外阅读不是难事,教师要充分宣传阅读的好处,积极与家长配合,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指导督促学生完成定性定量的阅读任务,持之以恒地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让读书逐渐成为自觉行为。其次,积极倡导社会募捐,进行手拉手活动,将城市孩子读后不要的剩余书籍转赠给农村孩子,为农村孩子也撑起一片多彩的生活空间。

第二篇:小学生学习习惯得培养

《小学生学习习惯得培养》开题报告

[ 2008-11-14 7:45:00 | By: 姚绍俭 ]

推荐

《小学生学习习惯得培养》开题报告

——济源下冶二小课题组

课题类别:基础教育

批准文号:JY0817

负责人:姚绍俭

开题时间:2008年9月10日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在心理学的科学实验和理论探讨中,对学习行为的研究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提出了很多的学习理论,如行为主义、格式塔学派、认知理论、信息加工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及建构主义学习观等,对学习的原理、过程及学习者的角色等角度对学习行为做出了不同的阐释,研究涉及学习策略、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等许多领域,其中对学习策略的研究和探讨是热点,提出了大量的有关学习策略的思想和理论模型,可以作为教育实践研究的有益指导。但存在的不足是,缺乏从习惯培养角度来探讨学习策略的研究。王极盛先生是中国著名心理学家与创造学家,非常关注学生在高考背景下的行为偏差及相关对策的研究,被称为“中国高考研究第一人”。王先生对1560名高中学生(含200名高考状元)进行过“不良学习习惯对学习成绩的影响”的专项调查。该调查提供的数据为:认为不良习惯对学习产生严重影响的:7.5% ;认为不良习惯对学习产生较重影响的:13.2%;认为不良习惯对学习产生中等程度影响的:20.1% ;认为不良习惯对学习产生轻度影响的:32.7%;认为不良习惯对学习没有产生影响的:27.2% ;结果表明:有72.8%的学生认为不良学习习惯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产生了负面影响。在超过1500人的测查中占比例如此之高是非常罕见的。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里克纳的研究结论认为学生对老师的服从有三个条件:

一、老师要关爱和尊重所有的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建立起自信心,使他们体会到老师是一视同仁者。

二、课堂内外表现出多问题处理使用一个标准,即处处体现出公平与平等,让学生感到老师没有私心。

三、当学生有成绩或缺点时,能用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去鼓励与批评。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学习习惯对其学习效果和终身学习都非常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并调节自己教学中的行为细节也起关键作用。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但是,综观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在取得明显成绩的同时,目前对学习习惯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粗浅的阶段,仅停留在一些传统的学习习惯上。由于认识上的局限,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在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上往往是零碎的,不成系统,随意性很大。年级之间缺少必要的衔接和过渡,学习习惯的年级特征不明显,没有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提出更高的要求,没有进行更严格的训练,没有把学习习惯的培养与学生的人格形成联系起来。

2、选题意义:

(1)、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符合新课改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把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已作为首要学习内容,因为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促使学生更加主动、自觉、积极投入地学习。这不仅有助于当前的学习,而且是学生个体由幼稚走向成熟、由依赖走向独立的重要标志,是学生个体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基本条件和根本保证。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一个人的素质的提高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长远的意义、价值。“养习于童蒙”,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各种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因此,只有紧紧抓住孩童时期,用好的习惯规范学生的行为,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正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所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2)、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有利于优化学生学习方式。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最基础的学习阶段。这期间不仅学到了基础知识,还将形成一些学习习惯。而这些学习习惯不仅影响儿童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而且将会影响其一生的学习。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学生轻松快捷地学好知识;不良的学习习惯,不仅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而且有损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主动的、自主化了的持久学习方式,往往它成为一个人学习品行的一部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一个人成长中有多方面的作用,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手段,它广泛存在于学习的所有内容中,体现在学习过程里,指导教育教学实践,为促进学生“乐学,会学、高效学习”服务。

(3)、本课题有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创新程度在于,虽此课题在国内早有研究,但因我校处于农村,学生学习习惯具有多样性和特殊性。在教学中遇到而未重视的问题和只从某一方面进行表面化研究的问题可以全面化、系统化、理论化加以研究,可从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层次出发,从初级到高级,分层递进,培养学生一系列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最终实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目标而努力。

二、研究目标

研究其形成原因(即影响因素)对策与方法,找出理论依据,并实际操作(即运用于实践)同时予以总结撰写研究报告与论文。.根据学校实际现状,学生情况,重点研究以下三种习惯:

1、学习兴趣的培养

2、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3、学习策略的培养

三、理论依据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和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孩子的力量有可能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成功的乐趣。”根据多元认知理论学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学生就掌握了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就能带着自主的发展理念去学习知识、学习技能,从而提高整体素质。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和“学会学习”的理论包含这样一个学习概念:即有了“学习学习”才有可能“学会学习”,良好的学习习惯既包括对个体自身的学习监控,又包含对学习策略的制定与创设,还包括对学习心理的调整与优化。因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四、研究原则

1、系统性原则:学生、家长和学校三方配合,共同参与干预方案的监督和实施;

2、逐步递进的原则:从了解知识入手,增强其对学习方法和策略应用的意识,促进其坚持实施,继而形成习惯;

3、及时强化原则:遵循习惯形成的规律,从点滴做起,从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入手,配合适当的奖励与竞争机制,使其最终形成习惯;

4、行动研究的原则:边实施,边优化;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五、研究内容:

1、上课习惯的培养研究

(1)倾听习惯。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听课十分重要。学生听课就是要听懂教师传授的知识。这就是培养学生听要入耳,听懂教师的每一句话,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听课时逐步做到以下五会:一会听教师讲课时的语调、语速的变化;二会看教师讲课时的表情、眼神和手势;三会看教师的板书;四会看教师用直观教具的演示;五会抓住教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思考习惯。主要指体现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法、思维品质和关于提出问题、质疑问题、科学思维、勤于思考的习惯。

(3)合作性学习习惯。主要指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课堂积极参与合作、操作、实践,课外合作搜集生活中的知识、身边的信息,探究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习惯。

(4)培养学生阅读课本、质疑问难的习惯。课本给学生标明了学习内容,指明了学习的重点,点明了学习思路。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关键是要培养学生认真阅读课本、质疑问难的习惯。如数学知识有着严密地系统性和逻辑性,因此,要用联系的、转化的、发展的观点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根据教学为中的主要内容在重点、难点、关键处,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探究研讨,释疑解惑。这个习惯对学生学习语文更不可缺。

2、作业习惯的培养研究

(1)仔细审题习惯。尤其是数学应用题,审题,认真读题,才能知道条件,问题是什么,才能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解题的途径和方法。

(2)会想的习惯。想,就是运用大脑将已经学过的知识结合实践经验进行联想、筛选,搜索运用有用的信息,及时完成老师的问题或作业。

(3)会做的习惯。会做,是选用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案把作业做得正确,会正确演示教具,会帮助同伴解题。俗话说“说起容易,做起就难”。特别是数学不能忽视这一习惯的培养。

3、反思习惯的培养研究。作业的自我检查,验算。学习中的检查,个人总结等。

六 研究方法及研究途径:

1、研究方法上采用:

a、调查研究法和个案分析法相结合。通过对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座谈的方式,了解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并开展影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归因分析。

b、文献研究法。收集、学习相关理论资料、借鉴先进经验。

c、行动研究法。用理论指导实践,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d、个案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注重个别案例,有助于积累经验的积累,以实现由个别到一般的经验总结,为理论总结奠定基础。

e、经验总结法。根据教学实践进行经验交流、总结、提炼成果撰写论文。

2、研究途径:

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活动、家庭学习为辅,三管齐下,互为补充。从低年级抓起,体现一个“早”字;从点滴抓起,凸显一个“小”字;从点到面、从单项到系列、从局部到整体,强调一个实实在在的过程;目标明确,分层实施,指导学生知道每个阶段重点应养成的学习习惯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具体要求怎样做;示范诱导,从严训练,检查纠偏,持之以恒;同伴协助,共同成长;

七 研究步骤:

研究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08年9月—12月))

确定研究成员、成立课题小组、组织课题成员进行理论学习,掌握检测方法,进行课题设计

2、实施阶段:(2009年1月—2009年12月)

⑴前期测试制订问卷了解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并进行分析,综合教师订各年段课题内容及研究方案。

⑵制订评价标准,进行操作与研究,开展课题研究课活动,并在操作过程中修正与完善实验方案。

⑶阶段性总结

具体分工:

教研组长常娟着重负责学习兴趣的培养的实践研究

教研组长李春朝着重负责学习策略的培养的实践研究

教研组长周小丽着重负责自主学习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

范小雷主任负责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

姚绍俭副校长负责课题研究的组织与指导

3、总结阶段(2010年1月—2010年5月)

整理研究资料,分析研究成果,得出课题结论撰写实验报告,结题。在研究中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每月一次的课题组例会制度,及时分析总结前阶段工作得失,部署下阶段的工作,不定期开设科研沙龙,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学习交流活动;

2、建立课题组研究课制度,抓好备课、上课、说课、评课、课堂评议五关,每堂研究课设有研究指标、达成情况、研究课听课笔记与课堂教学评议表,全体成员听课、评课,从中得到提高;

3、撰写研究性文章,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每学期撰写与课题有关的论文,参加各级各类论文评选,或向有关报刊、杂志投稿;

4、进行资料积累,要求教师把既是重要参考资料又是成果的课题研究资料、学习材料及时整理好,学期结束时及时收缴与归档,以便于同组成员学习借鉴其中的有价值的经验。

八、成果形式

1.研究报告

2.论文集

3、个案集

九、课题组成员

主持人:姚绍俭范小雷

主要参与者:

李春朝周小丽常娟卫广州

程传富聂同忠丁明亮李小宝

段素芳李翠芳张国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孙云晓主编《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M].新世纪出版社第5讲《学习习惯比分数重要》

3)《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M].教育图书中篇

4)李奕主编《反思教育习惯》[M].同心教育出版社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

5)刘宏武《学生学习新策略》[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6)《稳步提高学习成绩》[M]同心教育出版社

第三篇:浅谈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专科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论文

题 目:浅谈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

名:余耿泉

号:1144001406367

专 业: 行政管理 入 学 时 间:

2011年3月

所 在 电 大:

陆河电大

月 日

目 录

一、小学作文的概况„„„„„„„„„„„„„„„„„„„„„„„1

(一)教师对课标、教材解读不到位„„„„„„„„„„„„„„2

(二)缺少良好的语言环境 „„„„„„„„„„„„„„„„„„2

(三)缺乏科学的评价式 „„„„„„„„„„„„„„„„„„„2

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3

三、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4

(一)联系生活,培养搜集积累素材的能力„„„„„„„„„„„ 4

(二)搭建平台,培养准确表达的能力 „„„„„„„„„„„„„5

(三)因势利导,培养信息处理能力 „„„„„„„„„„„„„„6

(四)循序渐进,培养自改作文的能力 „„„„„„„„„„„„„7 参考文献„„„„„„„„„„„„„„„„„„„„„„„„„„„ 8

浅谈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

【内容摘要】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写作的这段建议中明确指出了培养小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性。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普遍较差,培养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应“两手抓”,首先应转变教师的作文教学观,其次应更新作文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农村 小学生 课程标准 作文能力

一、小学作文的概况。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写作的这段建议中明确指出了培养小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性。那么,在小学阶段,学生的作文能力应达到什么要求呢?《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第八条写到:“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从中,我们可以解读课标对于写作的要求,“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重在自我表达,发展个性;“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重在交流信息,传达思想,适应社会需要。这两方面的要求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适当降低了作文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和信心,使习作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小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否能达到课标的要求呢?笔者长期在农村一线教学,深感情况不容乐观。在对3所农村中心小学、4所完全小学的三到六年级共400名学生的问卷、座谈调查的结果表明:作文内容不通顺者占百分之二十三,内容不具体者占百分之四十六,内容不真实者占百分之四十一,对于

“你喜欢作文吗”回答“不喜欢”者占百分之五十七。为什么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普遍教差?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

(一)教师对课标、教材解读不到位。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部分,第一学段称为“写话”,第二、三学段都称为“习作”,到第四学段才称为“写作”,这里没什么深意,无非是为了体现降低小学阶段的难度,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古人曾提出写作应该从写“放胆文”起步,逐渐过度到写“小心文”,即在学习写作的初始阶段应该让孩子放胆去写,就像初学走路的婴儿,首先让他敢于迈出第一步,至于走路的规矩和技巧对他是无用的。因此,在小学阶段,应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口”,消解写作的神秘感。然而,许多老师对于课标解读不到位,盲目拔高要求,导致学生失去写作兴趣与信心,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写作存在恐惧心理,缺乏写作动机,自然写不出好文章了。

(二)缺少良好的语言环境。

“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写作需要经历从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转化的过程。农村学校学生的口头语言多为方言,这无形中为学生的习作造成了一个障碍,习作中“不能文从字顺的表达”的原因皆缘于此。同时,农村家庭中拥有课外读物的孩子少而又少,这又为农村学生语言积累造成了空白,习作中无话可写,有话写不出的现象普遍,从而造成了他们的习作平淡,简单。

(三)缺乏科学的评价方式。

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它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缕缕清风,推进了素质教育的进程。然而,鉴于中考,高考的指挥棒,升学的压力仍在困扰着师生。特别是农村,人们对于孩子的成绩看得更重,只有高分,只有孩子升入重点高中才是你教学效果的最好证明。因此,教学中仍有应试教育

的倾向。作文题型为考而定,尽管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也得写。提供“好词佳句”,或抄或背,尽管不能表达真心实意,能用就好。习作评改由老师精批细改,乃至面目全非方为“佳作”„„长此以往,学生作文逐步形式化,成人化,而写作兴趣则逐渐消减殆尽。

提高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课题。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习作能力?笔者认为必须从如下两方面进行努力。

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转变教师作文教学观。

曾经我们提倡“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如今,我们又提出“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是自来水。”,无论是“桶论”还是“自来水论”,其共同点都要求教师要“学高为师”,这是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作文教学更是如此,一个“出口成章”的教师,一个满腹诗书的教师方能唤起学生对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学的赞赏,唤起学生对文学的爱好,唤起学生对写作的热情。从“桶论”到“自来水论”,还形象地反映了时代对于教师的要求。教师也得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时代在进步,教学理念在更新,教师如果固步自封,至今还抱着应试教育的教学观不放,那么他的教学就如一潭死水,导致学生厌倦。课程改革提倡师生共同成长,教师观念转变了,方为源头活水,能源不断地给予学生滋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因此,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作文教学到底是什么?我们每个教师在观念上首先要有所改变,作文教学不应是为了教会学生应试的八股文,它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1、在写作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观察,表现,评价的能力。

2、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而非假话,空话,套话。

3、3 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写想像中的事物,而非凭空捏造事实。

4、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自由表达和有创意表达,提倡自主拟题,避免千篇一律。

5、重视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提倡学生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而非教师包办,一批到底。

三、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更新作文教学方式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作文教学也是如此。要使学生爱作文,会作文,教师在改变教学观念的前提下,应依据课标精神,创新作文教学方式,多渠道培养学生作文能力,力求“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

(一)联系生活,培养搜集积累素材的能力。

要使作文真实、具体,需要搜集、积累大量的素材,而写作的素材来自学生的现实生活,因此,要尽可能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搜集、积累素材的能力。叶圣陶曾说过:“凡是干的、玩的、想的,觉得有意思就记,一句两句也可以,几百个字也可以,不勉强拉长,也不硬要缩短。总之,实事求是,说老实话,对自己负责。”培养这种能力的方法有:

1、留心观察,及时记录。要求每生一本日记本,其中可分“人物速写”、“心情写真”、“街头偶遇”、“奇思妙想”等栏目,“人物速写”可记下生活中某些熟悉或不熟悉的人物的外貌特征,“心情写真”则记下自己或开心或悲伤的心情,“街头偶遇”记录偶然发生的事件„„通过留心观察,及时记录,不仅有了写作的素材,而且能通过动作、神态、心理、外貌等描写把文章写得有血有肉。

2、精心设计,创设情境。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安排精心设计相关活动,为学生创设良好情境,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如描写秋天景物,教师可布置学生自主寻找秋天,然后集中带领学生走进秋天的

山野去聆听秋语,在教师引领下有顺序有目的地观察之后,尝试说秋天、写秋天。由于学生身临其境,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有感而发,写出的作文具体生动,而不至于在教室里闭门造车地想象秋色,写出套话空话了。

3、博观约取,厚积薄发。《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小学每个年级的阅读量,然而很多农村小学没有落实。正是由于学生家里课外读物有限,教师更有义务抓好学生的课外阅读。可以开办班级图书角,让学生把家里的书目提供给图书管理员,让同学之间互相借阅,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其次,可与条件较好的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让孩子们可以得到一定的帮助,特别是图书资料方面的帮助。第三,教师有选择地推荐优秀读物。有时,教师在班上诵读一篇散文或一个童话,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在倡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同时,鼓励他们摘录好词佳句,写读书笔记,并对习作中能灵活运用的学生给予鼓励,从而激起学生们的爱读书、勤练笔、善积累的习惯。

(二)搭建平台,培养准确表达的能力。

课标总要求提出要文从字顺的表述自己的意见。一篇文章只有文从字顺,方能准确表达自己的真心实感。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育书简》中提到:“作文一课,我谓认定标的,师生全力以赴之。标的为何?文理通顺而已„„至于思想之高深,意境之超妙,皆关系于学养,习作课所不克任也。”

在农村小学生的习作中语句不通顺,常源于两种情况,一是将方言“翻译”成普通话写出的文章,语病多,意思表达不准确。如写《记一件难忘的事》,“那天的太阳很大,我们砍了一会儿柴,就全身是汗了。我说:‘我们不砍了,回去先再说。’可是李明不同意,他说:‘我们帮助别人就要帮到底,砍这么一点点柴送给阿婆不够他烧一天,我们再砍一点添。’”这段话中横线处都是因方言造成的语病。二是语法修辞掌握不到位,造成病句,影响表达

效果。针对这两种情况,首先,教师应积极营造良好的班级、校园文化氛围,强调在校内一定要讲普通话,并从教师做起,让规范的语言去影响、促进学生的习作规范。其次,教师可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活动,在黑板、宣传栏设立“推普角”,在课前五分钟开展“五分钟演讲”,在每周班队会上举行“小小推普员”培训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说普通话的兴趣,培养说普通话的习惯。第三,针对习作中常见的语病开展专项训练。让每个学生准备一本“纠错集”,将每次习作中的错字病句摘录下来,分析病因,写出改正方法。每周,教师将全班同学的“纠错集”收集阅览,再选择其中较普遍的错误集体评析,长此以往,将语法修辞教学分散于每一次的评析中,且有具体的语言环境,便于学习,利于吸收,学生的表达趋于规范。此外,每单元一次的“口语交际”训练也是培养学生文从字顺地表述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应精心创设情境,认真引导交流,及时纠正错误,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表达能力,达到说话、写话具体、生动、形象、恰到好处地表达真情实感的能力。

(三)因势利导,培养信息处理能力。

培养学生收集积累材料的能力旨在解决作文“写什么”的问题,培养学生准确表述的能力旨在解决“怎么写”的问题。仅有这两方面的能力是否就能写好作文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写作还得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也就是学生需要具备确定中心,根据中心选择材料、正确处理收集到的信息的能力。

在每册课文中,编者都有意识的安排内容或中心有一定联系的文章为一组,教师应在每单元的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指导学生领会编者意图,学习作者在材料的取舍、详略安排上的独到之处,并借鉴课文的写法进行小练笔,读写结合、因势利导,培养信息处理的能力。例如,学习了人教版第八册《猫》,6 明确了作者从大猫性格古怪和小猫淘气可爱两方面表达爱猫之情,课后可布置学生观察自己喜爱的小动物,以“我最喜欢的小动物是-------,它的性格可真-------”为开头,写一段话。学习了《我爱故乡的杨梅》,模仿作者从杨梅果的形状、颜色、滋味三方面写出杨梅果惹人喜爱的方法,写一种喜爱的水果。模仿的目的在于最终的创造。要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还应在学生的习作过程中给予指导点拨。在习作前给予学生充分交流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材料的机会,通过集体交流讨论,从中选择出真实、新颖、有意义的材料,有计划的安排那些材料先写,哪些材料后写,哪些材料详写,哪些材料略写。学生具备了选择材料、组织材料的能力,习作才能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四)循序渐进,培养自改作文的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学生自改作文的训练提出明确的要求。对中年级提出“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句子。”对高年级提出:“能初步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高年级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近一半的作文题目明确要求学生作文写成要进行认真修改。可见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然而,多数学生在写完作文后就认为剩下的是教师的事了,不会改也不知怎么改。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应循序渐进:

1.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会写作文还得会改作文,如通过“推敲”一词的由来,“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典故等,激起学生对自改作文的能力的重视。自改作文方式应多样,通过互批互改,自批自改等形式激起学生对作文的兴趣。给予学生展示自改作文成果的机会,通过原文与修改后作文的对比展示,激起学生的成功感、自信心。有了重视、兴趣、信心,学生都会喜欢改作文。

2.教给自改作文的方法。首先,教师要规范自己的修改符号,如好句用波浪线,好词用小圆点,错别字划横线等,修改符号统一规范是修改作文的前提。其次,范文引路,集体修改。在学生习作完成之后,教师先整体浏览学生习作,根据习作要求,概括出优缺点,找出存在的共性问题,选择一、二篇抄在小黑板或大纸张上。引导学生集体修改。然后再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最后交换修改,将学生分成几个自改小组,好、中、差学生搭配,互相帮助共同提高。教师收回习作后对学生批改情况再进行矫正、点评。通过自改、互改、培养了能力,又增加了学生合作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作文是富有创造性的学习,是素质教育的有利阵地。特别是农村教师,更应该转变观念,更新教学方式,使作文成为口头说心头,手头写口头的真情流露,成为孩子们人际交流过程中的良好工具,成为师生学习和发扬祖国优良文化传统的有效途径,成为师生成长过程中最具生命活力的历程。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3、《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作者余文森 吴刚平

4、《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

5、《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教育科学出版社

6、《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7、《新课程与学生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第四篇:浅谈农村小学生美育的培养

浅谈农村小学生美育的培养

美,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是感官的,也是精神的。美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需要,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坚持立德树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要求,强调了美育在育人方面的重要意义和独特作用,作为实施美育主要途径的学校艺术教育,理应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随着教育教改的不断深化,随着素质教育的步伐在农村的迈进,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虽说美育的不可取代性十分重要,但长期以来 对于我们农村学校来说,由于受到各种环境,各种条件的制约,加上农村小学美术教师自身的审美能力的制约,缺乏必要的美学修养,即使学校开设了美育课,但美术教师也只是基于传统的灌输试教学,注重表面形式的教学而缺少创造性。因此,如何改变目前农村小学生美术教育的现状迫在眉睫,通过几年的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与实践,下面我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进行师资培训,完善教师队伍。

美术教育同其他的教育一样,也需要完善的教师队伍,健全的教育模式。因此,作为一个合格的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具备如下四个方面的素质。

1.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要注重道德修养。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教育学生怎样做人。在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还要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独立的审美能力。

2.热情与责任心。教学是师生之间积极的双边活动,是爱的共鸣、心的呼应。同样一份教师工作,不同的人为它而付出的可能完全不同。有些认为照本宣科就完成工作,有些则倾注大量心血上好一堂课。为了对学生、学校和自己负责,只要我们还当教师,就应该以极大的热忱和责任心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

3.教学与教研互补。长期以来,我国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导致美术教师只注重实际的教学活动,缺少对教育教法的研究。小学美育教师要学会在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多开展美育教育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

4.与时俱进,不断为自己充电。21世纪是一个人才技能竞争的社会,教育技术的发展,教育观念的转变,艺术观念的变化都对教师的教育技能有一个更高的要求。因此,美术教师更要注重学习充电,加强自身的素质的培养。

二.走出美育狭隘化的误区。

虽然在很早以前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就已经提出了教育改革的口号,呼吁素质教育,并对美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农村现状的诸多原因,美育课程依然没有走出狭隘化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目标的单一性。在旧的课程理念下,艺术的知识技能高于一切,艺术能力的发展脱离了其生成的环境,学生学习枯燥,兴趣低落。长期以来,对艺术课程缺乏正确理解。艺术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目标与专业有很大不同。在这样单一的指导下,最终使艺术教育失去了“艺术”的味道。

2.课程实施形式的单一性。传统艺术课程主要以单科音乐、美术课堂分科教学为主。以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缺乏灵活多样,使很多学生兴趣索然。其还表现在家庭美育和社会美育,只强调学校美育途径。严重地阻碍了美育多途径的发展,使学生陷入孤立的地步。

3.课程评价的形式性。其形式表现在三个方面:其

一、从目标上是追求结果的一致,忽略学习过程和情景。其

二、就依据是注重甄别与选拔的量化评价,彻底忽略最重要的情感、意义层的内容。其

三、单一的终结性,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学生完全没有主动选择的余地,常此以往,爱好艺术的天性也慢慢泯灭。

4.课程功能的失效性。艺术课程的发挥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传统艺术教育只注重传授艺术知识和技能,忽略了艺术教学中对学生高尚情操、人生态度、正确价值观念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单一的课堂教学也残酷的把学生与自然美的欣赏割裂开来,使人们忽略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教育活动。

1.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美育培养,除了正规的课堂教学之外,其它任何科目都能渗透美的元素,把美育融入其中。如品读古诗,语文老师就可以以历史背景、文学角度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体会其语言的精辟之美。美术教师则可以从诗人的意境去教育学生感受美,体会诗歌的意蕴之美。教师还要把美育和其它的教育相互渗透,相互结合。

2.开展各种课外活动,让第二课堂活跃起来。学校要多开展一些如看电影、观看文艺演出、书画展览、智力游戏、野炊春秋游等活动来陶冶孩子们的情操,以此来提高孩子们的美术兴趣,培养其审美、感受美的能力。

3.走进生活圈,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利用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民间音乐、工艺美术、手工制作等进行教学。把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优秀的民间艺术之精华引入到我们课堂教学中来,从而使学生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并且教育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总之,美育并非是单纯的以艺术技能为主的教育,而是作用于人的情感和心灵的素养教育。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一切可实施的方案,为我们农村地区培育出更多的新世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加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认真落实美术教育在农村小学的广泛实行。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要朝着新课程的目标迈进,在美术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进行改革实践,使美术课堂教学不断规范化、合理化。让每个孩子都能挥动画笔,闪现个性,进发出智慧的火花,绘出自己美好的前景,让每节美术课堂都充满活力和魅力,显示出艺术那多姿多彩的美丽。让美育之花在农村的每一个角落绽放,让世间的每一个地方不缺乏美。

第五篇: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摘要】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我们英语教师常常抱怨:“某某学生英语作业、考试成绩都很不错,但是上课不举手,不敢发言。”也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笔试成绩好,口语却很差,有的学生虽然参与积极性较高,但一到当众说话时,就抓耳挠腮,畏畏缩缩,还有的学生自由表达时语言流利,一到正式发言就吞吞吐吐、结结巴巴等。诸如此类的“聋哑英语”现象俯拾皆是,那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帮助学生走出哑口无言的尴尬境地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通过分析阻碍农村小学口语表达能力的因素,从而找到培养农村小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 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阻碍农村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因素

1、“恐讲心理”的影响

农村的孩子一般都比较胆小,羞于说英语。很多学生怕开口说错,受到老师的责备和同学的嘲笑,本来心里想的挺不错的,但由于这种恐惧心理给他们带来了焦虑和紧张,导致说话时吞吞吐吐、结结巴巴。

2、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

农村的学生接触真实的语言环境的机会非常局限,他们平时只是在英语课上短短四十分钟时间里接触英语,而农村英语教师大多数是兼任教师,老师在课堂上的用语用得较少,“用汉语教英语”这种传统

下载培养农村小学生的阅读习1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培养农村小学生的阅读习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课外读书

    《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课外读书、读报 习惯的研究》 课题进展情况报告 庚子 一、实验前期准备及启动研训 1、2008年6月,在学校校长杨玉贵、教导主任王树林的大力倡导与支持下,......

    浅谈农村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浅谈农村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内容摘要】责任感是一个人素质的核心。责任感的强弱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素质的高低。对小学生加强责任感的培养,成了素质教育的一个最基础、最重......

    浅谈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浅谈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摘 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2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3—4年......

    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的良好习惯

    浅谈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的良好习惯 田坝小学11月份论文 良好的习惯对人具有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将伴随人的一生,无论学习还是生活,为人还是处事,毫不夸张地说,良好习惯的养成是终......

    农村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农村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余宜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关于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规定超过以往任何一套教学大纲。它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

    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的科学素养1

    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叙永县赤水中心校:罗小兰 论文摘要: 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让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需要,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本文主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培养探析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培养探析 灵城镇十里小学 谭雪梅 内容摘要 :小学阶段特别是在农村,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对于促进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掌握运用语文的规......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良好习惯的培养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良好习惯的培养》 课题实验阶段性总结 唐庄小学赵小梅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发现很多学生阅读纯粹是“读”,不作读书笔记这个帮助记忆的手段,因而虽然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