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提高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

时间:2019-05-12 01:30: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师如何提高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师如何提高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

第一篇:教师如何提高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

如何提高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

河北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河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孙连勇 韩冬梅

《计算机文化基础》成为大、中专院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文化基础课程,这门课程主要涉及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本实现方法,Windows操作系统,汉字编码知识,Office办公软件系统的使用,课程中涵盖的信息量很大。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能够掌握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和熟练应用计算机的能力。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掌握该课程中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付诸实践,是我们教学工作者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一、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处的地位

在讲台上教师的每一句话处处皆学问,句句皆育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忽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事实上课堂情景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其主导地位不容忽视。《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的理论教学面广宽泛,涉及到计算机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课程看似简单,又多是浅表层次的枯燥讲述,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过硬的教学素质。理论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出教师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深入浅出的表述本领,特别是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把握好知识(内容)讲解的深度和进度;实践教学中,教师除不仅要具备娴熟的操作技能,还要有综合素质能力,如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学习与研究开发的能力,改革与创新意识的能力,组织与协调管理的能力。这样在指导学生时才能得心应手,“知学生所想”,才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起到“引路人、协助者、推动者”的多元化作用。

二、作为“文化课”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讲究方式、方法

(一)深入浅出,激发学生责任感和学习兴趣

教学初期,教师可以通过讲述计算机的发展简史和今后的发展趋势,面对计算机技术已经完全融入到我们生活当中的现实,使学生意识到计算机的“无孔不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紧迫性,使每一个学生都产生“我一定要学会,我一定要学好这门课”的想法。通过展示部分优秀多媒体作品,浏览与所学专业有关的成功网站以及制作它们所需要的软件操作过程演示,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强大的多媒体信息处理能力,产生出“心驰神往”之意,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用对比法,突破教学上的难点、重点

对于一些比较抽象而重要的理论概念,可以采用打比方的方法,使之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接受、理解。例如 “文件夹”和“文件”的概念及联系,可以将“文件夹”比喻为树干、树枝,“文件”比喻为“树叶”,自然界中的树叶生长在树干、树枝上,而从来没有树叶上长出树干、树枝来的,从而理解“文件夹”和“文件”的从属关系-按照树型目录结构“文件”存放在“文件夹”中。

(三)用归纳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计算机文化基础》在操作部分的教学工作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出现了某一问题可以用几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如文件和文件夹的操作可以在“我的电脑”中进行,也可以在“资源管理器”中操作;查找功能可以使用“开始”按钮中的“查找”功能,也可以在“资源管理器”中“工具”菜单下拉项中选取。比如在Office办公软件中许多知识的基本原理都是一样的,像文本的选定方法,绘图工具栏的使用,文本框的使用,剪贴画的插入、使用等等,在Word、Excel、PowerPoint中都是一样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采取归纳总结的方法,鼓励学生发现一般规律,掌握常规性的操作方法,“以不变应万变”。虽然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有的概念、原理可以通过自学掌握,但是课程作为一个整体,各个组成部分不是简单机械地堆积,其内在的本质关系学生还是很难掌握。学生总是希望教师能够帮助他们并解决他们难以处理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在前面先讲授的知识点中仔细强调、认真讲解,对后边出现的 1

类似知识点采取对比总结的方法,让学生多操作、多感受,达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教学目的。

(四)通过实例操作法,对计算机等级考试试题

实例进行分析、演示操作,提高学生应变能力

《计算机文化基础》要求参加全省或全国的计算机等级考试,考试形式中均有上机操作部分。教师可以利用考试杠杆作为推动学生积极参与上机实践的动力,为了让学生考出好成绩,教师应在平时教学中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针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精心备课,并根据实际情况在已考过的试题中精选操作实例,仔细讲解、认真剖析涉及的考试重点(知识点),对考前的复习、操作有很强针对性,通过大幅度提高过级率,对学生也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

(五)通过正确引导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社会的信息化、网络化,使知识的创造、存储、学习和利用方式上会出现“不可思议”的创举。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已经成为《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内容对网上的信息进行筛选,将相关信息有机地组织起来,建成资源共享库,如计算机等级考试习题库、软件使用技巧集锦等,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可以在本地校园网资源区为学生提供与学习相关的导航链接,如建立相关专业的优秀网站群、学生兴趣网站群、在线学习网站群等,学生通过导航链接直接登陆有关网站去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方便快捷地汲取知识。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如何正确使用网络资源的过程中,一定要逐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鉴别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三、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德育

(一)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数学文明,而作为现代计算工具标志的计算机在国内发展情况是什么样呢?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计算机艰难的发展历程和我国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飞速发展,尤其是我国在巨型机的研制方面取得重大科研成果。使学生认识到,在国际高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高性能计算技术及应用水平已成为显示综合国力的一种标志,而作为高性能计算技术产品的高性能计算机(巨型机),我国有能力开发、生产,这是多么伟大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信心、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中渗透健康信息教育

首先,教师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不同意识形态下文化的内涵底蕴,正视它们在网络文化中所表现的交流、冲突和融合,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其次,教师要积极引导青少年提高鉴别能力,合理利用网络信息。要让学生认识到不健康信息对他们健康成长的负面影响。

再次,教师可以通过对网络中出现的黑客、病毒传播等现象进行剖析,让学生了解网络道德对他们成长的重要性,要积极向学生宣传有关信息安全的各项法律、法规,要让学生认识到在网络上的行为也有可能触犯法律、受到法律的惩罚,认识到计算机犯罪的可怕后果,教育学生做一名网络的文明使用者。

总之,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做好知识的“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求我们在教书的同时要不失时机、灵活地育人。这样,教师的职责才能得到充分体现,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第二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体会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体会

【摘 要】 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至今已有20多年的时间,如今进入到深化和提高阶段。笔者对现阶段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并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关 键 词】计算机基础 教学体会

21世纪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随着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应用已经渗入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我国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并于90年代被逐步纳入学校基础课的范畴来进行管理和建设,今天进入到21世纪的深化,提高阶段。20多年来,经过广大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和不断探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这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旧问题的解决,新问题不断出现在我们面前,原有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知识和技能的需求,这就给我们广大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本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际情况,谈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体会。

1、存在的问题

(1)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教育的差异性,学生计算机基础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对于那些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来说,面对与中学相差较大的计算机基础全新的课程,缺乏合理的学习方法,学习起来比较吃力;而对于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而言,课堂上老师还是喋喋不休地讲授他们早已掌握的知识,时间一长他们就会产生一种厌烦情绪,马上失去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随着后面计算机教学内容的深入,有许多需要理解和记忆的知识越来越多,内容也相对枯燥些,学习的难度在加大,虽然教师讲课比较有耐心和细致,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高,听课感到吃力,学习的效果也大打折扣。如果依然按照传统的自然班进行教学,势必导致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消化不好的情况,从而影响整体学生能力的提高。

本人认为可以采用入学摸底考试的方式,按照成绩或能力的高低进行分班,把基础好的集中在一起进行更高层次的教学,把基础差的集合在一起进行一些基础层次的教学,以便老师在教授知识时有针对性,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有一定的提高。

(2)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学时比例设置问题

目前,大多数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基本上是理论教学和上机实验的课时比例是1:1,但是国外高校上机实验学时比理论教学学时多,也就是说,国外学校更注重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环节。众所周知,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简单记忆和积累,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上机时间去消化课堂上的知识,那么所学的知识不能真正被接受和消化。由于如今高校扩招,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合班上课的情况比较普遍,这就造成上机课一个教师带百号人的情况出现,由于教师精力有限,不可能回答所有学生的问题,对学生的指导和辅导不够,影响上机实验课的效果。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将合班分成小班进行上机实验的方法,这样便于教师对学生实验课的辅导,或者在班级中选出计算机基础比较好的学生作为学习组长,负责回答学生上机时碰见的问题,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再向老师请教,采取这样的方法既可以提高成绩好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又可达到成绩好的学生带动成绩差的学生的目的,养成学生们互相讨论问题的学习氛围。

(3)教学内容的更新

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相应的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也在不断发展和更新,新技术的应用

更是层出不穷,而在一些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存在着内容单调,与专业应用联系不紧密的问题,不能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最新知识。

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选择较新知识的教材,在理论课上尽力哪个保证传授给学生最新的知识,还应该经常做些知识讲座,将最新的技术介绍给学生,让他们了解计算机发展的动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加强计算机在专业学科中的应用。并且需要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通过交流使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列举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内容,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兴趣。、教学体会

(1)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在教学中寻找对策和办法

首先应树立学生的“计算机意识”,也就是使学生具有用计算机解决面临任务的强烈愿望。我们的计算机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计算机这样一种现代化的工具。要让学生明白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即使将来不直接从事计算机工作,但也应当懂得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树立良好的“计算机意识”是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前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一般在第一个学期中安排学习。作为任课老师,应该了解学校新生的心理状况,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让他们提起学习兴趣,为本门课的学习打好心理基础。刚入学的新生处于心理上的放松期,尚未进入学习状态,并且对于新生而言,最难适应的是学校的学习模式和方法,学校里的课程知识含量大,节奏快,并且要求学生养成自主地研究性学习,对于这样的学习模式,很多学生开始很难适应,对老师的要求无所适从,容易对自身的能力和自信心产生怀疑,特别对于那些基础较弱的学生而言,他们容易产生自卑情绪,有的甚至有放弃该门课学习的念头;而有些学生在中学时已学过相关的知识,对这门课程开始就有厌烦情绪,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积极性。针对新生的心理状况,作为授课教师要认真思考,在教学中采取一定的策略和办法,来解决给同一个班不同层次学生讲课存在的问题。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第一节课时,就重申学习这门课的重要性,并且提出这门课的课程的学习目的及要求和考核要求,让学生们对这门课有个整体认识,明确学习的目标。提醒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以积极的心态来对待这门课程。在讲课过程中,为了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在适当的时候向学生提出问题,并采取一定的奖惩措施,作为平时成绩中的一个部分。在上机课时,让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差的同学差开排座,一方面增加了基础好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又可以带动基础差的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并且学生在进行互助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所学的内容得到了很好的巩固,整体的学习成绩也容易得到提高。

(2)案例引导式教学方法的引入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教学中教授的知识与应用脱节,一味地灌输知识点,提不起学生的兴趣,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可能机械地把知识填塞到学生的头脑中去。要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往的教学方法是先讲知识点,然后再引入例子,但采用启发式的案例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老师的辅导,解决了问题,掌握了知识点,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们的求知欲望。所谓案例,就是实际化的例子,由教师根据案例设计任务及思考题,用规定的任务把案例问题化,每个问题包含了本节课要讲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既有前面讲过的知识又有新的知识点。例如,在讲授学生普遍觉得难学的Word排版部分,采用案例引导式的教学方法,把难学的知识点用一个个实际的案例展现给大家,在课堂上学生变被动与主动,课堂气氛活跃了。对于同一个任务,提出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既把以前学的知识点复习了一下,又

把新的知识点引入,实现了知识点的融会贯通。

(3)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

考试是检验教学质量和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水平的重要手段。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是片面的,随着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的改变,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考评体系。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性比较强的特点,本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生的考核成绩由两个大部分组成:总评成绩=期末考试(70%)+平时成绩(30%)。其中期末考试分值分布情况为理论题占20分(20道单选题),操作题占80分,内容是计算机的基础知识,windows2000操作系统,office xp,计算机网络基础和internet及多媒体等内容。采用的是网上考试系统,老师将考试的题目录入题库,根据知识点的不同设置合理的组卷方案,考试时随即抽题组卷,提交试卷后,大部分题目是系统自动评分,每个考生的题目不同,这样既可以避免学生作弊的可能,也缩短了教师阅卷的时间。平时成绩是由平时作业,阶段性测试,word大作业,网页制作,powerpoint大作业,考勤和课堂回答问题几个部分组成。平时成绩考评学生懂得素质水平。其中老师通过批改平时作业,可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并针对一些普通存在的问题进行课堂讲解。阶段性测试则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知识掌握的情况,起了一定的督促和鞭策作用,同时也让老师了解学生们学习掌握的情况。大作业则给学生充分的创作空间,将所学的知识真正用于实际当中。通过以上考核办法,已经满足了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全面考核。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育应是计算机实用应用基础教育,又是人才素质教育,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多交流教学经验,并且要随着计算机知识的更新而变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事业才会有更大的发展。

第三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总结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总结 信工系:孙彦明

为了更好地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现对该课作一个全面的总结。

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计划为 48课时,其中理论部分 24 课时,上机部分 24 课时。本课主要的教学内容是,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系统、操作系统及其应用、Office 办公应用软件—— Word 和 Excel、PowerPoint 的使用,计算机网络基础、因特网技术与应用,以及计算机安全。

二、为了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作了以下工作:、本课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由于本课的课时少,内容多,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另外 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 等软件,必须通过直接演示的方式,学生才能直观的看到演示效果,因此在这些软件教学中以演示教学为主,电子课件为辅的教学方法,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2、本课的特点是,它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即 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 等,必须学会实际操作,因此,该课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认真抓好学生的上机工作,对上机与上课一样严格管理、认真辅导,同时上机时针对难点在机房进行讲解,收到了良好效果。3、教学中注意选择好重点、难点,突出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的讲授。4、认真抓好课后辅导的环节。一方面每上一次课后,安排两节课的辅导答疑,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同时对一些课堂不易讲清的问题,采用课后辅导的方式。比如对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学生看不着、摸不到不易理解,采用课后辅导的形式,把学生带到实验室打开机箱结合具体的硬件及其连接方式等实地讲解,受到学生的欢迎。5、注意留好作业,认真批改作业,每次上课都要对上机作业认真筛选,从上机指导书中选择合适的作业,布置,并每次对学生的上机作业进行批阅。下次上课时,总结前一次的作业。、为督促学生课后复习,每次上新课前要提问学生或复习前次课讲的重点内容。

7、讲课时注意与学生交流和采用启发式教学。虽然采用电子教案,但不是只在演示台上教学,而是经常到讲台、屏幕前讲授,使教学生动活泼。

本学期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如何使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风问题应是我们学校的一急待解决的问题。

.实践环节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部分学生课后自觉上机练习的自觉性还不够,从而导致操作不够熟练。今后一方面加强指导,另一方面加大检查的力度,督促学生加强练习。

第四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实施方案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一、课程说明

1、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一门必修课,主要让学生尽快学会使用计算机的能力。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的产生、发展及应用,中英文输入方法,Windows 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和PowerPoint演示文稿软件的基本使用与操作技巧,以及Internet的实用知识和操作。

2、课程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微型计算机的基本使用方法、文字和数据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网络和一些工具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二、课时与学分

本课程总学时为54学时。共3学分。

三、学习资源

1、文字教材

《计算机文化基础》,胡新生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文字教材是学生学习课程的主要用书,是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基本媒体,是教和学的根本依据。

2、IP课程

《计算机文化基础》多媒体光盘,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音像出版社

本门课程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主,课程的IP课件采用以具体实例为线索,以实际操作过程为主要内容,系统讲授教学内容,是学生进行自学的重要媒体之一。

3、网上教学资源

请登录沈阳广播电视大学校园网sytvu.cn学习,为这门课程按知识点提供了整个学习过程的资源和支持服务。

四、主要教学环节

1、课程辅导

课程辅导有阶段性面授辅导课和实验指导课。

阶段性学习内容面授辅导课安排3次,主要对下阶段学习内容进行导学,对上阶段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网上答疑1次。

面授辅导(包括实验课)是电大远距离教育学生接触老师、获得疑难解答的重要途径之一。

面授辅导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重点辅导。

2、自主学习

自学是电大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方式,自学能力的培养也是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一,特别在面授辅导时要注意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学生要学会借助文字教材、IP课件、网上资源开展有支持服务的个别化自主学习。

3、网上作业和实验

(1)网上作业和实验要求

独立完成网上作业和实验是学好本课程的重要手段,任课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完成网上作业和指导学生实验,并根据实验完成的情况对实验进行评分,给出平时作业成绩并计入学生期末总成绩。

(2)网上作业和实验评分标准

学生必须按规定时间交作业和完成实验,网上作业由教学平台自动评分,在截止日之前取最高分,实验具体评分标准如下:

① 完成全部实验内容且正确率达到80%以上,得分80~100;

② 未完成全部实验内容,但完成全部实验内容的60%以上正确率达到已做部分的80%以上,得分60~79;

③ 未完成全部实验内容,但完成部分占全部实验内容的60%以下,得分0~59;④ 抄袭作业按0分计算;

⑤ 不按时交完成实验按0分计算。

平时作业和实验最终成绩按平均值确定,各占课程总成绩的15%和15%

任课教师必须按时指导实验,对于规定实验进行详批详改和指导,公平公正评定成绩,并对学生的实验情况做好详细记录。

4、期末考试

考试题目要全面,符合大纲要求,同时要做到体现重点,难度适中,题量适度,难度及题量的梯度应按照教学要求的三个不同层次安排,对未作具体要求教学的内容不作考试要求。

本课程的期末考试全国统一命题,统一评分标准,统一考试时间和机上考试。

5、成绩评定

形成性考核包括平时作业和课程实验部分,共占总成绩的30%,期末终结性考试占总成绩的70%。

第五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A卷

济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计算机文化基础模拟试卷(A)

(本试题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A.文字型B.日期型C.数据型D.时间型

18.在Excel中,若在某单元格内输入5除以7的计算结果,可输入__C___。A.0.7B.5/7C.=5/7D.'5/7 19.通常所说的I/O设备指的是___A__。

A.输入输出设备B.通信设备C.网络设备D.控制设备 20.下面的合法IP地址是

A.210;144;180;78B.210.144.380.78 C.210.144.150.78D.210.144.15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我们平常所说的裸机是指__B__。

A.无显示器的计算机系统B.无软件系统的计算机系统 C.无输入输出系统的计算机系统D.无硬件系统的计算机系统 2.存储程序工作原理是由___B_总结提出的。

A.布尔B.冯.诺依曼C.莱布尼兹D.图灵 3.所谓

下载教师如何提高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师如何提高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方法

    浅析《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方法 摘要:《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是对高校学生开设的第一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它的内容是当代大学生必须掌握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考核实施方案(2009)

    四川外语学院重庆南方翻译学院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考核实施方案 一、目的 为改革《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在校学生计算机应用知......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总结

    一、主要任务完成情况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重要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为学生提供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它相关信息技术的......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大纲2010-9范文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适用学生:10非计算机专业学生 计划课时:46课时(理论课时:20课时机时:26课时)。 执行时间:第一学期。 教材:统一指定。 修订日期: 2011年3月一、课程的性质......

    计算机文化基础

    计算机文化基础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必修基础课程,其内容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计算机文化基础

    计算机文化基础 1.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简称ENIAC于1946年在美国诞生 2. 科学计算用于卫星轨迹计算,气象预报等 3.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CAI(辅助教学)也应用其中 4. 能表示最大......

    计算机文化基础

    计算机文化基础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 )年 ?A .1950年 B.1951年C. 1945年 D.1946年 微机硬件系统中最核心的部件是( )。A. 内存储器 B. 输入输出设备C. CPU D. 硬盘......

    计算机文化基础[大全]

    一.基础知识部分 1.信息和数据:信息是物质和事物的属性,数据是信息的表现形式,是信息的载体,对数据加工得到的结果也是信息,但称为有用的信息。 2.信息技术:人们获取、存储、传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