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设计探讨(最终版)

时间:2019-05-12 23:27: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设计探讨(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设计探讨(最终版)》。

第一篇: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设计探讨(最终版)

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设计探讨

摘 要: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开展教学改革以来,教学模式由以往 “教师为主”转变为“教师为辅+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该教学模式下,怎样实施课程的引导学习以及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很值得进一步思索。通过分析“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现状与存在问题,找到适合现阶段的教学设计模式与实施过程。

关键词: 计算机文化基础 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10-0076-01

一、前言

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高职教育的地位愈发的重要了。作为我国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摇篮,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计算机操作技能作为现代人才所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早已被明确地列为教学的重点。怎样依据目前高职院校人才方案中规定的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计算机教学改革,是摆在全体高职院校计算机教研工作者面前的首要问题。为了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质量,我国高职院校应加快计算教学改革的进程。

二、教改设计

1.教学目标分析

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现阶段,必须先要明确改革的目的进而确定改革的目标。教学改革的目的是: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要适应社会对高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要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要使学生能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备利用计算机作为现代化工具进行日常办公和数据处理、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内容确定

伴随社会各界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基本操作技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催使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划分。具体分为计算机相关知识、Windows7操作系统操作、文档编辑处理、电子表格运用、演示文稿搭建以及网络基本概念六部分。在授课过程中受到课时少的制约,理论部分内容不全讲授,实操性较强的部分全部在多媒体教室或校内实训室进行。

3.学生初始情况分析

我们对 2010 级非计算机专业高职学生进行了调查,目的是得到大部分高职学生使用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最初水平。统计结果显示随着初高中对计算机课程投入的加大,有 89.5%的学生在上学期间已经接触过计算机基本知识与简单操作。对于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中Windows操作系统、文档编辑、电子表格、演示文稿、网络基础5部分的统计分析,汇总得到学生掌握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初始情况如表 1 所示。

表1 学生学习课程之前对各操作技能的熟练度

由此可见,学生对 Windows操作系统部分最为熟悉,76%学生掌握了基本操作技能(其中熟练掌握的达 15.3%,基本掌握的达 60.7%),所有学生对该部分都有过接触。其次过半的学生掌握了文档编辑的操作技能(其中熟练掌握的达 15.8%,基本掌握的达 47%)。相对而言,电子表格部分是学生的软肋,不太了解和完全不了解该部分知识技能的学生累计占 37.9%。同时演示文稿部分学生掌握的也不够理想。由此,授课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以及提供学习资料时就要有针对性、有意识地加强电子表格与演示文稿两部分的相关知识点和操作技能。

4.教学设计过程

教学过程的设计是要根据学生已经对所有讲授知识的了解情况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确定的。例如从上述调查结果中可知,基本掌握文档处理的学生达 60.7%。如此,我们就可以选择“探索式”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文档处理部分的内容的讲授。下面是文档处理部分的教学设计,授课时间为100分钟。

4.1教学场所设计

该课程较为适合在校内实训机房或是多媒体网络教室中实施教学。我们可以使用多媒体网络教室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资料,学生不但可以通过互联网和校园网的网络自主学习的平台获得学习资源,而且还能进行自主探索式学习。其次多媒体网络教室或实训机房为学生提供了便利的交流平台,学生可以利用交流平台进行形式多样的讨论与作品展示,共享学习经验。这种教学场所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老旧式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场所运用,能极大地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更好地完成“探索式”教学。

4.2教学情境设计

首先由任课教师提出“学习情境”:假如学生是一名即将毕业的高职学生,现在要对自己的毕业论文按照要求进行编辑和排版,最终形成一份符合答辩规范的文档。毕业论文中可能存在一些格式错误、编辑有问题的部分。作为一名参加答辩的毕业生,请你使用 Microsoft Word2010来完成毕业论文的编辑、修订和排版工作。由于该情境与学生的日常学习密切相关,学生立刻会被此任务吸引住,同时产生浓厚兴趣、跃跃欲试,希望能成功地完成任务。

4.3辅助资料设计

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任课教师要向学生发放与学习任务有关的一些学习资料。包括原始文档与编辑排版后的示范效果文档截图。分发给学生的资料数量不能过多,以几篇未编辑的毕业论文初稿为宜。于此同时,任课教师还要向学生说明课程的自主学习的平台相关学习资料的使用方法,例如教师教学视频、PPT与教案、学习引导等。学生对照老师提供的素材和效果文档截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进一步得到激发,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探索式地完成学习任务。

4.4自主与协作学习设计

学生在开始完成任务时,任课教师就要提出具体的要求,包括了基本编辑、字符格式排版、段落格式排版、插入对象及图文混排、页面格式排版等几个子任务。对于一些简单的子任务,例如文本的编辑、段落的删除与合并操作等可由学生独立探索完成;但遇到一些难度较大的任务时,如样式的设置、目录的自动生成、奇偶页页眉不同设置等要通过分组协作形式来完成。利用先进的“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每个小组可以展开组内学习,如遇到问题也能及时与教师交流、讨论。通过协作学习,所有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可以被整个班级学生所共享,从而实现共同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目标。

4.5评价考核设计

在完成探索式学习任务之后,接下来就要求对自己完成的文档进行相互评价,做到取长补短;同时也可以开展学习小组之间的评价,由各学习小组展示各自的最终编辑文档,共同探讨完成任务的不同方法和策略;最终由教师进行评价,选择好的作品使用“网络教室软件”进行广播教学,归纳和总结。

4.6迁移知识设计

教学最终的环节是将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点进行有效地迁移。我们要求学生掌握文档处理基本操作的技能时不能就此结束,而是要继续下去、勇于发现 Word文档编辑更广泛的应用,发掘更多操作技巧。除此之外,还要鼓励学生多参与一些计算机方面的技能大赛,在大赛的不断历练中将所学应用于实践中,从而有效地实现知识的迁移。

三、结束语

本文以Word文档处理的讲授过程为例,探究了目前教学改革阶段如何进行合理教学设计的一些想法。文中所采用学习案例的授课在多媒体教室中进行,任课教师采用“任务驱动”与“探索式”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开始要建立情境,提出任务,进一步展示任务的最终效果,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其次学生通过认真观察教师的演示,思考操作的要点,发现知识点之问的联系,从而对新知识进行意义建构。通过教学过程的改革设计,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提高,学习效果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叶惠文,杜炫杰.华南师范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思路与实施方案[J].计算机教育,2008(2):12-16.[2]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7-188.[3]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05-208.[4]陈国强.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探析[J].职业教育信息,2010,9.[5]刘忠伟,邓英剑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及其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阴职教论坛,2007,(12)

[6]卞维新,许勇,陈传明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的思考日〕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25)7157一7159.

第二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体会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体会

【摘 要】 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至今已有20多年的时间,如今进入到深化和提高阶段。笔者对现阶段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并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关 键 词】计算机基础 教学体会

21世纪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随着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应用已经渗入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我国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并于90年代被逐步纳入学校基础课的范畴来进行管理和建设,今天进入到21世纪的深化,提高阶段。20多年来,经过广大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和不断探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这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旧问题的解决,新问题不断出现在我们面前,原有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知识和技能的需求,这就给我们广大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本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际情况,谈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体会。

1、存在的问题

(1)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教育的差异性,学生计算机基础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对于那些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来说,面对与中学相差较大的计算机基础全新的课程,缺乏合理的学习方法,学习起来比较吃力;而对于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而言,课堂上老师还是喋喋不休地讲授他们早已掌握的知识,时间一长他们就会产生一种厌烦情绪,马上失去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随着后面计算机教学内容的深入,有许多需要理解和记忆的知识越来越多,内容也相对枯燥些,学习的难度在加大,虽然教师讲课比较有耐心和细致,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高,听课感到吃力,学习的效果也大打折扣。如果依然按照传统的自然班进行教学,势必导致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消化不好的情况,从而影响整体学生能力的提高。

本人认为可以采用入学摸底考试的方式,按照成绩或能力的高低进行分班,把基础好的集中在一起进行更高层次的教学,把基础差的集合在一起进行一些基础层次的教学,以便老师在教授知识时有针对性,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有一定的提高。

(2)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学时比例设置问题

目前,大多数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基本上是理论教学和上机实验的课时比例是1:1,但是国外高校上机实验学时比理论教学学时多,也就是说,国外学校更注重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环节。众所周知,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简单记忆和积累,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上机时间去消化课堂上的知识,那么所学的知识不能真正被接受和消化。由于如今高校扩招,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合班上课的情况比较普遍,这就造成上机课一个教师带百号人的情况出现,由于教师精力有限,不可能回答所有学生的问题,对学生的指导和辅导不够,影响上机实验课的效果。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将合班分成小班进行上机实验的方法,这样便于教师对学生实验课的辅导,或者在班级中选出计算机基础比较好的学生作为学习组长,负责回答学生上机时碰见的问题,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再向老师请教,采取这样的方法既可以提高成绩好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又可达到成绩好的学生带动成绩差的学生的目的,养成学生们互相讨论问题的学习氛围。

(3)教学内容的更新

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相应的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也在不断发展和更新,新技术的应用

更是层出不穷,而在一些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存在着内容单调,与专业应用联系不紧密的问题,不能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最新知识。

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选择较新知识的教材,在理论课上尽力哪个保证传授给学生最新的知识,还应该经常做些知识讲座,将最新的技术介绍给学生,让他们了解计算机发展的动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加强计算机在专业学科中的应用。并且需要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通过交流使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列举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内容,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兴趣。、教学体会

(1)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在教学中寻找对策和办法

首先应树立学生的“计算机意识”,也就是使学生具有用计算机解决面临任务的强烈愿望。我们的计算机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计算机这样一种现代化的工具。要让学生明白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即使将来不直接从事计算机工作,但也应当懂得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树立良好的“计算机意识”是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前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一般在第一个学期中安排学习。作为任课老师,应该了解学校新生的心理状况,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让他们提起学习兴趣,为本门课的学习打好心理基础。刚入学的新生处于心理上的放松期,尚未进入学习状态,并且对于新生而言,最难适应的是学校的学习模式和方法,学校里的课程知识含量大,节奏快,并且要求学生养成自主地研究性学习,对于这样的学习模式,很多学生开始很难适应,对老师的要求无所适从,容易对自身的能力和自信心产生怀疑,特别对于那些基础较弱的学生而言,他们容易产生自卑情绪,有的甚至有放弃该门课学习的念头;而有些学生在中学时已学过相关的知识,对这门课程开始就有厌烦情绪,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积极性。针对新生的心理状况,作为授课教师要认真思考,在教学中采取一定的策略和办法,来解决给同一个班不同层次学生讲课存在的问题。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第一节课时,就重申学习这门课的重要性,并且提出这门课的课程的学习目的及要求和考核要求,让学生们对这门课有个整体认识,明确学习的目标。提醒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以积极的心态来对待这门课程。在讲课过程中,为了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在适当的时候向学生提出问题,并采取一定的奖惩措施,作为平时成绩中的一个部分。在上机课时,让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差的同学差开排座,一方面增加了基础好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又可以带动基础差的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并且学生在进行互助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所学的内容得到了很好的巩固,整体的学习成绩也容易得到提高。

(2)案例引导式教学方法的引入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教学中教授的知识与应用脱节,一味地灌输知识点,提不起学生的兴趣,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可能机械地把知识填塞到学生的头脑中去。要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往的教学方法是先讲知识点,然后再引入例子,但采用启发式的案例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老师的辅导,解决了问题,掌握了知识点,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们的求知欲望。所谓案例,就是实际化的例子,由教师根据案例设计任务及思考题,用规定的任务把案例问题化,每个问题包含了本节课要讲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既有前面讲过的知识又有新的知识点。例如,在讲授学生普遍觉得难学的Word排版部分,采用案例引导式的教学方法,把难学的知识点用一个个实际的案例展现给大家,在课堂上学生变被动与主动,课堂气氛活跃了。对于同一个任务,提出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既把以前学的知识点复习了一下,又

把新的知识点引入,实现了知识点的融会贯通。

(3)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

考试是检验教学质量和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水平的重要手段。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是片面的,随着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的改变,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考评体系。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性比较强的特点,本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生的考核成绩由两个大部分组成:总评成绩=期末考试(70%)+平时成绩(30%)。其中期末考试分值分布情况为理论题占20分(20道单选题),操作题占80分,内容是计算机的基础知识,windows2000操作系统,office xp,计算机网络基础和internet及多媒体等内容。采用的是网上考试系统,老师将考试的题目录入题库,根据知识点的不同设置合理的组卷方案,考试时随即抽题组卷,提交试卷后,大部分题目是系统自动评分,每个考生的题目不同,这样既可以避免学生作弊的可能,也缩短了教师阅卷的时间。平时成绩是由平时作业,阶段性测试,word大作业,网页制作,powerpoint大作业,考勤和课堂回答问题几个部分组成。平时成绩考评学生懂得素质水平。其中老师通过批改平时作业,可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并针对一些普通存在的问题进行课堂讲解。阶段性测试则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知识掌握的情况,起了一定的督促和鞭策作用,同时也让老师了解学生们学习掌握的情况。大作业则给学生充分的创作空间,将所学的知识真正用于实际当中。通过以上考核办法,已经满足了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全面考核。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育应是计算机实用应用基础教育,又是人才素质教育,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多交流教学经验,并且要随着计算机知识的更新而变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事业才会有更大的发展。

第三篇:高职院校《会计学》课程教学探讨专题

高职院校《会计学》课程教学探讨

秦跃虎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

提要 《会计学》课程是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深化会计教学改革,培养和提高学生会计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是当前迫切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围绕高职院校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以案例教学法来提高学生的直接认识,以谈论分析方法来提高理解深度,以实践操作法来提高学生业务处理能力等措施。

关键词:高职课程教学探析

《会计学》在学生的专业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会计学》课程的学习效果如何?学生对基础概念的理解是否准确等,都对专业后续学习产生较大的影响。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探讨《会计学》课程教学方法,以图获得有益的教学信息,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当前《会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会计学课程重视不够,缺乏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学好一门课程,就要引起其兴趣,并将这种兴趣持续下去。在教学中很多老师会说:“会计很重要,以后你们自已开了公司可以知道自已每天花的钱用在哪个方面,获得了多少利润。”我们从这句话里就可以看出,为什么会计学包括基础会计学在内这些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却引不起很多学生的重视,虽然我们天天都在喊会计重要,但学生却会不以为然。这说明而我们在学生刚接触会计学课程的时候,未充分做好这项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工作,未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和学习的兴趣,为后期的各项工作埋下了隐患。

2、对具体会计核算业务的把握不到位。对刚开始会计专业学习的学生而言,要准确理解会计核算内涵,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对一些具体会计核算业务的处理,其难度较大。学生普遍存在会计科目的记忆不完整、会计科目运用准确性不高、会计科目借贷规则的理解不到位等问题。实际操作过程中经常出现应记入借方的科目被放在贷方,应记入贷方的科目记入了借方等现象。此外,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没有准确理解会计科目,导致会计科目运用错误的现象时有发生。

3、对会计业务流程的把握不全面。在《会计学》课程结构布局中,关于会计核算流程的讲解,通常放在后面的章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在讲解会计基础性概念及会计核算工具等内容之后,才涉及会计业务流程等内容的讲解。然而,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各章节内容在会计核算流程中的位置、作用等没有全面理解,导致思维混乱。许多学生以独立章节思路来理解各个知识点,没有形成完整的逻辑结构体系,没有提高理解的难度和深度,容易出现结构性逻辑混乱等现象。

二、提高《会计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对策

1、采用案例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针对《会计学》课程知识结构的特点,采用具有直观感觉优势的案例教学法,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进行案例教学法时,正确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案例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教师要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判断是否适合用案例教学法来进行讲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案例背景进行讲解,能提高理解的深度。如,有些教材在处理会计核算业务时,将增值税业务和营业税业务同时纳入教材,对学生的税法知识提出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税法背景进行简单讲解,能辨析税法差异,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另外,教师要及时更新案例内容,不断丰富教学资源,以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

2、加强课堂实际操作和辨析,提高师生互动能力。实际操作对记忆的刺激作用较强,记忆效果也较明显。学生除了直接感知教学内容之外,对教学内容的实际操作流程等都有直观认识。在《会计学》课程中,关于会计账簿、会计凭证、会计核算业务等内容,均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教学方式来实现。特别是会计账簿和会计凭证等内容,其可行性操作较强。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能准确理解会计账簿、会计凭证的填写要素,理解其填写规则。对于填写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的要素,能及时改错,印象较为深刻;对于操作流程规范等,能理解其顺序;对于填写错误等问题,能采取正确的会计方法给予更正等。由于课堂操作具有直观优点,因而学生的接受程度较高。此外,采用课堂讨论等方式,能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进行课堂教学讨论时,要做好事前准备工作。要预先告知学生讨论的内容,要告知学生资料搜寻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以保证课堂讨论质量。在具体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保证课堂讨论在合理范围之内展开,避免由于讨论内容的无约束性,导致内容偏离主体的现象,讨论结束之后,教师要及时总结、梳理逻辑思路,为今后的讨论活动提供可借鉴资料。

3、强化教学的实践性。教学实践是《会计学》课程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组织学生到实训基地(如企业、事业单位、会计委派中心和会计师事务所等)进行现场观摩,对会计环境形成感性认识,了解会计机构的设置、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资料和会计核算的处理程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多给合实际的案例进行教学,使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包括基础会计学在内的会计学科要尽量避免教学和实践相脱钩,减少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案例教学要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在教学完成后进行一次系统的实习培训,检验教学在果的掌握情况,并将此作为一项学分进行管理,加强学生对学习基础会计学的重要性的认识。

目前,高职会计专业是一个热门专业,学生人数较多。会计教育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未来会计人才的能力和整个会计工作质量。因此,探索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改革,研究分析高职院校会计教学的不足,对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朱萍.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问题探讨[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2]秦桂莲.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问题研究.中国职业教育网.[3]王慧.高职会计专业“岗、证、课融通”课程体系构建探讨[J].财会通讯,2010.22.简介 姓名:秦跃虎 出生年:1974 性别:男 出生地:河南平顶山

工作单位:河南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职务:讲师、会计师 研究方向: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高职课改

联系电话:***

联系地址:河南平顶山水库路3号,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邮编:467000

第四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总结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总结 信工系:孙彦明

为了更好地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现对该课作一个全面的总结。

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计划为 48课时,其中理论部分 24 课时,上机部分 24 课时。本课主要的教学内容是,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系统、操作系统及其应用、Office 办公应用软件—— Word 和 Excel、PowerPoint 的使用,计算机网络基础、因特网技术与应用,以及计算机安全。

二、为了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作了以下工作:、本课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由于本课的课时少,内容多,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另外 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 等软件,必须通过直接演示的方式,学生才能直观的看到演示效果,因此在这些软件教学中以演示教学为主,电子课件为辅的教学方法,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2、本课的特点是,它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即 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 等,必须学会实际操作,因此,该课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认真抓好学生的上机工作,对上机与上课一样严格管理、认真辅导,同时上机时针对难点在机房进行讲解,收到了良好效果。3、教学中注意选择好重点、难点,突出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的讲授。4、认真抓好课后辅导的环节。一方面每上一次课后,安排两节课的辅导答疑,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同时对一些课堂不易讲清的问题,采用课后辅导的方式。比如对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学生看不着、摸不到不易理解,采用课后辅导的形式,把学生带到实验室打开机箱结合具体的硬件及其连接方式等实地讲解,受到学生的欢迎。5、注意留好作业,认真批改作业,每次上课都要对上机作业认真筛选,从上机指导书中选择合适的作业,布置,并每次对学生的上机作业进行批阅。下次上课时,总结前一次的作业。、为督促学生课后复习,每次上新课前要提问学生或复习前次课讲的重点内容。

7、讲课时注意与学生交流和采用启发式教学。虽然采用电子教案,但不是只在演示台上教学,而是经常到讲台、屏幕前讲授,使教学生动活泼。

本学期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如何使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风问题应是我们学校的一急待解决的问题。

.实践环节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部分学生课后自觉上机练习的自觉性还不够,从而导致操作不够熟练。今后一方面加强指导,另一方面加大检查的力度,督促学生加强练习。

第五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实施方案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一、课程说明

1、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一门必修课,主要让学生尽快学会使用计算机的能力。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的产生、发展及应用,中英文输入方法,Windows 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和PowerPoint演示文稿软件的基本使用与操作技巧,以及Internet的实用知识和操作。

2、课程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微型计算机的基本使用方法、文字和数据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网络和一些工具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二、课时与学分

本课程总学时为54学时。共3学分。

三、学习资源

1、文字教材

《计算机文化基础》,胡新生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文字教材是学生学习课程的主要用书,是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基本媒体,是教和学的根本依据。

2、IP课程

《计算机文化基础》多媒体光盘,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音像出版社

本门课程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主,课程的IP课件采用以具体实例为线索,以实际操作过程为主要内容,系统讲授教学内容,是学生进行自学的重要媒体之一。

3、网上教学资源

请登录沈阳广播电视大学校园网sytvu.cn学习,为这门课程按知识点提供了整个学习过程的资源和支持服务。

四、主要教学环节

1、课程辅导

课程辅导有阶段性面授辅导课和实验指导课。

阶段性学习内容面授辅导课安排3次,主要对下阶段学习内容进行导学,对上阶段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网上答疑1次。

面授辅导(包括实验课)是电大远距离教育学生接触老师、获得疑难解答的重要途径之一。

面授辅导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重点辅导。

2、自主学习

自学是电大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方式,自学能力的培养也是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一,特别在面授辅导时要注意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学生要学会借助文字教材、IP课件、网上资源开展有支持服务的个别化自主学习。

3、网上作业和实验

(1)网上作业和实验要求

独立完成网上作业和实验是学好本课程的重要手段,任课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完成网上作业和指导学生实验,并根据实验完成的情况对实验进行评分,给出平时作业成绩并计入学生期末总成绩。

(2)网上作业和实验评分标准

学生必须按规定时间交作业和完成实验,网上作业由教学平台自动评分,在截止日之前取最高分,实验具体评分标准如下:

① 完成全部实验内容且正确率达到80%以上,得分80~100;

② 未完成全部实验内容,但完成全部实验内容的60%以上正确率达到已做部分的80%以上,得分60~79;

③ 未完成全部实验内容,但完成部分占全部实验内容的60%以下,得分0~59;④ 抄袭作业按0分计算;

⑤ 不按时交完成实验按0分计算。

平时作业和实验最终成绩按平均值确定,各占课程总成绩的15%和15%

任课教师必须按时指导实验,对于规定实验进行详批详改和指导,公平公正评定成绩,并对学生的实验情况做好详细记录。

4、期末考试

考试题目要全面,符合大纲要求,同时要做到体现重点,难度适中,题量适度,难度及题量的梯度应按照教学要求的三个不同层次安排,对未作具体要求教学的内容不作考试要求。

本课程的期末考试全国统一命题,统一评分标准,统一考试时间和机上考试。

5、成绩评定

形成性考核包括平时作业和课程实验部分,共占总成绩的30%,期末终结性考试占总成绩的70%。

下载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设计探讨(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设计探讨(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A卷

    济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计算机文化基础模拟试卷(A) (本试题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A. 文字型B. 日期型C. 数据型D. 时间型 18. 在Excel中,若在某单元格内输入5除以7的计算结果,可输入......

    关于高职院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论文

    0引言作为高职机械类专业的主干技术基础课,《机械设计基础》是研究机械共性问题的主干学科课程,可以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和应用知识,并初步......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5则范文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第三产业兴起至今,对人才的要求是越来越高。而第三产业的主体是信息业,其支撑是计算机技术。如今,有计算机知识,且......

    关于高职院校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教学改革的探讨

    关于高职院校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教学改革的探讨 摘要:在高职院校基础化学教学中由于学生在认知基础和身心素质等方面存在差异,这样就使得在教育教学中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

    浅析《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方法

    浅析《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方法 摘要:《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是对高校学生开设的第一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它的内容是当代大学生必须掌握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考核实施方案(2009)

    四川外语学院重庆南方翻译学院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考核实施方案 一、目的 为改革《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在校学生计算机应用知......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总结

    一、主要任务完成情况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重要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为学生提供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它相关信息技术的......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大纲2010-9范文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适用学生:10非计算机专业学生 计划课时:46课时(理论课时:20课时机时:26课时)。 执行时间:第一学期。 教材:统一指定。 修订日期: 2011年3月一、课程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