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理念下的阅读教学的尝试

时间:2019-05-12 01:57: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改理念下的阅读教学的尝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改理念下的阅读教学的尝试》。

第一篇:新课改理念下的阅读教学的尝试

新课改理念下的阅读教学的尝试

新一轮课程改革顺应时代潮流,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对于我们这个贫穷而又落后的偏远山区,又该怎样抓好我们的语文改革呢?笔者认为,应当找准新课改和本地区教育教学实际的切合点,充分挖掘教材内涵,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制订切实可行的课改实施方案,逐步实施课程改革,方能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对实施新课改的认识

新课改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教师既无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也不可能沿用传统教法照本宣科。学生知识平庸,技能匮乏,还带有应试教育下养成的不良习惯。要一帆风顺地实施新课改,的确存在诸多困难。但我们除了用理性的眼光审视存在的差距,同时也应辩证地去发现积极有利的因素。只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多渠道、多方式、多层次地渗透课改理念,实施新课改还是有章可循的。如果说,应试教育培养的学生犹如一个只会爬行的足岁小孩,新课改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健步如飞的小伙子,那么,我们现在实施新课改的初期则是一个半扶半放的学步阶段。马云鹏先生在《课程实施及其在课程课改中的作用》一文中指出“一般在课程实施的早期,学校教师对课程实施方案有一个熟悉的过程。教师要了解改革的理念,熟悉具体的方法,理解和认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创造适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实施方案。这一切都需要时间,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才能实现,应当给课程实施留有充分的时间。”因此,现阶段的课改是一个由传统教法向新教法的过渡时期。

根据本地本校学生实际情况,我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分析研究,发现学生学习语文的水平低下,主要是阅读理解能力较差。对课改教材研讨后发现,教材本身就是极好的阅读材料,所选课文都是名家名作,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人文精神。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和挖掘课本教材的的潜力,不失为培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我校也建立健全了图书室、阅览室,藏有五十万册图文资料,这也是一笔不可忽视的阅读财富。另外,Internet网和校园网的开通,为学生提供了阅读电子图书和查阅电子资料的便利。因此,我将训练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确定为课改突破口,逐步实施课程改革。好范文版权所有

二、具体做法与尝试

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渗透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协同合作、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注重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强调学生的口语和写作训练的同步进行。要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仅要成为教材的使用者,更要成为教材的开发者。教师不仅是学生阅读活动中的引导者、组织者,更是学生阅读活动的参与者和欣赏者。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是很全面的。不仅对阅读方式、阅读内容和阅读量等都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而且要求学生要对阅读理解所得发表自己的看法,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感悟,谈体验。教学中,我除了使用多种阅读方式外,还注重了这几个方面:

1、明确目标,落实任务,规范要求,定期检查。

学生每次阅读都有具体要求、任务和目标,课外阅读也不例外。学生每人备有阅读笔记本,读书时要作好记录,教师定期检查。如在每周的晨读上,安排落实阶段任务,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在阅读笔记本上做好记载,教师抽查。如在预习《济南的冬天》时,先让学生分组利用工具书认识理解文中生字新词;再让学生在自由朗读中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最后同桌同学一起研讨文章写景的层次和结构。在课外阅读中,要降低难度,只要弄懂文章的大意就行了。比如,在学生阅读文学名篇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时,要求学生要在笔记本上记下该篇文章的大体结构和主题思想,对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还要求谈点关于祥子命运的看法或认识,如能结合实际谈点体会更好。在检查时发现李婉同学在谈看法时这样写到:“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光靠个人的奋斗是改变不了命运的。祥子的不幸,正是当时老白姓的不幸,这些都源于那不平等的社会制度。如果祥子生在今天,凭他那股拼搏劲,他早就过上小康生活了。”孩子的评论虽然有些稚气和政治味,但还是能让人从中窥见这部作品的育人作用。又如,在孩子们阅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我又要求学生在理解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品味文章朴实的语言,并把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片段摘抄下来。对于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还要求学生能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写几句话。唐君同学在笔记本中抄下了这句话:“在晶莹的泪光中,〔我〕又看见了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她在下面写到:“我是一个爱哭的女孩。每每读到此处,我的眼泪也来了。既为了文中浓浓的父子情,也为了我那远在上海日夜操劳的父母亲。这几滴思亲的泪,能否随着

东逝的秋水,流到父母的身边!”简单的话语中蕴含了一个十二岁少女的纯真情怀,而这真情的触发,正是“阅读”这架瑶琴,正是“感悟”这根琴弦呀!对于学生所写的感受感悟等文字,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多给予鼓励,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培养学生参与情感体验的积极性。

2、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全员参与,培优补差。

对于

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对于不同的阅读材料选择不同的侧重点。新课改理念下的学生是平等的。每个学生,教师都应该引起重视。比如,在阅读文言文《塞翁失马》时我分别提出要求:A组学生借助工具书,意译全文,写出寓意,并结合实际谈出感受;能展开联想和想象,将原文改写成一个小故事。B组学生借助工具书,意译全文,说出寓意,在老师和学生们的帮助下,能简章地谈出体会。C组学生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原文大意,在老师和学生们的帮助下理解寓意。结果,B、C两组学生不仅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争着完成其他组的作业。这样做,全体学生都有明确的目标任务,活动开展起来也生动有趣,学生在活动中也得到了提高,让阅读教学不致于流于形式。

3、自主选择,加强指导,拓展知识,提高素养。

对于较为繁多的文本、电子、图像资料,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内容和阅读范围作出相对限定,而学生必须在限定的内容里进行自主选择。学生选择了阅读内容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作品相关的常识予以了解,如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文章主要特色等。教师在选择学生的阅读内容时要注意学生知识面的需求,不能停留在一个层面或方面上,要注重学生知识的横向拓展和纵向深化,从而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改理念下的阅读教学的尝试》

第二篇:新课改理念下地理教学

新课改理念下地理教学

秦勇 发布时间: 2010-8-2 13:35:23 新课改工作已经进入第二个年头,作为第一批感受新课改精神的青年教师,接触新课改也已经整整一年了。在过去一年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说充满了迷茫与困惑。一直是摸着石头过河,磕磕绊绊一路走来。在一年多稚嫩又艰难的教学实践中,我有了太多的感悟和体验,尤其是学校举行了导学法授课大赛后,让我深刻的感受到新课改的确势在必行。尤其是陈旧的完全以教师为主体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教学设计。当前,课程改革在新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各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创新和突破。新课程要求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和课堂的主导者。教师教育理念的提升,教学行为的完善在不断地要求教师能展示符合教育发展要求的生动课堂。不置可否,一堂生动的课离不开精彩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ID)也称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isd),是以传播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是将学和教的原理转化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方案的系统化过程,是一种教学问题求解,侧重与问题求解中方案的寻找和决策的过程。以下就对我的一些粗浅的认识谈一点看法:

一、对教学步骤的设计

教学设计时每位老师都要根据教材对整节课的步骤进行精心“预设”,但在课堂实施时常会出现多种结果:第一,事先的预设比较顺利地“实现”了;第二,由于引导不得法等,出现“预设未实现”的尴尬局面;第三,虽然教学出现了“意外”,但教师通过巧妙引导,获得了“非预设的生成”。如果教师课后能对这些结果和过程及时进行记录、整理和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就能对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获得规律性认识,从而提高教学的自我监控能力。长此以往,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会不断提高,后续教学行为会越来越合理,学生的“主动生成”会不断取代“被动接受”,教师的研究意识和能力会不断提到提升。例如,在对“区域农业发展”这一节可进行教学步骤设计时,我就按照我个人对课本的理解设定了大致的顺序:东北地区的位置→东北地区农业的布局特点和生产特点→东北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及今后发展方向,这样的教学步骤是把我对课本的理解强加给了学生,而学胜最先接触的是课本,很难理解我把课本上的次序完全打乱,学生学得被动,前后的知识点也不会灵活衔接起来,出现“预设未实现”的尴尬局面。

通过反思以及对学生现有知识掌握情况的了解,我把教学顺序作了改动,但并不确定下来,而是又精心准备了导学稿。让学生先自学导学稿上的内容,从而有了对课本知识的基本了解,在授课时我根据学生对导学稿的理解适时调整教学次序。这样的教学设计步骤能完全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学得主动而且记忆深刻,在练习时效果很好。所以,教学设计的步骤要根据学生的需求而定,应该设计好怎样让学生主动获得,而不是“被动接受”。

二、对教学问题的设计

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是能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在对“季风”这一教学内容设计时,我这样设计问题引出季风的概念:我们这里冬天和夏天分别吹什么风?我认为这是简单的问题学生都知道,其实学生对怎么判断风都不知道,无法正确标出西北风和东南风。这样的教学问题设计上显得突兀,学生一开始学习就兴趣全无。

通过反思,我改进了设计:“季风”这节内容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学生往往忽视它的存在,这节内容的知识很重要而且涉及到有关判断风向、其他洲的景观等,怎样把要学的知识点与学生的兴趣有机结合并很好的调动起来?我设计跟我们本土有关的问题导入,先示西亚、非洲和上海的景观图,再问:和上海同纬度的西亚、非洲是沙漠景观,可我们上海怎么是河湖密布,耕作业发达,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对于自己生活的地方有这样与众不同之处,学生一下子兴趣大增,议论纷纷,想马上知道个究竟。我公布答案:这是归功于受季风(夏季风)的影响,接下来的教学学生带着找谜底的心情去探究、主动学习的成效显而易见。

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本着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把知识进行本土化处理,拉近理论与实际知识的距离。

三、对教学过程中师生是否进行充分“沟通”和“合作”的设计

在对“城市功能分区”教学内容设计时,我原来是这样安排教学过程的:各功能分区布局的要求通俗易懂,我照本宣读,划划看看就过去了。结果在进行相关的课堂练习时,学生虽大致能合理布局各个分区,但对于具体的理由,怎样才算合理布局答不上点,很显然对这个知识点,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而不是主动的探究。新课标提倡的“探究式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于是我对这部分内容设计时,让学生探究学习,适当拓展。我首先要求学生扮演城市规划设计师,合理布局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文教区、风景区等,并讲出布局的理由。再把我们生活所在地的城镇平面图给学生看,一起圈出各个功能分区的集中地,看分布是否合理?有学生回答:老师,我们认为工业区布局得不好,它下风向的居民区,会受到污染。我问:那你认为怎么布局合理?学生回答:工业区的位置移到北边点。我说:很好,那么工业区污染厉害的企业有多少?学生答:不清楚。我说:回去我们去探知。另有学生说:老师,我们觉得我们学校布局也不合理,在新郑市中心太闹了。学校应该要求宁静的环境,而且我们学校周边有网吧、游戏机房等。我们有些学生自控差,中午不吃饭就溜到网吧、游戏机房玩。而附近的新郑一中分校、二中分校等几所学校设计合理:既离城镇不远交通便利,又不是闹市区,环境幽静„„”。那堂课结束了但其实没结束,师生意犹未尽。

所以,对于那些抽象理解性强的知识,教师应该根据每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而不是一个教学设计使用终身。

所以,对于那些抽象理解性强的知识,教师应该根据每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而不是一个教学设计使用终身。

第三篇:新课改下物理教学设计尝试

新课改下物理教学设计的尝试

-----谈《磁场、磁感线》的课堂教学设计

余姚市第四中学 徐光辉 315400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中学物理教学既要让学生学习系统的物理知识与技能,又要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更应当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品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探究式、发现式等的教学方法,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改变以往的学习方式。

一、以前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在现行人教版高二物理教材《磁场、磁感线》的教学过程中,常遇到这样的困难:①对教师而言:该节教材知识点多,除了课本中常见的几种磁感线的分布情况,还要补充磁感线的空间分布情况等;内容细,不但要让学生了解常见的磁感线线谱,并且要用实验来模拟以及要学会用安培定则来判断各种磁感线的分布。②就学生而言:内容新,环形电流,通电螺线管是新的,磁感线的空间分布是新的,安培定则以及用安培定则来判断磁感线的分布也是新的;内容难,磁感线的分布无法直接观察,安培定则的使用空间想象要求高,在后续的学习中又经常出现平面图,建立或看懂平面截面图又有一定的难度;内容多,学生总是不停的地观察教师的实验模拟,以及多种磁场分布;甚至连安培定则在不同磁场的使用也是不相同的,③就教材而言:内容阐述简单,所配练习也不多,但在后面的学习中,磁场分布情况又显的十分重要,而且左右手定则的使用也很重要。

如果教师只是从教材面上进行知识点的教学,让学生接受各种磁感线的分布,让学生学会使用安培定则,把课本的知识点详细的教给学生,这样只会使后面的学习举步维艰,而且根本达不到新课改的要求,所以我们要在新课改的指导下,通过对教材的重新组合,优化课程资源,倡导探究发现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对磁感线的实验形象模拟,各种磁感线线谱的理论探究,对安培定则的总结归纳以及对磁感线的平面截面的尝试分析。从而体现了“把知识与技能作为载体,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强调科学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着立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学习能力”的新课改的理念。

二、教学过程设计中的几点尝试

在本节内容的教学设计中,试图想通过对教材的优化处理,以旧带新、以点带面,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让学生培养科学方法和习惯。在以上的目标下我尝试了下面的设计安排,受到了预期的效果。

第一、设法激活学生的原认知,找准生长点,在扩展、深化的基础上构建新的认知结构。①本节内容的基本概念磁场和磁感线的引入,利用原有的电场,电场线的概念迁移得到,特别要提出的是当我们无法感知和测量电场时,我们引入了试探电荷,同样我们可以用小磁针放入磁场中的方法来探究磁场,发现磁场的特性;用形象的电场线来表示电场,同样用形象的磁感线来表示磁场。②在研究通电直导线的磁场分布后,用它的结论去探究发现环形电流的磁场分布,在用环形电流的磁场分布去探究发现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分布。③通过对环形电流和通电螺线管的磁感线分布的形状与条形磁铁的磁感线分布的比较,总结出等效替换的方法与思想。通过这样的设计安排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了,把这些新旧知识作为载体,让学生体会等效替换、比较异同,总结归纳的科学思想方法。

第二、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调节学生的兴趣,通过仔细认真的观察和总结,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用碎铁屑模拟磁铁周围的磁感线分布,初步了解条形磁铁和蹄形磁铁的磁场分布,用自制的通电直导线磁感线分布演示仪演示,用投影仪显示各方向的磁感线分布,改变电流方向和改变导线放置位置再观察磁感线分布情况,在观察的同时让学生记录观察到的现象,经过对记录现象的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得出一般情况下的磁感线分布,然后用右手螺旋定则(安培定则)加以判断。对上述这一过程要循序渐进,要通过学生的分析、总结、归纳去发现规律,让学生感受规律的形成过程。对环形电流和通电螺线管的磁感线着重与理论探究,在理论探究得到结论后再用自制的演示仪进行实验的验证,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理论研究离不开实验的检验,同时又可以进行科学精神与科学品质的培养。

第三、用理论探究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启发学生的思维,体会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与手段。“理论探究也是常用的探究”,“探究式学习有多种形式,在科学课程中虽然大多数探究活动需要用实验进行探究,但也有不少探究活动属于理论探究,理论探究在科学课程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探究活动的的探究点应放在提出问题、建立假说和设计实验方案上。为此在研究环形电流的磁感线分布时,以前是让学生观察实验模拟的情景,后用变换的安培定则去掌握分布规律,但这里很多学生就会搞不清四指和大母指的确切含义,如果这里预设这样几个问题:通电直导线变成弯曲的怎么办?环形电流是否可看成直导线?(曲线到直线)通过这些理论上的准备,让学生猜想环形电流的磁场分布的大概情况,再局部的完善,这样准确的场景就出现在学生的眼前,然后对环形电流磁场分布正确使用右手螺旋定则(安培定则)就水到渠成了。有了这些,再用实验去验证磁感线的分布。同样道理对通电螺线管的探究也如出一辙。之所以进行这样的探究活动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课改的要求,这不但让学生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这些知识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体会了科学的思想方法与研究手段。这里的“原有认知结构(通电直导线的磁场分布)--------理论探究--------实验验证”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特别是在课改进行的今天,更是教学的重要手段与规律。

第四、巧妙利用多媒体,使抽象的认知结构形象化、具体化。用多媒体工具进行各种磁场的空间分布与平面分布,帮助学生充分发挥空间想象,形成鲜明准确的物理图景,通过磁感线分布的形象展现,让学生体会自然界的对称美与和谐美;用动画的形式去展现安培定则的正确使用方法,特别是把在各种情况中的使用方法统一起来,用这种统一的思想方法让学生体会物理规律的完整性与物理学的完美性,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与积极性。

三、教学体会与自我评价

新课改提出了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①“知识与技能”,即学习物理的概念、定律、模型、理论及实验技能等,认识物理科学对社会的影响;②“过程与方法”,即经历科学探究、动手实验操作、学习科学方法、体会科学思想,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与激情、感受自然界的和谐与奇妙、领悟其中的意义,养成一定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本节教学设计就是以这三个目标而展开的。用放在磁场中的小磁针的受力情况的分析这一方法来研究各种磁场的磁感线的分布的模拟,了解了各种情况下的磁场分布,并且分别用安培定则加以判断,从而建立了正确的磁场和磁感线的概念,建立了常见的磁场分布和磁感线分布情况的模型,掌握了安培定则在不同情况下的使用规律,这是第一层次。第二层次,通过重点探究通电直导线的周围的磁感线分布的这一经历和过程,了解了用已知量(小磁针的受力)去分析未知量(磁感线和磁场的分布)的科学方法;用研究电场的方法去研究磁场这一相似比较的科学方法;用通电直导线的磁场分布去探索其他(环形电流、通电螺旋管)的磁场分布的理论探究活动和方法,体会安培定则这一规律在不同情况中的相互统一的科学思想,形成了自主学习的能力。第三层次,通过这些实验探究与理论探究的活动,培养了学生对物理世界的兴趣,从磁感线分布的形状去感受自然界的和谐与奇妙,在对安培定则的总结归纳中体会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共同完善的科学精神与认真、仔细、务实的科学态度。

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对不同情况的磁场分布十分清晰,能独立自主地分析新型的情况,建立新的模型。通过对安培定则的学习能较快的接受和使用左手定则与右手定则。所以我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真正让学生参与,去探究 去发现。只有这样才能使学习更轻松,使教学更轻松。

参考文献:

1.备课新思维,吴永军,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

2.《上海市中学物理课程标准(试行稿)》主要特点,陆伯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3.探究式学习≠动手做实验,郑青岳,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 4.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四篇: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理念

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理念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在接受新事物的过程中,在课改的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课程改革的重要性。明白了课程改革归根结底就是要改革教什么、学什么。在课改实践中,我感受到了许多,收获了许多,那一点一滴的积累是智慧的结晶,是在以后教学中值得借鉴的宝贵财富。

一、更新观念,转变思路

有人说:“换教材要换脑筋”,在我看来,面对新事物,最重要的就是观念的转变与更新,新的课程标准已代替了旧的教学大纲,新的教育理念已代替了传统的教育思想,新的学习方式已代替了以往的接受学习,我们应关注以下几方面的转变。

1.以往的音乐课过于注重音乐知识的传授与音乐技巧的训练;现在的音乐课强调以审美体验为核心,淡化枯燥的技巧训练。

2.以往的音乐课以教师为主,教师是领唱,学生是合唱者;现在的音乐课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淡化教师的权威指挥作用。

3.以往的音乐课以“一教一学”“一问一答”“一说一听”为教与学的方式;现在的音乐课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与实践,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4.以往的音乐课程内容“繁、难、偏、旧”,且教材已用过多年,体现不出时代特色;现在的音乐课程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贴近学生的生活,有童趣、有美感、有创新,教材令人赏心悦目。

在更新观念,转变思路的同时,我收获了教学中的轻松与快乐,体验到了课改所带来的益处,同时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了音乐课堂的美与愉悦,在这自由、轻松的空间中,我和学生共同享受着成功的乐趣。

二、真诚用心,以心换心

“孩子,你们真的很聪明,你们真行。老师相信将来的作曲家、作词家就在你们当中。”“同学们只要稍稍努力了,你们都会做的最好。”“老师喜欢你们每一个人,你们的微笑是最好的,如果你们也喜欢老师,也笑一笑,好吗?„„”

其实教育教学中的真诚就体现在课堂的每一个细小环节。课改强调师生交往与互动,平等与交流。这交往、交流来源于教师真诚的语言、关爱与鼓励,这互动、平等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真心、诚心、爱心。

只有对学生充满了爱,才会对教学用心,对课改用心,对自己的事业用心。课改过程中,每个人都是探索者、研究者。对于课改我们可以去摸索,可对学生的用心、关心是最可宝贵的,这是来自教师内心的、真挚的情感,有了这种内在支持,教学才会更加吸引学生。

对学生用心换来的是学生对音乐的喜欢,对教师的喜欢,对音乐课的喜欢。这就是成功,这一点一滴的成功快乐就是教师用心的回报,真诚的结晶。

三、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1.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在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机会。如同一首歌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歌词,同一首歌可以有多种处理方法,同一首乐曲可以有多种理解。《在动物园里》一课为学生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前提下,可以自己创编歌词。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学生创编

出了优美的歌河,如“长颈鹿呀脖子长,真好玩,真好玩”;“小鱼小鱼游呀游,真好玩,真好玩”;“小海豚呀跳得高,„„”;“大象大象鼻子长,„„”;“孔雀开屏真好看,„„”这些都是学生智慧的凝聚,说明学生有无限的创造潜能。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创造精神,这样才能发掘教材中可利用、可创造的空间,才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2.教师的创造源于新观念的接受与学习,用新的观念时刻提醒每一节课都是新的,都应该有新的内容与形式,为学生、为自身、为课程改革创造出更有价值的东西。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的创起,常常设问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力和创造性,如:这首歌还可以怎样表现?怎样唱还会更好一些?还有别的方法吗?你能再想想其他办法吗?等等,鼓励学生积极创造。

在课程改革中,我学会了用脑、用心,我学会了用更新、更好的方法去教,去让学生自己学,我更领会了一种转变,一种与以前完全不同的转变,并从中感受到了教学中的轻松与愉快。

课程改革给每一个人都提供了机会与挑战的空间,我会在这挑战与机遇中全身心地投入,真正做到革新、用心、创新,让教学更加充满阳光与希望。

职称制度客观来说是想激励教师更加爱岗,可主观上却造成了同事之间的恶性竟争,还有一些人借机敛财,我的收入本来就少,还要拿出一年的工资评定职称,我们上挤下压,处处用钱说话,在学校用钱说话,排上了评审时用钱说话,我们是什么?为什么就不能按教龄,按成绩,按工作态度来评议我们的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相信每位教师都同意按教龄,按成绩,按工作态度,可为什么人大会议没有人题出呢?这是当今社会多么严重的教育问题。

第五篇:浅谈新课改理念下初中地理教学

浅谈新课改理念下初中地理教学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地理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悉心实践,力图摒弃旧的教育观念和模式,使地理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在地理新课堂的探索过程中体验过艰辛,收获过欣喜。对于践行新课程教育理念,提高地理新课堂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下是我在新课改理念下初中地理教学的初探:

一、强求教育的信息化,打造智能地理课堂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现已被广泛地应用,它对于快速准确地提供大量信息,将抽象变直观、静态变动态、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改善教学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毋庸置疑,多媒体在教学中的成功运用,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学的本质在于智慧的创造与传播,这也是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真谛。随着对多元智能理论的全面认识,我不断地寻找着理论与课堂的结合点。经过一次次尝试,我逐渐摸索出了一些比较适用的课堂设计方式,在短短45分钟的时间中,让课堂变成创新火花不断进发、碰撞、交流的智能培养阵地。

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各种智能组合的专题学习,在多元智能环境里,为学生提供单一的、直接用于激发学生某种智能的素材可能并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设计出一些让学生感到有意义的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各种智能组合.例如我在教授“四大地理区域划分”一节知识时,考虑到该节知识点繁杂,要求记忆内容过多,如果一味的采用单一教法,只会造成学生的死记硬背。而且,学起来也十分乏味。为此,我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针对本节教学内容教为简单,只是要求学生能快速掌握的这个特点,全课的学习主要采用小组竞争的形式。按小组根据四大地理区域的方位划分,他们将各自代表自己的分区开展一次旅游竞标活动。而且,在活动中每位同学都具有竞争者和游客的双重身份。为了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本节课的学习从座位的摆放上,采取了按分区分组围坐的形式,就象是在开圆桌会议一般。从表面上看这虽然只是学生排座形式上的一种微小变化,但实际上却体现了教师教学思想与教学观念的转变,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通过上述的例子,我们不难发现,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孩子们的语言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数理逻辑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等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他们体验到了成功,尝到了学习的乐趣;在积极的相互交流中,各种智能相互交融,取长补短,每个个体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老师只是及时加以鼓励和作简单的引导。这样的课堂教学老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教师如果能将多元智能理论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那么,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都将得到充分发展。同时,也能使每个学生都树立起自信心。在潜移默化中,在相互交流中,每个孩子的强项智能将带动他们的弱项智能,达到智能整体发展目的。正如加德纳所言:“如果我们能最大限度地发展人类的全部智能,并使之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就能增加我们在地球上生存下去的机会,进而为世界的繁荣作出贡献。”

二、注重形式、过程和效果的统一

《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强调:“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新课标实施以来,在以讲授为主导的传统课基础上,活动探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生成等为主导的新课型正在地理课堂全新亮相,成为地理教师热心探索的新领域。

怎样做到形式、过程和效果的统一?选择适当的课型是关键,也就是要定好教学方式的主基调。教师在优选课型时,要科学地对比分析哪种课型对这种教学内容效果更好、效率更高、更容易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选择的课型应以实用、易行、高效为原则,教师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能够基于教学内容、学生状况、教学时间和学校教学条件等综合因素,确定使用一种主导课型。一节课内在以某种课型为主导的基础上,再依据教学实际吸收和使用其他课型中的教学策略并将其进行有机整合。比如以探究为主导、以问题为主导和以生成为主导的课型最好是在以讲授为主导、自主学习为主导、体验为主导的课型之后,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实现学生作为一个积极的探究者自我思考、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涉及人文地理方面的内容,建议使用以自主、合作、问题为主导的课型,涉及自然地理方面的内容建议采用探究、体验为主导的课型。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开拓思维,根据教学内容,富有创造性地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有所思、有所学、有所感、有所悟。例如:在“人和自然环境”一节中,让学生实验并观察小鱼在清水、污水两种不同环境中的生活状况,作好观察记录,从而说明污染环境对生物的直接危害。又如为了说明森林对保持水土的作用,可通过把有、无植被的两种土壤放入等体积木槽中,注入等量的水的实验,从水输出的时间、水量、水色等角度观察蓄水能力和水土流失的不同状况,让学生接受直观生动的环境教育。

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三、深化探究性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主动的探索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习成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首先要精心设计问题,培养探究思维。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自己的观察、考察、实验及查找资料而获得答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该根据课堂教学实践精心设计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探索热情,并为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必要的知识帮助和技术指导,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知识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思考,努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切不可囿于一个机械的标准答案,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例如在教学《中国的地理差异》时,教师可精心设计探究活动要求:请你根据地图选取几个代表性的地区进行比较,说明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具体回答以下几个问题:①选取这几个地区进行比较的依据;②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③从比较中得出什么结论。

其次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动手探究能力。新课程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作为初中地理教师,我们应该积极领会新课程的改革精神,为学生搭建一座亲自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实践探究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如,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3节《地图》,比例尺的大小怎样确定?教师可设计活动:师生共同走出教室,带着皮尺实地测量学校篮球场的长和宽,记录数据后回教室进行交流与讨论。这一堂课,教师始终让学生自主去尝试。因为涉及直观性较强的数学概念加上学生实践的体验,所以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兴趣盎然。再次是采取多种手段,培养探究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踊跃发言。不要试图用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限制学生的发散思维,而是要鼓励他们大胆、勇敢地去探究、去思考。具体的方式很多,如开展自由辩论、写地理小论文、地理新闻发布会等,只要有利于探究式教学,就应大胆应用。例如,在教学“北京”一节时,可指导学生从地理位置、人口、资源、交通、气候、历史等方面搜集相关资料,把学生分为正反两大组辩论:我国首都是否要迁到正在大开发的西部?在辩论中,学生兴趣高昂,唇枪舌剑,互不相让。尽管学生提出的观点、思路并不成熟,但整个探究的过程值得充分肯定。

四、让学生在“生成”中体味地理课堂之美

地理教学过程是动态生成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学生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学习状态,包括他们的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表达,都是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面对如此之多的有价值的地理教学资源,我们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必须作适当的调整,让地理课堂重现其变化莫测、丰富多彩的一面。

首先搭建地理平台,接受生成性资源。新课程追求的是有效的课堂,在动态生成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恰当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和接受学习,而不是只有接受学习或只有探究。教师要及时捕捉地理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性资源,要敢于因势利导、打破计划,要经常对预定的目标、内容进行反思和调整,促进学生的发展,凭借教育智慧在地理教学中机智生成,预设目标可以在生成中随机升降,地理教学重点可以在生成中调整,地理探究主题可以在生成中适时替换,地理教学的流程可以在生成中即时变奏。如在地理教学新知前,让学生先开口说说对新知已经知道了多少,可以使教师对学生已掌握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水平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避免超前,防止滞后,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决定如何因人分层施教,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该教学策略的特点是通过学生先“动口”,获得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可利用的地理教学资源,从而生成新的教学起点和因人施教的切入点。再如,在地理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中会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话,如果教师能够及时抓住这些“话”,巧用这些“话”,灵活地调整地理教学方案,就会使地理课堂出现一些让人记忆深刻的闪光点,从而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该教学策略的特点是通过捕捉学生回答中有意义的“接下茬”,教师由此及彼,突破原先预案的教学设计。

其次.预设弹性地理方案,等待生成性资源。地理课堂教学设计要为动态生成而设计,尽可能多地考虑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及对策,真正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真正融入互动的课堂中,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随时把握地理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促使地理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灵活驾驭地理教学过程,推进地理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使地理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造性质。如在地理新知教学时,学生限于自己的知识水平,在思考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的想法是很正常的。教师如果从伴随着地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想法出发,进行引导点拨,引出正确的想法,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该教学策略的特点是通过利用学生的错误,并使其充分暴露出错的过程,然后进行因势利导,从而生成正误知识的辨析点。

再次.创设地理氛围,促进生成性资源。地理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学生在一个民主、平等、互动、和谐的地理教学氛围中,才能感受到爱和尊重、乐观和自信;才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才能争辩质疑,标新立异;才能生动活泼,大胆探索。良好的交往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实现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对地理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地理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就应使学生兴趣盎然,通过学生的质疑问难来推进教学,使其认识逐步深化便是其中一种重要手段。该教学策略的特点是通过及时抓住学生的提问,并顺着学生的思路延伸下去,通过步步追思,从而生成新知教学的深化点。

总之,随着新课标准则的提出,地理教学必须走革新化道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扮演好多种角色,通过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的价值,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同时,在地理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加强地理课堂教学改革,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努力实现新课改的飞跃。

下载新课改理念下的阅读教学的尝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改理念下的阅读教学的尝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尝试

    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尝试 江西省安福二中彭宣利 [摘要]: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教学新方法。本文尝试从教学内容生活化,课堂教学注重探究,指导......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学尝试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学尝试 新课程改革给小学美术教学带来重新整合的机遇,美术教师应以新课程理念改革传统美术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让美术焕发出新活力。 当前正在全国范围全......

    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摘要】十八大召开开启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崭新一页,同时也更加完善中国可持续发展道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必将以此为基础呈现快速的、稳定的发展......

    新课改理念下说课

    新课改理念下的说课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说课越来越被教育科研部门所重视,已成为广大教师进行教学交流的主要方面。说课是对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变革,是对教育理论......

    新课改理念下如何评价学生[范文]

    新课改理念下如何评价学生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体系,其中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是本次课程改革学生评价工作的基础,包括评价的内容和标准......

    浅析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理念的转变

    浅析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理念的转变 剑川一中高一生物备课组 二0一0年五月 浅析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理念的转变 剑川一中高一生物备课组:段玉山、李庆芳、张印根、施四珍 [......

    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摘要:在新课改理念的要求下,做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我们来说要能充分的挖掘小学生的潜能意识,也就是要深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信息......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学习心得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学 校:农五师 姓 名: 学 科: 时 间: 电 话:学习心得83团一中 黄永 历史12011.5.2***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学习心得 时光飞梭,47天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