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8年4月资中论文(二等奖)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
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
资中县第二中学刘晓峰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实际上课程方案一旦确定,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因此我们应大胆地打破了原来固有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具体做法
1.坚定教改信念,转变教育理念。实施课改的初期,面对新课程目标,有的老师也曾产生怀疑,认为新的教改过于理想化,是难于实现的。针对这一情况,我个人认为教改是势在必行的,是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在认可教改的基础上,教育理念的转变是实施好新课程的前提,教育理念的转变首先应该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角色的转变上。新课程明确要求教师应该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转变,教师应以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参与教学过程,新课程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为了证明新理念的先进性和实效性,上个学期我开展了传统理念与课改理念课的实效对比实验活动。活动以初二物理《测量》中“刻度尺的使用”作为教学内容,在其中一个班运用传统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以主动传授知识为主,在另一个班运用新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首先对学生在预习时自制的刻度尺从美观、实用等多方面进行肯定性评价,然后引导学生对刻度尺制作的注意点及使用方法进行讨论、归纳,在全过程中教师始终以合作参与者的角色出现。最后的效果检测表明,贯穿新理念教学的班级不但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优于对照班级,其他如描述能力、情感、个性等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由此,我们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全新的、科学的教育理念对课堂教学所起的巨大作用,打消了部分老师“不敢放手、忐忑不安”的心理。
2.认真学习教改理论,制订切实有效的教改方案。理论是实践的指导,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作支撑,要想实施好新课程是不可能的。为了提高理论学习的深度和实效,我们把理论学习分成综合性理论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学习、学生评估理论的学习等三个部分。
3、加强对课改过程中个案的研究,以教研带动教改。个案虽然具有特殊性,但通过对个案的研究,我们往往可以得到普遍性的规律。在教研组内部,把每一次的校内公开课作为个案的研究对象。个案的研究和分析主要从这样几个方面来进行:①学生的学力(包括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情感等是否得到了发展;②教师、学生的地位分析;③教师是否得到发展;④本案例能体现哪些先进的教育理念;⑤对本案例不足之处如何改进。个案分析不同于一般的评课,而是始终紧扣教改理念进行,这样不但可以逐步积累新课程实施的教学经验,提高教研能力,还可加深对新教育理念的理解,提高熟练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4.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实施课改。课改是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参与的双向的活动,没有学生参与的课改,只能是违背“人本教育”原则的课改,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因此,要求每位教师在进行课改的同时,首先必须让学生了解课改,明确“今后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学习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等问题,使学生由被动地参与课改逐步演变为主动地配合课改,避免了一厢情愿式的课堂教学;其次,鼓励每位成员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多地启发、引导学生的形式,大胆创新,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我们提倡以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课堂教学的开始,然后由学生自觉地围绕目标进行自主学习或探究性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探索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对学生遇到的困难,教师只作适当的引导,而不
是完整地解决问题。当学生的这一学习过程完成后,教师和学生共同对学生的参与态度、合作情况、探索的科学性及目标的实现情况等进行评价,以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例如:在初三《磁体和磁极》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是由教师先进行“魔术”式的实验来引入新课,然后再按照“实验——结论”的重复过程完成整节知识的传授。在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后,我们先请学生回忆自己已经具备的有关磁的知识,并且让学生比一比谁想到的多,通过学生主动的发散性的思索,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如磁体、磁极的性质、指南针、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等基本已被学生一一列举出来,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用“学生越说越有劲、老师越写越有劲”来描述当时的课堂气氛。然后,我们又不失时机地利用这一有利的学习情景,进一步提出请学生自己选择实验器材来验证上述各现象的目标,意在通过学生的动手和动脑来巩固磁的基本知识,实现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最后再通过必要的效果反馈,使学生能及时找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新模式的教学,学生不但能参与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及合作交流的学习中,而且还具有了选择学习方式的自主权,显然,新的课堂教学变得更人性化、更易被学生接受。
5、积极寻求指导,拓宽资源路径。实施课改必须要有丰富的理论资源、实践资源和人力资源。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可以常组织教研活动、校际交流、教师上网等弥补资源的不足,并联系专家来校作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专题讲座。在教改的过程中,我们更要重学生活动资源的开发,在课堂内外,常常以布置学生撰写观察、实践小论文等形式引导学生对家庭、生活、工厂、社会等各领域进行观察实践活动,我们常以两种方式来进行这一资源的开发:一是针对所学的知识提出“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这一知识”,如学到减小噪声的知识时,我们可以
引导学生去观察居民区的禁止车辆鸣笛的标志、燕山路上的声音分贝仪、电影院里粗糙的吸音墙和吸音天花板等;学到摩擦力的知识时,请学生观察自行车上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哪些地方又需要减少摩擦;学到温度、热量的有关知识时,让学生观察冬天教室窗玻璃的哪一侧出现水珠、为什么游泳完刚爬上岸时感觉特别冷„„二是针对某一事物提出“用到了哪此物理知识”,例如自行车运用了哪些物理知识,卫生间里有哪些物理知识,老虎钳用到了哪些物理知识,拨河比赛时要用到哪些物理知识等。通过学生对周围环境、生活、社会现象等的观察,既可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加深学生对生活环境的了解,同时又为课改活动提供了大量的可利用资源。
6、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和科学。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白:物理来源于生活,物理学的发展可以推动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而社会和科学的发展又可促使物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初中物理新课程的实施也并不单纯局限于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学生的责任意识、人文素质等的发展都在新课程实施的目标之中。在探索中我们发现,把科学、技术和社会相结合的STS教育引人到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例如,在摩擦力的学习中,我们针对一个行人踩上一块西瓜皮而导致死亡的事例进行讨论,由此引申出丢西瓜皮虽然是小事,但往往会酿成大祸,从而对学生的日常行为、社会公德等进行无形的教育;我们也多次介绍了我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及“神州”号载人飞船的试验情况以及它们所带来的各种国际影响力,特别是今年“神州五号”将载人遨游太空的消息令学生振奋无比,起到了极好的人文教育效果。
二、实施课改的收获
通过课改实践,学生对新形势下的学习目标更为明确,基本适应了新的教学方式,参与自主学习及探究学习的意识增强,学习方式得到改进,各种素质得到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更为科学性。
三、课改中存在的问题
1、对教改理论的学习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以更好地指导我们今后的教学实践。
2、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范畴目前仍停留于新知识的教学上,而复习课、习题课的模式研究有待进一步完善。
3、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过程中,由于主观上的因素,有时对学生还存在“引导过多、启发过多”等问题,使新模式的功效还不能完全发挥。
4、如何通过新课程的实施来有效地缩小学生的两极分化,做好防差、补差工作,更好地面向全体学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第二篇:浅谈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
浅谈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
新课程体系在课堂功能、结构、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方面都较之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我们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是不可多得的机遇。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中找到自己的坐标,做出自己的回答。
此次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变化,将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因为每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教师的教学实践去实现和完善。在课改实践中,不仅要改变大多数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而且要改变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其艰难性肯定是不言而喻的。要实现这些转变不是一蹴而就,这要靠广大的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积累,总结提高。下面我就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结合自己的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转变教育观念,适应新教材改革的要求
新课程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是这次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教育方式决定着教育效果,可以说教师的行为影响学生一生,新教材在教学方式上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习者、发现者、欣赏者、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创造者。教师的创造性劳动要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因此,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不断加强学习,不断为自己充电,勇于改革创新,从而适应新一轮课改的需要。小学语文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素养,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转变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变被动接受式的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加强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喜闻乐见的事物进行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在充分交流和轻松的氛围中,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使之受益。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激增,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这样的时代特征,教学生学会学习成为了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给学生多少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学生获得知识,学会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授学生以“渔”而不是“鱼”。当前小学语文的教学大多属于教师“告诉”即“灌”与“训练”的被动学习为主要特征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的绊脚石。这就好比一台录音机,只记录下老师的结论,同时还束缚孩子们的思维。教师没有给学生营造一个发现、提出问题的平台,同时这种教学方法学生自己觉得也没必要去发现、探究,问题早已被老师解决了。因此,强调发现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就成为了本次教改的亮点。如,我在教《鸟的天堂》一课时,我先让同学们自由的读课文,然后听录音,同时我出示了几个 问题,让同学们听后讨论并作回答:
1、什么是“天堂”?
2、文中“鸟的天堂“指什么?
3、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
4、作者每次去看到的景象相同吗?如不同,说出为什么不同,不同点在哪里?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的读了起来。一遍下来,已有百分之八十的人能回答这些问题了。然后我又放了一遍录音,听后要求在小组中相互提出一些问题,并回答,如不能作答的,在全班展开讨论后作答。最后我让学生大胆地想象,大榕树和热闹的鸟儿究竟是怎样的一番景色?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并努力地去发现和探究问题,个别同学还提出了富有建树的问题。这样既体现了“以人为本”,又改变了单一式的接受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好习惯。
三、改进教法,倡导探究式学习
在课改实施中,教师除了组织指导好对语言文字科学的探究活动外,还要加强教学方式的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走出传统教学重结论、轻过程,被动学习的误区,使新课程实施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发现、探究,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同时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 得到充分的发展。又如,我在教《桂林山水》一文时是按这样几个步骤进行的: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归纳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创设和谐、宽松、自主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自主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较好的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四、新课程中如何进行教学评价
对于学生的评价,改变过去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评价方法,力求体现评价的多样化。评价应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应该把学生平时的课堂参与活动情况、思考问题都记入期末成绩,实行鼓励为主的评价方式。对于书面考试,也只是利用考试这个机会来了解学生究竟理解了多少,而不只是了解他们记住了多少,这样的评价方式更能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对于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也应以一个崭新的角度去看待他。怎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这是教育工作者们正在思考和探索的一个问题。传统的课堂要求是很安静的,学生只是在教师的要求回答的时候做出“对”或“错”,“是”与“不是”的简单回答。现在随着基础教育改革,教师观念的转变,这样的课堂已不能适应了。我认为一节好课,应该是让学生能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参与到教师组织的活动中,并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让他们学会学习。
第三篇:浅谈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
浅谈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
南平小学:腾达2006年10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这场改革给广大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将使广大教师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作为教师,都将在这场改革面前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回答.作为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下面谈谈我的做法.一、走进新课程,教师角色将发生变化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因此,这次教育改革,作为教师,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作为教师,走进新课程,如何扮演好以上的角色呢?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活动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教学活动.要发扬民主协作,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尊重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权利.打破过去居高临下的局面,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程气氛.教师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因此,新课程中,师生
共同为主体,教学活动中,使师生在双边活动中得到收获,使师生互相信任,互相信赖,互相尊重.二、走进新课程,教师需要新的技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教师很重视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如朗读,板书,绘画等.为了适应新课程的需要.走进新课程.教师新的技能将应运而生.教师应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增强对课程的整合能力: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的能力.过去.小学课程统一内容,统一考试,统一教材,教参.统一标准,这样,教师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参书,影响了创造性的发挥.如今,新课程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余地加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因此,教师可结合班,学科实际.运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为学生创造直观,生动的教学情景.三、走进新课程,教师需要新的工作方式我们教师的职业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孤军作战.在教学活动中,广大教师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程里面的所有问题.而今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是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因此,教师之间就要更加紧密地合作.新课程强调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因此,我们广大教师要
紧密地合作,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要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总之,我们的教师要学习更多的新的工作方式,走进新课程.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师,走进新课程,都要掂出自己的分量.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回答.接受这一次基础教育改革.展示自己的技能.接受挑战.让我们共同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吧
第四篇: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
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
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因此,当务之急是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使教师尽快走进新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可以说,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掂出自己的分量,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回答。
此次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变化,将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因为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然而,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的一种变革,而变革的往往是那些我们已经驾轻就熟的东西,这对许多人来说,不是没有痛苦的。本次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其艰难性是不言而喻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场攻坚战。
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哪些改变
●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却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据专家分析,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我们知道,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不能被淘汰的,但与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师惟一的角色。
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那么,促进者的角色如何扮演?据专家分析,促进者的角色有几个特点:一是积极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教师需要哪些新的工作方式
●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要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教师职业的一个很大特点,是单兵作战。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而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可以说,新课程增强了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引发教师集体行为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师的专业分工。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因此,必须改变教师之间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教师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例如,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将打破班级界限,根据课题的需要和兴趣组成研究小组,由于一项课题往往涉及到语文、地理、历史等多种学科,需要几位教师同时参与指导。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与实验员、图书馆员之间的配合将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质量。在这种教育模式中,教师集体的协调一致、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教数学的不研究数学在物理、化学、生物中的应用,教语文的也不光顾历史、地理、政治书籍。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不应该也越来越不可能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那么,哪些是课程资源呢?目前可以利用的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
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教师需要哪些新的技能
●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增强对课程的整合能力●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教师很重视教学基本功的练习,如朗读、板书、绘画等。传统的教学基本功是一笔宝贵的教育财富,应当继续保持和发扬。为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教师新的技能将应运而生,比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广泛利用课程资源、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等。比如,地理课程增加了电子地图、遥感技术等最新科技发展的成果,教师对这些新知识、新领域、新发展要有所了解。
过去,中小学课程统一内容、统一考试、统一教材、教参、统一标准,教师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影响了创造性的发挥。如今,新课程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的余地加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此,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而对教科书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低。长期以来,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讲授别人编写成的、甚至连教学参考书也备齐的教科书,而学校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不仅会“教”书,还要会“编”书,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创造性发挥教育智慧的空间。
新的学习方式带来哪些挑战
●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改变原有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
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走进中小学课堂,不难发现,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灌输──接受,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倾听。听,成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教师在课堂上不断提醒学生:“注意听。”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呆板,靠死记硬背完成学业,当他们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后,明显地带有被动学习的特征,难以适应新的环境。
反思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一些教育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发现,人们的学习主要依赖于两种方式,一种是接受式学习,另一种是探究式学习,两种学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我们的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忽略了探究性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使探究性学习如观察、实践、调查、实验等在教学中处于被忽略的地位。
通过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及对国际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此次课程改革在继承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基础上,增加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这一改变,自然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新的要求。有人说,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对未来教师最大的挑战。比如研究性学习,学生要进行有效的研究,就要求作为“参与者与指导者”的教师首先应该是研究者,而恰恰在这一点上,我们的中小学教师是有差距的。比如,课程标准不仅有知识和技能的目标,还增加了体验性目标。体验性目标分为经历(感受)、反映(认同)、领悟(内化),每一阶段都有具体要求,教师该如何在教学中实现这些教学目标呢?
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观念,将深刻地影响、引导着教学实践的改变。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当教师以知识传授为重点时,他的基本做法是,将知识、技能分解,并从部分到整体,有组织地加以呈现,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再现由教师传授的知识,回答教材中的问题。而在未来的探究性课程中,情形就大不一样了。例如,《阳光透过树阴成像的探究》的具体步骤是:1.提出问题,观察阳光透过树阴产生的现象,你看到什么现象?能提出什么问题?2.猜想与预测,可能是透光的孔近似为圆形,可能是阳光透过水孔形成的光斑(像),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3.收集事实依据,学生分组观察阳光透过纸片上的小孔在屏上所成的像。4.得出结论与解释。5.反思评价。6.报告与交流。这就是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从学科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这样的学习中,教师的职责是什么呢?很显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营造支持学生学习的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新课程还强调体验性学习,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基于此,课程标准提出了体验性目标,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而且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以数学课程为例,在学习《生活中的数据》一节时,让学生设计一个调查表,记录自己家庭一周内每天丢弃的塑料袋数量;统计本小组一周内每个家庭每天丢弃的塑料袋的总数量;根据统计数据制作统计图,并根据收集的数据,估计全校同学的家庭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数量,一年内丢弃的塑料袋数量,让学生计算,如果将全班同学的家庭在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全部铺
开,大约占多大面积?可以铺满一间教室吗?这样的数学学习,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不仅学会了数学知识,而且掌握了学习方法,增强了保护环境的意识。通过知识学习和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是新课程的显著特征,这一特征在各科教材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比如,生物、化学、物理、地理课程,许多内容本身就是由问题引出,让学生边学边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设想,引导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且,每一部分知识学习之后,都设计了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向课外拓展。由此看来,怎样帮助学生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教师是要下一番功夫的。
教学策略将发生哪些变化
●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根据新课程观念,教师的教学策略将发生改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教师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第五篇:教育学论文-走进新课程后
教育学论文-走进新课程后
一、新课程中教师角色要转变
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最大变化是角色的转变,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较色,确认自己心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班师、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一)促进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该尊重学生,诱导学生内在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表现自己的独立性,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合作交流与的发展空间,合作与交流的空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过程中,个体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发挥在那平台,同时教师还未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的时间和发展空间。
(二)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作为引导者,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所有学生,为了每个学生个的发展,因而要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好的学习的潜能,都能成才。知道学生如何获得自己所需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知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办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是,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电器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向更高的阶梯攀登。
(三)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新课程中,师生关系已从传统的“专制”走向民主,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态,由封闭朝向开放,师生的关系装便成新型的伙伴关系、朋友关系、师生关系。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参与学生学洗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合作。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态,可以调控教学过程,兼顾差异,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是人之的交流,更是情感的交流。教师要以亲切的言谈,优雅的举止,甚至每一次和学生目光的对视来实现交流,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公斤,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演剧发展。
二、教学过程中教材内容要“用活”
新课程铲掉教师“交汇学生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作型的用教材,要在运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庚接近实际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形成有教师教学论文个性的教材知识。技能够吧问题简单的阐述清楚,也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一)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文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夜可以是课外的,只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搜客作为学习内容,教师“依纲教本”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叫?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
(二)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的礼物、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大胆创新了。若教材中编入一些小栏目:身临其境、各抒己见、深思熟虑、大胆发言等。运用这些小栏目,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去想。
三、教学中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要加以肯定和表扬
教学活动要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工程是在教室的引导线自我构建、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整理,从而获得知识的过程让那个。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是呢庚长,而不是忧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探究,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中的起点。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了解学生已知的,分析学生位置的,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目的、教学办法。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能做到的,教师绝不替代。
四、教学过程中药注意对学生的评价
新课程评价的主要作用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和弱点,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严惩学生合作的精神,发展与人合作的技巧,评价的内容不仅有对知识与技能的检测,也应有对过程和办法的评价,还应有对学生的学习策略、情感态度的评价。充分肯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监看,有知识、有能力、有几率的创新型人才。
(一)给学生参与评价的权利。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自评、互评及对老师做出的评价,都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个性发展,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鼓励学生更多的看到别人的长处,策略的提出问题,更是培养学生虚心好学品德的良好学习机会。
(二)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多几把尺子就多一批好uxesheng。因为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谁哪一方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学校里没有所谓的差生,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出色的。这样的学生观一旦形成,就使得教师乐于对每一位学生报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并乐于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接纳学生,重在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这种评价改变了传统的那种完全按照一个统一标准要求学生的做法,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让每个嘘声的个性都的得到充分张扬,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生理特点。
(三)评价中影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生的这种只有更好的评价激励下,会不断的追求,不断的探索和攀登,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
以上是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反思。新课程改革发展已开展多年,让我们乘着素质的强劲东风,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以自己的激情、智慧和创造性劳动描绘新课程绚丽多彩的教学蓝图,群策群力,共同把新课程的教学改革推向一个更高的层面。